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优质范文 > 正文

    说明文阅读10篇

    时间:2023-04-16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明文阅读10篇,供大家参考。

    说明文阅读10篇

    说明文阅读及答案 篇一

    ①有这样一只不知危险、无所畏惧的灰颜色的蝗虫,朝着那只螳螂迎面跳了过去。后者,也就是那只螳螂,立刻表现出异常愤怒的态度,接着,反应十分迅速地做出了一种让人感到特别诧异的姿势,使得那只本来什么也不怕的小蝗虫,此时此刻也充满了恐惧感。螳螂表现出来的这种奇怪的面像,我敢肯定,你从来也没有见到过。螳螂把它的翅膀极度地张开,它的翅竖了起来,并且直立得就好像船帆一样。翅膀竖在它的后背上,螳螂将身体的上端弯曲起来,样子很像一根弯曲着手柄的拐杖,并且不时地上下起落着。不光是动作奇特,与此同时,它还会发出一种声音。那声音特别像毒蛇喷吐气息时发出的声响。螳螂把自己的整个身体全都放置在后足的上面。显然,它已经摆出了一副时刻迎接挑战的姿态。因为,螳螂已经把身体的前半部完全都竖起来了,那对随时准备东挡西杀的前臂也早已张了开来,露出了那种黑白相间的斑点。这样一种姿势,谁能说不是随时备战的姿势呢?

    ②螳螂在做出这种令谁都惊奇的姿势之后,一动不动,眼睛瞄准它的敌人,死死盯住它的俘虏,准备随时上阵,迎接激烈的战斗。哪怕那只蝗虫轻轻地、稍微移动一点位置,螳螂都会马上转动一下它的头,目光始终不离开蝗虫。螳螂这种死死的盯人战术,其目的是很明显的,主要就是利用对方的惧怕心理,再继续把更大的惊恐纳入这个不久以后就将成为牺牲者的对手心灵深处,造成火上加油的效果,给对手施加更重的压力。螳螂希望在战斗未打响之前,就能让面前的敌人因恐惧心理而陷于不利地位,达到使其不战自败的目的。因此,螳螂现在需要虚张声势一番,假装什么凶猛的怪物的架势,利用心理战术,和面前的敌人进行周旋。螳螂真是个心理专家啊

    ③看起来,螳螂的这个精心安排设计的作战计划是完全成功的。那个开始天不怕、地不怕的小蝗虫果然中了螳螂的妙计,真的是把它当成什么凶猛的怪物了。当蝗虫看到螳螂的这副奇怪的样子以后,当时就有些吓呆了,紧紧地注视着面前的这个怪里怪气的家伙,一动也不动,在没有弄清来者是谁之前,它是不敢轻易地向对方发起什么攻势的。这样一来,一向擅于蹦来跳去的蝗虫,现在,竟然一下子不知所措了,甚至连马上跳起来逃跑也想不起来了。已经慌了神儿的蝗虫,完全把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这一招儿忘到脑后去了。可怜的小蝗虫害怕极了,怯生生地伏在原地,不敢发出半点声响。生怕稍不留神,便会命丧黄泉,在它最害怕的时候,它甚至莫明其妙地向前移动,靠近了螳螂。它居然如此地恐慌,到了自己要去送死的地步。看来螳螂的心理战术是完全成功了。

    ④当那个可怜的蝗虫移动到螳螂刚好可以碰到它的时候,螳螂就毫不客气,一点儿也不留情地立刻动用它的武器,用它那有力的掌重重的地击打那个可怜虫,再用那两条锯子用力地把它压紧。于是,那个小俘虏无论怎样顽强抵抗,也无济于事了。接下来,这个残暴的魔鬼胜利者便开始咀嚼它的战利品了。它肯定是会感到十分得意的。就这样,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地对待敌人,是螳螂永不改变的信条。

    16、用简洁连贯的语言概括上文内容。(2分)

    17、螳螂是怎样战胜蝗虫的?(2分)

    18、螳螂真是个心理专家啊!作者为什么这样说?(2分)

    19、文节选自法布尔的《昆虫记》,这部书真实地记载了昆虫的生活,充满了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试从文中找出流露作者这种情感的句子。(至少找出两处)(2分)

    20、法布尔对昆虫世界的描述也折射出他对社会的思考,给人以启迪。从文中你得到哪些启迪?(3分)

    参考答案:

    16、本文细致地描绘了螳螂利用心理战术扑食的过程。

    17螳螂主要利用心理战术战胜蝗虫:先以惊奇的姿势、可怕的声音威胁对方,再用死死盯人的战术震慑对方,最后用它的武器制服对方。

    18、螳螂作出奇特的动作,发出可怕的声音,是为了虚张声势,利用对方的恐惧心理而战胜它,而小蝗虫正好中计,在螳螂面前不知所措而命丧黄泉。

    19、略

    20要做生活的强者;危险时不惧怕,不慌乱;不要被别人的虚张声势所迷惑而吓倒等等。

    说明文阅读及答案 篇二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3~14题、

    目前,各国专家正积极倡导使用绿色能源,比如用太阳能、风力发电、水力发电等。还有一些科

    学家则更进一步,开始寻找更“绿色”的能源,那就是用水藻提炼燃油。科学家乐观地预测,只需种水藻提炼燃油,就能让我们摆脱对天然石油的依赖。科学家很早就提出用植物来提炼燃油,比如从油菜籽和大豆中提炼燃油,不过很少人会想到用水藻来提炼燃油。但是,这种绿色植物现在却异军突起,成为最有力的竞争者,因为它有许多品质是其他植物所不具备的。

    水藻是由简单的水生有机体组成的,通过光合作用储存光能,生产植物油。而植物油可以被转化

    成“生物柴油”,可以为任何柴油发动机提供动力。水藻有好几个重要的优点是其他油料植物所不具备的,比如水藻可以种植在更广泛的地方,而且能够迅速繁殖,更难能可贵的是,水藻几乎不需要特别的养分,它们需要的只是阳光、水和二氧化碳。此外,水藻生长的面积和体积比率是最高的。水藻不仅能生产绿色油料,更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净化空气,可以说是一举两得。事实上,

    许多发电厂在厂区和周边地区种植水藻,吸收发电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在这方面,麻省理工大学的“绿色油料公司”做得最好,他们正在进行这方面的实验,利用发电厂产生的二氧化碳来种植水藻。小规模的实验发现,这是一种可行性的概念,他们下一步要进行大规模的实验。

    不过,要想进入后石油时代,让水藻油成为畅销产品,需要解决许多问题。生产“生物柴油”,首先遇到的就是选择水藻品种的问题。水藻有数千种,选到正确的种类是至关重要的。其次,水藻生长的速度极快,必须控制好种植的数量,如果太多,阳光就会不够,造成大批死亡,而如果太少,则达不到所需要的数量。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借助计算机来控制水藻的生长速度,也就是控制营养成分,不过这样做会增加成本,减少水藻业的经济利益。

    即使成功地收获了水藻,还要面临着另一个难题,那就是如何把油提取出来。从大豆、油菜等植物中提取油是用冷压法,而水藻却不像大豆、油菜那样有那么多的纤维,不能使用这种标准的榨油方法。不过从理论上说,从水藻中提炼油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美国科学家证实,在绿色的水藻中加入化学添加剂就可以提炼出油来,在水藻浆中加入甲醇或者乙烷是目前最好的选择,相对来说又有效又节省成本。但观察家对此有一种担心,那就是这可能会影响土地和水的使用。

    (选自《北京科技报》,有删改)

    13、下面不属于“水藻将成为最绿色能源”的优势的一项是(3分)

    A、水藻可种植在更广泛的地方,能迅速繁殖。

    B、水藻需要的养分只是阳光、水和二氧化碳。

    C、水藻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净化空气。

    D、水藻可以通过使用化学添加剂提炼出燃油。

    14、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太阳能、风能、水能和植物燃油,都是专家倡导使用的绿色能源。

    B、利用发电厂产生的二氧化碳来种植水藻的经验,已经被成功推广。

    C、水藻通过光合作用生产的植物油,可直接为柴油发动机提供动力。

    D、用绿色植物生产生物柴油,均可使用冷压法这种标准的榨油方法。

    13、D(这种提炼方法会影响土地和水的使用,并不环保,不“绿色”,因而不是它的优势。)

    14、A(B文中只说“利用发电厂产生的二氧化碳来种植水藻”还处于小规模实验阶段,并未推广;C植物油要“转化成‘生物柴油’,才可以为任何柴油发动机提供动力”;D文中说“水藻却不像大豆、油菜那样有那么多的纤维,不能使用冷压这种标准的榨油方法。”)

    说明文阅读及答案 篇三

    阅读文章《吸波材料——电磁波的克星》

    ①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电磁辐射对环境的影响日益增大。在机场,飞机航班曾因电磁干扰无法起飞而误点;在医院,移动电话常会干扰各种电子诊疗仪器的正常工作;电脑的普及应用,使得电脑病、电磁过敏症频频出现。当前,治理电磁污染,寻找一种能抵挡并削弱电磁波辐射的材料──吸波材料,已成为材料科学的一大课题。

    ②吸波材料是能吸收投射到它表面的电磁波能量、并通过材料的损耗转变为热能而产生吸收的一类材料。在工程应用上,除要求吸波材料在较宽频带内对电磁波具有高的吸收率外,还要求它具有重量轻、耐温、耐湿、抗腐蚀等性能。

    ③早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英、德等国出于各自的军事目的,针对雷达电子侦察和反侦察,开始对电磁波吸收材料进行大量探索工作。美国于60年代开始把吸波材料应用于空军的F-14、F-15和F-18战斗机和F-117A隐形飞机上。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投入巨资加大对吸波材料研究的力度,中国也将其列入九五攻关课题。

    ④电磁辐射是通过热效应、非热效应、累积效应对人体造成直接和间接的伤害。研究证实,电磁波吸波材料中的高磁导率铁氧体吸波材料性能最佳,它具有高吸收频段、高吸收率、匹配厚度薄等特点,将铁氧体吸波材料应用于电子设备中则能吸收泄漏的电磁辐射,能达到消除电磁干扰的目的。根据电磁波在介质中从低磁导向高磁导方向传播的规律,利用高磁导率铁氧体,引导电磁波,当各向异性的自旋磁矩与外加的电磁波辐射频率一致时,发生共振,以大量吸收外界的电磁辐射能量,再通过磁矩自身的旋转――耦合,把电磁波的能量转变成热能的形式耗散。

    ⑤现代电信的发展,使得人类的一切通讯手段都离不开电磁波。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电子商务、网络银行、无纸贸易等日益成为现实。如何防止电磁波泄密、保证信息安全,已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而吸波材料的应用,可使这个难题得到很好的解决。

    ⑥将吸波材料应用于各类电子产品,如电视、音响、电脑、游戏机、微波炉、VCD机、移动电话中,使电磁波泄漏降到国家卫生安全限值(10微瓦/每平方厘米)以下,确保人体健康。将其应用于高功率雷达、微波医疗器、微波破碎机,能保护操作人员免受电磁辐射的伤害。

    ⑦电磁波吸波材料是材料科学中正在崛起的一个新分支,将在未来的电子信息业崭露头角,为重塑人类洁净空间作出贡献。

    13、下列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吸波材料具有吸收频率范围广、吸收率高,重量轻、耐温、耐湿、抗腐蚀等性能。

    B、早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英、德等国就开始对电磁波吸收材料进行大量探索工作。

    C、现在人类的一切通讯手段都离不开电磁波,电磁辐射对人体造成直接和间接的伤害。

    D、吸波材料曾运用于军事,现在主要应用于电子产品,为重塑人类洁净空间作出贡献。

    14、指出第②段中划线句子的说明对象、说明方法及说明方法的作用。(4分)

    说明对象:

    说明方法:

    作用:

    参考答案:

    13、B

    14、吸波材料。(1分)下定义。(1分)对吸波材料的本质和它的所属范围,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加以概括说明,使读者对吸波材料有了一个明确的概念。(2分)

    说明文阅读及答案 篇四

    ①被誉为“南闽第一峰”的九侯山位于诏安县金星乡,总面积226平方公里,中心景区25平方公里,主峰西山岩海拔1120米。据《漳州图经》记载,“大禹后裔,九人入闽,殁而为神,各主一峰,尊若王侯,故名九侯山”。

    ②九侯山以“峰峻、水秀、树奇”闻名,景观瑰丽,置身其间,如临仙境。

    ③九侯之峰,雄伟险峻。九侯山云雾迷蒙,群峰如苍龙穿行于云海,峰顶有数十块巨石,叠簇而立,这些巨石姿态万千,情态各异。有的峭然独立,如金鸡护蛋;有的端庄安详,似金蟾蛰伏;有的憨态可掬,犹老牛卧眠;有的二石对立,像“大圣拜观音”;有的二石偎依,若“八戒娶妻”……

    ④九侯之水,秀美神奇。九侯山主溪流全长近20公里,最具特色的是松涧泉飞瀑。每逢夏季,一泓清泉从天柱峰飞流直下,与鲤鱼巨石撞击后形成三叠飞瀑,远看如一尾巨鲤冲波击浪逆流而上。相传开漳圣王陈元光平定“靖安之乱”后,带领将士来到这里,见泉水清澈,就取剑在石头上用泉水磨砺,顿时剑光逼眼,以剑劈石,石头裂成两半,后人在石壁上刻下“试剑”二字作为纪念。若将泉水置于瓶中,水终年不沉淀、不生苔,清冽甘美。

    ⑤九侯之树,荣茂奇丽。山上原始森林密布,落叶覆盖,厚达一尺。“阴阳树”则是九侯山的标志景观。所谓“阴阳树”,乃为两棵高山榕。其中一棵的树根生长在一块状若花瓶的巨石下,树干紧贴着石壁,树冠茂密,宛如开在瓶中的花朵,距花瓶石约2米处生长着另一棵高山榕。不可思议的是,这两棵树在同样的土壤环境中却是此消彼长,一枯一荣,互为阴阳。

    ⑥“鸣鸟穿岩唱孟秋,浮云绕树画中游。洗心圣地添新景,试剑清泉依旧留。”九侯山虽然不如武夷山闻名遐迩,但是其秀丽的风光,神奇的传说仍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来此驻足品赏,使它具有更深厚的文化底蕴。

    ⑦南宋理学家朱熹任漳州知县期间,曾察访九侯山,见九侯山钟灵毓秀,立刻用茅草临时扎成一支大笔,当场书写“西斋”二字,如今这块牌匾依然悬挂于千年古刹九侯思禅房的竹门楣之上。明代大儒黄道周题写的“洗心之藏”的匾额也悬挂于寺中正殿。福胜岩左侧石壁上刻着清代贡生吴泰来题的“谷神玄牝”,这四字出自老子的《道德经》。九侯山并不大,却有佛、道、儒三家在此共生共荣,和谐相处,真正体现了有容乃大的哲学思想。

    ⑧九侯山上还散落着众多的摩崖石刻。元朝高僧无碍手书的“九侯名山”、明朝云南参政罗汝芳镌刻的“天开”、清朝举人林天翔题跋的“万山第一”等30多处珍贵的摩崖石刻,无疑是最好的证明。

    ⑨九侯山风光旖旎,景色秀丽,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山上的每一棵奇树,每一块异石,无不诉说着神奇的故事……来吧,让你我走进翰墨飘香的丹诏大地,拥抱这梦幻如诗的九侯山水!

    9.阅读第2-8段,文中从哪几方面介绍丹诏名胜九侯山?(4分)

    10.选文多处采用引用资料的说明方法,请举一例并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11.文中划线部分与下面改后的句子语言各有特点,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4分)

    【改句】这些巨石形态各不相同。有的兀自独立,有的二石并立,人们根据石头的形状和情态特征,把它们叫做“金蟾石”、“牛眠石”、“八戒娶妻石”……

    参考答案:

    9.⑨九侯山自然景观瑰丽(九侯山峰峻、水秀、树奇);②九侯山东文化底蕴十分艰巨深厚。(4分)

    10.示例一:第①段引用《漳州图经》的记载;作用:说明九侯山名字的由来,使说明的内容便宜加充实可信。(4分)

    示例二:第④段引用陈元光率领将士来到松涧泉试剑的传说;八作用:说明九侯山之水洗脱秀美神奇,使说明的内容更加充实,文章的趣味性。(4分):

    示例三:第⑥段首句引和诗歌;作用:说明九侯山风肖秀丽、传说神奇,使说明的内容更加充实,增添诗情画意(富有文学色彩)。(4分)

    11.示例一:我喜欢文中的句子;文中句子采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九侯山的山石姿态万千、情态各异,使人们对此特征有更直观的了解,语言生动形象。(4分)

    示例二:我喜欢改后的句子;改句采用简洁的语言,说明九侯山山石不同的形态特征,语言平实明了。

    说明文阅读 篇五

    教书育人楷模,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学习,让自己不断成长。让我们一起到第一范文网一起学习吧!以下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大家编辑的阅读答案文章,欢迎大家阅读!

    会飞翔的种子 高东生阅读附答案

    1植物比动物更忠诚于大地,它们一旦把根须扎到泥土中,就不再移动。但它们一般不让后代死守在这里,而是想方设法把种子传播出去。

    2植物进行繁殖和开疆拓土需要的所有基因信息都蕴含在种子内部。植物有很多种传播种子的方法:有的会乘风飞扬;有的会随波逐流;有的身上有钩刺,它们会搭经过它们身边动物的顺风车;有的甜蜜甘美,让吃货们吃不了兜着走主动把它们带到远方;有的能在空中飞行;有的甚至会用导弹发射。

    3最近才知道有一类种子带翅,叫翅果,我熟悉的榆钱儿就属此类。

    4老家榆树多,但南方不常见。春日的一天,我去生态园拍梅花,但花儿大都败了,有些遗憾。小雨下了好多天,梅花一定是寂寞地开着,终于不等人了,花瓣落了一地。我慢慢地转悠,在盆景园的北门看到一棵榔榆的干枝上还挂着不少榆钱儿,拍了一张,效果极佳。种子包在里面,逆光看,有清晰的脉络,像细小的血管,发红的种子像胎儿一般安处其中。

    5榔榆和榆树同属,也叫小叶榆。我知道榆钱儿是翅果后,再端详两片守在枝头的果子,似乎它们真的如鸟儿一样,站在枝上,只待一阵风来,一块儿跃起,飞向远方。南方风柔,它们还在等待机会。

    6植物中也有艺术品,你细嗅,也能闻到艺术气息。我想起了青枫的翅果,刚结出时还带着淡淡的粉红色,到深秋就干枯了。春天到了,它们在哪儿呢?一番寻找后,还真发现了留恋枝头的翅果。它们一般成对出现,更像翅膀,给我惊喜。

    7大风起时,有这样轻薄的翅膀,它们肯定能在空中比翼。我知道,这是它们繁衍后代的一种方式,也是占领地盘的一种策略,是千百万年来因竞争而进化出的一种本事。它们兢兢业业地生活着,一丝不苟地进化着。

    8更为绝妙的是翅葫芦,它们生长在东南亚马来群岛中部的婆罗洲。这种植物结出的果实有足球那么大,成熟之后,果实就会裂开,每当有风吹来,气流就会将里面的一些种子带出来。每颗种子都有纸片一样的羽翼,就像是天然的滑翔机,羽翼有13厘米长,辅助种子飞行。我在电视上第一次看到翅葫芦的种子在森林中轻盈飞翔的时候,眼中噙着泪水。

    9有科学家对它们进行了空气动力分析,结果让人惊讶:种子上有飞行专家称之为机翅反角的结构,种子前端比尾部略高,可以保障飞行的稳定性。种子尾部边缘向上翘起,这样种子在遇到气流时会上升,撞到障碍物后也能重新飞起来。

    10研究人类飞行史的专家说,依果斯瑞奇在1920xx年用竹子和帆布做成了翅葫芦形状的无尾滑翔机,其改良版成就了载人飞机的首次真正飞行。看来,人类的飞行器具不仅山寨了鸟类和昆虫的翅膀,而且最早可能是拜翅葫芦为师的。

    11我想,种子为了远行和生存,经历肯定不会如我们想象的那般具有童话色彩,这中间一定有着血腥甚至杀戮,但都被粗心的人类忽略了。在它们南征北战,为生存而左冲右突的时候,人类这个胎儿还在母体中酣睡,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发生了什么。当我们慢慢发现这一件件动植物的艺术品的时候,常常会说,上帝不厌其烦地给我们制造着一个又一个惊喜。

    文章摘自文苑《经典美文》20xx年03期

    1.文章第二段中提到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有很多,请你选择其中两种,并举实例说明。(2分)

    2.文章倒数第二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那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分)

    3.文章多出使用修辞手法,试找出一处加以分析说明。(3分)

    4.读完文章最后一段,请发挥你的想象写一段描写种子为了生存和远行所经历的过程。(3分)

    答案:

    1.蒲公英的种子会乘风飞扬,它们飘落到哪里就在哪里扎根;苍耳的种子身上有勾刺,会依附在路过的动物身上,进行再生长; 油菜种子是通过弹射的方式进行传播,在果实成熟时,壳会突然爆裂,同时使种子弹射出去达到传播的效果……

    2.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翅葫芦的种子能够在空中稳定飞行,即使遇到障碍物也能重新飞起来,人类改良版的飞机正是模仿了翅葫芦种子的结构原理,得以成功飞行。

    3.例如,第7段最后一句“它们兢兢业业地生活着,一丝不苟地进化着。”这里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用“兢兢业业”和“一丝不苟”两个词来形容植物的种子为了更好地适应自然环境,不断进化生存的情况描写得生动形象,表现了作者对其的喜爱之情。

    4.答案略,围绕关键词自行发挥想象即可。

    用头顶球的风险有多大 顾凡及阅读附答案

    用头顶球的风险有多大 顾凡及

    ①足球如其他运动一样,如果不注意科学训练,也有可能对运动员造成伤害。在我国,由于足球运动普及度不高,所以这个问题还不突出,但是在一些足球大国,人们已经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甚至据此颁发了相应的法律。

    ②足球运动最大的风险之一是脑震荡。其症状表现为记忆减退、眩晕、头痛、迷茫、恶心呕吐、视觉模糊、眼冒金星、耳鸣、注意力不集中,甚或意识丧失。

    ③以上症状可能只出现一种或几种,持续时间从几分钟到几天不等。其中绝大多数症状只有患者自己才知道,如果他们不说,家长和教练可能根本就注意不到。而许多运动员有了相关症状也不自知,他们错误地认为只有丧失意识才是脑震荡呢。

    ④脑是人体的“司令部”,同时又是一个非常娇嫩的器官。脑受到坚固的颅骨的保护,脑的外表面还包裹有三层脑膜,其中和脑组织表面紧贴的一层软脑膜和上面的脑膜之间充满了脑脊液,这就使得脑好像是悬浮在蛋清中的蛋黄一样,可以减轻外界的冲击力。尽管如此,如果头部受到过分冲撞,虽然颅骨并未破裂,然而,脑由于惯性运动会和颅壁冲撞造成损伤,甚至造成脑出血或水肿。用头顶球一次的风险虽然没有前面讲的可能引发脑震荡的几种情形那么大,但是频繁顶球的后果也不容忽视。

    ⑤美国纽约爱因斯坦医学院的研究者招募了34名成人志愿者,他们从小就玩足球,并都参加了球队的比赛。研究者向他们发了调查表,要他们回答过去一年中用头顶了多少次球,是否有过脑震荡的症状。然后,研究者对球员进行了记忆和其他认知功能测试,并对其进行脑成像扫描以找出脑中是否发生了结构性变化。

    ⑥结果发现,那些在过去12个月中用头顶球超过1100次的球员,比起那些不常用头顶球的球员,他们脑中和记忆、注意力以及视觉信息处理有关部位的白质(也就是脑中专门传送信号的线路)有明显的损失。这和严重脑震荡以后的情形很类似。此外,对他们做记忆测试,例如,将一张词汇表给他们听,要他们回想听过哪些词,那些在一年中用头顶球超过1100次的球员的表现也要比不经常顶球的球员差得多。从这一研究似乎可以得出结论,经常用头顶球确实有损伤脑的风险。

    ⑦美国的另一组研究者也对大学里的51名男女足球运动员做了调查研究。这些运动员多半是在学期中用头顶球,而到学期结束时他们在视觉记忆方面的表现要比学期开始时差。此外,这些运动员比起其他运动员更多地报告说有过头

    痛和眩晕。

    ⑧现在,关于顶球造成脑震荡危险的可能性还有争论。一些观点认为,顶球不是造成脑震荡的主要原因,运动员头相撞或是头和地相撞更危险。不过,当运动员用头顶球时往往会不慎和其他运动员的头相撞。不管怎么说,这些因素都有可能造成脑震荡,或是通过长期作用对球员的认知造成损害,需要严加防范。

    12.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章原意的一项是( )(3分)

    A.顶球引起的脑震荡没有引起重视,主要由于运动员及其家长、教练们对它认识片面。

    B.第②段划线句子中“之一”准确地说明足球运动风险很多,脑震荡只是其中的一种。

    C.本文先由足球运动的风险引出了对脑震荡症状的介绍,接着从大脑结构的角度揭示了脑震荡的形成原因,然后用科学研究证明了顶球的危害,最后总结全文,表明正确的态度。

    D.虽然用头顶球造成脑震荡的危险的可能性还没有定论,但作者还是认为应当严加防范。

    13. 下列对第⑤⑥⑦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美国纽约爱因斯坦医学院的研究得出了“经常用头顶球确实有损伤脑的风险”的结论。

    B.从研究对象看,第⑤⑥段中的志愿者比第⑦段中的足球运动员用头顶球的时间更长,因而研究结论更科学可靠。

    C.第⑦段中的调查研究不仅有研究对象的前后情况的纵比,还将研究对象与其他运动员比较,因而研究是可信的。

    D.美国的这两项研究方法不尽相同,但都证明了经常用头顶球的危害。

    14. 根据文章内容,请给迷恋足球的同学至少提两点建议。(4分)

    答案:

    12. A(原文只是运动员认识不全面。)

    13. B(原文并无此意)

    14. 一是必须限制顶球的次数,不要超过每年1100次;

    二是必须注意每次踢球以后是否有头痛、头晕之类的现象,如果有就要及时就诊。

    说明文阅读及答案 篇六

    小乌龟听了这番话后陷入了沉思:如果所有的动物都被邀请了,当然也会包括我。为什么我不去参加这有史以来最热闹的婚礼呢?

    想了一天一夜,小乌龟拿定主意上路了,它一步一步向前爬去,虽然很慢,却一直没有停下。

    路上,它遇到了蜘蛛。得知乌龟此行的目的后,蜘蛛哈哈大笑:婚礼两周后就要开始了,慢得出奇的乌龟哪能赶得上?乌龟满怀信心地看了看自己的腿,它们虽然很短,却很结实。它说:“我会准时赶到那里的。”

    蜘蛛充满同情地劝说:“我的腿不但比你的灵巧,而且还多一倍呢。可连我都觉得路途太远了,你还是赶快回去吧。”

    小乌龟友好地回答:“很遗憾,我不能这样,我的决定是不可改变的。”

    小乌龟走啊走,越过了种种障碍。在池塘边它看到了一个迷迷糊糊的蜗牛。蜗牛用了半个多小时才理清了思路,它难过地告诉乌龟:“你走的方向完全反了。”

    “非常感谢你给我指路。”小乌龟说完慢慢地掉转方向。尽管后天就要举行婚礼了,但小乌龟说,只要一步一步坚持走,就一定会到的。

    乌龟走啊走,它遇到了正在打瞌睡的壁虎。作为狮王的高级官员,壁虎通知乌龟:“婚礼暂时取消了。由于非常突然的原因,狮王二十八世不得不和老虎开战。你可以回去了。”

    “很遗憾,我的决定是不可改变的。”乌龟说完继续向前爬去。

    小题1:用一句话概括这几段的中心。(3分)

    小题2:从这几段中可见小乌龟有什么性格特点?最能体现这一性格特点的是什么描写?(3分)

    小题3:文中对蜗牛、壁虎用什么词语形容?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

    小题4:犟龟听了蜗牛对它说的话是怎样做的?这符合它的性格吗?为什么?(4分)

    小题5:为什么乌龟听说婚礼暂时取消还不回去呢?(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小乌龟在去参加庆典路上遇到种种困难和阻碍,以它的犟劲继续前行。

    小题1:小乌龟的性格特点:不怕困难,勇往直前,有一股犟劲。

    最能体现这一性格特点的是语言描写。

    小题1:蜗牛:迷迷糊糊,壁虎:正在打瞌睡。突出了蜗牛、壁虎安于现状,懒惰的性格,与小乌龟形成鲜明对比。

    小题1:掉转方向,一步一步坚持走。符合。

    因为它性格是“犟”但不是绝对不听劝,有助于实现追求目标的正确劝阻,它是乐意听并且接受的。

    小题1:因为小乌龟认为婚礼只是暂停,并非没有了。因为它要参加的是有史以来最热闹的婚礼,二十八世战死,二十九世继位的婚礼,就是最有意义的。小乌龟参加的婚礼就是从未有过的,最美的。

    说明文阅读 篇七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的文章体裁。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的《动物也在“计划生育”》说明文阅读原文和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动物也在“计划生育”》说明文阅读原文

    ①旅鼠是北极草原上数量最多的动物。它们的生育速度极快。每隔三四年,旅鼠的数量就会发生爆炸式增长。这么多的旅鼠会把大草原上可食之物全部吃光。这时,它们得考虑子孙后代的事了。如何消除过剩的数量呢?请看旅鼠的计划生育:第一招是舍身喂天敌。旅鼠这时候的身体颜色会由原来的灰黑色忽然变成鲜艳的橘红色,暴露出自己的所在,引来天敌为自己举行腹葬。第二招是舍身赴死,旅鼠们集合起来,铺天盖地地向大海而去,如此悲壮的场面令动物学家为之感叹。

    ②美国科学家皮特克用营养恢复学来解释旅鼠的自杀:当鼠类数量达到高峰时,植被因遭到过度啃食而被破坏,食物不足、隐蔽条件恶化,于是它们只好除了留下少数以繁衍后代之外,统统去死。等到植被恢复时,它们的数量再节节攀升。这就是旅鼠的计划生育。

    ③生活在瑞典南部的红狐,一旦发现主要食物来源—野兔、老鼠的数量明显减少时,它们便采取积极措施,实行计划生育:与正常年景相比,只有一半数量的红狐交配繁殖,用减少生殖数量的办法,来对付饥饿对整个红狐种群的威胁,从而保障生存繁衍下去,不致造成整个种群的灭绝。

    ④看来,红狐在控制种群数量上比旅鼠“人道”不少。与其痛苦地自杀,不生这么多不就得了。

    ⑤生活在北美洲的短尾鼬,当夏天来临的时候,平时那些单独生活的雄性短尾鼬便离开自己的家园,去寻找雌短尾鼬交配。按常理判断,雌短尾鼬的分娩期应该赶上冬季。然而,雌短尾鼬却能够使受精卵在体内休眠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延迟到大地春回、食物丰富的时候,才产下幼崽儿。这种延迟生育的本领,对短尾鼬母子大有好处,因为冬季既寒冷又缺少食物,如果雌短尾鼬在此季节里生儿育女,势必落个饥寒交迫、危命旦夕的结局。

    ⑥还有一种线虫,会根据口粮和种群密度改变自己的性别,以此来控制种群的数量。

    (选自《芳草·经典阅读》20xx年第5期)

    《动物也在“计划生育”》说明文阅读题目

    1.选文以“动物也在‘计划生育’”为题有什么作用?(2分)

    答:

    2.选文第①段中,画线部分主要运用了何咱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答:

    3.选文第③段中,加点词“主要”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答:

    4.旅鼠和红狐的“计划生育”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2分)

    答:

    《动物也在“计划生育”》说明文阅读答案

    1.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表明本文的说明内容。

    评分说明:(2分)每个作用各1分,围绕“增强兴趣”和‘表明说明内容“的其它答法即可得分。

    2.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旅鼠“计划生育“的两种方式(特点)。

    评分说明:(2分)说明方法1分,作用1分。

    3.不能。因为“主要”一词起限制作用,其意思是有关事物中最重要的,起决定作用的。表明旅鼠的食物不只是野兔和老鼠,还有其它食物,如果删去,与实际不符,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评分说明:(2分)态度明确,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1分(只表明态度不得分),指出说明文语言准确性1分。

    4.示例一:旅鼠以自杀形式“计划生育”,红狐以减少生殖数量的办法“计划生育”。

    示例二:红狐在控制种群数量上比旅鼠“人道”不少。

    评分说明:(2分)以上两种答案,答出其中一种即可得2分。

    说明文阅读 篇八

    全球变暖问题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极大关注。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经过共同的努力,一定能够守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的《气候变化的利与弊》说明文阅读原文和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气候变化的利与弊》说明文阅读原文

    ①人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对环境温度升降1℃,似乎不太关心,但是气象经济学家发现,气温变化1℃,不仅事关全球气候变化,还跟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息息相关。

    ②美国气象学家对全球平均气温变化1℃的评价是:气温上升1℃,经济效益也跟着上升;气温下降1℃,经济效益也跟着下降。世界平均气温下降1℃,全球产值就减少70亿美元。

    ③气温变化1℃,对农业生产有着更惊人的影响。美国达尔奇教授认为:若全球气温比20世纪70年代平均气温下降1℃时,玉米在全球60%的地区增加收成2100万美元;棉花在全球范围内歉收,损失约22亿美元;水稻65%的地区损失9.56亿美元。中国气候学家张家诚研究论述了若气温升降1℃,对中国粮食作物的影响:据测试,气温变化1℃,大体相当于农作物变化一个熟级。每变化一个熟级,产量变化10%,意即气温上升或下降 1℃,粮食产量具有增产或减产10%的潜力。例如,我国著名商品粮生产基地——东北地区,若当年平均气温出现了“凉夏”,则粮食肯定减产200亿至300亿斤。反之,若出现了“热夏”,则粮食可多收几百亿斤。

    ④气温升高1℃虽然会使农作物增产,经济有所增长,但是气温升高所带来的环境及社会问题也着实令人担忧。

    ⑤联合国有关机构最新报告预测,假若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计划得不到有效的实施,21世纪全球的平均气温将上升 1.8℃至4℃。如此下去,人类总有一天会掉进自掘的“热陷阱”里而不能自拔。

    ⑥专家预测:到2030年,中国海平面可能上升1厘米到16厘米,黄河三角洲、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区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风暴潮的危害也会加重。由于气温上升,导致黄河和内陆河地区的蒸发量可能增长 15%左右,北方水资源短缺以及南方的旱涝等灾害出现频率也会增加。

    ⑦德国刑侦专家也研究发现,每年3月犯罪率开始上升,到7月至8月可达顶峰,9月开始下降。统计分析:每当气温升高1℃,犯罪率上升15%;气温达到37℃时,碰到红灯待停时间长,司机间争吵的概率比气温32℃时高出30%以上。

    ⑧近年来,全球变暖问题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极大关注。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经过共同的努力,一定能够守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气候变化的利与弊》说明文阅读题目

    1.选文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2分)

    2.请指出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3分)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

    到2030年,中国海平面可能上升1厘米到16厘米,黄河三角洲、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区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风暴潮的危害也会加重。

    4.气候变暖会给人类带来诸多危害,但选文也介绍了气温升高带来的好处,请你从内容或写法的角度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什么?(3分)

    5.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过渡排放导致全球变暖,“低碳生活”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结合链接材料完成下面问题。(2分)

    【材料连接】

    中国环境保护部新闻发言人陶德田4月20日向媒体通报,20xx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低碳减排?绿色生活”,号召公众从我做起,为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力量。

    请你为“六·五”世界环境日写一条倡导“低碳减排”的宣传标语。

    《气候变化的利与弊》说明文阅读答案

    1.逻辑顺序

    2.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突出、准确地说明了气温上升或下降1℃对经济效益产生的影响。(大意对即可)

    3. 不能。“可能”表估计,推测。说明出现海平面上升1厘米到16厘米的情况几率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4.内容:为了更全面、客观地说明气候变化带来的利弊。 写法:把气温升高的利与弊进行对比,更加突出地说明了气温升高的弊大于利,(大意对,答出一方面即可)

    5.示例:⑴清爽地球靠大家,低碳走进你我他。⑵少坐汽车多行走,低碳健康我拥有。⑶低碳走进千万家,节能环保我参加。

    说明文阅读及答案 篇九

    ①记得小时候,在院子的墙根处,看到一朵异样的植物,正在玩耍的我们姐弟仨惊奇地叫起来。

    ②这绝对不是一般的植物,以前从没见过,它白白的圆而厚的叶盘,肉鼓鼓肥嘟嘟的,支撑它的也是胖乎乎的根茎,憨态可掬的样子,让人欣喜不已。整个模样,像一把白色的伞,忍不住用手轻轻地触摸它。我叮嘱弟弟妹妹小心点,唯恐一不小心,碰坏了它。它的形状和我们以前见到的“狗尿苔”有点类似,但那种狗撒尿而形成的植物,长着灰不啦叽、薄薄的几乎没有一点厚度的叶片,细而瘦弱的茎杆,看着就让人生厌,没过两天就被太阳晒得蔫巴了,无精打采地耷拉下它被风干而裂成几个口子的叶片,最终萎缩、瘫倒在地面上。

    ③眼前这个是什么呢?从没人种植,怎么凭空生出了这样一个让人喜欢的东西?它肥硕的根,扎在浅浅的墙根上,阳光照不到它,雨水淋不住它,又没有肥沃的土壤,如此贫瘠的环境,却富有生命力地生长着,简直不可思议。我们拉了母亲来看,她说这是蘑菇,和那“狗尿苔”是一类的,但“狗尿苔”有毒不能吃,这蘑菇是像肉一样可以吃的好菜呢,好好看着它,再停两天就可以采下来了。

    ④听着母亲的描述,我们好像已经吃到嘴里似的,心里美滋滋的,只有到春节才可以尝到肉的岁月里,突然知道了世上还有和肉一样吃的好东西,当然是乐不可支了。为了防止鸡、鸭、小猪来糟踏,我们就日夜严加看守,弟弟找来个破碗扣着它,我们就不时地揭开碗看看它生长的进度,等稍大了些,在它旁边搭建一圈小篱笆,以防它惨遭袭击,几颗心像保护宝贝似的既紧张又喜欢。

    ⑤终于成熟了。我们把长成的蘑菇,小心翼翼地摘下,母亲把它洗净后一点点地撕碎,下到面条锅里的时候,我们就双手支着小脑袋,眼巴眼望地等着饭菜飘香的时刻。

    ⑥往日只洒些盐巴的素面条,寡淡无味,现在有了这像灵芝一样的好蘑菇的浸润,吃起来格外有味道。绵软、滑溜、细腻但富有韧性的蘑菇,虽没有母亲说的如肉一样的香,但却没有肉的油腻,也确实是少见的爽口,我怀疑天地间的精华,都浸透在它丰韵的身上了,只可惜太少了,每人碗里只有可怜的几片。

    ⑦后来眼睛就格外留意潮湿的墙根处了,居然又幸运地遇到了几个盛开如花的大蘑菇。

    ⑧“妈妈,这样好吃的蘑菇,为啥别人家里没有呢?”

    ⑨母亲认真地想了一下说:“孩子,这是上天种的花啊,他看咱家的孩子乖,就把他种的花,移给了咱几棵。”母亲用温暖的手抚摸着我们的头,慈祥地笑着。

    ⑩是么?怪不得只我们家有呢,一时我们就骄傲地昂起了头。读了两年书的母亲,大字不识几个,也就会写几个歪歪斜斜的字而已,给我们讲不来做人的大道理,更不会讲“孔融让梨”、“孟母三迁”的故事来感化我们,但她的“上天爱乖孩子”的道理,通俗易懂,我们欣然接受了。想啊,我们是乖孩子,上天都知道,上天怜惜我们的清苦,把他心爱的花,都赏给我们吃呢。

    (11)早不记得我们那时是不是真的很乖,但从此,我们时时都在注意自己的言行,尽力做得听话、懂事,不惹母亲生气。在家里,每当有好吃的时候,我们从不争不抢,你推我让。在外面,我们不淘气,不惹厌,友善地和身边的每个人相处,母亲满意的笑容,就常常在脸上挂着了。

    (12)其实我们不知道“人在做,天在看”的说法,但总认为有一双意味深长的眼睛,时刻在天上方严肃地注视着,自己是一览无余地暴露在那双法力无边的视力之内,所以我们坦诚做人,不偷不拿,不骗不坑,我们爱自己的手足和亲人,进而去爱他人,爱这个人间。

    (13)如今我们都已长大,都是再平凡不过的人,融入到洪大的人流中,就像一滴水涌入江河毫不起眼,但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们都得到了上天种的花。

    (选自《智慧》,有改动)

    1.阅读选文第①——⑩段,完成下面表格。(4分)

    事件发展过程________,________采摘蘑菇品尝蘑菇

    人物内心变化_________,紧张喜欢__________满足骄傲

    2、选文第②段描写“狗尿苔”的样子,有什么作用?(3分)

    3、选文第③段“简直不可思议”的原因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3分)

    4、体会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2分)

    终于成熟了。

    5、选文第⑨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6、选文第(11)段画线的句子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3分)

    7.选文第⑨段和第(13)段中“上天种的花”的含义有什么不同?(4分)

    参考答案:

    1.A.发现蘑菇B.看守蘑菇C.惊奇欣喜D.小心翼翼

    2、与蘑菇形成对比,表现作者对蘑菇的喜爱之情。(以“狗尿苔”的丑陋,反衬蘑菇的可爱,突出我们对蘑菇的喜爱之情。)

    3、蘑菇无人种植,生长环境贫瘠却富有生命力的生长。

    4、突出我们对蘑菇成熟的期盼和蘑菇成熟后的欣喜之情。

    5、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母亲的慈爱。

    6、内容上:突出母亲的话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影响(或母亲的教育方法在我们身上起了作用),使我们注意自己的言行,变得更乖巧;结构上:承上启下(过渡)。

    7、第⑨段:指蘑菇;第(13)段指我们身上具有的正直、善良、坦诚、踏实的品质(坦诚做人,踏实做事)。

    说明文阅读 篇十

    教书育人楷模,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学习,让自己不断成长。让我们一起到第一范文网一起学习吧!以下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大家编辑的阅读答案文章,欢迎大家阅读!

    丝路“糖史”阅读附答案

    丝路“糖史”

    ①中国人食用及制作蔗糖的历史十分悠久,其发展历程同陆上丝绸之路及海上丝绸之路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②甘蔗原产热带,公元前传播、种植于印度及南洋地区。先秦时期中国南方就已开始种植及食用甘蔗,常见的食用方法为生啖或榨取“柘(zhè)浆”直接饮用。后来,人们也尝试对蔗浆粗加工,即以曝晒煎煮去掉蔗浆中的部分水分,制成浓度较高的“蔗饧(táng)”。“蔗饧”乃是一种稠厚的糖浆,若是进一步冷凝,可以固结为赤褐色的糖块,因其形色似石,味甜如蜜,得名“石蜜”。不过,这种粗制糖块水分含量大,极易溶解,不易运输。而在不产甘蔗的北方,人们要想品尝石蜜的滋味,就得依靠沿丝绸之路远道而来的外国使团和西域胡商。他们带来的“西极石蜜”产于西域,因经过高超的脱水处理而呈干燥的饼块状,不但易携带,易储存,而 且滋 味品质都优于南方粗制的蔗饧。

    ③公元 661 年, 唐高宗命人从印度请来 10 位制糖专家,利用印度的“竹甑(zèng)法”制出了颜色较浅亮的精沙粒糖“煞割令”。自此,天竺制糖法在中华神州落地生根,而印度的制糖技术也在新的环境、新的理念下获得富有想象力的改进与完善,为中国在世界蔗糖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奠定了基础。

    ④北宋时期,四川一带的匠人凭借“窨制法”,造出了一种异常细腻、净白、美味的结晶糖霜。苏轼有诗云“冰盘荐琥珀,何似糖霜美”,黄庭坚也以“我舌犹能及鼻尖”的俏皮诗句,极言糖霜的美味。

    ⑤到了南宋绍兴年间,随着甘蔗种植面积的扩大和制作技术的推广,糖霜在满足南方本地用糖需求的同时尚有富余。于是,产于南方的糖霜不但乘船北上,而且也漂洋过海,向南销往占城、真腊、三佛齐、单马令等南洋国家,甚至到达波斯、罗马等地。“中国糖”由此开始在世界舞台崭露头角。

    ⑥元朝崛起后,中外文化交流达到新的高峰。一些阿拉伯制糖人来到中国,将他们较为先进的“树灰炼糖法”传授给了福州糖工,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白糖的质量。《马可•波罗游记》中提到,福州人能大量炼制“非常白的糖”。这种大规模、高效率的白糖生产,对于提升中国糖的国际竞争力、激发进一步技术革新,是很有帮助的。

    ⑦到了明清时期,中国人在以往制糖技术的基础上精益求精,发明出“黄泥水淋脱色法”,生产出洁白如雪、颗粒晶莹的精制蔗糖,其中最为雪白细腻的被称为“西洋糖”。此时中国人已凭借手工脱色技术,在世界蔗糖生产领域占据了领先地位,在国际市场上的主要角色是输出而非输入。“西洋糖”出口的目的地也较以往更多,航线距离更长,不仅包含占城、暹罗等 “老主顾”,还覆盖了日本、波斯湾及欧洲多个国家。

    ⑧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制造的白糖与脱色技术在明代传入印度孟加拉,此后在印地语、孟加拉语等几种印度语言中,白糖均被称为“继尼(cīnī)”,意为“中国的” 。“继尼”与唐代的“西极石蜜”“煞割令”遥相呼应,分别在陆上、海上丝绸之路上,见证了千百年来中外各国因蔗糖结下的缘分,以及彼此间互通有无、愿结友好的恒久心意;也见证了中国在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中国古人于蔗糖制造历程中展现出的开阔胸怀与精进精神,在古老丝路重焕新生的今天,仍可成为烛照文化传承的一盏明灯。

    22.选文主体部分以 为序,条理清晰地介绍了 。(2 分)

    23.下面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蔗饧”与“西极石蜜”相比,在干燥程度、运输方便性、滋味品质方面都有较大差距。

    B.唐代引进的印度制糖技术在中国获得改进与完善,为中国在世界糖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奠定了基础。

    C.&l(小编☆)dquo;竹甑法”“树灰炼糖法”是从国外引进的制糖技术,“窨制法”“黄泥水淋脱色法”是中国人发明的制糖技术。

    D.石蜜、糖霜、“煞割令”是中国生产的蔗糖品种,“西极石蜜”“西洋糖”是外国生产的蔗糖品种。

    24.第④段引用苏轼和黄庭坚的诗句,有何作用?(2 分)

    25.第⑦段画线句中加点词语“主要”能不能去掉,为什么?(3 分)

    此时中国人已凭借手工脱色技术,在世界蔗糖生产领域占据了领先地位,在国际市场上的主要角色是输出而非输入。

    26.请简要分析第段画波浪线句子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3 分)

    答案:

    22. 时间 中国蔗糖因丝绸之路而不断发展的历史(历程)。

    23.D

    24.生动形象说明了糖霜异常细腻、净白、美味的特点;同时增强了文章的文化韵味。

    25.不能去掉。因为“主要”表明中国在国际蔗糖市场上以输出为主,输入为辅;去掉后则变成只输出,不输入。这与实际情况不符,表达不准确。

    26. 结构上,呼应开关,总结全文。内容上,总结出了(中国古人在蔗糖制作历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开阔胸怀与精进精神,并指出其 (在古老丝路重焕新生的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智能机器会超越人类吗?阅读附答案

    智能机器会超越人类吗?

    ①智能机器真的有可能超越人类吗? 20xx年3月15曰,围棋“人机大战”第五场,“阿尔法围棋”以四比一的比分击败世界顶尖 围棋高手九段李世石,这更激发了人们对人工智能的关注。

    ②的确,如果按照固定的程序进行预算,人脑的确赶不上人工智能。无论是国际象棋还是围棋,都是可以完全程序化的一种运动。如果我们问“阿尔法”一个简单的问题:“你贏了比寨开心吗? ”它就不能像人一样笑着回答,因为它并不具备人类的情感,也不具备人脑的灵活性,不能解答任何程序设计范围之外的问题。

    ③现有机器和人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是人有智能,而现有机器并不具备真正的智能。严格的讲,智能机器只能执行特定的指令,而人则是处理所有感受到的信息。显然,执行指令与处理信息有着本质的不同。

    ④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研究智能机器的专家也要懂得神经科学,以便模拟人脑的神经网络构造来達造仿生智能机器。 当然,要達造这样一台仿生机器人的困难程度是难以想象的,因为人脑是世界上已知的最复杂,最神奇的“自动化机器”。人脑拥有1000亿个神经细胞,而每一个神经细胞都有数千个突触和其他神经细胞相连,神经细胞通过这些突触相互交流,一个三四岁的孩子大约有1000万亿个突触,到了成年大概稳定在100万亿个。

    ⑤也就是说,仿生机器人需要拥有1000万亿个可以独立运算的处理器,并具有100万亿个信息中转器。无论是制造原件还是整合这些元件,都是一个似乎难以完成的任务。更为可怕的是这些处理器及信息中转机_要制成不同的类型。要完成仿生机器人的制造,需要最先进的纳米技术,才能把每个处理器做的像神经细胞那么小,它还需要最先进的超级计算机,才能完成对仿生机器人各个器件排列顺序的编程。

    ⑥因为世界上并不缺人,缺的是比人类某些性能更先进的机器。因此,科学家认为,未来的仿生机器人并非是要完全模仿人类的所有功能,而是模仿某项功能,这样仅仅需要模仿某个脑区就可以了,这就大大降低了制造难度,并可以强化某些功能, 制造一些具有“特异功能”的电脑。

    (选文有改动)

    16.阅读全文,说说智能机器人与人有哪些区别。(3分)

    17.文章第四段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18.文章第五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19. 在关注了“人机大战”李世石输给“阿尔法围棋”的新闻后,同学们很是担忧:人类智慧会被人工智能彻底打败吗?请你结合文章相关内容,劝勉同学们要对智能机器的发展保持乐观的态度。

    答案:

    16. ①智能机器并不具备人类的情感,也不具备人脑的灵活性。

    ② 智能机器并不具备真正的智能,它只能执行特定的指令。(或答:智能机器人只能执行特定的指令,而人则是处理所有感受到的信息。)

    ③ 智能机器只是模仿人类的某项功能。

    17. 不能删去,因为“最”表示程度,起限制作用,突出强调了人脑复杂、神奇的程度之深,进而说明建造这样一台仿生机器人的困难之大。删去后,就不能表达出这层意思,两个“最”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18. 列数字。通过列举制造一个仿生机器人所需的处理器、信息中转器的具体数字,准

    确、具体地说明了制造仿生机器人的难度之大。

    19. 示例:同学们,人工智能是人赋予的,所以不必恐慌和害怕。同时科学家也会意识到安全性的问题,给它装上类似“阀门”的东西,控制它去造福于人类,而不是危害人类。所以我们应该为人工智能的进步高兴,它并不是洪水猛兽。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10篇《说明文阅读》,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小编。

    推荐访问:说明文 阅读 说明文阅读10篇 说明文阅读及答案 说明文阅读及答案10篇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