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优质范文 > 正文

    民办高校“非营利性”办学选择

    时间:2022-11-02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摘 要: 民办教育新法新政实施以后,所有民办高校都面临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办学选择。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从办学初就选择了走非营利民办高校办学道路。这源于创办者坚持公益性与创百年大学的端庄办学思想,以教为志的教育情怀和遵循大学之道的站位选择。这是一种自然发酵、自然生成过程。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非营利性办学使学校始终走在了民办教育发展的前沿,成为全国民办高校中首个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和专业博士立项建设单位,成为非营利民办高校的一面旗帜。事实证明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选择“非营利”办学,道路越走越宽广。

    关键词: 非营利;民办高校;选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18)04-0092-05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8.04.019

    2016年11月7日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了民办学校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类标准,实施分类管理。由此民办学校都进入了营利性办学或者非营利性办学的选择过渡期。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以下简称“华桥”)是我国创办较早的一所民办大学,并在办学早期就选择了捐资办学的公益性非营利性办学道路,并被国务院确定为唯一承担“探索营利性与非营利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办法”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的民办高校。华桥基于长期的非营利性办学思考以及试点探索,在2011年就率先明确提出营利性与非营利民办学校的认定标准,认为是否把扣除办学成本之后的净收入分给机构成员,是区分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最基本的标准。《决定》的颁布使教育体制改革试点以来争论不休的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标准尘埃落定,规定“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的举办者不得取得办学收益,学校的办学结余全部用于办学。”从《决定》的法律规定来看,华桥当年所确定的非营利民办高校标准与国家法律规定高度契合,完全符合国家非营利性办学导向。那么,华桥为什么能够在大家追求“合理回报”的时候选择非营利性办学,而且率先明确了非营利性标准呢?本研究就此专门探究了华桥选择非营利办学背后的思想渊源以及动力来源,期望能够对目前徘徊在选择之困的民办高校举办者们有所启示。

    一、非营利性办学的思想渊源:端庄办学

    管理的现象学范式认为“作为认识世界主体的管理者本身同时也是参与者,价值观在意义建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由此我们可以推理出,作为认识教育的创办者本身也是教育的参与者,其价值观在学校办学理念的建构中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所以对于初创时期的民办学校而言,办学理念,学校文化多来自于创办者的办学思想,体现着办学者的教育价值取向和教育观。为此,想要真正理解华桥何以能在很早时期就能够提出与《决定》完全相同的民办学校分类标准,还需追溯到创办者办学思想历程。秦和,华桥的创办者。她非常欣赏“端庄”二字。她说:“所谓端庄,就是端正郑重,就是办学要正规,眼光要深邃,目标要远大。正确的教育思想、端庄的教育观、先进的理念是很重要的。没有理念不行,照搬国际不行、效仿公立也不行,我们就是要走自己的路。”“如果人家问我学校为什么冲破重重困难走到今天,我会说,没有秘诀,只有端庄办学。”她的端庄办学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思想层面,而是贯彻落实到了具体办学实际中,一是走公益性办学道路,二是确立百年名校发展目标。

    (一)坚持公益性办学

    教育是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的。教育并不是个人的事情,它是世世代代的事情;教育不但影响个人的成长,也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分工细化,学科发展,“教育”似乎越来越变得是教育系统的事情。可是教育却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的是“万能钥匙”的身份,无处不在发生着影响,比如对经济、对政治、对文化、对人自身等产生着影响。随着世界全球化,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增强,教育成为了全球人类发展中的自然现象。[2]教育越来越具有开放性、包容性、普适性、传播性和公共性的特点。教育越来越成为是社会的、是世界的,是人類的。

    秦和在国外攻读教育学博士时,一些百年以上的私立大学的公益性办学思想给她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们那种追求教育事业崇高与神圣的执著信念,那种取之于社会、回报于社会的非营利性理念,那种为社会培育有教养的合格公民的自觉精神深深打动了她,由此在她心里萌生了最朴素的公益性的认识。当华桥还实施非学历教育,租房办学,条件简陋的时候,有人问她,为什么要办这个学校?怎么想起来要办这样一个学校?她的回答是那么干脆“我是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人才而办学。”公益,简言之就是维护公共利益。最初,秦和的公益性办学也是为了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而办学;不是为了获得个人或少数人的利益而办学;不是为某个宗教或某个团体利益而办学。所以她办学的初心就是公益性办学,不要任何回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思想成为了华桥矢志不渝的信念。在华桥办学10年,接受访谈,当记者问道:“《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而在现实的办学中,确实存在急功近利、以赚钱为目的、损害学生利益的短期办学行为,由此产生的直接后果是家长、学生对民办学校的不信任,民办教育的整体形象在社会上受到损害。对此你有什么样的见解?”秦和谈到:“《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公益性办学有两种,一种是可以要求取得合理回报,另一种是不要回报。我选择了后者,规定办学所取得的积累金全部用于教育事业。在办学之初,学院就确定了来源于社会、回报于社会的思想。因为学生属于国家,学校属于社会,我个人不可能拥有。也只有这样、华桥才能走向世界,成为百年大学。”[3]

    然而秦和对公益性的认识并没有就此停留于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她的公益性渗透到了教育的全人类性、教育的世界性。当2003年教育部专家组第二次来校考察,教育部法规司司长,问道:秦院长你经过慎重的考虑了吗?你考虑成熟了吗?秦和答到:“已经很成熟了。我在国外读教育学的时候,是在一个百年私立大学,那时我对他们进行了访问,与他们探讨,我发现国外的私立大学、百年大学都是把教育当成了社会教育,教育不是某个人的教育,它是属于全人类的。没有一个教育搂在怀里能称之为百年的,都是创始人把教育,把这个学校最后给社会留下,这个学校才能够成为百年。因为一个人不能永远活着,但是学校是要永恒的,是要世世代代传承精神的。”

    “大道至简,知易行难”。对于秦和而言,不但把公益作为办学思想,而且把公益作为一门实践的学问。不但秉承“来源于社会,回报于社会”的思想,更是把这种思想转为办学实践。她在办学过程中,始终把公益性办学的思想放在首位,并坚定不移地写入了学院的章程,作为办学的总的指导思想。2006年11月6日,华桥举行了“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财产处置的声明”,秦和郑重声明“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偿还债务后的所有财产,在我身后,全部留给社会,继续用于发展国家的教育事业。”从此华桥成为捐资办学的先锋。华桥不但用思想,更是用行动来诠释教育是人类的,教育本身是不求回报的至真至善的本质。

    (二)坚持百年民办大学的发展目标

    在秦和的办学思想里,公益性与建百年大学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息息相关的两个理念。她曾表达“公益性办学有两种,一种是可以要求取得合理回报,另一种是不要回报。我选择了后者,规定办学所取得的积累金全部用于教育事业。因为只有这样,华桥才有希望走向世界,成为百年大学。”[3]事实也证明诸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剑桥大学、早稻田大学等许多世界著名的私立名校无不是因为把公益性办学放在首位,才使它们走上了百年,甚至几个世纪之路的。所以,在秦和的办学思想里,公益性是百年大学的前提条件,百年大学是公益性的具体体现。公益性是百年大学的魂,百年大学是公益性的体。用秦和的话来讲,“公益性办学的别称就是百年大学。”为此,华桥从办学伊始,随着公益性办学思想的确立就提出了创百年大学的梦想,并在2006年正式把百年梦想写进了华桥的办学总目标。提出“从2006年开始,力争在五年内,使学校的办学层次、教学质量、学科建设、管理水平都有明显提高,到2009年通过国家对我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同年力争“申硕”成功,十年打造国内一流民办外国语大学品牌,三十年建成一所以外语为主,文、经、管协调发展的多语种、多学科、多层次的国内一流、国际有一定影响的民办精品应用型本科外国语大学,实现办学的民主化、法制化、国际化,进而创建百年名校。”2007年结合申办重点高校,把求公益、梦百年的办学思想,融入到华桥精神,凝练出“求公致远、追求百年,开拓进取、勇于拼搏,务实求精、严细结合”的华桥精神。

    然而华桥的“追求百年”不仅在于创建并交给社会一所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具有百年办学历史的民办高校,而是要交给社会一套完整的、成为百年大学的教育思想。正如秦和所说,“一个人不能永远活着,总有离去的时候,但是整个教育事业和一所学校应该永存。”这是华桥对百年大学的诠释,是对自己的命题。人类社会得以存续与发展,一是靠人类的繁衍,二是靠文化的传承。人类的繁衍,依赖的是婚姻制度;文化的传承依靠的是教育。而百年大学恰恰承载的就是人类社会的文明和对社会的责任,而社会的責任更在于一种可传承、可辐射的精神与理论。早在2002年时任教育部部长周济一行人考察华桥时,就提出“我们要在十年内打造全国民办高校品牌;三十年内打造国际品牌。我这一生想实实在在为国家、为民族、为教育多做点实事,那么等于我百年以后,这所学校仍然是名牌。”可见,华桥从其诞生起,就没有被作为个人的私产,而是要办成百年的华桥,社会的华桥。百年大学需要一种坚持而稳定的办学思想,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所以华桥的百年目标,是要凝聚社会力量,创百年名校的大学精神和大学理念。众所周知,华桥在2006年进行了财产处置公证,秦和郑重声明,“属于我本人的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偿还债务后的所有财产,在我身后,全部留给社会,继续用于发展国家的教育事业。”“在我身后”是公证书上常用的词语,意思很明确,就是“在我离开人世以后”。但这是与“百年”对照的,百年的大学,相信那时为百年梦想而奋斗的创办者不在了,但大学依然存在。存在的不仅仅是大学实体,还有何以百年的理念与思想。华桥“留给了社会”,那是因为没有哪一所世界一流高校不是社会打造的结果。脱离了社会,个人、组织乃至管理者都不可能创造一流。就像西方一流大学一样,因为是社会的,所以百年。

    二、非营利办学的教育情怀:以教为志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和教育改革体制的深入,民办教育迅速崛起,已成为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教育的重要增长点和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为促进全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一方面得益于国家及地方政府所提供的鼓励与支持政策,另一方面有赖于民办学校创办者对教育的热爱,教育情怀。但是教育情怀也不都是一样的。不同的表现形式,教育“情”的程度也不同。根据民办教育创办者办学意图来看,民办教育创办者的教育情怀大致分为三层境界:第一层境界是有资本,愿意为教育做点事情的,“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境界;第二层境界是愿意倾囊相助,捐资办学,全心全意办学校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境界;第三层境界是心系民办教育事业,办民办教育事业的“俯首甘为孺子牛”境界。而华桥走非营利民办高校办学道路很显然就是选择第三层,也正是因此华桥人的思想逐渐升华到了第三层境界。

    一个人一生有很多梦想。秦和的梦想就是办教育。她曾说“教育情结似乎是与生俱来的,从我背上书包走进学校的第一天起,对教师与学校的崇敬和依恋,成为我一生的神圣向往和追求。”她16岁考入东北师范大学外语系,20岁成了一名中学英语教师。在国外工作期间,秦和发现我国许多经济贸易人才缺乏外语交流能力,而外语人才又缺乏经济和管理专业知识,很难适应改革开放和国际交流的迫切需要,于是32岁创建吉林省华侨外国语专修学院(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前身),35岁攻读教育学博士学位。从一名外语教师,到一所大学校长,秦和将自己事业的切入点和致高点始终定位在了教育。因为她觉得“多一所学校,就会少一座监狱;多一个教师,就会少一个警察;多一个合格的母亲,就会少一个社会的败类。”她把对教育的热爱与奉献于社会联系在一起,不仅仅是理性升华,更是有一种神圣的责任在其中。

    办学是艰难的。为了筹集资金,她先开办了一家翻译公司,第一天的收入仅仅是3.78元。后来,经过多方筹措、租赁校舍、购置设备、纳聘人才,终于在95年的教师节前夕吉林省华侨外国语专修学院得以创建。此后,虽然翻译公司逐步走入正轨,小有名气,利润丰厚,但她为全身心投入教育中,毅然关闭了翻译公司。营利永远不是她的追求,她愿意用手中的资本为教育做点事情。“我是一个教育情结浓重的人,只有在学生中,我才能回归自我;只有在学生中,我才能升华自己,也只有在学生中,任何困难,都成为我们“华桥”迈向名校殿堂的踏脚石。”[4]

    她对于教育的追求如磐石般坚定,而且伴随着她生命的成长,教育情怀的境界也不断升华。华桥2006年进行了财产公证仪式,把学校捐给了社会,当时华桥的固定资产就已经达到3亿多元人民币。从捐赠到现在,已经过去了11年,学校的固定资产已经远超于当年,而且仍有继续增加的趋势,但不管增加多少,它永远都属于社会。华桥成为了我国捐资办学的领跑者。2016年11月7日,通过了《民办教育促进法》修改决定,从法律层面明确了民办高校分为营利性与非营利两大类。该法规定,“民办学校的举办者可以自主选择设立非营利性或者营利性民办学校”。该法自2017年9月1日期施行,这也就意味着,从2017年9月1日起,存量的民办高校,选择登记为非营利民办高校的,依照本决定修改后的章程继续办学;选择登记为营利性民办高校的,进行财务清算之后,重新登记,继续办学。华桥由于从创办初期就坚持公益性、非营利办学,完成了捐赠,无所谓选择,他的使命直指向更高的教育境界。

    秦和创建华桥的初衷,不仅仅是要办好一所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要留给社会一所大学,还要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未来发展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是要为民办教育发展留下一套完整的办学思想、理念以及公益性办学模式。华桥是她创办的一所学校,但更是她实施、验证、升华民办教育办学理念、探寻发展道路的平台。正如她所言“我愿用毕生的精力研究它、探索它,并利用华桥的平台,为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事业贡献全部力量。”“而我们这一代人,甘愿做中国民办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铺路石,甘愿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无私的奉献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华桥在她的领导下,实现了一个又一个飞跃,2007年成为国内民办高校唯一的省属重点大学;2011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全国首批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民办高校;2016年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二期)重点建设高校。华桥的成绩表面上看来是华桥一所学校的成绩,但这更是民办教育发展的成绩。华桥虽不能代表民办教育,但是却可以为民办教育的未来,为民办教育的可能,趟出一条路来。而她甘愿做民办教育发展的探路者。华桥的发展不可复制,但是淌出来的道路可以让更多的民办学校勇往直前。

    三、非营利办学的站位选择:大学之责

    营利性与非营利民办高校分类管理标准,既可以看作是一个学术问题,也可以看作是一个政策问题。至于到底是作为哪种问题进行研究,与研究目的紧密相关。研究目的不同导致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研究路径等均不相同。作为学术问题来研究时,更关注于事物本身及其规律的学科化,要求既要有创新精神,又要体现科学合理性;既要有主流意识,又要避免盲目追风的做法;既要强调科研成果的应用与物化,又要避免科学的拜金主义。而作为政策问题时,关注的重点是政策本身的可操作性和效果,要求与特定的政策环境达成平衡 [5]。

    华桥坚守公益性、非营利办学,创建百年高水平民办大学是他的办学目标,为社会留下一套办学思想是他的价值追求。华桥的理想与追求奠定了分类标准认识的基础,确立了研究的立足点在于大学自身,在于大教育。华桥想要回答的是大学发展之道,探索大学立身之本,回答大学之责任。因为也只有这样才能探索出能够引领华桥百年的思想,也只有这样才能使留给社会的办学思想才有价值。秦和曾说,办民办大学必须要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处理好教育规律与市场(经济)规律;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处理好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市场规律和教育规律不同,民办教育是要面向市场办学,而不是走进市场规律办学,因为教育永远有教育规律。面对着现实中,大一放松、大二打工、大三租房、大四实习的浮躁现象,她呼吁“提供给学生一个最全面、最完整、最负责的高等教育”,倡导“办学要对得起家长的信任、对得起社会的关注、对得起学生的时间、对得起教育者的良心”。何以为教育?华桥选择了学术研究的道路,在遵从教育本质、办学规律、大学之责基础上,提出了“最严”的分类管理标准,从而探求科学政策。她说,“我们必须追求一种深厚的教育内涵,绝不能让那种急功近利的态度影响教学,‘厚德载物,自强不息’,这才是真正的大学教育的精髓。实现这个目标,只有一个办法,扎下头,认认真真,从每个细处做起。”[6]是的,她对于教育的认识与理解就是如此的朴素而又充满了对本质的追求,丝毫不允许有任何的急功近利,不存在任何功利主义色彩。当时华桥所提出的分类标准與同时期承担试点项目的省市地区以及很多学者观点大相径庭,甚至也可以说不适宜于当时以投资办学为主体的民办教育发展的现实环境,但是学术探讨只有向真理的无限逼近,而没有与现实条件的博弈。作为承担“探索营利性与非营利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的唯一民办高校,他承担了大学之责任。

    可见,华桥能较早明确提出选择非营利民办高校办学,并不是为了单纯的与国际接轨,更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有着深厚的办学思想积淀的,与早期确立的端庄办学思想和知行合一的实践探求息息相关。这是一种自然发酵、自然生成过程。一种坚持的、独特的、端正的办学思想作为根本支撑。正因如此,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才始终走在了民办教育发展的前沿,成为全国民办高校中首个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和专业博士立项建设单位。事实证明华桥选择“非营利”办学,道路越走越宽广。

    参考文献:

    [1] 吴岩.教育管理学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31.

    [2] 伊杰·赫勒敦.歷史绪论(下卷)[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2014:610.

    [3] 秦和.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任重而道远[N].中国教育报,2005-9-15(8).

    [4] 李洪雨.“华桥”:责任和激情同在[N].统战纵横(社会主义建设者),2003-11-1.

    [5] 李成贵.政策执行:一个需要纳入学术视野的问题[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0(3).

    [6] 王磊.一个教育学博士和她建造的大学[N].中国青年报,2002-5-22(4).

    (责任编辑 赵广示)

    Abstract: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law and policies for private education, all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faced with the choice of for-profit and non-profit school running. Jilin Huaqiao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has chosen to run a non-profit private college since its beginning. This stems from the founder’s insistence on public welfare and the idea of establishing a century-old university with dignity, an education passion for volunteers teaching and choice making by following the university path. It is process of natural fermentation and generation. Jilin Huaqiao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has always been at the forefro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private education because of its non-profit education. It has become the first authorized unit for master’s degree and the construction unit for professional doctor’s degree among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and banner of non-profit private universities. Facts show that “non-profit” school running for Jilin Huaqiao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has provided a wider road.

    Key words: non-profit;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hoice

    推荐访问:办学 非营利性 民办高校 选择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