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演讲稿 > 正文

    毛泽东爱国事迹

    时间:2021-09-21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毛泽东爱国事迹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毛泽东爱国事迹》的内容,具体内容:毛主席是一位爱国人士,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希望大家喜欢。一、毛泽东与唐家圫(棠佳阁)唐家圫(也叫棠佳阁)是毛泽东的外婆家,从韶山冲往西翻过一座大山,在山坳上放眼望去...

    毛主席是一位爱国人士,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希望大家喜欢。

    一、毛泽东与唐家圫(棠佳阁)

    唐家圫(也叫棠佳阁)是毛泽东的外婆家,从韶山冲往西翻过一座大山,在山坳上放眼望去,是一片风光旖旎、林木茂密的浅山岗。唐家圫就在那边的山肚里。只是唐家圫的居民不姓唐,全姓文。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是文家最小的女儿。

    毛泽东出生的时候,外祖父已经去世,外祖母健在。他还有两位舅舅,大舅文玉瑞,二舅文玉钦。按照文家的排行,毛泽东分别叫他们七舅、八舅。七舅还是毛泽东的干爹。

    当年,毛泽东去外婆家,不用说外婆,两位舅舅也很爱他。外婆家还有五位表兄:泮香、涧泉、运昌、梅青、南松。毛泽东去了,表兄们和他同桌开餐,同床共被,同放牛,还一同上山掏掏鸟窝。这里是他童年时代的乐园,藏着他一个个金色的梦。

    毛泽东外出后,母亲有很长一段时间住在外婆家。母亲生病,由舅舅、舅母们细心照料。唐家圫的墙壁缝里,藏着有好几封毛泽东写给舅舅的信。其中有一封是 1919 年 4 月 28 日,毛泽东从北京回到长沙接母亲去治病,

    写信向舅父母报告母亲病情的:"家母久居尊府,备蒙照拂,至深感激。病状现已有转机,喉蛾十愈七八;疡子尚未见效。来源本甚深远,固非多月不能奏效也。甥在京中北京大学担任职员一席,闻家母病势危重,不得不赶回服侍,于阳历三月十二号动身,十四号到上海,因事勾留二十天。四月六日由沪到省,亲侍汤药,未尝废离,足纾廑念。"

    还有一封是 1922 年 11 月,毛泽东在长沙主持中共湘区委员会和中国劳动组合部长沙分部工作时写的。当时有朋友回乡,他修书致候:

    舅父母大人尊前:

    久不通信,疏忽得很。二位大人谅都人好,合室谅都安吉。甥在省身体尚好,惟学问无进,甚是抱愧。刘先生回乡之便,托带片纸,藉当问候。有便望二位大人,临赐教诲为祷!

    敬颂

    德安!

    甥 毛泽东

    十一月十一日

    后来毛泽东远离家乡,在神州大地纵横捭阖,但也时常惦记着唐家圫的亲人。

    从这些书信可以看出,毛泽东是非常孝顺母亲,也非常挂念外婆家的亲人,他对唐家坨的感情非常深。

    二、抢板凳的故事

    毛泽东之所以成为伟人,绝不是什么天命,也不是什么机遇,而是他每天刻苦求学,发愤向上,六岁能撰联,八岁能吟诗,人人称奇。

    毛泽东长到两岁时,他的母亲怀上了毛泽东的大弟弟毛泽民。文七妹把他送到外婆家棠佳阁长住。毛泽东的儿童时代是在外婆家棠佳阁渡过的。他在这里的故事很多。

    毛泽东的舅舅文玉钦是当地有名的读书人,文才不俗,附近农户家的婚丧喜庆、撰联写对,少不了他。他还在家里开了个启蒙馆,附近有 10 多个学生在这里启蒙。在这启蒙馆还发生过毛泽东抢板凳的故事。

    毛泽东 3 岁时,就喜欢认字,一字连认三遍,他就记住了。一天,舅舅开的启蒙馆开学了。他听到蒙馆里读书声,甩掉手里的小木锤直往教室里跑,他大舅母追都没有追上,他跑进教室,就去抢与一个比他高出一大截的学生的板凳。这学生只得向先生告状:"先生的外甥坐了我的板凳。"他舅母追到这里,双手去抱外甥,见外甥毛泽东双手抱着凳子不肯,大舅父去抢,差点把舅父的眼镜打掉。文玉钦见毛泽东小小年纪就想要读书,只得另找一条板凳放了一个简易桌子,让其旁听。从此,毛泽东成了启蒙馆里的旁听生,并养成了好学、好问、勤写、勤练的习惯。

    三、六岁做对联的故事

    (一)

    毛泽东在第一年就学了《三字经》,第二年学《百家姓》,只学认字,不求其意。但到了第三年不仅要学认字,还要求解其意,有时还和舅父吟诗作对了。

    有一次,毛泽东的舅父文玉钦准备出外做生意,一心想发财,供奉财神。正好毛泽东看见了,缠着舅母问:"舅舅拜的是什么菩萨?""舅父拜的是财神菩萨。""为什么要拜财神菩萨?""拜财神菩萨,赐你舅舅出外做生意发

    财。"毛泽东听了飞步跑到启蒙馆,拿了笔,展开纸,做了一副对联的上联:"磕几个头烧柱香,就想发财,谈何容易?"但下联他想不出来了。这时舅父文玉钦进来了,"石三你在写什么字?"边说边凑近一看,才知道自己的外甥在做对联,做好了上联,难想出下联,文玉钦有意提示:"钱靠劳动,粮靠耕耘才能得来。""对!"真是聪明人,一提就活。只见他做出了下联:"流几身汗费些力,才能进钱,讲也简单!"舅父文玉钦,满心欢喜,六岁年纪能做出比较贴切的对联,将会成为毛家秀才,说:"石三,舅舅现以财神菩萨为题作联,我出上联,你作下联行不行啊?" "行!","只有几串钱,你也求他也求,给谁是好?"石三想了又想,握笔在纸上写了下来:"不做一点事,早也拜晚也拜,教我如何!"送给舅舅,舅舅摸了摸石三的头,连说:"好!好!真是文家的好外甥。"

    (二)

    毛泽东六岁那年的正月十五下午,大舅父、二舅父带着毛泽东还有表哥文泮香、文运昌等到附近一个大的集镇看花灯。这里有一姓文的人家,是从湘乡高冲搬到这里来住的,是远房的文家兄弟。这户有三兄弟,大哥是个屠户,杀猪宰羊是一把好刀,并在街上摆有屠板,经营猪、牛、羊肉。二哥是做铳药和经营鞭炮生意的,家有三杆三眼铳出租。满老弟夫妇在小街上办了一个饮食店,以卖烧饼为生。这天,毛泽东是第一次到这个集镇看热闹,事事感到新鲜,样样感到好奇。他一遍问舅父文玉瑞:"街上户户贴了春联,为什么这文家也不贴幅对联,热闹热闹?"文玉瑞来时还没注意,毛泽东一说,他走到门外一看,果未贴联。他进去问老大:"大哥,你家今年未贴春联。""是呀,今年一是生意好,太忙了,二是还没想出贴

    切的好联来。"毛泽东听了说:"我来试试看。"文家老板看着天真的毛泽东问:"玉瑞老弟,他是谁?""他就是七妹的儿子石三伢子,还在我弟开的蒙馆读了几年书。""这是我们文家的根,好!你就做幅联给舅爷,晚上舅母做好菜给你吃。"毛泽东要了笔墨纸张,一会儿做了一联,上联是:"数一道二的大户",下联是"惊天动地之人家",横批是"先斩后奏"。舅父文玉瑞接过来又看:"好!口气大,又贴切!"然而,文家老板左看右看看不懂,"石三,你舅舅没有念过书,看不懂,你给舅舅解释解释。"毛泽东笑了笔说:"请大舅舅原谅外甥没有做好。小舅舅、舅母办饮食店卖烧饼是一个一个的卖给顾客,所以说是数一道二的大户。二舅舅做铳药,经营鞭炮生意,只要一放,就噼噼啪啪,惊天动地,故称是惊天动地之人家,大舅舅是屠户,杀猪宰羊不要衙门批准,杀一头交点税,这叫先斩后奏!"舅舅听了连说:"好!好!我文家七妹的儿子,将是毛家大秀才。快买红纸写好贴上。"毛泽东请舅舅文玉瑞写好了对联贴上大门两侧。因所贴对联与众不同吸引了街上看热闹的人群,一位花甲老者说:"粗看象似文家有人在京城奉就高官,细嚼而是勤劳做生意的农家。有味!有味!这幅春联值百块大洋"。

    (三)

    毛泽东外婆家是一个大屋,屋前有一块大晒谷坪,晒谷坪紧靠一只大塘,塘外有三合土围墙,一年,正值六月天气,晚饭后全家大小都坐在坪里歇凉。毛泽东和几个同龄人去地坪做游戏,舅父文玉瑞谈到了高冲文家婆媳闹矛盾的事,毛泽东马上搬凳坐下静听。高冲文家与棠佳阁文家是排行兄弟。去年娶了一个姓张的媳妇。媳妇完婚不久,八月十五日媳妇要求婆婆

    办礼品回娘家过节,婆婆办礼品是称了一斤猪肉、四个月饼、半斤红枣、半斤桔饼。媳妇嫌婆婆办的礼品太轻了,没有把她娘家看在眼里,而发生矛盾,经常吵架。婆婆认为做大人的应有大量,一再忍耐。可做儿子的应该劝劝妻子,孝顺父母,但他反而骂娘这不是那也不是。加之,高冲文家有一女,容貌秀丽,似出水芙蓉,婆婆待女是百依百顺,今年端午节,文家出售一头肥猪有了钱,婆婆给女儿扯了花布做了一身新衣服,而对媳妇一文钱也不给,这样婆媳之间、娘崽之间矛盾越来越僵,直至吵着分家。毛泽东大舅舅文玉瑞听后发出感叹:"少时不得父母乐,老来难有子孙贤。"毛泽东听后深思良久,也做了一联:"女无不爱,媳无不憎,劝天下娘家减三分爱女之心而爱媳;妻何以顺,亲何以逆,愿世上儿为将一点顺妻之意以顺娘。"毛泽东把这一联读了一遍,舅母文玉钦妻子高兴地说:"石三伢子能吟诗作联了,我原来不大相信,今日,你能临场作出这样好的对联,我做细舅母的总算心服口服了,你到我们棠佳阁长大,玩也玩了,书也读了,做娘老子的主意冒错,你舅父母的心血也冒白花。我们做舅父母的硬要劝你那老爷子,宁可多花几个钱,也要送你到湘乡、长沙城里去读几年书

    不错的,值得读一下。

    很敏锐地揭露出问题所在。

    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评价的那样:“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毛主席,我们党很可能还在黑暗中苦斗。”所以,“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世人公认的事实,这是亿万中国人民心声。毛泽东不但智慧超群,举重若轻,功德盖世,他廉政为民的优秀品质和崇高无私的伟大人格力量更加让人折服。

    笔者不止一次地读过这样的故事:井冈山时期,身为红四军政治委员的毛泽东和红军战士一起吃红米饭和南瓜汤,都是每天五分钱的“伙食尾子”。在长征路上,他患有足疾,但经常把配给自己的担架和军马让给伤病员,在“高原寒、炊断粮”的情况下,他同样和战士一起忍冻挨饿。开国大典时定做了一套中山装,以后10多年再没有做新的。转战陕北时,他一直吃“二米饭”(小米、大米合起来做);进城后,以大米为主,有时掺些小米、绿豆;三年困难时期,他带头不吃猪肉,周恩来总理劝他也不听。他不用香皂,不用护肤品,甚至不用牙膏,只用廉价牙粉;毛巾被、睡衣,还有那床毛毯,不只补过多少回,一直伴他离开人世。

    由此可见,毛泽东之所以受到人民永远爱戴和怀念,这不仅因为他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作出过杰出的贡献,在很大程度上还因为他把整个生命都无私地奉献给了他所热爱的祖国和人民。他没有给儿女留下显赫的位置,也没有给儿女留下多少物质财富。相反,他还为革命、为国家献出了自己几位亲人的生命。在他死后,国外既无分文存款,也没有置下半点产业。他的儿女过着普通的平民生

    活,既没有出国,也没有做什么高官。这一切无不昭示着毛泽东位高不忘本、功高不自居、权重不谋私的高风亮节,从而赢得了中国人民发自肺腑的无限爱戴和崇敬,带来了清新优良的党风和社会风气。

    正因如此,我认为,重温毛泽东的廉政事迹,不仅对毛泽东的丰功伟绩、革命精神和人格风范的一种缅怀,更是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一个传统教育、警示教育。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继续和发展。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永远不能丢、永远不过时。因为艰苦朴素是党员干部的精神支柱,是抗拒腐败的良方妙药,如果这一精神支柱一旦倒塌,就会倒在腐朽糜烂生活的泥坑里。胡长清、王宝森、成克杰、李嘉廷、李乘龙等便是很好的反面例子。

    所以,在物欲、人欲横流的环境里,我们必须要继承和发扬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廉洁奉公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始终保持“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纯洁思想,保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平静心态,保持“骑不必骐骥,求其善走;浴不必江河,求其洁身”的朴素作风,这样,我们才能把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变成现实。

    推荐访问:爱国 事迹 毛泽东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