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优质范文 > 正文

    2023年度《题西林壁》教学设计,菁选3篇【精选推荐】

    时间:2023-02-22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题西林壁》优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联系生活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2.过程方法目标:学习如何让学生解读诗歌。  3.情感态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题西林壁》教学设计,菁选3篇【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题西林壁》教学设计,菁选3篇【精选推荐】

    《题西林壁》优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联系生活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2.过程方法目标:学习如何让学生解读诗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学会全面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地大物博,山河壮丽,有许多名山大川,比如黄山(简介)。而我国江西省的庐山,就是个风景名胜。还记得诗人李白所写的一首有关庐山的诗吗?齐背《望庐山瀑布》。景色秀丽的庐山,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美丽迷人。有一个著名诗人,叫苏轼,也到过庐山,并把所见所感,写成了一首诗,题目叫《题西林壁》(板书:题西林壁)

      二、知作者,解诗题

      1、作者简介:

      师:大家对苏轼了解吗?

      生: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2、解诗题:(结合课文注释)

      题:书写。即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的诗。

      《题西林壁》是苏轼游览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题壁诗在唐宋时期很盛行,那时侯印刷术不先进,诗人就把自己的作品写在墙壁上,就叫题壁诗。

      三、初读古诗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yuan)

      2、同桌互读,检查预习情况,互相指正。

      3、指导朗读。

      指名生读。师评价。

      师:同学们读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就这首诗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大家愿意听老师朗诵一遍吗?师配乐范读古诗指导朗读。

      师:读得怎么样?

      生:美

      师:你们能不能也读得这么美,和我来比一比。学生练习。

      师:谁愿意来试一试

      师:谁来评价一下他读得怎么样?

      生:很响亮

      师:是啊,真的是很响亮。那么你能不能也响亮的读一读呢?

      师:谁能再来评价一下这位同学的朗读?

      生:很有感情。

      师:非常好,我看也可以录成磁带卖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在音乐中反复读,感悟古诗的画面

      师:诗写得美同学们读得更美。其实,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要你用心的去读,去感受,你就能看到这幅画。下面就请同学们再读古诗,看谁能不它读成一幅画。生在音乐声中反复读。

      四、学习一、二句

      1、接下来让我们随着苏轼来游览一下美丽的庐山吧!(视频)

      2、诗人从哪几个角度来观察庐山,请大家在书上画出来。

      3、“横看成岭”是怎么看?(从正面看)“岭”是怎样的呢?你能画一画吗?(课件显示连绵起伏的山岭)

      4、“侧成峰”又会是怎样的山峰呢?(课件显示陡峭、高耸的山峰)指导读第一句。并选择你喜欢的角度试着画一画。(简笔画)

      5、那么,诗人从另外的角度看庐山又有什么不同呢?(课件显示远近高低的图片)

      师:庐山只有一座,怎么会呈现出这么多种形态呢?

      师:你们真是爱思考的好孩子。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想象:横着看,庐山是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庐山是奇峰陡峭;从远处看庐山,遮天蔽日;从近处看庐山,危崖险石;从高处(山顶)看庐山,深沟幽壑;从低处(山脚)看庐山,重峦叠嶂……(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描述自己的所见所想。)从不同的角度看,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让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看看你能把庐山的美读出来吗?(个别读,集体读)真是百看不厌,越看越美呀!

      师:作者是按不同的方位顺序去看庐山,看到的景色各不相同。同学们还可以按什么去看庐山呢?

      生:可以不同的时间去,如早中晚;可以不同的季节去,如春夏秋冬;还可以不同的天气去,如晴阴雨等。

      师:同学们真善于思考,是啊,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天气怀着不同的心情站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庐山都不一样,真是……

      生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师:由此可见,同一事物观察的角度不同,观察的结果也不相同。最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可回忆课文《画杨桃》。

      6、指导朗读:

      师:谁能用你的朗读把这句诗的意思表现出来。(你的朗读让我感受到那形态不一的庐山美景。听了你读,我仿佛看到了那千姿百态的庐山美景。)

      庐山因为它的起伏变化而迷人,读古诗同样如此,抑扬顿挫才好听。咱们再来感受一遍,把两行连起来自己读读,请生来读。庐山真雄伟啊,真秀美啊,我听出了它的形态不一。

      五、学习三、四句

      1、诗人游了风景秀丽的庐山,却留下了一个遗憾,是什么呢?(不识庐山真面目)

      2、但从诗中,我们能明显地感觉到诗人是很认真地观赏了庐山的,诗人从多个角度来看庐山,感受到了庐山的美,难道还没看清楚它的面目吗?为什么还说“不识”(不清楚)?

      生:他的观察点不同,看到的形状就不同。

      师:我知道了。看一处,就只有一处的形状,看多处就有多处的形状。况且,同一处,从不同的角度看也有不同的形状。所以他就弄不清庐山的真面目究竟是什么。而且因为诗人身在庐山中,只看到庐山的局部,而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了。这也就是我们俗话所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了。

      3、那么要怎样才能弄清楚庐山的真面目呢?你能给苏轼提个建议吗?

      生:从庐山的整体上来看,才能了解他的整体形状;应该从远处看,了解庐山的走向、山势等。

      4、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时候,不管是看景,还是看物,或是看人,都有自己片面的一面。我们来举几个简单的生活中的例子: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地球上,但我们是时时都能看到地球的全貌吗?要看清地球的全貌应站在哪儿去看?(太空)多美丽的星球啊!套用古诗的话说:真是……生接:不识地球真面目,只缘身在地球中。再比如说: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手工制作要从不同解度看。同样的就像下象棋,围观的人总比下棋的人看的清楚,这就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六、小结

      今天,老师很高兴与大家一起游览庐山、在欣赏美景中还懂得了一些道理。最后,相信同学们已经可以背诵了吧!让我们再一次共同吟咏这首古诗。(配乐齐诵)

      七、拓展:

      用你喜欢的方式将这首诗介结给家人或朋友。

      诗配画;编小故事;配上音乐,吟唱;书法;

    《题西林壁》优秀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能用自我的话或自我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

      3、背诵古诗,对重要词句能够默写。

      4、体会富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5、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2、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团体背诵《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今日我们还要学习一篇关于庐山的诗《题西林壁》(板书)。让我们随着诗人苏轼一齐,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

      二、了解诗人,理解题意。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谁能把课前预习到的有关诗人的情景向大家介绍一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是写下的五首游记之一。

      2、交流对题目《题西林壁》的认识。

      题:书写。

      西林:在江西庐山后。

      壁:墙壁。

      教师简介题壁诗构成的原因。

      三、精读古诗,理解诗意。

      1、教师泛读。

      2、学生结合注释,自由阅读,自主思考。

      3、指名读诗,正音。

      4、团体交流,能读懂哪些还有哪些读不懂教师相机进行一下指导:

      (1)在学生感知庐山之美时,教师可出示庐山不一样角度看到的不一样图片,引导学生用学过的词汇来表示“远近高低”所见的不一样形态,并用简笔画的形式画一画。

      横:连绵起伏、层恋叠嶂

      侧:高耸入云、高峻挺拔

      远:群山环绕、重峦叠嶂

      近:奇峰罗列、危峰兀立、奇峰突兀

      高:云雾缭绕

      低:高耸入云

      (2)引导学生说一说庐山的景色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什么雄伟壮观,千姿百态(板书)

      (3)引导学生读中发现一个问题:观察的角度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最终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可回忆课文《画杨梅》和“盲人摸象”的故事。

      (4)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

      (5)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品读三、四句。重点理解“缘”的意思。师生采用问答式反复朗读这句,深层思考: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引导学生讨论后归纳:高有高的局限性,低有低的局限性,站在任何位置都有局限性,仅有把各处的`景色综合起来,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这正是“当局者谜,旁观者清”。(板书)所以我们要想对事物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就要多听一听他人的意见。

      (6)引导学生品读名诗佳句: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三、吟诵古诗,品悟诗境。

      1、教师提示读诗方法,并进行朗诵示范,指名说说怎样把握诗歌节奏(重音与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引导学生在联想中品味。

      3、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这首诗。作者喜爱庐山,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象留恋往返。此刻,让我们用自我喜欢的方式读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四、总结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仅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色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五、作业

      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是怎样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意思。

      教学总结

      教学时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学生选择适合自我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培养学生的学习本事;以学定教,边学边质疑,以学生问题为主线组织教学,引导领悟到道理时由看山到看事,由正面到反面,层层深入。

      学生经过进取的思维和情感活动的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运用电教创设良好的情境,让诗中的画面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从而体会是人的感情,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

    《题西林壁》优秀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教学难点: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教学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去过庐山吗?谁能简单地介绍一下庐山的风景或是景点的名称。

      1.庐山的瀑布气势磅礴。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写过一首【课件出示】《望庐山瀑布》唐·李白,这首诗中有一句特别有名的经典:

      【课件出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指导朗读

      2.庐山不仅瀑布有名,山也特别有名气。李白以庐山的山为背景还写过一首另一首诗【课件出示】《望庐山五老峰》:其中有一句是:

      【课件出示】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唐·李白指导朗读

      这首诗让你感觉到庐山的山在李白的眼中又是怎么样的呢?(削出——耸立金芙蓉——金莲)庐山的五老峰就像是漂浮在云层里的芙蓉。

      3.庐山的景美呀!远在1600多年的东晋,庐山便成为山水诗的讴歌对象,受到文人骚客的青睐。首先关注庐山的是山水诗的先驱人物——谢灵运。喜欢游山玩水的谢灵运来到庐山,登上绝顶,放眼四顾,灵感飞来,题写了【课件出示】《登庐山绝顶望诸峤》。他在诗中写道:

      【课件出示】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指导朗读

      在谢灵运的眼中,庐山又有着怎样的魅力?

      4.同样是庐山的景观,不同的景色就有不同的美感。同样以庐山为背景,不同的诗人,就会有不同的感受。在我们古代,还有很多著名的诗人,如我们熟悉的张九龄、杜牧、苏轼、孟浩然、白居易、元稹等也曾经游览庐山,写下了很多赞美庐山壮美景观的诗篇。其中苏轼就曾经写下了五首庐山记游诗。还将最后一首题于西林寺的墙壁之上。这首诗就是【课件出示】题西林壁《题西林壁》是一首题壁诗。当时题壁诗盛行,因为雕版印刷能力有限,大量诗歌不能刻印出来,于是题壁就成了诗人“发表”作品的途径之一。因为题壁简单易行,只要把作品写在墙壁上,天南海北的过往行人过而读之,就可以传播开来。

      5.结合老师刚才的介绍有谁知道“题西林壁”是什么意思?

      二、读《题西林壁》

      1.仔仔细细读上4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尤其注意哪些字是前鼻音,哪些字是后鼻音,要把诗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要注意把它念通顺,注意诗的停顿。

      2.指名读《题西林壁》,其余同学注意听,听他诗中的前鼻音和后鼻音有没有读准确。

      3.评价,齐读。

      4.读古诗,不仅要的的准确,还要读得有节奏,要读得有板有眼。师生合作读:生读前四字,师读后三字。交换角儿色再度。

      5.齐读。

      6.读古代的诗词,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老师示范,学生评价怎样读才是读出味道来了。

      7.学生试着读一读,争取读出自己的味道和感觉来。

      8.指名读,其余学生注意听,看看听出了什么味道来。

      9.齐读。

      三、解《题西林壁》:

      1.读了这么多遍,这首诗到底写了什么?你们能不能自己读懂呢?这首诗一共只有28个字,请你轻轻地读一读,认真地想一想,然后和同桌交流一下,听听你的同桌对这首诗是怎么理解的。你说给他听,他说给你听。

      2.这首诗的大体意思懂了吗?老师提三个问题,如果都能答出来,就说明你读懂了。

      (1)这首诗中藏着几个方位词,谁能找出来。

      板:横侧远近高低

      (2)作者欣赏庐山是不是就真的就是横着看了看,侧着看了看,远处看了看,近处看了看,高处看了看,低处看了看呢?这些方位词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板:角度不同

      角度不同,景色就怎么样呢?从诗中找证据。(远近高低各不同)

      板:景色不同

      结合开始读的古诗,谁能用下面的句式说明这个道理?

      【课件出示】站在看到的是

      站在壶口瀑布前,看到的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站在五老峰,看到的是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站在庐山绝顶,看到的是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

      结合你对庐山的了解,谁还能用事实说明这个道理?

      这一句是概括的写,还有一句具体的写出了角度不同,景色就不一样。

      赏析:横看成岭侧成峰

      大文豪到底是大文豪啊!寥寥几句,区区14字,既有概括地写,又有具体地写。这样就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看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景物就完全不一样。

      请你结合你对庐山的了解,结合前面几个大诗人的描写,想象一下,假如你来到了庐山,你站在庐山的某一个角度,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景物?

      【课件出示】图片欣赏(老师也到庐山去过,而且还从不同的角度拍下了一些照片,大家想不想看一看?)

      (3)看完以后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课件出示】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不能看到全面。

      3.有一个人一天晚上下班,在等车时无聊向自己上班的工厂望去,忽然发觉那是另一番的美景,白色的楼房在绿绿的大树的衬托下,加上夕阳的映衬显得十分壮观。他就想,我来到这二年有余,一直没有这样远望过,更没有如此欣赏过。也就从来没有觉得电厂这么壮观、漂亮过。于是,他轻轻地吟诵了一句诗,这句诗是什么,你们知道吗?

      这中间的两个山是不是指的是真正的庐山?这个庐山可以是指一样东西,也可以是指一件事情,更可以是指一个人。

      譬如说: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碰到过“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情况呢?举个例子说一说。

      小结:这首诗不仅仅感受到了庐山景观的奇丽,还告诉了我们一个人生的哲理。

      4.齐读古诗。

      四、悟《题西林壁》

      (1)我们再回过头来读一读,写庐山的几句诗,看看这几句诗和《题西林壁》在内容上有些什么不同?

      (2)小结:别的诗人写庐山,都从不同的角度来赞美庐山的美景,作者却另辟蹊径,由自己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看到的景象完全不一样得出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人身哲理。这就是作者的巧妙之处,是这句诗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的妙招。让我们一起来背诵诗的最后一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五、巩固练习

      1.背诵《题西林壁》

      2.抄写《题西林壁》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横侧远近高低

      角度(不同)景观(不同)

    推荐访问:西林 教学设计 菁选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菁选3篇 《题西林壁》优秀教学设计1 《题西林壁》优秀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的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题西林壁》优秀教案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