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工作计划 > 正文

    【散文诗两篇】 若我离去繁华落尽

    时间:2019-05-02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19课散文诗两篇

    教学目标

    1.了解散文诗的特点;复习象征手法。

    2.理解《记忆》中透过鲜明的意象表达的观点和思想感情。领会《门槛》运用象征手法表达的思想意义。

    3.通过阅读讨论,培养阅读鉴赏能力。

    4.使学生明白奋斗、创造的人生才有意义,培养追求正义的高尚情操;培养执著追求理想的精神和坚定不移的信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透过意象的分析和象征意义的理解领悟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意图;鉴赏品味简洁优美的语言。

    难点:意象蕴含的哲理和象征意义的理解。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法学法

    自读、质疑、讨论、点拨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学习《记忆》

    一、导入

    我们每天都在学习,既要记住新学的知识,又要复习巩固旧有的知识,以使我们的知识日益丰富,头脑日益充实。这就需要使用记忆,我们天天在记,天天在忆,有谁能用简明的语言说明一下,什么是记忆?(要求学生用下定义的方式来说明。)

    明确:记忆就是经验过的事物保持于脑中并能被再认或再现的心理过程。

    我们已经预习过课文,课文与我们刚才对记忆的解说是否一致?我们来看课文是从哪一个角度写的。

    二、朗读课文

    挑选四个朗读较好的同学各朗读一个部分。

    刚才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明了记忆是什么,而课文则是从文学的角度来描写与记忆有关的社会现象,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下面我们来看围绕着记忆作者写了些什么。

    三、领悟课文的思想内容(边读边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教师组织和参与讨论,充分肯定学生的意见并表明自己的看法。)

    1、研读第一部分

    (1)岁月在“我的额头、鬓角”上留下的“痕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教师意见:“痕迹”即皱纹、白发,额头的皱纹里,鬓角的白发上有岁月的沧桑和往事的记忆,暗示了与年轻人娓娓交谈的是一位有着丰富记忆的老者,形象地扣住了题目。

    (2)4—7段写的不是记忆,而是列举医学家、道德家、佛学家、革命家关于忘却的说法,这有什么作用?

    教师意见:从反面引出话题,说明了记忆的重要性;由此也可看出作者的意图是要探讨有关记忆的社会本质。

    2、研读第二部分

    这几段,对记忆作了比较形象的描述,怎样理解这些描述:

    (1)什么样的记忆“可以压得人匍匐在地”?什么样的记忆“可以鼓舞人在理想的空间飞翔”?

    教师意见:庸人和懦夫只记住一己私利,只记住失败的痛苦和工作学习中的困难,这些记忆成了他们的包袱,成了他们的精神压力。勇士和智者记住的是成功记忆里提炼的警觉,战胜困难的美好体验;忘我奋斗,永远进取是他们的思想动力。记忆既可以成为一种精神压力,又可以成为一种思想动力。

    (2)什么样的记忆“可以让人敞开胸怀去拥抱整个世界”?什么样的记忆会“使人心眼儿狭隘得芥蒂难容”?

    教师意见:心里记住广大人民的利益,记住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眼世界,就会使人胸怀宽广,也就是“心底无私天地宽”;只记住个人得失,一己忧患的人,为私利而耿耿于怀的人,就会心胸狭隘。

    (3)什么样的记忆“使人的心灵苍白、幽暗”?什么样的记忆“让人的内心世界绚丽辉煌”?

    教师意见:不追求积极的人生意义,只记住吃喝玩乐的人,他们的心灵是苍白的;只记住为个人奋斗,不惜损人利己,甚至作了人民的叛徒的人,他的心灵是幽暗的。一心为国家为人民而工作、劳动的人,忘我奋斗的人,将自己的一切奉献出来的人,也就是心里装着全体人民,惟独没有他自己的人,这样的人内心世界就是绚丽辉煌的。

    (4)在人们的记忆中,什么样的人“生命价值会上升到崇高的境界”?“又可以使另一个人灵魂贬值”,这“另一个人”指什么样的人?

    教师意见:他的生命曾焕发过光彩,为人民作出过很大贡献,被广大人民肯定而且记住的人,比如说周恩来、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等,生命的价值就会上升到崇高的境界,与此相反的人,灵魂就会贬值。我们可以用臧克家的几句诗来概括:“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做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3、研读第三部分

    (1)15—17段作者引用了“有人”对记忆的描述,这几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表达效果?用了什么复句形式,这种复句形式的语意重点在哪一句上?表达了“有人”对记忆的什么看法,作者赞同这种看法吗?

    教师意见: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记忆比作灰烬、流水、落花,增加了文章的形象性。从复句形式来看是转折复句;语意重点在后一句上,强调记忆终要消失,终要不复存在的认识,这种认识是消极的,作者不赞同这种观点,这从下文可以看得出来。

    (2)18—21段把对记忆的比喻和某种人联系起来写,作者由“灰烬”、“流水”、“落花”联想到哪种人?赞扬了什么样的精神?

    教师意见:。“灰烬”滋养新芽,酝酿稻谷香;“流水”给远行人解渴;“落花”献出芳华,启示“春华秋实”的哲理,作者把这些鲜明的意象和无私奉献者联系起来,表达了对他们的崇敬之情,赞扬了无私奉献的精神。

    (3)23、24段作者借了两个听来的传说,想要表达什么意思?请用两句简练的话来揭示这两个传说的意义。

    教师意见:毁人者终毁于自己的记忆

    为人者永存于别人的记忆

    4、研读第四部分

    25—30段与前文遥相呼应,说一说它照应了上文哪些内容?起了什么作用?

    教师意见:主要照应了10—13段、18—21段、23—24段的内容,揭示了这几段所描写的和记忆有关的两种人,一种是只记住一己私利的庸人、叛徒、蠢货和懦夫,一种是记住人民大众利益的、忘我奋斗无私奉献的智者和勇士。起了总结全文,点明主旨的作用。

    5、对课文内容进行总结

    作者韩少华在谈这篇文章的创作体会时曾说:“人生的意义在于奋斗,在于创造,在于贡献,乃至献身。其实,这个课题,在人类的祖先那里已经就有了。到了80年代它的题旨没有变。只是认识更深入了,是动荡,是劫难,帮助人们加深了这种认识,也就是说,像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种课题,是永恒的课题,文学上是不朽的主题。总想写出对这种永恒与不朽的感受,总也没找到一个合适的角度。看到老同学——作家丛维熙中篇小说《燃烧的记忆》,从题到文都给我一种触发,于是就构思了这篇东西。”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并不想给记忆下个定义,并不想诠释记忆,而是借了记忆这个“合适的角度”来表现文学上的“不朽的主题”——人生的意义。所以,作者借了描写记忆,歌颂了忘我奋斗和无私奉献的人,批判了损人利己,灵魂丑恶的人,形象地说明人生的意义在于奋斗和奉献。作者把记忆写成了人民心中判断是非曲直的客观尺度。

    四、鉴赏课文的艺术特点

    《记忆》是散文诗,散文诗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学样式,它熔诗歌散文的美学特征于一炉。它用散文的形式来写,句式自由灵活,不讲究分节、分行和押韵;它又有诗歌优美的意境,精深的寓意,凝练的语言。它篇幅短小,题材广泛,表现灵活,手法多样,具有浓郁的诗的韵味。

    读了这篇课文,你觉得它美在哪里?它艺术上有何独特之处?你能把你的感受写出来吗?

    作业:请以“《记忆》的_____美”为题,写一篇短文。横线上可填“意象”、“语言”等。

    提示:1、文学作品表达思维和概念总是力戒抽象和空洞,而附之以具体生动的形象,作者往往把主观思想附着在客观景象上,让二者有机融合,使客观的景或物具有了深刻的寓意,强烈的感情,鲜明的爱憎,这就是意象。记忆本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看不见也摸不着,无形无色,无声无味,作者却把它写得具体可感。比如说,记忆没有重量,却可以压得人匍匐在地,我们分明感受到了记忆的压力,觉得它像天平一样可以称出轻重。

    2、“我”是有着丰富记忆的老者,你是探求人生真谛的年轻人,面对面亲切交谈,如话家常,这种形式好在哪里?

    3、哪些词语用得准确、形象?语段或句式的排列有何特点?你能具体地分析一下吗?

    附板书设计:

    一、总起,引出话题

    重量:思想动力精神压力

    体积:胸怀宽广心胸狭隘赞忘我

    二、描绘记忆色彩:绚丽辉煌苍白幽暗奋斗者

    标价:价值崇高灵魂贬值

    灰烬(不泯灭):催发新芽

    比喻记忆流水(清纯):给人解渴颂无私

    三、落花(甘美):透露信息奉献者

    叙述记忆毁人者终毁于自己的记忆

    为人者永存于别人的记忆

    四、总结,不同人有着不同的记忆

    第二课时学习《门槛》

    一、提供背景材料

    1.作者及主要作品简介(略)

    2.写作背景简介(略)

    二、阅读质疑

    学生默读课文、注解以及教师提供的背景材料,然后提出问题。

    三、研读探讨

    围绕下列问题和学生提出的疑问,研读课文,展开讨论。

    1.环境描写极其象征意义

    提示:前面我们学过巴金的散文《灯》,还记得灯的象征意义吗?说一说什么是象征的手法。象征就是借助某种具体的形象,来暗示比较抽象的事物或意义的手法,它通常能含蓄地显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精神本质,使艺术形象和抽象思维结合起来,让读者产生联想。

    课文一开头就写“我看见一座大楼”,接下来告诉我们这座大楼是俄罗斯姑娘坚定、执著地要跨进去的地方,是她不惜牺牲个人名利,甘愿忍受无尽痛苦也要跨进去的地方,联系课文注解和背景来看,这矗立在姑娘面前的巨大的建筑物可能象征什么?

    姑娘要进入大楼,必须跨过“高高的门槛”,通过“一道窄门”,它是楼里楼外的分界,那么,它应该象征什么?

    “阴森的黑暗”、“散发着寒气”,这环境使人感到沉重,感到压抑,使我们觉得俄罗斯姑娘所处的环境是险恶的、冷酷的。它让你联想到当时俄国怎样的社会背景?

    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边引导学生讨论边作板书:

    大楼:宏伟壮丽的革命事业

    门槛:革命和不革命的分界线

    革命者面前的艰难险阻

    环境:沙皇专制制度下黑暗冷酷的社会现实

    2.人物形象分析

    提示: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要抓住人物的行动、语言、心理等描写,看他是怎样做的,怎样说的,怎样想的,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具体的描述中,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和个性特征。课文中俄罗斯姑娘面临的有些什么磨难和考验?她是怎样说的?她最终采取了什么行动?你认为她是个什么样的人?

    讨论明确:摆在俄罗斯姑娘面前的是无尽的苦难和折磨,甚至于死亡,归纳起来有几个方面:寒冷、饥饿、监狱、疾病等重重磨难;憎恨、嘲笑、蔑视、侮辱、孤独、打击等巨大的精神压力;更大的痛苦是牺牲生命,而且是无名的牺牲:“没有一个人会知道,他尊敬地怀念的是谁。”面对种种痛苦,姑娘的回答是“我知道”、“我要忍受”、“是”。这些简短的回答,是坚定有力的,是从容镇定的,是做好了一切准备的。姑娘最终跨进了门槛。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姑娘的性格特征:

    信念坚定:明知有艰难险阻,明知有巨大压力,明知有生命危险,却执著地、坚定不移地跨进了大楼。

    意志坚强:在无尽的痛苦面前,没有丝毫的畏惧,毫不退缩,毫不犹豫,甘愿忍受“一切的痛苦,一切的折磨”。

    推荐访问:散文诗 两篇 散文诗两篇 散文诗精选 泰戈尔散文诗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