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优质范文 > 正文

    2023年乡村振兴与旅游相结合调研报告3篇

    时间:2023-01-08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乡村振兴与旅游相结合调研报告1  商城县XXX会议期间,赤城街道办事处、伏山乡两个代表团提出了“发展全域旅游,促进乡村振兴”的议案。大会*团决定将议案交县人大常委会办理,并作出相应决议。  6月中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乡村振兴与旅游相结合调研报告3篇,供大家参考。

    2023年乡村振兴与旅游相结合调研报告3篇

    乡村振兴与旅游相结合调研报告1

      商城县XXX会议期间,赤城街道办事处、伏山乡两个代表团提出了“发展全域旅游,促进乡村振兴”的议案。大会*团决定将议案交县人大常委会办理,并作出相应决议。

      6月中下旬以来,按照县人大主任会议安排,由人大教科文卫委会同县文化旅游局相关人员组成调研组,对我县发展全域旅游促进乡村振兴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采取听取有关部门汇报,召开不同层次座谈会,深入景区、景点、乡、村实地查看等形式进行。通过调研,调研组认为,近年来,县委、县*高度重视旅游工作,立足商城实际,确立了生态立县、旅游兴县战略,把旅游业作为我县优势主导产业,围绕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目标,把发展全域旅游作为推动全县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载体,着力创新全域旅游发展机制,积极推动旅游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着力加强旅游要素建设,打造旅游产业链,旅游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当前我县发展全域旅游的优势和不足

      我县地处大别山北麓,鄂豫皖三省交界处,全县总面积2130*方公里,总人口80万人,是一个集农区、林区、山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边远地区、经济落后地区为一体的国家级贫困县。我县发展旅游的优势十分明显。一是生态环境宜居。二是自然资源丰富。三是历史文化厚重。四是革命历史悠久。五是经济发展有一定基础。但是我县在发展全域旅游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1、交通相对闭塞。全县仅有一条高速公路,与我们交界的湖北麻城,安徽金寨均有高铁站,而我县却不通高铁,且距这两个站点均有六十公里以上的车程。距离武汉天河机场、合肥新桥机场,信阳明港机场都在170公里以上。县内乡与乡之间、村与村之间的交通条件还很落后,旅游景区之间的交通条件还需较大改善和提升。

      2、经济发展滞后。目前,我县没有知名上市公司,没有全省、全国上规模的名牌产品,没有几个能带动全县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每年全县财政支出30多亿元,自身财力仅五、六亿元,财政收入主要依靠上级转移支付,农民收入来源也主要依靠外出务工。我县属标准的“要饭”财政,劳务经济。

      3、丰富的资源尚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我县生态环境优美,历史文化厚重,自然风光瑰丽多彩。虽然近几年来打造了黄柏山国家森林公园、金刚台国家地质公园和汤泉池省级旅游渡假区等旅游景点,但没有形成规模和品牌效应,年接待游客还很有限,全域旅游格局尚未形成。我县气候温和,自然资源丰富,虽然发展了大米、油茶、茶叶、蜂蜜等产业,开发了一系列农副产品,但没有大的龙头企业,也没有叫得响的品牌,且一、二、三产业没有得到融合发展。

      4、规划意识不强。一是大部分乡村无发展乡村旅游总体性规划,更没有控制性详规和修建性详规,个别景区(点)虽有规划,但规划实施监管不严,无序开发,低水*开发,破坏性开发(乱挖、乱填、乱毁、乱建)现象时有发生。二是乡村振兴规划与乡村旅游规划没有做到“五规合一”,乡村旅游资源难以得到整合利用。三是规划科学性,前瞻性不够。四是景区旅游环线景点打造无修建性的详规。

      5、发展理念落后。一是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理解不深、不透、不全面,政绩观有偏差,认为旅*业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门票经济”思维根深蒂固,缺乏培育市场的定力和耐力,限制了旅游体验,制约了产业链发展。认为旅游业是服务业,没有深刻认识到发展旅游对农业、工业、交通和餐饮、住宿等各行业的带动作用。二是支持保障不足。没有出台乡村旅游的具体扶持支持政策,尤其是用地保障方面。乡村旅游发展的工作机制不健全,部门职责不明确。乡村旅游发展涉及文旅、发改、农业农村、自然资源、住建、交通、财政、林茶、水利、生态环境等多个职能部门,但目前商城县乡村旅游发展主要是文旅、农业农村及各乡镇在负责推动,县级层面缺少一个强有力的统筹协调机构和常态化的议事机制,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多头管理、都不管理的问题,没有真正形成工作合力,造成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一些困难和问题得不到及时研究解决。

      6、旅游要素层次较低。从旅游要素上看,我县目前还处于较低层次开发、较低水*经营状态。旅游产品和服务方式单一,乡村旅游停留在“住农家乐、吃农家饭、看田园风光”的初级阶段。对地方特色、民俗风情、人文内涵等要素不够重视,服务项目大同小异,特色不明显,给人“千人一面”的感觉,缺乏趣味性和参与性,无法满足游客对农业体验、乡土文化和旅游购物、休闲娱乐、学习教育等多种需求。我县目前没有健全完善的旅游集散中心、旅游服务咨询中心、旅游咨询网点等旅游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旅游厕所没有实现游客行程所及的旅游公共场所进行全覆盖。旅游交通路网建设标准低,“快进不快,慢游不畅”,交通标识覆盖面不够广、信息更新不及时。智慧旅游发展落后,没有智慧旅游服务*台。旅游接待服务能力不足,特别是节假日等旅游高峰期,交通、住宿、餐饮、导游等服务明显不能满足服务大流量游客的需要。

      7、市场主体竞争力弱。旅游景区、旅游企业“低、小、散、弱”现象突出,实力强、知名度高的景区和企业还不多。具体表现在,景区景点开发建设档次不高,全县还没有一家5A级景区。仅有一家三星级酒店,更没有四星级以上酒店。没有大型的旅游龙头企业做支撑,旅游开发实力不足,无法提供系列化配套服务,旅游产业化格局尚未形成。游客在商城逗留时间短,消费水*低,综合收入效益不高。

      8、宣传推介力度不够。全县还缺乏有效的市场营销手段,没有特色的、传播力强的旅游宣传口号和产品品牌,在知名媒体上进行广泛宣传的力度不够,没有引人关注、广为传播的宣传策划活动。推出“养生福地、如画商城”旅游品牌尚停留在初期推广阶段,游客的认可度不高。景区宣传营销各自为战,整体合力不强,缺少叫得响的大品牌、大项目。宣传手段不够创新,缺乏针对性,运用当红的新媒体工具宣传效果不好。乡村旅游业主普遍对宣传营销重视不够。乡村旅游项目包装、宣传、推介缺乏统筹安排、投入上明显不足,大多处于“自我经营、口碑营销”的状态,对游客缺乏足够的品牌吸引力,难以形成稳定游客群体。

      9、旅游人才匮乏。全县的旅游专业人才不能满足旅游发展的需求,乡村旅游总体上处于一种小而散的自发性状态,大多数从业者知识文化水*较低,没有经过专门培训,缺乏旅游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经营比较粗放,管理不够规范,服务质量不高,游客体验不优。缺乏规划策划、经营管理、宣传促销、配套服务等方面的专业团队,缺乏专职、专业、有资质的导游服务人员。

      二、发展全域旅游的建议

      根据我县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我县的乡村振兴要走全域旅游之路,把商城建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通过发展全域旅游,促进乡村全面振兴。要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全域旅游带动特色产业发展,通过特色产业的发展不断提高绿水青山的颜值,进而提升金山银山的价值,真正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将全域旅游与特色产业发展结合起来,要把生产基地当作旅游景点来打造;把生产过程当作旅游项目来体验;把生产的产品变成旅游商品和纪念品;把农民的一日三餐变成游客的美食;把农民的房屋变成接待游客的旅馆。通过产业振兴,带动乡村全面振兴。力争经过几年的努力,把商城县建成大别山中著名的特色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基地;大别山生态旅游基地;大别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1、全面建立和完善全域旅游工作的领导机制、运作机制、协调机制和监督机制。建议县乡村振兴工作指挥部,与脱贫攻坚指挥部、全域旅游工作指挥部结合起来,三个牌子,一套机构,三个办公室。脱贫攻坚指挥部负责脱贫攻坚工作的巩固和提升,同时负责乡村振兴、全域旅游工作的项目建设、资金整合。乡村振兴工作以农业农村局为主,主要负责产业扶贫,特色产业发展工作。文化广电旅游局负责全域旅游建设工作。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全域旅游三项工作,要一起顶层设计、一起规划布局、一起督导检查、一起总结评比、一起对外宣传、一起对上汇报、一起收获成果,不搞多头指挥,不打乱仗,三者协调配合开展工作,一张蓝图绘到底。

      2、立足实际,选准我县的特色产业,打造旅游纪念品。根据商城县特色产业现状,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要求,合理调配生产要素和资源,因地制宜,科学布局种植示范基地。以商城优质稻米、商城高山茶、商城油茶、商城中药材、商城蜂产品、商城食用菌、商城优质林果和商城优质蔬菜为先导示范,逐步推进其他特色产业发展。通过特色产业的发展,将特色产业的产品打造成旅游纪念品,扩大特色产品的销售。建设特色产品、旅游纪念品集散中心,利用整合资金,在县城周边乡镇建一个集农特产品收购、加工、贮藏、销售、展示、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特色产品、旅游纪念品集散中心,让集散中心成为商城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集中的“大市场”,以市场带动经济,以经济带动商城的发展。在建设主体市场的同时,做好电商工作,通过电商介绍商城的土特产、商城的旅游景点,开展网上订票、订餐等。

      3、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1)修建完善道路。一方面积极争取宁西高铁从六安经商城到信阳,在商城设站点,解决商城县不通高铁的问题;加快阳新高速和大别山高速的修建,解决外出通道问题。另一方面从上石桥到县城的道路两旁要进行亮化、绿化和美化,路两边的违章建筑要拆除,退出红线。高速公路出口要建立游客服务中心,不断提高服务和提升商城形象。同时还要通过涉农资金整合,完善旅游公路,乡村道路问题,摆脱交通条件落后现状。所有旅游景区道路都要进行亮化、美化、绿化,不断提升景区档次和品味。

      (2)建设完善县城。我县县城规模小(13*方公里),道路、停车场、美化、绿化、亮化的任务还很大。一要打通几条断头路,把县城框架拉大;二要加快规划二高建设,通过二高建设既能解决就学困难问题,又可以扩大县城规模;三要在整修陶家河的同时,及时将鲇鱼山水库下游到化肥厂、马岗与陶家河交汇处进行大整治,形成新的景观;四要建设商城展览馆(博物馆),全面展示商城的自然状况、历史文化、旅游景点、土特产品等,使之成为商城的“会客厅”。

      4、加快景区建设,发展民宿产业。对我县现有的旅游景点进行全面规划和定位,把汤泉池景区打造成康养保健基地;把西河、刘小坳、里罗城打造成大金刚台景区;黄柏山景区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使之成为鄂豫皖三省闻名的大景区;同时还要加大对观音山、三教洞景区的建设开发力度,改变现有运营机制。加大民宿产业发展,把民宿产业作为乡村旅游发展重点,充分利用好“民宿走进信阳”活动成果,积极参加“全国民宿大会”,利用各种*台,开阔眼界、推介资源、合作交流、引进投资。出台《关于支持商城县旅游特色村发展民宿产业管理办法》、《关于开展创建乡村旅游景区工作实施意见》等促进民宿发展的政策。学习研究借鉴江浙地区民宿发展的成功经验,深入挖掘商城文化底蕴,形成目标明确、布局合理、定位科学、特色鲜明的民宿发展规划。借助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打造“景区+民宿”,使全县景区、景点、民宿连点成线、连线成片、连片成圈,形成蓬勃发展的民宿产业集群,打造宜居宜游宜乐的生态大空间。申报一批本地五星级、四星级民宿,同时引进发达地区投资运营商,尽快开工建设吴河民宿项目,树立标杆,示范带动。引导原有农家乐、农家宾馆改造升级为民宿。

      5、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创新招商体制机制,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调动和发挥各方面招商引资的积极性,吸引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国资本参与我县乡村振兴和全域旅游发展工作,鼓励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另一方面要加大*引导资金投入。各级财政涉农资金,要根据资金性质和用途按照统一规划、集中使用、渠道不变、提高效益的原则,重点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基地建设、科研开发、技术服务、质量标准和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和旅游景点打造,以产业发展和全域旅游工作的推进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6、对外宣传推介力度。要采取多种措施宣传商城、推介商城,使商城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商城。做到一句广告词(养生福地,如画商城)、一本宣传册、一部宣传片、一篇导游词、一批优秀导游员、一台实景演出、一趟高铁命名、一趟专列、一桌流水席菜谱、一本炖菜标准、一系列特产标准。每年有几次推介会,通过这些手段,全方位介绍商城,让商城成为令人心驰神往的地方。

      7、强化规划管理,切实保护生态资源。乡村振兴,规划先行。要实行“五规合一”,重点抓好设计、建设和监管执行问题,防止重复建设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

    乡村振兴与旅游相结合调研报告2

      为助推我区乡村文化旅游业的快速发展,2020年10—11月,区*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组织部分*常委、委员赴梁水镇镇、堂邑镇、道口铺街道、郑家镇、张炉集镇、沙镇镇等地开展实地调研,在调研的基础上,召开座谈会,经委员建议、论证、座谈讨论形成专题调研报告,现报告如下:

      一、我区乡村文化旅游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区充分利用现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借力各项开发政策,加快乡村旅游项目建设,完善乡村基础设施,结合旅游产业扶贫政策,不断推进乡村旅游提档升级。

      一是科学规划布局乡村文旅项目。东昌府区文化旅游发展中心聘请浙江远见旅游设计有限公司和上海远见咨询有限公司做了《东昌府区乡村旅游总体规划》、聘请北京创景天下旅游规划有限公司做了《东昌府区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8—2025)》两个规划。依照规划布局,逐步开发建设乡村旅游重点项目,如运河葫芦风情文创小镇项目、澄浆玉郭庄田园综合体文创基地项目、堂邑葫芦小镇项目、繁森干部学院建设项目、沙镇黄西农产品深加工项目等,为文化旅游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是逐步完善公共服务设施。近几年乡村振兴加快实施。通过实施厕所革命,在公路沿线、交通集散点、乡村旅游点、镇域广场甚至很多村内都已经建设了新型公共厕所,为当地居民和外来客人带来了很大方便。结合小城镇提升,乡村旅游重点村、贫困村开展道路亮化、美化、给排水、电线铺设等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工程,建设精品民宿,高标准建成以路庄、刘庄为代表的乡村旅游精品示范村。堂邑镇、道口铺街道、闫寺街道、黄西村、路庄村等旅游强镇、特色村等道路标识系统进一步完善,为自驾游游客提供明确、清晰的道路指引。一些乡村旅游景区实现了WIFI信号全覆盖。

      三是加快开发乡村旅游产品。近几年,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当地企业和群众进一步*思想,进行产品开发和旅游经营。如道口铺街道、堂邑镇等,一些农户利用现有农房、院落、场地,参与乡村旅游经营活动。目前,我区已成规模的农家乐经营业户达1000余家。梁水镇镇也开始启动“运河人家”农家乐。黄西村鸭鹅坡旅游有限公司、聚源专业种植合作社、聊城市东昌府区民益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等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把松散的农民经营者聚集起来统一管理,共同享受国家优惠政策,加快设施改造,拓展服务项目,丰富旅游内涵,为扩大农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打造旅游品牌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我区乡村文化旅游业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乡村文化旅游发展业态不够完善。从目前我区乡村文化旅游业来看,缺少规模化的旅游场所,乡村旅游地类型较为单一,趋同性太强,大多数仅仅停留在游、食、住、行基本旅游需求,文化娱乐场所缺乏。不能利用现有资源扩大规模、开创高端、特色产品,以张炉集镇云朵庄园及张炉集镇盛庙村的桑椹采摘园为例,规模都比较小,游客服务配套设施缺少,仅限于鲜葡萄、桑葚的采摘,如葡萄酒、葡萄干等高附加值产品产业及配套的休闲娱乐设施还远未形成。

      (二)地域发展不*衡,全域旅游没有充分开发。全区乡村旅游发展较快的堂邑镇,正在开发的旅游项目较多,旅游资源得以充分挖掘。但仍有许多乡镇的旅游资源没有被发掘和开发。比如郑家镇的卧龙岗林场区域的资源、张炉集毡张村木梳文化遗产、沙镇镇侯家新农村建设典型、沙镇镇绳家村的绳文化资源等,均为较好的旅游文化资源,但没有项目规划开发。

      (三)乡村与城区连接的公交线路较少。我区作为全国乡村公路建设先进区,全部实现了村村通,目前大部分农村实现了户户通,村村公路非常完善,但缺乏乡村到城区的公交线路。村村通公交由于受到运营成本、停车场地等因素影响,至今远未达到当地居民需求,这种现状同样也严重限制了农村进城休闲消费和城区居民下乡休闲的双向交流。

      三、对策与建议

      (一)把乡村文化旅游与当地资源优势结合起来。梁水镇是京杭大运河聊城段重要节点,葫芦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耳熟能详的文化符号,东昌府区又是*葫芦雕刻艺术之乡、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东昌雕刻葫芦技艺的传习基地。就地理位置而言,梁水镇镇北临马颊河、南靠聊城市新北环,东侧为古京杭运河会通河段、西侧为聊(城)临(清)路,是中华水上古城和临清中州古城之间的重要文旅节点。因此,把乡村文化旅游与当地资源优势相结合,着手打造运河葫芦风情文创小镇,有着独特的文化元素和地理位置优势。这是以古老的京杭运河为创意文境,以葫芦产业为创意场境、以文旅风情为创意情境,融合文创新理念、互联网新载体,在城镇与农村交汇处打造一个新农业经济发展融合*台,以产业带动人文、休闲、旅游的特色文旅小镇项目,将葫芦种植、葫芦创意、工艺葫芦开发、乡村文化旅游等资源集聚起来,融为一体,推动葫芦产业升级。

      (二)把乡村文化旅游与企业获利、农民增收结合起来。运河葫芦风情文创小镇建在梁水镇镇叶屯村,土地流转之后,公司实施规模化种植葫芦、发展葫芦产业,带动农民增收。如今,土地流转涉及130户村民,仅土地流转费,按照每亩每年1200元计算,每年收入76万。此外,每天都有几十名村民到葫芦种植和加工基地打工,领一份工资,每人每天大约70—100元。运河葫芦风情文创小镇建设和运营之后,来这里旅游的人自然而然增多,带动了当地餐饮业和运输业的发展。因此,把乡村文化旅游与企业获利、农民增收结合起来,不仅发展了乡村文化旅游,同时,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三)把乡村文化旅游与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结合起来。运河葫芦风情文创小镇的规划和建设,不是在生产、生活和生态领域单一的、局部的试点探索,而是在文化创意和乡村旅游的视角下,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全局性变革。目前,运河葫芦风情文创小镇建有:葫芦风情种植园、葫芦文化体验园、福禄演艺剧场、“好停车”福禄绵长广场、宝葫芦开发空间、葫芦工艺互动街巷,还有创意苹果园、梨园、有机蔬菜大棚、果蔬加工厂、生态养殖场、万福居民宿村、葫芦色彩斑斓、琳琅满目的工艺葫芦。这种规划建设是新型乡村创业者和艺术创业者施展身手的大舞台,是一个集产、人、文、商、旅、居为一体的复合生态系统。它把创意农业、循环农业、农事体验、民俗体验、文旅开发、文化创意融为一体,唤醒传统乡村记忆,建设现代特色小镇,是未来乡村文化旅游发展的定位和目标。因此,建议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业要深入挖掘当地特色,要与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相结合。

      (四)完善旅游公交线路,助推乡村文化旅游发展。目前,我区乡村旅游专线仅通堂邑镇和沙镇镇黄西村,乡村公交线路极少。建议整合全区村庄道路资源,完善文化旅游公交线路,如可开通范筑先纪念馆到范公祠公交线路,发展红色旅游。争取尽可能在乡村形成完善的公交线路,带动乡村文化旅游的发展。

    乡村振兴与旅游相结合调研报告3

      一、引言

      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了解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现状,20XX国家统计局农村司组织全国省(区、市)统计局和国家统计局各调查总队开展了“乡村振兴之路”调研活动。全国共调研了1103个村、填报11979份有效调查问卷,对广大农民意愿、农村产业发展情况、生态宜居情况、乡风文明情况、乡村治理情况、民生保障情况等进行调查了解,分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决策参考。

      二、农民对乡村振兴的意愿

      (一)“乡村振兴战略”知晓度高,深得百姓拥护

      调研显示,知道“乡村振兴战略”的农民占全部受访农民的比重达到82.8%,乡村振兴战略得到广大农村居民的积极拥护。

      (二)农民最期盼的是“生活富裕”和“产业兴旺”

      农民对乡村振兴5个方面的总要求充满美好向往,受访农民最期盼的是“生活富裕”,占40.0%;其次是“产业兴旺”,占22.7%;对“生态宜居”、“乡风文明”和“治理有效”分别占17.6%、13.8%和5.4%。

      (三)农民最急需的是资金、技术和人才

      调研显示,资金、技术和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最关键因素,受访农民认为乡村振兴最急需的是资金,占64.6%,其次是人才,占52.3%,再次是技术,占50.8%。资金紧张、技术水*落后、人才匮乏是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最大瓶颈。

      (四)农民最希望培训的项目是农业生产管理技术

      调研发现,目前农业新品种数量多、种类繁,农机更新快,农民急需先进的农业生产管理技术培训,在问及最想接受的培训项目时,58.4%的受访农民选择了“农业生产管理技术”。

      (五)农民家庭最大的负担是医疗、生产投入和教育费用

      认为“医疗”是家庭最重负担的农民最多,占全部受访农民的26.5%,其次是“农业生产投入”和“教育费用”,分别占22.9%和20.0%。农村因留守人员中老人、儿童所占比重大,对医保、教育和生活生产扶持有较高的期待。

      (六)农民认可乡村振兴取得初步成效

      受访农民最认可“道路变宽”,占66.1%;其次是“医疗更方便”,占49.8%;认可“房子变大”、“上学更容易”和“工作机会变多”的分别占29.4%、28.8%、21.9%。

      三、各地值得总结推广的做法

      (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推进产业振兴

      1、突出地域特色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以来,各地结合本地实情和特色,积极制定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意见,因地制宜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湖北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大力推进造林绿化和精准灭荒。福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森林生态旅游,提升乡村新产业新业态。黑龙江、江苏等地实施农业质量提升工程、农业绿色发展工程、农村脱贫攻坚工程、农村环境整治工程及农村基层党建工程等“振兴工程”,全面破解振兴乡村难的问题。

      2、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调研显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农产品是各地共同抓手,已形成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黑龙江发展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打造东宁县“*黑木耳第一县”,大幅度提高了农业附加值,形成全国最大的生产基地和销售市场。江苏培育“产业特色小镇”,完善农产品品牌培育体系,实现了从单一农产品生产向多元化经营转型。海南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绿色支柱产业,发展“互联网+农业”拓宽农户增收途径,推进“旅游+农业”优化乡村产业结构。重庆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创建“三品一标”基地,做好山区村民搬迁安置工作,促进贫困户贫困村脱贫摘帽。甘肃发展戈壁设施农业,坚持“*引导、企业建设、项目支撑、市场运作”的运行机制,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积极开展农牧产品加工、戈壁生态休闲观光等,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

      3、发挥典型示范区引领带动作用

      浙江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省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对列入整治工程建设计划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等项目进行扶持,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江苏徐州市全面建设县(区)级乡村振兴试验区,打造乡村振兴先导镇,培育乡村振兴示范村。陕西建设“美丽鹊山”文化创意园示范项目,解决村民劳动就业,带动乡镇基础设施建设。

      (二)加强宣传,全面整治,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1、加强宣传,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江苏98%的受访村已在公共场所张贴环保宣传标识标语,提高农民环保意识。湖南华容县成立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协会和环保基金,制定了完善的环保规章制度。农民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有助于加快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2、美化整治,提升乡村村容村貌

      浙江嘉兴市以美在“全域”为要求,实施“示范提质扩面”“人居环境提升”“特色文化保护”“创业富民强村”全面提升行动,美丽乡村逐步迈向“面上美”“持久美”“内涵美”和“兴旺美”。江西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提质工程、农民安居工程、环境整治工程、宜居示范工程,打造美丽*“江西样板”。黑龙江开展绿化香化、实施街路亮化、建有文化广场、建立管护队伍行动,有效推动了农村环境整治由点向面拓展、由表及里延伸,实现了农村环境管护长效化。云南西畴县实施大规模的石漠化综合治理,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实施深度产业开发,逐步让生态劣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3、绿色低碳,推进污染综合治理

      从调研情况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经深入民心。浙江嘉兴等地(市)打造现代化网络型田园城市,大力推进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着力构建“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镇一天地、一线一风光”的乡村格局。江西规范废物排放,开展“一控两减三基本”集中治理,解决农业面源污染,推广绿色循环经济模式。湖南开展“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能源”农村环境治理工程,涌现出长沙县、攸县等一批农村环境治理先进典型。江苏大力推广以“减量化、精准化”为核心内容的生态施肥技术,不断加大有机肥料推广使用力度,避免化肥农药对农村生态环境与农产品质量的污染和影响。

      (三)弘扬传统,完善治理,推进文化振兴

      1、植根优秀传统文化

      安徽黄新庄村先后兴建了农民文化礼堂、文化长廊、村民活动广场,传承了传统的狮子旱船和腰鼓表演,开展群众性的文体娱乐和联欢会,形*人参与、共建共享的浓厚文化氛围。浙江先后评选公布了两批55个传统节日保护基地、26个春节文化特色地区、65个省级民俗文化村、32个省级非遗主题小镇、70个传统戏剧之乡,这些保护基地和特色地区带动了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播,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路径。

      2、树立乡村新风貌

      江西铜鼓县通过开设道德讲堂、民心讲堂以及制定村规民约等方式,推动农村移风易俗,树立了尊老爱幼、邻里互助、丧事简办、热心公益等文明新风。北京仙人洞村开展“五好家庭”评选等活动,积极倡导遵守社会公德。农村不良风气和陈规陋习有很大改善,新时代的新农民正呈现出崭新的精神风貌。

      3、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良好的治理环境,要坚持以法治为保障、以德治为引领、以自治为核心的差异化治理。安徽萧县费村坚持法治、自治相结合,积极落实民主管理,严格按照“四议两公开”程序开展工作,维护村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村民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乡村治理。江苏扬州市利民村“三治”融合着力打造农村网格化管理模式,形成村干部、民情信息员、村民齐抓共管、广泛参与的社会管理工作新格局。

      (四)促进增收,改善民生,实现“生活富裕”

      1、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调研显示,各地多措并举,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四川成都市楠柳村通过拆园并园和土地流转,拓展了土地租金、房屋租赁、外出务工和自营收入等农民收入渠道。广东在市场化模式下,村民以土地、房屋形式参与文旅公司的合作经营,公司优先招聘村民,并对村民进行职业培训,实现村民的自我造血、自我升值。

      2、切实提高民生保障水*

      调研显示,各地将民生工程视为*与群众的沟通纽带,从农民最迫切的医疗和养老需求着手,推动农村社会事业全面提升。山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人数都达到应参保人数的90%以上,努力实现应保尽保。江苏徐州市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成省级示范乡镇卫生院69个、示范村卫生室168个。新疆调查的180个行政村全部配备有医疗诊所和卫生防疫人员,新农合投保率在80%以上。

    四、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任重道远

      1、乡村垃圾、污水处理能力仍严重不足

      调研显示,乡镇和行政村层面的集中供水、供气设施和垃圾集中处理只能覆盖部分住户。农村改厕和污水处理的任务更重,部分农户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沟。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显示,26.1%的村全部生活垃圾没有进行集中处理,82.6%的村全部生活污水没有进行集中处理。

      2、农村改厕任务艰巨

      调研显示,农村新一轮改厕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改厕资金主要来源于*和农户,由*投资配套污水处理体系设备,农户投资完成本户厕所改造。

      3、农村生产生活设施条件差仍是短板

      在生产设施方面,各地反映最突出的就是水利灌溉问题,水利系统不健全,灌溉成本高,制约了农村产业发展。在生活设施方面,农村的水、电、气、路、教育、文化和网络依然存在供给不足的问题,特别是在欠发达地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偏远的农村地区。

      (二)脱贫攻坚出现新问题需高度关注

      1、部分贫困户缺乏内生动力

      调研显示,贫困户脱贫致富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少数贫困户吃惯了“救济粮”,花惯了“便宜钱”,失去了脱贫致富的主观能动性,不想着主动脱贫致富奔小康,而是将脱贫希望寄托于各级*、帮扶部门和结对干部给钱给物。

      2、部分非贫困户群体对扶贫政策和工作存在意见

      贫困户享受“建房、看病、小孩读书、生产”等基本不花钱的帮扶措施,而处于贫困边缘的其他农户则享受不到政策的帮扶,越来越多的非贫困户群体对扶贫政策和工作产生不满,为基层干部推进脱贫工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增加了难度,也不利于贫困户和非贫困户群体自食其力脱贫致富。

      3、传统孝道文化受到冲击

      部分农户把老人分出去单独立户,且不赡养,找*要求解决其“贫困户待遇”。这种状况呈现蔓延趋势,冲击中华民族传统敬老、爱老、孝老文化,开始成为基层*抓“乡风文明”的难点。

      (三)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支撑力不足

      1、资金不足

      乡村振兴千头万绪,基层反映的共性问题就是资金不足。如安徽淮北市百善镇有200多个自然村,有效治理污水需要铺设排水管网,资金投入巨大,百善镇财政无力承担。

      2、人才匮乏

      调研显示,农村产业的发展提升与需要匹配的专业技术型人才已经形成剪刀差,年轻人不愿意来,来了也留不住人,基层农技队伍知识严重老化,年龄结构、专业结构、梯次结构不合理现象普遍,推广新技术的人才尤其缺乏。

      3、贷款难办

      调研中不少省份反映,金融机构存在融资手续繁杂,时间长、可抵押担保物少、贷款数额小、周期短等问题。为破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安徽宿州市与农业信贷担保公司合作探索创新“政、银、担”金融支农服务机制,在全市推广“劝耕贷”模式,但宿州市种植户仍反映,“劝耕贷”存在不到位的情况。

      (四)基层组织建设和带动力弱

      1、农村基层组织力量薄弱

      调研显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严重滞后的落后村,其村“两委”班子能力薄弱,“无人管事、无人干事、无钱办事”现象突出。农村“两委”班子目前普遍存在年龄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

      2、缺乏对村干部和致富带头人的激励机制

      目前村干部收入较低,普遍在1000~3000元/月,远低于外出打工收入。此外,村干部政治和荣誉方面的待遇少,缺乏激励机制,年轻人普遍不愿意留在村里做村干部,影响了村干部队伍的稳定性,制约乡村“人才振兴”的实施。

      (五)部分领域融合发展不够

      1、一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不深

      调研显示,目前“农业+”发展的广度深度不足,与工业、旅游业、文化产业以及物流业融合不紧密。同时,农业产业链过短,农业研发能力弱,加工主要集中在产业链中低端环节,仓储、冷链物流体系不健全,多数地区没有形成科研、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2、传统农业生产与现代农业对接难

      调研显示,大多数贫困村落后的主要原因是从事分散的传统农业生产,传统农业未能与大市场进行有效对接,农产品的附加值不能得到充分提高。这些落后地区都存在农业龙头企业培育不足,品牌建设力度不够,产业布局较为分散,缺少农产品电商销售*台等问题。

      3、城乡互联互通不顺畅

      目前,部分发达省份通过建立新型农村电商综合服务*台,为城市与农村的双向互通打造绿色通道,推动着城乡产业经济圈发展。但当前城市优质资源下乡仍缺乏有效联结渠道和承接*台,支持鼓励资本下乡、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机制还不够健全,不利于实现乡村振兴与城镇化“共赢”、城乡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

      五、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以特色小镇建设为抓手,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1、加快推进特色小镇建设

      小城镇介于城市和农村之间,是城乡基础设施和产业互联互通的承接*台。加快小城镇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乡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以“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为原则,推动小城镇发展与现代农业、特色产品、特色经济发展相结合;建设休闲旅游、商贸物流、信息产业、民俗文化传承等特色小镇;以小城镇为中心加强村庄规划,引导适当集中居住,制定农村遗弃房屋处置政策,带动农民就近城镇化。

      2、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以县级行政区为基础,以建制镇为支点,搭建多层次、宽领域、广覆盖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服务*台,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农业新业态。强化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基础作用,支持龙头企业引领示范,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培育多元化农业产业经营主体。

      (二)以基层党组织和领头人为抓手,推进乡村组织振兴和人才振兴

      1、提高基层组织能力

      建议开展基层党组织“星级化”创建工作,建立健全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政策,深入推进党务村务政务公开;创新基层管理体制机制,打造“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综合服务*台;在村庄普遍建立网上服务站点,逐步形成完善的乡村便民服务体系;大力培育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农村社会组织,积极发展农村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

      2、强化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

      实施农村基层干部素质提升工程和后备干部培养工程,健全从优秀村党组织*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考录乡镇机关公务员、招聘乡镇事业编制人员制度;加大在优秀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力度,建立农村党员定期培训制度。建立健全乡村致富带头人的激励机制,考虑乡村致富带头人合理的政治待遇需求,发挥好以村党支部*为代表的农村发展“领头羊”的作用,打造稳定一支政治过硬、年富力强、扎根基层、群众拥护的农村干部队伍。

      3、发挥乡贤作用

      产业项目的投资要按市场化运作,鼓励引导民间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每个乡每个村都有乡贤,通过乡贤们的人脉、资源,对接产业项目,吸引产业资金回归乡村。

      4、培养和引进人才

      将留在农村的年轻人培育成新型农民。财政设立专门的青年农民创业基金。加强对青年农民的技术培训,每年在农闲季节选拔青年农民到农业院校进行相关专业的专门培训。鼓励农业院校、农业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回乡务农。出台技术人员离岗或在岗返乡创业、工商业者返乡投身乡村振兴的鼓励扶持政策。

      (三)以精准脱贫为抓手,全面提升乡村自我发展能力

      1、深入实施精准扶贫方略

      从调研情况看,扶贫的根本还是在于扶志和扶产业,没有产业支撑的贫困户即使脱贫也难以持续。坚持开发式扶贫与保障性扶贫并重,以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特色产业培育、安全住房建设为抓手,因人施策落实帮扶措施,巩固提升脱贫成果,确保稳定增收不返贫。

      2、壮大村集体经济提高扶贫能力

      调研显示,村集体经济强的村,贫困问题相对较少,村集体组织的强大能够弥补贫困户个人能力的不足。抓住农村承包地和宅基地“三权分置”制度以及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机遇,结合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旅游业,建立合作社、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促进集体经济发展。

      3、强化脱贫攻坚责任监督

      强化扶贫资金监管,提高使用效益。对弄虚作假、搞数字脱贫的严肃查处。完善扶贫督查巡查、考核评估办法,严格控制各地开展增加一线扶贫干部负担的各类检查考评,切实给基层减轻工作负担。

    推荐访问:相结合 振兴 调研报告 乡村振兴与旅游相结合调研报告3篇 乡村振兴与旅游相结合调研报告1 乡村振兴与旅游相结合调研报告1000字 乡村振兴与旅游相结合调研报告100字 乡村振兴与旅游相结合调研报告1500字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