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优质范文 > 正文

    2023年高一必修《兰亭集序》教案,菁选3篇(精选文档)

    时间:2023-02-21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高一必修《兰亭集序》教案1  教学目标:  1.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2.学习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协作手法,感受幽远的文思,清新的辞采。  教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高一必修《兰亭集序》教案,菁选3篇(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2023年高一必修《兰亭集序》教案,菁选3篇(精选文档)

    高一必修《兰亭集序》教案1

      教学目标:

      1.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2.学习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协作手法,感受幽远的文思,清新的辞采。

      教学重点 :

      1.理清课文线索,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2.了解书序体裁的特色,学习本文在写景方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 :

      启发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关生死的人生态度。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用幻灯片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帖卷》, 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那么,你们知道王羲之是在什么状态下创作出《兰亭集序》的吗?

      据说,王羲之写这篇序时,已经喝醉了酒,下笔如有神助,醒后自己也感到惊异;他日更书数十本,比起原来的这一稿本,终莫能及。稿本珍藏在王家,到了唐初为太宗所得,尊为“天下第一行书”,并命虞世南、欧阳询、褚怀良等临写了几本。 被呼为“行书之龙”的王羲之的《兰亭序帖卷》,在古代书迹里,像一盏灿烂的明灯,照耀着东晋以来我国书体的前进道路。

      而《兰亭集序》则是脍炙人口的诗序名篇,其思想和辞藻都是很有代表性的,从中可以看出东晋一部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情趣、思想修养、精神状态和文学造诣。现在,就让我们共同欣赏吧。

      二、朗读课文,了解大意: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听清文章语气、节奏和读音。出示小黑板,指一名学生读准下列生字:

      癸(guǐ)丑 修楔(xì) 流觞(shāng) 游目骋(chěng)怀 趣(qū)舍万殊 齐彭殇(shāng)

      2.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在预习初读的基础上,加深对课文的印象。

      3.默读全文。要求学生参阅注释,理解文章大意,然后指名学生试译课文。

      三、教师讲析课文:

      1)、讲析第一段:(修禊)之乐。 思考: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记叙兰亭盛会的?

      第一句:时间、地点、*的原因。

      ⑴. 古代纪年方法: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

      所谓"天干"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个字,"地支"则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这十二个字。纪年的方法,从"天干"中的"甲"开始,配"地支"中的"子"依次搭配,得出: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等等六十个组合,俗称作"六十花甲"。这种"天干地支"纪年法,六十年为一周期。

      如:2001年是庚辰年;2002年是辛巳年;…… 2010年是庚寅年。

      ⑵. 修禊:*古代民间的一种风俗,古人视季春三月是万物萌生的时节,早在周代,人们在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到河边以香草浸水沐浴,祛病除邪,《诗经》、《周礼》中都有记载。孔子的得意门生曾点将春禊视为其志,得到孔子的赞赏。"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三国魏以后春禊定在三月三,活动内容也改为在水边宴饮、赋诗等。

      第二句:交待与会者

      第三句:写兰亭周围地形环境

      ⑴. 带:名词动用,像衣带一样围绕

      第四句:写宴饮之乐

      ⑴. 流觞曲水:也称为"曲水流觞",春禊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引溪水进入弯曲的水渠,人们坐在水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任其顺流而下,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即取饮。觞系古代盛酒器具,即酒杯。通常为木制,小而体轻,底部有托,可浮于水中。也有陶制的,两边有耳,又称“羽觞”,因其比木杯重,玩时则放在荷叶上,使其浮水而行。 曲:使动,使(水)弯曲

      ⑵. 次:旁边

      ⑶. 一:一些,一点

      ⑷. 幽情:深藏内心的感情

      第五句:天气

      第六句:作者的主观感受。

      ⑴.仰观,俯察: 古人观照自然、人生的两种方式。

      ⑵.所以:用来

      ⑶.游目骋怀:纵展眼力,开阔胸怀。

      ⑷.极:穷尽

      ⑸.娱:乐趣

      ⑹.信:实在,诚

      整段译文:

      永和九年,即癸丑年,三月之初,(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为的是到水边进行消灾求福的活动。许多有声望有才气的人都来了,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这里有高大的山和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把水引到(亭中)的环形水渠里来,让酒杯飘流水上(供人们取饮)。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幽雅的情怀。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轻轻吹来。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这样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穷尽视和听的享受,实在快乐啊!

      情感思路:

      第一自然段,记叙了*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地”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的心情。本段中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摄其神韵,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可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第二课时

      一、讲析第二段::(死生)之痛。 思考:本段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是如何逐层阐述的?

      第一句:眼前聚会盛况,引起人生感悟。

      ⑴.与:结交,交往

      ⑵.俯仰:社会人事周旋应酬

      第二句:两种生活态度:"晤言一室"与"放浪形骸"

      ⑴.或:有的人

      ⑵.晤言:对面交谈

      ⑶.因:就着

      ⑷.放浪:放纵无拘束

      第三句:两种生活感受:"快然自足"与"感慨系之"

      ⑴.趣:通"趋",往,追求

      ⑵.曾:竟,乃

      ⑶.老之将至:"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子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⑷.之:往,到达

      ⑸.系:附着

      第四句:过渡深化:生之无常--死之无奈

      ⑴.向:以前

      ⑵.俯仰:时间很短

      ⑶.犹:尚且

      ⑷.之:代事,指"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⑸.况:何况

      ⑹.修短:寿命长短

      ⑺.期:至,及

      第五、六句:得出"死生亦大"的结论,令人悲痛。

      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庄子德充符》)

      整段译文:

      人们彼此相处,一生很快就度过。有的人喜欢讲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任何约束,放纵地生活。尽管人们的爱好千差万别,或好静,或好动,也不相同,(可是又都有这样的体验:)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间很自得,快乐而自足,竟不觉得衰老即将到来;待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油然而生,以前感到欢快的事顷刻之间变为陈迹了,仍然不能不因此感慨不已,何况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一切都化为乌有。古人说:“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怎能不悲痛呢?

      情感思路:

      第二自然段,由兰亭*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中提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第二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正因为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新的认识,才可扬长避短,在有限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

      二、讲析第三段:(今昔)之悲  思考:作者因何而悲?编辑兰亭诗集的目的是什么?

      第一句:指出古今兴感相同这一现象

      ⑴.若合一契:(古人兴感之由)象符契一样相合

      ⑵.不能喻之于怀:心里却不明白是什么原因(为何叹息悲伤?)

      第二句:批驳"死生一体"的观点,解释"兴感之由"。

      ⑴.固:本来

      ⑵.一死生:把死和生看作一体

      齐彭殇:把长命和短命等同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 (《庄子齐物论》)

      第三句:死生之大,千古同慨,人们将永远处于困境之中。

      ⑴.由:通“犹”,如同

      第三、四句:指出结集的目的:引起后人对这个问题的关注与共鸣。

      ⑴.述:陈述,创作

      ⑵.所以:……的原因

      ⑶.致:情趣

      整段译文:

      每当我看到前人发生感慨的原由,(跟我所感慨的)如同符契那样相合,总是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心里又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我)这才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从前一样,真是可悲啊!因此我一一记下参加这次聚会的人,抄录了他们的诗作。尽管时代不同情况不同,但人们的情致却是一样的。后代的读者读这本诗集也将有感于生死这件大事吧。

      情感思路:

      第三自然段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对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总结全文。第三自然段,作者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这应该看作是积极的。

      三、 解析文体特点:

      不论是古代还是今天,都有一种叫作“序”的文章,比如描述文人雅集的《兰亭集序》、记述高阁盛宴的《滕王阁序》、自勉励人的《送东阳马生序》、交待写作因由的《〈呐喊〉自序》,等等。

      “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 跋,也称“题跋”、“跋尾”或“书后”。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属于“序跋”之序,但它并没有仅仅停留于对《兰亭集》的写作因由、过程、作者等情况的泛泛交待,而是将写景抒情和深邃的人生哲理密切地交融起来,成就了一篇极富艺术美感和思想启迪价值的千古至文。在序这种应用文中有如此成就,是令人赞叹的。

      早在西汉就出现了序,司马迁的《史记太史公自序》开其滥觞。早期的序并不都写在文章的前面,而是单篇文章序于前,整部书则序于后,直到梁代萧统《昭明文选》等书才把序一律放在了前面,后面类似序的文章称作“后序”或“跋”。

      赠序,是一种与序有密切关系但也有很大不同的一种散文,它是专门为了送别亲友而写的以述友谊、叙交游、道惜别为主的文辞。就起源而言,赠序是由诗文之序演化而来的,古人饯别时,饮酒赋诗,诗篇多了,就由在场的人作序,叙其缘起。但,清代的姚鼐认为赠序类者,乃“老子曰:‘君子赠人以言’”之意,所以在他所编的《古文辞类纂》中单独列出“赠序”一类。赠序晋代已有,如傅玄的《赠扶风马钧序》、潘尼的《赠李二郎诗序》等,唐代赠序最为兴盛。对广大的中学同学来说,最熟悉的赠序是明代宋濂所作的《送东阳马生序》。

      四、探究性学习:

      晋人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世所称道的序文名篇,读这篇文章我们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第一段的末尾作者说“信可乐也”,而第二段的末尾却说“岂不悲哉”一乐一悲,情感反差如此之大,这是为什么呢?

      文章开篇,叙述雅集的时间、地点、人物、天气以及环境,着色轻淡,用词浅切。一切如清风流水,发诸自然。此时此地,风景秀丽,山辉川媚,作者仰观俯察,景情宜人,于是感万物昂盎,宇宙博大。欢愉之情,溢于言表。

      “常恐春去又惜春”,人的感情总是复杂的。面对如此良辰美景,作者不由联想到人生短促,美景难再。其情感由欢乐而转低沉,就显得很自然了。

      如果兰亭*仅限于文人的欢宴,则它断然不会成为千古美谈;如果王羲之之笔仅触及宴会表面的奕奕情畅,也不会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于是文章的第二段发生转折,喟叹人生几何,“俯仰一世”,或畅叙寄情,或玩物寄托,岂不知“老之将至”,深感韶华春短,壮志难酬,乐极而生悲。可以说,文章由美景之乐到人生之哀的转化,是主题的深化。舍此,文章有何可取之处?

      深究感慨之因,与汉帝国崩溃后,儒家思想统治瓦解,政治社会陷入混乱不无关系。大局的不*稳加深了人们对生命得不到保障的恐慌,而晋代名士尤甚。他们感到时光飘忽,人生短促,生,乐莫大焉;死,哀莫深焉。于是,即使沉醉诗酒、潇洒淡然,及时明了“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也无法摆脱“死”给内心带来的煎熬。同时,作者仕途的坎坷,知音的难觅也加深了对这种体验的深切体会。

      接下去的第三段,作者又站在时间之轴的现时基点上,将心中所思所感推及人类:昔人兴感,已契我心;“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诗人情感也由悲而壮,由悲而怒。人事倏忽天道绵绵,这是永远无法克服的矛盾,而玄学家的所谓“一死生”、“齐彭殇”不过是无稽之谈。

      统观全文,作者在从自足无外求的自然里得到愉悦的同时,又从中感受到悲哀,进而联想到社会风气,结合生活积淀,造就了起伏的情感变化,最终于深郁中揭示对生命深厚的指著与眷恋。

      在情与景的关系中,我们一般的认识就是“情景交融”--情感与景物取同一色调。“黄昏古道”、“寒秋霜林”常常用以寄托孤寂、悲哀等消极情感;“阳春白雪”、“鲜花明月”等往往被融进欢快、喜悦等积极情感。事实上并不尽然,文学作品中常有以美景写悲情者,除本文外,还有“黛玉葬花”的故事。这是本文从写法对我们的一点启示。

      附其它备课资料:《名作欣赏》1997.4 陈友康 文-- 重新把握《兰亭集序》

      长期以来,人们在解读这篇杰作时,要么指责它情调消极,要么泛泛而论,未能揭示它内蕴的精神。

      魏晋时期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的时代。魏晋人对人自身的外在于人的客观世界都有深广精微的体认和探求,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充溢着浓郁的人生意识和宇宙情调,从这一角度去解读,能使我们更趋近于文本的内在精神。

      澄怀者眼里的自然。本文开头以简净雅洁,铿锵有致的语言写出兰亭宴集之时优美的环境和融和的天气,这些景物,清澈明朗,晶莹亮丽,生机盎然,反复吟咏,读者的心胸也会变得灵秀爽快。

      这里的自然是经过王羲之心灵漱涤过的自然,是澄怀者眼里的自然。王羲之以高洁脱俗的情怀、美好自由的心灵去领悟客观世界,自然在他的眼里就有了活泼的生机和灵性。

      深情者眼里的自然。《兰亭集序》主旨在于探索人生哲理,发表对人生忧乐和生死问题的看法,即所谓“畅叙幽情”。深情的人对事物往往别有一种敏锐、深刻的感受,对人生更有一份特别的热爱执著。

      文中王羲之思考并揭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恃,其次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第三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他的这种认识、关注,使人们对探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保持敏感和热情,使人们对生命的优长和局限拥有清醒的认识,从而扬长避短,在有限的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因此这种喟叹不能认为是消极的。--摘自1997.4《名作欣赏》

    高一必修《兰亭集序》教案2

      一、 说教材

      1、教材简析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篇序言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其文在思想、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了它在*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作为一篇书序,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2、本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习有这样的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文化的博大精深、渊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此文入选新教材正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就能认识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同时又能感受我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对提高语文素养大有益处。

      3、教学目标

      第五单元的文言文学习魏晋散文,这一时期的散文抒情色彩浓郁,尤其是王羲之的文章文风清淡,这篇《兰亭集序》中的写景句子更是美不胜收,“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如此简洁雅净的语言是极好的诵读材料,所以我把背诵本文定为教学目标之一;另外,我所执教的是一个*行班,学生虽有一定的文言学习基础但仍很薄弱,且本学期文言文难度较之上学期有很大提升,学生还需要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根据该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序文的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等词的意义;背诵全文。

      (2) 能力目标: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3)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4、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只要求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而《兰亭集序》是一篇自读课文,文下有注释,学生可自己借助注释和工具,理解词句含义,教师只需对个别难句略做点拨即可,据此我将该课的教学重点定为:

      (1)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以及归纳“修、期、致、临、次”等词的义项;

      (2)背诵全文。

      课文二三自然段作者的感情由乐转悲,对人的生死这一问题的议论富有哲理性,学生由于经历浅,多数未经历过生死,对其中表达的生死观不能很好理解,所以将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和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蕴含的积极情绪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用两课时,采用诵读法、点拨法进行教学。

      1、诵读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从而更深的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点拨法。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点拨法” 能启发学生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学习本文中,我主要点拨的是难句以及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三、说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借助工具书、课本注释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准确、通顺地翻译课文,以此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2、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同时,在教学中,让学生质疑,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相互提出难句质疑;

      3、用归纳法归纳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从上学期开始,我一直让学生学会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

      四、教具准备

      1、录音机、课文朗诵带;2、有关兰亭和王羲之书法的图片、资料

      五、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又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导入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由于本课作者是位书法家,故以提问的方式导入:“大家是否喜爱*的毛笔书法?你们最喜欢谁的书法?”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作者;然后引导学生欣赏课本前页的插图,欣赏《兰亭集序》摹本,由此引出课题。

      (二) 作者简介

      欣赏完插图后,再出示王羲之的其他书法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其书法“飘若游云,矫如惊龙”的特点,同时简介作者和文章体裁特点,扩充学生的相关知识,完成教学目标(1)中对序文特点的了解。

      (三) 整体感知,朗读全文

      通过播放课文朗诵带,让学生注意字音和语调、语气,初步感受〈〈兰亭集序〉〉的语言特色。听完录音后,再让学生齐声朗读一遍,教师相机作诵读指导,这一环节是教法和学法的落实。

      (四) 小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

      由学生四人小组共同合作,结合课文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教师巡视点拨,比如第一段中的:

      1、“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应掌握以下实词:

      修:做。 禊事 :禊,一种祭礼。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禊事,古代一种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游,并进行祈福消灾的仪式。

      2、“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处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毕:都。 咸:都 。 修:长、高。 映带:映衬,围绕。

      3、“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引以为流觞曲水:引,引导。引(之),省略宾语“之”,清流激湍。流觞,把酒杯浮在水面上,循水而下,流于谁前,谁来取饮。曲水,引水环曲为渠。( 展示流觞曲水的图片资料)。

      盛,盛大。 觞,古代喝酒的器具,这里解释为饮酒。(名词作动词)

      咏,用诗词来赞颂或叙述,指作诗。 以,来。

      4、“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是,指示代词,这。 惠风,和风。

      5、“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 所以,用来。 极,穷尽。 娱,乐趣。 信,实在。

      其余段落不一一赘述,此环节还可让学生找出难句相互讨论,讨论不决,推举一同学指出疑词难句,教师集中加以讲解。如此,教师重在点拨省时省力,学生积极参与,手脑并用。 此外,课文中出现的“流觞曲水”这样的字词学生理解可能有困难,所以展示课前准备的有关兰亭*的图片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文中自然美,并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使原本枯燥的课变得生动有趣,使抽象的背景知识更为直观和便于理解。在欣赏的过程中,学生轻松的掌握了文言知识。这既完成了教学目标(1)(2)(3),同时又突破了重点难点,也是对学法的落实。

      (五)小结并布置作业

      对小组合作疏通文意的情况进行总结,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2)归纳文中文言知识,完成课后练习三。第一课时的作业重积累,对基础差的学生必不可少,又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整理能力;同时通过反复的朗读,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文章的妙处,为下节课鉴赏评价奠定基础。

      第二课时

      (一) 学生齐读课文,检查字音的掌握情况

      (二) 分析课文,理清思路

      由学生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句子或字词,教师根据回答点拨各段大意 :全文共三个自然段,第一段叙述兰亭*的盛况,写出了宴集的时间、地点、相聚的缘由、参加人员、环境及景物、天气和宴集的感受。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简洁雅致,如“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信可乐也”,这些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这是文章的第一部分,以一个“乐”字为基调;

      第二自然段,由兰亭*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当 “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随着时间的推移,又都是 “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表议论,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抒发了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无奈和 “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仍然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第三自然段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批判当前士大夫阶层中“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虚无主义思想,这在玄谈之风盛行的东晋时代是有积极意义的,体现了作者积极的人生观。接着文章以“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的慨叹,将话题巧妙地引到诗集的编成及其意义上来,交代了作序的目的。

      第二、三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写宴集以后的感慨,这部分以一个“悲”字为基调。

      同时,板书全篇思路,引导学生根据板书尝试背诵,这是对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的再落实。

      (三)问题研讨(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感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暗含其中,你怎么看这一问题?学生可结合自己的人生观自由发言,各抒己见,以此突破难点即理解作者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其中蕴涵的积极情绪。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对课文知识进行梳理,便于学生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作业:(1)背诵全文(2)搜集有关王羲之和《兰亭集序》的资料,相互交流。第二课时的作业是对课文内容的延伸和拓展,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五、板书设计

      板书应简洁美观,概括性强,故将板书设计为: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时间 :暮春之初

      地点 :兰亭

      事由 :修褉事也

      人物 :群贤必至,少长咸集

      (一)兰亭盛会 环境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乐

      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事件 :流觞曲水,畅叙幽情

      天气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感受 :信可乐也

      欣于所遇 所之既倦

      向之所欣 已为陈迹 死生亦大矣

      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 悲

      (二)会后感慨

      昔人兴感 若合一契

      时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览者

    高一必修《兰亭集序》教案3

      【案例背景】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序言不仅是书法艺术的巅峰,而且是文学艺术的瑰宝,二者相得益彰,确立了其在*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立意不凡。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习有这样的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此文正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就能认识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对提高语文素养大有益处。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当前语文界的热门话题和关注焦点。本案例分析本课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探讨课堂教学中的朗读教学法。

      【案例题旨】

      对于文言文教学,一般都以讲解为主,不太重视学生诵读,因为文言文的重点就是要求积累文言词语和句式。虽然稍显枯燥,但是学生也明白其中的重要性,故而课堂效果也挺好。但这种讲解却不能使学生感受到文言文的精彩和美,故而不能使学生真正喜欢文言文本身。发现这个问题后,我就试图改变文言文的一般教学方法,从由教师讲解变成让学生朗读,从重视翻译到重视感悟,重视学生体验。

      【案例细节】

      一、朗读教学设计: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

      2、全班齐读,讨论解决预习中有疑问的词句。

      3、自由诵读,边读边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4、全班齐读,从每一段中找出一个词概括作者的心情;个人朗读在朗读中分别体现出欢乐、痛苦、悲伤的感情。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第一段中,作者欢乐的因素有哪些?第二段中他为何而痛?第三段中他又为何而悲?

      5、熟读成诵,可当堂成诵,亦可晨读成诵。

      这样,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读书,每一遍朗读都有目的,每一遍朗读都有任务。通过朗读,使学生身临其境,直入文本深处,切身体验此景此情,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在更深的层次上感受文本、感悟人生。

      二、课堂教学效果:

      师:同学们对《兰亭集序》已经作了充分预习,现在,我们进一步朗读学习《兰亭集序》。首先大家先听我范读,边听边校正自己的读音、断句错误。(听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师:听完我的示范朗读,大家哪个地方有疑问,请举手?

      生1:老师,课文第一段第一行中,您把会稽(huìjī)读成(kuàijī)。是怎么回事?

      师:你听得很仔细,刚才我读的是(kuàijī),会稽作地名时读(kuàijī)。还有疑问吗?请举手?

      生2:“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中“夫”的读音,我没听清楚,您能告诉我吗?

      生3:念fú,夫是引起下文的助词,只能念fú。

      师:对,很正确,那么这一句该怎么断句呢?

      生4:应该读成“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师:对,谁还对本文其它语句断句有疑问的?

      生5:“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该怎么断句?

      生6:应这样读——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师:好的,很正确。还有其它问题吗?那下面我们进行第二次朗读,全班齐读一遍。解决字词的问题。

      生7:第一段最后一句“俯察”如何理解?

      师:你知道“俯”是什么意思吗?

      生7:不知道。

      师:注意前边有一句话:“仰观宇宙之大”,知道“仰观”是什么意思吗?

      生7:是“仰头看”的意思。

      师:文言文中讲究前后对应,你根据“仰观”的意思猜猜“俯察”是什么意思。

      生7:“俯察”应该是“低头看,俯身观察”的意思。

      师:很好。大家还有疑问吗?

      生8:倒数第二段,“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中的“痛哉”如何理解?

      师:你先根据上下文推断一下。

      生8:是“痛快”吧?

      师:大家有不同意见吗?

      生9:我认为是“痛苦”,因为上文说的是人生苦短,不可能解释成“痛快”。

      师:不错,要注意通过文章的上下文来推断。还有其他疑问吗?

      生10:第一段中“所以游目骋怀”中“所以”与第三段中的`“所以兴怀,其致一也”的“所以”的用法相同吗?

      师: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哪位同学回答这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生11:我认为前一个“所以”是“用来……的”的意思,后一个“所以”是“……的原因”的意思。

      师:很好,很正确。

      师:还有别的疑问吗?

      学生沉默。

      师:好,大家提了很多问题了。我也提一个问题:“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中的“俯仰”与“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中的“俯仰”,意思一样吗?

      生12:我想是不一样的。前者是“低头抬头”的意思,后者做了引申,“低头抬头之间”,是“时间短暂”的意思。

      师:对,后者的意思是从前者抽象出来的,表示人生的短暂。

      下面进行第三次朗读。这一遍的任务是,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学生大声朗读)

      师:好,读完了,找一位同学说说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生13:我喜欢“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这是一段环境的描写,很少几个字就写了山、水、竹、清泉,写得很美。

      师:好,分析得很好,还有吗?(展示“崇山峻岭”的幻灯片,以增强感观效果。)

      生14:“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在这样葱幽的环境里,诗人饮酒赋诗,畅叙幽情确实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而且可以看出诗人淡雅的志趣。

      师:淡雅的志趣,好!还有吗?哪位同学再说?

      生15:“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这几句话对仗比较工整,语句整齐,而且展现出作者旷达的胸怀,还可以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

      师:很好,这位同学说出了这篇文章语言整齐的特点。我们知道王羲之时期骈文比较多,这篇文章整齐中又有变化,这是对骈文的突破。那么类似的骈文句还有哪些?

      生16:“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还有“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师:对,骈文句语言整齐,读来朗朗上口。下面我们来朗读第四次。大家齐读课文,从每一段找出一个词概括作者的感情。

      (学生齐读)

      师:好,找一个字概括作者的感情,谁先说?

      生17:第一段是“乐”,第二段是“痛”,第三段是“悲”。

      板书:乐──痛──悲

      师:既然有这三段感情,我们在读的时候能否将这种感情和文章结合起来,我们先分三不组朗读这三段,读出那种“乐”与“悲”的情感。再请三位同学各朗读一段。

      生18:(朗读第一自然段。)

      生19:(朗读第二自然段。)

      生20:(朗读第三自然段。)

      师:读得好,声情并茂。大家把文章的感情读了出来,下面我们一起看看第一段作者为何而乐,为何而痛,为何而悲?

      生21:第一段中写景色十分优美、许多贤人在一起*饮酒作诗,所以作者十分高兴。

      师:好,我们一起总结一下作者欢乐的原因。刚才说到“美景乐事”,还有别的吗?

      生22:聚会的人都很优秀。

      师:能用两个字概括一下吗?

      生22:可以说“优秀”。

      师:不错。

      生23:还有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所以作者感到快乐。

      师:这里是指天气好,用一个词概括一下。

      生23:是“天朗气清”。

      师:联系前者所说,作者感到高兴主要原因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那他感到痛苦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24:作者想到人生短短几十年,人生易逝,不禁感到悲伤。

      师:不错,选几个字就是人生苦短,好景不长。为什么感到悲伤呢?

      生25:作者看到古人死去,自己感到悲伤,想到自己死后,后来人也会感到悲伤,人类摆脱不了死的命运,由此感到悲伤。

      师:好,王羲之想到人生苦短,好景不长的痛苦,是一代代人都会有的。人类的生死之叹,永无休止,所以感到悲伤。王羲之以哲人的眼光看人生,提出一个最朴素、最深刻的命题──人总是要死的。我们每生活一天,就向死亡迈进一步。老师有一个疑问,我们到底应不应该想这个问题,想到这个问题我们又该怎样去面对?我感觉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必须对生命进行一次思考:王羲之面对美景,先是快乐,继而悲痛,还想到了死亡。这是不是有些消极悲观?怎么评价这种思想?

      生26:我认为作者是消极的。是对人世无常的一种消极感慨,是一种悲观厌世的情感。

      师:好的,有自己的见解。

      生27:这并不是一种消极的观点,作者在良辰美景面前能够有一种理性的思考,正如作者所说人生是短暂的,好景是易逝的。我们不能沉溺于乐事之中,要对自己的状态做一下思考,要在有生之年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掌声)

      师:这位同学很理性,在快乐面前我们要有些理性的思考。哪位同学再谈谈自己的观点?

      生28:作者在感叹人生苦短,是在告诉我们要珍惜现在的时光,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师:刚才两位同学的发言和老师不谋而合,我们为必拘泥于统一的答案,应该有自己的见解。确实,王羲之的悲叹不等于悲观,历史上留下叹声的人往往也留下了不朽的业绩,他们凭借自己的精神与成就获得了永恒的生命。

      师:同学们,这堂课我们一起聆听了王羲之关于人生的悲叹,但悲叹不等于悲观。人类虽然无法改变死亡的命运,但是人类的精神却可以永照千古。王羲之虽然已经作古,但他的书法艺术却永远散发着魅力,他为我们留下了千古不朽的《兰亭集序》。为此,我们更应该珍惜美好的青春时光,努力读书,学有所成。

      师:最后,让我们再朗读一次课文,体味王羲之的人生态度。

      (学生齐读课文作结,要求课后背诵全文。)

      【师生反馈】

      课后,学生同我进行了交流。就朗读的语调语速等细节进行了探讨,同时对怎样背诵全文提出了一些看法。并且希望我教给他们一些行之有效的背诵方法。我告诉这些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读,融入作者的情感,这才是背诵课文有效的方法。

      【案例反思】

      课后,我进行了反思。经验告诉我,在朗读教学中,不能泛泛而读,不能盲目朗读。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朗读前要预设适当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朗读,不是漫无目的,而是有的放矢。在这一堂课中,我围绕文章重点预设了一些问题,例如“边听边校正自己的读音、句读错误,划出自己有疑问的字词”、“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从每一段找出一个词概括作者的感情”等。

      其次,要合理评价学生回答的问题。我们老师不能轻意说学生的回答错误或不正确,否则会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会因此而遭扼杀。例如有的学生认为文章表现了王羲之消极的人生观。我没有表示否定,而是赞扬他的观点。对于这样的问题,开放性比较大,我们老师应求同存异,不必拘泥于参考资料上的固有的见解。

      再次,灵活多变的朗读方式也是很重要的。例如“范读”、“齐读”、“自由朗读”、“学生个人朗读”等。我在这堂课中就灵活采用了多种朗读方式,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教学效果也会更好。

      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有一定的教学机智能力。如何处理学生的回答与教师的预设之间的矛盾,如何应对课堂上学生突然提出的问题,等等。这些都是教学机智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机智能力。例如,有学生提出“所以”的意义和用法,还有学生回答“优秀”、“天朗气清”,或者提出一些其它的问题。教师要随机应变,灵活处理。

      可以说,朗读是学习文言文的一把钥匙。掌握了这把钥匙,学生在朗读中就能够有所感知,增加积累,形成语感。以后我会继续努力,不仅让学生得到积累,还能把文言文讲解的更加生动。

    推荐访问:兰亭集序 高一 必修 高一必修《兰亭集序》教案 菁选3篇 高一必修《兰亭集序》教案1 兰亭集序高中教案 兰亭集序是高一必修几的课文 高一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课件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