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优质范文 > 正文

    小学三年级综合实践课教学计划7篇【通用文档】

    时间:2023-04-17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小学三年级综合实践课教学计划7篇小学三年级综合实践课教学计划篇1一、素材解读1、素材的选取。年月日方面的知识既熟悉又陌生,说它熟悉,是因为我们几乎天天在与时间打交道;说它陌生,是因为它非常抽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三年级综合实践课教学计划7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三年级综合实践课教学计划7篇

    我们的教学工作又将续写新的篇章,为此写份教学计划吧,一份优质的教学计划一定是和我们的教学内容紧密贴合的,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小学三年级综合实践课教学计划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小学三年级综合实践课教学计划篇1

    一、素材解读

    1、素材的选取。年月日方面的知识既熟悉又陌生,说它熟悉,是因为我们几乎天天在与时间打交道;说它陌生,是因为它非常抽象,尤其对儿童来讲,它看不见、摸不着,反映的是时间与空间之间的变化现象,而不是反映儿童非常熟悉的物的特征,如探究立体图形的特征,可以借助于各种常见的立体纸盒,通过拆拼与组合进行活动。教材尊重这一客观事实,以“走进天文馆”为线索,通过买票与观看科幻片两个活动进行学习,实现了学习内容与生活事实的有机结合。

    2、本单元的情景串。本单元有2个信息窗。依次是:

    二、单元知识分析

    1、知识基础。

    一年级下册:下雨了--学看钟表(会认读整十、半时,知道“快几时了”“几时刚过”)

    二年级下册:新千年第一缕阳光--时、分、秒的认识(会认读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1分=60秒,会用两种方式表示钟面上是几时几分)

    2、教材的地位。有三点:

    是钟表认识的继续;

    是年月日知识学习的开始阶段与结束阶段;

    是今后解决问题的重要基础。不仅是解决生活中问题的基础,也是解决数学中问题的基础。

    3、知识构成。共设有2个信息窗,每个信息窗的学习内容如下:

    信息窗1:二十四时计时法;

    信息窗2:年月日知识的学习。

    三、单元教材解读

    (一)信息窗1的解读

    1、情景图的解读。作为走进天文馆的第一个活动,教材选择从买票活动入手,通过天文馆售票口呈现出的时间信息进行二十四时计时法的学习,符合生活中的的实际状况。

    2、情景图中的信息。情景中呈现了天文馆一天放映节目的时间表信息及天文馆每天开馆时间的信息。

    3、例题的设置与功能。本信息窗设计了2个例题。

    例题一:15:00是几时?学习二十四时计时法;

    例题二:天文馆一天的开馆时间有多长?学习时间的计算。

    4、教学的策略及注意事项

    (1)对儿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要认真分析。除了上述所说的知识基础以外,学生在运用时间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过程中积累了好多经验,也从中获得了一些知识,如在收听广播节目预告及观看电视节目预告中知道了19点是通常所说的晚上7点等,这些是开展学习活动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也是分析学生所不可或缺的。

    (2)要帮助学生梳理数学语言,如:15:00是下午3时,晚上7:30是19:30。

    (3)学习材料准备:钟表或钟表模型。

    (4)教学目标:是什么--什么是24时计时法;为什么--时针每天转两圈,每天转24小时;怎么做--明确什么时候加12,什么时候减12。

    (5)要帮助学生理解难懂的词语。如“开馆”既:每天打开天文馆门的时间是8:30,每天关闭天文馆门的时间是16:30。

    (6)语言的梳理:24时计时法:在用24时计时法来表述全天的所有时间,不用再说明是早上、上午、下午还是晚上(几时);普通计时法:要说明是上午几时、下午几时、晚上几时等。

    (7)建立二十四时计时法的表象是教学的重要目标,同时也是实现教学向深层次发展、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价值的重要体现。表象建立目标的体现,不是通常所说的能够进行二十四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之间的转换,这只是学习知识性目标的体现,而是在此基础上能够把二十四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所表述的时刻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如看到或听到16:30,马上就能联想到是下午4:30,马上就能想到是下午放学的时间。另外,表象建立的过程可以有效地实现知识性目标的实现,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脱离了表象的建立过程,要实现知识性目标,就只能靠大量的练习来实现,这一点教师要有清醒的认识与理解,否则就可能使教学陷入低效率的恶性循环之中。

    5、例题教学的具体阐释

    例题一:15:00是几时?学习二十四时计时法。

    猜想--探究--梳理--应用。

    猜想:猜想既引导学生知道情景中的8:30、9:00、10:30都是上午的时刻;15:00、15:45、16:30都是下午的时刻,并会用下午几时几分来表述出来,既把下午的时间也既学生生疏的二十四时计时法用学生熟悉的普通计时法来表述出来,也就是知道15:00、15:45、16:30在一天中的位置。

    探究:利用钟表帮助学生完成从8:30--16:30的拨针操作活动。

    注意:考虑到例题只进行一个时刻的探究就来进行二十四时计时法的总结与梳理是不行的,所以把情景中的所有时刻都让学生来表述。另外要及时进行板书,用它作为总结梳理的原材料:

    开始

    今日放映

    结束

    24时计时法

    8:30

    9:00

    10:30

    15:00

    15:45

    16:30

    普通计时法

    上午

    8:30

    上午

    9:00

    上午

    10:30

    下午

    3:00

    下午

    3:45

    下午

    4:30

    梳理:一是给出两种计时方法的名称,既24时计时法、普通计时法。二是梳理24时计时法的计时方法,可以再指导学生进行拨针操作,引导学生发现下午时刻的表述,不再是0、1、2......时这样来计时,而是从12时开始往后计时的,既13、14......这样来计时,也既每天的时间的计时,是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方法。像这样的计时方法就是24时计时法。通俗地来讲,普通计时法是采用从0时到12时、然后又从0时到12时的计时方法,24时计时法是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方法。二十四时计时法的模型可以用下面的钟表来抽象:

    以上教学要把握的目标是:初步使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知道每天时刻的表述在钟表上是怎样转动的。既初步给学生一个24时计时法的表象。至于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转换是下一个环节要做的工作。

    应用:进行专项训练,既进行二十四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转换。然后通过对比分析总结梳理:一是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下午及晚上的时间,在普通计时法的基础上加上12,反之就要减去12;二是在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下午及晚上的时间时,不用再说是下午还是晚上,在用普通计时法表示时间时,要说明是下午几时或晚上几时。

    例题二:天文馆一天的开馆时间有多长?学习时间的计算。

    猜想--探究--拓展--升华。

    猜想:估计学生可能有两种答案,8时与9时。9时是从8:30作为起点,把它看作1开始数的,这种数的方法与数天数的方法混在一起;8时是正确答案,说明学生已经具有了“时刻之间的间隔就是时间”的观念。这个阶段不能要求学生都能回答正确。

    探究:活动一:拨一拨:引导学生在钟表上从8:30开始拨起,一直拨到16:30。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从8:30到9:30经过了1时,既发现了经过了1、2、3......11、12个大格,经过了60个小格,时间是60分钟,也就是1时,这个阶段是探究的关键;有了这个基础,下面的探究就会顺利进行,引导学生通过拨动钟表上的表针发现:从9:30到10:30是1时,从10:30到11:30是1时......所以从8:30--16:30经过了8时。

    活动二:画一画:画一画既“变曲为直”,引导学生把时针在钟表上的转动转变为直线,既课本上的表述方式。

    拓展:把情景中几个节目之间的放映时间进行探究,同样也要经历估算、拨一拨、画一画的探究过程。

    升华:既用数学算式的计算方式进行升华,引导学生发现:16:30-8:30=8时等。可以用竖式表示:

    (二)信息窗2的解读

    1、情景图的解读。联系上一个信息窗及本信息窗呈现出的情景我们不难发现,学生是在观看《奇妙的星空》科教片。以我们人类生活的太阳系为模型,通过情景中呈现的公转与自转的时间信息来抽象年月日的时间规律。

    2、情景图中的信息。

    公转:绕太阳化转一周的时间,水星约是88天,地球约是一年,天王星约是84年......

    自转: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23时56分4秒,大约是1日。

    3、例题的设置与功能。本信息窗设计了3个例题。

    例题一:一年有多长?学平年、闰年。

    例题二:关于月的知识,你知道些什么?学习月的知识。

    例题三:你知道哪些有关日的知识?学习1日=24时。

    4、教学的策略及注意事项

    (1)尊重学生已有的年月日知识。虽然年月日的知识是非常抽象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关的知识,这是学习的重要经验基础。如果学生不具有这样的经验,教学只能是灌输式,所以教师要在正确估计的基础上提前布置学生了解这方面的知识,积累相关的经验。

    (2)教学的基本方法--归纳法。年月日作为计量地球公转与自转的时间单位,这方面的知识是有规律可循的,要通过年月日时间规律的归纳与探究,梳理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提供探究材料,通过对材料的对比辨析进行归纳,这就是归纳法。

    (3)教材分析:“合作探索”部分的三个例题,分别是学习一年有多长、学习月的知识、学习有关日的知识,从中不难发现,它是延着年、月、日的知识体系而编排的。其中,例题二是教学的重点内容,并在学生的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它学习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对整个内容的学习质量。

    在例题二的探究过程中,教材分别用了四块内容,仔细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上面的两部分属于探究,而下面的两部分其实是总结与梳理的内容。

    (4)教学的层次性:从中我们也不难发现,教材中的三个例题虽然都属于“合作探索”,但这里的探索必须划分层次,否则就会使教学陷入无序的状态之中。

    5、例题教学的具体阐释

    例题一:一年有多长?学平年、闰年。

    在引导学生充分表述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既概括:一年有12个月,一年有365天,一年有366天。在此基础上进行抽象:一年有365天的年份是平年,一年有366天的年份是闰年。

    例题二:关于月的知识,你知道些什么?学习月的知识。

    按照“猜想--探究(验证)--反思--升华”的程序进行教学。

    猜想:引导学生把了解到的有关月的知识进行表述:关于年月日的知识,你还了解哪些?这其实就是教材例题二中左上角部分的教学。

    探究(验证):为学生准备不少于5年的相邻年份年历卡,如果考虑到年历卡准备不方便,可以用挂历或年历来替代。教师要准备如下所示的表格,以备学生汇报交流时用。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年历卡,看从中能发现什么?

    伴随着学生交流活动的不断深入,教师把学生发现的各个年份中每个月的天数填写完整。

    年份

    天数

    月份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__年

    20__年

    20__年

    20__年

    20__年

    20__年

    20__年

    1

    2

    29

    28

    28

    28

    29

    28

    28

    28

    29

    28

    28

    3

    4

    5

    6

    7

    8

    9

    10

    11

    12

    366

    366

    366

    闰年

    闰年

    闰年

    反思:利用上述的表格中的材料,引导学生发现隐含在其中的规律,既:

    (1)1、3、5、7、8、10、12月,每月31天;4、6、9、11月,每月30天;2月份有的年份是28天,有的年份是29天。

    (2)每年天数的计算:任意选择其中一个年份,计算每年的天数是多少。通过数据说明:闰年的2月是29天。并引导发现每4年中有一个闰年。

    (3)闰年的判断方法:一是根据二月的天数的判断;二是根据每年的天数来判断。

    (4)引导发现公历年份与数字4的关系,既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并补充: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升华:利用儿歌帮助学生记忆每月的天数。

    例题三:你知道哪些有关日的知识?

    教学中要注意:一是要利用钟表帮助学生梳理“时针走两圈,正好是1日”,这个过程其实也是帮助学生建立1日的表象的过程,是把1日的定性的描述与钟表的定量的刻画联系起来;二是要利用表针的拨动给学生清晰的“一日”的概念,既“从今天零时到明天零时正好是1日”;三是1日与1时之间的关系,既“1日是24时”。

    小学三年级综合实践课教学计划篇2

    一、指导思想:

    它打破教育与生活的隔离,孩子们在学校当中在与其他场合当中一样,需要享受一种完整的生活。学习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教改也好,课改也好,第一项任务就是把生活的权利还给孩子,把学习的过程变成生活的过程,加强学校教育与儿童生活、社会生活的联系。它改变单一的课程结构,改变教学方式,为同学表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空间。

    二、学习情况分析

    三年级小同学文化基础知识、社会阅历和人生体验还非常有限,所以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应该是“在体验中研究”,即以形成直接体验为主,在研究和解决问题方面,强调养成初步的方向。实施综合实践课程,就是要为同学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了解周围的生活环境,关注自己及同伴当中的心理健康、人际交往问题,激发他们对自然和社会问题的好奇心,扩大视野,积累经验。总之,就是要让他们更多地去看,去听,去想,去试。

    考虑到三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我们的综合实践课设定了三大主题: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希望通过这三大主题激发着同学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三、课程总体目标:

    密切同学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同学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同学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1、亲身参与实践,注重亲历、自主学习和实践,在开放的学习情景中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

    2、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形成亲近自然、关爱自然、关心社会以及自我发展的责任感。

    3、发展同学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认知、发展同学的动手能力,养成探究学习的态度和习惯。

    4、培养同学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整理与归纳信息,并恰当地利用信息的能力。

    5、鼓励同学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独立思考,标新立异,大胆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并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激发他们探究和创新的欲望,培养创新能力。

    6、养成合作意识、民主意识、科学意识、环境意识、培养同学积极进取、善于交往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四、活动重点:

    针对三年级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在编写“活动资料”时,把提高同学的观察力作为三年级的重点。

    1、我们要在活动中有意识、有计划地发展儿童的观察力,使同学学会进行有目的、系统的观察,全面的观察。要求同学会看、会听、会嗅、会尝和会触摸,并且会把眼耳鼻舌身的感觉,综合起来进行思考。

    2、在三年级深入的观察活动中,要求同学对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概括、比较),要求同学进行独立的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是十分重要的。在深入地观察以后,要他们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无疑对他们素质的提高十分有利。

    五、活动难点:

    就是能够从直接经验抽象出问题的本质来,完成思维发展的飞跃,从而提高同学的素质。

    六、实施策略

    1、与学科教学相结合

    每一门学科都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都互相渗透。在学科教学中,同学会由本学科生成许多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这时,教师要具有敏锐的捕捉信息的能力,帮助同学提炼加工使之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课题,教师都要在教学中培养自己挖掘综合实践活动素材的意识,使学科教学深入、彻底,更使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的选择具有广泛性。

    2、与同学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生活,是同学学习的大舞台。但是很多同学对自己的生活熟视无睹,丰富多彩的生活对他们来说是平淡无奇的。这是因为他们对身边的小事往往习以为常,见怪不怪。如果用研究的眼光看待、分析、认识身边的小事,不仅会理解小事的教育意义,而且会提高思维的品质和研究习惯。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使命。

    3、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

    现在的同学不再是只会读书的机器了,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的焦点问题。对一些公众现象,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们渴望被大人们认同,希望得到和大人们一样的成就。我们把社会热点问题引入校园,指导他们采用具有个性化的方式展开深度探究,从而获得自己独创性的理解。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旨所在。如通过对自然界观察、参观、调查等多种形式,使同学懂得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珍爱生命,让同学从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中获得美的体验。

    4、与传统节日相结合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化传统的泱泱大国,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文化精髓是同学学习的极佳资源,为了让同学记住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结合传统的节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如由中秋节、重阳节引申开来的以敬老爱老为主题系列活动。

    5、与学校工作相结合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课程,虽然没有固定的教材,但并不是没有目标。而这些目标和要求往往也是学校德育工作要达到的。因此,我们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与学校德育、少先队活动和校本课程的开发结合起来,互相借鉴、互相渗透更有利于同学的发展,如可结合国旗下的讲话内容、红领巾广播栏目,开展行为习惯系列、文明道德系列、时事热点系列、自主管理系列等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七、课时安排

    小学三年级综合实践课教学计划篇3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p49——p50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找面、摸面、摆面、想面、比面等多样化数学活动中,由浅入深地从“面在哪、面有多大”两个层次开展体验活动,认识“面积”的概念;

    2、在经历“面在哪”、“面有多大”、“比面的大小”的认知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及“变与不变”数学思想方法,进一步积累操作、交流、归纳、概括等从事数学活动的经验,发展二维空间知觉水平;

    3、在多样化的数学活动中,进一步激发学生勤于动手、乐于探究学习数学的热情与信心。

    教学重点:认识面积的含义(面在哪?面有多大?);并学会用不同的方法体验面积的大小。

    教学难点:“面积”含义的建构。

    教学准备:ppt、各种实物,学具(方格纸、方片、剪刀等)。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呈现问题

    老师奖了一部手机,你们能帮它找一个合适的保护膜吗?

    课件演示:手机的保护膜

    ?设计意图: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物中引出对面的初步认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探究新知做铺垫 】

    二、探索新知

    1:体验“面在哪”

    师:“面在哪呢?,你能在这些物体的身上找一找、摸一摸、并说一说你摸到的面是什么形状的?”

    ?设计意图:教师在学生依次“找面”、“摸面”的过程中,辩析来自学生背后有价值(错误、不完全的、片面的、正确)的行为与信息。】

    2、交流与反思

    (1)“这些面从哪找到的?

    (2)“这些面有什么不同点吗?”

    小结:通过观察、操作与比较我们知道了物体表面有大有小。

    师:我们就说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

    ?设计意图:从直观形象到抽象,帮助学生在感性经验的支撑下深刻的建立起面积的表象】

    3、体验“面有多大”

    体验面的大小——“通过摆一摆,说说数学书的封面有多大?”

    ?设计意图:通过几组面积大小比较的实际问题,唤发学生的多种经验参与问题的解决,体验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通过图形面积大小数量关系的思考,进一步发展学生空间表象能力水平。】

    4、动手操作、比较大小,正确理解面积的意义

    (1)直接观察比较

    比较两个大小悬殊的面积大小(观察法和重叠法)

    ?设计意图:学生及时巩固新知,并培养了直观估测的能力,发展了空间观念。】

    (2)借助工具比较

    师:有些图形我们直接观察就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现在请同学们看这两个图形(附页2中图6)谁的面积大?

    ①提问:猜一猜,哪个图形面积大些?

    ②找验证策略:

    a.到底哪个结论是正确的?能不能结合学具袋里的学具想办法来验证?

    b.个人尝试

    c.小组同学交流,相互说一说。归纳小组的办法。

    d.小组代表展示验证,并说明理由或想法。

    至少可以呈现这样三种方法:折叠、用小方块摆、用透明胶片的格子比较 。 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反思和评价。(在汇报多样比较方法时,按由繁到简的顺序,如:先是剪后重叠比的;然后是数格子的;……这个在学生活动时由教师巡视发现确定汇报顺序。)

    (3)师小结: 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时。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大家觉得哪种方法更好些呢?

    ?设计意图:通过亲自操作,学生获得了自己去探索数学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多种比较方法(“观察法”“剪拼法”“摆图形”“数格子” “统一标准”),让学生参与了合作与交流的活动,在交流中学生认识到比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要“统一标准”,从而顺利验证猜一猜的答案,体验了比较策略的多样性。学生上台交流展示自己的办法,不仅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教师和同学的肯定,使自身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实践应用

    1.直观感受图形面积的大小

    ?设计意图:让学生及时巩固新知并渗透数格子比大小是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基本方法。】

    2.创意大比拼

    练习49页画一画。

    让学生先说一说要求中要注意什么,什么一样?什么不一样?学生自己尝试画,先完成的同学的可以相互看一看,分享不同的画法。然后再全班展示交流中,体会形状不同的图形,面积可能相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面积的认识,让学生自由想象,画出各种图形,然后组织交流,并让学生直观感知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四)总结收获

    教师:“这节课,你明白了什么新的知识?”、“这节课,你觉得哪个活动最有意思?为什么?”、“这节课,你觉得哪些同学表现得好?”

    ?设计意图:围绕上述三个问题,从知识掌握、技能形成、活动体验层面进行反思与回顾。】

    小学三年级综合实践课教学计划篇4

    一、学习情况分析:

    三(2)班共有41名学生,绝大部分学生能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但也有少部分学生,组织纪律涣散,上课时能不遵守课堂纪律,课余时间也不能自觉,本学期得对他们进行自律教育。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按照《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规定,综合实践活动是小学三年级的一门必修课程,每周2课时。

    二、总教学目标:

    1、知识层面:通过学生的实践和探究,丰富自身的知识积累。

    2、能力层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激发学生实践、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大胆质疑,勇于开拓的学习情操,构建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地球、关心生态环境的道德堡垒。

    三、单元教学目标:

    1、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的意识和能力。

    2、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形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4、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必将彻底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其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素质,落实素质教育,培养新时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小学三年级综合实践课教学计划篇5

    一、教学理念

    (一)在动手与动脑的紧密结合中促进学生技术素养的形成

    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学生的操作性学习为主要特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做中学和学中做。但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主旨并不仅仅停留在一般的操作层面,它强调学生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学习,强调学生技术操作过程中技术意识的形成技术思维的培养、技术能力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强调规范操作与技术创新意识的统一。学生的操作学习过程是富有生机、充满探究的学习过程,是手脑并用的过程。

    (二)用作品引导学生的劳动与技术学习活动

    小学三年级学生的思维活动以形象思维为主。顺应这一年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提倡用可感而形象的技术作品来引导、来组织学生的劳动与技术学习活动。技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一个模型、一件工艺品,也可以是一盘菜、一个生长着的作物等。通过作品的制作,学生可以获得材料认识、工具运用、操作程序、技术要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还可以通过作品引导学生的设计、评价以及作品宣传等活动。

    二、教学目标

    (一)了解劳动世界,理解劳动意义,形成正确的劳动观点和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

    通过技术实践活动,丰富自己的劳动体验,形成对劳动的初步认识。

    培养认真负责、遵章守纪、团结互助、爱护公物以及爱惜劳动成果的品质,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二)注重生活中的技能学习,学会生活自理,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掌握生活必备的技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学会生活自理。

    建立生活中的主体意识,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三)积极参与技术实践,掌握基本的技术知识与技能

    认识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中的常见材料,学会使用一些基本的工具。

    了解设计与制作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并进行简单的工艺品和技术作品的设计与制作。

    三、教学原则

    1、注重基??

    小学三年级劳动与技术教育是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劳动与技术能力培养的基础,也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必须注重学生劳动与技术方面基础能力和基本态度的培养,应以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服从且服务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生动活泼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

    2、体现综合

    一是注意劳动与技术教育各个实施途径的沟通与结合。劳动与技术的课堂学习要与课外活动、常规指导、社会实践、家庭教育等途径相沟通相结合,以实现其教育目标。如学校生活中的值日活动、环境整理,可与劳动教育结合起来。

    二是注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各领域学习活动的统筹规划和有机协调。

    三是注意劳动与技术教育各个具体项目之间的联系与衔接。

    3、讲究科学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实施在方式和内容上应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和年龄阶段特征。

    4、注重实效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实施有一定的条件要求,而各地的现有条件和资源优势,千差万别。因此,应从本地区、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从教育的实际效果出发,选取内容,确定方式, 安排实施计划。在实现基本目标的前提下,尽可能发挥各地资源优势,形成本地区、本学校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传统和特色。

    小学三年级综合实践课教学计划篇6

    一、指导思想

    三年级学生受年龄和学识的限制,受原来课程模式的影响,接触社会比较少,一下子全部放开,学生将会束手无策。因此,以主题活动为切入口,学生从大的主题中寻找和确定自己的研究专题,让学生初步感受研究活动的全过程。如:班级成长手测;小组合作公约等。教师将根据学生最感兴趣的主题给与一定的指导,体验整个专题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

    二、课程目标

    知识层面:通过学生的实践和探究,丰富自身的知识积累。

    能力层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激发学生实践、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大胆质疑,勇于开拓的学习情操,构建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地球、关心生态环境的道德堡垒。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具体要求

    1、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的意识和能力。

    2、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形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4、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必将彻底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其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素质,落实素质教育,培养新时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四、方案实施

    1、课时的确保与安排

    三年级每周一节综合实践课。

    3、具体形式

    ①集中授课:知识技能的普及等。

    ②实践活动课:劳动技术,社区服务等。

    ③方案设计课:主题的确立等。

    ④综合课:课题的研究等。

    ⑤成果交流课:体验的交流,成果的展示等。

    ⑥其他。

    五、具体时间安排

    三月份:

    1、学生自组研究小组,并起一个健康响亮、积极向上的租名,针对以后的活动,制定组规。

    2、进行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指导。

    3、进行研究方案一般格式的撰写的指导。

    四月份:

    1、根据诚信在我身边确定主题,开展活动。

    2、指导建立自己的诚信档案袋。

    五月份

    1、展示诚信在我身边成果。

    2、确立子课题,尝试研究。

    六月份

    1、组织有关的录像的观看,参观,知识讲座。

    七月份

    1、对于未结束的活动专题继续组织开展好活动。

    2、开展好一次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会。

    小学三年级综合实践课教学计划篇7

    一、教材分析: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按照《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规定,综合实践活动是小学三年级的一门必修课程,每周2课时。

    二、教学目的:

    1、知识层面:通过学生的实践和探究,丰富自身的知识积累。

    2、能力层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激励学生实践、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大胆质疑,勇于开拓的学习情操,构建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地球、关心生态环境的道德堡垒。

    三、具体措施:

    1、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的意识和能力。

    2、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形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4、激励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必将彻底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其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的素质,落实素质教育,培养新时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推荐访问:小学三年级综合实践课教学计划7篇 小学三年级 课教学 实践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