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演讲稿 > 正文

    跨文化交际实地考察报告

    时间:2021-08-05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跨文化交际:语篇分析法

    (211 页 ——217 页 )

    姓名:俞晨曦

    学号:5000212151

    班级:对外汉语 121 班

    直到生育繁荣期, P21 11 独裁一代的孩子才对战争提出了质疑。

    在美国历史中的这个阶段,当人们开始普遍回顾人类的生命历程,并逐渐习惯了因有偿工作带来的欢乐的时候,独裁的一代不但发现他们的权威不断地被质疑,而且他们过去坚信的那些能对现实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的信念也不再被年轻的一代所接受。尽管权威的一代开启了从托克维尔(Tocqueville)描述的 19 世纪的个人主义到唐纳修(Donahue)式强调自我表达,具有有争议性的在二十世纪末出现的个人主义之间的过渡。然而,使得权威真正贬值的是,权威的一代已经能够接受这样的事实。

    社会化,社会文化教化

    心理学家及人类学家尔芬斯坦(Martha Wolfenstein)研究了父母教养方式的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也反映在备受欢迎的由美国政府出版的《婴幼儿保健》(渥斯特 West 1914;尔芬斯坦 Wolfenstein 1953 Goodrich;古德瑞秋 1968)上。在这第一个阶段(开始于 1914 年),她发现家长对于孩子的自我探索能力进行严格的限制。这种观念与唐纳修(Donahue)在今日美国上所阐述的观点有着直接的联系。这种早期的保守的教养方式是从十九世纪一直延续下来的,也是人类社会初期正常现象的写照。

    在第七章,我们引用了新英格兰人所说的话,没有孩子知道谁是善良的,哪怕表面上他们非常善良。这也清楚得表明了“人性本恶”这种观点,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美国最初一代的意识形态的个人主义。非常明显的是,美国政府在“人性本恶”的基础上,给新父母提出建议。他们使用最强势的方式来塑造父母的权威,从而限制了孩子的活动。

    话语的形式

    当世界刚受到第一代电子媒体、电报的影响时,权威的一代出生了。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当权威的一代处于青少年时期时,收音机和电影闯入了他们的世界,并对他们的价值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当他们接近中年时,电视才成为美国通讯工具的主流方式。对于权威的一代来说,在公众社会生活中,读写能力和雄辩术才是进行沟通的最重要的方式。这些新媒体的出现也给他们带来了一种较为深刻的历史性的时间观念,即我们在第六章中所提到的“黄金时代”。这种历史性的时间观,使权威的一代把过去和未来紧紧联系起来。他们开始阅读报纸,在公众社会活动中,非常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以便流传千古。同时他们也开始思考整个世界会不会变得越来越糟糕。

    在权威的一代的早期生活中,单一语言制的兴起是权威的一代生活经验中另外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层面。它不仅仅对权威者自己的生活具有深远的影响,同时也深深影响了世界上的其他人民和国家。也就是在这一段时间,在美国居民中长期存在的复语制受到了挑战。

    P212语言学校纷纷关闭,主张英语成为各州唯一语言的法律被颁布。对于权威的一代来说,他们

    认为只使用英文是自己对国家忠心的象征。

    面子系统

    然而,这并不让人吃惊的,权威的一代非常注重“权威”,可同时又不注重自我愿望的表达。他们对于“污点”非常重视,无论是身体上的还是道德上的。孩子和成年人之间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成年人主导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即使现在都在强调政治上的平等,然而孩子和成年人之间的等级差异依然存在。

    总结

    美国权威的一代与托克维尔(Tocqueville)所提到的美国人非常相似。个人意识常用作狭隘的概念,被用在家人、朋友以及同事之间。作为一种好辩的个人意识,他们在成为美国人中寻找自己的身份地位,而不是成为欧洲人或者是亚洲人。后来他们也进一步发现自己处于一些反对力量之中,如来自政府的以及政府的规则的。同时,也没有反对控制和权威的上升的一代。权威者们接受父母的主导,同时他们也认为他们的后代会接受他们的主导。然而他们变得高度利己,没有形成平等主义观。

    萧条/战争的一代,出生于 1920 年到 1945 年之间

    意识形态

    对于萧条/战争的一代来说,生命中所经历的最重要的事情自然是开始于1929 年,并贯穿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济大萧条时期。他们就出生在这样的世界里。当我们还在观察这一代的主要的社会化问题时,他们的父母已经对此提出了疑问,在孩子与成年人主导权的争夺战中,成年人是否会胜出。我们发现这些孩子的父母生活的社会经济环境,危险而动荡。这一发现,意义非常重大。一方面,在经济大萧条时期,他们的存款不断减少,他们失去工作,这也打破了他们对社会的美好的期望,同时也对美国的政治进程失去了信心。企业家们纷纷破产,工人们忍饥挨饿。劳动联合会在全国建立起来,对那些明显的事情提出疑问。在民主制度下所组织建立起来的企业最有利于政治经济体系的发展。

    同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带来了社会的混乱和惊恐,孩子们在战争中失去了自己的父亲。P213 哪怕第二次世界大战并没有给美国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就像它给欧洲带来的那样。在这一代中,大多数的人依然记得那些悲伤的漫长的等待的夜晚,等待着亲爱的父亲兄弟儿子的消息。在这段难以维系生活的时间里,一个人一生中的成就将以遗产的形式从老一辈那儿继承而来。一个人如果想要取得成功,就不得不独自一人去追寻它,这个信念,在这一代得到了发展,这并不值得人们惊讶。

    从很多方面来看,萧条/战争的一代是美国过渡时期的一代。老一辈的权威不再需要被确立,同时也没有生育繁荣期的开放的自我表达。萧条/战争的一代的个人主义具有独立意识与自我争取的内涵。这是自我奋斗的一种特征,并不会得到老一辈与下一代的认同。

    社会化,社会文化教化

    权威的一代在这样的一个社会环境下成长,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人们认为孩子非常容易堕落,因此不惜一切代价也要使他们远离以任何形式呈现的自我娱乐与自我表现。对于萧条/战争的一代的孩子来说,他们所重视的东西发生了变化,他们从自我否认转变到学会自律,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了控制。早期对于内部强烈的控制有效得证明了这一点。根据政府的建议,这一代的孩子们在六个月的时候将会接受内部行为自我控制训练。

    在专门为这一代孩子翻译的《婴幼儿保健》的版本中,有了三个关于内部行为训练的方面值得我们注意。首先,至少在同代的儿科建议中,六到八个月的孩子由于太小,还不能顺

    利完成内部行为训练。换句话说,这是对孩子所抱有的完全不切实际的幻想。第二个需要注意的是在孩子与成年人之间主导地位的争夺战。权威的一代想当然得认为成年人占据着主导地位,这是毋庸置疑的。第三,强调内部行为完全规则行为,并不是每天都在变化的,这体现出一种广泛的社会生活,以及符合时间安排的规则。

    哪怕再强调对规定时间的安排与控制,也不要去限制对孩子关心的程度。例如,在弗雷德里克 泰勒 (Frederick Taylor)的《科学管理》(1911),一书中,人们可以对美国工业兴起的时间和制度以及行为进行研究。这种研究成果使得亨利 福特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底特律大批量生产汽车。考恩(Cowen)认为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有一个平稳的体制化的发展过程,她将这称为“国内工业化”。这种快速传播的思维模式渗透在美国孩子的内部行为训练里。

    萧条/战争的一代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使得这一代的性格特点具有以下三个特点:4 P214 (1)强调孩子与成人之间的斗争,(2)期待完全自律行为(伴随着完不成的可能性),以及(3)对孩子早期的内部培训进行恰当的间的安排。这些性格特点与弗里德曼(Friedman)所描述的非常相似。还与他的成年人交往类型—A 行为模式极度相似(弗雷德曼和罗斯曼 Roseman,1974;弗雷德曼和乌尔莫 Ulmer,1984)。

    具有 A 型性格的人的特点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对自身的身份地位特别没有安全感,二是需要外部力量的控制,以及具有时间紧迫感。一旦将这种行为模式和压力建立起联系,就不难看出,由于这种行为症状的特点,使得萧条/战争一代孩子在早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呆板木讷的性格。这类人有关自身社会地位的不安全感首先表现在《婴幼儿健康》作者的怀疑上,成年人能否控制得住孩子。然而,这种不安全感更建立在由于经济大萧条时期所带来经济颓败和战争上。在人童年时期,当至亲的人死于战争时,就会使人们安全感缺失,而在通常情况下,这种安全感的缺失的影响是非常持久的。

    控制的需要,一方面是因为父母对孩子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是对于处于一定年龄的孩子来说,需要自己来掌控内部控制,而这在事实上是不现实的。不但要强调控制,而且每天需要固定五分钟。

    这种行为症状,被弗里德曼(Friedman)称之为“匆忙症”,在美国社会广泛传播,以至于几乎不需要更深层的解释。同时它也被看作是一种问题缺失,它总是出现在与压力和时间管理相关的自我调整的书籍里,同时也被政府和商业管理部门广泛得运用在培训课程中。这就是我们在第六章介绍的功利性话语参与者的主要成员。

    话语的形式 这应该被称之为新生的一代。也许是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强烈影响,这一代却是听着收音机的新闻长大的第一代。A 型性格的人的另外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痴迷于信息与数据。同时由于大量的新闻和体育报道,这种痴迷也越来越强。

    首先,这些报道自然是收音机报道。在电视成为主要传播媒体之前,这一代就已经跨入到早期成年人阶段并很好地适应了,因此对于他们来说,电视依然不是主流媒体。然而重要的是新闻以及体育报道所强调的的时间意识问题。这种媒体所用的时间比早先的文字媒体要更短,事实上是这样运作的时间也更短。5 P215 由于这种有关新型电子的传播媒体以及并同时反映时间和运动的 “科学管理”的研究的影响下,比起美国之前的人们来说,这一代更倾向于一种压缩的时间观念。

    面子系统 尽管之前的人们表达了平等的意识形态,但这仍然只限于在家庭成员之间。对于萧条/战争一代来说,家庭中的主题主要是孩子与成年人之间主导权的战争。作为过渡的一代,许多传统的阶级现象依然存在。孩子们称他们的父母为“妈妈”和“爸爸”(或者是“妈”和“爸”),但是从不会直呼父母姓名。然而,在这些尊重现象后面的却是,年轻人

    对获得尊重和权威的渴望。而这导致的直接结果是,这一代的人,并没有清楚得认清自己与自己同一代、上一代乃至更为年轻的一代成员之间的关系。

    总结

    对于这一代人来说,他们的生活方式影响了他们对于事物的选择。他们深受 “永远不要再经受那些过去时间里的萧条与贫穷”这句话的影响。郝思嘉(Scarlet O Hara)在电影《飘》里说出的这句誓言——永远不要再经受贫困,在早期阶段进入了世界的舞台,同时这句话也在 1939 年深深影响了这部电影的首批观众。

    也许是因为害怕贫穷与战斗,这一代的人总是因为自己不稳定的地位而患得患失。对于萧条/战争的一代来说,由于权威的一代系统的崩溃,个人主义系统不太明晰,同时,拥有着明确的个人主义系统的战争后期生育繁荣的一代还没有产生。也许这样说会更好,作为过渡期的一代,这一代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身份认同。他们既不属于权威的一代又不属于生育繁荣期的一代,由于之间的矛盾,他们被这之前的一代与之后的一代推得越来越远。

    文化观察者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在美国总统的候选人里,只有罗斯 珀特(H.Ross Perot)是唯一来自这一代的候选人。由于这一代的性格特征,他没能在总统大选里胜出,在追求美国政治的过程中,他是一个孤独者。值得注意的是,他失去了这个机会,同时,这个继任权从权威的一代(总统肯尼迪 Kennedy 到布什 Bush)到生育繁荣的一代(总统克林顿 Clinton).激进的意识形态个人主义,6 P216 这一代一直在通过国际化商业结构媒介来传播激进的话语系统。

    生育繁荣期,出生于 1946 到 1964 年之间

    意识形态

    后期战争的生育繁荣期,这些孩子出生在物质丰富的世界。事实上,他们自身也是这种富足的一部分。然而矛盾的是,战争之后,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和膨胀,他们出生在越来越富裕的国家,同时,由于他们人数庞大,他们共同分享着那些从未有过保证的富足。从小时候缺乏尿片开始,到儿童时期缺少学校,再到在工作市场上缺乏经验,他们非常害怕到他们年老时会缺乏社会安全福利。

    对于生育繁荣的一代来说,他们属于时间的历史意识断裂的那一代,而这对于他们来说意义非常重大。过去的有关时间观念的理解被老一代的人阻隔。老一代的人想要把经济大萧条时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快速遗忘。同时,这一代出生在冷战和整个世界几乎被破坏的阴影之下。他们算是出生在这样一个世界的美国的第一代人,在这个世界,人类科学几乎达到了破坏世界的可能性。结果,这一代的人更不愿意去考虑自己的未来。

    如果被问起在他们的生活中发生过的重要的世界性的事件,大多数的人都会说是越南战争。这次战争的爆发的时间,几乎是和这一代的人刚到达成年早期的过渡阶段同时。正是在这样的一个阶段,独立的个体想要开始一种独立的生活。作为生活在激进的、平等的以及本体论的一代,他们认为,他们有权力决定要不要做某事情,而且他们所做的事情也大程度地依赖于事情本身能不能给他们带来快乐或者能够表达自我。

    越南战争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快乐,也没能使他们表达自我,在他们看来,越南战争是与他们毫无共同之处的人引发的,越南战争迅速成为镇压文化、历史以及社会制度的最强有力的象征。越南战争迅速成为了他们激进的个人主义的象征性的威胁,同时他们也激进地反抗它。

    至少在美国,这种本体的个人主义是消极的,但它又是有争论的,并且有一点用处。它被那些不是它的东西 定义 ,同时,也被它所存在的东西定义。在这个关键时期,在生育繁

    荣一代的生命圈里,对于自我的中心定义就是反战争与反正统。7 P217 在抵抗权威的一代正统的战争中,生育繁荣的一代完成了美国独立的个体的定义。

    社会化,社会文化教化 现在,尽管美国政府的《婴幼儿保健》仍然还在出版,但是,继《圣经》之后,在美国历史上销售第二的书是由本杰明 史巴克(Benjamin Spock)为了生育繁荣期的的父母写的《婴儿和孩子教育》。这本书的序言,清楚得表明这已经超越历史的分水岭。史巴克(Spock)的开场预示了结尾,完成了激进的本体独立主义在美国的胜利。这些话便是,相信你自己。

    你所知道的比你认为自己能做的还要多。(史巴克 1976:1)

    这段开场白直接说也许你从朋友和亲戚那儿获得建议,在杂志上和报纸上获得专家的建议,甚至从医生护士那儿获得建议。他的建议总是胜过你自己的判断。这种个人主义意识通常消极得否定:“不要太在意邻居说的话,也不要被专家的话所吓倒。不要害怕去相信你自己的意识。(第一段)

    生育繁荣期的孩子们在1946年到1964年在一个与经济大萧条时期以及权威的一代时期完全不相同的社会环境下生长。有关内部控制的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史巴克(Spock)几乎没有说些什么。很多事已经不再是父母掌权,通常是孩子持有决定权,而父母在一旁耐心得等待。史巴克(Spock)在书里强调孩子的“自主自由意志”。要求扩大所有人的平等权。如今已经扩展到初级阶段。自史巴克(Spock)博士开始,再也没有美国人能够为别人做出自认为正确的决定,甚至是家长为孩子做出决定也是不可以的。自从孩子出生之后,完全自我决定的权利一直被史巴克(Spock)博士强调。生育繁荣的一代是美国首先完成平等主义的一代。

    在权威的一代看来,孩子的自我探索意识,是非常危险的,却被史巴克(Spock)博士重新改动,他认为这种意识有益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对于权威的一代来说,他们认为 “孩子堕落”是没有线索可寻的。即使史巴克(Spock)本身属于权威的一代,但他并不这样认为。史巴克的生育繁荣理念正在探索激进的自我探索以及自我表达,这与本体的自我意识非常一致,而且强烈得证明了这样的话语系统和唐纳修所证明的是一致的。

    最后,了解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史巴克(Spock)在关于孩子内部训练的评述中,清楚得表明了在孩子做出决定的过程中,父母扮演着等待与观察的角色。

    中西日常生活的差异

    1、跨文化交际概念

    “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cro-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 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通俗来说就是如果你和外国人打交道(由于存在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应该如何得体地去交流。

    2、中西服饰差异

    中西服饰受其各自不同哲学和文化的影响体现出不同的特征:儒家思想和大陆文明使中国服饰呈现出繁冗,宽博的特征。它不注重外表的装饰,以宽松的衣服遮掩身体的曲线,在思想上追求人格的完美,以“谦谦君子”的风范来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西方属于海洋文明,强调主观与客观的分离,理性看待服饰,主张释放个性,利用各种剪裁,色彩搭配等手段来完美身体曲线。

    说起东方服饰文化,人们一定会想起雍荣华贵的唐装,含蓄隽永的旗袍,而对于西方服饰文化我们却知之甚少,能想到的除了近代的西装,便是中世纪欧洲隆重华丽的贵族服饰。其实中西服饰文化差异并不如此简单,一个民族的服饰特点渗透着一个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中西服饰经数千年的历史沉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貌和体系。

    (1)图案

    中西服饰在对图案的选择上也呈现五花八门之势。中式服装喜好运用图案表示吉祥的祝愿。从古到今,从高贵绸缎到民间印花布,吉祥图样运用极为广泛。如龙凤呈祥、龙飞凤舞、九龙戏珠等图样,不仅隐喻着图腾崇拜,而且抒发着“龙的传人”的情感;象鹤鹿同春、喜鹊登梅、凤穿牡丹等图案,反映了人民对美满生活的希望。

    西欧服装上的图案随着历史的变迁而不断变化。古代多流行花草放样,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流行华丽的花卉图案,法国路易十五时期,受洛可可装饰风格的影响,流行表现S形或旋涡形的藤草和轻淡柔和的庭院花草放样。近代有影响的流行图案花样有野兽派的杜飞花样,利用几何绪视原理设计的欧普图案等。

    随着如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服饰文化融合趋势也空前加强。中国服装界正在努力同世界接轨,走一条时尚加民族特色道路,在传统服饰设计中融入西方时尚元素,同时中国元素正在影响着国际时装界的发展。我们在探讨中西服饰文化差异的同时,更应该思考在全球化的冲击下保持民族特色的重要性。关键在于找到这个点,找到民族文化和大同文化切入的融合点。

    (2)外形

    在外形特征上来讲,中国传统服装的外形强调纵向感觉,常用下垂的线条、过手的长袖和筒形的袍裙。纵向的装饰手法使着装人体显得修长。清代服装相对来说比较肥大,袖口、下摆都有向外扩张之势。然而,清代妇女那高高的旗髻和几寸高的花盆底鞋,加上垂至脚面的旗袍,使旗人比历代妇女都显得修长。服装外形的修长感是对东方人较为矮小的身材之弥补,在感官上产生视错觉,在比例上达到完美、和谐。平顺的服装外形与中国人脸部较柔和的轮廓线条相称。

    西洋古典服装的外形强调横向感觉,常采用横向扩张的肩部轮廓、膨胀的袖型庞大的裙撑、重叠的花边等,使服装线条产生夸张和向外放射的效果。西洋服装的外型特点与西方人热情奔放的气质,起伏明显的脸部轮廓以及比东方人高大挺拔的体型相适应。

    (3)色彩

    一个民族对颜色的喜好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正好反映了这个民族潜意识的性格特征。在上古时代,黑色被中国的先人认为是支配万物的天帝色彩。夏、商、周时天子的冕服为黑色。后来随着封建集权专制的发展,人们把对天神(黑色)的崇拜转向对大地(黄色)的崇拜,所以形成“黄为贵”的传统观念。传统服装色彩受阴阳五行影响,有青、红、黑、白、黄五色之说。它们被称为正色,其它颜色为间色,正色在大多数朝代为上等社会专用,表示高贵。在民间,正色也是人们衣着配色所喜爱和追求的颜色。

    而在西方,在罗马时代最流行的色彩是白色和紫色,白色代表纯洁、正直,紫色象征高贵。中世纪时奇特式教堂中彩色玻璃窗被装饰得辉煌灿烂,引导人们追求天堂的色彩,因此服饰上充满宗教气氛的色彩被人们向往。欧洲文艺复兴以来,随着服饰奢华程度的升级,明亮的色彩受到人们的欢迎。法国人特别喜欢丁香色和蔷薇色,也很迷恋含蓄的天蓝和圣洁的白色;西班牙人崇尚高雅的玫瑰红和灰色调;在英国,黑色被认为是神秘、高贵的色彩。

    4、中西饮食习惯差异

    (1)“讲排场”VS“简单、随意”

    中国有句古话,“持家要俭,待客要丰。”中国人在请客吃饭时讲究排场,重视饭菜的质量和数量。菜肴越丰富、越珍贵,就越能体现出主人的殷勤和客人的身份,而且饭菜一般要大大超过主人和客人所能消耗的量,否则就不足以显示主人的好客。比如清朝出现的“满汉全席”.菜至少108种,全席计有冷荤热肴一百九十六品,点心茶食一百二十四品,计肴馔三百二十品,合用全套粉彩万寿餐具,配以银器。富贵华丽,要分三天方可吃

    “十六会签”是台州传统的高档筵席,由冷盘16碟、热菜l6碗、茶点l6种组成,山珍海味,成辣酸甜齐备,蔚为大观。而在西方.人们将吃饭看成是聚会和交流的机会,是重温旧谊和结交新人的机会,也是获得信息的场所。吃的东西固然必不可少,但并不是最重要的.更不需要摆阔气、讲排场。因此,西方的宴会并不重吃,而重宴会形式的自由化、多样化;主人要千方百计地创造出一种轻松、和谐、欢快的气氛,让客人们享受一段自由自在的美好时光。因此.西方人举行Pot—luck,即在聚餐会上每人都带一样菜,让大家共享。或者是开Pany,在聚会上,主人只提供饮料、酒和一些简单的食物,如奶酪、炸薯条、三明治等,并不提供饭菜。甚至在胡锦涛主席2006年4月访美抵达西雅图接受比尔·盖茨家宴时,这位全球首富、微软公司董事会主席提供的晚餐也不过是精选的三道菜:前菜是烟熏珍珠鸡沙拉.主菜是华盛顿州产黄洋葱配制的牛排或阿拉斯加大比目鱼配大虾(任选其一),最后是甜品牛油杏仁大蛋糕。全球首富接待大国元首,竞只上三道菜,或许很多人认为盖茨太小气,而这正是中美文化的差异,美国国宴不超过四道菜,盖茨上三道菜已经算是盛情款待了.而中国宴席,动辄山珍海味、名酒名烟,一年吃掉2000亿,“吃文化”极尽奢华浪费。

    (2)“集体主义”VS“个体主义”

    在中国.“饮食所以合欢也”的集体主义思想.强调突出一个“合”字。通常中国人请客吃饭采取的是一种“共享”的方式.大家共享~席,共享桌上的菜肴.往往一道菜刚上桌,在主人的殷勤招呼下,众人群箸齐下,通力合作,共同“消灭”盘中之物,场景好不热闹,最后结帐也是争相付钱。而在西方,受个体主义思想的影响,西方人请客吃饭的习惯是每人一份,且主客双方各自点自己的饭菜.不必考虑他人的口味和喜好,用餐时也只吃自己的盘中餐,付钱也往往采取AA制,各人自付各人帐。

    (3)餐具的差异:“筷子”VS“刀叉”

    中国人自古以来大部分以农耕为主,通常以谷类为主食.倾向于安居乐业、和平与安定.强调以“和”为贵,反对侵略和攻击。而西方很多国家其祖先为狩猎民族,饮食以肉类为主,为了能在残酷恶劣的环境下生存,必须善于捕猎.富于进攻性,形成了争强好胜和乐于冒险的性格特征。中西方这种文化上的差异,也造成各自在饮食特别是餐具使用方面存在差异:中国人使用筷子时温文而雅,很少出现戳、扎等不雅动作.在餐桌上对待食物的态度是亲和

    的、温柔的。而西方人使用刀叉时又切又割,让人感到一种残酷和暴虐,是毫不掩饰地蹂躏食物。

    (4)出席时间的差异:“迟到”VS“准时”

    人类时间观念大致有两种文化模式,一种是单一性时间(Monochronic—time),要求做任何事都要严格遵守H程安排.该干什么的时候就干什么;注意严格遵守约会时间,不能失约这种模式是欧美等西方国家的时间模式.正式的宴会要求准时到达,一般不超过lO分钟;否则将被视为不合礼仪,是对主人以及其他客人的不尊重。另一种是亚非拉地区普遍使用的模式,多样化时问(Polychronic—time)模式,持该观念的人没有安排fj程的习惯,该干什么的时候没有按时去干;不注意遵守时间,不重视预约。对于“迟到”现象主客双方都习以为常,并不将之视为对主人邀请的一种轻视或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有时主人甚至故意将宴会时间定得“早”一些.以便为客人们的“迟到”提供更加充裕的时间。

    (5)座位安排的差异

    座位安排方面,主要有两个差异:其一是“南北”Vs“左右”。中国人认为宴会中座位通常是以面向南为上,以面向北为下,形成了“南尊”、“北卑”的传统观念。最尊重的位置是坐北朝南或正对门厅处.称为上席、首座等。西方人在安排座位时将主宾席放在主人的右侧,形成了餐桌座位以右为上、左为下的规矩。其二是“男尊女卑”vs“女士优先、男女平等”。中国人将长幼有序、尊重长者作为排座的标准。宴会或多或少地缺乏对女性的尊重.许多地区有“女人不上席”的习俗,即使上席.女性所坐位置一般也不显著。而西方人将女士优先、尊重妇女作为宴会排座位的标准,同时也作为宴会上其他行为的标准。在宴席上,男女宾客必须交叉而坐,体现了男女平等的思想。其实这也是人们将基督教文化对圣母玛利亚的虔诚尊敬扩展和延伸.而产生的尊敬世间妇女的社会风尚。

    9、中西家庭观念差异

    “父为子纲”是中国家庭几千年来延续下来的根深蒂固的观念。子女必须服从父母长辈,否则被视为“大逆不道”、“不孝”。父母是绝对的权威,发展到当今社会,父母又成了孩子的庇护神、债务人,父母辛苦一辈子就是为了孩子,使得中国家庭中的独生子女成了家中的小皇帝,大多数孩子从一出生就很少离开过父母。

    通常,孩子出生后的几年里与父母同居一室一床,母亲外出或走亲访友总要带着孩子,长期如此的母子间的亲密使孩子在感情上依赖母亲;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生存能力低下,独立性差,依赖性强。在西方,尤其在美国,孩子与父母的距离较远,孩子一出生就和父母分开,单独有自己的房间,父母走亲访友或购物时,通常用婴儿车推着孩子;父母鼓励孩子自己走路,摔倒了自己爬起来,自己学吃饭;有的父母干脆把孩子托付给保姆,培养孩子从小不依赖父母。

    父母比较尊重孩子的意愿,注重孩子的个性培养,独立是对孩子的基本要求,同时父母又是孩子的朋友,父母同孩子相处关系融洽,孩子成年后不再依赖父母生活,即使是上学也靠自己打工挣钱完成学业,否则,会被视为丢人的事。中国人辛苦了一辈子,就是为了孩子。父母省吃俭用,一辈子积蓄买一套房子,该享天伦之乐了,自己也已走到生命的尽头。房子成为留给子女的遗产。祖祖辈辈,世代如此。

    中西文化观念差异无处不有,除上述外,还表现在诸多方面,如饮食习惯、家庭生活习惯、教育观、人生价值观等等。著名外语教育家王佐良先生说:“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由于社会历史和发展背景不同,中西文化观念差异是多方面的,全方位的。这就需要我们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同时还要适当引入一些中西文化对比的讨论,这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加深印象,增强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将课堂置于跨文化交际环境之中,做到既教语言又教文化。

    Ppt加点图片

    立意新颖。

    很早就听过作者的大名。

    推荐访问:实地 交际 跨文化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