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正文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专业论文

    时间:2021-10-15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专业论文

    爱国主义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鼓舞中华民族团结一致的奋斗旗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每个公民的职责和义务,是推动全民爱国主义行为意识的构建策略。

    第一篇:

    导语: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强调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作用,号召全体中华儿女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新时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要发挥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与典范作用,强化全国各族人民的国家认同,大力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坚持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

    爱国主义是鼓舞中华民族团结一致的奋斗旗帜,是推动中华民族历史前进的强大力量。在价值核心上,它体现了国家利益高于个人、族群利益的价值选择,要求个人把国家或中华民族的利益放在首要地位,从而有利于建立起个人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使命感、忠诚与承诺。爱国主义在表现对象上,包括对祖国山川风物、人民同胞、历史文化、国家政权的感情热爱和理性认同;在个体内心体现为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和民族感情;在行为上则体现在促进统一、保卫国家、报效国家、振兴祖国的忘我奉献与奋斗。

    当前,我们正在贯彻落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战略布局,历史地来看,“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使得近代以来历经劫难的中华民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总书记说过:“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多次发表各种形式的讲话号召全国各族人民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指出,要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强调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作用,号召全体中华儿女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今天,在实现全体中华儿女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更加需要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力量予以支撑。在中央政治局二十九次集体学习会上总书记指出:“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新时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要发挥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与典范作用,强化全国各族人民的国家认同,大力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坚持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

    一、发挥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与典范作用

    在一个国家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需要有一个坚强的政治核心。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一直承担着这个政治核心的作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高举爱国主义旗帜,率先垂范,始终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成为了爱国主义精神的最伟大的实践者和光辉典范,带领着全国各族人民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实现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今天,我们党肩负着领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业的重任,党应该成为全体中华儿女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楷模和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种先锋队作用,尤其要体现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上。当前,我们要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放到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内容中,把爱国主义精神的宣传教育、纳入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两学一做”等教育活动中,中央要号召全体党员干部大力加强爱国主义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活动,在党员干部中全面落实宪法宣誓制度,进一步建立健全严格防范各级各类“裸官”的管理制度,通过宣传教育和制度建设,推进全体党员践行爱国主义精神,为全体中华儿女继续做出光辉的榜样。

    二、强化全国各族人民的国家认同

    中国是一个由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共同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民族多元,全体中国人对国家的认同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关键所在。我们要始终抓住如何实现国家统一、争取国家利益、维护国家主权、保卫国家安全、增强国家实力、繁荣国家文化、挺立国家形象等涉及国家认同的核心问题,高度凝练爱国主义精神的核心表达,把爱国主义这个中华民族核心价值化成全体人民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的集体观念,并以此不断强化全体人民的国家认同。另外,要把促进民族团结的工作与强化国家认同结合起来,使得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相统一,这是多民族国家保持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思想基础,如果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不能统一,很容易破坏国家的统一与民族的团结。因此,在强调民族团结的同时,有必要进一步提升全国各族人民的国家认同。我们要认真研究和宣传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使得全国各族人民充分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来自各民族的共同创造,中华文化也是以几千年中各民族文化融合并共同发展起来的;要继续充分利用各类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进一步建立和规范制度性的礼节礼仪制度,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大力宣传祖国的秀美山川和优秀传统文化;建立健全国家荣誉制度,利用好重要国际赛事等,在社会关注的重大事件上进一步树立政府公信力,在涉及民族团结的问题上坚持多元统一的原则,深入开展国家认同问题的学术研究,通过各种途径,进一步强化全体人民的国家认同。

    三、大力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能否树立爱国、忧国、报国、强国等意识与情怀,对国家民族的未来至关重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要重点加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全社会和各类学校都要坚持不懈地对青少年展开爱国主义教育,讲好爱国故事,搞好爱国活动,提高青少年的爱国主义觉悟,引导青少年形成个体命运与国运密切相关的意识,树立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切实把爱国情感转化为爱国行动。2015年,中国台湾地区学生搞的“反课纲”运动,就表现出了他们对国家历史认知的模糊,危害不小,应当引以为戒。另外,在青少年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我们也要积极引导青少年理性表达爱国情感,在一些重要历史节点、重大事件发生时,不做“亲者痛、仇者快”的过激言行。要引导青少年合理、合法利用互联网、新媒体平台,积极健康地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我们要继续落实党和国家颁发的一系列关涉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公民道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宣传教育活动文件,并通过整合使之成为稳定的、一以贯之的宣传教育体系,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把其中的道理一代又一代地传授下去。

    四、坚持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爱国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全体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途径,在抗日战争、国家建设、改革开放等时期都发挥过极其重要的作用。今天,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依然离不开爱国统一战线。在新的时期,我们要团结不同阶层、不同信仰、不同地域的中华儿女,加强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祖国认同,进一步发展和壮大由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组成的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加强全国人民包括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团结。我们要充分利用好爱国主义精神发展的历史传统,大力倡导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大力开展以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人华侨为主要对象的中华历史文化教育、宣传、推介和交流活动,吸引更多的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人华侨以及国际友好人士学习、了解进而认同中国历史与文化,邀请全体中华儿女回乡和在全世界范围内共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平台,使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人华侨继承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身在海外,心系祖国,实现全体中华儿女在全世界范围内结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五、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

    今天中国的发展与世界日益紧密结合在一起,中国的发展与外部密不可分,我们所提倡的爱国主义具有高度的包容性。在世界近代历史上,爱国往往容易被狭隘的民族主义所利用,从而成为对外扩扩张、逞强称霸的工具,对此,一定要充分警惕。总书记强调,中国人是讲爱国主义的,同时我们也是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胸怀的。我们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希望建设强大的祖国,使得全体中国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而不是走“国强必霸”的邪路。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同时,务必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强调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尊重他国的历史传统,充分吸收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和宝贵经验,在推动世界和平和发展中贡献中国的力量。我们要通过各种国际活动、外交活动充分地向世界展现中国的善意,稳步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继续广泛开展国际间的人文交流活动,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全面合作,不断加强国民在海外的国民形象工程建设,传播中国的经验,扩大中国的影响,提升中国的形象,争取世界的支持。

    第二篇: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公民的职责和义务, 作为社会合格公民就要向社会传递理智爱国行为, 同时党和政府也要以创新实践策略引导国民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推动全民爱国主义行为意识的构建。

    一、当前公众对爱国主义行为存在的认知误区

    认知与实践形式单一, 缺乏与现实生活系统关联。爱国主义是一种以爱国为主题包括思想、情感、意志的行为态度, 对个人成长和国家认同有重要教育意义。当前, 我国爱国主义教育已形成阶梯式体系建设, 特别是对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培养。培养他们爱国主义思想意识, 有助于从小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以此作为不断成长前进的动力。虽然我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取得很大成效, 但在爱国行为引导上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理论与实践的脱钩, 形式的单一等。一些青少年通过学习积累了丰富的爱国主义思想, 但在实践过程中缺乏有效引导感到茫然无措。有些青少年有“大事爱国”思想, 认为只有大事件才是爱国主义, 缺少对普通社会行为的关注。因此, 在他们看来爱国行为距离仍很遥远, 面对爱国主义显得无所适从。这样的现实说明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缺乏连贯实效性, 更多体现在特殊仪式和场合中, 慢慢形成了“仪式化爱国”思想, 导致青少年接受爱国教育模式思想固化, 缺乏与社会沟通连接, 容易导致一些青少年以暴力彰显爱国, 走入爱国行为误区。

    以榜样力量推动“爱国主义”行为逻辑构建缺乏实效性。对先进爱国主义典型进行宣扬, 是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形式, 这正应和着名教育家科·达勒维耶的至理名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但传统榜样爱国教育往往在特定时间进行, 由于这种爱国行为逻辑构建过于模式化和镜像化, 容易表现出“精英化”“时机化”“大事化”“镜像化”特征, 在宣传教育中往往以特定代表人物的爱国事迹成为大力宣传的典型。由于我们的民族特性对情感表达过于内敛含蓄, 不善于宣扬, 使人们很难从普通人做事中与爱国主义相连接, 也缺乏对普通社会的关注, 导致形成精英爱国思想。政府在对国民爱国主义教育中, 一直以来过度强调宏愿, 也就是“大事爱国”容易造成社会群众对爱国产生疏远。将传统爱国主义事迹向大众传递宣传, 容易让大众忽视身边爱国的人和事, 过度追求榜样示范效应。大众对这种高大上事迹追求显然不符合他们自身对爱国主义认知, 容易产生爱国主义思想包袱。需要调整策略方式让更多人融入参与其中。

    爱国主义教育往往以阅读聆听爱国人士先进事迹、组织集体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纪念馆、祭拜烈士陵园等活动来进行。活动完成后, 参观群众会感觉这些事迹并不在身边, 会产生“生不逢时”意念, 想做成英雄一样的爱国行为却没有施展空间和条件, 感叹践行爱国行为的遥远, 这些都体现了爱国主义与现实社会缺乏有效衔接。

    二、法治社会爱国主义行为引导应认清本体目的性

    认清法治社会爱国行为的本体目的性, 从本质看, 爱国主义行为包含政治行为、道德行为和法律行为, 现代社会对爱国主义行为的认定评判多从道德领域体现, 政治因素是爱国主义本质核心, 法律是对其行为的调整与合法性判断。因此, 在法治社会中, 国民自愿实施具有道德内涵的爱国行为必然要回归道德领域, 这决定了爱国主义行为首先要有自我审视反省和自我约束能力。所以, 爱国行为要有崇高心理和责任意识, 具有同等表达意愿的社会道德舆论, 能促使个体形成道德自律和境界升华, 有助于促使社会存储伦理道德、传播正能量、净化社会风气。从法律层面看爱国主义行为需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 只需对其行为进行调整, 不必对其行为是与非作法律评判。这样做是将爱国主义行为划归道德领域, 法律追责是促使社会个体自我反省, 以追求公民道德自律。在现代法治社会中, 无论哪种情形的爱国主义都不应触犯法律, 更不能以触犯法律来宣扬爱国。对违反者更要从道德层面去深思反省, 从社会道德舆论中获得评判和引领, 进而使爱国主义行为得到升华。对一些爱国主义行为上的过激行为, 实则是触犯了社会公正的禁忌, 应在法制社会所禁止摒弃。如果这种过激爱国行为触犯法律, 就不是爱国而是害国, 如前些年出现打砸日产汽车事件, 造成严重经济财产损失, 在国际上产生恶劣影响。真正的爱国行为具有正能量、崇高而有尊严不粗俗, 是一种有道德约束的理性表达, 更不可以暴民形态体现。

    三、法治社会要理性对爱国行为进行评判

    法治社会对爱国行为一般持包容态度, 更多从道德领域进行评判。具体可从三方面进行:一要“依德爱国”, 将爱国行为动机与道德衔接, 判断其主管爱国动机是被动还是自觉自愿。这种爱国思想源自对祖国的热爱和责任。因此, 从道德出发将激发个人爱国热情, 成为爱国行为的内在驱动力。对于个人道德爱国来说, 在人生不同阶段都会因条件不同爱国主义表现也会出现波动, 除了保家卫国履行公民职责之外, 国家政府会尊重人权并不会强制公民表达爱国, 公民自身可在各自工作岗位上依据自我能力表现爱国情怀。每个公民要坚守社会主义道德方向,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行动指南, 爱国行为绝不伤害民族感情和超越法律。爱国行为不是单一的, 不一定适合所有人, 只要把握方向规避道德底线, 就是好的爱国主义行为。二要“依法爱国”, 法律是法治社会公民行为准则, 对人思想行为有引领、告诫等作用。在法治社会公民遵纪守法就是爱国表现, 通过依法爱国展现理性, 是对个人爱国行为的确定, 有助于凝聚全民族力量推动国家发展进步。三要遵守“政治原则”, 爱国主义行为具有明显政治原则性, 是公民对国家、民族的认同。任何触犯爱国行为其政治原则性将发生改变, 爱国主义行为不仅表现对国家、民族的认同, 还包括一切有国家、民族印记的事物, 让爱国主义行为融入到国家内政外交、社会风气和个人言行中, 形成所有公民不可违背的政治原则。

    对爱国行为进行分析可知, 人的爱国行为具有个人和国家双重目的性, 就如同实现中国梦一样, 每个公民都在努力实现这一宏愿, 同时也在实现自身梦想。因此, 爱国主义行为要遵循个人与社会关系原则, 激发个人能力工作学习, 汇聚亿万民众力量, 完成爱国主义宏愿。在当前法治社会和平时期改革创新精神感召下, 爱国主义行为更多体现在为社会主义公民尽职尽责和创新上, 对每个国家公民而言, 爱国主义行为不是少数人做的事, 每个公民都可通过自身实践来检验, 不需要特定时间和场合。对普通民众来说, 爱国主义行为就是努力工作、学习、这是最直接、最理性的爱国主义行为。每个人根据自己生活、工作、条件选择适合的爱国形式, 发挥主观能动性, 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法治社会公民在日常爱国行为中要自我完善爱国行为, 并不断在实践中创新发展, 改变原有学习模范的单一模式, 构建以日常生活行为追求的个人梦与国家梦, 将爱国主义行为转化为人们日常生活动机之一, 以此保障个人理想和事业目标发展。只有这样, 人们才能在法治社会中不触犯国家法律、社会道德前提下体现爱国主义行为, 并将爱国主义行为实践贯穿日常生活。

    第三篇:

    当前, 学界对弘扬爱国主义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继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增强“四个自信”、处理好全球化时代带来的挑战与机遇、促进祖国统一和维护民族团结、弘扬中国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理论问题都作出了回应和解答, 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弘扬爱国主义研究应该在深入分析新形势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所处的时代内涵, 注重学理层面上基本学科概念的界定, 阐明爱国主义涉及的情感、观念、行为三要素之间互动转化关系及其变量等方面继续推进。

    爱国主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不同历史时期的爱国主义有不同的时代内涵。在当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必须把握新形势下的时代背景和历史使命。自党的十八大以来, 国内学术界依据新的形势特点研究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文献逐渐增多, 许多理论工作者已经开始将爱国主义的研究纳入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认识和分析框架中展开。从全新的战略高度认识和理解弘扬爱国主义, 能够推进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但从整体上来看, 对于新的历史条件的特征和要求的分析, 关于爱国主义的关键理论问题的把握, 关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时代意义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还有待系统、深入的研究。以下本文将通过对文献的总结分析, 系统梳理新形势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相关研究的总体状况、主要问题领域以及基本观点评述等。

    一、关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中国梦的研究

    爱国主义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 其内容总是随着时代的前进和历史的进步而不断丰富。中国梦的提出为新形势下爱国主义注入了新的时代主题。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在这种时代背景下, 学者开始着力研究、论证中国梦与爱国主义的相互关系, 近年来这个问题领域的研究文献数量在逐渐增加, 然而质量上乘、能够在学术研究发展上作出推进的成果却不多。周中之认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爱国主义精神有着本质的联系———从历史的发展看, 爱国主义精神孕育了中国梦, 而在当代, 爱国主义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动力。罗双燕认为, 纵观我国历史, 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步总是与爱国主义息息相关。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伟业, 科学审视爱国主义的伟大历史作用, 继续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 是新时期党和国家的神圣使命。张一澍探讨了与爱国主义相关的多个概念间的变量关系, 比如教育主客体的状况及关系, 传统文化与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关系, 其中特别强调了实现中国梦的时代背景, 但中国梦在其分析中仅作为宏大场景, 没有成为分析论述的主要关系变量。朱桂莲、樊彦鹏认为, 纵观中国人民百年来走过的民族复兴历史, 贯穿其间最清晰的主线始终是中华民族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薛文杰认为, 中国梦为爱国主义教育问题提供了新内容、新视角、新思维。 截至2017年共有5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学位论文涉及中国梦与爱国主义之间的辩证关系, 说明在高校相关学科点的教学研究中已经开始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以上研究的总体思路可以简要概括为:首先对中国梦进行界定, 并从历史、学理、现实等层面分析中国梦的提出为爱国主义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和特征, 然后提出爱国主义 (教育) 在实现中国梦进程中发挥作用的机制和对策。这些研究成果意义在于达成了共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 而实现这一伟大梦想需要团结和凝聚全国各族人民, 所以必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使中国梦成为当代爱国主义的价值引领和行动纲领。的确,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 伟大的精神需要在理论上加以说明, 从而形成理论上的自信。然而, 目前研究现状和形成这种理论自信的期待还存在差距。当前研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学术性不足, 具体表现在命题重复多、结论判断多, 缺乏清晰的概念界定及在此基础上足够充实细密的逻辑分析和论证等方面。如果学界能够对一些政治学术话语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阐述清楚, 会使文章的学理性更强, 爱国主义与中国梦的逻辑更严密, 论述更有说服力。值得振奋的是, 一些学者已经开始关注这一点, 并着力在学术概念上做基础性的研究工作。刘建军认为, 为了推进爱国主义的学术研究, 需要重视对基本概念的学术辨析。而为了做到这一点, 就需要把爱国主义研究从日常话语和宣传话语中分化出来, 成为独立的研究领域。吴潜涛认为, 全面理解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对我们把握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基本规律,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佘双好认为,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科学认识爱国主义的内涵和特征, 正确认识爱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以及爱国主义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系, 只有在科学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更深刻地把握爱国主义的时代特征。在强化这样的理论自觉和学术期待后, 这几位学者进而深入探讨了爱国主义的相关概念界定、使用语境、内涵特征等学术问题, 形成了重要的理论进展。

    二、关于爱国主义与热爱中国共产党、爱社会主义内在关联的研究

    爱国主义与热爱中国共产党、爱社会主义之间的统一关系是当前爱国主义教育中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中国共产党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最坚定的实践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现实途径和制度保障, 必须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 只有把这些基本的理论讲清楚、讲透彻, 才能更好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增强社会主义的认同和自信, 更广泛地凝聚共识, 使爱国主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从笔者收集到的文献资料来看, 研究成果大多侧重历史分析和作用机制分析。多数学者形成的共识是, 近代以来, 把爱国主义理想和追求同争取民族解放、国家富强以及人民幸福结合起来,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必然要求, 是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是爱国主义的时代主题。有部分学者从弘扬爱国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实践作用机制来分析, 代表性的观点认为爱国主义精神是以情感为内质, 以共同认同的价值为基础, 以理性要求为行动界限的一种精神, 这就决定了爱国主义精神必然具有推动力、引导力和控制力。在新的历史时期, 我们更需建立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共同认同的爱国主义精神, 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在正确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不断发展。有学者全面概括了理解二者内在关联的八个方面。2009年国防大学和西安政治学院联合召开了“新中国60年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理论研讨会”, 与会学者认为, 社会主义是爱国主义的时代旗帜, 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民族灵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为爱祖国同爱祖国的社会制度的结合提供了条件, 使爱国主义迸发出巨大的能量, 而在当代中国, 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之中, 要促进二者的良性互动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总体上, 学界目前在分析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统一关系时, 运用的历史分析比较多;强调内在关联的本质时, 比较强调相互的实践作用机制, 与两种研究分析思路相对应的, 学术逻辑分析和跨学科分层次的研究分析略显不足。首先, 在讨论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本质时, 欠缺对政党、社会制度、国家等基本概念及相互关系的分析,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 一种可能的原因是当代政治学为西方话语垄断, 中国传统政治智慧在形成当代话语权的过程中更新改造不足, 提升话语权也恰恰是我们在今后论述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问题时应当着力弥补完善的基础方面;其次, 在分析二者的关系中, 不能忽略对中观甚至微观层次的分析, 从爱国之情到报国之志, 必然经过社会制度的现实渠道和途径, 无论从局部个体还是全局整体都有一个社会主义认同的问题。简言之, 社会主义国家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无论是在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视野中, 还是在现实的实践中, 都不能、也无法剥离有关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 社会主义认同研究和教育, 是所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国家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培育的核心任务。抛开社会主义认同来抽象谈论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教育, 抑或民族精神培育都是空乏的、没有任何意义的。

    三、关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中国精神的研究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 需要将伟大精神阐述清楚、大胆弘扬。稍早些的学术研究在论述爱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时, 大多所依据的是党的十六大报告中的论断: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 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吴潜涛认为, 党的十六大所概括的中华民族精神是在五千多年的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践中, 特别是近代以来在反对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的斗争中, 形成的大多数民族成员认同的心理素质、思想感情、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和道德准则。2015年12月30日, 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自此之后, 学者们围绕“核心地位论”展开了爱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精神的论述。温静认为, 爱国主义在中华民族精神中的核心地位, 既是中华民族精神发展的历史必然, 也是爱国主义自身特点的价值彰显, 更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诉求。应当看到, 民族精神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产物, 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 丰富着这个民族精神, 实践在不断前进, 理论探索也从未停止。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同时必须大力提倡和弘扬中国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共同构成了中国精神。关于中国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梦, 李忠军认为, 这是一个三位一体的整体逻辑———中国梦铸牢科学信仰, 指引铸魂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塑价值共识, 明确铸魂规约;中国精神铸就精神家园, 创生铸魂动力。这三个概念都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密不可分。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也非常重要。2015年, 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 把爱国主义提升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深层次力量:“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 最深层次、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这种定位在学者的研究中得到了关注和反映。张军党认为, 正确把握爱国主义的精神内涵, 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前提和途径。梁庚立认为, 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要原则、重要基础和动力之源。李心记认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都与爱国主义密切相关。在当代中国, 爱国主义的本质特征就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认真对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则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课题, 而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核心的爱国主义, 同样需要从丰厚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源泉。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爱国主义相互关系的论述一直比较丰富。赖雄麟从情感、道德、政治文化三个层面, 全面地解读和阐释爱国主义内涵, 论述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深刻内涵。张一澍注意到了运用传统文化资源充实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存在着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方的认知疲劳、教育内容和手段不接地气的状况。刘志琴认为, 爱国主义与传统文化, 是超越地区、民族、制度和国界, 在全世界华人圈中最有号召力和影响力的两大课题。可以说, 在众多的文化问题中, 以这两个问题最有普遍意义和深入人心。如果把这两个问题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 而又作一番学究式的考察的话, 会发现这里有个差距, 那就是爱国主义虽然是历经千百年陶冶的对祖国最深厚的感情, 但当下谈论更多的是现代政治观念。这个观点发表于20多年前, 但到今天依然具有启迪思考的学术价值。

    四、关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研究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愿景, 而在实现这个愿景过程中还存在着现实的挑战和困难。除了台湾问题需要解决, 作为迅速崛起的发展中大国,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 我国国家安全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诸如民族分裂主义、恐怖主义活动的冲击和影响。在新的时代条件下,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必须把促进祖国统一和维护民族团结作为重要着力点和落脚点。总书记作出的这一论断, 根据新时代条件的发展变化, 弘扬爱国主义的急切现实要求, 需要认真分析和回答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棘手问题。在当前的学术文献中, 将爱国主义精神弘扬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等现实问题联系起来进行理论和现实分析的研究还不够, 而且主要集中在法学、政治学等社会科学理论领域。在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过程中, 爱国主义情感、认知和行为如何发挥作用, 基于经济基础、政治文化、社会舆论的学理研究仍然有很大的解读空间。

    在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过程中, 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辨析从未停止。潘亚玲经过梳理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西方文献, 认为, 虽然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概念中都包含了对国家的强烈忠诚和热爱, 但意义上却存在着重大的差异。就其本质而言, 民族主义不过是爱国主义的一个变种而已。马得勇通过对截至2012年的国外近期实证研究得出了与之前相类似的结论:民族主义情感是一种盲目的国家优越感, 它带有对外部群体的蔑视和排外倾向, 并具有对外部群体的支配感, 而爱国主义是一种健康的、建设性的、宽容的爱国情感, 未必会导致排外倾向和支配倾向。我们需要警惕这种讨厌和排斥“他者”的“民族主义”, 不能把开放包容的爱国主义引入歧途, 将爱国主义动员凝聚的力量用错了地方。

    五、关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全球化影响的研究

    中国正在积极融入全球化进程之中, 在全球化时代我们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正当性、必要性和操作性都是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学术界对经济全球化时代的爱国主义论述较多, 也相对形成了一些共识。概括起来, 在全球化与爱国主义关系问题上, 学界普遍认为, 全球化的发展使爱国主义必须重新考虑时代背景、内涵和特征, 爱国主义教育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并不过时, 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给爱国主义教育既带来了危机, 也带来了挑战, 因此基于问题“提出-分析-解决”的逻辑分析框架下, 自然而然地要提出相应的对策。刘建军在《论经济全球化时代的爱国主义》 (2012) 一文中的观点最具有代表性, 即经济全球化必然会在经济、政治、文化、心理感情等不同方面冲击和削弱民族国家的爱国主义。但爱国主义依然有存在的合法性, 因为经济全球化进程在一定范围内刺激和强化了人们的爱国主义感情, 民族国家继续存在并仍然是大多数人认同和归属的主要共同体, 民族文化能够继续存在并且依然是民族认同所系。辛向阳在总结总书记的爱国主义思想中概括道:经济全球化时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如果说稍有不同, 是不同学者在使用学科范式和表述方式上的差异。如陆华从伦理学的学科范式分析认为全球化时代的培育爱国主义精神应该提供充足的伦理供给;许洁从政治学角度分析认为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 民族意义上的国家意识逐渐淡化, 对此, 理性的爱国主义建构应该是基于本民族符号系统诠释的基本价值观念, 并以此为路向形成凝聚公民向心力的政治文化,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民族主义和制度认同的有机融合。这些成果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探讨了全球化时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论问题, 取得了有益的进展, 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其一, 就是存在部分学者将爱国主义与爱国主义教育简单等同的现象, 所以大量的文献是在谈论全球化时代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关系问题。从爱国主义到爱国主义教育, 主客体得到了明确的限定, 尤其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里, 一般的是指学校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师生, 在这方面开展的理论探讨、经验总结和问题分析很多, 如王雯姝曾全面概括了“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的主要视阈”。但是在新形势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前景更加广阔, 任务更为艰巨, 要求对爱国主义与爱国主义教育两个概念作出必要的区分, 这也是目前研究现状中欠缺的内容。其二, 是当时学界在考虑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文献中, 缺乏往前走一步、转换视角、拓展思维空间的勇气。具体而言, 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 学者大多停留在自身关注的视角上, 以“我”为出发点和着力点, 将我国的爱国主义界定为全球化影响的客体, 在国内坚持辩证思维的社会学科研究方法情况下, 却缺少辩证的主体意识, 对以爱国主义精神凝聚力量的中国可以为全球化的世界带来何种贡献审思不多, 缺少更广阔的胸怀和视野, 而这一点在总书记的讲话中得到了明确。总书记在不同场合提出要积极倡导求同存异、交流互鉴, 促进不同国度、不同文明相互借鉴、共同进步, 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构建人类命运的共同体。这样的观点直到最近在学术文献中才逐渐有所反映, 如有学者开始论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扩大对外开放的有机统一。这实际上引出了另外一个重要的基本理论和现实问题: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关系。在全球化与爱国主义辩证关系的研究中, 如果少了国际主义这个理论视角, 就缺少了理论纵深、政策视野和实践维度。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制度发生剧变、苏联解体, 社会主义阵营发生剧烈变化, 邓小平同志根据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 提出埋头实干, 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无产阶级国际主义逐渐淡出国家意识形态, 关于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辩证关系的学术研究不多, 在中国知网检索关于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文献, 从1989年至今, 只有19篇学术文章, 除1995年 (4篇) 、1997年 (2篇) 以外, 其余每年只有一篇相关学术论文发表。有学者关注到了这种现象, 提出关于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关系的研究是一个迫切和重要的课题, 如冯昭奎认为, 新中国建立以来, 在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的同时, 有关国际主义的研究、宣传和教育一直受到高度重视。但不能不承认,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 有关国际主义的研究和宣传已经从我国学术界和传媒“淡出”, 在对外关系中以民族主义取代国际主义的研究和宣传有所抬头。随着时代形势的发展变化, 陆续有学者注意到,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在世界舞台上必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需要重新界定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内涵。

    面临当前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 在处理到具体的学术问题需要表明立场时, 学界关于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互关系的新论述各有侧重。一种观点强调不断加速的全球化趋势挑战着民族主权国家的界限, 诸如国际的广泛密切合作及环境气候等全球性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暂时将爱国主义搁置一旁;另外一种观点则更强调主权国家客观存在的现实及其根本利益, 认为当前的国际关系仍然是以民族国家为主要行为主体的, 在民族国家上升期要求超前进行国际主义教育的要求太不合理。这两种观点的问题都是割裂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辩证关系的顾此失彼、孤立片面的表现。

    总之, 围绕新的时代特征和形势任务, 学界及时、深入地研究了弘扬爱国主义的相关重大问题, 深化了研究视阈, 积累了学术资源。下一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努力。其一, 继续深入分析新形势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所处的时代内涵, 包括国际国内的深刻变革和社会影响, 保持清晰的认识和思考, 形成基本的形势判断。其二, 注重学理层面上基本学科概念的界定, 以坚实准确的基本概念构建爱国主义理论大厦, 以指导实践。其三, 加强对爱国主义涉及的情感、观念、行为三要素之间互动转化关系及其变量的研究, 从学科研究层面上注重心理学、行为学、民族学和人学等不同学科的交融综合。其四, 注重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这其中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爱国主义与中国精神之间的辩证关系是爱国主义教育理论和实践中最重要的内容, 其包含的社会主义认同问题、国际主义视野问题和中国精神培育等问题阐述不清楚, 是造成当前理论困境和实践偏差的重要原因。

    推荐访问:爱国主义精神 论文 专业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