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优质范文 > 正文

    2023年琵琶行教学设计五篇(全文完整)

    时间:2023-01-04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琵琶行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鉴赏评价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2、鉴赏诗中如何将无形的音乐描绘得可以感知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琵琶行教学设计五篇(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2023年琵琶行教学设计五篇(全文完整)

    琵琶行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鉴赏评价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2、鉴赏诗中如何将无形的音乐描绘得可以感知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抓住主旨句,分析主旨句

      2、鉴赏诗中的音乐描写

      三、教学设想

      《琵琶行》是七言古诗,篇幅较长。根据《语文教学大纲》“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主学习﹑研究”的精神,结合本课特点,拟先让学生在课前仔细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整体感知全诗,然后用一节课的时间,采用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归纳的办法,实现教学目标。至于音乐描写,则用播放《老残游记》中王小玉说书那一段的录音并加以点评的方法来完成。

      四、课前准备

      学生方面:

      1、认真阅读诗前小序,并跟诗对照,把彼此对应的部分画出来。

      2、概括每节诗的内容。

      3、思考三个问题,并写出答案:

      ⑴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谁?为什么?

      ⑵我最喜欢的句子是哪一句?为什么?

      ⑶我最喜欢的段落是哪一段?为什么?

      教师方面:

      1、准备高三册语文朗读带⑵;

      2、录制《老残游记》中王小玉说书磁带一盘。

      五、教学过程

      ㈠导入新课

      播放语文磁带《琵琶行》,为鉴赏课文创造气氛。

      ㈡研读课文

      1、教师指定学生找出诗前小序与诗歌对应内容并归纳。

      2、指定学生概括每节诗的内容,教师归纳:

      ①浔阳江边闻琵琶;

      ②江心聆听琵琶曲;

      ③江中又听身世苦;

      ④同病相怜感慨多;

      ⑤再闻琵琶青衫湿。

      3、按照就近组合的原则,学生每四人一组,讨论“我最喜欢的人物”。教师归纳:诗中刻画了两个人物形象,一个是琵琶女,一个是诗人自己。

      琵琶女:少年时色艺超群,红极一时;晚年时年长色衰,寂寞凄凉。

      诗人:左迁前朝廷谏官;左迁后江州司马,凄凉郁闷。

      两个人物,身份不同,遭遇相似,学生喜欢哪一个,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4、分组讨论“我最喜欢的句子”。讨论中,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的回答,可能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句;可能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句;可能是“春江花朝秋月夜”句。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应首先肯定,分析这些句子好在哪里,但不深究,然后巧妙及时地将讨论引导到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上来。

      诗人与琵琶女有许多相似点:①都有出类拔萃的才能(一个是誉满京华的名艺人,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②都有由荣至衰的不幸遭遇(一个年长色衰嫁商人,一个直言敢谏遭贬谪);③都有由京城流落至洵阳的共同经历。

      诗人从自己与琵琶女相似的遭遇中,发出同病相怜的感慨。

      5、分组讨论“我最喜欢的段落”。注意事项与前一点相同。教师归纳:本诗音乐描写非常成功。诗人分两个阶段描写琵琶女的演奏。第一阶段:演奏一般曲子,表现琴声“有情”。这一阶段,诗人直接讲感受,他听出了琴声的抑郁悲伤。第二阶段:演奏名曲,表现技法高超。这一阶段,诗人调动多种艺术手法写出琴声的变化。共写了三个乐段。第一乐段,兼用比喻和摹声,表现琴声的急切愉快;第二乐段,用花底莺语的间关声作比,表现琴声的轻快流畅;第三乐段,用“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作比,表现琴声的热烈紧张。

      ㈢迁移训练

      用鉴赏本课音乐描写的方法赏析王小玉高超的歌唱艺术。

      播放《老残游记》中王小玉说书一节磁带。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归纳:《老残游记》描写音乐,也是由作者直接讲出自己的感受,并大量使用比喻,极力形容唱腔的美妙。与《琵琶行》相比,《老残游记》写旋律的变化更复杂:“初不甚大”—“越唱越高”—“拔一个尖儿”—“极高的地方”“回环转折”—“又高一层”—“接连三四叠”“节节高起”—“陡然一落”—“愈唱愈低”“愈低愈细”—“听不见”—“声音从地底下发出”—“忽又扬起”—“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霍然一声,人弦俱寂”。

      ㈣布置作业

      就《梁祝》或《二泉映月》写一段描述音乐的文字,200字左右。

      提示:反复听取《梁祝》或《二泉映月》,运用比喻或摹声等手法,展开联想和想象;要写出悲愁伤感的意味来。

      附:板书设计

      1、音乐描写

      第一阶段:演奏一般曲子诗人直接感受—抑郁悲伤

      第第一乐段:比喻摹声—急切愉快

      第二阶段:演奏名曲第二乐段:莺语间关—轻快流畅

      第三乐段:银瓶铁骑—热烈紧张

      2、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誉满京华的名艺人

      都有出类拔萃的才能

      才华横溢的大诗人

      年长色衰嫁商人

      都有由荣至衰的不幸遭遇

      直言敢谏遭贬谪

      都有由京城流落至浔阳的经历

    琵琶行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作者,简介作者与作品提示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二、教师引导学生对诗的内容作整体把握

      三、串讲小序,讲前布置两个思考题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串讲后提问

      1、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2、小序已经简明清楚地叙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明确:写成了诗,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

      四、分析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1、“枫叶荻花秋瑟瑟”:

      叙述秋夜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江边,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情感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令人顿觉秋凉袭来,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2、“别时茫茫江浸月”:

      叙述别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无不弥散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哀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出现准备好氛围。

      板书:

      浔阳江边闻琵琶

      秋瑟瑟 忘归

      无管弦 悲凉(奠下基调) 忽闻水上琵琶声(惊喜)

      惨将别 不发

      江浸月

      五、分析第二段“江心聆听琵琶曲”

      (我们知道,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我们*常只是听,要描写它十分困难,然而白居易对琵琶音乐的描写却非常成功,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1、要求学生齐读第二段,体会作者高超的音乐描写方法。

      2、要求学生找出比喻音乐的句子,并指明形容了什么样的乐声。

      板书:

      比喻句 音乐

      大弦嘈嘈如急雨 繁密(粗重)

      小弦切切如私语 幽细

      大珠小珠落玉盘 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 宛转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难 低沉入微

      银瓶乍破水浆迸 激越雄壮

      铁骑突出刀枪鸣 激越雄壮

      四弦一声如裂帛 戛然而止

      3、朗读这些句子,师生总结运用比喻写音乐的艺术效果。

      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写出音乐的变化,用这些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听到过的声音和形象比拟描绘乐声,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刻划成有形可感的实体。读者不仅仿佛听到了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扬,或低回鸣咽的应接不暇的乐音,而且仔细欣赏起来,还可以听出这一声和那一声又有明显的音色、音调上的区别,热闹而不紊乱,复杂而有层次。听了这一系列巧妙的比喻,就像听完一支完整的乐曲:先从轻徐悠长开始,仿佛从沉思中唤起记忆;接着众音繁会,像波涛起伏;马上又转到幽细甚至听不见,宛似悲恸抽泣;最后以短促刚劲的音响终曲,犹如急雷破山,崩岩走石。读者从这连珠式的具体可感的.乐声中还能体会出弹奏者的“有情”、“不得意”以至难以明白的“无限事”,从而出色地完成了对主题的表达。

      4、要学生找出通过写演奏者动作神态描写音乐的词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转轴拨弦”是弹奏前试弦调音的动作。“低眉信手续续弹”是弹奏的神态。“拢”、“捻”、“抹”、“挑”和“收拨”、“画”是弹奏时的指法,如此细腻地描写动作神态,交代了音乐的层次,从而更好地引导读者领会音乐,也表现了歌女技艺的熟练高超和作者高度的音乐修养。

      六、小结本课内容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三段“江中听诉身世苦”

      学生齐读,找一个学生用第三人称的口吻叙述琵琶女的身世。

      明确:

      “自言”以后二十二句叙述了琵琶女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前半部写早年色艺超群、红极一时的歌妓生涯。“秋月春风等闲度”一句过渡到后半部。后半部写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弟走”两句写琵琶女生活道路发生转折的三个原因:弟走从军,阿姨身死,年长色衰。后边写她人生道路的重大转折以及嫁作商人妇后的孤苦凄凉的寂寞生活。

      这一段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用年轻貌美衬年长色衰;用门庭若市衬独守空房;用昔日欢笑衬后来的辛酸;用夜梦往事衬孤寂伤感的情怀。

      作者塑造了琵琶女这样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商人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诉。

      板书:

      江中听诉身世苦

      前半部:色艺超群,红极一时,欢乐奢华

      对比、反衬

      后半部:年长色衰、委身贾人,孤苦寂寞

      二 、师生共同学习第四、五段

      板书:

      同病相怜感慨多

      重闻琵琶青衫湿

      三、结合全文,让学生找出写音乐效果的句子,说明其作用

      1、“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以主人与客人的表现衬托音乐美妙惊人。

      2、第一次演奏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人们被音乐打动,心往神驰沉浸在音乐当中,衬托音乐高超迷人。

      3、再次弹奏时:“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坐中泣下谁最多?江洲司马青衫湿”写尽音乐的感人力量。

      四、分析琵琶女的人物形象

      五、分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内涵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发了自己谪居江洲后的郁闷的心情,隐含当时社会变乱,政治衰落给人们造成的痛苦,意义深刻。“天涯沦落”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的情感体验,引起了一代代人的共鸣。由于诗句简明准确,情意合一,成了千古名句。

      六、分析本文明暗两线,画出结构图

      秋江夜送客──月夜听琵琶──凄凉话身世。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江洲司马青衫湿,为君翻作琵琶行

      七、解决练习

    琵琶行教学设计3

      【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要“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在“阅读与鉴赏”中也要求“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琵琶行》把琵琶女的身世,诗人自己被贬的遭遇,以及琵琶艺人精湛的弹奏技艺很好地柔合在一起,采用情景交融、递相咏叹的艺术手法,塑造出两个感情相互交融的人物形象,成功地抒发了诗人忧郁悲愤的主观感情。教学本课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入情景,体验人物情感,理解诗歌意蕴,结合语境,感悟诗中描写音乐语句的艺术魅力。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⑴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⑵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⑶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师:一位盲人將要离开人世间时,对别人说 “ 我多想看看阳光及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啊! ” 人们请来了莫扎特用小提琴拉了首曲子,盲人留下热泪说:“我看见了,我看见了!我看见了阳光、鲜花、小鸟、河流”,盲人带着喜悦满足地离开了人间;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听了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后,老泪纵横地说:“我触摸到了俄罗斯民族的灵魂”;美妙的音乐能引起不同经历、不同心境的人的共鸣。《琵琶行》中琵琶女的深沉精妙的演奏就使一代诗人白居易潸然泪下。现在就请同学体会文中琵琶女高超的技艺,欣赏作者化动听琴声为美妙诗句的非凡本领,探究作者泪湿青衫的原因。

      (引用故事,巧设悬念,利用阅读期待,激发学生学习文言诗文的热情。)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 、学生自读课文,完成自读思考题

      (1)字词正音 :

      湓 pén( 江名 ) 贾 g ǔ ( 商人 ) 思 sì( 名词,思绪 ) 嘈 cáo( 声音粗重 )

      舫 f ǎ ng( 船 ) 虾蟆 hámó 钿 diàn( 用金片做成的花朵形的装饰品 ) 篦 bì( 用竹子做成的梳头用具 ) 呕哑 ōuyā( 象声词,乐声嘈杂 ) 嘲哳 zhāozhā( 象声词,声音细碎 )

      (2)小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3)小序已经较清楚地讲述了琵琶女和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写诗合可以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

      (4)概括诗人在这首长篇叙事诗当中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 这首诗说的是元和十年,诗人被贬到九江郡,第二年送客湓浦口,听到琵琶女弹琵琶,勾起了心中没落的情感,闻听琵琶女弹奏琵琶、讲述身世,并为她作了这首《琵琶行》。这首诗讲述的就是诗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的故事。 )

      (5) 理清诗歌思路

      这个故事的结局是什么?(琵琶女弹了琵琶曲之后,诗人白居易为她翻作《琵琶行》。)

      诗人的情感有什么变化?(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在这首长诗当中,诗人一共塑造了几个形象?(两个。诗人、琵琶女。)

      诗人是用哪一个诗句将这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2 、课堂讨论,交流自学所得。

      3 、教师小结。

      (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借用注释、工具书等,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文言文学习习惯和整体把握文意的能力。)

      三、品味鉴赏,体景悟情

      1 、赏“景”

      有感情朗读课文,划出叙述景物环境的句子,讨论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构成了清晰如画的意境,又由于声律与情韵的配合,令人顿感受秋凉袭不断,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 别时茫茫江浸月 ” 叙述别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月色中无不弥漫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忧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再次出现做好了准备。其它如:“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明月江水寒”、“黄芦苦竹绕宅生”等。)

      2 、品“声”

      (1)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

      (三个回合:一闻琵琶邀相见,再闻琵琶诉沦落,三闻琵琶湿青衫。)

      (2)是什么样的琵琶声竟然如此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呢?

      ①一闻琵琶是什么样的声音?

      (虽未明写,但可以从两人当前的心境中猜想到它的基调:悲凉哀怨。理由有二:琵琶女在“绕船月明江水寒”之际,显然是借弹琵琶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醉不成欢惨将别”的主、客的情绪受到触动,加重了离愁,以至“主人忘归客不发”。)

      ②一闻琵琶闻声不见人,二闻琵琶见人再闻声, 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琵琶女的出场、弹奏情形和乐声变化。(分层导读,达到背诵)

      a 找出描写琵琶女出场的名句,体会琵琶女的形象特征。(琵琶女出场,举止端庄,神态含羞,似有满腹辛酸心事。 )

      b 诵读描写弹奏情形的诗句,分析描写内容和表现力。(调弦定音,非同凡响,声中含情;信手续弹,声声含悲,心事无限;弹奏名曲,技艺高超。虽没有具体描写乐声,却为下面具体描写乐声做好了铺垫。)

      c 鉴赏具体描写乐声的诗句 .

      诗人是用什么手法来描写乐声的?(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声,兼用比喻、通感加强其形象性。)

      对照注释,结合作比事物特点,体会比喻所表现的乐声特点;

      依据乐声特点体会乐曲的发展变化和琵琶女的感情。请同学们用曲线图来表示音乐的发展变化。(旋律变化,心潮起伏。乐声造像:琵琶女身怀绝艺,心怀哀怨。)

      ③三闻琵琶,为何诗人“泪湿青衫”?

      (琵琶女听到诗人倾诉后,既悲自己的漂流沦落,又悲诗人的被贬遭际,所以乐声更凄悲;诗人由琵琶女的倾诉,想到自己的被贬,既悲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悲自己的谪居荒僻之地,所以泪湿青衫。两人感情相通,心灵相融。)

      3 、悟“情”

      音乐是主人公内心情感的流露,那我们一起去体会琵琶女的琵琶声中的“情”。

      (1)勾划出文中能体现“声中之情”的诗句。

      (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生不得志;说尽主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

      (2)如何理解“无限事”、“*生不得志”、“幽愁恨生”?(过渡到琵琶女的身世)

      (3)根据课文,学生先朗读,后讨论,理解“声中之情”

      (琵琶女是一卖艺之女,年轻时因美貌和超群的音乐才华受众人瞩目。然年长色衰,才华无人赏识,下嫁商妇,独守空船,故“*生不得志”、“恨生”是一种“怀才不遇”的“惆怅”,“幽愁”是一种落漠和孤独。)

      4 、识“知音”

      (1)学生讨论:我们通过了解琵琶女的身世,才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可是诗人却在知她遭遇之前就已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为什么?(过渡到诗人的处境:白居易是贬官,政治抱负不得施展,与琵琶女有相同的“不得志”。贬谪将辞行“醉不成欢惨将别”心情与琵琶女一样“幽愁”)

      (2)交流总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通过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多向“对话”交流,不仅使学生对文本有了深入的理解,更能培养学生品味文言文意蕴的阅读鉴赏能力。)

      四、拓展延伸,发展个性

      雨果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符。”贝多芬说:“音乐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出火花。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音乐能够为我们创造和展示一个神奇而美妙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你会涌现出许多美妙的想象,再呈儿时编织过的金色的梦,你会忘却生活中的种种不快,任凭温柔的微风抚弄;你会一改往昔的沉静,只觉得热血在沸腾……如果你细心地寻觅,你会惊讶地发现,构成这个世界的“基本物质”竟然如此简单,它只是几个最普通的符号。这些简单而又神奇的符号,就是音乐世界。

      古今中外,有关音乐的佳话不胜枚举,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本诗中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请你用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对音乐的理解来个性化地解读《十面埋伏》等琵琶名曲,运用课文中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写一篇听后感,在全班交流。

      (用富有启发性的引言,激励每一个学生个性化地鉴赏音乐,让学生带着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情感体验、生活阅历来感悟音乐,运用课文中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起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作用。)

      【评析】

      以上教学设计体现了三个方面的特色:

      1 、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本教学设计中,安排了两次阅读活动,一是初读课文,让学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思考有关问题,并尝试概述课文情节,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二是在引导学生赏析课文,品味鉴赏课文中的环境美、用语言描述的音乐美、人物的情感美时,在教师示范赏析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再次走进文本,深层次地研读课文。这样安排,确保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投入到阅读实践中去,用学生的阅读代替教师的讲解,从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教给学生文言诗文的学习方法,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欣赏能力。在本教学设计中,一是安排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等掌握字词,疏通文意,通过概述课文内容,提高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二是通过师生的*等交流对话,让学生初步领悟如何赏析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并以教师的鉴赏方法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阅读和表达。三是在学生自主欣赏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评论,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学生交流评议的过程,既是相互取长补短,共享学习资源的过程,也是促进学生提高文文欣赏能力的过程。

      3 、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本教学设计中安排学生赏析《十面埋伏》等琵琶名曲,写听后感,既让学生将课文中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加以迁移运用,举一反三,又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琵琶行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了解琵琶女的的凉身世和诗人贬职失意的苦闷心情,琵琶女的飘零身世和诗人宦途潦倒,沟通了彼此的感情渠道,控诉了封建社会摧残人才的黑暗现实。

      2、赏析这首诗的音乐美、意境美。领会运用多种手法描绘音乐形象,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写作特点。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朗读背诵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引导学生从对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3、背诵全诗。

      教学过程:

      一、写作背景

      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很尖锐,外族不断入侵,自安史之乱后,国内连年战乱,民不聊生。朝廷宦官专权跋扈,藩镇割据作乱,统治阶级内部朋党之争日益加剧,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日渐衰微,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白居易早年避乱江南,接近人民,对政治的混乱,人民的疾苦深有感受。他为官有“兼济天下”之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白居易担任左拾遗(谏官),多次向唐宪宗上书,提出一系列改革时弊的措施,同时他又写了揭露黑暗政治,反映人民疾苦的《新乐府》、《秦中吟》等讽喻诗,结果触犯了掌握军政大权的豪门贵族,引起唐宪宗和一些权臣的恼恨。元和九年被改任太子左赞善大夫这一闲职。

      元和十年,*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杀了宰相武元衡,向中央*示,白居易认为这是重大“国耻”。激于义愤,他率先上疏“急请捕贼,以雪国耻”。但都被权贵们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又造谣诬蔑说,白居易的母亲因看花坠井而死,而白居易却作赏花诗,新井诗,“有伤明教”,于是贬为江州刺史,继而又贬为江州司马(九品小官)。白居易获罪的真正原因主要是他写的针砭时弊的讽谕诗,正如他自己所说,“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

      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又愤慨。到江州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社会世态炎凉,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这首诗是诗人贬职到江州的第二年(元和十一年)秋天写的,当时诗人45岁。

      《琵琶行》的“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统称“歌行体”。它的特点是“篇无定句,句无定字”,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句法长短不一,富于变化。唐以后,歌行一般用五、七言古诗体裁。

      二、整体感知

      1、 听朗读录音,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贾(gǔ) 恬(tián) 谪(zhé) 思(sì) 霓裳(cháng) 六幺(yāo) 嘈嘈(cáo) 间(jiān)关 虾(há)蟆(má) 名属(zhǔ)教坊(fāng) 绡(xiāo) 钿(diàn) 篦(bì) 呕(ōu)哑(yā)嘲(zhāo)哳(zhā)

      2、学生默读全诗,然后用一句话概括名段内容。

      第一段写浔阳江头夜送客;第二段写江心聆听琵琶曲;第三段写江心自诉身世苦;第四段写同病相怜感慨多;第五段写重闻琵琶青衫湿。

      三、讲析小序

      1、请学生朗读小序。

      2、请学生口译小序,教师提示注意以下词句。

      左迁:贬官降职。古代以右为尊,以左为卑,所以把贬官降职叫“左迁”。

      明年:第二年。

      铮铮然有京都声:音调清脆动听,有京都流行乐曲的"声调。铮铮,金属相击声,这里形容弦声清脆。

      倡女:“倡”通“娼”。这里指歌妓。

      命酒:吩咐摆酒席。命,动词,叫,吩咐,命令。酒,名词用作动词,摆酒席。

      憔悴:脸色黄瘦。

      转徙:不断转换地方,迁移居处。

      恬然自安:心境*静,自觉安适。恬然,*静坦荡地。

      斯人:这个人,指琵琶女。

      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这天晚上才感觉到有被贬的不愉快的意味。谪,降职外调。

      因为长句:就写了一首长诗。因,连词,于是,就。为,动词,写,作。长句,指七言诗。

      凡六百一十六言:共计六百一十六个字。凡,共计。言,字。

      命曰:命,动词,取名,叫它。

      3、请学生概述小序的内容及作用。

      明确:诗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和作者的心情。

      小序的作用:说明了写这首长诗的原因和命名,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4、小序和诗歌哪些段落分别照应?

      明确:“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和第1自然段照应。“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和第2、3自然段照应。“予出官二年,……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和第4自然段照应。

      5、小序中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对此,你有何看法?

      明确:“恬然自安”者,是话中有话,实际是说遭受贬谪的苦闷始终萦绕心头,一直无法自安,而“迁谪意”当然也不是“是夕”才感受到的。这两句反话,既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抑郁愤慨之情,也是强调这次与琵琶女偶然相遇的事件给他的感受之深,是扣住“同是天涯沦落人”来说的。

      四、赏析诗歌第1段。

      1、学生朗读第1段,教师提示下面词句。

      浔阳江:今江西省九江市北面的一段长江,因临近浔阳,故古称浔阳江。

      主人下马客在船:这一句是互文,意思是主人和客人都下了马,登上船。

      2、作为叙事诗的开头,这一段都写了什么内容?这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用诗句中的一个字概括这一段所渲染的气氛特点。

      明确:这一段是全诗的引子,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引了了琵琶声。

      头两句写江头送客,正当秋夜,枫叶如丹,荻花飘白,风声瑟瑟,这就烘托了一种惆怅惜别的悲凉气氛。

      中间四句写船中饯别,“举酒欲饮无管弦”为琵琶女的出场埋下伏笔,并和后文“浔阳地僻无音乐”照应。在无管弦的寂寞中饮酒,自然“醉不成欢”酒喝得虽多,却不成欢,言外之意是心情郁闷,一个“惨”字不但渲染出气氛的特点,而且含蓄地吐露了诗人的悲抑心情。而船外则是江面茫茫,月影沉壁。诗人的离情别绪,有如荒江冷月。这些景物描写不仅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而且也为琵琶女的出场创造了环境气氛。

      最后两句用“忽闻”造成语气的强烈转折,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用水上传来的琵琶声打破了寂寞、郁闷和凄清。用“主人忘归客不发”突出琵琶声的艺术魅力,感情由悲抑转为惊喜。

      这种气氛可用诗中的一个“惨”字加以概括。

      五、作业

      背诵第1自然段。

    琵琶行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作者,简介作者与作品提示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二、教师引导学生对诗的内容作整体把握

      三、串讲小序,讲前布置两个思考题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串讲后提问

      1、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2、小序已经简明清楚地叙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明确:写成了诗,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

      四、分析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1、“枫叶荻花秋瑟瑟”:

      叙述秋夜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江边,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情感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令人顿觉秋凉袭来,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2、“别时茫茫江浸月”:

      叙述别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无不弥散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哀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出现准备好氛围。

      板书:

      浔阳江边闻琵琶

      秋瑟瑟 忘归

      无管弦 悲凉(奠下基调) 忽闻水上琵琶声(惊喜)

      惨将别 不发

      江浸月

      五、分析第二段“江心聆听琵琶曲”

      (我们知道,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我们*常只是听,要描写它十分困难,然而白居易对琵琶音乐的描写却非常成功,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1、要求学生齐读第二段,体会作者高超的音乐描写方法。

      2、要求学生找出比喻音乐的句子,并指明形容了什么样的乐声。

      板书:

      比喻句 音乐

      大弦嘈嘈如急雨 繁密(粗重)

      小弦切切如私语 幽细

      大珠小珠落玉盘 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 宛转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难 低沉入微

      银瓶乍破水浆迸 激越雄壮

      铁骑突出刀枪鸣 激越雄壮

      四弦一声如裂帛 戛然而止

      3、朗读这些句子,师生总结运用比喻写音乐的艺术效果。

      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写出音乐的变化,用这些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听到过的声音和形象比拟描绘乐声,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刻划成有形可感的实体。读者不仅仿佛听到了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扬,或低回鸣咽的应接不暇的乐音,而且仔细欣赏起来,还可以听出这一声和那一声又有明显的音色、音调上的区别,热闹而不紊乱,复杂而有层次。听了这一系列巧妙的比喻,就像听完一支完整的乐曲:先从轻徐悠长开始,仿佛从沉思中唤起记忆;接着众音繁会,像波涛起伏;马上又转到幽细甚至听不见,宛似悲恸抽泣;最后以短促刚劲的音响终曲,犹如急雷破山,崩岩走石。读者从这连珠式的具体可感的乐声中还能体会出弹奏者的“有情”、“不得意”以至难以明白的“无限事”,从而出色地完成了对主题的表达。

      4、要学生找出通过写演奏者动作神态描写音乐的词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转轴拨弦”是弹奏前试弦调音的动作。“低眉信手续续弹”是弹奏的神态。“拢”、“捻”、“抹”、“挑”和“收拨”、“画”是弹奏时的指法,如此细腻地描写动作神态,交代了音乐的层次,从而更好地引导读者领会音乐,也表现了歌女技艺的熟练高超和作者高度的音乐修养。

      六、小结本课内容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三段“江中听诉身世苦”

      学生齐读,找一个学生用第三人称的口吻叙述琵琶女的身世。

      明确:

      “自言”以后二十二句叙述了琵琶女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前半部写早年色艺超群、红极一时的歌妓生涯。“秋月春风等闲度”一句过渡到后半部。后半部写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弟走”两句写琵琶女生活道路发生转折的三个原因:弟走从军,阿姨身死,年长色衰。后边写她人生道路的重大转折以及嫁作商人妇后的孤苦凄凉的寂寞生活。

      这一段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用年轻貌美衬年长色衰;用门庭若市衬独守空房;用昔日欢笑衬后来的辛酸;用夜梦往事衬孤寂伤感的情怀。

      作者塑造了琵琶女这样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商人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诉。

      板书:

      江中听诉身世苦

      前半部:色艺超群,红极一时,欢乐奢华

      对比、反衬

      后半部:年长色衰、委身贾人,孤苦寂寞

      二 、师生共同学习第四、五段

      板书:

      同病相怜感慨多

      重闻琵琶青衫湿

      三、结合全文,让学生找出写音乐效果的句子,说明其作用

      1、“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以主人与客人的表现衬托音乐美妙惊人。

      2、第一次演奏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人们被音乐打动,心往神驰沉浸在音乐当中,衬托音乐高超迷人。

      3、再次弹奏时:“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坐中泣下谁最多?江洲司马青衫湿”写尽音乐的感人力量。

      四、分析琵琶女的人物形象

      五、分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内涵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发了自己谪居江洲后的郁闷的心情,隐含当时社会变乱,政治衰落给人们造成的痛苦,意义深刻。“天涯沦落”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的情感体验,引起了一代代人的共鸣。由于诗句简明准确,情意合一,成了千古名句。

      六、分析本文明暗两线,画出结构图

      秋江夜送客──月夜听琵琶──凄凉话身世。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江洲司马青衫湿,为君翻作琵琶行

      七、解决练习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琵琶行 琵琶行教学设计五篇 琵琶行教学设计1 琵琶行教学设计一等奖PPT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