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读观后感 > 正文

    教材特色【读出教材特色,,教出阅读本色(二)】

    时间:2019-05-15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亲情依依】——折射出浓浓的亲情和人际关系和谐的美好

    第五单元由3篇叙事散文和1篇说理文组成,折射出浓浓的亲情和人际关系和谐的美好。

    问世间情为何物?情是平淡无奇、洁白纯洁的茉莉——“它送来的缕缕清香,袅袅地钻到我们的心中。”情是妈妈唱的歌谣童谣,讲的神话故事——“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情是岳飞彬彬有礼的言谈举止,是小朋友的真诚道歉和女青年宽容理解架起的桥梁,是周总理文雅、和气、宽容的语言。

    《我和祖父的园子》是萧红的作品,写得至真至纯。短文以“爱”为核心——“祖父一天都在园子里边,我也跟着祖父在园子里边。”“我”成了爷爷的影子,与爷爷形影不离,多么亲密。“我”铲地把韭菜当作野草一起割掉,把狗尾巴草当作谷穗留着。祖父也不责怪,而是“大笑起来,笑得够了”,把草摘下来问我:“你每天吃的就是这个吗?”看“我”还分辨不清,“祖父慢慢地把我叫过去,讲给我听”。这是多么有耐心的老人!他不急不火、循循善诱,教给“我”生活的本领。全文以“趣和乐”贯穿——在祖父的园子里“我”可以摘黄瓜吃,可以追大蜻蜓玩,还可以趁祖父浇菜的时候,抢过水瓢来浇,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里一扬,大喊着:“下雨了!下雨了!”祖父的园子是“我”童年幸福、快乐的家园,是“我”成长的根基,是“我”精神的故乡。

    【八一壮歌】——展现出中国军人的崇高精神和战斗意志

    第六单元由1首律诗和2篇叙事散文组成,展现出中国军人的崇高精神和战斗意志。

    《七律 长征》和《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都是写长征的故事,但写法不同。前者以囊括宇宙、包容古今的巨人的心灵总揽长征,仅用56个字高度概括了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所遇到的千难万险以及表现出来的英雄豪迈气概。后者是概括的写,截取漫漫长征途中最为艰苦的一段历程写成的一篇感人的文章。不论是概揽,还是细描,两篇文章都展现出红军的崇高精神和战斗意志。新时期的中国军人是怎样的呢?他们继续走长征之路,面对肆虐的洪水,更显出人民子弟兵铮铮铁汉的本色——“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军徽闪烁。”

    《七律 长征》全诗4联8句,首联以“不怕难”为纲,开宗明义就把全篇的中心思想鲜明地揭示出来。长征的“难”,确实是历史上未有的,对于这些困难,红军是怎样对待的呢?简单的两个字“不怕”!第二句又加深了一层,红军面对“万水千山”不但不怕,而且从容不迫,在眼里是“只等闲”。颔联紧承“千山”,把五岭、乌蒙这有代表性的难关极力往大处说——“五岭逶迤”、“乌蒙磅礴”;把红军的看法极力往小处说——“腾细浪”、“走泥丸”。愈说得大,愈见“远征”之难;愈说得小,愈见“红军不怕远征难”。颈联紧承“万水”,在表述上与颔联有异曲同工之妙。尾联以“尽开颜”作结,上文历尽艰险,有惊心动魄之观,到此一片欢腾,一片欢笑,红军的快活而又自豪的形象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四联衔接紧凑,结构严整,叙述的次序完全符合当时的真实情况,勾勒出一幅红军万里长征行军路线的示意图。

    【人与自然】——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对自然的审美感受

    第七单元由3篇叙事散文,两首古诗组成,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对大自然的审美感受。

    鸟语花香人所共爱,清风明月人所共享。在作家赵丽宏的眼里月亮是一幅美丽的画——“月光洒落在长江里,江面被照亮了……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银色的花边……”在古代诗人的眼里月亮是一首首动情的诗——“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在小外甥的眼里月亮是天的眼睛——“像眼睛,天的眼睛。”在护鸟使者徐秀娟的眼里灰椋鸟是在举行盛大的联欢会——“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在一个缺水的孩子眼里水弥足珍贵——“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母亲用一把大铁锁锁住了水窖,也锁住了我们对水的渴望”……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诗人以四句之篇幅,生动地描绘出了大自然雨前、雨中和雨后的绝美图画。“黑云翻墨”极写雨前乌云翻滚之势,“翻墨”的比喻十分新颖、生动、形象。“白雨跳珠”极写雨中情况,“白雨”与前句的“黑云”这两个意象在色彩上构成鲜明的反差,与下句的“水如天”通过巧妙的剪接,拍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忽吹散”极写雨后情景,一个“忽”字,就把大自然瞬息万变,飘忽而来,突然逝去的神韵擎托而出。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一、二行交代了时间、地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概括讲西湖六月的风光与一年中其他时间的景色不相同。三、四行分别讲荷叶和荷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荷叶多得像与天相接,无边无际,一片碧绿;荷花在朝阳的映照下更是显得格外红艳。全诗把六月的西湖与其他时间的西湖相对照,突出满湖的绿叶红花,浓墨重彩,意境开阔,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六月西湖风光的热烈赞美。

    二、教学建议

    随着语文课改的推进,很多教育专家审时辨势,针对语文课堂出现的目标分散、内容庞杂、教法花哨、形式主义盛行等问题,提出了“本色语文”的改革主张。“本色语文”目前也有两个流派:一派强调语文教育实质上是引领学生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以工具性为基点,渗透人文性;另一派强调语文教育实质上是精神教育,以人文性为基点,渗透工具性。

    何谓“本色”?天以蓝,地以黄,山以青,水以绿,虎以猛,人以善,为本色。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也就是说语文教育要坚持语言训练和人文熏陶的统一。小学到高中,漫长的十二年,不同的阶段应有不同的侧重点。小学阶段是基础的基础,理应抓住工具不放,通过工具渗透人文性。我想,这才是小学语文教育的本色。那么,本色阅读课究竟该怎么上?我以为,本色阅读课就是要以读为根本,着力培养四种能力。即实实在在指导学生读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认读、感悟、探究和概括四种能力。

    (一)实实在在指导学生读书,培养学生的认读能力

    培养学生的认读能力是阅读教学初读阶段的重要目标。认读能力,是指学生拿到一篇新课文,通过练读,把生字的字音读准,结合语言环境初步感知一些词语的意思,把课文读正确、流利的能力。认读能力是阅读教学应重点培养的最起码的能力,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但高年级也不可小觑。怎样培养学生的认读能力呢?

    一放手让学生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叶圣陶先生说,阅读一篇课文的第一步应当是“通读全文”,“知道文章之大概”。学习一篇新课文,可以围绕课题做文章。比如,教学《爱如茉莉》可以提出问题:茉莉有什么特点?爱怎么能像茉莉呢?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对文章的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

    二让学生边读书,边识字,把字音读准确,并初步理解字、词的意思。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中说:“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为章。”这句话点出了“字”在文章中的基础作用,所以阅读教学要以识字为先决条件,教会学生读书,培养学生的认读能力。随着学生生活范围的扩大,识字途径的增多,生字表上的字对学生来说并不都是生字,应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进行教学,对待生字不要平均使用力量。仍以《爱如茉莉》一课为例,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可以进一步提出自学要求:(1)读课文,遇到“茉 莉 陶”等生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嗔怪”、“幽香”、“莫名其妙”等词语的意思。在学生自学之后,可以借助生字表检查字音,借助语言环境理解词语。

    三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把读通训练落到实处。读通课文是培养阅读能力最重要最基本的要求。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完成“五不”的要求,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要求做到不读错字,不添字,不漏字,不重复,不回读,停顿恰当,有畅达感和节奏感。要达到这些要求,学生必须集口、眼、耳于一体,集中心思地读。教师还要作必要的读通检查。

    还值得一提的是,在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读通了课文,读准了字音,初步理解了词语的意思之后,可以进行字形教学,即通过描红、仿影、临写进行写字训练。

    推荐访问:读出 本色 教材 读出教材特色 教出阅读本色(二) 英雄本色二 本色警察二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