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教案反思 > 正文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10篇】【优秀范文】

    时间:2022-12-17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1  课文写刘备三顾茅庐,一次比一次详细,尤其是第三次拜访,突出刘备虚心求教、礼贤下士的精神。在三顾茅庐的过程中,通过对刘备语言、行动的刻画描写,张飞个性的对比反衬,环境描写的衬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顾茅庐》教学反思【10篇】【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10篇】【优秀范文】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1

      课文写刘备三顾茅庐,一次比一次详细,尤其是第三次拜访,突出刘备虚心求教、礼贤下士的精神。在三顾茅庐的过程中,通过对刘备语言、行动的刻画描写,张飞个性的对比反衬,环境描写的衬托,表现了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诚心诚意。课文用张飞的莽撞、无礼,反衬刘备求贤若渴的态度。本课我抓住刘备的语言、行动和文中的环境描写,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课上,我以刘备的诚心诚意为主线引领学生学习课文,通过课外资料,让学生感受到诸葛亮是当今大贤,是位旷世其才。刘备是凭他的诚心诚意才请到他的。在感受到诚后,直奔最能体现“诚”语段,让学生走进文本,进行自我品读,自我发现,自我感悟。感悟到刘备是行出了诚心,站出了真诚,拜出了至真至诚。从而明白刘备为请诸葛亮出山,不顾颠倒长幼,不顾尊卑的诚心诚意,让这逐渐升华的“诚”字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

      在细微之处抓深度。如在学生阅读刘备大声斥责张飞的话时,我说:你读的最好的地方就在于“你怎么如此无礼?”后面停顿了一下,又改换了一下语气。你这一停,到让我想起,刘备在这一停之间会想一些什么呢?再如诸葛亮在温暖的被窝里呼呼大睡,刘备却恭恭敬敬地候在门外,我想,刘备的人是傻傻地站着,他的脑袋肯定是骨碌碌地转着。你想,此时此刻,刘备会想一些什么?其实,这就是在挖掘人物的心理活动,这样能很好地引导学生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升华到刘备的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品质。

      感悟心语:诚心诚意才能打动人心。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2

      《三顾茅庐》是一则历史故事,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这是一篇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好课文,同时,这篇课文也能帮助我们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他们对祖国的优秀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

      听了马老师执教的《三顾茅庐》这一课,整节课教者都落实新课程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开放而有活力。

      一、在学生品读刘备斥责张飞的话时,通过朗读,学生基本体会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这时我引导学生了解刘备、张飞、关羽三人的关系,引出“桃园结义”的典故。从而使学生既从张飞和刘备的关系上理解到刘备为了诸葛亮而斥责自己拜把子的兄弟,真可谓是诚心诚意。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课外阅读有了兴趣,我想,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学生必定会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学生的语文素养会快速的提高,使学生终身受用。

      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引出探究重点:刘备是怎样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自由读课文,用符号划出表现“刘备”的词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特别是第三自然段的教学,教师抓住刘备与张飞的对话,采用分角色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在读中感悟人物的性格和品质。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1、从语言方面探究

      2、从行动方面探究(抓重点词句,指导朗读。)

      3、从环境描写方面(数九寒天)

      4、从张飞态度方面(训斥张飞的鲁莽)

      总之,马老师以问题引导探究,让学生在信息重组、比较分析、多向开放,自由质疑的提高和情境中探究,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开阔的、更活跃的探究*台。问题的解决,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又能激起学生进一步深入阅读,不断钻研,在良性循环中最终形成积极探究的心理倾向。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3

      《三顾茅庐》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祖国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这是一篇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好课文,同时,这篇课文也能帮助我们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他们对祖国的优秀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能达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我在教学的过程适时地插入了片段欣赏:

      1、在学生品读刘备斥责张飞的话时,通过朗读,学生基本体会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这时我插入了刘备、张飞、关羽三人桃园结义中的结义时说的一段话:次日,于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三人再拜而说誓约: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原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学生读了这段话后,既从张飞和刘备的关系上理解到刘备为了诸葛亮而斥责自己拜把子的兄弟,真可谓是求贤若渴;又对阅读《三国演义》中的其他故事产生了较大的兴趣

      2、在了解了刘备的诚心诚意,体会了其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后,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的内容,提升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品味和欣赏,我又不失时机地插入了课外阅读欣赏片段。我问学生:刘备这样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创立大业,诸葛亮被刘备的精神所感动,终于答应了刘备的请求。这以后,诸葛亮忠心耿耿,帮助刘备打了许多胜仗,你们知道有哪些战斗吗?(学生纷纷讲了自己了解的一些故事)如果你们想了解更多的故事,可以自己去阅读一下《三国演义》。学生通过阅读,既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又从中受到了道德情感的教育,增加了语言的积累。

      3、在课文上完后,学生的热情十分高涨,于是我抓住这一时机,利用阅读课开展了一次《讲三国故事》的活动,这不仅是对文本的一种升华,而且带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大大激发了孩子们对*古代文学的浓厚兴趣,在班上刮起了一阵三国风。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4

      文中第二自然段写的是张飞和刘备对待诸葛亮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张飞嚷着要用绳子捆来,刘备生气责备。刘备为什么“生气地说:‘你一点也不懂尊重人才……’”?什么叫尊重人才?怎样才叫尊重人才?诸葛亮是人才吗?面对这一连串的问题,如果学生不明白,就无法理解当时刘备为什么“生气”。那怎样帮助学生解惑呢?在教学这一部分时,我让学生仔细读书,从课文中找到“人才”的解释——文中第四自然段,进而观察刘备是怎样对待人才的——文中第三自然段“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同诸葛亮见面”。最后,回到第二自然段,让学生再去解答先前的种种疑问。此时,学生对此处刘备的虔诚、张飞的粗鲁已能把握的入木三分。文中写刘备第三次见诸葛亮时,表现得极为虔诚,总是“轻轻的”。

      (1)到诸葛亮的家后,刘备“上前轻轻敲门”。此时,刘备并不知道诸葛亮在睡觉,除了说明刘备一向有这种好习惯望,更能说明文章后面的他和诸葛亮之间的“鱼”“水”情谊,心有灵犀。

      (2)当得知诸葛亮正在午睡后,“刘备轻轻地走进去”,等候诸葛亮,则是进一步写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3)等候多时的刘备终于等到诸葛亮醒了,于是“快步走进”草堂。既说明刘备求才心切,也隐含着刘备怕耽误诸葛亮的时间之意,充分表现了刘备对人才的尊重。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5

      每位教师都看到了《三顾茅庐》这篇文题目的左边有一枚邮票,不知大家对这三国演义的邮票有多少了解?我不是一个集邮者,我说不太清楚。所以在网上找了一下。下面就是我查找到的部分资料:

      《三国演义》无疑是*古典文学名著里最令人激动的一本书,战争艺术的描述和人物性格的刻画都达到一种相当高的高度。很久以来,民间一直津津乐道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张飞的粗中有细,赵子龙的一身是胆,关羽更是被人为的神化;更令人叹服的是,有很多军事家最初是从《三国演义》中学会了战争的指挥艺术……

      《三国演义》系列邮票从1988年发行第一组开始,到1998年十年间共发行了五组邮票,共20枚邮票3枚小型张,以“桃园三结义”始,至“三分归晋”而终,内容上基本包罗了三国时期的主要战役和重大事件。因为《三国演义》的政治倾向是“尊刘抑曹”,因此邮票设计内容也是以刘备一方为主,其中对孔明先生的偏爱也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和他有关的邮票共有“三顾茅庐”、“舌战群儒”、“智激孙权”、“草船借箭”、“赤壁鏖兵”、“白帝托孤”、“孔明班师”、“空城计”、“秋风五丈原”九枚之多,基本包括了诸葛亮一生中所有重大事件。当然,无庸置言,这些故事也是书中浓墨重彩所描绘的精彩华章。《三国演义》五组邮票设计时都是采用*工笔重彩画的形式在仿古绢上绘制而成,为了在方寸之间表现出原著的神髓,设计者颇费苦心。在五组邮票中,前两组由陈全胜所设计,主要描绘了三国前期主要人物与事件,刘关张、吕布、貂禅、赵云、曹操、诸葛亮都在此时粉墨登场。后三组全部由温州书画院专业画家戴宏海设计,核心事件是赤壁之战,第三组描绘的是赤壁之战前两军的斗志斗勇,包括脍炙人口的舌战群儒、智激孙权、蒋干盗书、草船借箭四个故事,为赤壁之战孙刘联军的战胜作好铺垫;第四组描绘了赤壁之战及战后形势,包括合肥之战、彝陵之战;到第五组后,三国英雄老去,刘备、曹操先后辞世,三国故事基调也由雄壮变为悲凉,邮票在选材上如白帝托孤、秋风五丈原无不贯彻这一基调,最终由三分归晋收尾。

      过去教这篇文章没有注意这一点,我本人是把原著拿来对照着读,并且还找了《三国演义》电视剧录制了这一部分,那样做,学生很容易理解了课文,当然我还要求学生读一读,三国演义》,但因为该书属于半,学生读不懂,兴趣不浓,所以没有一个学生读下去,当然一些东西还是看了现代版或者图文并茂版本,后来因为其他文章的教学思考,也就冲淡了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今天再读这篇文章,心里想着能发现到什么,就是这枚邮票让我停下来思考,我觉得该课教学还可以这样走,即把这些邮票找来(网站上五组邮票全有图片),让学生从邮票开始。并且引导学生试着读懂邮票,想邮票中的一件件事,然后引发学生读起课文。也就是说,课文中的文字其实就是对那枚邮票的解读[言外之意,寄信用这枚邮票,其实也是对对方的一种尊重哟,这不也是本课所要学生思考的吗?]。这样教学,我们就感觉这枚邮票的存在还是有着许多价值的,感觉这篇文章其实与邮票也有着一定的联系。学生既理解了邮票,又理解了三国中的一个事件,又明白了许多道理,何乐而不为?

      这篇课文不复杂,我们这样引导学生阅读,也会引发部分学生用这种方式去解读另外那些邮票,我们可以鼓励学生用这篇文章的方式写剩下的那些邮票,其实这也是一次主题习作训练。这类文章怎么写?就是看着邮票,读著名著,用自己的笔来表达,那就行了。非常简单的写作,就可以从这枚邮票开始。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6

      一、以学生自我感悟为主,还给他们读书的权利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节课,尤其是引用学生体会刘备邀请孔明时的诚心诚意时,体现得最为明显。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刘备的诚心诚意时,那么学生又是怎样在文本的评议文字中感悟到的呢?我要求学生先读出找出句子读一读再写下自己的感受,继而引导学生读句,说感受,在交流的过程中没有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而是引导学生相互补充,说出自己个性的理解来,我只在其中起到点拨的作用。这样学生获得了自生读书的时间和自由支配的权利,学生感悟线条才能由粗转细,细化在语言文字的每一个细节之处。这样为生生、师生之间的*等对话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究其原因,我觉得主要教师目中有人,胸中有本,手中有法,抓住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注意到了语言文字的内在联系,为学生架设了一座以已知通向未知的桥梁。

      二、注重尊重学生的语文素养,加强听说读写的训练

      说到底,语文学习应该是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在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必须要在这些方面下功夫,为学生扎实的语文素养鞠躬尽瘁,而不能光嘴皮子上说说。教学中我课始默写课题、课文主人公,再根据板书说课文主要内容,这样的训练简单有效,实用。在引导学生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时,我让学生表演恭恭敬敬站在台阶下等候的情形,并对学生分角色进行采访,采访刘备当时的想法,采访诸葛亮耳闻目睹后的想法,采访旁观者的想法,通过这一系列的对话,对学生的说话进行了扎实而深入的训练,起到了感悟文章与提高语言能力的双重效果。

      三、引进经典充实课堂,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此文是一篇历史故事,一篇经典的历史故事,教学时我们不能就此文而教此文,我们要由这一个范例,引入更多的经典,继而激发学生课外去阅读的兴趣。教学刘备责备张飞的话时,引入了《桃园三结义》的典故加深学生体会刘备为诸葛亮居然责备生死兄弟张飞的这种诚心诚意;教学刘备下马步行时,引入了文官落轿,武官下马的礼仪让学生体会刘备的诚意;教学第4小节诸葛亮对刘备提出策略时,引入隆中对的典故,同时补充诸葛亮为刘备所打的胜战让学生体会诸葛亮的雄才大略;结尾补充阅读《出师表》节选,引导学生体会诸葛亮对刘备的感恩之情一系列的经典引入,既充实了课堂,丰厚了文本,也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三国演义》的兴趣。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7

      今天是我一日活动开课,课题是《三顾茅庐》。这篇课文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的节选,主要讲了刘备第三次前往隆中,邀请诸葛亮出山,辅助自己完成一统*的大业。教学目标是通过语言文字让学生感受刘备的尊重人才、诚心诚意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上完后,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成功之处。

      这堂课我总体把握教材挺好,教学思路比较清晰,围绕“刘备凭什么打动诸葛亮”和“诸葛亮究竟是个怎么样的人”来展开教学,符合中年级“整体把握,突破难点”的教学思想。在具体的操作上,又抓住主要的语句让学生朗读、感悟、体会,因此,一堂课下来,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刘备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思想品质,也领略了诸葛亮的才华横溢,学生积极性很高。兴趣很浓,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

      (二)、存在问题。

      (1)细节处理不够好。这正是我上课的缺点所在,大方向不错,整体把握也还可以,但小缺点却很多,该引导时不引导,该深入时不深入,该提升时不提升,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如果说细节决定成败的话,那根本就是一堂不成功的课。

      (2)教师的“讲”偏多。从传统教学一路走过来的我,总突不破“讲课”这个怪圈。虽说没有“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这个本事,也总是我的话偏多,是担心学生不会吗?有一点;是易于控制课堂吗?有一点;是显示自己的才学吗?我说也有一点。作为旁观者的听课老师是清楚的,他们一针见血地指出,我所认为的精彩之处正是这堂课的不足处,这使我茅塞顿开,受益匪浅。

      (三)、课后反思。

      “上一堂公开课,能够快速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这话一点也不假。虽然上课前作了充分的准备,上课时摆足了功夫,但*时自己的不足还是像狐狸尾巴一样暴露无遗,知识的不足,语言的贫乏,激情的不够……特别是驾驭课堂的能力,更是深感不足,面对即时生成的信息就显得束手无策。也就在这时,眼前不由自主浮现出特级教师那行云流水、精彩纷呈的课,那幽默的话语,智慧的点拨,常常使课堂灵动而富有独特的个性,令我们这些叹为观止。那知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看来要想真正上出一堂好课来,功夫要花在课外。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8

      《三顾茅庐》是根据《三国演义》的有关内容改写的。呈现给我们的文本删去了很多精彩的描写,那么编者的意图是什么呢?仔细阅读了教材,研究课后习题,明白了编者的意图是让学生初步感知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理解比喻句前后的关系以及景物描写的方法。明确了这些,开始我的教学设计。

      原本想在第二课时解决所有问题,但又感觉容量有些大,又是中心学校二期质量工程验收课,所以将景物描写训练放在了课下,同时我想借助本课的教学激发学生读《三国演义》的兴趣。教学时我抓住了“刘备诚心诚意拜访诸葛亮”这条主线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找表现刘备诚心诚意词句,谈谈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读好句子来理解课文。课堂上,学生基本能找到这些句子,谈自己的体会时都有自己的感悟。通过让学生理解刘备拜访孔明时的恭恭敬敬地等候,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深刻地理解了刘备的诚意。在品读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时随机理解比喻句前后的关系也达到了教学目的。

      课后,我发现有很多的不足:

      1、第一课时因为字词处理有些粗糙,因而第二节课上对于一些词语的理解不是很到位。

      2、对学生的回答跟自己的预设有出入时,不能顺势而导。这不仅仅是缺少教育机智,而是没有把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的表现。

      3、对学生已经理解并能读出来的东西耗时太多,整个教学前松后紧,因而设计的几个环节进行得有些草草而过。

      4、教材是个例子,教是为了不教。在备课的时候只想到以本课为契机激发读三国的兴趣,却没有想到指导学生用读本课的方法去读三国。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9

      昨天,听了赵老师执教的《三顾茅庐》一课,感觉印象深刻,上得很成功。

      《三顾茅庐》是一则历史故事,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文中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生动,深受学生喜爱。同时,这篇课文也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他们对祖国的优秀作品,特别是《三国演义》产生浓厚的兴趣。

      一、以学生自我感悟为主,还给他们读书的权利

      赵老师把整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了“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特点”上:一是刘备的诚心诚意、求贤若渴;二是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旷世奇才。还有就是从张飞的生气的说,与刘备的呵斥,体会诚心诚意。引导学生通过“琢磨语言文字、体会人物情感”的过程,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注重尊重学生的语文素养,加强听说读写的训练

      说到底,语文学习应该是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扎实的语文素养鞠躬尽瘁,朗读的指导,比喻句的训练和小练笔等一系列的练习,对学生进行了扎实而深入的训练,起到了感悟文章与提高语言能力的双重效果。

      三、引进经典充实课堂,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此文是一篇历史故事,一篇经典的历史故事,教学时我们不能就此文而教此文,我们要由这一个范例,引入更多的经典,继而激发学生课外去阅读的兴趣。教学刘备责备张飞的话时,引入了《桃园三结义》的典故加深学生体会刘备为诸葛亮居然责备生死兄弟张飞的这种诚心诚意;教学刘备下马步行时,引入了“文官落轿,武官下马”的礼仪让学生体会刘备的诚意;教学第4小节诸葛亮对刘备提出策略时,引入“隆中对”的典故,同时补充诸葛亮为刘备所打的胜战让学生体会诸葛亮的雄才大略;结尾补充阅读《出师表》节选,引导学生体会诸葛亮对刘备的感恩之情……一系列的经典引入,既充实了课堂,丰厚了文本,也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三国演义》的兴趣。

      在教学中,赵老师适时地穿插课外知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同时也更好地激发了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浓厚兴趣。相信学完这一课,学生都会迫不及待地去读一读这部经典名著《三国演义》。值得我们青年教师去学习,借鉴!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10

      3月7日有教研组的一节公开课,是星期二,到中心小学上。3月3日是周五,我在班级试上,主要想知道自己安排的内容是否恰当,孩子们是不是感兴趣。同校的李老师也前来听了我的课。李老师只是觉得课堂结束的时候有些仓促,其他还好。何以最后仓促收尾?我反思如下:

      1.在群里看到要上的课是《三顾茅庐》后,我就决定上第一课时。因为去年教研组的活动中,中心校的陈老师上过第二课时,她是市级名师,我怕跟她差距太大,毕竟我只是第二次在教研组上课。而且,我也想挑战一下第一课时的课堂,听听大家的评价。学习了区教研会议的精神,加上自己对于课时内容的安排,便有了教学设计的初稿。担心过于追求第一课时的饱满度,导致安排内容过多,所以先要试试能上到多少。结果估计原有的设计需要多出10分钟的时间,最后练笔环节必须删掉。

      2.学生预习情况影响课堂的进展。从课堂反映来看,我班大多数的同学预习还不够充分,意外生成较多,处理生成环节需要的时间较多,课堂内容就进展较慢。如此了解到学生的预习效果,对于借班上课有更多的心理准备。

      3.自己对教案还不够熟悉。有漏掉的预设环节,如生字“葛”的“一字穿一串”的教学;也有颠倒的环节。

      总的说来,我认为自己的课堂预设还比较充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还比较大。下一步,需要抓紧时间修改教学设计和课件,比如目标的设计是否贴切、重点的把握是否准确等问题都是要仔细考虑的。还有,更好地熟悉教案。

      一节课,磨一磨,思一思,也是挺有意思的一件事。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10篇扩展阅读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10篇(扩展1)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10篇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1

      学习完三顾茅庐这篇课文,小编为您整理了三顾茅庐教学反思,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以学生自我感悟为主,还给他们读书的权利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节课,尤其是引用学生体会刘备邀请孔明时的诚心诚意时,体现得最为明显。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刘备的诚心诚意时,那么学生又是怎样在文本的评议文字中感悟到的呢?我要求学生先读出找出句子读一读再写下自己的感受,继而引导学生读句,说感受,在交流的过程中没有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而是引导学生相互补充,说出自己个性的理解来,我只在其中起到点拨的作用。这样学生获得了自生读书的时间和自由支配的权利,学生感悟线条才能由粗转细,细化在语言文字的每一个细节之处。这样为生生、师生之间的*等对话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究其原因,我觉得主要教师目中有人,胸中有本,手中有法,抓住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注意到了语言文字的内在联系,为学生架设了一座以已知通向未知的桥梁。

      二、注重尊重学生的语文素养,加强听说读写的训练

      说到底,语文学习应该是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在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必须要在这些方面下功夫,为学生扎实的语文素养鞠躬尽瘁,而不能光嘴皮子上说说。教学中我课始默写课题、课文主人公,再根据板书说课文主要内容,这样的训练简单有效,实用。在引导学生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时,我让学生表演恭恭敬敬站在台阶下等候的情形,并对学生分角色进行采访,采访刘备当时的想法,采访诸葛亮耳闻目睹后的想法,采访旁观者的想法,通过这一系列的对话,对学生的说话进行了扎实而深入的训练,起到了感悟文章与提高语言能力的双重效果。

      三、引进经典充实课堂,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此文是一篇历史故事,一篇经典的历史故事,教学时我们不能就此文而教此文,我们要由这一个范例,引入更多的经典,继而激发学生课外去阅读的兴趣。教学刘备责备张飞的话时,引入了《桃园三结义》的典故加深学生体会刘备为诸葛亮居然责备生死兄弟张飞的这种诚心诚意;教学刘备下马步行时,引入了文官落轿,武官下马的礼仪让学生体会刘备的诚意;教学第4小节诸葛亮对刘备提出策略时,引入隆中对的典故,同时补充诸葛亮为刘备所打的胜战让学生体会诸葛亮的雄才大略;结尾补充阅读《出师表》节选,引导学生体会诸葛亮对刘备的感恩之情一系列的经典引入,既充实了课堂,丰厚了文本,也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三国演义》的兴趣。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2

      3月7日有教研组的一节公开课,是星期二,到中心小学上。3月3日是周五,我在班级试上,主要想知道自己安排的内容是否恰当,孩子们是不是感兴趣。同校的李老师也前来听了我的课。李老师只是觉得课堂结束的时候有些仓促,其他还好。何以最后仓促收尾?我反思如下:

      1.在群里看到要上的课是《三顾茅庐》后,我就决定上第一课时。因为去年教研组的活动中,中心校的陈老师上过第二课时,她是市级名师,我怕跟她差距太大,毕竟我只是第二次在教研组上课。而且,我也想挑战一下第一课时的课堂,听听大家的评价。学习了区教研会议的精神,加上自己对于课时内容的安排,便有了教学设计的初稿。担心过于追求第一课时的饱满度,导致安排内容过多,所以先要试试能上到多少。结果估计原有的设计需要多出10分钟的时间,最后练笔环节必须删掉。

      2.学生预习情况影响课堂的进展。从课堂反映来看,我班大多数的同学预习还不够充分,意外生成较多,处理生成环节需要的时间较多,课堂内容就进展较慢。如此了解到学生的预习效果,对于借班上课有更多的心理准备。

      3.自己对教案还不够熟悉。有漏掉的预设环节,如生字“葛”的“一字穿一串”的教学;也有颠倒的环节。

      总的说来,我认为自己的课堂预设还比较充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还比较大。下一步,需要抓紧时间修改教学设计和课件,比如目标的设计是否贴切、重点的把握是否准确等问题都是要仔细考虑的。还有,更好地熟悉教案。

      一节课,磨一磨,思一思,也是挺有意思的一件事。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3

      这篇课文是一个历史故事,出自《三国演义》。这个故事的内容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都并不陌生,尤其是班里几个男生,对《三国演义》中一些人物和内容津津乐道,非常感兴趣。所以,人物介绍我基本上穿插在课文讲解中,放手给学生自己去说,通过人物特点来读好课文,理解课文,感受课文写法的妙处。

      我从课文的标题出发,引出课文的主要人物:谁三顾茅庐?去拜访谁?为什么要三顾茅庐?结果怎么样?从中可以看出刘备对人才的尊重。紧接着,我让学生自己从课文中找出能看出刘备尊重人才的地方,写上批注,接下来的一系列学习活动都围绕着一个大问题展开。这个过程中,学生能找到很多相关的语句,包括人物的语言、动作等,主要集中在第三自然段,其他段落中,学生也能找出一二。每找到一处,我就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感想,并带上自己的理解把句子读好。提到故事中的人物时,顺便让学生简要介绍一下,在知道了张飞的鲁莽、刘备的礼贤下士以后,学生能很好地把人物的语言读好,通过这两个人物的对比,更能进一步感受到刘备对人才的尊重。此时,恰好引出课文中侧面描写的写作手法,以张飞的鲁莽衬托刘备的尊重。介绍完侧面描写,很自然就引出正面描写,就是直接写刘备的语句。讨论过程中,学生议论纷纷,各抒己见。

      第三自然段的景物描写一开始学生没有注意到,我提示学生说这一处描写我觉得很有意思。通过朗读,有的同学读出了诸葛亮生活的地方景色优美,非常宁静,就好像他本人一样不愿意争名逐利。有的同学从“山冈蜿蜒起伏”读出了山路难走,刘备能够亲自前往,也可以看出来他尊重人才。我让他们再次读了读其中的比喻句“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这仅仅是描写了隆中的山冈吗?学生肯定地回答“不是”。我范读了一遍,特别强调后面的几个字“一条等待事假腾飞的卧龙”,这条“卧龙”不仅仅比喻“山冈”,还是……我语气提高,此刻,有的同学恍然大悟,大声说出“是说诸葛亮!”所以,诸葛亮,还有一个称号,人称……学生马上回答“卧龙先生!”

      整节课只讨论了一个大问题,但是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体会了人物,练习了朗读,也学习了写作手法。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4

      《三顾茅庐》是根据罗贯中的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的内容改编而成。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教学时我抓住了“刘备诚心诚意拜访诸葛亮”这条主线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找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字、词、句,谈谈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读好句子来理解课文。学生通过默读课文,潜心和文本对话,纷纷找到了文中的关键词句:①第二小节中张飞和刘备的对话。张飞“嚷道”“捆来”,短短的一句话,一个“鲁莽”“草率”的猛张飞跃然纸上。孩子们读起张飞的话语都饶有趣味。了解了张飞的态度,孩子们又谈起刘备的表现。从“生气地”,“你就不要去了”孩子们看出为了诸葛亮,刘备对自己的结拜兄弟都动了火,足以说明他的“诚心”。②在体会“恭恭敬敬”一词时,我向他们介绍了“恭”字的含义,底下的小字加一点,其实是“心”的变体,这个词语就表示对发自内心的尊重别人,从而在词中感受刘备的诚心诚意。③体会刘备的一些行为“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地走进、站在台阶下等候、快步走进”,通过体会这些细节描写,孩子们体会到了刘备对诸葛亮的虔诚和敬重。④抓住时间词“半晌工夫、一个时辰”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还告知他们刘备当时已经47岁,而诸葛亮年仅27岁,让学生领悟到刘备颠倒军臣之礼,体会他的谦虚有礼和不耻下问,更深入地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可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琢磨课文、推敲语言、体会情感”的过程,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5

      《三顾茅庐》是一则历史故事,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这是一篇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好课文,同时,这篇课文也能帮助我们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他们对祖国的优秀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

      听了马老师执教的《三顾茅庐》这一课,整节课教者都落实新课程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开放而有活力。

      一、在学生品读刘备斥责张飞的话时,通过朗读,学生基本体会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这时我引导学生了解刘备、张飞、关羽三人的关系,引出“桃园结义”的典故。从而使学生既从张飞和刘备的关系上理解到刘备为了诸葛亮而斥责自己拜把子的兄弟,真可谓是诚心诚意。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课外阅读有了兴趣,我想,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学生必定会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学生的语文素养会快速的提高,使学生终身受用。

      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引出探究重点:刘备是怎样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自由读课文,用符号划出表现“刘备”的词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特别是第三自然段的教学,教师抓住刘备与张飞的对话,采用分角色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在读中感悟人物的性格和品质。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1.从语言方面探究

      2.从行动方面探究(抓重点词句,指导朗读。)

      3.从环境描写方面(数九寒天)

      4.从张飞态度方面(训斥张飞的鲁莽)

      总之,马老师以问题引导探究,让学生在信息重组、比较分析、多向开放,自由质疑的提高和情境中探究,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开阔的、更活跃的探究*台。问题的解决,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又能激起学生进一步深入阅读,不断钻研,在良性循环中最终形成积极探究的心理倾向。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6

      《三顾茅庐》这个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考虑到学生对三国历史不太了解,不利于理解课文,所以我课前先向大家简要介绍了这段历史,从东汉末年群雄纷争的局势一直讲到到后来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中间涉及到了桃园三结义、关云长刮骨疗毒、诸葛亮七擒七放孟获等故事,还梳理了三国中几个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

      这一番介绍,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我讲述这段历史时,教室里静悄悄的,几十双眼睛亮晶晶地盯着我,随着我的讲解,孩子们的眼神时而雀跃,时而安静;时而紧张,时而激动;时而向往,时而敬佩。看到他们这可爱的样子,我又是欣慰又是自豪。学生的求知欲被极大地调动了起来,学习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了。精读课文时,孩子们的表现真的让我刮目相看。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孩子们一次次精彩的回答让我忍不住为他们喝彩!不信你看:王沁岚说:“从‘刘备想完成统一*的大业’这句话中,我体会到了刘备是个胸怀大志的人。”;陈妍惠说:“从刘备责备张飞可以看出他们兄弟三人对诸葛亮的态度是不同的,张飞脾气火爆,缺乏耐性,有点瞧不起诸葛亮,而刘备对诸葛亮非常尊重,一心想招纳他。”;吴相成说:“从刘备和诸葛亮‘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中我感觉到刘备是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他不摆架子,非常尊重诸葛亮的才华。”在气氛热烈的课堂上,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争先恐后地发表着自己的看法,他们独特的阅读感受让我既惊讶又惊叹,以至于我激动得只会说“你真会读书”、“你理解的真好”诸如此类的话了。

      虽然这篇课文的学习用去了整整两节课的时间,但是到了下课时,学生还是有些意犹未尽,我“乘机”布置了课后阅读《三国演义》的作业。我不知道学生在课后能不能找到这本书,也不知道他们能不能读完这本名著。但我知道,这节课上,学生向我、向文本敞开了心扉,自由自在地表达了感受,无拘无束地彰显了个性,我们师生都深深地沉浸在了这个著名的历史故事中,痛痛快快地学习了语文,享受了语文,这样的课堂才是我心中的语文课!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7

      今天是我一日活动开课,课题是《三顾茅庐》。这篇课文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的节选,主要讲了刘备第三次前往隆中,邀请诸葛亮出山,辅助自己完成一统*的大业。教学目标是通过语言文字让学生感受刘备的尊重人才、诚心诚意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上完后,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成功之处。这堂课我总体把握教材挺好,教学思路比较清晰,围绕“刘备凭什么打动诸葛亮”和“诸葛亮究竟是个怎么样的人”来展开教学,符合中年级“整体把握,突破难点”的教学思想。在具体的操作上,又抓住主要的语句让学生朗读、感悟、体会,因此,一堂课下来,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刘备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思想品质,也领略了诸葛亮的才华横溢,学生积极性很高。兴趣很浓,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

      (二)、存在问题。

      (1)细节处理不够好。这正是我上课的缺点所在,大方向不错,整体把握也还可以,但小缺点却很多,该引导时不引导,该深入时不深入,该提升时不提升,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如果说细节决定成败的话,那根本就是一堂不成功的课。

      (2)教师的“讲”偏多。从传统教学一路走过来的我,总突不破“讲课”这个怪圈。虽说没有“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这个本事,也总是我的话偏多,是担心学生不会吗?有一点;是易于控制课堂吗?有一点;是显示自己的才学吗?我说也有一点。作为旁观者的听课老师是清楚的,他们一针见血地指出,我所认为的精彩之处正是这堂课的不足处,这使我茅塞顿开,受益匪浅。

      (三)、课后反思。“上一堂公开课,能够快速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这话一点也不假。虽然上课前作了充分的准备,上课时摆足了功夫,但*时自己的不足还是像狐狸尾巴一样暴露无遗,知识的不足,语言的贫乏,激情的不够……特别是驾驭课堂的能力,更是深感不足,面对即时生成的信息就显得束手无策。也就在这时,眼前不由自主浮现出特级教师那行云流水、精彩纷呈的课,那幽默的话语,智慧的点拨,常常使课堂灵动而富有独特的个性,令我们这些叹为观止。那知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看来要想真正上出一堂好课来,功夫要花在课外。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8

      上周五,我校有幸成为了江阴市领导教学比武语文赛课的一个分赛场,于是,我们也有幸见识了其他乡镇各位领导骨干各有风格的课堂。

      上午第一节是曹明霞老师执教的四年级的一堂《三顾茅庐》,在我的眼里,这是一堂成功的语文课,课堂上,在老师精心营造的体验场里,老师以学生为基点,目标定位明确、恰当;教学内容简约又充实;课堂结构收放自如;教学语言简洁到位;教学环节实用有效;语言训练扎实有梯度、积累拓展厚实有宽度、课堂情感真实感人。

      曹老师的课堂充分尊重着学生的独特体验,善于运用各种媒体、手段及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理解、体验,让孩子们在课堂得到了他们应得的东西,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一、抓住重点,关注细节,简而有“度”,彰显文本色彩。

      世界上最难遵循的或许就是“度”,度源于素养。而素养又于一点一滴的细节积累。一堂课彻底解决一两个学生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真正给孩子们留下些什么,这样的教学在我的眼里就是实在有效的课堂。

      曹老师《三顾茅庐》这堂课的重点就是引导孩子们理解刘备如何诚心诚意地请诸葛亮出山,感受刘备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思想。由于在课堂曹老师紧紧围绕着这一目标引导孩子展开联想、想象、朗读、表演等方式进行情境体验及听说读写的训练,孩子在课堂由一开始的读通读顺到进入情境,读出人物形象的高大,读出人物的内心世界,难点疑点变成了课堂的亮点。请看曹老师如何循循善诱:“默读2——3自然段,看看那些语言、神态、动作体现了诚心诚意?先划,再读好,然后向同桌说自己的体会。”“张飞与刘备的关系如何?用一个词说说他们俩的关系!”“手足兄弟现在却为了请诸葛亮而真生气,足见其心之诚!分角色读一读!”……随着对文本中刘备每一个举动的深入推敲,文本中的故事情节开始有效调动着孩子们学习的激情,孩子们逐渐有了自己独到的感悟,每一个细节,老师都能关注到引导孩子们共同分享收获的喜悦,让孩子们品到位,然后又通过朗读再现。特别是,老师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读书不到位想方设法读到有味,表达不到位再引导说好,一个个细节就决定着课堂语文味儿的浓与淡,孩子们渐渐找到了感觉,在课堂收获了学习的方法和学习的方式,没有比这个更重要。

      曹老师的课堂,教学方法活而恰当,既彰显了文本色彩,也让孩子们真真切切地感受了该以怎样的态度投入才是用心读书。这就是成功。

      二、提供必备的信息,营造了语感训练的空间,积累拓展有方

      课堂上,教师精心营造语感训练的空间,不忘记激发孩子课外阅读的兴趣,不忘记调动孩子已有的积累。有一处设计体现了曹老师的简约而又不简单的匠心独运:对“刘备是否值得这么诚心诚意请诸葛亮”这个话题,曹老师用了“浓墨重彩”来渲染。把她作为课堂的次重点来处理。曹老师让孩子们调动课外阅读的积累说一说诸葛亮出山后为刘备做了哪些事?引导孩子们了解诸葛亮出山后,打了哪些胜仗?让孩子们了解当时局势中有哪些乱世英雄?为了进一步理解诸葛亮的确是个人才,曹老师还展示“隆中对”中一段描写,调动自己丰厚的积淀把当时的情景给予学生再现,让孩子们明白诸葛亮虽为一介草民,可对当时的局势及未来之势头却了如指掌。短短的几分钟时间,简简单单几个事件,拓展几个成语就让孩子们获得一段历史的认识,形成对历史文化的积淀。足以见到曹老师在备课这一环节上已下了狠功夫,把自己的“肚皮”吃得饱饱的,富有全面的营养,然后才“大腹便便走上课堂”。简单一讲,让孩子们就得要领,就出新的智慧,就解孩子们心头之惑。而且绝对不游离于课堂之外。

      三、课堂的思路相当清晰,课堂调控、教学点拨注重实效,闪现智慧的火花。

      语文学习本身是一件简单而快活的事情。我们没有必要设计那么一个个学习障碍让孩子们去攀登。在曹老师的课堂,曹老师简捷的思路为孩子们所喜欢和接受,孩子们在课堂积极地参与其中。

      1、刘备怎样诚心诚意请诸葛亮?

      2、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请?

      3、这样做值不值(请来诸葛亮有哪些深远的影响)?

      整堂课就扣这么三个问题,教师用自己充满魅力的点拨语、评价语言,用丰厚的底蕴引领孩子们带着发现的眼光去读书,带着安静的心灵去聆听,从而向着更深的层次去体会,体味着文字背后的东西。学生在扎实的言语实践中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在课堂,老师巧妙地引导学生用心体会的精彩有多处体现,随意采撷温馨花絮几缕与大家分享:比如课堂对文本中写景片段的处理体现了老师的智慧:

      1、文章中突现了诸“雄才大略”的还有一处,自读找一找;(巧妙过渡到写景的片段)在文中找一词形容景美(风景宜人)?(抓住了分总结构的中心词)

      2、用让孩子们填空的方式抓写优美景的词(优美词汇的积淀)

      3、师用引读方式回旋训练孩子们记住优美片段,适时理解几个关键词也即难点

      4、这景和谁有关,从哪看出?(让孩子们初步了解景物描写烘托人物的特点)

      5、在课堂结尾还设计了一个练习,模仿这个“分总”结构的片段写一段话又贴近中年级的训练重点。

      另外,曹老师课堂的教学语言简约清新,如秋日的天空一样明净,让人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曹老师说,刘备得到诸葛亮真如鱼得水,真如“拨开云雾见天日”,我觉着课堂里老师每一处的点拨,每一环节的导语、小结语、过渡语都明快而富有诗意,也能给孩子们这一种“拨开云雾见天日”感觉,把孩子们从无知引向新的高度。

      我的思考:

      轻负担高质量的根在课堂!曹老师的这一堂课真实、有效、简约朴实,从设计到真实的操作都体现了老师对课堂本质的真正关注,值得我们去细细咀嚼。

      思考之一:深入研读文本,方能简出教学。于永正老师曾说:“语文教学就如一棵大树,我们应该删除那些细枝末,保留主枝干,抓住最根本的东西。”我想,今天曹老师的课堂给了我们很好的范例。如果,曹老师没有对文本进行深入的钻研,没有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对碰,也就没有她对文本独特的理解,没有这么简约又不失扎实且高效的课堂。

      思考之二:语文课需要简单,需要深刻的简单,更需要老师深刻的底蕴。

      我想:老师的语言缺少思想、缺少个性是吸引不了学生的。理想中,我们总是期待着每一堂课,让孩子们在自己的课堂真真切切投入,让孩子们由被动地倾听到放松地思考,我们期待着时时听到孩子成长的脚步声。可是,有多少课堂,我们会发觉老师的教学语言就如老太太的裹脚布,把孩子们缠得云里雾里,走不出死胡同,听不出所以然。要么老长的过渡语、小结语让孩子不得要领;要么教师的语言让孩子们感到高深莫测,找不到最便捷的方法。

      事实上,教学的大气度大智慧也总是在实践场里习得。这么多年过去了,回顾自己走过的历程,想到自己在教学上倾注的心血还是不够的。我常问自己,我的教学的语言是否更凝练?是否无师就可以自我荒废?是否脑子不使会更灵活?答案是否定的。

      “不经不番彻骨寒,哪得梅花扑鼻香”?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学无止境,不能用满足的眼光来看待自己,也不能找各种借口让自己停步不前,语文功底总是在修炼中习得,尽管自己已不再年轻,但精神始终不能倦怠,得反复地锤炼。我想,和曹老师一样,以学生为本,以生活为源,以实践为经,以感悟为纬,以内化为宗,认真运用引导实践、注重感悟、注重内化之策略,我们的课堂也能突现自我的教学风格。

      心态是年轻的,于是我们的教育也永远年轻。愿与曹老师一起追随简约、本真的课堂!追求那种实实在在的课堂!

      注重课堂外的功夫,这是我对自己提出的新要求!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9

      刚刚结束了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的第三单元教学,偶有所感,就事论事。

      第三单元在全册中是英才篇,主要叙述了三篇历史故事,包括三顾茅庐、祁黄羊荐贤、公仪休拒礼。相对于上单元的学习情况来看,学生在这一单元的课堂学习热情明显高涨许多。尤其是在同学们之间相互介绍自己所熟知或查阅的三国小故事和古人轶事方面,兴趣甚浓。

      之前设计这一拓展环节时还以为学生要么懒得去查而依赖教师,要么只懂机械的照读所查资料。而事实不仅让我满意,而且出乎我的意料。课堂上,这一环节参与的学生高达3/4,大部分学生都能参与交流。而在这一部分学生中的大部分,都是用自己的话,以说故事的形式向大家传递的。*日里在归纳概括上存在困难的他们,竟然能流畅的将故事说完整,虽然依旧存在措词问题,但是在逻辑上还算是合乎情理的。所以,我原本打算10-15分钟完成的环节,不得不延长到一堂课,而且我认为给出这一堂课是值得的。

      这节课让我改变了原先对一部分学生的看法,也让我认识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的真谛。但是,欣喜之余,我也窃窃的有一点内疚。疚从何来?听我慢慢道来……

      刚看到第三单元第一篇《三顾茅庐》的时候,我心里面就有些许的没底。课文内容虽然是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但是在教授时介绍人物、导入背景是必不可少的。而对于《三国演义》本身,我在大学时候虽读了几遍,但由于文本脉络的错综和我本身的阅读兴趣,始终没能在大脑中形成清晰的印象。这就造成了我对这部著作的模糊理解,最终为我的备课和上课添了不少麻烦。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不得不在网上搜集一些包括人物介绍、相互关系、事出起因等关于课文背景的资料。为了保证教学内容的准确,我甚至重新对相关故事的主要人物及其资料进行记忆。但是意外还是在课堂上发生了。

      在我介绍刘备是如何得知诸葛亮此人时,一时忘记了中间的介绍人,只模糊的记得有个庞德公。我说出口没多久,我们班的巫乐莹就好奇的问我:“老师,我怎么记得姓徐?”我一时语塞,因为我也不确定。而下面的学生中也有弱弱提出疑问的,最后我不得不承认:“老师很久没有看《三国演义》了,现在也记不清了,等我查清了再告诉大家。”后来查阅后确定为“徐庶”。而在《三顾茅庐》的最后拓展环节和《练习3》的处处留心教学中,我更是自愧不如,有很多故事都是孩子们告诉我的。

      事后至今,我始终觉得内疚。一来,作为教师,自己并没有在备课中做到准确无误,致使在课堂上给孩子们留下了错误的印象。二来,自己当初的语文基本功还未打扎实,使得这单元的教学经常感到黔驴技穷。最终,自己在课堂上只有听的份儿。

      这些年总是一再强调,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一方面要传授学生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知识,另一方面要注重孩子情感道德等的培养。而我的课堂上,风向似乎更倾向于后者。如何加强语文的工具性,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值得我深思、慎思。

      我的大学老师就说“语文的外延是生活的外延”,她包含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无处不语文。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义务教育阶段更应注重孩子们语文素养的培养。一篇课文在手,字词教学必不可少,文化思想的熏陶也极其重要,而在这两者之间的余下内容却易被忽视。这些“余下内容”,现在在我看来却是最为丰富的。教材中任何一篇课文都是“点”,在每一个“点”的背后,都有许多值得挖掘的教学材料。小学语文,文本比较简单,在这些简单的文本背后蕴含的是包罗万象的文学世界。《三顾茅庐》的背后是《三国演义》,《江南春》的背后是普世诗人们的忧国忧民,《普罗米修斯盗火》的背后是口手相传的古希腊神话,《珍珠鸟》的背后是冯骥才所倡导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境界……作为教师,倘若不能以小见大,由点带面,那我们真的有负教材编写者们的良苦用心了。

      所以,我总会在端给学生一碗水的同时,瞥眼斜视一下自己的尚未盛满的破桶,惭愧!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10

      《三顾茅庐》是苏教版第七册的一篇课文。它取材于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国演义》,是一篇具有很强的人文性的文章。不过,这种历史题材的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不易理解。但是,我迎难而上,选择这篇课文上了一堂公开课。在“大语文观”的指导下,本着“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效应,我课前了解情况,课中多法并用,课后拓展延伸,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不打无准备之仗。一开学,我就作了一个小小的调查。发现我们这些刚升入四年级的孩子,读过大部头的《三国演义》的几乎没有,看过电视连续剧或者少儿版的《三国演义》的也是一小部分,只有少部分男同学搜集过大量的三国人物卡,对其中的一些人物和事件略知一二。针对这种情况,如果我们拉出来就上这篇课文,很可能出现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的现象。作为课堂主人的学生无法真正进入角色,无法真正体验感悟到文章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于是,我布置了一项长时间的预习作业:建议同学们自己去阅读《三国演义》;建议同学把搜集过的三国人物卡带到学校,在课间玩耍时互相交流;同时,我也利用晨会课、中午午读时间给同学讲三国故事。虽然,孩子们只是模模糊糊、囫囵吞枣地了解了一些三国内容,不过,这样做,很好地激发了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探究课文的欲望。这正是我所期望的。

      “生活处处皆语文。”课堂上的40分钟,就是学生生命里的40分钟,学生是在学语文。而课前的预习,课后的巩固,各种实践活动,学生都在学语文,用语文。我们老师应该充分理解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使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紧密衔接。老师不单是完成指定的教学任务,而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的求知欲。特别是像这一类历史性题材而且是选自古典名著的美文,更应该引导学生到美的世界去探求,去创造,让知识内外沟通。这样的教学才具有可持续性。

      “功夫在课外,得法于课内。”要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学语文,首先必须上好语文课,使学生爱语文。这节课较好地改变了目前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现状,摒弃繁琐的分析,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重点,让学生自读自悟、乐于探究、主动求知,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核心理念-----在合作学习中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10篇(扩展2)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10篇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1

      《三顾茅庐》是根据《三国演义》的"有关内容改写的。呈现给我们的文本删去了很多精彩的描写,那么编者的意图是什么呢?仔细阅读了教材,研究课后习题,明白了编者的意图是让学生初步感知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理解比喻句前后的关系以及景物描写的方法。明确了这些,开始我的教学设计。

      原本想在第二课时解决所有问题,但又感觉容量有些大,又是中心学校二期质量工程验收课,所以将景物描写训练放在了课下,同时我想借助本课的教学激发学生读《三国演义》的兴趣。教学时我抓住了“刘备诚心诚意拜访诸葛亮”这条主线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找表现刘备诚心诚意词句,谈谈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读好句子来理解课文。课堂上,学生基本能找到这些句子,谈自己的体会时都有自己的感悟。通过让学生理解刘备拜访孔明时的恭恭敬敬地等候,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深刻地理解了刘备的诚意。在品读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时随机理解比喻句前后的关系也达到了教学目的。

      课后,我发现有很多的不足:

      1、第一课时因为字词处理有些粗糙,因而第二节课上对于一些词语的理解不是很到位。

      2、对学生的回答跟自己的预设有出入时,不能顺势而导。这不仅仅是缺少教育机智,而是没有把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的表现。

      3、对学生已经理解并能读出来的东西耗时太多,整个教学前松后紧,因而设计的几个环节进行得有些草草而过。

      4、教材是个例子,教是为了不教。在备课的时候只想到以本课为契机激发读三国的兴趣,却没有想到指导学生用读本课的方法去读三国。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2

      3月7日有教研组的一节公开课,是星期二,到中心小学上。3月3日是周五,我在班级试上,主要想知道自己安排的内容是否恰当,孩子们是不是感兴趣。同校的李老师也前来听了我的课。李老师只是觉得课堂结束的时候有些仓促,其他还好。何以最后仓促收尾?我反思如下:

      1.在群里看到要上的课是《三顾茅庐》后,我就决定上第一课时。因为去年教研组的活动中,中心校的陈老师上过第二课时,她是市级名师,我怕跟她差距太大,毕竟我只是第二次在教研组上课。而且,我也想挑战一下第一课时的课堂,听听大家的评价。学习了区教研会议的精神,加上自己对于课时内容的安排,便有了教学设计的初稿。担心过于追求第一课时的饱满度,导致安排内容过多,所以先要试试能上到多少。结果估计原有的设计需要多出10分钟的时间,最后练笔环节必须删掉。

      2.学生预习情况影响课堂的进展。从课堂反映来看,我班大多数的同学预习还不够充分,意外生成较多,处理生成环节需要的时间较多,课堂内容就进展较慢。如此了解到学生的预习效果,对于借班上课有更多的心理准备。

      3.自己对教案还不够熟悉。有漏掉的预设环节,如生字“葛”的“一字穿一串”的教学;也有颠倒的环节。

      总的说来,我认为自己的课堂预设还比较充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还比较大。下一步,需要抓紧时间修改教学设计和课件,比如目标的设计是否贴切、重点的把握是否准确等问题都是要仔细考虑的。还有,更好地熟悉教案。

      一节课,磨一磨,思一思,也是挺有意思的一件事。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3

      《三顾茅庐》是根据罗贯中的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的内容改编而成。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教学时我抓住了“刘备诚心诚意拜访诸葛亮”这条主线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找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字、词、句,谈谈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读好句子来理解课文。学生通过默读课文,潜心和文本对话,纷纷找到了文中的关键词句:

      ①第二小节中张飞和刘备的对话。张飞“嚷道”“捆来”,短短的一句话,一个“鲁莽”“草率”的猛张飞跃然纸上。孩子们读起张飞的话语都饶有趣味。了解了张飞的态度,孩子们又谈起刘备的表现。从“生气地”,“你就不要去了”孩子们看出为了诸葛亮,刘备对自己的结拜兄弟都动了火,足以说明他的“诚心”。

      ②在体会“恭恭敬敬”一词时,我向他们介绍了“恭”字的含义,底下的小字加一点,其实是“心”的变体,这个词语就表示对发自内心的尊重别人,从而在词中感受刘备的诚心诚意。③体会刘备的一些行为“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地走进、站在台阶下等候、快步走进”,通过体会这些细节描写,孩子们体会到了刘备对诸葛亮的虔诚和敬重。④抓住时间词“半晌工夫、一个时辰”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还告知他们刘备当时已经47岁,而诸葛亮年仅27岁,让学生领悟到刘备颠倒军臣之礼,体会他的谦虚有礼和不耻下问,更深入地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可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琢磨课文、推敲语言、体会情感”的过程,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4

      《三顾茅庐》是一篇历史故事,描述了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要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的大业。教学这课时,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上,体会人物的特点,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品味人物的个性,体现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

      为了突破难点,抓住了“诚心诚意“这个重点词为主线,质疑导读。

      比如:第二自然段:张飞与刘备的对话,让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配上动作表演,体会两个人对人才的截然不同的态度。其中一句刘备生气的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得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让学生明白和了解刘备和张飞的关系,刘备竟然为了诸葛亮去批评桃园结拜的兄弟,从言语中说明他对诸葛亮很有诚心。

      再如:“离诸葛亮的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了”。刘备怕马惊扰了诸葛亮,半里地就下马了”。这说明刘备很有诚心,从行动中体现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求贤若渴。

      再如:到了诸葛亮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让学生体会“轻轻”一词,表现出他对诸葛亮的尊重。指名表演一下恭恭敬敬,进一步体现刘备对人才的`虔诚和恭敬。教学中,抓住了这些刻画人物的语言、动作的语句,反复品读感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整节课中,我觉得也出现很多欠缺,课堂教学虽然气氛较活跃,但没有真正突破难点。原因是学生课外积累太少,尤其是四大名著毒的太少,因此上起课来挺吃力。其次,教师没有巧妙的运用多媒体课件,适时地给学生提供背景材料,对学生加以点拨。在今后教学中,要一边教学,一边运用课件,争取让自己再上一个台阶。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5

      《三顾茅庐》是根据罗贯中的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的内容改编而成。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教学时我抓住了“刘备诚心诚意拜访诸葛亮”这条主线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找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字、词、句,谈谈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读好句子来理解课文。学生通过默读课文,潜心和文本对话,纷纷找到了文中的关键词句:

      ①第二小节中张飞和刘备的对话。张飞“嚷道”“捆来”,短短的一句话,一个“鲁莽”“草率”的猛张飞跃然纸上。孩子们读起张飞的话语都饶有趣味。了解了张飞的态度,孩子们又谈起刘备的表现。从“生气地”,“你就不要去了”孩子们看出为了诸葛亮,刘备对自己的结拜兄弟都动了火,足以说明他的“诚心”。

      ②在体会“恭恭敬敬”一词时,我向他们介绍了“恭”字的含义,底下的小字加一点,其实是“心”的变体,这个词语就表示对发自内心的尊重别人,从而在词中感受刘备的诚心诚意。

      ③体会刘备的一些行为“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地走进、站在台阶下等候、快步走进”,通过体会这些细节描写,孩子们体会到了刘备对诸葛亮的虔诚和敬重。

      ④抓住时间词“半晌工夫、一个时辰”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还告知他们刘备当时已经47岁,而诸葛亮年仅27岁,让学生领悟到刘备颠倒军臣之礼,体会他的谦虚有礼和不耻下问,更深入地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可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琢磨课文、推敲语言、体会情感”的过程,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6

      这篇课文是一个历史故事,出自《三国演义》。这个故事的内容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都并不陌生,尤其是班里几个男生,对《三国演义》中一些人物和内容津津乐道,非常感兴趣。所以,人物介绍我基本上穿插在课文讲解中,放手给学生自己去说,通过人物特点来读好课文,理解课文,感受课文写法的妙处。

      我从课文的标题出发,引出课文的主要人物:谁三顾茅庐?去拜访谁?为什么要三顾茅庐?结果怎么样?从中可以看出刘备对人才的尊重。紧接着,我让学生自己从课文中找出能看出刘备尊重人才的地方,写上批注,接下来的一系列学习活动都围绕着一个大问题展开。这个过程中,学生能找到很多相关的语句,包括人物的语言、动作等,主要集中在第三自然段,其他段落中,学生也能找出一二。每找到一处,我就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感想,并带上自己的理解把句子读好。提到故事中的人物时,顺便让学生简要介绍一下,在知道了张飞的鲁莽、刘备的礼贤下士以后,学生能很好地把人物的语言读好,通过这两个人物的对比,更能进一步感受到刘备对人才的尊重。此时,恰好引出课文中侧面描写的写作手法,以张飞的鲁莽衬托刘备的尊重。介绍完侧面描写,很自然就引出正面描写,就是直接写刘备的语句。讨论过程中,学生议论纷纷,各抒己见。

      第三自然段的景物描写一开始学生没有注意到,我提示学生说这一处描写我觉得很有意思。通过朗读,有的同学读出了诸葛亮生活的地方景色优美,非常宁静,就好像他本人一样不愿意争名逐利。有的同学从“山冈蜿蜒起伏”读出了山路难走,刘备能够亲自前往,也可以看出来他尊重人才。我让他们再次读了读其中的比喻句“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这仅仅是描写了隆中的山冈吗?学生肯定地回答“不是”。我范读了一遍,特别强调后面的几个字“一条等待事假腾飞的卧龙”,这条“卧龙”不仅仅比喻“山冈”,还是……我语气提高,此刻,有的同学恍然大悟,大声说出“是说诸葛亮!”所以,诸葛亮,还有一个称号,人称……学生马上回答“卧龙先生!”

      整节课只讨论了一个大问题,但是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体会了人物,练习了朗读,也学习了写作手法。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7

      今天是我一日活动开课,课题是《三顾茅庐》。这篇课文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的节选,主要讲了刘备第三次前往隆中,邀请诸葛亮出山,辅助自己完成一统*的大业。教学目标是通过语言文字让学生感受刘备的尊重人才、诚心诚意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上完后,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成功之处。

      这堂课我总体把握教材挺好,教学思路比较清晰,围绕“刘备凭什么打动诸葛亮”和“诸葛亮究竟是个怎么样的人”来展开教学,符合中年级“整体把握,突破难点”的教学思想。在具体的操作上,又抓住主要的语句让学生朗读、感悟、体会,因此,一堂课下来,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刘备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思想品质,也领略了诸葛亮的才华横溢,学生积极性很高。兴趣很浓,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

      (二)、存在问题。

      (1)细节处理不够好。这正是我上课的缺点所在,大方向不错,整体把握也还可以,但小缺点却很多,该引导时不引导,该深入时不深入,该提升时不提升,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如果说细节决定成败的话,那根本就是一堂不成功的课。

      (2)教师的“讲”偏多。从传统教学一路走过来的我,总突不破“讲课”这个怪圈。虽说没有“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这个本事,也总是我的话偏多,是担心学生不会吗?有一点;是易于控制课堂吗?有一点;是显示自己的才学吗?我说也有一点。作为旁观者的听课老师是清楚的,他们一针见血地指出,我所认为的精彩之处正是这堂课的不足处,这使我茅塞顿开,受益匪浅。

      (三)、课后反思。

      “上一堂公开课,能够快速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这话一点也不假。虽然上课前作了充分的准备,上课时摆足了功夫,但*时自己的不足还是像狐狸尾巴一样暴露无遗,知识的不足,语言的贫乏,激情的不够……特别是驾驭课堂的能力,更是深感不足,面对即时生成的信息就显得束手无策。也就在这时,眼前不由自主浮现出特级教师那行云流水、精彩纷呈的课,那幽默的话语,智慧的点拨,常常使课堂灵动而富有独特的个性,令我们这些叹为观止。那知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看来要想真正上出一堂好课来,功夫要花在课外。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8

      《三顾茅庐》本是篇离我们甚远的历史文章,这样的故事对于我们大人来说,或许是极感兴趣的,但对于四年级的小学生,在他们还没有自主地极大的兴趣去理解历史的前提下,这样的课文是棘手的。但《三国演义》是我国较早的一部历史小说,代表着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应该让学生接触这部名著。我迎难而上,选择了这篇课文上了一堂公开课。

      一、课前,了解情况,充分铺垫。

      教学不打无准备之仗。两周前,我就作了一个小小的调查。发现我们这些四年级的农村孩子,读过《三国演义》的几乎没有,看过电视连续剧或者少儿版的《三国演义》的也是一小部分,只有少部分男同学搜集过大量的三国人物卡,对其中的一些人物和事件略知一二。针对这种情况,如果我们拉出来就上这篇课文,很可能出现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的现象。作为课堂主人的学生无法真正进入角色,无法真正体验感悟到文章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于是,我布置了一项长时间的预习作业:建议同学们自己去阅读《三国演义》;建议同学把搜集过的三国人物卡带到学校,在课间玩耍时互相交流;同时,我也利用晨会课、中午午读时间给同学讲三国故事。虽然,孩子们只是模模糊糊、囫囵吞枣地了解了一些三国内容,不过,这样做,很好地激发了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探究课文的欲望。这正是我所期望的。

      二、课中,倡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人物形象。

      细节描写是本文的重要特色。作者着力刻画了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等,写出了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诚心诚意”。课堂上,在学生自主预习的基础上,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小组合作交流:文中哪些词句能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

      如:第二自然段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来凸显刘备的“诚心诚意”。我让学生分角色读张飞与刘备的对话,感悟人物形象:张飞性情耿直,于是“嚷道”,刘备“生气地说”。两句对话,一段对比,为刘备“诚心诚意”地拜访诸葛亮做了铺垫。

      又如:第三自然段作者更是从“离……还有半里多路……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等候……半晌工夫……又等了一个时辰”,等动作、神态描写,让学生继续感悟刘备的“诚心诚意”。

      随后我用一个问题“诸葛亮是否值得刘备如此诚心诚意的邀请”串起了四、五自然段的学习。

      总之,在这一课中,我抓住了“诚心诚意”一词进行展开学习,整节课给我一种“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畅快,学生也从“诚心诚意”一词中感受到了刘备的礼贤下士、张飞的粗鲁鲁莽、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但也有许多不足之处:

      1、指导朗读不及时,方法不够到位,没有起到读中进一步感悟刘备诚心诚意的作用。

      2、学生在小组汇报时,并没有按课文的顺序进行,也由于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不够强,调控不了这种状态,内容显得有些“乱”。这也是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9

      《三顾茅庐》是根据《三国演义》的有关内容改写的。呈现给我们的文本删去了很多精彩的描写,那么编者的意图是什么呢?仔细阅读了教材,研究课后习题,明白了编者的意图是让学生初步感知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理解比喻句前后的关系以及景物描写的方法。明确了这些,开始我的教学设计。

      原本想在第二课时解决所有问题,但又感觉容量有些大,又是中心学校二期质量工程验收课,所以将景物描写训练放在了课下,同时我想借助本课的教学激发学生读《三国演义》的兴趣。教学时我抓住了“刘备诚心诚意拜访诸葛亮”这条主线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找表现刘备诚心诚意词句,谈谈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读好句子来理解课文。课堂上,学生基本能找到这些句子,谈自己的体会时都有自己的感悟。通过让学生理解刘备拜访孔明时的恭恭敬敬地等候,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深刻地理解了刘备的诚意。在品读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时随机理解比喻句前后的关系也达到了教学目的。

      课后,我发现有很多的不足:

      1、第一课时因为字词处理有些粗糙,因而第二节课上对于一些词语的理解不是很到位。

      2、对学生的回答跟自己的预设有出入时,不能顺势而导。这不仅仅是缺少教育机智,而是没有把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的表现。

      3、对学生已经理解并能读出来的东西耗时太多,整个教学前松后紧,因而设计的几个环节进行得有些草草而过。

      4、教材是个例子,教是为了不教。在备课的时候只想到以本课为契机激发读三国的兴趣,却没有想到指导学生用读本课的方法去读三国。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10

      3月7日有教研组的一节公开课,是星期二,到中心小学上。3月3日是周五,我在班级试上,主要想知道自己安排的内容是否恰当,孩子们是不是感兴趣。同校的李老师也前来听了我的课。李老师只是觉得课堂结束的时候有些仓促,其他还好。何以最后仓促收尾?我反思如下:

      1.在群里看到要上的课是《三顾茅庐》后,我就决定上第一课时。因为去年教研组的活动中,中心校的陈老师上过第二课时,她是市级名师,我怕跟她差距太大,毕竟我只是第二次在教研组上课。而且,我也想挑战一下第一课时的课堂,听听大家的评价。学习了区教研会议的精神,加上自己对于课时内容的安排,便有了教学设计的初稿。担心过于追求第一课时的饱满度,导致安排内容过多,所以先要试试能上到多少。结果估计原有的设计需要多出10分钟的时间,最后练笔环节必须删掉。

      2.学生预习情况影响课堂的进展。从课堂反映来看,我班大多数的同学预习还不够充分,意外生成较多,处理生成环节需要的时间较多,课堂内容就进展较慢。如此了解到学生的预习效果,对于借班上课有更多的心理准备。

      3.自己对教案还不够熟悉。有漏掉的预设环节,如生字“葛”的“一字穿一串”的教学;也有颠倒的环节。

      总的说来,我认为自己的课堂预设还比较充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还比较大。下一步,需要抓紧时间修改教学设计和课件,比如目标的设计是否贴切、重点的把握是否准确等问题都是要仔细考虑的。还有,更好地熟悉教案。

      一节课,磨一磨,思一思,也是挺有意思的一件事。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10篇(扩展3)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5篇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1

      上周五,我校有幸成为了江阴市领导教学比武语文赛课的一个分赛场,于是,我们也有幸见识了其他乡镇各位领导骨干各有风格的课堂。

      上午第一节是曹明霞老师执教的四年级的一堂《三顾茅庐》,在我的眼里,这是一堂成功的语文课,课堂上,在老师精心营造的体验场里,老师以学生为基点,目标定位明确、恰当;教学内容简约又充实;课堂结构收放自如;教学语言简洁到位;教学环节实用有效;语言训练扎实有梯度、积累拓展厚实有宽度、课堂情感真实感人。

      曹老师的课堂充分尊重着学生的独特体验,善于运用各种媒体、手段及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理解、体验,让孩子们在课堂得到了他们应得的东西,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一、抓住重点,关注细节,简而有“度”,彰显文本色彩。

      世界上最难遵循的或许就是“度”,度源于素养。而素养又于一点一滴的细节积累。一堂课彻底解决一两个学生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真正给孩子们留下些什么,这样的教学在我的眼里就是实在有效的课堂。

      曹老师《三顾茅庐》这堂课的重点就是引导孩子们理解刘备如何诚心诚意地请诸葛亮出山,感受刘备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思想。由于在课堂曹老师紧紧围绕着这一目标引导孩子展开联想、想象、朗读、表演等方式进行情境体验及听说读写的训练,孩子在课堂由一开始的读通读顺到进入情境,读出人物形象的高大,读出人物的内心世界,难点疑点变成了课堂的亮点。请看曹老师如何循循善诱:“默读2——3自然段,看看那些语言、神态、动作体现了诚心诚意?先划,再读好,然后向同桌说自己的体会。”“张飞与刘备的关系如何?用一个词说说他们俩的关系!”“手足兄弟现在却为了请诸葛亮而真生气,足见其心之诚!分角色读一读!”……随着对文本中刘备每一个举动的深入推敲,文本中的故事情节开始有效调动着孩子们学习的激情,孩子们逐渐有了自己独到的感悟,每一个细节,老师都能关注到引导孩子们共同分享收获的喜悦,让孩子们品到位,然后又通过朗读再现。特别是,老师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读书不到位想方设法读到有味,表达不到位再引导说好,一个个细节就决定着课堂语文味儿的浓与淡,孩子们渐渐找到了感觉,在课堂收获了学习的方法和学习的方式,没有比这个更重要。

      曹老师的课堂,教学方法活而恰当,既彰显了文本色彩,也让孩子们真真切切地感受了该以怎样的态度投入才是用心读书。这就是成功。

      二、提供必备的信息,营造了语感训练的空间,积累拓展有方

      课堂上,教师精心营造语感训练的空间,不忘记激发孩子课外阅读的兴趣,不忘记调动孩子已有的积累。有一处设计体现了曹老师的简约而又不简单的匠心独运:对“刘备是否值得这么诚心诚意请诸葛亮”这个话题,曹老师用了“浓墨重彩”来渲染。把她作为课堂的次重点来处理。曹老师让孩子们调动课外阅读的积累说一说诸葛亮出山后为刘备做了哪些事?引导孩子们了解诸葛亮出山后,打了哪些胜仗?让孩子们了解当时局势中有哪些乱世英雄?为了进一步理解诸葛亮的确是个人才,曹老师还展示“隆中对”中一段描写,调动自己丰厚的积淀把当时的情景给予学生再现,让孩子们明白诸葛亮虽为一介草民,可对当时的局势及未来之势头却了如指掌。短短的几分钟时间,简简单单几个事件,拓展几个成语就让孩子们获得一段历史的认识,形成对历史文化的积淀。足以见到曹老师在备课这一环节上已下了狠功夫,把自己的“肚皮”吃得饱饱的,富有全面的.营养,然后才“大腹便便走上课堂”。简单一讲,让孩子们就得要领,就出新的智慧,就解孩子们心头之惑。而且绝对不游离于课堂之外。

      三、课堂的思路相当清晰,课堂调控、教学点拨注重实效,闪现智慧的火花。

      语文学习本身是一件简单而快活的事情。我们没有必要设计那么一个个学习障碍让孩子们去攀登。在曹老师的课堂,曹老师简捷的思路为孩子们所喜欢和接受,孩子们在课堂积极地参与其中。

      1、刘备怎样诚心诚意请诸葛亮?

      2、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请?

      3、这样做值不值(请来诸葛亮有哪些深远的影响)?

      整堂课就扣这么三个问题,教师用自己充满魅力的点拨语、评价语言,用丰厚的底蕴引领孩子们带着发现的眼光去读书,带着安静的心灵去聆听,从而向着更深的层次去体会,体味着文字背后的东西。学生在扎实的言语实践中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在课堂,老师巧妙地引导学生用心体会的精彩有多处体现,随意采撷温馨花絮几缕与大家分享:比如课堂对文本中写景片段的处理体现了老师的智慧:

      1、文章中突现了诸“雄才大略”的还有一处,自读找一找;(巧妙过渡到写景的片段)在文中找一词形容景美(风景宜人)?(抓住了分总结构的中心词)

      2、用让孩子们填空的方式抓写优美景的词(优美词汇的积淀)

      3、师用引读方式回旋训练孩子们记住优美片段,适时理解几个关键词也即难点

      4、这景和谁有关,从哪看出?(让孩子们初步了解景物描写烘托人物的特点)

      5、在课堂结尾还设计了一个练习,模仿这个“分总”结构的片段写一段话又贴近中年级的训练重点。

      另外,曹老师课堂的教学语言简约清新,如秋日的天空一样明净,让人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曹老师说,刘备得到诸葛亮真如鱼得水,真如“拨开云雾见天日”,我觉着课堂里老师每一处的点拨,每一环节的导语、小结语、过渡语都明快而富有诗意,也能给孩子们这一种“拨开云雾见天日”感觉,把孩子们从无知引向新的高度。

      我的思考:

      轻负担高质量的根在课堂!曹老师的这一堂课真实、有效、简约朴实,从设计到真实的操作都体现了老师对课堂本质的真正关注,值得我们去细细咀嚼。

      思考之一:深入研读文本,方能简出教学。于永正老师曾说:“语文教学就如一棵大树,我们应该删除那些细枝末,保留主枝干,抓住最根本的东西。”我想,今天曹老师的课堂给了我们很好的范例。如果,曹老师没有对文本进行深入的钻研,没有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对碰,也就没有她对文本独特的理解,没有这么简约又不失扎实且高效的课堂。

      思考之二:语文课需要简单,需要深刻的简单,更需要老师深刻的底蕴。

      我想:老师的语言缺少思想、缺少个性是吸引不了学生的。理想中,我们总是期待着每一堂课,让孩子们在自己的课堂真真切切投入,让孩子们由被动地倾听到放松地思考,我们期待着时时听到孩子成长的脚步声。可是,有多少课堂,我们会发觉老师的教学语言就如老太太的裹脚布,把孩子们缠得云里雾里,走不出死胡同,听不出所以然。要么老长的过渡语、小结语让孩子不得要领;要么教师的语言让孩子们感到高深莫测,找不到最便捷的方法。

      事实上,教学的大气度大智慧也总是在实践场里习得。这么多年过去了,回顾自己走过的历程,想到自己在教学上倾注的心血还是不够的。我常问自己,我的教学的语言是否更凝练?是否无师就可以自我荒废?是否脑子不使会更灵活?答案是否定的。

      “不经不番彻骨寒,哪得梅花扑鼻香”?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学无止境,不能用满足的眼光来看待自己,也不能找各种借口让自己停步不前,语文功底总是在修炼中习得,尽管自己已不再年轻,但精神始终不能倦怠,得反复地锤炼。我想,和曹老师一样,以学生为本,以生活为源,以实践为经,以感悟为纬,以内化为宗,认真运用引导实践、注重感悟、注重内化之策略,我们的课堂也能突现自我的教学风格。

      心态是年轻的,于是我们的教育也永远年轻。愿与曹老师一起追随简约、本真的课堂!追求那种实实在在的课堂!

      注重课堂外的功夫,这是我对自己提出的新要求!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2

      《三顾茅庐》是根据罗贯中的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的内容改编而成。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教学时我抓住了“刘备诚心诚意拜访诸葛亮”这条主线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找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字、词、句,谈谈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读好句子来理解课文。学生通过默读课文,潜心和文本对话,纷纷找到了文中的关键词句:①第二小节中张飞和刘备的对话。张飞“嚷道”“捆来”,短短的一句话,一个“鲁莽”“草率”的猛张飞跃然纸上。孩子们读起张飞的话语都饶有趣味。了解了张飞的态度,孩子们又谈起刘备的表现。从“生气地”,“你就不要去了”孩子们看出为了诸葛亮,刘备对自己的结拜兄弟都动了火,足以说明他的“诚心”。②在体会“恭恭敬敬”一词时,我向他们介绍了“恭”字的含义,底下的小字加一点,其实是“心”的变体,这个词语就表示对发自内心的尊重别人,从而在词中感受刘备的诚心诚意。③体会刘备的一些行为“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地走进、站在台阶下等候、快步走进”,通过体会这些细节描写,孩子们体会到了刘备对诸葛亮的虔诚和敬重。④抓住时间词“半晌工夫、一个时辰”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还告知他们刘备当时已经47岁,而诸葛亮年仅27岁,让学生领悟到刘备颠倒军臣之礼,体会他的谦虚有礼和不耻下问,更深入地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可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琢磨课文、推敲语言、体会情感”的过程,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3

      昨天,听了赵老师执教的《三顾茅庐》一课,感觉印象深刻,上得很成功。

      《三顾茅庐》是一则历史故事,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文中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生动,深受学生喜爱。同时,这篇课文也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他们对祖国的优秀作品,特别是《三国演义》产生浓厚的兴趣。

      一、以学生自我感悟为主,还给他们读书的权利

      赵老师把整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了“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特点”上:一是刘备的诚心诚意、求贤若渴;二是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旷世奇才。还有就是从张飞的生气的说,与刘备的呵斥,体会诚心诚意。引导学生通过“琢磨语言文字、体会人物情感”的过程,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注重尊重学生的语文素养,加强听说读写的训练

      说到底,语文学习应该是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扎实的语文素养鞠躬尽瘁,朗读的指导,比喻句的训练和小练笔等一系列的练习,对学生进行了扎实而深入的训练,起到了感悟文章与提高语言能力的双重效果。

      三、引进经典充实课堂,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此文是一篇历史故事,一篇经典的历史故事,教学时我们不能就此文而教此文,我们要由这一个范例,引入更多的经典,继而激发学生课外去阅读的兴趣。教学刘备责备张飞的话时,引入了《桃园三结义》的典故加深学生体会刘备为诸葛亮居然责备生死兄弟张飞的这种诚心诚意;教学刘备下马步行时,引入了“文官落轿,武官下马”的礼仪让学生体会刘备的诚意;教学第4小节诸葛亮对刘备提出策略时,引入“隆中对”的典故,同时补充诸葛亮为刘备所打的胜战让学生体会诸葛亮的雄才大略;结尾补充阅读《出师表》节选,引导学生体会诸葛亮对刘备的感恩之情……一系列的经典引入,既充实了课堂,丰厚了文本,也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三国演义》的兴趣。

      在教学中,赵老师适时地穿插课外知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同时也更好地激发了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浓厚兴趣。相信学完这一课,学生都会迫不及待地去读一读这部经典名著《三国演义》。值得我们青年教师去学习,借鉴!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4

      《三顾茅庐》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祖国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这是一篇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好课文,同时,这篇课文也能帮助我们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他们对祖国的优秀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能达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我在教学的过程适时地插入了片段欣赏:

      1、在学生品读刘备斥责张飞的话时,通过朗读,学生基本体会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这时我插入了刘备、张飞、关羽三人桃园结义中的结义时说的一段话:次日,于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三人再拜而说誓约:"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原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学生读了这段话后,既从张飞和刘备的关系上理解到刘备为了诸葛亮而斥责自己拜把子的兄弟,真可谓是求贤若渴;又对阅读《三国演义》中的其他故事产生了较大的兴趣

      2、在了解了刘备的诚心诚意,体会了其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后,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的内容,提升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品味和欣赏,我又不失时机地插入了课外阅读欣赏片段。我问学生:刘备这样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创立大业,诸葛亮被刘备的精神所感动,终于答应了刘备的请求。这以后,诸葛亮忠心耿耿,帮助刘备打了许多胜仗,你们知道有哪些战斗吗?(学生纷纷讲了自己了解的一些故事)如果你们想了解更多的故事,可以自己去阅读一下《三国演义》。学生通过阅读,既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又从中受到了道德情感的教育,增加了语言的积累。

      3、在课文上完后,学生的热情十分高涨,于是我抓住这一时机,利用阅读课开展了一次《讲三国故事》的活动,这不仅是对文本的一种升华,而且带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大大激发了孩子们对*古代文学的浓厚兴趣,在班上刮起了一阵"三国风。"

      生字教学的几个层次

      生字词的教学是阅读教学、习作教学的基础,也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板块。如果生字词的教学不过关,语文素养的提高、情感的熏陶都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低年级的字词教学更要抓好、抓实,使学生在学字、学词的过程中学会掌握字词的方法,形成能力,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课标中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儿童的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就要发挥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设计合理的教学流程,帮助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原有的知识水*上自主的识字。教生字,教师常用的几个环节:读文圈画生字——带音读生字——去音读生字——理解生字——识记生字——扩展运用生字——读文巩固生字。这几个环节的设计遵循了学生认知由浅入深、由难到易、由形象到抽象的规律,也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即感知——理解——记忆——运用。各个环节的操作教师注意把握节奏、关注学情、启迪思维、调动情感,做到张弛有度、富有情趣。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5

      《三顾茅庐》是一则历史故事,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这是一篇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好课文,同时,这篇课文也能帮助我们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他们对祖国的优秀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

      听了马老师执教的《三顾茅庐》这一课,整节课教者都落实新课程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开放而有活力。

      一、在学生品读刘备斥责张飞的话时,通过朗读,学生基本体会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这时我引导学生了解刘备、张飞、关羽三人的关系,引出“桃园结义”的典故。从而使学生既从张飞和刘备的关系上理解到刘备为了诸葛亮而斥责自己拜把子的兄弟,真可谓是诚心诚意。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课外阅读有了兴趣,我想,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学生必定会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学生的语文素养会快速的提高,使学生终身受用。

      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引出探究重点:刘备是怎样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自由读课文,用符号划出表现“刘备”的词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特别是第三自然段的教学,教师抓住刘备与张飞的对话,采用分角色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在读中感悟人物的性格和品质。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1.从语言方面探究

      2.从行动方面探究(抓重点词句,指导朗读。)

      3.从环境描写方面(数九寒天)

      4.从张飞态度方面(训斥张飞的鲁莽)

      总之,马老师以问题引导探究,让学生在信息重组、比较分析、多向开放,自由质疑的提高和情境中探究,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开阔的、更活跃的探究*台。问题的解决,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又能激起学生进一步深入阅读,不断钻研,在良性循环中最终形成积极探究的心理倾向。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10篇(扩展4)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10篇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1

      一、以杜诗导入

      PPT出示杜甫《蜀相》: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同学们知道杜甫写的这句话中“三顾”指的是什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三国演义》里的经典故事——《三顾茅庐》。

      刘备是在什么情况下三顾茅庐,而他请诸葛亮出山,又是为了什么?

      出示地图,介绍时代背景

      我们都知道,诸葛亮才华横溢、足智多谋,想必请他出山辅佐的人一定很多,为什么只有刘备成功了?你觉得刘备靠什么打动了诸葛亮?(相机点拨同学们可以到第一自然段找关键词)(板书:诚心诚意)

      什么叫“诚心诚意”?(出自真心、真心实意)带着我们的理解,读好这个词。(两个“诚”,心意多么真诚啊!再读一读。)

      刘备三顾茅庐,其心到底有多诚,其意到底有多真?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走近刘备,听其言,观其行,感其心。

      二、听其言,感诚心

      谁来读一读第2自然段?

      朗读指导:读书应该读出人物的特点,看看提示语,张飞是怎么说这句话的?(理解“嚷”:大声叫)那应该怎么读?(生读)就这一句话让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张飞?(鲁莽、急躁、粗鲁)张飞说的这句话里面哪个动作最能表现他的鲁莽、粗鲁?(“捆”),再读一读,读出莽张飞的感觉。(生读)一句话,一个字就刻画了一个鲜活的人物,这就是名著的魅力!接着读下去——

      从刘备的话中,你听出了什么?(生气、尊重人才、求贤若渴)

      刘备和关羽、张飞是什么关系?当年桃园三结义,这么多年南征北战,同生共死,手足情深,现在刘备竟然为了诸葛亮去责怪自己生死兄弟,这足以说明刘备对人才的——

      当时刘备是什么身份?(大将军、汉朝的皇叔,地位尊贵)诸葛亮是什么身份?(普通百姓,一介村夫)在特别注重身份地位的古代,都是百姓拜见将军,而刘备身为将军却一而再、再而三拜访一个*民百姓,这足以说明刘备拜求贤才的——

      一句斥责之言,我们听出的是刘备对人才的渴求与尊重啊!(齐读刘备的话)

      三、观其行,感诚意

      过渡:刘备拜访贤才的诚心不仅表现在他对张飞的斥责之言中,还表现在他许多细微的动作中,请大家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看看从哪些地方能感受到刘备对贤才的敬重与诚心?

      不要急,请大家再次默读这个自然段,用笔画出那些打动你的地方,好好体会体会,我们被打动了,诸葛亮才会被打动。

      交流:刘备的哪些举动让你感受到他拜访的诚心和对诸葛亮的敬重?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你的发现。

      ▲下马步行

      “一里”是500米,“半里”就是多少米?(250米)“半里多路”就是三百米左右。这么远的路,他为什么不一直骑马到跟前呢?(他怕马蹄惊扰了诸葛亮,骑在马上有高高在上之感。)

      补充介绍:古代人看到特别有地位或自己特别敬仰的人,文官就会落轿,武官就会下马,以表示极大的"尊敬。现在,刘备远远地就下马步行,说明什么?

      这一切,诸葛亮看得见吗?万一诸葛亮不肯出山,这段路不是白走了吗?(越是看不见,越能体现刘备访求贤才的“诚心诚意”)

      ▲两个“轻轻地”

      轻轻敲门:使敲门声不要太大,体现了对贤者的礼貌、尊重。

      轻轻地走进去:尽量放轻脚步,防止惊醒先生。

      ▲恭敬等候

      (出示“恭恭敬敬”)一起读这四个字。“敬”就是(尊敬)“恭”字下面是什么?(“心”)发自内心的尊敬,读好这个词,读这句话。

      想想刘备是怎样站的?谁来表演一下(身体直立、微微低头,双手抱拳,很有礼貌)这就是恭恭敬敬刘备就这样恭恭敬敬地站了多久?古代一天分为12个时辰,那么一个时辰就是(两个小时),还有一个时间,“半晌”就是“半天”,起码也得一个小时,如果让你站这么长时间,你会觉得怎样?《三国演义》原著中用了四个字“浑身倦困”。

      这是怎样一幕动人的情景啊!

      一个在草堂上躺着,一个在台阶下——

      一个是普普通通的*民百姓,一个是赫赫有名的——

      一个是27岁的毛头小伙,一个是——大家猜猜刘备多大?47岁,整整比诸葛亮年长20岁!47岁的大将军、刘皇叔却要站在台阶下等候一个27岁的毛头小子,

      孩子们,假如你看到这样的情景,会对刘备说些什么呢?

      这一站,站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这一等,等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

      渐渐地,我们走进了人物的内心,相信此刻,一个诚心诚意、恭敬虔诚的刘备已经深深打动了我们每一个人,带着我们的感动,轻轻地读一读这段文字。

      指名配乐朗读。

      四、隆中对,感真情

      刘备下马步行走出了诚心,恭恭敬敬等出了诚意,正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诸葛亮终于被刘备的诚心感动了,见面后,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

      再次出示地图,引读第4自然段,说说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值得刘备这样去请。

      出示:“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三顾茅庐前,刘备对天下形势看得清吗?就像浓浓云雾遮住了青天,层层茅草堵塞了心口,而现在,听了诸葛亮的一番话,刘备一下子就明白了,就像——堵在心口的茅草立刻——这就叫——茅塞顿开。难怪刘备高兴地对关羽、张飞说——

      出示:“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概括成一个成语就是——(如鱼得水)

      鱼和水是什么关系?谁是鱼?谁是水?刘备把自己比作鱼,把诸葛亮比作水,想说明什么?

      这两句话,既是写刘备,又是写谁?其实文中还有一个地方也写了诸葛亮。

      五、赏美景,悟写法

      出示: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水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引读)那里的山冈——,几片松林——,潺潺的溪水——、茂密的竹林——,景色——。

      明明写的是隆中的美景,哪里写了诸葛亮?其实真正等待时机腾飞的是——(诸葛亮)人们恰好称诸葛亮为——(卧龙先生)诸葛亮虽然身居隆中,其实他时时关注国家大事,等待时机——出山。

      诸葛亮为人刚毅如山,正直如松,心明如水,谦逊如竹,与山冈、松柏、溪水、翠竹是何等相似;尤其是将蜿蜒起伏的山冈比作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又和“卧龙先生”扣合,暗示了诸葛亮的非凡才略。这在写作上叫:环境烘托。让我们美美地再读这一段文字。(配乐朗读)

      六、出师表,忆真诚

      诸葛亮出山后帮助刘备打了很多胜仗,建立了蜀国,刘备去世后全力辅助幼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在二十一年后回忆起这段经历,动情地写下了这样的肺腑之言:(背景音乐声中大屏幕出示《出师表》节选)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也许大家未必能读懂诸葛亮的每一句话,但我们却能够感受到诸葛亮对刘备的一片真情,找一找,这段话里哪里提到了二十一年前的事?

      诸葛亮眼含泪花,深情回首,心怀感激,他念念不忘二十一年前(指板书)刘备还有半里多路就——的诚心诚意!他念念不忘刘备——站在台阶下等候的诚心诚意!他念念不忘刘备一直站了半晌工夫再加——的诚心诚意!

      于是,“三顾茅庐”作为《三国演义》经典中的经典,千年流传;

      于是,“三顾茅庐”成了“诚心诚意”的代名词,流传千年。

      ——这就是经典的影响和魅力!

      (播放片首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顾茅庐》只是《三国演义》里的一个精彩故事,课后,让我们翻开《三国演义》这部鸿篇巨著,去领略那一个个鲜活的英雄形象,去感受那一张张恢弘的历史画卷吧!

      板书:9三顾茅庐

      刘备诚心诚意诸葛亮

      尊重人才责备张飞雄才大略

      下马步行

      阶下恭候

      同吃同睡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2

      一、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歌曲影像资料,导入新课。

      作为*四大古典名著的《三国演义》,描写了众多的英雄人物形象,这其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设计理念:教师根据班级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实际,大胆引进相关课程资源——《三国演义》电视剧片段导入,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习语文,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走进情境中去。)

      板书课题。 讲解“顾”“茅”“庐”字的写法。

      二、检查预习

      1、请你自由选择读书方式再认真地读一遍课文。

      2、老师希望你们读准这些词语。(出示词语)

      检查读音(开火车) 打乱顺序读 比赛读 做《补充》第一题 反馈

      字形 词义

      (设计理念:课前预习,培养学生自主预习、自习能力,上课就跟进检查预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 课文重点写了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情形,请同学们看一下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写了他第三次拜访的经过呢? 课文可以分为三段,说说段意。

      2、 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结合《评价》中的预导和课文中的段落,也可以用课题扩展法,自然段段意叠加法。指名说。

      (设计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无声地渗透学习方法,授之以渔。教学生学会概括归纳)

      三、学习课文2———4自然段。

      1、谁能说说现在我们用“三顾茅庐”这个成语多指什么?(仅仅指刘备请诸葛亮的事吗?)

      师板书:诚心诚意)

      2、刘备是怎样打动诸葛亮的?我们一起再来默读课文,把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句子画出来,在关键的词语下加上点,然后有感情的读一读所画的句子,最后在组内找个伙伴说说你对所画句子的理解。(教师巡回,学生读课文,圈划出重点词句)

      3、在班级找个适合你的学习伙伴,或者读,或者说,当然也可以演。用你们认为最佳的方法来表达你们体会到的东西。好吗?(生合作准备,无需回原位)

      (设计理念:根据写人文章的特点,着力引导学生画出表现人物特点“诚心诚意”的词语或语句;让学生多范围多形式地讨论交流。这样能让学生进一步更深入地把握了人物特点)

      过渡:哪对伙伴愿意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给大家?(指名说)

      交流,理解课文精髓:

      (1)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

      A、对比读张飞和刘备的对话。反衬。比较张飞和《水浒传》中李逵的形象,引导有感情朗读。

      B、刘备和张飞的关系,能说的具体一些吗?相机出示原著介绍“桃园三结义”故事,或学生摘读其片段。

      C、 我和你一起来读读好吗?(老师读张飞的话,学生读刘备的话。)

      D、配上表情、动作分角色朗读对话。指导发散。

      (设计理念:引进课程资源《三国演义》原著、《水浒传》,摆脱了“课本为中心”的做法,充分体现了以“课本为重要凭借,落实教材基本要求的基础上,适当引进相关课程资源,促进语文学习”的新课改思想。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课本到原著、拓展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2)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A、刘备在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的地方就下马步行,也可以说明他的诚心诚意。

      B、还有半里地就下马,其实,诸葛亮也看不到,就更说明它是真的诚心诚意的。指导朗读

      (3)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轻轻敲门。

      刘备轻轻地敲门,“轻轻”表示注意轻敲,体现了刘备对诸葛亮地礼貌和尊重。指导朗读

      (4) 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刘备叫童子不要惊醒先生,会怎么说?对张飞、关羽会怎么说?如果你们加上一些动作、表情就更好了!(引导学生适当的演演)

      A、刘备知道诸葛亮正在午睡,所以尽量放轻脚步,轻轻地走进去,防止惊醒先生。

      B、刘备第三次来到诸葛亮的家中,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就恭恭敬敬的等在房门台阶下等诸葛亮醒来,说明刘备很有诚意。

      C、早春,春寒料峭,挺冷的,做做恭恭敬敬地等候地样子!一个时辰是两个小时

      D、此情此景,让你想到了哪个相类似的故事?(程门立雪)

      (5)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又等了一个时辰和快步,一个时辰是两个小时

      表现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尊敬和渴求,也可以说明他很诚心诚意。

      (设计理念:学习课文时,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诚心诚意”,通过学生自读课文、自学课文、并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刘备的诚心诚意的语句,在悟中读,在读中悟,读出了“味”,使文中人物个性更加鲜明,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带上自己的理解,再读一读这个部分。

      9、总结:同学们,读出了刘备的诚心诚意,那才华横溢、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到底有没有被请出山?刘备有没有得到诸葛亮的帮助?更精彩的故事还在后面呢?欲知后事,且听下回分解。

      四、推荐阅读《三国演义》 、易中天《品三国》

      教后反思:

      《三顾茅庐》是根据名著改编的.一篇历史故事。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故事情节不难理解,因此,我把整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特点”上,引导学生通过“琢磨课文、推敲语言、体会情感”的过程,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教学时我抓住了“刘备诚心诚意”这条主线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找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字、词、句,讨论、交流,演一演,谈谈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读好句子来理解课文。课堂上,学生基本能找到这些句子,谈自己的体会时都有自己的感悟。通过让学生读一读,演一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存在着很多欠缺。虽然学生学习积极,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由于教学时前松后紧,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检查预习上,将一些字词的意思都放在预习环节解决,造成没有将后面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部分内容上玩,今后我将会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为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二不断研究探索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3

      一、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歌曲影像资料,导入新课。

      作为*四大古典名著的《三国演义》,描写了众多的英雄人物形象,这其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设计理念:教师根据班级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实际,大胆引进相关课程资源——《三国演义》电视剧片段导入,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习语文,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走进情境中去。)

      板书课题。 讲解“顾”“茅”“庐”字的写法。

      二、检查预习

      1、请你自由选择读书方式再认真地读一遍课文。

      2、老师希望你们读准这些词语。(出示词语)

      检查读音(开火车) 打乱顺序读 比赛读 做《补充》第一题 反馈

      字形 词义

      (设计理念:课前预习,培养学生自主预习、自习能力,上课就跟进检查预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 课文重点写了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情形,请同学们看一下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写了他第三次拜访的经过呢? 课文可以分为三段,说说段意。

      2、 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结合《评价》中的预导和课文中的段落,也可以用课题扩展法,自然段段意叠加法。指名说。

      (设计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无声地渗透学习方法,授之以渔。教学生学会概括归纳)

      三、学习课文2———4自然段。

      1、谁能说说现在我们用“三顾茅庐”这个成语多指什么?(仅仅指刘备请诸葛亮的事吗?)

      师板书:诚心诚意)

      2、刘备是怎样打动诸葛亮的?我们一起再来默读课文,把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句子画出来,在关键的词语下加上点,然后有感情的读一读所画的句子,最后在组内找个伙伴说说你对所画句子的理解。(教师巡回,学生读课文,圈划出重点词句)

      3、在班级找个适合你的学习伙伴,或者读,或者说,当然也可以演。用你们认为最佳的方法来表达你们体会到的东西。好吗?(生合作准备,无需回原位)

      (设计理念:根据写人文章的特点,着力引导学生画出表现人物特点“诚心诚意”的词语或语句;让学生多范围多形式地讨论交流。这样能让学生进一步更深入地把握了人物特点)

      过渡:哪对伙伴愿意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给大家?(指名说)

      交流,理解课文精髓:

      (1)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

      A、对比读张飞和刘备的对话。反衬。比较张飞和《水浒传》中李逵的形象,引导有感情朗读。

      B、刘备和张飞的关系,能说的具体一些吗?相机出示原著介绍“桃园三结义”故事,或学生摘读其片段。

      C、 我和你一起来读读好吗?(老师读张飞的话,学生读刘备的话。)

      D、配上表情、动作分角色朗读对话。指导发散。

      (设计理念:引进课程资源《三国演义》原著、《水浒传》,摆脱了“课本为中心”的做法,充分体现了以“课本为重要凭借,落实教材基本要求的基础上,适当引进相关课程资源,促进语文学习”的新课改思想。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课本到原著、拓展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2)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A、刘备在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的地方就下马步行,也可以说明他的诚心诚意。

      B、还有半里地就下马,其实,诸葛亮也看不到,就更说明它是真的诚心诚意的。指导朗读

      (3)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轻轻敲门。

      刘备轻轻地敲门,“轻轻”表示注意轻敲,体现了刘备对诸葛亮地礼貌和尊重。指导朗读

      (4) 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刘备叫童子不要惊醒先生,会怎么说?对张飞、关羽会怎么说?如果你们加上一些动作、表情就更好了!(引导学生适当的演演)

      A、刘备知道诸葛亮正在午睡,所以尽量放轻脚步,轻轻地走进去,防止惊醒先生。

      B、刘备第三次来到诸葛亮的家中,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就恭恭敬敬的等在房门台阶下等诸葛亮醒来,说明刘备很有诚意。

      C、早春,春寒料峭,挺冷的,做做恭恭敬敬地等候地样子!一个时辰是两个小时

      D、此情此景,让你想到了哪个相类似的故事?(程门立雪)

      (5)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又等了一个时辰和快步,一个时辰是两个小时

      表现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尊敬和渴求,也可以说明他很诚心诚意。

      (设计理念:学习课文时,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诚心诚意”,通过学生自读课文、自学课文、并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刘备的诚心诚意的语句,在悟中读,在读中悟,读出了“味”,使文中人物个性更加鲜明,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带上自己的理解,再读一读这个部分。

      9、总结:同学们,读出了刘备的诚心诚意,那才华横溢、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到底有没有被请出山?刘备有没有得到诸葛亮的帮助?更精彩的故事还在后面呢?欲知后事,且听下回分解。

      四、推荐阅读《三国演义》 、易中天《品三国》

      教后反思:

      《三顾茅庐》是根据名著改编的一篇历史故事。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故事情节不难理解,因此,我把整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特点”上,引导学生通过“琢磨课文、推敲语言、体会情感”的过程,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教学时我抓住了“刘备诚心诚意”这条主线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找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字、词、句,讨论、交流,演一演,谈谈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读好句子来理解课文。课堂上,学生基本能找到这些句子,谈自己的体会时都有自己的感悟。通过让学生读一读,演一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存在着很多欠缺。虽然学生学习积极,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由于教学时前松后紧,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检查预习上,将一些字词的意思都放在预习环节解决,造成没有将后面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部分内容上玩,今后我将会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为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二不断研究探索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部分生字,理解三顾茅庐、恭恭敬敬等生字词。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两个多音字。

      3、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中体会刘备求才若渴、虔诚的心情。初步感知诸葛亮有雄才大略。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刘备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具体感知刘备的诚心诚意。

      难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品味,深切体会刘备求才若渴的心情,朗读出刘备虔诚的心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导入课题。

      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图片,说说你喜欢《三国演义》里哪些人物?为什么喜欢他?(相机板书刘备、诸葛亮,读准字音诸葛,复姓。)今天我们学的课文就是发生在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之间的历史故事——三顾茅庐。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解题:

      “顾”是什么意思?(提供选择:①转过头看;②拜访;③注意,照看。)我们除了通过查字典来了理解“顾”的意思,还可以联系课文来理解,第一自然段中有个词就表示“顾”的意思,哪个词?

      茅庐指什么?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吗?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人物特点。

      刘备为什么要三顾茅庐,结果怎样呢?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想一想课文写到了哪些主要人物,写了他们之间的什么事?

      2、检查词语字音,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出示生字词:恭恭敬敬 半晌工夫 时辰

      茅塞顿开 策略 辅助

      蜿蜒起伏 青翠欲滴 景色宜人

      (1)指名读词语,提醒字音。

      (2)指名读语段,读通顺。

      ①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②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3)感知课文主要内容,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根据提示回答)

      三、略读“两顾茅庐”,初步感知“诚心诚意”。

      1、刘备为什么要去三次呢?(出示第一自然段)轻声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两次都没有见到,决定第三次去,从中可以体会到刘备的态度怎样?

      出示:诚心诚意,理解,指导读。

      3、刘备为什么一定要请诸葛亮出山呢,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备、诸葛亮是怎样的人?

      4、指导朗读这一自然段。

      四、细读“三顾茅庐”,深入体会“诚心诚意”。

      两次都没有见着,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去拜访诸葛亮。这一部分课文写得很具体,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2、3自然段,:

      1、自学要求:划出刘备诚心诚意打动诸葛亮的关键词或句子。

      2、交流感受。

      重点语段a:

      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它捆来了!”

      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业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

      (1)刘备生谁的气?(张飞)生张飞什么气?(嚷着要捆诸葛亮。)

      (2)读一读张飞的话,从中你能感受到张飞是个怎样的人?从那些词中感受到的?

      (3)刘备还说——“这次你就不要去了”,想一想,他们桃园三结义,感情多深哪,为了请诸葛亮,刘备还不带兄弟去了,从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4)对比读他们俩截然不同的态度。

      3、小结:第二自然段主要写了上路前,刘备说的话,让我们感觉到了他的诚心诚意。继续交流,第三自然段通过写刘备的什么,再次让我们体会到他的诚呢?

      重点语段b:

      “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出来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睡。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1)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刘备的诚意?怎么体会出来的?

      ①还有半里多路,为什么下马步行?(怕马蹄声惊扰了诸葛亮。)多细心,想得多周到呀?

      ②轻轻敲门,很有礼貌。

      ③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在门口休息、轻轻走进去。

      ④理解“恭恭敬敬”,指名表演,指导读这个词。

      ⑤站在、等候,怎样等候?(恭恭敬敬、站)此时诸葛亮是睡着的,这一站一睡,衬托出什么?

      ⑥半晌,理解,一个时辰是多久。说明等的时间长。

      补充资料:刘备当时是一方首领,统帅着千军,而且,当时刘备已经47岁了,诸葛亮那时才27岁。

      (2)抓住描写刘备动作的词语,指导朗读。

      3、小结:这一段话主要写了来到隆中后,刘备的耐心等候诸葛亮的动作,进一步表现了他对诸葛亮的尊敬,一心想要邀请诸葛亮出山。

      五、补充简点,转化角色体会“诚心诚意”。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直等到诸葛亮醒来后,“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1、从“快步”中你能感觉到刘备此时的心情怎么样?

      2、想象:刘备见到诸葛亮会怎么说,怎么做?

      句式:刘备快步走进草堂,连忙 。

      六、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上路前,刘备责备张飞,来到隆中后,刘备耐心等候诸葛亮这部分内容,学习了课文抓住刘备的语言、动作来表现他的诚心诚意。见面后,他们谈了些什么,诸葛亮的雄才大略表现在哪儿呢,人们为什么称诸葛亮是“卧龙先生”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七:布置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根据提示练习背诵部分内容。

      3、课后阅读《三国演义》中的精彩故事,进一步了解刘备、诸葛亮、关羽和张飞。

      【教材简介】

      这篇课文根据罗贯中的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的内容改编而成的。课文写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的大业,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课文重点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的确确是一位旷世奇才。课文写刘备三顾茅庐,前两次写得简略,第三次拜访作者对刘备的言行进行了细致入微地刻画,突出刘备虚心求教,礼贤下士的精神。课文用张飞的莽撞、无礼,反衬刘备求贤若渴的态度。另外,环境描写和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恰当使用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

      【设计理念】

      1、感悟体验与学习语言相结合。抓住文中有关语言、行动描写的词句,揭示词句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朗读体验,评价人物,把孩子们投入到语言的世界里,引领学生进行语言的艺术解读,体会语言运用的"规律和作者的思维结构。使语言和精神同筑共生。

      2、朗读与探究相结合。围绕"在三顾茅庐的过程中,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刘备相请诸葛亮诚心诚意"展开全文的教学。引导学生探究、体悟,让学生在融情探究中与文本进行深入的对话,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的过程。

      3、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课本到原着,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具有开放性,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地发展。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5

      一、学习目标

      1、抓人物言行揣摩、体会刘备三请诸葛亮的诚意。

      2、感情朗读,读中悟情,唤起学生对刘备诚心诚意的共鸣。

      3、通过一定的拓展,感悟尊重人才的重要性。

      二、学习过程

      一、激发兴趣,回顾引入。

      1、上节课,我们跟随刘备两次去隆中拜访诸葛亮,你了解到了什么?

      2、是啊,尽管刘备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让我们随着刘备一起三顾茅庐。

      二、自主研读,感悟品质

      1、自读课文3-6小节,读读划划,想想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随机交流,朗读感悟

      重点句1:张飞说:“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条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就是!”刘备大声斥责说:“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

      预设感悟点:感悟刘备的(诚心、敬重 仰慕)

      1、抓“大声斥责”、“如此无礼”等感受

      2、感情朗读刘备、张飞对话。

      重点句2: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

      预设感悟点:抓住“轻轻走” “恭恭敬敬等”等感受刘备的(谦恭 诚心)

      1、紧扣“等”的恭敬感受

      2、感情朗读,随机点拨

      重点句3: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

      预设感悟点:抓“下马步行“感受刘备的( 礼节 诚心)

      1、抓“下马步行”等感受。

      2、感情朗读,随机点拨。

      重点句4: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都没有遇见。”

      预设感悟点:抓“赶紧下拜”,“谒见”等词感受他(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1、抓“赶紧”“谒见”感受。

      2、感情朗读,随机点拨

      3、刘备的这份急于求贤的精神真让人感动!

      三、观看录像,交流感受。

      四、拓展结课,深化主题。

      1、总结:学了整篇课文,想一想是什么打动了诸葛亮,使他最终答应出山辅佐刘备?

      2.、师小结

      3、拓展:课外收集、阅读有关三国中尊重人才的故事。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中的对比衬托法,读懂张飞和刘备的对话。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能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张飞等人物形象,刘备的诚心诚意,能根据文本内涵大胆想象,写其中一位的想法。

      3、情感目标: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4、发展性目标:学会学习(自读自悟)、学会合作(研讨交流)、学会做人(尊重他人、以诚待人)、学会做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第 二 教 时

      一、复习引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接触了《三国》中极为脍炙人口的一个经典故事——《三顾茅庐》,知道课文就是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安排的。现在,老师请大家回忆一下:第一自然段主要写——,第二自然段主要写——。课文详写的是“三访孔明”这一部分,也就是“3、4、5、6、”自然段。

      2、初读三顾内容,要求:1、长话短说,能否用一句话说说主要写了什么?学生交流

      3、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对直接写刘备及侧面写天气、张飞等语句的品读,已经感受到了刘备的那份真诚,对吗?板书——诚

      师:老师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体现刘备诚心的语句划下来,学生默读课文。

      二、学习第三段,推敲重点语句,感悟人物形象。

      1、屏幕出示“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

      重点点拨“半里多地”,“下马步行”

      师:老师不明白了,刘备他们为何不快马加鞭,扬起一路灰尘打马到草堂前呢?学生交流(怕马蹄声惊扰了诸葛亮,高高在上,古人对特别有地位的人有这样的要求,叫文官落轿,武官下马,表示极大的尊敬。板书——下马步行)

      哦!原来如此,你们可真懂刘备的心哪。指导朗读,读指名——(点拨:真会读书,在“半里多地,下马步行”这几个词上加强了语气,感觉刘备的心意更诚了,来,我们学着读读这句话。——齐读。

      2、出示句子:“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

      理解“恭恭敬敬”,从字形上感受“恭敬”——表演“恭敬等候的样子”,师:你认为要读好这句话应该强调那几个词呢?(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指名读——齐读。板书——阶下恭候

      3、第5自然段

      (1)从语言中可见身份、地位不同。

      (2)“赶紧”板书——下拜谒见

      师追问:刘备是什么人?诸葛亮又是什么人?按照道理应该是诸葛亮给刘备下拜才是啊。但刘备并没有计较自己的身份与地位,主动去结交有德、有才的人,刘备的这一番举动让你想到了哪个词?板书——礼贤下士

      小结:同学们,就因为作者关注到了刘备“下马步行、阶下恭候、下拜谒见”这一些细微举动,才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情真意切,真是——细微之处见真情啊!还有吗?

      4、、刘备大声斥责说:“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你不用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

      (1)大家有印象吗?这可是张飞第二次受到刘备的斥责了,找到“第一次斥责”之处,并读一读,

      (2)大家看,张飞第一次受斥责是因为——(言语不恭),那这一次斥责呢?是因为——(做法粗暴,无礼……)指导朗读两次斥责的话

      (3)张飞人称莽张飞,他性格急燥,想法简单,哪里了解大哥一次次恭恭敬敬去拜访诸葛亮的心意呢?不过老师知道在座的各位都是聪明人,刘备的心思肯定已经被你猜着了八、九分,能说说吗?(…… )指导朗读男读张飞、女同学读刘备,师读其他部分。

      师小结:同学们,你们懂刘备的心思,但张飞不了解,所以才有先前的“叫”,到后来的`“捆”,甚至是“烧”,而他的言谈举止又恰恰反衬出了刘备的“诚心诚意”看来,我们今天的研究很有成效,人物的性格,人物的品质就在他的一言一行中体现出来了。现在请同学们根据刚才对人物的理解,自选一段,读出人物的形象,读出人物的味道,读出人物的神韵来。

      三、课内练笔,丰满人物形象

      师:那么,诸葛亮值得刘备为他如此诚心相邀吗?请读最后一段话,找到理由。

      你知道有哪些胜仗?屏幕显示:

      (火烧新野,火烧赤壁,七擒孟获,三气周瑜,智降姜维,空城计,草船借箭……)

      师:你们的知识真丰富!诸葛亮帮助刘备打了很多很多胜仗,而且最后建立了蜀汉王朝。顺势理解“辅佐”你想,到那时,张飞、刘备、诸葛亮回忆当年三顾茅庐时的情景,心里又会怎么想呢?请你写在书本上。

      想起当年三顾茅庐的情景,(张飞、刘备、诸葛亮不禁感慨万千,他想:( )

      学生交流,随机补充《出世表》

      2、师:是啊,所以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尊重人才用好人才,方能成就大业。古时候是如此,在知识就是经济,人才就是财富的今天,就尤为突出了,所以“三顾茅庐”这个成语到今天也成为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代名词了。

      完成板书——求贤若渴

      三顾茅庐

      斥 责 张 飞

      诚 下 马 步 行 礼贤下士 阶 下 恭 候 求贤若渴

      下 拜 谒 见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7

      教材分析:

      本文根据罗贯中的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的内容改编而成。文章中写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的大业。文中重点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的确确是一位旷世奇才。

      本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可分为三段。即:第一段略写刘备两次去隆中拜访诸葛亮,都没有见着。第二段具体写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这是课文的重点。第三段写刘备与诸葛亮的亲密友情。

      设计思路:

      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先进行细读课文,感悟体会:鲜明的对比;精妙的比喻。接着精读课文,赏析品味最精彩的第三自然段,让学生加深领会细节描写和环境烘托对刘备和诸葛亮的人物刻画。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初步感知刘备渴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比喻句前后两部分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

      初步感知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难点:

      感悟细节描写和环境烘托对于刻画人物性格特点的作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点出“文眼”。

      1、指名读课题

      2、“顾”是什么意思?(拜访)“茅庐”指的是什么地方?谁“三顾茅庐”?刘备三次怎样去拜访诸葛亮的?(引导生说说议议,学生点出“诚心诚意”)

      师:孩子,你真棒,一眼就看出刘备的心思,也把我们文章的眼睛找到了。为了奖励你,第一自然段由你来读。

      3、让生读第一自然段。

      〖设计理念:“借题直入”法让学生既能温故上节课所学内容,又引出本文的文眼“诚心诚意”一词,还能在简单的问答中调动学生积极发言的兴趣,可谓是“一石三鸟”。〗

      师: 第一次,刘备听说诸葛亮是个了不起的人才,于是在一个秋天,他和他的两个兄弟去拜访诸葛亮,但是没有见到。到了寒冬腊月,刘备又决定第二次去拜访诸葛亮,仍然亲自前去,但仍没有见着。冬去春来,刘备第三次来到了隆中,隆中有着怎样的景色呢?让我们再美美地读读这段话。(多媒体出示: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二、赏景入境,巧喻“卧龙”。

      1、作者除了写隆中的山冈,还有写了什么?

      2、写山冈用了什么词?(蜿蜒)是什么意思?弯曲高低在人们眼中就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像谁?

      3、等待谁让他腾飞?

      4、“青翠欲滴”是什么意思?景色“秀丽宜人?真是一块宝地啊,不愧称为卧龙。这使我想起了诸葛亮的一句名言(多媒体出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5、齐读。

      〖设计理念:王国维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环境 的烘托值得品味,秀丽的环境描写巧妙地衬托了诸葛亮的性格特点。在此基础上我又补充了诸葛亮的名言,让学生更能体会到诸葛亮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性格。〗

      三、精讲点拨,“品味诚意”。

      师:诸葛亮隐居在卧龙岗,人们都知道他有雄才大略,神机妙算。在那个群雄纷争的年代,很多人都想请他出山,但是诸葛亮都不肯出山,而刘备却能让他走出茅庐,你知道诸葛亮到底被刘备的什么感动了?(生回答:诚心诚意)刘备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他的诚心诚意表现在哪里呢?读二、三自然段,边读边画。

      (一)对比中的“诚心诚意”

      1、多媒体出示:有关句子

      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

      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

      2、指名读(评价:嚷、生气)

      3、根据学生读的情况,指导生朗读。(如果读得不到位可说:张飞是个脾气急躁之人,此时你这个张飞太温柔了,再帮张飞嚷一次)

      〖设计理念:“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一个“嚷”字传神的再现了张飞的粗鲁,一个“生气”同时刻画了刘备不顾结拜生死情义,在刘备对生死之交的“气”中,对比反衬出他对诸葛亮的多么敬重,在指导感情朗读中有了对比,情感便有了升华。〗

      4、自从“桃园三结义”后,刘备、张飞、关羽则是同生共死的兄弟了。此时,刘备却为诸葛亮而与兄弟生气,可以看出刘备是多么的尊重人才,求贤如渴呀!他的诚心诚意还表现在那些地方?请读出来。

      (二)细节中的“诚心诚意”。

      1、 多媒体出示“ 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去轻轻敲门,……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2、学生默读,用笔在书上圈出词语。

      3、指名说。(根据学生所说的词语师生进行探究)

      〖设计理念:俗话说:“心态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败”。在这刘备的动作、神态、语言等细节描写中,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与虔诚。〗

      (1)“半里多路,下马步行”半里多路有多远?他为什么不直接骑到门前呢?读

      (2)“轻轻地敲门”、“轻轻地走出去”,从“轻轻”你读出了什么?刘备为何让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恭恭敬敬”站着,刘备是怎样“恭恭敬敬”的,谁来表演一下?

      (3)(弯腰低头)更恭敬了,这样才能体现对人的虔诚和恭敬,看看书上刘备这样一站就站了多久?

      (4)(半晌工夫:一个时辰)孩子们想象一下,刘备恭恭敬敬站了半晌又两个时辰,此时刘备是什么人?诸葛亮又是什么人?你们知道他们年龄吗?(一位47岁的首领,对着一位27岁的毛小伙子站了半晌,一个站一个还躺着。哎呀,了不起啊。)

      (5)刘备轻轻敲门、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等,等啊等啊,诸葛亮翻了身,又等啊等啊,诸葛亮才醒来,刘备先前等得那样耐心,这时刘备怎样?刘备为何那么“快步”?(想见诸葛亮)既然这么迫切相见诸葛亮又为何在他睡觉的时候,而是恭恭敬敬地慢慢等啊等啊?

      〖设计理念:透过“快步”品味出诸葛亮醒来时刘备的“急”与刘备先前的“不急”的等待对比中,更加突出刘备对诸葛亮的诚意。〗

      四、课内外延伸,感知“雄才”。

      1、刘备真是太希望得到有才能的人,那诸葛亮到底值不值得到刘备这样“诚心诚意”去请呢?读第4自然段

      2、“茅塞顿开”意思是什么?(原来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形容忽然理解、领会。

      3、此时的刘备听诸葛亮的分析就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此时他心中的疑团终于云霄雾散了。可见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4、你知道诸葛亮出山后帮刘备打了那些胜仗吗?

      多媒体出示:火烧新野、草船借箭、空城计、七擒孟获等图文资料,可见诸葛亮对刘备有多么的重要!

      5、刘备“三顾茅庐”靠他的诚心诚意请出了诸葛亮,真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是三国中的故事。那么今天我们学习了这个故事又有何作用?(待人诚恳、谦虚、尊重)

      五、迁移运用,走近“三国”。

      课后作业:

      1、读一读下面这些词都跟什么故事有关?

      刮骨疗毒 过五关,斩六将 苦肉计

      夜走麦城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1)生读词。

      (2)师:孩子们,你们知道周瑜为什么要打黄盖吗?关羽又是如何“过五关,斩六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又讲的是谁的故事?等等,你们想知道这些生动感人的故事吗?(生:想)

      (3)师:欲知下回故事如何?请读《三国演义》。

      〖设计理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在对课外的延伸中,调动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在孩子的好奇中,我以“讲书”的结尾形式戛然而止,将阅读的主动权推向了学生。〗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8

      一、独立预习,自学质疑

      课前布置预习:读一读,了解文章大意;写一写,掌握生字音形;

      查一查,弄懂词句意思;想一想,思考课后习题;

      搜一搜,查阅相关资料;问一问,提出疑难问题。

      二、整体感知,梳理质疑

      1、今天我们学习第8课三顾茅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提问:谁“三顾茅庐”,刘备三顾茅庐干什么?为什么要三顾茅庐?“三顾茅庐”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2、你知道这个故事从哪里来的?(出示课件,交流搜集的材料)

      3、出示生词:

      诸葛亮 辅助 尊重 卧龙 半晌 时辰 策略 讨论

      青翠欲滴 恭恭敬敬 茅塞顿开 群雄纷争

      轻声读,指名读,分析字音字形,齐读。

      三、紧扣重点,品读感悟

      1、思考: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

      板书:刘备:尊重人才 诸葛亮:雄才大略

      2、文章的第一自然段的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来?(出示第一自然段)

      3、学习第2——5自然段,

      过渡:刘备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第三次来到隆中诸葛亮的茅庐,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先生,请到了一位智谋过人的军事家,留下一段佳话。下面,我们来学习第2——5自然段。

      (1)小组合作学习。读课文,思考:

      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划出刘备有关动作、语言、神态等词语、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雄才大略?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想一想。

      交流:

      a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去隆中前(出示对话)

      重点指导分角色读张飞、刘备的话,讨论,指导朗读,细细感悟品味刘备对人才的敬重、虔诚;

      来到隆中,刘备又是怎么做的?(出示片段)

      精读赏析:“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走、恭恭敬敬、等了半晌、又等了一个时辰、快步走进”等重点词语的细节描写;讨论,指导朗读,感悟刘备对人才的敬重、虔诚。怎样才能读出这种感情?

      ③文章的哪儿还反映出刘备刘备对人才的尊重?同塌睡觉、同桌吃饭等。

      b讨论: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出示: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理解句子:刘备听了茅塞顿开,象拨开了云雾见到了青天。

      比喻句教学,什么比做什么?体会比喻句的精妙。读出情感。

      c、刘备是怎样评价诸葛亮的呢?

      理解句子:我得到到诸葛先生,就象鱼儿得到水一样啊!比喻句教学,什么比做什么?体会比喻句的精妙。

      四、总结升华,拓展运用

      1、通过学习交流,我们可以看出,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张飞呢?

      2、带着对人物的品味理解,再读课文。

      五、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2、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抄写在听记本上。

      3、课外阅读《三国演义》,看看书中的原文是怎样写的,同时了解更多的人物和故事。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三国演义》,把握整体内容。

      2.掌握小说中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3.体会烘托这一写作手法在文中的使用。

      4.体会小说情节发展的特点。

      教学重点

      1.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2.小说情节发展的特点。

      教学难点

      烘托手法在文中的使用。

      课时安排

      3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方面:

      了解《三国演义》的相关知识及“三顾茅庐”故事梗概。

      教师方面:

      1.准备电视剧《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影音资料片段。

      2.阅读《三国演义》中关于“三顾茅庐”这一情节的前后内容,查阅关于刘备及诸葛亮的评价,以便给学生以适当的指导和补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段“三顾茅庐”。

      刚才我们观看的“三顾茅庐”的故事是历史上有名的一段佳话,是导演根据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片段改编而成的,生动地再现了刘备三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那么,小说是如何表现这一情节的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原作,共同去体会和感受其感人之处。

      二、研读课文。

      1.朗读,教师可安排学生以分角色的形式进行朗读。强调加点字字音。

      拜谒呕心寰宇荷锄*猝定斡旋

      匡扶朔风邂逅不省慵懒千仞不栖熟谙

      薰沐鄙悃悒怏荏苒揲蓍愧赧存恤

      2.学生概括主要情节,要求说出每一个情节的主要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刘备拜访诸葛亮之前,司马徽赞诸葛亮。

      刘备一顾诸葛亮未得,遇崔州*,论天下事。

      刘备二顾诸葛亮未得,遇亮友、弟、岳父,留下书信。

      刘备三顾诸葛亮,孔明隆中对策,感其诚,出山辅佐。

      三、作业。

      熟读课文,分析诸葛亮、刘备二人的形象。

      第二课时

      一、继续研读课文。

      1.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刘备、诸葛亮的形象特征及作者塑造人物采用的手法。

      刘备:谦虚、礼贤下士、不耻下问、求贤若渴、气度宽宏。

      手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衬托(张飞、关羽)。

      诸葛亮:淡泊名利、高雅不群、超拔不凡、不出门便知晓天下事、足智多谋。

      手法:语言描写、外貌描写、人物及景色的烘托陪衬。

      (此处具体分析见教参。)

      2.文中诗词对于表现诸葛亮的形象起到了什么作用?

      从不同的方面表现了诸葛亮的才华和人生追求。(具体分析见教参。)

      3.小说在塑造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时情节是如何变化的?有什么特点?

      情节曲折,悬念迭起,结构精巧,跌宕多姿。(具体分析见教参。)

      4.怎样理解崔州*的一番话?

      崔州*所言的中心内容是:“顺天者逸,逆天者劳”“数之所在,理不得而夺之;命之所在,人不得而强之”。意思是现在的天下形势是历史的必然,非人力所能改变,这与司马徽的看法是一致的,后来小说的结局的确如二人所预料的那样。

      5.分析司马徽所言“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的深意?

      一方面是肯定诸葛亮找到了他值得辅佐之人——刘备;另一方面也暗示了卧龙虽有经天纬地之才,即使得到刘备这样的明君,但是生不逢时,纵使再怎么努力,都只能是“呕心血”,却不能改变天命,即不能如刘备所愿“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虽然是对诸葛亮的才华得以施展感到一丝慰藉,但更慨叹他多舛的命运。(具体分析见教参。)

      6.概括归纳文章主题。

      小说通过刘备“三顾茅庐”,既表现了他为兴蜀汉大业而礼贤下士的宽宏气度和不耻下问、求贤若渴的精神,也展示了未出山便晓天下事的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二、作业。

      课下查找诸葛亮、刘备以及其他自己感兴趣的三国人物及故事,下一节课同学间进行交流。

      第三课时

      一、拓展探究。

      1.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诸葛亮的故事?怎样评价诸葛亮出山以及他后来的失败?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刘备的故事?怎样评价刘备?

      3.司马徽说“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刘备后来得此二人,蜀国为什么最终还为晋所灭?

      4.介绍你喜欢的《三国演义》中的其他人物和事件,谈谈你对这些人物的认识。

      5.教师补充其他重点知识,如《三国演义》的作者、思想内容、艺术成就等等,给学生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二、总结。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名著之一,走进其中,不仅能让人认识一个个鲜活的形象,更能从中认识到历史的规律和进程。人只有把握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并按规律办事,才能真正地走向成功。希望同学们能认真品读《三国演义》,品读名著,做一个认真的人、清醒的人、有能力的人、成功的人。

      三、布置作业。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重、难点:

      1、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2、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揭示课题

      谈话:同学们,你知道《三国演义》中的哪些人物呢?你知道他们身上的哪些故事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三国时期的故事《三顾茅庐》。(板书课题)

      简单介绍自己知道的人名和故事。

      齐读课题。

      联系旧知导出课文引发学生研读兴趣。

      二、自读课文

      出示自读要求:(1)借助拼音读准田字格中的生字,读顺课文。

      (2)自学生字,懂得它们的书写方法。

      (3)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4)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教师巡视,及时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检查自读情况。

      相机指导生字的读音。

      检查字形掌握情况。

      按要求自读课文。

      分段读课文。

      茅:与“矛”比较。统:与“流”比较。宜:与“宣”比较。

      交流词语的意思三顾茅庐蜿蜒起伏青翠欲滴秀丽宜人群雄纷争茅塞顿开

      说说自己没读懂的地方。

      明确提出自读要求,使得学生学习有目的,思考有方向。

      比较和交流中深化字词的理解,为理解课*铺垫。

      三、再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

      放录音范读全文。

      问:刘备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出山辅助他实现统一中原的大业,诸葛亮真有这样的雄才大略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刘备在请诸葛亮出山后,高兴地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听录音,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读第四自然段,加以体会,理解“茅塞顿开”

      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尊重人才、讨论:从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了刘备什么样的品质?

      四、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用钢笔描红。(文后练习2)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刘备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建立统一祖国的大业。诸葛亮在二十一年后回忆起这件往事,还感激万分,写下了这样几句话:(出示《出师表》节选。)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听教师朗读,体会其中的意思。

      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这段似懂非懂的文字中,哪些是写三顾茅庐这件事的?

      对学生要求不必过高,能听懂多少是多少,这样能减少学生压力使得学生能畅所欲言。

      二、细读课文

      问:诸葛亮对刘备的三顾茅庐可以说是记忆犹新、历历在目的,甚至是刻骨铭心的。这是为什么呢?

      组织交流。

      出示: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得尊重人才……”

      出示: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出示: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引导比较:

      (等了半晌功夫……又等了一个时辰……)和(“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小结: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他怒斥张飞、三顾茅庐。还有半里路就早早下马步行,在房门外恭候多时,快步走进草堂和诸葛亮见面……刘备渴望得到诸葛亮这个贤才已经到了如饥似渴的地步。这就叫“求贤若渴”。

      讨论: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是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呢?自由读第一自然段,用其中的句子或词语来回答。(诚心诚意)

      默读课文二、三自然段,画出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词语和句子。

      同桌分角色朗读张飞和刘备的对话,交流自己的体会。

      讨论:说明什么?

      感情朗读这一句话,交流自己的体会。

      讨论:从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

      齐读第五自然段

      比较和朗读中分析人物性格特点,了解故事中的人物。

      在朗读中升华,进一步感受和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三、小练笔。

      因为刘备求贤若渴,所以《三国演义》中写刘备二顾茅庐而不遇孔明时,他亲自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留给诸葛亮。这封信,一般读《三顾茅庐》的人都忽略了。其实这封信也深深地打动了诸葛亮的心。因为信中,刘备将自己的一番诚意、仰慕之情抒发的淋漓尽致。现在,请大家发挥想象,替刘备写一封简短的信留给诸葛亮。

      培养学生表达能力、说理能力。

      四、作业

      课后继续完成并在小组内交流各自写的信,互相提意见修改。

      板书:

      三顾茅庐

      两次拜访没见到诸葛亮:雄才大略

      上路前刘备:尊重人才

      第三次拜访的经过见面前

      见面后刘备、诸葛亮的鱼水情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10篇(扩展5)

    ——三顾茅庐阅读答案3篇

    三顾茅庐阅读答案1

      三顾茅庐

      经军师徐庶和隐士司马徽的力荐,刘备同关羽、张飞来到隆中,找到了卧龙岗,拜访诸葛亮。没想到诸葛亮一早就出门了。刘备打听先生的去处和归期,童予回答:“先生踪迹不定,也不知归期。”刘备惋惜不已。张飞说:“既然没遇见,就回去吧!”刘备要他们等一会儿,关羽劝道:“不如先回去,以后派人来探听。”刘备听了他的话,带关、张怅然离去。

      回到新野,过了几天,玄德派人去隆中打听,得到回报:诸葛亮回来了。刘备立即吩咐备马。张飞说:“这么一个村野农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刘备斥责道:“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叫呢?”刘备出门上马,关、张也只好骑马相随.当时正是数九寒天,雪花纷飞.三人冒雪来到卧龙岗,刘备轻扣柴门,开门的童子说,先生正在堂上读书。刘备进屋至门,只见门上有一副对联:“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又看一少年正在读书,一问才知道他是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而诸葛亮因朋友相约,出外闲游了。刘备问:“先生到哪儿闲游了?”诸葛均说:“家兄有时在江湖中驾着小船畅游,有时在山岭上拜访僧道,有时在村落间寻访朋友,有时在神仙处与隐士弹琴下棋作乐;总之往来没有谁能预料到,到现在也不知在哪里。”刘备无奈,只好留下封信,与张、关怏怏而归。

      时间过得很快,冬去春来。刘备挑了个好日子,准备三往卧龙岗拜访诸葛亮.关羽,张飞都不高兴。关羽说:“哥哥两次亲自前往拜访,礼节也太过分了。我想诸葛亮只有虚名而无真才实学,所以避而不见。哥哥怎么能被他迷到了这种地步呢?”刘备解释说:“过去齐桓公想见东郭野人,五次往返才见到一面,何况我想见的是一位大贤呢?”张飞说:“哥哥你不用去了.我用一条麻绳把他捆来就是了!”刘备大声斥责道:“你难道没听说过周文王拜访姜子牙的故事吗?周文王尚且如此敬贤,你怎么这样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张飞连忙说道:“既然两位哥哥都去,小弟怎么能落后呢!”刘备这才答应。

      三人来到隆中,离诸葛亮的草房还有半里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刘备走到柴门前,刚一敲门,那童子又出来了。童子说,先生正在午睡。刘备吩咐关、张两人在外等候,自己轻轻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的台阶下,等孔明醒来。关羽,张飞在外站了很久,不见动静,张飞进屋见刘备仍然毕恭毕敬地站在那儿,便十分气愤地说:“这先生也太傲慢了,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 ”关羽再三劝说,才把张飞劝住。刘备仍叫他俩在屋外等候。三顾茅庐阅读答案

      过了好长时间,诸葛亮才睡醒。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拜见,都没有遇到。”诸葛亮连忙说:“将军光临草舍,没有及时迎接,实在惭愧。”两人礼让一番后,就坐在草堂上,边喝茶边议论天下大事。刘备听了诸葛亮一番议论后,更敬佩诸葛亮了。他再三恳请诸葛亮出山帮助自己。诸葛亮见他态度十分诚恳.表示“愿效犬马之劳”。

      第二天,诸葛亮和刘、关,张一起去了新野。

      阅读练习题目

      1.依据本文的内容,动用对偶知识,写出下面一副对联即(《三国演义》第37回题目)的下句。

      司 马 徽 再 荐 名 士

      2.刘备三顾茅庐的根本目的是□□□□(用诸葛亮《出师表》中的四个字回答)。

      3.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用词语概括刘备、关羽、张飞的性格特征。

      刘备:

      关羽:

      张飞:

      4.请从下列三句名言和本文中各选一句有关修养问题的名言警句(包括作者),填在下面的读书卡片上。

      [名言]

      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

      ②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 ——陈寿

      ③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

      [卡片] 关于修养的名句

      ①

      ②

      5.第一段中写童子说:“先生踪迹不定,也不知归期。”联系全文看,这句话的作用是:

      (1)

      (2)

      (3)

      参考答案:

      1.刘玄德三顾茅庐。

      2.兴复汉室

      3.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有政治报负。

      关羽:稳重、顾全大局。

      张飞:鲁莽、直爽,粗暴

      4.①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

      ②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诸葛亮

      5.①为二顾孔明未见埋下伏笔;

      ②表现诸葛亮具有超凡脱俗、淡泊名利的品质。

      ③暗示诸葛亮虽隐居隆中,但关心天下大事。

    三顾茅庐阅读答案2

      备由是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曰:今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与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也。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抚和戎越,结好孙权,内修政治,外观时变,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8、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备由是诣亮

      诣太守说如此

      B.欲信大义于天下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C.将军既帝室之胄

      无丝竹之乱耳

      D.信义著于四海

      皆以美于徐公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5分)

      (1)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2)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也。

      10、诸葛亮为刘备提出的外交政策是抚和戎越,结好孙权,其中结好孙权的依据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分析。(4分)

      11、上面这段文字节选自主编的《》一书。(2分)

      [答案]

      (一)(14分)8。(3分)A

      9、(5分)(1)可是(我)智短谋浅,因此失败,直到今天这个地步。(译出大意2分,关键字猖蹶1分。)(2)这大概是上天用来资助将军的。(译出大意1分,关键字殆1分。)

      10、(4分)孙权的*,已历三世,*巩固;(2分)孙权占据的江东,地形险要(地理条件优越),人才众多(人心归附)。(2分)

      11、(2分)司马光《资治通鉴》(出现错别字不给分)

    三顾茅庐阅读答案3

      三顾茅庐

      刘备两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的大业,但都没有见着。

      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去,可是他的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都不同意。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张飞答应不再无礼,兄弟三人才一起上路。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就上前轻轻敲门。出来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睡。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等了半晌功夫,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青天。

      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作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刘备高兴地对关羽、张飞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1.“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这句话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 )

      2.简述刘备三顾茅庐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原因:

      经过:

      【参考答案】

      1.如鱼得水。

      2.起因:刘备想邀请诸葛亮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的大业。

      经过:刘备和结拜兄弟关羽、张飞三次去隆中请诸葛亮,前两次都没见着,第三次才见到并共商天下大事。

      结果:诸葛亮出山帮助刘备。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10篇(扩展6)

    ——《三顾茅庐》读书笔记3篇

    《三顾茅庐》读书笔记1

      一天夜里,徐庶告诉刘备有一个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的人。这个人因为附近有一个卧龙冈,所以自称卧龙先生。徐庶还说:“他比起卧龙先生来,就好比天上的日月与地上的石头,是无法比的`。将军如果能得到他,毫无疑问如同周文王得到姜子牙,刘邦得到张良一样。”

      早春的一天,从新野通往南阳卧龙冈的路上,远远走来一队人马。前面三人都骑着马,一身绒装,一看就知道是三位将军。中间是刘备,骑着一匹白马,挎着两柄宝剑;左边是关羽,骑着赤兔马;右边是张飞,骑着一匹乌黑骏马。远远望去,三人很是威武。

      这可是刘备第三次专程去卧龙冈拜访诸葛亮。能不能见到,三人心里都没底。他的弟弟张飞和关羽都劝哥哥别去了。刘备一听这话生气了,斥责他们说:“你们难道没听过周文王是怎么见姜子牙的吗?”

      刘备为表示对卧龙先生的尊重,就下马步行,一直来到庄前敲门。

      开门的童子说:“今天先生虽然在家,但现在还在草堂睡觉呢。”刘备转过身来,对弟弟们说你们在门口等着,我一个人进去。

      刘备轻轻推门进来,扒手站在台阶下面,等了一个多小时,诸葛亮才翻了个身,问童子:“有客人来吗?”

      童子说:“刘皇叔在这等了半天了。”

      诸葛亮说:“怎么不早告诉我?让我先去换换衣服吧。”说完,起身到后屋去了。

      过了一会儿,诸葛亮穿得整整齐齐地出来了。刘备恭敬地下拜说:“在下刘备,请问先生愿不愿意当我们军师?”起先,诸葛亮不同意。后来,在刘备真诚的请求下,终于同意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二个道理。首先,要做一个做事能坚持的人。故事中就是因为刘备一而再,再而三地坚持请诸葛亮当军师,诸葛亮才同意的。其次,要做一个有才华的人。因为只有有才华,就会有好多地方会邀请你去做事。这样,才会有更多的机会给国家效力。

    《三顾茅庐》读书笔记2

      三顾茅庐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汉末刘备三次诚访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

      三顾茅庐的主要内容是汉末时期刘备三次城访诸葛亮出山辅佐其大业的故事。

      刘备屯住新野时,自知蹉跎半生之缘由是身边虽有关羽,张飞等猛将,而无出谋划策运筹帷幄之谋士,便礼仪贤下士,寻求良辅。在司马徽和徐庶的荐举下,刘备与关羽,张飞便来到襄阳隆中,拜访诸葛亮。

      第一次来到茅庐时,亮已外出,三人返途中遇见亮好友崔州*;数日后,刘、关、张顶风冒雪,二顾茅庐。途中,遇亮好友石广元,孟公威。到达茅庐,只见亮弟诸葛均,方知亮已出游,备留下一笺,表达倾慕之意。返回时,在隆中山下小桥边遇见亮岳父黄承彦;过了一段时间,刘备与关羽、张飞三顾茅庐,适逢亮在家,但昼寝未醒。刘备吩咐关、张在门外等候,自己徐步而入,拱手立于阶下,直到亮醒后,方才相见。

      刘备在一个特殊的,也是重要的历史时刻,得知了有诸葛亮这样的高人,便去拜访;但诸葛亮一是清高,再也是为考验一下对方,自己的将来的老板--刘备,是不是一个值的他永远效劳的人;所以,刘备来了两次都没有见到他,(有人说是巧合,便很可能是诸葛亮故意为之,他们都是聪明人嘛)在第三次到时,诸葛亮在睡觉,刘备就在门外等了三个小时,很是诚心。二人见面后,诸葛亮也施也大礼,毕竟刘备已经折腾了三次了。二人见面后,一拍即合,相见恨晚。讨论了当时的时局与志向计划。后来诸葛亮就跟本刘备出山,做他的军师。

      官渡大战后,曹操打败了刘备。刘备只得投靠刘表。

      曹操为得到刘备的谋士徐庶,就慌称徐庶的母亲病了,让徐庶立刻去许都。徐庶临走时告诉刘备,隆中有个奇才叫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第二天,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去拜访诸葛亮。谁知诸葛亮刚好出游去了,书童也说不准什么时候回来。刘备只好回去了。

      过了几天,刘备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雪又来到诸葛亮的家。刘备看见一个青年正在读书,急忙过去行礼。可那个青年是诸葛亮的弟弟。他告诉刘备,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刘备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说渴望得到诸葛亮的帮助,*定天下。

      转眼过了新年,刘备选了个好日子,有一次来到隆中。这次,诸葛亮正好在睡觉。刘备让关羽、张飞在门外等候,自己在台阶下静静地站着。过了很长时间,诸葛亮才醒来,刘备向他请教*定天下的办法。

      诸葛亮给刘备分析了天下的形势,说:“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业,和曹、孙成三足鼎立之势。”刘备一听,非常佩服,请求他相助。诸葛亮答应了。那年诸葛亮才27岁。

    《三顾茅庐》读书笔记3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一定记得一个典故——三顾茅庐。

      这个典故讲的"是三国时期,刘备经过徐州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时听说人称“卧龙”的诸葛先生就住在此地的山中,刘备就前去请他出山。可第一去因诸葛亮不在家而回,第二去冒着大雪又因已外出而回,第三去终因刘备的真诚打动了诸葛亮,请除了这位隐居山林的卧龙先生。如果我们大胆想像,如果刘备只去了一次就没再去了,就请不出则为卧龙先生,也就不能成就一番惊天动地大事业。“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就是刘备这真诚的力量让仅是一般的诸葛先生所被打动,助刘备一臂之力,兴复汉室。

      诸葛亮咋北伐魏国时在给后主刘禅的信中说:“臣虽布衣,却被先帝三顾于茅庐之中,甚是感动,愿孝臣子之忠,今日北伐,兴复汉室天下。”是什么让一代卧龙如此忠诚于蜀国呢?是刘备的真诚。真诚?我听到有人感叹了,刘备的真诚怎能让一代卧龙如此忠心?这还要从头说起。三顾茅庐之时,第一去时就让张飞十分不快,心想:“小小诸葛村夫何必要大哥亲自来请,由我带几人将他帮来即可;第二去时是大雪封山,马都走不了了,而刘备却执意要去,最后还生病了。第三去时正是刘备。关羽和张飞的结拜纪念日。正是这些事,才让我龙先生诸葛亮出了山,称了臣。刘备不光对诸葛亮真诚,还对别的人真诚,张飞。关羽。赵云。诸葛亮……这些不都是很好的例子吗?

      如果你真诚,身边总会有侠肝义胆的好朋友,如果你可以为朋友两肋插刀,朋友也后对你真诚。所以我们应该对人。对朋友真诚,做人就做真诚的人。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10篇(扩展7)

    ——三顾茅庐原文翻译3篇

    三顾茅庐原文翻译1

      却说玄德正安排礼物,欲往隆中谒诸葛亮,忽人报:“门外有一先生,峨冠博带,道貌非常,特来相探。”玄德曰:“此莫非即孔明否?”遂整衣出迎。视之,乃司马徽也。玄德大喜,请入后堂高坐,拜问曰:“备自别仙颜,因军务倥偬,有失拜访。今得光降,大慰仰慕之私。”徽曰:“闻徐元直在此,特来一会。”玄德曰:“近因曹操囚其母,似母遣人驰书,唤回许昌去矣。”徽曰:“此中曹操之计矣!吾素闻徐母最贤,虽为操所囚,必不肯驰书召其子;此书必诈也。元直不去,其母尚存;今若去,母必死矣!”玄德惊问其故,徽曰:“徐母高义,必羞见其子也。”玄德曰:“元直临行,荐南阳诸葛亮,其人若何?”徽笑曰:“元直欲去,自去便了,何又惹他出来呕心血也?”玄德曰:“先生何出此言?”徽曰:“孔明与博陵崔州*、颍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与徐元直四人为密友。此四人务于精纯,惟孔明独观其大略。尝抱膝长吟,而指四人曰:“公等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众问孔明之志若何,孔明但笑而不答。每常自比管仲、乐毅,其才不可量也。”玄德曰:“何颍川之多贤乎!”徽曰:“昔有殷馗善观天文,尝谓群星聚于颍分,其地必多贤士。”时云长在侧曰:“某闻管仲、乐毅乃春秋、战国名人,功盖寰宇;孔明自比此二人,毋乃太过?”徽笑曰:“以吾观之,不当比此二人;我欲另以二人出之。”云长问:“那二人?”徽曰:“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众皆愕然。徽下阶相辞欲行,玄德留之不住。徽出门仰天大笑曰:“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言罢,飘然而去。玄德叹曰:“真隐居贤士也!”

      次日,玄德同关、张并从人等来隆中。遥望山畔数人,荷锄耕于田间,而作歌曰:“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世人黑白分,往来争荣辱:荣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南阳有隐居,高眠卧不足!”玄德闻歌,勒马唤农夫问曰:“此歌何人所作?”答曰:“乃卧龙先生所作也。”玄德曰:“卧龙先生住何处?”农夫曰:“自此山之南,一带高冈,乃卧龙冈也。冈前疏林内茅庐中,即诸葛先生高卧之地。”玄德谢之,策马前行。不数里,遥望卧龙冈,果然清景异常。后人有古风一篇,单道卧龙居处。诗曰:“襄阳城西二十里,一带高冈枕流水:高冈屈曲压云根,流水潺潺飞石髓;势若困龙石上蟠,形如单凤松阴里;柴门半掩闭茅庐,中有高人卧不起。修竹交加列翠屏,四时篱落野花馨;床头堆积皆黄卷,座上往来无白丁;叩户苍猿时献果,守门老鹤夜听经;囊里名琴藏古锦,壁间宝剑挂七星。庐中先生独幽雅,闲来亲自勤耕稼:专待春雷惊梦回,一声长啸安天下。”玄德来到庄前,下马亲叩柴门,一童出问。玄德曰:“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特来拜见先生。”童子曰:“我记不得许多名字。”玄德曰:“你只说刘备来访。”童子曰:“先生今早少出。”玄德曰:“何处去了?”童子曰:“踪迹不定,不知何处去了。”玄德曰:“几时归?”童子曰:“归期亦不定,或三五日,或十数日。”玄德惆怅不已。张飞曰:“既不见,自归去罢了。”玄德曰:“且待片时。”云长曰:“不如且归,再使人来探听。”玄德从其言,嘱付童子:“如先生回,可言刘备拜访。”遂上马,行数里,勒马回观隆中景物,果然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翠。观之不已,忽见一人,容貌轩昂,丰姿俊爽,头戴逍遥巾,身穿皂布袍,杖藜从山僻小路而来。玄德曰:“此必卧龙先生也!”急下马向前施礼,问曰:“先生非卧龙否?”其人曰:“将军是谁?”玄德曰:“刘备也。”其人曰:“吾非孔明,乃孔明之友博陵崔州*也。”玄德曰:“久闻大名,幸得相遇。乞即席地权坐,请教一言。”二人对坐于林间石上,关、张侍立于侧。州*曰:“将军何故欲见孔明?”玄德曰:“方今天下大乱,四方云扰,欲见孔明,求安邦定国之策耳。”州*笑曰:“公以定乱为主,虽是仁心,但自古以来,治乱无常。自高祖斩蛇起义,诛无道秦,是由乱而入治也;至哀、*之世二百年,太*日久,王莽*,又由治而入乱;光武中兴,重整基业,复由乱而入治;至今二百年,民安已久,故干戈又复四起:此正由治入乱之时,未可猝定也。将军欲使孔明斡旋天地,补缀乾坤,恐不易为,徒费心力耳。岂不闻顺天者逸,逆天者劳;数之所在,理不得而夺之;命之所在,人不得而强之乎?”玄德曰:“先生所言,诚为高见。但备身为汉胄,合当匡扶汉室,何敢委之数与命?”州*曰:“山野之夫,不足与论天下事,适承明问,故妄言之。”玄德曰:“蒙先生见教。但不知孔明往何处去了?”州*曰:“吾亦欲访之,正不知其何往。”玄德曰:“请先生同至敝县,若何?”州*曰:“愚性颇乐闲散,无意功名久矣;容他日再见。”言讫,长揖而去。玄德与关、张上马而行。张飞曰:“孔明又访不着,却遇此腐儒,闲谈许久!”玄德曰:“此亦隐者之言也。”

      三人回至新野,过了数日,玄德使人探听孔明。回报曰:“卧龙先生已回矣。”玄德便教备马。张飞曰:“量一村夫,何必哥哥自去,可使人唤来便了。”玄德叱曰:“汝岂不闻孟子云:欲见贤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孔明当世大贤,岂可召乎!”遂上马再往访孔明。关、张亦乘马相随。时值隆冬,天气严寒,彤云密布。行无数里,忽然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银妆。张飞曰:“天寒地冻,尚不用兵,岂宜远见无益之人乎!不如回新野以避风雪。”玄德曰:“吾正欲使孔明知我殷勤之意。如弟辈怕冷,可先回去。”飞曰:“死且不怕,岂怕冷乎!但恐哥哥空劳神思。”玄德曰:“勿多言,只相随同去。”将近茅庐,忽闻路傍酒店中有人作歌。玄德立马听之。其歌曰:“壮士功名尚未成,呜呼久不遇阳春!君不见东海者叟辞荆榛,后车遂与文王亲;八百诸侯不期会,白鱼入舟涉孟津;牧野一战血流杵,鹰扬伟烈冠武臣。又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楫芒砀隆准公;高谈王霸惊人耳,辍洗延坐钦英风;东下齐城七十二,天下无人能继踪。二人功迹尚如此,至今谁肯论英雄?”歇罢,又有一人击桌而歌。其歌曰:“*提剑清寰海,创业垂基四百载;桓灵季业火德衰,奸臣贼子调鼎鼐。青蛇飞下御座傍,又见妖虹降玉堂;群盗四方如蚁聚,奸雄百辈皆鹰扬,吾侪长啸空拍手,闷来村店饮村酒;独善其身尽日安,何须千古名不朽!”

      二人歌罢,抚掌大笑。玄德曰:“卧龙其在此间乎!”遂下马入店。见二人凭桌对饮:上首者白面长须,下首者清奇古貌。玄德揖而问曰:“二公谁是卧龙先生?”长须者曰:“公何人?欲寻卧龙何干?”玄德曰:“某乃刘备也。欲访先生,求济世安民之术。”长须者曰:“我等非卧龙,皆卧龙之友也:吾乃颍川石广元,此位是汝南孟公威。”玄德喜曰:“备久闻二公大名,幸得邂逅。今有随行马匹在此,敢请二公同往卧龙庄上一谈。”广元曰:“吾等皆山野慵懒之徒,不省治国安民之事,不劳下问。明公请自上马,寻访卧龙。”

      玄德乃辞二人,上马投卧龙冈来。到庄前下马,扣门问童子曰:“先生今日在庄否?”童子曰:“现在堂上读书。”玄德大喜,遂跟童子而入。至中门,只见门上大书一联云:“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玄德正看间,忽闻吟咏之声,乃立于门侧窥之,见草堂之上,一少年拥炉抱膝,歌曰:“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

      玄德待其歌罢,上草堂施礼曰:“备久慕先生,无缘拜会。昨因徐元直称荐,敬至仙庄,不遇空回。今特冒风雪而来。得瞻道貌,实为万幸,”那少年慌忙答礼曰:“将军莫非刘豫州,欲见家兄否?”玄德惊讶曰:“先生又非卧龙耶?”少年曰:“某乃卧龙之弟诸葛均也。愚兄弟三人:长兄诸葛瑾,现在江东孙仲谋处为幕宾;孔明乃二家兄。”玄德曰:“卧龙今在家否?”均曰:“昨为崔州*相约,出外闲游去矣。”玄德曰:“何处闲游?”均曰:“或驾小舟游于江湖之中,或访僧道于山岭之上,或寻朋友于村落之间,或乐琴棋于洞府之内:往来莫测,不知去所。”玄德曰:“刘备直如此缘分浅薄,两番不遇大贤!”均曰:“少坐献茶。”张飞曰:“那先生既不在,请哥哥上马。”玄德曰:“我既到此间,如何无一语而回?”因问诸葛均曰:“闻令兄卧龙先生熟谙韬略,日看兵书,可得闻乎?”均曰:“不知。”张飞曰:“问他则甚!风雪甚紧,不如早归。”玄德叱止之。均曰:“家兄不在,不敢久留车骑;容日却来回礼。”玄德曰:“岂敢望先生枉驾。数日之后,备当再至。愿借纸笔作一书,留达令兄,以表刘备殷勤之意。”均遂进文房四宝。玄德呵开冻笔,拂展云笺,写书曰:“备久慕高名,两次晋谒,不遇空回,惆怅何似!窃念备汉朝苗裔,滥叨名爵,伏睹朝廷陵替,纲纪崩摧,群雄乱国,党欺君,备心胆俱裂。虽有匡济之诚,实乏经纶之策。仰望先生仁慈忠义,慨然展吕望之大才,施子房之鸿略,天下幸甚!社稷幸甚!先此布达,再容斋戒薰沐,特拜尊颜,面倾鄙悃。统希鉴原。”玄德写罢,递与诸葛均收了,拜辞出门。均送出,玄德再三殷勤致意而别。方上马欲行,忽见童子招手篱外,叫曰:“老先生来也。”玄德视之,见小桥之西,一人暖帽遮头,狐裘蔽体,骑着一驴,后随一青衣小童,携一葫芦酒,踏雪而来;转过小桥,口吟诗一首。诗曰:“一夜北风寒,万里彤云厚。长空雪乱飘,改尽江山旧。仰面观火虚,疑是玉龙斗。纷纷鳞甲飞,顷刻遍宇宙。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玄德闻歌曰:“此真卧龙矣!”滚鞍下马,向前施礼曰:“先生冒寒不易!刘备等候久矣!”那人慌忙下驴答礼。

      诸葛均在后曰:“此非卧龙家兄,乃家兄岳父黄承彦也。”玄德曰:“适间所吟之句,极其高妙。”承彦曰:“老夫在小婿家观《梁父吟》,记得这一篇;适过小桥,偶见篱落间梅花,故感而诵之。不期为尊客所闻。”玄德曰:“曾见令婿否?”承彦曰:“便是老夫也来看他。”玄德闻言,辞别承彦,上马而归。正值风雪又大,回望卧龙冈,悒怏不已。后人有诗单道玄德风雪访孔明。诗曰:“一天风雪访贤良,不遇空回意感伤。冻合溪桥山石滑,寒侵鞍马路途长。当头片片梨花落,扑面纷纷柳絮狂。回首停鞭遥望处,烂银堆满卧龙冈。”

      玄德回新野之后,光阴荏苒,又早新春。乃令卜者揲蓍,选择吉期,斋戒三日,薰沐更衣,再往卧龙冈谒孔明。关、张闻之不悦,遂一齐入谏玄德。正是:高贤未服英雄志,屈节偏生杰士疑。

      却说玄德访孔明两次不遇,欲再往访之。关公曰:“兄长两次亲往拜谒,其礼太过矣。想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兄何惑于斯人之甚也!”玄德曰:“不然,昔齐桓公欲见东郭野人,五反而方得一面。况吾欲见大贤耶?”张飞曰:“哥哥差矣。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玄德叱曰:“汝岂不闻周文王谒姜子牙之事乎?文王且如此敬贤,汝何太无礼!今番汝休去,我自与云长去。”飞曰:“既两位哥哥都去,小弟如何落后!”玄德曰:“汝若同往,不可失礼。”飞应诺。

      于是三人乘马引从者往隆中。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正遇诸葛均。玄德忙施礼,问曰:“令兄在庄否?”均曰:“昨暮方归。将军今日可与相见。”言罢,飘然自去。玄德曰:“今番侥幸得见先生矣!”张飞曰:“此人无礼!便引我等到庄也不妨,何故竟自去了!”玄德曰:“彼各有事,岂可相强。”三人来到庄前叩门,童子开门出问。玄德曰:“有劳仙童转报:刘备专来拜见先生。”童子曰:“今日先生虽在家,但今在草堂上昼寝未醒。”玄德曰:“既如此,且休通报。”分付关、张二人,只在门首等着。玄德徐步而入,见先生仰卧于草堂几席之上。玄德拱立阶下。半晌,先生未醒。关、张在外立久,不见动静,入见玄德犹然侍立。张飞大怒,谓云长曰:“这先生如何傲慢!见我哥哥侍立阶下,他竟高卧,推睡不起!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云长再三劝住。玄德仍命二人出门外等候。望堂上时,见先生翻身将起,忽又朝里壁睡着。童子欲报。玄德曰:“且勿惊动。”又立了一个时辰,孔明才醒,口吟诗曰:“大梦谁先觉?*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孔明吟罢,翻身问童子曰:“有俗客来否?”童子曰:“刘皇叔在此,立候多时。”孔明乃起身曰:“何不早报!尚容更衣。”遂转入后堂。又半晌,方整衣冠出迎。

      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玄德下拜曰:“汉室末胄、涿郡愚夫,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昨两次晋谒,不得一见,已书贱名于文几,未审得入览否?”孔明曰:“南阳野人,疏懒性成,屡蒙将军枉临,不胜愧赧。”二人叙礼毕,分宾主而坐,童子献茶。茶罢,孔明曰:“昨观书意,足见将军忧民忧国之心;但恨亮年幼才疏,有误下问。”玄德曰:“司马德操之言,徐元直之语,岂虚谈哉?望先生不弃鄙贱,曲赐教诲。”孔明曰:“德操、元直,世之高士。亮乃一耕夫耳,安敢谈天下事?二公谬举矣。将军奈何舍美玉而求顽石乎?”玄德曰:“大丈夫抱经世奇才,岂可空老于林泉之下?愿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开备愚鲁而赐教。”孔明笑曰:“愿闻将军之志。”玄德屏人促席而告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备不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迄无所就。惟先生开其愚而拯其厄,实为万幸!”孔明曰:“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此亮所以为将军谋者也。惟将军图之。”言罢,命童子取出画一轴,挂于中堂,指谓玄德曰:“此西川五十四州之图也。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玄德闻言,避席拱手谢曰:“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但荆州刘表、益州刘璋,皆汉室宗亲,备安忍夺之?”孔明曰:“亮夜观天象,刘表不久人世;刘璋非立业之主:久后必归将军。”玄德闻言,顿首拜谢。只这一席话,乃孔明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真万古之人不及也!后人有诗赞曰:“豫州当日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玄德拜请孔明曰:“备虽名微德薄,愿先生不弃鄙贱,出山相助。备当拱听明诲。”孔明曰:“亮久乐耕锄,懒于应世,不能奉命。”玄德泣曰:“先生不出,如苍生何!”言毕,泪沾袍袖,衣襟尽湿。孔明见其意甚诚,乃曰:“将军既不相弃,愿效犬马之劳。”玄德大喜,遂命关、张入,拜献金麻礼物。孔明固辞不受。玄德曰:“此非聘大贤之礼,但表刘备寸心耳。”孔明方受。于是玄德等在庄*宿一宵。

      次日,诸葛均回,孔明嘱付曰:“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后人有诗叹曰:“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又有古风一篇曰:“高皇手提三尺雪,芒砀白蛇夜流血;*秦灭楚入咸阳,二百年前几断绝。大哉光武兴洛阳,传至桓灵又崩裂;献帝迁都幸许昌,纷纷四海生豪杰:曹操专权得天时,江东孙氏开鸿业;孤穷玄德走天下,独居新野愁民厄。南阳卧龙有大志,腹内雄兵分正奇;只因徐庶临行语,茅庐三顾心相知。先生尔时年三九,收拾琴书离陇亩;先取荆州后取川,大展经纶补天手;纵横舌上鼓风雷,谈笑胸中换星斗;龙骧虎视安乾坤,万古千秋名不朽!”玄德等三人别了诸葛均,与孔明同归新野。

      玄德待孔明如师,食则同桌,寝则同榻,终日共论天下之事,孔明曰:“曹操于冀州作玄武池以练水军,必有侵江南之意。可密令人过江探听虚实。”玄德从之,使人往江东探听。

    三顾茅庐原文翻译2

      当时刘备驻军在新野。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是卧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吗?”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徐庶说:“这个人只能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您应当屈身去拜访他。”

      于是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共去了三次,才见到。刘备于是叫旁边的人避开,说:“汉朝的天下崩溃,奸臣窃取了*,皇上逃难出奔。我没有估量自己的德行,衡量自己的力量,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但是自己的智谋浅短、办法很少,终于因此失败,造成今天这个局面。但是我的志向还没有罢休,您说该采取怎样的计策呢?”

      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篡权以来,各地豪杰纷纷起兵,占据几个州郡的数不胜数。曹操与袁绍相比,名声小,兵力少,但是曹操能够战胜袁绍,从弱小变为强大,不仅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制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的确不能与他较量。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了三代,地势险要,民众归附,有才能的人被他重用,孙权这方面可以以他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荆州的北面控制汉、沔二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东面连接吴郡和会稽郡,西边连通巴、蜀二郡,这是兵家必争的地方,但是他的主人刘表不能守住,这地方大概是老天用来资助将军的,将军难道没有占领的意思吗?益州有险要的关塞,有广阔肥沃的土地,是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形势险固的地方,汉高祖凭着这个地方而成就帝王业绩的。益州牧刘玲昏庸懦弱,张鲁在北面占据汉中,人民兴旺富裕、国家强盛,但他不知道爱惜人民。有智谋才能的人都想得到贤明的君主。将军您既然是汉朝皇帝的后代,威信和义气闻名于天下,广泛地罗致英雄,想得到贤能的人如同口渴一般,如果占据了荆州、益州,凭借两州险要的地势,西面和各族和好,南面安抚各族,对外跟孙权结成联盟,对内改善国家政治;天下形势如果发生了变化,就派一名上等的.将军率领荆州的军队向南阳、洛阳进军,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出击秦川,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篮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来欢迎您呢?如果真的做到这样,那么汉朝的*就可以复兴了。”

      刘备说:“好!”从此同诸葛亮的情谊一天天地深厚了。

      关羽、张飞等人不高兴了,刘备劝解他们说:“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得到水一样。希望你们不要再说什么了。”关羽、张飞才*静下来。

    推荐访问:茅庐 反思 教学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10篇】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1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100字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