•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演讲稿 > 正文

    高中《雨巷》教案范文

    时间:2021-10-04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高中《雨巷》教案范本

    课堂不可以没有准备,来看看你在这节课上准备了怎样的教案吧!下面是由东星资源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雨巷》教案范本”,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雨巷》教案范本(一)

    教学目标:

    1、通过掌握意象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2、体会“丁香姑娘”的象征义。

    教学难点:

    重点:

    1、学习象征的用法。

    2、体会本文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式:感悟法、朗读法、启发式。

    一、导入

    我们在在前阶段的学习中先后学习了闻一多的《发现》、郭沫若的《太阳礼赞》。这两首诗歌都是属于感情激烈奔放的爱国诗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风格截然不同的诗歌——戴望舒的《雨巷》。

    二、作者介绍

    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1905年出生于杭州。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灾难岁月》一生留下了诗篇92首。《雨巷》写于1928年,是诗人前期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这首诗发表后,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

    三、朗读此首诗,读完后谈谈对这首的初步印象,可以结合前两首诗来谈

    这首诗的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明确:朦胧。整首诗都笼罩在朦胧的意境之中。作者为了能营造成这种朦胧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或者说是景物)?

    明确:一共是6个,主要是三个意象(景物)。

    第一个是油纸伞。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第二个是雨巷。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结合自身住在胡同的经历)

    第三个是丁香。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为什么要选用丁香?

    明确: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雨巷》中写“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源于古诗李景词“丁香空结雨中愁(《摊破沙浣溪沙》)全词是: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碧波三峡望,接天流。

    李商隐有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独自愁。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诗中另外的物象还有篱墙。这个篱墙是颓圮的,就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氛围。另外的意象就是“我”和姑娘。除了6个意象外,其他都是表情绪、动作、物态的词。这些意象一起构成了全诗迷离飘渺的超然意境。

    四、分析姑娘的象征含义

    在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重要的一个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等意象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形象而服务的。那么诗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象征着什么?

    明确:诗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的一个姑娘,但这个姑娘同时又带着淡淡的忧愁,正如作者所说的“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心境和“我”的心境有相同的地方,仿佛是“我”的影子。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时希望自己也能找到出路,但是连这最后的一点希望也消失了。“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而“我”仍旧彷徨在这雨巷,仍旧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般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诗人将丁香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飘渺、哀怨,使这个雨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雨巷》是诗人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诗人把美好生活虚拟成了丁香般的姑娘。诗人明明看到了她,却又无法走近她,象梦一样来,又象梦一样地飘逝。

    五、艺术特色

    1.变幻文法结构,经过巧妙组合,实现由散文到诗的转化。

    《雨巷》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作者绝妙地切割散文式长句而又浑然天成组成了现代诗的神形兼备的能力。以第一节为例: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寞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如此排列即成了散文。诗人写诗手段是打破散文的文法结构,诗歌可以自由切割,原本相对完整的语意组合,以某种诗艺标准做原则。此诗中诗人遵循的原则是语音,强调语音的节奏和音调,节奏有长短停顿,诗歌更注重语音的结构。

    2.《雨巷》的音节特色可以说《雨巷》在音韵,节奏方面所达到的神奇效果是这首诗最为突出的成就。总体节奏:舒缓悠扬。

    ①诗行的顿数基本为三顿,加上诗歌语言的音质配合,因此读起来有舒缓悠扬的效果。

    ②单字顿都设置在诗行的的行首。韵律诗停顿时值需基本一致,而诗行间停顿稍长,节与节之间停顿更长,《雨巷》单字顿放行首,一开始就拉长了这个字的韵尾,起着一种强调、舒缓的效果。

    ③复沓句式的妙用。以第三节为例“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第四节“象梦一般地”“象梦一般地凄婉迷茫”等连贯上下句式,可以说是诗歌内在的巧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使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复沓艺术运用的最好的是戴望舒的第二本诗集《望舒草》中的代表作《寻梦者》如“梦会开出花来的/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你去航九年的.旱雪吧”复沓也表现在《雨巷》首尾两节上,从而使诗歌节奏显得整齐和谐。

    ④词的重叠运用。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有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彷徨”,有时在诗节的分开处,如二、三节间的“彷徨”。

    词的重叠把时值相同的顿复沓化了,从而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雨巷》在音节运用上又是灵动、变化而富有生命力的。

    2.诗歌的押韵

    《雨巷》共7节,每节6行,每行押“ang”2到3次,如雨巷,悠长,彷徨,姑娘,芬芳等在诗行中反复出现形成了一种悠长的旋律,这样的音质就同诗人追求的幽深空蒙的意境,凄婉徘徊情调很好地融合起来。这也是音节要舒缓悠扬的原因所在。诗歌的外在形式是要为诗歌所要表达的意境和内容而服务的。

    3.不但使用“ang”的韵尾、用音节的舒缓悠扬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而且在修辞上也使用了排比的手法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这句是排比。这几句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用排比手法把丁香姑娘刻画得非常妩媚,但却带着淡淡的忧愁,表现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但理想又难以实现的惆怅。同时反复吟咏也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营造了一种幽深空蒙的意境。

    3.诗歌的用词。

    《雨巷》在用词上也别具特色,用了大量很浓的带有情绪色彩的双音词,如寂寥、愁怨、冷清、太息、凄婉、颓圮,忧愁等借以表达诗人朦胧而又感伤的诗情。

    彷徨、芬芳、惆怅这些双声叠韵词本身就代表着音韵和节奏,把它们巧妙地放在诗行中,形成了精巧优美,舒缓涌动而又迷蒙空灵的意境。

    高中《雨巷》教案范本(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诵读诗歌,引导学生在情感形象的具体描述中理解其象征意义,借助想象入情入境,体会诗人情感。

    过程与方法:在训练朗读和揣摩诗句的活动中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情境美,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训练朗读,揣摩词句,感受诗中形象和情感。

    教学难点:感悟“丁香姑娘”、“雨巷”究竟有何喻指或象征意义。

    教学课时:2课时。

    遥望雨巷煽情激趣

    1、导入语:在细雨如丝的江南,一条悠长寂寥的小巷里,一位撑着油纸伞的丁香一样的姑娘静默地彳亍而行……这美丽的画面,就出现在诗人戴望舒的《雨巷》中,今天我们就随戴望舒一起走进这《雨巷》。

    2、作家作品: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中国现代有名诗人。1925年上海复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28年后成为《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创作现代诗歌,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早期的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的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想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得明朗,沉挚。

    戴望舒还是新月派(1923年成立)的代表,创立人不满足于新诗的只有浪漫,而努力地追求新的格律。

    3、《雨巷》是作者的成名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的1927年夏天,诗作写成后差不多一年,作者把它投到《小说月报》编辑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这一年作者才22岁。《雨巷》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细雨蒙蒙中,“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一把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小行,这首诗既实有虚。

    走进雨巷熟读顿悟:

    1、听课文MP3朗读,体会诗歌字里行间表现出的作者的情感。

    2、落实字词:

    彷徨(pánghuáng)彳亍(chìchù)颓圮(tuípǐ)

    寂寥(jìliáo)惆怅(chóuchàng)笙箫(shēngxiāo)

    3、在这首诗中,你体验到诗人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情感?(学生回答不出来则提示:诗中有没有相应的词语或句子?)

    学生可能回答忧伤、痛苦、彷徨,冷漠、凄清、惆怅,充满愁绪和无奈……

    4、诗人在诗中流露出的基本感情,可称之为基调。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是比较“低沉感伤”的,怎样才能读出这种感伤?

    提示问:语速应该……语调应该……

    明确:缓慢,低沉。

    5、谁来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如果没人自告奋勇,就请科代表推荐。)

    学生选读一节,请同学点评,教师点评。

    6、教师示范朗读这一节,指导朗读:除了语速、语调,还要注意节奏,把握好句中的停顿和一些要重读的词句。

    7、播放课文朗读视频,让学生标出诗句中的停顿及要重读的词句。

    教师小结:把握好语速、语调,读好诗歌的节奏和轻重音,这样的诵读,能给人带来美好的音乐享受。这也源于这首诗本身音调和谐,节奏舒缓。难怪叶圣陶老先生赞许作者“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诗人也因这首诗成了著名的“雨巷诗人”。

    8、跟着屏幕上的配乐画面,再次朗读诗歌。

    徜徉雨巷,品味形象:

    1.除了“我”这个“独自彷徨”“冷漠、凄清,又惆怅”的抒情主人公,诗人还写了哪些人、景、物(情感形象)来表达这种伤感愁绪呢?

    幻灯片:人物形象——我、姑娘。

    背景道具物象——雨巷、油纸伞、篱墙、丁香。

    结合丁香图片和课后练习四的相关诗句,指导学生理解“丁香”这个典型意象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心”。

    2在这些情感形象中,诗人最主要写哪两个情感形象?

    明确:丁香般的姑娘、雨巷。

    3.请大家品读描写“丁香姑娘”和“雨巷”这两个情感形象的诗句,回答问题:这两个情感形象在描写或选择上有何妙何处?

    提示:用“……写(选)得妙,妙在……”的句式说话,可从意象的选择,描写的用词、句式,在表达情感上的效果等角度进行思考。

    教师示例:

    “油纸伞”选得妙,妙在它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与烟雨迷蒙的雨巷搭配和谐,共同营造了一种冷漠、凄清的画面,如果换成一把现代艳丽的花伞,效果就没这么好了。

    “颓圯的篱墙”写得妙,妙在“颓圯”二字,写出篱墙的坍塌、破败,渲染一种凄凉的氛围,与寂寥悠长的雨巷,一起构成阴冷迷蒙、破败空寂的背景,更能衬托出诗人苦闷、凄清、感伤的心境。

    学生发言的内容可能有:

    (1)(丁香一样的)姑娘:

    第二节写得妙,妙在排比句式和用词的反复(连用两个“哀怨”);或妙在用丁香的颜色、芬芳、忧愁,写出姑娘外表的美丽,气味的芳香和内心的忧愁、哀怨。

    第三节写得妙,妙在一举两得,表面上说姑娘,实际上也说自己冷漠,凄清又惆怅的心境;妙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冷漠、凄清,又惆怅”,用复沓句式,一再强调渲染“我”和姑娘的心境相同。

    “丁香一样的姑娘”写得妙,妙在用“丁香”修饰“姑娘”,丁香虽美但易凋谢,代表着像丁香一样的姑娘也易消失离去。妙在用了“愁怨”“哀怨”“彷徨”“凄婉迷茫”等词语表现了“姑娘”像“我”一样的迷惘、彷徨。

    “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写得妙,妙在以梦做喻,仿佛姑娘就是“梦”的化身(可隐喻理想)。

    “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写得妙,妙在把消散的内容一件件分开写,更能表达出诗人对丁香姑娘无情消失的伤感和无奈;妙在突出美好事物在眼前消失带来的悲剧美。

    (2)雨巷:

    “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写得妙,妙在用“悠长、悠长”反复强调脚下要走的路很漫长;妙在用“寂寥”一词,描绘了一幅蒙蒙细雨中潮湿、寂静、冷清的"雨巷"图,给人一种冷漠、凄清、惆怅的心理感受。

    妙在把雨巷远处“颓圮的篱墙”呈现出来,用破败空寂、阴雨迷蒙的环境,衬托“我”忧愁感伤的心境。

    诗的第一节和最后一句写得妙,妙在首尾呼应,反复强调“雨巷”的“寂寥”“悠长”及“我”心中对“丁香姑娘”的期待,更突出“我”期待而不得的苦闷。(学生从诗的结构处理或诗行排列角度分析,若能自圆其说,也给以鼓励。)

    驻足雨巷,领悟情感:

    诗人用雨巷、丁香姑娘等情感形象,营造了朦胧凄美的诗境,表达了一种“忧愁感伤”的心境。为什么诗人这么忧伤呢?

    (让学生自由发挥,自圆其说。如果回答不出,就提供两种参考观点,请同学说说自己赞同哪个观点,并结合诗句或写作背景阐述理由。)

    参考观点一:失恋的痛苦。年轻的诗人爱上同学施蛰存的妹妹,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情感受挫。

    (丁香姑娘:诗人心目中期待已久的美丽、高洁又忧愁的恋人。寂静、幽深、潮湿的雨巷是诗人失落心境的体现。)

    雨巷——黑暗的社会环境(象征意义)。

    走出雨巷,拓展延伸:

    1、课文小结:戴望舒在《雨巷》中表达了一种与“丁香姑娘”擦肩而过的“失落的忧伤”。诗中的“丁香姑娘”,是一种美好的化身,当你忧伤迷茫时,请想起戴望舒,在苦闷伤感中,依然要希望与心中的“丁香姑娘”相逢!

    2、拓展迁移: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我们鉴赏了《雨巷》这首现代诗歌,但这个不是最重要的目的,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来掌握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这篇课文的学习步骤,试试看能不能概括出鉴赏现代诗歌有哪些方法。当你看到一首陌生的诗歌时,你应该怎么做?

    (1).诵读,整体感知。读,读了一遍没有感觉,再读。

    (2).确定诗歌感情基调。读到你能够确定出诗歌的感情基调为止。

    (3).品味诗歌意象。感情基调确定下来了,接着分析诗歌的意象。

    (4).知人论世。那分析诗歌意象的时候,我们还要注意结合作者的生平和作品的时代背景来分析,用一个成语来讲就是知人论世。

    (5).探寻诗歌主旨。从对意象的分析和对作者身平和时代背景的了解,又有助于我们分析诗歌的主旨。

    (6).感受诗歌语言美、艺术美。

    3、带着这份“失落的忧伤”背诵《雨巷》。

    高中《雨巷》教案范本(三)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

    学习《雨巷》,体会典型意象所营造出的优美意境,同时巧妙的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实现多方位情感的体验,从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目标

    ⒈知识和能力目标:

    朗读品味,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

    了解背景,咀嚼诗歌意象,把握中心意象,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整体基调,深入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

    激活学生感知、想象、体验、认识等多方面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探究诗歌内涵时,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②提供不同的情境下建构知识、运用知识、表现自我的多种机会,让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形成自我监控、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反馈的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雨巷》,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理解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知识分子的可贵之处,树立起对诗人的正确认识,对作品的共鸣。

    三、教学重(难)点

    ⒈通过朗读与鉴赏,领略诗歌的音乐美和整体基调;

    ⒉分析意象,在把握意象的基础上了解其象征意义,提高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感悟诗歌意境的能力。

    四、教法与学法

    教法

    ①.情景导入法:情景的创设一直以来都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提倡的一种手段,它能拉近读者与文本的时空距离,也为教学的开展做感情上的铺垫,尤其是诗歌的教学,是一个不错的教学方法。

    ②.朗读感悟法:诵读是诗歌教学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即可让学生深入文本体会诗歌的情感又可以让学生充份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③.交流探讨法: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的方法,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和创新,结合作者的时代背景,学生在小组的交流与讨论中,就能很快突破难点,在意象和象征意义中寻找到沟通两者的桥梁。

    ④.拓展迁移法:通过拓展与迁移,指点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动手得到更深刻的审美体验,强化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学法

    ①.自主诵读法:诗歌是一种凝炼的艺术,是情感的载体。只有通过反复的诵读才能领略诗歌的音乐美和情感美。

    ②.联想与想象法:《课标与教学要求》中指出:“在品读中,要注意诗歌的情与景,境与情的不同层次的理解,重视联想,想象在意境理解中的作用”。

    ③.合作和探究法:诗歌是隐喻性很强的艺术,由于阅读个体的生活经历和知识结构等诸多因素限制,个体有时无法正确的解读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情感。小组的合作与探究正好弥补了个体的不足,引导学生到学习小组中去寻求帮助、解决问题,是个有效而简单的方式。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⒈同学们,上课开始之前,我们听一首歌吗?

    播放《丁香花》

    这首凄美的歌以其忧愁的音乐与塑造了一位丁香般的姑娘而闻名大江南北,而在20世纪20年代,一位优秀的诗人同样因一首塑造了“丁香般的姑娘”的诗歌而享誉诗坛。

    (二)走进诗人戴望舒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他的诗深得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诗风的遗韵,又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因而他的早期诗作总体上表现出孤独、抑郁和消沉的特点。后期的诗,因受抗日战争激发,诗风变得厚重刚健,语言更为洗练纯朴。《雨巷》写于1927年夏,那年诗人22岁。

    (三)走进雨巷,初读感知

    ⒈自由朗读课文,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感知文本的意思,不明之处,举手提问

    ▲注意:读音、节奏、语调、情感

    2、学生首次朗读。播放《雨巷》配乐朗诵让学生对比感知

    欣赏完了这篇诗歌的朗诵,你觉得这首诗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呢?或者说,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节奏又是怎样的呢?

    感情基调是:低沉幽怨伤感的。节奏是:舒缓的。

    ⒊▲品象征诗三部曲:明背景、索意象、析感情

    知人论世及品析意象两种鉴赏方法的基本知识介绍

    (四)走进雨巷,再读解意

    1、背景资料介绍

    戴望舒是20世纪30年代现代诗派独具特色、颇有影响的诗人,是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左联成员,曾被日本宪兵拘捕入狱,曾对大革命寄以美好的愿望。

    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汇总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⒉同学们,我们知道诗歌是由意象组成,一个个特殊的意象营造出诗歌特有的意境,《雨巷》也不例外。让我们回到课本,走进《雨巷》的情节里,找出这首诗的主要意象,并说出这些意象给人的感受和象征意义。各个小组内部成员进行讨论,派出一名同学对小组的观点进行总结

    小组讨论完毕

    ⒊两个小组的代表把他们的观点写在黑板上,其他小组指出这两小组讨论中疏忽、遗漏的部分。

    生答:明确意象有六个:雨巷、丁香、我、姑娘。

    (1)“雨巷”,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更显迷茫。象征黑暗沉闷的社会环境,也表达了作者当时迷茫的心情。

    (2)“丁香”,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为什么要选用丁香?这是源于中国人的“丁香情结”。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

    (3)“姑娘”,诗人心目中恋人,理想的化身。姑娘即丁香,丁香即姑娘。丁香可以象征诗人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美丽的。但这种理想如丁香或姑娘一样,稍纵即逝,不可把握,给诗人暂时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恋和无限的惆怅。

    (4)“我”,诗人自己的化身。有美好追求,因理想的破灭陷于迷茫、惆怅中,却仍带着希望。

    走进雨巷,三读回味

    在理解全诗的内容与情感的前提下,朗读本词,想想如何把握词的语调与情感。

    (抽取两位同学单独朗诵,以朗诵巩固所学)

    高中《雨巷》教案范本(四)

    [教学目标]:

    1、朗读品味,咀嚼诗歌语言,深入意境,把握意象的象征意义。

    2、激活学生感知、想象、体验、认识等潜在能力。

    [教学方法]:

    1、朗读感悟法。

    2、问题法。

    3、演绎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文学作品中的美所显现出的形式是多样的;不只是让人愉悦的东西才美,那哀婉、凄美、感伤,能够深深打动人心的东西同样具有美的力量。今天,我们就来欣赏《雨巷》,从中体会诗歌给我们带来的美感。

    二、诵读、整体感知

    1、集体朗读,初步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

    ①相信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那就请大家一起带着感情地朗读一下这首诗。

    ②读完全诗,你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忧愁的,哀伤的)

    ③是的,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慷慨豪迈,也没有涓涓细流似的轻快明丽,而是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愁。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去朗读呢?(低沉的,感伤的)

    ④对,咱们把它概括为低沉幽怨,行吗?(生表示赞同),那就让我们读出这种感觉来。

    2、请一位学生单独朗读。

    ①那么谁愿意来给我们大家朗读一下呢?

    ②表扬一下。节奏把握得较好,能体现感伤忧愁的感情基调。

    3、这首诗中,诗人用了哪些词语着意表现诗歌的这种凄美、感伤的基调?

    ①诗人在描写"我"时,用了"彷徨""彳亍""冷漠""凄清""惆怅"等词语来表现诗人的孤寂、迷惘的心情。

    ②在描写"姑娘"时,用了"哀怨又彷徨""结着愁怨""凄婉迷茫"表现了"姑娘"像"我"一样的迷惘、彷徨。

    ③在描写雨巷时,用了"颓坦""寂寥"两个词,描绘了一幅寂寞、凄清的"雨巷"图

    三、简介创作背景,作者生平

    1、大家读了一遍,便有了这么多的感觉。的确,我们感觉到这首诗很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我"为什么会这样哀怨?为什么会产生这样失落、惆怅的情感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

    明确: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现代诗人。主要有诗集《我的记忆》(包括《旧锦囊》、《雨巷》、《我的记忆》三辑,与1929年出版)、《望舒草》等。他是中国新诗发展中“现代派”的代表诗人,成名作《雨巷》被叶圣陶先生誉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作者也由于此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

    四、内容理解。意象和象征

    1、《雨巷》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原来诗人有着这样的情感和经历。因而,他会在诗歌里选取一些形象来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些凝聚着诗人情感的形象,我们称之为意象。下面我再请一位同学朗读这首诗,其他的同学找一找这首诗中作者描绘了哪些意象?

    ①"雨巷"②"丁香般的姑娘"③"我"④"油纸伞"⑤"颓圮的篱墙"⑥"太息一般的眼光"

    明确:诗歌的意象不同于一般的形象,它是凝聚着诗人情感的形象。因此,这首诗中的主要意象有三个"我""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雨巷"。而其余几个形象则属于诗歌的细节。

    2、在描写姑娘这一意象时,诗人为什么把她比喻为丁香般的姑娘,而不用其他的花作比喻?

    明确:丁香类似于百合,是纯洁、美好的象征。(美丽、高洁)。丁香的花是白色的,也有紫色的,它的花形很特别,(看图片)一结一结的,人们习惯地称为丁香结。丁香开在暮春时节,很容易引发文人的伤春情绪,所以丁香很自然地和感伤连在一起成为高洁、美丽、忧伤的代词,

    3、同学们了解在古诗词中丁香的象征含义吗?请同学们看到课后习题第四题。

    明确:李商隐的《代赠》用“丁香结”也就是丁香的花蕾来象征诗中女子的愁心,诗人用春风反衬丁香的愁;李(王景)把“丁香”与雨中的惆怅连在一起,用雨中的丁香作为人的愁心的象征,诗人用迷离的细雨衬丁香的愁;王十朋把丁香人格化,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丁香的淡雅、隐忍以及愁绪。总之,虽然写法不同,但在古典诗词中,丁香与愁结下了不解之缘。而这首《雨巷》用丁香来形容姑娘,增添了意象的忧郁、空灵之感,与整首诗的感情基调相符合。

    4、现代诗歌中的意象往往具有象征意义,所以,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一定要展开丰富的想象。每个人,由于思想水平,生活经验以及艺术修养等条件的限制,对诗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因此,我们要尽力展开想象,以有限的意象,概括出尽可能丰富的生活内容。现在请同学们联系诗人的经历和写作背景,展开联想,诗中的"雨巷……丁香般的姑娘"和"我"让你联想到了什么?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到底是什么?

    参考:

    ①:"雨巷"象征了黑暗压抑的现实。

    ②:"雨巷"象征了大革命失败后,革命事业陷入低谷。

    ③:"雨巷"象征了人生际遇上的低谷。

    ④:"我"是一个心事重重的知识分子形象。

    ⑤:"我"是一个苦闷的、人生的追求难以实现的知识分子形象。

    ⑥:"我"可理解为一个失恋者的形象,这是一首爱情诗,表现了"我"失恋后仍苦苦追寻的执著情感。

    ⑦:"丁香般的姑娘"象征了诗人在大革命失败后苦苦追求的革命前景和希望。

    ⑧:"丁香般的姑娘"可理解为诗人理想中的恋人形象。

    ⑨:"丁香般的姑娘"可理解为生活中一切美的事物,如美好的人生理想等等。

    ⑩:"丁香般的姑娘"就是作者自己的真实写照。整首诗表现了诗人渴望遇上与自己有同样思想和感情的友人的心情。

    ⑾:整首诗可理解为诗人在革命遭受挫折后,找不到出路,但不甘沉沦的精神痛苦与迷茫。

    ⑿:整首诗还可以理解为诗人对生活中美好理想的追寻的心路历程。

    5、总结:

    西方有一句名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确实,诗歌的鉴赏就是欣赏者通过艺术想象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刚才同学们的理解合乎情理而又富有创意,同学们对诗歌的主题有多种理解,但是任何诗歌的欣赏都不能离开诗人的个人经历和创作背景,大革命失败的背景以及被通缉的经历一定会在诗作中得以体现。因此,有同学将这首诗理解为委婉地表现了诗人在黑暗现实中找不到出路却又不甘沉沦的精神痛苦与迷茫,我认为这样认识更为准确、合理。

    五、从形式美的角度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1、叶圣陶先生曾经盛赞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如果我们从音乐性的角度来欣赏这首诗,你有什么美的享受?

    明确:①读起有一种一唱三叹、迂回反复、回肠荡气的感觉。

    ②听起来悦耳、和谐,读起来像一首轻柔而沉思的小夜曲。

    2、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效果呢?

    明确:①从全诗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除“逢着”改“飘过”之外,其它语句完全一样,这样,同一主调在诗中重复出现,起结复见,首尾呼应,不仅加重了诗人彷徨苦闷的心境,也增强了全诗的音乐性。

    ②全诗从头至尾没有换韵,每一节共六行,每节押韵两次到三次,在相隔不远的行里重复一次韵脚,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等,有意地使一个音响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

    ③另外,语言上用反复,如“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迂回往复,悦耳和谐,一个寂寞而痛苦的旋律在全曲中反复回响,萦绕在我们的心头。

    六、布置作业

    结合诗歌,写一段文字。你可以假设自己是诗人,也可以假设自己是那位丁香一般的姑娘,也可以假设自己是雨巷中的一块青砖。总之体裁不限,大家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作者的才华得到了肯定!

    作者怎么能写得这么好!

    《雨巷》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体会本诗的意境美。 2,了解“自由诗体”的特点。

    3,深刻体会诗歌中借物抒发的内心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重难点:分析“雨巷”、“我”、“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象征意义。

    时间:一个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的回顾

    五四运动以前的诗,多表现诗人对民族苦难的忧伤和心中疾愤,格调哀婉低沉;五四运动以后的诗,爱国主义成为中心主题,诗风变得雄浑豪放。《女神》(郭沫若新诗的代表作)表现出对旧社会彻底的叛道精神,对未来布满殷切期待,以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和奔放豪迈的自由诗体为新诗开拓了新的天地,成为中国新诗走向成熟的纪念碑式的作品。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设想:暮春的江南,在一条悠长寂寥的小巷,凄冷的蒙蒙细雨。有一位撑着油纸伞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彳亍而行,你们觉得这样的画面是什么样子的呢?(同学们自由发言)今天就让我们随着戴望舒一起走进这条《雨巷》(板书)

    三:新课讲解

    , 作家作品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中国现代有名诗人。1925年上海复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28年后成为《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创作现代诗歌,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早期的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的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想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得明朗,沉挚。

    戴望舒还是新月派(1923年成立)的代表,创立人不满足于新诗的只有浪漫,而努力地追求新的格律。

    2,《雨巷》是作者的成名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的1927年夏天,诗作写成后差不多一年,作者把它投到《小说月报》编辑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这一年作者才22岁。《雨巷》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细雨蒙蒙中,“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一把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小行,这首诗既实有虚。 2, 朗读

    (1) 教师朗读一遍(学生进入想象,让学生闻到丁香花的味道,并找出自己比较喜欢的句子。)

    2) 学生齐读(学生结合生活阅历,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并叫一学生到黑板那画出来。) 3, 课文分析

    (1),怎样理解和欣赏《雨巷》中的两个主要意象?

    (一)雨巷。梅雨季节,江南的小巷因沉潮湿,两边是寂寞的人家,间或有人匆匆走过,这一意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怀着渺茫希望的“我”在雨巷里徘徊不前,让人不禁发问“我”期待什么?

    (二)丁香。丁香是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丁香常见的有白色,紫色两种,外形单薄细弱,往往用来代表孤高,漂亮和忧愁。诗人将这种美赋予“丁香一样的姑娘”,姑娘即丁香,丁香即姑娘。丁香可以象征诗人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漂亮的。但这种理想即如丁香花姑娘,一样即逝,不可把握,给人暂时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念和无限的惆怅。

    (2),“我”为什么会这样哀怨?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低调的情感呢?

    明确:《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1927年3月,他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派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忍受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

    (3), 能否将第四节“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飘”字改成“走”字?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这个姑娘不是真实存在的,是作者想象出来的,想象的人物是没有“重量”的;且“飘”字与后面的“梦”构成了最佳组合,“飘”字生动地描写出了诗人幻想中的“丁香姑娘”飘忽朦胧的特点。

    (4)诗人期待的“丁香姑娘”什么这么快就消失了?

    明确:1,因为诗人只是与她邂逅在雨巷,她自然没有理由留下来,离开诗人是理所当然的。

    2,因为这个“丁香姑娘”本来就诗人幻想中的形象,她根本就没有存在过。

    (5)第六节中这位姑娘逐渐消失时用了3个状语“在雨的哀曲里”,可否将这个短语去掉?

    明确:不可去掉。“在雨的哀曲里”,是这个悲剧的背景音乐,有力地烘托了凄迷清凉的气氛。这个悲剧是漂亮的“丁香姑娘”从颜色到芬芳,从眼光到惆怅样样地在诗人眼前无情地消失,这个音乐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诗人此刻内心无以言表的悲哀。总之,这个“雨的哀曲”烘托了气氛,渲染了诗人的心情,不可去掉。

    (6)诗中写这位姑娘的眼光时,两次用到了“太息”这个定语,这有什么好处呢?

    明确:也许是为诗人的忧郁叹息,也许是因为她最佳的惆怅叹息,也许是为雨巷颓墙叹息,也许是为这个时代叹息,

    (7)试概括本诗的特点,(先分组讨论,再归纳总结)

    明确:1,象征手法,意蕴深远。

    诗人表面上是写对一个少女的追慕和美好的理想破灭后的惆怅,实际上却象征着当时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

    2,音节和谐,节奏优雅。

    全诗7节,每节6行,尽管句子有长有短,但诗句停顿却很鲜明,如: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4, 诗中多处运用重叠反复的手法,回环往复,低吟轻唱,不仅增强了诗的抒情气氛,同时也美化了声律。

    拓展研究

    诗中的“丁香姑娘”到底是实写还是虚写?

    明确:观点一:此诗不是某些人所说的表达“诗人对革命失败的苦闷与追求”的“政治“化了的诗歌,它就是一首情诗,诗中的”“丁香姑娘”即使没有从诗人身边经过,也至少从诗人的幻觉中经过,应该是实指,绝不是“理想的象征”,诗人此时已22岁,为爱情写诗,难道不正常吗?

    观点二:这位姑娘既实又虚。诗人似乎有着满腹的心事,无限的烦忧,但又不愿明说,或者根本说不出来。这时“她”

    出现了,这或许是在幻觉中,或许是真的。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分析了诗中的两个意象--------雨巷和丁香姑娘。尤其对丁香姑娘的多意象解读,拓宽了我们的思路,同时对这首诗偶了新的熟悉。

    五,作业设计

    以“丁香”“雨巷”等为意象,写一篇关于江南小巷的短文,要求文采丰富,不少于300字。

    六 板书设计

    雨巷 ------戴望舒

    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 : 1,姑娘有丁香一样的颜色,芬芳,忧愁

    2,姑娘梦幻般的出现,带着太息般的眼光

    3,姑娘梦幻般的飘逝,走进雨巷

    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 雨巷

    教学过程 :

    一、走近雨巷,留神初读

    1、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再别了康桥,熬过了《黑八月》,现在,让我们走进江南的雨巷,体验诗人戴望舒独自在雨巷彷徨的情景,然后走进中央电视台转播大厅,聆听《雨巷》诗朗诵。

    2、播放视频:江南雨巷、《雨巷》诗朗诵

    3、齐读课文,留心下边三个问题:

    ①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

    ②诗中写了哪几个“意象”?

    ③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句诗?

    4、讨论明确:

    ①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 生1:这是一首爱情诗。

    生2:这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

    [屏幕显示作者简介]:戴望舒,现代派诗人。前期的诗轻盈流丽,重象征、意象,追求诗意的朦胧、含蓄。后期的诗,因受抗战激发,诗风变得厚重、刚健,语言也更为洗练纯朴。 《雨巷》是用象征手法写的一首抒情诗。 ②诗中写了哪几个“意象”? [学生回答后,屏幕显示]:

    诗中写了油纸伞、我、雨巷、丁香花、丁香姑娘、篱墙等意象。雨巷》教案③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句诗? 生1:我喜欢“她是有 / 丁香一样的颜色, / 丁香一样的芬芳, / 丁香一样的忧愁, / 在雨中哀怨, / 哀

    怨又彷徨;”这句诗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写出了丁香姑娘美丽的外貌、高尚的品格,忧愁的心境。“彷徨”写出了诗人在黑暗的现实中对理想的憧憬和追求。

    生2:“撑着油纸伞, 独自 / 彷徨在悠长、悠长 / 又寂寥的雨巷 / 我希望逢着 / 一个丁香一样地 / 结着愁怨的姑娘。”“我希望飘过 / 一个丁香一样地 / 结着愁怨的姑娘。”前后呼应,富有音乐感、节奏美。

    生3:“到了颓圮的篱墙, / 走尽这雨巷。”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背景是黑暗的。

    二、徜徉雨巷,品味精读

    1、理清思路[学生口头回答,屏幕逐步显示下边内容]: 我 希望逢着 丁香姑娘 走近 我

    (追求) 飘过 我身旁 到了 篱墙

    (照应)

    走尽 雨巷……

    我 希望飘过 丁香姑娘

    (继续追求)

    讨论后归纳:我是一个有所追求的青年。

    2、品味语言[屏幕显示下边词语]:

    我: 独自、彷徨、希望、默默、彳亍、冷漠、凄清、惆怅

    雨巷: 悠长、寂寥、颓圮、哀曲、丁香姑娘: 结着愁怨、丁香一样的颜色、芬芳、忧愁、哀怨、默默、彳亍、冷漠、凄清、惆怅、太息一般的眼光、走近、飘过、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到了、走尽、消散了……

    [教师口头提示]:这些词语是表示动作、情绪、物态的,选出你认为用得很好的来说说。

    [学生答问]:

    “希望”,写出了作者是有所追求的人。

    “结着愁怨”,说明作者和丁香姑娘一样,有着忧愁,是为理

    想不得实现而忧愁。

    “悠长、悠长”写出了道路的漫长,“独自”写出了诗人的孤独,“彷徨”写出了诗人在那个年代的迷惘。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写丁香姑娘外表的美丽,气味的芳香,象征着诗人理想的美好、高洁。

    “走近”“飘过”“到了”“走尽”“消散了”等词语,写丁香姑娘飘然而来,又飘飘而去,象征着理想的缥缈、空虚,由此可知

    诗人的伤感、迷惘。

    3、把握特色[学生讨论后,屏幕显示参考答案]:

    ①朦胧、含蓄

    《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

    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②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

    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三、走出雨巷,拓展研读

    1、说说丁香姑娘形象

    [学生回答]:

    生1:丁香姑娘是作者塑造的一个形象,既是生活中可能遇到

    的,

    也是作者驰骋艺术想象所产生的艺术形象。

    生2:作者描写她的颜色、芬芳,希望丁香姑娘的外表和内心都是很美丽的,作者对未来的憧憬,就是要像丁香姑娘一

    样的美好。

    生3:“寂寞”、“走尽、“像梦一样的飘过”,说明丁香姑娘就像美好的理想难以实现,缥缈、迷茫。

    生4:丁香姑娘是一种象征性的。“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人就把丁香作为愁心的象征。丁香姑娘形象寄托着作者的愁心和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教师归纳,屏幕上显示下边的文字]:

    她美丽,高洁、飘缈、哀怨,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

    (仅供参考)

    2、布置作业

    题目:《雨巷》已谱成歌曲,改成歌词的文字与原诗略有不同,欣赏歌曲之后,找出改动的地方,书面写出对此改动的看法。(课内欣赏歌曲,课后写到语文作业 本上)

    3、学唱歌曲

    播放视频:《雨巷》歌(刘天华作曲,罗京、虞梦唱),学

    生跟随着吟唱。

    4、小结

    这节课我们阅读欣赏了戴望舒的《雨巷》,初读课文,了解了它是一首有象征意义的抒情诗,写了六个意象;进一步品味精读,理清了作者的思路,品味了诗歌的内容,把握了诗歌的特色;同学们联系时代背景,联系作者经历来分析丁香姑娘形象,最后,同唱《雨巷》歌,得到了美的享受。通过练习和课外阅读,我们的学习会进

    一步拓展延伸。今后阅读欣赏时歌时可按照“初读、精读、研读”这三个步骤来进行。下课!

    案例评析:

    这个案例符合新课标的理念,采用“三读”的方法,精选与课文相关的多媒体素材,利用泡泡、视频、音频、电影剪辑手

    段做出精美的课件,加上执教老师在课堂上的启发、引导,把观赏、朗读、阅读、理解、体验、口头表达、深情吟唱、延伸、拓展有机地结合起来,活跃了学生的多种器官,激发了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在一节课里获得了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不足之处是:由于时间较紧,学生对课文的拓展,比如对丁香姑娘形象的分析还不够深入。

    说明:本案例有课件和课堂录像,可结合起来看。

    雨巷

    教学目标 :

    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知、体验能力 2、训练学生对诗歌词语的认识能力 3、掌握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 4、掌握诗歌基础知识 教学方法: 1感悟法; 2问题法; 3演绎法。 多媒体手段:

    1、录音机; 2、投影仪。 教学过程 及步骤:

    一、导入 课文:

    导语 设计:我们在前阶段学习了闻一多的《发现》、郭沫若的《太阳礼赞》。这两首诗歌都属于感情激烈奔放的爱国诗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风格截然不同的诗歌——戴望舒的《雨巷》。

    二、介绍作者:(投影作者照片,让学生对作者有初步感知) 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1905年出生于杭州。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灾难岁月》,一生留下了诗篇92首。《雨巷》写于1928年,是诗人前期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这首诗发表后,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

    三、初步感知诗歌《雨巷》(朗读此首诗,读完后谈谈对这首的初步印象)

    1、放录音(第一遍)。学生合上书本。静听。放完。 2、放录音(第二遍)。学生同时看书。

    3、教师提问:课文读完了,我们感觉到什么了吗?这首持美吗?是一种什么样的美? 归纳:我们感觉到这首诗很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我们被这种感觉控制住了。心里难受吗?想去安慰一下诗人吗? 对。有难受感我们就基本上理解了这首诗,而且我们品质良好,有同情心。

    这首诗很美。为什么让人难受的诗也美呢?我们还能举出曾让我们难受过,但又深深地被它打动过的人、事和作品吗?对。每个人都有这种体验。不只是让人愉悦的东西才美,让人感伤、感悟的东西有时更具美的力量。大千世界,美是无限丰富的。

    4、刚才,我们谈了我们对这首诗的感觉和体验。 我们体验到了这首诗的低沉、哀怨和无奈。我们也认定了这首诗是美的。那么,我们的感觉和体验是如何获得的?我们为什么认为它很美呢?

    我们已经知道,诗歌是依靠形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下面我们来放录音。大家一边听一边在书上画出你认为是形象的内容。(放录音第三遍)。

    5、这首诗的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朦胧。整首诗都笼罩在朦胧的意境之中。作者为了能营造成这种朦胧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或者说是景物)?(结合第1-4号张投影片)

    明确:一共是6个,主要是三个意象(景物)。

    第一个是油纸伞。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第二个是雨巷。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结合自身住在胡同的经历)

    第三个是丁香。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为什么要选用丁香? [明确: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雨巷》中写“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源于古诗李景词“丁香空结雨中愁(《摊破沙浣溪沙》)] (附全诗)全词: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碧波三峡望,接天流

    李商隐有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独自愁。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诗中另外的物象还有篱墙。这个篱墙是颓圮的,就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氛围。另外的意象就是“我”和姑娘。除了6个意象外,其他都是表情绪、动作、物态的词。这些意象一起构成了全诗迷离飘渺的超然意境。

    四、分析姑娘的象征含义

    在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重要的一个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等意象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形象而服务的。那么诗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象征着什么?

    明确:诗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的一个姑娘,但这个姑娘同时又带着淡淡的忧愁,正如作者所说的“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心境和“我”的心境有相同的地方,仿佛是“我”的影子。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时希望自己也能找到出路,但是连这最后的一点希望也消失了。“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而“我”仍旧彷徨在这雨巷,仍旧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般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诗人将丁香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飘渺、哀怨,使这个雨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雨巷》是诗人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诗人把

    美好生活虚拟成了丁香般的姑娘。诗人明明看到了她,却又无法走近她,象梦一样来,又象梦一样地飘逝。

    五、艺术特色

    1.变幻文法结构,经过巧妙组合,实现由散文到诗的转化。(通过感受投影中的意境来体会诗歌中的艺术特色) 《雨巷》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作者绝妙地切割散文式长句而又浑然天成组成了现代诗的神形兼备的能力。以第一节为例: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寞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如此排列即成了散文。诗人写诗手段是打破散文的文法结构,诗歌可以自由切割,原本相对完整的语意组合,以某种诗艺标准做原则。此诗中诗人遵循的原则是语音,强调语音的节奏和音调,节奏有长短停顿,诗歌更注重语音的结构。 2.《雨巷》的音节特色

    可以说《雨巷》在音韵,节奏方面所达到的神奇效果是这首诗最为突出的成就。 总体节奏:舒缓悠扬

    ①诗行的顿数基本为三顿,加上诗歌语言的音质配合,因此读起来有舒缓悠扬的效果。

    ②单字顿都设置在诗行的的行首。韵律诗停顿时值需基本一致,而诗行间停顿稍长,节与节之间停顿更长,《雨巷》单字顿放行首,一开始就拉长了这个字的韵尾,起着一种强调、舒缓的效果。

    ③复沓句式的妙用。以第三节为例“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第四节“象梦一般地”“象梦一般地凄婉迷茫”等连贯上下句式,可以说是诗歌内在的巧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使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复沓艺术运用的最好的是戴望舒的第二本诗集《望舒草》中的代表作《寻梦者》如“梦会开出花来的/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你去航九年的旱雪吧”复沓也表现在《雨巷》首尾两节上,从而使诗歌节奏显得整齐和谐。

    ④词的重叠运用

    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有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彷徨”,有时在诗节的分开处,如

    二、三节间的“彷徨”。

    词的重叠把时值相同的顿复沓化了,从而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雨巷》在音节运用上又是灵动、变化而富有生命力的。

    2.诗歌的押韵

    《雨巷》共7节,每节6行,每行押“ang”2到3次,如雨巷,悠长,彷徨,姑娘,芬芳等在诗行中反复出现形成了一种悠长的旋律,这样的音质就同诗人追求的幽深空蒙的意境,凄婉徘徊情调很好地融合起来。这也是音节要舒缓悠扬的原因所在。诗歌的外在形式是要为诗歌所要表达的意境和内容而服务的。

    3.不但使用“ang”的韵尾、用音节的舒缓悠扬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而且在修辞上也使用了排比的手法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这句是排比。这几句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用排比手法把丁香姑娘刻画得非常妩媚,但却带着淡淡的忧愁,表现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但理想又难以实现的惆怅。同时反复吟咏也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营造了一种幽深空蒙的意境。 3.诗歌的用词。

    《雨巷》在用词上也别具特色,用了大量很浓的带有情绪色彩的双音词,如寂寥、愁怨、冷清、太息、凄婉、颓圮,忧愁等借以表达诗人朦胧而又感伤的诗情。

    彷徨、芬芳、惆怅这些双声叠韵词本身就代表着音韵和节奏,把它们巧妙地放在诗行中,形成了精巧优美,舒缓涌动而又迷蒙空灵的意境。

    (最后通过第四次录音再次感悟诗歌的意境和节奏)

    六、随堂练习:(另附) [附]:教学投影片

    (一)作者照片 (二)雨巷片段投影片

    推荐访问:教案 高中 雨巷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