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演讲稿 > 正文

    高中19届第一次诊断性测试语文试题

    时间:2021-10-06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达州市普通高中2019届第一次诊断性测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我国历史上究竟有没有法治思想,有没有法治传统?今天我们回望历史,研究中国自己的法治道路,很多人会想到这个问题。如果按照我们现代人对法治的理解,我国古代立法、司法实践算不算法治文明,与我们当代的法治实践有何关系,能否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有益借鉴?对此,学术界有不同看法。一些人认为,法治是舶来的概念,我国历史上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法治。虽然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法家思想家,他们的学说理论对社会发展、国家统一产生过巨大推动作用,但不少人还是认为,法家的法是刑法,法家只有刑法之治。

    这样的看法有其道理,不过也有过于简单之嫌。我们可以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认真听听法家的话语。“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故吏不敢以非法遇民”“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等等,这些都是法家对其基本“法治”思想的表达。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中,法家思想占据重要位置,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

    法家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著称,提出了一整套推行“法治”的理论与方法,为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提供了理论根据。法家的“法治”思想产生于我国古代发生社会巨变的历史时期,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法家的“法治”思想影响下,各诸侯国相继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变法。概括而言,法家的“法治”思想试图改变之前以血缘和宗法关系为根基的社会结构,并着手在自然人和自然人之间、自然人和国家之间尽可能建立起某种权利义务关系,并以此为联结、以地缘范围为依据建立起国家。国家不再是诸侯贵族的血缘联合,法律使得国家的统一有了新的整合基础。

    法家的法是国家制定的成文法。这有别于以往古老社会的习惯或者不公开、不外传、只在统治者内部代代相承的治国典则。这种法律是用老百姓容易明白的文字写成的,写成以后是公布的,以普遍规则的形式明确告诉大家哪些行为是违法犯罪,这些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法律结果。这些法律公布以后,一方面使民众对自己的行为有所预期,能够约束自己的行为;

    另一方面也约束官吏,使其不能轻易违背法律而任意侵害老百姓,否则统治者就会丧失威信。在法家看来,法律如果没有信誉就无法得到执行。“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才能更好发挥法作为有效治理工具的作用。

    可以看出,法家的“法治”思想是一种治国理论,强调国家治乱兴衰的关键不在于君主是否仁德,而在于法律制度。可以说,将法律视为一种调整社会关系的重要工具,将“法治”视为一种治国的基本方法,是法家“法治”理论的实质内涵。

    不过,法家的“法治”思想,在我们今天来看,仍然属于古典的法治,所以不能直接移植过来为我们所用。今天我们借鉴传统法律文化,必须加以改造,使其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同时也要看到,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是一个前所未有的系统工程,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照搬,但也不能闭门造车,而是要汲取一切有益的法治文明成果,包括科学借鉴我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有益成分,从而更好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摘编自武树臣《听法家如是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我国古代是否有法治思想和法治传统,学术界存在着一边倒的否定声音。

    B.法家提倡奖惩分明,不论身份高低贵贱或者情感亲疏远近都要按照法律行事。

    C.法家以地缘范围为依据建立起了国家,改变了以血缘和宗法关系为根基的社会结构。

    D.在法家看来,国家治乱兴衰的关键既取决于君主的品德,又取决于法律制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引用法家的相关言论否定了学术界对法家及法治思想的简单而偏颇的认识。

    B.文章以事实依据和理论依据证明了中国古代有法治思想,也有先进的法治文明。

    C.文章借用法家治国的法治思想,采用归谬法阐释了法家“法治”理论的实质内涵。

    D.文章采用层进式结构论述了法家的“法治”思想在治国方面的重要意义和借鉴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法家的法治理论丰富了中华传统法律文化,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首屈一指的地位。

    B.要让法律更好地发挥治理工具的作用,就要君臣官民遵纪守法,让统治者树立威信。

    C.法家的法律对官吏和百姓均有约束力,为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提供了理论支撑。

    D.建设社会主义法治要吸收借鉴一切有益的法治文明成果,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画 家 马晓红 高速公路在山间蜿蜒几十公里,满眼都是大大小小的山。高低起伏,浓淡相间,宛如一幅山水画。

    我就在这山沟沟里爬了十几年,“爬”进了县城的中学,“爬”进了省城的大学,“爬”进了大都市的高楼大厦。

    工作近十年,整天忙忙碌碌,却总觉得前路很是迷茫。整天对着灰蒙蒙的天冷冰冰的楼真真假假的网络,有时会不免会想起家乡的青山碧水野果父老乡亲。

    暮春,请了几天假,回家探望一下老父亲,顺便 “思考人生”。

    汽车越过一道山梁,眼前豁然开朗,山下就是生活过六年的县城。

    但眼前的县城却不是记忆中的样子了。

    在我记忆里,说是县城,也就两横一竖三条街,街窄房矮树多。每天早读,总是伴着鸡鸣狗吠开始。早读完,跑到街尾买两根油条还能跑回来上第一节课。

    现在,撞进我眼里的,俨然一个发展中的现代化城市。

    宽阔大气的广场,周围矗立着十几幢高楼大厦。四五条宽阔的水泥路,以广场为起点,向四周延伸。路两旁,是一排排新建的高高矮矮的大楼。远处,还有高高的塔吊在云端旋舞。白云的间隙,隐隐约约露出些青绿色。

    走到广场中央,想好好打量一下这座新城,却被一个老人吸引住了。

    老人身着长袍,满头白发,面前撑着画架,专注地在画布上涂抹着。

    夕阳穿过远山,穿过高楼,落在老人身上,泛起一层淡淡的金黄。

    看老人如此专注,我也不忍打扰,就默默地站在一旁看着他画画。

    画的内容很是奇怪—— 眼前,高楼耸立,尘土飞扬。身边,车水马龙,人来人往。

    画布上,却是青山巍然,苍松挺立,绿水环绕,茅舍俨然。

    老人有时抬头看看高楼,低头画上一棵古树;

    有时对着柏油路凝视良久,在河面描上几圈涟漪;

    有时观察匆匆的路人,在田间添上几个农夫…… 良久,老人搁下画笔,后退两步,欣赏自己的作品。

    只见田间阡陌交通,河面白鹭翻飞。一叶渔舟,漂于青山碧水之间。船尾立一老人,青衣白发,弯腰摇橹,河面水波微起,游鱼相伴。船头坐一老妇,红裙青丝,手挽竹篮,篮中红荷初绽,娇艳欲滴。

    仔细一看,那老人的衣着神态,赫然就是画家自己。

    突然,我在画上看到了自己:田间小路,布衣草鞋,戴笠荷锄,牵一头褐色水牛,驻足欣赏路边绿油油的水稻和彩蝶似的蚕豆花。

    “老人家,你画的是……”看眼前的画,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我画的就是这里。”他在稻田旁添上一棵杏树,“几十年了,变化太大,有些东西也记不清了,只能靠想像了。” “那画里的人……”我迟疑了一下。

    “划船的是我,摘荷花的是我妻子,田埂上牵牛的人就是照你的样子画的。”老人笑了笑,“我妻子一直向往这样的田园生活,但直到去世都……我现在带她回来了,可惜家乡变了……” “你就是南山先生吧!”我去年参观过他的画展。他的山水油画带着浓浓的中国风,画展的主题就是“自然和谐,天人合一”。

    他不置可否,开始收画架。

    “我也是这里的人,家就在那边的山里。”我指指远处的群山。

    老人停了手,看着我。

    “我也好几年没回来了,变化太大了!”我看着眼前的大厦,“整天对着灰蒙蒙的天,冷冰冰的楼,挺怀念家乡的山水,可现在……” “社会总要发展的嘛!”老人继续收拾画架,“不过……” “总是破坏了才知道补救!”我指指周围,“你看,这小小的山城都还在不断扩张。” “是该觉醒了!”画家抬起头,背起画架,慢慢远去了。

    天色尚明,去广场中心大厦看看,给老爸买点东西吧。

    大堂正在布置图片展,宣传城市建设的成就。一张名为“伟大启航”图片上,县长站在挖掘机前,建筑师一手拿着规划图,一手指着远方的群山。

    图片下的文字说明,介绍了这个驰名中外的建筑设计师,赞扬他“感恩故里”“回报乡梓”。

    那个建筑师,赫然就是广场上那位老画家——南山先生。

    (选自《玉融文学》2018年第1期)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记忆中的小城而今俨然成为一个发展中的现代化城市,今昔对比形成强烈反差令人感慨不已。

    B.本文以“我”为线索,塑造了投身于家乡城市化建设中的南山先生的光辉形象,表达了“我”由衷的赞美之情。

    C.“是该觉醒了”中的“觉醒”是说我们既要城市化,也要给青山绿水田园乡村留出空间,不能盲目发展。

    D.本文在描写画家作画时,运用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把画家刻画得生动形象亲切可感。

    5.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南山先生的人物形象。(6分) 6.简要分析小说结尾的作用。(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20世纪40年代基于抽象数学推理的可编程数字计算机的发明使一批科学家开始严肃地探讨构造一个电子大脑的可能性。

    1956年,在达特茅斯学院举行的第一次会议上正式确立了AI(人工智能)的研究领域会议的参加者在接下来的数十年间是AI研究的领军人物。

    他们中有许多人预言,经过一代人的努力,与人类具有同等智能水平的机器将会出现同时,上千万美元被投入到AI研究中,以期实现这一目标。

    最终研究人员发现自己大大低估了这一工程的难度,美国和英国政府于1973年停止向没有明确目标的人工智能研究项目拨款。

    七年之后美国政府和企业再次在该领域投入数十亿研究经费.人工智能研究领域诸如此类的高潮和低谷不断交替出现。

    与第一代人工智能研究人员的乐观估计不同,具有与人类同等智能水平的机器至今仍未出现。

    (节选自《人工智能简史》 材料二:

    中国AI论文总量和高被引论文数量均位列世界第一2017年,中国在该领域的论文占全球论文总量的27.68%,遥遥领先其他国家,在专利中请方面,中国成为全球A专利布局最广的国家,数量略微领先美国和日本。

    在人才投入上,截至2017年,中国AI人才拥有量达到18232人,占全世界总量的8.%,仅次于美国的13.9%,但是杰出人才占比较低,高强度人才投入的企业,中国仅有华为一家进入全球前20。

    在企业规模上,中国AI企业数量排在全球第二,北京是全球AI企业最集中的城市,中国AI市场增长迅速,201年中国A市场规模达到237亿元,同比增长67%,预计2018年增速将达到75%.中国AI已经在医疗健康、金融、教育、安防等多个垂直领域得到应用,语音和视觉类产品最为成熟。

    各国A战略与政策各有重点,中国A政策聚焦于实现A领域的产业化,助力中国的制造强国政策,中国AI政策主要美注中国制造、创新驱动、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科技研发这六个方面。

    AI技术发展推动了零售、农业、物流、教育、金融等其他行业的发展模式,重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各环节,同时也对就业、隐私安全、社会公平等方面形成了不小的挑战。

    (节选自《中国人工智能报告2018》) 材科三:

    材料四:

    近日,美国国防部提出建立“联合人工智能中心”,统筹规划建设以军事技术和军事应用为两大支撑的智能化军事体系,旨在抢占AI军事化应用先机,保持美国在该领域技术优势。

    作为世界军事革命领跑者,美军将发展AI置于维持其全球军事大国地位的科技战略核心,世界主要国家也纷纷向这一军事竞争新高地发起冲击,一场AI军事化应用的竞赛悄然展开。

    AI应用于军事领域带来的影响不可低估,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AI技术将成为决定未来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在智能化军事体系中,“战争是战争的继续”将成为AI军事化应用“自主推送”的结这个意义上说,武器系统的智能化程度愈高,后果愈严重科技进步应该成为造福人类的福音,而不是成为威胁人类生存与发晨的丧钟,这样看来,AI对于人类来说,也是一把“双刃剑”。

    (节选自“中青在线”2018.09《人工智能军事化应用隐忧重重》)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AI研究领域的正式确立是1956年在达特茅斯学院举行的第一次会议上,参会者在接下来的数十年间是AI研究的领军人物。

    B.中国AI论文总量及高被引论文数量遥遥领先其他国家。在专利申请方面中国也成为人工智能全球布局最广数量最多的国家。

    C.从2014年到2018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自51.7亿增加到238.2亿,这一市场增长量巨大并且按照同等比率增长。

    D.美军为了维持其全球军事大国地位,把AI置于军事战略核心地位,世界主要国家也纷纷向这一军事竞争新高地发起冲击。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为AI研究领域的高潮和低谷不断交替出现,所以具有与人类同等智能水平的机器仍未出现。

    B.中国人工智能申请专利细分领域百分比在机器人、神经网络、图像识别、语音识别方面均高于美国。

    C.中国AI在语音和视觉类产品最为成熟,在医疗健康、金融、教育、安防等多个垂直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D.AI技术成为决定未来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AI应用于军事领域带来的影响不可低估。

    9.解释材料中“双刃剑”的含义,AI作为“双刃剑”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概括说明。(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文,完成10~13题。

    李革 ,字君美,河津人。父余庆,三至廷试,不遂,因弃去。革颖悟,读书一再诵,辄记不忘。大定二十五年进士。调真定主簿。察廉,迁韩城令。同知州事纳富商赂,以岁课军须配属县,革独不听,提刑司以为能。迁河北东路转运都勾判官、太原推官。丁母忧,起复,迁大兴县令、中都左警巡使、南京提刑判官、监察御史、同知昭义军节度事。丁父忧,起复,签南京按察事。

    泰和六年,伐宋,尚书省奏:“军兴,随路官,差占者别注,阙者选补,老不任职者替罢,及司、县各存留强干正官一员。”革与签陕西高霖、签山东孟子元俱被诏,体访三路官员能否,籍存留正官,行省、行部、元帅府差占员数及事故阙员,老不任职,赴阙奏事。改刑部员外郎,调观州刺史兼提举漕运,陕西西路按察副使,大兴府治中。知府徒单南平贵幸用事,势倾中外,遣所亲以进取诱革,革拒之。

    兴定元年,胥鼎自平阳移镇陕西,革以知平阳府事,权参知政事,代鼎为河东行省。是时兴兵伐宋,革上书曰:“今之计当休兵息民养锐待敌宋虽造衅止可自备若不忍小忿以勤远略恐或乘之不能支也。”不纳。太原兵后阙食,革移粟七万石以济之。二年,宣差粘割梭失至河东,于是晚禾未熟,牒行省耕毁清野。革奏:“今岁雨泽及时,秋成可待。如令耕毁,民将不堪。”诏从革奏。

    十月,平阳被围,城中兵不满六千,屡出战,旬日间伤者过半。征兵吉、隰、霍三州,不时至。裨将李怀德缒城出降,兵自城东南入。左右请革上马突围出,革叹曰:“吾不能保此城,何面目见天子!汝辈可去矣。”乃自杀。赠尚书右丞。

    赞曰:《传》曰:“君子之言,其利博哉!”徒单镒拱扼一语而宣宗立,厥功懋矣。徒单镒为外官,惟孙即康诡随,乃骤至宰相,古所谓斗算之人,其即康之谓矣。贞祐执政李革,可谓君子,其进退之际,有古人为相之风焉。

    节选自《金史·卷九十九·列传第三十七·徒单镒、孙即康、李革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之计当休兵息民\养锐待敌\宋虽造衅止\可自备\若不忍小忿以勤远略\恐或乘之\不能支也 B.今之计当休兵\息民养锐待敌\宋虽造衅\止可自备\若不忍小忿以勤远\略恐或乘之\不能支也 C.今之计当休兵\息民养锐待敌\宋虽造衅止\可自备\若不忍小忿以勤远\略恐或乘之\不能支也 D.今之计当休兵息民\养锐待敌\宋虽造衅\止可自备\若不忍小忿以勤远略\恐或乘之\不能支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尚书省”形成于东汉,发展至隋定型,唐时主要负责执行诏令,为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

    B.“权参知政事”中“权”即代理、暂代。“署、行、守、摄、假、迁”都有代理官职之意。

    C.“赠尚书右丞”中“赠”指古代朝廷为表彰大臣的功绩,在大臣死后追授较高的官职或称号。

    D.“赞曰”中“赞”是史传类作品中作者或注家用来对作品人物或事件进行评论、阐发观点的。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革聪明机敏,正直廉洁。他才华出众,过目不忘,拒绝权贵亲信的功名引诱,被朝廷赏识 B.李革恪尽职守,奉公敬业。两次伐宋他均积极支持,认真递选官员,转运粮食,以救济金朝军队。

    C.李革体恤民情,保护农耕。他考虑民意,上奏反对朝廷耕毁清野,意见最终为朝廷所采纳 D.李革竭忠尽智,忠君爱国。平阳被围,他奋勇抵抗,城破之时,他放弃突围,自杀以殉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同知州事纳富商赂,以岁课军须配属县,革独不听,提刑司以为能。

    (2)徒单镒为外官,惟孙即康诡随,乃骤至宰相,古所谓斗筲之人,其即康之谓矣。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行路难 张籍 湘东行人长叹息,十年离家归未得。

    弊裘羸马苦难行,僮仆饥寒少筋力。

    君不见,床头黄金尽,壮士无颜色。

    龙蟠泥中未有云,不能生彼升天翼。

    【注】①弊:同“敝”:破旧的。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与李白的《行路难》一样都属于乐府杂曲歌辞,均为古体诗。

    B.首句“长叹息”总领全诗,引出下文“湘东行人”对自身境遇的叹息。

    C.“壮士无颜色”写出了壮士面对窘境,容貌意态不再像往昔那样昂扬。

    D.本诗第七句采用了比喻手法,把泥中的蟠龙喻为盘曲泥泞难行的道路。

    15.结合全诗,分析“湘东行人”的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6分) (1)庄子在《逍遥游》中说宋荣子宠辱偕忘,毁誉由人:他面对世人的赞誉并没有变得更勤勉,而面对“ ”,这是因为他既能认清自我与外物的关系,也能“ ”。

    (2)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 , ”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渲染了紧张肃杀、残酷壮烈的战场气氛。

    (3)杜牧的《阿房宫赋》中点出了阿房宫地理走势的两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人最终关切的,是自己的存在及意义。意义意味着价值,有意义的人生才是值得过的人生,人们愿意在有意义的事情上投入精力,正是因为这样的过程能够体现人生意义,那些不畏劳苦艰辛、积极求解人生真谛的人,不仅能赋予自己前行的力量,也能为他人点燃盏明灯,照亮生活的道路.然而,追寻意义的旅程,不可能是 的。现实中,有的人在浮华中迷失自我,被事物外在的表象遽挡了视线;有的人紧盯着物质财富,房子车子、票子样样不缺,精神世界却 ;

    有的人贪恋职位官帽,除此之外心无所寄情无所托,只能在 的焦虑中艰难度日。如果一个人缺少对意义的追问和思考,就容易受各种诱惑所扰。( ),进而陷入空虚无聊的境地,一个人只有让自己的生命走出自我狭隘的小圈子,与更远的远方和更多的他人相联系,才能走上通向意义世界的坦途。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一蹴而就 一贫如洗 患得患失 长此以往 B.一帆风顺 倾家荡产 忧心忡忡 从长计议 C.一帆风顺 一贫如洗 患得患失 长此以往 D.一蹴而就 倾家荡产 忧心仲忡 从长计议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一个人如果缺少对意义的追问和思考,就容易被各种诱惑所扰。

    B.如果一个人缺少对意义的追问和思考,就容易被各种诱惑干扰。

    C.如果一个人缺少对意义的追问和思考,就容易受各种诱惑所扰。

    D.一个人如果缺少对意义的追问和思考,就容易受各种诱惑干扰。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干事创业的激情与斗志个人难兔会失去 B.个人难免会失去干事创业的激情与斗志 C.难免会失去干事创业激情与斗志的个人 D.个人干事创业的激情与斗志难免会失去 20.下面是一名娱乐圈明星在其新书发布会上的发言片段,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5分) 今天是我的大作发布会,也是我三十华诞,感谢各位嘉宾和粉丝前来恭贺.这部作品是我的呕心沥血之作,我将惠赠给在场的每位朋友,渴盼你们拜读后提出宝责的意见;我一定听取你们的高见,以便在今后的文学创作上更上一层楼。

    21.请把下图的中美贸易战的相关情况写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字。(6分) 开放国门 一带一路 得道多助 中国 应对措施 挑战 应战 贸易战 后果 解决之道 合作共赢 美国 树立壁垒 勒索盟友 失道寡助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材科.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2018年10月24日,故宫博物院的家具馆对外开放,许多参观者第一次欣赏到宫廷紫檀家具的绝美。紫檀虽美,但它“五年一年轮,千年孕一木”。

    2.当下,对“超速”的渴望正涌动成一股潮流,高铁要提速,5G时代已经来临,生活节奏在加快。“我报翻译速成班,一个月就能拿下口译资格证”“我刚买了明星快速养成手册,正在琢磨如何一夜成名”“我养猪只要两个月都能催肥”“一对一补课,保你每次提10分”,人们急于工作,急于学习,急于生活,急着看成效。

    3.中国2017年GDP增速为6.9%,2018年GDP增速为6.5%,GDP减速的原因是为了提高经济质量,为社会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更好的社会稳定和更广的发展空间。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简明,扼要,不落俗套!

    四川省凉山州2013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诊断性检测

    语文试题

    一、积累与应用(37分)

    (一)语言文字应用(2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A.肩胛jiǎ 扎zā染 卡qiǎ介苗 瑕瑜互见jiàn B.挑tiǎo花 感召zhào 马齿苋xiàn 难兄难nán弟 C.光纤xiān 翩piān跹 倒dào装句 披头散sàn发 D.心曲qǔ 书坊fāng 芝麻糊hú 晕头转向zhuà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A.凄婉 影壁 萨其马 丛山峻岭 B.砂糖 消弭 无名火 婷婷玉立 C.煅烧 涵盖 节骨眼 不明就理 D.腥红 陨落 座上宾 身体力行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随着节假日来凉山旅游人数的不断上升,“阳光之旅”享誉省内外。西昌这座“春天栖息的城市”更是被人们称为凉山州的首善之区。 .... B.莫言五六岁时,赶上“三年自然灾害”,为了填肚子,他吃野草,啃树皮,甚至抢煤吃。回想起昔日兀兀穷年的生活,莫言感慨万千。 .... C.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说,发言人不是领导人,发言人经授权发言,要是遇到没..有准备的问题,发言人就要做出判断,不了解情况就不能贸然回答。

    D.11月25日,歼-15舰载机研制总指挥罗阳在大连执行任务时,突发急性心肌梗死,以身殉职。消息传来,犹如平地一声雷,令国人痛惜。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从50后到80后的几代人都知道西哈努克这个名字,虽然很多人并不是很清楚这位外国人曾做过什么,但也都认同这个笑容可掬的亲王是我们的“老朋友”。

    B.最近有媒体对《关于白酒产品塑化剂有关问题的说明》一文进行断章取义的报道,中国酒业协会认为这实属是极端不负责任的做法。

    C.同济大学教授张生撰文指山,国内脱口秀节目普遍表现出低下的思想和肤浅的素养。此言一出,立即引来脱口秀达人周立波的微博骂战。

    D.人民日报《大地》副刊主编徐怀谦在杂文界的建树,获得国学大帅季羡林的称赞,季老认为其文章有事实、有根据、有论点、有文采。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8分)

    北京大学百年讲堂里上演了一场大师云集的昆曲盛宴,主办方邀请了张继青、汪世瑜、石小梅等昆曲大家到场,十个古稀艺术家,几十段经典唱段,精彩纷呈。精湛演出获得了观众持久的掌声,但演出结束时却出现了意外插曲。主办方邀请北师大教授于丹上台做最后总结发言,于丹刚一开口说“我代表所有观众感谢老艺术家们……”台下有人大喊“你代表不了我们!”“不用你代表!”在众人的“于丹下去吧!”和集体“嘘”声中,于丹不得已尴尬离场。

    此消息一经发布便在网上引发了一场关于文化明星与传统文化、道德建设与文化涵养的大讨论。

    (1)用对联的形式概括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3分)

    1 (2)请从“文化明星与传统文化”“道德建设与文化涵养”两个话题中任选一个,谈谈你的看法。(100字左右,5分)

    (二)名句名篇(7分)

    6.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7分)

    (1)

    ,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2)

    ,但余钟磬音。(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3)飞湍瀑流争喧豗,

    。(李白《蜀道难》)

    (4)可堪回首,

    ,一片神鸦社鼓。(辛弃疾《永遇乐》)

    (5)

    ,血色罗裙翻酒污。(白居易《琵琶行》)

    (6)披绣闼,

    ,山原旷其盈视。(王勃《滕王阁序》)

    (7)怀良辰以孤往,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三)梳理探究与名著导读(10分)

    7.阅读下面一则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李元芳是近来最忙的人,他一天被问候超过250万次。李元芳是电视连续剧《神探狄仁杰》中的角色,在剧中侦破案情时,李元芳经常被狄大人问道:“元芳,你怎么看?”剧中,李元芳的标准回答一般有两个,一是:“大人,我觉得此事定有蹊跷。”另一个是:“大人,此事背后一定隐藏着一个天大的秘密。”

    元芳爆红网络,源于最近一个新闻报道:“泉州女生被肢解后坠落高楼,警方断定自杀。”以这个新闻为起因,网友们开始利用狄仁杰和元芳来进行调侃:

    武汉网友:元芳,你怎么看? 沈阳网友:以我跟随大人多年办案的经验,这起碎尸案一定是自杀! 上海网友:元芳,我们先假设她自杀,但动机是什么? 武汉网友:回大人,如果是自杀,那她的动机肯定是不想活了。

    广州网友:元芳,死者剁掉第一只手好解释,这第二只手如何剁得? 郑州网友:大人,这也使得,刀刃向上固定好,迅速大力摆臂……

    现在,“元芳体”成了网友发表意见讨论问题的万能句式,大到国际新闻,小到晚上家里吃什么,总会在叙述后加一句:元芳,你怎么看? 根据上述材料,分别从社会、文化和心理三个角度来探究“元芳爆红网络”的原因。 8.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4分)

    ①湘云笑道:“还是这个情性不改。如今大了,你就不愿读书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日后也有个朋友。没见你成年家只在我们队里搅些什么!”

    ②宝玉听了道:“姑娘请别的姊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经济学问的。”

    ③袭人道:“云姑娘快别说这话。上回也是宝姑娘也说过一回,他也不管人脸上过的去过不去,他就咳了一声,拿起脚来走了。幸而是宝姑娘,那要是林姑娘,不知又闹到怎么样,哭的怎么样呢。”

    ④宝玉道:“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若他也说这些混帐话,我早和他生分了。”

    ⑤袭人和湘云都点头笑道:“这原是混帐话么?”

    ⑥林黛玉悄悄走来,不想刚听见史湘云说经济一事,宝玉又说:“林妹妹不说这样混帐话,若说这活,我也和他生分了。”林黛玉听了这活,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

    试结合林黛玉的身世,写出文中“喜”“惊”“悲”“叹”的具体内容。

    2 “喜”: “惊”: “叹”: “悲”:

    二、阅读和鉴赏(53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9-10题。(8分)

    春暮 曾豳

    门外无人问落花,绿茵冉冉遍天涯。 林莺啼到无声处,青草池塘独听蛙。 9.本诗分别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试做分析。(4分)

    10.本诗第二句中的“绿茵”有版本写做“绿阴”或“绿荫”,你认为哪一种更好,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17分)

    刘景松

    景松,字鹤樵,祖镇裕,由江右迁西昌,丰于财,常施粟施药施櫘(棺材)。父自升,例贡,亦踵行之;母饶氏,孝廉炳南女。景松幼颖异,读四子书常伏案攻苦,亲恐其惫,劝以眠食散步,日有调节,幼学所宜。或令仆携游,仅至外祖家即返,虽除夕元旦,终不废读。年十七文行并茂,入庠食饩,每试课辄第一。事祖母庶母,曲尽孝养,值两弟相继卒,百计解母忧。乙酉选拔,甲午举于乡,先后主亮善台,登泸峰各书院讲席。宁属佳仕游其门者,皆通经义史事。襟抱开朗,其能文工书,取科第,余事也。光绪中,县令胡诗舲创立研经书院,以教务属景松,诗舲主讲。越二年,诗舲以代去,景松继之。书院中新臵经史子集及古今图书甚富,西南才俊笃学之士聚于邛成,从游应课, 以时请业请益者接踵而至。

    先时景松师高月楼,骈散各体文,固擅胜场。后太守崔劭方莅宁,为关中名翰林也,仰景松学行,延教读,日夕相切劘(音磨),学以益进。后调尊经院肄业,又亲炙名师,承其学风教泽,及长研经书院,视诸生才器,示以修学之方,指授书籍,因类参稽,有问斯答。一时英年,究心经史,竞以传人自许。及朝命废八股,试时务策论经世之旨,藉以发皇。既而改书院,兴学堂,邑中学子远游东洋,研究科学教育,回籍创办各级学校,教管合法,学有根底,广育师资者,半出其门墙也。光绪三十年开经济特科,苏抚恩艺堂,独举景松应之,虽廷试仅列二等而名震一时。有要人某,时为直督兼北洋大臣,欲致之于门下,而景松终不肯往,其守正不阿类此。先是,曾考国史馆誊录,叙知县,来任,以目疾归里,卒于家。 1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年十七文行并茂,入庠食饩 饩:官府供给的食物。 B.乙酉选拔,甲午举于乡 举:被推举,被举荐。 C.以教务属景松,诗舲主讲 属:委任,委托。

    D.又亲炙名师,承其学风教泽 炙:比喻亲受教诲熏陶。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以时请业请益者接踵而至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B.指授书籍,因类参稽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C.试时务策论经世之旨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D.叙知县,未任,以目疾归里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13.下列对原文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3 A.刘景松从小就特别聪明,读书又十分刻苦,除夕元旦都不休息,因此在科举考试中名列第一。

    B.刘景松主持过礼州亮善书院,后来又担任泸山各书院的讲席,经他指导的学生都学有所得。

    C.刘景松以才行优异被选送到成都尊经书院学习,为他以后主持西昌研经书院积累了学识与经验。

    D.留学日本并回到西昌创办各级现代学校,教学有法、管理有方的人才中有一半曾是刘景松的门生。

    1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后太守崔劭方莅宁,为关中名翰林也,仰景松学行,延教读,日夕相切劘(音磨),学以益进。(5分)

    ②有要人某,时为直督兼北洋大臣,欲致之于门下,而景松终不肯往,其守正不阿类此。(3分)

    (三)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的15-17题(9分)

    明代制笺风尚的转变

    手札是明代书法中十分精彩的一页,精美的笺纸以其独特的形制与美感,使得手札书法更具魅力。

    以往对笺纸的研究多从属于造纸史研究,通过文献梳理与科学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纸张的制造工艺等进行深入分析,但往往侧重于造纸工艺而缺少对笺纸的专门整理;在中国古代版画史研究方面,也多针对笺纸的彩色套印工艺进行研究;近年一些尺牍的结集出版为我们了解明人笺纸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并出现了一些笺纸的专门研究。

    然而,对明代笺纸的研究尚有不足之处,如研究者往往偏向于将笺纸视为独立的艺术品,或枚举各种名纸与拱花短版等加工技艺,而忽视了其作为书写载体的实用意义。明代自万历以后,笺纸由朴拙转向鲜华,笺谱确立的基于餖版拱花套印技术的笺纸范式成为后世楷模,影响深远,然而,从书写载体的角度而言,笺纸图像的个性过于突出可能会影响书写效果,甚至喧宾夺主。

    关于明代制笺风尚的转变,李克恭在《十竹斋笺谱》序中有这样的描述:“昭代自嘉隆以前,笺制朴拙,至万历中年,稍尚鲜华,然未盛也,至中晚而称盛矣,历天崇而愈盛矣。”显然“朴拙”“鲜华”是针对“笺制”而言的,即特指笺纸的形制与装饰方面。若从纸质方面考察,则嘉隆以前未必朴拙,在改善纸质的工艺方面,万历之后也没有显著的突破。染色、砑花、描金、施粉、上蜡等加工技艺在明代以前已基本形成,明代笺纸在形式上达到新的高峰。

    这种制笺风尚的转变并非偶然,在万历以后,明代刻书业迎来一个辉煌时期,为制笺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制笺者可以轻易地在笺纸上添加各种复杂纹饰图像,他们更乐于从形式上进行创新。从技术上看,适于制作套印及拱花的纸张必须有一定的吸水性,且在硬度和厚度上也有所要求,同时,水印和拱花可能会造成纸面的局部变形,这些不利于纸质的进一步改善和加工;另外在《萝轩变古笺谱》及《十竹斋笺谱》序言中对纸质的要求几乎只字未提,在笺谱的印制中也没有对纸的表面质感进行二次加工,可见笺纸的纸质并没有受到重视,或许制笺风尚的转变正是“古质”与“令妍”之别。

    纸张表面质感是影响书写性的重要因素,明代造纸技术的发展使得笺纸不需要经过砑光等加工处理也能获得较好的书写手感,然而这与传统加工纸的书写效果是有区别的,经过砑光处理的粉笺、蜡笺能获得一种晶莹的质感。即使是没有任何图案的素笺,也显得非常精美,著名的宣德笺中就有白笺,“坚厚如板,两面光彩,如玉洁白”。陈继儒《泥古录》中就说到“近年有所营造者幅小于昔,虽便于用而无古法”,可见对古法古纸的重视。历代文人对古纸十分珍爱,唐宋名纸如薛涛笺、澄心堂纸、金粟笺等在明清时期都有仿造。明代笺纸的艺

    4 术性观赏性皆得到极大的拓展,但古法的式微不免令人惋惜。

    15.下列对明代制笺风尚的转变,解说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明代制笺风尚的转变主要是指笺纸的形制由朴拙转向鲜华,由“古质”转变到“今妍”。

    B.明代制笺风尚的转变发生在嘉隆以后,万历中期便愈演愈烈,至万历晚期历天崇而愈盛。

    C.明代制笺风尚的转变主要是因为染色、砑花、描金、施粉、上蜡等加工技术在明代获得突破性发展。

    D.明代制笺风尚的转变与明代刻书业的发展相关联,后者为这种转变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

    16.下列对文意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天对古人“手札”的研究还多从属于造纸史研究,往往偏向于将其视为独立的艺术品。

    B.笺纸图案的个性过于突出和装饰的过于繁复,或许会对书写的效果产生不良的影响,甚至于喧宾夺主。

    C.明代万历年间制笺业仿古之风盛行,大量仿造唐宋名纸,如薛涛笺、澄心堂纸、金粟笺等。

    D.明代制笺既重视形制,也不忽视纸质,供套印及拱花的笺纸都必须选择具有一定的吸水性纸张。

    17.请写出两个“手札”的同义词,并结合本文简要谈淡你对手札的认识。(3分)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18-21题。(19分)

    一两银子的红楼梦

    凉月满天

    要想知道一两银子在《红楼梦》里有多大价值,首先得知道那时候的一两银子大约折合现在多少人民币。《明史》里提到,七品知县一年的正常俸禄是45两白银,也就是月薪3.75两银子。明朝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可以买大米二石,一石约94.4公斤,也就是说,一两银子可以买377.6斤大米。以现在我国一般家庭吃的大米一斤的中间价计算,可以算出明朝一两银子约等于人民币660.8元。那么知县的月薪就是2478元。

    《红楼梦》里,贾府这个“白玉为堂金作马”的名门望族是在银钱堆里打滚的,银子这种东西是太不稀奇了。

    对于贾母、邢王二夫人、凤姐等上层领导人物来说,别说一两银子,就是二十两银子都是“霉烂”的。贾母要给宝钗过生日,自己拿出二十两银子,被凤姐半奉承半戏谑“巴巴地找出这霉烂的二十两银子来作东道”。“霉烂的”二十两银子是多少?就是现在的13216元人民币。可是它不过是用来打发“打秋风”的刘姥姥的小钱。

    贾母和邢王二夫人,光每个月的月钱,就是二十两银子。王熙凤的少一些,顶多只有五两,也就是3304元人民币。按她当家辛苦的情分来说,这点钱不算多。可是她又不傻,堤里损失堤外补。不光贪污受贿——比如她弄权铁槛寺,拆散人家的好姻缘,得了3000两的好处,且“自此凤姐胆识愈壮,以后有了这样的事,便恣意地作为起来”,更利用当家之便放高利贷。“单她这体己利钱,一年不到,上千的银子”,也就是说,她一年的利钱,就是66

    5 万人民币。这样一来,她就是个十足的富婆了。

    正所谓“得意浓时易接济,受恩深处胜亲朋”,就连八竿子打不着的刘姥姥都因为两进荣国府,把自家的光景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不光连吃带玩,而且走的时候太太赏了一百两,凤姐赏了八两,加上绸缎、衣服、吃食和宝二爷从妙玉手里抢救下来的那只成窑五彩小盖钟,算下来至少有七八万人民币。按现在农村的标准,七万块钱,可以在三分地皮上盖一处宽敞豁亮的好院落。那时还兴买卖田地,良田也可臵几亩,还能养几头耕牛。

    当然,对于为奴为仆的下层人物来说,一两银子还是当一两银子使。它既代表着身份和地位,又意味着能得到更多的实惠。

    王夫人的大丫头全钏跳井死了,好多人巴结奉承凤姐,目的就是想把自家的女儿送过来填补金钏的缺,用平儿的话说,就是想这“一两银子的巧宗儿”呢——这个巧宗可不易得,只有伺候老太太和太太的几个心腹大丫头才能拿到这个价,也就是说,她们每个月的工资是660.8元;至于新一代主子的贴身大丫头,月钱减等,是一吊——大约550元。看上去钱不算多,但是吃喝穿戴、看病吃药都能使得上太医,一切费用都是官中的,这些钱是净落儿。至于一般的小丫头,月钱就只有500钱了,也就是现在的大约275.4元,按时价,也能买一百多斤米,够给家里开销了。而且吃穿用度一样都是官中的,无非就是多换几句大丫头的骂。对一般的寒门小户、低级奴字辈的人来说,只要红楼不倒,生活总还是过得去的。

    正因为尊贵如此,荣耀如此,奢华如此,所以才构成蜃楼般的假象。所有人都以为钱是花不完用不尽的,楼是永远不倒的,园中柳、亭中花永远都是自家的。至于日子嘛,就这么永远过下去就是了。所以慢说主子,就是丫头,一样是不知柴米油盐贵的。“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众丫环给宝玉过生日,这一顿饭吃下来,就是两千来块。

    其实,也不是没有清醒的人,新生代的始娘们都不是吃素的,探春、宝钗和黛玉心里都会算账。黛玉说现在若不俭省,“将来必致后手不接”;宝钗和探春合计着在大观园里搞改革,想办法增收减支。可是没有用,就像一座山,它要倒,单凭几个弱女子想撑住是不可能的。所以结局已经注定,不过是只争来早与来迟。

    一本《红楼梦》,从头翻到尾,一花一叶,一草一纸,公子小姐,丫头婆子,处处所见,皆是一两银子累积起来的泼天富贵。照这个标准算下来,一般的农村家户,四五口人,春种青,夏收黄,骄阳似火汗水汤汤,一年也不过挣上白银十来两。我是大学毕业生,每个月就靠二两银子养家糊口,孝敬父母。好在二两银子也不少,一两银子能买几十斤肉或者三百多斤大米呢。就这么布农蔬食,日常茶饭,平安散淡的烟火光景,也着实过得。不用问一两银子的日子怎么过,就这么过。(有删节) 18.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文章从一两银子的角度来展开对《红楼梦》的探讨,举重着轻,别开生而,给人以联想和启迪。

    B.文章不仅揭示了《红楼梦》所反映出来的经济层面,也展示出与经济层面紧密相关的文化层面。

    C.从贾母、邢王二夫人、凤姐到“低级奴字辈的人”,在贾府中经济地位决定了人们的社会地位。

    D.开头将银子换算成人民币是为了给话题提供一个参照,那么结尾作者的现实生活则是给小说提供了另一种参照。

    E.“红楼”一梦只不过是主子们的弥天大梦,对于“奴字辈的人”而言,只希望这红楼大厦快快地倾倒。 19.作者为什么说在贾府上层领导看来,“别说一两银子,就是二十两银子都是‘霉烂’的”?(4分)

    20.联系上下文,解释平儿说的“两银子的巧宗儿”在文中的具体含义。(4分) 21.本文主要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请结合全文做简要分析。(6分)

    三、表达与交流。(60分)

    22.请以“大学何以谓之‘大’”为标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议论文。

    7 8

    观点鲜明,文风大气。

    推荐访问:诊断 语文试题 高中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