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正文

    读毛泽东《实践论》有感

    时间:2021-08-03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毛泽东是公认的世纪伟人,是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军事家,党和共和国的缔造者。在没有研读毛泽东的《实践论》之前,看到这几项崇高的评价,只有顶礼膜拜的份儿。

    参加中青一班的第九堂课,听了陈培永老师的“毛泽东《实践论》与领导认识力提升”这堂课,课后自己又捧读了《实践论》,再回看这些评价,毛泽东之所以伟大,之所以有别于其他单纯的思想家或简单的革命家,是因为他把毛泽东的思想体系,用于成功指导了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把《实践论》从纸上落到了地上。纵览其一生,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知行录,就此而言,可谓一个纯粹的伟人。

    《实践论》是毛泽东1937年4月至7月在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讲授哲学时所用《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的第二章第十一节,与《矛盾论》并称“两论”。

    任何一篇伟大思想著述的诞生,必然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1937年前后,一方面,中国的政治局势正处在重大的历史转折时刻,开始由国内战争向抗日战争转变,国内外各种矛盾、形势错综复杂、变化多端。另一方面,我党的革命也处在重要路口,经历了1924年和1934年两次惨痛失败后,左右倾的错误路线还没有及时地批判,其不良影响还严重存在。中国革命形势的巨大变化需要全党在观念上进行一次大的转变,从认识根源上清算“右倾”机会主义和“左倾”冒险主义错误。面对这种情况,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不能不着手批判过去的错误路线,用正确的思想理论来教育全党、统一全党的认识,迎接新的革命形势。《实践论》和《矛盾论》的诞生,正是在此紧要关头。

    在我的理解,《实践论》通篇体现了八个字:体用结合,知行合一。既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体”,又引领着中国革命“用”的实践;

    既廓清统一当时历史时期思想认识这个“知”,又从根本路线上解决了“行”的问题。对此,毛泽东有精辟阐述,“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认识从实践开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必须回到实践去。”他又指出,“所谓实践是真理的标准,所谓‘生活、实践底观点,应该是认识论底首先的和基本的观点’”。

    撇开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从思想哲学的角度而言,《实践论》阐明了中国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知行关系问题。中国历代哲学家都使用知行范畴来讨论认识的问题,并形成了中国独特的认识论体系。孔子提出“生而知之者上也”,孟子提出“人之能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

    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朱熹提出“论先后,知为先,行为后”,王夫之认为“行可以兼知,知不可以兼行”。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他辛辣指出“世上最可笑的是那些‘知识里手’,有了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便自封‘天下第一’,适足见其不自量力而已。”

    “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时间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144字是《实践论》的华彩部分,中国传统哲学中认识论的问题,特别是知行关系的问题,只有到了《实践论》才讲清楚了。一卷革命者的行动指南,同时又闪耀着思辨的哲学光芒,这就是伟人超乎寻常处。

    《实践论》写于78年前的中国革命和抗日战争交汇时期,对今天我们“两个百年”和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仍有着强烈的现实指导意义。尤其在当下这个变革的时代,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各种文化相互交融,各种观念相互碰撞,人们的世界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明了,也没有像今天这么迷茫。当年的经验主义、教条主义,仍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不时出现的“绊脚石”、“迷魂阵”。在包括新自由主义、新左派、民主社会主义、文化保守主义、民族主义、新权威主义甚至殖民文化主义、保守主义、经济私有化等等众声喧哗中,什么才是适合中国国情、党情、民情的中国道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仍然发聩震耳。

    伟大的领导者之间,可能所处时代不同,但总有相似之处。毛泽东对知行统一的阐述,有一句生活化的形容:“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习近平总书记所勾勒的“两个百年”和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四个全面”是战略布局,“三个自信”则是兴旺根本,对这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也有一段很接地气的概括:“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着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

    梨子的味道,亲口吃过才知道;

    鞋子的合适,自己穿过才知道。翻开近代以来中国200多年的历史,清末民初100多年,数度濒临亡国亡种关头;

    唯有1949年建国至今,改革开放前30年解决了中国人民站起来的问题,改革开放后30年解决了中国人民发展起来的问题。哪一种主义更适合中国,我们吃过的“梨子”和穿过的“鞋子”,这些亲身实践已经给出了“三个自信”最现实也最管用的答案。

    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选择自己道路的权利和自由,这其中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制无美恶,期于适时;

    变无迟速,要在当可。”严复1906年写于《宪法大义》的一句话,今天读来仍饶有意味、发人深思。

    作者千万要继续写下去啊。

    对我有益。

    读毛泽东《实践论》有感

    >是毛泽东于1937年7月在延安写作的,总结了中国革命的教训。《实践论》主要批判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论述了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和基本的观点,认识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并以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为原理,阐述了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和总规律。

    《实践论》这篇著作,在当时大大提高了全党的理论水平,为1942年开展的整风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他还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提供了思想武器。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一篇重要文献。

    读完《实践论》,我们知道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说人们从实践中证实自己的认识就,如果在实践中失败,就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总结教训。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列宁说过:实践高于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我们还了解到,认识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认识的感性阶段,既感觉和印象的阶段;第二个阶段是理性的认识阶段,也就是抓着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到达于思维,到达于逐步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了解它的规律性,了解这一过程和那一过程间的内部联系,即到达于论理的认识。感性和理性两者的性质不同,但又不是互相分离的,它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之所以能够作出他们的理论,除了他们的天才条件之外,主要的是他们亲自参加了当时的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没有这后一个条件,任何天才也是不能成功的。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那些人在她们的实践中取得了“知”。

    世上最可笑的是那些“知识里手”,有了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便自封为“天下第一”,适足见其不自量而已。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中国人有一句老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对于人们的实践是真理,对于认识论也是真理。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

    战争的领导者,他们也都是一些历经无数实践的人。他们在开始阶段只是经历了许多作战经验,败仗也是打得很多的。然而由于这些经验,特别是败仗的经验,使他们能够理解贯穿整个战争内部的东西,即那个战争的规律性,懂得了战略和战术,因而能够有把握地去指导战争。

    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和总规律就是: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的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认识、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辨证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推荐访问:实践论 有感 毛泽东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