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优质范文 > 正文

    2023年度《古代希腊》历史教案3篇【优秀范文】

    时间:2023-04-05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古代希腊》历史教案1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爱琴文明、斯巴达和雅典、全盛时期的雅典、希腊奴隶制经济的繁荣、希腊城邦的衰落、亚历山大帝国。  通过比较斯巴达和雅典的异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古代希腊》历史教案3篇【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古代希腊》历史教案3篇【优秀范文】

    《古代希腊》历史教案1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爱琴文明、斯巴达和雅典、全盛时期的雅典、希腊奴隶制经济的繁荣、希腊城邦的衰落、亚历山大帝国。

      通过比较斯巴达和雅典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通过分析亚历山大东侵的后果,培养学生用唯物主义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并正确评价伯利克里、亚历山大。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领略古希腊爱琴文明的深厚底蕴,民主制度之完善美和马拉松战役之精神美。

      教学建议

      “古代希腊城邦的兴衰”是本课的重点。斯巴达和雅典是古希腊城邦国家中最强大的,但斯巴达和雅典属于不同类型的城邦:两者虽都是奴隶主统治的城邦,但斯巴达是贵族寡头*的军事大国,被统治者没有任何自由和权利;而雅典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上层(富商、船主和手工业作坊主)参政机会不断扩大。公元前6世纪末,雅典成为著名的奴隶制共和国。

      关于亚历山大,教师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一分为二,对他作出评价。建议教师结合课文最后的思考题“想一想,你如何评价亚历山大的东征?”启发学生讨论,以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发言后,教师针对回答情况作一小结。

      “全盛时期的雅典”是本课的重点,其中对伯利克里的评价是本课的难点。

      由于雅典在希波战争中起了主要作用,所以也就从战争胜利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它依xx大量流入的奴隶充分发展了经济。

      在公元前5世纪中期伯利克里执政时期,雅典成为希腊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中心。他十分重视发展工商业和移民,同时实行一系列的政治改革扩大了*民的权利,当时雅典的奴隶主民主政治达到了古代世界的高峰。他还大力提倡文学、艺术,文学家和艺术家受到优厚待遇。在此时期,文化昌盛,出现大量不朽的文艺作品。

      教师可在讲完“古代希腊城邦的兴衰”一目后,可画一张表,逐条引导学生对这两个城邦国家进行对比。

      条目如下:

      1、地理位置

      斯巴达位于希腊半岛南部的伯罗奔尼撒半岛上。

      雅典位于希腊东南沿海,海上交通便利|。

      2、社会结构

      斯巴达:统治者,斯巴达人。

      雅典:公民,分为贵族和*民两部分。

      3、政治制度

      斯巴达:虽然全体的斯巴达人是奴隶主,但是真正掌握大权的只是其中少数奴隶主贵族,并带有深厚的军事镇压的色彩。

      雅典:*大权也掌握在奴隶主手里,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上层人物参政机会不断扩大。

      4、经济制度

      斯巴达:被征服居民都沦为国家奴隶,被分配给斯巴达人,并为他们种地。(在表格填写完毕,教师可补充说明:斯巴达将全国的土地分成小份地,期巴达人每家各得一份,但不准买卖、转让。同时由“......种地”引申出斯巴达人经济活动是农业。)

      雅典:充分利用其地理位置的优势,航海业、工商业、手工业颇为发达。

      这样,使学生对它们间的不同有一个清晰的整体认识。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和难点:

      重点:斯巴达和雅典,希腊奴隶经济的繁荣,雅典的全盛时期。

      难点:对伯利克里和亚历山大的正确评价。

      教法设计:教授法、启发诱导法、自学辅导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投影)

      古代亚非文明发源于什么地区?

      (二)引入新课

      继亚非古代文明的兴起,欧洲也出现了古代文明。希腊文明是欧洲早期文明,它是以海洋为中心的,那么古代希腊的情况如何呢?

      讲授新课

      播放《古文明发祥之一》视频

      (提问诱导)古代希腊的地理范围是怎样的?它以什么海洋为中心?

      明确希腊的地理范围,爱琴海岛希腊半岛的位置,并培养读图能力。

      一、爱琴文明(板书)

      提出问题

      爱琴文明的起止时期、发祥地及后来的中心分别是什么?

      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

      二、古代希腊城邦的兴衰(板书)

      1、两个城邦(板书)

      (启发诱导)斯巴达和雅典都是什么阶级*的城邦?

      2、它们在政治、经济上有何不同?

      (过渡)公元前6世纪,古代波斯挑起希波战争,其结果是波斯军队被赶出了希腊,这也使希腊空前繁荣起来,雅典进入了空前繁盛时期。

      3、城邦的兴衰(板书)

      (投影)下列问题

      (1)希腊经济的繁荣主要指的是什么?

      (2)奴隶的来源是什么?

      (3)斯巴达的奴隶制经济繁荣体现在什么上?

      (4)雅典奴隶制经济的繁荣体现在哪些方面?

      (5)雅典处于全盛时期是在谁当政期间?(板书)

      (6)我们怎样看待伯利克里这个人物?(板书)

      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7)希腊是如何衰落的?

      (过渡)希腊衰落时,它北部的马其顿国强大起来。后来成为一个地跨三洲的大帝国。

      三、亚历山大帝国(板书)

      1、马其顿国什么时候控制了希腊?

      cAI演示《亚历山大东侵路线图》,回答问题。

      (提高学习兴趣,对亚历山大帝国及东侵有整体的正确认识。)

      2、亚历山大帝国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它的版图包括几大洲?首都在哪?亚历山大东侵结果如何?

      3、亚历山大帝国的命运如何?

      4、亚历山大东侵的影响如何?

      在教师启发下回答,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

      5、亚历山大是怎样一个国王?怎样看待亚历山大东侵?

      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西方文明之源--古代希腊,知道了当时两个最重要的城邦是斯巴达和雅典,雅典处于全盛时期以及希腊衰落后,亚历山大帝国的强盛。

      板书设计

      西方文明之源--古代希腊

      二、古代希腊城邦的兴衰

      1、两个城邦

      2、城邦的兴衰

      (1)希腊奴隶制繁荣

      (2)雅典的全盛时期(伯利克里当政时)

      (3)希腊城邦的衰落

      三、地跨三洲的大帝国

      1、马其顿控制希腊

      2、亚历山大帝国和亚历山大

      (1)亚历山大帝国的版图

      (2)亚历山大东侵的影响

    《古代希腊》历史教案2

      通史概要:

      古代希腊、罗马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特殊的历史条件,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被称为“海洋文明”。在学习本专题内容前,可以引导学生先回顾初中的相关知识,或者让学生去收集一些自己了解的有关希腊罗马的神话故事,相互交流,以激发其探究这一专题的兴趣。

      古代希腊罗马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希腊民主和罗马法制是古代西方政治文明的精华,是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发展史的光辉起点,是古代世界留给后人的一笔弥足珍贵的政治文化遗产。本专题分三节内容详细介绍了这一政治文化遗产:教材第一节主要介绍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地理条件、希腊城邦特点和希腊公民的素质表现;第二节主要介绍希腊民主最为完备的城邦——雅典民主政治的建设过程、表现和评价;第三节主要介绍罗马法的`产生和发展、主要内容及作用影响。学习本单元,要求准确掌握雅典民主政治和罗马法的概念和主要内容,重点探究雅典民主政治和罗马法的基本特征、实质和历史作用。

      第三节 罗马人的法律

      教案

      课标要求:

      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的基础知识有罗马法、《十二铜表法》、公民法、万民法、自然法;通过对上述知识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罗马法的发展过程,认识罗马法的演变是古罗马历史变迁的反映,在发展过程中具有明显的连续性、统一性;理解罗马法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学会分析罗马法对于维系罗马帝国的作用;从中西历史发展的两个方面比较罗马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对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采用资料研读与问题探究法;对罗马法的内容采用情境再现与历史对比法;对罗马法的作用和影响通过查阅资料、问题探究与历史比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罗马法是通行于整个古代罗马世界的法律,对于维系和稳定庞大的罗马帝国的统治起到了重要作用。罗马法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为维护罗马帝国统治而存在;认识罗马法是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对后世尤其是近代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认识*现行的《民法通则》和《继承法》也受到罗马法的影响,深入了解罗马法的历史沿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最终肯定法制在现实社会中是一种最合理的国家治理方式,具有不可替代性。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罗马法的主要内容。

      难点:罗马法的历史作用和现实价值。

      教学建议:

      (1)、制作,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学生收集资料(网络、图书馆等)、讨论、编排课本剧、师生互动与问题探究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形式。

      (2)、设问:如果某个古希腊公民与他人发生债务或财产纠纷,那么他将向什么机构提出诉讼请求?这种方式的效率如何?如果古罗马公民遇到同样事情将会采取何种方式?解决起来效率怎样呢?由此导入新课。

      (3)、教师通过大量丰富的图片,向学生展示古罗马恢弘的历史,并解释罗马法的含 元前6世纪塞尔维乌斯改革至公元7世纪中叶古罗马奴隶制国家制定和实施的全部法律制度)。

      (4)、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有关罗马法的资料:

      ①、引导学生梳理罗马法演进的线索(城邦时代——习惯法→罗马共和国——成文法“十二铜表法”、公民法→罗马帝国——形成体系的万民法、《民法大全》)。

      ②、引导学生详细了解“十二铜表法” 、公民法、万民法的主要内容及特点、作用。

      ③、在上述基础上使学生认识到:罗马法的演变是古罗马历史变迁的反映,在发展过程中具有明显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它是通行于整个古代罗马世界的法律,对于维系和稳定庞大的罗马帝国的统治起到重要的作用。罗马法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为维护罗马帝国统治而存在。

      (5)、课前引导学生研读罗马法的主要内容,模拟罗马法庭开庭的情景

      编排课本剧,深入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构成、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保护的对象以及遵循的原则。

      (6)、投影资料,引导学生讨论:罗马法律对罗马帝国乃至后世都有哪些影响?它有哪些缺陷?


    《古代希腊》历史教案3篇扩展阅读


    《古代希腊》历史教案3篇(扩展1)

    ——上历史教案3篇

    上历史教案1

      【教学目标】

      识记与理解:记住远 古 传说中的重要人物,记住汉族的前身和始祖。理解炎帝和黄帝与农业起源关系的传说的实质,理解“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能力和方法:培养从传说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以传说印证历史的基本方法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华夏族形成的历史,培养崇敬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情感。了解以禹为代表的远古居民的优秀品行,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体验禹治水的艰辛并了解其业绩,体会人生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重点:农业起源的传说 和华夏族的形成。禹治水的传说。

      难点:部落、部落联盟的构成和性质。“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课前准备】

      课前收集有关黄帝、炎帝、蚩尤、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读引言。

      2、教师引入:历史讲究真实可靠,传说难免夸张虚构。但不少传说生动地反映了人类的历史,包含着极有价值的内容。上一课 时,我们从考古发掘的物证来学习了原始农耕文化,本课时要通过传说来认识农耕文化。看看那些流传久远的传说中,包含了有关远古农耕文化的哪些有用的历史信息?

      二、新课讲授

      (一)二、炎帝和黄帝的传说

      *人都自称是炎黄子孙,你知道是怎么来的吗?

      讲解“炎”、“黄”之意及其传说(或抽学生来讲)

      整理出华夏族的来历:

      从中知道了哪些有关农耕文化的重要信息?谈后世祭祀炎、黄(谈两碑上的字),黄帝、炎帝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二)禅让的传说

      1、简要讲: 黄帝以后很久,尧禅舜、舜让禹。要求学生概括其过程的共同点。然后得出结论,让学生理解禅让的含义。

      2、让学生简单发表一下关于如何看“禅让制”的看法。

      (三)治水的传说

      1、禹之所以在 舜死后出任部落联盟的首领。必定是他的德才出众、威望很高。何以见得?还是让我们一起来了解禹治水的传说。

      2、要求学生讲述大禹治水的传说。然后问,禹治水为 什么能够取得成功?然后小结:禹治水成功,树立了崇高的威望。

      3、处理辅栏的读读、说说。

      (四)情感升华

      学习了本课内容,我们从他们身上学习什么?(生答,教师简评),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将其发扬光大。

      (五)学习测评

      完成课后学习测评题

    上历史教案2

      教学设计思想

      教学目标

      (1)认识到学校学习的重要性,明确健康上网的益处。

      (2)通过活动与教师引导让学生自己比较发现学校学习生活的重要性。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课前调查,实地了解自己居住的社区,感悟社区对自己生活的重要性。

      (3)增强学习的自觉性,珍惜学习的机会,增强健康上网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加深对学习的意义的认识,更为关注社区生活。

      教学难点:学校学习生活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

      难点突破:通过活动体现教学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感悟,避免单纯说教,引起学生反感。

      教学方法

      学生活动与教师启发相结合。

      教学准备

      下载校园中学生、第九城市的网页,准备关于网络对青少年成长利弊讨论的相关资料,组织好学生课前对所在社区的名称、公共设施、服务等的调查。

      学与教的过程

      (新课导入)

      【叙述】在上一节课中我们一起探讨了家庭这个舞台场景对我们的影响。很多同学在课堂上发表了对家庭生活的独到见解,还有同学非常坦诚地将自己家庭中的故事与大家分享。由于时间有限,我们不能对每一位同学的家庭情况进行一一探讨。希望大家在课余时间里能够对我们上节课探讨的一些问题进行更深刻的思索,针对自己家庭的情况,提出对美满家庭生活的希望与构想,并列出自己家中不利于自己学习成长的因素,列出给父母的有关搞好家庭生活的合理建议,尝试与家人一起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家庭成员守则。

      【承转】在我们的生活舞台场景中,除了家庭以外还有一个场景是我们经常要遇到的,就是学校。当我们成长到适学年龄后,父母把我们送到这里,我们在这里遇到了许多同龄的同学,遇到了老师,这个场景中的人物比家庭场景中多了许多。这个场景又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影响呢?

      (新课教学)

      【活动】请同学们在笔记本中间画一条竖线,竖线左上角写上“收获”,右上角写上“失去”,竖线上方写上“我来学校上学”。──思考一下我们在学校上学的得失。

      我来学校上学

      收获 失去

      1. 1.

      2. 2.

      【提问】请同学填好后,分别说一下你来到学校上学的得与失。

      【归纳】通过大家的发言,我们看到尽管大家提到来学校上学我们会失去一定的自由,要受管制,要承受考试的压力,但多数同学也肯定了在学校学到了丰富的知识,交到了许多朋友,得到了许多表现自己优势、提高自身能力的机会,使自己的生活更为丰富多彩。所以,虽然学校与家庭场景大不相同,在这里也许我们无法像在家里那样自由自在、我行我素,但正是这种规范、这种培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成长环境,让我们收获得更多,对我们的成长同样是必要和重要的。

      【板书】学校,不仅是我们的第二个家,还是我们第一个接触的小社会

      【承转】除了家庭与学校,社区也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景,有时我们可能忽略了它,对它也关注甚少。其实它对我们的成长也有重要影响,作为社区舞台上的人物──居民,应该关心自己所处的场景,并担负起居民的责任。

      【板书】社区是我们的第三个家,每个社区都是一个小社会

      【活动】请同学们汇报对自己所居住的社区的调查结果。(6~10人)

      【归纳】从刚才同学们的调查报告中,我们注意到大多数同学所居住的社区中都有餐饮、清洁、美容美发等服务,有健身器材等公共设施,有各行各业的居民,有的甚至还设置了学校、医院、超市等,俨然一个微缩的小社会,我们尽管没有真正地走上社会,但是每天生活在自己居住的社区里,与各种人相处,享受社区内的各种便利服务,已经能从中学会很多,社区生活为我们的社会生活打下了基础,对我们的成长也是很重要的。

      幻灯片放映展示网络社区:校园中学生、第九城市的网页。

      【叙述】网络社区。

      通过网上同学录像邀同学聚会,团购汽车的新闻。──通过互联网。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网络生活吗?

      随着现代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也进入了我们的`生活,互联网使地球变成了“村”,它日益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叙述】*出台的《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市场管理的通知》中规定:包括16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必须由其监护人陪伴;未成年人在国家法定节假日及寒暑假每日8时~20时进入网吧,在线时间不得超过3小时;不得容留未成年人夜间在“网吧”上网。

      【提问】为什么国家对未成年人上网进行如此多的限制?其中的合理因素是什么?

      【归纳】网络社区本身是个有利于我们成长发展的事物,网络社区也需要净化,作为网络社区的居民,你也应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为你的学习和生活服务,自觉抵制网络的不利方面。

      (课堂小结)

      【总结】在人生的大舞台上,有着不同的生活场景,我们总处于一定的生活场景中,其中家庭、学校、社区是对我们成长起到最为重要的三个场景,希望大家能在课后用心观察,观察每个生活场景中的人、事、物,观察每个场景对自己的不同影响,有意识地调整自己,吸取场景中对自己有利的因素,更好地发展。

      问题研讨

      本课教学内容是介绍社会这个大舞台中的学校、社区的重要性。在上一节课中,学生对于家庭的重要性都十分认可,但在这一节课中,一部分学生出于对学校学习带来的压力而对学校学习具有明显的负面情绪,这些学生会借此发泄自身的不良情绪,贬低学校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面对这一情况,教师要注意合理引导,避免指责学生,应关注学生的不良情绪根源,以真诚的态度引导学生思考学校带给大家的收获,客观分析学校学习的得与失。

      第三课 在社会的舞台上(第三课时

      教学设计思想

      教材分析

      本课时讲述的是人在社会舞台上有不同角色,人要选择、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发挥自身的作用。它是第三课的核心内容,对于指导学生的现实生活、进行合理的发展规划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本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明确人生活在社会的舞台上要扮演很多角色,这些角色有些是自己无法选择的,有些是可以选择的,角色之间也可能是有矛盾冲突的。要学会选择角色,并且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教学目标

      (1)明确人有不同角色,有些与生俱来,有些可以选择改变。

      (2)通过课堂活动让学生明确自己曾经、现在、将来可能扮演的各个角色。通过讨论使学生懂得选择角色的重要性,以及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的必要性。

      (3)使学生能够反思自己的成长历程,并对未来作出构想,对自己的发展有自主的认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如何选择自己的角色,发挥自身的作用。

      教学方法

      学生活动与教师启发相结合。

      教学准备

      按照学生人数准备若干张印有人像的纸,纸上的人像为卡通形象,并有性别之分(不同性别的卡通人像纸的数目与不同性别学生的数目一一对应)。

      葛优所出演过的《卡拉是条狗》、《甲方乙方》、《大腕》等影片的剧照,影片《惊涛骇浪》的拍摄剧照。

      学与教的过程

      (新课导入)

      【叙述】在上节课中我们讲到社会是个大舞台,有不同的场景,而每个人在不同的场景中都扮演着自己的角色,现在让我们看一看,在社会中我们都扮演着哪些角色。

      【活动】引导学生看课本图 6-28爸爸的角色。

      发给每位同学一张印有人像的纸(纸上的人像为卡通形象,并有性别之分,按照学生的性别相应分发),由学生自己填写在生活中你曾经、正在、将要扮演的角色。

      请同学们回答自己的填写结果。(3~5位同学)

      将同学们写的角色写在黑板上。

      【承转】通过刚才大家的填写结果,我们可以看到随着人生不同阶段的发展、生活场景的不同,一个人可以同时、先后拥有很多角色。那么这些角色对于我们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呢?角色之间我们又怎样抉择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讨论我们人生舞台上的不同角色问题。

      (新课教学)

      【提问】刚才大家所填写的角色里哪些是与生俱来、无法选择的?

      这个问题较易回答,教师可适当分析角色的权利与义务。

      【板书】人在社会的大舞台上有不同的角色。有些是与生俱来的,有些是可以选择的

      【提问】刚才大家所填写的角色里,哪些是社会规定的?

      【提问】为什么社会、国家规定我们现阶段的角色是学生?

      【讨论】引发学生充分理解学生角色的重要性。

      葛优是大家都喜欢的演员,喜欢他的原因是因为他塑造了许多鲜活、生动的人物,出演过《卡拉是条狗》、《甲方乙方》、《大腕》等。(可以借影片《惊涛骇浪》来讨论演员为演好角色进行学习的问题。)

      评论出色演员的标准是什么?──演技高超,演什么像什么。

      作为社会大舞台中的演员,我们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社会成员,是不是也应该演什么像什么。

      【提问】好演员是天生的吗?如何才能成为好演员?

      好演员不是天生的,是要经过学习和训练的,影视圈中的合格演员是这样,生活中合格的社会角色也需要学习和训练。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才要上学,从学生角色做起,为自己将要扮演的角色打基础。

      【板书】人通过努力学习和训练才能扮演好自己这些不同的角色

      【叙述】补充讨论:请同学们再看图6-30各种各类的学校。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有56个民族,各地区生活和经济有很大的差异,同样的学生角色,出现的舞台却不同。有的人出现在宽敞、明亮、拥有现代化教具的教室中,有的人出现在条件简陋的教室中,有的人连教室也没有,处于流动状态中。尽管他们所穿的衣服各异、所走的路不同,他们却都背着书包,努力地扮演着自己的学生角色。贫困地区的中小学校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与一丝不苟──激发学生珍视良好学习机会。

      引导学生认识到:主动、认真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健康的心理,为未来做铺垫。

      【提问】刚才大家所填写的角色里,哪些是我们将要扮演的?

      【提问】当你有很多角色想要扮演,而又分身乏术会怎么办呢?

      作为大千社会的成员,我们都希望自己多扮演几个角色,出现在更多的场景中,但由于种种原因,我们不可能同时扮演许多角色,尽管这些角色也是你十分想扮演的。这时,我们应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最有意义的角色来扮演(如同演员选剧本一样)。

      【提问】我们将要扮演的角色能否都由自己来选择?当父母、老师替我们做出的选择与我们自身的选择发生矛盾时大家怎么办呢?

      选择不一致时,应与父母及时交流和沟通,通过交流沟通,达成共识。

      【板书】学会选择角色

      (课堂小结)

      【总结】在社会舞台的不同生活场景中,我们曾经、正在、将要扮演多种不同的角色。有些角色是与生俱来的,有些是社会规定的,有些是我们可以自己选择的,无论哪种角色,都意味着在相应生活场景中的责任、义务。在我们承担、选择了角色的同时也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这样才能成为生活舞台的生活场景中的合格成员。由于有些角色具有可选择性,并非必然承担,我们就要通过对自己正确、全面的了解,通过对角色意义的深入了解,慎重选择,选择之后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问题研讨

      本课教学内容为社会舞台上的不同角色。在谈及人在社会的大舞台上具有不同的角色,有些是与生俱来的,有些是可以选择的时候,教师要将重心放在角色的可选择性上,增强学生对人生状态的可控制感,从而增强对自身发展的责任感。

      在讲述学会选择角色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例比较重要,这样会使学生对角色选择的重要性产生比较感性的认识,避免空洞感。

    上历史教案3

      伟大十月革命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简述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概况,了解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及其重大意义;

      (2)了解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探索;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苏联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开创性、曲折性和复杂性,列宁。

      3、过程与方法

      在社会主义革命道路探索方面,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中首创了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对俄国历史和世界历史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三、学法引导:质疑导学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回忆一战内容,设问“对于一战结束,俄国起了什么作用?”

      (一)沙皇专制统治崩溃

      1、历史条件

      客观:经济基础——具备了帝国主义特征,生产社会化提高

      政治形势——是帝国主义链条上薄弱环节一战加剧了各种社会矛盾激化主观: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革命性、战斗性强

      领导条件——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正确领导

      同盟军——占全国人口大多数农民支持革命

      2、二月革命

      时间:1917年3月

      结果:推翻沙皇统治,形成两个*并存局面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说一说:二月革命时间、参加者、结果和性质。

      (指导学生分析俄国二月革命后政局复杂性、特殊性和暂时性。认识工农群众缺乏政治斗争经验,列宁等布尔什维克党主要领导人身居国外,影响了党对群众组织教育工作。)

      线索梳理: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历史背景、经过、发展、结果。

      (学生展示收集有关资料,结合课本思考;使学生认识到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是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端。这场起义是无产阶级领导,革命领袖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革命取得胜利必然性。)

      动动手:让学生动手设计表格,将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进行纵向对比。(从时间、革命任务、性质、结果几个方面对比,增强知识系统性。)

      归纳苏维埃*采取措施。再与临时*措施进行比较。(说明两个*不同性质及其所产生不同后果。)

      (二)、十月革命历史胜利

      1、议一议:二月革命后为什么会出现两个*并存局面?

      2、针对两个*并存复杂情况,列宁向布尔什维克党提出了什么样任务呢?1917年4月,列宁在布尔什维克会议上作了一份报告,指出,俄国革命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觉悟和组织程度不高,*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第二阶段应当使*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提出“全部*归苏维埃”口号。由此确立了社会主义革命目标,为俄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3、线索梳理: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历史背景、经过、发展、结果。

      (学生展示收集有关资料,结合课本思考;使学生认识到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是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端。这场起义是无产阶级领导,革命领袖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革命取得胜利必然性。)

      4、动动手:让学生动手设计表格,将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进行纵向对比。(从时间、革命任务、性质、结果几个方面对比,增强知识系统性。)

      5、议一议:十月革命历史意义。

      (教师要强调革命首创性;再帮助和引导学生回忆学过有关*五四运动爆发、**成立背景等历史内容,使学生深刻领会十月革命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反帝反封建斗争巨大推动作用。)

      思维拓展:如何看待革命时代列宁。

      (十月革命领导人是伟大革命导师列宁。正是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制定了正确方针、政策,才取得了十月革命胜利。)

      五、全课小结:

      六、布置作业:完成本课三维优化之练习

      七、教学后记:弄清十月革命过程和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后措施

      八、板书:

      1、历史条件


    《古代希腊》历史教案3篇(扩展2)

    ——古代希腊历史教案 (菁选5篇)

    古代希腊历史教案1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爱琴文明、斯巴达和雅典、全盛时期的雅典、希腊奴隶制经济的繁荣、希腊城邦的衰落、亚历山大帝国。

      通过比较斯巴达和雅典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通过分析亚历山大东侵的后果,培养学生用唯物主义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并正确评价伯利克里、亚历山大。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领略古希腊爱琴文明的深厚底蕴,民主制度之完善美和马拉松战役之精神美。

      教学建议

      “古代希腊城邦的兴衰”是本课的重点。斯巴达和雅典是古希腊城邦国家中最强大的,但斯巴达和雅典属于不同类型的城邦:两者虽都是奴隶主统治的城邦,但斯巴达是贵族寡头*的军事大国,被统治者没有任何自由和权利;而雅典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上层(富商、船主和手工业作坊主)参政机会不断扩大。公元前6世纪末,雅典成为著名的奴隶制共和国。

      关于亚历山大,教师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一分为二,对他作出评价。建议教师结合课文最后的思考题“想一想,你如何评价亚历山大的东征?”启发学生讨论,以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发言后,教师针对回答情况作一小结。

      “全盛时期的雅典”是本课的重点,其中对伯利克里的评价是本课的难点。

      由于雅典在希波战争中起了主要作用,所以也就从战争胜利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它依靠大量流入的奴隶充分发展了经济。

      在公元前5世纪中期伯利克里执政时期,雅典成为希腊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中心。他十分重视发展工商业和移民,同时实行一系列的政治改革扩大了*民的权利,当时雅典的奴隶主民主政治达到了古代世界的高峰。他还大力提倡文学、艺术,文学家和艺术家受到优厚待遇。在此时期,文化昌盛,出现大量不朽的文艺作品。

      教师可在讲完“古代希腊城邦的兴衰”一目后,可画一张表,逐条引导学生对这两个城邦国家进行对比。

      条目如下:

      1、地理位置

      斯巴达位于希腊半岛南部的伯罗奔尼撒半岛上。

      雅典位于希腊东南沿海,海上交通便利

      2、社会结构

      斯巴达:统治者,斯巴达人

      雅典:公民,分为贵族和*民两部分。

      3、政治制度

      斯巴达:虽然全体的斯巴达人是奴隶主,但是真正掌握大权的只是其中少数奴隶主贵族,并带有深厚的军事镇压的色彩。

      雅典:*大权也掌握在奴隶主手里,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上层人物参政机会不断扩大。

      4、经济制度

      斯巴达:被征服居民都沦为国家奴隶,被分配给斯巴达人,并为他们种地。(在表格填写完毕,教师可补充说明:斯巴达将全国的土地分成小份地,期巴达人每家各得一份,但不准买卖、转让。同时由“......种地”引申出斯巴达人经济活动是农业。)

      雅典:充分利用其地理位置的优势,航海业、工商业、手工业颇为发达。

      这样,使学生对它们间的不同有一个清晰的整体认识。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和难点:

      重点:斯巴达和雅典,希腊奴隶经济的繁荣,雅典的全盛时期。

      难点:对伯利克里和亚历山大的正确评价。

      教法设计:教授法、启发诱导法、自学辅导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投影)

      古代亚非文明发源于什么地区?

      (二)引入新课

      继亚非古代文明的兴起,欧洲也出现了古代文明。希腊文明是欧洲早期文明,它是以

      海洋为中心的,那么古代希腊的情况如何呢?

      讲授新课

      播放《古文明发祥之一》视频

      (提问诱导)古代希腊的地理范围是怎样的?它以什么海洋为中心?

      明确希腊的地理范围,爱琴海岛希腊半岛的位置,并培养读图能力。

      一、爱琴文明(板书)

      提出问题

      爱琴文明的起止时期、发祥地及后来的中心分别是什么?

      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

      二、古代希腊城邦的兴衰(板书)

      1.两个城邦(板书)

      (启发诱导)斯巴达和雅典都是什么阶级*的城邦?

      2.它们在政治、经济上有何不同?

      (过渡)公元前6世纪,古代波斯挑起希波战争,其结果是波斯军队被赶出了希腊,这也使希腊空前繁荣起来,雅典进入了空前繁盛时期。

      3.城邦的兴衰(板书)

      (投影)下列问题

      (1)希腊经济的繁荣主要指的是什么?

      (2)奴隶的来源是什么?

      (3)斯巴达的奴隶制经济繁荣体现在什么上?

      (4)雅典奴隶制经济的繁荣体现在哪些方面?

      (5)雅典处于全盛时期是在谁当政期间?(板书)

      (6)我们怎样看待伯利克里这个人物?(板书)

      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7)希腊是如何衰落的?

      (过渡)希腊衰落时,它北部的马其顿国强大起来。后来成为一个地跨三洲的大帝国。

      三、亚历山大帝国(板书)

      1.马其顿国什么时候控制了希腊?

      CAI演示《亚历山大东侵路线图》,回答问题。

      (提高学习兴趣,对亚历山大帝国及东侵有整体的正确认识。)

      2.亚历山大帝国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它的版图包括几大洲?首都在哪?亚历山大东侵结果如何?

      3.亚历山大帝国的命运如何?

      4.亚历山大东侵的影响如何?

      在教师启发下回答,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

      5.亚历山大是怎样一个国王?怎样看待亚历山大东侵?

      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西方文明之源--古代希腊,知道了当时两个最重要的城邦是斯巴达和雅典,雅典处于全盛时期以及希腊衰落后,亚历山大帝国的强盛。

      板书设计

      西方文明之源--古代希腊

      二、古代希腊城邦的兴衰

      1.两个城邦

      2.城邦的兴衰

      (1)希腊奴隶制繁荣

      (2)雅典的全盛时期(伯利克里当政时)

      (3)希腊城邦的衰落

      三、地跨三洲的大帝国

      1.马其顿控制希腊

      2.亚历山大帝国和亚历山大

      (1)亚历山大帝国的版图

      (2)亚历山大东侵的影响

    古代希腊历史教案2

      通史概要:

      古代希腊、罗马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特殊的历史条件,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被称为“海洋文明”。在学习本专题内容前,可以引导学生先回顾初中的相关知识,或者让学生去收集一些自己了解的有关希腊罗马的神话故事,相互交流,以激发其探究这一专题的兴趣。

      古代希腊罗马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希腊民主和罗马法制是古代西方政治文明的精华,是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发展史的光辉起点,是古代世界留给后人的一笔弥足珍贵的政治文化遗产。本专题分三节内容详细介绍了这一政治文化遗产:教材第一节主要介绍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地理条件、希腊城邦特点和希腊公民的素质表现;第二节主要介绍希腊民主最为完备的城邦——雅典民主政治的建设过程、表现和评价;第三节主要介绍罗马法的产生和发展、主要内容及作用影响。学习本单元,要求准确掌握雅典民主政治和罗马法的概念和主要内容,重点探究雅典民主政治和罗马法的基本特征、实质和历史作用。

      第三节 罗马人的法律

      教案

      课标要求:

      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的基础知识有罗马法、《十二铜表法》、公民法、万民法、自然法;通过对上述知识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罗马法的发展过程,认识罗马法的演变是古罗马历史变迁的反映,在发展过程中具有明显的连续性、统一性;理解罗马法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学会分析罗马法对于维系罗马帝国的作用;从中西历史发展的两个方面比较罗马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对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采用资料研读与问题探究法;对罗马法的内容采用情境再现与历史对比法;对罗马法的作用和影响通过查阅资料、问题探究与历史比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罗马法是通行于整个古代罗马世界的法律,对于维系和稳定庞大的罗马帝国的统治起到了重要作用。罗马法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为维护罗马帝国统治而存在;认识罗马法是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对后世尤其是近代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认识*现行的《民法通则》和《继承法》也受到罗马法的影响,深入了解罗马法的历史沿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最终肯定法制在现实社会中是一种最合理的国家治理方式,具有不可替代性。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罗马法的主要内容。

      难点:罗马法的历史作用和现实价值。

      教学建议:

      (1)、制作,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学生收集资料(网络、图书馆等)、讨论、编排课本剧、师生互动与问题探究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形式。

      (2)、设问:如果某个古希腊公民与他人发生债务或财产纠纷,那么他将向什么机构提出诉讼请求?这种方式的效率如何?如果古罗马公民遇到同样事情将会采取何种方式?解决起来效率怎样呢?由此导入新课。

      (3)、教师通过大量丰富的图片,向学生展示古罗马恢弘的历史,并解释罗马法的含 元前6世纪塞尔维乌斯改革至公元7世纪中叶古罗马奴隶制国家制定和实施的全部法律制度)。

      (4)、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有关罗马法的资料:

      ①、引导学生梳理罗马法演进的线索(城邦时代——习惯法→罗马共和国——成文法“十二铜表法”、公民法→罗马帝国——形成体系的万民法、《民法大全》)。

      ②、引导学生详细了解“十二铜表法” 、公民法、万民法的主要内容及特点、作用。

      ③、在上述基础上使学生认识到:罗马法的演变是古罗马历史变迁的反映,在发展过程中具有明显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它是通行于整个古代罗马世界的法律,对于维系和稳定庞大的罗马帝国的统治起到重要的作用。罗马法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为维护罗马帝国统治而存在。

      (5)、课前引导学生研读罗马法的主要内容,模拟罗马法庭开庭的情景

      编排课本剧,深入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构成、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保护的对象以及遵循的原则。

      (6)、投影资料,引导学生讨论:罗马法律对罗马帝国乃至后世都有哪些影响?它有哪些缺陷?

    古代希腊历史教案3

      通史概要:

      古代希腊、罗马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特殊的历史条件,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被称为“海洋文明”。在学习本专题内容前,可以引导学生先回顾初中的相关知识,或者让学生去收集一些自己了解的有关希腊罗马的神话故事,相互交流,以激发其探究这一专题的兴趣。

      古代希腊罗马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希腊民主和罗马法制是古代西方政治文明的精华,是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发展史的光辉起点,是古代世界留给后人的一笔弥足珍贵的政治文化遗产。本专题分三节内容详细介绍了这一政治文化遗产:教材第一节主要介绍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地理条件、希腊城邦特点和希腊公民的素质表现;第二节主要介绍希腊民主最为完备的城邦——雅典民主政治的建设过程、表现和评价;第三节主要介绍罗马法的产生和发展、主要内容及作用影响。学习本单元,要求准确掌握雅典民主政治和罗马法的概念和主要内容,重点探究雅典民主政治和罗马法的基本特征、实质和历史作用。

      第三节 罗马人的法律

      教案

      课标要求:

      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的基础知识有罗马法、《十二铜表法》、公民法、万民法、自然法;通过对上述知识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罗马法的发展过程,认识罗马法的演变是古罗马历史变迁的反映,在发展过程中具有明显的连续性、统一性;理解罗马法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学会分析罗马法对于维系罗马帝国的作用;从中西历史发展的两个方面比较罗马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对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采用资料研读与问题探究法;对罗马法的内容采用情境再现与历史对比法;对罗马法的作用和影响通过查阅资料、问题探究与历史比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罗马法是通行于整个古代罗马世界的法律,对于维系和稳定庞大的罗马帝国的统治起到了重要作用。罗马法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为维护罗马帝国统治而存在;认识罗马法是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对后世尤其是近代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认识*现行的《民法通则》和《继承法》也受到罗马法的影响,深入了解罗马法的历史沿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最终肯定法制在现实社会中是一种最合理的国家治理方式,具有不可替代性。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罗马法的主要内容。

      难点:罗马法的历史作用和现实价值。

      教学建议:

      (1)、制作,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学生收集资料(网络、图书馆等)、讨论、编排课本剧、师生互动与问题探究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形式。

      (2)、设问:如果某个古希腊公民与他人发生债务或财产纠纷,那么他将向什么机构提出诉讼请求?这种方式的效率如何?如果古罗马公民遇到同样事情将会采取何种方式?解决起来效率怎样呢?由此导入新课。

      (3)、教师通过大量丰富的图片,向学生展示古罗马恢弘的历史,并解释罗马法的含 元前6世纪塞尔维乌斯改革至公元7世纪中叶古罗马奴隶制国家制定和实施的全部法律制度)。

      (4)、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有关罗马法的资料:

      ①、引导学生梳理罗马法演进的线索(城邦时代——习惯法→罗马共和国——成文法“十二铜表法”、公民法→罗马帝国——形成体系的万民法、《民法大全》)。

      ②、引导学生详细了解“十二铜表法” 、公民法、万民法的主要内容及特点、作用。

      ③、在上述基础上使学生认识到:罗马法的演变是古罗马历史变迁的反映,在发展过程中具有明显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它是通行于整个古代罗马世界的法律,对于维系和稳定庞大的罗马帝国的统治起到重要的作用。罗马法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为维护罗马帝国统治而存在。

      (5)、课前引导学生研读罗马法的主要内容,模拟罗马法庭开庭的情景

      编排课本剧,深入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构成、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保护的对象以及遵循的原则。

      (6)、投影资料,引导学生讨论:罗马法律对罗马帝国乃至后世都有哪些影响?它有哪些缺陷?

    古代希腊历史教案4

      古代希腊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爱琴文明、斯巴达和雅典、全盛时期的雅典、希腊奴隶制经济的繁荣、希腊城邦的衰落、亚历山大帝国。

      通过比较斯巴达和雅典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通过分析亚历山大东侵的后果,培养学生用唯物主义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并正确评价伯利克里、亚历山大。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领略古希腊爱琴文明的深厚底蕴,民主制度之完善美和马拉松战役之精神美。

      教学建议

      “古代希腊城邦的兴衰”是本课的重点。斯巴达和雅典是古希腊城邦国家中最强大的,但斯巴达和雅典属于不同类型的城邦:两者虽都是奴隶主统治的城邦,但斯巴达是贵族寡头*的军事大国,被统治者没有任何自由和权利;而雅典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上层(富商、船主和手工业作坊主)参政机会不断扩大。公元前6世纪末,雅典成为著名的奴隶制共和国。

      关于亚历山大,教师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一分为二,对他作出评价。建议教师结合课文最后的思考题“想一想,你如何评价亚历山大的东征?”启发学生讨论,以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发言后,教师针对回答情况作一小结。

      “全盛时期的雅典”是本课的重点,其中对伯利克里的评价是本课的难点。

      由于雅典在希波战争中起了主要作用,所以也就从战争胜利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它依靠大量流入的奴隶充分发展了经济。

      在公元前5世纪中期伯利克里执政时期,雅典成为希腊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中心。他十分重视发展工商业和移民,同时实行一系列的政治改革扩大了*民的权利,当时雅典的奴隶主民主政治达到了古代世界的高峰。他还大力提倡文学、艺术,文学家和艺术家受到优厚待遇。在此时期,文化昌盛,出现大量不朽的文艺作品。

      教师可在讲完“古代希腊城邦的兴衰”一目后,可画一张表,逐条引导学生对这两个城邦国家进行对比。

      条目如下:

      1、地理位置

      斯巴达位于希腊半岛南部的伯罗奔尼撒半岛上。

      雅典位于希腊东南沿海,海上交通便利

      2、社会结构

      斯巴达:统治者,斯巴达人

      雅典:公民,分为贵族和*民两部分。

      3、政治制度

      斯巴达:虽然全体的斯巴达人是奴隶主,但是真正掌握大权的只是其中少数奴隶主贵族,并带有深厚的军事镇压的色彩。

      雅典:*大权也掌握在奴隶主手里,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上层人物参政机会不断扩大。

      4、经济制度

      斯巴达:被征服居民都沦为国家奴隶,被分配给斯巴达人,并为他们种地。(在表格填写完毕,教师可补充说明:斯巴达将全国的土地分成小份地,期巴达人每家各得一份,但不准买卖、转让。同时由“种地”引申出斯巴达人经济活动是农业。)

      雅典:充分利用其地理位置的优势,航海业、工商业、手工业颇为发达。

      这样,使学生对它们间的不同有一个清晰的整体认识。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和难点:

      重点:斯巴达和雅典,希腊奴隶经济的繁荣,雅典的全盛时期。

      难点:对伯利克里和亚历山大的正确评价。

      教法设计:教授法、启发诱导法、自学辅导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投影)

      古代亚非文明发源于什么地区?

      (二)引入新课

      继亚非古代文明的兴起,欧洲也出现了古代文明。希腊文明是欧洲早期文明,它是以

      海洋为中心的,那么古代希腊的情况如何呢?

      讲授新课

      播放《古文明发祥之一》视频

      (提问诱导)古代希腊的地理范围是怎样的?它以什么海洋为中心?

      明确希腊的地理范围,爱琴海岛希腊半岛的位置,并培养读图能力。

      一、爱琴文明(板书)

      提出问题

      爱琴文明的起止时期、发祥地及后来的中心分别是什么?

      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

      二、古代希腊城邦的兴衰(板书)

      1、两个城邦(板书)

      (启发诱导)斯巴达和雅典都是什么阶级*的城邦?

      2、它们在政治、经济上有何不同?

      (过渡)公元前6世纪,古代波斯挑起希波战争,其结果是波斯军队被赶出了希腊,这也使希腊空前繁荣起来,雅典进入了空前繁盛时期。

      3、城邦的兴衰(板书)

      (投影)下列问题

      (1)希腊经济的繁荣主要指的是什么?

      (2)奴隶的来源是什么?

      (3)斯巴达的奴隶制经济繁荣体现在什么上?

      (4)雅典奴隶制经济的繁荣体现在哪些方面?

      (5)雅典处于全盛时期是在谁当政期间?(板书)

      (6)我们怎样看待伯利克里这个人物?(板书)

      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7)希腊是如何衰落的?

      (过渡)希腊衰落时,它北部的马其顿国强大起来。后来成为一个地跨三洲的大帝国。

      三、亚历山大帝国(板书)

      1、马其顿国什么时候控制了希腊?

      cAI演示《亚历山大东侵路线图》,回答问题。

      (提高学习兴趣,对亚历山大帝国及东侵有整体的正确认识。)

      2、亚历山大帝国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它的版图包括几大洲?首都在哪?亚历山大东侵结果如何?

      3、亚历山大帝国的命运如何?

      4、亚历山大东侵的影响如何?

      在教师启发下回答,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

      5、亚历山大是怎样一个国王?怎样看待亚历山大东侵?

      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西方文明之源——古代希腊,知道了当时两个最重要的城邦是斯巴达和雅典,雅典处于全盛时期以及希腊衰落后,亚历山大帝国的强盛。

      板书设计

      西方文明之源——古代希腊

      古代希腊城邦的兴衰

      1、两个城邦

      2、城邦的兴衰

      (1)希腊奴隶制繁荣

      (2)雅典的全盛时期(伯利克里当政时)

      (3)希腊城邦的衰落

      地跨三洲的大帝国

      1、马其顿控制希腊

      2、亚历山大帝国和亚历山大

      (1)亚历山大帝国的版图

      (2)亚历山大东侵的影响

    古代希腊历史教案5

      (一)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目标:

      爱琴文明;斯巴达和雅典;希腊奴隶制经济的繁荣;伯利克里统治时期的雅典;希腊城邦的衰落;亚历山大东侵和亚历山大帝国

      2、思想教育目标:使学生认识:

      ①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奴隶经济在希腊达到高度发展,希腊的繁荣是建立在奴隶制经济的基础上的。

      ②希波战争是希腊人民反抗波斯帝国入侵的正义战争,通过希腊人民英勇斗争的史实,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③亚历山大东侵给被征服地区的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但他把广大地区统一为一大帝国。加强了这一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3、能力培养目标:

      ①指导学生区分斯巴达和雅典在经济和政治制度方面的不同,知道它们代表希腊奴隶制城邦的两大类型,从而培养比较历史现象异同的能力。

      ②指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认识亚历山大东侵的结果,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斯巴达和雅典,希腊奴隶制经济的高度发展,雅典的繁荣。

      2、难点:对伯利克里和亚历山大的正确评价

      (三)教学时数:1.5课时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五)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在亚非的几大河流域,产生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些亚非古代文明是在哪些地区发生的?它们分别是在什么时候进入奴隶社会的?

      [导入新课]继亚非古代文明的兴起,欧洲也出现了古代文明,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与亚非古代文明不同的是,它的发祥地不是在大河流域,而是以海洋为中心,丰富多彩的古希腊历史,给世界,特别是欧洲,留下了深远的影响。那么古希腊社会有什么特色,它的影响又是怎样开始传播的呢?这就是本节课要学习的。

      (板书课题)

      一、欧洲最早的文明(板书,悬挂古希腊地图)

      古代希腊以爱琴海为中心。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和小亚细亚西部海岸。希腊半岛是主要组成部分,半岛境内山峦起伏,只有些不大的*原,发展农业不如大河流域的国家。但半岛东临爱琴海,海上岛屿星罗棋布,有曲折的海岸线和许多天然的良港。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

      希腊文明源于爱琴文明,因此,爱琴文明是古希腊历史的开端,那么,什么是爱琴文明呢?

      1、什么是爱琴文明

      爱琴文明是指公元前20世纪至公元前12世纪间的爱琴海域的上古文明。请看《爱琴文明》图,爱琴文明发祥于爱琴海南端的克里特岛,后业又以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迈锡尼为中心,历时约800年,因此,又称克里特一迈锡尼文明。

      2、克里特和迈锡尼

      在当时出现了一些奴隶制城邦,有的盛极一时,如克诺索斯和迈锡尼。

      约公元前1700年,克里特文明进入了繁荣时期。以北部的克诺索斯城为代表。传说当时的米诺斯王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曾统治着爱琴海诸岛。传说他建造了一座迷宫,人进去就别想再出来。在迷宫深处有一只人身牛头的恶兽,叫米诺牛。国王命令雅典每年贡奉七对童男童女给凶恶的米诺牛吃。轮到雅典第四次进贡时,雅典王爱琴的儿子特修斯,为使人民免遭这种灾难,决心去克里特岛,杀死米诺牛。他与父亲约定,如果事情成功,在返航时船上的黑帆将换成白帆。特修斯到达克里特岛后,那里国王的女儿爱上了他,送给他一把剑和一团线。聪明勇敢的特修斯把线头系在宫门上,放着线进入迷宫深处,用剑杀死了米诺牛。然后沿着线顺利走出迷宫,并且和国王的女儿一起,登船扬帆归国。在兴奋中特修斯忘记换下黑帆,等在海边的爱琴王看到驶进的船挂着黑帆,以为儿子死了,在绝望中跳海自杀。这就是爱琴海名字的由来。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考古工作者在克里特半岛北部挖掘出克诺索斯王宫的遗址,请同学们看课本23页《克诺斯王宫遗址图》:王宫依山而建,占地约三公顷,大多是三层建筑。宫内有浴室、仓库和庭园,有供水和排水设备。王宫千门百户,阶梯走廊曲折相通,故在古代希腊神话中有“迷宫”之称。同时出土大量青铜和金银器物。克诺索斯王宫遗址重见天日,证明了当时奴隶制*的存在,说明迷宫传说有一定史实背景。

      后来,克里特文明逐渐暗淡下去,代之而起的是迈锡尼文明,请同学们看课本23页“木马计”。据说3000多年前,迈锡尼等许多城邦远征小亚细亚的特洛伊,十年攻城不克。一天,希腊人烧毁自己的营帐,扬帆而去。第二天早晨,特洛伊人发现城外战场空荡荡的。以为希腊人撤回去了,高呼“我们胜利了!”蜂拥出城。在海滩上发现一只巨大木马,特洛伊人把巨木马作为战利品拖入城内。当晚,特洛伊人庆祝胜利狂饮狂欢。夜深了,20名全副武装的希腊战士从巨大的木马里爬出来,迅速打开城门,和假装返回。事实上在不远处隐蔽起来的希腊大军里应外合,终于取胜。这就是经久流传的“木马计”的故事。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考古工作者发掘出特洛伊、迈锡尼古城的遗址。请同学们看22页《迈锡尼城堡狮子门》图。迈锡尼人用巨石修筑了坚固的城堡宫殿。这是迈锡尼城堡的狮子门,它由四块巨石砌成,高达三米多,门顶上雕着两头狮子,活灵活现,威武雄壮。巨石城堡的遗址也证明了奴隶制国家*的存在。

      公元前12世纪,一些相对落后的北方部落征服了迈锡尼城,爱琴文明衰落下去。

      直到约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希腊本土和小亚细亚西海岸又开始出现希腊人建立的城邦。所谓的城邦,就是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附近若干村落的小国。其中,最重要的是斯巴达和雅典。

      二、两个最强大的城邦

      1、斯巴达:

      请看《古代希腊》图,斯巴达位于希腊半岛的南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处于统治地位的是来自北方的征服者的后裔,叫斯巴达人,他们人数不多,但都是奴隶主,真正掌握*的只是其中少数的奴隶主贵族。被征服地区的居民沦为国家奴隶,给斯巴达人种地。因而,斯巴达是一个贵族寡头*的国家。由于斯巴达是斯巴达人在征服原有居民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国家。当时,斯巴达人只有9000户,为了有效的统治数倍于己的被征服者,必须经常保持强大的军事力量。因此,斯巴达是个尚武的国家。下面请同学打开课本24页,(找一个学生读彩框内的文字)斯巴达依仗强大的军事力量,威胁邻邦,扩张势力,成为希腊南部最强大的军事大国。

      2、雅典

      请看地图,雅典在希腊的东南沿海,海上交通便利,工商业很发达。奴隶主掌握着国家*,雅典*民对贵族进行了长期的斗争。雅典又经历了几次政治改革,参加政治生活的雅典公民越来越多,统治基础不断扩大,公元前6世纪末,雅典成为著名的奴隶制共和国。

      波斯帝国兴起以后,为了控制爱琴海地区,三次出征希腊,挑起了希波战争。

      三、希波战争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24页。(找一学生读有关部分)

      希波战争,是希腊历史的转折点。公元前5世纪,希波战争结束以后,希腊各主要城邦进入经济繁荣时期。

      四、全盛时期的雅典

      1、希腊奴隶制经济的繁荣:

      这一时期,奴隶的人数剧增。奴隶的来源有两个,一是战俘,二是海盗掠卖的人。奴隶制经济高度发展,希腊各城邦空前繁荣,斯巴达的农业生产完全依靠奴隶。雅典的奴隶制也充分发展,是希腊奴隶制的典型代表。奴隶被广泛地应用于农业、手工业等各个部门,在制陶、冶铁、酿酒、造船、纺织等大大小小的作坊里,总有几个或几百个奴隶在劳动。矿山是使用奴隶劳动最集中的地方。有时甚至有成千上万个奴隶。雅典还有一些国家奴隶,用来守门、看门、当文书、管档案,在军队里担任运输工作,等等。奴隶劳动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主要生产形式。


    《古代希腊》历史教案3篇(扩展3)

    ——清朝文化历史教案

    清朝文化历史教案1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清朝天文学家王锡阐在天文学方面的成就。清代植物学家吴其浚及编著的《植物名实图考》的内容和价值。数学家、翻译家李善兰的成就。徐寿和华蘅芳的译书活动及其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成就。近代杰出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及其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飞机设计师冯如设计制造具有当时世界先进水*的飞机。

      通过对清朝自然科学技术成果的教学,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通过对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突出事迹的教学,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国争光和爱国主义情感和勇于面对挫折、战胜困难的坚强意志和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崛起和振兴需要有一批为她献身的志士仁人。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清朝是我国从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的动荡时期,但是在文化方面依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一些才华横溢的科学家不迷信古人和洋人,努力学习世界先进技术,刻苦钻研前人的成果,勇于创新,为国争光,在自然科学方面取得了成就,在清朝的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王锡阐、吴其浚在天文、生物领域所作的贡献,表明了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科技领域的水*。李善兰、徐寿、华蘅芳、詹天佑、冯如的成就,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华民族具有发展近代科技的能力和水*。

      重点分析

      冯如和他设计的飞机。冯如是*近代第一位飞机设计师,他研制的飞机,在1910年试飞成功,其飞行高度,飞行距离和速度均创当时的世界纪录。在*乃至世界飞机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人争了光。

      詹天佑和京张铁路;清朝末年,我国的交通事业有所发展,詹天佑是个*第一位杰出的铁路工程师,他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工程之艰巨是当时世界铁路史上罕见的。詹天佑克服了一道道难关,创造性地设计出“人”字形轨道,减缓了坡度,降低了造价,比原计划提前两年完工。京张铁路是*人利用自己的技术力量修成的,在*铁路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难点分析

      王锡阐条目中涉及的自然科学概念。王锡阐在天文学上的成就,是他发明了计算金星、水星凌日的方法,在教学中,由于学生天文知识的局限,对于计算金星、水星凌日的方法,理解起来有些困难。

      重点突破方案

      “詹天佑和京张铁路”一目是本课的重点,建议教师首先让学生看詹天佑的图像,然后以饱满的热情,生动地介绍詹天佑的生*事迹。强调他生活在近代,是杰出的铁路工程师。他学生时代少年留美,勤奋学习,立志报国,回国后为祖国做出重大贡献:曾完成英、德、日无力完成的滦河大桥,后来又修建了难度极大的第一条正式运营的京张铁路。在讲京张铁路时,要详细讲解当时工程的难度,遇到的困难,詹天佑是怎样一一克服的,使学生理解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京张铁路的重要意义。

      难点突破方案

      “王锡阐和《晓庵新法》”一目是本课的难点,建议教师首先介绍天文学家王锡阐的生*事迹,然后演示“凌日现象”的多媒体软件。通过演示,让学生比较直观地理解教材中出现的“凌日”等概念。同时让学生体会王锡阐不迷信古人和洋人大胆创新的科学态度,深入研究中西天文历法,有所发明创造的精神。

      小字部分主要讲的是关于“食分”问题,西方天文学家的错误观点,以及王锡阐对这一问题的正确阐述,可指导学生阅读以帮助理解正文。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詹天佑和京张铁路;飞机设计师冯如。

      教学难点:王锡阐条目中涉及的自然科学概念。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战争爆发于哪一年?对*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指出)*战争后,*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由封建的*国家开始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末世,正处在这样一种转变的动荡时期。尽管时局动荡,仍有一些不甘落后的科学家勇于探索求实,革新进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一节课,我们先学习清朝在自然科学方面取得的成就。

      一、王锡阐和《晓庵新法》

      提问:*古代著名的天文学家有哪些?

      到了清代,天文学家王锡阐,教师首先介绍王锡阐的生*事迹,在讲王锡阐在天文学上的发明和创造时,因为涉及一些天文学的名词概念,学生不太好理解。教师边演示多媒体课件“凌日”边讲解概念。

      然后讲解王锡阐如何不迷信洋人的观点,在自己的著作中指出西方天文学理论在“食分”问题上的错误。

      最后让学生在书上划出本目重点要掌握的知识。

      二、吴其浚和《植物名实图考》

      清朝除了王锡阐在天文学方面取得巨大发明外,清朝中期还出现了一位著名的植物学家吴其浚,他编写了一部《植物名实图考》。(引导学生看书中文字及插图,然后提出问题)

      这部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这部书是怎样编成的?

      我们应该学习吴期浚的什么精神?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补充归纳)这部*载的植物种类多,插图十分精确,吴其浚重视前人的研究成果,但又不迷信古人,对每一种植物都进行实地考察和研究,纠正前人记述植物的错误,这种求实和创新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三、李善兰、徐寿和华蘅芳

      刚才我们讲了天文学和植物学方面取得的成就,在数学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就,并体现出了新的特点,有什么新特点呢?(请同学们看书一回答。教师进行补充归纳)这时期西方科学技术不断介绍到*来,李善就是清朝杰出的数字家、翻译家。写了许多数学书籍,其中《方圆阐幽》,李善兰根据自己的独到见解,阐述了微积分的初步概念。李善兰的成就说明*人有发展近代科技的聪明才智。他还同外国人合作翻译了大量西方科学著作。

      除李善兰外以译书名的还有徐寿和华蘅芳。(教师简介徐寿、华蘅芳的成就,并指导学生在书上划出要点。)徐寿和华蘅芳制成了*第一台蒸汽机和木壳船《黄鹄号》,这是西方的科学技术和*科学工作者的聪明才智、刻苦钻研精神相结合的产物。不仅如此,*人自己还修建了难度极大的第一条铁路干线——京张铁路。

      四、詹天佑和京张铁路

      (教师首先生动地介绍詹天佑的生*事迹,然后讲述京张铁路工程的艰巨)京张铁路修建时资金少,机器短缺,技术力量也薄弱,特别是八达岭、居庸关一带山势陡峭,工程十分艰巨,不仅在当时国内仅有,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帝国主义根本不想念*人能修这条铁路。詹天佑作为总工程师率领铁路员工,克服重重困难,为了确保列车安全,詹天佑设计出一条“人”字形轨道,降低了坡度,仅用了四年时间保证了全线通车。詹天佑是*近代杰出的铁路工程师,事实证明,*人民凭借着自己的"爱国热情和聪明才智完全具有发展近代科学技术的能力和水*。(最后教师指导学生在书上划出知识要点)。

      五、飞机设计师冯如

      在*近代还有一位热爱祖国,认真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设计制造出飞机的年青人冯如。(教师讲述冯如的生*事迹),他在1910年制成一架具有当时世界先进水*的飞机。在国际飞行协会举行的比赛上,他驾驶自制的飞机荣获第一名。冯如拒绝了美国人的高薪聘请,回国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让学生看插图《冯如和他制造的飞机》)。

      (小结,略)

      指导学生完成本节知识表格的内容。

      姓名

      称谓

      主要成就


    《古代希腊》历史教案3篇(扩展4)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10篇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1

      本课以“人类的形成”为主题概述了原始社会的历史演变,主要以人类的出现、氏族社会的产生、原始社会的瓦解三大问题为线索,向学生展示了原始社会的历史风貌。

      氏族社会的产生。人类社会的历史是随着人类的诞生而开始的。直立人阶段的原始人类已经过着集体劳动,共同消费的社会生活。在早期智人阶段,人类除在集体组织内部进行按性别和年龄进行劳动社会分工外,同时在婚姻关系上已从原始的乱婚进入血族群婚阶段。也就是说,在一个集体内部禁止母辈和子辈之间的通婚(但同辈人之间却互相通婚),它比原始的乱婚进步。实行血族群婚制的集体,又称之“血缘家庭”。*曾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说:“这种家庭的典型形式,应该是一对配偶的子孙中每一代都互为兄弟姐妹,正因为如此,也互为夫妻。”血族群婚是人类婚姻关系发展的第一步,也是氏族组织的最初萌芽。

      晚期智人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实行血族群婚的血缘家庭逐渐转变为实行本血族内禁婚,必须和血族外的异性通婚的族外群婚制,即本血族的兄弟姐妹不再互为夫妻而只能和另一个血族的男女通婚。这种实行族外群婚制的血族就逐渐形成一个界线分明的社会集团,即氏族。通俗地说,氏族就是人们按照血缘关系组成的一个比较固定的集团,它是当时社会的基本细胞。

      氏族社会的特点。与原始群,特别是与国家组织形式相比,氏族社会具有如下特点:第一,氏族社会是人类第一个正式的社会组织形式,它经历了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两个不同的阶段;第二,氏族是按同一祖先的亲属关系(即血缘关系)结合在一起的社会集团,血缘是制约人类相互关系的最基本的纽带;第三,氏族是原始人类的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基本单位,由于女子和男子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经济地位,因此在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不同时期,妇女和男子先后成为氏族社会的主体;第四,氏族社会是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等社会,人们过着共同劳动、共同消费的生活。

      氏族社会的作用。由猿到人的转变,不仅伴随着文化和艺术的产生,而且导致了氏族社会的形成。氏族社会作为人类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组织形式,它的产生和发展必然有其特定的作用:第一,氏族社会实行族外群婚,这就比血族群婚前进了一步。它有助于人类保持紧密和持久的结合,并且可以避免由于血亲通婚对人的体质造成的危害;第二,氏族社会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有助于人类之间的凝聚力的加强,推动了人类的社会经济、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

      (1)讲清人类起源发展过程中的三个基本阶段,即“猿类”、“正在形成中的人”和“完全形成的人”三个概念。“猿类”是指生活在千、百万年以前的古代猿类,它们是人类的远祖;“正在形成中的人”是指从猿到人的过渡,他们已能直立行走。使用木棍、石块等天然工具,但还没有进行真正的劳动;“完全形成的人”则是指已能够制造工具、真正进行劳动的人,他们已经从动物中完全脱离出来。

      (2)关于人类进化史,教师应精心设计教法,旨在调动学生去积极思考和探究。教师要善于设问置疑,引导学生从教科书和已掌握的知识中全方位、多角度地获取有效信息,作为思考和探究的素材。组织系列式的议论和讨论,并与教师的陈述和总结相结合。

      ①提问:《圣经》中说,上帝首先制造了男人亚当,然后又用亚当的"肋骨制造了女人夏娃,人类的出现果真如此吗?由此引导学生看书、议论,营造热烈、探究式的课堂气氛。

      ②在学生的议论、纷争中,教师可出示有关古猿进化的图片和实物资料,或通过电脑多媒体手段将人类进化史进行直观、生动的描述,以配合学生的讨论,让学生明辨是非,从而最终得出人类由古猿进化而来,而集体生产劳动实践,是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决定因素这一科学结论。

      ③请一位学生朗读[动脑筋]:请你判断一下,他们谁说得对:直立行走是人类进化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我不太同意这种说法,因为很多人认为火的使用才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教师以此要积极引导学生从已掌握的人类进化知识中去尝试新情境下解决新问题的试验。我们人类的祖先南方古猿在不断适应自然条件变化的过程中,逐渐习惯于直立行走,直立行走使双手*出来,这就为古猿学习制造和使用工具,促进大脑发育提供了可能。正如*所说:“这就完成了从猿到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而火的使用是古猿完成了从猿到人的转变之后产生的,它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体现,当然在人类的进化火的使用确实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但并非具有决定意义。

      (3)关于人种的起源问题,教师可结合近现代帝国主义分子宣扬的“种族优劣论”和所谓的“白种人是秀的种族”等相关言论,引导学生积极探讨人种起源的原因,驳斥“种族优劣论”的邪说。考古发现,晚期智人阶段,人类已经遍布亚、非、欧、美各洲大陆,由于混血和地球各区域地理条件差别造成的巨大影响,人类经遗传而造成的肤色、毛发、鼻唇等也极不相同,终于形成黄、白、黑三大人种。但这是外貌特征的差异,各人种在体质和智力上并无优劣之分。人种的划分是人类起源后在迁徙过程中随着环境变化而逐步形成的。近现代,帝国主义宣扬的“种族优劣论”是为他们的侵略战争服务的。

      (1)提问:“人类社会的历史开始后,人类最初经历的是什么社会?原始人类为什么过着群居生活?”引导学生看书作答,使学生对原始人类的生活方式、社会组织有初步的了解,也为下面讨论“氏族社会的产生及其特点”等有关问题做准备。

      (2)讲述氏族社会的产生时,应积极引导学生从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婚姻关系的变化(即从血族群婚到族外群婚制的转变)角度去分析氏族社会产生的原因。通过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规律教育。

      (3)利用[活动与探究]中提出的问题制成投影片,组织讨论:

      ①阅读理解教科书相关内容及材料;②在讨论氏族社会产生的作用时,教师可作适当的提示和引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③讨论上述问题时,要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议论,鼓励发表不同意见,再选派代表进行概括和总结,努力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引导学生讨论时,可提示学生注意两点:一是提出看法要说明理由;二是看问题要全面。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学会从课本出发,以现有知识为依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种信息思考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2、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课堂讨论,突出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求异思维能力。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2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凿及历史作用。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的综合分析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最伟大的工程之一,激发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

      二、教材分析

      本课简要介绍了隋朝的建立,社会经济的发展,大运河的开凿。重点叙述了大运河的开通和作用,这是本课的重点。隋初经济的繁荣难以理解,这是本课的难点。

      三、课前准备

      师:搜集本课的资料,相关的图片。生:在图书馆搜集有关大运河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言引入

      师:讲述“隋炀帝赏琼花”的故事,那么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否对。隋朝是怎样建立的?大运河是如何开凿的?(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互动授课

      让学生阅读第一框的内容师:隋朝是哪年建立的?隋帝又是如何统一全国的?有什么意义?生:581年,杨坚夺取北周*,建立隋朝;5*,灭掉陈,统一全国。引导学习概括出“结束了西晋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对峙的局面,开创?大一统?的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过渡:封建王朝从汉朝以来,都注重以农立国“夫农天下之本也”经济繁荣的基础在于农业,那么,隋朝经济发展如何呢?

      师:隋朝经济繁荣出现的原因?

      生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2:“隋帝励精图治,改革制度,发展生产”。

      师:从哪些方面可见经经济繁荣?

      生1:人口激增2:粮仓丰实引导学生阅读第二框内容“大运河的开通”

      投影:大运河的图片,放轻音乐生:结合地理简介大运河隋朝大运河在605年开始,到610年全线开通,以洛阳为中心,他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经过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北京

      六省市。全长四五千里,是世界上的伟大工程之一,大运河开通后“高旅往返,船乘不绝”。

      师:大运河的作用有哪些?

      生:“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全国统治。”

      师:“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在小组交流。生:不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既有贪恋江都的美景的动机,搜括江南财富的目的,也有兵力强大,帝王的霸气。

      师:隋炀帝对为什么能够开纵贯南北的大运河?生: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师:隋朝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

      生:学生分小组讨论:全面分析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功过。出示唐朝诗-日休的诗: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不较多。“开凿大运河征发几百万人,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沉重的苦难。”“开通大运河,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天下转漕,仰此一渠’,推动了南北经济交流,促进了运河*城市的发展,巩固了隋朝的统治”学生比较今天的运河和隋朝大运河有什么区别?补充:当今运河相当于三条铁路运输量,每日通过船只三百余艘。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3

      [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了解秦的*,识记大泽乡起义的时间、领导人;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与楚汉之争的史实。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秦始皇,为巩固同意采取的措施引入新课;通过分析秦的*和陈胜吴广的关系,及陈胜吴广起义与秦灭亡的关系,学习因果关系的方法。掌握农民起义的动态图。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科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秦的*是激起农民反抗和秦灭亡的主要原因,,肯定和赞扬陈胜吴广起义的首创精神及推翻*的历史功绩;认识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秦的*2、大泽乡起义

      难点:1、秦朝*对农民起义的影响

      2、项羽刘邦反秦活动的作用

      [复习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秦王嬴政横扫六国后,建立起*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为巩固自己的统治,他建立了一套什么样的制度,并且为了巩固统一采取了哪些措施?当时的秦帝国强大无比,那么为什么只存在了短短的十几年就灭亡了?

      生:略。

      师:那么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十课的内容,相信同学们在学习了本节课之后会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生:略

      师:请同学们齐读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PPT

      首先,咱们一起来看本节课的第一部分,秦的*,体现在哪些方面。

      一.秦的*

      1.秦朝赋税、兵役、徭役繁重

      师:首先同学们来看一首歌谣,然后告诉老师,你从这则歌谣里得到了什么信息。同学们主要卡老师用红色标出来的字。

      我家有三子

      老大修长城,多年未相逢,

      老二戍边关,至今未归还;

      老三忙耕田,租税沉甸甸;

      饭菜不得饱,一家难团圆;

      敢怒不敢言,惟恐遭劫难。

      生:略

      师:对,通俗的说就是吃不饱穿不暖,那么咱们换句话说这是什么现象?对,赋税很重,还有什么?看关键字,修长城,守边关,这些活是给谁干的?对,国家,那么咱们可以说是什么?很好,徭役、兵役繁重。

      2.刑法残酷

      材料二:当时在秦国的市场,有一种奇怪的现象:鞋子没有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呢?PPT(出示秦朝的刑具)请同学们结合课本思考。

      生:看书思考秦朝的刑法残酷,犯法者即使免于处死,也逃不脱割鼻、断腿、挖膝盖的刑罚。所以买鞋的人少,买拐杖的人多。

      二、总结,手段野蛮残暴,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摧残文化,阻碍教育的发展,同时也激化了秦朝知识分子与朝廷的矛盾。等等```````

      过度:秦始皇采用这种野蛮残暴的方式加强思想控制,知识分子只能按照皇帝的要求去想事情,不能有多余的想法,即使有不满意的地方,也不敢说出来。人们思想更加压抑,更加憎恨秦始皇。秦朝人思想压抑、赋税、兵役、徭役繁重、吃不饱,穿不暖,还要忍受严酷的刑罚。他们对秦始皇的统治强烈不满。渴望着改变。终于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在了出巡的途中。人们期待着残暴的秦始皇死后,生活能轻松一些。人们的愿望实现了没有?

      三、楚汉之争(自主学习)

      师:自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以后,出现了两个霸主?

      生:项羽和刘邦

      师:所谓一山不容二虎,此后项羽和刘邦之间展开了长达五年的争夺,史称“楚汉之争”,接下来同学们自主完成老师所给的表格。结合课本50页的材料研读。

      师:总结,初期项羽实力强大,有楚霸王之称,封刘邦为汉王,他们之间的争夺故称为“楚汉之争”!后来刘邦善于用人,爱戴百姓,与公元前202年取得这场争夺的胜利,建立汉朝,刘邦就是汉高祖。以上就是这节课的全部内容。

      课堂小结:首先同学们合上课本,我们一起回顾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秦始皇所期望的万世流传的帝国基业,只存在了15个年头,便在历史上消失了。席卷六国的强大秦朝,只存在了十几年就灭亡了,它给了我们什么深刻启示?原因:秦朝对人民实行*。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四、课堂练习。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夏朝和商朝的历法、战国的24节气;知道扁鹊的成就;了解屈原和编钟。

      2、过程与能力:通过分析史料和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运用资料的能力,培养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就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过详细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通过学习诗人屈原,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教育。

      [重点与难点]

      本课重点是甲骨文、商朝历法和诗人屈原。

      本课难点是甲骨文的字型结构、古代历法和《离骚》的艺术成就。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

      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故事法)

      我们同学每天都在读书、写字,要接触大量的文字,文字帮助我们记事、传达信息、获取信息,文字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的祖先在文字没产生之前是如何记事、传达信息的呢?(学生能说出结绳记事、刻符号等等)

      一、文字的演变

      1、先展示各种文字———陶器刻符、甲骨文、金文、竹简、帛书(让学生有一个感性认识)

      2、关于这些文字,你想知道些什么呢?你对哪种文字最感兴趣呢?(让学生选择学习内容)

      3、甲骨文:商朝的文字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称为甲骨文。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来的,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金文

      4、小结:随着书写工具的变化,字体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展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书法条幅,学生感受书法艺术美,陶冶了情操,同时对文字字体演变有了简要的了解)。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字字体在进行不断的演变,向着简明、快捷的方向发展。

      汉字形声表意,历经千年而不衰,成为维持和联结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希望同学们热爱我们的汉字,并写好汉字好吗?

      (这种形象直观的教学能发挥多种教育功能,既可以使学生清晰掌握我国汉字的早期演化过程,也可以通过了解造字方法增强学生准确运用汉字的本领,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更能够培养学生观察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过渡:随着对天象的观察,我国的历法发展起来。]

      二、向学生展示网上的资料)

      (1)什么叫历法?

      (2)夏朝的历法的发明、商朝历法的特点、战国24节气从生活入手,让学生了解历法和24节气,并让学生深入思考他们的作用。让学生课下继续搜集24节气的谚语。

      三、扁鹊

      ⑴名医扁鹊,望、闻、问、切四诊法

      ⑵补充扁鹊的资料,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四、屈原

      诗歌赏析,体会屈原的思想感情,并从中受到启迪。

      (说明:《离骚》是屈原被流放后用诗歌形式写成的自叙传,是*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表达了崇高炽热的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激情。同时通过阅读和分析《离骚》,教育学生认识学习两千多年前的屈原忧国忧民、高洁耿介的崇高品德和为追求理想顽强奋斗的精神。)

      五、战国时期盛行钟鼓之乐

      提供一些资料供学生了解。

      六、整合知识:纲要知识图(可让学生自己画,小组互相交流)

      七、总结认识:(总结出今天的收获,并引导学生继续探究)

      1、通过学习这些知识,你还有哪些想进一步了解?你打算怎样继续去了解呢?

      2、对于这些知识,你还能用其他形式表现出来吗?

      3、约定:把自己探究的成果互相交流和展示。

      附:板书设计

      1、商朝的文字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称为甲骨文

      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3、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金文

      4、历法产生于夏朝,完善于商朝,战国时测出24节气。

      5、名医扁鹊,望、闻、问、切四诊法。

      6、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创造出一种新的诗歌体裁,称为楚辞。

      7、战国时期盛行钟鼓之乐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进而认识其发展对*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方法

      讨论法、 联系讲述法、 图表法、 图片分析法。

      教具

      历史文物、遗物图片 、投影仪、小黑板。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期效果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最古老的人类,了解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知道了在早期人类时期,他们是以采集和渔猎为生,住在洞穴和树上,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但也有很多不便之处,随着人类的进步,人口的增多,这种状况发生了变化,人类开始过着较为稳定的生活,然而靠采集渔猎为主的生活,对原始人类来说是否有保障?为什么?

      有什么好的办法让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

      请大家阅读“导入框”的内容:

      这是个美丽的神话传说,但它至少给我们一些启示,那么原始农耕到底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自然界中的什么现象可以使原始人类注意到野生的植物可以人工种植。

      学生:原始人类在长期的采集生活中,逐渐发现植物生长是有规律的,注意到了可食用的食物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的现象。

      经过长期的观察和摸索,初步掌握了一些植物的种植方法,然而,这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就是这个漫长过程的真实写照,随着原始农耕的出现,人们的生活方式渐渐由采集过渡到农耕,河母渡和半坡居民就是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代表。

      请大家阅读第6页的材料《白虎通》原文。

      这一段话的意思是:神农氏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制造工具,教人种植。那么,天时、地利指的是什么呢?是自然环境,包括气候、水土、植被等。因为这些直接影响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状况。

      请大家阅读教材第7页“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并找出这两种居民所在的地点及生活的河流流域。

      这两个遗址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不同的原始农耕风貌,让我们带着疑问、好奇走进河姆渡和半坡居民,感受一下他们的生产、生活。

      阅读教材第7页的小字,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水稻说明了什么?

      看看河姆渡居民在工具使用上和北京人比有哪些不同?

      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开始使用骨耜、石斧、木铲,与北京人使用的石器相比,已经有了很大进步,许多石器已经作了磨光处理。 请同学们看课本第6页“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耜是最常见的河姆渡出土物,骨耜上安装的柄叫耒。通常又把这种装有木柄的骨耜叫耒耜。用耒耜耕作,叫耜耕农业。农耕是定居的重要保证,此外定居还需要哪些必要条件,请大家看教材中“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复原图”,这说明了什么?

      我们看看课文中“干栏式房屋”图,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他们为什么将房子建造成这种结构呢?有什么好处?

      干栏式房子是一种木结构的建筑。浙江地区地势低洼,潮湿温热。我国先民为了居住地能有良好的通风和防潮性能,于是盖造干栏式房屋。这种筑房屋,由若干木桩、圆木、木板组成,下部有木柱构成底架,高出地面,底架采取打桩的方法建成。桩木打成后,上架横梁,再铺木材,然后在木板上立柱构梁架和屋顶,形成架空的建筑房屋。干栏式建筑,既可防蛇虫猛兽之害,又防潮湿,下面还可以养殖家禽家畜。这说明古代建筑业开始萌芽,而且能做到因地制宜。今天,我国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然采用这种古老的建筑形式。

      河姆渡原始居民除了种植水稻、开凿水井、建筑干栏式房屋以外,还饲养家畜,主要有猪、狗、牛为主。河姆渡原始居民还制造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

      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应从哪些方面归纳比较呢?

      从食物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主要靠采集、渔猎;回挖掘水井,饮水更方便。而河姆渡人有了固定的食物来源,种植水稻,发展原始农业。从居住条件来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住在天然的洞穴里;而河姆渡人已会建造自己的房屋,而且能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房屋的结构和样式。从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来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使用打制石器,山顶洞人时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河姆渡人则使用磨制石器,并用耒耜耕地,而且会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

      原始农耕的出现,使我们的先人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人类第自己的活动来丰富生活,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我们已经有了基本了解,现在以同样的`方式,从时间、地点、工具、生产等方面归纳出半坡居民的农耕生活特征。

      对比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哪个时期更进步?

      很好,无论从工具的制造还是生产方面,半坡居民都比河姆渡居民有了一定的进步,现在请大家看教材第7页“干栏式房屋”和第8页“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比较一下:两个房屋在结构上的不同又说明了什么?

      请大家阅读“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内容并归纳其特点

      从上述情况来看,大汶口文化遗址已经属于原始社会晚期,这与生产力发展有很大关系。生产力发展又引起婚姻状况的变化,比较固定的婚配对象出现,人们已经有了初步的家庭观念,故出现了把财产传给后代的想法。其前提有了剩余财产。其具体过程应是:

      距今约四五千年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农业、手工业和畜牧业的社会分工日益扩大,商品交换日趋频繁,每个家庭成为独立的生产、消费单位,剩余产品被用于交换。过去的“同族共产制”就逐渐为财产私有制所代替。从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随葬品的情况可以看出,私有制已经出现,并且贫富悬殊特别明显。

      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多,原有的氏族首领们的财富不断扩大,权力也在不断增长,为了争夺土地、财产,在各氏族之间开始了战争,氏族首领把俘获来的别的氏族的成员变成了奴隶,在同一氏族内部,由于贫富差别的增大,也分成了两个对立的社会阶层。这样,对立的阶级产生了。原始社会开始解体。

      学生讨论……

      依靠“采集”为生,有很多局限性,要受到季节的影响,例如植物果实在冬天就很难找到;如遇上自然灾害,像水、旱灾等,可能就无法生存;食物来源不固定、不充足,生活的场所就不固定,那他们将始终过着流浪的生活。

      的解决办法就是他们有固定的食物来

      学生阅读……

      河姆渡居民居住在浙江余姚,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居民居住在陕西西安,生活在黄河流域。

      说明江南气候适宜水稻生长,河姆渡居民掌握了水稻种植技术,农耕生产成为最主要的生活来源,因此,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河姆渡原始居民不但进入原始农耕阶段,而且有了较高的水*。

      说明了河姆渡原始居民已掌握了凿井的技术。他们饮水比以前更方便了。

      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有固定的居住场所。

      学生讨论……

      学生讨论……

      学生:开始种植农作物,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种植水稻、建筑房屋、开凿水井;饲养家畜,制作陶器、玉器和乐器。

      工具、食物、居住等方面

      工具: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制的耒耜

      生产:.种植粟(世界最早为河北武安磁山)

      饲养:猪、狗等动物,用渔具捕鱼

      食物:种类丰富,粟(主)、鱼、肉、蔬菜(副)

      建筑:半地穴式的房子,定居生活

      制造:彩陶,刻画符号

      纺织:纺线、织布、制衣

      半坡居民,因为从工具方面看半坡居民比河姆渡居民进步,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器、骨器,种植的农作物品种多,还有饲养的牲畜更多,会制造彩陶。

      因为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气候不同,故在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房屋建筑方面也有区别。因长江流域水量充足,气温暖热,故适宜种水稻,黄河流域降水量相对减少,且气温相对长江流域低,故主要以种植耐旱,且产量较高的粟为主。这种自然环境决定了长江流域的家畜水牛不可能在北方出现,也决定了“半地穴式”的房子只能出现在北方,因为这种建筑形式可以适应北方寒冷的天气。而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所建的“干栏式”房子一可以避潮湿,二可以避蛇虫猛兽之害。

      1.农耕经济有很大发展,农具发达

      2.原始手工业有了很大进步

      3.陶器有黑陶、白陶,质量很好

      4.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

      使学生认识人类生活方式的变化是社会进步的突出表现

      使学生知道书本知识是前人在实践中发现、总结的

      逐步培养学生通过历史表象看到或寻找历史发展轨迹的能力。

      使学生明白大河流域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必要条件

      使学生理解生产工具的改进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今天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的房屋建筑风格历史渊源

      认识到人们生活水*的不断提高

      培养学生归纳比较的能力,为后面的学习铺垫

      分类归纳、比较便于知识的梳理、记忆

      南北气候的差异,导致生产、生活方式的明显不同,这种不同今天仍然存在,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明确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种.种现象是社会生产力的表现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6

      [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了解秦的*,识记大泽乡起义的时间、领导人;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与楚汉之争的史实。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秦始皇,为巩固同意采取的措施引入新课;通过分析秦的*和陈胜吴广的关系,及陈胜吴广起义与秦灭亡的关系,学习因果关系的方法。掌握农民起义的动态图。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科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秦的*是激起农民反抗和秦灭亡的主要原因,,肯定和赞扬陈胜吴广起义的首创精神及推翻*的历史功绩;认识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秦的*2、大泽乡起义

      难点:1、秦朝*对农民起义的影响

      2、项羽刘邦反秦活动的作用

      [复习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秦王嬴政横扫六国后,建立起*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为巩固自己的统治,他建立了一套什么样的制度,并且为了巩固统一采取了哪些措施?当时的秦帝国强大无比,那么为什么只存在了短短的十几年就灭亡了?

      生:略。

      师:那么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十课的内容,相信同学们在学习了本节课之后会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生:略

      师:请同学们齐读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PPT

      首先,咱们一起来看本节课的第一部分,秦的*,体现在哪些方面。

      一.秦的*

      1.秦朝赋税、兵役、徭役繁重

      师:首先同学们来看一首歌谣,然后告诉老师,你从这则歌谣里得到了什么信息。同学们主要卡老师用红色标出来的字。

      我家有三子

      老大修长城,多年未相逢,

      老二戍边关,至今未归还;

      老三忙耕田,租税沉甸甸;

      饭菜不得饱,一家难团圆;

      敢怒不敢言,惟恐遭劫难。

      生:略

      师:对,通俗的说就是吃不饱穿不暖,那么咱们换句话说这是什么现象?对,赋税很重,还有什么?看关键字,修长城,守边关,这些活是给谁干的?对,国家,那么咱们可以说是什么?很好,徭役、兵役繁重。

      2.刑法残酷

      材料二:当时在秦国的市场,有一种奇怪的现象:鞋子没有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呢?PPT(出示秦朝的刑具)请同学们结合课本思考。

      生:看书思考秦朝的刑法残酷,犯法者即使免于处死,也逃不脱割鼻、断腿、挖膝盖的刑罚。所以买鞋的人少,买拐杖的人多。

      二、总结,手段野蛮残暴,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摧残文化,阻碍教育的发展,同时也激化了秦朝知识分子与朝廷的矛盾。等等```````

      过度:秦始皇采用这种野蛮残暴的方式加强思想控制,知识分子只能按照皇帝的要求去想事情,不能有多余的想法,即使有不满意的地方,也不敢说出来。人们思想更加压抑,更加憎恨秦始皇。秦朝人思想压抑、赋税、兵役、徭役繁重、吃不饱,穿不暖,还要忍受严酷的刑罚。他们对秦始皇的统治强烈不满。渴望着改变。终于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在了出巡的途中。人们期待着残暴的秦始皇死后,生活能轻松一些。人们的愿望实现了没有?

      三、楚汉之争(自主学习)

      师:自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以后,出现了两个霸主?

      生:项羽和刘邦

      师:所谓一山不容二虎,此后项羽和刘邦之间展开了长达五年的争夺,史称“楚汉之争”,接下来同学们自主完成老师所给的表格。结合课本50页的材料研读。

      师:总结,初期项羽实力强大,有楚霸王之称,封刘邦为汉王,他们之间的争夺故称为“楚汉之争”!后来刘邦善于用人,爱戴百姓,与公元前202年取得这场争夺的胜利,建立汉朝,刘邦就是汉高祖。以上就是这节课的全部内容。

      课堂小结:首先同学们合上课本,我们一起回顾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秦始皇所期望的万世流传的帝国基业,只存在了15个年头,便在历史上消失了。席卷六国的强大秦朝,只存在了十几年就灭亡了,它给了我们什么深刻启示?原因:秦朝对人民实行*。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四、课堂练习。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7

      【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识记大泽乡起义的时间、领导人;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培养用积极观点和积极分析方法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学习因果分析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秦始皇,为巩固同意采取的措施引入新课;通过分析秦的*和陈胜吴广的关系,及陈胜吴广的起义与秦灭亡的关系,学习因果关系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揭露秦的*,肯定和赞扬陈胜吴广起义的首创精神及-*的历史功绩;认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和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大泽乡起义

      2、秦朝的灭亡

      难点:

      1、秦朝*对农民起义的影响

      2、项羽刘邦反秦活动的作用

      【教学突破】

      秦始皇的*、秦二世的*是导致农民起义爆发的主要和根本原因,而陈胜吴广起义又是导致秦朝灭亡的直接原因,因此,本课的重难点有着较大的内在联系,要引导学生把握这些知识,最主要的是抓住其内在联系,分析因果关系,串联知识点,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准备】

      教师:1、秦末农民起义动态图课件

      2、秦*内容的课件

      学生:1、收集“焚书坑儒”的有关史料

      2、收集陈胜吴广的相关史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谈话: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解了我国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建立,而这个国家的便是“千古一帝”———秦始皇。为了巩固统治,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政治的、经济的、也有思想文化的,而这个思想文化方面的措施却成为引发农民起义的*之一。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进入今天的新课————陈胜吴广起义。

      2、讲解:秦始皇是一位伟大的封建帝王,其在*历的功绩不可抹灭,但是她有极其残暴,政治上专制独裁,经济上横征暴殓,而且还有严酷的刑罚,而最让人痛心的莫过于“焚书”和“坑儒”。请学生代表讲解自己收集的有关“焚书坑儒”的史料。

      二、起义的原因

      1、肯定学生收集的史料,告诉学生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初衷,是为了巩固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统治,但结果去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破坏了人才。秦始皇的*还体现在残酷和剥削以及严酷的刑罚。

      2、组织学生阅读56页有关秦始皇*的辅栏内容及相关图片资料,深入理解秦*。

      3、引导学生了解秦始皇死后,胡亥夺位且昏庸残暴,可补充“指鹿为马”的成语加深学生的认识。

      三、大泽乡起义

      1、讲述引导:秦二世的昏庸残暴,加速了秦的灭亡,也是引发秦末农民起义的重要原因,而直接的原因却是因为延误军期。到底是怎么回事情呢。同学们阅读57页辅栏里的内容后就会知道大泽乡起义是怎么爆发的了。(在教师引导下阅读教材,了解到陈胜吴广本是秦军队中的小官,但是因天气原因误了军期,无奈之下,揭竿而起。

      2、出示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的动态课件,讲解: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我国历第一个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由此开始。(看课件学生了解时间地点)

      3、指图分析,告诉学生大泽乡起义后,起义军东征西战,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是由于经验不足,吴广陈胜先后被害。陈胜吴广牺牲后,农民起义继续发展,其中以项羽刘邦领导的农民起义最为。

      四、秦朝的灭亡

      1、分析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告诉学生,继陈胜吴广之后,项羽和刘邦的队伍逐渐强大,其中项羽率部在巨鹿歼灭秦军主力,这就是历的巨鹿之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辅栏里的史料。

      2、读最后一部分材料(明确秦朝灭亡的时间和标志,也理解到秦朝灭亡就是秦末农民起义的结果

      五、教师总结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8

      [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了解秦的*,识记大泽乡起义的时间、领导人;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与楚汉之争的史实。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秦始皇,为巩固同意采取的措施引入新课;通过分析秦的*和陈胜吴广的关系,及陈胜吴广起义与秦灭亡的关系,学习因果关系的方法。掌握农民起义的动态图。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科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秦的*是激起农民反抗和秦灭亡的主要原因,,肯定和赞扬陈胜吴广起义的首创精神及推翻*的历史功绩;认识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秦的*

      2、大泽乡起义

      难点:

      1、秦朝*对农民起义的影响

      2、项羽刘邦反秦活动的作用

      [复习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秦王嬴政横扫六国后,建立起*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为巩固自己的统治,他建立了一套什么样的制度,并且为了巩固统一采取了哪些措施?当时的秦帝国强大无比,那么为什么只存在了短短的十几年就灭亡了?

      生:略。

      师:那么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十课的内容,相信同学们在学习了本节课之后会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生:略

      师:请同学们齐读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PPT

      首先,咱们一起来看本节课的第一部分,秦的*,体现在哪些方面。

      一.秦的*

      1.秦朝赋税、兵役、徭役繁重

      师:首先同学们来看一首歌谣,然后告诉老师,你从这则歌谣里得到了什么信息。同学们主要卡老师用红色标出来的字。

      我家有三子

      老大修长城,多年未相逢,

      老二戍边关,至今未归还;

      老三忙耕田,租税沉甸甸;

      饭菜不得饱,一家难团圆;

      敢怒不敢言,惟恐遭劫难。

      生:略

      师:对,通俗的说就是吃不饱穿不暖,那么咱们换句话说这是什么现象?对,赋税很重,还有什么?看关键字,修长城,守边关,这些活是给谁干的?对,国家,那么咱们可以说是什么?很好,徭役、兵役繁重。

      2.刑法残酷

      材料二:当时在秦国的市场,有一种奇怪的现象:鞋子没有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呢?PPT(出示秦朝的刑具)请同学们结合课本思考。

      生:看书思考秦朝的刑法残酷,犯法者即使免于处死,也逃不脱割鼻、断腿、挖膝盖的刑罚。所以买鞋的人少,买拐杖的人多。

      二、总结,手段野蛮残暴,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摧残文化,阻碍教育的发展,同时也激化了秦朝知识分子与朝廷的矛盾。等等

      过度:秦始皇采用这种野蛮残暴的方式加强思想控制,知识分子只能按照皇帝的要求去想事情,不能有多余的想法,即使有不满意的地方,也不敢说出来。人们思想更加压抑,更加憎恨秦始皇。秦朝人思想压抑、赋税、兵役、徭役繁重、吃不饱,穿不暖,还要忍受严酷的刑罚。他们对秦始皇的统治强烈不满。渴望着改变。终于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在了出巡的途中。人们期待着残暴的秦始皇死后,生活能轻松一些。人们的愿望实现了没有?

      三、楚汉之争(自主学习)

      师:自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以后,出现了两个霸主?

      生:项羽和刘邦

      师:所谓一山不容二虎,此后项羽和刘邦之间展开了长达五年的争夺,史称“楚汉之争”,接下来同学们自主完成老师所给的表格。结合课本50页的材料研读。

      师:总结,初期项羽实力强大,有楚霸王之称,封刘邦为汉王,他们之间的争夺故称为“楚汉之争”!后来刘邦善于用人,爱戴百姓,与公元前202年取得这场争夺的胜利,建立汉朝,刘邦就是汉高祖。以上就是这节课的全部内容。

      课堂小结:首先同学们合上课本,我们一起回顾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秦始皇所期望的万世流传的帝国基业,只存在了15个年头,便在历史上消失了。席卷六国的强大秦朝,只存在了十几年就灭亡了,它给了我们什么深刻启示?原因:秦朝对人民实行*。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四、课堂练习。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9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即怎样看待三国鼎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

      教学工具

      多媒体教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由同学们所熟悉的《三国演义》小说、电视剧导入到历史上的三国: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小说《三国演义》,电视剧有没有看过?你对里面那些人物印象最深刻?(诸葛亮、曹操)

      教师讲述:《三国演义》是*四大古典小说之一,它反映了东汉末年到三国的历史,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乱世出英雄,英雄造时势,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2、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走进1800年前的东汉、三国时代。

      新课探究

      一、群雄逐鹿说战争

      (一)官渡之战

      分析官渡之战前东汉末年的社会背景,曹操力量的发展壮大,视频展示官渡之战的经过,说明战争的影响。探讨官渡之战曹操胜利的原因。

      1、官渡之战前的形势: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结合曹操的《蒿里行》进行阐述。

      东汉末年,宦官、外戚交替干政,皇室衰落,黄巾起义,军阀割据,战争不断,就如曹操的《蒿里行》所描述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民不聊生,饿殍遍野,老百姓渴望国家统一,天下太*。

      2、官渡之战

      曹操的势力发展壮大起来之后,与黄河以北袁绍发生了冲突,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战。公元200年,袁绍率10万大军南下,进攻曹操,曹操只有3、4万军队,敌强我弱,曹操该怎么打呢?他采纳了谁的策略?

      (1)让学生带着以上的问题观看视频《官渡之战》,请学生简单复述官渡之战的历史典故。

      (2))出示一段文字材料,让学生归纳官渡之战的经过、结果和影响

      200年,袁绍率十万大军,进攻曹军,主力直逼曹军所在地官渡。曹军只有三四万人,双方交战互有胜负。后来,曹操采纳降将许攸的计策,袭击袁军屯粮处,火烧全部粮草。袁军军心动摇,曹军趁机进攻,大败袁军。袁绍带领数百骑兵狼狈逃回河北。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3)探讨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原因

      曹操招贤纳士,善听正确意见;袁绍骄傲轻敌

      (4)探讨曹操实力壮大的原因

      政治上:

      (1)“挟天子以令诸侯”

      (2)重视人才,招贤纳士

      经济上:

      (1)招募流亡农民垦荒

      (2)组织兵士耕田(屯田)

      过渡:统一北方→统一天下(课件展示《观沧海》)

      师生互动:曹操写过一首诗《观沧海》,大家还记不记得?我们一起来欣赏《观沧海》,并跟随它一起朗读。

      1、从诗中体现出曹操在统一北方后,还有怎样的雄心壮志?(这首诗是曹操追赶袁绍的残余力量,来到渤海之滨写的,他登上碣石山,登高望远,面对茫茫大海,有感而发。它表现了曹操胸怀天下的英雄气概)

      2、要实现他的雄心壮志,有什么障碍吗?(刘备、孙权)

      (二)赤壁之战

      1赤壁之战前的形势。

      公元xxx年,曹操率20万大军南下,当时南方的刘备与孙权,敌强我弱,该怎么打呢?

      2、赤壁之战的经过

      播放视频《赤壁之战》,让学生感受激烈的战争场面;并结合《赤壁之战》的动画讲解,让学生自己归纳出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时间、地点、交战双方、结果、特点、影响)

      师生互动:请学生分享有关赤壁之战的历史典故,教师引导总结。

      3、探讨:赤壁之战,曹操为什么失败?

      孙刘联军:组成联军,战略得当;采用火攻,战术得当;利用气候、地理条件

      曹操:客观,官兵来自北方;主观,因实力强大而骄傲自满;松懈、轻敌;战术失误

      4、归纳、比较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5、以史为鉴:不要骄傲,善于借鉴和采纳别人的建议,做事要有恰当的方法。

      二、三分天下话三国

      赤壁之战,曹操打败,逃回北方,公元220年,曹操病逝。同一年,他的儿子曹丕废汉献帝,东汉灭亡,魏国建立,都城在洛阳。

      1、三国鼎立的形成

      动画展示三国鼎立的形成。

      列出三国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强调魏国代汉,曹操是东汉末年人,不是三国的。

      2、三国的经济发展

      通过图片展示三国经济的发展状况,帮助学生区分三国发展各有特色。

      3、合作探究:从东汉末年的混战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进步还是倒退?

      三国鼎立虽是三分天下,但却实现了局部的统一,有利于当地的经济恢复与发展,为全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相对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来说,是历史的进步。

      三、浪花淘尽论英雄

      以曹操为例,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1、从《三国演义》里对曹操,到名人眼里的曹操,到你眼里的曹操,最后老师总结。帮助学生辨别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

      2、学生自由发挥,选择自己喜欢的三国人物进行评价。

      课后小结

      以板书梳理本课内容,作为小结。

      板书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进而认识其发展对*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方法

      讨论法、 联系讲述法、 图表法、 图片分析法。

      教具

      历史文物、遗物图片 、投影仪、小黑板。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期效果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最古老的人类,了解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知道了在早期人类时期,他们是以采集和渔猎为生,住在洞穴和树上,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但也有很多不便之处,随着人类的进步,人口的增多,这种状况发生了变化,人类开始过着较为稳定的生活,然而靠采集渔猎为主的生活,对原始人类来说是否有保障?为什么?

      有什么好的办法让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

      请大家阅读“导入框”的内容:

      这是个美丽的神话传说,但它至少给我们一些启示,那么原始农耕到底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自然界中的什么现象可以使原始人类注意到野生的植物可以人工种植。

      学生:原始人类在长期的采集生活中,逐渐发现植物生长是有规律的,注意到了可食用的食物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的现象。

      经过长期的观察和摸索,初步掌握了一些植物的种植方法,然而,这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就是这个漫长过程的真实写照,随着原始农耕的出现,人们的生活方式渐渐由采集过渡到农耕,河母渡和半坡居民就是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代表。

      请大家阅读第6页的材料《白虎通》原文。

      这一段话的意思是:神农氏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制造工具,教人种植。那么,天时、地利指的是什么呢?是自然环境,包括气候、水土、植被等。因为这些直接影响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状况。

      请大家阅读教材第7页“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并找出这两种居民所在的地点及生活的河流流域。

      这两个遗址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不同的原始农耕风貌,让我们带着疑问、好奇走进河姆渡和半坡居民,感受一下他们的生产、生活。

      阅读教材第7页的小字,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水稻说明了什么?

      看看河姆渡居民在工具使用上和北京人比有哪些不同?

      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开始使用骨耜、石斧、木铲,与北京人使用的石器相比,已经有了很大进步,许多石器已经作了磨光处理。 请同学们看课本第6页“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耜是最常见的河姆渡出土物,骨耜上安装的柄叫耒。通常又把这种装有木柄的骨耜叫耒耜。用耒耜耕作,叫耜耕农业。农耕是定居的重要保证,此外定居还需要哪些必要条件,请大家看教材中“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复原图”,这说明了什么?

      我们看看课文中“干栏式房屋”图,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他们为什么将房子建造成这种结构呢?有什么好处?

      干栏式房子是一种木结构的建筑。浙江地区地势低洼,潮湿温热。我国先民为了居住地能有良好的通风和防潮性能,于是盖造干栏式房屋。这种筑房屋,由若干木桩、圆木、木板组成,下部有木柱构成底架,高出地面,底架采取打桩的方法建成。桩木打成后,上架横梁,再铺木材,然后在木板上立柱构梁架和屋顶,形成架空的建筑房屋。干栏式建筑,既可防蛇虫猛兽之害,又防潮湿,下面还可以养殖家禽家畜。这说明古代建筑业开始萌芽,而且能做到因地制宜。今天,我国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然采用这种古老的建筑形式。

      河姆渡原始居民除了种植水稻、开凿水井、建筑干栏式房屋以外,还饲养家畜,主要有猪、狗、牛为主。河姆渡原始居民还制造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

      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应从哪些方面归纳比较呢?

      从食物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主要靠采集、渔猎;回挖掘水井,饮水更方便。而河姆渡人有了固定的食物来源,种植水稻,发展原始农业。从居住条件来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住在天然的洞穴里;而河姆渡人已会建造自己的房屋,而且能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房屋的结构和样式。从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来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使用打制石器,山顶洞人时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河姆渡人则使用磨制石器,并用耒耜耕地,而且会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

      原始农耕的出现,使我们的先人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人类第自己的活动来丰富生活,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我们已经有了基本了解,现在以同样的方式,从时间、地点、工具、生产等方面归纳出半坡居民的农耕生活特征。

      对比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哪个时期更进步?

      很好,无论从工具的制造还是生产方面,半坡居民都比河姆渡居民有了一定的进步,现在请大家看教材第7页“干栏式房屋”和第8页“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比较一下:两个房屋在结构上的不同又说明了什么?

      请大家阅读“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内容并归纳其特点

      从上述情况来看,大汶口文化遗址已经属于原始社会晚期,这与生产力发展有很大关系。生产力发展又引起婚姻状况的变化,比较固定的婚配对象出现,人们已经有了初步的家庭观念,故出现了把财产传给后代的想法。其前提有了剩余财产。其具体过程应是:

      距今约四五千年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农业、手工业和畜牧业的社会分工日益扩大,商品交换日趋频繁,每个家庭成为独立的生产、消费单位,剩余产品被用于交换。过去的“同族共产制”就逐渐为财产私有制所代替。从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随葬品的情况可以看出,私有制已经出现,并且贫富悬殊特别明显。

      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多,原有的氏族首领们的财富不断扩大,权力也在不断增长,为了争夺土地、财产,在各氏族之间开始了战争,氏族首领把俘获来的别的氏族的成员变成了奴隶,在同一氏族内部,由于贫富差别的增大,也分成了两个对立的社会阶层。这样,对立的阶级产生了。原始社会开始解体。

      学生讨论……

      依靠“采集”为生,有很多局限性,要受到季节的影响,例如植物果实在冬天就很难找到;如遇上自然灾害,像水、旱灾等,可能就无法生存;食物来源不固定、不充足,生活的场所就不固定,那他们将始终过着流浪的生活。

      的解决办法就是他们有固定的食物来

      学生阅读……

      河姆渡居民居住在浙江余姚,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居民居住在陕西西安,生活在黄河流域。

      说明江南气候适宜水稻生长,河姆渡居民掌握了水稻种植技术,农耕生产成为最主要的生活来源,因此,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河姆渡原始居民不但进入原始农耕阶段,而且有了较高的水*。

      说明了河姆渡原始居民已掌握了凿井的技术。他们饮水比以前更方便了。

      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有固定的居住场所。

      学生讨论……

      学生讨论……

      学生:开始种植农作物,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种植水稻、建筑房屋、开凿水井;饲养家畜,制作陶器、玉器和乐器。

      工具、食物、居住等方面

      工具: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制的耒耜

      生产:.种植粟(世界最早为河北武安磁山)

      饲养:猪、狗等动物,用渔具捕鱼

      食物:种类丰富,粟(主)、鱼、肉、蔬菜(副)

      建筑:半地穴式的房子,定居生活

      制造:彩陶,刻画符号

      纺织:纺线、织布、制衣

      半坡居民,因为从工具方面看半坡居民比河姆渡居民进步,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器、骨器,种植的农作物品种多,还有饲养的牲畜更多,会制造彩陶。

      因为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气候不同,故在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房屋建筑方面也有区别。因长江流域水量充足,气温暖热,故适宜种水稻,黄河流域降水量相对减少,且气温相对长江流域低,故主要以种植耐旱,且产量较高的粟为主。这种自然环境决定了长江流域的家畜水牛不可能在北方出现,也决定了“半地穴式”的房子只能出现在北方,因为这种建筑形式可以适应北方寒冷的天气。而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所建的“干栏式”房子一可以避潮湿,二可以避蛇虫猛兽之害。

      1.农耕经济有很大发展,农具发达

      2.原始手工业有了很大进步

      3.陶器有黑陶、白陶,质量很好

      4.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

      使学生认识人类生活方式的变化是社会进步的突出表现

      使学生知道书本知识是前人在实践中发现、总结的

      逐步培养学生通过历史表象看到或寻找历史发展轨迹的能力。

      使学生明白大河流域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必要条件

      使学生理解生产工具的改进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今天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的房屋建筑风格历史渊源

      认识到人们生活水*的不断提高

      培养学生归纳比较的能力,为后面的学习铺垫

      分类归纳、比较便于知识的梳理、记忆

      南北气候的差异,导致生产、生活方式的明显不同,这种不同今天仍然存在,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明确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种.种现象是社会生产力的表现


    《古代希腊》历史教案3篇(扩展5)

    ——七年级历史教案最新3篇

    七年级历史教案最新1

      开元盛世

      【教材分析】

      本课以“开元盛世”为主题,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叙述:首先介绍的是唐玄宗前期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唐朝开元年间出现了“开元之治”。其次,主要介绍了盛世经济的繁荣,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的成就。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开元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包括“开元之治”、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的繁荣等主要史实。通过思考和概括开元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利用实物模型、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盛世经济的繁荣”一目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本课的难点:曲辕犁、筒车是唐朝先进的农业工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我国历的女皇帝是谁?(武则天)她的政绩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科举制的发)

      引导过渡:所以,郭沫若称赞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意思是说武则天的统治弘扬了贞观之治的成果,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开辟了道路。“开元盛世”为什么会形成?有哪些成就?请看第3课。

      一、“开元盛世”

      学生阅读10——11页课文、插图和资料,

      1、“开元盛世”是在哪个皇帝统治时期?(唐玄宗)

      2、唐玄宗刚当上皇帝时,主要从哪些方面进行改革?:唐玄宗即位后,励精图治,他采取的措施有:①任用名相(如熟悉吏治、富有改革精神的“走马任姚崇”);②整顿地方吏治;③崇尚节俭(反对奢侈——烧毁珠玉锦绣)。

      3.根据13页“文献资料”和“动脑筋”:唐玄宗和他的曾祖父唐太宗有哪些共同的地方?(他们都善于任用贤才,重视吏治,注意“戒奢从简”,使政治较清明,经济有发展,出现了封建社会里的“治世”——“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

      过渡讲解:唐玄宗刚当上皇帝时,不但注意从政治方面进行改革,还很重视发展生产,使得当时经济繁荣起来。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⑴农业:①兴修水利工程;②农作物种植上:水稻采用育秧移植栽培、蔬菜品种增多、饮茶之风盛行;③农具改进:唐朝时发明了新的生产工具和灌溉工具;④抗拒天灾的能力增强。

      ⑵手工业:①丝织业花色品种多,技术高;②陶瓷业:代表作有越窑、刑窑和(最的)。

      ⑶商业:①唐朝的商业繁荣,大都市有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②长安:不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的大都市。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时期,历称为“开元盛世”。

      三、唐朝的衰亡

      1.学生阅读15—16页的课文,按16页“活动与探究1”: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唐玄宗年少时,在民间亲身经历了一些不得志的事情和苦难,所以即位之初能够记得人民的疾苦,能够勤于政事。)后来他坚持这样做了吗?(没有)看教材中的小字部分。

      2、在唐玄宗统治后期发生的一场叛乱叫做什么?(安史之乱)唐朝灭亡于哪一年?(907年)

      【板书设计】

      一、“开元盛世”

      措施:①任用名相②整顿地方吏治;③崇尚节俭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⑴农业:

      ⑵手工业:

      ⑶商业:

      三、唐朝的衰亡

    七年级历史教案最新2

      第3课远古的传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远古传说中的主要人物以及汉族的前身和始祖

      2.理解炎帝、黄帝与农业起源传说的实质

      3.理解“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4.培养从传说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初步掌握用传说印证史实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

      1.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热爱历史的情感

      2.了解华夏族形成历史,培养崇敬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情感

      3.体会以禹为代表的远古居民的优秀品行,培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确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点

      1.农业起源的传说和华夏族的形成

      2.禹治理水的方法及其可贵的品行

      3.“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教学难点

      1.部落、部落联盟的构成和性质以及他们之间的战争与融合

      2.“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教师准备

      炎、黄帝的肖像挂图、对二人陵墓的简介课件、祭奠活动的图片、禹治理水的幻灯、布置学生收集我国历的传说

      学生准备

      了解、收集我国古代的传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疑导入

      1.同学们都应该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你们知道我国一共有多少个民族吗?

      2.肯定补充学生的回答,在56个民族中汉族人口最多,占了九成还要多一些,而你们知道汉族的由来吗?

      3.根据学生的表现引出内容:简要叙述汉族的由来(重点抱握几个转换:汉族的前身是华夏族,而华夏族是由炎黄部落的组合发展而来的。告诉学生,在历史发展、人类演进的进程中,华夏族不断融合周边的民族,逐步发展壮大,才形成了今天的民族局面,因此,汉族和其她少数民族的出现绝不是偶然的

      二、炎黄的斗争与融合

      1.谈话转承:刚才我们将到了汉族的由来,下面就让我们具体去了解一下缘故时期的部落是这样一步一步融合成今天的汉族的。大家都知道,在远古时代,人类是以部落为单位群居的,而由于生存等方面的需要,部落与部落之间结成联盟,联盟中会推举出一位德才兼备的人作领导。大约四千多年前,我国黄河流域出现了两位的部落首领,这就是炎帝和黄帝。

      (积极叫学生思考炎帝和黄帝就是古代的皇帝吗?)

      2.答疑:炎帝和黄帝不是古代的皇帝,至于原因我们会在以后的学习中慢慢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出示炎帝和黄帝的挂图,讲:这两位就是炎帝和黄帝,他们是我们共同的祖先。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他们分别领导了黄河流域的部落,由开始的斗争到后来的联合,再到后来的不断融合。最终成为了汉族的前身(华夏族)。古往今来很多华夏儿女都以各种形式祭奠自己的祖先。

      4.播放课件,讲述:这就是为了纪念他们而修建的陵墓。炎陵在湖南,黄陵在陕西。每年清明节或者是其她重大的节日,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都会回来祭奠我们的祖先。

      5.播放陕西祭奠活动的记录片,向学生作介绍。

      6.设疑:同学们看到的是今年在陕西举办的祭祀盛况,那么,老师请教你们一个问题,为什么人民会如此虔诚地怀念远去的炎帝和黄帝,他们究竟做了哪些贡献?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看教材上是怎么介绍的。

      7.鼓励学生汇报阅读收获,并适时补充引导,让学生认识炎帝和黄帝在华夏子孙心中的崇高地位。

      汇报阅读收获:A.炎帝:改进农具、发明医药、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的创始人,号称神农氏;发明陶器,开辟集市。B.黄帝:创制历法,指导人民生产;发明了加工谷物和蒸煮食物的工具;还发明了车船、铜器等;C.他们都是杰出的部落首领,为人们所爱戴。

      三、组织讨论

      A.炎帝和黄帝的贡献、他们的精神、他们给后人留下的精神财富及其在华夏儿女心中的地位,还应包括学习体会等。(教师)

      B.与同学充分讨论把今天学习的知识和自己在生活中的有关见闻结合起来,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体会,使自己在学习知识、了解传说的过程中受到传统道德的熏陶和情感的教育。

      第二课时

      一、讲解传说引入新课

      1.激发方式讲:*开天、女娲补天等传说,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出大禹治水的传说,告诉学生,早期的人类几乎住在大江大河边,就为水患埋下了伏笔,也是大禹治水的传说提供了依据。

      2.设疑:为什么是大禹治水而不是其她人呢,大禹有什么特别的能耐吗?(这都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大禹治水与“禅让制”

      1.出示大禹的头像图片,讲解大禹治水的经过及其相关知识,包括治水的方法、所用的时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

      2.设疑:同学们还不知道吧,大禹治水是舜给她的一个锻炼的机会,锻炼什么呢?办事能力啊。在那个时候,部落首领都是大家民主推选出来的,这种推选产生首领的方法,历称为“禅让”。这个制度大概兴起于黄帝以后的很多年,首先是尧担任首领,接着是舜,后来就是禹。

      三、讨论小结

      1.引导:传说毕竟是传说,因为它无从考证,它是人们在口头流传的,但却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思想认识等情况,反映了当时人类的良好愿望,但由于认知水*有限,世界上的传说大都带有神学的色彩,也就是把人都神化了。尽管如此,传说对于我们仍然有一些学习和了解的价值。象大禹治理水的这个传说,他的智慧、毅力、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无不是我们学习的好素材,所以,现在你们就了解到的大禹的故事,大胆的发表你的意见和看法。

      (明白传说有利有弊,但是值得大家学习的仍然很多,利用传说也很重要)

      2.巡查、倾听、融入学生的讨论活动

      3.小结本课,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古代希腊》历史教案3篇(扩展6)

    ——七年级历史教案《*境内的早期人类》3篇

    七年级历史教案《*境内的早期人类》1

      【课程标准】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教学目标】

      识记和理解:记住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时代和地点;知道北京人的体质特征;了解他们使用的工具特征及获取生活资料的方式;理解原始人用火的意义。

      能力与方法: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通过想象原始人生活情景,培养再造想象能力;通过比较北京人、猿类、现代人,帮助学生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历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中华文明悠长的源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认识劳动在人进化中的作用,进行劳动观点的教育;了解北京人与山顶洞人和生活环境,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北京人;难点:元谋人的地位、北京人身体不*衡、山顶洞人人工取火的依据。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导入新课

      书上的导言,当科学考队员,来考察一下我国境内早期人类的生活情况。要求学生初读课文,观察《我国境内早期人类活动地区图》,设计考察的线路(按一定的时间顺序)。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

      学生阅读课

      积极参与设计考察线路,初步知道先后顺序。

      二、元谋人

      要求学生看书,找出“为什么叫元谋人?(同时解决‘北京人’、蓝田人等名的来历)”“生活的年代与地域?”

      考察:“作为科学工作者,你怎么知道他已经是人了呢?”“元谋人的发现,有何重要意义?”

      教师小结。过渡:已经发掘的元谋人的遗存不多。接下来我们重点考察一下北京人。

      学生阅读,仔细研究,体验一下考察的感觉。

      过渡到下一目。

      三、北京人

      要求学生阅读课本,看看从哪些方面去考察北京人?(生活的年代、地域、环境、身体特征、工具的使用、火的使用等)

      问题:你认为有哪些条件(不)适宜人的生存?

      比较体质特征(观察真人比较)。

      旧石器与天然石块有何不同?如何制作石器?观察书上的.石器,它们是用来做什么的?如何获取食物?依据是什么?

      怎么样知道北京人用火?如何得到火的?如何保存火种?使用火有何意义?

      教师小结本目内容,说明:北京人遗址是遗存最丰富的远古人类,于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遗产名录。”

      活动:想象北京人的一天是如何度过的?

      学生阅读,先建立一个整体映像

      然后分别进行考察(阅读、观察、分析、结论、发言等活动)。

      增加学生的自豪感。

      四、山顶洞人

      大约二十万年后,在北京人生活过的地方,又出现了一种进步得多的原始人类――这就是“山顶洞人”。

      引导学生考察一下,山顶洞人有哪些方面比北京人进步(注意哪些方面,列表归纳)。

      比较北京人山顶洞人

      生活年代

      体质特征

      工具制作

      生活用火

      穿着

      自然过渡,引起学生的兴趣。

      学生阅读教材,填表比较

      着重考察:怎么知道他们会人工取火?他们是如何钻孔的?

      五、收获与疑问

      我们今天的科考结束了,你有什么收获呢?

      还有哪些问题?

      学生回答,作为小结。

      拓展思路。

      六、练习

      书后“学习测评”。


    《古代希腊》历史教案3篇(扩展7)

    ——八年级历史教案*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3篇

    八年级历史教案*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1

      【教材分析】

      本课是从经济方面纵向概述*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过程及特征,并介绍了晚清时代的状元实业家──张謇及其创办的大生纱厂的兴衰。内容较为空洞抽象,事件跨度大,跳跃性强。

      【学生分析】

      对于近代的民族工业发展了解很少,但对当代的民族工业发展有一定了解。通过对近代政治史的学习,已经模糊地认识到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化有一定的联系。

      八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分析史料和历史图片的能力。

      【设计理念】

      1.关注学生的知识现状,引导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从而做到温故而知新。

      2.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通过分析大量的史料得出历史结论。

      3.注重以历史知识为载体,及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4.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目标】

      1.应掌握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开端、初步发展、黄金时期、凋敝破产的情况。

      2.应培养的史料分析能力:分析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以及发展中的困难是什么?

      应培养总结历史知识的能力:总结近代民族工业发展中呈现的特征。

      3.应认识到近代*的落后是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所导致的,具体说是帝国义和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的结果。应认识到以张謇为代表的一些实业家具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爱国精神,他们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

      能深刻体会到没有独立的国家*,没有和*稳定的环境,经济就不会发展。

      【教学流程】

      一、导入设计

      教师活动:出示课件:1.老年人口中所说的洋火、洋灰、洋油、洋钉其实就是什么?为什么要加“洋”字?这表明了什么?2.今天我国的有些民族工业品牌也走向国际市场,你能举个例子吗?这又说明什么?

      学生活动:探讨、回答。(1)说明近代*技术水*十分低下,很多东西都需要进口。(2)改革开放之后

      ,我国科技水*不断提高,工业品出口大大增加,像海尔集团、康佳、TcL等都走向世界市场。

      教师活动(引导):民族工业的过去和现在形成强烈反差,这其中的历史很值得我们去探究、回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

      设计理念:【关注现实生活,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关注学生的兴趣,激趣导学】

      二、新课探究

      1.民族工业的发展阶段

      (一)近代民族工业的开端(清末到洋务运动)

      教师活动(展示课件):近代民族工业的含义;引导学生体会含义;并鼓励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大胆判断: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开端是?为什么?

      学生活动:体会近代民族工业的含义,并就老师的问题作出判断,回答:*近代民族工业是从清朝末年到

      洋务运动为开端的。因为,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特别是洋务运动自强、求富的刺激下开始的。

      设计理念:【考察学生对已学过的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二)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1.与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有关的历史

      教师活动(出示课件):从我们学过的近代史中找一找还有哪些历史事件对民族工业的发展有推动作用?

      学生活动:讨论、交流、回答。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的刺激、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设计理念:【检查学生头脑中的感性认识,对学生认识现状有所了解,以便加以引导。给学生创造参与课堂的机会】

      2.甲午战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及原因

      教师活动(出示课件):甲午战争前后企业发展表格

      学生活动:分析表格,得出历史结论,认识到甲午战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并探究其原因。

      设计理念:【培养学生分析史料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让学生认识到《马关条约》允许民间办厂促进了民族企业的发展】

      教师活动:布置阅读教材导入框内容及第一段课文状元实业家──张謇。探讨:是什么因素促使张謇放弃*厚禄,去开办大生纱厂?他身上有什么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学生活动:阅读、分析、回答。(1)《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人纷纷在*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利用*廉价原料、廉价的劳动力,直接剥削*人民。张骞深感要晚会*的利益,必须发展本国的工商业。(2)

      张骞兴办放弃*厚禄兴办实业的爱国精神和不畏世俗的勇气值得我们学习。

      设计理念:【通过张謇创办实业的典型例子让学生认识到“实业救国”思想也是甲午战后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之一,同时及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三)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教师活动(置疑):大生纱厂发展最快是哪个时期?分析书中统计表,探讨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快的原因?

      学生活动:讨论、交流、回答。(1)大生纱厂发展最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2)第一次世界大战

      其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经济的掠夺,*民族工业得到了一个发展机会,进入

      了“黄金时代”。

      设计理念:【注重通过历史资料和统计数字直观地认识历史】

      (四)受挫、破产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教师活动:(1)置疑:大生纱厂结局如何?为什么?

      (2)布置阅读课本小字材料:荣氏兄弟创办企业的兴衰。

      (3)出示课件:陈启源办厂xxx;四大家族与荣氏企业。

      学生活动:分析历史资料,回答问题。

      学生回答:(1)最后被外国公司吞并。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又一次在*大量倾销棉花和

      棉纺织品,纱厂的产品被迫销价销售,收不抵支,负债累累,做后被吞并。

      设计理念:【让学生认识到民族工业发展中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民族资产阶级必然有革命的一面】

      小结:导致近代民族工业长期落后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的侵略。资产阶级具有革命的一面,所以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但由于软弱、妥协,最终不能领导*革命成功。

      2.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

      教师活动(置疑):我们已经纵向了解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你能一句话概括一下发展的特征吗?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

      设计理念:【承上启下,带出相关问题,激励学生探究】

      学生活动:分析书中所给的3幅照片,说说民族工业在行业发展上的特征。打开彩色地图,分析民族工业分布的地域特点。

      深受三座大山压迫总体水*落后-----表现在(1)从行业上看,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2)地区发展不*

      衡,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大城市。

      设计理念:【培养学生从图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三、小结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民族工业发展的历程,点出应掌握的知识点。

      设计理念:【画龙点睛,明确问题,理清学生思路】

      四、出谋划策活动

      教师活动(出示课件):分析课本上的材料,这段话反映了什么问题?

      毋庸置疑,加入wTo对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但我们更应该清楚地看到,大量优质价廉的进口品种冲斥我国市场,对我国民族工业无疑是个很大的挑战。请你为我们民族工业的发展出谋划策。

      学生活动:讨论、分析、自由表达。

      设计理念:【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在现实生活中培养学生历史责任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1.民族工业的产生、初步发展(萌芽阶段)──黄金时期──萧条破产阶段

      洋务运动甲午战后一战期间一战后至新*成立

      发展原因发展原因发展的障碍

      2.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艰难曲折、落后、不*衡


    《古代希腊》历史教案3篇(扩展8)

    ——2021初中七年级历史教案

    初中历史教学推行探究学习活动能够全面培养学生的人才学习能力,符合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你知道2021初中七年级历史教案怎么写吗?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2021初中七年级历史教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更多2021初中七年级历史教案相关内容推荐↓↓↓

    北师大八年级历史课堂教案

    华东师大版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册全册的教案

    2021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的教案

    高中华师大版历史课文教案

    2021初中七年级历史教案1

    【课程标准】知道战国七雄的史实,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教学目标】

    识记和理解:记住战国时期的起止时间,战国七雄的名称和地理方位。理解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了解合纵与连横的含义。

    能力与方法:通过对战国时期战争特点的的概括,培养概括能力。通过对孙膑、白起等历史人物的了解和评价,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初步能力。通过对战国形式图的学习,培养学生释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战国时期的相关知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通过合纵与连横。培养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战国时期的起止年代,战国七雄的名称和地理方位。

    难点:对战国时期的战争的特点的理解,合纵、连横的含义及其形成的原因。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读引言

    2.教师引入:我们上节课学习了“春秋争霸”,作为一个时期的名字,春秋和战国常常是连在一起的。我们了解了春秋争霸的情况,战国争雄的局面又如何呢?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争雄战争有什么不同?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战火硝烟的战国。请大家先把课文认真预习一遍,包括课文中设计的所有信息,看书的同时找出你没有弄懂的问题,5分钟后我们一起讨论解决。

    二、新课讲授

    (一)“战国七雄”

    1.观察地图,谈发现。

    2.战国七雄是哪七个诸侯国?“三家分晋”,七个国家的分布有何特点等

    (二)战国时期的战争

    1.学生读教材,看看战国时期战争有哪些特点?

    2.读教材“围魏救赵”、长*之战,然后请几个同学来复述这两次战役。思考:体现了哪些战争艺术、成语?

    3.简述长*之战的影响。

    (三)、合纵与连横

    1.学生阅读教材,弄清何为纵、横?什么是合纵?什么是连横?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有何影响?在地图上出示意出来。

    2.阅读小字,评人物的行为。“朝秦暮楚”。

    (四)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归纳:战国时期的社会特点?春秋时期的战争和战国时期的战争在作战目的上有何不同?战国纷争有哪些?

    (五)学习测评

    完成课后学习测评题。

    【教学后记】略

    2021初中七年级历史教案2

    【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识记大泽乡起义的时间、领导人;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培养用积极观点和积极分析方法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学习因果分析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秦始皇,为巩固同意采取的措施引入新课;通过分析秦的*和陈胜吴广的关系,及陈胜吴广的起义与秦灭亡的关系,学习因果关系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揭露秦的*,肯定和赞扬陈胜吴广起义的首创精神及_*的历史功绩;认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和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突破】重点:1、大泽乡起义2、秦朝的灭亡

    难点:1、秦朝*对农民起义的影响2、项羽刘邦反秦活动的作用

    【教学突破】

    秦始皇的*、秦二世的*是导致农民起义爆发的主要和根本原因,而陈胜吴广起义又是导致秦朝灭亡的直接原因,因此,本课的重难点有着较大的内在联系,要引导学生把握这些知识,最主要的是抓住其内在联系,分析因果关系,串联知识点,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准备】

    教师:1、秦末农民起义动态图课件2、秦*内容的课件

    学生:1、收集“焚书坑儒”的有关史料2、收集陈胜吴广的相关史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谈话: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解了我国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建立,而这个国家的便是“千古一帝”———秦始皇。为了巩固统治,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政治的、经济的、也有思想文化的,而这个思想文化方面的措施却成为引发农民起义的*之一。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进入今天的新课————陈胜吴广起义。

    2、讲解:秦始皇是一位伟大的封建帝王,其在*历的功绩不可抹灭,但是她有极其残暴,政治上专制独裁,经济上横征暴殓,而且还有严酷的刑罚,而最让人痛心的莫过于“焚书”和“坑儒”。请学生代表讲解自己收集的有关“焚书坑儒”的史料。

    二、起义的原因

    1、肯定学生收集的史料,告诉学生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初衷,是为了巩固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统治,但结果去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破坏了人才。秦始皇的*还体现在残酷和剥削以及严酷的刑罚。

    2、组织学生阅读56页有关秦始皇*的辅栏内容及相关图片资料,深入理解秦*。

    3、引导学生了解秦始皇死后,胡亥夺位且昏庸残暴,可补充“指鹿为马”的成语加深学生的认识。

    三、大泽乡起义

    1、讲述引导:秦二世的昏庸残暴,加速了秦的灭亡,也是引发秦末农民起义的重要原因,而直接的原因却是因为延误军期。到底是怎么回事情呢。同学们阅读57页辅栏里的内容后就会知道大泽乡起义是怎么爆发的了。(在教师引导下阅读教材,了解到陈胜吴广本是秦军队中的小官,但是因天气原因误了军期,无奈之下,揭竿而起。

    2、出示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的动态课件,讲解: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我国历第一个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由此开始。(看课件学生了解时间地点)

    3、指图分析,告诉学生大泽乡起义后,起义军东征西战,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是由于经验不足,吴广陈胜先后被害。陈胜吴广牺牲后,农民起义继续发展,其中以项羽刘邦领导的农民起义最为。

    四、秦朝的灭亡

    1、分析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告诉学生,继陈胜吴广之后,项羽和刘邦的队伍逐渐强大,其中项羽率部在巨鹿歼灭秦军主力,这就是历的巨鹿之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辅栏里的史料。

    2、读最后一部分材料(明确秦朝灭亡的时间和标志,也理解到秦朝灭亡就是秦末农民起义的结果

    五、教师总结

    2021初中七年级历史教案3

    【课程标准】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教学目标】

    识记与理解:记住远古传说中的重要人物,记住汉族的前身和始祖。理解炎帝和黄帝与农业起源关系的传说的实质,理解“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能力和方法:培养从传说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以传说印证历史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华夏族形成的历史,培养崇敬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情感。了解以禹为代表的远古居民的优秀品行,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体验禹治水的艰辛并了解其业绩,体会人生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重点:农业起源的传说和华夏族的形成。禹治水的传说。

    难点:部落、部落联盟的构成和性质。“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课前准备】课前收集有关黄帝、炎帝、蚩尤、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导入新课

    历史讲究真实可靠,传说难免夸张虚构。但不少传说生动地反映了人类的历史,包含着极有价值的内容。

    上一课时,我们从考古发掘的物证来学习了原始农耕文化,本课时要通过传说来认识农耕文化。看看那些流传久远的传说中,包含了有关远古农耕文化的哪些有用的历史信息?

    听,集中注意力。

    制造悬念,激发兴趣。

    二、炎帝和黄帝的传说

    *人都自称是炎黄子孙,你知道是怎么来的吗?

    讲解“炎”、“黄”之意及其传说(或抽学生来讲)

    整理出华夏族的来历:

    从中知道了哪些有关农耕文化的重要信息?

    谈后世祭祀炎、黄(谈两碑上的字),华夏之祖

    调动参与兴趣

    听或自己讲

    清晰明了,便于掌握。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禅让的传说

    简要讲:黄帝以后很久,尧禅舜、舜让禹。要求学生概括其过程的共同点。

    然后得出结论。让学生简单发表一下关于如何看“禅让制”的看法。

    听讲、看书、归纳得出结论。

    四、治水的传说

    禹之所以在舜死后出任部落联盟的首领。必定是他的德才出众、威望很高。何以见得?还是让我们一起来了解禹治水的传说。

    要求学生讲述大禹治水的传说。然后问,禹治水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然后小结:禹治水成功,树立了崇高的威望。

    处理辅栏的读读、说说。

    过渡、导入。

    学生好表现,给他们提供表现的*台,取得成功感

    五、情感升华

    我们从他们身上学习什么?

    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将其发扬光大。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六、拓展学习

    P16学习活动。要求学生讲其他的传说故事,要说出传说的名称、点出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或提供了什么重要的信息?

    学生讲。

    2021初中七年级历史教案4

    唐朝的民族关系

    课标内容:了解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能力:①唐朝疆域的四至;②唐朝与*厥的关系;

    ③唐太宗尊为“天可汗”;④ 松赞干布统一吐蕃;

    ⑤文成公主入藏;⑥金城公主入藏;⑦唐蕃会盟。

    1、通过对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及其作用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

    辩证地认识历史问题的思维能力。

    2、通过对唐太宗、松赞干布、文成公主、金城公主为发展民族关

    系所做出贡献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唐朝与突厥、吐蕃等民族关系的了解,理解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2、运用阅读、讨论和联想比较法,探究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及其表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唐朝疆域广大,唐*实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之间的友好交住空前频繁。唐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时期。

    2、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受到北方各族的拥护,被尊为“天可汗”。

    3、松赞干布、文成公主、金城公主不发展唐蕃关系,促进汉藏交往做出了杰出贡献。

    4、突厥、吐蕃、回纥、南诏等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都对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和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唐朝与吐蕃的关系

    二、难点:唐朝与边疆各族的关系

    教学方法:问题导学探究

    教学时间:2课时

    导学程序:

    导入新课:1、提问:“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情况?

    2、指出:唐朝前期处于繁荣阶段,是我国历少有的封建盛世时期。这一时期,唐朝与边疆各族的关系得到发展。

    教学纲要:一、天可汗:1、唐朝的疆域

    2、边疆各族的分布

    3、唐朝与突厥的关系

    4、唐太宗被尊为“天可汗”

    二、唐蕃和亲与会盟:1、松赞干布统一吐蕃

    2、文成公主入藏

    3、金城公主入藏

    4、唐蕃会盟

    课后作业

    1、唐的疆域:东到( ),西达( ),东北至( )以北和( ),南及( ),是当时世界上的国家之一。

    2、唐太宗派兵攻打( )突厥,俘其首领( ),对他进行了优待。

    3、唐太宗( )受到北方各族的拥护,被尊为“ ”。

    4、唐朝对西域的管辖:( )在天山以南设立( )都护府,( )在天山以北设立( )都护府。这些是唐朝对西域地区的统治机构。

    5、吐蕃是( )的祖先,很早就居住在( )。7世纪前期,吐蕃首领( )统一各部,建立*,以( )( 今*的*)为都城。

    6、派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的皇帝是( )。派金城公主与尺带珠丹和亲的皇帝是( )。

    7、尺带珠丹上书唐朝皇帝说,吐蕃同唐朝已经“ ”了。

    8、( )至今还屹立在*大昭寺前,成为汉藏两族团结友好的象征。

    9、( )年,吐蕃与唐朝会盟。盟约里说:“患难相恤,暴掠不作”。

    教学反思:

    2021初中七年级历史教案5

    一、概述

    1、课名:《原始的农耕生活》,是人教课标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的一堂历史课;

    2、本节课所需课时为1课时,40分钟;

    3、《原始的农耕生活》是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的第二课,主要介绍氏族公社时期的历史。本课的学习对于学生理解中华民族的起源,产生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

    (1)知道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状况;

    (2)初步理解原始农耕经济的生产发展水*,进而认识原始农业的出现对*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3)通过阅读历史资料,想象私有财产的产生过程,认识到私有财产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提高的表现,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初步形成提取图片信息和历史想象的能力;

    (2)通过阅读简短的文字材料,初步形成有理解的阅读能力;

    (3)通过简单的对比分析,形成初步的归类、比较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祖国原始先民创造原始农耕文化的艰苦条件,对祖先在物质与精神文明的进步做出的伟大贡献产生敬仰之情;

    (2)通过分析河姆渡和半坡文化的房屋结构与自然地理条件的关系,了解古代先民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顺应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了丰富的科学知识,体会古人的探索精神。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在小学阶段《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已经学习过有关原始社会的知识。对氏族公社时期的生活状况有一定的了解;

    (2)初中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限,形象思维比较强;

    (3)学生阅读历史图片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还比较弱,还没有养成阅读历史图片的自觉习惯;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教学重点解决方案: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学生观察历史图片,阅读参考资料和教材,引导学生想象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场面,使学生对原始农耕生活形成具体形象的印象。

    教学难点解决方案: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是本课教学难点。通过阅读考古材料,让学生知道大汶口文化已经出现贫富分化的史实。通过学生综合想象贫富分化的产生过程,使学生对原始社会末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以及私有财产的出现形成比较形象地认识,从而理解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的概念。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教材

    专门为这节课制作的多媒体网络课件

    网络教室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播放轻音乐,放松身心。用一幅现代机械化农业生产的图片(如联合收割机收获场面)和一幅原始农耕的图片(如刀耕火种),引导学生观察两幅图,比较两图的耕作方式,把学生带入原始农耕时代。

    用神农氏画像,引导学生观察阅读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利用课本“引言”中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我们的先人如何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的话题。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读出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信息,并阐释历史现象,并与同学交流;阅读“引言”,展开想象。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图片,培养学生初步的读图能力,和历史现象的阐释能力。通过神话故事引发学生思考与探究的兴趣,为本课教学创设学习情景,做好任务铺垫。

    (二)讲授新课

    1、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原始农业的产生

    环节一:观察文物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河姆渡栽培稻谷遗迹》,请学生观察图片中的植物种子是什么?这些文物能否说明河姆渡已经有了原始农业了呢?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解读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教师活动:这些谷物不能直接说明河姆渡已经有了原始农业。如果它们是野生稻谷就只能说明河姆渡人从事的是原始的采集活动。那么,怎样才能证明他们已经开始原始的农业生产了呢?

    展示阅读材料:

    六千年前的稻谷

    当考古人员挖掘到距地面3米深的地方时,在黑褐色的土层中闪出一些金色小颗粒,但很快就变成泥土的颜色。考古人员几乎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些东西居然是炭化了的稻谷!这些稻谷在与空气接触之前,还保持着原来黄灿灿的颜色。难道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人就开始种植水稻了吗?

    工作人员把河姆渡出土的稻谷和人工栽培稻谷、野生稻谷放在一起进行了比较。结果是:野生稻谷颗粒瘦而长,人工栽培稻谷要比野生稻谷的颗粒宽将近一倍,而河姆渡出土的稻谷颗粒更接近人工栽培稻。

    学生活动:阅读文字材料,思考考古人员是如何得出结论的?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与分析河姆渡出土稻谷的图片,阅读简短的考古纪录,使学生确认河姆渡原始农业的史实,并简单了解考古推论与考古证据的关系,同时也培养学生初步的理解阅读的能力。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河姆渡骨耜》,请学生观察图片中的生产工具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是用来干什么的?这件文物能否说明河姆渡已经有了原始农业了呢?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特征,联想生活中的生产工具铲子、铁锨等,想象骨耜的完整状态及其使用方法。

    教师活动:展示《河姆渡文化的骨耜》,说明这是根据考古文物复原的骨耜。

    展示阅读材料:

    河姆渡的耕作工具

    ……那么他们是如何种植水稻的呢?考古人员在泥土中发现了许多骨制的东西揭开了谜底,这正是河姆渡人的生产工具——骨耜。骨耜的出土为河姆渡人种植稻谷找到了重要证据。河姆渡人用水牛、麋鹿的肩胛骨制成骨耜,在松软的湿地上耕作。

    河姆渡出土的骨耜,是*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骨制农具。

    学生活动:对比前后两张图片,看看自己想象的正确与否。阅读短文,了解骨耜的加工原料、使用方法及其历史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与分析河姆渡出土骨耜的图片,阅读简短的考古纪录,使学生通过生产工具再次确认河姆渡原始农业的史实,并简单了解考古证据的不同种类,同时也培养学生初步的理解阅读的能力。

    环节二:历史想象

    教师活动:探究问题一: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徙,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探究问题二:推测一下,自然界中的什么现象可能促使原始人类注意到野生的植物可以人工种植?引导学生联系“引言”中神农氏拣坠落地上的谷粒,种在田里的神话传说,进行合理的分析推测:多年从事采集的原始人类,注意到可食的植物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从而开始进行人工种植的尝试,原始农业于是便开始出现了。

    学生活动:发挥历史想象力,设想与描述原始人类由采集逐步过渡到原始农业的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启发学生想象历史情境,使学生体会原始人类艰难的生产活动,了解他们逐步认识自然规律,提高生产能力的过程,初步形成崇尚科学、探索自然奥秘的精神。

    (2)河姆渡人的生活

    环节一:观察与思考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河姆渡聚落房屋示意图》《河姆渡梁头榫》,请学生观察干栏式房屋的特点,思考河姆渡人为什么要建筑这样的房屋?观察榫头的特点,联想生活中哪些家具、建筑采用了同样的方法,说说这里面体现了河姆渡人怎样的智慧?(榫:榫头,竹、木、石制器物或构件上利用凹凸相接处凸出的部分。卯:卯眼,竹、木、石制器物或构件上利用凹凸相接处凹陷的部分。)

    学生活动:观察干栏式房屋的特点,思考河姆渡人建筑干栏式房屋的科学依据;观察榫头的特点,联想生活中哪些家具、建筑采用了同样的方法,结合河姆渡人的生产水*和生活条件思考这种建筑方式体现了怎样的智慧?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干栏式房屋和榫头的特点,思考河姆渡人建筑干栏式房屋的科学依据;体会榫卯结构的建筑科学智慧,知道这种建筑方式是*建筑的特色之一。

    环节二:阅读与描绘

    教师活动:展示以下图片,安排学生结合图片阅读教材第6-7页关于河姆渡文化的描述,然后写一段描述河姆渡人的生活场面的文字,或者画一幅展现河姆渡生活场景的图画。

    生产工具:石斧骨簇骨镰骨鱼镖鹤嘴锄角斧柄扁圆陶纺轮

    生活用具:敞口釜骨针苇席

    牲畜:浮雕羊塑猪纹长圆形钵

    果实:南酸枣

    交通工具:木桨

    娱乐乐器:骨哨

    学生活动:结合教师展示和教材上的图片,阅读有关河姆渡文化的介绍,尝试用语言或者图画描绘河姆渡人生产生活的场景。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图片与文字的阅读,培养初步的理解阅读的能力;通过学生的语言或绘画描述河姆渡的生活场景,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与表达历史景象的能力。

    (三)合作探究

    2、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环节一:网络探究

    教师活动:安排学生阅读教材第7-8页,关于半坡文化的介绍,找出半坡人的活动时间、生产工具、农作物品种、驯化的动物、居住条件、生活用具、手工生产与艺术创作等方面的成就。然后,安排学生通过网络搜寻半坡人的考古资料,完成两项任务:(1)用语言或绘画描述半坡人的生活。(2)对河姆渡与半坡文化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尝试分析决定这些相同点与不同点的原因。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搜集整理网络资源,尝试用语言或者图画描绘半坡人生产生活的场景。对河姆渡与半坡文化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与不同点,并思考其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网络探究活动,提高学生运用网络工具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比较分析,使学生知道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培养学生初步的比较能力和分析能力。

    3、大汶口原始居民

    环节一:网络探究

    教师活动:安排学生阅读教材第8-9页,关于大汶口文化的介绍,找出大汶口人的活动时间、生产工具、手工生产与艺术创作等方面的成就,了解私有制和贫富分化的现象。然后,安排学生通过网络搜寻大汶口人的考古资料,完成两项任务:(1)用语言或绘画描述大汶口人的生活。(2)对河姆渡、半坡文化与大汶口文化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尝试分析形成这些不同点的原因。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搜集和整理网络资料,尝试用语言或者图画描绘大汶口人生产生活的场景;对河姆渡、半坡文化与大汶口文化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尝试解释其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网络探究活动,提高学生运用网络工具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比较分析,让学生了解原始社会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比较能力和分析能力。

    (四)研究成果汇报

    在学生探究活动完成之后各学习小组发表研究结果,回答其他同学的质疑。


    《古代希腊》历史教案3篇(扩展9)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历史教案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历史教案1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课标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的第二课,本课主要讲述战后西欧、日本经济的发展状况及其发展的主要原因与基本特点,以及欧共体与欧盟的关系及其意义。

      二、教学对象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历史资料搜集和分析的能力,加之日常生活中电视、网络和书籍信息量的增大,学生对于二战之后西欧经济和日本经济的发展有所了解,可以通过搜集资料归纳总结西欧经济和日本经济发展的异同,经由教师指导点拨能够快速理解西欧经济和日本经济发展的因素。

      三、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

      1.知道欧洲联盟。

      2.简述战后日本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强国的主要史实。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欧共体”和“欧洲联盟”的建立,掌握战后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史实,以及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战后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与基本特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通过列表、制作示意图,反映西欧、日本经济发展变化的大致情况,培养学生根据图表、数据说明

    推荐访问:希腊 古代 历史教案 《古代希腊》历史教案3篇 《古代希腊》历史教案1 《古代希腊》历史教案1年级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