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优质范文 > 正文

    方程意义教学设计【10篇】

    时间:2023-01-03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经历从生活情境到方程模型的建构过程。  2、理解方程概念,感受方程思想。  3、通过观察、描述、分类、抽象、概括、应用的学习活动过程达到学习水*的提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方程意义教学设计【10篇】,供大家参考。

    方程意义教学设计【10篇】

    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经历从生活情境到方程模型的建构过程。

      2、理解方程概念,感受方程思想。

      3、通过观察、描述、分类、抽象、概括、应用的学习活动过程达到学习水*的提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初建相等关系模型。

      1、师出示天*图,

      认识吗?

      师:天*可以称出物体的质量是多少。

      2、(媒体出示三幅图)下面的三幅图中,哪一幅能称出两只苹果的质量?

      (左右倾斜各一幅,*衡的一幅。图略)

      学生会选择图3,老师顺着学生的思路出示图3天**衡图

      图3为什么能称出两只苹果的质量?

      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出天*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么?

      100+100=200

      图1和图2为什么不能称出两只苹果的质量呢?

      你也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出天*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100+100>100、100+100<500

      3、三个式子都是表示物体之间质量的关系,数学上把这样表示两边相等的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你的小脑袋里有等式吗?说一个试试。

      除了用加法表示的还有不一样的吗?(师板书学生说的其它的一些式子)

      师:没想到,同学们对等式是这么的熟悉。

      二、借助基础,拓展等式外延。

      1、下面的几幅图中,天*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哪些可以用等式表示?能表示的试着把它写下来,不能的思考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式子表示呢?

      (书上四幅图略)

      选一个等式说一说它表示什么意思?

      天*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一种是用语言表达,一种是用数学式子表示,你愿意选择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突出简洁、清楚)

      2、师:的确,这样的一些数学式子能清楚、简洁地表示出天*左、右两边物体质量之间的关系。

      3、比较:现在写的这些等式与刚才我们说的那些等式有什么不同吗?

      突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这些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你见过吗?

      生:没见过;也可能见过,如:用字母表示数中、求未知数x等。

      三、进一步拓宽对等式的理解。

      1、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李老师就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生活中同学们常见的一些现象,仔细看一看,这些生活中的现象之间的关系是不是也能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来表示呢?

      (师出示四幅生活情境图)

      (1)铅笔盒与笔记本共20元。

      (2)借出的书与剩下的书共150本。

      (3)3瓶相同的色拉油,每瓶x元,共8元。

      三、明确特征,归纳概念。

      其实呀,数学上给这样一些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起了个很特别的名字叫方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方程的意义。(板书)

      揭示数学上我们把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四、深刻领悟,挖掘内涵。

      1、黑板上的其它式子为什么不是方程?

      2、师:现在同学们知道什么是方程了吗?下面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是等式的男生举手,是方程的女生举手)

      36-7=29、60+x>70、8+x

      6+x=14、7+15=22、5y=40

      活动结束了,但思考却刚刚开始,就等式和方程的关系你现在有什么话想说的吗?

      (在活动中理解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五、实践应用,拓展外延。

      1、你能看图列出方程吗?

      图1:天*(2x=500)

      图2:四个物体16.8元

      图3: 两杯水共有450毫升

      2、从文字表述中找出方程

      (1)小明从家到学校有500米,他每分钟走50米,走了x分钟。

      (2)张师傅每天做x个零件,用了6天做了780个零件。

      (3)王涛放学回家后,去商店买了3本精装笔记本,每本y元。他付给售货员阿姨20元,找回2元。

      3、李老师头脑中有一幅图,我把它用方程表示了出来,猜一猜,老师头脑中可能会是一幅什么样的图?

      出示:5x=200(可提示:如天*图等)

      个别交流的基础上同桌互说。

      六、全课总结:学习到现在你有哪些收获?

      从不能用方程表示到能用方程表示图中的数量关系的一种演变。

      图1:买4个小熊猫玩具,每个x元,120元不够

      图2:买3个,每个x元,120元还不够

      图3:买2个,每个x元,120元正好

      延伸:使两只水杯一样多你能有哪些办法?用方程表示,你能吗?

    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因此我设计教学方程的概念是从等式引入的,教材采用连环画的`形式,首先通过天*演示,说明天**衡的条件是左右两边所放物体质量相等。同时得出一只空杯正好100克。然后在杯中倒入水,并设水重x克,让学生说出能用一个什么样的式子表示出来,让学生知道方程源于生活。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一组图形的变化,逐步引出等式,从而由不等到相等,引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

      在此基础上,一方面让学生列举像方程这样的式子,并予以区别,强化方程的意义。另一方面通过三位小朋友写方程,让学生初步感知方程的多样性。

      “做一做”让学生判断哪些是方程,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方程的意义。在这儿,一般只要求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所以只要学生知道什么是方程,能判断就可,不必在概念上过分纠缠,更不必拓展太多,以免加重学生负担。

      “你知道吗?”的阅读资料简要介绍了有关方程的一些史料。让学生只需感知,不作记忆的要求。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方程这块内容是第一次正式接触,虽然在这学期开始的作业本中有几次方程的题出现,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在他们头脑中还没有过方程这样的表象,所以授新课就要从学生原有的基础开始,从他们知道的东西,如跷跷板到天*,然后再过渡到方程。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把握学生的接受能力,这节课只要学生能理解和判断,不能过分纠缠概念上问题和其他课外的知识,如果要学生了解太多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反而使学生因难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基础不太好、理解能力不太强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对新的内容不容易接受,特别是概念课,所以让学生课前预习会对这些学生有一定的帮助。在课堂上多让学生看形象的事物,从而理解概念,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

      教学目标:1. 通过天*演示,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2. 使学生能够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类、抽象、概括、应用等能力。

      重点难点: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课前准备: 课件、天*、带有磁铁的卡纸、彩色记号笔。

      教学过程: 修改意见

      一、复习旧知,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了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一些数量关系,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已知我们学校有408位同学,再加上所有老师,你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师生一共有多少人吗?(板书:218+ x)。学得真不错,今天我们要进一步来研究这些含有未知数的式子所隐藏着的数学奥秘,想知道吗?请你用饱满的姿态告诉老师!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去过公园了吗?玩过翘翘板了吗,如果你和爸爸一起玩,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翘翘板摇晃不*衡)

      师:怎样才能保持两边*衡呢?(让妈妈也加入)

      小结;当两边重量差不多的时候,跷跷板基本保持*衡,就能很好的玩游戏了。

      三、探究新知

      1、师:在数学中与翘翘板原理一样的工具,你知道是什么吗?(生答:天*)

      2、介绍:(出示天*)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用到的称量工具——天*。天*是由天*秤和砝码组成的。砝码有不同,越大就越重。把要称量的物体放在左边的托盘,右边的托盘放上相应的砝码,当天**衡、指针指在正中央,说明这个物体的重量就是砝码的重量。

      2.课件出示第二幅图:一个天*左盘上放了一个玻璃杯,右盘上放了100 g重的砝码,正好*衡。

      师:请看这幅图。

      思考:看了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生答。

      师:对,我们找到了这样一个等量关系,(卡片出示:1个空杯子=100g)

      3. 课件出示第三幅图:一个天*左盘上放了一个加约150毫升水(红色)的玻璃杯,右盘上放了100 g重的砝码,天*左低右高。

      师:如果我们在杯中加约150毫升的水呢?为了大家看得更清楚,老师在水中滴几滴红墨水。

      问:这时发生了什么变化?(生能答:杯子里倒了水,水有重量,天*就不*衡了。)

      问:如果水重x克,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天*两边的结果吗?

      生回答后,课件、卡片出示:100+x>100

      4.课件出示第四幅图:一个天*左盘上放了一个加了水的玻璃杯,右盘上加了100 g重的砝码,天*还是左低右高。

      师:天*出现了倾斜,因为杯子和水的质量加起来比100克重,要使天**衡,该怎么做?(增加砝码)对,要需要增加砝码的质量。

      师:怎么样?刚才左低右高,现在呢?(生能答:还要加砝码)那就在加100 g重的一个砝码。(课件演示:右盘上再放100 g重的砝码,天*出现左高右低。)

      师:现在什么情况?(生答:左高右低)这种情况你能用式子来表示吗?可以同桌讨论。

      学生回答后课件、卡片出示: 100+x<300

      问:观察列出的两个式子,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这个问题可能稍有难度,教师可以引导:当天*两边不*衡,一边比一边重时,要表示两边的关系,我们就可以用这样的不等式表示。(板书:不等式)

      问: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不等式吗?

      (学生列出不等式,教师选择两个写在卡片上贴于黑板。)

      5. 课件出示第五幅图:一个天*左盘上放了一个加了水的玻璃杯,右盘上放了250 g重的砝码,天**衡。

      师:下面老师把其中一个100 g重的砝码换成50 g重的砝码。你再来观察一下。

      (学生看到都说:*衡了)

      问:谁来表示这个式子?

      学生回答后课件、卡片出示:100+x=250

      问:为什么用“=”呢?(*衡就是相等了)

      问:哦,那这个式子与刚才两个不等式比较最大不同是什么?(生能答,不能教师引导:这个式子中间是等号,叫等式。板书:等式)

      问:能再举几个这样的等式吗?

      (生举例,教师选择三个写在贴于黑板的卡片上。)

      这时黑板上的卡片有:

      300+200=500 100+x<300

      100+x>100 100+x=250

      80+x>100 100+50<300

      5×a=40 x+200 x+x=8

      三、探究交流,抽象概括

      1.分类、建构概念

      让全班观察黑板上的8个算式,根据它们的特点,小组讨论,试将他它们分类并说明理由。

      学生讨论。

      问:谁来说说你们是按照什么标准分的?

      (1)如果学生中有“是否含有未知数”(板书:含有未知数)“是否是等式”(板书:等式)这两类的重点说,其余的口头交流。

      (2)让按“是否含有未知数”分的学生把式子分成两堆。

      问:按照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结果。这一种分法,我们得到的这几个式子是什么式子?(含有未知数)那这几个呢?(没有未知数)

      问:你能把这一种(指含有未知数)再分成两类吗?怎么分?指名板演。

      (或者让按“是否是等式”分的学生把式子分成两堆。

      问:按照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结果。这一种分法,我们得到的这几个式子是什么式子?(是等式)那这几个呢?(不是等式)

      问:你能把这一种(指是等式)再分成两类吗?怎么分?指名板演。

      根据学生的思路来讲。)

      问:你们发现了这一类式子有什么特点?(揭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师: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我们把它叫做方程。(板书: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一起读一遍。(学生齐读)这也是我们今天这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方程的意义)

      2.理解、巩固概念

      师:自己理解一下方程的概念,方程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未知数和等式)

      师:你会自己写出一些方程吗?(生答:会。)请四个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写两个,其他同学在作业纸上写。

      写好后,请同学们用手势一起判断对错,说说你是怎么判断的。同桌互改。

      小结: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一看是不是等式,二看有没有未知数。

      (出示课件)问:老师这儿也有几个式子,它们是方程吗?(用手势表示,随机让学生说说为什么)

      6+x=14 3+x 50÷2=25 ab=18

      6+x>23 51÷a=17 x+y=18

      问:通过这几道题的练习,你对方程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1)未知数不一定用x表示。

      (2)未知数不一定只有一个。

      四、巩固提高,形成技能

      1.判断

      下边哪些式子是方程?(课本54页“做一做”)

      35+65=100 x -14>72

      y+24 5x+32=47

      28<16+14 6(a+2)=42

      2.你知道吗?

      课件动态显示关于方程的小知识。

      你知道吗?早在三千六百多年前,埃及人就会用方程解决数学问题了。在我国古代,大约两千年前成书的《九章算术》中,就记载了用一组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史料。一直到三百年前,法国数学家笛卡儿第一个提倡用x、y、z等字母代表未知数,才形成了现在的方程。

      3.练练思维

      孟老师今年的年龄加上7就是30岁,你知道老师今年几岁了吗?

      某同学今年的年龄的2倍是22岁,他今年几岁?

      4.提高智慧

      小刚集邮共360张,小红集邮共400张,怎么才能使两人的邮票张数一样多?

      5.数学游戏:小博士用他的手遮住了所写的内容。他想让你们猜猜他写的式子是不是方程。(用多媒体设计出手的形状盖在方格上)

      (1)□ +x > 40 (不是)

      (2)x÷□=80 (是)

      (3)3×□=24 (不一定)

      让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第三题:如果方格中填的是未知数这个式子就是方程,如果填的是8就不是方程,填其它的数就是一个错误的算式。)

      五、总结提升。

      回想一下刚才我们上课开始写的那个表示我们全校师生总人数的式子,现在老师告诉你一共有432人,你能得到怎样一个方程并知道老师有多少人吗?(24人)好聪明!这是我们下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希望同学们也能像今天一样积极动脑,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去解开更多生活中的未知数,去迎接更多新的挑战!

      作业设计:

      1.作业本25页。

      2.口算一页。

      板书设计:

      方程的意义

      其他式子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3077+ x

      等式

      不等式

      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因此我设计教学方程的概念是从等式引入的,教材采用连环画的形式,首先通过天*演示,说明天**衡的条件是左右两边所放物体质量相等。同时得出一只空杯正好100克。然后在杯中倒入水,并设水重x克,让学生说出能用一个什么样的式子表示出来,让学生知道方程源于生活。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一组图形的变化,逐步引出等式,从而由不等到相等,引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

      在此基础上,一方面让学生列举像方程这样的式子,并予以区别,强化方程的意义。另一方面通过三位小朋友写方程,让学生初步感知方程的多样性。

      “做一做”让学生判断哪些是方程,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方程的意义。在这儿,一般只要求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所以只要学生知道什么是方程,能判断就可,不必在概念上过分纠缠,更不必拓展太多,以免加重学生负担。

      “你知道吗?”的阅读资料简要介绍了有关方程的一些史料。让学生只需感知,不作记忆的要求。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方程这块内容是第一次正式接触,虽然在这学期开始的作业本中有几次方程的题出现,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在他们头脑中还没有过方程这样的表象,所以授新课就要从学生原有的基础开始,从他们知道的东西,如跷跷板到天*,然后再过渡到方程。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把握学生的接受能力,这节课只要学生能理解和判断,不能过分纠缠概念上问题和其他课外的知识,如果要学生了解太多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反而使学生因难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基础不太好、理解能力不太强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对新的内容不容易接受,特别是概念课,所以让学生课前预习会对这些学生有一定的帮助。在课堂上多让学生看形象的事物,从而理解概念,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

      教学目标:1. 通过天*演示,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2. 使学生能够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类、抽象、概括、应用等能力。

      重点难点: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课前准备: 课件、天*、带有磁铁的卡纸、彩色记号笔。

      教学过程: 修改意见

      一、复习旧知,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了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一些数量关系,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已知我们学校有408位同学,再加上所有老师,你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师生一共有多少人吗?(板书:218+ x)。学得真不错,今天我们要进一步来研究这些含有未知数的式子所隐藏着的数学奥秘,想知道吗?请你用饱满的姿态告诉老师!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去过公园了吗?玩过翘翘板了吗,如果你和爸爸一起玩,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翘翘板摇晃不*衡)

      师:怎样才能保持两边*衡呢?(让妈妈也加入)

      小结;当两边重量差不多的时候,跷跷板基本保持*衡,就能很好的玩游戏了。

      三、探究新知

      1、师:在数学中与翘翘板原理一样的工具,你知道是什么吗?(生答:天*)

      2、介绍:(出示天*)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用到的称量工具——天*。天*是由天*秤和砝码组成的。砝码有不同,越大就越重。把要称量的物体放在左边的托盘,右边的托盘放上相应的砝码,当天**衡、指针指在正中央,说明这个物体的重量就是砝码的重量。

      2.课件出示第二幅图:一个天*左盘上放了一个玻璃杯,右盘上放了100 g重的砝码,正好*衡。

      师:请看这幅图。

      思考:看了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生答。

      师:对,我们找到了这样一个等量关系,(卡片出示:1个空杯子=100g)

      3. 课件出示第三幅图:一个天*左盘上放了一个加约150毫升水(红色)的玻璃杯,右盘上放了100 g重的砝码,天*左低右高。

      师:如果我们在杯中加约150毫升的水呢?为了大家看得更清楚,老师在水中滴几滴红墨水。

      问:这时发生了什么变化?(生能答:杯子里倒了水,水有重量,天*就不*衡了。)

      问:如果水重x克,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天*两边的结果吗?

      生回答后,课件、卡片出示:100+x>100

      4.课件出示第四幅图:一个天*左盘上放了一个加了水的玻璃杯,右盘上加了100 g重的砝码,天*还是左低右高。

      师:天*出现了倾斜,因为杯子和水的质量加起来比100克重,要使天**衡,该怎么做?(增加砝码)对,要需要增加砝码的质量。

      师:怎么样?刚才左低右高,现在呢?(生能答:还要加砝码)那就在加100 g重的一个砝码。(课件演示:右盘上再放100 g重的砝码,天*出现左高右低。)

      师:现在什么情况?(生答:左高右低)这种情况你能用式子来表示吗?可以同桌讨论。

      学生回答后课件、卡片出示: 100+x<300

      问:观察列出的两个式子,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这个问题可能稍有难度,教师可以引导:当天*两边不*衡,一边比一边重时,要表示两边的关系,我们就可以用这样的不等式表示。(板书:不等式)

      问: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不等式吗?

      (学生列出不等式,教师选择两个写在卡片上贴于黑板。)

      5. 课件出示第五幅图:一个天*左盘上放了一个加了水的玻璃杯,右盘上放了250 g重的砝码,天**衡。

      师:下面老师把其中一个100 g重的砝码换成50 g重的砝码。你再来观察一下。

      (学生看到都说:*衡了)

      问:谁来表示这个式子?

      学生回答后课件、卡片出示:100+x=250

      问:为什么用“=”呢?(*衡就是相等了)

      问:哦,那这个式子与刚才两个不等式比较最大不同是什么?(生能答,不能教师引导:这个式子中间是等号,叫等式。板书:等式)

      问:能再举几个这样的等式吗?

      (生举例,教师选择三个写在贴于黑板的卡片上。)

      这时黑板上的卡片有:

      300+200=500 100+x<300

      100+x>100 100+x=250

      80+x>100 100+50<300

      5×a=40 x+200 x+x=8

      三、探究交流,抽象概括

      1.分类、建构概念

      让全班观察黑板上的8个算式,根据它们的特点,小组讨论,试将他它们分类并说明理由。

      学生讨论。

      问:谁来说说你们是按照什么标准分的?

      (1)如果学生中有“是否含有未知数”(板书:含有未知数)“是否是等式”(板书:等式)这两类的重点说,其余的口头交流。

      (2)让按“是否含有未知数”分的学生把式子分成两堆。

      问:按照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结果。这一种分法,我们得到的这几个式子是什么式子?(含有未知数)那这几个呢?(没有未知数)

      问:你能把这一种(指含有未知数)再分成两类吗?怎么分?指名板演。

      (或者让按“是否是等式”分的学生把式子分成两堆。

      问:按照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结果。这一种分法,我们得到的这几个式子是什么式子?(是等式)那这几个呢?(不是等式)

      问:你能把这一种(指是等式)再分成两类吗?怎么分?指名板演。

      根据学生的思路来讲。)

      问:你们发现了这一类式子有什么特点?(揭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师: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我们把它叫做方程。(板书: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一起读一遍。(学生齐读)这也是我们今天这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方程的意义)

      2.理解、巩固概念

      师:自己理解一下方程的概念,方程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未知数和等式)

      师:你会自己写出一些方程吗?(生答:会。)请四个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写两个,其他同学在作业纸上写。

      写好后,请同学们用手势一起判断对错,说说你是怎么判断的。同桌互改。

      小结: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一看是不是等式,二看有没有未知数。

      (出示课件)问:老师这儿也有几个式子,它们是方程吗?(用手势表示,随机让学生说说为什么)

      6+x=14 3+x 50÷2=25 ab=18

      6+x>23 51÷a=17 x+y=18

      问:通过这几道题的练习,你对方程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1)未知数不一定用x表示。

      (2)未知数不一定只有一个。

      四、巩固提高,形成技能

      1.判断

      下边哪些式子是方程?(课本54页“做一做”)

      35+65=100 x -14>72

      y+24 5x+32=47

      28<16+14 6(a+2)=42

      2.你知道吗?

      课件动态显示关于方程的小知识。

      你知道吗?早在三千六百多年前,埃及人就会用方程解决数学问题了。在我国古代,大约两千年前成书的《九章算术》中,就记载了用一组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史料。一直到三百年前,法国数学家笛卡儿第一个提倡用x、y、z等字母代表未知数,才形成了现在的方程。

      3.练练思维

      孟老师今年的年龄加上7就是30岁,你知道老师今年几岁了吗?

      某同学今年的年龄的2倍是22岁,他今年几岁?

      4.提高智慧

      小刚集邮共360张,小红集邮共400张,怎么才能使两人的邮票张数一样多?

      5.数学游戏:小博士用他的手遮住了所写的内容。他想让你们猜猜他写的式子是不是方程。(用多媒体设计出手的形状盖在方格上)

      (1)□ +x > 40 (不是)

      (2)x÷□=80 (是)

      (3)3×□=24 (不一定)

      让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第三题:如果方格中填的是未知数这个式子就是方程,如果填的是8就不是方程,填其它的数就是一个错误的算式。)

      五、总结提升。

      回想一下刚才我们上课开始写的那个表示我们全校师生总人数的式子,现在老师告诉你一共有432人,你能得到怎样一个方程并知道老师有多少人吗?(24人)好聪明!这是我们下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希望同学们也能像今天一样积极动脑,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去解开更多生活中的未知数,去迎接更多新的.挑战!

      作业设计:

      1.作业本25页。

      2.口算一页。

      板书设计:

      方程的意义

      其他式子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3077+ x

      等式

      不等式

      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方程在小学乃至初中整个学习过程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方程的意义》这一节内容是学习其他方程知识的基础。本课只要求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知道什么是方程,能判别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整个教学过程先通过天*演示引出等式和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然后对一些不同的式子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对其进行分类,最后归纳、概括出方程的意义,培养了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创新等能力,为以后学习解方程和列方程解答应用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等式与方程的意义,明确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2.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合作意识。

      3.感受方程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和符号感。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弄清方程和等式的异同。

      【数学思想】

      符号化思想,转化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及达成目标

      1.同学们,谁还记得《曹冲称象》的故事?

      2.谁能简单地说一下曹冲是利用什么原理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呢?

      3.同学们其实在生活中有很多工具能帮我们测量出相同重量的物体。今天就先来认识其中的一种:天*。

      简单介绍《曹冲称象的故事》

      能说出让大象和石头的重量相等,再称石头的重量。

      达成目标:创设贴近学生实际不仅能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也为下面出示天*做好铺垫。

      二.共同探索,总结方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及达成目标

      1.出示天*:让学生说一说对天*有哪些了解?

      如果学生说得不全教师做补充:使用天*一般是左盘放物体,右盘放砝码;指针在中间说明天**衡。

      2.合作探究。

      (1)在天*的右边放一个100g的砝码,怎样才能让天**衡呢?

      用算式怎样表示呢?

      让学生观察式子,等号左边与右边相等,这样的式子就是一个等式。(板书:等式)

      (2)把一个杯子放在天*的左边,右边放100g的砝码,让学生观察天*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教师质疑:如果我往杯子里倒些水,观察天*现在的情况。

      师:一杯水的重量是多少,怎样表示?你有办法吗?

      追问:如果用未知数x来表示水的重量,那么杯子和水一共有多重,又该怎样表示呢?

      (3)再次让学生观察现在的天*(天*右边放100g砝码),发现了什么?哪边重一些呢?你们能用数学算式来表示吗?

      (4)教师在右边依次加一个100g的砝码,加两个100g的砝码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天*的情况,用数学算式怎样来表示吗?

      教师让学生继续操作,怎样才能使天**衡呢?

      这说明了什么?

      (一杯水的重量等于250g)

      (5)你们能用数学算式来表示这天*的状况吗?

      (师板书)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三个算式有什么不同?

      100+x>200

      100+x<300

      100+x=250

      师总结:像这样两边相等的算式我们把它叫做等式。(板书:等式)

      (6)让学生比较50+50=100与100+x=250两个等式,有什么不同?

      教师小结:像100+x=250这样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板书:方程)

      (7)引导学生思考归纳小结:

      是不是所有的等式都是方程?

      是不是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

      那么,方程有哪些特点?

      (8)让学生仿照课本情境图,自己试着写一些方程。

      自由发言,可能会说:天*有两个托盘,中间有指针;天*一边放物品一边放砝码,物品的重量与砝码的重量相等;天*可以称量物体的质量,还可以判断两个物体的质量是否相等。

      让学生自主思考,交流操作,得出:在天*的左边放2个50g的砝码就可以保持*衡。

      用算式表示:50+50=100。

      学生认真观察,然后会发现:现在天**衡,说明空杯子重100g。

      学生看出在空杯里加一杯水后天*不*衡了。

      思考得出:一杯水的重量=水的重量十杯子的重量。

      学生汇报:100+x

      学生回答:天*两边不*衡,用数学算式来表示100+x>100

      学生观察后分组讨论:

      汇报时用式子表示:

      100+x>200

      100+x<300。

      这时学生很容易发现这杯水的重量大于200g,小于300g。

      引导学生把右边的砝码换成250g,使天*左右两边*衡。

      学生自主思考,再全班交流汇报:100+x=250

      生观察后会发现:前面两个算式两边不相等,后面一个算式两边是相等的。

      达成目标:通过直观演示活动,在老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得出上面的式子,为下面的分类讨论环节做准备,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自主思考,并交流得出:第一个等式没有未知数x,第二个等式含有未知数x。

      不是

      是

      达成目标:这样的设计我主要是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大胆设想,敢于发现,抽象概括的机会,真正体会到自己获取知识,发现知识的成功乐趣。

      三.运用方法,解决问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及达成目标

      完成教材第63页“做一做”第1题。

      完成教材第63页“做一做”第2题。

      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样的式子是方程,再自主判断,最后集体交流。

      先说一说图意,再写方程表示数量关系。

      达成目标:通过学生自主分类比较,

      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层层递进,达到理解方程意义和掌握方程判断方法的目的,同时培养学生对比.概括能力和发散思维。

      四.反馈巩固,分层练习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及达成目标

      基础练习:66页练习十四第1.2.3题。

      拓展练习:见课件

      达成目标:孩子大部分应该能发现存在的等量关系,但可能会出现40-28=x这样的式子,应该规范孩子的写法。

      五.课堂总结,提升认识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及达成目标

      这节课你运用了哪些学习方法,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这堂课的表现是怎么评价的?

      达成目标:方程的特点:是一个等式,且含有未知数。

      1.像100+x=25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2.方程有两个重要条件:一个是等式,一个是含有未知数。

      3.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全都是方程。

    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5

      《方程的意义》一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节的内容。学生在《方程的意义》之前,在一、二年级的数学学习中均有填算式中的括号,也就是未知数,对于方程的意义有了一定的知识渗透,在本单元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表示数量,表示数量间的关系,都与本节课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方程这部分知识,在初等代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小学生来说,从具体事物的个数抽象出数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和,现在由具体的、确定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抽象的、可变的数,更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而且在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的基础上,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工具,从列出算式发展到列出方程解,这又是数学思想方法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它将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方程这部分的学习,能使学生摆脱算术思维方法中的某些局限性,为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帮好认识的准备和铺垫。学生从算术方法解决问题到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过渡,这节课的概念学习也是后面学习解方程的方法、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以及《方程的意义》的教学内容,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了解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与等式的联系与区别。

      2、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建立分类思想,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在合作学习中的的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是在实践中了解方程的意义,并能根据方程的意义判断出方程,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正确的方程。

      下面我就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向大家做以汇报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小时候玩儿过跷跷板吗?(同时出示图片)

      对于这个游戏的玩儿法与经验,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

      其实在生活中,还有一样物品与跷跷板长得很像,它可不是用来游戏的,而是用来测量的。你们认识它吗?(出示天*)

      【跷跷板与天*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都是在中间有一个支点,都靠力臂两端的重量来达到*衡,都是根据杠杆的工作原理。但是对于学生而言,天*比较陌生,而跷跷板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以此导入,能引起同学们的兴趣,学生回顾玩儿跷跷板的经验,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为认识新事物奠定基础,形成表象】

      二、认识并使用天*

      教师介绍天*:

      这就是一台托盘天*,它是用来测量比较轻的物体的仪器。这两个是天*的托盘,一边放物品,另一边放测量物体的砝码,砝码上都有质量标志。我们通过不断调试砝码,直到中间的指针指向中间为两边*衡,物体的质量就是砝码质量之和。

      教师示范: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进行实际应用天*来测量一下。

      首先我们来应用一下,检查一下砝码的质量是否准确。

      在天*的左边放置20克和30克的砝码各一个,右边我们应该放置一个50克的砝码。看一下,天*中间的指针正好指向刻度盘的中心,说明天*保持*衡了。

      看到天*,你会用等式表示天*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20+30=50

      这有一个空的水杯,我们先来测量一下它的重量。

      请你估计一下它的重量。我们来试一试。

      通过测量,我们得知,水杯的重量是100克。

      现在我们缓缓向水杯里倒水,你发现天*怎么样了?

      你知道我倒了多少水吗?水的质量是未知的,我们可以用字母x表示,那么现在天*的状态还能用等式来表示了吗?

      100+X>100

      我们继续测量水的质量,同理得出:

      100+X>200

      100+X<300

      100+X=250

      这几个算式都以板书形式呈现。

      【在利用天*写出算式的过程中,我最开始设计的是给每个小组一台天*,让学生实际操作,测量物品的质量,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天*中砝码过小,学生操作起来不方便,而且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调节砝码的过程中,而不是讨论方程的意义,与本节课的重难点相背离,因此在修改中,我们还是尊重了教材,以教师的示范为主,我们吸取了学生试验的教训,为了让学生看得真切,我们放弃了实物操作,选择了电脑课件的演示。】

      三、认识方程

      1、根据天*写算式并分类

      刚才我们测量了水的质量,在测量过程中,我们出现了这几种情况,可以用不同的算式表示天*左右两边的位置关系,你明白了吗?下面老师这儿就有几组天*测量的过程,首先请你根据天*写出算式。然后把这些算式按一定的原则分分类,最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们的结果。

      【《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中将学生的“双基”增加为“四基”,其中“领悟数学基本思想”是新增加的内容。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如抽象、分类、归纳、演绎、模型等。在传统教学中,我们比较提倡对概念的演绎,清楚地记得,十年前数学书对方程概念的呈现是这样的:通过天*保持*衡写出等式,然后得到结论。旧的数学课强调的是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而新的课程标准中提倡要在数学学习中,使学生领悟数学的基本思想,积累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因此,新的教材中增加了不等式,增加了不含未知数的算式,通过通过类比、分析、归纳,形成数学模型,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再用严谨的语言来表述。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利用天*这一实物图,将数学知识置于情境之中,让学生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写出等式及不等式,含有未知数的和不含未知数的,。学生通过分类对比,形成表象,教师引出概念,使学生亲历知识的生成过程。】

      2、交流汇报:

      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等式 不等式

      含有未知数 3x=180 50+2x>180

      100+x=50x3 80<2x

      不含未知数 50x2=100 100+20<100+30

      根据板书,教师讲解:像 3x=180、100+x=50x3这样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反问:什么样的算式叫方程呢?一个算式要成为方程有哪几个条件?

      【通过对比,学生能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清晰的方程表象,建立方程的模型,因此在教师讲授概念时,学生很容易地就接受了。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什么都不讲,对于方程这个新知识,如果老师不告诉学生,学生是不能凭借旧知自己总结出来的,因此在概念的呈现上,我选择了讲授法。】

      四、应用概念

      同学们,根据你对方程的理解,你能自己写出几个方程吗?

      判断,他们写得都对吗?

      黑板上刚才我们写得这些算式,有方程吗?

      五、方程产生的文化背景

      早在三千六百多年前,埃及人就会用方程解决数学问题了。在我国古代,大约两千年前成书的《九章算术》中,就记载了用一组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资料。一直到三百年前,法国的数学家笛卡儿第一个提出用x、y、z等字母代表未知数,才形成了现在的方程。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个数学知识的形成都凝聚着人类智慧与汗水。因此学生在学习前人给我们带来的经验同时,也要了解数学文化。通过这部分知识的讲解,学生对方程的产生有了初步的印象。】

      六、拓展延伸

      在拓展延伸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题目:

      1、根据线段图写方程

      2、根据数量关系写方程

      3、判断是否是方程

      4、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七、作业:

      利用课余小组时间用天*测量物体的重量。

      再想,天*两边可以如何添加,能使天*继续保持*衡呢?

      【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虽然在前面的教学中,学生没有使用天* ,但对天*都充满了好奇,因此,我把用天*测量物品的质量这个环节延伸到课下,学生不仅满足了自己的愿望,而且也是对本节课知识的巩固,我还设计了“天*两边可以如何添加,能使天*继续保持*衡呢?”发散学生的思维,也为下节课《天*保持*衡的性质》奠定了基础。】

    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知道什么是方程的解,什么是解方程,并弄清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会判断什么是方程,会解一步计算的方程,并会检验方程的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检查、验算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方程的意义,初步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和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

      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两个概念间的联系及区别,并会应用。

      教具准备:

      课件、白纸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游戏引出课题:

      师:小朋友们,我们来做个游戏吧!老师来说一个词语,你们反这个词语反一反说出来,好吗?看谁反应快!

      父母的爱——爱父母;动物的画——画动物;

      节目的表演——表演节目;生命的感悟——感悟生命;朋友的理解——理解朋友;

      朋友的善待——善待朋友;亲人的召换——召换亲人;儿女的担忧——担忧儿女

      问题的答——答问题;方程的解——解方程;

      引出课题:板书“方程的解解方程”

      这节课我们来研究这里面的知识。

      二、讲解概念“等式、方程”

      1、找朋友:

      师:刚才我们玩的这个游戏中,找到了好几对文字上的朋友。

      下面,请你来帮这些式子或数字找找朋友,你愿意吗?

      生:愿意。

      ①、出示课件:同桌之间说一说;指名回答,根据学生回答再次出示课件。

      师:这几对好朋友都有什么特点呢?

      生:它们相等。(关键引出“相等”)

      师:除了把它们用线连起来,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表示它们之间是相等的呢?

      生:列成一个式子。

      学生口答列式,师边板书:80-20=60

      2+0.5=2.5

      30÷15=2

      30×2=60

      师:像这样用等号连接起来的,表示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我们把它们取名叫等式。

      师:你能举例说几个等式吗?

      ②、引出方程:

      师:那剩下的几个它们找不到朋友,心里不太高兴,你能把它们也连连线写成一个等式吗?

      生:能。

      学生口答并板书,如:x+3=9

      300-b=250

      3a=18

      师:我们又找到了3对朋友,它们也是等式。那这三个等式跟刚才的四个等式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吗?

      生:它们有未知数x、a、b。

      师: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我们给它取名叫方程。

      你能举例说几个方程吗?

      2、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师:那等式和方程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你能用一种直观形象的方法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你可以在纸上写一写、画一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指名回答。出示课件并板书。

      师小结:方程属于等式,里面含有未知数,是一种特殊的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3、判断练习:

      师:我们有了方程和等式的知识,当遇到一个式子,要判断它是不是方程时,应该怎么想?

      生:先看它是不是等式,如果是等式,再看它有没有未知数。如果它有未知数,就是方程;如果没有未知数,就不是方程,而是一般的等式。

      师小结:一必须是等式,二必须含有未知数。

      师出示课件中的练习:下列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

      ①、下面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

      35-b=1284÷12=7

      5x-32<749÷y=7

      450x=90069+a

      ②、含有未知数的算式叫做方程。

      ③、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一定是方程。

      ④、35+x=76既是等式,也是方程。

      ⑤、30+20=10+40是等式,但不是方程。

      ⑥、y=0不是方程。

      ⑦、x=20是方程30+x=50的解。

    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结合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2、会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表示等量关系。

      3、感受方程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方程的意义,能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教学难点:能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活动一:

      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国家的国宝是什么吗?对,大熊猫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更是我国外交活动中表示友好的形象大使。动物园的叔叔正在科学的喂养大熊猫呢!

      出示信息窗一,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阅读文字信息。

      学生观察主题图,认真阅读信息。

      活动二:借助天*理解等式。

      分组实验:①天*左盘放一个10克的砝码,右盘放一个20克的砝码,天*不*衡,可以用式子10<20表示;②在左盘再放上1个10克的砝码,天**衡了,用等式10克+10克=20克表示。

      分组实验:天*左盘放一个20克的砝码和一个不知重量的方木块,右盘放一个50克的砝码,一成天**衡,用等式20+=50表示。

      小结:等式表示相等的关系。

      活动三:概括方程的意义。

      师:观察黑板上的三个式子:+20=70、2=150、3+10=100,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自由谈想法??

      小结:像+20=70、2=150、3+10=1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活动四: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想一想,等式和方程之间有什么关系?

      小组讨论

      小结:方程的范围比较小,等式的范围比较大,方程只是等式的一部分。 活动七:自主练习

      1、判断哪些式子是方程。

      师:你认为一个式子是方程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小结:同时具备“含有未知数”、“相等的式子”这两个条件才是方程。 学生独立完成自主练习第1题。(引导学生在判断对错的同时,说出判断的依据。)

      2、看图列方程。完成自主练习第2题。要求学生先找出图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再独立列出方程。(集体交流)

      3、完成自主练习第3题。(让学生独立写出等量关系式并列出方程,再进行交流。)

      活动五:全课总结:

      引导学生谈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学生谈收获,并找出不懂的地方。

    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

      会按要求用方程表示出数量关系。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会用方程的意义去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

      教具准备:

      天*、空水杯、水(可根据实际变换为其它实物)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上课要用到一种重要的称量工具,它是什么呢?对,它是天*。同学们对天*有哪些了解呢?天*由天*称与砝码组成,当放在两端托盘的物体的质量相等时,天*就会*衡,根据这个原理,从而称出物体的质量。

      新知学习

      实物演示,引出方程。

      操作天*:第一步,称出一只空杯子重100克,板书:1只空杯子=100克;

      第二步,往往空杯子里倒入约150毫升水(可在水中滴几滴红墨水),问:发现了什么?天*出现了倾斜,因为杯子和水的质量加起来比100克重,现在还需要增加砝码的质量。

      第三步,增加100克砝码,发现了什么?杯子和水比200克重。现在,水有多重,知道吗?如果将水设为x克,那么用一个式子该怎么表示杯子和水比200克重这个关系呢?100+x>200。

      第四步,再增加100克砝码,天*往砝码这边倾斜。问:哪边重些?怎样用式子表示?让学生得出:100+x<300。

      第五步,把一个100克的砝码换成50克,天*出现*衡。现在两边的质量怎样?用式子怎样表示?让学生得出:100+x=250。

      像这样含有求知数的等式,人们给它起了个名字,你们知道叫什么吗?对,叫方程。请大家试着写出一个方程。

      写方程,加深对方程的认识。

      学生试着写出各种各样的方程,再在全班展示,当然也有可能会出现一些不是方程的式子,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出它不是方程的原因。

      看书第54页,看书上列出的一些方程,让学生读一读。然后小结:一个式子要是方程需要具备哪些条件?两个条件,一要是等式,二要含有求知数(即字母),这也是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的依据。

      反馈练习。

      完成做一做,在是方程的式子后面打上“√”。对于不是方程的几个式子要说明其理由。

      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怎么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

      提问:方程是不是等式?等式一定是方程吗?

      看“课外阅读”,了解有关方程产生的数学史。

      练习

      完成练习十一第2题,先让学生说出图意,再根据图意再列出相应的方程。

      独立完成第3题,评讲时,介绍什么叫数量关系要,然后让学生先说出各幅图中的数量关系,再说出相应的方程,同一幅图由于数量关系有不同的形式,因此方程形式也可能不同。

      作业

      练习十一第1题。

    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62~63页及练习十四第1~3题。

      教学目标:

      1.借助天*及式子的分类操作,使学生初步了解方程的意义;能从形式上判别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理清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2.能根据简单的线段图、情境图列出方程,并能在教师引导下找到等量关系,经历利用等量关系进行方程模型建构的过程。

      3.在对式子的分类、整理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类、抽象、概括及应用等能力。

      教学重点:

      抓住“等式”“含有未知数”两个关键词初步建立方程的概念。

      教学难点:

      方程与等式的关系;方程中等量关系的建立。

      教学准备:

      课件、写式子的卡片、磁钉。

      教学过程:

      一、认识天*,谈话铺垫

      教师(出示天*图):这是什么?同学们知道天*的用途吗?

      一般在称东西时,我们在天*的左边放上要称的东西,右边放上砝码。如果天*左右两边达到*衡,左边东西的质量就等于右边砝码的质量。这种*衡的状态如果用一个数学符号来表达,就是──等号。

      二、探究新知

      (一)天*演示,初步感知等与不等。

      1.出示天*图1。

      现在这种状态,你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吗?(板书:50+50=100)

      2.(出示天*图2和图3)天*向左倾斜表示什么?如果水的质量用

      g表示,那么杯子和水共重多少呢?(100+ )

      3.如果老师在天*右边再加一个100 g的砝码,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用式子来表示。

      这三个式子体现在天*上分别是什么样的情况?咱们用手势来表示一下。

      4.来看看究竟是哪种情况?(先出示天*图4,后出示天*图5)用式子来表示一下。

      5.(出示教材第63页最上面的图)这样的图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吗?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演示,感受等与不等。同时通过反馈和追问,帮助学生感受等式的意义。为下一环节中式子的分类及理解等式和不等式做好准备。从天*到式,再从式到天*图,在学生的头脑中利用天*建立左右相等的等式模型,为突破建立方程中的等量关系这一难点做好铺垫。

      (二)分类整理,建构概念

      1.观察黑板上出现的式子,尝试根据式子的特点进行分类(先请学生独立思考,再同桌进行交流。)

      2.学生反馈,教师根据反馈在黑板上移动式子。

      预设1:按左右相等和不等分类(补充等式和不等式);

      预设2:按是否含有未知数分类。

      注:教师在按照两种分类方式摆放式子时整理成如下表格所示:



    含有未知数



    不含有未知数



    等式







    不等式







      3.(指表格)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揭题)。

      4.写方程:根据你的理解写2~3个方程,写完之后给同桌看看其是否为方程(教师在巡视过程中选择一些学生到黑板上写一写。)

      5.说说黑板上同学写的是否为方程,并说说判断理由(主要使学生明确,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一看是不是等式,二看有没有未知数。)

      (三)概念辨析,理清等式与方程之间的关系

      1.“做一做”第1题:请学生说说哪些式子是方程,并说说为什么(可以选择其中几个不是方程的式子,请学生说说怎样改一下就可以将其变成方程。)

      2.这两个式子是否是方程呢?

      反馈分析:

      (1)式1:一定是。为什么?

      (2)式2:一定是等式,可能是方程。

      (3)思考:等式和方程有什么联系呢?

      (4)引导画集合图,并引导得出: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设计意图】方程与等式的关系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教学时,先通过分类整理让学生对等式与方程的关系产生直观、正确的感知;然后通过被蘸了墨水的式子的判别,进一步体会两者的关系;最后,通过韦恩图帮助学生加以明确。不仅突破了教学的难点,而且渗透了初步的集合思想。

      三、实践反思,巩固提高

      1.“做一做”第2题及练习十四第2题:看图列出方程。

      学生练习并进行反馈。

      反馈侧重:使学生明确,可以根据量相等来列出方程。

      2.练习十四第3题:看情境图,思考数量关系再列方程。

      (1)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2)你能根据你知道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吗?

      (3)学生自行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并进行反馈。

      【设计意图】能用方程表达简单情境中的数量关系,也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对本内容的要求,为从数量关系到等量关系的转变做好准备,这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方程的知识至关重要。

      四、总结回顾,介绍历史

      1.你对方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每个同学说一点,后面的同学要和前面同学不一样。)

      2.教师介绍方程的相关知识。(课件出示教材第63页“你知道吗?”的内容)

      【设计意图】把数学史融入课堂教学当中,一方面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对方程的产生过程产生比较清晰的认识,知道数学是一个动态成长的科学,体会到数学的每一个理论和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让学生在体会数学文化的价值的同时,产生探索的欲望。

    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方程的含义,知道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2、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

      会根据题意列方程。

      教学难点:

      理解方程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出示例1图,提出要求:你能用等式表示天*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学生在本子上写。

      指名回答,板书:50+50=100

      含有等号的式子叫等式,它表示等号两边的结果是相等的。

      二、教学例2

      学生自学

      要求:1、学生在书上独立填写,用式子表示天*两边的质量关系。

      2、小组同学交流四道算式,最后达成统一认识:

      X+50>100 X+50=100

      X+50<100 X+X=100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这4道算式。

      3、把这4道算式分成两类,可以怎样分,先独立思考后再小组

      内交流,要说出理由。

      学生可能会这样分:

      第一种:

      X+50>100 X+50=100

      X+50<100 X+X=100

      第二种:

      X+50>100 X+X=100

      X+50<100

      X+50=100

      引导学生理解第一种分法:

      你为什么这样分,说说你的想法。

      小结:像右边的式子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方程,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到什么是方程,读一读,不理解的和同桌交流。

      指名学生说,教师板书: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提问:你觉得这句话里哪两个词比较重要?“含有未知数”“等式”

      那X+50>100 、X+50<100为什么不是方程呢?

      提问:那等式和方程有什么关系呢,在小组里交流。

      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三、完成“试一试”、“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时围绕“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进一步理解方程的含义

      四、课堂作业:练习一的1、2、3。

      板书: 方程的初步认识

      X+50=100

      X+X=100

      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推荐访问:方程 教学设计 意义 方程意义教学设计【10篇】 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1 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及反思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