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优质范文 > 正文

    语文教案集锦7篇

    时间:2023-02-20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实用】语文教案集锦7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集锦7篇,供大家参考。

    语文教案集锦7篇

    【实用】语文教案集锦7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要点:

      一、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二、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三、了解课文中的几种判断句式。

      四、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五、了解本文率直、质朴、恳切的语言风格。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一、 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 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三、 熟读课文。

      教学重点:

      一、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二、熟读课文。

      教学难点:

      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朝著名诗人杜甫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哪位同学能说说,这是杜甫的哪首诗?对,是《蜀相》。写的就是本文的作者诸葛亮。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出师表》。

      二、题解:

      1、作者: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蜀国的政治家、军事家。

      2、文体: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3、出师伐魏背景简介:

      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出山辅助刘备成就大业,建立了蜀国,与曹魏、孙吴鼎足而三。刘备称帝后,拜诸葛亮为丞相。223年刘备病逝,临终对诸葛亮托认国事,并嘱咐儿子刘禅曰:“汝与丞相从事,当事之如父。”后刘禅称诸葛亮为“相父”。诸葛亮深感刘备知遇之恩和临终托孤之情,辅佐刘禅竭忠尽智,为实现刘备的统一中原,光复汉室的遗愿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辅佐刘禅辛勤治蜀,经过了几年的努力,国力有所加强,在这种情况下,他于227年率兵北驻汉中(今陕西省汉中市),准备北伐曹魏,以“北定中原”。

      刘禅昏弱,使诸葛亮在劳师远征之际深怀内顾之忧,所以,临行前上此表文,给刘禅以告诫和劝勉。

      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始终是联吴抗曹,并用五年的时间为伐魏作准备。主要措施有:

      (1)与吴国通好;

      (2)加强内政建设;

      (3)*定南方叛乱。

      三、生字、重点词

      1、给生字注音:

      cú hóng fěi zhì pǐ bì quē gǒu wěi

      殂 弘 菲 陟 否 裨 阙 苟 猥

      sù nǔ rǎng jiù zōu yī zī tuí

    语文教案 篇2

      【口语交际】

      围绕本组的专题,安排了以“我们能做点什么”为话题的口语交际训练。有关这次训练,教材在本组的导语、综合性学习提示中已经作了相关的说明。这次口语交际的目的,意在使学生将学习本组课文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有效迁移,结合自己在综合性学习中的收获、体会,与同学就家乡的环境保护进行探讨和交流。

      教学可以从本组的几篇课文或者综合性学习导入。有前面综合性学习作为基础,学生会在教师的引导之下积极踊跃地交流自己的收获、体会。

      可以引导学生围绕下面的问题展开交流:你调查的是哪一方面内容?采用什么方法?你在自己的调查中有什么发现?你了解到周围的环境受到哪些污染?污染原因是什么?你能根据自己的调查用数据、图片或其他方法进行说明吗?改善家乡的环境你有什么好的建议?你通过本次调查有什么收获呢?

      若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可以先让这些同学在组内交流,然后推选出代表在全班介绍本组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所了解到的情况;也可以将活动内容相同的同学分在一起进行交流,再派代表全班交流。

      在各组代表汇报交流的基础上,全班进行总结,确定一两个有代表性的环保问题,围绕“我们能为保护家乡的环境做点什么”展开讨论,提出几条具体的建议,若有可能,反映给当地有关部门。

      【习作】

      本次习作,是综合性学习的一部分。要求学生结合前面的综合性学习来写,范围比较广泛,可以写自己调查了解到的情况,可以写几年后家乡环境的变化,也可以写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发生的有趣的事情。

      本次习作,教师可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指导:

      1、激发习作兴趣:

      教师可以承接前面的综合性学习巧妙导入,如,大家围绕“环境保护”做了很多调查研究工作,是否愿意结合这次综合性学习,写一写自己了解到的情况、感受或想法;大家在口语交际课上交流了自己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收获、体会,是否愿意把交流的内容写下来。

      2、选择习作内容:

      引导学生回忆在口语交际中哪些同学(包括自己)的哪些内容表达得具体,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然后帮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从中选择习作内容。

      3、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引导学生由说到写,把在口语交际中交流的内容写下来。学生可以借鉴本组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比如《翠鸟》抓住了所描写对象的特点、《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语言朴实,叙事生动清晰,揭示的道理深刻。引导学生使用*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语句。

      在习作之后,可以引导学生交换习作,互相修改。教师要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就学生习作中存在的共同问题给予指导,对有进步的同学给予鼓励,并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习作。

      【我的发现】

      教材中列举了两组句子,学生在读完每一组句子之后,都会有所发现,但是,所发现的内容会因学生不同存在着差异。最简单的是每一组的第二句比第一句词句多;二是每组的第二句是比喻句,这是从修辞的角度来发现;三是每组的第二句比第一句表达得更具体、形象。

      在教学中,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进行发现,使其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丰富、表达方式的多样,不断鼓励、启发学生运用这些规律,试着使用有新鲜感的词句,使自己的语言表达更加丰富多样。教学中不必给学生讲有关修辞知识。

      【日积月累】

      这部分包括“读读认认”和“读读背背”两部分内容。

      “读读认认”,安排的是一组反义词语,学生通过这一组内容的学习,既可以复习巩固已经学过的生字,又可以借助反义词学习新的生字,同时积累反义词语。可以先让学生借助拼音,自己认读,同桌互相检查,教师指名认读字音和朗读短文。注意“浊”读翘舌音,“罪”读*舌音、“廉、贪、偏”为前鼻音韵母。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再列举一些自己在*时的学习中积累的反义词语。

      “读读背背”,安排了古诗佳句,目的是积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五组诗句,只要求读读背背,诗句的意思一般可不讲解。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是唐朝诗人王维的作品,原诗为《送梓州李使君》,它描绘的是古木参天、杜鹃声声的森林景色;“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也是诗人王维的作品,原诗为《积雨辋川庄作》,它描绘的是夏日时节、白鹭黄鹂在水田、林木之间飞翔、歌唱的情景;“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是唐朝诗人王建的作品,原诗为《雨过山村》,它描绘的是雨中山村的景象,村路环曲、板桥横斜,小溪沿岸,则是翠绿的竹子,偶尔还从附近的茅舍里传来几声鸡叫,打破了小山村的沉静;“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作品,原诗为《曲江二首》,它描绘的是蝴蝶在花间飞舞、蜻蜓在水面翻飞的夏日美景;“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是宋朝词人晏殊的作品,原词为《破阵子》,它描绘的是池塘美景,斑斑点点的苍苔分散在池边,树木枝间的黄鹂在欢快地鸣叫。这些诗句,不但展示出了由植物、山水所构成的静态画面,同时还加入了动物的活动,特别是一些小鸟的鸣叫,使诗句所描绘的整个画面动静结合,不但充满了缤纷的色彩,而且莺啼鸡鸣,让人在视听感觉的沟通、融合中体会其中所蕴含的美。

      【展示台】

      “展示台”作为本次综合性学习的延续,安排学生围绕“环境保护”这个专题,就其所获得的综合性学习成果进行交流和展示。教材中列举了几种成果:保护环境的标语牌、保护环境的建议书、保护环境的手抄报。这三种形式仅是教材所举的例子,不同地区的学校可以根据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的实际情况,有所增减,积极创新。全班学生可以共同商讨成果展示的方式,也可以分小组讨论确定,不管采用何种形式,教师都应该详细了解学生的活动情况,为有困难的小组提供帮助。

    语文教案 篇3

      本课通过三字一顿的韵文,揭示了一些会意字的构字特点。协助同学了解会意字的构字规律,培养同学初步的认字能力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预设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力、手、水"3个字。

      2、了解一些会意字的构字特点,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放在字音和会意字构字特点上,理解字意

      教学准备

      1、课件

      2、师生一起制作构成本课会意字的那些独体字的卡片,主要为"小、土、大、一、火、田、力、人、木、手、目"

      3、其他独体字卡片,信封

      教学时间:1.5~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认识新字"明":

      1、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个新朋友。我们先来看几个老朋友。(出示太阳)这是老朋友"日",(出示月亮)这是老朋友"月"。(课件出示:一双手)这双手表示什么?

      2、现在,太阳想和月亮手拉手,交朋友,成了一个新的字:"明"。(课件出示)

      3、这个字读什么?(正音、齐读)你们以前有没有见过"明",你能用"明"组什么词语?(随机出示卡片:明白明月)

      4、"日"和"月"这两个老朋友住在一起,相处得很融洽,特别是"日",它作为老大哥让着小弟弟,它把大局部位子让给了"月"。这样组成的字才好看。

      二、学习"鲜"

      1、另外有两个老朋友听说"日"和"月"交了朋友,它么也飞了出来,(出示课件)一个是"鱼",一个是"羊"。这个字念什么?

      2、你们以前有没有看到过"鲜"?我们可以组什么词?(组词)(随机出示卡片:秋日中秋)

      3、你们发现"鲜"合起来的两个字:"鱼"和"羊"味道都很鲜美,合在一起味道就更鲜美了。

      三、举一反三,自同学字

      1、像这样有趣的字还有很多很多。请大家自学其他生字,同桌可以讨论。你们发现了什么?

      2、请同学做小老师,汇报学习情况。(随机出现课件)

      四、诵读韵文,巩固认字

      1、同学自由读

      2、同座位用"对口令"方式读

      3、边拍手边读

      五、扩词造句,拓展认识

      1、刚才学的字,你们记住了吗?(认读"读读想想"中的词语,课件出示)

      2、本课生字扩词或造句。

      3、你能用其中的一个词语或两个词语来说一句话吗?(小组合作交流,指名回答)

      4、自由组合,说说你还知道哪些有趣的汉字。

      六、巩固练习

      1、还有许多字,也是由两个字组成。请小组长打开信封,拿出纸片,大家合作,看哪个小组拼的字多,注意笔画的变化,用水彩笔修改。

      2、小组活动

      3、展示,汇报

      (备注:拼字资料中出现的是独体字,一局部是本课中出现的,另一局部是学过的字或认识的字,如:木、羊、几、玉、禾、口、中。)

      七、练习写字

      1、同学自身描红,了解字的笔顺和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请同学做小老师来说说写好这三个字要注意的地方。

      3、教师相机提醒同学比较"力"中的""与"目"中的""的不同。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中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和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古诗中的生字,会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悟春天的色彩明丽和勃勃生机。

      【教学准备】

      有关本课的、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30分钟。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春天来了!让我们一起唱首春天的歌吧!(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

      春天来了,你们高兴吗?恩!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心情和你们一样,也很高兴。有一天,他坐在屋里,透过门窗,看见两只黄鹂鸟在翠绿的柳树梢上欢乐地歌唱,一行白鹭在晴朗的天空中自由飞翔。放眼望去,远处的高山上,竟还有千年没化的积雪。多美的景色呀!杜甫高兴地写下了这首《绝句》。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绝句”是古诗的一种体裁。请同学们齐读题目。

      二、初读古诗

      1、接下来,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读读这首诗。注意要把字音读准,诗句读流利;边读边用笔划出古诗中的生字。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古诗。

      3、现在,谁来试着把古诗读一读?小朋友听听他把字音读准了吗?(教师随机评价)

      三、学习生字

      小朋友们,古诗你们都会读了,诗中的生字宝宝你们都认识了吗?现在,赶快睁大你们明亮的眼睛,因为有几个调皮的生字宝宝从古诗里跑出来了,它们想和你们交朋友呢!第一个跑出来的是谁呢?(出示生字“鹭”“柳”“窗”“鸣”)

      四、再读古诗

      生字都认识了,古诗一定比刚才读得更好。现在,谁再来读读古诗。

      1、指名读。

      2、齐读。

      3、老师读。

      4、齐读。

      五、感悟古诗

      小朋友,刚才我们反复地读这首诗,你读懂了什么?

      1、两个黄鹂鸣翠柳:

      大家仔细听,仿佛听到了什么?再仔细看看,你好象看到了什么?翠绿的柳树上,两只黄鹂在欢快地歌唱、嬉戏,多开心呀!它们可是春天的小使者,为春光增添了不少色彩!

      2、一行白鹭上青天:

      读着这句诗,老师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蓝蓝的天空中,一行白鹭正自由自在地飞翔。这是多么美妙的春光啊!

      3、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一年之际在于春。春天来了,树儿、鸟儿都焕发了勃勃生机。人们也开始繁忙起来,你能从诗中哪一句看出人们忙起来了?这船只停在江边,他们在等待什么呢?虽然,远处的山上还有终年没融化的积雪,可山下,已经是生机勃勃,春意盎然!

      4、小结:

      同学们,杜甫诗中的春天多美呀!绿的柳、蓝的天、白的雪,还有那欢乐的黄鹂,自在的白鹭,江边停泊的船只,一切都是那样生机勃勃!让我们带着欢快的心情读读这首诗吧!还可以配上你的动作、表情呢!

      六、拓展延伸

      杜甫诗中的春天多美呀!他还有一首写春天的诗呢!(出示《绝句》)。

      他还有一首诗写的也是春天。(出示《春夜喜雨》)

      杜甫是多么喜欢春天呀!你们呢?课后,(出示“作业选选选”)大家也可以用你们的笔,象杜甫这样,写写身边的春天,画一画春天,还可以翻翻课外书籍,找一找还有哪些诗人写了春天。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材

      《散文诗二首》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四篇课文的主题都是亲情,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情感。学习这个单元,我们要进一步体会不同时代、不同背景情况下不同家庭表现出来的至纯亲情,也要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品味把握或直白或含蓄的人间真情。

      《散文诗二首》这个篇目实际上包含两篇散文诗,散文诗虽然是刚上初中的孩子没有接触过的体裁,但这两篇文章从内容上来看,还是比较简单的。泰戈尔的《金色花》通过一个美丽的假设——孩子变成金色花,生动巧妙地表达了孩子对妈妈亲密与关爱的情感;冰心的《荷叶母亲》则是由雨中荷叶护莲的情景联想到母亲对孩子的呵护关爱,从而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与依恋之情。

      二、目标

      本课两篇短文都属于散文诗,而散文诗的本质还是诗,诗歌有强烈的抒情性。所以,要想走进这两首散文诗,让学生体会诗歌蕴含的情感,必须首先引导学生读好诗歌,进入情景。我据此设定本课教学目标一:指导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而要深入体会中外诗人各自文章里表现出的具体情感,我们必须透过具体的语言去品味,找到不同文章在语言表达、情感思想等方面的各自特色。我据此设定本课教学目标二:品味词句,体会人间至爱亲情。两首散文诗在写法上都运用了借物抒情这种独特手法,而初中学生有必要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建立对这种手法的认识。我因此设定本课教学目标三:体会借物抒情手法在表达情感上的独特效果。

      三、教法

      现代文学家郭沫若曾说过:“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而终于感情,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中同样引起感情作用的。”因此教这篇文章时,要唤起学生心底同样的情感体验,就要通过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诗人的思想感情。另外,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探究美点动情点,则需要采用词句品析法、讨论法等。教学《荷叶母亲》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诗歌的共性之一形象性,也是为了更深体会诗歌蕴含的真挚情感,我引导学生拓展阅读冰心的《纸船——寄母亲》,则需要采用比较阅读法。对于两首在体裁、主题方面极其相似的散文诗来说,我觉得教师则要采取重点突破、举一反三的方法,具体来说,就是主教第一首,引导自学第二首。

      四、学法

      在课堂上,教师起主导作用,而学生要发挥主体作用。也就是要变“讲堂”为“学堂”。特别是对待内容相对浅显的这个篇目来说,教师更要充分相信学生,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去讨论,去交流,甚至作出评判。所以,我觉得应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多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主动思考、口头表达的能力。

      五、过程

      学习《散文诗二首》,我设计以向学生介绍散文诗入手。而介绍散文诗以建立学生的信心为原则,让学生不要因为散文诗是一种新体裁而产生畏难心理。引入课题后,我主要采取以下三个步骤进行教学。先学习第一首《金色花》。

      第一步,读一读,体会情感意蕴。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让学生通过朗读去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主题、情感等,再试着去揣摩恰当的朗读方法。然后点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与老师一起参与评议,使学生明确《金色花》在节奏、语气、重音等方面的朗读技巧。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一方面提高了在散文诗朗读方面的处理技巧,另一方面又对诗人透过

      文字表现出来的情感有了初步认识。在这样的基础上,设计一个男女交叉朗读的环节,让学生体会到《金色花》表现了一种特别圣洁、甜蜜、幸福的母子亲情。

      第二步,品一品,分析主要形象。初步体会课文包含的情感意蕴后,第二步就要深入文本,通过品味具体的语言,去进一步分析文中母亲、“我”的"形象。我设计了四个小问题:

      1、“我”为什么希望变成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吗?

      2、为了表达对妈妈的爱,“我”有哪些具体的行为?

      3、“我”的行为体现出“我”怎样的形象特点?

      4、面对“我”的调皮,妈妈又有怎样的表现?体现了妈妈怎样的形象特点?

      通过这四个问题,我们引导孩子去关注文本里的关键信息,对孩子的行为会有完整的认识,自然会分析出孩子活泼好动、单纯可爱、顽皮机灵的特点和母亲温柔慈爱、善良无私的特点。

      第三步,写一写,深化认识感悟。当学生们通过上一个环节被孩子和母亲之间圣洁的亲情感动的时候,我希望通过一个写、说的环节来深化学生对自身身边类似情感的认识。所以,我拟定了一个句式“假如我变成了,我希望。”,启发学生发挥想象,表达对至爱亲人或友人的一份情谊。同时,这个环节的设计,也是启发学生,表达情感的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直接吐露真情,也可发挥想象联想借助具体的事物。

      完成以上三步的学习后,我顺势进行课堂小结,归纳学习类似《金色花》一类散文诗的方法,以便下一首《荷叶母亲》及以后其他散文诗的学习。

      因为有上一课学习散文诗《金色花》的铺垫,学习《荷叶母亲》自然就轻车熟路了,所以,这一课的学习要更加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老师更多地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下面,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我简要谈谈学习思路及必要交代。

      通过散文诗学习方法复习导入对《荷叶母亲》的学习,在第一环节里,由学生分组自由读,然后小组派代表展示并交流朗读体会与技巧。再通过分析文题里“荷叶”与“母亲”之间的关系,认识到文章是借写荷叶护莲来表达对母亲爱子的感激之情。

      在第二环节,学生按小组围绕雨中红莲的阶段、“我”的心情变化等内容组织讨论,体会荷叶护莲和母亲爱子是何其相似,更具体准确认识无私母爱的可贵。学生设置问题,相互交流解答,教师适当补充引导。

      第三环节,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文眼”:“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在上节课让学生初步认识借物抒情手法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掌握借物抒情这种手法。

      课堂小结:母爱是世间最美丽最纯洁最无私的一种情感,让我们带着一颗感恩之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回报母爱,也希望大家学着借助一定的景或物去表达内心对母爱的一份赞美。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激发学生对美好大自然的向往,体会亲近自然的愉快。

      2、认识本课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激发学生对美好大自然的向往,体会亲近自然的愉快。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课文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变。

      假如你会变,你想变成什么?

      有两个小朋友,他们也想变,不信,你看——

      出示:雨滴 小鱼 蝴蝶 蝈蝈 星星 新月 荷叶

      指名读,注意正音

      2、多么神奇的想象,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歌——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

      板书课题,指名读题,齐读。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字,标上小节。你读到几个小节?

      2、是谁的出现引起了我们的想象呢?

      引读第一小节

      热情:谁来热情地问一问?

      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热”字吗?(反义词:冷)

      我们还学过哪几个带有“灬”的字?

      一起来读一读这位热情的小姐姐:齐读第一小节。

      3、我想变的东西可多啦!开火车读2-4小节,相机正音,及时板书。

      透明:你见过什么是透明的?

      游入:有什么办法记住“游”?注意右边是“人”和“子”不是反文旁。

      眨眼:眨是第三声,做动作,识记字形。

      分组轮读:透明的雨滴、活泼的小鱼、美丽的蝴蝶、快乐的蝈蝈、眨眼的星星、弯弯的新月,多么美好的想象呀!用笔圈出“我”想变的东西。

      出示填空:我想变( )、( )、( )、( )、( )、( ),最后想变( )。

      自由练说,指名说。

      4、可是,最后“我”为什么想变成大大的荷叶呢?指名读第5小节

      一柄大伞:“柄”是后鼻音。

      举着:“着”是多音字。

      嬉戏:给它找个近义词?(玩耍、游戏)识记“戏”的字形。

      三、细读感悟

      1、诗歌中的每一个文字都是有感情的的,会说话的,知道老师读了这首诗后想变什么吗?

      我想变透明的雨滴,(雨滴图片)因为……

      聪明的小朋友猜一猜,老师为什么想成为雨滴?评价:你们真是我的知音!真正的美是能打动任何一个人的。

      小朋友,你们想变得和我一样漂亮吗?

      雨滴们,看看我们哟,阳光一照亮晶晶的。太阳公公、绿叶妈妈可喜欢我们了。看,这是我们的新家——(绿叶图片)美吗?我们在绿叶上玩些什么?

      我们的游戏多有意思呀!玩累了,我们就睡在一片绿叶上。

      指导读:什么感觉?自己读一读,再读给大家听一听!

      指名读,评价:透明的雨滴要睡着了。小雨滴,你睡的这张床好象有点硬!绿叶儿呀,什么感觉?睡得挺舒服的!

      2、我想变……因为……。

      你想变?因为?指名读,说一说。

      A活泼的小鱼游在清凌凌的河水里,多么纯净的世界呀!这条小鱼在清凌凌的小河里游,多舒服,多快乐!

      B小蝴蝶在翩翩起舞,多么自由呀!

      C小蝈蝈生活得多么快乐呀!

      D夏夜里的繁星一闪一闪的,好象在对我们眨眼睛呢!

      E弯弯的新月多像金色的小船,想去乘坐吗?

      指导有感情朗读第2~4小节。指导背诵。

      3、品读第5小节。

      出示:大大的荷叶 荷叶什么样子呢?指名说。

      指名读第5小节。小鱼和雨点真快乐!

      启发想象:荷叶在静静地举着的时候,仅仅看到小鱼在嬉戏,雨点在唱歌吗?

      你发现什么啦?板书…… 大家已经读懂了它。那么想一想,谁还会来呢?

      创编诗歌:请你也当一回小诗人,来编一编吧!

      出示句式: 来了,在荷叶 。

      想一想,跟同桌说一说。请小朋友来说说。

      4、感受诗意:小鱼在嬉戏,雨点在唱歌,……在……,……在……,大家多快乐呀!那为什么我却“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呢?指名说

      荷叶在那儿静静地举着,可是他为那么多的伙伴带来了快乐,荷叶的心里也很快乐,所以我“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

      指名配乐读,配乐齐读。

      四、拓展延伸

      1、你想变成什么来打扮迷人的夏呢?仿照课文说一说。

      出示句式:夏天来了,我想变 , 。(同桌互相练习说,最后集体交流。)

      2、仿写诗句。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理解解诗句含义,领悟诗的意境。

      2、理解李贺虚构的仙境有着怎样的寄托。

      教学重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以自学、讨论为主,诵读训练贯穿始终。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检查背诵)

      (二)作者简介:

      李贺一生位卑职冷,病贫交迫,深感世变无涯,人生有尽,死

      生问题纠结于心。诗作虽情绪低沉,然想像新奇,境界辽阔,在*诗歌史上独树一帜。

      (三)品读鉴赏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并作点评。(要求:从字音、节奏、停顿、感情等方面入手。)

      3、学生放声朗读,揣摩感受;也可相互之间交流心得。

      4、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意。

      这是一首游仙诗,在一个晴朗的夜晚,诗人游目太空被

      璀璨的群星所吸引,于是张开想象的翅膀,飞向那美丽的天庭……

      (2)作者的想象思路是怎样的?

      诗共十二句,分成三个部分。开头二句是诗人仰望星空所得的印象,结末二句则是仙人俯视尘寰所见的情景。前者从现实世界进入幻想世界,后者又从幻想世界回到现实世界,一起一落,首尾相接,浑然一体。中间八句具体描述天庭的景象,陆续展示了四个各自独立的画面。

      (3)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主体部分四幅画面。

      学生描绘后教师归纳:

      画面之一:月宫里的桂树花枝招展,香气袭人。

      画面之二:秦妃当窗眺望晓色。

      画面之三:神奇的耕牧图景。

      画面之四:穿着艳丽服装的仙女,漫步青洲,寻芳拾翠。

      问:诗人是如何表现这种瑰丽境界的?

      答:上述各个互不连缀,然而却显得和谐统一的画面,都以仙人活动为主体,以屋宇、花草、龙凤等等为陪衬,突出天上闲适的生活和优美的环境,以与人世相对比。诗人巧妙地把神和人结合起来,把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使抽象的理想成为可以观照的物象,因而显得深刻隽永,而又有生气灌注。

      (四)归纳主题

      诗人虚构了一个尽善尽美的仙境,显然有所寄托。诗人心怀壮志而生不逢时,宝贵的青春年华被白白的浪费了,故怨恨不已。诗作曲折地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当时社会和个人境遇的不满。

      (五)作业

      1、熟练背诵本专题各个篇目。2、课后完成“积累与应用”及相关练习。

      鉴赏资料:

      在一个晴朗的夜晚,诗人游目太空,被璀璨的群星所吸引,于是张开想象的翅膀,飞向那美丽的天庭。

      诗共十二句,分成三个部分。开头两句写天河。天河,绚烂多姿,逗人遐想,引导他由现实世界进入幻想世界。天河在转动,回荡着的流星,泛起缕缕银光。星云似水,沿着“河床”流淌,凝神谛听,仿佛潺潺有声。这些是诗人站在地面上仰望星空的所见所感,写实之中揉有一些虚构成分,显示了想象的生发过程。

      中间八句具体描述天庭的景象,陆续展示了四个各自独立的画面。画面之一是:月宫里的桂树花枝招展,香气袭人。仙女们正在采摘桂花,把它装进香囊,挂在衣带上。“花未落”意即“花不落”。仙树不枯,仙花不落,它与尘世的“馨香易销歇,繁华会枯槁”形成鲜明的比照。画面之二是:秦妃当窗眺望晓色。秦妃即弄玉,相传为秦穆公的女儿,嫁给了萧史,学会吹箫。一天,夫妻二人“同随凤飞去”,成了神仙。此时,晨光熹微,弄玉正卷起窗帘,观赏窗外的晨景。窗前的梧桐树上立着一只小巧的青凤。它显然就是当年引导他们夫妇升天的那只神鸟。弄玉升天已有一千余年,而红颜未老。那青凤也娇小如故。时间的推移,没有在她(它)们身上留下任何痕迹,这是天庭的神奇之处。然而,天宫岁月也并非毫无变化。它有晨昏之别,仙人也有夙兴夜寐的生活习惯,这些又似与人世无异。画面之三是神奇的耕牧图景。仙人王子晋吹着细长的笙管,驱使神龙翻耕烟云,播种瑶草,多么悠闲自在!画面之四是:穿着艳丽服装的仙女,漫步青洲,寻芳拾翠。青洲是传说中的仙洲,山川秀丽,林木繁密,始终保持着春天的景色。来这儿踏青的仙女,采摘兰花,指顾言谈,十分舒畅。上述各个互不连缀,然而却显得和谐统一的画面,都以仙人活动为主体,以屋宇、花草、龙凤等等为陪衬,突出天上闲适的生活和优美的环境,以与人世相对比。这正是诗歌的命意所在。

      人间怎样呢?末两句用雄浑的笔墨作了概略的点染。在青洲寻芳拾翠的仙女,偶然俯首观望,指点说:羲和驾着日车奔驰,时间过得飞快,东海三神山周遭的海水新近又干了,变成陆地,扬起尘土来了。这就是人们所常说的“沧海变桑田”。诗人借助具体的形象,表现了尘世变化之大和变化之速。对比之下,天上那种春光永驻、红颜不老的状况,就显得特别可贵。

      这是一首游仙诗。李贺虚构了一个尽善尽美的仙境,显然有所寄托。诗人心怀壮志而生不逢时,宝贵的青春年华被白白地浪费了,这叫他怎不愤恨不已?“逝将去女,适彼乐士。”(《诗经·魏风·硕鼠》)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是对当时社会现实和个人境遇不满的曲折表现。

      这首诗想象富丽,具有浓烈的浪漫气息。诗人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种种新奇瑰丽的幻境来。诗中所提到的人物和铺叙的某些情节,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内容。但诗人又借助于想象,把它们加以改造,使之更加具体鲜明,也更加新奇美丽。象“王子吹笙鹅管长,呼龙耕烟种瑶草”,不仅使王子吹的笙有形可见,而且鲜明地展示了“龙耕”的美妙境界。这是诗人幻想的产物,却又是某种实体的反照。诗人写子虚乌有的幻境,实际是把世间的人情物态涂上神奇的色彩。例如兰桂芬芳,与人间无异;而桂花不落,兰花常开,却又是天上特有的景象;仙妾采香,秦妃卷帘,她们的神情举止与常人没有什么不同,但仙妾采摘的是月宫里不落的桂花,秦妃身边有娇小的青凤相伴,而且她(它)们都永不衰老,这又充满神话色彩。诗人运用这种手法,巧妙地把神和人结合起来,把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使抽象的理想成为可以观照的物象,因而显得深刻隽永,而又有生气灌注。这首诗,全诗十二句,句句都有物象可见,诗人用精心选择的动词把某些物象联系起来,使之构成情节,并且分别组合为六个不同的画面。它们虽无明显的连缀迹象,但彼此色调谐和,气韵相通。这种“合而若离,离而实合”的结构方式显得异常奇妙。

      诗歌首尾起落较大。开头二句是诗人仰望星空所得的印象,结末二句则是仙人俯视尘寰所见的情景。前者从现实世界进入幻想世界,后者又从幻想世界回到现实世界,一起一落,首尾相接,浑然一体。

      诗的题目是《天上谣》,“谣,声逍遥也。”意即用韵比较自由,声音富于变化,吟诵起来,轻快优美。这首诗的脚韵换了三次,*仄交互,时清时浊。各句*仄的排列有的整饬,有的参差错落,变化颇大,这种于参差中见整饬的韵律安排,显得雄峻铿锵。

    推荐访问:集锦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集锦7篇 语文完整教案 语文第一节课教案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