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优质范文 > 正文

    《芬兰教育》读后感,菁选五篇

    时间:2023-02-20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芬兰教育》读后感1  这本《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本书感觉有点像流水账,而且各章也连接不是很紧凑,感觉一般般吧。  气候:芬兰有部分国土在北极圈内,室内外温差相差20—30度,芬兰的室内全都有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芬兰教育》读后感,菁选五篇,供大家参考。

    《芬兰教育》读后感,菁选五篇

    《芬兰教育》读后感1

      这本《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本书感觉有点像流水账,而且各章也连接不是很紧凑,感觉一般般吧。

      气候:芬兰有部分国土在北极圈内,室内外温差相差20—30度,芬兰的室内全都有暖气热备。

      地理:左边瑞典,右边俄罗斯。

      芬兰的学校是没有校服的,为什么呢?

      因为芬兰不仅学费全免,营养午餐,教科书,居住偏远孩子的交通费都是*出的,用的每一分每一毛都是纳税人的钱,没有校服和教育和学习成果无关。不像某些国家不穿校服就不能进入学校,如果校服只是为了更好的管理,那学校的教育目的不久变成了先求管理,其次才是关注学生吗?

      芬兰的教育特点先见森林再见树木,先让学生喜欢上这个科目或者某项活动,而不像东方这么在意某个细节不断的,不断练习不断重复,使学生厌恶。

      芬兰在17世纪定下了一个规定,凡是要结婚的人就必须能看懂圣经,于是教育就慢慢的发展~~芬兰教育改革是从边缘山区的地方开始改革的,因为这样反对的声音比较少。现在的教育规划是教育部定出一个教育大纲,课程教科书(有很多版本)都是由老师(中小学老师必须有硕士学位)自由安排。学校与学校,不会去所无谓的竞争,排名,学生与学生更不会做原本起跑点就不公*的较劲。

      芬兰教育理念不放弃每个学生,是教育落差最低的国家。无论城市还是郊外,教育的资源不还相差很多。没有后进班,只有辅导班。后进生有多少制度和师长先放弃他们,让他们也逐渐产生了自我放弃的心酸?如果我们的制度先放弃他们,而又期待他们自谋生路,岂不是把教育的义务和日后社会可能面对的矫正成本,一股推向全民去共同承担?是谁真正放弃他们,让他们自暴自弃?整个社会和教育的既得利益者,难道没有丝毫责任?如果社会是环环相扣,互相依赖,如果职业是不分贵贱,教育是有教无类,那我们做到了什么?我从来没有想过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这千年百年来对我们在不熟悉的教育理念。却在北欧扎扎实实地付诸实现!芬兰只是有一句话,不让一个落后,而真实的执行。

      对于肢体有缺陷的学生可以申请一个辅助教员费用*给,而对与质优生是芬兰教育比较弱的,他们觉得质优生他们想学更多东西的话会自己找书看,把资源放在最重要的普通同学身上。

    《芬兰教育》读后感2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来源于芬兰,可是我印象中的芬兰只有桑拿、NOKIA,通过这本书从教育的角度重新认识了芬兰,很多国土处在北极圈内,面积与德国一样大,被瑞典多年殖民,国民十分珍惜独立,也特别重视教育,芬兰的综合教育实力全球第一,这其中一定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怀着这样的想法,认真阅读了这本书,并且深深为之打动,内容*实但精彩纷呈,到处都可以碰撞出教育思维的火花。

      作者陈之华女士,旅居芬兰六年,两个女儿都得益于芬兰的教育。其本人有众多头衔,其中赫尔辛基国际妇女会理事可能使其有机会全面地了解芬兰的教育。现为自由作家与专栏作者,其博客《北国风情》获2007全球华文博客最佳“生命记录”首奖。

      翻开这本书,一口气就读完了大半,内容*实处处都是实例与感悟,可能与我的教育工作有关,从自己孩子受教育的角度出发更细致地帮助我们看清芬兰教育的实质,让我与大家一同揭开芬兰教育的面纱。

      一、见树又见林的教育全局观。

      大多数情况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点接着一个点学习,一个动作学会再学习另一个动作,学完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缘身在此山中,学生不能将学习的内容连系起来。这样带来的问题就是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失去了学习动力后再好的教学方法都会失效,我们身边很多学生都是这样的情况。芬兰人则站在全局的角度进行教育,从保持兴趣入手,学生学习激情得以保证。教育我们的孩子时,一定要适时站在全局的高度统领全局,审视整个学科,学习效果则可以保证。

      二、人生是场马拉松。

      人生是比赛吗?答案是肯定的。可是比赛的对手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要自己比自己的进步速度、耐力,不是大家站在一条起跑线上比输赢,短跑才能比出输赢,一生的长跑如何比较?正因为我们有了比赛的观念,所以小孩子甚至见不得同班同学比自己优秀,天天拼命去补习。比赢了这场比赛,却失掉整个人生。与自己比则是一个朴素的教育理念,人与人没有相同的,体现在学习能力方面差别更大,人与人之间可以对比的学习内涵更少,受教育的个体自己的进步程度应是最重要的,这样可以培养出个性、上进的个体。放在学校教育我们要注意到教育的多样化,减少学生之间的比较对学生造成的伤害。

      三、精英教育。

      精英引领着社会的前进,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教育中的精英要非常慎重,因为孩子并不能完全理解社会竞争的法则,也不明白竞争的目的,很多情况“精英”的“情结”来自孩子后面那对渴望成功的家长。当有一天孩子发现他成不了精英时,心理上的落差,不知父母怎么去帮助解决。芬兰人不培养精英,却个个都是精英,这来源于教育理想,这是一种大智慧,我们只是为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就行了,种下一颗适合的种子,等到种子发芽之时,很快就可以收获丰硕的果实。从另一角度看,芬兰人也珍惜每一名学生都是宝贵的人力资本。

      四、用家庭教育赢世界。

      学习一个持久的动力来源就是习惯,哪里可以养成这样的习惯,是家庭,一个爱读书、爱学习的家庭是想孩子出息的地方。家里还要多放些报纸杂志,放在一个伸手就能拿得到的地方,不愁孩子不读书,一家人共同读书看报,学习就成为享受,不会感觉是一种累赘,作父母更要热爱学习,用自己的行为引导孩子共同进步。

      五、关于语言学习与阅读。

      很多家长一定会头疼孩子学英语的时机,芬兰的教育则说明了母语的重要性,母语起到文化的传承作用,先学好母语再学英语一点都不迟,芬兰本国的语文就有三四种,加上官方语言是瑞典文民众还要学习英语,国发学习语言的难度其实很大,但举国上下,英语都讲得非常好,关键是学习英语的切入点,切不可从背单词、背文章、背句型开始,要先看动画片,并且要多看几遍、玩英文游戏等这样可顺利入门,之后就从听力入手,再鼓励背诵。从兴趣首手,找到合适自己孩子的学习方法,芬兰语言教育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课。

      关于阅读,这是孩子学习的最重要手段之一,阅读要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读什么书可是要家长多花心思的。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读书要符合他们的心理特点,但象老夫子、喜洋洋这类的快餐类书籍不可多读,也不能太早涉及到文学类的经典,这类书的内涵往往是悲剧情节,对孩子的心理发育不见得是好事,待到孩子的认知能力达到一定程度再读不迟。

      要多带孩子到图书馆,那里才有他们想要的东西,从他们读书的内容上可以反映出他们实质的心理需求,没有那么多书很难发现他们的真正需要。家长要与孩子分享读书的内容、快乐等。

      芬兰的教育为我们诠释了一个热爱学习的、*等的、尊重的国度,一个另人向往的精神*等家园,用最朴实的理念形成最优秀的教育,为我们的教育展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教育需要的是方法与智慧,要学习者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教育必将伴随个人终身成长。强烈推荐大家阅读这本书,充实自己的教育理念。

    《芬兰教育》读后感3

      在继续教育研修中,我选修了母校一位教授的课程。老师在授课中两度提到《芬兰教育世界第一的秘密》这本书,加之我对外国教育颇感兴趣,当即买了此书,读罢,我产生了一些思考。

      一是关于学校教育。当我读到“在芬兰教育中,学校与学校,不会做无谓的‘竞赛’、‘排名’;学生与学生,老师与老师,更不会做原本起跑点就不公*的较劲”时,我很吃惊。没有评比,没有考核,那岂不是乱套了?

      然而,我的忧虑是多余的,“不考核”不代表没有目标与方向。在看似宽松、自由的教育环境下,“信任”成为芬兰教育的核心价值。“防制不是管理的法则,相互尊重与相互信任才是教育的开始。”

      信任学生,培养他们独立管理与独立思考的能力。比如,学生每天上课的时间与节数不同,所上的课程也是随时调整。学生能够自主管理自己的时间,合理规划一天的行程,而不是死板地“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我想这也是我们的学生所欠缺的,我们把一天的时间切分成大大小小固定的几块,装在不同的“抽屉”里,到了固定的时间就打开对应的“抽屉”,让学生做一成不变的事情。就像《小王子》中的掌灯人,每天只会干一件事——“点灯”“熄灯”,这是何等可悲?当我们有大把富余的时间需要自主安排时,反倒无所事事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管理”“的能力,才是我们的教育所应给予的。

      信任教师,芬兰人意识到“如果一个社会体制对自己的教师连最基本信任都没有的话,那还谈什么教育呢”?只是很可惜,很少有人能够意识甚至做到这一点。我们都说“干教师,是一件良心活。”就我个人而言,如果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是万万不敢登上讲台的。只要我们有过准备不足的经历,我相信大家都会“痛定思痛”。且不说我们有多高尚,为了学生,为了家庭,为了学校。就单单为了自己的尊严与颜面,也会认真对待课堂与学生。因为谁都不想体会“被挂在讲台上”的尴尬与无助。归根结底,我们都是人,有作为人的尊严。那么,大胆地放手给教师,是不是会产生让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呢?我想一定会的。

      二是关于家庭教育。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人生究竟该是一次马拉松长跑,还是一场只在乎赢在起跑线的百米冲刺?”这句话深深震撼到了我,《虎妈猫爸》应该是*家庭教育的一个缩影——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家长们要给孩子挑最好的幼儿园,买最有优势的学区房,动用各种关系,以便让孩子进入最好的小学。此外,对孩子的兴趣培养是万万疏忽不得的,书法班、舞蹈班、绘画班、钢琴班、跆拳道班······形形色色的兴趣班,恨不得给孩子全部报上去,希望孩子从小就是一个多才多艺、全面发展的人。只是,现实情况是,孩子并不是对所有的兴趣班都感兴趣,在家长的“威逼利诱”下,孩子们利用有限的课余时间穿梭在各种兴趣班中,而家长们也被裹挟在迎来送往的大军中。我们不愿意让孩子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因为我们心中有太强的不安全感,也有着太多的期望!

      反观芬兰教育,他们想的却是“尽力帮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人生最适当的位置,让行行都能出状元”。我想我们在一路往前奔跑的过程中,是不是忘记了我们的孩子最合适什么、最喜欢什么、不适合什么、不喜欢什么,忘记了孩子最大的天性是“玩耍”与“游戏”。

      有一首小诗写道:“教育孩子,就像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慢一点,再慢一点,不只关注开始起跑时的那百米冲刺,而是多一些理解与陪伴。在孩子十岁前,哪怕多花一两年时间用在孩子习惯的养成上,在漫长的马拉松长跑中,孩子才会对各种事物拥有持续不断的动力与兴趣。老话说的“磨刀不误砍柴工”,也是同样的道理。

      此外,此书还让我意识到阅读习惯养成的重要性——阅读是终生资产。芬兰的孩子每天会坚持至少半小时阅读,就像每天要洗漱一样自然而然,没有强制与要求。因为他们知道读多读少,是自己对自己负责,并且读书是以乐在其中为宗旨。这让我想到了我们现在的阅读现状,要求孩子读什么、怎么读,还要定时检查。当阅读成为一种任务的时候,它便很难形成一种自觉。但我不得不承认,适当的强制与要求还是有必要的,当一切步入正轨后,便可以撤掉外力这一“支架”。同时,我们做家长与老师的,需要做好孩子阅读的熏染者与同行者!

      芬兰教育中的智慧还有很多,比如无论练习技能还是教学,都主张“先见林,再见树”,让学生对知识或者技能有了总体的了解形成兴趣再进行学习,这远比支离破碎地教授好的多。就像溜冰或者花样游泳,从一个个肢解的动作开始,孩子只会过于注重细枝末节;反之,向他们展示了各种溜冰姿势、各种游泳动作后,孩子的好奇心与兴趣就会大大激发,学起来自然有动力,再进行细致的动作指导,孩子便不会觉得枯燥乏味了!教授技能如此,课堂教学亦是如此!

      总结芬兰教育能如此成功,得益于以下几点:一是对人的充分信任与尊重。他们相信每个人都有价值,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给了孩子、家长与老师更多的自*。其实对于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学生,是否也应如此?“信任”应该成为最强有力的“武器”。二是踏实做好事情的心态,“一步一个脚印,不求快,不求第一,不求立竿见影”。去除了过强的“功利性”,我们才能把眼前的路看得更清楚,“不疾不徐,不争不抢,不以赢为目的”,很多事情便水到渠成了。三是拥有自信,拥有宽广、开放的胸怀。多国语言交融荟萃,芬兰不排外、不自卑,而是主动为孩子营造学习多国语言的机会。他们知道学习母语是根,而学习外国语言既能够有助于母语的传播,又能够快速而广泛地与世界接轨。这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见解与胸襟是否也值得我们学习?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们不是妄自菲薄,而是“睁眼看世界”。在向他人的学习中,完善自己,成就自己。既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为何不取来一用呢?

    《芬兰教育》读后感4

      摘抄:人生究竟是一场马拉松长跑,还是一场只在乎赢在起跑点的百米冲刺?芬兰教育一心想的,是不让一个孩子落后,尽力帮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最适当的位置,拥有完整丰富的人生,而且她做到了。

      芬兰教育体制真心把每个别人家的孩子,都珍视为自己的宝贝,去拉拔抚育、用心灌溉,给予时间、空间,找到人性中善良的一面,协助鼓励养成学习动力,从不刻意强调精英、先进、竞争、比较,从不要求学生和老师具备超人能耐,从不奖励全勤与整齐划一,而将人人视为有着喜怒哀乐的*凡人性,然后从人性的根本上,去寻思如何陪着他们健康、正常地走完成长中的教育。如此而已。

      我最羡慕芬兰老师的,不是他们优渥的待遇,不是他们全球最少的课时,最长的假期,不是他们几乎不用批改作业,更没有一些形式的官方文件要上交。而是整个社会给予老师的充分尊重和信任。

      他们的学校从不给老师做无谓的评比和评分,教育机构的官员们的回答是:“我们的老师,都是一样好!”芬兰人还会反问:“请问,对老师作评比的意义何在?”

      当然,我们也讲信任和尊重,但是似乎停留在举旗帜,喊口号阶段。而*的怪现象是,口号喊得越响亮的,问题就越严重。于是,社会不信任教育部门,教育局不信任校长,校长不信任老师,老师不信任学生,反过来,学生也不信任老师。所以,一级一级下来,设计了无数的条条框框,来进行管理。然后,揪住一点小错,就无限放大,喋喋不休。比如现在的安全问题,已经到了草木皆兵的程度:学生如果假期游泳,出现了人身危险,班主任要为此负责。外来人员闯入校园,和班上学生发生冲突,班主任要为此负责。这些规定简直让人啼笑皆非。

      为了安全问题,我们已经取消了春游,秋游,取消了大部分的校外活动,那再接下去,是不是要把我们的高中生放到保温箱里才觉得安全?

      同样的,芬兰的教育也给了孩子们充分的信任和尊重。这种尊重,不是浮于言语上的,而是扎扎实实的落实于行动中的。他们的教育参事在一次演讲中说:“赋予自由,就是责任的开始。”

      芬兰的学生上课,没有固定的时间,上了中学之后,没有固定的教室。信任起于自我管理。老师和学生之间,不存在类似“警察和囚犯”的管制。

      芬兰的教育是全球最均衡,学生成绩落差最小的教育体制。他们不强调“精英”,教育体系不带头,不鼓动,不排名,希望落实相对的*等,以此为教育施政最基本的考量。毕竟,天才与精英是真正的少数。并且,他们为社会小众和弱势群体倾注更多的教育资源,对智力不足,身体残障,移民的孩子,都保障相对公*的手教育权利,将他们努力转化为社会安定发展的中坚力量的一部分。

      我们的教育,大概是人口众多的关系,充满着紧张的竞争,是多数人争取少数的良好教育资源的过程。因为这样的背景,学校也仿佛变成了优胜劣汰的冷血丛林,对于暂时没有跟上大部队的同学,我们只是过分强调他个人的努力,而没有能力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引导他们寻找出自己的兴趣和出路。甚至有时还会不自觉地冷嘲热讽,让他们在中途就自我放弃。

      “有教无类”,“众生*等”已经变成了苍白无力的口号。

      “不抛弃,不放弃”。在教育的途中,坚持永远比放弃艰难。我希望我能带着三班的所有同学在接下去的九个月里,无论风雨,共同前行。

    《芬兰教育》读后感5

      读了《芬兰教育世界第一的秘密》这本书,我产生了一些思考。芬兰,国家很小,人口也就几百万,却被大家誉为“教育最强国”。这里的孩子成绩好,创意强,还能快快乐乐地成长,这到底是怎样做到的呢?

      一是关于学校教育。在芬兰,他们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竞争,而是唤醒自己。如果有的孩子不擅长学习,也没有什么艺术特长,那怎么办呢?他们会回答:这也没关系,我们要让孩子们仍然能发现自己的力量,可能是为人公正、有创造力、有雄心、擅长团队合作,或者很善良、有毅力、有好奇心、有同情心,或者拥有爱。

      保护孩子的人格,唤醒每一个人的内在力量,而不是以分数论英雄。这让我想到了我们学校的星卡评价,和芬兰的教育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让每个孩子轮流做英雄。

      二是关于家庭教育。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人生究竟该是一次马拉松长跑,还是一场只在乎赢在起跑线的百米冲刺?”

      有一首小诗写道:“教育孩子,就像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慢一点,再慢一点,不只关注起跑时的百米冲刺,而是多一些理解与陪伴。在孩子十岁前,哪怕多花一两年时间用在孩子习惯的养成上,让孩子在“自律”的路上越走越远,在漫长的马拉松长跑中,孩子才会对各种事物拥有持续不断的动力与兴趣。

      在芬兰,家长并不担心陪孩子写作业,因为老师不会给孩子留太多的家庭作业,会留出时间来让孩子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去学习建筑类的课程,让孩子在动手的过程中,懂得基本的建筑原理,提升美感,学会如何欣赏、理解建筑。

      如果孩子们作业写得好,老师还会给他们一个“越狱卡”。越狱卡是干什么用的呢?当孩子下次不想写作业的时候,就可以用这个越狱卡来行使这项特权。这让我联想到我们学校的“自主作业”,四年级及以上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选择,选择全自主、半自主、或加自主,可以对自己不喜欢的作业说“不”,这就把选择的权力交给了孩子;同样,一至三年级的孩子也可以在家长的指引下“免写作业”,作业负担轻,孩子和家长幸福感满满。这也正是我们要做的提质减负。

      教育之路是漫长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一起努力,共同在教育、教学之路上前进。


    《芬兰教育》读后感 (菁选5篇)扩展阅读


    《芬兰教育》读后感 (菁选5篇)(扩展1)

    ——芬兰教育读后感5篇

    芬兰教育读后感1

      这本《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本书感觉有点像流水账,而且各章也连接不是很紧凑,感觉一般般吧。

      气候:芬兰有部分国土在北极圈内,室内外温差相差20—30度,芬兰的室内全都有暖气热备。

      地理:左边瑞典,右边俄罗斯。

      芬兰的学校是没有校服的,为什么呢?

      因为芬兰不仅学费全免,营养午餐,教科书,居住偏远孩子的交通费都是*出的,用的每一分每一毛都是纳税人的钱,没有校服和教育和学习成果无关。不像某些国家不穿校服就不能进入学校,如果校服只是为了更好的管理,那学校的教育目的不久变成了先求管理,其次才是关注学生吗?

      芬兰的教育特点先见森林再见树木,先让学生喜欢上这个科目或者某项活动,而不像东方这么在意某个细节不断的,不断练习不断重复,使学生厌恶。

      芬兰在17世纪定下了一个规定,凡是要结婚的人就必须能看懂圣经,于是教育就慢慢的发展~~芬兰教育改革是从边缘山区的地方开始改革的,因为这样反对的声音比较少。现在的教育规划是教育部定出一个教育大纲,课程教科书(有很多版本)都是由老师(中小学老师必须有硕士学位)自由安排。学校与学校,不会去所无谓的竞争,排名,学生与学生更不会做原本起跑点就不公*的较劲。

      芬兰教育理念不放弃每个学生,是教育落差最低的国家。无论城市还是郊外,教育的资源不还相差很多。没有后进班,只有辅导班。后进生有多少制度和师长先放弃他们,让他们也逐渐产生了自我放弃的心酸?如果我们的制度先放弃他们,而又期待他们自谋生路,岂不是把教育的义务和日后社会可能面对的矫正成本,一股推向全民去共同承担?是谁真正放弃他们,让他们自暴自弃?整个社会和教育的既得利益者,难道没有丝毫责任?如果社会是环环相扣,互相依赖,如果职业是不分贵贱,教育是有教无类,那我们做到了什么?我从来没有想过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这千年百年来对我们在不熟悉的教育理念。却在北欧扎扎实实地付诸实现!芬兰只是有一句话,不让一个落后,而真实的执行。

      对于肢体有缺陷的学生可以申请一个辅助教员费用*给,而对与质优生是芬兰教育比较弱的,他们觉得质优生他们想学更多东西的话会自己找书看,把资源放在最重要的普通同学身上。

    芬兰教育读后感2

      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芬兰,一个北极圈的小国,透过《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给我的是深深的感动,。在这里,芬兰的教育体制真心把每个别人家的孩子,都珍视为自己的宝贝,去精心抚育,用心灌溉,给予时间、空间,从人性中善良的一面,协助鼓励每个孩子鼓起学习的无尽动力,不刻意强调精英、先进、竞争、比较,从不要求学生和老师具备超人能耐,而把每个人都视为有着*凡的喜怒哀乐的人,然后从根本的人性上去寻思如何陪伴孩子们健康,正常的走完成长中的教育。在1897年,距离今天100多年前,英国作家崔迪在《行过芬兰》一书里,就如此写过:“出众的教育制度,将会确保芬兰前途似锦!芬兰国家的未来,就仰仗她的教育制度!”她的语言式的观点,在今天果真应验了。

      一个缺乏自然资源、人口稀少、强邻环伺的小国,就因为有很深的自知之明,也知道唯一能建构起国家未来的,只有人力资源---这就仰仗教育。因此,在17世纪的芬兰典章中就定下规范,凡是即将结婚的夫妻,都必须要会识字,因为教会希望年轻一代都能阅读《圣经》。芬兰国会的提何能博士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我们这么小的国家,必须一起肩并肩作战,我们无法去区分彼此,区分贫富贵贱。也就是这样,唯有人人都有好教育,我们的国家才会有世世代代的人才,整个民族的前途,才会有希望。”正像芬兰的一线老师常常说的一样:我们这样的小国,不能容许社会上出现学习落差与失衡!在芬兰,没有所谓的后进班,只有引导班。

      对于资质稍显落后的孩子,他们的学习方式是从实务上去鼓励。因为他们比较坐不住,学习进度和别的学生不同,所以,特意设计一些可以从实践中学习的模式,并且和孩子们一起规划课程内容,从他们感兴趣的去着手,安排学生到各个商家去实习,然后再运用实务所学的经验来学习,并从中讨论生活中的各项课题。这是希望为他们创造出更多喜欢上学的原因,让他们更有意愿,并充满期盼来学校。听到这样至深的关怀,能不让人心生踏实与温暖吗?

      在芬兰,没有人放弃“后进生”,不但教育体制不放弃,更期望学生自己不放弃。只要学校和学生共同找出一种激励学习动力的生路,或许,这个过程比一般学生要漫长而曲折,但生命终究会自己寻觅到出口,只要给予它适当的机会和*等对待的诚意。这也正是芬兰教育的精髓所在-----不让一人落后!芬兰的教育者,是以切实,恳切,诚挚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教育工作,一位大学校长斩钉截铁的说:“我们未来的挑战之一,还是专注于如何减少中辍生的比例,因为百分之五到十五的比重,对芬兰这样的小国,实在是太高了。我们承担不起这样的人力资源耗损。我们的社会不能容许这样的学习不*衡!”从独立之初的内战到“二战”,让芬兰人相信了社会和族群不能自我隔离,只有充分落实教育与生活上的*等精神,才会得以生存和长期发展。就是这么执著于这个道理,才长期在全国各地各校,对于需要特殊教育辅导的学习缓慢学生,投入不间断的关心和更多的教育资源。“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在这个北欧国家扎扎实实地付诸实践。人生究竟是一场马拉松赛跑,还只是百米冲刺? 要想“赢在起跑线上,那就跑不成马拉松,因为需要调整步伐、调匀呼吸、自我激励的长程赛跑,不能只看重起跑点......

      在芬兰,孩子满7岁方可入学。因为他们认为,7岁的孩子,就心智与情绪各方面的发展相交成熟,适合开始小学学习。但如果孩子尚未准备好,会特设开启班或是预备班,此种也是有深意的。芬兰的教育者认为,孩子在10岁前是一切学习态度养成与阅读习惯建立的基础阶段。如果能及早在各方面多加观察觉到需要特别协助的孩子们,并配合他们的特别请况设计出适合他们发展学习能力的课程,即使是多了一两年时间,但日后整体教育所需要再为这些孩子付出的额外辅导与附加倾注的资源,就会相对降低。如果,身为父母,置身这样的社会,会是怎样的踏实与幸福啊!

    芬兰教育读后感3

      用一天时间读完了这本书,对芬兰教育有了初步的了解,主要给我以下几点启示:

      一、信息化

      书中介绍,芬兰学生都在网上进行考试,上课也要用电脑查找资料,这让我惊叹芬兰教育的信息化程度之高。看完书后,我在手机上看到《广州日报》的一则新闻——“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达6亿,青少年视力尤其堪忧,近视率居世界第一。广州大部分儿童、青少年也在遭遇近视困扰······市教育局牵头起草了《广州市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严禁学生将个人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带入学校的要进行统一保管······教学和布置作业不依赖电子产品,使用电子产品开展教学时长原则上不超过教学总时长的30%。”为了防止近视要限制电脑的使用。这跟芬兰学生天天接触电脑形成了明显的对比。我个人觉得学生近视的原因其实跟使用*板电脑关系不大,不然芬兰学生的近视率应该比我们高才对。反而信息化这是时代潮流,我们应该积极接受,如果学生能在网上做作业、考试,这将大大减轻老师的工作量,不少简单的题目可以依靠电脑完成批阅。

      我自己工作的学校也有*板班,学生上课可以使用*板电脑,但我个人觉得自己对*板对信息化的利用还是不到位的。可能根源在于自己对学生的不信任,不相信学生能借助*板电脑作出什么创意,课上所谓让学生借助*板查资料,不过是让学生从网络中找出某个问题的标准答案罢了,课上还不断警惕着学生有没有用*板做别的无关的事情。如何做到像芬兰的老师一样信任学生,对于我自己而言也是一个修炼。

      二、共享文具

      作为一名班主任,我非常喜欢芬兰的课室布置,像作者说的一样,就像家一般。如果课室像家一样,如果厌学的学生就会少很多吧。可惜受限于当前的课室空间——课桌几乎已经把课室填满,作为班主任也很难做出太多改变——比如增加沙发等温馨的物品。但我觉得芬兰课室里面提供文具的做法可以供我们参考。我的学生天天上课前就在找文具,数学课找圆规,语文课发现没有作文本用完了,物理课上没有架子夹试卷,美术课发现没有白纸。如果文具变成公共的,是否能解决这个问题呢。尤其是美术这类课程,为了上课每个学生都要买刻刀、白纸、水彩笔、水桶等各种东西,每周上完两节课这些东西就不用了,变成公共用品,可以节省不少开支,体现环保的理念,也方便收纳。

      三、跨学科合作

      我感觉我们各学科的老师更多是竞争关系——竞争学生的时间,总希望学生多学点自己科目的知识,多花时间做自己科目的作业,只要学生自己科目学好了,自己的学科是最重要的,才不管他其它科目怎么样。但细想一下,学生进入社会后,遇到的问题难道靠单一的学科知识就能解决吗?芬兰教育中的跨学科现象教学给我们很多启示。我们各科老师也应该改变心态,学会跟其他科目的老师合作。

      四、学生合作学习

      今天我们的课堂基本都会有小组探究的环节,倡导学生合作学习。但我觉得自己设计的合作环节其实是假合作。小组讨论的材料其实一个人也能看完,也能解决,而且合作学习时间最多只有7分钟,学生还没分完工,时间就到了。所以课堂的合作更多其实是组里的优生或者是组长做完了全部的任务。我觉得芬兰的小组合作才比较合理,任务足够有挑战性,而且时间也比较充裕,可以用几节课完成。如何把这种形式应用到我们的日常教学中,这值得我们探究。

      五、学校与社区相联系

      我觉得芬兰这方面真的做得很好,没有围墙,直接融入到社区里,社区成员与学校互动频繁。而我们最多只是请某些优秀学生家长来学校讲讲话,或者让社区民警来学校普法,学生对社区的了解还是很少的,在社区生活多年,也不知道当地的历史。其实与社区联系,更有利于学生的历史学习,特别是*近现代史部分,有助于加深他们的家国情怀。可惜我们对社区并不信任,对家长不够信任,总担心社区成员或者家长会给学校挑刺,会宣传学校的负面消息。

      从某个角度讲,这些问题都是信任问题——老师与老师之间互不信任,老师与学生之间互不信任,学校与社区之间互不信任,我们把大量精力用在防范对方,监督对方上了,而忽略了合作,那么这种不信任从何而来,为何芬兰就能做到互相信任呢?这也是我看书后的最大的疑问。

    芬兰教育读后感4

      这本《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本书感觉有点像流水账,而且各章也连接不是很紧凑,感觉一般般吧。

      气候:芬兰有部分国土在北极圈内,室内外温差相差20—30度,芬兰的室内全都有暖气热备。

      地理:左边瑞典,右边俄罗斯。

      芬兰的学校是没有校服的,为什么呢?

      因为芬兰不仅学费全免,营养午餐,教科书,居住偏远孩子的交通费都是*出的,用的每一分每一毛都是纳税人的钱,没有校服和教育和学习成果无关。不像某些国家不穿校服就不能进入学校,如果校服只是为了更好的管理,那学校的教育目的不久变成了先求管理,其次才是关注学生吗?芬兰的教育特点先见森林再见树木,先让学生喜欢上这个科目或者某项活动,而不像东方这么在意某个细节不断的,不断练习不断重复,使学生厌恶。

      芬兰在17世纪定下了一个规定,凡是要结婚的人就必须能看懂圣经,于是教育就慢慢的发展~~芬兰教育改革是从边缘山区的地方开始改革的,因为这样反对的声音比较少。现在的教育规划是教育部定出一个教育大纲,课程教科书(有很多版本)都是由老师(中小学老师必须有硕士学位)自由安排。学校与学校,不会去所无谓的竞争,排名,学生与学生更不会做原本起跑点就不公的较劲。

      芬兰教育理念不放弃每个学生,是教育落差最低的国家。无论城市还是郊外,教育的资源不还相差很多。没有后进班,只有辅导班。后进生有多少制度和师长先放弃他们,让他们也逐渐产生了自我放弃的心酸?如果我们的制度先放弃他们,而又期待他们自谋生路,岂不是把教育的义务和日后社会可能面对的矫正成本,一股推向全民去共同承担?是谁真正放弃他们,让他们自暴自弃?整个社会和教育的既得利益者,难道没有丝毫责任?如果社会是环环相扣,互相依赖,如果职业是不分贵贱,教育是有教无类,那我们做到了什么?我从来没有想过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这千年百年来对我们在不熟悉的教育理念。却在北欧扎扎实实地付诸实现!芬兰只是有一句话,不让一个落后,而真实的执行。

      对于肢体有缺陷的学生可以申请一个辅助教员费用*给,而对与质优生是芬兰教育比较弱的,他们觉得质优生他们想学更多东西的话会自己找书看,把资源放在最重要的普通同学身上。

    芬兰教育读后感5

      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芬兰,一个北极圈的小国,透过《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给我的是深深的感动,。在这里,芬兰的教育体制真心把每个别人家的孩子,都珍视为自己的宝贝,去精心抚育,用心灌溉,给予时间、空间,从人性中善良的一面,协助鼓励每个孩子鼓起学习的无尽动力,不刻意强调精英、先进、竞争、比较,从不要求学生和老师具备超人能耐,而把每个人都视为有着凡的喜怒哀乐的人,然后从根本的人性上去寻思如何陪伴孩子们健康,正常的走完成长中的教育。在1897年,距离今天100多年前,英国作家崔迪在《行过芬兰》一书里,就如此写过:“出众的教育制度,将会确保芬兰前途似锦!芬兰国家的未来,就仰仗她的教育制度!”她的语言式的观点,在今天果真应验了。

      一个缺乏自然资源、人口稀少、强邻环伺的小国,就因为有很深的自知之明,也知道唯一能建构起国家未来的,只有人力资源这就仰仗教育。因此,在17世纪的芬兰典章中就定下规范,凡是即将结婚的夫妻,都必须要会识字,因为教会希望年轻一代都能阅读《圣经》。芬兰国会的提何能博士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我们这么小的国家,必须一起肩并肩作战,我们无法去区分彼此,区分贫富贵贱。也就是这样,唯有人人都有好教育,我们的国家才会有世世代代的人才,整个民族的前途,才会有希望。”正像芬兰的一线老师常常说的一样:我们这样的小国,不能容许社会上出现学习落差与失衡!在芬兰,没有所谓的后进班,只有引导班。

      对于资质稍显落后的孩子,他们的学习方式是从实务上去鼓励。因为他们比较坐不住,学习进度和别的学生不同,所以,特意设计一些可以从实践中学习的模式,并且和孩子们一起规划课程内容,从他们感兴趣的去着手,安排学生到各个商家去实习,然后再运用实务所学的经验来学习,并从中讨论生活中的各项课题。这是希望为他们创造出更多喜欢上学的原因,让他们更有意愿,并充满期盼来学校。听到这样至深的关怀,能不让人心生踏实与温暖吗?

      在芬兰,没有人放弃“后进生”,不但教育体制不放弃,更期望学生自己不放弃。只要学校和学生共同找出一种激励学习动力的生路,或许,这个过程比一般学生要漫长而曲折,但生命终究会自己寻觅到出口,只要给予它适当的机会和等对待的诚意。这也正是芬兰教育的精髓所在不让一人落后!芬兰的教育者,是以切实,恳切,诚挚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教育工作,一位大学校长斩钉截铁的说:“我们未来的挑战之一,还是专注于如何减少中辍生的比例,因为百分之五到十五的比重,对芬兰这样的小国,实在是太高了。我们承担不起这样的人力资源耗损。我们的社会不能容许这样的学习不衡!”从独立之初的内战到“二战”,让芬兰人相信了社会和族群不能自我隔离,只有充分落实教育与生活上的等精神,才会得以生存和长期发展。就是这么执著于这个道理,才长期在全国各地各校,对于需要特殊教育辅导的学习缓慢学生,投入不间断的关心和更多的教育资源。“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在这个北欧国家扎扎实实地付诸实践。人生究竟是一场马拉松赛跑,还只是百米冲刺?要想“赢在起跑线上,那就跑不成马拉松,因为需要调整步伐、调匀呼吸、自我激励的长程赛跑,不能只看重起跑点。

      在芬兰,孩子满7岁方可入学。因为他们认为,7岁的孩子,就心智与情绪各方面的发展相交成熟,适合开始小学学习。但如果孩子尚未准备好,会特设开启班或是预备班,此种也是有深意的。芬兰的教育者认为,孩子在10岁前是一切学习态度养成与阅读习惯建立的基础阶段。如果能及早在各方面多加观察觉到需要特别协助的孩子们,并配合他们的特别请况设计出适合他们发展学习能力的课程,即使是多了一两年时间,但日后整体教育所需要再为这些孩子付出的额外辅导与附加倾注的资源,就会相对降低。如果,身为父母,置身这样的社会,会是怎样的踏实与幸福啊!


    《芬兰教育》读后感 (菁选5篇)(扩展2)

    ——芬兰教育世界第一的秘密读后感

    芬兰教育世界第一的秘密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芬兰教育世界第一的秘密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在继续教育研修中,我选修了母校一位教授的课程。老师在授课中两度提到《芬兰教育世界第一的秘密》这本书,加之我对外国教育颇感兴趣,当即买了此书,读罢,我产生了一些思考。

      一是关于学校教育。当我读到“在芬兰教育中,学校与学校,不会做无谓的‘竞赛’、‘排名’;学生与学生,老师与老师,更不会做原本起跑点就不公*的较劲”时,我很吃惊。没有评比,没有考核,那岂不是乱套了?

      然而,我的忧虑是多余的,“不考核”不代表没有目标与方向。在看似宽松、自由的教育环境下,“信任”成为芬兰教育的核心价值。“防制不是管理的法则,相互尊重与相互信任才是教育的开始。”

      信任学生,培养他们独立管理与独立思考的能力。比如,学生每天上课的时间与节数不同,所上的课程也是随时调整。学生能够自主管理自己的时间,合理规划一天的行程,而不是死板地“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我想这也是我们的学生所欠缺的,我们把一天的时间切分成大大小小固定的几块,装在不同的“抽屉”里,到了固定的时间就打开对应的“抽屉”,让学生做一成不变的事情。就像《小王子》中的掌灯人,每天只会干一件事——“点灯”“熄灯”,这是何等可悲?当我们有大把富余的时间需要自主安排时,反倒无所事事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管理”“的能力,才是我们的教育所应给予的。

      信任教师,芬兰人意识到“如果一个社会体制对自己的教师连最基本信任都没有的话,那还谈什么教育呢”?只是很可惜,很少有人能够意识甚至做到这一点。我们都说“干教师,是一件良心活。”就我个人而言,如果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是万万不敢登上讲台的。只要我们有过准备不足的经历,我相信大家都会“痛定思痛”。且不说我们有多高尚,为了学生,为了家庭,为了学校。就单单为了自己的尊严与颜面,也会认真对待课堂与学生。因为谁都不想体会“被挂在讲台上”的尴尬与无助。归根结底,我们都是人,有作为人的尊严。那么,大胆地放手给教师,是不是会产生让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呢?我想一定会的。

      二是关于家庭教育。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人生究竟该是一次马拉松长跑,还是一场只在乎赢在起跑线的百米冲刺?”这句话深深震撼到了我,《虎妈猫爸》应该是*家庭教育的一个缩影——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家长们要给孩子挑最好的幼儿园,买最有优势的.学区房,动用各种关系,以便让孩子进入最好的小学。此外,对孩子的兴趣培养是万万疏忽不得的,书法班、舞蹈班、绘画班、钢琴班、跆拳道班······形形色色的兴趣班,恨不得给孩子全部报上去,希望孩子从小就是一个多才多艺、全面发展的人。只是,现实情况是,孩子并不是对所有的兴趣班都感兴趣,在家长的“威逼利诱”下,孩子们利用有限的课余时间穿梭在各种兴趣班中,而家长们也被裹挟在迎来送往的大军中。我们不愿意让孩子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因为我们心中有太强的不安全感,也有着太多的期望!

      反观芬兰教育,他们想的却是“尽力帮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人生最适当的位置,让行行都能出状元”。我想我们在一路往前奔跑的过程中,是不是忘记了我们的孩子最合适什么、最喜欢什么、不适合什么、不喜欢什么,忘记了孩子最大的天性是“玩耍”与“游戏”。

      有一首小诗写道:“教育孩子,就像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慢一点,再慢一点,不只关注开始起跑时的那百米冲刺,而是多一些理解与陪伴。在孩子十岁前,哪怕多花一两年时间用在孩子习惯的养成上,在漫长的马拉松长跑中,孩子才会对各种事物拥有持续不断的动力与兴趣。老话说的“磨刀不误砍柴工”,也是同样的道理。

      此外,此书还让我意识到阅读习惯养成的重要性——阅读是终生资产。芬兰的孩子每天会坚持至少半小时阅读,就像每天要洗漱一样自然而然,没有强制与要求。因为他们知道读多读少,是自己对自己负责,并且读书是以乐在其中为宗旨。这让我想到了我们现在的阅读现状,要求孩子读什么、怎么读,还要定时检查。当阅读成为一种任务的时候,它便很难形成一种自觉。但我不得不承认,适当的强制与要求还是有必要的,当一切步入正轨后,便可以撤掉外力这一“支架”。同时,我们做家长与老师的,需要做好孩子阅读的熏染者与同行者!

      芬兰教育中的智慧还有很多,比如无论练习技能还是教学,都主张“先见林,再见树”,让学生对知识或者技能有了总体的了解形成兴趣再进行学习,这远比支离破碎地教授好的多。就像溜冰或者花样游泳,从一个个肢解的动作开始,孩子只会过于注重细枝末节;反之,向他们展示了各种溜冰姿势、各种游泳动作后,孩子的好奇心与兴趣就会大大激发,学起来自然有动力,再进行细致的动作指导,孩子便不会觉得枯燥乏味了!教授技能如此,课堂教学亦是如此!

      总结芬兰教育能如此成功,得益于以下几点:一是对人的充分信任与尊重。他们相信每个人都有价值,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给了孩子、家长与老师更多的自*。其实对于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学生,是否也应如此?“信任”应该成为最强有力的“武器”。二是踏实做好事情的心态,“一步一个脚印,不求快,不求第一,不求立竿见影”。去除了过强的“功利性”,我们才能把眼前的路看得更清楚,“不疾不徐,不争不抢,不以赢为目的”,很多事情便水到渠成了。三是拥有自信,拥有宽广、开放的胸怀。多国语言交融荟萃,芬兰不排外、不自卑,而是主动为孩子营造学习多国语言的机会。他们知道学习母语是根,而学习外国语言既能够有助于母语的传播,又能够快速而广泛地与世界接轨。这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见解与胸襟是否也值得我们学习?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们不是妄自菲薄,而是“睁眼看世界”。在向他人的学习中,完善自己,成就自己。既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为何不取来一用呢?


    《芬兰教育》读后感 (菁选5篇)(扩展3)

    ——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读后感

    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读后感1

      芬兰之于我只是一个国家的名字,用我仅有的地理知识知道那是一个欧洲的小国家,还有就是我的第一部手机是NOKIA的,我知道那是芬兰制造的。除了这些我对她一无所知。然而读完了陈之华女士的《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之后,让我对芬兰的教育肃然起敬,敬佩之余更多的是深思。

      从2000年开始,普受国际社会重视的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针对全球40余中学生,进行每隔三年举行一次的“国际学生评量计划”,到了2006年,全球已有57个国家、40万左右的15岁中学生参与测试。自2000年起,陆续公布的三次评量报告,让芬兰这个看似不起眼仅有530万人口的“小国”,跃升国际媒体和全球教育工作者的目光焦点,原因就在于芬兰学生的整体表现太出色了!芬兰学生们不只在阅读、解决问题能力项目上的评比排行高居不下,在数学、自然科学等项目,也和大家习以为常认定数理能力比较强的亚洲学生旗鼓相当。更可贵的是,OECD评量计划的57个参与国的学生中,没有通过PISA测验的*均比例超过20%,但芬兰学生受测的失败率却不到5%!这种均衡的教学成果,不仅让学生得以在“人文”和“数理”两大范畴之间正常游走学习,还显示出城乡与贫富之间的教育资源与*等受教的差异,相当之小!“世界上落差最小”的教育体制评量成就,让芬兰举世惊艳!突然吸引了世人的好奇目光;一连好几年,世界各国的大小参访团体蜂涌而入,一心想要了解芬兰教育成功的秘诀何在?

      一团接一团来参访,多到让芬兰教育机构应接不暇,其中来自西欧国家像德国、奥地利、法国、英国、西班牙、意大利、荷兰、瑞士,甚至像北欧邻居的冰岛、丹麦、挪威,以及大西洋对岸的美国等等,都派了无数的参访团来芬兰“取经”,更不用说来自亚洲的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代表团了。看来不分东西南北、不分种族肤色,大家都急于想知道,芬兰是如何办到的?芬兰的教育成就始终被OECD高高举起,绝非侥幸与偶然。

      芬兰人重视教育,是世界公认的教育体制最完善的国家之一。芬兰赫尔辛基大学主校区位于首府赫尔辛基的市中心,对应于*来说,这所大学位于人民大会堂的位置。教育事业在芬兰的地位,可见一斑。那么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是什么?说起来一点也不神奇:一:众生*等。二:社会资源向弱势群体倾斜。这里的*等,表现在城乡差距小;教育资源共享;各地校舍与建筑品质优良状况相同;学校与地方图书馆分布、藏书丰富情形相似;不论你我的出生和家庭,绝对保障享有高水*基础教育;不论你是在芬兰的哪个地方,你在学校所得到的教育是完全一样的。芬兰从不强调精英教学,只在乎不要有孩子掉队,他们认为,有天分的孩子已经比别的孩子占了优势了,那么就多帮助一下有可能落后的孩子吧——芬兰是个小国家,学龄的孩子人数更少,靠扎实的教育和人才发展到如今的芬兰,不能承受哪怕不到1%的人才耗损。

      芬兰的学生是没有制服的。若问,为什么没有制服?没有制服,如何管理呢?在芬兰,无论是教育专家还是普通教师都会反问你,教育的根本是什么?是管理,还是学习?他们认为,教育的根本,不是让学生穿上整齐划一的制服以便管理,有限的教育经费也可以节省下来,用在对教育有真正意义的地方。归根结底,一个国家教育的良好发展与秩序,是同丰厚的经济、清明的政治、完善的体制、开放的文化心态所构成的良好社会环境是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的。国家好,则教育好。教育好,则国家的未来更好。教育的本质是为了给孩子良好的学识、心态和人生,从而促进社会良性成长,是为了让大家都好。如果脱离了好的社会氛围而一味讲求“精英教育”、“从幼儿园开始赢在起跑线”,这样给孩子的.,只是一生无尽去争去抢的烦恼。天才与精英毕竟是极少数,大部分的孩子,要过的还是*凡充实的人生啊。

      在芬兰,那里的教育处处都体现着公*。一个最基本也最*凡的真理。由此想到我们的教育,城乡的差距,大城市与小城市的差距。每个地方的教育优先权。我们的不*等已经在教育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教育的不公是最大的不公,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教育能提供给我们的下一代一个相对的公*。


    《芬兰教育》读后感 (菁选5篇)(扩展4)

    ——教育魅力优秀读后感5篇

    教育魅力优秀读后感1

      人类社会已经走过了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21世纪是一个开放的、多元的、充满矛盾和变化的世纪,是一个高科技迅速发展的世纪,是一个知识层出不穷的世纪,是一个以和*发展为主题、合作与激烈竞争并存的世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及面临挑战又存在重大机遇、成为世界强国的世纪。

      民族复兴的基础在于教育,教育发展的关键在于教师。教育魅力是一种感染力、影响力。古往今来,从孔圣人到蔡元培、陶行知,再到当代难以计数的优秀教师,无不具有独特的教育魅力大爱无言,人格高尚,治学严谨,学识渊博,亲切善诱,富于创新,深受学生喜爱、给学生巨大的感染力,让学生印象深刻,受益终身。

      教师这个职业、医生与建筑师、律师、工程师不一样,前两者与人有关,后三种与物质有关。而教师和医生,虽然都与人打交道,但是更多的医生的对象是人的身体与心理的健康,而教师,他关注的是儿童、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及其整个生命的发展。我们常说学生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是首要。

      按照当今学生的生活规律来看,每周五天都需要上课,而每天他们在学校都要花上近10个小时的时间,占据了一天当中的5/12,去掉每天的睡眠时间等,学校在我们的生活中就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尽管学生不完全被教师左右,但教师的教育会成为一种力量,可引导人前进和向上。对于上学中的我们来说,学校和老师影响着我们的成长,有好也有坏。这种结果的体现或许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也或者是学生的适应度。

      在*古代,教师受到敬重,排位在天地君亲之后,也是属于“圣”的行列。在教师被敬重,被仰视的同时,也强调了一点,那就是“为人师表”。现在很多人都认为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但教师也是创造者,在为着学生的未来生活做创造。教师在学生面前呈现的不仅仅是他的专业知识,还有他的全部人格。当然,没有专业是不行的,但仅仅有专业,肯定也是不够的,重要的是教师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

      教师从事的是育人的事业,作为教师,首先是要自己像个人一样地活着,他才能对别人产生影响,一种使其*的影响。自己活得像人,并不是说像圣人,而是说你很真实、很努力、有信仰,你在为这个信仰践行。

      曾经作为一个学生,我对于教师有着很多的想法,希望自己也可以做一个好的老师。而现在看来,作为一个好的老师,我还是需要继续努力的。我相信我可以做到更好。

    教育魅力优秀读后感2

      “教育魅力”一词,是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第一次在国家文件层面提出的。与国家教育规划不谋而合的,还有首批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于漪老师。于漪老师的《教育魅力》,就像一面透亮的镜子,照出了我*时教育教学工作中的诸多瑕疵,鞭笞我为做一名更有“教育魅力”的教师而修炼自己。

      一、做善于反思的教师

      读《教育魅力》一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做一名有“教育魅力”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持续发展的人。教师应对这个世界永远有一种好奇,保持着发现的眼光,每逢遇到一个新的领域,不是畏缩后退,而是积极地进入,去了解更多,包括对周围世界也要经常去发现。这是一个不断追求自己生命的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在帮助别人完善的同时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要追求持续发展,善于思考必定受益无穷,教师应该每天进行自我反思,直面教育的现场,做到:爱心和责任心在撒播中闪光,无私的品格在奉献中发扬,恪尽职守的精神在坚守中凝聚,精益求精的品质在钻研中提升。

      二、做有亲和力的教师

      做一个有亲和力的教师,深入到学生的内心去,才能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在教育中,亲和的语言就如春风化雨,细细密密润禾苗,如清泉小溪涓涓入心田。课堂上和学生进行知识和思想的交流,语言要自然亲切,热情明快,对学生的提问、辅导解答要不厌其烦;课后更要融入到学生中去,和学生进行无拘无束的交谈。人无完人,学生在学习上难免有失误,或做了错事,这时教师也要能够循循善诱给予正确指导。学生生活中有苦恼或痛苦,要给予关爱,即使是一句温暖的话语,也会让学生心中燃起暖暖的爱意。

      三、做有个性化的教师

      “教无定法”,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不同的教师在课堂上会演绎出不同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尽管有规定的教材和相应的教学内容及要求,却没有固定的台词,课堂教学给予了教师充分的空间,可以自由驰,自由探索。教师应根据自身的特色寻找适合的教育教学方法,有的教师学识渊博,课堂上旁征博引,征服了无数的学生;有的教师性格温柔,对学生有耐心有爱心,调皮的学生被收得服服帖帖;有的教师兴趣爱好广泛,能和学生打成一片,是学生的良师益友。这些都是有自己特色教育风格。在教学中,更应该设计独树一帜的个性化教学思路、寻求与众不同的个性化教学艺术、塑造別具一格的个性化教学风格、展现略高一筹的个性化教学品位。

      四、做有魅力的教师

      学校是孩子生活的重要场所,学校里教师的言行举止都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教师自身的魅力与其教育教学的成败是成正比的,只有教师自身有了教育的魅力,学生才会更加盼望与之交往学习,教育效果也才会更加有效。我觉得教师首先要有对学生的尊重、友善的态度和自身的幽默感等人格魅力,其次要具备视同仁、爱岗敬业的师德魅力,还得有渊博的学科知识、娴熟的教学技法和对学生认知的了解这样的学识魅力。做教师要对学生的一生负责,要传递、并且始终传递给学生“正能量”,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读罢此书,我更加坚信自己要做有“教育魅力”的教师,让教育成为一种力量,引导学生前进和向上!

    教育魅力优秀读后感3

      在这个特殊的假期里,我静下心拜读了叶澜和张汝伦写给老师们的通识教育丛书《教育魅力》在这里我找到了青年教师成长的钥匙。

      一、教师的使命,应从责任中担当。

      幼儿教师从事的就是为一个民族“护根”的事业,要有使命意识,不仅要看到当下,更应看到未来。

      有人说幼儿教师是个清苦的行业,但我们却在清苦中保持冷静,坚守一种超越感,因为我们每天都能体会到这份职业的喜悦和快乐。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想只有我们勇于将责任抗在肩上,勇于担当,才能让孩子们以我们为榜样,学会了自己在社会中应该干什么,该怎么做人。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能点亮和启迪孩子的心灵。我们为自己的言行负责,也就是为孩子们将来的行为负责。抱着一颗责任心去工作,我们就能把工作做得更细、更好、更出色。

      二、教师的魅力,应从创造中寻找。

      新时代的幼儿教师不仅是孩子们的贴身保姆、知心大姐姐、游戏大玩伴、行为养成的引导者,更是一位和孩子们整天在幼儿园的每处角落、每个场景、每件细微的小事,大胆创造快乐的创造者。因为只有一个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合理融入了自己的创造性和个性,才能使自己及受教育者在完成教育过程的同时享受教育的美好。

      我认为幼教事业和教师的魅力一定要与创造联系起来。和孩子们在一起,老师们也变得越来越像“大孩子”,他们力求自己变成一个女超人,无所不能;他们力求自己变成一个魔术师,百变戏法;他们力求自己变成一位艺术家,德艺双馨;通过不懈的勤奋和努力,将自己出神入化的扮演成多种角色,用一种创造的智慧去鼓励自己,即使在这个特殊的假期,也能宅在家里创造十八般武艺,开起直播,通过线上游戏,指导家长激发孩子心中的创造潜力,活生生将一份*凡的工作做得风生水起。

      三、教师的发展,应从自我中定位。

      每个人都有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作为教学管理者,若能敏锐地理解一线老师们表达的思想并按照他们本来面目接纳他们,会发现他们往往会朝着积极的、建设性的、自我实现的、成熟成长的方向发展。个人要发展,首先要成为一个真实的人,突破防御层,回到真我层,允许波动,允许节奏不同,允许差异,最终不忘自我定位,卓越发展。

      幼儿教师青春活力、阳光自信,但如果想要自己成为一个有魅力的幼儿教师,就应该是个真诚、有责任、有目标,愿意发现和创造的人。这样的你,一定会有魅力。

    教育魅力优秀读后感4

      最近品读了于漪老师所著的《教育魅力——青年教师成长钥匙》这本书,我感到受益匪浅。所谓魅力,就是对人的吸引力。文章有魅力,读者就愿意多读;人有魅力,别人就愿意与之交往。一个教师拥有魅力,学生就喜欢多亲近,聆听其教诲,正如《学记》所云:“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

      教育魅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蹴而就、轻易达成的,它需要经久的修养和锻炼。教育魅力的形成和提升,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愿不愿意”的问题。儒家说:人人皆可为圣贤;佛家说:明心见性,自行成佛。那就是说,每一位教师都可以成为魅力教师,都可以拥有一份独具鲜明个性的教育魅力。

      如何成为一个有魅力的教师,在品读《教育魅力》后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一)一个有魅力的教师应该是睿智、幽默的。其表现在老师自身应该有丰富的语言和很好的表达能力,富有诗情画意,在学习与生活中能引领学生去感受生活与学习中的美,使学生能快乐、幸福地在你所教的学科里学习、生活、成长。正如书中学生所说“幽默的老师会带来欢乐,使课堂不致单调”。

      (二)一个有魅力的教师应该是宽容的,他能和孩子们心贴心,善于鼓励赏识学生,在对学生的教育教学中善于循循善诱,在和学生的交谈的过程中能不断地启发、引导学生,他应富有责任感,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安全、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教育魅力》一书中有一段美国学者威帝以学生口所吻阐述的教师的宽容标准:“她装作不知道我的愚蠢,将来也是这样”“我相信她像其他人一样会发脾气,不过我从未见过”。教师们要以宽容的心对待所有学生,要知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教师不应该因为他们一方面的缺点而全盘否定他们。

      (三)一个有魅力的教师应该拥有渊博的学识。博学的老师能让孩子们不断地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不断地全面发展自己的学习能力,提高文化素养。跟着这样的老师学习,学生们会不断地进步。大量的事实证明,现代学生不喜欢那种古板、单调的老师,而是喜欢多才多艺、兴趣广泛的老师。这样的老师会像一块磁石一样把学生吸引住,成为学生效仿的榜样。

      教师的教育魅力在于教育实践,在于与学生朝夕相处、春风化雨的过程中。从教师教育魅力中启发:教师要关心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教师的魅力不仅仅来自丰富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来自人格魅力,正如书中的一句话:先器识而后文艺。孔子说:士先器识,而后文艺。意思是说个做个知识分子,先要有器度有见识,而后再谈文学与艺术的创作。倘若没有器识,无论技术是何等的精通娴熟,亦不足道,因此要做一个好的知识分子,必先做一个好人。

      在一个教师给予学生的教育中,什么关系着他的生命质量,不是“文艺”,而是“器识”。器识“是人格修养、视野情操、志趣品位等隐性内涵,但却是它们无形中影响着你一生的幸福质量。

      当今社会,大家太热衷于具体知识的学习,热衷于专业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了最关键的器识的培养。“文艺”好比是帆,处在显赫醒目的地位,是人生之舟前行的驱动;但“器识”是舵,隐在水下,看不见,却决定了生命的走向。现代人更多的是看到显形的帆,而忽略了隐形的舵,所以人生飘忽,彷徨迷茫,幸福自然无从谈起,哪怕走得再远,事业再辉煌。

      我们做学问、做教师,首先要用“先器识而后文艺”诫勉自己,再通过言传和身教将其传递给学生。

    教育魅力优秀读后感5

      “教育魅力”一词,是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第一次在国家文件层面提出的。与国家教育规划不谋而合的,还有首批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于漪老师。于漪老师的《教育魅力》,就像一面透亮的镜子,照出了我*时教育教学工作中的诸多瑕疵,鞭笞我为做一名更有“教育魅力”的教师而修炼自己。

      一、做善于反思的教师

      读《教育魅力》一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做一名有“教育魅力”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持续发展的人。教师应对这个世界永远有一种好奇,保持着发现的眼光,每逢遇到一个新的领域,不是畏缩后退,而是积极地进入,去了解更多,包括对周围世界也要经常去发现。这是一个不断追求自己生命的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在帮助别人完善的同时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要追求持续发展,善于思考必定受益无穷,教师应该每天进行自我反思,直面教育的现场,做到:爱心和责任心在撒播中闪光,无私的品格在奉献中发扬,恪尽职守的精神在坚守中凝聚,精益求精的品质在钻研中提升。

      二、做有亲和力的教师

      做一个有亲和力的教师,深入到学生的内心去,才能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在教育中,亲和的语言就如春风化雨,细细密密润禾苗,如清泉小溪涓涓入心田。课堂上和学生进行知识和思想的交流,语言要自然亲切,热情明快,对学生的提问、辅导解答要不厌其烦;课后更要融入到学生中去,和学生进行无拘无束的交谈。人无完人,学生在学习上难免有失误,或做了错事,这时教师也要能够循循善诱给予正确指导。学生生活中有苦恼或痛苦,要给予关爱,即使是一句温暖的话语,也会让学生心中燃起暖暖的爱意。

      三、做有个性化的教师

      “教无定法”,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不同的教师在课堂上会演绎出不同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尽管有规定的教材和相应的教学内容及要求,却没有固定的台词,课堂教学给予了教师充分的空间,可以自由驰,自由探索。教师应根据自身的特色寻找适合的教育教学方法,有的教师学识渊博,课堂上旁征博引,征服了无数的学生;有的教师性格温柔,对学生有耐心有爱心,调皮的学生被收得服服帖帖;有的教师兴趣爱好广泛,能和学生打成一片,是学生的良师益友。这些都是有自己特色教育风格。在教学中,更应该设计独树一帜的个性化教学思路、寻求与众不同的个性化教学艺术、塑造別具一格的个性化教学风格、展现略高一筹的个性化教学品位。

      四、做有魅力的教师

      学校是孩子生活的重要场所,学校里教师的言行举止都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教师自身的魅力与其教育教学的成败是成正比的,只有教师自身有了教育的魅力,学生才会更加盼望与之交往学习,教育效果也才会更加有效。我觉得教师首先要有对学生的尊重、友善的态度和自身的幽默感等人格魅力,其次要具备视同仁、爱岗敬业的师德魅力,还得有渊博的学科知识、娴熟的教学技法和对学生认知的了解这样的学识魅力。做教师要对学生的一生负责,要传递、并且始终传递给学生“正能量”,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读罢此书,我更加坚信自己要做有“教育魅力”的教师,让教育成为一种力量,引导学生前进和向上!


    《芬兰教育》读后感 (菁选5篇)(扩展5)

    ——生命教育读后感5篇

    生命教育读后感1

      《生命教育》不是一般意义上用手写出来的文字,而是一本用身体实践出来的好书。这些文字,没有一句灰色的理论,在字里行间,流淌着的是真挚的教育情怀与理性思考,因为,没有对教育的一种悲悯之爱,便无法让教育成为自己的宗教,没有一种对师生的慈父般的情怀,便不可能有那种跨越时空的漫步和建设性的思考与策略。

      我们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和尊崇,以热切而理性的思索努力追寻教育的本真,引导教育的实践:将生命融于教育,将教育融于生活,让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凸现生命的灵动、自由和独特,并以此渐臻生命的完满与幸福。

      生命:教育的原点。教育的起点是人的生命。生命的特征是有限性、无限发展的可能性、独特性及超越性。教育应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促进生命的成长,引导生命走向更加完整、和谐与无限的境界,引导生命从生存走向存在。在这里,原点,即为源点,是出发点。但又不仅仅如此。它同时是核心,是过程,是方法,更是目的。那么,教育的原点是什么呢?以人的方式来认识人、引领人。教育,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这种存在,并不单纯在于活着,更在于如何实现生命的价值,回归生命的本真,实现生命的灵动。因此,教育的一切都应为了人为了人的生命的唤醒、激扬、涵养和完善,为了人的生命的`强化、净化、优化和美化。当然,教育不能拒绝适当的灌输、训练和惩罚,但绝不能野蛮,甚至失去理性与人性。

      从生命意义上说,教育更应该像阳光,温暖心怀;像金色的河流,澄澈而明净。因为孩子的生命美丽如花,教育的作用就是让这些花朵绽放得更加绚烂,细细地倾听每朵花慢慢开放的声音!

      雨果曾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凡而谦逊的。我想,教师所从事的就是这种叶的事业*凡而伟大,教育的生命将会因爱而动听!

    生命教育读后感2

      那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天,我有幸拜读了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伍剑老师的作品《外婆,生命的光亮儿童教育小说 》。

      在《外婆,生命的儿童教育小说》这本书里,我知道了那个久远时代,幼时离开父母的伍老师与年迈的外婆生活在一起的艰辛岁月。他们虽然生活在僻远落后的山村,但外婆慈爱、勤劳、简朴、乐观却又无畏艰难,以苦为乐的个性,她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教会了“我”做人的道理。正应了一句名言“真正的教育不在口训而在于实行。”她常鼓励“我”努力读书,让“我”笑对艰难,堂堂正正,清清白白做人······

      在当时落后而贫穷的时代,外婆依旧是以微笑乐观面对生活。“外婆”失业以后,连买米的钱都没有了,她却坚定地告诉“我”:“没事,活人不会被尿憋死”“车到山前必有路······”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这样的,有些人就因为遇到生活中的一点点困难,就退缩,难道他们不明白,在前进的路上,没有任何一条路是一帆风顺的,只有在风雨中不怕失败的.打拼才会看到最美的彩虹。

      我们现在的生活与他们那时候相对比,各个方面都要好很多,丰衣足食,幸福满满。所以,我们更加要珍惜所拥有的生活,即使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我们也要努力克服困难,勇敢的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做一代新人。

      读完这本书让我终身受益,使我明白了:追梦的路上,除了要坚持,肯努力外,还得要勇敢无畏,才扛得起沉重的的梦想。

    生命教育读后感3

      读了冯建军先生的《生命与教育》,虽没有高山仰止之感,但内心的佩服与赞叹却是久久不能散去。虽然冯建军教授所追求的、所探索的生命教育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在残酷的教育现实前是无能为力的,但冯建军先生的深邃的思想会唤醒越来越多的有志之士去思考教育,去探索教育的真谛,去为还原生命教育的本质而跋涉。

      冯先生在书中从六个方面对生命教育进行了深入的阐述:生命,教育的原点;生命在教育中失落与反思;教育对生命的祈求与追寻;教育的生命品行;生命化教育的建构;生命的品质及其教育意蕴。其中第五章“生命化教育的建构”着力于生命完整性、自由、独特品质的描述,致力于探索如何让教育走出“异化的洞穴”,构建生命全面而和谐、自由而充分、独特而创造地发展的教育的根本使命,这是与新课改的共振,是每个在新教育之路上跋涉的有志之士所寻觅和期盼的。

      “生命化教育的建构”与当前的功利性的教育不同,所倡导的是全人的教育,关注的是教育学视野中的完整生命。

      冯先生认为,从静态上看本体生命的存在,人实际上有三重生命:一是自然生理上的肉体生命。作为肉体的生命。人是一个自然的存在物,但人又是人的特殊的自然存在物。认识自在之有,但更是自为之有。二是精神生命。意识性使人的生命扬弃了动物自在的本能,成为自为的精神存在。人正因为有精神的存在,是人超越了动物的本能,而获得了自由。与海德格尔、蒂里希的观点不同,冯建军先生认为,生命是一个有机联系的复杂体,强调人的精神性,并不能如同宗教的传统和中世纪的神学一般,否认人的自然生命的存在,相反,人的精神生命是基于自然的生命而发生的。三是社会生命。冯教授认为,人总是处于“社会关系”之中,并承担一定的社会角色,人的社会性存在方式既关联与人的内在意识,又有超越人的意识的感性对象性、客观普遍性。

      冯先生认为,生命化教育首先要敬畏生命。冯先生在呼唤,*的传统教育习惯于教人学习“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行为应该深深地反思一下了。这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文化,其价值观认为我们所拥有的生命不属于我们自己,它就像银行的活期存款,为着某种外在的价值,随时提取,随时奉献。即使对于一个没有能力保护自己的儿童,我们的教育也要求他为国家利益恪守职责。这种对生命置若罔闻、甚至践踏生命的的教育太值得我们反思了。

      冯先生认为,生命化教育的当前最要紧的任务是*儿童。所谓“*儿童”,就是要在教育中树立正确的儿童观。一方面把儿童当“儿童”看,承认童年生活的独特价值,让他们的生活充满童真、童趣和童稚;另一方面把儿童当“人”看,教育过程中,尊重人的特性。

      反观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过分的功利是我们眼中只有“物”,没有“人”,孩子对我们来说不过是考试的机器,是为老师获取分数、获取利益的工具。“人文关怀”、“生命教育”等已离学校太远。这是对孩子的虐杀,也是对教育、对历史的犯罪。刻不容缓,教育,需要我们从现在开始反思、实践,再反思、再实践……

    生命教育读后感4

      那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天,我有幸拜读了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伍剑老师的作品《外婆,生命的光亮儿童教育小说 》。

      在《外婆,生命的儿童教育小说》这本书里,我知道了那个久远时代,幼时离开父母的伍老师与年迈的外婆生活在一起的艰辛岁月。他们虽然生活在僻远落后的山村,但外婆慈爱、勤劳、简朴、乐观却又无畏艰难,以苦为乐的个性,她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教会了“我”做人的道理。正应了一句名言“真正的教育不在口训而在于实行。”她常鼓励“我”努力读书,让“我”笑对艰难,堂堂正正,清清白白做人······

      在当时落后而贫穷的时代,外婆依旧是以微笑乐观面对生活。“外婆”失业以后,连买米的钱都没有了,她却坚定地告诉“我”:“没事,活人不会被尿憋死”“车到山前必有路······”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这样的,有些人就因为遇到生活中的一点点困难,就退缩,难道他们不明白,在前进的路上,没有任何一条路是一帆风顺的,只有在风雨中不怕失败的打拼才会看到最美的彩虹。

      我们现在的生活与他们那时候相对比,各个方面都要好很多,丰衣足食,幸福满满。所以,我们更加要珍惜所拥有的生活,即使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我们也要努力克服困难,勇敢的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做一代新人。

      读完这本书让我终身受益,使我明白了:追梦的路上,除了要坚持,肯努力外,还得要勇敢无畏,才扛得起沉重的的梦想。

    生命教育读后感5

      世界很小很小,心的领域却很大很大。

      “爱”这种东西很空泛,它可以是看得见的,也可是看不见的,但它肯定是可以感受得到的,因为人是一种情感型的动物,它热血而不冷血!教师面对的不是冷冰冰的产品,而是一个个有着鲜活生命,正在茁壮成长的学生。很多情况下,爱是一种特殊的动力,可以创造新的生命,创造新的奇迹,创造教育的辉煌!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教师对学生的爱理应是无私的,而这种纯洁的爱,客观上必然是会赢得学生爱的回报。每位学生都是充满单纯、善良、天真的品性,我们对他们的爱,他们会铭记于心,会用同样的爱心和善举来回报这个世界的。面对突如其来的生日祝福,是感动、是欣慰,更是一种幸福!这就够了,爱的教育,就是使学生在感受到老师的爱后,把这种爱自觉地传播给周围的人,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而“乐其道”,因此爱的教育是我们教学上的巨大推动力。教育是一种“良心式”的工作,我们绝对不能让自己的爱打折,在学生最需要关心爱护的时候充分体现自己的爱心和善举,来偿还学生对我们的无止境爱。也许这需要用上我们的一辈子!

      同时,教育还需要博爱,古代教育家早就提出“有教无类”,“同在一片蓝天下,孩子们应该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新课程背景下也提出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白天鹅”要爱,“丑小鸭”更需要爱,唯有爱满天下才能换来桃李芬芳。面对“后进生”一次次“旧病复发”,老师应该是宽容地就势引导,把关怀和宽容作为与学生沟通的法宝,坚信教育是一个过程,必须循序渐进,切不可一步到位。坚持用自己满腔的热情和信心鼓励学生一次次战胜自己,把更多的关注投向他们,人心总是肉长的,总有一天,他们会被感化。在阅读那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名学生的教育手记,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将来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倾听,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欣赏,懂得赞美,善于交流,成为学生成长的伙伴,成为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和鼓励者。

      《生命教育》不是一般意义上用手写出来的文字,而是一本用身体实践出来的好书。这些文字,没有一句灰色的理论,在字里行间,流淌着的是真挚的教育情怀与理性思考,因为,没有对教育的一种悲悯之爱,便无法让教育成为自己的宗教,没有一种对师生的慈父般的情怀,便不可能有那种跨越时空的漫步和建设性的思考与策略。

      我们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和尊崇,以热切而理性的思索努力追寻教育的本真,引导教育的实践:将生命融于教育,将教育融于生活,让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凸现生命的灵动、自由和独特,并以此渐臻生命的完满与幸福。

      生命:教育的原点。教育的起点是人的生命。生命的特征是有限性、无限发展的可能性、独特性及超越性。教育应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促进生命的成长,引导生命走向更加完整、和谐与无限的境界,引导生命从生存走向存在。在这里,原点,即为“源”点,是出发点。但又不仅仅如此。它同时是核心,是过程,是方法,更是目的。那么,教育的原点是什么呢?以“人”的方式来认识人、引领人。教育,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这种存在,并不单纯在于“活着”,更在于如何实现生命的价值,回归生命的本真,实现生命的灵动。因此,教育的一切都应为了人——为了人的生命的唤醒、激扬、涵养和完善,为了人的生命的强化、净化、优化和美化。当然,教育不能拒绝适当的灌输、训练和惩罚,但绝不能野蛮,甚至失去理性与人性。

      从生命意义上说,教育更应该像阳光,温暖心怀;像金色的河流,澄澈而明净。因为——孩子的生命美丽如花,教育的作用就是让这些花朵绽放得更加绚烂,细细地倾听每朵花慢慢开放的声音!

      雨果曾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凡而谦逊的。”我想,教师所从事的就是这种叶的事业——*凡而伟大,教育的生命将会因爱而动听!


    《芬兰教育》读后感 (菁选5篇)(扩展6)

    ——《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读后感1400字3篇

    《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读后感1400字1

      芬兰之于我只是一个国家的名字,用我仅有的地理知识知道那是一个欧洲的小国家,还有就是我的第一部手机是NOKIA的,我知道那是芬兰制造的。除了这些我对她一无所知。然而读完了陈之华女士的《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之后,让我对芬兰的教育肃然起敬,敬佩之余更多的是深思。

      从2000年开始,普受国际社会重视的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针对全球40余中学生,进行每隔三年举行一次的“国际学生评量计划”,到了2006年,全球已有57个国家、40万左右的15岁中学生参与测试。自2000年起,陆续公布的三次评量报告,让芬兰这个看似不起眼仅有530万人口的“小国”,跃升国际媒体和全球教育工作者的目光焦点,原因就在于芬兰学生的整体表现太出色了!芬兰学生们不只在阅读、解决问题能力项目上的评比排行高居不下,在数学、自然科学等项目,也和大家习以为常认定数理能力比较强的亚洲学生旗鼓相当。更可贵的是,OECD评量计划的57个参与国的学生中,没有通过PISA测验的*均比例超过20%,但芬兰学生受测的失败率却不到5%!这种均衡的教学成果,不仅让学生得以在“人文”和“数理”两大范畴之间正常游走学习,还显示出城乡与贫富之间的教育资源与*等受教的差异,相当之小!“世界上落差最小”的教育体制评量成就,让芬兰举世惊艳!突然吸引了世人的好奇目光;一连好几年,世界各国的大小参访团体蜂涌而入,一心想要了解芬兰教育成功的秘诀何在?

      一团接一团来参访,多到让芬兰教育机构应接不暇,其中来自西欧国家像德国、奥地利、法国、英国、西班牙、意大利、荷兰、瑞士,甚至像北欧邻居的冰岛、丹麦、挪威,以及大西洋对岸的美国等等,都派了无数的参访团来芬兰“取经”,更不用说来自亚洲的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代表团了。看来不分东西南北、不分种族肤色,大家都急于想知道,芬兰是如何办到的?芬兰的教育成就始终被OECD高高举起,绝非侥幸与偶然。

      芬兰人重视教育,是世界公认的教育体制最完善的国家之一。芬兰赫尔辛基大学主校区位于首府赫尔辛基的市中心,对应于*来说,这所大学位于人民大会堂的位置。教育事业在芬兰的地位,可见一斑。那么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是什么?说起来一点也不神奇:一:众生*等。二:社会资源向弱势群体倾斜。这里的*等,表现在城乡差距小;教育资源共享;各地校舍与建筑品质优良状况相同;学校与地方图书馆分布、藏书丰富情形相似;不论你我的出生和家庭,绝对保障享有高水*基础教育;不论你是在芬兰的哪个地方,你在学校所得到的教育是完全一样的。芬兰从不强调精英教学,只在乎不要有孩子掉队,他们认为,有天分的孩子已经比别的孩子占了优势了,那么就多帮助一下有可能落后的孩子吧——芬兰是个小国家,学龄的孩子人数更少,靠扎实的教育和人才发展到如今的芬兰,不能承受哪怕不到1%的人才耗损。

      芬兰的学生是没有制服的。若问,为什么没有制服?没有制服,如何管理呢?在芬兰,无论是教育专家还是普通教师都会反问你,教育的根本是什么?是管理,还是学习?他们认为,教育的根本,不是让学生穿上整齐划一的制服以便管理,有限的教育经费也可以节省下来,用在对教育有真正意义的地方。归根结底,一个国家教育的良好发展与秩序,是同丰厚的经济、清明的政治、完善的体制、开放的文化心态所构成的良好社会环境是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的。国家好,则教育好。教育好,则国家的未来更好。教育的本质是为了给孩子良好的学识、心态和人生,从而促进社会良性成长,是为了让大家都好。如果脱离了好的社会氛围而一味讲求“精英教育”、“从幼儿园开始赢在起跑线”,这样给孩子的,只是一生无尽去争去抢的烦恼。天才与精英毕竟是极少数,大部分的孩子,要过的还是*凡充实的人生啊。

      在芬兰,那里的教育处处都体现着公*。一个最基本也最*凡的真理。由此想到我们的教育,城乡的差距,大城市与小城市的差距。每个地方的教育优先权。我们的不*等已经在教育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教育的不公是最大的不公,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教育能提供给我们的下一代一个相对的公*。

    《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读后感1400字2

      前段时间,听晓燕说,她们办公室的老师都争相传阅一本有关芬兰教育的书,热议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诀。因此激起我的好奇心,也想学习学习。暑假里,我终于如愿以偿,领到了《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这本书。在炎炎夏日里,有它相伴,少了许多酷热难熬的情绪,多了一些对当前的教育现状的深思。作为一个教育者,我又有不少苦闷,彷徨与无奈。

      芬兰,一个北欧的小国,全国有四分之一的地区都在北极圈以内,地理环境之恶劣,为何能让经济力和教育成果跃居全球第一?

      我从书中深刻领悟了教育的真谛,懂得了什么是信任的、*等的、均衡的、为孩子量身定做的教育,懂得了教育如何真正实现对人的尊重,正如作者在序言中写的:“整个社会和教育体制对于人的关怀、对于人的信任、对于人的尊重,以及对于人生到底是不是一场要赢在起跑线的竞赛的想法,是以更健康,更人文的深度,去厘定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芬兰没有所谓的“资优班”,孩子满7岁才入学,学校是没有制服的,没有督学,没有精英培养,考试次数不多,授课时数最少,学校不排名,老师不做绩效考核。我很惊奇地发现,我们一直倡导的“不让一人落后”、“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理念在这个只有500多万人口的小国得到了实现。

      一群学生兴高采烈地一起做饭,包括帅气的男孩;一群学生踩缝纫机,织布缝衣或拿起长针织毛衣,不分男女;一群学生用电气锯切割木头,包括娇气的小女生……这场景出现在课堂,你相信吗?在芬兰,这不是神话!在国际经合组织对全球40多国中学生进行的测评中,芬兰学生的整体表现超乎寻常,其他国家学生失败率超过20%,芬兰不到5%,世界落差最小的教育体制评量成就,让芬兰一举成名!

      芬兰教育不倡导学生从小就与人竞争,而是注重启发协调每个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和生命价值,建立可以一生遵循的正面学习心态。他们认为,竞争让人心的.良善和互助丧失,使社会趋向功利和恶性竞争,不通过竞争依然可以强化学生的学习动力,校正自己的学习目标,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他们更多地关注学习对每个个体的作用,以及学生自身对学习的感受。通过学习眷注自己的内心,这是对人探索新知的深层次的追索。比如他们的学科教学采取“见树又见林,先见林,再见树”的方式,先启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对整个学科有所了解,淡化细部知识演练,这和我们的思维截然不同。比如游泳课,老师会让学生先玩水,不惧怕水,体会水中乐趣,不急于教学生蛙泳、仰泳等泳姿,让学生自由逐浪,沉浮自如,一段时间后,学生真正喜欢了这项运动,学习动力自然产生。

      如果说*等是芬兰教育的内涵,那么信任就是芬兰教育的核心。尊重每一个独立的个体,因为社会需要各种不同人才;尽可能地不比较,不评分,所有的学习动力来自于个人的成就感,包括老师,这种成就感不是简单的赏识,而是制度层面的保障,文化层面的推崇,信任老师,信任学生。依据宪法规定,芬兰的老师可以自由选择上课的方式、内容,有充分的教学自由度和课程自*,自行决定教材与教学内容和进度;老师不批改作业,而由学生自行订正。他们认为“赋予自由,就是责任的开始”。

      “人生真的不是一场赢在起跑线上的百米冲刺,而是一场与自己赛跑的马拉松。一段一段的机械式的操练,固然能让孩子们一时之间在分数上比个高下,但对启发与养成一生的学习乐趣毫无帮助;只能让大家在害怕输在起跑点的阴影笼罩下,反而看不到学习过程这一片片美丽的学问森林。”在芬兰,一生中最重要的启蒙阶段,因为国家法律的健全,理念进步,老师赋予更多的爱心与耐心,以及更实在的教育方法,而能使学习不见得好,却另有爱好的学生真正健康无憾地成长。

      较少对孩子生活和学习上的管制,并不代表完全没有约束,这种约束是无形的,隐形的,是一种整体对于个体的足够尊重。精英式教育受益的是少数学生,芬兰式的普遍大众式教育惠及的是每一个学生,带来的必然是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教师得到教育制度最大的信任,最大的受益者是学生,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践行一个教师的职业道德,而不是功利地谋求个人成果。正如芬兰前阿赫所说:“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给他最好的人生”。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我想,不是让人有体面的工作,有大把的钞票可挥霍,应该是让人掌握生存的本领,让人懂得尊重,独立思考,让人内心更加清澈,让人活得有尊严,感觉幸福。如果有些国家的教育是如此,芬兰应该算一个,这是他们给孩子成长最好的礼物。

    《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读后感1400字3

      在继续教育研修中,我选修了母校一位教授的课程。老师在授课中两度提到《芬兰教育世界第一的秘密》这本书,加之我对外国教育颇感兴趣,当即买了此书,读罢,我产生了一些思考。

      一是关于学校教育。当我读到“在芬兰教育中,学校与学校,不会做无谓的“竞赛”、“排名”;学生与学生,老师与老师,更不会做原本起跑点就不公*的较劲”时,我很吃惊。没有评比,没有考核,那岂不是乱套了?

      然而,我的忧虑是多余的,“不考核”不代表没有目标与方向。在看似宽松、自由的教育环境下,“信任”成为芬兰教育的核心价值。“防制不是管理的法则,相互尊重与相互信任才是教育的开始。”

      信任学生,培养他们独立管理与独立思考的能力。比如,学生每天上课的时间与节数不同,所上的课程也是随时调整。学生能够自主管理自己的时间,合理规划一天的行程,而不是死板地“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我想这也是我们的学生所欠缺的,我们把一天的时间切分成大大小小固定的几块,装在不同的“抽屉”里,到了固定的时间就打开对应的“抽屉”,让学生做一成不变的事情。就像《小王子》中的掌灯人,每天只会干一件事——“点灯”“熄灯”,这是何等可悲?当我们有大把富余的时间需要自主安排时,反倒无所事事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管理”“的能力,才是我们的教育所应给予的。

      信任教师,芬兰人意识到“如果一个社会体制对自己的教师连最基本信任都没有的话,那还谈什么教育呢”?只是很可惜,很少有人能够意识甚至做到这一点。我们都说“干教师,是一件良心活。”就我个人而言,如果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是万万不敢登上讲台的。只要我们有过准备不足的经历,我相信大家都会“痛定思痛”。且不说我们有多高尚,为了学生,为了家庭,为了学校。就单单为了自己的尊严与颜面,也会认真对待课堂与学生。因为谁都不想体会“被挂在讲台上”的尴尬与无助。归根结底,我们都是人,有作为人的尊严。那么,大胆地放手给教师,是不是会产生让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呢?我想一定会的。

      二是关于家庭教育。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人生究竟该是一次马拉松长跑,还是一场只在乎赢在起跑线的百米冲刺?”这句话深深震撼到了我,《虎妈猫爸》应该是*家庭教育的一个缩影——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家长们要给孩子挑最好的幼儿园,买最有优势的学区房,动用各种关系,以便让孩子进入最好的小学。此外,对孩子的兴趣培养是万万疏忽不得的,书法班、舞蹈班、绘画班、钢琴班、跆拳道班······形形色色的兴趣班,恨不得给孩子全部报上去,希望孩子从小就是一个多才多艺、全面发展的人。只是,现实情况是,孩子并不是对所有的兴趣班都感兴趣,在家长的“威逼利诱”下,孩子们利用有限的课余时间穿梭在各种兴趣班中,而家长们也被裹挟在迎来送往的大军中。我们不愿意让孩子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因为我们心中有太强的不安全感,也有着太多的期望!

      反观芬兰教育,他们想的却是“尽力帮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人生最适当的位置,让行行都能出状元”。我想我们在一路往前奔跑的过程中,是不是忘记了我们的孩子最合适什么、最喜欢什么、不适合什么、不喜欢什么,忘记了孩子最大的天性是“玩耍”与“游戏”。

      有一首小诗写道:“教育孩子,就像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慢一点,再慢一点,不只关注开始起跑时的那百米冲刺,而是多一些理解与陪伴。在孩子十岁前,哪怕多花一两年时间用在孩子习惯的养成上,在漫长的马拉松长跑中,孩子才会对各种事物拥有持续不断的动力与兴趣。老话说的“磨刀不误砍柴工”,也是同样的道理。

      此外,此书还让我意识到阅读习惯养成的重要性——阅读是终生资产。芬兰的孩子每天会坚持至少半小时阅读,就像每天要洗漱一样自然而然,没有强制与要求。因为他们知道读多读少,是自己对自己负责,并且读书是以乐在其中为宗旨。这让我想到了我们现在的阅读现状,要求孩子读什么、怎么读,还要定时检查。当阅读成为一种任务的时候,它便很难形成一种自觉。但我不得不承认,适当的强制与要求还是有必要的,当一切步入正轨后,便可以撤掉外力这一“支架”。同时,我们做家长与老师的,需要做好孩子阅读的熏染者与同行者!

      芬兰教育中的智慧还有很多,比如无论练习技能还是教学,都主张“先见林,再见树”,让学生对知识或者技能有了总体的了解形成兴趣再进行学习,这远比支离破碎地教授好的多。就像溜冰或者花样游泳,从一个个肢解的动作开始,孩子只会过于注重细枝末节;反之,向他们展示了各种溜冰姿势、各种游泳动作后,孩子的好奇心与兴趣就会大大激发,学起来自然有动力,再进行细致的动作指导,孩子便不会觉得枯燥乏味了!教授技能如此,课堂教学亦是如此!

      总结芬兰教育能如此成功,得益于以下几点:一是对人的充分信任与尊重。他们相信每个人都有价值,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给了孩子、家长与老师更多的自*。其实对于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学生,是否也应如此?“信任”应该成为最强有力的“武器”。二是踏实做好事情的心态,“一步一个脚印,不求快,不求第一,不求立竿见影”。去除了过强的“功利性”,我们才能把眼前的路看得更清楚,“不疾不徐,不争不抢,不以赢为目的”,很多事情便水到渠成了。三是拥有自信,拥有宽广、开放的胸怀。多国语言交融荟萃,芬兰不排外、不自卑,而是主动为孩子营造学习多国语言的机会。他们知道学习母语是根,而学习外国语言既能够有助于母语的传播,又能够快速而广泛地与世界接轨。这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见解与胸襟是否也值得我们学习?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们不是妄自菲薄,而是“睁眼看世界”。在向他人的学习中,完善自己,成就自己。既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为何不取来一用呢?


    《芬兰教育》读后感 (菁选5篇)(扩展7)

    ——小说《爱的教育》读后感 (菁选5篇)

    小说《爱的教育》读后感1

      爱如空气看不见,摸不着,却又那么温暖,爱是要用心去感受的,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我的内心久久不能*静。

      本书的作者是意大利的亚米契斯,记录了发生在安利柯身边的各种感人的故事,此书以一个男孩——安利柯的眼光,从10月份开学一直写到第二年7月。书中没有过多的豪言壮语,几句普普通通的话语就让人感受到爱的伟大。

      爱是整篇小说的主旨,大至国家,社会,民族的大爱,小至父母,师长,朋友间的小爱。小说以一个小学生的眼光审视身边的美与丑,善与恶。用爱去感受生活的点点滴滴。人类最伟大的感情就是爱。

      善待别人,等于善待自己,给别人幸福,自己也能感受到快乐。那些总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人,甘愿为社会付出真情和爱的人,是最幸福的人。你对别人付出真心,自己也会收获一片真心。

      我要让自己做一个有勇气,充满活力而正直的人,一个敢于承担责任与义务的人。

    小说《爱的教育》读后感2

      我现在总是感到妈妈对我的爱少了,我对妈妈的爱戴也少了。但自从读了《爱的教育》后,我发现妈妈原来在暗暗的疼爱我。

      读了《爱的教育》中的《千里寻母》,我深有感触。它写的是一位母亲为了全家的幸福,为了让她的儿子能上学,这位母亲去了离家很远的芝加哥当保姆。她儿子乔治由于想让母亲回到身边,便开始寻找母亲。历经千辛万苦,总算找到了母亲。但由于干活太累,被送进医院。好心的女主人一直陪在乔治母亲的身边,直至乔治来到母亲的身边。当母亲看到自己的儿子后,万分激动,垂危的生命又重新有了动力。

      读到这儿我非常感动。这位母亲为了家人的幸福,到别的地方当保姆;为了多拿报酬生了重病也不说一声,直到晕过去。而我母亲呢?也为了工作而担忧,所以不爱别人打扰她的工作。可我却一直烦她,因此刚想出的办法被我一搅和就忘了,因此工作、稿子常常比别人晚那么一、两拍才交,也常常被老板批评。我真是太对不起妈妈了。

      曹聪,该吃饭了听到这熟悉的声音,我不禁鼻子一酸,眼泪便流了下来。

      通过读《爱的教育》我总算读懂了妈妈对我的那份暗暗的爱

    小说《爱的教育》读后感3

      《爱的教育》是我最喜欢的书。喜欢安利柯的机智,喜欢泥瓦匠的聪明可爱、充满活力,喜欢卡洛斐的爱财、小气。

      《爱的教育》这本书是以爱为主旨;整部小说都是以最*实的字来写的,这本书的作者:亚米契斯。他就是以人世间最*实、最伟大的爱来写的。整体来说写了小学生安利柯九个月的四年级生活的整个,也正有了这些才让我们融入到了“爱”。

      《爱的教育》这是一本日记体小说,记载了小学生安利柯整整九个月的四年级的生活。爱是整篇小说的主旨,在最*实的字里行间中融入了种种人世间最伟大的爱:老师之爱、学生之爱、父母之爱、儿女之爱、同学之爱。每一种爱虽都不是惊天动地的,但却感人肺腑、引人深思。

      整部小说以一个小学生最不染世俗的眼光审视着身边的美与丑、善与恶。这里有让安利柯引以为傲的好友卡隆的仪义之举,有品学兼优的班长代洛西的助人为乐,也有华梯尼的虚荣狭狭隘,诺琵斯的傲慢无礼,还有朴实可爱的“小石匠”,坚强不息的看洛西。他们身上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祖国深深的爱,对亲人对朋友的真挚之情,在朴素的字了行间默默地受到出自生命本身的深情厚谊,用爱去感受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教育是生命的某物,从未闻有人顾及。好像掘地,有人说四方形好,有人又说圆形好,反无人注意。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墟。《爱的教育》就是最理想的教育境界,就是把学校、家庭、社会都建立在感情的基础上,建立在爱的基础上,教育使爱得以升华,从爱出发,就从《爱的教育》出发。

    小说《爱的教育》读后感4

      我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每当畅游在书海中时,我觉得很快乐。寒假时,我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这是意大利的亚米契斯创作的,我得到了很大的启示。

      放下书本,我不断地思考着,爱是什么?或许它是我们在遭受挫折的时候得到的一点安慰,或许它是我们在生病时听到的一声关切的问候……《爱的教育》让我懂得了,爱所包涵的,还远远不止这些。

      《爱的教育》是一部日记体的小说,它以一个小男孩安利柯的眼光,讲述了他在校内校外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全书100篇文章,包括发生在安利柯身边各式各样感人的小故事,还包括亲人为他写的许多教育性的,具有启发意义的文章,以及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9则感人肺腑的“每月故事”。整部小说以一个小学生的眼光审视着身边的美与丑,善与恶。完全在用爱去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坚强的马尔科,你真棒,你是我心目中的英雄。只有十三岁的你为了寻找日夜思念的母亲,孤身一人离开家乡前往遥远的美洲,在大海上漂泊了27天,历尽千辛万苦,度过了一个个难熬的日日夜夜。钱被偷,流落街头,脚上磨出了泡,你没有停下脚步;他人的折磨和欺辱没有让你停下,寒冷、饥饿、病痛没有让你停下,精神上的折磨更是没有让你停下寻找母亲的脚步。这是怎样一种钢铁般的意志啊。这种意志让你一路追寻着母亲走过的足迹。你经历的痛苦、失望和恐怖也都被都被你这种钢铁般的意志战胜,一次次地重新燃起走下去的希望。正是这种意志让你最终找到了千思万想的母亲。我们这一代人,缺少的正是这一种意志。正是你,让我找到了我身上缺少的最珍贵的东西。

      《爱的教育》这本书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如果你做错了,要有勇气承认并承担责任。发现不公*的事,要见义勇为、打抱不*等等其中最让我感动的"就是撒丁岛的小鼓手了。

      我们需要用心去感受、去体会生活中的那些点点滴滴的真爱,我们需要将这些爱融入到社会中,用爱温暖身边的每一个人,就像一首歌中唱道:“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小说《爱的教育》读后感5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他的名字叫做《爱的教育》,为什么要叫爱的教育呢?因为爱打开了人们的心扉,是爱让世界更美好,爱改变了许多坏小孩。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叫恩利科的四年级小学生视角,写他在一学期里的故事。作者通过一件件*凡细微的事情,娓娓记叙师生之情、父子之情以及朋友之谊,展示人性的善良与纯洁,讴歌爱祖国、爱社会的精神。

      在文中我最喜欢的角色是卡罗内,我为什么这么喜欢他呢,因为他助人为乐,保护弱小的人。他最令我感动的是小刀割破了他的手指,深得连骨头都流露出来了,他也在坚持忍痛也不愿意告诉家长,因为家长会担心呀!这一点,有几个人做到了,一般人的话早就在父母面前说:“妈妈,好痛呀……”他只要看到大孩子欺负小孩子,心中的怒火就来了,一下子就跑了过去,不管输赢,他都不在乎,他只知道这一点:保护弱小也是一种美德。

      我最讨厌的人是弗朗蒂,因为他那别人的伤心来取乐,欺负弱小的人,上课不认真听讲,还特别狡猾,有一次他把老师惹急了,老师连拖再拖才把他拖到了校长室里,他被赶出了学堂,后来,他妈妈来了,那副摸样:脸色苍白穿的很不好。来到了校长室给他儿子求情,校长最终答应了他。等弗朗蒂回去的时候,他妈妈已经泪流满面了。所以弗朗蒂太讨厌了,千万不能学她那种德行,要以德罗西为榜样,学习他那种善良、善于思考、用功读书的品质。

      《爱的教育》里还有很多很多感人的事,是这本书教会了我助人为乐、保护弱小、知错就改、善良、用功……他是一本好书,他最主要的地方在于爱,学生之间的友谊之情,老师和同学之间的关心爱、尊重爱、父母之间和孩子之间的父爱如山、母爱如海。对祖国的爱国之情,这些都是爱,所以我们要用爱洒满人间,让美好的世界充满爱。


    《芬兰教育》读后感 (菁选5篇)(扩展8)

    ——爱的教育读后感400字 《爱的教育》读后感 (菁选5篇)

    爱的教育读后感400字 《爱的教育》读后感1

      《爱的教育》是一部流传久远的名著,讲述了一篇篇感人、生动的故事。有的故事带给我们开心快乐,有的带给我们反思,也让我们明白了许多道理。

      其中有个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大雪纷飞的冬日,一群小朋友们在雪地里玩耍。突然古路非不小心用雪球打伤了一位老爷爷的眼睛。他怕老爷爷责骂,不敢独自前去认错,于是他的好朋友卡伦就拉着他一起去向老爷爷认错。古路非向老爷爷诚恳地道了歉,老爷爷不但没有责骂他,反而还安慰他说:“没事的,这点伤很快就会好的,不必担心。”

      几天后,作者父子俩去探望那位受伤的老爷爷。这时,古路非也来了,他显得心情很沉重,很不安,老爷爷对他说:“我没事了,伤马上就会痊愈了。”说完,叫自己的孩子送古路非回家。

      在回家的路上,古路非把一个小包递给了老爷爷的孩子。孩子回家后打开一看,竟是古路非视为生命的集邮册。作者父子俩向老爷爷说明了集邮册的来历后,老爷爷决定把这本珍贵的集邮册还给古路非。

      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要勇于承认错误,做个负责任的人。

    爱的教育读后感400字 《爱的教育》读后感2

      《爱的教育》是一部日记体小说,以一个意大利小学生恩利科的视角,讲述了他在四年级开学到学年结束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这本书极富感染力,四年级小学生的日记,抒发了人类最伟大的.感情——爱。

      埃·德·阿米琪斯用他温柔的语言,诠释了这种伟大的感情。其实,爱一直在每一个人的心里,它在最柔软的地方茁壮成长。它像一棵树,当世间的人情之暖融入心里,就像春季的雨滋润了它,它便开花。

      美好、单纯的心灵使世界上充满了爱。在这部由温暖语言构成的书中,有出生富裕的德罗西,他因纯洁的心灵而显现出自身的善良与爱;卡罗纳是火车司机的儿子,内心朴实、善良,富有正义感,令人爱戴。小主人公生活在这样一个洋溢着温情与美德的爱的世界里,内心亦是美好单纯的,有爱的。

      这里的教师也充分表达着他们内心的善良:二年级的女教师深爱着学生,一会儿去同学家看望,关照班里生病的孩子;一会儿就得回家批改一大堆作业,还因辛勤工作而积劳成疾;过度劳累的班主任即使在发高烧时也念念不忘孩子们的功课……在这个学校的老师都是那样的富有爱,学生们被深深地熏陶,成为一个个内心纯洁、善良的孩子。

      爱,是人间最美好的情感。爱,使人间充满幸福。让我们去关爱身边的人,使世界变得更美好,生活更精彩!

    爱的教育读后感400字 《爱的教育》读后感3

      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有一篇文章让我很难忘,它的名字是《烧炭工人和绅士》。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诺贝斯的父亲是一位绅士,当儿子犯错时,他主动要儿子道歉,并亲自同贝蒂的父亲握手,这种做法非常值得称赞。在生活中,我们不能随便取笑同学,犯了错要及时改正,这样才是好孩子。

      生活中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有一次,我和妈妈去饭馆,妈妈买了两碗面,我们正吃着,这时走过来一个黑大汉,他头发乱蓬蓬的,脸上都是灰土,身上有很多油漆,手里端着一碗面,正在找座位,但万万没想到的是他却走到我们的桌前吃了起来,我不由得用手捂住鼻子,生怕闻到油漆味,于是我大口大口吃面,想趁早离开。我和妈妈吃完走出饭馆,走了一段路,发现包没有拿,我们立刻跑

      回饭馆,可是包己经不见了,我再一看,那个黑大汉也不见了,我大声说:准是那个黑大汉把我们的包偷了

      我们走出饭馆,突然,在人群中我看见了那个黑大汉,他手里拿着我们的包正在东张西望像在找什么人,几乎同时,那个黑大汉也看见了我们,他高兴地把包举起来急忙跑到我们面前说:我真怕你们走远了就赶紧追了出来。

      说完他咧开嘴笑了,妈妈接过包连声道谢。

      我觉得站在我眼前的不是一个散发着油漆味儿的黑大汉,而是一个品德高尚的劳动者。

      这件事对我的感触很深,它带给了我爱的教育。

    爱的教育读后感400字 《爱的教育》读后感4

      人以孝为本!*的老传统,就是以孝为先。

      假期我看了爱的教育这本书,让我了解了做人要有正直、勇敢、孝心。其中深受我喜爱的是卡隆的见义勇为、克洛西的不为贫困生活所打到,努力学习的精神。最让我喜欢的是《有孝心的朱利奥》。

      朱利奥也是一名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他的家中生活困难,父亲收入微薄,工作之余找了一份抄写的工作来补贴家用。朱利奥看着父亲每天工作到12点整,很是辛苦,他心里暗暗的想,我要帮助父亲。于是等晚上父亲入睡的时候,朱利奥就悄悄的穿好衣服起来帮助父亲抄写。三个月过去了,朱利奥的成绩下降了。父亲很是生气!这天晚上朱利奥抄写的时候,不小心掉落了一本书,声音惊醒了父亲,父亲这才明白一切。心里很是感动!

      看着朱利奥的做法,想想我自己,同样都是四年级的学生。我做了什么?只知道惹父母生气,没有为他们分担一点忧愁!妈妈也经常对我说:一个人活着最起码要孝顺父母。这是为人之本!

      爱的教育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震撼!我以后要努力改变自己,做一个诚实懂事、有孝心的好孩子!

    爱的教育读后感400字 《爱的教育》读后感5

      爱,是世界上最单纯、最美好的情感;爱使世界变得光明;爱能化解矛盾,爱能消除猜疑。这些特点,都在《爱的教育》这本书中体现了。

      《爱的教育》原名“心”,是意大利小说家亚米契斯根据自已儿子的日记改编而成的。这是一本日记本体小说,以一个意大利四年级男孩安利柯的眼光,讲述了从开学第一天到第二年7月份在校内外的所见、所闻、所感。

      全书共100篇文章,包括发生在安利柯身边感人的故事,父母在他日记本上写的劝诫启发性的文章,以及十则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每日故事”。

      在《爱的教育》这本书中,《佛罗伦萨的小抄写员》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叙利亚是一名十二岁的学生,为了不让父亲太过疲劳,他在父亲睡觉后,悄悄地起来为父亲抄写信件。可每天深夜起来抄信件使他睡眠不足,学习成绩下降,父亲因此渐渐冷淡他。最后,父亲发现了他的秘密,面对懂事的儿子,他忍不住流下泪来。

      叙利亚真懂事啊!他年纪小小就已经能体谅父亲的辛苦!努力帮父亲分担工作,默默承受着各方面的压力。浓浓的亲情温暖着这个家庭,爱使他们幸福。

      《爱的教育》每一章、第一节都把“爱”表现得精髓深入,淋漓尽致。大至国家、社会、民族的大我之爱,小至父母、师长、朋友间的小我之爱,处处扣人心弦。可以说,亚米契斯用爱的钥匙,打开人们的心扉。


    《芬兰教育》读后感 (菁选5篇)(扩展9)

    ——爱得教育读后感 (菁选3篇)

    爱得教育读后感1

      爱的教育里到处都体现了最温暖的爱。最让我感动的就是《万里寻母记》讲述了马尔可的妈妈为了让家里偿还债务,远渡重洋,孤身一人来到了阿根廷共和国的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一个富人家去做女佣,后来与家人失去了联系。马克尔和爸爸十分担心,13岁的马尔可,不顾去美洲的危险毅然向他爸提出了一人去美洲寻找母亲的请求。于是,马可尔开始了万里寻母的旅程。途中,他历尽了各种艰难险阻,他吃的苦头比任何人都多,尝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凭借着马可尔坚持不懈的努力加上人们的帮助,终于找到了失去了生活意识的奄奄一息的妈妈。马可尔的出现使母亲找到了生命的价值,在医生的帮助下,马可尔和妈妈终于重逢了……

      掩卷沉思,马尔克是这样的爱妈妈,为了妈妈,他甚至不顾一切危险,远渡重洋,从热那亚来到阿根廷共和国的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真另人佩服。并且每当他来到母亲曾经住过的地方,见不到母亲时,心是多么难受,但他并没有放弃,依旧没有抛开母亲,真令我感动。

      读了这篇故事,我深受启发:马克尔多么爱妈妈,我们一定要马克尔一样考出优异的成绩给爸爸妈妈看,长大后回报爸爸妈妈,回报社会,我的妈妈和爸爸一直在内蒙古打工,他们赚钱是为了让我们上学。爸爸妈妈只有放寒假的时候,才会回来,每当他们回来的时候我会好好孝敬他们。当然,我有时会犯错,每当母亲打骂我的时候,我对妈妈的尊敬顿时无影无踪,回想起来真不应该。

      让我们深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让我们携手,一起乘上爱的小舟。

    爱得教育读后感2

      爱,是人类最美好最珍贵的情感。尤其是父母的爱,对子女来说,更是一笔丰富的精神财产,它将时时鞭策下一代,鼓舞下一代,陪伴下一代走向通往成功的路途。请不要认为我现在正突发奇想,这可是我读了《爱的教育》一文后对爱的深刻认识。

      来,让我们远涉重洋,走进这些异国儿童的生活,用一颗真诚的心。和别人相处的时候,首先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才会得到快乐。

      生命的长河,慢慢悠长。蓦然回首,有些感到,珍藏心底――也许只是师长一句朴实的话语,却如畅饮甘泉,心灵澄澈而明亮;也许是朋友一个轻轻的拥抱,却如感受海风,身心纯净而宽阔;也许只是陌生人的一个微笑一个眼神,却让人重拾勇气,鼓起远航的风帆…

      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的世界一片黑暗;爱是鲜艳的花朵,赏心悦目,沁人心脾;爱,可以创造奇迹。

      世界上如果没有爱,就如同花草没有雨水的浇灌,鱼儿没有河水的滋润,鸟儿没有栖息的家园。那么,为什么不奉献一份爱心呢?哪怕是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关怀的话语,都足以让人感到温暖,看到希望。所以,人间处处有真爱,真爱时时暖人心。爱拉近了人与人间的距离,点缀、充实了我们的人生。拥有爱是幸福的,而乐于奉献也能让人感到快乐。我们应时刻记住: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童年的时代更是多姿多彩,犹如一本隽永的小书,当你拂去岁月的清尘,轻轻翻开书页,你会发现一份感动,一份真诚,一份天真,一份执着,好似一个个跳动的音符。

      爱可以启迪爱,快乐能够繁衍快乐;乐于奉献,人生才会美好充实。

      《爱的教育》让我感到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理解和相互关爱,诠释了爱的真谛。同学们,让我们时时刻刻牢记爱的真正含义吧!它会使我们生活变得更加充实、更快乐、更有意义。

    爱得教育读后感3

      《爱的教育》这本书给我们讲述了主人公恩里科在生活中发生的故事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了下来,从他四年级开学的第一天起记录了安利柯在生活中的故事,每一篇日记都是一篇关于爱的故事。教育我们要懂得去关爱他人,将爱传递下去。

      在这本书中有许多感动我的故事,《在阁楼上》、《我的同学可莱谛》这两篇故事都是在讲恩里科的同学因家里贫穷没有钱去上学,但他们都很努力,在没有灯光的情况下刻苦学习;边学习还得照顾家里的母亲;为妈妈分担家务,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在读这两篇故事的时候,我就在想,我们现在的学习环境这么好,为什么还要抱怨自己的父母?再想想两篇文章中的孩子,它们的学习环境那么艰苦,在光线暗暗的阁楼上刻苦读书,一边复习功课一边搬运木柴。然而他们没有任何的抱怨、指责,我们又有什么资格不努力学习?

      这些都讲的是有关爱的故事。我看到过一个纪录片,讲的是一位清洁工清扫垃圾时,经常经过一家餐馆,有一次那位餐馆的老板看到清洁工每天这么劳累,就端出了一杯开水给清洁工,哪位清洁工接了那杯开水,连忙说谢谢。每次当清洁工经过这的时候,那家餐馆的老板都会端出一杯开水。慢慢的那家餐馆的生意火了起来,大家都觉得这位老板是一个有爱的人。

      关爱他人就会得到回报,拥有一颗有爱的心,会让世界充满爱的力量。

      爸爸妈妈对我的爱胜过于一切,小的时候我不懂事,爱跟他们顶嘴,不听话,现在知道他们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们好,在生病的时候是父母一直照顾着我;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是爸爸给我耐心讲题;我们应该学会体谅他们,在家里做家务,学会帮他们分担一些。不该与父母争执,所以我们更应该好好学习,将来回报父母。

      学会关爱他人,学会感恩父母,做一个拥有爱心的人!

    推荐访问:芬兰 读后感 教育 《芬兰教育》读后感 菁选五篇 《芬兰教育》读后感1 芬兰的教育读后感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