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正文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看云识天气》导学稿_凤凰导学稿七年级答案

    时间:2019-04-08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看云识天气》导学稿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比喻的修辞,体味语言的准确生动。
    2、学习常用的说明方法,增加一些看云识天气的常识。
    [重点难点]:
    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2、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方法]:
    朗读法、观察与联想、图表概括法。
    课前预习案
    一、阅读课文,排除障碍
    (1)注音:
    峰峦( ) 一霎( )间 点缀( ) 绫纱( )
    弥漫( ) 月晕( ) 崩塌( ) 晕( )头转向
    (2)释义:
    峰峦: 预兆:
    轻盈: 弥漫:
    征兆: 崩塌:
    一霎间:
    (3)写下你自己的重点字词:
    二、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自由诵读,梳理课文主要内容。思考:
    1.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云和天气是什么样的关系?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2. 看云识天气最基本的经验是什么?用课文中的话回答。
    3. 作者从哪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
    三、预习自测:
    1、《看云识天气》,作者________,是一篇__________,文章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介绍了云的_________、_______及不同的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主要运用了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
    2、搜集课外的有关天气的谚语,写下5条。
    课内探究案
    引入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
    [教学过程]:
    一、积累运用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峰峦( ) 丝缕( ) 棉絮( ) 月晕( ) 冰雹( )
    预兆( ) 弥漫( )一霎间 ( ) 鳞( ) 波
    2. 给多音字注音
    晕 称 卷 圈 薄
    二、整体感知:
    (1)本文是一篇科普文,主要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切合文题揭示云和天气关系的词语是什么?它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2)有关云和天气的关系,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说明的,找出并在文中标出说明角度变化的语句。
    (3)文中第2段看云识天气的经验一句是揭示云的形态和天气关系,作者用“往往”“常常”作限制词,说明了什么?后面的三个语段与它有什么关系?
    (4)课文主体部分对云和天气关系的具体细致的介绍,第1段的概述在语言运用上的显著特点是形象生动的比喻的运用,试具体分析其作用。
    (5)以简表的形式归结课文的行文思路。
    三、重点理解:
    1.第一节第一句中 这个词说出了云的总体形态, 这个词说出了云的总体特征。用波浪线分别划出这两个词照应的内容。
    2.第一段最后一句在这段中有什么作用?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招牌”是什么意思?
    3.第二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分别和下文哪些内容相照应?“往往”“常常”两个词删去可以吗?为什么?
    4.第三小节中,作者把薄云分为 这几种,采用了 的说明方法。“卷云丝丝缕缕的漂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此句表达方式是 ,修辞是 ,说明方法是 。
    5.(4、5)两段写到了几种云?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这两段文字具体诠释了上文中哪句话?
    “积雨云越长越高,云底慢慢变黑,云峰渐渐模糊,不一会儿,整座云山崩塌了,乌云弥漫了天空,顷刻间,雷声隆隆,电光闪闪,马上就会哗啦哗啦地下起暴雨,有时竟会有冰雹或者龙卷风”,这段话中的动词有 ,其作用是
    ,采用了 的说明方法。说明语言 生动或平实)。
    6.第六段的中心句是 ?哪一个字起过渡作用? 本段在介绍云上的光彩和天气的关系时,说明方法和上文有什么明显的不同?
    根据运上的光彩现象,可分作 这四种光,这种说明方法叫 。
    7.看云识天气的意义是什么?
    8.填写下列表格:
    云的形态与天气
    云名位置形态特点天气征兆
    卷云最高丝丝缕缕的漂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晴朗
    云的光彩与天气
    光彩名产生和分布情况且色彩天气征兆
    四、探究学习
    1.学生精读,揣摩语言的生动形象。
    2、结合课文的细致描绘,仔细观察云的形态变化,展开丰富的联想,说出更有创意的理解。思考:
    (1)为什么看云可以识天气,怎样看云识天气?
    (2)语段中清晰的思路是通过分类别的方法表现出来的,请以简表的形式列出晴天云的形态变化、特征以及预示的天气变化等情形对比。
    (3)第3段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那么现象是什么

    ?本质又是什么?
    (4)第3段文字的语言,既有平实说明,又有生动说明,各举出一个例子。
    (5)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起来确感到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你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吗?
    3.记叙文中,比喻是一种修辞方法;说明文中,运用比喻来说明事物,叫做打比方。课文中打比方的运用,使得行文生动活泼,饶有趣味。请仿照示例造句,从形状入手,展开充分的想像和联想,既考虑静态,又兼顾动态,以求动静结合之妙。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1)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
    (2)远处的霓虹灯亮了,……
    课后拓展案
    五、拓展延伸
    1. 仿写
    生活是一杯酒,散发着迷人的醇香;生活是一本书,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生活是
    天上的云,有的像羽毛,轻轻的飘在空中;
    2.写出四句含云的诗句:
    3。下列说明方法各举一例:
    a) 打比方
    b) 引用
    c) 摹状貌
    d) 分类别
    【精读精练】(考验自己,我最棒!)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沙尘暴又敲环保警钟
    (1)3月22日,今年第一场沙尘暴席卷塞北,并向东向南蔓延。呼啸的大风中,沙尘遮天蔽日。据悉,沙尘蔓延速度最高可达每秒22米。
    ②连日来,不仅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北、北京、天津等北方地区风卷黄沙,北方的沙尘还随冷空气一路南下,导致上海、江苏等南方许多地区也出现了沙尘泥雨天气。
    ③资料显示,1993年,甘肃、新疆一带发生了特大沙尘暴;1998年,西北地区发生特大沙尘暴。两次沙尘暴淹田断路,造成大量人畜伤亡,直接经济损失高达数亿元。
    ④我国为什么会接连发生沙尘暴灾害?专家认为,这与我国荒漠化和沙漠化面积日趋增多直接相关。据统计,全国荒漠化面积已达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3%;沙漠化面积已达162万平方公里。荒沙化和沙漠化蔓延到如此严重程度,根源在于我们长期滥垦滥用草地资源,不重视保护林木。
    ⑤内蒙古阿拉善及周边地区是今年第一场沙尘暴的发源地,素有“胡杨故乡”的美称。但是,这些年来,胡杨林正以每年13600亩的速度减少。到去年年底,这个地区的胡杨林仅剩下了34万亩,导致周围30多平方公里的沙漠戈壁不断扩大地盘,成为每年沙尘暴天气的“罪魁祸首”。
    ⑥据调查统计,近20年来,仅内蒙古、新疆、青海和黑龙江等10省区乱垦草地就达680万公顷,其中大多是水草丰美的放牧场和割草地。
    ⑦中国科学院研究员苏大学说,人类盲目垦草为田和长期超负荷放牧造成了对草地破坏性使用。
    ⑧今天的沙尘暴正是人类为破坏环境付出的一种代价。然而,时至今日,许多人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只是一味地抱怨天气。有关专家就此提醒说,我们必须对生态环境问题给予足够重视,并在发展经济的时候不能忽略可持续发展,否则将会遭到大自然更加严酷的报复。
    1.我国沙尘暴天气多发的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大量运用数据有何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敞开心扉说课堂)

    推荐访问:人教版 七年级 语文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看云识天气》导学稿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古诗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