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优质范文 > 正文

    2023年全国城市地铁客流量排名公布200篇(2023年)

    时间:2023-03-02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2023年全国城市地铁客流量排名公布1  过去的一年,每天有将近6500万人次通过城市轨道交通出行。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工作日一天的客流就超过千万。  基于如此庞大的客流量,轨道交通已成为大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全国城市地铁客流量排名公布200篇(2023年),供大家参考。

    2023年全国城市地铁客流量排名公布200篇(2023年)

    2021年全国城市地铁客流量排名公布1

      过去的一年,每天有将近6500万人次通过城市轨道交通出行。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工作日一天的客流就超过千万。

      基于如此庞大的客流量,轨道交通已成为大城市运转的基础保障之一。

      交通部日前公布了2021年各个城市轨道交通的相关数据。截至2021年12月31日,内地共有51个城市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达269条,运营里程8708公里。

      2021年全国城轨完成客运量237.1亿人次,较2020年增长约35%,达到2019年的99.2%。2021年新增洛阳、绍兴、嘉兴、文山、芜湖,以及海宁、句容7个城市首次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

      界面新闻记者根据交通部数据统计分析,对2021年各城轨道交通客流量和客流强度进行对比。具体到城市,上海、北京、广州三个一线城市,牢牢占据2021年客流量和运营里程前三位。(注:交通部客流数据包含地铁、轻轨、单轨、快轨、有轨电车等多种城市轨道交通制式)

      上海地铁2021年全年客流量为35.70亿人次,北京地铁为30.66亿人次,广州地铁为27.90亿人次,深圳地铁为21.86亿人次。全年总客流在10亿至20亿的还有成都、重庆、西安、武 汉。

      为方便对比,本文引入日均客流量维度。去年上海地铁日均客流量达到978.1万人次,稳居第一,其中工作日基本都超过千万。上海地铁里程去年底达到了825公里,成为了*也是全球首个地铁里程突破800公里的城市。

      北京地铁的客流量和里程均是第二,其中去年日均客流量为840万人次,通车里程为783公里。广州第三,去年日均客流量为764.3万人次,里程590公里。

      不过里程长并不代表客流高。深圳地铁去年通车里程为431公里,排名第六;但是其日均客流量达到599万人次,排名第四。全国地铁客流前四的城市,也是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

      成都地铁里程虽然排名第四,比深圳多出127公里,但是其日均客流比深圳少100万人次左右,为493.4万人次,排名第五。

      紧接着重庆轨道交通客流排名第五,但是已经比成都少将近200万。去年日均客流在200万-300万之间的还有西安、武 汉、杭州、南京。日均客流在100万-200万的有长沙、天津、郑州、苏州、沈阳。

      其他城市的日均客流均在100万人次以下。哈尔滨、徐州和济南均已开通三条城轨线路且里程超过50公里,但去年日均客流低于20万人次。洛阳已开通两条地铁线,里程为43.5公里,但日均客流仅为3.7万人次。

      不同城市客流情况差异巨大。有的城市一条地铁日客流可以超过百万——北京地铁10号线1月21日客流量为137.84万人次。有的城市一条地铁日客流仅几万——太原和乌鲁木齐都只开通了一条地铁线,2021年日均客流分别为10.7万和8.4万人次。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地铁在统计客流时,为了分析各条线路的客流强度,每换乘一次即算作一次客流。交通部同时也公布了进站量(换乘不计入),更直观地反应地铁的乘坐人数。

      2021年,上海、北京、广州地铁的日均进站量分别为547.1万、451.4万、418.9万人次。

      客流可以反映乘车人次的多少,客流强度则可以显示地铁列车的拥挤程度。客流强度的计算方法为日均客流量/运营里程,反映每天每公里有多少人乘车。

      去年客流强度最高的城市是深圳,达到1.39万人次/公里,其次是广州为1.3万人次/公里。上海、西安、北京、长沙等城市的地铁客流强度也超过了1万人次/公里。

      客流强度在0.6-1之间的城市有成都、重庆、杭州、兰州、南宁,其余城市小于0.6。其中济南地铁的客流强度小于0.2,洛阳、绍兴、海宁、芜湖的客流强度小于0.1。

      交通部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城轨*均客运强度约0.82万人次/公里,较2020年增长约14%,较2019年下降约28%。


    2021年全国城市地铁客流量排名公布200篇扩展阅读


    2021年全国城市地铁客流量排名公布200篇(扩展1)

    ——2021年全国城市地铁大数据公布200篇

    2021年全国城市地铁大数据公布1

      现代社会,地铁等轨道交通,已经越来越与我们的工作生活密切相关。最近两年,赶上疫情,国家限制减少不必要出行与人口流动,所以最近几年的地铁里程数增加了不少,但是客流数,客流强度,同比2020年,2019年增加的并不多。其中2021年全国城市轨道交通共完成客运总量237.1亿人次,对比2020年增长了大约35%,但是同比2019年的数据,仅为2019年的99.2%。这就意味着,大部分城市的地铁最高值记录,停留在了2019年。

      以下是2021年地铁轨道交通大数据,我们结合青岛地铁来看一下(这里说的轨道交通包含地铁、轻轨、有轨电车等)。从客流量来看,一个青岛等于1/14个上海,一个青岛等于1/12个北京,一个青岛等于1/11个广州,一个青岛等于1/9个深圳,一个青岛等于1/4个成都。

      从客流强度来看,一个青岛等于1/5个上海,一个青岛等于1/4个北京,一个青岛等于1/6个广州深圳,一个青岛等于1/4个成都,1/2个苏州。

      从里程数据来看,一个青岛等于1/14个上海,一个青岛等于1/12个北京,一个青岛等于1/11个广州,一个青岛等于1/9个深圳,一个青岛等于1/4个成都。

      对比数据,我们发现,青岛地铁的里程,大约为1/3个上海,1/2个,2/5个北京,1/2个广州,7/10个深圳,1/2个成都,比苏州的里程还多一些。

      深圳地铁为什么赚钱,深圳地铁是全国地铁利润最好的,除了因为深圳地铁还有很多地铁商业资产之外,深圳客流强度是全国最高,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北京运100个人,深圳能运130个人,并且深圳的票价远高于北京,你说深圳地铁能不赚钱吗?

      综合以上数据,我们不难看出,目前的青岛地铁,确实里程与客流不匹配,与客流强度不匹配。总里程数在全国的排名比较靠前,但是客流数据在全国则排名倒数。

      也许青岛市*正在下一盘大棋。通过地铁,串联市内各区,弱化城市位置的概念,允许各区百花齐放,允许市区、郊区先做大,后做强。这些规划,一旦实现,就意味着青岛将上一个新的城市台阶。

    2021年全国城市地铁大数据公布2

      过去的2021年,对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来说,一方面*提高了各地兴建城市轨道交通的申报条件,另一方面则出台相关政策从严从紧控制轨道交通审批。2021年3月,由*、交通运输部等多部委联合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做好铁路规划建设工作的意见》正式发布,《意见》中明确指出严禁以新建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名义违规变相建设地铁、轻轨。

      同年,湖南省*在回复网友关于轨道交通建设的提问中,也再一次明确强调当前国家严控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力度没有改变,为切实防范化解地方*隐性债务,当下及未来仍将严格控制各城市、尤其是城市常住人口、一般地方公共预算收入不达标的地级市申报轨道交通建设规划。

      在严格管控的2021年,我国虽然又有5个地市开通运营地铁,但全国已开通的43座城市过去一年新建地铁里程仅为1159.82公里(每座城市*均约新增26.97公里)。同时对于各地市上报的城市轨道交通规划进一步严控,2021年全年仅有佛山(第二期)、青岛和无锡(第三期)的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得以批复。那么过去一年在疫情防控下全国43座已开通地铁的城市中,有哪些城市分别在地铁里程、客流总量和客流强度三个方面表现出色呢?

      城市地铁里程排名——上海保持领先

      2021年我国共计有43城开通运营地铁线路(含轻轨、磁悬浮),其中相较于2020年新增5城,分别为洛阳、绍兴、嘉兴(海宁)、芜湖和佛山。

      从运营里程来看,超过100公里以上的城市达到了24座,相较于2020年新增了2座,分别为南昌和无锡。

      运营里程方面>800公里的城市1座——上海;

      运营里程>500公里的城市有3座——北京、广州、成都;

      运营里程>300公里的城市有5座——武 汉、南京、深圳、重庆、杭州;

      运营里程>200公里的城市有6座——青岛、天津、西安、苏州、郑州、大连;

      运营里程>100公里的城市有9座——宁波、长沙、合肥、昆明、南昌、南宁、沈阳、无锡、长春。

      以上运营里程超百公里的24座城市中,直辖市、省会和计划单列市占到22座,其他地级市2座。

      截止到2021年底,上海市轨道交通全网络运营里程(含磁悬浮)达到829.60公里,成为我国首座运营里程突破800公里的城市,其中全自动驾驶线路运营里程也已增至167公里。

      上海市首条地铁1号线开通运营于1993年5月28日,随后在2007年、2009年分别迎来了多条线路开通运营,并在2020年运营里程超过北京位居全国第一位。目前上海在建地铁线路有7条,总计约161.1公里,分别将于2024-2026年建成开通;拟建线路6条,约146公里,计划将于2022-2027年开工建设及建成运营。

      “十四区”期间,上海市将计划建成轨道14号线、18号线一期,加快建设13号线西延伸、19号线、20号线一期、21号线一期、23号线一期等线路,加快规划建设12号线西延伸、15号线南延伸等,进一步提升中心城轨道网络覆盖密度,并加大川沙、宝山、虹桥、闵行四个主城片区轨道通达性,推动轨道交通覆盖所有区,到2025年市区线和市域(郊)铁路运营总里程达960公里,大概率成为我国首个运营里程超过一千公里的城市。

      城市地铁里程排名——武 汉强势回归

      另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城市是——武 汉!

      2020年12月31日,武 汉市第四期地铁建设规划获*批复,这也算是给武 汉疫情一周年后的一份城建大礼。

      过去一年武 汉市地铁5号线和16号线相继开通,运营总里程增至435.24公里,全国排名也一举上升3个位次,暂列全国第五位,中部地区第一位。

      当前武 汉市在建地铁线路有4条(11号线东段二期、12号线、19号线和前川线),总计约133公里,预计将在2024年全部建成通车;同时根据武 汉第四期地铁建设规划显示,武 汉拟建线路还有6条(10号线二期、11号线三期、13号线、14号线、20号线和阳逻线二期),总计约152.2公里。根据武 汉“十四五”规划显示,到2025年武 汉市将形成 14 运营线路、总长约600公里的轨道交通网络体系,助力武 汉建设现代化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城市地铁增幅排名——省会城市发力,成都等11城无新增里程

      2021年各城市新增地铁运营里程方面,仅有上海和武 汉新增里程达到百公里(101.60公里)和接近百公里(96.30公里),反应在地铁最新里程数排名中,哈尔滨、南昌和贵阳,分别以新增47.89公里、39.60公里和40.60公里全国名次攀升了8个和4个位次。

      2013年6月,哈尔滨地铁1号线正式开通运营,这也意味着我国首条高寒地区地下有轨交通建成通行。哈尔滨曾在70年代和80年代根据不同需求分别组建筹备过地铁建设,但也因为不同原因(资金和发展方向)叫停和搁置了已经开工的地铁工程。直到2005年,在经历多轮编制和上报后《哈尔滨市轨道交通一期工程总体设计》正式进入审批,并在2007年得以批复,2008年开始拆迁工作,同年9月一期工程正式开工,全长14.33公里,建设周期为4年;2017年哈尔滨地铁3号线一期工程通车试运营;2021年哈尔滨地铁2号线一期、地铁3号线东南半环开通运营,哈尔滨地铁运营总里程达到79.61公里,新增47.89公里,全国城市里程排名上升至第27位,攀升8个位次。

      目前哈尔滨在建线路为地铁3号线二期工程西北半环,预计将在2023年开通运营;拟建线路7条,总计约203公里。根据哈尔滨“十四五”规划显示,到2025年哈尔滨地铁通车里程将达到92公里,形成“十字+环线”的轨道交通网络。

      此次哈尔滨、南昌和贵阳在全国地铁里程排名中增势显著的原因,一方面在于省会城市加大了地铁投资力度,另一方面在于其他部分省会城市2021年并无新增地铁里程。

      这些并无新增地铁里程的城市有11座,分别为:成都、长沙、昆明、沈阳、福州、温州、呼和浩特、东莞、乌鲁木齐、兰州和太原。

      以上城市中成都于2020年共有5条线路开通运营,同年也创造了全国城市一年开通地铁线路和新增地铁里程两项第一,截止到2021年底共开通运营地铁线路12条,总计518.5公里;同时在建线路共计9条,总长约218公里,将于2022-2024年建成;在不断发展轨道交通的.同时,也在大力拓展TOD建设以TOD建设引领城市空间优化和公共服务体系重构,打造城市消费新场景,大力发展流量经济,加快形成15分钟生活圈,整个“十四五”期间,成都的轨道交通发展还将再进一程。

      无新增里程的城市中,根据当前各城市地铁客流强度显示,长沙和沈阳无疑是最为迫切需要开通更多里程的城市之一。

      截止到2021年11月,长沙市月客流强度达到了1.103(万人次/公里),位列全国第5位;沈阳以1.07的月客流强度紧随其后位列第6位;目前两座城市已运营地铁里程数还未超过200公里,其中长沙市在建线路6条(含磁悬浮),总计约162公里,计划将于2022-2027年建成通车,其中2022和2024年长沙市将迎来新增里程爆发期,全国城市地铁里程排名也会相应上升;沈阳当下在建线路5条,总长约138公里,计划将于2022-2026年建成通车,其中2025年是沈阳多条线路集中通车的关键期,届时沈阳的全国里程牌名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2021年全国城市地铁客流量排名公布200篇(扩展2)

    ——2021年全国城市地铁大数据公布 (菁选2篇)

    2021年全国城市地铁大数据公布1

      现代社会,地铁等轨道交通,已经越来越与我们的工作生活密切相关。最近两年,赶上疫情,国家限制减少不必要出行与人口流动,所以最近几年的地铁里程数增加了不少,但是客流数,客流强度,同比2020年,2019年增加的并不多。其中2021年全国城市轨道交通共完成客运总量237.1亿人次,对比2020年增长了大约35%,但是同比2019年的数据,仅为2019年的99.2%。这就意味着,大部分城市的地铁最高值记录,停留在了2019年。

      以下是2021年地铁轨道交通大数据,我们结合青岛地铁来看一下(这里说的轨道交通包含地铁、轻轨、有轨电车等)。从客流量来看,一个青岛等于1/14个上海,一个青岛等于1/12个北京,一个青岛等于1/11个广州,一个青岛等于1/9个深圳,一个青岛等于1/4个成都。

      从客流强度来看,一个青岛等于1/5个上海,一个青岛等于1/4个北京,一个青岛等于1/6个广州深圳,一个青岛等于1/4个成都,1/2个苏州。

      从里程数据来看,一个青岛等于1/14个上海,一个青岛等于1/12个北京,一个青岛等于1/11个广州,一个青岛等于1/9个深圳,一个青岛等于1/4个成都。

      对比数据,我们发现,青岛地铁的里程,大约为1/3个上海,1/2个,2/5个北京,1/2个广州,7/10个深圳,1/2个成都,比苏州的里程还多一些。

      深圳地铁为什么赚钱,深圳地铁是全国地铁利润最好的,除了因为深圳地铁还有很多地铁商业资产之外,深圳客流强度是全国最高,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北京运100个人,深圳能运130个人,并且深圳的票价远高于北京,你说深圳地铁能不赚钱吗?

      综合以上数据,我们不难看出,目前的青岛地铁,确实里程与客流不匹配,与客流强度不匹配。总里程数在全国的排名比较靠前,但是客流数据在全国则排名倒数。

      也许青岛市*正在下一盘大棋。通过地铁,串联市内各区,弱化城市位置的概念,允许各区百花齐放,允许市区、郊区先做大,后做强。这些规划,一旦实现,就意味着青岛将上一个新的城市台阶。

    2021年全国城市地铁大数据公布2

      过去的2021年,对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来说,一方面*提高了各地兴建城市轨道交通的申报条件,另一方面则出台相关政策从严从紧控制轨道交通审批。2021年3月,由*、交通运输部等多部委联合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做好铁路规划建设工作的意见》正式发布,《意见》中明确指出严禁以新建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名义违规变相建设地铁、轻轨。

      同年,湖南省*在回复网友关于轨道交通建设的提问中,也再一次明确强调当前国家严控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力度没有改变,为切实防范化解地方*隐性债务,当下及未来仍将严格控制各城市、尤其是城市常住人口、一般地方公共预算收入不达标的地级市申报轨道交通建设规划。

      在严格管控的2021年,我国虽然又有5个地市开通运营地铁,但全国已开通的43座城市过去一年新建地铁里程仅为1159.82公里(每座城市*均约新增26.97公里)。同时对于各地市上报的城市轨道交通规划进一步严控,2021年全年仅有佛山(第二期)、青岛和无锡(第三期)的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得以批复。那么过去一年在疫情防控下全国43座已开通地铁的城市中,有哪些城市分别在地铁里程、客流总量和客流强度三个方面表现出色呢?

      城市地铁里程排名——上海保持领先

      2021年我国共计有43城开通运营地铁线路(含轻轨、磁悬浮),其中相较于2020年新增5城,分别为洛阳、绍兴、嘉兴(海宁)、芜湖和佛山。

      从运营里程来看,超过100公里以上的城市达到了24座,相较于2020年新增了2座,分别为南昌和无锡。

      运营里程方面>800公里的城市1座——上海;

      运营里程>500公里的城市有3座——北京、广州、成都;

      运营里程>300公里的城市有5座——武 汉、南京、深圳、重庆、杭州;

      运营里程>200公里的城市有6座——青岛、天津、西安、苏州、郑州、大连;

      运营里程>100公里的城市有9座——宁波、长沙、合肥、昆明、南昌、南宁、沈阳、无锡、长春。

      以上运营里程超百公里的24座城市中,直辖市、省会和计划单列市占到22座,其他地级市2座。

      截止到2021年底,上海市轨道交通全网络运营里程(含磁悬浮)达到829.60公里,成为我国首座运营里程突破800公里的城市,其中全自动驾驶线路运营里程也已增至167公里。

      上海市首条地铁1号线开通运营于1993年5月28日,随后在2007年、2009年分别迎来了多条线路开通运营,并在2020年运营里程超过北京位居全国第一位。目前上海在建地铁线路有7条,总计约161.1公里,分别将于2024-2026年建成开通;拟建线路6条,约146公里,计划将于2022-2027年开工建设及建成运营。

      “十四区”期间,上海市将计划建成轨道14号线、18号线一期,加快建设13号线西延伸、19号线、20号线一期、21号线一期、23号线一期等线路,加快规划建设12号线西延伸、15号线南延伸等,进一步提升中心城轨道网络覆盖密度,并加大川沙、宝山、虹桥、闵行四个主城片区轨道通达性,推动轨道交通覆盖所有区,到2025年市区线和市域(郊)铁路运营总里程达960公里,大概率成为我国首个运营里程超过一千公里的城市。

      城市地铁里程排名——武 汉强势回归

      另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城市是——武 汉!

      2020年12月31日,武 汉市第四期地铁建设规划获*批复,这也算是给武 汉疫情一周年后的一份城建大礼。

      过去一年武 汉市地铁5号线和16号线相继开通,运营总里程增至435.24公里,全国排名也一举上升3个位次,暂列全国第五位,中部地区第一位。

      当前武 汉市在建地铁线路有4条(11号线东段二期、12号线、19号线和前川线),总计约133公里,预计将在2024年全部建成通车;同时根据武 汉第四期地铁建设规划显示,武 汉拟建线路还有6条(10号线二期、11号线三期、13号线、14号线、20号线和阳逻线二期),总计约152.2公里。根据武 汉“十四五”规划显示,到2025年武 汉市将形成 14 运营线路、总长约600公里的轨道交通网络体系,助力武 汉建设现代化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城市地铁增幅排名——省会城市发力,成都等11城无新增里程

      2021年各城市新增地铁运营里程方面,仅有上海和武 汉新增里程达到百公里(101.60公里)和接近百公里(96.30公里),反应在地铁最新里程数排名中,哈尔滨、南昌和贵阳,分别以新增47.89公里、39.60公里和40.60公里全国名次攀升了8个和4个位次。

      2013年6月,哈尔滨地铁1号线正式开通运营,这也意味着我国首条高寒地区地下有轨交通建成通行。哈尔滨曾在70年代和80年代根据不同需求分别组建筹备过地铁建设,但也因为不同原因(资金和发展方向)叫停和搁置了已经开工的地铁工程。直到2005年,在经历多轮编制和上报后《哈尔滨市轨道交通一期工程总体设计》正式进入审批,并在2007年得以批复,2008年开始拆迁工作,同年9月一期工程正式开工,全长14.33公里,建设周期为4年;2017年哈尔滨地铁3号线一期工程通车试运营;2021年哈尔滨地铁2号线一期、地铁3号线东南半环开通运营,哈尔滨地铁运营总里程达到79.61公里,新增47.89公里,全国城市里程排名上升至第27位,攀升8个位次。

      目前哈尔滨在建线路为地铁3号线二期工程西北半环,预计将在2023年开通运营;拟建线路7条,总计约203公里。根据哈尔滨“十四五”规划显示,到2025年哈尔滨地铁通车里程将达到92公里,形成“十字+环线”的轨道交通网络。

      此次哈尔滨、南昌和贵阳在全国地铁里程排名中增势显著的原因,一方面在于省会城市加大了地铁投资力度,另一方面在于其他部分省会城市2021年并无新增地铁里程。

      这些并无新增地铁里程的城市有11座,分别为:成都、长沙、昆明、沈阳、福州、温州、呼和浩特、东莞、乌鲁木齐、兰州和太原。

      以上城市中成都于2020年共有5条线路开通运营,同年也创造了全国城市一年开通地铁线路和新增地铁里程两项第一,截止到2021年底共开通运营地铁线路12条,总计518.5公里;同时在建线路共计9条,总长约218公里,将于2022-2024年建成;在不断发展轨道交通的.同时,也在大力拓展TOD建设以TOD建设引领城市空间优化和公共服务体系重构,打造城市消费新场景,大力发展流量经济,加快形成15分钟生活圈,整个“十四五”期间,成都的轨道交通发展还将再进一程。

      无新增里程的城市中,根据当前各城市地铁客流强度显示,长沙和沈阳无疑是最为迫切需要开通更多里程的城市之一。

      截止到2021年11月,长沙市月客流强度达到了1.103(万人次/公里),位列全国第5位;沈阳以1.07的月客流强度紧随其后位列第6位;目前两座城市已运营地铁里程数还未超过200公里,其中长沙市在建线路6条(含磁悬浮),总计约162公里,计划将于2022-2027年建成通车,其中2022和2024年长沙市将迎来新增里程爆发期,全国城市地铁里程排名也会相应上升;沈阳当下在建线路5条,总长约138公里,计划将于2022-2026年建成通车,其中2025年是沈阳多条线路集中通车的关键期,届时沈阳的全国里程牌名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2021年全国城市地铁客流量排名公布200篇(扩展3)

    ——2021年全国城市地铁客流量排名公布

    2021年全国城市地铁客流量排名公布1

      过去的一年,每天有将近6500万人次通过城市轨道交通出行。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工作日一天的客流就超过千万。

      基于如此庞大的客流量,轨道交通已成为大城市运转的基础保障之一。

      交通部日前公布了2021年各个城市轨道交通的相关数据。截至2021年12月31日,内地共有51个城市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达269条,运营里程8708公里。

      2021年全国城轨完成客运量237.1亿人次,较2020年增长约35%,达到2019年的99.2%。2021年新增洛阳、绍兴、嘉兴、文山、芜湖,以及海宁、句容7个城市首次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

      界面新闻记者根据交通部数据统计分析,对2021年各城轨道交通客流量和客流强度进行对比。具体到城市,上海、北京、广州三个一线城市,牢牢占据2021年客流量和运营里程前三位。(注:交通部客流数据包含地铁、轻轨、单轨、快轨、有轨电车等多种城市轨道交通制式)

      上海地铁2021年全年客流量为35.70亿人次,北京地铁为30.66亿人次,广州地铁为27.90亿人次,深圳地铁为21.86亿人次。全年总客流在10亿至20亿的还有成都、重庆、西安、武 汉。

      为方便对比,本文引入日均客流量维度。去年上海地铁日均客流量达到978.1万人次,稳居第一,其中工作日基本都超过千万。上海地铁里程去年底达到了825公里,成为了*也是全球首个地铁里程突破800公里的城市。

      北京地铁的客流量和里程均是第二,其中去年日均客流量为840万人次,通车里程为783公里。广州第三,去年日均客流量为764.3万人次,里程590公里。

      不过里程长并不代表客流高。深圳地铁去年通车里程为431公里,排名第六;但是其日均客流量达到599万人次,排名第四。全国地铁客流前四的城市,也是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

      成都地铁里程虽然排名第四,比深圳多出127公里,但是其日均客流比深圳少100万人次左右,为493.4万人次,排名第五。

      紧接着重庆轨道交通客流排名第五,但是已经比成都少将近200万。去年日均客流在200万-300万之间的还有西安、武 汉、杭州、南京。日均客流在100万-200万的有长沙、天津、郑州、苏州、沈阳。

      其他城市的日均客流均在100万人次以下。哈尔滨、徐州和济南均已开通三条城轨线路且里程超过50公里,但去年日均客流低于20万人次。洛阳已开通两条地铁线,里程为43.5公里,但日均客流仅为3.7万人次。

      不同城市客流情况差异巨大。有的城市一条地铁日客流可以超过百万——北京地铁10号线1月21日客流量为137.84万人次。有的城市一条地铁日客流仅几万——太原和乌鲁木齐都只开通了一条地铁线,2021年日均客流分别为10.7万和8.4万人次。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地铁在统计客流时,为了分析各条线路的客流强度,每换乘一次即算作一次客流。交通部同时也公布了进站量(换乘不计入),更直观地反应地铁的乘坐人数。

      2021年,上海、北京、广州地铁的日均进站量分别为547.1万、451.4万、418.9万人次。

      客流可以反映乘车人次的多少,客流强度则可以显示地铁列车的拥挤程度。客流强度的计算方法为日均客流量/运营里程,反映每天每公里有多少人乘车。

      去年客流强度最高的城市是深圳,达到1.39万人次/公里,其次是广州为1.3万人次/公里。上海、西安、北京、长沙等城市的地铁客流强度也超过了1万人次/公里。

      客流强度在0.6-1之间的城市有成都、重庆、杭州、兰州、南宁,其余城市小于0.6。其中济南地铁的客流强度小于0.2,洛阳、绍兴、海宁、芜湖的客流强度小于0.1。

      交通部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城轨*均客运强度约0.82万人次/公里,较2020年增长约14%,较2019年下降约28%。


    2021年全国城市地铁客流量排名公布200篇(扩展4)

    ——2021年全国财政收入数据公布 (菁选2篇)

    2021年全国财政收入数据公布1

      1月25日,2021年我国财政收支年报正式出炉。*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25万亿元,突破20万亿元。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4.63万亿元,增长0.3%。与此同时,2021年,新增减税降费超1万亿元。坚持*过紧日子,民生保障有力有效。

      *表示,2022年,将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将针对市场主体需求,实施新的更大力度组合式减税降费。精准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精准聚焦支持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纾困解难。

      财政收入突破20万亿元

      新增减税降费超万亿元

      《经济参考报》记者从*25日在国新办举行的发布会上获悉,2021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25万亿元,与2012年的11.73万亿元相比,接近翻一番。具体看,2021年收入比上年增长10.7%,与2019年相比增长*%,完成收入预算。

      *副部长许宏才在发布会上指出,2021年中央和地方均有一定超收,主要是受经济恢复性增长、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涨幅较高等因素拉动。这与经济运行总体态势和企业利润增长是相适应的,也是符合预期的。

      值得关注的是,2021年财政收入增长是在超万亿元减税降费切实落实的情况下完成的。“2021年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得到有效落实,没有通过增加市场主体税费负担的方式增加收入。”许宏才说,这反映了我国经济恢复确实达到了新的水*。

      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之举,我国精准实施减税降费,突出支持制造业升级和中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在“十三五”期间累计减税降费超过7.6万亿元基础上,2021年又新增减税降费超1万亿元。

      不过,许宏才也指出,要理性客观看待财政收入的超收。虽然2021年财政收入实现超收,但与2019年相比,财政收入增长*%,两年*均增长3.1%,增幅低于GDP增长,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财政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仍然较大。

      “去年的超收,我们按照预算法规定全部用于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没有安排去年的支出。这会给今年的预算安排提供更多的资源和空间,也为保持今年的支出强度、推动财力下沉提供资金支持。”许宏才表示。

      直达资金提升效能

      重点领域保障有力

      从财政支出看,全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4.63万亿元,同比增长0.3%。其中,中央本级支出下降0.1%,地方支出增长0.3%。

      2021年,在前几年连续压减的基础上,中央部门带头过紧日子,中央本级支出3.5万亿元,剔除国防*、国债发行付息、储备等支出后,中央部门支出下降8.2%。

      中央部门压减支出,腾出更多资金支持地方和基层。各级*也努力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同时基层“三保”等重点领域支出得到有力保障。全国教育支出3.7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3.5%;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3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3.4%;卫生健康支出1.92万亿元,2021年继续保持较高强度,支出规模与上年基本持*。

      2021年,直达资金效能继续提升,惠企利民精准有效。*门实施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并扩大范围,全年中央财政共下达直达资金预算指标2.8万亿元,截至2021年12月31日,各地累计实现实际支出2.67万亿元,*央财政已下达的95%。在资金的使用方向上,直接用于就业方面的资金支出超过510亿元;用于养老、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基本住房等基本民生的支出超过1.92万亿元;用于支持保市场主体,相关直接惠企支出累计超过6000亿元。

      将实施新的更大力度组合式

      减税降费

      2022年财政的钱怎么计划?对此,许宏才介绍,*正在认真分析形势,进行研究和测算。“总的来说,要结合经济的.增长,还要考虑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要把实施更大力度的减税降费在预算收入中作出安排。”

      许宏才表示,就*来说,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就是准确把握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要求,落实好积极财政政策,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1亿多市场主体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底气、韧性所在,是稳住经济基本盘的重要基础。

      “2022年将针对市场主体需求,实施新的更大力度组合式减税降费。”许宏才表示,主要从四方面发力: 一是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企业科技创新和更新创造。二是聚焦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促进市场主体加快发展增加活力。三是聚焦增强地方财力,为减税降费提供保障。四是坚决打击偷税漏税骗税,坚决制止乱收费。

      北京国家会计学院财税政策与应用研究所所长李旭红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减税降费对于经济多方面的贡献是显性的。2021年我国优化和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切实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优化了税收营商环境,激活了市场活力,有力促进了高质量发展。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对记者表示,有必要出台新的减税政策提高市场主体的抗风险能力。同时,要体现结构性和精准有效性,尤其要强化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制造业、风险化解等的支持力度。

    2021年全国财政收入数据公布2

      2021年,*财政收入实现恢复性增长。**副部长许宏才25日在北京介绍,去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25万亿元(人民币,下同),突破20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7%,与2019年相比增长*%。中央和地方均有一定超收。

      其中,税收收入17.27万亿元,同比增长11.9%;非税收入2.98万亿元,同比增长4.2%。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许宏才说,税收收入的增长是主体,财政收入增加主要是因为经济持续稳定恢复和价格上涨带动。2021年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得到有效落实,没有通过增加市场主体税费负担的方式增加财政收入。

      按不变价计算,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8.1%。如果按照现价计算,GDP增幅更高。许宏才说,财政收入按照现价计算,GDP增长为财政收入增长打下了良好基础。受经济持续稳定恢复以及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企业特别是上游企业营业收入和利润增幅较高,带动财政收入增长。

      虽然2021年财政收入实现超收,但是两年*均增长3.1%,增幅低于GDP增速(两年*均增长5.1%)。许宏才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财政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仍然较大。近年来,中央财政持续压减本级支出,集中财力加大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并积极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向基层倾斜,为做好基层“三保”工作提供了有力的财政保障。

      2021年,全国财政支出控制在*批准的预算以内,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4.63万亿元、同比增长0.3%。许宏才介绍,各级*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加强“三公”经费管理,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同时基层“三保”等重点领域支出得到有力保障,全国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健康等支出较多。


    2021年全国城市地铁客流量排名公布200篇(扩展5)

    ——2018年全国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大学排名及录取分数线排名

    2018年全国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大学排名及录取分数线排名1

    截至2017年,全国开设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的高校数为50所,在上述院校中,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的排名如下:

    专业排名学校名称星级排名
    1哈尔滨工业大学5★
    2山东大学5★
    3南京工业大学4★
    4中南大学4★
    5东南大学4★
    6山东建筑大学4★
    7河南理工大学4★
    8石家庄铁道大学4★
    9西安建筑科技大学4★
    10南华大学4★
    11福建工程学院3★
    12太原理工大学3★
    13郑州大学3★
    14西南石油大学3★
    15哈尔滨学院3★
    16沈阳建筑大学3★
    17吉林建筑大学3★
    18河南城建学院3★
    19安徽建筑大学3★
    20西南交通大学3★

    2021年全国城市地铁客流量排名公布200篇(扩展6)

    ——2021全国姓名报告数据公布

    2021全国姓名报告数据公布1

      *姓名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人文情怀、民俗风情、历史积淀、社会发展、文化融合、精神意趣等无不蕴藏其中,经过数千年积累演变,形成了独特的传统与文明。姓名,传承了人的情、意、志;蕴含了人的精、气、神。探寻我国姓名文化传承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的民族精神,是当代国人肩负的文化使命。

      一、新生儿姓名用字情况

      截至2021年12月31日,2021年出生并已经到*机关进行户籍登记的新生儿共887.3万,其中男性新生儿468.1万,占52.75%;女性新生儿419.2万,占47.25%。新生儿出生并登记户籍最多的10个地级以上城市依次为:重庆、成都、广州、北京、毕节、临沂、周口、深圳、西安和郑州。

      (一)2021年新生儿名字使用最多的50个字

      2021年出生并已经进行户籍登记的新生儿名字中,使用频率最高的50个字依次为泽、梓、子、宇、沐等。与2020年相比,汐、芮、霖、航等字受到青睐。(详见表1)

      (二)2021年男性新生儿使用最多的10个名字

      2021年出生并已经进行户籍登记的男性新生儿中,使用频率最高的10个名字依次为:沐宸、浩宇、沐辰、茗泽、奕辰、宇泽、浩然、奕泽、宇轩、沐阳。与2020年相比,除浩宇、奕辰、宇轩外,其余名字首次进入前十,其中“沐宸”使用人数达到2.3万,登顶榜首,成为男性新生儿名字首选。(详见表2)

      (三)2021年女性新生儿使用最多的10个名字

      2021年出生并已经进行户籍登记的女性新生儿中,使用频率最高的10个名字依次为:若汐、一诺、艺涵、依诺、梓涵、苡沫、雨桐、欣怡、语桐、语汐。与2020年相比,若汐、艺涵、苡沫首次进入前十,其中“若汐”使用人数达到1.8万,登顶榜首,成为女性新生儿名字首选。(详见表3)

      二、常见姓氏地理分布

      姓氏在我国有着明显的地域分布特征,传统依据血缘和地缘的姓氏分布,受历代*更迭、经济发展、人口迁移、民族融合等因素的影响,逐渐形成当下的分布格局。

      从整体分布看,常见姓氏分布广泛,在全国31个省(区、市)均有分布,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空间聚集性。王、李、张等二十二个姓氏人口分布最多的省份是河南;陈、黄、吴等二十个姓氏人口分布最多的省份是广东;刘、孙、高等十二个姓氏人口分布最多的省份是山东;周、唐、彭等十一个姓氏人口分布最多的省份是湖南;徐、朱、丁等九个姓氏人口分布最多的省份是江苏;潘、陆、韦等五个姓氏人口分布最多的省份是广西;杨、何、罗等五个姓氏人口分布最多的省份是四川;程、汪、方等四个姓氏人口分布最多的省份是安徽;邹、熊、万三个姓氏人口分布最多的省份是江西;白、郝两个姓氏人口分布最多的省份是河北;金、毛两个姓氏人口分布最多的省份是浙江;胡、余两个姓氏人口分布最多的省份是湖北;武姓、段姓、马姓人口分布最多的`省份分别是山西、云南和甘肃。(详见表4)

      常见复姓“聚居”的特点非常突出,复姓人口在个别省份的分布较为集中。如,复姓“欧阳”33.86%的人口分布在湖南;复姓“上官”22.05%的人口分布在福建;复姓“皇甫”32.72%的人口分布在河南;复姓“令狐”75.60%的人口分布在贵州;复姓“诸葛”31.06%的人口分布在浙江;复姓“司徒”88.19%的人口分布在广东;复姓“司马”30.28%的人口分布在河南;复姓“申屠”95.15%的人口分布在浙江;复姓“夏侯”74.87%的人口分布在江西;复姓“贺兰”17.89%的人口分布在湖南;复姓“完颜”58.56%的人口分布在河南;复姓“慕容”70.94%的人口分布在广东;复姓“尉迟”27.64%的人口分布在河北;复姓“长孙”97.02%的人口分布在陕西。(详见表5)

      三、常见名字地理分布

      通过对常见名字的地理分布进行统计分析,我们发现名字也具有特定的地域分布特征。全国户籍人口中,除姓氏外,单字名占13.97%,双字名占84.55%,其他字数名字占1.48%。

      (一)全国使用最多的10个单字名及地理分布情况

      全国户籍人口中,使用频率最高的10个单字名依次为:伟、敏、静、杰、丽、勇、涛、艳、军、强。其中“伟”名列榜首,使用人数为323.6万。男性使用较多的单字名为伟、杰、勇、涛、军、强;女性使用较多的单字名为敏、静、丽、艳。(详见表6)

      全国使用最多的10个单字名相对集中分布在四川、山东、安徽、河南、江苏、湖北、湖南、辽宁等省份。此外,还有6.20%的“敏”、5.29%的“丽”、6.17%的“勇”、8.09%的“艳”分布在贵州;6.29%的“静”分布在河北;6.15%的“勇”分布在重庆;5.25%的“涛”分布在陕西。(详见表7)

      (二)全国使用最多的10个双字名及地理分布情况

      全国户籍人口中,使用频率最高的10个双字名依次为:秀英、桂英、秀兰、玉兰、婷婷、建华、桂兰、玉梅、秀珍、海燕。其中“秀英”名列榜首,使用人数为216.9万。男性使用较多的双字名仅有“建华”;其余常见双字名为女性使用较多,重名率明显高于男性。(详见表8)

      全国使用最多的10个双字名相对集中分布在山东、河南、四川、江苏、河北、湖南、安徽等省份。此外,还有5.24%的“桂英”分布在江西;5.79%的“婷婷”、6.81%的“秀珍”、8.07%的“海燕”分布在广东;5.91%、5.23%的“建华”分布在江西和浙江;7.37%、7.35%、5.18%的“桂兰”分布在辽宁、黑龙江和吉林;5.42%的“秀珍”分布在广西。(详见表9)

      四、姓名小知识:起名规则与习俗

      我国人名文化源远流长,文字的产生使人们拥有了用文字表达的姓名这一独特身份标识。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造就了独特的人名文化,不同历史时期,人们起名遵循不同的规则与习俗。

      春秋时期取名讲究“五类”“六不”,即“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和“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牲畜,不以器币”入名。如,孔子“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是为“有象”。孔子儿子出生时“人有馈之鱼,因名之曰鲤”,是为“有假”。

      两汉时期取名则以尊崇圣洁文雅为风尚,同时体现豪放与进取,崇尚英武雄健。如,西汉外交家苏武、东汉光武帝刘秀、军事家班超、史学家班固。

      王莽执政时期取名禁用双字,《三国演义》几乎见不到双字名。

      魏晋南北朝时期取名盛行双字,并且盛用“之”字。如,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与儿子王献之。

      唐宋时期逐渐形成以辈次取名的习俗,即名字的第一个字显示辈分。宋朝喜欢用五行序辈,取五行相生之义,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如,南宋丞相张浚,子张栻,孙张焯。

      明清至民国时期以字辈取名广为流行,常用字辈多为“诗礼传家”“紫气东来”“遵孔崇儒”等。

      当代,人们起名虽已不囿于古代起名的繁杂规则,更多的是表达理想信念、崇尚仰慕、纪念意义和祝福赞美,但姓名的传承意义从未改变。

      2022年是壬寅年。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农历春节来临之际,衷心祝福全国各族人民新春快乐、幸福安康!祝愿伟大的祖国繁荣富强、国泰民安!

    推荐访问:客流量 地铁 排名 全国城市地铁客流量排名公布200篇 2023年全国城市地铁客流量排名公布1 全国地铁客流量排行2023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