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演讲稿 > 正文

    学前教育史复习资料

    时间:2020-08-31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原始社会的儿童教育

     中国 外国 形式 社会公育 内容 生产劳动教育、思想教育(道德、宗教)、美育、军事教育 生产劳动教育、生活习俗教育、原始宗教教育、体格和军事教育 教育者 经验丰富、劳动力较弱的老人 前氏族期:老人 母系氏族期:八岁前女性抚养,后分性别抚养 父系氏族期:婴儿期氏族女性抚养 教育方法 观察模仿、口传身授 观察与实践、传习与教导、奖惩 教育机构 庠

     特征 对儿童实施社会公育; 老人是儿童教育的主要承担者; 教育内容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简单而多样; 教育方法主要是言传身教,观察模仿。

     《礼记内则》 1、 由西周奴隶主贵族制定,记载的是西周王公贵族在家族中对儿童实施的学前教育计划; 2、 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关于学前教育史的记录,是当时学前教育发展的一个标志; 3、 内容丰富、适龄而教循序渐进、男女有别; 4、 《礼记.内则》中记载:“子能食食 ,教以右手。

     能言,男唯女俞 ,男鼙革,女颦丝。

     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出就外,居宿于外,学书计. 翻译:幼儿会自己吃饭了,就要教他使用右手。幼儿会说话了,就要教他们学习答话,男孩用“唯”,女孩用“俞”。身上带的荷包,男孩的以皮革制成,表示长大将从事勇武之事;女孩的以丝帛制成,表示长大将从事女红之事。到了六岁,要教他识数和辨认东南西北。到了七岁,开始教以男女有别,男孩和女孩,坐不同席,吃饭也不同席、到了八岁,出门进门,坐桌吃饭,一定要让长者在前,开始让他们懂得敬让长者的道理。到了九岁,要教他们知道朔望和会用干支记日。到了十岁,女孩就要留在家里,而男孩则要离开家跟着外边的老师学习,在外边的小学里住宿,学习识字和算术。

     5、内容:生活自理能力、日常礼仪训练,文化知识启蒙。贴近贵族子弟日常生活。涵盖面广泛,能有意识地顾及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并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逐步提高要求。在内容方面也体现出男女之别。

     保傅之教与乳保之教 为了加强对太子实施有效的教育,在奴隶社会时建立了保傅教有制度与乳保教育制度。

     保傅教育制度, 是指朝廷内设有专门的师、保、傅官以对君主、太子进行教谕的制度。

     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商时期就建立了保傅教育制度。

     “ 三 公制” 。太保、太傅、太师合称“三公”。“三公”对太子实施教育时有着明确的分工,其中,保。

     保其身体,即负责身体的保育:傅,傅之德义,即负责培养道德:师,道之教训,即进行文化知识及统治经验的传授。

     “ 三少制 ”。少师、少保、少傅。辅助三公。

     乳保教育制度 ,是指在后宫挑选女子担任乳母、保母等,以承担保育、教导太子、世子事务的制度。

     “ 三母” :子师、慈母、保母。职责:师、教以善道者;慈母,审其欲恶者;保母,安其寝处者。

     另设“乳母”,以乳汁哺育幼小太子、世子,其自身的道德、知识等素质对太子和世子有很大的影响。

     胎教 1、 最早实施胎教的是西周文王的母亲太任; 2、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并实施胎教的国家。

     胎教 奴隶社会的胎教 最早实施胎教的是西周文王的母亲太任;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并实施胎教的国家; 建立了胎教制度,对孕妇进行约束; 西周是我国胎教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初始阶段;

     《列女传》; 封建社会的胎教 《黄帝内经》中国最早从医学角度探讨胎教问题; 《千金方》——外象内感; 多持胎养胎教相结合的观点,养教一体化:注意外界环境对胎儿的影响、注重母体的精神因素对胎儿的影响、注重孕妇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注重胎教和母教的结合 贾谊 贾谊——《新书•胎教》;胎教是早期教育的始端 颜之推 有条件可实行胎教 康有为 提出“人种改良之计"的优生学观点:适宜环境的选择和尊重孕妇 柏拉图 最早论述优生优育;女子怀孕后必须接受胎教训练 亚里士多德 优生优育,控制人口过度增长。冬季结婚,反对早婚,男 37 岁,女 18 岁。孕妇注意自己身体的变化,主动摄取有营养的食物,养成经常运动的习惯,保持平和的情绪。

     “外象”是指外界客观事物的影响。

     “内感” 是指母体内胎儿对外部客观事物的感应。

     “外象内感” 是说孕妇所接触的外界物象会直接感应到体内的胎儿。注重孕妇所处的外界环境对胎儿的影响。

     外象内感理论强调客观环境对胎儿的决定性影响,过于绝对化,忽视了胎儿的遗传因素和自身固有的发展规律,夸大了外象的作用,以至于认为胎儿见物而化,因感而变",不仅才能可因胎教而定形,甚至相貌性别也可由胎教决定,这显然是错的。

     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 颜之推写了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科书《颜氏家训》

     1、固须早教 颜之推认为人在幼年,心理纯净,精神专一,可朔性大,此时进行教育是最好的时机。教育孩子应从婴儿时开始,这不仅利于养成儿童良好的习惯,而且能够收到最佳的效果。有条件的家庭甚至可以实行胎教。颜之推对古时圣王实施胎教的做法深为赞赏。

     (2、威严有慈 “威严而有慈”就是将慈爱与严格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颜之推认为,父母对子女要爱护,父母对子女不仅有爱护的职责,更有教育的义务,教育好子女,才是对子女

     最大的爱护。在他看来,以体罚教育孩子,是完全必要的。

     主张严教与慈爱相结合;反对“无教而有爱”;主张棍棒教育、主张体罚。

     3、均爱勿偏 所谓均爱,是指父母对所有子女应一视同仁给 予相当的慈爱,而不应偏袒个别孩子。否则,客观上会助长他们的骄横暴慢习气,还会导致兄弟不睦。

     4、应世经务 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行道以利世”,要掌握“应世经务”的真实本领; 批评当时许多士族子弟不学无术、饱食终日,碌碌庸庸、知识浅薄、夸夸其谈、不务实学、脱离实际; 博习:除必读的儒家《五经》之外,还要兼习百家之书,以及琴棋书画文学等士大夫必备的学问; 致用:注重培养子弟经世致用的本领,注重农业生产知识的学习 5、重视风化熏染 年幼儿童性情未定,常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尤其是来自父母的影响。父母对子女的影响远远超过他人,故为父母者必须加强自我道德修养,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儿童必须“与善人居”、“慎交游”、 “交益友”。

     均爱勿偏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颜之推“均爱勿偏”思想对二胎家庭教育的启示)

     (一)“均爱勿偏”有利于更新家长生育观、儿童观、教育观 中国人传统思想中“重男轻女”、“养 儿防老”、“多子多孙多福”等观念因为新中国 80 年代后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有所压抑。二胎政策的放开,一些人选择生育二胎,某种程度上是传统生育观念的复苏。坚持“均爱勿偏”,首先是对男女性别平等的一.种肯定,“生男生女都一样” 。其次“均爱勿偏”,亦是对子代生命个体独立自主性的承认。当代儿童观认为,儿童是独立个体,有其存在的独特意义和价值;而非父辈传后或养老的工具价值。再次“均爱勿偏”,是对“多子多孙多福”等单纯数量追求的纠正。父母对子女不但有生育的恩情,更有养育和教育的责任。“均爱勿偏” 意味着多子女享有和独生子女一样的爱和教育,这就要求家长需在保证孩子成长环境和教育条件的前提下生育,而非只管生不管养、教。因此,“均爱 勿偏”对二胎父母及准二胎父母都有比较明确的思想引导,有利于更新他们的思想观念。

     (二)“均爱勿偏”有利于二胎家庭中长子女.的心理平衡和健康 两孩生育新政策全面实施之后,有许多研究开始关注二胎家庭中长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在生育二胎之前,长子女会有一段时间的独生子女生活经历。随着弟弟妹妹的降生,家庭增加新的弱小成员,家长的关注重心、家庭结构、生活方式、家庭养育方式等都可能因为小成员的到来而发生改变。而这种改变多数情况下不是二胎家庭中长子女所期待的。有研究指出二胎家庭中长子女会出现情绪波动显著、行为异常、社交退缩等问题。6 二胎家庭中长子女心理问题出现的根源不是小成员的到来,而是家长对长子女与次子女的不同态度或方式,即长子女所谓的“偏心”。古语说“不患寡而患不均”。这种“不均”体现在两个方面:与以往独生子女的成长环境相比,家长花费在自己身上的时间和精力都变少了,这是历史性不均等;与小弟弟妹妹相比,家长花费在自己身上的时间和精力也是少的,这是现实性不均等。两种不均等导致长子女更多心理失落或失衡而引发心理问题,甚至会引起长子女对次子女的嫉妒或攻击。颜之推“均爱勿偏"从根源上切断了二胎家庭中长子女心理问题引起的原因,减少长子女的心理失衡,有利于长子女的心理健康。

     (三)“均爱勿偏”有利于二胎家庭中亲子关系及同胞关系的友爱和睦 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生态系统理论,将个体的社会生态系统划分为四个子系统,由小到大分别为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和宏系统。若微系统之间有较强的积极联系,个体 的发展可能实现最优化,而微系统中最重要的两种关系则是亲子关系和同胞关系。有研究表明:家庭教育会影响亲子关系和同胞关系。怀良家庭教育方式如偏爱会引起亲子关系疏离和同胞恶性竞争。颜之推说“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俊贤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共叔之死,母实为之:赵王之戮,父实使之。”所以家长要公平、公正对待子女,不能厚此薄彼,偏爱一方;否则容易引起家庭失和、同胞反目。

     (四)“均爱勿偏”有利于社会稳定与健康发展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家 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二者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叫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要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强调“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101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均爱勿偏" 之与当代教育的意义,小而言之,有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家庭的和谐幸福;大而言之,则有利于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和谐。

     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 1、 重视蒙养教育 2、 要求慎择师友 3、 强调学“眼前事” 4、 提倡正面教育 “眼前事” :学其事,学习眼前日用之事。包括“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和“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

     朱熹强调学习眼前是注重道德行为操作的训练。要求儿童的学习由浅入深,由近及远,这不仅符合儿童认识发展与道德形成的规律,易为儿童掌握。而且也有助于培养儿童的良好道德习惯,养成践履笃实的作风。注重眼前事的学习,也就是要求从小事身边事做起。至今这仍是儿童品德教育中必须遵循的原则。

     中国近代学前教育 年份 学制 法条 名称 宗旨 意义 1902 壬寅学制 《钦定学堂章程》

     废八股、停科举、兴学校、厘定教育宗旨 我国第一个现代学制 1904 癸卯学制 《奏定学堂章程》 蒙养院 我国第一个实施的学制 它的颁布和实施标志中国的学前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12 壬子癸丑学制 《学校系统令》 蒙养园

      1922 壬戌学制 《学校系统改革令》 幼稚园

     首次将幼稚园纳入学校教育体系 确定了学前教育机构在学制系统中作为国民教育的第一阶段的重要地位 1951

     《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 幼儿园

      蒙养院:

     招收对象:3-7 岁幼儿 设置地点:附设在育婴堂和敬节堂内 老师:保姆、由乳媪、节妇训练而成 课程:游戏、歌谣、谈话、手技(手工)

     地位:依赖家庭,宗旨是辅助家庭教育 武昌蒙养院(武昌模范小学蒙养院):中国最早创办的公立幼儿教育机构 地点:武昌 时间:1903 年创立、1904 年更名为武昌蒙养院

     创办者:端方 课程:行仪、训话、幼稚园语、日语、手技、唱歌、游嬉 保育幼儿包括:发展身体、开发智识、培养行为习惯 宗旨:保育身体之健旺、培养天赋之美材、惯善良之言行 康有为的学前公育思想(空想主义)

     1、 论儿童的公养公育 在《大同书》中阐发“人人教养于公产而不恃私产”的儿童公育思想 这是一个前后衔接的完整的教育体系,儿童从胎教到 20 岁的全部教育由公立政府负责,全社会的人都有权接受这一-完整的教育。母亲受胎怀孕进入人本院接受胎教,出生后进育婴院,断乳后进入慈幼院,六岁后进入小学院、中学院和大学院。

     2、 论胎教 提出“人种改良之计"的优生学观点 适宜环境的选择:‘ 择平原广野、丘阜特出、水泉环绕之所,或岛屿广平、临海受风之所,或近海广平之地。” 孕妇的居室要宽敞清洁、通风去湿,其外景应"楼观高峻。林园广大,水池环绕,花木扶疏,皆务使与孕妇身体相宜,俾其强健。

     尊重孕妇:“妇女以生人为大任,故公立政府尊崇之敬养之”、“公众宜为天尊之,为公敬之。” 《幼稚园课程标准》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的异同

     《幼稚园课程标准》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时间 1932 年 10 月 2001 年 内容 教育总目标、课程范围、教育方法

     意义 我国第一个自己制定的统一的幼稚园课程标准 我国第一个以实践为基础的符合我国国情、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科学课程理论体系 结束了中国自清末以来幼儿园课程外国化、宗教化和非科学化的局面

     教育内容 音乐、故事和儿歌、游戏、社会和常识、工作、静息、餐点 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 对比 1932 年《幼稚园课程标准》与 2001 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发现两者的异同。

     答:从总目标来看,它们都注重儿童的身心健康、快乐和幸福,培养儿童的优良习惯,不同的是,1932 年的《幼稚园课程标准》是协助家庭教养儿童,与家庭教育相关,2001 年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则是提倡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除了与家庭衔接,还与社区、小学衔接,也更加注重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

     从教育内容和要求来看,《幼稚园课程标准》将课程范围分为 7 个领域,分别为音乐、故事和儿歌、游戏、社会和常识、工作、静息、餐点;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则把课程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两者同是利用课程去培养幼儿各方面的能力。较 1932 年版《幼稚园课程标准》的分类少了,但是从总体内容看,却更加详细、全面,不但涵括了 32 版的内容,还添加了更多的内容,教育活动需要结合本班幼儿的发展情况制定可行的计划而进行。最后还需要进行教育评价,分为教育工作评价和对幼儿发展状况的评估。更加注重儿童的身心发展。前者更多是让幼儿接受内容,后者则是激发幼儿自己的兴趣,让幼儿更加主动积极的参加活动。

     从教育方法来看,《幼稚园课程标准》中,幼儿每日在园时间 6 小时,无所谓科目,以打成一片的方法。儿童可各从所好,自由活动,但每日应有一次团体作业。教师儿童活动中的把舵者,要使儿童跟着他的趋向而进行,在未达目的前,不要改变宗旨,儿童在活动中更多的是在老师的暗示下完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时间安排应有相对的稳定性与灵活性,既有利于形成秩序,又能满足幼儿的合理需要,照顾到个体差异,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

     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 (全称:中国妇女慰劳自卫抗日将士总会战时儿童保育会)1938 年 3 月 10 日在武汉成立,宋美龄为理事长,保育会宗旨是:以挽救、收养战区难童,培养民族幼小主人为目的。对儿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追求真理反抗侵略,注重劳作教育,教育与劳动和实践结合,对挽救和教育难童、支援抗战做出贡献。由于战争环境,课程设置不全面,政治性较强。

     双重任务:

     我国 1952 年 3 月 18 日颁发试行的《幼儿园暂行规程(草案)》规定:“幼儿园的任务是:根据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教育幼儿,使他们的身心在入小学前获得健全的发育;同时减轻母亲对幼儿的负担,以便母亲有时间参加政治生活、生产劳动、文化教育活动等。即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与便利妇女参加社会建设的双重任务 苏联:1919 年 3 月举行的第八次苏共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纲,规定了前苏联学前教育的两大任务:一、按照儿童的年龄特征来实现儿童的全面发展和共产主义教育的任务;二、解放妇女 从时间上可以看出当时的中国在效仿前苏联,前苏联是第一个建设社会主义的国家,也是各国中第一步把学前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国家,它的社会主义的突出成就吸引着各国,虽然后来我们知道当时苏联的弊端,但就当时而言,苏联的很多东西都是很有价值的,值得我们去学习,促进了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私立幼稚园 幼儿园 时间 创办者 特色 教育宗旨 教育内容 厦门集美幼稚园 1919-1927 陈嘉庚 民国前期设施最好、规模最大的私立幼稚园 葆真养正,目标是全童快活成长,手段是寓教于乐。教育应以儿童为中心 幼稚园应成为“儿童的乐园” 故事、音乐、游嬉、自然和社会、工作、餐点、静息、识字、计算、家庭联络 北京香山慈幼院 1920-1949 熊希龄 慈善与教育相结合 推行学校、家庭、社会三合一教育体系 “孤苦儿童的幸福乐园”

     南京鼓楼幼稚园 1923-1952 陈鹤琴 以实验性闻名的学前教育机构 中国第一个幼儿教育实验中心 试验中国化的幼稚教育,利用幼稚园以辅助家庭,并以实验所得最优良最经济之方法,供全国教育界之采用,根据儿童心理、教育原理与社会现状,确定我们的主张。

     音乐、游戏、工作、常识、社会、故事、读法、数法 南京燕子矶幼稚园 1927-1930 陶行知 中国第一个乡村幼稚园

     “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法 建立中国的、省钱的、平民的幼稚园,使幼儿具有健康的体魄、劳动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改造社会的精神,为将来成为新时代的创造者打好基础。

     健康教育、劳动教育、科学教育、艺术教育、集体教育 教育性教育原则:

     在西方教育史上,赫尔巴特第一次明确、系统提出并论证了教育性教学的原则,把教学视为道德教育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手段。赫尔巴特认为,教学的目的有两种:终极目的和一般目的。教学的终极目的是与必要的教育目的相一致的,即通过教育教学把儿童培养成具有完善的道德品质的人。他把教育和教学完全等同起来。

     在郝尔巴特之前,教育家们经常把道德教育和教学分开来研究和阐述,教育和教学被赋予不同的目的和任务,郝尔巴特的开创性贡献在于阐明了教育教学之间的联系。

     恩物 是福禄贝尔为幼儿所设计的一系列玩具,供幼儿游戏时使用。是为了使幼儿有更多练习机会,训练他们的建造能力,为学习数学打下基础。恩物的基本形状是圆球、立方体和圆柱体。福禄贝尔认为恩物是上帝的恩赐物,用来发展儿童各方面的能力。

     自然后果法 :

     当儿童出现错误行为,在自然状态下,利用适合儿童特点的事物去影响他,而不要用理性去教育儿童。

     让儿童通过亲身体验自己错误行为所产生的不良后果,从中受到教育,并改正错误的方法。

     现代教育意义:有效的减少人为惩罚的危害、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减少空洞的规则说教,更好的让幼儿在体验中学习,利用儿童的直观经验、行为的及后果,直接让儿童在自身行为引起的不良后果中西区经验;提供教育者以最佳的教育契机,更好的培养幼儿自控能力,帮助儿童在日常行为中的潜意识地对幼儿进行分析,做到三思而后行。

     母育学校的三重含义 1、 《母育学校》一书是夸美纽斯编写的历史上第一部学前教育专著。

     2、 夸美纽斯所说的“母育学校”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学校,他认为每一个家庭都是一所母育学校,母亲是孩子最主要的老师。

     3、 法国学前教育机构的名称。

     斯巴达和雅典学前教育的异同

     斯巴达 雅典 共同点 国家对幼儿的体质都十分重视,并采取了“优选法”措施; 学前教育都是在家庭中进行,母亲是天然的教师; 轻视任何形式的体力劳动和劳动教育; 教育的等级性。教育已成为奴隶主阶级及其子女的一种享受和特权,从小就开始对儿童进行道德行为的熏陶,灌输剥削阶级思想意识; 不同点 教育制度 儿童属于国家,由国家统一管理 国家与社会共同管理 教育目的 培养勇敢忠诚的战士 身心和谐发展的公民 教育内容 五项竞技(赛跑、跳跃、摔跤、掷铁饼、投标枪)服役 五项竞技、音乐(包括阅读、书写和计算、其他文化知识),舞蹈、德育 教育方法 集体教育、体罚、实战演习 个别教学、启发式教学 教育对象 女子接受与男子同样的教育内容 男性 缺陷 不重视文化科学 知识的学习;不重视个人的智慧和个性 轻视女子教育 体罚 支持 郝尔巴特 赞成体罚,但主张不能常用(体罚、剥夺自由、挨饿、关禁闭室、站墙角)

     反对 昆体良 1、 体罚事实上无疑是一种凌辱,是一种残忍的行为; 2、 孩子 且对体罚习以为常,教育就难以起到作用: 3、 如果儿童在幼年时期遭受体罚,长大以后往往更难以驾驭: 4、 体罚只能造就奴秉的性格,而不能培养雄辩之才: 5、 体罚的结果必然使儿童心情泪丧压种,经常感到抑郁,产生恐怖心理。

     柯夏 反对任何形式的体罚 欧文 不应该有任何形式的体罚 人文主义教育者 反对体罚,提倡启发儿童的兴趣和积极性,伊拉斯谟斯推行人文主义 罗素 不提倡体罚

      骑士教育与绅士教育

     骑士教育 绅士教育 教育形式 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 教育对象 世俗封建贵族子弟 资产阶级新贵族 教育目的 训练能够骑马打仗、忠于封主、懂得宫廷礼节的职业军人 培养绅士 教育内容 0-8 岁,家庭教育阶段,受母亲教育,主要学习宗教知识、道德教育和身体的养护与锻炼 健康教育 反对娇生惯养,强调及早锻炼,儿童应多在户外生活,惯于忍受冷热晴雨。

     应多运动,多睡眠。洛克主张学习游泳,认为这既是一种能应付急需的技能,对于健康亦有很多好处。他称睡眠是自然给予人们的“甘露”它最能增进儿童的生长与健康,是儿童可以充分享受的。儿童的食物要清淡,简单,除了饥饿以外不用别的调味品。要少用或不用药物。

     8-14 岁,礼文教育阶段,贵族之家按其等级将儿子送入高一级贵族家中充当侍童,侍奉主人和贵妇 道德教育 儿童自出生起就应习惯于克制自己的欲望,及早培养管東欲望的能力。

     良好的礼仪、智慧

     幼年德育的任务是要在儿童身上打好德行的最初基础:敬仰上帝、说话真实、和善以待人 14-21 岁,侍从教育阶段,重点学习“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弈棋、吟诗 智育 阅读、书写、绘画、本族语、法语、拉丁语、地理、算术,几何、天文学、年代学、伦理学、历史、法律和薄记等,甚至还有骑术、舞蹈、手工艺。总之,绅士所需要的;是事业家的知识。每一门学科应给学生带来一一定的益处,训练他去应付实际 以军事知识为主,轻视文化知识的学习 具有精明的处理事务的才干,善于赚取财物,从而使自己得到幸福,具有德行和勇敢精神,懂礼仪,具有文雅风度。

     空想主义(康帕内拉、康有为、欧文)

     优生优育 婴幼儿的养育和教育 意义 康帕内拉 提倡互补:胖女配瘦男、瘦女配胖男、性格暴躁配性格温和…以便生育健康后代 儿童一出生送至国立公共育儿室,医生的指导下由母亲抚养;断奶后转至国立托儿所,由国家录用的男女教养员实施教育。

     虽然缺乏系统的理论论述和实践尝试,但他扫荡了中世纪的阴霾,展露了新时代教育的灿烂曙光,为近代学前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康有为 提出“人种改良之计"的优生学观点:适宜的环境、尊重孕妇 儿童出生至六岁一直由公立政府另请专人在育婴堂负责养育,由女保看护。

     是我国首次提出一整套儿童公育思想,设想了从胎教到幼教的完整的学前公共教育体系,对我国近代儿童公育思想的来发展以及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都起到了促进作用和奠基作用。

     欧文 性格形成说,教育人就是培养他的性格。

     招收 2-5 岁儿童,由年轻女工负责照顾,主要学习唱歌、跳舞、体操以及一些户外活动 欧文创办第一所幼儿学校及其学前教育思想紧紧地与当时科学实践、教育实践相联系.推动了 19世纪上半期英国幼儿学校运动的兴起,对英国学前教育体制完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育顺应自然

     夸美纽斯(客观化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探索外在世界的秩序。他认为教育要遵循自然界的秩序,在自然界中存在着一种起支配作用的的普遍法则,这种法则,他称为秩序。他把人看作是自然的一部分,因而人的发展以及对人进行的教育的活动也应服从这一原则。同时,教育也要依据人的自然本性,即儿童的天性、年龄特征。

     卢梭(主观化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探索儿童的原始自然。他认为教育顺应自然原则,必须通过自然教育使人的本性得到自然发展。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天性充分得到发展的“自然人”。

     亚里士多德(自然主义教育法的萌芽):首次提出教育要与人的自然发展相适应。他认为合理的教育就应遵循人的自然行程。

     裴斯泰洛奇(心理化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探索儿童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他认为教育适应自然,即教育遵循大自然的规律、教育遵循儿童天性的发展规律、教育要心理学化。

     杜威(生长论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他认为教育应该尊重儿童的天性,即本能及其活动。教育的任务就在于为儿童本能的生长和儿童的开展创造条件。

     幼儿学校创设的背景及内容 拉新纳克幼儿学校 1816 年欧文创办了英国也是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学校——新拉纳克幼儿学校。

     背景:

     首先,幼儿的安全和健康问题。由于父母早出晚归,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自己的孩子,生活极端贫困,劳动阶级的幼小子女普遍得不到必需的营养。

     其次,工业技术的变革迫切要求劳动者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让童工接受一定的教育培训也成为急 需解决的问题。

     再次,父母长时间工作,是幼小子女处于无人管教的状况,受到坏人引诱,道德堕落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设立原因:

     工人阶级居住条件恶劣,不利于儿童的成长 幼童父母工作时间长,无暇照顾子女,孩子易受坏人引诱,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父母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没有正确的教育方法 幼儿学校的目的:为形成儿童合理的性格奠定基础 招收对象: 2- 5 岁儿童 幼儿学校主要分为:幼儿所、幼儿园、游戏场 教育原则:“要尽力使小朋友快乐" 教育方法:提倡直观教学法,用游戏以及通过和幼儿的亲切交谈,引起他们学习的好奇心。

     内容:智育、体育(保育、体操、军训)、音乐与舞蹈、德育(主要内容:集中主义精神;德育方法:游戏时要尽量使其他小朋友感到快乐、同伴榜样、不实施惩罚、没有任何形式的惩罚)

     意义: 欧文重视早期教育友儿童全面教育的思想在其创立的幼儿学校中得到运用。欧文创办第一所幼儿学校及其学前教育思想紧紧地与当时科学实践、教育实践相联系.推动了19 世纪上半期英国幼儿学校运动的兴起,对英国学前教育体制完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同时欧文将发展教育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和慈善家身上,并试图通过教育来改造社会环境,注定使他的教育思想带有空想的性质。

     维尔德斯平的幼儿学校 招收对象:幼儿学校主要招收贫民和工人的幼儿 教育目的:以保障幼儿的安全和健康为目的

     教育内容:智育、德育、体育 智育 目的:致力于贫民和工人子女的“知识改善" 内容:国语、算数、自然、社会、音乐、宗教 方法:开发教育法反对传统的单纯灌输片段知识的背诵主义;重视实物教学,主张让学生思考、讨论,学会比较和判断一切事物,以获得独立求知的能力。

     德育 德育目的:预防贫困儿童的道德堕落 德育原则: "爱”儿童 德育方法:“赏”, 以奖励代替惩罚,坚持正面教育为主。

     国家政策 1840 年,英国政府通过国库补助,派遣视学官检查幼儿学校以及控制幼儿学校教师资格考试等方式,加强了对幼儿学校的控制。开辟了近代英国理学前教育制度的基础,影响到各国学前教育的政策。

     法国 学前教育 时间 性质

      18 世纪 70 年代~19 世纪 30 年代 慈善性质 1770 年,奥伯林开办编制学校的活动拉开了法国近代学前社会教育历史的序幕 重教育而非保育 19 世纪 30 年代~19 世纪末 国民教育事业 19 世纪 30 年代起,法国政府逐步将学前教育纳入中央集权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并将各种教育机构的名称统-为母育学校”, 将其视为公共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

     世界教育史上国家主办学前教育的开端 1837 年,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托儿所的统一管理和监督法国政府发布《托儿所管理条例》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有关托儿所教育敕令而载入史册. 法国托儿所由面向贫民的慈善救济事业转向面对全体国民的教育事业。

     受福禄培尔的影响形成双轨制 为上层社会的幼儿创设幼儿园;为普通民众的幼儿设立的托儿所。

     1881 年,法国《费里法案》,将国内幼教机构的名称统一为“母育学校”,并将其纳入公共教育系统。

     标志着法国基本上确立了近现代资本主义幼儿教育制度。免费、义务、世俗化 20 世纪下半期 绝大部分为公立性质 1975 年《哈比改革法案》涉及从学前教育到小学和中学的整个普通教育领域。

     法国学前教育发挥着四重作用,即教育、补偿、诊断治疗及与小学衔接的作用。

     1989 年,《教育方针法》 规定学前教育目标:对美感的启蒙、对身体的意识、对灵巧动作的掌握,对集体生活的学习,培养幼儿的语言实践能力和个性,发现幼儿在感觉运动和智力方面的障碍并及早诊治。

     法国学前教育的四重作用:启蒙作用、社会化作用、诊断和治疗作用、与小学衔接作用。

     德国 学前教育 时间 性质

      19 世纪上半期 慈善性质(看管)

     主要是解决妇女劳动就业,幼儿无人看管的问题,目的是保护婴幼儿的安全和健康。

     多为季节性设施。

     1802 年设立巴乌利美一保育所,帮助贫穷母亲解脱育儿困境、 保护婴幼儿健康 重点在于儿童的健康,教育处于附带和从属的地位。

     在英国幼儿学校的影响下,1835 年弗利托娜创建一所奥伯林式的编织学校,一年后改名为幼儿学校为代表的幼儿学校运动。

     重视知识教育、宗教教育、道德教育 德国对学前教育的政策为“控制但不援助” 无专门管理学前教育机构的部门 19 世纪下半期 教育 1837 年,福禄倍尔创办了一所学前教育机构。1840 年, 将其命名为“幼儿园",以教育而非看护为主要任务,并以中,上层家庭的儿童为对象。

     逐渐呈现出双轨的趋势 1851 年,普鲁士政府禁止设立福禄贝尔式幼儿园。1860 年自由内阁上台,才解除幼儿园禁令。

     20 世纪初至二战前

     1922 年,《儿童福利法》,规定了儿童受教育的权利以及家庭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优先地位。

     把学前儿童的教育视为青少年福利事业并划归青少年福利部门管辖。

     1922 年, 《青少年法》要建立“白天的幼儿之家”,包活幼儿园、托儿所以及其他幼儿保护机构。

     公共儿童保护机构——儿童保护局 幼儿园是协助家庭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机构:为培养优良的个性和为幼儿的全面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前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 罗素的学前教育思想 比肯山学校 创立者:罗素、朵拉(罗素夫人)

     创立时间:1927 年 9 月 22 日 教育目的:培养出拥有活力、勇敢、敏感以及智慧的新式儿童 教育内容:道德教育、知识、技能训练

      不实行宗教教育,不提倡体罚、儿童之间的竞争 教育思想:对传统教育的批判:教育成为维护现有秩序的工具、传统教育制度不利于儿童个性的自由发展。

      理想的人与理想的教育:人的品性分为两部分(一些人独有的,人人应有的),理想的人的品性(活泼、勇敢、敏感、理智);敏感对单纯的勇敢有矫正作用;理智比人为规定的‘道德”行为更有价值 教育原理与方法:教育与民主的关系;实用教育与古典教育;自由与纪律的关系

     品性教育:1、培养良好习惯 2、消除恐惧心理 3、通过游戏培养想象力 4、发展建设本能 5、通过同伴交往培养公平的意识 6、养成诚实的习惯 7、爱心与同情心的引导 8、有效的奖励和惩罚 9、重视幼儿园教育的作用 10、智力教育 教育思想核心:自由 教育实验:自由教育:言论自由、管理自由、上课或者不上课的自由、探索自由

     健康教育: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性教育 学校性质:寄宿制 意义:罗素幼儿教育思想促使了人们对西方传统教育进行全面反思,推动了人们对幼儿教育价值、内容、方法的重新认识。它在近代教育改革思潮林立运动迭起的情形下,仍然显出与众不同的特色和价值。

     英国学前教育 时间 性质

      19 世纪初 慈善性质 1816 年欧文创办了英国也是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学校——新拉纳克幼儿学校

     1840 年,英国政府通过国库补助,派遣视学官检查幼儿学校以及控制幼儿学校教师资格考试等方式,加强了对幼儿学校的控制。

     开辟了近代英国管理学前教育制度的基础,影响到各国学前教育的政策。

     19 世纪 50 年代

     1851 年, 伦克夫妇在英国设立德语幼儿园,最初招收侨居英国的德国人的幼儿为对象,以德语为作为教学用语。

     福禄贝尔幼儿园使英国幼儿教育出现了双轨制,一种是以收容工人阶级和贫困家庭的子女为对象的幼儿学校,另一种则是以中上层阶级子女为对象的幼儿园。

     19 世纪末至二战前

     英国学前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保育学校的创立和发展以及幼儿学校教育方法的改革。

      带有等级性色彩的双轨制较为明显 7岁以下的幼儿教育以5岁为界限分为两段 这是英国国民教育制度正式形成的标志。

     1918 年, 英国国会通过《费舍法案》,建立面向所有人的公共教育制度,正式将保育学校纳入国民教育制度中,实行免费入学. 1933 年,颁布了《哈多报告》,这是推动英国幼儿教育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极为重要的文献。

     二战后

     1944 年,教育改革法令《巴特勒法案》,确定了英国现代教育体系的基础。规定以教育 5 岁以下儿童为主要目的初等学校就是保育学校"

     学前教育就处于国家和地方双重管辖下

     1967 年,发布了《普洛登报告》,该报告非常重视幼小衔接问题,特别关注5 岁以下儿童教育。

     普洛登报告把学前教育看成是教育的先行,主张大力增加学前教育机构

     1972 年,教育科学大臣撒彻尔发表了《教育白皮书》,提出要扩大学前幼儿教育

     打算在 10 年内实现幼儿教育全部免费,并扩大 5 岁以下儿童的教育。

    推荐访问:教育史 复习资料 学前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