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正文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_《劝学》教学设计之二

    时间:2019-02-23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⑵ 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⑶ 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2、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3、德育目标:

    ⑴ 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⑵ 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的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学方法】

    1、提纲式教学法。

    2、点拨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T课件、录音机、教学磁带。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二、荀子简介学生读注释,教师补充

    多媒体显示: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洵讳,写作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三、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四、熟读课文,把握文意

    1、学生齐读课文或听录音。

    2、注意下列字词读音:

    多媒体显示:

    1、第一组,通假字:

    ⑴ 輮(róu)通煣

    有(yòu)通又 知(zhì)是“智”的古字

    暴(pù)是“曝”的古字(通假字与本字同音;含音相近。)

    ⑵ 生(xìng)通性(古音声母韵母相同。)

    2、第二组,其他易写错读错字:

    中(zhòng) 砺(lì) 参(cān) 省(xǐng) 跂(qì)

    臾(yú) 螯(áo)

    五、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1、研习第1段:

    中心论点:君子⑴曰:学不可以已⑵。

    ⑴ 君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⑵ 已:停止。

    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2、研习第2段:

    ⑴ 学生齐读第2段:

    ⑵ 讲解第2段:

    青①,取之于蓝②,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③,輮④以为轮,其曲中规⑤。

    ① 青:靛青,一种染料。

    ② 蓝:草名,也叫蓼蓝,叶子可制染料。

    ③ 中绳:合乎拉直的墨线。

    ④ 輮:使…弯曲。

    ⑤ 规:测圆之器。

    虽①有②槁暴③,不复挺④者,輮使之然也。

    ① 虽:即使。

    ② 有:通“又”。

    ③ 槁暴:槁,枯。暴,通“曝”,晒。

    ④ 挺:直。

    故木受绳①则直,金②就③砺④则利。

    ① 受绳:经墨线量过。

    ② 金:金属制的刀剑等。

    ③ 就:动词,靠近,接近。

    ④ 砺:磨刀石。

    君子博学而日参①省②乎③己,则知④明而行无过⑤矣。

    ① 参:验,检查

    ② 省:省察。

    ③ 乎:相当于“于”。

    ④ 知:通“智”,智慧。

    ⑤ 过:过错。

    ⑶ 要求学生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

    明确:

    青─→蓝 冰─→水

    胜于 寒于

    直木─→轮 木─→直 金─→利

    輮 绳 砺

    ⑷ 上面提到的五个比喻都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他们是平行并列的,还是依次排列的?请分析说明。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从论证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以分层:

    ① 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得到发展、提高;

    ② 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这两层不是平行.并列的,而是延伸。

    3、研习第3段:

    ⑴ 学生齐读第3段。

    ⑵ 讲解第3段。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①之所学也;吾尝跂②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③;顺风而呼,声非加疾④也,而闻者彰⑤。

    ① 须臾:片刻。

    ② 跂:提起脚后跟。

    ③ 见者远:人在远处也能看见。

    ④ 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⑤ 彰:明显,显著。

    假①舆②马者,非利足③也,而致④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⑤也,而绝⑥江河。君子生⑦非异也,善假于物⑧也。

    ① 假:借助,利用。

    ② 舆:车。

    ③ 利足:脚步快。

    ④ 致:达到。

    ⑤ 能水:指游水,能,动词。

    ⑥ 绝:渡。

    ⑦ 生:通“性”,资质,禀赋。

    ⑧ 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

    ⑶ 要求学生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⑷ 提问:作者选哪些比喻来论证这一观点的?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1、2、3题。

    推荐访问:劝学 之二 教学设计 《劝学》教学设计之二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劝学》教案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