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优质范文 > 正文

    2023年度高中物理教学教案设计9篇【完整版】

    时间:2023-04-07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高中物理教学教案设计9篇【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高中物理教学教案设计9篇【完整版】

    高中学习容量大,不但要掌握目前的知识,还要把高中的知识与初中的知识溶为一体才能学好。在读书、听课、研习、总结这四个环节都比初中的学习有更高的要求。接下来是关于新课标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的文章,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下内容是小编为您带来的9篇《高中物理教学教案设计》,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篇一

    一、背景和教学任务简介

    动能定理是高中物理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是中学阶段处理功能问题使用频率最高的物理规律。而在动能定理的运用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个是初状态、末状态的确定;一个是合外力所做的功的计算。本节课在上一节对《功和功率》复习课的基础上展开对《动能动能定理》 复习课的教学。希望通过师生对一些实际问题的共同讨论,使学生能根据题意,正确的确定初状态、末状态;在不同情形下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合外力做功。希望使学生能加深对动能定理的理解,了解动能定理的一般解题规律,通过动能定理进一步加深功与能的关系的理解,让学生对功、能关系有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

    本节课的方法主要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然后归纳得出解决一些常见问题的方法,希望对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有所帮助。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一个简单问题的引入让学生回忆动能和能定理的内容;

    2、理解和应用动能定理,掌握动能定理表达式的正确书写。

    3、分析得出应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解题步骤。

    4、能熟练应用动能定理解决一定的物理问题。

    能力目标:

    1、能根据功是动能变化的量度关系解决简单的力学问题。

    2、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动能定理的理解和解题应用,培养学生对物理复习课学习的兴趣,牢固树立能量观点,坚定高考必胜信念。

    三、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

    1、本节重点是对动能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2、总功的分析与计算对学生来说始终是个难点,总功的符号书写也是学生出错率最多的地方,应通过例题逐步提高学生解决该问题的能力。

    3、通过动能定理进一步复习,让学生学会正确熟练应用动能定理,掌握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这是本节的难点。

    四、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流程

    教学设计思想:通过同学们每天都做的踢毽子游戏引入复习内容,然后通过一个热身训练让学生明确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同时教师把规范的解题步骤展示给学生,以便学生能逐渐掌握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正确书写。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采用学生讨论、思考、信息获取、演算、总结及口头表述的方法,突出老师与学生教与学的相互性,力求改变老师一讲到底的传统上课方式,在课堂教学模式上有所突破,同时根据学生的认知过程强化双基教学,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基本能力。

    教学流程是通过一个游戏活动引出动能和动能定理的复习内容。以受力分析为线索,通过师生对问题的共同讨论分析,最后由学生讨论、发言,总结出动能定理解题的一般步骤,并且通过巩固练习和思考提示学生进一步掌握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方法步骤。通过本节的复习,应使学生理解动能定理的内容,清楚动能定理的解题步骤,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体会到应用动能定理解题较牛顿运动定律与运动学公式解题的优点:即运用动能定理解题,由于不涉及物体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和时间,适合于恒力做功,也适合于变力做功,既适用于直线运动,也适用于曲线运动,因此用它来处理问题有时比较方便。从而使学生树立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更高(高端思维方式)、更快(加快解题速度)、更强(强化能量意识)的思想。

    五、学习资源准备

    教学课件,“五羊高考”复习资料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篇二

    一、基于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问题脱离学生的接受范围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很多课程的讲述老师要提前做好基础,设计好本节课要讲述的课程内容,提出问题并且还要去解决问题。但是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不能随机应变,一味地照本宣科,不能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降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抛出的问题学生不能很好地回答的时候,就说明老师设计的问题脱离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尽管老师设计的课程内容是自己十分的熟悉的,但是应该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出发,很多老师会忽视这一点。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去简化问题以及分析问题,没有将课堂的问题提问发挥到最大化。

    2、课堂问题设计重视结果、忽略过程

    物理是实验性很强的课程,除了做实验就是老师讲解,但是老师在问题的设计方面没有很好地帮助学生去真正地解决问题,尽管老师设计了问题让学生来作答,但是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老师给予学生独立思考回答问题的时间少之又少,学生在一个知识还没有完全掌握的情况下,接下来又有新的问题与知识出现,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方式,使得学生的思考时间不足,并且在课堂老师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回答时间十分短暂,当一个学生的回答不足以引起老师的兴趣的时候,老师就会将目标转向下一个学生,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消极心理,学生不能很好地将注√小编★√意力放在学习上。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解答过程要重于解答结果,学生掌握知识是掌握这门知识的学习方法与技巧,而不是结果。这一点要引起教师的注意。

    二、基于问题为中心的高中物理课堂

    基于生处于思维成长的黄金阶段,老师要做的就是利用自己的学科知识特点,全面培养学生的思维与创新能力,更好地帮助学生快速有效地去吸收知识,打破思维定式,减少学生的学习负迁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意识,真正地实现课堂教学建立在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提升解决问题的意识。

    1、基于问题为中心的习题课的讲解

    以往的课堂习题课的教学方式是在老师讲完这一节课的内容后,给学生留出一定时间去解答课后的习题,然后在一定的时间之后,老师带领学生去讲解,这种解答问题的过程,首先学生的做题时间有限,其次是老师让学生自己去做,然后老师再进行讲解,不能帮助学生去分析习题,只是重视解决这一道题,而不是教授学生掌握解答同一种类型的题型,学生在遇到类似题型的时候不能更好地去解答。所以在习题课的讲解过程中,老师应该讲述该类型的题型,学生掌握这种方法,对于以后遇到类似的题型也很容易去解答。

    例:质量为m的物体放在水平位置的钢板C上,与钢板的动摩擦因数为μ。由于受到相对于地面静止的光滑导槽A、B的控制,物体只能沿着水平导槽运动。现在使钢板以速度v⒈的向右匀速运动,同时用力F拉动物体(方向沿导槽方向)使物体以速度v2沿导槽匀速运动,求拉力F的大小。

    分析:此道题目中摩擦力不再是一个方向向上的,而延伸至平面上的摩擦力分析,结合相对运动,难度较大。

    设计问题:

    (1)物体的运动过程中,共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各个力的方向如何。

    (2)物体相对于钢板的运动方向是怎样的。

    2、基于问题为中心的实验课

    物理学科是一门实验性非常强的课程,但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还要做实验,所以很大程度上学生真正自己去动手做实验的时间是十分少的,大部分情况下是在老师的演示下进行的。

    中学物理课程的实验课程的教学,要以问题为引导,将实验课程的学习变为探究式的实验课程。在关于电力这一学科知识中,老师要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来真正意义上明白什么是电力,以及其具体的操作流程,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知识的学习在于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与技巧,而不是死记硬背。所以,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能力,需要老师以及学生的共同努力。

    高中物理教学教案设计 篇三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波面和波线,以及波传播到两种介质的界面时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

    (2)知道波发 生反射现 象时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知道反射波的频率,波速和波长与入射波相同

    (3)知道折射波与入射波的频率相同,波速与波长不同,理解波发生折射的原因是波在不同介质中速度不同,掌握入射角与折射角的 关系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惠更斯原理,波的反射和折射规律

    教学难点:惠更斯原理

    教学方法:课堂演示,flash课件

    一。引入新课

    1.蝙蝠的“眼睛”:18世纪,意大利教士兼生物学家斯帕兰扎尼研究蝙蝠在夜间活动时,发现蝙蝠是靠高频率的尖叫来确定障碍物的位置的。这种尖叫声在每秒2万到10万赫兹之间,我们的耳 朵对这样频率范围内的声波是听不到的。这样的声波称为超声波。蝙蝠发出超声波,然后借助物体反射回来的回声,就能判断出所接近的物体的大小、形状和运动方式。

    2.隐形飞机F—117:雷达是利用无线电 波发现目标,并测定其位置的设备。由于无线电波具有恒速、定向传播的规 律,因此,当雷达波碰到飞行目 标(飞机、导弹)等时,一部分雷达波便会反射回来,根据反射雷达波的时间和方位便可以计算出飞行目标的位置。

    雷达确定目标示意图

    由于一般飞机的外形比较复杂,总有许多部分能够强烈反射雷达波,因此整个飞机表面涂以黑色的吸收雷达波的涂料。

    一。波面和波线

    波面:同一时刻,介质中处于波峰或波谷的质点所构成的面叫做波面。

    波线:用来表示波的传播方向的跟各个波面垂直的线叫做波线。

    二。惠更斯原理

    荷兰物理 学家 惠 更 斯

    1.惠更斯原理:介质中任一波面上的各点,都可以看作发射子波的波源,而后任意时刻,这些子波在波前进方向的包络面便是新的波面。

    2.根据惠更斯原理,只要知道某一时刻的波阵面,就可以确定下一时刻的波阵面。

    二。波的反射

    1.波遇到障碍物会返回来继续传播,这种现象叫做波的反射。

    2.反射规律

    反射定律:入射线、法线、反射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线与反射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入射角(i)和反射角(i’):入射波的波线与平面法线的夹角i叫做入射角。反射波的波线与平面法线的夹角i’ 叫做反射角。

    反射波的波长、频率、波速都跟入射波相同。

    波遇到两种介质界面时,总存在反射

    三。波的折射

    1.波的折射:波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波的 传播方向发 生了改变的现象叫做波的折射。

    2.折射规律:

    (1).折射角(r):折射波的波线与两介质界面法线的夹角r叫做折射角。

    2.折射定律:入射线、法线、折射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线 与折射线分居法线两侧。入射角的正弦跟折射角的正弦之比等于波在第一种介质中的速度跟波在第二种介质中的速度之比:

    当入射速度大于折射速度时,折射角折向法线。

    当入射速度小于折射速度时,折射角折离法线。

    当垂直界面入射时,传播方向不改变,属折射中的特例。

    在波的折射中,波的频率不改变,波 速和波长都发生改变。

    波发生折射的原因:是波在不同介质中的速度不同。

    由惠更斯原理,A、B为同一波面上的两点,A、B点会发射子波,经⊿t后, B点发射的子波到达界面处D点, A点的到达C点,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篇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进一步深化对电阻的认识

    (2)掌握电阻定律及电阻率的物理意义,并了解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

    2.能力目标:

    (1)通过类比,培养学生分析解决三个变量之间关系的科学研究方法

    (2)通过从猜想→研究方法→实验操作等一系列探索过程,使学生掌握如何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能力。

    3.德育渗透点:

    (1)通过对各种材料电阻率的介绍,加强学生安全用电的意识

    (2)通过我国对超导现象的研究介绍,激发学生爱国和奋发学习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电阻定律

    2.难点:电阻率

    3.疑点:超导现象的产生

    4.解决办法

    ①对于重点,主要是通过课堂上师生一起(教师动手,学生观察)探索,最后用科学的处理方法导出定律,这样加深了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渗透。

    ②对于难点,主要是通过与电阻的比较,从而明确电阻是反映导体本身属性;电阻率是材料本身的属性。

    ③对于疑点主要是通过实验来加强直观感觉。

    三、教学方法:

    实验演示,启发式教学

    四、教 具:

    电阻定律示教板(含金属丝) 学生电源 电流表 伏特表 滑动变阻器 电键 导线 火柴 废弃的“220V 40W”白炽灯 幻灯片 投影仪 计算机 自制CAI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1.为了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强度,怎样做?

    由欧姆定律I=U/R,只要增加导体两端的电压U或降低导体电阻R即可。

    2.R=U/I的含义,如何测定电阻(让学生自己设计电路)?

    从上述的回答我们不难发现电阻R与两端电压及流过电流强度无关,那么它由谁决定呢?

    (二)进行新课

    1.探索定律——电阻定律

    ①R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科学猜想)

    (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

    ②解决方法——控制变量法。(回忆欧姆定律的研究或牛顿第二定律的研究)

    ③演示实验 幻灯投影电路图。

    A.出示电阻定律示教板、金属材料

    B.教师与学生一起连接电路,先让E、F分别接A、a,测得一组数据(U、I)记入下表。然后把a、b用短导线连接,E、F分别接A、B,又得一组(U、I).再把A、B用一短线连接,E、F分别接A(B)a(b).又得一组数据(U、I).

    C.换用E、F分别接不同材料金属丝C、c,又得一组数据。

    D.分析数据

    a)先定性观察→R与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

    b)定理推理

    2.电阻定律

    ①内容——在温度不变时,导线的电阻与它的长度成正比,跟它的横截面积成反比。

    ②表达式

    说明 ——长度 S——横截面积 ——比例系数

    3.电阻率——

    ①单位 欧米

    ②物理意义 反映材料导电性能好坏。在数值上它等于用该材料制成的1m长,横截面积为1m2的导体电阻。

    ③测量——学生思考

    (幻灯投影书上154页各材料电阻率——20℃时)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了解为了电业工人的安全,为使在相同电压下电流小,选用电阻率较大的橡胶、木头等制造电工用具把套。

    ④电阻率与温度关系

    由表格上面写着20℃,要学生明白这意味着这张表格的数据是在20℃时测得的,即电阻率与温度有关。

    [演示](幻灯投影电路图)

    连接,用火柴点燃来加热白炽灯灯丝后再移开。

    现象: 发现小灯泡先变暗后又慢慢变亮

    材料的电阻率随温度变化而变化。利用金属的电阻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制成温度计(电阻温度计),但也有些材料的电阻率不随温度改变而改变。

    (三)例题精讲

    【例】 把一均匀导体切成四段并在一起,电阻是原来的多少倍?拉长四倍后是原来多少倍?

    解析:由电阻定律

    切成四段体积不变,

    故 S→4S

    所以 变为

    同理拉长四倍后, 变为原来的16倍

    (四)总结、扩展

    打开计算机,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再次展示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再现实验现象,形象直观,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本节课主要通过猜想→探索→得出定律的过程验证,并得到了电阻定律,由实验感知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关于超导的应用有待同学们进一步去探讨。

    新课标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篇五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功的概念:

    (1)知道做机械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知道做功和工作的区别;

    (2)知道当力与位移方向的夹角大于90时,力对物体做负功,或说物体克服这个力做了功。

    2、掌握功的计算:

    (1)知道计算机械功的公式W=Fscos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J);知道功是标量。

    (2)能够用公式W=Fscos进行有关计算。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是使学生在理解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要素的基础上掌握机械功的计算公式。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与物体运动的位移容易混淆,这是难点。

    3、要使学生对负功的意义有所认识,也较困难,也是难点。

    三、教具

    带有牵引细线的滑块(或小车)。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功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初中物理中学习过功的一些初步知识,今天我们又来学习功的有关知识,绝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要使我们对功的认识再提高一步。

    (二)教学过程设计

    1、功的概念

    先请同学回顾一下初中学过的与功的概念密切相关的如下两个问题:什么叫做功?谁对谁做功?然后做如下总结并板书:

    (1)如果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且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位移,物理学中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然后演示用水平拉力使滑块沿拉力方向在讲桌上滑动一段距离,并将示意图画到黑板上,与同学一起讨论如下问题:在上述过程中,拉力F对滑块是否做了功?滑块所受的重力mg对滑块是否做了功?桌面对滑块的支持力N是否对滑块做了功?强调指出,分析一个力是否对物体做功,关键是要看受力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是否有位移。至此可作出如下总结并板书:

    (2)在物理学中,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是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2、功的公式

    就图1提出:力F使滑块发生位移s这个过程中,F对滑块做了多少功如何计算?由同学回答出如下计算公式:W=Fs。就此再进一步提问:如果细绳斜向上拉滑块,这种情况下滑块沿F方向的位移是多少?与同学一起分析并得出这一位移为scos。至此按功的前一公式即可得到如下计算公式:

    W=Fscos

    再根据公式W=Fs做启发式提问:按此公式考虑,只要F与s在同一直线上,乘起来就可以求得力对物体所做的功。在图2中,我们是将位移分解到F的方向上,如果我们将力F分解到物体位移s的方向上,看看能得到什么结果?至此在图2中将F分解到s的方向上得到这个分力为Fcos,再与s相乘,结果仍然是W=Fscos。就此指出,计算一个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的大小,与力F的大小、物体位移s的大小及F和s二者方向之间的夹角有关,且此计算公式有普遍意义(对计算机械功而言)。至此作出如下板书:

    W=Fscos

    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和位移的夹角的余弦三者的乘积。

    接下来给出F=100N、s=5m、=37,与同学一起计算功W,得出W=400Nm。就此说明1Nm这个功的大小被规定为功的单位,为方便起见,取名为焦耳,符号为J,即1J=1Nm。最后明确板书为:

    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J)

    1J=1Nm

    3、正功、负功

    (1)首先对功的计算公式W=Fscos的可能值与学生共同讨论。从cos的可能值入手讨论,指出功W可能为正值、负值或零,再进一步说明,力F与s间夹角的取值范围,最后总结并作如下板书:

    当090时,cos为正值,W为正值,称为力对物体做正功,或称为力对物体做功。

    当=90时,cos=0,W=0,力对物体做零功,即力对物体不做功。

    当90180时,cos为负值,W为负值,称为力对物体做负功,或说物体克服这个力做功。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的

    1.了解组成物质的分子具有动能及势能,并且了解分子平均动能和分子势能都与哪些因素有关。

    2.理解物体的内能以及物体内能由物体的状态所决定。

    教学重点

    物体的内能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本章教学的一个重点。学生只有正确理解物体的内能才能理解做功和热传递及物体内能的变化关系。

    教学难点

    分子势能。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什么样的能是势能?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弹簧的形变关系怎样?

    二、新课教学

    1.分子动能。

    (1)组成物质的分子总在不停地运动着,所以运动着的分子具有动能,叫做分子动能。

    (2)启发性提问:根据你对布朗运动实验的观察,分子运动有什么样的特点?

    应答:分子运动是杂乱无章的,在同一时刻,同一物体内的分子运动方向不相同,分子的运动速率也不相同。

    教师分析分子速率分布特点——在同一时刻有的分子速率大,有的分子速率小,从大量分子总体来看,速率很大和速率很小的分子是少数,大多数分子是中等大小的速率。

    教帅进一步指出:由于分子速率不同,所以每个分子的动能也不同。对于热现象的研究来说,每个分子的动能是毫无意义的,而有意义的是物体内所有分子动能的平均值,此平均值叫做分子的平均动能。

    (3)要学生讨论研究。

    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分析冷、热水的区别。

    讨论结论应是:组成冷、热水的大量分子的速率各不相同,则其动能也各不相同,但就冷水总体来说分子的平均动能小于热水的分子平均动能。

    教师指出:由此可见,温度是物体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

    2.分子势能。

    (1)根据复习提问的回答(地面上的物体与地球之间有相互作用力;发生了形变的弹簧各部分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因此在它们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时,它们之间便具有势能)说明分子间也存在着相互作用力,所以分子也具有由它们相对位置所决定的能,称之为分子势能。

    (2)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

    提问:分子力与分子间距离有什么关系?

    应答:当r=r0时,F=0,r<r0时,F为斥力,r>r0时,F为引力。

    教师指出:由于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好象弹簧形变有伸长或压缩两种情况,因此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也分两种情况。

    ①当r>r0时,F为引力,分子势能随着r的增大而增加。此种情况与弹簧被拉长弹性势能的增加很相似。

    ②当r< p="">

    小结:分子势能随着分子间距离变化而变化,而组成物体的大量分子间距离若增大(减小)则宏观表现为物体体积增大(减小)。可见分子势能跟物体体积有关。

    (3)物体的内能。

    教师指出:物体里所有的分子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由此可知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①物体的内能是由它的状态决定的(状态是指温度、体积、物态等)。

    提问:对于质量相等、温度都是100℃的水和水蒸气来说它们的内能相同吗?

    应答,质量相等意味着它们的分子数相同,温度相等意味着它们的平均动能相同,但由于水蒸气分子间平均距离比水分子间平均距离大得多,分子势能也大得多,因而质量相等的水蒸气的内能比水大。

    ②物体的状态发生变化时,物体的内能也随着变化。

    举例说明:当水沸腾时,水的温度保持不变,所供给的大量能用于把分子拉开,增大了分子势能,因而增大了物体的内能,当水汽凝结时,分子动能没有明显变化,但分子靠得更紧密了,分子势能便减小了,因此物体的内能减小了。

    ③物体的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

    a.静止在地面上的物体以地球为参照物,物体的机械能等于0,但物体内部的分子仍然在不停地运动着和相互作用着,物体的内能永远不能为0。

    b.物体在具有一定的内能时,也可以具有一定的机械能。如飞行的子弹。

    C.不能把物体的机械能和物体的内能混淆。只要物体的温度、体积、物态不变,不论物体的机械能怎样变化其内能仍保持不变。反之,尽管物体的内能在变化,它的机械能可以保持不变。

    (4)学生讨论题:

    ①静止在光滑水平地面上的木箱具有什么能?若木箱沿光滑水平地面加速运动,木箱具有什么能?此时木箱的内能与静止时相比较变化了没有?

    ②质量相等而温度不相等的两杯水,哪一杯水具有较大的内能?温度相同而质量不等的两杯水,哪一杯水具有较大的内能?

    最后总结一下本课要点。

    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3.了解热量的概念,知道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篇七

    教学分析

    电动势是本章的一个难点。教科书明确提出了“非静电力”的概念,让学生从功和能的角度理解非静电力,知道非静电力在电路中所起的作用,并能从“非静电力”做功的角度去理解电动势的概念。

    同时为了降低难度,教科书直接给出了电动势的定义式,但只是说“电动势在数值上等于非静电力把1 C的正电荷在电源内从负极移送到正极所做的功”,没有用比值的方法严格定义。电源的内阻在后面的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学习中很重要,本节作了一些铺垫。

    我们常说要让学生经历科学过程,其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学生可以通过讨论或实验认识新的规律,通过阅读来了解前人的工作过程,跟着教师的思路一环套一环地接受新的概念等,这都是经历科学过程的不同形式。

    教学目标

    1、知道电源是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成为电能的装置。

    2、了解电路中(电源外部和内部)自由电荷定向移动过程中,静电力和非静电力做功与能量转化的关系。

    3、了解电源电动势的基本含义,知道它的定义式。

    4、理解电源内电阻。

    教学重点难点

    电动势概念的建立是重点也是难点。此套书多处对“通过做功研究能量”的思想都有阐述和铺垫,此处再次运用这种功能关系的观点来学习电动势。可以使学生对电源电动势有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理性思维习惯。本节课从静电力做功和非静电力做功进行比较建立电动势的概念。也为后面第7节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学习作了铺垫。

    教学方法与手段

    实验演示、逻辑推理。在电压和电动势这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中通过静电力做功和非静电力做功进行比较教学,建立新的概念。

    课前准备

    教学媒体

    金属板、酸溶液、灵敏电流计、多种型号的干电池、学生电源、导线、电键、小灯泡、投影仪。

    知识准备

    1、课前复习:电势差的定义式:U=W q

    2、课前说明:在金属导体中,能够自由移动的电荷是自由电子,由于它们带负电荷,电子向某一方向的定向移动相当于正电荷向相反方向的定向移动。为了方便本节按照正电荷移动的说法进行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实验引入:按如图所示电路分别接入三节干电

    池和铅蓄电池(学生电源)

    依次接通开关,观灯泡亮度变化。

    提问学生看到了什么现象?同样是四个灯泡,

    不同电源供电,看到的现象不一样,产生现象的原

    因是什么?

    学生:电源

    本节课研究电源的内部结构,那就得解剖电源

    推进新课

    [事件1] 教学任务:复习上一节课的知识。

    师生活动:

    由上一节“电源和电流”知道,电路中之所以能有持续的电流,是因为在电源两极聚集了大量的正负电荷,导线中存在着电场,导线中的电荷在电场力作用下从正极向负极运动。

    同时一个新的问题提出,电源的两极聚集了大量的正负电荷,在电源内部也应该有电场。那么,在电源内部电荷是如何运动到两极的呢?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篇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解释速度的概念,能够概括速度的定义、公式、符号、单位和物理意义。

    (2)解释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定义并学会辨析。

    (3)能够说出速率的概念并辨认速度与速率。

    2、过程与方法

    (1)在概念转变的教学过程中形成全面、正确的关于速度的概念。

    (2)通过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的过程,锻炼使用极限思维。

    (3)通过对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速度与速率的区别和分辨,学会运用辨析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速度全面正确地解释来积极培育自身科学严谨的态度。

    (2)积极将自己的观点及见解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尝试体会物理学中蕴含的对立统一。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一课时

    学情分析:

    一般而言,高一学生在经历了初中阶段的学习后,思维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取代形象思维占据主要地位。学生的一般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能够按照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利用假设思维进行学习;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调控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学习过程更加具有目的性;

    (3)在某种程度下学生思维不再是“抱残守缺”,而是较为容易接受新事物;

    (4)学生学习动机由兴趣支撑逐渐转变为由意志支撑,学习的目的性更加明确;

    (5)学生之间的交流对于学生学习具有一定的影响。

    关于“速度”的学习,学生在初中阶段科学学科中所接受的定义是,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这与高中对于“速度”的定义截然不同,学生虽然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这个基础里大部分仍然是迷思概念。如何将初中阶段所接受到的关于“速度”的迷思概念转变为科学概念,达到一个新的认知平衡是本节课的一条主线。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以及前面关于“位移”、“路程”的学习为本节课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本节课可能存在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学生根据初中阶段的学习积累对于“速度”难以产生正确、客观的认识,其中所存在的迷思概念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转变;二是学生对于“平均速度”、“瞬时速度”两个概念可能会有所混淆,教师应该利用课堂呈现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区分。

    教学重点:

    速度的概念,由平均速度通过极限的思维方法引出瞬时速度。

    教学难点:

    对瞬时速度的理解,怎样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

    教学方法:

    问题情境引入、探测已有概念、产生认知冲突、解构迷思概念和建构科学概念、形成新的认知平衡。

    教学过程:

    引入:速度的二段式测验3道题,情境引入,激发学生产生冲突。

    (一)速度

    “速度”的引入:运动会上,要比较哪位运动员跑得快,可以用什么方法?通过相同的位移比较时间的长短。若运动的时间是相等的,我们可以根据位移的大小来比较。如果运动的位移、所用的时间都不一样,又如何比较呢?

    在物理学中,我们引入速度这个物理量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1、定义:位移Δx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Δt的比值(比值定义法)。

    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国际单位:m/s或m·s-1,其他单位:km/h等

    3、速度是矢量,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保持不变。如果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大小不断改变,根据求得的则表示物体在Δt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称为平均速度。

    (二)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1、平均速度

    ⑴公式:

    ⑵平均速度是矢量,方向即位移的方向。

    对于变速直线运动,各段的平均速度一般并不相同,求平均速度必须指明“哪段时间”或“哪段位移”。

    ⑶求平均速度必须指明“哪段时间”或“哪段位移”。

    过渡:平均速度只能粗略的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为了精确地描述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运动的快慢,我们可以将时间Δt取得非常小,接近于零,这是求得的速度值就应该是物体在这一瞬时的速度,称为瞬时速度。

    2、瞬时速度

    ⑴定义: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瞬间)的速度。

    ⑵瞬时速度简称速度,方向为物体的运动方向。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速度”这一概念并不一定明确指出是“平均速度”还是“瞬时速度”,我们应根据上下文去判断。“平均速度”对应的是一段时间,“瞬时速度”对应的是某一时刻。

    3、瞬时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简称速率。

    例:课本P16汽车速度计上指针所指的刻度是汽车的瞬时速率。

    (三)平均速率:物体运动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与“平均速度的大小”完全不同。

    例1:下列对各种速率和速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平均速率就是平均速度

    B.瞬时速率是指瞬时速度的大小

    C.匀速直线运动中任意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都等于其任一时刻的瞬时速度

    D.匀速直线运动中任何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都相等

    例2:一辆汽车沿平直的公路行驶

    ⑴若前一半位移的平均速度是v1,后一半位移的平均速度是v2,求全部路程的平均速度;

    ⑵若汽车前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是v1,后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是v2,求全部路程的平均速度。

    总结: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应严格按照定义来计算。

    例3:人乘自动扶梯上楼,如果人站在扶梯上不动,扶梯将人送上楼去需用30s。若扶梯不动,某人沿扶梯走到楼上需20s。试计算这个人在扶梯开动的情况下仍以原来的速度向上走,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到楼上?(12s)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篇九

    【教材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第十二章的内容,属于《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课程内容必修课程“电路及其应用”主题之下。第十二章《电能 能量守恒定律》主要研究的是电路中的能量转化,利用能量守恒定律推导出闭合电路的规律进而认识自然界的能源,提升保护能源的意识,关注可持续发展。课程标准针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提出了三方面的要求:

    (1)知识层面。要求理解电功、电功率和电动势的概念和物理意义;掌握电源电动势与路端电压和内电压的关系;理解能量守恒定律,知道节约能量的必要性。

    (2)能力方面。能用能量守恒的观点理解、解释物理现象;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实验探究方面。能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对实验现象的解释,理解焦耳定律和电动势的概念及物理意义;能利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设计“测量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方案

    本节要学习的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是整个高中电学部分最重要的物理规律之一,是部分电路欧姆定律的延伸和完善,是分析实际电路和复杂电路的基础。教材通过分析闭合电路中的功能关系和能量守恒定律推导出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在处理教材时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 闭合电路中的电势是如何变化的,内外电路的电压有什么规律?这需要通过探究实验和理论推导寻找更多直观的证据来从多个视角寻找规律,并理解电动势的物理意义。

    2、 作为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思想方法,从能量的观点分析问题时有什么优势?应该如何分析?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体会从不同观点分析问题的区别,感受用能量观点分析问题的方法。

    综合以上分析,本节课的学习主题确定为:熟悉而陌生的电池。

    【学习主题】

    主题名称:熟悉而陌生的电池

    【学情分析】

    作为高二的学生,通过高一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对功能关系和能量概念已经有了一些理解,具有能量转化与守恒的观念。通过前三章的学习,学生已建立了“场” 的观念,熟悉电路的基本特征,为自由电荷在电路中的运动分析和能量分析做好了准备。但是研究闭合电路的电势问题需要建立恒定电场模型,分析自由电荷在全电路内的运动和静电力做功情况,这对学生来说是较大的挑战。同时受初中物理中关于电源输出电压不变的影响,很多学生认为闭合电路中路端电压是不变的,没有电动势的概念和对电路全局分析的意识。

    本节课要努力创设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逐步将视角从局部电路过渡到全电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能量观点理解闭合电路中电势变化的相关规律,最终发现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在探究实验中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分析论证、反思评估等能力。同时还要紧密联系生活、科技进步,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

    通过探究实验理解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掌握电源电动势与路端电压和内电压的关系,并能用做功和能量守恒的观点解释。(A3、B2)

    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对实验现象的解释,经历“比较-概括-抽象”的思维过程,逐步理解电动势的概念和物理含义,知道电源电动势和内阻是标志电源性能的重要参数。(A2、B3)

    通过对比实验的观察和分析,经历提出问题、收集信息、实验验证、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等科学探究过程,找寻闭合电路内外电压的规律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B3、C2)

    通过实际问题的分析讨论,逐步发现问题本质,认识到科学˙技术˙社会的密切联系。通过探究过程中一个个小问题的解决,体会研究科学问题时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必要性。(C3、D2)

    (说明:A、B、C、D 是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的编码,分别对应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数字 1、2、3、4 对应每个维度的水平层次等级。)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难点:电动势概念的理解

    【教学资源】

    教学环境:

    智慧教育云平台(微云服务器 1 台、教师平板 1 台、学生平板 20 台),PPT 演示文稿。

    教具:

    1 个小灯泡(电压 1.5v),干电池一节,镁片、石墨片、苹果、自制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教师演示仪,可变内阻化学电池一个,笔记本电脑 1 台,变阻箱一个,DIS 数据采集器,

    DIS 电压传感器(2 个),导线若干,自制非静电力类比演示仪。

    学具:

    自制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探究仪(4 组),可变内阻化学电池4 个,变阻箱(4 个),笔记本电脑(4 台),导线若干。

    【教学方法】

    “循环递进式探究”教学法:设置问题串,通过对比、实验(分组)、建模开展教学。以情景导入,任务驱动,问题嵌入,活动贯穿,促进深度学习,实现教学进阶。

    【教学策略】

    智慧课堂 “云互动”: 基于智慧课堂全程跟踪探究活动,即时推送学习任务,对学生当堂建模、实验探究大数据收集、反思研讨过程在线及时处理反馈,发布个性化的批注讲解,确保探究活动的针对性。

    项目化学习策略:将问题前置,以结果为导向,学生在一段时间内通过对连续的、真实的、有挑战的问题进行持续探究,达到核心知识的再建构和思维迁移。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情境问题:

    户外探险爱好者在户外经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一位户外探险爱好者在一次夜间探险的途中迷路了,手机也没电了,他想利用手电筒发出求救信号,可是手电筒也没电了,他的身边只有以下几件物品(图 1), 他能点亮小灯泡发出求救信号吗?

    智慧课堂平台互投票功能,收集学生的选择,进行大数据分析。(如图 2)

    (一)初次尝试,发现问题

    任务一:分析情境问题,实验验证猜想

    问题 :水果电池能让小灯泡亮起来吗?

    活动①:试一试——尝试利用水果电池点亮小灯泡

    实验器材:小灯泡(额定电压 1.5V)、电池盒、导线、两节新干电池,一节旧干电池,数字电压表。对比演示实验:

    用一节干电池(电动势 1.5V),给小灯泡(额定电压 1.5V)供电。

    将水果和石墨片、镁片制作的水果电池替换干电池,给小灯泡(额定电压 1.5V)供电。先测量开路电压(1.97V)。

    现象:水果电池供电的小灯泡不亮!电池两端的电压从开路时的 1.97V 左右降到了 0!

    评价 1:对水果电池能否让灯泡亮起来提出自己的观点。

    智慧课堂平台的同屏展示功能:利用智慧云平台的展台功能实现同屏展示实验操作过程。(如图 3)

    问题 :电池两端减少的电压去哪了?

    基于核心素养的设计意图:以生活情境引入,拉近物理课堂和生活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对比演示实验大大出乎学生们的预料,形成了认知冲突,为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熟悉而陌生的电池”做好了

    铺垫。学生可能会想到失去的电压留在了内部,使接下来的学习内容顺利地围绕学习需求开展。

    (二)实验探究,寻找线索

    任务二:测量内外电压,寻找变化规律

    活动②:探一探——探索电池内部的奥秘

    仔细观察:

    展示 1:将水果电池和解剖过的干电池展示给学生观察,介绍正负电极和电解质,如图 4。

    发现:电池内部存在电阻——内阻(r) 展示

    2:铅蓄电池,介绍结构。

    演示:用 DIS 数字电压传感器测量蓄电池两极间的电压,并明确电源正负极。如图 5

    实验:在电源断路的情况下,用电压传感器测量电极与探针之间、探针与探针之间的电势差。(如图 6) 演示实验:在电源断路的情况下,用 DIS 数字电压传感器测量电极与探针之间、探针与探针之间的电势差

    智慧课堂平台同屏展示功能:展示实验操作过程,提高实验可视度。(如图 7)

    发现特征:电源内部,电势在电极附近出现两次“跃升”。(如图 8)

    评价 2:能否通过实验得出电源内部电势有两次抬升的结论。

    问题 :如果将电源接入用电器,组成闭合电路,电源内部的电势是否发生变化?

    实验:用 DIS 电压传感器测两电极 AB 和两探针 ab 之间的电势差(如图 9)。

    智慧课堂平台同屏展示功能:展示实验操作过程,提高实验可视度。

    观察现象:外电路 UAB=1.87V ,相较于电路断路时,数值减小。内电路探针之间出现了电势差(φa<φb),Uab=- 0.14V 。

    结论:1. 电路导通时,电源内部有电势的降落,我们称“内电压(U 内)”,外电路电势的降落叫“外电压(U 外)”。

    2、 整个闭合回路电势出现两次抬升,两次降落。抬升的数值和降落的数值总是相等。

    问题 :内外电压 U 外、U 内之和、与电源内部两次电势抬升的数值总会是定值吗?

    活动③:测一测——测量闭合电路内外电压

    分组实验:利用自制学具(如图 10)测量电路的内外电压的数值,并计算两者之和,改变外电路电阻 R,多次测量,寻找规律,将实验相关数据填入表 2。

    智慧课堂平台的同屏提问功能:学生将实验结论拍照提交,老师进行大数据分析,得出共性结论。(如图 11)

    评价 4:分组实验数据是否合理,能否得出内外电压之和与电源内部电势两次抬升的数值总相等的结论。

    分析数据、发现规律:

    对同一电源,闭合电路内外电压之和与电路内部两次电势的提升值之和相等。

    对同一电源,闭合电路内外电压之和是定值。

    问题 :这个定值到底反映了电源的什么特性?

    基于核心素养的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了化学电池的构造,发现电池的内部电势特点,逐步建立电源内电路的物理模型,形成正确的物理观念。学生经历了观察对比、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探究过程,加深了对于闭合电路内外电压与电源内部两次电势

    提升之间关系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

    (三)理论分析,发现规律

    任务三:运用守恒思想,理解科学本质

    活动④:想一想——电源如何维持闭合电路有持续的电流

    引导:有一个量总是保持不变,这在物理学上我们常称做“守恒”。能不能从守恒的角度思考。类比演示:如图 12

    思考:流回负极的正电荷是如何回到正极的呢?

    类比:将小球由低处搬运到高处,能继续依靠重力吗?

    得出结论:电源依靠非静电力做功将流回负极的正电荷搬运到正极,维持持续的电流。

    评价 3:能否说出非静电力的作用。

    活动⑤:理一理——从能量观出发理清电路中的守恒关系

    思考:从能量守恒的角度想一想,闭合回路中静电力做功和非静电力做功的关系是怎样的? 结论:闭合回路中静电力做功等于非静电力做功 W 电=W 非

    活动⑥:推一推——推导电动势和欧姆定律的表达式

    推理论证:

    由实验数据可得:E=U 外+U 内

    有能量守恒定律和功能关系可得:q U 外+ q U 内=W 非

    推导得出:E= W 非/q

    含义:E 就是电源内部非静电力移送单位电荷所做的功。即非静电力做功的本领! 电动势——非静电力所做功与所移动电荷量之比。符号:E 单位:伏特(V)

    智慧课堂平台的同屏提问功能:学生将实验结论拍照提交,老师进行大数据分析,得出共性结论。(如图 13)

    问题 :水果电池给小灯泡供电时外电压为什么很小? 活动⑦:看一看——再次观察实验数据寻找线索

    观察:再次观察分组实验数据(表 2)

    结合部分电路欧姆定律和实验结论 E=U 外+U 内, 推导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内容:闭合电路的电流,跟电源的电动势成正比,跟整个电路的电阻成反比。

    (备注:适用于纯电阻电路)

    评价 4:各组运用能量守恒定律能否推导出电动势的表达式和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智慧课堂平台的录制微课功能:现场录制微课推送给学生,供学生课后观看

    问题 :你能解释水果电池为什么不能点亮小灯泡了吗?

    基于核心素养的设计意图:学生在老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下交流讨论,学生深度参与课堂,经历先交流再观察、再猜想、再推导、再思考,从感性到理性,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发展了科学思维。同时,这样的设计循序渐进,遵从学生认知规律。

    (四)应用规律,解释现象

    任务四:运用欧姆规律,解答情境问题

    活动⑧:说一说——水果电池不能点亮小灯泡的原因

    水果电池的内阻 r 太大,导致闭合电路中的电流 I 小,故外电压 U 外小。

    实验验证:利用注射器改变铅蓄电池内阻,观察内电压、外电压以及电流的变化(图 15)。

    智慧课堂平台同屏展示功能:展示实验操作过程,提高实验可视度(图 16)。

    评价 5:能否运用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解释水果电池不能点亮小灯泡的原因。

    基于核心素养的设计意图:解释原因,即是本节课知识的应用,同时也使本节课的情境贯穿始终。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体会到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同时增强了实践意识, 深化了物理观念,发展了科学思维。

    【课堂小结】

    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一、初次尝试,发现问题

    二、实验探究,寻找线索

    三、理论分析,发现规律

    四、应用规律,解释现象

    【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来源于生活真实情境,从发现问题到探究原因,再到发现规律,最后解释现象。各教学环节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充分运用了循环递进式教学方法。学生在一个个递进的情境任务中不断认识科学本质, 寻找到物理规律,发现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锻炼了关键能力,提升了科学素养。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9篇《高中物理教学教案设计》,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推荐访问:物理教学 高中 教案设计 高中物理教学教案设计9篇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