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优质范文 > 正文

    2023《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10篇】

    时间:2022-12-17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借助朗读,认识“猴、结”等12个生字,利用范读及例句比较等方式读准多音字“结、只、空”的字音。通过范写、临摹写“块、常”等7个生字。  2、朗读课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10篇】,供大家参考。

    2023《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10篇】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借助朗读,认识“猴、结”等12个生字,利用范读及例句比较等方式读准多音字“结、只、空”的字音。通过范写、临摹写“块、常”等7个生字。

      2、朗读课文,图文对照,读懂前四个自然段中相同相异的部分,利用表格,提取整合导致小猴子“空着手回家”的主要信息,进行简单推断,并通过此过程理解“掰、扛”等动词的意思。

      3、仿照课文形式,说说小猴子如果第二次下山会怎样,并适当运用所学动词。

      二、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语境中识字写字。

      三、教学难点:

      从反复的结构中,能推断出小猴子空着手回家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一)出示谜语,导入新课。

      1、爬杆上树是高手,爱吃香蕉和桃子,家里没有山上有。

      (1)板书课题,读准课题。

      (2)舌前舌后音要读标准,认识猴子的猴,侯爵的候,时候的候。反犬旁还有哪些字?猪·狗·猫等,和动物有关。

      (二)朗读课文,识字。

      (1)范读课文,请认真听准每个音。

      (2)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读生字。学生朗读课文,注意不多字,不少字,不错字。

      (3)出示字卡,粘贴到白板上。

      ①带拼音读三遍。

      ②去掉拼音读三遍。

      第一句中的“空”是《要下雨了》一课中的,读knɡ,猜一猜,第二句中的“空”是什么读音?

      ①玉米结(jiē)得又大又多。

      ②小猴子下山来,最后的结(jié)果是空手而归。

      这两句话中的“结”读音不同,想想课文中的“结”是什么意思,你还能说这样的句子吗?

      (4)仔细看课后第3题的插图,先读准字音,再做一做动作。

      (5)认读其他生字,组词巩固。男女生读词,开火车读词。

      (三)朗读课文,了解内容。

      1、同桌带动作朗读课文,了解动词意思,体会小猴子的情感变化。

      2、图文结合,朗读汇报,再结合课后第3题的插图,说说这些动作都与身体的哪个部位有关,哪个动作是这几次中都有的。

      3、结合课文最后一幅插图,比较句子,想一想句子中的为什么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4、你想对小猴子说什么?

      (四)情境创设,信息整合,简单推断。

      小猴子知错就改,以后会怎么样呢?

      (五)生字书写。

      重点指导“空”字和“常”字的中心对称。

      (六)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情境延伸:第二天,小猴子又下山了,他会做什么,想些什么?画一画,写一写,如果能用上几个刚刚学过的表示动作的词语就更好了。

      五、教后反思。

      1、通过朗读,识字释词示意。

      学习朗读是通过朗读可以识字学词,可以理解内容,也可以学习语用。所以,本课的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朗读的学习来完成。学生初读,圈画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教师范读,不但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初步感知内容及反复的结构。通过朗读理解内容,体会结构特点。达到正确流利朗读的程度。加上表情和动作,使学生自主完成对人物心情的体会、对动词意思的理解。正是通过多次朗读,学生在朗读中多次感受相似的做法和相似的心情。也正是在多次朗读的过程中,生字多次“复现”,建立了音、形、义三者的联系。多音字的学习,在语境中据意辨音,使得朗读的学习和字词学习、阅读理解有机结合。

      2、调整视角,使推断有迹可循。

      呼应单元语文要素,本课要整合信息,作简单推断。在小猴子下山空手而归的结果已然明确的前提下,推断就要由果溯因。所以,将课后第2题调整为: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回想自己所做的一切,他会想到些什么?

      3、借助插图,情境延伸,思维和语言相互促进。

      语言的学习、思维的发展都要在语言实践中进行,而且要注意学用结合。考虑到一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和说图的能力,课文的每幅插图又情趣盎然,因此课始就让学生看图按“小猴子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最后怎么样”的句式,大体说一说图的内容;结合单元课文,试着再运用“要是……就……”的句式,建立结果和行为之间的联系;表格中重点词语、动作词语的选择填空;情境延伸出小猴子第二天又下山了,他会怎样做,怎样想。这些环节的设计都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教材的特点,使学练结合,语言和思维相互促进和提升。

      因为本课要承担“信息整合,简单推断”训练,所以,在朗读课文、内容理解上,教师引导得相对较多。实际教学时,面对不同的学情,可采用不同的策略,减少教的成分,增加学的分量,使教学更有效。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小猴子下山》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认生字词,在教学中通过做动作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本课的动词,并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运用又( )又( )形式的词语并进行拓展。

      2、通过个别生读、男女赛读、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教学重点】

      1、复习巩固认生字词,在教学中通过做动作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本课的动词,并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运用又( )又( )形式的词语并进行拓展。

      2、通过个别生读、男女赛读、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动物图片、生字词卡片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情景表演法

      【教学过程】

      1、课前游戏互动:

      2、导入:

      看,(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猴子图片)有一只小动物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它也想和小朋友们一起学习呢,大家欢迎吗?(生:欢迎)今天我们就和小猴子一起来学习《小猴子下山》。

      板书课题:《小猴子下山》。(注意:“猴” 左右结构“犭”旁)

      齐读课题

      3、复习字词:

      (1)这只勤学的小猴子还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词语宝宝呢,大家一起来看看还认识吗?

      (2)自读课文,说一说:小猴子下山都经过了哪些地方?

      贴图片:“玉米地”、“桃树下”“瓜地里”、“树林里”

      (3)哇……你看,这只可爱的小猴子经过了这么多的地方啊!谁能用小猴子先来到哪里,再来到哪里,接着来到哪里,最后来到哪里说一说。

      4.学习课文

      (1)过渡语:小猴子一路来到了这么多地方,那它都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呢?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小猴子下山》。

      (2)学习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生评价。评价后再齐读。

      其他生思考问题:

      小猴子来到了哪里?(用“———”划出来)

      看到了什么? (用“﹏﹏﹏”划出来)

      心情怎么样?

      又是怎么做的呢?(用圆圈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指生回答:

      理解“又大又多”不仅仅玉米的个头大,而且这样大的玉米到处都是,非常多。

      谈话:如果你就是小猴子看到地里又大又多的玉米是什么样的心情?(高兴)理解“非常高兴”(特别高兴),你能不能带着这种特别高兴的心情读一读。

      让学生说说小猴子为什么有“掰”“扛”这样的动作,(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这两个动词)进一步理解玉米大的意思。指导学生读好第一段。

      (3)学习第二、三、四自然段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生根据以下四个问题合作学习二、三、四段。

      小猴子来到了哪里?(用“———”划出来)

      看到了什么? (用“﹏﹏﹏”划出来)

      心情怎么样?

      又是怎么做的呢?(用圆圈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4)引导生各种形式朗读:

      引导学生感受小猴子看见了桃子就喜欢桃子,扔了玉米;看见西瓜,扔了桃子;看见小兔子,就扔了西瓜。结合图画,体会当时小猴子的心情。(读出小猴子的心情)

      (5)积累“又( )又( )”形式的词语。

      (6)小猴子为什么最后空着手回家去呢?

      抓住“只好”一词,引导学生感受小猴子什么也没得到的原因。(结合学生实际生活,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7)整体回归

      借助插图,复述课文(让孩子带着头饰体会着小猴子的动作、神态演一演也可以)

      5.拓展阅读

      《小猴子下山》儿歌

      6.课堂小结。

      7.课外作业或实践活动。

      读编故事:《小猴子第二次下山》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小猴子下山》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认生字词,在教学中通过做动作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本课的动词,并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运用又( )又( )形式的词语并进行拓展。

      2、通过个别生读、男女赛读、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教学重点】

      1、复习巩固认生字词,在教学中通过做动作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本课的动词,并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运用又( )又( )形式的词语并进行拓展。

      2、通过个别生读、男女赛读、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动物图片、生字词卡片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情景表演法

      【教学过程】

      1、课前游戏互动:

      2、导入:

      看,(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猴子图片)有一只小动物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它也想和小朋友们一起学习呢,大家欢迎吗?(生:欢迎)今天我们就和小猴子一起来学习《小猴子下山》。

      板书课题:《小猴子下山》。(注意:“猴” 左右结构“犭”旁)

      齐读课题

      3、复习字词:

      (1)这只勤学的小猴子还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词语宝宝呢,大家一起来看看还认识吗?

      (2)自读课文,说一说:小猴子下山都经过了哪些地方?

      贴图片:“玉米地”、“桃树下”“瓜地里”、“树林里”

      (3)哇……你看,这只可爱的小猴子经过了这么多的地方啊!谁能用小猴子先来到哪里,再来到哪里,接着来到哪里,最后来到哪里说一说。

      4、学习课文

      (1)过渡语:小猴子一路来到了这么多地方,那它都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呢?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小猴子下山》。

      (2)学习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生评价。评价后再齐读。

      其他生思考问题:

      小猴子来到了哪里?(用“———”划出来)

      看到了什么? (用“﹏﹏﹏”划出来)

      心情怎么样?

      又是怎么做的呢?(用圆圈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指生回答:

      理解“又大又多”不仅仅玉米的个头大,而且这样大的玉米到处都是,非常多。

      谈话:如果你就是小猴子看到地里又大又多的玉米是什么样的心情?(高兴)理解“非常高兴”(特别高兴),你能不能带着这种特别高兴的心情读一读。

      让学生说说小猴子为什么有“掰”“扛”这样的动作,(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这两个动词)进一步理解玉米大的意思。指导学生读好第一段。

      (3)学习第二、三、四自然段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生根据以下四个问题合作学习二、三、四段。

      小猴子来到了哪里?(用“———”划出来)

      看到了什么? (用“﹏﹏﹏”划出来)

      心情怎么样?

      又是怎么做的呢?(用圆圈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4)引导生各种形式朗读:

      引导学生感受小猴子看见了桃子就喜欢桃子,扔了玉米;看见西瓜,扔了桃子;看见小兔子,就扔了西瓜。结合图画,体会当时小猴子的心情。(读出小猴子的心情)

      (5)积累“又( )又( )”形式的词语。

      (6)小猴子为什么最后空着手回家去呢?

      抓住“只好”一词,引导学生感受小猴子什么也没得到的原因。(结合学生实际生活,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7)整体回归

      借助插图,复述课文(让孩子带着头饰体会着小猴子的动作、神态演一演也可以)

      5、拓展阅读

      《小猴子下山》儿歌

      6、课堂小结。

      7、课外作业或实践活动。

      读编故事:《小猴子第二次下山》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小猴子下山》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认生字词,在教学中通过做动作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本课的动词,并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运用又()又()形式的词语并进行拓展。

      2、通过个别生读、男女赛读、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教学重点】

      1、复习巩固认生字词,在教学中通过做动作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本课的动词,并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运用又()又()形式的词语并进行拓展。

      2、通过个别生读、男女赛读、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动物图片、生字词卡片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情景表演法

      【教学过程】

      1、课前游戏互动:

      2、导入:

      看,(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猴子图片)有一只小动物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它也想和小朋友们一起学习呢,大家欢迎吗?(生:欢迎)今天我们就和小猴子一起来学习《小猴子下山》。

      板书课题:《小猴子下山》。(注意:“猴”左右结构“犭”旁)

      齐读课题

      3、复习字词:

      (1)这只勤学的小猴子还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词语宝宝呢,大家一起来看看还认识吗?

      (2)自读课文,说一说:小猴子下山都经过了哪些地方?

      贴图片:“玉米地”、“桃树下”“瓜地里”、“树林里”

      (3)哇……你看,这只可爱的小猴子经过了这么多的地方啊!谁能用小猴子先来到哪里,再来到哪里,接着来到哪里,最后来到哪里说一说。

      4.学习课文

      (1)过渡语:小猴子一路来到了这么多地方,那它都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呢?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小猴子下山》。

      (2)学习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生评价。评价后再齐读。

      其他生思考问题:

      小猴子来到了哪里?(用“———”划出来)

      看到了什么?(用“﹏﹏﹏”划出来)

      心情怎么样?

      又是怎么做的呢?(用圆圈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指生回答:

      理解“又大又多”不仅仅玉米的个头大,而且这样大的玉米到处都是,非常多。

      谈话:如果你就是小猴子看到地里又大又多的玉米是什么样的心情?(高兴)理解“非常高兴”(特别高兴),你能不能带着这种特别高兴的心情读一读。

      让学生说说小猴子为什么有“掰”“扛”这样的动作,(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这两个动词)进一步理解玉米大的意思。指导学生读好第一段。

      (3)学习第二、三、四自然段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生根据以下四个问题合作学习二、三、四段。

      小猴子来到了哪里?(用“———”划出来)

      看到了什么?(用“﹏﹏﹏”划出来)

      心情怎么样?

      又是怎么做的呢?(用圆圈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4)引导生各种形式朗读:

      引导学生感受小猴子看见了桃子就喜欢桃子,扔了玉米;看见西瓜,扔了桃子;看见小兔子,就扔了西瓜。结合图画,体会当时小猴子的心情。(读出小猴子的心情)

      (5)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

      (6)小猴子为什么最后空着手回家去呢?

      抓住“只好”一词,引导学生感受小猴子什么也没得到的原因。(结合学生实际生活,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7)整体回归

      借助插图,复述课文(让孩子带着头饰体会着小猴子的动作、神态演一演也可以)

      5.拓展阅读

      《小猴子下山》儿歌

      6.课堂小结。

      7.课外作业或实践活动。

      读编故事:《小猴子第二次下山》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5

      一、教材分析

      《小猴子下山》是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四课。课文讲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来,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去摘桃子,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去摘西瓜,看见兔子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最后,兔子跑进树林里不见了,小猴子一无所获的故事。除了故事本身具有教育意义以外,教材还注意到了本文的构段,并把“提手旁”的字集中在一起当作这篇课文的生字来进行学习,让识字规律可循。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识“猴、结、掰、扛、满、扔、摘7个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非、常”2个汉字。

      3、了解故事内容。

      4、理解并运用本课中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准确性。

      三、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四、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加强学生对动词的准确使用。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生字卡片、贴画。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7个生字,正确书写“非、常”。

      3、大致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过程

      一、出示谜语,激趣导入

      1、师出示一则谜语:“一物像人又像狗,爬竿上树是能手,擅长模仿人动作,家里没有山中有”。生自主阅读并猜出谜底是猴子。(师出示猴子的图片和“猴子”词语卡片,指名学生认读。)

      2、和小猴子打招呼!(学生打招呼)

      3、这是一只怎么样的小猴子?(可爱的、机灵的、调皮的……)把“小猴子”三个字读的可爱一点,谁来试试?

      (指名读“小猴子”,读的机灵可爱)“子”要读成轻声,谁能读好轻声?

      4、学习“猴”字,(出示卡片“猴”)谁有好办法能记住这个字呢?

      预设1:“反犬旁”+“侯”(小结:“反犬旁”的字一般都和动物有关)。识字方法:加一加。

      预设2:形声字。

      5、师激趣:这只小猴子呀,它天天待在山上,都待得不耐烦了。这一天,它准备下山去玩,会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发生呢?这个故事就藏在书本里,赶快打开书本找到它。(师板书课题,指名学生朗读课题。)

      二、初读故事,借助故事图了解故事内容。

      1、(1)生自主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小猴子下山都来到了哪些地方,请用“_____”划出。

      2、读后交流:

      (1)玉米地

      (2)桃树下

      (3)瓜地里

      (4)往回走回家的路上

      3、摆放路线图。

      故事还藏在这些图画中,谁能把小猴子来到哪些地方按照顺序排一排。(听录音读)

      4、师生看路线图一起梳理故事内容: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一块玉米地,然后再走到一棵桃树下,接着来到一片瓜地里,最后往回走时,看见了一只兔子。

      三、精读,学习1、2自然段。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要求:(1)同桌共读第一自然段。

      (2)用“波浪线”画出,小猴子看见了什么?是怎么样的?

      2、指名学生交流,明确小猴子来到了玉米地里,看到了又大又多的玉米。

      3、师出示玉米地和玉米棒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又大又多”的意思。交流()又()又()。师小结:前后是可以共同存在的特点。(翻开作业本P63,第三题)

      4、正音“结”,懂意义,记生字。

      5、(1)用“小三角”把小猴子的心情标出来。

      (2)用“O”把小猴子的动作圈出来。

      6、引导学生抓住“非常高兴”来体会小猴子的心情,拓展想象当小猴子看到这一片玉米地时会想些什么,在此过程中,师对于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要给予充分的尊重和鼓励。。

      7、交流“掰”和“扛”,出示图片,并结合动作示范来理解“掰”和“扛”的意思。师小结识字方法,掰=手+分+手(加一加);扛,红,江(换一换)

      8、我会说。用“小猴子走到……看见……做了……”的句式对第一自然段再次认知。

      9、朗读。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1)在第2自然段中,用“小猴子走到......看见......做了......”的句式找一找。

      (2)同桌互相说一说。

      2、指名学生交流,师适当小结:小猴子来到了一颗桃树下,看到了又大又红的桃子,便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3、师出示“满树又大又红桃子”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又大又红”的意思,引导学生想象当小猴子看到桃子时会想些什么。

      4、师出示“满”,满桌,满树,满星,理解“满”。(组词)

      5、出示图片、结合动作演示理解“扔”和“摘”的动作。师小结识字方法,“扔”和“奶”偏旁不同(换一换);“摘”,摘苹果,摘桃子,摘花(组词)

      6、再次指名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

      7、比较“掰”,“扛”,“摘”,“扔”,都是和手有关的。动作。(翻开作业本P63,第四题)

      四、指导书写“非”“常”

      1、学生观察,指导书写。

      “非”:独体字,两根旗杆六面旗,中间拉开小距离。第二竖比第一竖长,注意同样的笔画在同一个字里也有变化,在写横时,注意间距均等。

      “常”:加上两根魔术棒,一看就很清楚,“小字头”和“巾字底”宽度一样。“秃宝盖”要舒展,口字形体小又扁。

      2、书空,范写,练写。

      五、课堂小结

      小朋友们,那今天我们学习了小猴子来到玉米地和桃树下的场景,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猴子下山的故事。

      七、板书设计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

      《小猴子下山》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认生字词,在教学中通过做动作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本课的动词,并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运用又()又()形式的词语并进行拓展。

      2、通过个别生读、男女赛读、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教学重点

      1、复习巩固认生字词,在教学中通过做动作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本课的动词,并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运用又()又()形式的词语并进行拓展。

      2、通过个别生读、男女赛读、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动物图片、生字词卡片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情景表演法

      【教学过程

      1、课前游戏互动:

      2、导入:

      看,(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猴子图片)有一只小动物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它也想和小朋友们一起学习呢,大家欢迎吗?(生:欢迎)今天我们就和小猴子一起来学习《小猴子下山》。

      板书课题:《小猴子下山》。(注意:“猴”左右结构“犭”旁)

      齐读课题

      3、复习字词:

      (1)这只勤学的小猴子还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词语宝宝呢,大家一起来看看还认识吗?

      (2)自读课文,说一说:小猴子下山都经过了哪些地方?

      贴图片:“玉米地”、“桃树下”“瓜地里”、“树林里”

      (3)哇……你看,这只可爱的小猴子经过了这么多的地方啊!谁能用小猴子先来到哪里,再来到哪里,接着来到哪里,最后来到哪里说一说。

      4.学习课文

      (1)过渡语:小猴子一路来到了这么多地方,那它都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呢?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小猴子下山》。

      (2)学习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生评价。评价后再齐读。

      其他生思考问题:

      小猴子来到了哪里?(用“———”划出来)

      看到了什么?(用“﹏﹏﹏”划出来)

      心情怎么样?

      又是怎么做的呢?(用圆圈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指生回答:

      理解“又大又多”不仅仅玉米的个头大,而且这样大的玉米到处都是,非常多。

      谈话:如果你就是小猴子看到地里又大又多的玉米是什么样的心情?(高兴)理解“非常高兴”(特别高兴),你能不能带着这种特别高兴的心情读一读。

      让学生说说小猴子为什么有“掰”“扛”这样的动作,(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这两个动词)进一步理解玉米大的意思。指导学生读好第一段。

      (3)学习第二、三、四自然段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生根据以下四个问题合作学习二、三、四段。

      小猴子来到了哪里?(用“———”划出来)

      看到了什么?(用“﹏﹏﹏”划出来)

      心情怎么样?

      又是怎么做的呢?(用圆圈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4)引导生各种形式朗读:

      引导学生感受小猴子看见了桃子就喜欢桃子,扔了玉米;看见西瓜,扔了桃子;看见小兔子,就扔了西瓜。结合图画,体会当时小猴子的心情。(读出小猴子的心情)

      (5)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

      (6)小猴子为什么最后空着手回家去呢?

      抓住“只好”一词,引导学生感受小猴子什么也没得到的原因。(结合学生实际生活,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7)整体回归

      借助插图,复述课文(让孩子带着头饰体会着小猴子的动作、神态演一演也可以)

      5.拓展阅读

      《小猴子下山》儿歌

      6.课堂小结。

      7.课外作业或实践活动。

      读编故事:《小猴子第二次下山》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

      《小猴子下山》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认生字词,在教学中通过做动作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本课的动词,并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运用又()又()形式的词语并进行拓展。

      2、通过个别生读、男女赛读、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教学重点】

      1、复习巩固认生字词,在教学中通过做动作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本课的动词,并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运用又()又()形式的词语并进行拓展。

      2、通过个别生读、男女赛读、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动物图片、生字词卡片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情景表演法

      【教学过程】

      1、课前游戏互动:

      2、导入:

      看,(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猴子图片)有一只小动物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它也想和小朋友们一起学习呢,大家欢迎吗?(生:欢迎)今天我们就和小猴子一起来学习《小猴子下山》。

      板书课题:《小猴子下山》。(注意:“猴”左右结构“犭”旁)

      齐读课题

      3、复习字词:

      (1)这只勤学的小猴子还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词语宝宝呢,大家一起来看看还认识吗?

      (2)自读课文,说一说:小猴子下山都经过了哪些地方?

      贴图片:“玉米地”、“桃树下”“瓜地里”、“树林里”

      (3)哇……你看,这只可爱的小猴子经过了这么多的地方啊!谁能用小猴子先来到哪里,再来到哪里,接着来到哪里,最后来到哪里说一说。

      4、学习课文

      (1)过渡语:小猴子一路来到了这么多地方,那它都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呢?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小猴子下山》。

      (2)学习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生评价。评价后再齐读。

      其他生思考问题:

      小猴子来到了哪里?(用“———”划出来)

      看到了什么?(用“﹏﹏﹏”划出来)

      心情怎么样?

      又是怎么做的呢?(用圆圈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指生回答:

      理解“又大又多”不仅仅玉米的个头大,而且这样大的玉米到处都是,非常多。

      谈话:如果你就是小猴子看到地里又大又多的玉米是什么样的心情?(高兴)理解“非常高兴”(特别高兴),你能不能带着这种特别高兴的心情读一读。

      让学生说说小猴子为什么有“掰”“扛”这样的动作,(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这两个动词)进一步理解玉米大的意思。指导学生读好第一段。

      (3)学习第二、三、四自然段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生根据以下四个问题合作学习二、三、四段。

      小猴子来到了哪里?(用“———”划出来)

      看到了什么?(用“﹏﹏﹏”划出来)

      心情怎么样?

      又是怎么做的呢?(用圆圈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4)引导生各种形式朗读:

      引导学生感受小猴子看见了桃子就喜欢桃子,扔了玉米;看见西瓜,扔了桃子;看见小兔子,就扔了西瓜。结合图画,体会当时小猴子的心情。(读出小猴子的心情)

      (5)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

      (6)小猴子为什么最后空着手回家去呢?

      抓住“只好”一词,引导学生感受小猴子什么也没得到的原因。(结合学生实际生活,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7)整体回归

      借助插图,复述课文(让孩子带着头饰体会着小猴子的动作、神态演一演也可以)

      5、拓展阅读

      《小猴子下山》儿歌

      6、课堂小结。

      7、课外作业或实践活动。

      读编故事:《小猴子第二次下山》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1、借助朗读,认识“猴、结”等12个生字,利用范读及例句比较等方式读准多音字“结、只、空”的字音。通过范写、临摹写“块、常”等7个生字。

      2、朗读课文,图文对照,读懂前四个自然段中相同相异的部分,利用表格,提取整合导致小猴子“空着手回家”的主要信息,进行简单推断,并通过此过程理解“掰、扛”等动词的意思。

      3、仿照课文形式,说说小猴子如果第二次下山会怎样,并适当运用所学动词。

      二、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语境中识字写字。

      三、教学难点:

      从反复的结构中,能推断出小猴子空着手回家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一)出示谜语,导入新课。

      1、爬杆上树是高手,爱吃香蕉和桃子,家里没有山上有。

      (1)板书课题,读准课题。

      (2)舌前舌后音要读标准,认识猴子的猴,侯爵的候,时候的候。反犬旁还有哪些字?猪·狗·猫等,和动物有关。

      (二)朗读课文,识字。

      (1)范读课文,请认真听准每个音。

      (2)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读生字。学生朗读课文,注意不多字,不少字,不错字。

      (3)出示字卡,粘贴到白板上。

      ①带拼音读三遍。

      ②去掉拼音读三遍。

      第一句中的“空”是《要下雨了》一课中的,读knɡ,猜一猜,第二句中的“空”是什么读音?

      ①玉米结(jiē)得又大又多。

      ②小猴子下山来,最后的结(jié)果是空手而归。

      这两句话中的“结”读音不同,想想课文中的“结”是什么意思,你还能说这样的句子吗?

      (4)仔细看课后第3题的插图,先读准字音,再做一做动作。

      (5)认读其他生字,组词巩固。男女生读词,开火车读词。

      (三)朗读课文,了解内容。

      1、同桌带动作朗读课文,了解动词意思,体会小猴子的情感变化。

      2、图文结合,朗读汇报,再结合课后第3题的插图,说说这些动作都与身体的哪个部位有关,哪个动作是这几次中都有的。

      3、结合课文最后一幅插图,比较句子,想一想句子中的为什么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4、你想对小猴子说什么?

      (四)情境创设,信息整合,简单推断。

      小猴子知错就改,以后会怎么样呢?

      (五)生字书写。

      重点指导“空”字和“常”字的中心对称。

      (六)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情境延伸:第二天,小猴子又下山了,他会做什么,想些什么?画一画,写一写,如果能用上几个刚刚学过的表示动作的词语就更好了。

      五、教后反思。

      1、通过朗读,识字释词示意。

      学习朗读是通过朗读可以识字学词,可以理解内容,也可以学习语用。所以,本课的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朗读的学习来完成。学生初读,圈画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教师范读,不但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初步感知内容及反复的结构。通过朗读理解内容,体会结构特点。达到正确流利朗读的程度。加上表情和动作,使学生自主完成对人物心情的体会、对动词意思的理解。正是通过多次朗读,学生在朗读中多次感受相似的做法和相似的心情。也正是在多次朗读的过程中,生字多次“复现”,建立了音、形、义三者的联系。多音字的学习,在语境中据意辨音,使得朗读的学习和字词学习、阅读理解有机结合。

      2、调整视角,使推断有迹可循。

      呼应单元语文要素,本课要整合信息,作简单推断。在小猴子下山空手而归的结果已然明确的前提下,推断就要由果溯因。所以,将课后第2题调整为: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回想自己所做的一切,他会想到些什么?

      3、借助插图,情境延伸,思维和语言相互促进。

      语言的学习,思维的发展都要在语言实践中进行,而且要注意学用结合。考虑到一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和说图的能力,课文的每幅插图又情趣盎然,因此课始就让学生看图按“小猴子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最后怎么样”的句式,大体说一说图的内容;结合单元课文,试着再运用“要是……就……”的句式,建立结果和行为之间的联系;表格中重点词语、动作词语的选择填空;情境延伸出小猴子第二天又下山了,他会怎样做,怎样想。这些环节的设计都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教材的特点,使学练结合,语言和思维相互促进和提升。

      因为本课要承担“信息整合,简单推断”训练,所以,在朗读课文、内容理解上,教师引导得相对较多。实际教学时,面对不同的学情,可采用不同的策略,减少教的成分,增加学的分量,使教学更有效。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9

      一、教材分析

      《小猴子下山》是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四课。课文讲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来,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去摘桃子,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去摘西瓜,看见兔子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最后,兔子跑进树林里不见了,小猴子一无所获的故事。除了故事本身具有教育意义以外,教材还注意到了本文的构段,并把“提手旁”的字集中在一起当作这篇课文的生字来进行学习,让识字规律可循。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识“猴、结、掰、扛、满、扔、摘7个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非、常”2个汉字。

      3、了解故事内容。

      4、理解并运用本课中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准确性。

      三、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四、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加强学生对动词的准确使用。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生字卡片、贴画。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7个生字,正确书写“非、常”。

      3、大致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过程

      (一)、出示谜语,激趣导入

      1、师出示一则谜语:“一物像人又像狗,爬竿上树是能手,擅长模仿人动作,家里没有山中有”。生自主阅读并猜出谜底是猴子。(师出示猴子的图片和“猴子”词语卡片,指名学生认读。)

      2、和小猴子打招呼!(学生打招呼)

      3、这是一只怎么样的小猴子?(可爱的、机灵的、调皮的……)把“小猴子”三个字读的可爱一点,谁来试试?

      (指名读“小猴子”,读的机灵可爱)“子”要读成轻声,谁能读好轻声?

      4、学习“猴”字,(出示卡片“猴”)谁有好办法能记住这个字呢?

      预设1:“反犬旁”+“侯”(小结:“反犬旁”的字一般都和动物有关)。识字方法:加一加。

      预设2:形声字。

      5、师激趣:这只小猴子呀,它天天待在山上,都待得不耐烦了。这一天,它准备下山去玩,会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发生呢?这个故事就藏在书本里,赶快打开书本找到它。(师板书课题,指名学生朗读课题。)

      (二)、初读故事,借助故事图了解故事内容。

      1、(1)生自主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小猴子下山都来到了哪些地方,请用“_____”划出。

      2、读后交流:

      (1)玉米地

      (2)桃树下

      (3)瓜地里

      (4)往回走回家的路上

      3、摆放路线图。

      故事还藏在这些图画中,谁能把小猴子来到哪些地方按照顺序排一排。(听录音读)

      4、师生看路线图一起梳理故事内容: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一块玉米地,然后再走到一棵桃树下,接着来到一片瓜地里,最后往回走时,看见了一只兔子。

      (三)、精读,学习1、2自然段。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要求:(1)同桌共读第一自然段。

      (2)用“波浪线”画出,小猴子看见了什么?是怎么样的?

      2、指名学生交流,明确小猴子来到了玉米地里,看到了又大又多的玉米。

      3、师出示玉米地和玉米棒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又大又多”的意思。交流()又()又()。师小结:前后是可以共同存在的特点。(翻开作业本P63,第三题)

      4、正音“结”,懂意义,记生字。

      5、(1)用“小三角”把小猴子的心情标出来。

      (2)用“O”把小猴子的动作圈出来。

      6、引导学生抓住“非常高兴”来体会小猴子的心情,拓展想象当小猴子看到这一片玉米地时会想些什么,在此过程中,师对于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要给予充分的尊重和鼓励。。

      7、交流“掰”和“扛”,出示图片,并结合动作示范来理解“掰”和“扛”的意思。师小结识字方法,掰=手+分+手(加一加);扛,红,江(换一换)

      8、我会说。用“小猴子走到……看见……做了……”的句式对第一自然段再次认知。

      9、朗读。

      2.学习第2自然段。

      1、(1)在第2自然段中,用“小猴子走到......看见......做了......”的句式找一找。

      (2)同桌互相说一说。

      2、指名学生交流,师适当小结:小猴子来到了一颗桃树下,看到了又大又红的桃子,便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3、师出示“满树又大又红桃子”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又大又红”的意思,引导学生想象当小猴子看到桃子时会想些什么。

      4、师出示“满”,满桌,满树,满星,理解“满”。(组词)

      5、出示图片、结合动作演示理解“扔”和“摘”的动作。师小结识字方法,“扔”和“奶”偏旁不同(换一换);“摘”,摘苹果,摘桃子,摘花(组词)

      6、再次指名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

      7、比较“掰”,“扛”,“摘”,“扔”,都是和手有关的。动作。(翻开作业本P63,第四题)

      (四)、指导书写“非”“常”

      1、学生观察,指导书写。

      “非”:独体字,两根旗杆六面旗,中间拉开小距离。第二竖比第一竖长,注意同样的笔画在同一个字里也有变化,在写横时,注意间距均等。

      “常”:加上两根魔术棒,一看就很清楚,“小字头”和“巾字底”宽度一样。“秃宝盖”要舒展,口字形体小又扁。

      2、书空,范写,练写。

      (五)、课堂小结

      小朋友们,那今天我们学习了小猴子来到玉米地和桃树下的场景,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猴子下山的故事。

      七、板书设计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10

      一、教材分析

      《小猴子下山》是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四课。课文讲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来,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去摘桃子,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去摘西瓜,看见兔子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最后,兔子跑进树林里不见了,小猴子一无所获的故事。除了故事本身具有教育意义以外,教材还注意到了本文的构段,并把“提手旁”的字集中在一起当作这篇课文的生字来进行学习,让识字规律可循。

      二、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认识“猴、结、掰、扛、满、扔、摘7个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非、常”2个汉字。

      3、 了解故事内容。

      4、 理解并运用本课中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准确性。

      三、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四、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加强学生对动词的准确使用。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生字卡片、贴画。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认识本课7个生字,正确书写“非、常”。

      3、 大致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过程

      一、 出示谜语,激趣导入

      1、 师出示一则谜语:“一物像人又像狗,爬竿上树是能手,擅长模仿人动作,家里没有山中有”。生自主阅读并猜出谜底是猴子。(师出示猴子的图片和“猴子”词语卡片,指名学生认读。)

      2、 和小猴子打招呼!(学生打招呼)

      3、 这是一只怎么样的小猴子?(可爱的、机灵的、调皮的……)把“小猴子”三个字读的可爱一点,谁来试试?

      (指名读“小猴子”,读的机灵可爱)“子”要读成轻声,谁能读好轻声?

      4、 学习“猴”字,(出示卡片“猴”)谁有好办法能记住这个字呢?

      预设1:“反犬旁”+“侯”(小结:“反犬旁”的字一般都和动物有关)。识字方法:加一加。

      预设2:形声字。

      5、 师激趣:这只小猴子呀,它天天待在山上,都待得不耐烦了。这一天,它准备下山去玩,会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发生呢?这个故事就藏在书本里,赶快打开书本找到它。(师板书课题,指名学生朗读课题。)

      二、 初读故事,借助故事图了解故事内容。

      1、 (1)生自主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小猴子下山都来到了哪些地方,请用“_____”划出。

      2、 读后交流:

      (1) 玉米地

      (2) 桃树下

      (3) 瓜地里

      (4) 往回走回家的路上

      3、 摆放路线图。

      故事还藏在这些图画中,谁能把小猴子来到哪些地方按照顺序排一排。(听录音读)

      4、 师生看路线图一起梳理故事内容: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一块玉米地,然后再走到一棵桃树下,接着来到一片瓜地里,最后往回走时,看见了一只兔子。

      三、 精读,学习1、2自然段。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 要求:(1)同桌共读第一自然段。

      (2)用“波浪线”画出,小猴子看见了什么?是怎么样的?

      2、指名学生交流,明确小猴子来到了玉米地里,看到了又大又多的玉米。

      3、师出示玉米地和玉米棒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又大又多”的意思。交流( )又( )又( )。师小结:前后是可以共同存在的特点。(翻开作业本P63,第三题)

      4、正音“结”,懂意义,记生字。

      5、(1)用“ 小三角 ”把小猴子的心情标出来。

      (2)用“O”把小猴子的动作圈出来。

      6、引导学生抓住“非常高兴”来体会小猴子的心情,拓展想象当小猴子看到这一片玉米地时会想些什么,在此过程中,师对于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要给予充分的尊重和鼓励。。

      7、交流“掰”和“扛”,出示图片,并结合动作示范来理解“掰”和“扛”的意思。师小结识字方法,掰=手+分+手(加一加);扛,红,江(换一换)

      8、我会说。用“小猴子走到……看见……做了……”的句式对第一自然段再次认知。

      9、朗读。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1)在第2自然段中, 用“小猴子走到……看见…… 做了……”的句式找一找。

      (2)同桌互相说一说。

      2、指名学生交流,师适当小结:小猴子来到了一颗桃树下,看到了又大又红的桃子,便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3、师出示“满树又大又红桃子”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又大又红”的意思,引导学生想象当小猴子看到桃子时会想些什么。

      4、师出示“满”,满桌,满树,满星,理解“满”。(组词)

      5、出示图片、结合动作演示理解“扔”和“摘”的动作。师小结识字方法,“扔”和“奶”偏旁不同(换一换);“摘”,摘苹果,摘桃子,摘花(组词)

      6、再次指名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

      7、比较“掰”,“扛”,“摘”,“扔”,都是和手有关的。动作。(翻开作业本P63,第四题)

      四、指导书写“非”“常”

      1、学生观察,指导书写。

      “非”:独体字,两根旗杆六面旗,中间拉开小距离。第二竖比第一竖长,注意同样的笔画在同一个字里也有变化,在写横时,注意间距均等。

      “常”:加上两根魔术棒,一看就很清楚,“小字头”和“巾字底”宽度一样。“秃宝盖”要舒展,口字形体小又扁。

      2、书空,范写,练写。

      五、课堂小结

      小朋友们,那今天我们学习了小猴子来到玉米地和桃树下的场景,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猴子下山的故事。

      七、板书设计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10篇扩展阅读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10篇(扩展1)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10篇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小猴子下山》是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四课。课文讲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来,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去摘桃子,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去摘西瓜,看见兔子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最后,兔子跑进树林里不见了,小猴子一无所获的故事。除了故事本身具有教育意义以外,教材还注意到了本文的构段,并把“提手旁”的字集中在一起当作这篇课文的生字来进行学习,让识字规律可循。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识“猴、结、掰、扛、满、扔、摘7个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非、常”2个汉字。

      3、了解故事内容。

      4、理解并运用本课中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准确性。

      三、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四、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加强学生对动词的准确使用。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生字卡片、贴画。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7个生字,正确书写“非、常”。

      3、大致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过程

      一、出示谜语,激趣导入

      1、师出示一则谜语:“一物像人又像狗,爬竿上树是能手,擅长模仿人动作,家里没有山中有”。生自主阅读并猜出谜底是猴子。(师出示猴子的图片和“猴子”词语卡片,指名学生认读。)

      2、和小猴子打招呼!(学生打招呼)

      3、这是一只怎么样的小猴子?(可爱的、机灵的、调皮的……)把“小猴子”三个字读的"可爱一点,谁来试试?

      (指名读“小猴子”,读的机灵可爱)“子”要读成轻声,谁能读好轻声?

      4、学习“猴”字,(出示卡片“猴”)谁有好办法能记住这个字呢?

      预设1:“反犬旁”+“侯”(小结:“反犬旁”的字一般都和动物有关)。识字方法:加一加。

      预设2:形声字。

      5、师激趣:这只小猴子呀,它天天待在山上,都待得不耐烦了。这一天,它准备下山去玩,会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发生呢?这个故事就藏在书本里,赶快打开书本找到它。(师板书课题,指名学生朗读课题。)

      二、初读故事,借助故事图了解故事内容。

      1、(1)生自主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小猴子下山都来到了哪些地方,请用“_____”划出。

      2、读后交流:

      (1) 玉米地

      (2) 桃树下

      (3) 瓜地里

      (4) 往回走回家的路上

      3、摆放路线图。

      故事还藏在这些图画中,谁能把小猴子来到哪些地方按照顺序排一排。(听录音读)

      4、师生看路线图一起梳理故事内容: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一块玉米地,然后再走到一棵桃树下,接着来到一片瓜地里,最后往回走时,看见了一只兔子。

      三、精读,学习1、2自然段。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 要求:

      (1)同桌共读第一自然段。

      (2)用“波浪线”画出,小猴子看见了什么?是怎么样的?

      2、指名学生交流,明确小猴子来到了玉米地里,看到了又大又多的玉米。

      3、师出示玉米地和玉米棒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又大又多”的意思。交流( )又( )又( )。师小结:前后是可以共同存在的特点。(翻开作业本P63,第三题)

      4、正音“结”,懂意义,记生字。

      5、(1)用“ 小三角 ”把小猴子的心情标出来。

      (2)用“O”把小猴子的动作圈出来。

      6、引导学生抓住“非常高兴”来体会小猴子的心情,拓展想象当小猴子看到这一片玉米地时会想些什么,在此过程中,师对于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要给予充分的尊重和鼓励。。

      7、交流“掰”和“扛”,出示图片,并结合动作示范来理解“掰”和“扛”的意思。师小结识字方法,掰=手+分+手(加一加);扛,红,江(换一换)

      8、我会说。用“小猴子走到……看见……做了……”的句式对第一自然段再次认知。

      9、朗读。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1)在第2自然段中, 用“小猴子走到.......看见.......做了........”的句式找一找。

      (2)同桌互相说一说。

      2、指名学生交流,师适当小结:小猴子来到了一颗桃树下,看到了又大又红的桃子,便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3、师出示“满树又大又红桃子”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又大又红”的意思,引导学生想象当小猴子看到桃子时会想些什么。

      4、师出示“满”,满桌,满树,满星,理解“满”。(组词)

      5、出示图片、结合动作演示理解“扔”和“摘”的动作。师小结识字方法,“扔”和“奶”偏旁不同(换一换);“摘”,摘苹果,摘桃子,摘花(组词)

      6、再次指名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

      7、比较“掰”,“扛”,“摘”,“扔”,都是和手有关的。动作。(翻开作业本P63,第四题)

      四、指导书写“非”“常”

      1、学生观察,指导书写。

      “非”:独体字,两根旗杆六面旗,中间拉开小距离。第二竖比第一竖长,注意同样的笔画在同一个字里也有变化,在写横时,注意间距均等。

      “常”:加上两根魔术棒,一看就很清楚,“小字头”和“巾字底”宽度一样。“秃宝盖”要舒展,口字形体小又扁。

      2、书空,范写,练写。

      五、课堂小结

      小朋友们,那今天我们学习了小猴子来到玉米地和桃树下的场景,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猴子下山的故事。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小猴子下山》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认生字词,在教学中通过做动作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本课的动词,并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运用又( )又( )形式的词语并进行拓展。

      2、通过个别生读、男女赛读、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教学重点】

      1、复习巩固认生字词,在教学中通过做动作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本课的动词,并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运用又( )又( )形式的词语并进行拓展。

      2、通过个别生读、男女赛读、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动物图片、生字词卡片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情景表演法

      【教学过程】

      1、课前游戏互动:

      2、导入:

      看,(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猴子图片)有一只小动物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它也想和小朋友们一起学习呢,大家欢迎吗?(生:欢迎)今天我们就和小猴子一起来学习《小猴子下山》。

      板书课题:《小猴子下山》。(注意:“猴” 左右结构“犭”旁)

      齐读课题

      3、复习字词:

      (1)这只勤学的小猴子还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词语宝宝呢,大家一起来看看还认识吗?

      (2)自读课文,说一说:小猴子下山都经过了哪些地方?

      贴图片:“玉米地”、“桃树下”“瓜地里”、“树林里”

      (3)哇……你看,这只可爱的小猴子经过了这么多的地方啊!谁能用小猴子先来到哪里,再来到哪里,接着来到哪里,最后来到哪里说一说。

      4.学习课文

      (1)过渡语:小猴子一路来到了这么多地方,那它都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呢?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小猴子下山》。

      (2)学习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生评价。评价后再齐读。

      其他生思考问题:

      小猴子来到了哪里?(用“———”划出来)

      看到了什么? (用“﹏﹏﹏”划出来)

      心情怎么样?

      又是怎么做的呢?(用圆圈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指生回答:

      理解“又大又多”不仅仅玉米的个头大,而且这样大的玉米到处都是,非常多。

      谈话:如果你就是小猴子看到地里又大又多的玉米是什么样的心情?(高兴)理解“非常高兴”(特别高兴),你能不能带着这种特别高兴的心情读一读。

      让学生说说小猴子为什么有“掰”“扛”这样的动作,(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这两个动词)进一步理解玉米大的意思。指导学生读好第一段。

      (3)学习第二、三、四自然段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生根据以下四个问题合作学习二、三、四段。

      小猴子来到了哪里?(用“———”划出来)

      看到了什么? (用“﹏﹏﹏”划出来)

      心情怎么样?

      又是怎么做的呢?(用圆圈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4)引导生各种形式朗读:

      引导学生感受小猴子看见了桃子就喜欢桃子,扔了玉米;看见西瓜,扔了桃子;看见小兔子,就扔了西瓜。结合图画,体会当时小猴子的心情。(读出小猴子的心情)

      (5)积累“又( )又( )”形式的词语。

      (6)小猴子为什么最后空着手回家去呢?

      抓住“只好”一词,引导学生感受小猴子什么也没得到的原因。(结合学生实际生活,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7)整体回归

      借助插图,复述课文(让孩子带着头饰体会着小猴子的动作、神态演一演也可以)

      5.拓展阅读

      《小猴子下山》儿歌

      6.课堂小结。

      7.课外作业或实践活动。

      读编故事:《小猴子第二次下山》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3

      师:同学们,这一单元的生字,上一节课我们已经集中学完了。

      现在,我们复习几个生字(老师先拿出《小猴子下山》一课中的生字卡片进行演示,让学生集中读、个别读、再对比较难的字进行分析。)

      同学们,谁会分析“掰”字的字形结构?

      生:(一个学生发言说)“掰”字是左中右结构,两手中间一分开,就是“掰”字。(这个学生还用两只小手做了一个“掰”的动作。)

      〔分析准确,比画得当,动作示义,一目了然。〕

      师:好!(老师接着问)蹦蹦跳跳的“蹦”字的字形结构谁会分析?

      生:(一个男孩举手,大声说)“蹦”字是左右结构,山下有个小朋友,正在踢足球,就是“蹦”字。(老师表扬同学们把生字记得牢固)

      〔根据字形结构特点,把一些笔画多的生字化整为零,编成简短的口诀,形象有趣,帮助学生识记,这也是一种识字方法,这样做,小学生对所学的生字,想起口诀会认,背着口诀能写。〕

      师:现在,老师给同学们讲一个《小猴子下山》的故事,好不好?

      生:(学生齐声回答)好!

      (教师板书课题)

      (老师一边讲小猴子下山的故事,一边演示幻灯片,彩色的小猴子动来动去,同学们仔细地看着画片、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故事。)

      师:这一课的生字我们学过了,老师又把这个故事讲了一遍,现在请同学们把课文读一遍。想一想,小猴子下山后都干了些什么?

      (学生打开课本,先小声预读课文,然后集体大声朗读了一遍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很好。现在我们一起来分析这篇课文。

      大家看,这只小猴子从山上下来后,先到哪里?

      生:(学生齐声回答)走到一块玉米地里。

      (老师把彩色玉米图片挂在黑板的第一条线绳上)

      师:玉米结得怎么样?

      生:(齐答)玉米结得又大又多。

      (老师指导学生看课文中第一幅图画,再把词语卡片“又大又多”也挂在第一条线绳上。)

      师:小猴子看见又大又多的玉米,它是怎样想的?又是怎么做的?

      生:小猴子心里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玉米,扛着往前走。

      (老师把“非常高兴”的词语卡片竖挂在黑板上的线绳上,把“就”字的卡片挂在“非常高兴”的右面的中间线绳上。接着在第一条线绳的右端挂上“掰”、“扛”的卡片。)

      师:小猴子走到玉米地里后,又到了什么地方?你们按小黑板上提出的几个问题,边看图、边思考,自学下面几段课文。(老师同时挂上小黑板后,请一名学生念一遍问题。)

      生:(念题)小猴子到了什么地方?看见了什么?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学生念完后,同学们小声读起课文,同桌互相讨论,气氛比较热烈。)

      师:谁先回答?

      生: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一棵桃树下,看到又大又红的桃子,心里非常高兴。小猴子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生:小猴子捧着几个桃子,又走到一片瓜地里。看到又大又圆的西瓜,心里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生:小猴子抱着西瓜往回走。看见一只蹦蹦跳跳的小兔子,非常高兴,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

      师:结果,小猴子得到什么?

      生:小猴子没有追上兔子,结果一样东西也没有得到,所以只好空着手回去了。

      〔由于课文第二、三、四、五段有共同的构段方式,老师重点指导第一段,其余几段通过引导学生自学来理解课文,从小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黑板的板书如下:

      〔老师将课文里的关键词语,用图片、字卡展示,予以巧妙组合:横观为段,竖显特点,连接起来,全文可见,使故事内容提纲挈领,条分缕析,对于帮助学生理清层次、把握重点、概括大意、归纳中心,定有裨益。〕

      师: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知道了小猴子下山后,做了四件事。

      (老师让学生看着黑板上的图片、字卡,复述课文。几个同学都很流利地复述课文。这时,老师便趁热打铁,及时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师:同学们,这只小猴子下山后看见了许多可爱的东西。它扔了这个抓那个,结果什么也没得到,一件事也没做好。

      现在大家想一想,你们*时做事情时,有没有像小猴子一样的做法呢?

      (小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小声嘀咕,互相议论,小手都举起来了。)

      生:我预习生字时,拿字典查字,有时第一个字没查出,就去查第二个字,第二个字没记住,又急着学第三个字,结果没有预习好。

      生:我打扫卫生也和小猴子一样,地没扫完,就去抢着擦桌子,桌子没擦完,又去扫院子,结果人家把教室打扫干净了,自己一件事也没做好。

      师:同学们联系小猴子的做法,检查自己,这很好。今后我们小朋友做事可不能像小猴子那样,扔了这个去抓那个,结果什么也没做好。我们不论作什么事情,都要有始有终,认认真真地去做,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这样才能有收获。

      〔老师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先将小猴子的行为与小学生的实际挂钩,这种由物及人,从课文内容到生活实际的过渡,是同一现象的类比,属生动直观的感性认识,易被学生接受。再引导学生把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从中悟出一个道理,实现了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然后,用“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始有终,认认真真地去做,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这样才能有收获”的哲理指导学生日常行为。这一教学过程既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又进行了思想教育。〕

      师:同学们,我们再看看黑板上这些图画,画的是什么?(老师用教杆反映着四张图画)

      生:画的是玉米、桃子、西瓜、兔子。

      师:这些词属于什么词呢?(教师以前曾初步讲过识别几种常用实词的方法。)

      生:是名词。

      师:对这些表示事物名称的词叫名词。

      (老师用教杆指着词语卡片中的“大”、“多”、“红”、“圆”等词)这些词是什么词呢?

      生:是形容词。

      师:对!这些说明事物、描写事物样子、好坏的词叫形容词。谁能用这些词造句呢?(学生争着发言)

      生:冬于,王奶奶买的萝卜又大又多。

      生:农民伯伯种的玉米又大又多。

      生:学校里种的西红柿又大又多。

      生:我家有个又大又红的气球。

      生:正月十五的月亮又大又圆。

      师:同学们这些句子造得都比较好。

      (老师用教杆指着卡片的“扛、捧、抱、掰、摘、扔、追”等词,让学生读。有的学生还边读边做动作。“扛”,两手举起往肩上一放;“捧”,两手在胸前做捧的动作;“抱”两手抱成一个大圆形……)

      〔一般为说,表示相近动作的词语,其细微区别,小

      学生不易掌握。然而,他们能够比画出不同动词所表示的不同动作,可见学生对词义理解得透彻。〕

      师:这些词的名字叫什么呢?

      生:动词。

      师:对!同学们再想一想,表示动作的动词,哪些部首最多?

      生:因为手脚和“动”最有关系,所以提手旁、走字旁、足字旁的部首最多。

      师:(老师小结)形容词和动词都能用在名词的前面,表示事物的样子、动作,可以把事物说得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现在我们做一个填空练习,老师用幻灯片打出来,看谁能填上适当的形容词或动词。

      (同学们举手发言,填词)

      (又酸又甜)的桃子(又大又白)的兔子

      (又红又沙)的西瓜(又大又黄)的桔子

      (为了加深对形容词的理解,教师用幻灯又打出一组题来。同学们争着填词。)

      (火红的)太阳(红红的)果子(勇敢的)战士

      (绿色的)森林(粉红的)桃花(亲密的)朋友

      (温暖的)春天(又大又圆的)西瓜(天真活泼的)孩子

      〔低年级语文在进行识字教学的同时,重视词和句的训练,无疑应予肯定。老师采取组词、造句,填空练习等方式,有益于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词或词语。至于几种常用实词的定义及基本特征,学生掌握得如何,仍需教学实践的再检验。〕

      (学生做完练习,铃声响了,下课。)

      从小、求实、创新

      《小猴子下山》课堂教学评析

      本课为“集中识字、分步读写”实验第三轮一年级的一节阅读课。此项实验以统编教材为基本内容,把小学语文教学划分为两个阶段:即前两年集中识字,读写启蒙;后三年读写并重,全面提高。

      仅就本节课而言,至少具有“从小、求实、创新”之特点。

      对于刚刚步入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阅读课如何进行?把握他们的年龄特征,知识水*、接受能力至关重要。米老师采取编口诀记难字,以动作示词义,用图片、幻灯等手段辅助于教学,儿童化的语言,这些做法都是服从儿童实际,体现了一个“小”字。

      从实际出发,利用课文结构特点安排教学。小猴子下山,做四件事,其表达方式基本相同。米老师在教学中透过课文形式的特点、抓住主要内容,较好地处理了课文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对于课文第一件事详讲,其余引导学生自学。抓住关键词语不放,提出恰当的问题思考,联系学生实际正面诱导。注意让小学生从主要词语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的训练,不只使低年级以词句训练为重点的教学要求落到实处,有益于学生了解课文的意思,而且对学生以后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为进行篇的理解的训练奠定的基础。再者,米老师在教学中,还利用本课图文对应的编排特点,以具体的画面形象,帮助小学生理解抽象的语言文字,又以抽象的语言文字,促进学生加深对具体形象的画面的认识,图文密切配合。这样做,把学生观察和学习表达联系起来,把发展思维和发展语言结合起来,无疑,促进了学生智力水*的提高。

      识字教学,全国两大流派,一是分散识字,一是集中识字。*心而论,各有所长,各有其短。实验力图兼蓄所长,补其所短。于是,将教材每单元课文中出现的生字集中起来,以类相聚、分类相比,按形声字、同音字、基本字带字,偏旁部首归类等方式组合,循其特点,教一个字,学一批字。谓之曰,小单元集中归类识字。小单元集中归类识字,从识字角度看,由于每单元阅读课文均在本单元分组集中识字之后,因而使刚刚学过的生字在阅读课文时得到复现,从新的角度予以重视,在新的情境中获得巩固。从阅读角度看,为小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扫除了生字障碍,易于唤起阅读兴趣,利于理解课文内容,促进学生早阅读多看书,益于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小猴子下山》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认生字词,在教学中通过做动作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本课的动词,并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运用又()又()形式的词语并进行拓展。

      2、通过个别生读、男女赛读、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教学重点】

      1、复习巩固认生字词,在教学中通过做动作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本课的动词,并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运用又()又()形式的词语并进行拓展。

      2、通过个别生读、男女赛读、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动物图片、生字词卡片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情景表演法

      【教学过程】

      1、课前游戏互动:

      2、导入:

      看,(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猴子图片)有一只小动物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它也想和小朋友们一起学习呢,大家欢迎吗?(生:欢迎)今天我们就和小猴子一起来学习《小猴子下山》。

      板书课题:《小猴子下山》。(注意:“猴”左右结构“犭”旁)

      齐读课题

      3、复习字词:

      (1)这只勤学的小猴子还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词语宝宝呢,大家一起来看看还认识吗?

      (2)自读课文,说一说:小猴子下山都经过了哪些地方?

      贴图片:“玉米地”、“桃树下”“瓜地里”、“树林里”

      (3)哇……你看,这只可爱的小猴子经过了这么多的地方啊!谁能用小猴子先来到哪里,再来到哪里,接着来到哪里,最后来到哪里说一说。

      4、学习课文

      (1)过渡语:小猴子一路来到了这么多地方,那它都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呢?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小猴子下山》。

      (2)学习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生评价。评价后再齐读。

      其他生思考问题:

      小猴子来到了哪里?(用“———”划出来)

      看到了什么?(用“﹏﹏﹏”划出来)

      心情怎么样?

      又是怎么做的呢?(用圆圈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指生回答:

      理解“又大又多”不仅仅玉米的个头大,而且这样大的玉米到处都是,非常多。

      谈话:如果你就是小猴子看到地里又大又多的玉米是什么样的心情?(高兴)理解“非常高兴”(特别高兴),你能不能带着这种特别高兴的心情读一读。

      让学生说说小猴子为什么有“掰”“扛”这样的动作,(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这两个动词)进一步理解玉米大的意思。指导学生读好第一段。

      (3)学习第二、三、四自然段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生根据以下四个问题合作学习二、三、四段。

      小猴子来到了哪里?(用“———”划出来)

      看到了什么?(用“﹏﹏﹏”划出来)

      心情怎么样?

      又是怎么做的呢?(用圆圈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4)引导生各种形式朗读:

      引导学生感受小猴子看见了桃子就喜欢桃子,扔了玉米;看见西瓜,扔了桃子;看见小兔子,就扔了西瓜。结合图画,体会当时小猴子的心情。(读出小猴子的心情)

      (5)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

      (6)小猴子为什么最后空着手回家去呢?

      抓住“只好”一词,引导学生感受小猴子什么也没得到的原因。(结合学生实际生活,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7)整体回归

      借助插图,复述课文(让孩子带着头饰体会着小猴子的动作、神态演一演也可以)

      5、拓展阅读

      《小猴子下山》儿歌

      6、课堂小结。

      7、课外作业或实践活动。

      读编故事:《小猴子第二次下山》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5

      (上课铃响了,老师走进教室,师生互相问好后,学生坐下)

      师:同学们,这一单元的生字,上一节课我们已经集中学完了。

      现在,我们复习几个生字(老师先拿出《小猴子下山》一课中的生字卡片进行演示,让学生集中读、个别读、再对比较难的字进行分析。)

      同学们,谁会分析“掰”字的字形结构?

      生:(一个学生发言说)“掰”字是左中右结构,两手中间一分开,就是“掰”字。(这个学生还用两只小手做了一个“掰”的动作。)

      〔分析准确,比画得当,动作示义,一目了然。〕

      师:好!(老师接着问)蹦蹦跳跳的“蹦”字的字形结构谁会分析?

      生:(一个男孩举手,大声说)“蹦”字是左右结构,山下有个小朋友,正在踢足球,就是“蹦”字。(老师表扬同学们把生字记得牢固)

      〔根据字形结构特点,把一些笔画多的生字化整为零,编成简短的口诀,形象有趣,帮助学生识记,这也是一种识字方法,这样做,小学生对所学的生字,想起口诀会认,背着口诀能写。〕

      师:现在,老师给同学们讲一个《小猴子下山》的故事,好不好?

      生:(学生齐声回答)好!

      (教师板书课题)

      (老师一边讲小猴子下山的故事,一边演示幻灯片,彩色的小猴子动来动去,同学们仔细地看着画片、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故事。)

      师:这一课的生字我们学过了,老师又把这个故事讲了一遍,现在请同学们把课文读一遍。想一想,小猴子下山后都干了些什么?

      (学生打开课本,先小声预读课文,然后集体大声朗读了一遍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很好。现在我们一起来分析这篇课文。

      大家看,这只小猴子从山上下来后,先到哪里?

      生:(学生齐声回答)走到一块玉米地里。

      (老师把彩色玉米图片挂在黑板的第一条线绳上)

      师:玉米结得怎么样?

      生:(齐答)玉米结得又大又多。

      (老师指导学生看课文中第一幅图画,再把词语卡片“又大又多”也挂在第一条线绳上。)

      师:小猴子看见又大又多的玉米,它是怎样想的?又是怎么做的?

      生:小猴子心里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玉米,扛着往前走。

      (老师把“非常高兴”的词语卡片竖挂在黑板上的线绳上,把“就”字的卡片挂在“非常高兴”的右面的中间线绳上。接着在第一条线绳的右端挂上“掰”、“扛”的卡片。)

      师:小猴子走到玉米地里后,又到了什么地方?你们按小黑板上提出的几个问题,边看图、边思考,自学下面几段课文。(老师同时挂上小黑板后,请一名学生念一遍问题。)

      生:(念题)小猴子到了什么地方?看见了什么?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学生念完后,同学们小声读起课文,同桌互相讨论,气氛比较热烈。)

      师:谁先回答?

      生: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一棵桃树下,看到又大又红的桃子,心里非常高兴。小猴子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生:小猴子捧着几个桃子,又走到一片瓜地里。看到又大又圆的西瓜,心里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生:小猴子抱着西瓜往回走。看见一只蹦蹦跳跳的小兔子,非常高兴,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

      师:结果,小猴子得到什么?

      生:小猴子没有追上兔子,结果一样东西也没有得到,所以只好空着手回去了。

      〔由于课文第二、三、四、五段有共同的构段方式,老师重点指导第一段,其余几段通过引导学生自学来理解课文,从小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黑板的板书如下:

      〔老师将课文里的关键词语,用图片、字卡展示,予以巧妙组合:横观为段,竖显特点,连接起来,全文可见,使故事内容提纲挈领,条分缕析,对于帮助学生理清层次、把握重点、概括大意、归纳中心,定有裨益。〕

      师: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知道了小猴子下山后,做了四件事。

      (老师让学生看着黑板上的图片、字卡,复述课文。几个同学都很流利地复述课文。这时,老师便趁热打铁,及时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师:同学们,这只小猴子下山后看见了许多可爱的东西。它扔了这个抓那个,结果什么也没得到,一件事也没做好。

      现在大家想一想,你们*时做事情时,有没有像小猴子一样的做法呢?

      (小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小声嘀咕,互相议论,小手都举起来了。)

      生:我预习生字时,拿字典查字,有时第一个字没查出,就去查第二个字,第二个字没记住,又急着学第三个字,结果没有预习好。

      生:我打扫卫生也和小猴子一样,地没扫完,就去抢着擦桌子,桌子没擦完,又去扫院子,结果人家把教室打扫干净了,自己一件事也没做好。

      师:同学们联系小猴子的做法,检查自己,这很好。今后我们小朋友做事可不能像小猴子那样,扔了这个去抓那个,结果什么也没做好。我们不论作什么事情,都要有始有终,认认真真地去做,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这样才能有收获。

      〔老师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先将小猴子的行为与小学生的实际挂钩,这种由物及人,从课文内容到生活实际的过渡,是同一现象的类比,属生动直观的感性认识,易被学生接受。再引导学生把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从中悟出一个道理,实现了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然后,用“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始有终,认认真真地去做,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这样才能有收获”的哲理指导学生日常行为。这一教学过程既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又进行了思想教育。〕

      师:同学们,我们再看看黑板上这些图画,画的是什么?(老师用教杆反映着四张图画)

      生:画的是玉米、桃子、西瓜、兔子。

      师:这些词属于什么词呢?(教师以前曾初步讲过识别几种常用实词的方法。)

      生:是名词。

      师:对这些表示事物名称的词叫名词。

      (老师用教杆指着词语卡片中的“大”、“多”、“红”、“圆”等词)这些词是什么词呢?

      生:是形容词。

      师:对!这些说明事物、描写事物样子、好坏的词叫形容词。谁能用这些词造句呢?(学生争着发言)

      生:冬于,王奶奶买的萝卜又大又多。

      生:农民伯伯种的玉米又大又多。

      生:学校里种的西红柿又大又多。

      生:我家有个又大又红的气球。

      生:正月十五的月亮又大又圆。

      师:同学们这些句子造得都比较好。

      (老师用教杆指着卡片的“扛、捧、抱、掰、摘、扔、追”等词,让学生读。有的学生还边读边做动作。“扛”,两手举起往肩上一放;“捧”,两手在胸前做捧的动作;“抱”两手抱成一个大圆形……)

      〔一般为说,表示相近动作的词语,其细微区别,小

      学生不易掌握。然而,他们能够比画出不同动词所表示的不同动作,可见学生对词义理解得透彻。〕

      师:这些词的名字叫什么呢?

      生:动词。

      师:对!同学们再想一想,表示动作的动词,哪些部首最多?

      生:因为手脚和“动”最有关系,所以提手旁、走字旁、足字旁的部首最多。

      (老师表扬了这个同学会想问题。接着又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才”、“辶”、“足”偏旁部首的动词。学生议论。老师用幻灯片打出学过的带“扌”、“辶”、“足”部首的动词进行复习)

      师:(老师小结)形容词和动词都能用在名词的前面,表示事物的样子、动作,可以把事物说得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现在我们做一个填空练习,老师用幻灯片打出来,看谁能填上适当的形容词或动词。

      (同学们举手发言,填词)

      (又酸又甜)的桃子(又大又白)的兔子

      (又红又沙)的西瓜(又大又黄)的桔子

      (为了加深对形容词的理解,教师用幻灯又打出一组题来。同学们争着填词。)

      (火红的)太阳(红红的)果子(勇敢的)战士

      (绿色的)森林(粉红的)桃花(亲密的)朋友

      (温暖的)春天(又大又圆的)西瓜(天真活泼的)孩子

      〔低年级语文在进行识字教学的同时,重视词和句的训练,无疑应予肯定。老师采取组词、造句,填空练习等方式,有益于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词或词语。至于几种常用实词的定义及基本特征,学生掌握得如何,仍需教学实践的再检验。〕

      (学生做完练习,铃声响了,下课。)

      从小、求实、创新

      《小猴子下山》课堂教学评析

      本课为“集中识字、分步读写”实验第三轮一年级的一节阅读课。此项实验以统编教材为基本内容,把小学语文教学划分为两个阶段:即前两年集中识字,读写启蒙;后三年读写并重,全面提高。

      仅就本节课而言,至少具有“从小、求实、创新”之特点。

      对于刚刚步入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阅读课如何进行?把握他们的年龄特征,知识水*、接受能力至关重要。米老师采取编口诀记难字,以动作示词义,用图片、幻灯等手段辅助于教学,儿童化的语言,这些做法都是服从儿童实际,体现了一个“小”字。

      从实际出发,利用课文结构特点安排教学。小猴子下山,做四件事,其表达方式基本相同。米老师在教学中透过课文形式的特点、抓住主要内容,较好地处理了课文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对于课文第一件事详讲,其余引导学生自学。抓住关键词语不放,提出恰当的问题思考,联系学生实际正面诱导。注意让小学生从主要词语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的训练,不只使低年级以词句训练为重点的教学要求落到实处,有益于学生了解课文的意思,而且对学生以后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为进行篇的理解的训练奠定的基础。再者,米老师在教学中,还利用本课图文对应的编排特点,以具体的画面形象,帮助小学生理解抽象的语言文字,又以抽象的语言文字,促进学生加深对具体形象的画面的认识,图文密切配合。这样做,把学生观察和学习表达联系起来,把发展思维和发展语言结合起来,无疑,促进了学生智力水*的提高。

      识字教学,全国两大流派,一是分散识字,一是集中识字。*心而论,各有所长,各有其短。实验力图兼蓄所长,补其所短。于是,将教材每单元课文中出现的生字集中起来,以类相聚、分类相比,按形声字、同音字、基本字带字,偏旁部首归类等方式组合,循其特点,教一个字,学一批字。谓之曰,小单元集中归类识字。小单元集中归类识字,从识字角度看,由于每单元阅读课文均在本单元分组集中识字之后,因而使刚刚学过的生字在阅读课文时得到复现,从新的角度予以重视,在新的情境中获得巩固。从阅读角度看,为小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扫除了生字障碍,易于唤起阅读兴趣,利于理解课文内容,促进学生早阅读多看书,益于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巩固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情感目标: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进一步加深减法的意义,巩固算法。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

      教学准备:

      每人一套数字卡,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师:花果山风景优美,这里的小猴也特别好客呢。今天它们想摘一些鲜美的桃子与小朋友们分享。想知道今天发生的故事?

      生:想。多媒体示主题图:

      师:请同学们按照顺序(指指点子图),仔细观察画面,你能编一个数学故事吗?停2分钟,教师引导性的指着主题图。

      一天,有几只小猴子看到山下的树上有很多美味的大桃子,于是,就派了一个小猴子下山摘桃子给大家吃。小猴子高高兴兴的下了山,很快就完成了任务,摘了好多桃子。但小猴子想:好不容易下来一次,要出去玩玩才好。于是,小猴子继续往山下走,不一会儿,来到了河边,小猴子一眼就看到了两只小青蛙在那里唱歌,这时候顽皮的小猴就跑过去,要吓吓它们,结果小青蛙被小猴吓得扑通、扑通跳下水。这下,小猴没的玩了,就想回家了,他回头一看“咦!我的桃子哪去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不能只顾眼前,像小猴那样光顾玩忘了桃子就不对了。师:谁来讲?(指一名学生讲故事)师:故事讲的真动听!仔细观察,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师引导先看图1、 2,再看图3、 4)

      生:树上有9个桃子,摘走4个,岩石上原有7只猴子,下来了一只去摘桃子。(加法也行)

      岸上有2只青蛙,被小猴吓得全跳到了水里。花上原有8只蝴蝶,飞走了5只。篮子里原有4个桃子,掉到水里4只。

      师:同学们都是火眼金睛,观察的真仔细。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树上还剩只桃子?(板书、重点讲)岩石上还剩几只小猴?花上还剩几只蝴蝶?(板书)岸上还剩几只青蛙?(板书)篮子里还剩几个桃子?

      二、学习新课

      1、解决“树上还有几只桃子?”

      师:同学们很棒,提出了这么多数学问题!这节课我们重点来解决这3个。(手指问1、问2、问3)师:(指问1)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要求树上还法剩几个桃子?(语速慢,指图)想一想树上原来有几个桃子怎么样了呢?(语速快)谁会列算式?

      生:9-4=5(板书:9-4=5)师:同意吗?(同意)为什么列减法算式呢?(一顿)生:要求还有。.。.。根据学生讲得再找学生说)

      师:看,他说的多好!谁能像他这样再说一遍?(不错,谁能说的更流利?)

      同位互相说想法。

      师:(指着9-4=5)9-4=5,唉,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呢?

      生:因4+5=9,所以9-4=5师:说的真好。谁还想说说?生:因为9可以分成4和5,所以9-4=5

      师:对。

      生:数一数

      师:这种方法也不错。那你们最喜种方法呢?说给你同位听一听!(同位互说)

      2、解决“花上还剩几只蝴蝶?”

      师:同学们表现的真棒,唉,这个问题“花上还剩几只蝴蝶?”你会解决吗?

      师:你是怎么列的算式?指一生口述:生:8-5=3

      师:同意吗?你为什么列减法算式?

      生说:“要求……师:(指着)8-5=3,你是怎么算的?

      生:5+3=8,所以8-5=3

      生:8可以分成5和3,所以8-5=3师:你们真了不起,用不同的方法算出了8-5=3.我们再来看这个问题:岸上还剩几只青蛙?又该怎样列式呢?

      3、岸上还剩几只青蛙?

      师:(示图3、图4)指引认真观察这两幅图,岸上后来有几只青蛙?跳入河中几只?要求岸上还有几只青蛙,该怎样列式呢?

      生:2-2=0板书:2-2=0师:唉,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生:要求师:2-2=0,你是怎么想的?生:原来有2只青蛙,全跳水里了,岸上一个也没有了。

      师:说的真清楚。那“篮子里还有几个桃子”你会列式吗?

      生:4-4=0师:一样吗?(一样)板书4-4=0(个)师:小猴子做事真是三心二意,没有捉到青蛙,还丢了桃子。可不要学它哟!

      师:同学们看这两算式(指算式2-2=04-4=0)发现了什么?

      生:得数都是0

      生:都是相同的数相减。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两个相同数相减就等于0,唉,老师出几个题考考你!

      师:7-7=?6-6=?1-1=?

      师:那2-0=?生:2-0=2

      师:怎么想的?

      生:从两个里面一个都没去掉,所以还是2个。

      师:说的真好!老师再说几个:你们能举个这样的算式吗?生举例。

      师:奧,通过这几个算式发现一个数减0等于?(还是这个数)总结:真聪明,来看黑板,今天我们继读学习了减法的知识。(板书:减法)

      三:练习看来同学们学的很好,老师出个练习题考考你,比一比那个小朋友最棒!

      1、口算练习师:这儿有几个口算题,听清要求:先读算式再说得数。好,先找坐的.好的同学口答。(点名3人)看看那一排同学坐的最好。来接火车。看来同学们的积极性很高,我们来抢答好不好?听清要求:当老师读完算式时,你们再说得数。

      2、看图列式

      师:太了不起了。小金鱼也来到我们课堂。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师:能根据图意列出两道减法算式吗?这是数学书42页的第4题,把算式写在书上。

      生:独立列式。

      师:你怎么写得第一个算式?一样吗?第二个呢?

      师:7-3=4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3、小鸡回家

      师:我听说咱班的同学很爱帮助人!这儿有几只小鸡找不到家了,快来帮帮它吧!(出示图)谁来说说怎样帮助它们?生:

      师:请同学们仔细算,相信你们能正确的连线。生独立活动。

      师:我们来看这个同学的。(示作业纸)

      说:这只小鸡同意吗?(看投影这只小鸡?

      师:全对的举手?有的错的吗?那8-6=2你是怎么计的?

      4、小游戏

      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你们手里都有一套数字卡片,每人抽一张卡片,和你同位组成一道减法算式,说出得数;把卡片放回,再进行下一组。咱比一比,看谁答出的得数多。

      学生活动。全课总结:师:同学真的很棒,解决了一个一个的问题。通知今天的学习,我们对减法有了更多的认识。这节课你表现怎么样?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认识“猴、结”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结、只、空”的字音;会写“块、非”等7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掰、扛、扔、摘、捧、抱”这些词,并能选几个词各说一句话;了解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

      3.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并仿照“小猴子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就(怎么做)”这个句式,说说故事主要情节。

      4.能推断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初步明白做事情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

      教学重难点

      了解表示动作的词的不同含义,并学习运用;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从故事中懂得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词语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猴、结”等7个生字,会写“块、非、常”3个字,读准多音字“结”的字音。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并仿照“小猴子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就(怎么做)”这个句式,说说故事的主要情节。

      教学过程

      板块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1.课前交流。

      师:动物王国里有很多小动物,今天我们就请来一位动物朋友,它聪明、伶俐、会爬树、爱吃香蕉,你们猜猜它是谁?

      生:小猴子。

      师:没错,就是聪明调皮的小猴子。你听过哪些和小猴子有关的故事?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猴子捞月》《十二生肖》《孙悟空大闹天宫》……

      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和小猴子有关的故事。

      2.导入新课。

      (1)导语:小猴子在参加完动物王国的大会以后呀,觉得动物王国有点无聊,所以呢,他就想下山玩玩。下山后发生了什么事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8课《小猴子下山》,板书课题。

      (2)出示课件。(课件出示:用田字格展示“猴”)

      (3)“猴子”的“猴”是反犬旁,注意观察右边的“侯”里面没有一竖。很多小动物的名字,都是反犬旁,比如狗、狼、猫……

      (4)齐读课题。

      板块二明确脉络,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梳理文段。

      (1)自由朗读,出示要求。

      课件出示:

      大声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给课文的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这篇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5个自然段。(都标对了吗?标错的看黑板改一改)

      2.图文结合,初步感知。

      (1)小猴子下山后去了哪些地方玩呀?

      (2)请同学们再次轻声地读一读课文,并用“”画出小猴子下山后经过了哪些地方。

      (3)你看见小猴子去了哪儿呢?指名说。(一块玉米地、一棵桃树下、一片瓜地里、树林里)

      课件出示:

      仿照“小猴子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就(怎么做)”这个句式,说说故事的主要情节。

      板块三分段读文,随文识字

      1.学习第1自然段。

      (1)现在,让我们赶紧跟随着小猴子的脚步去玉米地看看吧。谁来读一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指名读,学生点评)

      (2)教学“块”字。(课件出示:用田字格展示“块”)

      你还会换什么偏旁?指导书写。我们还可以说一块什么呢?(课件出示:豆腐、蛋糕的图片)

      (3)小猴子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看!这些就是又大又多的玉米!注意“结”在这里念第一声,它是多音字,表示植物长果实。你能举例吗?例如:这棵树上结满了苹果。

      看到又大又多的玉米,小猴子的心里——非常高兴。(引读)

      ①(非常)谁再来读一读?全班一起读。你能给“非常”找一个近义词吗?(十分、特别)

      ②谁来用“非常”说一句话?

      (4)小猴子看到又大又多的玉米心里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会读书的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一句话中有几个表示动作的词,找到了吗?(指名说)

      (5)出示课件。(课件出示:用田字格展示“掰”)

      (6)这个字谁会读?(bāi)你掰过什么东西?怎么掰的?谁来做做这个动作?做得真形象,左边一只手,右边一只手,中间一个分,两手一分就是“掰”。

      出示课件。(课件出示:用田字格展示“扛”)

      一起读好这个字。与手有关,所以是提手旁。

      (7)走,我们也去掰掰玉米!读读第1自然段,谁来试试?指名读。(这只小猴子的声音真响亮!你把字音都读准了,了不起!)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2.学习第2自然段。

      (1)过渡: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啊走啊,来到了——(一棵桃树下)。同桌互相读,读一读第2自然段。

      (2)小猴子看到的这棵桃树上有什么?出示课件。(课件出示:用田字格展示“满”)

      (满树的桃子)表示树上的桃子很多。如果表示天上的星星很多,我们可以说——满天的星星……

      (3)出示课件。(课件出示:用田字格展示“扔”)

      这个字不仅是后鼻音,还是翘舌音,谁再来读一读?一起读。谁来做一个扔的动作?(往低的地方扔)

      (4)出示课件。(课件出示:用田字格展示“摘”)

      这个字谁认识?你的翘舌音读得很准。谁再来读一读?一起读。你还会摘什么?(摘星星、摘桃子、摘西瓜)

      生字宝宝回到句子里,谁还愿意读?(指名2人读)一起读!

      (5)男生们,让我们一边做动作,一边读好这一自然段吧!女孩子认真听,学会倾听在学习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板块四认真观察,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交流要点。

      (1)出示课件。(课件出示:用田字格展示“块、非、常”)

      (2)学生观察这几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2.明确要点,指导书写。

      (1)指导书写要点。

      ①块:左窄右宽,左短右长。右边的横折往左收,一撇先直再弯穿插到提下方,一捺较舒展。

      ②非:注意笔画顺序,先写左竖与三横,再写右竖与三横。两竖有长短,左竖稍短。横画之间距离匀称,稍有长短之别。左边三横间距稍密,右边三横间距稍疏。

      ③常:小字头要收紧,秃宝盖要舒展,“口”字形体小又扁,位于横中线上方。“巾”字略宽于“口”,上下重心要对正。

      (2)教师示范写,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展示评价。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2个会认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朗读课文,看懂图意,了解课文内容。

      二、教学重难点

      1、认识本课12个会认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准备

      制作相关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五、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导入新课。

      首先借助幻灯片,出现一个可爱的小猴子下山的情景,一下子吸引了同学们,然后问:这是谁?你们喜欢吗?谁来描述一下?最后教师小:你们观察得很仔细,描述得好,可是你们知道吗?这只小猴子下山时,发生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呢!你们想知道吗?那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18课《小猴子下山》。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学习生字

      过渡语:昨天大家预习了这篇课文,下面我们来看看大家预习的怎么样?

      1、出示课后会认的生字(共12个)。

      猴、结、掰、扛、满、扔、摘、捧、瓜、抱、蹦、追

      2、指名读,读的对的同学带领同学们读两遍,注意标声调。

      3、开火车读。

      4、去掉拼音后,随机点同学读。

      师:下面我们请同学帮猴子摘一摘它最喜欢吃的桃子,看你能摘多少。(摘桃子游戏)

      5、分享识字方法。

      师:同学们真厉害,老师特别想知道你们是怎么记住这些生字的,有什么窍门能告诉老师和其他同学吗?大家先和同桌说一说你记住了哪个字,是用什么方法记住它的。

      分组分享——全班分享。

      6、学生再次齐读生字。

      (三)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过渡:我们认识了课文中这么多生字,下面老师要看看同学们读这篇课文读得怎么样?

      1、首先听课文录音,老师提要求:请生评价读的情况。字音准不准、有没有添字漏字?

      2、学生读课文。老师.出示要求。

      借助拼音读准生字,不添字不漏字,将容易读错的句子多读几遍,直到读通为止。

      3、学生汇报学习情况。

      (1)昨天大家预习了课文,给课文分了段,请同学说本文共有几段。(5段)

      (2)请同学分段读课文,其余同学评价。老师进行补充。

      (四)、初知课文,理清思路

      1、小猴子下山的过程中,经过了哪些地方,请大家结合图片在课文中找出来,用铅笔打上横线。

      2、学生汇报。

      玉米地、桃树下、西瓜地、树林

      (五).学习第1自然段。

      过渡:首先小猴子来到了一片玉米地里,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1)指名读第1自然段,其他同学评价读的情况。

      (2)学生自己读文段,并用序号标出本段共有几句话。

      这段共有两句话。

      指名读第一句话,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小猴子下山来,走到一块玉米地里。

      (4)指名读第二句话,从这句话中你知道玉米怎么样?小猴子心情怎样?小猴子做了什么?理解“又大又多”“非常高兴”“扛着”。从“又大又多”一词看出这里的玉米,长得不但大,而且很多(结合图片理解又大又多)。补充几个和“又大又多”类似的词语。“非常高兴”(看图说说小猴子脸上什么表情?裂开嘴笑了,眼睛都眯成了一道缝。)说明小猴子非常喜欢这又大又多的玉米,“扛着”(结合图片理解扛的意思把东西担在肩膀上)一词又一次说明了玉米很大,大得要扛着走。让学生表演扛的动作。

      这句话告诉我们,小猴看见又大又多的玉米,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5)指导朗读第二句话:“又大又多”、“非常高兴”,“扛着”这些词语要重读,读出小猴子非常喜爱玉米的语气,“扛着走”读出小猴子充满欢乐,天真活泼的语气。

      ①让学生自己体会试着读一读。

      ②指名读,根据学生读的情况其余学生进行评价。

      =3*GB3③师生合作读:有一天,小猴子下山来,走到(一块玉米地里)。他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课堂小结

      小猴子来到了玉米地里,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那下面他又会来到什么地方,发生什么事情呢?下节课我们接着学。

      作业

      学生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板书:

      小猴子下山

      玉米地——桃树下——瓜地里——树林里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9

      一、教材分析

      《小猴子下山》是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四课。课文讲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来,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去摘桃子,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去摘西瓜,看见兔子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最后,兔子跑进树林里不见了,小猴子一无所获的故事。除了故事本身具有教育意义以外,教材还注意到了本文的构段,并把“提手旁”的字集中在一起当作这篇课文的生字来进行学习,让识字规律可循。

      二、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认识“猴、结、掰、扛、满、扔、摘7个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非、常”2个汉字。

      3、 了解故事内容。

      4、 理解并运用本课中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准确性。

      三、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四、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加强学生对动词的准确使用。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生字卡片、贴画。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认识本课7个生字,正确书写“非、常”。

      3、 大致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过程

      一、 出示谜语,激趣导入

      1、 师出示一则谜语:“一物像人又像狗,爬竿上树是能手,擅长模仿人动作,家里没有山中有”。生自主阅读并猜出谜底是猴子。(师出示猴子的图片和“猴子”词语卡片,指名学生认读。)

      2、 和小猴子打招呼!(学生打招呼)

      3、 这是一只怎么样的小猴子?(可爱的、机灵的、调皮的……)把“小猴子”三个字读的可爱一点,谁来试试?

      (指名读“小猴子”,读的机灵可爱)“子”要读成轻声,谁能读好轻声?

      4、 学习“猴”字,(出示卡片“猴”)谁有好办法能记住这个字呢?

      预设1:“反犬旁”+“侯”(小结:“反犬旁”的字一般都和动物有关)。识字方法:加一加。

      预设2:形声字。

      5、 师激趣:这只小猴子呀,它天天待在山上,都待得不耐烦了。这一天,它准备下山去玩,会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发生呢?这个故事就藏在书本里,赶快打开书本找到它。(师板书课题,指名学生朗读课题。)

      二、 初读故事,借助故事图了解故事内容。

      1、 (1)生自主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小猴子下山都来到了哪些地方,请用“_____”划出。

      2、 读后交流:

      (1) 玉米地

      (2) 桃树下

      (3) 瓜地里

      (4) 往回走回家的路上

      3、 摆放路线图。

      故事还藏在这些图画中,谁能把小猴子来到哪些地方按照顺序排一排。(听录音读)

      4、 师生看路线图一起梳理故事内容: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一块玉米地,然后再走到一棵桃树下,接着来到一片瓜地里,最后往回走时,看见了一只兔子。

      三、 精读,学习1、2自然段。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 要求:(1)同桌共读第一自然段。

      (2)用“波浪线”画出,小猴子看见了什么?是怎么样的?

      2、指名学生交流,明确小猴子来到了玉米地里,看到了又大又多的玉米。

      3、师出示玉米地和玉米棒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又大又多”的意思。交流( )又( )又( )。师小结:前后是可以共同存在的特点。(翻开作业本P63,第三题)

      4、正音“结”,懂意义,记生字。

      5、(1)用“ 小三角 ”把小猴子的心情标出来。

      (2)用“O”把小猴子的动作圈出来。

      6、引导学生抓住“非常高兴”来体会小猴子的心情,拓展想象当小猴子看到这一片玉米地时会想些什么,在此过程中,师对于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要给予充分的尊重和鼓励。。

      7、交流“掰”和“扛”,出示图片,并结合动作示范来理解“掰”和“扛”的意思。师小结识字方法,掰=手+分+手(加一加);扛,红,江(换一换)

      8、我会说。用“小猴子走到……看见……做了……”的句式对第一自然段再次认知。

      9、朗读。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1)在第2自然段中, 用“小猴子走到……看见…… 做了……”的句式找一找。

      (2)同桌互相说一说。

      2、指名学生交流,师适当小结:小猴子来到了一颗桃树下,看到了又大又红的桃子,便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3、师出示“满树又大又红桃子”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又大又红”的意思,引导学生想象当小猴子看到桃子时会想些什么。

      4、师出示“满”,满桌,满树,满星,理解“满”。(组词)

      5、出示图片、结合动作演示理解“扔”和“摘”的动作。师小结识字方法,“扔”和“奶”偏旁不同(换一换);“摘”,摘苹果,摘桃子,摘花(组词)

      6、再次指名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

      7、比较“掰”,“扛”,“摘”,“扔”,都是和手有关的。动作。(翻开作业本P63,第四题)

      四、指导书写“非”“常”

      1、学生观察,指导书写。

      “非”:独体字,两根旗杆六面旗,中间拉开小距离。第二竖比第一竖长,注意同样的笔画在同一个字里也有变化,在写横时,注意间距均等。

      “常”:加上两根魔术棒,一看就很清楚,“小字头”和“巾字底”宽度一样。“秃宝盖”要舒展,口字形体小又扁。

      2、书空,范写,练写。

      五、课堂小结

      小朋友们,那今天我们学习了小猴子来到玉米地和桃树下的场景,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猴子下山的故事。

      七、板书设计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10

      一、教材分析

      《小猴子下山》是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四课。课文讲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来,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去摘桃子,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去摘西瓜,看见兔子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最后,兔子跑进树林里不见了,小猴子一无所获的故事。除了故事本身具有教育意义以外,教材还注意到了本文的构段,并把“提手旁”的字集中在一起当作这篇课文的生字来进行学习,让识字规律可循。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识“猴、结、掰、扛、满、扔、摘7个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非、常”2个汉字。

      3、了解故事内容。

      4、理解并运用本课中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准确性。

      三、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四、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加强学生对动词的准确使用。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生字卡片、贴画。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7个生字,正确书写“非、常”。

      3、大致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过程

      一、出示谜语,激趣导入

      1、师出示一则谜语:“一物像人又像狗,爬竿上树是能手,擅长模仿人动作,家里没有山中有”。生自主阅读并猜出谜底是猴子。(师出示猴子的图片和“猴子”词语卡片,指名学生认读。)

      2、和小猴子打招呼!(学生打招呼)

      3、这是一只怎么样的小猴子?(可爱的、机灵的、调皮的……)把“小猴子”三个字读的可爱一点,谁来试试?

      (指名读“小猴子”,读的机灵可爱)“子”要读成轻声,谁能读好轻声?

      4、学习“猴”字,(出示卡片“猴”)谁有好办法能记住这个字呢?

      预设1:“反犬旁”+“侯”(小结:“反犬旁”的字一般都和动物有关)。识字方法:加一加。

      预设2:形声字。

      5、师激趣:这只小猴子呀,它天天待在山上,都待得不耐烦了。这一天,它准备下山去玩,会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发生呢?这个故事就藏在书本里,赶快打开书本找到它。(师板书课题,指名学生朗读课题。)

      二、初读故事,借助故事图了解故事内容。

      1、(1)生自主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小猴子下山都来到了哪些地方,请用“_____”划出。

      2、读后交流:

      (1)玉米地

      (2)桃树下

      (3)瓜地里

      (4)往回走回家的路上

      3、摆放路线图。

      故事还藏在这些图画中,谁能把小猴子来到哪些地方按照顺序排一排。(听录音读)

      4、师生看路线图一起梳理故事内容: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一块玉米地,然后再走到一棵桃树下,接着来到一片瓜地里,最后往回走时,看见了一只兔子。

      三、精读,学习1、2自然段。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要求:

      (1)同桌共读第一自然段。

      (2)用“波浪线”画出,小猴子看见了什么?是怎么样的?

      2、指名学生交流,明确小猴子来到了玉米地里,看到了又大又多的玉米。

      3、师出示玉米地和玉米棒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又大又多”的意思。交流()又()又()。师小结:前后是可以共同存在的.特点。(翻开作业本P63,第三题)

      4、正音“结”,懂意义,记生字。

      5、(1)用“小三角”把小猴子的心情标出来。

      (2)用“O”把小猴子的动作圈出来。

      6、引导学生抓住“非常高兴”来体会小猴子的心情,拓展想象当小猴子看到这一片玉米地时会想些什么,在此过程中,师对于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要给予充分的尊重和鼓励。

      7、交流“掰”和“扛”,出示图片,并结合动作示范来理解“掰”和“扛”的意思。师小结识字方法,掰=手+分+手(加一加);扛,红,江(换一换)

      8、我会说。用“小猴子走到……看见……做了……”的句式对第一自然段再次认知。

      9、朗读。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1)在第2自然段中,用“小猴子走到......看见......做了......”的句式找一找。

      (2)同桌互相说一说。

      2、指名学生交流,师适当小结:小猴子来到了一颗桃树下,看到了又大又红的桃子,便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3、师出示“满树又大又红桃子”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又大又红”的意思,引导学生想象当小猴子看到桃子时会想些什么。

      4、师出示“满”,满桌,满树,满星,理解“满”。(组词)

      5、出示图片、结合动作演示理解“扔”和“摘”的动作。师小结识字方法,“扔”和“奶”偏旁不同(换一换);“摘”,摘苹果,摘桃子,摘花(组词)

      6、再次指名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

      7、比较“掰”,“扛”,“摘”,“扔”,都是和手有关的。动作。(翻开作业本P63,第四题)

      四、指导书写“非”“常”

      1、学生观察,指导书写。

      “非”:独体字,两根旗杆六面旗,中间拉开小距离。第二竖比第一竖长,注意同样的笔画在同一个字里也有变化,在写横时,注意间距均等。

      “常”:加上两根魔术棒,一看就很清楚,“小字头”和“巾字底”宽度一样。“秃宝盖”要舒展,口字形体小又扁。

      2、书空,范写,练写。

      五、课堂小结

      小朋友们,那今天我们学习了小猴子来到玉米地和桃树下的场景,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猴子下山的故事。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10篇(扩展2)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10篇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小猴子下山》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认生字词,在教学中通过做动作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本课的动词,并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运用又( )又( )形式的词语并进行拓展。

      2、通过个别生读、男女赛读、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教学重点】

      1、复习巩固认生字词,在教学中通过做动作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本课的动词,并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运用又( )又( )形式的词语并进行拓展。

      2、通过个别生读、男女赛读、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动物图片、生字词卡片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情景表演法

      【教学过程】

      1、课前游戏互动:

      2、导入:

      看,(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猴子图片)有一只小动物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它也想和小朋友们一起学习呢,大家欢迎吗?(生:欢迎)今天我们就和小猴子一起来学习《小猴子下山》。

      板书课题:《小猴子下山》。(注意:“猴” 左右结构“犭”旁)

      齐读课题

      3、复习字词:

      (1)这只勤学的小猴子还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词语宝宝呢,大家一起来看看还认识吗?

      (2)自读课文,说一说:小猴子下山都经过了哪些地方?

      贴图片:“玉米地”、“桃树下”“瓜地里”、“树林里”

      (3)哇……你看,这只可爱的小猴子经过了这么多的地方啊!谁能用小猴子先来到哪里,再来到哪里,接着来到哪里,最后来到哪里说一说。

      4.学习课文

      (1)过渡语:小猴子一路来到了这么多地方,那它都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呢?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小猴子下山》。

      (2)学习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生评价。评价后再齐读。

      其他生思考问题:

      小猴子来到了哪里?(用“———”划出来)

      看到了什么? (用“﹏﹏﹏”划出来)

      心情怎么样?

      又是怎么做的呢?(用圆圈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指生回答:

      理解“又大又多”不仅仅玉米的个头大,而且这样大的玉米到处都是,非常多。

      谈话:如果你就是小猴子看到地里又大又多的玉米是什么样的心情?(高兴)理解“非常高兴”(特别高兴),你能不能带着这种特别高兴的心情读一读。

      让学生说说小猴子为什么有“掰”“扛”这样的动作,(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这两个动词)进一步理解玉米大的意思。指导学生读好第一段。

      (3)学习第二、三、四自然段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生根据以下四个问题合作学习二、三、四段。

      小猴子来到了哪里?(用“———”划出来)

      看到了什么? (用“﹏﹏﹏”划出来)

      心情怎么样?

      又是怎么做的呢?(用圆圈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4)引导生各种形式朗读:

      引导学生感受小猴子看见了桃子就喜欢桃子,扔了玉米;看见西瓜,扔了桃子;看见小兔子,就扔了西瓜。结合图画,体会当时小猴子的心情。(读出小猴子的心情)

      (5)积累“又( )又( )”形式的词语。

      (6)小猴子为什么最后空着手回家去呢?

      抓住“只好”一词,引导学生感受小猴子什么也没得到的原因。(结合学生实际生活,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7)整体回归

      借助插图,复述课文(让孩子带着头饰体会着小猴子的动作、神态演一演也可以)

      5.拓展阅读

      《小猴子下山》儿歌

      6.课堂小结。

      7.课外作业或实践活动。

      读编故事:《小猴子第二次下山》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小猴子下山》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认生字词,在教学中通过做动作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本课的动词,并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运用又()又()形式的词语并进行拓展。

      2、通过个别生读、男女赛读、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教学重点】

      1、复习巩固认生字词,在教学中通过做动作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本课的动词,并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运用又()又()形式的词语并进行拓展。

      2、通过个别生读、男女赛读、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动物图片、生字词卡片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情景表演法

      【教学过程】

      1、课前游戏互动:

      2、导入:

      看,(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猴子图片)有一只小动物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它也想和小朋友们一起学习呢,大家欢迎吗?(生:欢迎)今天我们就和小猴子一起来学习《小猴子下山》。

      板书课题:《小猴子下山》。(注意:“猴”左右结构“犭”旁)

      齐读课题

      3、复习字词:

      (1)这只勤学的小猴子还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词语宝宝呢,大家一起来看看还认识吗?

      (2)自读课文,说一说:小猴子下山都经过了哪些地方?

      贴图片:“玉米地”、“桃树下”“瓜地里”、“树林里”

      (3)哇……你看,这只可爱的小猴子经过了这么多的地方啊!谁能用小猴子先来到哪里,再来到哪里,接着来到哪里,最后来到哪里说一说。

      4.学习课文

      (1)过渡语:小猴子一路来到了这么多地方,那它都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呢?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小猴子下山》。

      (2)学习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生评价。评价后再齐读。

      其他生思考问题:

      小猴子来到了哪里?(用“———”划出来)

      看到了什么?(用“﹏﹏﹏”划出来)

      心情怎么样?

      又是怎么做的呢?(用圆圈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指生回答:

      理解“又大又多”不仅仅玉米的个头大,而且这样大的玉米到处都是,非常多。

      谈话:如果你就是小猴子看到地里又大又多的玉米是什么样的心情?(高兴)理解“非常高兴”(特别高兴),你能不能带着这种特别高兴的心情读一读。

      让学生说说小猴子为什么有“掰”“扛”这样的动作,(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这两个动词)进一步理解玉米大的意思。指导学生读好第一段。

      (3)学习第二、三、四自然段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生根据以下四个问题合作学习二、三、四段。

      小猴子来到了哪里?(用“———”划出来)

      看到了什么?(用“﹏﹏﹏”划出来)

      心情怎么样?

      又是怎么做的呢?(用圆圈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4)引导生各种形式朗读:

      引导学生感受小猴子看见了桃子就喜欢桃子,扔了玉米;看见西瓜,扔了桃子;看见小兔子,就扔了西瓜。结合图画,体会当时小猴子的心情。(读出小猴子的心情)

      (5)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

      (6)小猴子为什么最后空着手回家去呢?

      抓住“只好”一词,引导学生感受小猴子什么也没得到的原因。(结合学生实际生活,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7)整体回归

      借助插图,复述课文(让孩子带着头饰体会着小猴子的动作、神态演一演也可以)

      5.拓展阅读

      《小猴子下山》儿歌

      6.课堂小结。

      7.课外作业或实践活动。

      读编故事:《小猴子第二次下山》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3

      一、激趣入课。

      1、同学们,喜欢小猴子吗?

      2、你在什么地方看到过小猴子?它们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3、小猴子的家常常安在山上的树林里,可是,时间一长啊,小猴子就觉得树上的野果吃腻了,山上也不好玩了,它想下山去好好玩玩,顺便找点好吃的东西。

      4、齐读课题:

      (1)老师非常想知道课文写的是谁,怎么读?

      (2)老师非常想知道课文写的是小猴子干什么,怎么读?

      (3)再来一次,读出你独特的感受吧。

      5、看到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注意:每个小朋友只能提一个你最想知道的问题。想想,你最想问什么?想好再问。

      6、归纳问题并简单板书。(为什么要下山?到了哪些地方?干了些什么?结果怎样?)

      二、看图练说。

      1、单幅图观察。

      我会看一幅图一幅图地出示:要求:

      A、小猴子来到了什么地方?(猜一猜:之前小猴子还到过哪里?)

      B、用一句话说说图上的小猴子在干什么?

      C、我会说看图说词比赛:图上的内容真丰富,仔细观察图画,你能照这样说出多少个漂亮的词儿来?

      出示:又又的(什么)(什么样)的(什么)

      2、把四幅图连起来观察:你又看出了些什么?(比比谁最聪明。)

      (1)小猴子开始很高兴的样子,最后垂头丧气的。

      (2)今天天气真好!蓝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小猴子心情一定很好。

      (2)小猴子空着手下山,最后仍然空着手回去。

      三、阅读课文。

      这么有趣的故事,作者叔叔是怎么写的呢?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抽读自然段,评选段落朗读擂主。

      3、阅读第一自然段:

      (1)问一问:根据老师的提问读出段中的`句子;注意老师都提了哪些问题。

      (小猴子来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心情怎样?——它是怎么做的?)

      (2)议一议:小猴子看到又大又多的玉米,会怎么想?会怎么说?

      (3)读一读:又大又多非常掰扛——板书

      (4)演一演:表演读。(重点:动作夸张——掰扛)

      (5)总结四步读书法。

      4、阅读第二自然段:

      (1)谁来做小老师,学着老师问一问?

      (2)小猴子看到又大又红的桃子,又会怎么想?会怎么说?

      (3)哪个朗读大王可以为大家读一读?

      (4)小演员上台演一演。

      5、同桌自由选学三四自然段。

      (1)同方商量选学哪段。

      (2)按照问一问——议一议——读一读——演一演的方法学习选定的段落。(一问一读——共议——一起读——一读一演。)

      (3)迅速导读两段。补充板书。

      6、共同学习第五自然段。

      (1)齐读:你知道了什么?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2)讨论:小猴子下山来,看到了那么多好东西,为什么最后却是空着手回家呢?

      (3)练习用板书说话:

      (小猴子下山来,它先,它又接着它,然后它,最后,。)

      (4)拓展:

      A、这只小猴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练说:这是一只的小猴子,因为)

      B、想象:小猴子空手回家后,会想些什么?会对猴妈妈说些什么?猴妈妈又会说些什么?

      C、你想对它说点什么?

      D、想象:又是一年过去了,夏天又到了,玉米、桃子、西瓜又成熟了,小猴子又下山来了,猜一猜,结果会怎么样?

      四、表演朗读。

      抽三人上台演,五个学生分读五段。其他人边听边看:谁读得好?谁的动作设计得好而且演得好?

      五、积累空间

      1、故事学完了,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

      2、老师把这么长的课文变成了一首儿歌,想读一读吗?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小猴子下山》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认生字词,在教学中通过做动作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本课的动词,并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运用又()又()形式的词语并进行拓展。

      2、通过个别生读、男女赛读、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教学重点

      1、复习巩固认生字词,在教学中通过做动作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本课的动词,并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运用又()又()形式的词语并进行拓展。

      2、通过个别生读、男女赛读、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动物图片、生字词卡片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情景表演法

      【教学过程

      1、课前游戏互动:

      2、导入:

      看,(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猴子图片)有一只小动物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它也想和小朋友们一起学习呢,大家欢迎吗?(生:欢迎)今天我们就和小猴子一起来学习《小猴子下山》。

      板书课题:《小猴子下山》。(注意:“猴”左右结构“犭”旁)

      齐读课题

      3、复习字词:

      (1)这只勤学的小猴子还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词语宝宝呢,大家一起来看看还认识吗?

      (2)自读课文,说一说:小猴子下山都经过了哪些地方?

      贴图片:“玉米地”、“桃树下”“瓜地里”、“树林里”

      (3)哇……你看,这只可爱的小猴子经过了这么多的地方啊!谁能用小猴子先来到哪里,再来到哪里,接着来到哪里,最后来到哪里说一说。

      4.学习课文

      (1)过渡语:小猴子一路来到了这么多地方,那它都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呢?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小猴子下山》。

      (2)学习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生评价。评价后再齐读。

      其他生思考问题:

      小猴子来到了哪里?(用“———”划出来)

      看到了什么?(用“﹏﹏﹏”划出来)

      心情怎么样?

      又是怎么做的呢?(用圆圈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指生回答:

      理解“又大又多”不仅仅玉米的个头大,而且这样大的玉米到处都是,非常多。

      谈话:如果你就是小猴子看到地里又大又多的玉米是什么样的心情?(高兴)理解“非常高兴”(特别高兴),你能不能带着这种特别高兴的心情读一读。

      让学生说说小猴子为什么有“掰”“扛”这样的动作,(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这两个动词)进一步理解玉米大的意思。指导学生读好第一段。

      (3)学习第二、三、四自然段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生根据以下四个问题合作学习二、三、四段。

      小猴子来到了哪里?(用“———”划出来)

      看到了什么?(用“﹏﹏﹏”划出来)

      心情怎么样?

      又是怎么做的呢?(用圆圈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4)引导生各种形式朗读:

      引导学生感受小猴子看见了桃子就喜欢桃子,扔了玉米;看见西瓜,扔了桃子;看见小兔子,就扔了西瓜。结合图画,体会当时小猴子的心情。(读出小猴子的心情)

      (5)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

      (6)小猴子为什么最后空着手回家去呢?

      抓住“只好”一词,引导学生感受小猴子什么也没得到的原因。(结合学生实际生活,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7)整体回归

      借助插图,复述课文(让孩子带着头饰体会着小猴子的动作、神态演一演也可以)

      5.拓展阅读

      《小猴子下山》儿歌

      6.课堂小结。

      7.课外作业或实践活动。

      读编故事:《小猴子第二次下山》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小猴子下山》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认生字词,在教学中通过做动作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本课的动词,并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运用又( )又( )形式的词语并进行拓展。

      2、通过个别生读、男女赛读、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教学重点】

      1、复习巩固认生字词,在教学中通过做动作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本课的动词,并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运用又( )又( )形式的词语并进行拓展。

      2、通过个别生读、男女赛读、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动物图片、生字词卡片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情景表演法

      【教学过程】

      1、课前游戏互动:

      2、导入:

      看,(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猴子图片)有一只小动物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它也想和小朋友们一起学习呢,大家欢迎吗?(生:欢迎)今天我们就和小猴子一起来学习《小猴子下山》。

      板书课题:《小猴子下山》。(注意:“猴” 左右结构“犭”旁)

      齐读课题

      3、复习字词:

      (1)这只勤学的小猴子还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词语宝宝呢,大家一起来看看还认识吗?

      (2)自读课文,说一说:小猴子下山都经过了哪些地方?

      贴图片:“玉米地”、“桃树下”“瓜地里”、“树林里”

      (3)哇……你看,这只可爱的小猴子经过了这么多的地方啊!谁能用小猴子先来到哪里,再来到哪里,接着来到哪里,最后来到哪里说一说。

      4、学习课文

      (1)过渡语:小猴子一路来到了这么多地方,那它都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呢?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小猴子下山》。

      (2)学习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生评价。评价后再齐读。

      其他生思考问题:

      小猴子来到了哪里?(用“———”划出来)

      看到了什么? (用“﹏﹏﹏”划出来)

      心情怎么样?

      又是怎么做的呢?(用圆圈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指生回答:

      理解“又大又多”不仅仅玉米的个头大,而且这样大的玉米到处都是,非常多。

      谈话:如果你就是小猴子看到地里又大又多的"玉米是什么样的心情?(高兴)理解“非常高兴”(特别高兴),你能不能带着这种特别高兴的心情读一读。

      让学生说说小猴子为什么有“掰”“扛”这样的动作,(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这两个动词)进一步理解玉米大的意思。指导学生读好第一段。

      (3)学习第二、三、四自然段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生根据以下四个问题合作学习二、三、四段。

      小猴子来到了哪里?(用“———”划出来)

      看到了什么? (用“﹏﹏﹏”划出来)

      心情怎么样?

      又是怎么做的呢?(用圆圈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4)引导生各种形式朗读:

      引导学生感受小猴子看见了桃子就喜欢桃子,扔了玉米;看见西瓜,扔了桃子;看见小兔子,就扔了西瓜。结合图画,体会当时小猴子的心情。(读出小猴子的心情)

      (5)积累“又( )又( )”形式的词语。

      (6)小猴子为什么最后空着手回家去呢?

      抓住“只好”一词,引导学生感受小猴子什么也没得到的原因。(结合学生实际生活,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7)整体回归

      借助插图,复述课文(让孩子带着头饰体会着小猴子的动作、神态演一演也可以)

      5、拓展阅读

      《小猴子下山》儿歌

      6、课堂小结。

      7、课外作业或实践活动。

      读编故事:《小猴子第二次下山》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

      《小猴子下山》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认生字词,在教学中通过做动作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本课的动词,并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运用又()又()形式的词语并进行拓展。

      2、通过个别生读、男女赛读、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教学重点】

      1、复习巩固认生字词,在教学中通过做动作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本课的动词,并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运用又()又()形式的词语并进行拓展。

      2、通过个别生读、男女赛读、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动物图片、生字词卡片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情景表演法

      【教学过程】

      1、课前游戏互动:

      2、导入:

      看,(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猴子图片)有一只小动物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它也想和小朋友们一起学习呢,大家欢迎吗?(生:欢迎)今天我们就和小猴子一起来学《小猴子下山》。

      板书课题:《小猴子下山》。(注意:“猴”左右结构“犭”旁)

      齐读课题

      3、复习字词:

      (1)这只勤学的小猴子还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词语宝宝呢,大家一起来看看还认识吗?

      (2)自读课文,说一说:小猴子下山都经过了哪些地方?

      贴图片:“玉米地”、“桃树下”“瓜地里”、“树林里”

      (3)哇……你看,这只可爱的小猴子经过了这么多的地方啊!谁能用小猴子先来到哪里,再来到哪里,接着来到哪里,最后来到哪里说一说。

      4、学习课文

      (1)过渡语:小猴子一路来到了这么多地方,那它都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呢?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小猴子下山》。

      (2)学习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生评价。评价后再齐读。

      其他生思考问题:

      小猴子来到了哪里?(用“———”划出来)

      看到了什么?(用“﹏﹏﹏”划出来)

      心情怎么样?

      又是怎么做的呢?(用圆圈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指生回答:

      理解“又大又多”不仅仅玉米的个头大,而且这样大的玉米到处都是,非常多。

      谈话:如果你就是小猴子看到地里又大又多的玉米是什么样的心情?(高兴)理解“非常高兴”(特别高兴),你能不能带着这种特别高兴的心情读一读。

      让学生说说小猴子为什么有“掰”“扛”这样的动作,(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这两个动词)进一步理解玉米大的意思。指导学生读好第一段。

      (3)学习第二、三、四自然段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生根据以下四个问题合作学习二、三、四段。

      小猴子来到了哪里?(用“———”划出来)

      看到了什么?(用“﹏﹏﹏”划出来)

      心情怎么样?

      又是怎么做的呢?(用圆圈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4)引导生各种形式朗读:

      引导学生感受小猴子看见了桃子就喜欢桃子,扔了玉米;看见西瓜,扔了桃子;看见小兔子,就扔了西瓜。结合图画,体会当时小猴子的心情。(读出小猴子的心情)

      (5)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

      (6)小猴子为什么最后空着手回家去呢?

      抓住“只好”一词,引导学生感受小猴子什么也没得到的原因。(结合学生实际生活,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7)整体回归

      借助插图,复述课文(让孩子带着头饰体会着小猴子的动作、神态演一演也可以)

      5.拓展阅读

      《小猴子下山》儿歌

      6.课堂小结。

      7.课外作业或实践活动。

      读编故事:《小猴子第二次下山》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7

      一、教材分析

      《小猴子下山》是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四课。课文讲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来,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去摘桃子,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去摘西瓜,看见兔子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最后,兔子跑进树林里不见了,小猴子一无所获的故事。除了故事本身具有教育意义以外,教材还注意到了本文的构段,并把“提手旁”的字集中在一起当作这篇课文的生字来进行学习,让识字规律可循。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识“猴、结、掰、扛、满、扔、摘7个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非、常”2个汉字。

      3、了解故事内容。

      4、理解并运用本课中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准确性。

      三、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四、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加强学生对动词的准确使用。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生字卡片、贴画。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7个生字,正确书写“非、常”。

      3、大致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过程

      (一)、出示谜语,激趣导入

      1、师出示一则谜语:“一物像人又像狗,爬竿上树是能手,擅长模仿人动作,家里没有山中有”。生自主阅读并猜出谜底是猴子。(师出示猴子的图片和“猴子”词语卡片,指名学生认读。)

      2、和小猴子打招呼!(学生打招呼)

      3、这是一只怎么样的小猴子?(可爱的、机灵的、调皮的……)把“小猴子”三个字读的可爱一点,谁来试试?

      (指名读“小猴子”,读的机灵可爱)“子”要读成轻声,谁能读好轻声?

      4、学习“猴”字,(出示卡片“猴”)谁有好办法能记住这个字呢?

      预设1:“反犬旁”+“侯”(小结:“反犬旁”的字一般都和动物有关)。识字方法:加一加。

      预设2:形声字。

      5、师激趣:这只小猴子呀,它天天待在山上,都待得不耐烦了。这一天,它准备下山去玩,会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发生呢?这个故事就藏在书本里,赶快打开书本找到它。(师板书课题,指名学生朗读课题。)

      (二)、初读故事,借助故事图了解故事内容。

      1、(1)生自主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小猴子下山都来到了哪些地方,请用“_____”划出。

      2、读后交流:

      (1)玉米地

      (2)桃树下

      (3)瓜地里

      (4)往回走回家的路上

      3、摆放路线图。

      故事还藏在这些图画中,谁能把小猴子来到哪些地方按照顺序排一排。(听录音读)

      4、师生看路线图一起梳理故事内容: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一块玉米地,然后再走到一棵桃树下,接着来到一片瓜地里,最后往回走时,看见了一只兔子。

      (三)、精读,学习1、2自然段。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要求:(1)同桌共读第一自然段。

      (2)用“波浪线”画出,小猴子看见了什么?是怎么样的?

      2、指名学生交流,明确小猴子来到了玉米地里,看到了又大又多的玉米。

      3、师出示玉米地和玉米棒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又大又多”的意思。交流()又()又()。师小结:前后是可以共同存在的特点。(翻开作业本P63,第三题)

      4、正音“结”,懂意义,记生字。

      5、(1)用“小三角”把小猴子的心情标出来。

      (2)用“O”把小猴子的动作圈出来。

      6、引导学生抓住“非常高兴”来体会小猴子的心情,拓展想象当小猴子看到这一片玉米地时会想些什么,在此过程中,师对于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要给予充分的尊重和鼓励。。

      7、交流“掰”和“扛”,出示图片,并结合动作示范来理解“掰”和“扛”的意思。师小结识字方法,掰=手+分+手(加一加);扛,红,江(换一换)

      8、我会说。用“小猴子走到……看见……做了……”的句式对第一自然段再次认知。

      9、朗读。

      2.学习第2自然段。

      1、(1)在第2自然段中,用“小猴子走到......看见......做了......”的句式找一找。

      (2)同桌互相说一说。

      2、指名学生交流,师适当小结:小猴子来到了一颗桃树下,看到了又大又红的桃子,便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3、师出示“满树又大又红桃子”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又大又红”的意思,引导学生想象当小猴子看到桃子时会想些什么。

      4、师出示“满”,满桌,满树,满星,理解“满”。(组词)

      5、出示图片、结合动作演示理解“扔”和“摘”的动作。师小结识字方法,“扔”和“奶”偏旁不同(换一换);“摘”,摘苹果,摘桃子,摘花(组词)

      6、再次指名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

      7、比较“掰”,“扛”,“摘”,“扔”,都是和手有关的。动作。(翻开作业本P63,第四题)

      (四)、指导书写“非”“常”

      1、学生观察,指导书写。

      “非”:独体字,两根旗杆六面旗,中间拉开小距离。第二竖比第一竖长,注意同样的笔画在同一个字里也有变化,在写横时,注意间距均等。

      “常”:加上两根魔术棒,一看就很清楚,“小字头”和“巾字底”宽度一样。“秃宝盖”要舒展,口字形体小又扁。

      2、书空,范写,练写。

      (五)、课堂小结

      小朋友们,那今天我们学习了小猴子来到玉米地和桃树下的场景,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猴子下山的故事。

      七、板书设计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2个会认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朗读课文,看懂图意,了解课文内容。

      二、教学重难点

      1、认识本课12个会认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准备

      制作相关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五、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导入新课。

      首先借助幻灯片,出现一个可爱的小猴子下山的情景,一下子吸引了同学们,然后问:这是谁?你们喜欢吗?谁来描述一下?最后教师小:你们观察得很仔细,描述得好,可是你们知道吗?这只小猴子下山时,发生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呢!你们想知道吗?那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18课《小猴子下山》。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学习生字

      过渡语:昨天大家预习了这篇课文,下面我们来看看大家预习的怎么样?

      1、出示课后会认的生字(共12个)。

      猴、结、掰、扛、满、扔、摘、捧、瓜、抱、蹦、追

      2、指名读,读的对的同学带领同学们读两遍,注意标声调。

      3、开火车读。

      4、去掉拼音后,随机点同学读。

      师:下面我们请同学帮猴子摘一摘它最喜欢吃的桃子,看你能摘多少。(摘桃子游戏)

      5、分享识字方法。

      师:同学们真厉害,老师特别想知道你们是怎么记住这些生字的,有什么窍门能告诉老师和其他同学吗?大家先和同桌说一说你记住了哪个字,是用什么方法记住它的。

      分组分享——全班分享。

      6、学生再次齐读生字。

      (三)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过渡:我们认识了课文中这么多生字,下面老师要看看同学们读这篇课文读得怎么样?

      1、首先听课文录音,老师提要求:请生评价读的情况。字音准不准、有没有添字漏字?

      2、学生读课文。老师.出示要求。

      借助拼音读准生字,不添字不漏字,将容易读错的句子多读几遍,直到读通为止。

      3、学生汇报学习情况。

      (1)昨天大家预习了课文,给课文分了段,请同学说本文共有几段。(5段)

      (2)请同学分段读课文,其余同学评价。老师进行补充。

      (四)、初知课文,理清思路

      1、小猴子下山的过程中,经过了哪些地方,请大家结合图片在课文中找出来,用铅笔打上横线。

      2、学生汇报。

      玉米地、桃树下、西瓜地、树林

      (五).学习第1自然段。

      过渡:首先小猴子来到了一片玉米地里,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1)指名读第1自然段,其他同学评价读的情况。

      (2)学生自己读文段,并用序号标出本段共有几句话。

      这段共有两句话。

      指名读第一句话,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小猴子下山来,走到一块玉米地里。

      (4)指名读第二句话,从这句话中你知道玉米怎么样?小猴子心情怎样?小猴子做了什么?理解“又大又多”“非常高兴”“扛着”。从“又大又多”一词看出这里的玉米,长得不但大,而且很多(结合图片理解又大又多)。补充几个和“又大又多”类似的词语。“非常高兴”(看图说说小猴子脸上什么表情?裂开嘴笑了,眼睛都眯成了一道缝。)说明小猴子非常喜欢这又大又多的玉米,“扛着”(结合图片理解扛的意思把东西担在肩膀上)一词又一次说明了玉米很大,大得要扛着走。让学生表演扛的动作。

      这句话告诉我们,小猴看见又大又多的玉米,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5)指导朗读第二句话:“又大又多”、“非常高兴”,“扛着”这些词语要重读,读出小猴子非常喜爱玉米的语气,“扛着走”读出小猴子充满欢乐,天真活泼的语气。

      ①让学生自己体会试着读一读。

      ②指名读,根据学生读的情况其余学生进行评价。

      =3*GB3③师生合作读:有一天,小猴子下山来,走到(一块玉米地里)。他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课堂小结

      小猴子来到了玉米地里,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那下面他又会来到什么地方,发生什么事情呢?下节课我们接着学。

      作业

      学生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板书:

      小猴子下山

      玉米地——桃树下——瓜地里——树林里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并能结合插图、板书等讲述故事。了解并积累“又( )又( )”形式的词语。

      2、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掰、摘、扛、捧、抱、扔”等动词并学会运用。

      3、能推断“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明白做事情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不能三心二意。

      教学重点

      了解表示动作的词的不同含义,并学习运用

      教学难点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做出推断

      教法

      提问法、借助图片、谈话法、

      学法

      图文对照、朗读法、表演法、积累运用

      教具

      课文插图、制作ppt

      媒体应用

      智能黑板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及设计意图、媒体应用)

      一、复习导入。(用时:5分钟)

      认读词语,要求读准字音:

      猴子、结满、掰开、扛起、扔掉、捧起、蹦跳、采摘、追跑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为新课学习打下基础,拼音仍是一年级语文学习的重点,读准字音,特别是正确区分前鼻音与后鼻音是学生朗读上的易错点。】

      二、沿路线学习,悟故事道理。(用时:25分钟)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思考:小猴子下山来,它先后走过了哪些地方?

      (1)学生认真倾听,用笔勾画相应的信息点。

      (2)指名汇报,生把图片按小猴子下山的先后顺序放进路线图里。

      【设计意图:重视学生的朗读,找出课文中明显的信息,意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分段播放课文视频(第一段),自由思考:来到玉米地里,小猴子看见了什么?做

      了什么?

      (媒体应用:课件出示:他看见玉米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播放视频(第一段),便于学生形象直观地读懂课文内容;红色显示“又大又多”“掰”“扛”)

      (1)、随机学习:掰、扛,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动作表示这两个动词。

      (2)、课文中还有一些像“掰、扛”这样一些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你能找出它们吗?

      (3)、学生根据偏旁对这几个字进行分类,课件出示不同动作的插图和课后习题第三题,

      学生读一读,演一演,师引导学生看着图画选几个词语各说一句话。

      思 想 到 位 迈 新 步 教 学 到 位 创 佳 绩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及设计意图、媒体应用)

      (媒体应用:对应的符号通过动作设计在不同时段对应出现动作与对应的字,便于学生直观感受不同动作的含义。)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了解表示动作的词的不同含义并学习运用是本课学习的重点,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读做结合,将抽象的词义化为具体可感的动作,促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加深对这些词的准确理解。】

      3、辅助贴图练说:

      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一( )玉米地,再走到一( )桃树下,接着走过一( )西瓜地,最后看见了一( )小兔子。

      (多媒体应用:“动作设计”随学生的回答按顺序进行显示)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既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感知,又同时练习了“量词”的使用。】

      4、合作学习,逐层深入。

      (1)播放第二、三、四自然段的视频,学生观看。

      (2)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走过的地方

      (小猴子)看到了什么?

      做了什么?

      结果怎样?

      玉米地

      玉米结得又大又多

      掰、扛

      桃树下

      西瓜地

      往回走

      (4)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一说小猴子最后带了什么回家?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5、结合课文插图,借助“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么样?做了什么?”学习讲故事。

      6、说说“为什么小猴子最后两手空空回了家?”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根据课文信息作简单推断是本单元学习的一个重点,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又能发展思维能力。】

      三、拓展延伸,总结全文。(用时:10分钟)

      1、口语训练。

      小猴子,我想对你说:“ 。”

      2、谈谈自己的收获:提示:明白了什么道理?积累了哪些词语?

      3、师小结:

      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犯些错,做些傻事。我们千万不能像小猴子这样做事三心二意,应该一心一意才能把事情做好。

      【设计意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10

      一、激趣入课。

      1、同学们,喜欢小猴子吗?

      2、你在什么地方看到过小猴子?它们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3、小猴子的家常常安在山上的树林里,可是,时间一长啊,小猴子就觉得树上的野果吃腻了,山上也不好玩了,它想下山去好好玩玩,顺便找点好吃的东西。

      4、齐读课题:

      (1) 老师非常想知道课文写的是谁,怎么读?

      (2) 老师非常想知道课文写的是小猴子干什么,怎么读?

      (3) 再来一次,读出你独特的感受吧。

      5、看到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注意:每个小朋友只能提一个你最想知道的问题。想想,你最想问什么?想好再问。

      6、归纳问题并简单板书。(为什么要下山?到了哪些地方?干了些什么?结果怎样?)

      二、看图练说。

      1、单幅图观察。

      我会看 一幅图一幅图地出示:要求:

      A、小猴子来到了什么地方?(猜一猜:之前小猴子还到过哪里?)

      B、用一句话说说图上的小猴子在干什么?

      C、我会说 看图说词比赛:图上的内容真丰富,仔细观察图画,你能照这样说出多少个漂亮的词儿来?

      出示: 又 又 的(什么) (什么样)的(什么)

      2、把四幅图连起来观察:你又看出了些什么?(比比谁最聪明。)

      (1)小猴子开始很高兴的样子,最后垂头丧气的。

      (2)今天天气真好!蓝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小猴子心情一定很好。

      (2)小猴子空着手下山,最后仍然空着手回去。

      三、阅读课文。

      这么有趣的故事,作者叔叔是怎么写的呢?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抽读自然段,评选段落朗读擂主。

      3、阅读第一自然段:

      (1)问一问:根据老师的提问读出段中的句子;注意老师都提了哪些问题。

      (小猴子来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心情怎样?——它是怎么做的?)

      (2)议一议:小猴子看到又大又多的玉米,会怎么想?会怎么说?

      (3)读一读:又大又多 非常 掰 扛——板书

      (4)演一演:表演读。(重点:动作夸张——掰 扛)

      (5)总结四步读书法。

      4、阅读第二自然段:

      (1)谁来做小老师,学着老师问一问?

      (2)小猴子看到又大又红的桃子,又会怎么想?会怎么说?

      (3)哪个朗读大王可以为大家读一读?

      (4)小演员上台演一演。

      5、同桌自由选学三四自然段。

      (1)同方商量选学哪段。

      (2)按照问一问——议一议——读一读——演一演的方法学习选定的段落。(一问一读——共议——一起读——一读一演。)

      (3)迅速导读两段。补充板书。

      6、共同学习第五自然段。

      (1)齐读:你知道了什么?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2)讨论:小猴子下山来,看到了那么多好东西,为什么最后却是空着手回家呢?

      (3)练习用板书说话:

      (小猴子下山来,它先 ,它又 接着它 ,然后它 ,最后, 。)

      (4)拓展:

      A、这只小猴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练说:这是一只 的小猴子,因为 )

      B、想象:小猴子空手回家后,会想些什么?会对猴妈妈说些什么?猴妈妈又会说些什么?

      C、你想对它说点什么?

      D、想象:又是一年过去了,夏天又到了,玉米、桃子、西瓜又成熟了,小猴子又下山来了,猜一猜,结果会怎么样?

      四、表演朗读。

      抽三人上台演,五个学生分读五段。其他人边听边看:谁读得好?谁的动作设计得好而且演得好?

      五、积累空间

      1、故事学完了,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

      2、老师把这么长的课文变成了一首儿歌,想读一读吗?

      小猴小猴真高兴。

      跑下山来找东西。

      扔了玉米摘桃子,

      扔了桃子摘西瓜,

      扔了西瓜追兔子。

      空手回家有原因,

      要问原因是什么,

      小猴小猴太贪心!

      板书:

      玉米地 又大又多 掰 扛

      桃树下 又大又红 扔 摘 空手回家

      瓜地里 又大又圆 扔 摘

      树林边 蹦蹦跳跳 扔 追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10篇(扩展3)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3篇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识“猴、结、掰”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结、只、空”的字音;会写“块、非、常”等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掰、扛、扔、摘、捧、抱”这些词,并能选几个词各说一句话;了解并积累“又____又____”形式的词语。

      3、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并仿照“小孩子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就(怎么做)”这个句式,说说故事的主要情节。

      4、能推断“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初步明白做事情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

      教学重点:

      了解表示动作的词的不同含义,并学习运用;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全体学生唱《数鸭歌》。唱完心情如何?歌曲中出现的小动物—鸭子。

      一、导入:

      1、今天一起来学习更一种小动物,看看在它身上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

      2、出示谜语,猜谜底

      一物像人又像狗,

      爬杆上树是能手,

      爱吃香蕉爱吃桃,

      家里没有山里有。

      ——(打一动物)。

      谜底:小猴子

      3、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检查生字词

      扛 捧 掰 摘 抱 追 扔 蹦

      1、指名学生读

      2、学生齐读,分男生女生读

      3、再组词读

      扛玉米 捧着 掰玉米 摘桃子

      扔垃圾 追兔子 抱孩子 蹦蹦跳跳

      三、初读课文

      1、学生大声读,标出自然段

      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边读边想:小猴子去了哪些地方?用“——”画出来,小猴子看见了什么,用”~~~~”画出来。

      3、读给同桌听

      4、读后交流:小猴子下山的路线是什么?

      玉米地→桃树下→西瓜地→小白兔

      四、学习课文

      结合插图和课文,边学边思考:

      他来到了哪里?

      看到了什么?

      心情怎么样?

      总结:扔玉米,摘桃子——扔桃子,摘西瓜

      最后为什么空着手回家了?我们从中吸取什么教训呢?

      我们要一心一意地做好一件事以后才能去做另外的事情,否则一件事也做不好!

      五、巩固延伸

      一()玉米地

      一()桃树

      一()瓜地

      一()小白兔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并能结合插图、板书等讲述故事。了解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

      2、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掰、摘、扛、捧、抱、扔”等动词并学会运用。

      3、能推断“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明白做事情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不能三心二意。

      教学重点

      了解表示动作的词的不同含义,并学习运用

      教学难点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做出推断

      教法

      提问法、借助图片、谈话法、

      学法

      图文对照、朗读法、表演法、积累运用

      教具

      课文插图、制作ppt

      媒体应用

      智能黑板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及设计意图、媒体应用)

      一、复习导入。(用时:5分钟)

      认读词语,要求读准字音:

      猴子、结满、掰开、扛起、扔掉、捧起、蹦跳、采摘、追跑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为新课学习打下基础,拼音仍是一年级语文学习的重点,读准字音,特别是正确区分前鼻音与后鼻音是学生朗读上的易错点。】

      二、沿路线学习,悟故事道理。(用时:25分钟)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思考:小猴子下山来,它先后走过了哪些地方?

      (1)学生认真倾听,用笔勾画相应的信息点。

      (2)指名汇报,生把图片按小猴子下山的先后顺序放进路线图里。

      【设计意图:重视学生的朗读,找出课文中明显的信息,意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分段播放课文视频(第一段),自由思考:来到玉米地里,小猴子看见了什么?做了什么?

      (媒体应用:课件出示:他看见玉米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播放视频(第一段),便于学生形象直观地读懂课文内容;红色显示“又大又多”“掰”“扛”)

      (1)、随机学习:掰、扛,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动作表示这两个动词。

      (2)、课文中还有一些像“掰、扛”这样一些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你能找出它们吗?

      (3)、学生根据偏旁对这几个字进行分类,课件出示不同动作的插图和课后习题第三题,

      学生读一读,演一演,师引导学生看着图画选几个词语各说一句话。

      思 想 到 位 迈 新 步 教 学 到 位 创 佳 绩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及设计意图、媒体应用)

      (媒体应用:对应的符号通过动作设计在不同时段对应出现动作与对应的字,便于学生直观感受不同动作的含义。)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了解表示动作的词的不同含义并学习运用是本课学习的重点,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读做结合,将抽象的词义化为具体可感的动作,促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加深对这些词的准确理解。】

      3、辅助贴图练说:

      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一()玉米地,再走到一()桃树下,接着走过一()西瓜地,最后看见了一()小兔子。

      (多媒体应用:“动作设计”随学生的回答按顺序进行显示)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既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感知,又同时练习了“量词”的使用。】

      4、合作学习,逐层深入。

      (1)播放第二、三、四自然段的视频,学生观看。

      (2)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走过的地方

      (小猴子)看到了什么?

      做了什么?

      结果怎样?

      玉米地

      玉米结得又大又多

      掰、扛

      桃树下

      西瓜地

      往回走

      (4)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一说小猴子最后带了什么回家?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5、结合课文插图,借助“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么样?做了什么?”学习讲故事。

      6、说说“为什么小猴子最后两手空空回了家?”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根据课文信息作简单推断是本单元学习的一个重点,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又能发展思维能力。】

      三、拓展延伸,总结全文。(用时:10分钟)

      1、口语训练。

      小猴子,我想对你说:“ 。”

      2、谈谈自己的收获:提示:明白了什么道理?积累了哪些词语?

      3、师小结:

      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犯些错,做些傻事。我们千万不能像小猴子这样做事三心二意,应该一心一意才能把事情做好。

      【设计意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3

      一、激趣入课。

      1、同学们,喜欢小猴子吗?

      2、你在什么地方看到过小猴子?它们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3、小猴子的家常常安在山上的树林里,可是,时间一长啊,小猴子就觉得树上的野果吃腻了,山上也不好玩了,它想下山去好好玩玩,顺便找点好吃的东西。

      4、齐读课题:

      (1)老师非常想知道课文写的是谁,怎么读?

      (2)老师非常想知道课文写的是小猴子干什么,怎么读?

      (3)再来一次,读出你独特的感受吧。

      5、看到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注意:每个小朋友只能提一个你最想知道的问题。想想,你最想问什么?想好再问。

      6、归纳问题并简单板书。(为什么要下山?到了哪些地方?干了些什么?结果怎样?)

      二、看图练说。

      1、单幅图观察。

      我会看一幅图一幅图地出示:要求:

      A、小猴子来到了什么地方?(猜一猜:之前小猴子还到过哪里?)

      B、用一句话说说图上的小猴子在干什么?

      C、我会说 看图说词比赛:图上的内容真丰富,仔细观察图画,你能照这样说出多少个漂亮的词儿来?

      出示: 又 又 的(什么)(什么样)的(什么)

      2、把四幅图连起来观察:你又看出了些什么?(比比谁最聪明。)

      (1)小猴子开始很高兴的样子,最后垂头丧气的。

      (2)今天天气真好!蓝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小猴子心情一定很好。

      (2)小猴子空着手下山,最后仍然空着手回去。

      三、阅读课文。

      这么有趣的故事,作者叔叔是怎么写的呢?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抽读自然段,评选段落朗读擂主。

      3、阅读第一自然段:

      (1)问一问:根据老师的提问读出段中的句子;注意老师都提了哪些问题。

      (小猴子来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心情怎样?——它是怎么做的?)

      (2)议一议:小猴子看到又大又多的玉米,会怎么想?会怎么说?

      (3)读一读:又大又多 非常 掰 扛——板书

      (4)演一演:表演读。(重点:动作夸张——掰 扛)

      (5)总结四步读书法。

      4、阅读第二自然段:

      (1)谁来做小老师,学着老师问一问?

      (2)小猴子看到又大又红的桃子,又会怎么想?会怎么说?

      (3)哪个朗读大王可以为大家读一读?

      (4)小演员上台演一演。

      5、同桌自由选学三四自然段。

      (1)同方商量选学哪段。

      (2)按照问一问——议一议——读一读——演一演的方法学习选定的段落。(一问一读——共议——一起读——一读一演。)

      (3)迅速导读两段。补充板书。

      6、共同学习第五自然段。

      (1)齐读:你知道了什么?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2)讨论:小猴子下山来,看到了那么多好东西,为什么最后却是空着手回家呢?

      (3)练习用板书说话:

      (小猴子下山来,它先 ,它又 接着它 ,然后它 ,最后, 。)

      (4)拓展:

      A、这只小猴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练说:这是一只 的小猴子,因为 )

      B、想象:小猴子空手回家后,会想些什么?会对猴妈妈说些什么?猴妈妈又会说些什么?

      C、你想对它说点什么?

      D、想象:又是一年过去了,夏天又到了,玉米、桃子、西瓜又成熟了,小猴子又下山来了,猜一猜,结果会怎么样?

      四、表演朗读。

      抽三人上台演,五个学生分读五段。其他人边听边看:谁读得好?谁的动作设计得好而且演得好?

      五、积累空间

      1、故事学完了,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

      2、老师把这么长的课文变成了一首儿歌,想读一读吗?

      小猴小猴真高兴。

      跑下山来找东西。

      扔了玉米摘桃子,

      扔了桃子摘西瓜,

      扔了西瓜追兔子。

      空手回家有原因,

      要问原因是什么,

      小猴小猴太贪心!

      板书:

      玉米地 又大又多 掰 扛

      桃树下 又大又红 扔 摘 空手回家

      瓜地里 又大又圆 扔 摘

      树林边 蹦蹦跳跳 扔 追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10篇(扩展4)

    ——小猴子下山教案3篇

    小猴子下山教案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准本课8个生字的音。认识“掰、扛、扔、摘、捧、抱、蹦”7个字。

      2.看懂图意,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1.读准本课的生字及词语。

      2.读通课文,对照插图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一、以图导言激趣:

      教师板画一座小山,在小山上贴上一只小猴子图片。教师提问:请大家看图上的这只小猴子要做什么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13.小猴子下山。教师接着说:“一天小猴子下山找东西吃,在路上它都经过了什么地方,它看见许多好吃的东西,它是怎么做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内容。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借助汉语拼音,注意把句子读通顺。

      2.再读课文,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和标画出生字和会认的字。

      3.自己把标出的生字和会认的字,多读几遍。

      4.同桌同学互读生字和会认字。

      5.抽读生字单片,采取领读、指名读、开火车等多种形式巩固字音。

      6.做识字游戏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

      三、图文对照,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听听读音是否正确?

      2.再请同学读课文,通过学生的读你知道了什么?

      3.出示四幅插图,请同学说说每幅图的意思。

      4.根据插图内容找出与课文内容相对应的自然段。

      5.让学生结合题目小猴子下山“把四幅图按顺序看一看想一想:小猴子下山都做了些什么事?结果是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图理解课文内容,从课文中体会到像小猴子那样看见一样好东西就丢掉原有的东西,最后会一无所获。

      2.能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看懂图意,理解课文,知道小猴子为什么空着手回家了?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让学生体会到像小猴子那样看见一样好东西就丢掉原有的东西,最后会一无所获。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电脑出示小猴子下山图:自己画出)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小猴子下山这篇课文,小猴子下山都来到哪些地方呢?

      学生边说教师边出示演示文稿图。

      点击鼠标:(1)玉米地图

      点击鼠标:(2)桃树底下

      点击鼠标:(3)瓜地里

      点击鼠标:(4)树林图(有小兔子)

      点击鼠标:(5)电脑出示上述四幅图。

      提问: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小猴子下山都来到了哪些地方?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请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标出这段有几句话,想想每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2.指名分句读读课文,请同学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3.根据学生理解的情况,教师引导学生推导出:

      电脑出示:①小猴子来到了什么地方?

      ②它看见了什么?

      ③它是怎样做的?

      4.电脑出示:

      小猴子走到_____________。他看见__________非常高兴,就_____________。

      教师引读,以问促读。

      5.结合插图,理解“又大又多”这一词语。

      “又大又多”从图上看不仅仅玉米的个头大,而且这样大的玉米到处都是。

      6.师:如果你就是小猴子看到地里又大又多的玉米是什么样的心情?(高兴)“非常高兴”就是(生:特别高兴)你们能不能带着这种特别高兴的心情读一读。

      7.结合插图理解“掰”、“扛”表示动作的词语。①可让学生带头饰用动作表演一下。其他同学当评选说说他们哪表演得好哪表演得还不够。②让学生说说小猴子为什么有“掰”、“扛”这样的动作,进一步理解玉米大的意思。

      8.正确、流利、有语气地朗读课文第一段。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学:(电脑出示思考题)

      (1)自己轻声读第二自然段,标出有几句话,想想每句话的意思什么?

      (2)完成填空:

      小猴子走到_____________,他看见_____________,非常高兴,就_____________。

      (3)结合插图理解:“又大又红、扔、摘”这几个词,可结合动作表演理解“扔、摘”两个词的意思。

      (4)正确、流利、有语气朗读这一段。

      2.结合上述思考题小组进行讨论。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汇报。

      4.提问:小猴子为什么扔了玉米,去摘桃子?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体会到小猴子看见了桃子,就喜欢桃子,于是就扔了玉米,去摘玉米。结合观察图画,如猴子的神态、心情,让学生体会猴子非常高兴的心理,带着这种情感再读课文内容。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学生结合上面的四个思考题独立学习这段内容。

      2.教师检查独立学习的效果。

      (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说出每句话的意思。

      (2)出示填空请同学说一说。

      小猴子_____________几个桃子,走到_____________,看见_____________,非常高兴,就_____________。

      提问:小猴子捧着几个桃子,为什么课文中用“捧着”这个词。

      (3)结合图理解“又大又圆”、“扔、摘”这几个词语。小猴子为什么又扔了桃子,去摘西瓜呢?

      (4)正确、流利,有语气地朗读这段。

      (5)请学生带上小猴子的头饰表演这段内容,表演出小猴子的动作神态、心情及心里活动。

      四、学习四、五自然段。

      1.自己轻轻读四、五两个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小猴子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电脑出示:课文中P54页2幅图

      2.教师抓住“只好“一词,让学生说说小猴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请学生带头饰进行表演小猴子的动作、神态。

      4.组织学生讨论: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了,小猴子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猴妈妈会对他说些什么吗?

      五、进入情境、读说结合。

      1.配乐朗读课文,也可以教师提示课文,如:“小猴子看见……就……”怎么读呢?“只好……”怎么读呢?

      2.采用多种形式训练学生说话:

      (1)看图讲故事。

      (2)戴头饰表演。

      (3)采取想像说话:假如你是小猴子会怎么办?

      (4)读编故事:《小猴子第二次下山》。

      (5)通过学习《小猴子下山》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板书: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巧记本课8个生字的字形,通过组词了解汉字的意思。

      2.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及词语。

      3.完成课后练习题。

      教学重点:

      1.掌握生字的字形及字义。

      2.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和词语。

      教学难点:

      1.“非”字的笔顺。

      2.“看”和“着”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小猴子下山》这篇课文,通过学习课文内容,你受到了什么启示?

      二、学习生字。

      (一)巩固生字、词语的读音。

      (1)自己认读生字及生字单片上的词语,注意读准字音。

      (2)同桌小伙伴互读。

      (3)电脑出示生字和词语,巩固练习。

      ①先出示生字:“看 非 着 棵 瓜 圆 回 可”这8个生字分别用8种颜色,教师说颜色,学生抢读生字,比比谁读得又快又准。

      ②再出示词语:“看着 非常 西瓜 回头 可爱 一棵桃树 又大又圆”这7个词语字号相同,颜色不同,认读方法同上。

      (二)巧记字形,了解字义。

      (1)让学生自己动脑,选择自己喜欢的记忆方法记忆字形。

      (2)同桌小伙伴相互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住字形的。

      (3)请小组进行学习汇报。

      “看”:kàn 可以用做动作的方法记忆:在阳光当头照的时候,伸出左手放在眼睛上边,再用眼睛往远处盾,“看”字的“ ”就是手,“目”就是眼睛。用这样的动作来记忆“看”字。组词:看书 看电视

      “非”:fēi 学生用数笔画的方法记忆: 非。也可以用儿歌帮助记忆:两根旗杆六面旗,中间拉开小距离。

      组词:非常 是非

      “着”:zhe 可以刚才学习的“看”字比较记忆,“看”字的第一笔改成“横”,上面再加上“倒八部”就是“着”字。也可以用儿歌记忆:歪尾巴羊,不象样,眼睛长在尾巴上。组词:看着 说着

      “棵”:kē 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苹果的“果”字,加上“木”字旁就是棵。儿歌记忆:一个果,落树旁,只能看,不能尝,这个字就是棵。

      组词:一棵树

      “瓜“:guā 很多学生都认识“爪”字,“爪”的第三笔“竖”改写成“竖提、点”就是“瓜”字。儿歌记忆:一蔓生三叉,当中结个歪把子瓜。也可以汉字表义的方法记:“ ”表示瓜藤和叶子,中间的“厶”表示藤上结的瓜。

      组词:西瓜 瓜子

      “圆”:yuán 是形声字,“大口框”是形旁,表义,“员”是声旁,表音。也可以用换部件的方法记:“公园”的“园”里边的“元”字换成“员”字,就是“圆”字。

      组词:圆形主义 又大又圆

      “回” huí 用儿歌记忆:外面一张口,里面一张口,大口吃小口,就是不念口。

      组词:回家

      “可”:kě 用学生认识的“哥哥”的哥来记,去掉上边的一部分,就是“可”字。也可以用学过的“河”字来记,去掉三点水旁,就是“可”字。

      组词:可是

      (4)指名读词语,巩固生字的音形义。

      三、书写生字词:

      1.学生认识观察汉字的结构,看准重点笔画在田格中的位置,学生观察后,请学生说一说。

      2.学生描红,边描边记住重点笔画的位置。

      3.学生在书上空白田格上独立写一个,写后想出难写的字。

      4.学生想出难写的字,教师重点指导:“着、瓜、圆”这3个字。教师提醒学生“着”字的第三笔是“撇”,这个字的横比较多,要写得紧凑些。“瓜”字要注意左边的“ ”和右边的“ ”像裙摆一样撑开,长短一样。“圆”字注意笔顺是先外后内再封口的笔顺。

      5.教师出示“非、可”两个字的单片,让学生说说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非”字的笔顺按先左后右的笔顺规则来写。“可”字的笔顺是一 可。

      6.学生在书上书写第二个空白田格的字。

      7.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学生作业。

      四、巩固练习。

      1.学生独立在生字、词本上写作业。

      2.完成课后练习3:用下面的字组词语。

      (1)先读读题目要求。

      (2)学生自己先独立完成。

      (3)然后全班进行交流。

      3.完成课后练习4:把这篇课文的内容演一演,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分组编成课本剧演一演。

      五、教师小结。

    小猴子下山教案2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文的教学让学生做到:

      (1)学会8个生字、词。

      (2)能熟练朗读课文、理解句子。

      (3)懂得做事情要有恒心、有始有终、而不应这山望着那山高。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读、写,并在适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8个生字、词。

      难点:能概括小猴子为什么一无所获。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教学学生做到:

      (1)能使学生会读、写生字、词。

      (2)能朗读课文

      任务分析

      1、学生的起点能力:在原有知识方面,学生已掌握了阅读该课文的一些基本的字、词。在技能方面,学生已学过《小猫钓鱼》等一些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形成阅读这类文章的模糊概念。

      2、教学任务分析:该节课都为陈述性知识的教学。

      教学过程

      (一)知识的新授阶段

      1、呈现新教学内容

      (1)呈现课文题目“小猴子下山”

      (2)老师讲述“小猴子下山”的故事,使学生对整篇文章有一个大致概念。

      2、生字教学

      (1)呈现文中的生字、词

      结jie 非常fei chang 扛kang 往wang 圆yuan 跳tiao 追zhui 空kong

      (2)一个学生拼读生字,老师在旁纠正错误;指出注意翘舌音、前鼻音和后鼻音.老师范读,全体学生跟读。擦掉拼音后再认读。

      (3)教写生字

      学生先书空8个生字、词。请两位学生板书。老师纠正错误之处。

      提供记忆策略:

      结:由“糹”、“士”“口”组成,注意是“士”而不是“土”

      往:“住”字再加“丿”

      常:底下是“巾”字

      跳:与脚有关,所以是“足”字旁。

      (4)运用生字、词

      非常:提问:非常是什么意思?(参考答案:十分、很、极)

      用“非常”这个词造句。老师提示:老师奖给我一面红旗,我()高兴。

      学生自己造句。

      扛:请学生表演扛东西的姿势。然后造句。

      (二)巩固与检测

      1、根据课后习题第二题,比较区别形近字。

      先请学生读这些字,然后给3分钟时间答题,请学生回答,并及时反馈。

      2、根据课后习题三,区分不同动词的意义,并会在适当的语言情景下运用。

      读“抱”“扔”“摘”“扛”;

      学生表演这四个动作(有错误之处及时纠正)

      学生做习题,校对。

      作业

      抄写生字,熟读课文,完成课后习题四。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做到:

      (1)能流畅朗读课文。

      (2)能回答小猴子为什么一无所获。

      (3)能看图复述“小猴子下山”的故事。

      任务分析

      (1)在原有知识方面,经过上一次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阅读该文的重要字、词。学生已经能通读全文。

      (2)教学任务类型:关于处事态度的教学。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与这堂课有关的原因知识

      1、全体学生朗读字词。

      2、请一位学生朗读整篇文章。

      3、提问习题四。

      (二)开始新授课教学

      (听了某同学的朗读之后,大家想知道小猴子为什么只好空手回家去吗?今天我们就来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大家讨论一下。)

      1、提问:大家看了第二自然段之后,发现小猴子摘了什么?(参考答案:玉米)

      提问:那么第三自然段,它又摘了什么?(参考答案:桃子)

      提问:它的玉米呢?(参考答案:扔了)

      提问:第四自然段,小猴子又怎么做了?(参考答案:看到了西瓜,就摘了西瓜,扔了桃子)

      提问:那么第五自然段呢?(参考答案: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子了)

      问:结果呢?(参考答案:没追到,所以什么也没有了)

      问:小猴子这样做好不好?(参:不好)

      问:为什么?大家讨论一下。请几位学生回答。

      综合那么多的同学的意见,我们觉得做事情要有恒心,有始有终,不能三心二意;不应该像小猴子一样。

      2、呈现“小猴子下山”的挂图,请几位用学看着挂图讲一讲小猴子下山的故事。

    小猴子下山教案3

      教学目标

      1.看懂每幅图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的,要专一,有始有终,否则将一事无成。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用“真”“非常”练习说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按要求说几句完整,连贯的话。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的,要专一,有始有终。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用“真”、“非常”练习说话。

      3.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按要求说几句完整、意思连贯的`话。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的,要专一,有始有终。

      2.能按要求说几句完整、连贯的话。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10个生字。

      (二)朗读课文,看懂图意,大概了解课文内容。(三)能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一)学会本课10个生字。

      (二)看懂图意,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难点

      看懂图意,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有一只小猴子高高兴兴地下山了,可是等它回家的时候,它两手空空,哭丧着脸,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你们想知道吗?那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8课《小猴子下山》。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听老师范读课文,边听边想,这课是写小猴子的什么事?

      课文讲的是小猴子下山,看见许多喜欢的东西,它扔了这个去抓那个,结果什么也没得到,只好空着手回家的事。

      (三)学习生字

      1.先看课后生字表的生字,后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词。

      2.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然后读一读词语(生词),再读一读带有生字词的句子。

      3.检查自读生字词情况。利用卡片或小黑板。

      得 非常 空着 一片 又大又圆

      白兔 真可爱 小兔儿 (儿化音)。

      4.自己读一读课文,读准字音,要求读通顺。

      (四)识记生字,理解字义。

      1.自学,要求联系课文的句子,理解字义。

      2.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识记的方法。

      3.指名

      汇报

      ,其他同学补充。教师要点拨重点,表扬好的。

      得:左右结构,左边从双人旁“彳”右上边是“旦”右下边是“寸”。或者是右边分上中下,上“日”,中间一横,下边是“寸”。读轻声,和“的”的读音相同,得字后边一般是补充前面词语的词语,比如:跑得快,长得好,本课是“玉米结得又大又多”,“的”字的后面一般是表示名称的词,如:我的家,他的书包,漂亮的衣服,美丽的校园等,要区分这两个de字。

      非:左右结构,要注意笔顺:,非去不可。

      常:上中下结构,可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来记,“党”字下面的“儿”换成“巾”。也可以分上面小字头,中间秃宝盖,下面“吊”来记。

      非常:表示不一般,十分的意思,比如:非常美丽,意思是不是一般的美丽,是十分美丽了。正如非常高兴,非常爱吃等。常常,经常,常来常往。

      着:多音字,本课读zhe,上下结构,上面的“”下面的“目”,目要和撇挨紧。着,表示动作连续,比如:走着走着,跑着跑着,本课的“扛着”,表示把东西放在肩膀上。

      片:笔顺片,最后一笔“”,一片,一片片。一片:表示面积很大,“走到一片瓜地里”。一大片地都是西瓜。一棵两棵,几棵西瓜,不能称为一片。

      瓜:笔顺瓜,第一笔横撇。瓜地,西瓜,冬瓜,南瓜,瓜果。

      圆:全包围结构,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记好,“园”把里面“元”换成“员”。园:是公园,校园;圆:是表示形状的,比如:球是圆的,不是方的。西瓜长得又大又圆。

      兔:和“色”上面相同,笔顺是(下半部分)口,不要丢最后一笔点。兔子:白兔、小兔、家兔、野兔,小兔儿(提醒学生读儿化音)。

      真:上下结构,上边“”下面“具”,也可以上边“直”,下面“”,提醒学生里面是三横。真好,真漂亮,真可爱,表示形容的词。

      ---------------------------

      可:上面一横,下面左边“口”,右边竖钩。笔顺是先写口,最后一笔是竖钩。可爱,可是,可以;小白兔多可爱呀!我写完作业可以玩一会。星期六李红找我玩去,可是我得去参加美术班。

      4.读一读课文。在识记生字,理解字义的基础上,再读一读课文,加深对生字词意义的理解。 (四)指导书写生字。

      1.要强调有些字的笔顺,可做下面填空练习。

      (1)非,第一笔是(丨)。

      片,第二笔是(丨)。

      瓜,第三笔是()。

      可,最后一笔是(|)。

      (2)兔,共有(8)笔。提醒不要忘写点。

      真,共有(10)笔。提醒里面是三横。

      2.观察田格中的生字,看每一笔在田格中的位置。

      3.把田格的生字描一遍。

      4.带领学生写:非(左右不要离得太远)。

      着:不要写得上下太长。

      (五)边读课文边看挂图。

      1.边读边标出全文共几自然段。

      2.全文共5幅插图,看每幅图上是什么意思,并看一看哪自然段写的是哪幅图的内容。

      3.学生回答:全文共5个自然段,5幅图,每一自然段跟着一幅图。

      4.简单地说一说每幅图的意思。

      (1)小猴子扛着玉米往前走。

      (2)小猴子扔掉玉米去摘桃子。

      (3)小猴子扔掉桃子去摘西瓜。

      (4)小猴子扔掉西瓜去追小兔儿。

      (5)小猴子空着手回家。

      (六)作业。

      1.抄写生字。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什么事都要有明确的目的,要专一,有始有终。

      (二)练习用“真”,“非常”说话。

      (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一)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的,要专一,有始有终。

      (二)练习用“真”,“非常”说句子。

      三、教学难点

      (一)使学生结合插图,理解课文内容。

      (二)使学生懂得做什么事都要有明确的目的,要专一,有始有终,否则将一事无成。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指名读下面词语。

      非常 高兴 又大又圆 可爱 一片

      西瓜 真好 小兔儿

      (二)逐段学习课文。

      1.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用序号标出本段共有几句话。

      这段共有两句话。

      (2)自己小声读课文,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抓重点词去理解,然后谈一谈你是怎么理解的。

      (3)指名读第一句话,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小猴子下山来,走到一块玉米地里。让学生联系实际想一想“玉米”是什么样子的。

      (4)指名读第二句话,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理解“又大又多”“非常高兴”“扛着”。从“又大又多”一词看出这里的玉米,长得不但大,而且很多。“非常高兴”说明小猴子非常喜欢这又大又多的玉米,“扛着”一词又一次说明了玉米很大,大得要扛着走。

      这句话告诉我们,小猴看见又大又多的玉米,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5)

      指导

      学生看第一幅图:

      小猴子在什么地方?在干什么?玉米怎样?小猴子的表情怎样?说明么?

      让学生带着几个思考题认真观察插图,然后小组内互相说一说,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之后再指名回答。

      小猴子在玉米地里,掰了一个大玉米,扛着大步朝前走,小猴子高兴得嘴都闭不上了,说明小猴子非常喜欢大玉米。

      (6)指导朗读第二句话:“又大又多”、“非常高兴”,“扛着”这些词语要重读,读出小猴子非常喜爱玉米的语气,“扛着走”读出小猴子充满欢乐,天真活泼的语气。

      ①让学生自己

      体会

      试着读一读。

      ②指名读,根据学生读的情况,老师范读,再让学生读一读。

      (7)指名读这一自然段,用简单的语言说一说这段告诉我们什么?

      2.学习第2自然段。

      同学们,我们学习第一段时,先读一读课文,看共有几句话,想一想每句话是什么意思,抓重点词去

      体会

      ;再看插图,体会小猴子的心情,最后有感情地朗读后,说一说这段告诉我们什么。我们按这种方法继续学习课文。

      (1)自己小声读,看共有几句话,你是抓哪些词来体会句子意思的。

      ---------------------------

      (2)指名抓重点词谈自己的体会。

      “又大又红”说明桃子长得好,“非常高兴”又一次出现,“又大又多”的玉米,小猴子非常高兴,那么又大又红的桃子,小猴子也非常高兴,这说明什么?说明小猴子看见什么,喜欢什么?

      (3)指导看第二幅插图:图的左下角是小猴子把自己非常喜欢的大玉米扔掉了,小猴子正爬到树上摘那又大又红的桃子。

      (4)有感情地朗读这段:“又大又红”重读,因为它既能表现出桃子长得什么样,又能体会出小猴子非常喜欢这又大又红的桃子。“非常高兴”,能体现小猴子看见又大又红桃子的那种喜爱,欢乐的心情。

      (5)再读课文,说一说这段告诉我们什么。

      (小猴子扔掉玉米,去摘又大又红的桃子。)

      (6)看着第一、二两幅图,按下列问题说一说一、二自然段的内容。

      ①小猴子走到哪儿?

      ②它看见了什么?

      ③它就怎么样?

      (7)读一读词语:

      玉米又大又多 桃子又大又红

      3.学习第三自然段:在学习前两段的基础上,按学习方法小组学习这段。在小组学习的基础上,指名汇报,并强调有感情地朗读,只要读出语气,说明已经理解了。

      “又大又圆”说明西瓜长得怎么样,“非常喜欢”又一次出现、说明小猴子,看见又大又圆的西瓜,又非常喜欢了,把曾经特别喜爱的桃子又扔掉了,这说明什么?(说明小猴子心里没有明确的目的,它不知自己要干什么,看见一个喜欢一个,喜欢一个扔掉一个。)

      看图时,注意小猴子的表情,它扔掉自己喜爱的又大又红的桃子,张开双臂,迈着大步,高兴地去摘又大又圆的西瓜。

      4.学习第四自然段,自学这一段。

      学生自学后,让学生按照前边的3个句式,说一说这段的主要内容,并且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小兔儿蹦蹦跳跳惹人喜爱的样子,读出小猴子喜欢小兔儿的高兴心情。

      句子训练:读一读哪个句子好?为什么?

      (1)小白兔可爱。

      小白兔真可爱。

      (2)小猴子高兴。

      小猴子非常高兴。

      “真”和“非常”是表示程度的,表明了可爱的不一般,很可爱;高兴得也不一般,异常地高兴了。

      请学生读一读每组中的第二句话,突出“真”和“非常”。

      让学生练习用“真”和“非常”说句子。例如:

      布娃娃真可爱。

      我真爱我的妈妈。

      妈妈非常高兴。

      我非常喜欢我的铅笔盒。

      5.看着书中的前四幅图,用前面说过的3个句式,说一说前四段的内容。

      同学们,小猴子,从课文中4次出现的“非常高兴”一词,从它第一次扔掉它喜爱的玉米,第二次扔掉它喜欢的桃子、第三次扔掉它喜欢的西瓜,最后去追小白兔说明什么?(见一样爱一样,没有明确的目的,不专一。)那么,最后会得到什么结果呢?学习第五段课文。

      6.学习最后一段。

      (1)指名读这段。

      理解“不见了”,“只好”。

      (2)看第五幅图。

      看小猴子的表情,想象一下它这时心里会想些什么?进行想象能力的训练。

      (3)指导朗读这段。

      读出小猴子十分扫兴,心里难过,无可奈何的心情。

      (4)小猴子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

      让学生体会到,于事没有明确的目的,盲目干事,不专一,有始无终,将一事无成。

      (三)朗读全文。

      1.注意想一想五幅图之间的联系。

      2.进一步想一想,小猴子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联系自己,你有何体会?

      (四)作业。

      1.巩固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真正懂得,做什么事都要有明确的目的,要专一,要有始有终,否则将一事无成。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有没有做过像小猴子一样的事情,应当怎么做才对。

      (二)进行词语搭配的训练。

      (三)进行说话训练,使学生能够说几句完整、意思连贯的话。

      二、教学重点

      (一)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真正懂得做什么事都要有明确的目的,要专一,要有始有终,否则将一事无成,并联系自己谈体会。

      (二)进行说话训练,使学生能够说几句完整、连贯的话。三、教学难点

      说几句完整、意思连贯的话。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及词语。

      1.让学生自己以最快的速度复习一下本课的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准备听写。

      2.听写。

      非常 西瓜 小兔 真可爱 一片

      (二)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边读边想边看图,用一句又简练又完整的话说一说每一自然段的内容。

      2.指名说一说。

      (1)小猴子下山来,走到玉米地里,看到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走。

      (2)小猴子看到树上的桃子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扔了玉米摘桃子。

      (3)小猴子看到西瓜又大又圆,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4)小猴子又看见一只可爱的小兔儿,非常高兴,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儿。

      (5)小兔不见了,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

      3.再细读课文,能看着5幅插图讲一讲小猴子下山的

      故事

      。

      (1)自己先读课文,然后练习讲。

      (2)指名看图讲

      故事

      。

      4.小猴子下山的故事对于你有什么启发?使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认识到做事要有明确的目的,要专一,有始有终,否则将一事无成。

      (三)进行词语训练:

      1.读一读黑板上的词:

      又大又多 又大又红 又大又圆

      2.你能照样子再说一些类似的词吗?

      3.填空。课后作业第二题。

      (1)让学生知道词语搭配要适当。

      比如:课文中哪个词是指哪种东西的?这种东西是长在哪儿的?

      桃子,又大又红,是长在树上的。所以括号内填写桃子二字。

      (2)让学生动笔填写,直接填在书上。

      (四)按句式进行说话训练。

      1.让学生自己看拼音读一读说话练习的要求。

      2.老师把要求分别列出来,让学生按顺序表达。

      (1)你家住在什么地方?

      (2)家里有几口人?都有谁?

      (3)爸爸妈妈做什么工作?

      3.按句式练习说话:看着三个题目的提示,就是按照这个思路说,把语句连接自然、通顺。

      (1)先自己练习。

      (2)指名说一说。及时帮学生组织语言,对有困难的,老师要帮着他说。

      说话举例:

      我家住在文化路13号,家里有爸爸,妈妈和我,共三口人。爸爸在煤气公司上班,妈妈在百货商店上班。

      多让学生说一说,让学生知道应当怎样说话才是完整,才叫连贯。文 章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10篇(扩展5)

    ——小猴子下山课后优秀教学反思3篇

    小猴子下山课后优秀教学反思1

      姚老师在执教中抓住小班幼儿对富有情境性的游戏具有较强烈兴趣的特点,将活“鳄鱼来了”带来的紧张感与“鳄鱼走了”带来的轻松感,作为对比融入游戏之中,所以,幼儿在躲藏好不被鳄鱼发现、鳄鱼失望的走掉的游戏中感受喜悦感、轻松感。与此同时,为了便于小班幼儿清楚明白游戏规则,教师通过手偶双簧做示范,帮助幼儿在观察、理解中了解游戏规则,也从而更加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导入环节姚老师通过手偶游戏,引导幼儿理解歌曲内容及故事情节。教师一边清唱歌曲,一边演示手偶。并采用“提问+讲述”的方式引导动儿理解歌曲内容及游戏要求。并引导幼儿一起跟随音乐节奏做“小猴荡秋千”。“鳄鱼来了“部分教师清唱,师幼一同做“小猴藏起来”。在游戏过程中,教师清唱,师幼一同做‘小猴藏好不动一小猴出来欢呼一钢琴伴奏—刚、猴自由玩耍”。

      针对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姚老师设计了邀请幼儿一起游戏。教师引领幼儿第一次游戏时,助教老师躲在布景后面只探出鳄鱼手偶,教师给于提示和要求。“猴子荡秋千时“启发幼儿探寻小猴在身体不同部位荡秋千。在钢琴伴奏下,幼儿各自尝试将”小猴”放在自己身体的各部位练习“荡秋千”,教师巡回观察并进行个别引导。随后教师小结并示范刚才幼儿将“小猴”放在身体不同部位“荡秋千”的不同方式。

      教师抓住幼儿感兴趣好玩的表现开展了第二次游戏,姚老师在第一次游戏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了难度,助教躲在布景后面只探出鳄鱼手偶。教师引导幼儿探寻把小猴躲藏在身体不同位置,随后教师清唱乐曲“鳄鱼来了”部分,幼儿把“小猴”躲藏在身体的不同地方。

      在前两次游戏的基础上幼儿自主第三次游戏,巩固幼儿对游戏的掌握,助教戴鳄鱼手偶在布景后面来回走动,加强找寻的样子。在“小猴“荡秋千时,教师清唱,幼儿尝试让小猴随节奏荡得高高的。并且加大“藏”的难度,设计大鳄鱼的出现,引导幼儿可以到各布景、椅子后面进行躲藏,不被大鳄鱼发现。

      最后一次游戏,配班老师扮演鳄鱼走出来找寻,加大了幼儿的紧张感 与愉悦感,参与度更高。

      整个活动,生动形象,教师教态夸张,幼儿参与度高,表现的很兴奋。在听到“鳄鱼来了”环节,幼儿会出现紧张的情绪,蒋老师也能很好的通过空间接近、动作、眼神或语言的引导,帮助幼儿舒缓情绪,积极参与游戏,让活动更加有效。通过观摩,我对音乐游戏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要从幼儿年龄特点出发,抓住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加以引导。

    小猴子下山课后优秀教学反思2

      这是一个富有趣味性、内容与幼儿的生活较为贴近的童话故事。在让孩子感受趣味的同时,故事还隐含了教育幼儿要少吃冷饮,知道贪吃冷饮的危害。

      活动一开始,我采用了小魔术来引出活动,引起幼儿的兴趣,调动了他们的情绪,使他们的注意力能够集中起来,然后请孩子们观察画面,凭自己的经验说一说故事中小猪想变什么,通过猜一猜、看一看、想一想,并出示特大的冰激凌房,让幼儿说说冰激凌房的样子,从而帮助幼儿更好的掌握描述冰激凌房的语句:黄黄的房子、绿色的瓦片、大红的"门,漂亮极了!并引导幼儿“假如自己有一间大大的冰激凌房,你会怎么做?”从而来促进幼儿扩散性思维的发展。最后,启发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说说,“像小猪一样吃饱了睡,睡醒了就吃,会发生什么事?”孩子们都积极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如:吃了很多的冰激凌会肚子痛;会身体不舒服;感觉会很冷;会变成冰人的……从而满足了孩子们表述的欲望,发展语言表达力。

      为了感受故事想象的神奇,在阅读故事后,我还让幼儿尝试创编故事情景:“假如你是小猪、小熊你会让小猴变什么?为什么?”给予了孩子们自由发挥想象的空间,让幼儿互相交流,表述,并把想变得的东西绘画下来等,充分满足了孩子们的表现,体验想象的乐趣。这次活动总体上来说效果还是挺好的,活动中的目标达成度相当高,重点和难点也都能在活动中重视起来。

      但活动中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值得反思:

      当出示图片冰激凌房让孩子观察漂亮的画面时,我可以适当的加入修饰的语言:白白的奶油、一个个五颜六色的水果味的巧克力点点,里面还有各种口味的冰激凌,看到这么甜又漂亮的冰激凌房,你会怎么做呢?采用这样的引导方式,幼儿一定会怦然心动,就会更积极的、大胆的发言,就会有不同的表述结果。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要打破预设的提问,不要被预设环节锁定,要好好把握活动中的每一个细节,不要操之过急,要全身心地投入活动中。

      在活动中,我的节奏也没有把握好,语速语调太*稳,声音没有放开,情感的体现也不足,导致幼儿在后面的表现中也比较沉闷,有话不敢说。在猜想故事的环节中,没有让幼儿多观察,多表达自己的想法,限制的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而我对幼儿的应对能力也不足,对幼儿回答的点评不太到位。

      感谢来听课的老师们,正因为有你们的精心指导,我才知道更多细致的问题所在,对于出现的问题,我也会牢记在心,在下一次的执教活动中注意起来,改进自己,使自己在教学方面有更高的突破!

    小猴子下山课后优秀教学反思3

      为了能使课堂生动有趣,充分调动学生爱讲敢讲会讲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我努力为学生创设了他们最喜欢的童话故事情境,并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内容,设计了让学生们分组扮演一下这个故事中的几种小动物,表演出每个小动物会对小猴怎么说?小猴又会说些什么这样一个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参与面广,兴致高涨,说话无拘无束,很好地激发了他们的交际兴趣,连*时不是很活跃的孩子也欣然扮演了一个角色,说得还挺不错。我想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在老教材的听说训练课中是不可能有的。因为自己也曾经多次上过听说训练课,都只是让学生先听老师说故事,然后看图像老师一样讲讲故事,最后回答回答问题完事。这样的课死气沉沉,别说孩子们没劲,就是老师也感到没意思。而在本堂课中我将新课标的精神,融入到现行的教材之中,孩子们在分角色表演故事的过程中,产生了交际兴趣并在表演中学会交际,学会如何说庆贺别人生日的话,学会分辨*丑。

      课堂上,看着孩子们天真的表演,听着孩子们发自内心的善良心声,我们还能怀疑课改是否可行吗?试想:如果我按照老教材的处理方法,只让学生单纯地听话、说话,硬牵着学生走,会有像刚才那样精彩的瞬间吗?能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善良,他们对世界上美好事物的向往吗?看,他们甚至会希望小老鼠也能改过自新呢!多么可爱、多么善良的孩子!课堂是学生成长的舞台,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们在课堂中给学生更多自由,包括演、说、想象等各方面,他们的思维就会不时地发生碰撞,不断地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使课堂真正变成学生体验成长快乐和互促发展的乐园。我们还能怀疑在课改中,在那充满生机的课堂中,我们的孩子能否有所进步吗?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10篇(扩展6)

    ——一年级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3篇

    一年级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1

      一、导语。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一个故事,题目叫《小猴子下山》。

      △教学:猴。提示:猴是野兽,所以是“”。注意“侯”少了一竖。例如“喉”也是没有一竖的。

      小猴子下山,到了哪些地方,请看看图,自己拼读生字。学生自学后,结合学生回答,教学下列图旁出现的生字。

      一块(kuài)玉米地里一棵桃(táo)树下

      结着又大又圆(yuán)的西瓜地里树林子

      △教学:块。

      学生看图识字,引导引用数量词。

      “一块糖”,“一块饼干”。这种东西一般有个*面。“一块黑板”、“一块玻璃”.

      △教学:棵。

      一棵树,还有什么也说“一棵”?

      “一棵向日葵”;“一棵小苗苗”;“一棵瓜秧”。

      指点:细而长的,而且有生命的,能向上长的用“一棵”。

      △教学:圆(kē)。

      “圆”,西瓜圆的"。注意前鼻音发准。

      “圆圆的月亮”、“圆圆的太阳”、“圆圆的大汽球”。

      不仅圆还大,就说“又圆又大”。引导记住“圆”的字形。

      △教学:林。

      许多树长成一片,就是树林。这“林”叫“双木林”。

      三、初读课文。

      学了些生字,知道小猴子先到“玉米地”,接着来到“桃树下”,而后又来到“西瓜地”,最后追到“小树林边”。

      还有生字没教,你们一边读,一边自己学。

      四、检查自学效果。

      结合引导学生弄清课文主要内容。

      小猴子下山拿过哪些东西?

      利用前面图旁的板书:

      △教学桃(táo)。

      桃子是结在树上的,是“木”字旁。指点“兆”的笔划笔顺,可复习“跳”。并指点“瓜”的里面是“L”。

      最后又去追什么?(小兔子)

      小猴子下山结果得到了什么?(什么也没得到。)

      五、再教生字(出示小黑板)

      △掰(bāi);用手把东西分开叫“掰”。(动作演示)

      △扛:用手把东西放在肩上叫“扛”。(动作演示)

      △捧(pěn):用两手把东西放在胸前叫“捧”。(动作演示)

      △扔(rēng):玉米它不要了,西瓜也不要了,东西不要了,把它丢掉叫“扔”。

      (教学以上生字均以手的动作演示,以帮助理解字义。)

      扛、捧、扔都是表示手的动作,都是“”,重点指导写“棒”的右下“丰”。“扔”的右半边,“乃”笔划为横折折折钩。

      复习巩固生字,指导写字。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10篇(扩展7)

    ——关于《小猴子下山》的教学设计范文3篇

    关于《小猴子下山》的教学设计范文1

      一、教材分析

      《小猴子下山》是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四课。课文讲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来,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去摘桃子,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去摘西瓜,看见兔子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最后,兔子跑进树林里不见了,小猴子一无所获的故事。除了故事本身具有教育意义以外,教材还注意到了本文的构段,并把“提手旁”的字集中在一起当作这篇课文的生字来进行学,让识字规律可循。

      二、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认识“猴、结、掰、扛、满、扔、摘7个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非、常”2个汉字。

      3、 了解故事内容。

      4、 理解并运用本课中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准确性。

      三、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四、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加强学生对动词的准确使用。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生字卡片、贴画。

      六、教学过程

      课时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认识本课7个生字,正确书写“非、常”。

      3、 大致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过程

      一、 出示谜语,激趣导入

      1、 师出示一则谜语:“一物像人又像狗,爬竿上树是能手,擅长模仿人动作,家里没有山中有”。生自主阅读并猜出谜底是猴子。(师出示猴子的图片和“猴子”词语卡片,指名学生认读。)

      2、 和小猴子打招呼!(学生打招呼)

      3、 这是一只怎么样的小猴子?(可爱的、机灵的、调皮的……)把“小猴子”三个字读的可爱一点,谁来试试?

      (指名读“小猴子”,读的机灵可爱)“子”要读成轻声,谁能读好轻声?

      4、 学“猴”字,(出示卡片“猴”)谁有好办法能记住这个字呢?

      预设1:“反犬旁”+“侯”(小结:“反犬旁”的字一般都和动物有关)。识字方法:加一加。

      预设2:形声字。

      5、 师激趣:这只小猴子呀,它天天待在山上,都待得不耐烦了。这一天,它准备下山去玩,会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发生呢?这个故事就藏在书本里,赶快打开书本找到它。(师板书课题,指名学生朗读课题。)

      二、 初读故事,借助故事图了解故事内容。

      1、 (1)生自主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小猴子下山都来到了哪些地方,请用“_____”划出。

      2、 读后交流:

      (1) 玉米地

      (2) 桃树下

      (3) 瓜地里

      (4) 往回走回家的路上

      3、 摆放路线图。

      故事还藏在这些图画中,谁能把小猴子来到哪些地方按照顺序排一排。(听录音读)

      4、 师生看路线图一起梳理故事内容: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一块玉米地,然后再走到一棵桃树下,接着来到一片瓜地里,最后往回走时,看见了一只兔子。

      三、 精读,学1、2自然段。

      (一)学第一自然段

      1、 要求:(1)同桌共读第一自然段。

      (2)用“波浪线”画出,小猴子看见了什么?是怎么样的?

      2、指名学生交流,明确小猴子来到了玉米地里,看到了又大又多的玉米。

      3、师出示玉米地和玉米棒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又大又多”的意思。交流( )又( )又( )。师小结:前后是可以共同存在的特点。(翻开作业本P63,第三题)

      4、正音“结”,懂意义,记生字。

      5、(1)用“ 小三角 ”把小猴子的心情标出来。

      (2)用“O”把小猴子的动作圈出来。

      6、引导学生抓住“非常高兴”来体会小猴子的心情,拓展想象当小猴子看到这一片玉米地时会想些什么,在此过程中,师对于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要给予充分的尊重和鼓励。。

      7、交流“掰”和“扛”,出示图片,并结合动作示范来理解“掰”和“扛”的意思。师小结识字方法,掰=手+分+手(加一加);扛,红,江(换一换)

      8、我会说。用“小猴子走到……看见……做了……”的句式对第一自然段再次认知。

      9、朗读。

      (二)学第2自然段。

      1、(1)在第2自然段中, 用“小猴子走到......看见...... 做了......”的句式找一找。

      (2)同桌互相说一说。

      2、指名学生交流,师适当小结:小猴子来到了一颗桃树下,看到了又大又红的桃子,便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3、师出示“满树又大又红桃子”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又大又红”的意思,引导学生想象当小猴子看到桃子时会想些什么。

      4、师出示“满”,满桌,满树,满星,理解“满”。(组词)

      5、出示图片、结合动作演示理解“扔”和“摘”的动作。师小结识字方法,“扔”和“奶”偏

      旁不同(换一换);“摘”,摘苹果,摘桃子,摘花(组词)

      6、再次指名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

      7、比较“掰”,“扛”,“摘”,“扔”,都是和手有关的。动作。(翻开作业本P63,第四题)

      四、指导书写“非”“常”

      1、学生观察,指导书写。

      “非”:独体字,两根旗杆六面旗,中间拉开小距离。第二竖比第一竖长,注意同样的笔画在同一个字里也有变化,在写横时,注意间距均等。

      “常”:加上两根魔术棒,一看就很清楚,“小字头”和“巾字底”宽度一样。“秃宝盖”要舒展,口字形体小又扁。

      2、书空,范写,练写。

      五、课堂小结

      小朋友们,那今天我们学了小猴子来到玉米地和桃树下的"场景,下节课我们继续学小猴子下山的故事。

      七、板书设计

    关于《小猴子下山》的教学设计范文2

      一、教学目标:

      1、借助朗读,认识“猴、结”等12个生字,利用范读及例句比较等方式读准多音字“结、只、空”的字音。通过范写、临摹写“块、常”等7个生字。

      2、朗读课文,图文对照,读懂前四个自然段中相同相异的部分,利用表格,提取整合导致小猴子“空着手回家”的主要信息,进行简单推断,并通过此过程理解“掰、扛”等动词的意思。

      3、仿照课文形式,说说小猴子如果第二次下山会怎样,并适当运用所学动词。

      二、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语境中识字写字。

      三、教学难点:

      从反复的结构中,能推断出小猴子空着手回家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一)出示谜语,导入新课。

      1、爬杆上树是高手,爱吃香蕉和桃子,家里没有山上有。

      (1)板书课题,读准课题。

      (2)舌前舌后音要读标准,认识猴子的猴,侯爵的候,时候的候。反犬旁还有哪些字?猪·狗·猫等,和动物有关。

      (二)朗读课文,识字。

      (1)范读课文,请认真听准每个音。

      (2)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读生字。学生朗读课文,注意不多字,不少字,不错字。

      (3)出示字卡,粘贴到白板上。

      ①带拼音读三遍。

      ②去掉拼音读三遍。

      第一句中的“空”是《要下雨了》一课中的,读knɡ,猜一猜,第二句中的“空”是什么读音?

      ①玉米结(jiē)得又大又多。

      ②小猴子下山来,最后的结(jié)果是空手而归。

      这两句话中的“结”读音不同,想想课文中的“结”是什么意思,你还能说这样的句子吗?

      (4)仔细看课后第3题的插图,先读准字音,再做一做动作。

      (5)认读其他生字,组词巩固。男女生读词,开火车读词。

      (三)朗读课文,了解内容。

      1、同桌带动作朗读课文,了解动词意思,体会小猴子的情感变化。

      2、图文结合,朗读汇报,再结合课后第3题的插图,说说这些动作都与身体的哪个部位有关,哪个动作是这几次中都有的。

      3、结合课文最后一幅插图,比较句子,想一想句子中的为什么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4、你想对小猴子说什么?

      (四)情境创设,信息整合,简单推断。

      小猴子知错就改,以后会怎么样呢?

      (五)生字书写。

      重点指导“空”字和“常”字的中心对称。

      (六)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情境延伸:第二天,小猴子又下山了,他会做什么,想些什么?画一画,写一写,如果能用上几个刚刚学过的表示动作的词语就更好了。

      五、教后反思。

      1、通过朗读,识字释词示意。

      学朗读是通过朗读可以识字学词,可以理解内容,也可以学语用。所以,本课的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朗读的学来完成。学生初读,圈画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教师范读,不但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初步感知内容及反复的结构。通过朗读理解内容,体会结构特点。达到正确流利朗读的程度。加上表情和动作,使学生自主完成对人物心情的体会、对动词意思的理解。正是通过多次朗读,学生在朗读中多次感受相似的做法和相似的心情。也正是在多次朗读的过程中,生字多次“复现”,建立了音、形、义三者的联系。多音字的学,在语境中据意辨音,使得朗读的学和字词学、阅读理解有机结合。

      2、调整视角,使推断有迹可循。

      呼应单元语文要素,本课要整合信息,作简单推断。在小猴子下山空手而归的结果已然明确的前提下,推断就要由果溯因。所以,将课后第2题调整为: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回想自己所做的一切,他会想到些什么?

      3、借助插图,情境延伸,思维和语言相互促进。

      语言的学、思维的发展都要在语言实践中进行,而且要注意学用结合。考虑到一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和说图的能力,课文的每幅插图又情趣盎然,因此课始就让学生看图按“小猴子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最后怎么样”的句式,大体说一说图的内容;结合单元课文,试着再运用“要是……就……”的句式,建立结果和行为之间的联系;表格中重点词语、动作词语的选择填空;情境延伸出小猴子第二天又下山了,他会怎样做,怎样想。这些环节的设计都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教材的特点,使学练结合,语言和思维相互促进和提升。

      因为本课要承担“信息整合,简单推断”训练,所以,在朗读课文、内容理解上,教师引导得相对较多。实际教学时,面对不同的学情,可采用不同的策略,减少教的成分,增加学的分量,使教学更有效。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下山 小猴子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10篇】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1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1年级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