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优质范文 > 正文

    党课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曲折发展20篇

    时间:2022-11-15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党课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曲折发展20篇党课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曲折发展  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过渡时期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沈阳凭借机械制造、成套设备制造、  军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党课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曲折发展20篇,供大家参考。

    党课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曲折发展20篇

    篇一:党课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曲折发展

      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过渡时期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沈阳凭借机械制造、成套设备制造、

      军工生产等支柱产业,成为共和国的工业长子。沈阳机床、变压器、风动工具、泵阀及重型

      设备已打造为知名品牌。沈阳成为“共和国的工业长子”是在()

      A.土地改革时期

      B.“一五”计划时期

      C.“大跃进”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解析“一五”计划时期,国家重点建设了东北沈阳的重工业基地。

      答案B

      2.右图是《中共八大史》,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探索建

      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这次会议()

      A.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

      B.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C.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D.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八大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并制定

      主要任务。

      答案A

      3.“花生壳,圆又长,两头相隔十几丈,五百个人抬起来,我们坐上游东海。”这是20世

      纪五十年代中国某地区农民的劳动号子。如果将上述劳动号子作为史料,可以用来印证

      ()

      A.“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

      B.“大跃进”运动中的“浮夸风”

      C.人民公社欣欣向荣的气象

      D.“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这反映违背经济规律的浮夸风,出现在“大跃进”运动中。

      答案B

      4.时任山东范县党委第一书记的谢惠玉曾说:“到那时: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要钱,

      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大盘……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为建立此“新

      乐园”,全国开展了()

      A.农业合作化运动

      B.“大跃进”运动

      C.“一五”计划

      D.人民公社化运动

      答案D

      1

      5.“从一九七四年到一九七六年,由于‘四人帮’的干扰破坏,全国大约损失工业总产值一千亿元,钢产量两千八百万吨,财政收入四百亿元……”这则材料反映出“文化大革命”的一个严重后果是()A.民主法制遭到践踏B.国民经济遭受巨大损失C.经济结构极不合理D.科学文化教育事业遭到摧残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文化大革命”对我国工业总产量、钢产量、财政收入等都造成严重损失,说明国民经济遭受巨大损失。答案B6.当代作家冯骥才在《关于“文革”博物馆》一文中写道:“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从“文化大革命”十年中,我们应吸取的最主要教训是()A.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B.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C.要重视民主、法制建设D.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化大革命”最应该吸取的教训是重视和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答案C7.我国古代嫦娥奔月的传说、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孙悟空的腾云驾雾,都表达了古代人们探索宇宙苍穹的愿望。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开始探索宇宙苍穹的伟大壮举是()A.“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B.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C.“神舟五号”飞船的发射成功D.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0年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是探索太空的开始。答案A8.“铁人”王进喜克服重重困难打出大庆第一口油井,焦裕禄为改变兰考面貌献出生命,邓稼先完成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方案,他们的事迹出现在()

      A.新中国成立时期B.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

      2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解析王进喜、焦裕禄和邓稼先的事迹出现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故选B。

      答案B

      9.“这是世界历史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主要是第三世界国家及

      共产党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结合右图,

      材料中的“转折点”是指()

      A.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B.中国参加万隆会议

      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D.中日关系正常化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1971年在第三世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在国际外交舞台上冲破

      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层层阻挠,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改变了联合国成立以来

      被美国操纵的局面,成为中国外交的转折点。C项符合题意,故选择C。

      答案C

      10.1972年3月6日,一组非常新颖别致的图案出现在了美国《时代》

      周刊的封面上,这组图片传递的信息是()

      A.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B.中美关系缓和并走向正常化

      C.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中国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析依据图片信息“尼克松的中国之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

      松访华,双方签订了《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由此可见,题干图片

      传递的信息是中美关系缓和并走向正常化。故B符合题意;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

      国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尼克松访华之前,故A、D不符合题意;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

      交关系是在1979年,是在尼克松访华之后,故C不符合题意。

      答案B

      『能力提升』

      11.《人民日报》社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指出:“他们(山东省寿张县农民)的庄

      稼真长得好,一片黑乎乎的要压塌地。虽然下面提出的万斤指标,今年不一定完全实现,但

      万斤社、万斤乡一定出现,可能不止一个。全县亩产三四千斤是有把握的。粮食单位产量从

      百斤到千斤,是个质变,从千斤到万斤,是更大的质变……”该社论可能发表于()

      A.1950年

      B.1953年

      C.1958年

      D.1966年

      3

      答案C

      12.1958年的《红旗》杂志转引了毛泽东的一句话:“我们的方针,应该有秩序地把工、农、

      学、商、兵组成为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我国社会的基本单位。”这反映出当时政府()

      A.变革生产关系,尽快实现“一五”计划的指标

      B.希望加强民族凝聚力,应对严峻的国际形势

      C.忽视客观规律,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D.忽视生产力发展水平,片面改革生产关系

      解析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过程中的一个重大失误,其失

      误之处是:忽视生产力发展水平,片面改革生产关系,主观地认为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

      高越能促进生产的发展。所以,这反映出当时政府忽视生产力发展水平,片面改革生产关系。

      答案D

      13.我国古代逐步发展起来的集市贸易,在新中国成立后一度销声匿迹。但在1962年到1965

      年间,城镇中重现集市贸易,农民也有了自留地,一些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这一现象

      主要说明()

      A.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B.农村中的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C.农村中“左”倾错误部分得到纠正

      D.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已经全面完成

      解析“但在1962年到1965年间,城镇中重现集市贸易,农民也有了自留地,一些农村甚

      至开始了包产到户”说明农村发生了改变,联系时代背景可知由于中苏关系恶化、自然灾害、

      “大跃进”等“左”倾错误造成1959~1961年的三年困难时期,1960年冬天实行的“调整、

      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重点是调整“大跃进”等“左”倾错误造成的农轻重比例

      失调问题,因此有材料中现象,故选C。

      答案C

      14.1976年10月6日晚12点,于光远将确认可靠的“小道消息”传给国务院政研室的同事

      李昌夫妇,大家都兴奋得许久没睡。“小道消息”的内容最有可能是()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B.四人帮被“粉碎”

      C.中美关系正常化

      D.中日邦交正常化

      答案B

      15.1971年10月在联合国大会表决“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提案时,

      虽然美国不断游说,但西方阵营的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加拿大、意大利、葡萄牙都

      投了赞成票,美国控制下的拉丁美洲除古巴、智利外,另有7个国家也投票赞成。这说明

      ()

      A.西欧各国已摆脱美国的控制

      4

      B.美国的霸主地位面临多种挑战C.中国结束了被封锁孤立的困境D.联合国成为中国反霸斗争的舞台解析根据材料的描述可知,二战后初期形成的资本主义世界唯美国“马首是瞻”的局面到70年代发生改变,说明世界格局发生变化,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挑战,即美国的霸主地位面临多种挑战。所以答案选B。答案B16.建国以来,我国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问题上,有成功的探索,也出现过重大的失误,最终找到了一条新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49~1957年,我国国民经济状况统计表

      年份项目

      1949

      1952

      1957

      工农业产值(亿元)

      466

      810

      1241

      粮(亿吨)

      1.1

      1.63

      1.95

      钢(万吨)

      15.8

      135

      535

      材料二有学者认为,除了调整时期注重市场机制等一些制度创新外,改革开放前我国仅有

      两种典型的发展战略模式,即“一五”建设模式和“大跃进”模式。

      (1)与1949年相比,1952年我国的经济状况发生了什么变化?试分析出现材料一中1957年

      经济状况的主要原因和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两种模式的主要特征,各有何弊端?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的数据可以得出工农业产值呈增长趋势;第二小问根据

      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二者特征和弊端。

      答案(1)1952年我国工农业产值呈增长趋势,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

      1957年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制定了正确的总路线,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影响:一方面奠定了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同时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奠定了社会主

      义制度的经济基础。

      (2)“一五”建设模式:即苏联模式,以优先发展重工业,强调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特点。

      “大跃进”模式:强调工农业生产的高指标、高速度。

      弊端:前者易导致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后者则易违背客观经济规律。

      5

      

    篇二:党课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曲折发展

      .精品文档.

      第六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2

      第六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01全国16)20世纪60年代初,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其中“调整”主要是指A.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B.调整城市与农村的关系.调整积累与消费的关系D.调整国民经济比例关系2.(01广东17)人民公社体制约存在()A.10多年B.20多年.30多年D.40多年3.(01全国春季17)中共“八大”关于国内主要矛盾的论断是正确的,因为这一论断A.借鉴了苏联的经验教训B.反映了剥削阶级在我国已经基本消灭的客观实际.明确了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D.强调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4.(01全国春季19)20世纪60年代初中央召开七千人大会期间,代表们“白天出气,晚上看戏,两干一稀,大家满意”。这里说的“出气”实际上是指A.对“大跃进”中的“左”倾错误进行批评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13

      .精品文档.B.对苏联撕毁两国经济技术协议的行为进行谴责.对“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进行斗争D.对“反右倾”运动中被错误批判的人进行平反5.(03江苏15)中共八大确立的经济建设方针是()A、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B、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D、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6.(03上海历史18)“人们对于经济化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为中国国内主要矛盾,开始于A.1949年B.1956年.1966年D.1978年7.(03上海历史19)“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年日子怎么过”,诗中反映的20世纪50年代末的现象,主要由于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左倾错误严重泛滥D.苏联政府背信弃义8.(04广东16)1960年中共中央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目的是A.解决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的问题B.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错误.解决社会主义改造的遗留问题D.落实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的经济方针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2/13

      .精品文档.9.(05江苏15)下列史实的先后顺序是①“一五”计划的完成②中国代表团出席万隆会议③中共“八大”召开④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A.①②③④B.③④①②.②④①③D.④②③①10.(05广东综8)1957年——1966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其历史阶段特征是A.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和稳定发展B.正确与失误.成就与挫折错综交织.遭到建国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D.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11.(05广东14)下列哪个运动包含反官僚主义的运动A.延安整风运动B.“五反”运动.1957年整风运动D.“批林批孔”运动12.(05广东15)下列各项中属于“大跃进”运动中泛滥的“左倾”错误的主要标志是A.高指标B.高投资.高积累D.高能耗13.(2006年广东综合)“脚踏黄河水倒流,搬泰山做枕头;决心苦战十五年,赶上英国不发愁”。这首新民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是中学历史教学园地A.延安大生产运动B.农业合作社高潮中学历史教学园地zxls..“大跃进”运动D.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中14.(2006年四川卷)多种材料的辨析与运用是重要的历史研究方法。下列材料与四川历史具有直接关联的是①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3/13

      .精品文档.嵌错赏功宴乐铜壶局部图案②白马寺③毛泽东长征诗部分“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④成昆铁路通车

      A.①②③B.①②④.①③④D.②③④15.(2006年广东历史卷)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符合这一主题的是A.1957年的整风运动B.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反右倾”斗争D.“化大革命”16.(07广东单)13.1961年5、6月间,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工作会议,决定在三年时间内减少2000万城镇人口。其主要目的是A.推动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B.加快城市化的进程.支援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D.缓解国家的经济困难17.(07山东)13.1964年,周恩与美国作家斯诺交谈时说:"过去15年中有些事情我们做对了,但我们也做了一些错事.只有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才能改正它们."针对50年代末经济建设中的"缺点和错误",党和政府的纠正措施是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B.正确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D.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4/13

      .精品文档.18.(07广东基)25.下列关于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说法,正确的是A.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新民主主义制度的建立B.“大跃进”期间国民经济协调发展.1956—1966年经济建设在曲折中前进D.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城市取得突破19.(07广东理综)65.“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花生亩产一万多斤的高产‘卫星’,从湖北麻城和福建南安的田野上腾空而起。”这则报道可能发生在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期间B.“大跃进”运动期间.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D.杂交水稻推广后20(.07全国I)21.图六反映的是1956年-1965年间我国:A.煤炭生产的基本状况B.粮食生产的基本状况.钢铁生产的基本状况D.石油生产的就本状况21.(08北京)19.《北京晚报》1958年创刊,后一度停刊,1980年复刊。下列各组口号与上述“创刊”“复刊”时间相符的是A.“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和平统一”B.“反贪污、反浪费”“改革开放”.“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拨乱反正”D.“向雷锋同志学习”“实现四个现代化”22.(08宁夏)33.1960年,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一些错误。这主要是因为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弊病充分暴露B.国民经济出现

      

    篇三:党课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曲折发展

      课程标准

      时空定位

      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了解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伟大成就,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教训;理解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24页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正确探索(1)中共八大①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这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②大会宣布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③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2)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①1957年春,毛泽东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②这个论述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2.“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1)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在全国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2)总路线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加上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以及当时的自然灾害等因素,1959—1961年,我国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3.政策调整(1)调整:从1960年冬开始,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同时对多方面的政策进行重要调整。

      -1-

      (2)成果①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接近并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②1964年,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极大地激发了亿万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积极性。二、“文化大革命”1.背景(1)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2)毛泽东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2.过程(1)1966年春夏全面发动起来。(2)1967年年初,“全面夺权”的“一月风暴”发生,社会和生产秩序陷于混乱。(3)1971年9月,林彪反革命集团策动反革命武装政变。(4)1972年和1975年,周恩来、邓小平先后主持中央日常工作,进行了各方面的整顿,批判极“左”思潮,经济形势有了明显好转。江青等人极力反对使国民经济再度恶化。(5)1976年9月,毛泽东逝世,10月上旬,中央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3.性质:“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三、伟大的建设成就1.阶段特征: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这段历史,是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时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要成果。2.成就(1)工业:从“一五”到“四五”时期,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2)国防:大规模的三线建设增强了国防力量,改善了工业布局。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氢弹,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导弹和人造卫星。(3)农业:通过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提倡科学种田,我国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4)文化教育: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得到逐步提高。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医疗卫生事业也得到蓬勃发展。(5)时代精神:涌现出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形成了具有特定内涵的时代精神。(6)20世纪70年代外交①20世纪70年代,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又一次建交高潮。与中国建交国家的数量从

      -2-

      1965年的49个增加到1976年的111个。其中,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②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1972年,中美开始走向关系

      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3.意义(1)我国外交成就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拓展了外交活动的舞台。(2)这些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都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3)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梳]

      ►[注](1)“大跃进”涉及生产力方面,人民公社化涉及生产关系方面。(2)“大跃进”错在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严重背离客观规律;人民公社化错在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水平。

      ►[释]“八字方针”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巩固已经取得的经济建设成果;充实以工业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和手工业生产,发展新兴产业;提高产品质量及劳动生产率。

      ►[识]“文化大革命”发生的根本原因不是党内制度不健全,而是对制度坚持不力、有法不依、党内“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结果。民主法制遭破坏带来的后果说明了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民主法制建设的破坏也使民主法制建设变得异常艰巨与急迫。

      ►[辨]“文化大革命”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而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和国家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充分说明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历程的曲折性与艰巨性。

      ►[拓]“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的教育遭到极大破坏,在一个时期内出现了“文化断层”

      -3-

      和“人才断层”,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注]“两弹一星”的“两弹”指的是原子弹和导弹,“一星”指的是人造地球卫星。►[联]时代精神实证“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以李

      四光、钱学森、邓稼先、华罗庚等为代表的一批著名科学家,在科技事业和经济文化建设事业中做出重大贡献,成为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

      ►[辨]注意区分“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美建交”两个不同的概念。1972年尼克松访华并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的原则,标志着中美结束了20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至1979年中美建交时,美国表示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标志着中美关系正常化。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25页

      探究主题一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的探索

      史料一我国今年钢的生产量,要比去年翻一番,就是说从去年的五百三十五万吨钢跃增至一千零七十万吨。这是一个有历史意义的振奋人心的伟大号召。全力保证实现钢产翻一番,是全党全民当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务……

      ——《立即行动起来,完成把钢产量翻一番的伟大任务》

      史料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成为群众性的行动,进一步提高了五亿农民的共产主义觉悟;公共食堂、幼儿园、托儿所、缝衣组、理发室、公共浴堂、幸福院、农业中学、红专学校等等,把农民引向了更幸福的集体生活,进一步培养和锻炼着农民群众的集体主义理想。

      ——《人民日报》(1958年9月10日)探究点:(1)史料一表明“大跃进”的核心和特点是什么?提示:核心:大炼钢铁。特点: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2)史料二是针对哪一事件发表的社论?该事件有何特点?

      -4-

      提示:事件:人民公社化运动。特点:一大二公。

      1.全面认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失误产生的原因(1)历史传统的影响。受封建专制主义遗毒的影响,人们民主法制观念淡薄。(2)急于求成心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热情很高,迫切希望尽快摆脱落后状况。(3)中央领导人的错误估计。对当时的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估计得过于严重,错误地认为阶级斗争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4)国际环境的影响。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尖锐对立,容易产生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心理。2.1956—1976年探索中的两个核心问题及经验教训(1)核心问题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模、速度与比例问题,即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②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也就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建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2)经验教训①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可照搬别国模式。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处理好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实际的关系,反对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③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不可以超越生产力发展的实际阶段。④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妥善处理好经济建设与阶级斗争之间的关系。3.综合认识“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1)“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不同①“大跃进”运动片面地扩大生产规模,追求生产的高速度,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泛滥,违背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属于生产力领域。②人民公社化运动片面追求“一大二公”,不顾生产力实际水平变革生产关系,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属于生产关系领域。(2)“大跃进”运动的消极影响①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各地用土办法炼铁、炼钢,毁掉不少山林,造成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等一系列严重后果。②对国民经济的影响: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盛行,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给我国社会经济造成重大损失。

      -5-

      ③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在“大跃进”的社会环境下,造成人们急于求成、急躁冒进,浮躁、浮夸风、假话盛行。

      探究主题二对“文化大革命”“左”倾错误的反思

      史料一全国掀起了批判所谓“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高潮。中央文革小组煽动造反派把攻击的矛头指向各级党

      政领导机关,以及全国人大常委会、政协全国委员会、各级人民群众团体,使这些机关的工作陷于瘫痪状态……从中央到地方的许多领导干部以及一些群众被扣上“推行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帽子而遭到批斗、抄家和监禁。整个社会不断陷于动乱之中。

      ——郭大钧《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史料二1980年8月下旬,著名的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询问邓小平:“中国今后如何避免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悲剧?”邓小平回答:“只有认真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从制度上解决问题。”探究点:(1)史料一反映了“文化大革命”中的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提示:现象:国家机关处于瘫痪状态,干部、群众等的个人权利无法得到保障。说明: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2)根据史料二回答“文化大革命”对民主和法制建设敲响了怎样的警钟。提示:必须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完善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制度,深入持久地进行民主和法制教育。

      从“文化大革命”的角度认识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艰巨性(1)从发生原因看,民主法制不健全是“文化大革命”发生、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重要原因。在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下,党内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逐步发展,党的民主集中制以及集体领导也被削弱和破坏。(2)从严重后果看,“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主法制遭到空前践踏,人民权利丧失殆尽,生命财产和安全毫无保障,社会秩序极度混乱,国家法律形同虚设。这都说明了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同时也使民主法制建设变得异常艰难。(3)从历史传统看,我国历史上长期存在封建专制传统,人们缺乏民主意识,民主法制意识淡薄。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和世界上民主化建设的潮流也使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更加必要。

      -6-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26页

      下表反映了中国某时期与各国贸易的情况,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国家构成(%)

      年份

      苏联美国其他国家

      第一年

      30

      21

      49

      第二年41.3

      0.4

      58.3

      第三年51.7590.003

      48.238

      A.抗日战争胜利,中苏贸易激增

      B.实行“一边倒”政策,中美贸易剧减

      C.改革开放初见成效,中国对外贸易蓬勃发展

      D.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往来密切

      解析: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与表中中美贸易急剧减少的情况

      不一致,故A项错误;改革开放后,中国对外贸易蓬勃发展,与表中中美贸易急剧减少的情

      况不一致,故C项错误;1961年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往来密切,结合所

      学可知,当时中苏关系恶化,与表中中苏之间的贸易不断增加的情况不一致,故D项错误。答案:B

      1.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经济状况[史]1952—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年=100)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识]变化:总体上是增长的。20世纪50年代持续增长;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下降;20世纪60年代中期恢复。20世纪50年代持续增长的原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一五”

      -7-

      计划的完成等;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下降原因:“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三年经济困

      难时期等;20世纪60年代中期恢复原因:制定并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或八字

      方针)。2.“文化大革命”期间工农业总产值的历史解读[史]“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示意图。

      [识]1968年:受“文化大革命”动荡及“左”倾错误的影响。1975年:得益于邓小平对国民经济的全面整顿及人民对“左”倾错误的抵制。

      3.城市化进程凸显经济发展状况[史]1953—1977年中国的人口迁移表(估计)

      时期

      流向

      人口(百万)

      1953—1961年

      农村至城市

      39.24

      1961—1977年城市青年上山下乡

      67.25

      ——薛风旋著《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识]1953—1961年城市人口增加根源于“一五”计划实施及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化和“大跃进”对劳动力的需求。1961—1977年人口向农村迁移,原因是中央对经济政策的调整及“文化大革命”对经济的破坏,城市解决不了大量的就业压力。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27页

      [随堂训练]

      题组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政治与经济1.“我们都是搞革命的,搞革命的人最容易犯急性病。我们的用心是好的,想早一点进入共产主义。这往往使我们不能冷静地分析主客观方面的情况,从而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邓小平这一番话总结的是()A.闭关自守导致国家落后

      -8-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D.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实行赎买政策的意义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不能冷静地分析主客观方面的情况和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这反映的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故选B项。答案:B2.不同时代的宣传画体现了不同的时代风貌。下面的两幅图出现在()

      A.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B.社会主义过渡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大跃进”时期解析:根据图片可知,这是“大跃进”运动时期的浮夸风。由于党和人民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1958年发动的“大跃进”运动,导致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标志的“左”倾错误泛滥。图片漫画正是浮夸风的表现。答案:D3.下图是1967年1月13日的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人物毛泽东。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大跃进”运动C.“文化大革命”

      B.人民公社化运动D.“两个凡是”方针的提出

      解析:本题解答的关键是抓住时间节点“1967年1月13日”和图中“中国陷于混乱”这

      一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应是“文化大革命”。其他选项所涉

      -9-

      及内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全面开始于1958年5月,“两个凡是”方针提出的时

      间是在1977年2月,“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展和“两个凡是”方针提出后中国也没

      有陷入混乱。故答案为C项。

      答案:C

      4.《中国历史上错失的三次战略礼遇期》一文中说:“在世界经济蓬勃发展的20世纪六

      七十年代,中国却把大量的精力浪费在内乱上,搞自我封闭。”这里的“内乱”是指()

      A.三大改造

      B.“大跃进”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文化大革命”

      解析:本题解答的关键是抓住“20世纪六七十年代”和“内乱”这两处关键信息。本题

      四个选项所涉及内容中,三大改造开展于1953—1956年底,这与材料中时间节点不符合;而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全面展开是在1958年,时间与材料中“20世纪六七十年代”接

      近,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属于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出现的严重失

      误,不是“内乱”。因此,排除A、B、C三项。“文化大革命”开展于1966—1976年,这

      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和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因此,这里的“内乱”是指“文化大革命”。故答案为D项。

      答案:D题组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外交与各种成就5.下表显示、1972年中国与西方国家建交进入热潮,中国外交出现新局面。这一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1972年中国与西方国家建交大事记

      3月13日英国5月18日荷兰6月05日希腊9月29日日本A.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B.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面临经济危机C.中国的综合国力提高

      10月23日联邦德国11月26日卢森堡

      12月21日澳大利亚12月22日新西兰

      -10-

      D.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解析:根据表中信息,1972年中国与西方国家建交热潮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美国总统尼克

      松访华,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此后中国与日本等国建交。故选A项。答案:A6.下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外交成就示意图,其中“突破”阶段的外交成就不包

      括()

      A.参加万隆会议C.尼克松访华

      B.重返联合国D.中美建交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我国的外交成就有: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

      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

      年,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两国关系实现了正常化。1972年,中日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万隆会议召开的时间是1955年,不是20世纪70年代“突破”阶段的外交成就,A项符合题

      意;B、C、D三项都是20世纪70年代“突破”阶段的外交成就,不符合题意。

      答案:A7.有人说:“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中国正在沉睡;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中国正在挣扎;第三次科技革命时,中国开始奋起!”1964年,我国取得的科技成就是()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神舟五号”发射成功C.“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D.导弹发射成功解析:根据所学知识,1964年10月16日15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2003年10

      月“神舟五号”发射成功。1970年4月24日21时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1966年10

      月27日中国首次发射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A项符合题意。答案:A8.《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一书中写道:“他在农业科学上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

      领导着人们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文中的“他”是指()

      -11-

      A.焦裕禄C.袁隆平

      B.邓稼先D.钱学森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焦裕禄曾任河南兰考县的书记,为治理风沙做出了巨大贡

      献;B项邓稼先为我国研发原子弹和氢弹做出了巨大贡献;C项袁隆平研发出了籼型杂交水稻,

      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符合题意;D项钱学森为两弹一星的研发做出了巨大贡献。故选C

      项。答案:C

      -12-

      

    篇四:党课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曲折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曲折发展

      摘要:从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至今,已经有了66年的历程。这六十多年以来,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回顾这些年的历史,我们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所创造的每一个奇迹以及所遭受的每一个挫折,无不为新中国进一步建设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经过挫折与磨难的洗礼,社会主义在挫折中发展才会走的更安稳,更扎实。因此,认真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的轨迹,并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对于进一步振兴中华,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进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关键词:社会主义探索曲折发展

      一.良好的开局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标志着中国进入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一个相对而言新生的事物,没有前路可遵循,没有历史可借鉴,因此,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在实践中进行艰苦的探索。

      新中国成立初期,因为没有经验,在经济建设上只能学习甚至照搬苏联的做法。“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同时又是一个缺点,缺乏创造性,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这当然不应当是长久之计。”经过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践,我国初步积累了进行建设的初步经验。开始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首先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因此,毛泽东提出: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保持独立自主,调查研究,摸清本国国情,制定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

      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2.早期探索的积极进展

      1956年,《论十大关系》的发表和中共八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积极探索中国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要有自己的创造”的共识。从1956年起,毛泽东领导全党开始了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难曲折的历程。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提出了“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阐述了如何正确处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在经济、政治、外交和社会生活等十个方面关系的问题。《论十大关系》成为全党探索中国自己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先声。1956年9月,中共八大举行,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党在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总结了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验,坚持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这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着重提出了执政党建设的问题,强调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反对个人崇拜,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和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的学说;并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提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所有这些,都是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取得的积极成果,它们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增添了许多新鲜内容。

      二.探索中的严重曲折前期的探索取得了不少成绩的同时也潜伏着许多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后

      来的进一步建设发展中起到阻碍作用。1958年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忽视了客观规律,片面突出和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单纯地宜传“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盲目求快,压倒了一切,从而改变了八大所提出的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一五”计划提前完成极大刺激了全国人民的斗志,增强了领导经济建设的自信心,在胜利面前不少干部滋长了骄傲自满的情绪,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忽视了经济规律,急于求成,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估计严重不足。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偏离了实事求是,稳步前进的正确轨道,“左”倾错误严重的泛滥起来。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形成的一些错误理论观点、政策思想和实践经验,特别是1957年后,“左”的思想开始抬头,逐渐占了上风。这些错误的东西,违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脱离了中国实际。这种正确与错误交织并存的现象不仅出现在全党的集体探索过程中,也存在于毛泽东本人的认识发展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正确的比较正确的理论原则与经验总结有所积累,但是,由于它本身还不很成熟、还不很完善,正确的发展趋向终于没有能够阻挡错误趋向的进一步发展,“左”的错误发展趋向终于暂时压倒了正确的发展趋向,导致了1966年开始的为时10年的“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开始。虽然毛泽东发动这场“大革命”的出发点是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维护党的纯洁性和寻求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但他对社会主义阶段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认识不足,对党和国家政治状况的错误估计,这时已发展到非常严重的程度。“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它没有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性质,只是一场破坏社会主义发展的内乱。

      三.深刻的教训

      1.错误的性质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上全新的事业。由于中国是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基

      础上建设社会主义的,所以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全面地,正确地结合起来,找到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不能不经历一个在实践中积累经验的过程,经历一个相当长的探索过程。1957年以来的错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所犯的错误,是中国在独立地寻找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发生的严重错误。产生这些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根结底,并不是由社会主义根本制度本身所造成的,而且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完全可以纠正这些错误。2.犯错误的原因

      由于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不长,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更短,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也刚刚处于起始阶段。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科学研究。习惯于以旧思维来应对新问题,进行大规模的风暴雨似的群众性斗争,从而导致阶级斗争的严重扩大化。3.经验教训

      正是因为有过这些问题与错误,从而使中国共产党不断成长成熟,使党内民主和国家政治社会生活的民主更加以制度化,法律化,杜绝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现象滋长膨胀。保持党的先进性,保持优良的民主传统。

      四,建设的成就和探索的成果中国从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以来,尽管经历过严重的曲折,还是取得了重大的显着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2.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医疗,卫生,科技事业的发展

      3.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4.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五,启示:重视历史,美化未来,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路线曲折现象的发生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既有个人原因,又有社会原因。缺乏坚定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发生违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主观原因。党内政治生活制度不健全,国家法制建设滞后等,是导致背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客观原因。在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过程中,为了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坚定不移地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必须努力创造有利于贯彻实事求是的主客观环境。

      

    篇五:党课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曲折发展

      第一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标: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教学要求:知道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实质和意义;了解中共八大召开的背景、主要内容和意义;知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概括和后果;了解“文化大革命”给我国经济建设造成的严重破坏;知道八字方针及其作用。新课:简介余华小说《活着》。展示主人公福贵的跌宕生活。我一个人种五亩地,……看得见的时候我都在田里,到了天黑,只要有月光,我还要下地。庄稼得赶上季节,错过一个季节就全错过啦。到那时别说是养活一家人,就是龙二的租粮也交不起。……我回来的时候(解放后),村里开始搞土地改革了,我分到了五亩地,就是原先租龙二的那五亩。到了1953年……导入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材料:到1956年底,入社农户达1.17亿户,占全国总农户的96.3%,其中参加高级社的占87.8%,基本上实现了农业合作化。

      1

      得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实质。材料:到1956年底,全国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组)发展到10万多个,入社的手工业者占全体手工业人员的91.7%,基本实现了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全国私营工业户数的99%,私营商业户数的82.2%实现了公私合营,这标志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已基本完成。——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由农业及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问:为什么要对农业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材料:中共中央认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农民迅速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使国家得到更多的粮食和其他工业原料,必须提倡“组织起来”……1953年12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着重说明了为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力,解决个体农业与社会主义工业化不相适应的矛盾……逐步实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渡到过渡时期总路线。总路线之下展开了一五计划。材料:1954年6月,毛泽东尖锐地指出:“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

      2

      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通过对中国经济现状的分析,得出一五计划的重点。展示其成就。小结:第一阶段: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起步(1953-1956年)福贵的跌宕生活。到了五八年,……家里的锅都归了人民公社,说是要煮钢铁,那天队长带着几个人挨家挨户来砸锅,……“村里办了食堂,砸了锅谁都用不着在家做饭啦,省出力气往共产主义跑,饿了只要抬抬腿往食堂门槛里放,鱼啊肉啊撑死你们。”五八年大炼钢铁,导出是响应中共八大建立工业国的任务。展示大跃进时期的图片,并进行辨别,并探讨大跃进的原因。分析大跃进的影响和教训。福贵的跌宕生活。村里办起了食堂,家中的米盐柴什么的也全被村里没收了,最可惜的是那两头羊,有庆把它们养得肥肥壮壮的,也要充公。那天上午,我们一家扛着米,端着盐往食堂送时,有庆牵着两头羊,低着脑袋往晒场去。他心里是一百个不愿意……材料:据1958年11月27日中央农村工作部报告,到10月

      3

      底,原有的74万多个农业社改组为人民公社26576个。……平均规模为4797户,2万户以上的特大社,全国就有51个。

      分析人民公社的特点。材料:供给制,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干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头遍哨子不买帐,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人民公社时农村的顺口溜分析人民公社的影响和教训。小结:第二阶段: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年)第三阶段:“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1966-1976年)福贵的跌宕生活:城里闹上了文化大革命,乱糟糟的满街都是人,每天都在打架,还有人被打死,村里人都不敢进城去了。……越闹越凶,满街都是大字报……连凤霞、二喜他们屋门上都贴了标语,屋里脸盆什么的也印上了毛主席他老人家的话,凤霞他们的枕巾上印着: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床单上的字是:在大风大浪中前进。图片材料:文革期间,我国国民经济损失约500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基建投资的80%,超过了建国30年全国固定资产的总和。——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4

      材料:(1969年的)7月21日,美国宇航员第一次登上了月球。全世界都通过电视广播关注着这一重大事件的时候,大多数中国人对此一无所知。60年代末期,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出现了经济振兴迹象,后来被称为“亚洲四小龙”的香港、台湾、新加坡和南朝鲜正是在这时开始起步,日本也摆脱战争的阴影,开始了经济的复苏。然而,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国的脚步却停滞了整整十年。

      ——陈晓卿《百年中国》1.小结文革对我国经济建设造成的巨大破坏。使正常的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2.教训。总结:50-70年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典型特点是什么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尾声:福贵的新希望:中央同意土地承包的消息传到了村里。满仓拿着报纸让大家看。村民们都欢心鼓舞。福贵又分到了五亩好贡田,福贵带着苦根一起在田里干活。

      5

      

    篇六:党课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曲折发展

      【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良好的开局1.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任务的提出[单选]毛泽东提出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是在1956年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2.早期探索的积极进展[多选、简答、论述](1)《论十大关系》的发表。这个报告主要总结经济建设的初步经验,借鉴苏联建设的经验教训,系统地阐述了十大关系。1)基本方针:一定要努力所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双百方针: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根本任务: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2)报告的具体内容有:第一,经济建设方面,提出了若干新方针,基本精神是要在着重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同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轻工业、农业,并且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沿海与内地两方面的建设积极性。第二,政治建设方面,提出了共产党和其他民主党派要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在肃反中坚持“一个不杀、大部不捉”的方针。第三,文化建设方面,提出“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的方针。3)意义:《论十大关系》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经济方面(这是主要的)和政治方面提出了新的指导方针,为中共八大的召开作了理论准备。(2)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1)经济建设上坚持的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2)国内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矛盾。3)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1)大会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2)大会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执政党建设提出了正确的指导方针;3)八大还专门安排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各方面代表作大会发言。4)中共八大的历史功绩:中共八大为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制定的路线是正确的,提出的许多新的方针和思想是富于创造精神的,大会集中全党智慧总结提出的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成果,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党的事业的发展有着长远的指导意义。5)陈云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1)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2)计划生产是主体,一定范围的自由生产为补充;3)国家市场是主体,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为补充。(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1)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基本内容: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系统阐释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论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2)概括提出了区分和处理敌我和人民内部两类矛盾的学说;3)提出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2)意义:《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一篇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献,它运用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规律,创造性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奠定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基础,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4)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1)1957年4月27日,中共中央正式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2)整风运动内容: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官僚主义。3)1957年6月8日《这是为什么?》,反右派运动全面展开。如何评价反右派斗争及其严重扩大化的影响?1)对极少数右派分子的进攻实行坚决反击,是完全正确的和必要的,但是反右派斗争被严重地扩大化了,造成了一系列消极影响;2)许多党的干部和有才华的知识分子由此受到长期压抑和打击,这不仅是他们个人的损失,更是党和国家整个事业的严重损失;3)在运动中采取了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的错误斗争方式,也是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的一个重要因素;4)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的一个重要影响,是1957年召开的中共八届三中全会开始改变党的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认为当前国内的主要矛盾仍然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后来召开

      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确认了这个判断,这一理论上和指导思想上的失误造成了长时期的严重后果。【论述】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早期取得了哪些成果?1)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若干新方针,提出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作出了良好的开局;2)中国八大的召开及其作出的正确决策,大会正确地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指出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大会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执政党建设提出了正确的指导方针,大会集中全党智慧总结提出的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成果,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党的事业的发展有着长远的指导意义;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提出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文章科学分析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概括提出了区分和处理敌我和人民内部两类矛盾的学说。二、探索中的严重曲折1.大跃进及其纠正[单选、多选](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教训有哪些?答:1)经济建设一定要遵循客观规律,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不能急于求成;2)制定经济建设的方针、路线和政策时必须要立足于基本国情,依据中国的客观实际,实事求是。3)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2)“大跃进”运动发生的原因:1)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对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经济基本情况认识不足,全党普遍缺乏领导大规模经济建设的经验;2)由于毛泽东同志、中央和地方不少领导同志在胜利面前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急于求成,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没有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和试点,就在总路线提出后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3)党的集体领导原则和民主集中制遭到破坏,一些坚持正确意见的中央领导人受到批判,“左”倾错误得到发展,偏离了实事求是、稳步前进的正确轨道。4)1958年“左”倾错误的主要标志有高指标、浮夸风、瞎指挥、共产风。(3)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评价:这条总路线及其基本点,其正确的一面,是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国家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其缺点是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总路线提出的“多快好省”这四个字,本来是相互制约的,但在宣传中和实际工作中片面地突出了一个“快”字,提出“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4)第一次郑州会议、武昌政治局扩大会议和中共八届六中全会、第二次郑州会议、上海政治局会议等,纠“左”的努力。(5)庐山会议及纠“左”进程的中断。(6)“八字方针”,国民经济的调整。(7)七千人大会的召开,实事求是、民主精神和自我批评精神的恢复。(8)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的召开,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提出。2.“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导火线:《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发表。②标志着“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的中共中央会议有:1966年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十一中全会。(2)[单选]全面内乱形成于上海造反派“一月革命”的发动。(3)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4)挫败“四人帮”的“组阁”图谋。(5)1975年整顿和“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多选](6)对“文化大革命”错误进行抵制。①“二月抗争”;②“四五”运动;③邓小平的全面整顿。3.严重的曲折深刻的教训[多选、简答、论述](1)“文化大革命”爆发的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1)我们党在迅速进入社会主义新的历史阶段之后,对于如何在一个经济文化不发达的国家进行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科学研究,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并没有完全搞清楚;2)由于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积累下了丰富的阶级斗争经验,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在观察和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遇到的新事物、新问题时,容易照搬过去的经验,把本不属于阶级斗争的问题看作是阶级斗争,仍然习惯于采取大规模群众性政治运动的方法去处理;3)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遭到严重破坏,致使党无法依靠制度的和集体的力量及时地发现并纠正错误。(2)对错误进行科学分析:犯错误的时候,党的性质和宗旨没有变;党内外广大干部群众对错误进行了抵制和抗争;毛泽东在全局上坚持错误的同时制止和纠正过一些具体错误。

      (3)在“文化大革命”中取得的成就:1)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3)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4.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早期出现了哪些失误?这些错误的性质是什么?如何正确分析这些错误?(1)严重错误有1)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3)庐山会议后的反“右倾”斗争;4)发动了“文化大革命”。(2)性质:中国共产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所犯的严重错误,包括“文化大革命”在内,是探索中的错误,并不是由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所造成的,作为这些错误的主要责任者——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但也是一位犯了严重错误而不自觉其为错误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尽管毛泽东犯了严重的错误,但就其一生来说,功绩始终是第一位的。(3)分析:首先,中国共产党在犯严重错误的时候,其性质和宗旨都没有改变,同时,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依然取得了重大成绩;其次,党内外广大干部群众对“左”倾错误的抵制和抗战一直没有停止过,并最终取得胜利;再次,毛泽东在全局上对这些错误承担主要责任,但也制止和纠正过一些具体错误;最后,这些错误最终让我们党从中吸取了重大教训,为我们走上改革开放之路提供了启迪,坚定我们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三、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1.社会主义探索时期取得了哪些成果?答:1)基本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中“从无到有”的问题,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文化、医疗、科技事业等得到长足发展,初步满足了占世界1/4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文化、教育、文学艺术、医疗、科学技术方面等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就;3)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国际环境得到改善。2.毛泽东等老一代革命家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作出了哪些理论贡献?意义?1)论述了必须实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基本思想,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阐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2)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指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3)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毛泽东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是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国;4)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毛泽东提出,要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坚持工业和农业并举、重工业和轻工业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并举、大中小企业并举等“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正确解决好综合平衡的问题,处理好积累和消费、生产和生活的问题,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统筹兼顾,适当安排;5)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方面,毛泽东提出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处理好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要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各项权利;社会主义法制要保护劳动人民利益,保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保护社会生产力;6)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毛泽东提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对古今中外优秀文化实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7)在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方面,毛泽东提出必须加强国防、建设现代化正规化国防军和发展现代化国防技术的重要指导思想;8)关于加强共产党自身建设,毛泽东提出要警惕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战略的危险,同时提出共产党员必须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意义: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阐明的这些重要思想,把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和发展规律的认识大大地向前推进,为继续进行探索并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系统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篇七:党课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曲折发展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首先从整体上认识本专题,让学生明白本专题的历史阶段:

      让学生看目录,明白本节内容主要阐述三个历史时段的经济,即过渡时期、曲折发展的十年,以及文革十年。通史概要:本专题主要叙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50多年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发展的基本历程。专题内容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前一时期的内容,包括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三个时期,其中前7年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后20年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集体领导下开始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20年既取得过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也发生过严重的失误和挫折。后一时期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和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二代、第三代领导人,根据“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实行了改革开放,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终于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0年来,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健康、稳定发展,已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并明确了新的奋斗目标。

      课标要求: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制订及实施背景、内容;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内容、特点、实质、意义及问题;列举社会主义曲折发展十年的正确和失误的决策,分析其经验教训;了解“十年文革”时期的经济发展的状况,总结其历史教训。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课前采访调查和课堂上运用教材中及教师所引用的图文资料中

      的有效信息,判断和评价十年探索中的成就与失误,并在此基础上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经验教训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此培养学生正确运用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非常艰巨的过程,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能正确反映并符合中国具体实际情况时,就能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反之,就会遇到挫折,从而使学生受到国情教育和思想教育重点难点:重点: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三大改造的完成;中共“八大”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的理论成果难点: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从中国共产党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其经验教训。教学课时:2课时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条件(1)土地改革的完成和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2)国营企业的壮大;(3)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和国家对经济控制能力的加强;(4)政府倡导的农民互助合作运动,成为向集体化过渡的开端。2.依据:过渡时期总路线。(1)制定:1953年。(2)内容:“一化三改造”。(3)实质:这是一条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并举的路线。3.内容(1)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①形式:国家采取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由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②政策:赎买。③实质:使资本家私有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2)对农业的改造形式:创造了从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3)对手工业的改造形式:国家通过手工业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这三种由低级到高级的合作形式,引导其逐步走上合作化道路。4.结果到1956年底,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5.评价

      是最深刻的变革,但遗留许多问题。二、曲折发展的十年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先从整体上梳理本框节内容,教师可设问助其梳理:在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做了哪些积极的探索?取得了哪些成就?出现过哪些失误?(可由学生分组合作学习)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背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我国开始了探索。2.《论十大关系》——开始(1)发表:1956年4月。(2)内容:总结新中国经济建设经验和以苏联经验为鉴戒,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3)意义:提出了开辟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3.中共八大——一次成功探索

      (1)召开:1956年9月。(2)内容:①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②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3)意义: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4.曲折和失误对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相关内容,老一辈人应该是记忆深刻,所以学生在课前采访自己的爷爷奶奶时,应该获得了不少感性的信息,课上建议教师以谈话的方式,引导学生先相互交流一下所获得的信息,并利用多媒体添加一些文字、图片等资料,加深印象,在此基础上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作出客观的评价,并从中获取启示。(可由学生分组讨论)(1)原因由于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在理论和思想没有深刻的认识;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思想指导。(2)表现:“大跃进”在全国迅速展开;人民公社一哄而起。(3)影响: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5.纠正(1)措施: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2)成效: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6十年成就(1)特点:两头好,中间差。(2)成就:钢铁基地、基础行业、新修铁路、石油自给。三、“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建议教师利用多媒体投影相关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先让学生从感性角度了解文革

      

    篇八:党课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曲折发展

      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良好的开局识记:1、(1)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P1721956年中共八大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实质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P1741957年2月,毛泽东在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提出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3)整风运动与反右派斗争P175-176整风运动:1957年4月27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整风运动全面开展。(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官僚主义)反右派斗争:1957年6月8日,中共中央发出反击右派分子进攻的指示,《人民日报》发表《这是为什么》社论,全面群众性的反右派运动开展起来了。

      领会:2、《论十大关系》及其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P171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5月2日最高国务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系统阐述了经济政治十方面关系。基本方针: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成为同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大的指导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

      简单运用:3、(1)中共八大制定的路线及其意义P172-173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共八大在北京举行。1)路线:大会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2)意义:中共八大为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制定的路线是正确的,提出的许多新的方针和思想是富于创造精神的。大会集中全党智慧总结提出的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成果,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党的事业的发展有着长远的指导意义。(2)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P174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毛泽东在文章中科学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整和完善,不断地得到解决。这实际上为积极促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石。

      综合运用:

      4、毛泽东关于正确区分两类社会矛盾以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及其意义P1741957年2月,毛泽东在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上《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1)概括提出了区分和处理敌我和人民内部两类矛盾的学说,敌我之间的矛盾需要用强制的、专政的方法去解决;人民内部的矛盾只能用民主的、说服教育夫人、“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去解决。2)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有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就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文化,使全天人民比较顺利地走过目前的过渡时期,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一篇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献,运用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规律,创造性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共八大路线,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二、探索中的严重曲折识记:1、(1)“大跃进”运动P1771958年发动,初衷是好的,但结果是违背经济规律,破坏了经济平衡。其主要标志和特点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2)人民公社化运动P1781958年发动,人民公社的体制是“政社合一”,特点被概括为“一大二公”,实际上就是搞“一平二调”(“大”指规模大:“公”,是公有化程度高。“平”指绝对平均的分配方式,“调”指对原属个高级社的生产资料和财产无偿调拨)。结果:脱离农村生产水平,伤害社员和小集体利益。(3)庐山会议P1801)1959年7月2日起,中共中央在庐山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间,彭德怀致信毛泽东,认为1958年大跃进“成绩确是伟大的,但也有不少深刻的经验教训”。毛泽东错误地认为这是党内外的右倾势力对“三面红旗的否定。2)8月,在庐山召开中共八届八中全会。作出了《关于以彭德怀同志为首的反党集团的错误的决议》,随后在全党范围错误地开展了”反右倾“斗争。(4)“二月逆流”P1851966年2月中旬,在有部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和中共中央军委领导人参加的碰头会上,谭震林、陈毅、叶剑英、李富春、李先念、徐向前、聂荣臻等对中央文革小组的错误做法提出强烈的批评。然而,这次抗争却被诬称为”二月逆流“,遭到压制。(5)林彪反革命集团P1861971年,林彪反革命集团阴谋夺取最高权力、策动反革命武装政变(简称“九一三”事件)。是“文化大革命”推翻党的一系列基本原则的结果,客观上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的失败。(6)“四人帮”P1871973年8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继续了九大的“左”倾错误方针。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在中央政治局内结成“四人帮”。

      领会:2、(1)20世纪60年代前期的国民经济调整P1811)调整开始的标志:1960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的紧急指

      示信》,要求彻底清理“一平二调”,彻底纠正“共产风”。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正式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紧急指示信》的发布和全会的召开,标志着党和政府指导方针的重要转变。2)调整中形成一系列工作条例:毛泽东亲自主持起草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简称农业六十条)。其他领导人也主持制定出有关各方面的工作条例草案,总结历史经验,继续纠正“左”的错误,推动国民经济转入1962年至1965年的三年调整时期。(2)“文化大革命”的发动P183-184导火线:1965年11月10日,姚文元的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在上海《文汇报》发表。发动和开始的标志:1966年5月,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通知》(即“五一六通知”),系统地阐发了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主要论点。会上成立“中央文化革命小组,成为文革领导机构。再发动:1965年8月,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召开,会上印发毛泽东《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对”文化大革命“进行再发动。全会通过的《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简称”十六条“),成为”文化大革命“的指导方针。(3)“文化大革命”的结束P187-1881976年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江青反革命集团加紧进行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阴谋活动。10月6日晚,中共中央政治局执行党和人民的意志,毅然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在这场斗争中,华国锋、叶剑英、李先念等起了重要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简单运用:3、(1)1958年秋冬至庐山会议前期的纠“左”努力P178-1801)1958年11月,毛泽东在第一次郑州会议中提出,需要冷静下来,联系中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经济建设去读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强调搞社会主义没有耐心是不行的;2)同年武昌中共八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整顿人民公社,虽然有效的遏制了急于向全民所有制、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势头,但没有真正缓解政府同农民的紧张关系;3)1959年第二次郑州会议,制定了《关于人民公社管理体制的若干规定(草案)》,上海会议上制定了《关于人民公社的十八个问题》,进一步巩固了武昌会议和第二次郑州会议的纠“左”成果;4)在纠正人民公社化过程中的问题同时,政府对过高的生产指标也作了适当的调整;总体来说,经过纠“左”努力取得初步成效,但在继续坚持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的前提下,带有很大局限性。(2)“七千人大会”的召开及其意义P181-1821)1962年1、2月间,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中央、大区、省市自治区、地区、县五级的党政军领导干部七千余人与会,被称为“七千人大会”。毛泽东、刘少奇等对前几年的工作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并初步总结了经验。2)意义:这次会议对于恢复实事求是、民主精神和自我批评精神起了积极作用,在贯彻落实“八字方针”、推动形势迅速好转的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七千人大会”前后,中央开始对“反右倾”运动中受到错误批判的人进行甄别平反,摘掉了大多人的“右派分子”帽子。由于采取了一系列果断措施,国民经济得到比较顺利的恢复和发展。(3)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略)1963年至1965年,多数城乡发起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虽然对于解决干部作风和经济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起来一定作用,但把这些问题都作为阶级斗争或阶级斗争在党内的反映来处理,使不少基层干部受到不应有的打击。1965年(《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

      题》)简称“二十三条”又错误地提出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综合运用:4、(1)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历程P176-189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纠正“左倾”错误的努力;“反右倾”斗争的错误开展;国民经济的调整。2)文化大革命;全面内乱,“二月逆流”;林彪反革命集团及其粉碎;“四人帮”、“组阁”图谋的挫败;

      (2)“文化大革命”发生的社会历史原因P189-190“文化大革命”之所以发生并且持续十年之久,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

      1)我们党在迅速进入社会主义新的历史阶段之后,对于如何在一个经济文化不发达的国家进行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科学研究;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并没有完全搞清楚。2)由于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积累下了丰富的阶级斗争经验,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在观察和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遇到的新事物、新问题时,容易照搬过去的经验,把本不属于阶级斗争的问题看作是阶级斗争,仍然习惯于采取大规模群众性政治运动的方法去处理。这种脱离现实生活的主观主义的思想和做法,由于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中的某些设想和论点加以误解或教条化,反而显得有“理论根据”。这些都促成了阶级斗争扩大化错误的产生。3)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遭到严重破坏,致使党无法依靠制度的和集体的力量及时地发现并纠正错误。在中国共产党面临工作重心转向社会主义建设这一新任务因而需要特别谨慎的时候,毛泽东逐渐骄傲起来,逐渐脱离实际和脱离群众,主观主义和个人专断作风日益严重,日益凌驾于党中央之上,使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集体领导原则和民主集中制不断受到削弱以至破坏。再加上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使党的权力过分集中于个人,党内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现象滋长起来,这样也就使党和国家难于防止和制止像“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错误的发生和发展。

      (3)科学分析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所犯的错误P190在1956年到1976年,中国共产党所犯的错误,需要做具体的、历史的分析。1)中国共产党在犯严重错误的时候,其性质和宗旨都没有改变。在“大跃进”造成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时期,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依然具有巨大凝聚力。在“文化大革命”的特殊年代里,中国共产党保持着统一,社会主义制度的根基仍然保存,经济建设仍在进行,国家仍然保持统一,并在国际上发挥着重要左右2)党内外广大干部群众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对“左”倾错误的抵制和抗争,对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斗争,从未停止过,使得“文化大革命”的破坏性作用受到一定的限制。3)毛泽东在全局上坚持“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但也制止和纠正过一些具体错误。保护过一些党政军领导干部和党外著名人士,使一些负责干部重新回到重要的领导岗位。领导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对“四人帮”批评和揭露,使其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图谋未能得逞。始终警觉地维护国家的安全,并开创了外交工作的新局面。在“文化大革命”中,共产党维持着统一,社会主义制度的根基仍然保存,经济建设仍在进行,国家仍然保持统一都是同毛泽东的作用分不开的。

      三、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识记:1、(1)“两弹一星”P1921964年10月,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月,爆炸了第一颗氢弹。1970年4月,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P1931971年10月,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积极争取下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合法席位(3)“乒乓外交”与中美关系正常化P19420世纪60年代末,尼克松总统开始检讨美国的对华政策,毛泽东、周恩来敏锐地觉察到美方的变化,抓住时机发起了“乒乓外交”,实现“小球转动了大球”。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两国发表上海联合公报。同年9月,中日两国发表关于建交的联合声明,中美关系正常化。

      领会:2、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思考P194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这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

      简单运用:3、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两步走”战略P194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的“两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中国的经济走在世界前列。

      综合运用:4、(1)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P191-1941)基本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中“从无到有”的问题,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文化、医疗、科技等事业发展,初步满足了站世界1/4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文化、教育、文学艺术、医疗、科学技术方面等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就;3)国际地位提高,国际环境改善,抗美援朝的胜利,日内为国际会议和万隆会议的出席,极大的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际关系的公认的国际准则。20世纪70年代恢复了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打开了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大门。

      (2)毛泽东等老一代革命家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贡献及其意义P194-1951)在基本的指导思想方面,论述了必须实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基本思想,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阐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2)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提出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阶段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3)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问题上,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采取“两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战略目标,使中国的经济走在世界前列。

      4)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正确的观点。如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坚持工业和农业并举、重工业和轻工业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并举、大中小企业并举等“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正确解决好综合平衡的问题,处理好积累和消费、生产和生活的问题,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统筹兼顾,适当安排。5)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方面,毛泽东提出了许多正确的观点。如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动活泼的政治局面;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处理好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要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各项权利,尤其是人民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权利;社会主义法制要保护劳动人民利益,保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保护社会生产力。)6)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毛泽东提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7)在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方面,毛泽东提出必须加强国防、建设现代化正规化国防军和发展现代化国防技术的重要指导思想。8)关于加强共产党自身建设,毛泽东最早觉察到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战略的危险,号召共产党人提高警惕,同这种危险作斗争。十分警惕党在执政以后可能产生的种种消极现象。提出:共产党员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意义: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阐明的这些重要思想,把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和发展规律的认识大大地向前推进,为继续进行探索并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系统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篇九:党课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曲折发展

      文档从网络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关键字】教学

      第8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程标准】1.概述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史实,认识其历史意义。2.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我国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及其实质,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了解我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由于缺乏经验,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全国人民的努力,终于克服了困难,仍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了解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的史实及沉痛教训。过程与方法精选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建构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轮廓;组织小组教学,启发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以其讨论成果在班级交流;及时评价学生学习表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度时期。在这个时期,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难题。我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中取得的经济建设成就,为后来进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文化大革命长时间的社会动乱,造成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缓慢,拉大了中国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使中国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的机遇。【重难点突破】重点:过度时期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三大改造;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20世纪60年代的经济调整。

      1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从网络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难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三大改造的关系;经济建设中出现左的错误的原因和影响;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实质。

      【教学过程】

      导入;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共产党从国民党手里接收了一个贫困落后、千疮百孔的烂摊子,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形势。面对这种局面,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中国永远摆脱不了一个不堪负担的压力──即庞大的人口,没有一个政府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中共也无能为力,中国将永远是天下大乱。上海的一个资本家说:共产党军事上可以打一百分,政治上可以打八十分,经济上只能是零分,不依靠资本家,它无法管理复杂的社会经济。而毛泽东代表共产党人则作出这样的回答: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过度时期是指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个时期,也就是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期。

      社会资本主义国体

      政体

      新民主主义国体

      政体

      社会主义国体政体

      政治

      经济

      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资本主义私有制

      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

      独裁制

      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几个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私

      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国家人资本主义经济、农民

      民主集中制的共和国

      的个体经济、合作经济、国家资本主义

      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公有制经济为主体

      民主共和国

      ☆新民主主义的社会主要矛盾

      •

      1949年10月到1952年底:

      主要矛盾: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残余势力的矛盾

      主要任务: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的任务(主要是土地改革)

      •

      1953年到1956年:

      主要矛盾: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主要任务:三大改造,建立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2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从网络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一)为过度到社会主义奠基(1949—1952)1.政治上:巩固人民政权基本解放全国

      ——标志: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开展土地改革(1950—1952底)

      强调:土地改革后实行的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还是一种个体的土地私有制。抗美援朝运动(1950、10—1953夏)2.经济上:恢复国民经济

      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最主要)恢复经济的措施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恢复发展工农业生产。

      意义: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基础。(二)过度时期总路线和宪法的制定1.思想上:过度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的制定(1953年)内容:“一化三改”/“一体两翼”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说明:过度时期总路线对整个过度时期的估计是“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当时预计需要三个五年计划,加上建国初期三年恢复国民经济时期约需18年的时间。应当说过度时期总路线对这一过度的长期性和困难性是有一定准备的。过度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二是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而这两者的进行关系的同时进行。过度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提出后,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根据过度时期总路线的精神,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2.经济上:一五计划(1953——1957年)

      3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从网络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主要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3.政治上:1954年宪法

      为了推进我国的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1954年在全国人民普选的基础上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部宪法明确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因此,为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法律保证。

      (三)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参加合作社

      1.内容

      手工业--参加合作社

      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

      我国农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是:①土地改革后实行的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是一种个体的土地私有制。这种个体经济,分散、落后、很难抗拒自然灾害,也提供不了足够的商品粮。②个体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很不稳固,经常会出现贫富分化,导致农民出卖土地,使部分农民沦为赤贫,部分农民则可能成为新的富农,使剥削关系重新出现。③国家工业建设和城市发展需要大量粮食。个体农民生产的粮食易被粮商抢购和操纵,使国家征购粮食困难。个体农业难于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根源:小农经济束缚生产力发展)

      对手工业改造的原因:分散的小规模的手工业生产,不利于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不能适应工业化的要求。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原因: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所有制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

      项目农业、手工业方针积极发展、稳步前进原则自愿互利方法典型示范、逐步推广

      步骤农业互助组

      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

      \统购统销、加工订货、公私合营初级国家资本主义

      ↓

      ↓

      4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从网络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初级国家资本主义

      ↓

      ↓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概念解释

      国家资本主义

      资产阶级专政下的国家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直接控制某些企业。如官办或官商合办的银行、铁路、公用事业,工人受国家为代表的整个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

      无产阶级专政下的国家资本主义(无产阶级国家能加以限制和规定活动范围的资本主义)它不是为了资本家的利润而存在,而是为了供应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而存在。资本家利润占全部利润四分之一左右,四分之三是为工人(福利费)为国家(所得税)及为扩大生产设备而生产的。这种新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带着很大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是对工人和国家有利的。

      2.实质: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意义: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消灭了剥削制度,实现社会性质的根本变化;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成为中心任务。)

      4.局限:过急、过粗、处理不当,遗留了一些问题。

      ◆合作探究:在三大改造中,中国政府把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社会主义工商业,到了改革开放时期,为什么政府又允许发展私营企业呢?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特征,就是必须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并存的经济结构。私营经济是对公有制经济有益的补充。

      三大改造中一刀切的做法,违背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规律。

      ★小结: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怎样确立的?(1)基础的奠定:政治上,完成民主革命任务,巩固政权,取得和平的环境。

      经济上,国家财政经济的根本好转。

      5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从网络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2)路线、计划指导,法律保证:思想上:过渡时期总路线经济上:第一个五年计划政治上:1954年宪法(3)途径:三大改造。

      二、十年探索时期(1956年底至1966年)━曲折发展1.《论十大关系》的报告。1956年2.中共“八大”(1956年)①主要内容:A.基本国情;B.基本矛盾;C.主要任务。

      D.建设方针: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②意义:中共八大创造性地提出了正确的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的探索。在它的指引下,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开展起来。3.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①出现的原因: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高速度。②概况:1958年,中共八届二次会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的总路线。接着,党中央发动了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和以“一大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化运动。③影响:A.在经济建设中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起来。B.不但会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而且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C.导致我国出现了连续三年(1959━1961年)的严重经济困难时期。4.调整: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6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从网络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结果: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一定恢复和发展。

      ◆小结;十年探索时期主要可以分为三阶段

      初期

      →中期

      →后期

      1956—19581958—19651965—1966

      发展

      挫折

      发展

      三、“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劫难

      1.原因:“左”倾错误膨胀,干扰了国民经济建设。

      2.表现:

      “文化大革命”全面爆发以后,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的干扰和全方位的破坏。1967、1968两年的时间里,损失的工农业总产值超过一千亿元。李先念同志曾说过:“文化大革命”动乱十年,在经济上,只是国民收入就损失人民币500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基本投资的80%,超过了建国30年全部固定资产的总和。

      3.周恩来和邓小平对经济的整顿

      (1)周恩来整顿经济(1971—1973)

      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他提出批判极“左”思潮,使国民经济在1973年出现复苏的局面。

      (2)邓小平的全面整顿(1975年)

      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期间,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进行全面整顿,实质上是要纠正“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

      全面整顿取得的成绩使广大人民群众受到鼓舞,他们又重新看到了国家的希望。但随着邓小平再次被打倒,全面整顿被迫中断。

      ◆“文革”中经济建设还取得一定成绩的原因:并不是“文革”的成就,而是广大干部、群众坚决抵制“左”倾错误,周恩来、邓小平主持工作的经济努力的结果。

      7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从网络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小结: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积极探索、取得的成就、失误及其教训。

      1.探索:20世纪50年代,以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发表为标志,开始了对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探索,之后的1956年,中共八大就我国主要矛盾、主要任务、经济建设方针等问题作出了正确决定等都是我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积极探索。

      2.成就:在此期间,我国建成大中项目500余个,建立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工农业总产值增长近60%,建立了武汉、包头等钢铁基地,大庆、胜利、大港油田建成,1965年实现了石油的全部自给,铁路新建8000多公里,原子弹爆炸成功,研制出了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农村用电量增长70多倍等等。

      3.失误

      ①1957年的“反右”斗争严重扩大化了,修改了八大关于我国当前主要矛盾的正确论断。

      ②1958年确立了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并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③1959年又错误地开展了反右倾斗争,我国出现了三年经济困难,“左”的错误进一步发展,导致了十年的“文革”浩劫。

      4.出现失误的原因

      ①历史传统的影响。中国封建专制存在时间长,封建家长制思想很容易侵蚀党的机体,致使民主法制观念淡薄,出现盲目服从;在民主革命时期,党一直用阶级斗争学说来指导革命,用群众运动的方法解决问题,难以很快地转变观念。

      ②急于改变我国落后状况的主观愿望与经济发展的实际严重脱节。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很高,迫切需要尽快摆脱贫困落后的状况。

      ③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主要领导人对当时的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错误地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阶级斗争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想尽可能纯洁革命队伍。

      ④国际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对峙尖锐,于是想加速建设社会主义以便对抗资本主义。

      5.教训

      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

      8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从网络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②在社会主义制度建成后,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③搞经济建设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变革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的水平相适应,保持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④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阶段的阶级斗争问题,正确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防止阶级斗争扩大化。⑤必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民主,加强法制,反对个人崇拜和专断。

      此文档是由网络收集并进行重新排版整理.word可编辑版本!

      9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篇十:党课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曲折发展

      ================精选公文范文,管理类,工作总结类,工作计划类文档,欢迎阅读下载==============

      2014

      年3月26日

      成功的探索:中

      共八大①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和主要任务: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

      度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主

      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把中国

      尽快从落后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②1960年提出国民经济实行

      “、、、

      ”的八字方

      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综合平衡、

      稳步发展。③1962年起,经济逐渐恢复,

      并得到发展。.严重失误①1958年

      --------------------精选公文范文,管理类,工作总结类,工作计划类文档,感谢阅读下载---------------------

      ~5~

      ================精选公文范文,管理类,工作总结类,工作计划类文档,欢迎阅读下载==============

      的“大跃进”运动:以大炼钢铁为中心,浮夸风、追求高速度;使严重失调;

      ②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追求平均

      

    篇十一:党课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曲折发展

     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本章主要概述1956-1976年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这一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艰苦探索的历史时期。一方面共产党人积极务实,努力工作,全国人民满腔热情,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另一方面中共未对社会主义建设之路有完整地认识,这就使得这个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既有失误、挫折,同时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成绩与失误并存,即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本章主要内容:按照社会主义探索的历史进程分为两个阶段,1956至1966年是全面开始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曲折探索时期,期间面临的两大问题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论十大关系》的发表、八大提出的许多富有创造性的方针和设想、八字方针的提出和七千人大会的总结等都是这个时期正确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成果。而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反右派斗争等,是在曲折的探索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严重失误。但能有错必纠,时错时纠,经历了一段曲折发展的过程后,仍然取得了很大成就。1966年至1976十年文革,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的危害,是全局性的错误。不过这一时期,我国国民经济虽遭受巨大损失,但仍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第一节良好的开局

      本节的主要内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以及1957年前为建设社会主义进行的早期积极探索。

      本节的知识要点: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进行“第二次合作”的思考,《论十大关系》的内容、中共八大会议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长远指导意义。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进入了全面的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建国初期我国生产力水平落后,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是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艰巨事业。刚刚取得政权的中国共产党只能根据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的设想以及苏联的建设经验来建设新中国。但是学习苏联终究不能代替对本国建设道路的探索,苏联的经验也并不都是成功的。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全盘否定斯大林,在共产国际运动中引起极大震动,帝国主义也乘机掀起反共反社会主义浪潮。这促使中共中央重新审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客观形势要求中国共产党像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一样,领导全国人民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实行“第二次合作”,在实践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社会生产力,离开知识分子与科学技术是不可能的。1956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了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动员全国知识分子积极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起向科学进军的重大战略部署。

      二、早期探索的积极进展

      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我们不可能一下子掌握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又没有现成答案,苏联与其他国家的道路和模式不能完全适合我国情况,全靠我们自己在实践中探索。

      1、《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1

      从1956年开始中共中央领导人开始认真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进行了一次时间长、内容全又系统的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为借鉴,经中央政治局几次讨论,集思广益,最后由毛泽东总结概括,形成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关系”思想。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指出苏联经济体制的弊端,同时为了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概括提出了十大关系,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所面临的“十对矛盾”,它们实际是一对矛盾: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体制与中国国情的矛盾。《论十大关系》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领导人对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早期探索的开始。

      2、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

      中共七大以来的11年间,国内国际发生重大变化。中共八大的基本任务是总结“七大”以来的经验,团结全党和国内外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为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中共八大是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的意义在于提出和初步解决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许多重大问题。它明确指出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提出了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对新时期经济建设、民主建设和执政党建设指明方向,并制定了正确的路线和一系列方针政策。

      党的“八大”在中共党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由于历史条件限制,“八大”对阶级关系变化还有认识不够的地方,对社会主义建设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对焦躁冒进情绪反对不力等。

      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

      社会主义建立后,社会主义社会还有没有矛盾?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一直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在1956年的多事之秋,国际上,苏共二十大后相继发生波兰、匈牙利事件;国内接连出现工人罢工、农民退社事件。它表明社会主义仍然存在着矛盾,能否正确处理这些矛盾是关系到能否顺利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的大问题。

      中国共产党认真冷静分析后,对事件原因和形势作了比较客观的估计。基于这种正确的分析,毛泽东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一理论没有拘泥于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的现成答案,而是根据党民主革命实践和建国后头7年的新鲜经验,对重大理论问题进行了新的探索。

      4、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

      整风、反右派是1957年关系全局的两件大事。它们性质本来不同,但在实际进行中又搅在一起。1957年整风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发扬延安整风传统,加强执政党建设,提高党的素质和领导能力的重大举措。整风中积极听取党外群众的意见,绝大多数党外人士向党提出了宝贵建议,但也有个别人企图乘机否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毛泽东《事情正在起变化》的发表,表明整风指导思想发生变化。实际工作中向反右派斗争转变,对右派的判定愈来愈脱离实际,导致右派的数量和处理上严重扩大化。这种错误源于对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基本国情认识不够,毛泽东对右派进攻的形势估计脱离实际。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使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遭受了一次严重的挫折。

      第二节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本节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探索中出现的失误、对失误的调整以及对错误进行的科学分析。

      本节的知识要点:正确认识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错误、七千人大会的主要内容和意义、八届十中全会的基本内容、1959年“反右倾”斗争的严重后果、“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社会主义建设中失误教训的总结。

      2

      一、“大跃进”及其纠正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并不一帆风顺。在经济落后、困难重重的压力下和急于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推动下,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快是多快好省的中心环节。在它引领下相继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其共同特点都有着急于求成和夸大主观能动性等思想根源,但性质有所不同,前者主要表现在生产力发展方面盲目冒进,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高指标、高速度;后者主要表现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变革方面的盲目冒进,片面追求一大二公。结果,由于决策本身的某些缺陷以及执行中的巨大偏差,忽视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忽视经济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造成经济生活连续三年的严重困难。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问题日益暴露,毛泽东和中共中央觉察失误,连续召开一系列会议试图加以纠正。但是由于当时毛泽东等对错误的严重性还缺乏足够清醒的认识,纠正失误并没有触及左倾指导思想,即便已经确定的纠“左”措施,也远未完全贯彻落实。因此整个形势不但没有根本好转,庐山会议后期开始发动的所谓“反右倾运动”使形势进一步恶化。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存在的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左”倾错误给国民经济带来极大破坏和混乱,迫使中共中央正视现实,召开了庐山会议。会议期间彭德怀写信给毛泽东,提出从主客观方面总结经验教训,继续纠正“左”的错误。庐山会议由此而风云突变,由纠“左”转向反右。彭德怀、张闻天、黄克诚、周小舟被定性为“彭、黄、张、周右倾机会主义反党集团”。这主要由于他们要求总结“大跃进”、人民公社经验教训的深度和广度,超出了毛泽东所允许的限度和范围,是他不能同意和接受的。庐山会议的转向使纠“左”的进程中断,掀起了继续“跃进”的高潮,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带来严重后果。

      60年代初期,为克服“大跃进”造成的困难,对国民经济实行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说明中共中央对经济工作中的失误有所醒悟,并期望通过具体措施扭转局势。为此中共中央于1962年召开七千人大会初步总结“大跃进”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贯彻“八字方针”,促进国民经济好转。不过调整过程中,由于对盲目发动“大跃进”这一错误决策未能从根本上认识;相反,还指望稍加调整后重新实现“大跃进”,也就不可能全面正视和彻底纠正,所采取的措施并没有也不可能完全摆脱“大跃进”的轨道,以致经济形势不能迅速摆脱困境。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左”倾错误还有发展。

      二、“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1966年正当我国国民经济任务基本完成、即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文化大革命”发生,党和国家陷入一场延续十年之久的内乱。“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发动和领导,其主观目的是寻求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办法,探索中国自己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但他据以发动“文化革命”的主要论点则是完全错误。期间关于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社会主义阶级斗争理论和实践上的错误已发展到极为严重的程度,对我国阶级斗争形势以及党和国家的政治状况也作出完全错误的估计。个人专断、个人崇拜之风盛行。中共中央未能及时纠正这些错误,林彪、江青等又别有用心地利用和助长这些错误,导致“文化大革命”欲罢而不能。

      “文化大革命”的发难从文艺、学术、教育界开刀,这也是毛泽东把他赋予文化意义的原因之一。1965年11月上海《文汇报》发表姚文元批判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其批判超出学术范围,成为“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1966年5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十一中全会召开,标志“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

      1967年1月“文化大革命”进入以上海为起点的所谓“全面夺权”阶段。毛泽东认为

      3

      这是“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革命”。在全国掀起由造反派夺取中央、地方以及各行业领导权的狂暴行动。一些老一辈革命家进行了抗争,刘少奇、邓小平、彭德怀等一大批革命家和党员、干部、知识分子等遭到迫害打击。1969年中共九大召开,使文化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合法化。

      党的九大以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为争夺党和国家最高权力勾心斗角。林彪集团的阴谋篡权活动被毛泽东察觉后,决定铤而走险策动武装叛变,毛泽东、周恩来机智地粉碎了叛变,林彪及其死党乘飞机外逃,途经蒙古温都尔汗附近时机毁人亡。林彪反革命集团的形成及其策动的武装政变,是“文化大革命”推翻党的一系列基本原则造成的恶果,客观上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理论与实践的失败。

      周恩来在毛泽东支持下逐步进行整顿,但是毛泽东不允许从根本上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中共十大继续九大的错误,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结成“四人帮”,王洪文当上中共中央副主席。1974年“四人帮”利用所谓“批林批孔”运动把矛头指向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毛泽东严厉批评他们,并粉碎了“四人帮”“组阁”阴谋。周恩来病重,邓小平主持中央和国务院日常工作。

      1975年邓小平着手对各方面进行整顿。但是毛泽东不能容忍系统纠正“文化大革命”,又发动所谓“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全国再度陷入混乱。1976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天安门发生悼念周恩来、反对“四人帮”运动,毛泽东对此作出错误判断,并撤销邓小平职务。9月9日毛泽东逝世,在此关键时刻中共中央政治局毅然粉碎“四人帮”,结束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灾难。

      三、严重的曲折,深刻的教训1、探索中的失误

      1957年以来中共所犯错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是中共在独立寻找自己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发生的。产生这些错误的原因不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所造成,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完全可以纠正这些错误。

      2、犯错误的原因

      社会主义运动历史不长,社会主义国家历史更短,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有些已经比较清楚,更多的还有待于继续探索。中共过去长期处于战争和阶级斗争环境,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缺乏思想准备和科学研究,容易把不属于阶级斗争问题看作阶级斗争,把党的领袖对马克思主义著作中某些设想和论点加以误解或教条理解,把阶级斗争扩大化误当成保卫马克思主义纯洁性。斗争方法习惯于过去急风暴雨式群众运动,此外中苏论战挑起的国家争端,导致国内阶级斗争扩大化深入到党内,很难抵制毛泽东提出的一些“左”倾观点。

      党在面临工作重心转向社会主义建设这一新任务而需要特别谨慎时,毛泽东的威望也达到高峰。他逐渐骄傲起来,逐渐脱离实际和群众,主观主义和个人专断作风日益严重,日益凌驾于党中央之上,使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集体领导原则和民主集中制不断受到削弱以至破坏。

      3、用科学的态度对错误作具体分析

      我们党敢于正视和纠正自己的错误,有决心和能力防止重犯过去那样严重的错误。在“文革”的特殊年代,毛泽东多次要求全党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在犯错误时,制止和纠正过一些具体错误,保护过一些党的领导干部和党外著名人士。党的干部绝大多数是忠于党和人民的,受打击和迫害的各阶层绝大多数没有动摇热爱国家和社会主义的信念。正由于此,使“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受到了一定限制,国民经济虽遭巨大损失,仍取得进展。

      第三节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

      4

      本节的主要内容: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以来取得的建设成就、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结果。

      本节的知识要点:建设中取得的成就、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成果。

      一、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从“一五”时期到1976年的20多年,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打基础的重要发展时期。尽管经历了严重挫折,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仍然比较快。最大的建设成就是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中“从无到有”的问题,为中国以后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物质技术基础。

      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党和政府十分关心人民生活,把满足人民基本生活需要作为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通过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提倡科学种田、较大幅度提高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初步满足占世界1/4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文化建设方面,扫除文盲、推广普通话,加大教育投资。新中国在核技术、人造卫星和运载火箭等尖端科技领域也取得一系列重要成就。

      三、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

      新中国建立后,在独立自主基础上,积极争取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支持,发展同西方国家的民间外交关系,1964年实现中法建交。抗美援朝及随后召开的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极大提高了国际地位。同紧邻的亚洲国家也妥善解决了边界问题,支持越南和亚非拉地区的民族解放。1971年取得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日趋正常化,1972年中日两国发表建交的联合声明。到1976年同中国建交的国家增加到111个,国际环境大为改善。

      四、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的概括提出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党人在创建新中国和探索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制度,作出了一些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创造。探索刚起步时毛泽东就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基本思想,此后在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共产党自身建设等方面阐述了若干重要原则。

      5

      

    篇十二:党课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曲折发展

     在执政的条件下党容易产生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等错误倾向更需要采取整风的办法来加以解决根据中共中央的设想这次整风应当是一次即严肃认真有和风细雨的思想教育运动是一次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自我教育运动通过发动群众向党员和党的各级组织提意见帮助党来纠正官僚主义等问题

      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的曲折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B2.B

      6.C7.C

      11.C12.D

      16.B

      17.C

      3.C8.D13.C

      18.B

      4.D9.B

      14.A19.C

      5.D10.C15.B

      20.A

      二、多项选择题

      1、ABD

      2、CD

      6、ABCD7、ABCD

      3、AD8、AB

      4、ABD9、ABCD

      5、ABC10、AB

      三、简答题

      1、简述毛泽东提出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的思想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标志着中国进入开始全面建设社会

      主义的历史阶段。中国已经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又是一个经济文化落后、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并没有现成的道路可循,必须在实践中进行艰苦的探索。

      1956年4月初,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毛泽东提出:我认为最重要的教训是独立自主,调查研究,摸清本国国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制定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毛泽东提出的关于实行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的任务,为探索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基本的指导原则。

      2、简述《论十大关系》从1956年初开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的社会主

      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为准备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刘少奇等领导人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工作。在

      听取汇报的基础上,毛泽东逐渐形成《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思路,并先后在4月5日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5月2日最高国务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这十大关系,围绕一个基本方针,即:“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成为9月召开的中共八大的指导思想。

      《论十大关系》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经济方面和政治方面提出了新的指导方针,为中共八大的召开作了理论准备。

      3、简述1957年整风运动1957年4月27日,中共中央下发《关于整风运动得指示》,指出:由于党

      在全国范围内处于执政地位,有必要在全党进行一次但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

      采取整风运动的办法来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创造。在执政的条件下,党容易产生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等错误倾向,更需要采取整风的办法来加以解决,根据中共中央的设想,这次整风应当是一次即严肃认真有和风细雨的思想教育运动,是一次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自我教育运动,通过发动群众向党员和党的各级组织提意见,帮助党来纠正官僚主义等问题。

      这场运动采取开门整风的形式。各级党组织纷纷召开座谈会和小组会,听取党内外群众的意见,迅速在全社会形成一个“鸣放”的高潮。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真诚的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加强党外人士对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批评、监督,进一步密切党同群众的关系。进行整风是中共八大路线的继续和发展,使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成果。

      4、简述“七千人大会”1962年1、2月间召开的扩大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即“七千人大会”。在三年调整时期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当时,调整初见成效,但困难依然很大,党内的高级干部对形势和问题的看法还很不一致。为了统一思想,会议采取充分发扬党内民主的做法。来自中央、大区、省市自治区、地区、县五级的党政军领导干

      部七千余人,围绕讨论和修改刘少奇1月27日向大会提交的书面报告,畅所欲言,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毛泽东在讲话中着重阐述了民主集中制的极端重要性,并带头做了自我批评。这次会议恢复和发扬了党内的民主精神和自我批评精神,统一了全党的认识,对全面贯彻国民经济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起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5、简述邓小平1975年的全面整顿1975年四届人大之后,邓小平在毛泽东的支持下,全面主持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日常工作。邓小平以巨大的革命魄力和卓越的领导才干,开始了对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全面整顿。整顿首先是从军队开始的。而经济领域的工作首先是从整顿交通运输入手,随后深入到整个工业领域。在此期间,农业、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也大力进行了整顿。而各项整顿的核心是党的整顿,重点是整顿各级领导班子。党组织的整顿,表明整顿工作的深化。邓小平主持的全面整顿扭转了“批林批孔”运动造成的国民经济停滞和社会动荡局面,使国民经济工作趋于正常,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形势开始有了明显好转。这次整顿实际上是后来拨乱反正的预演。6、简述中共八大的主要历史功绩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来;我们还必须为解放台湾、为彻底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最后消灭剥削制度和继续肃清反革命残余势力而斗争,但是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虽然还有阶级斗争,还要加强人民民主专政,但其根本任务已经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在经济建设上,大会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在政治建设上,提出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使党和政府的活动做到“有法可依”和“有法必依”。在执政党建设上,强调要提高全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水平,健全党内民主集中制,坚持集体领导制度,反对个人

      崇拜,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在大会发言中,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中共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它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四、辨析题1、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还存在着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敌我之间的矛盾是对抗性的,必须用专政的办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只能用民主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解决。必须区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2、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是正确的和必要的在1957年开展的整风运动中,人们提出的各种意见的大多数是诚恳地。但

      也确有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乘机向党和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发起进攻。6月8日,中共中央发出组织力量反击右派分子进攻的党内指示,《人民日报》同日发表题为《这是为什么?》的社论。全国规模的群众性反右运动全面展开。对极少数右派分子的进攻实行坚决反击,是完全正确的和必要的。在涉及重大政治原则的大是大非问题上如果不能旗帜鲜明,就会造成思想上和政治上的混乱。这方面党取得经验,是宝贵的,有长远意义的。但是反右派斗争被严重的扩大化了。到1958年夏季运动结束时,全国划定的右派分子达55万人,其中决大多数属于错划。许多党的干部和有才华的知识分子由此受到长期压抑和打击,这不仅是他们个人的损失,更是党和国家整个事业的严重损失。在运动中采取的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的错误斗争方式,也时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反右倾斗争严重扩大化的一个重要影响,是1957年10月至11月召开的中共八届三中全会开始改变党的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认为当前国内的主要矛盾仍然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后来召开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确认了这个判断。这一理论上和指导思想上的失误造成了长时期的严重后果。

      3、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是符合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的总路线。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这条总路线及其基本点,正确的一面,是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国家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其缺点是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总路线提出的“多快好省”四个字,本来是相互制约的,但在宣传中和实际工作中片面地突出了“快”字,提出“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

      4、社会主义社会建成后,社会基本矛盾就消失了。矛盾时普遍存在的,在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充满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但是这些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不断得到解决。

      5、人民公社的基本特点是“政社合一”。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的体制,其基本特点被概括为“一大二公”。所谓“大”,就是规模大,原来一二百户规模的农业生产合作社被合并成拥有四五千户甚至一两万户的人民公社;所谓“公”,就是公有化程度高,原来经济条件下各不相同的农业生产合作社被合并后,主要财产归人民公社所有,收入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和分配。它严重地脱离了农村的生产力水平,致使“一平二调”之风泛滥,损害了广大的社员和小集体的利益。

      五、论述题1、试述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取得的成就和探索的成果。

      中国从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以来,尽管经历过严重的曲折,还是取得了重大的显著的成就,这主要表现在:(1)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基本建立。一是经济发展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1952年到1978年,工农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为8.2%,其中工业年均增长11.2%。谷物和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在世界上的排名明显提前。

      二是从根本上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基本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中“从无到有”的问题。(2)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一保障了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通过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提倡科学种田,较大幅度的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二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平,扫除文盲、大力推广普通话,并加大对小学、中学和高等教育的投资。文学艺术工作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文艺方针的指引下,仍然取得了不少的成就。医疗事业也得到蓬勃发展。新中国高度重视发展体育事业,提出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前人民体质”的指导方针。(3)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科技成果。新中国在核技术、人造卫星和运载火箭等尖端科学技术领域,取得一系列重要的成就。先后制定了两个科学技术长远发展规划。(4)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新中国在成立初期,一面奉行独立自主基础上的“一边倒”政策,积极争取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中国国内建设与外交工作的支持、援助;一面不失时机发展同西方国家的民间交往。1950年至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以及随后召开的日内瓦国际会议和万隆会议,极大的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同印度、缅甸等国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更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公认的国际准则。(5)探索中形成了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2、试述在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及其对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影响。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创建新中国和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逐步形成或进一步完善了具有中国特带你到俄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在此基础上,毛泽东的等领导人作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创造。

      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有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成的时间。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越目标和步骤,毛泽东强调: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大力推进中国的现代化事业。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越目标,是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国。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毛泽东提出,要实行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方针,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

      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方面,毛泽东提出,要把“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把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作为努力的目标;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坚持人民民主,尽可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处理好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

      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毛泽东提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对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实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在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方面,毛泽东提出必须加强国防、建设现代化正规化国防军和发展现代化国防技术的重要指导思想。

      在执政条件下加强共产党自身建设方面,毛泽东最早觉察到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战略的危险,号召共产党人提高警惕,同这种危险作斗争。同时,他又十分警惕党在执政以后可能产生的种种消极现象。为此,他提出:共产党员必须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这些理论原则或者被邓小平理论所继承,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为邓小平理论所吸收,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源。而探索中所经历的曲折,也从正反两方面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六、材料分析题1、(1)重工业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点。这是因为重工业是生产资料的部门,

      是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是现代生产力的基本物质条件。重工业的发展能为农业、轻工业的生产提供先进装备,因此生产资料生产要优先发展。

      在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上,我们并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因为我们对农业和轻工业是比较重视的,保证了工业发展所需要的粮食和原料,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货币和物价稳定,没有发生像苏联、东欧那样由于没有处理好重、轻、农的关系而产生的严重问题。

      (2)毛泽东所说的“没有执行,或者说是没有很好地执行”,是针对“大跃进”中“以钢为纲”,破坏了重、轻、农的比例关系,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很大的危害。在反思这一失误的基础上,毛泽东再次提出要正确处理重、轻、农的关系,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明确以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为序安排国民经济。

      2、(1)当时党的在指导经济建设上的方针:即反保守,又反冒进。重点在反对当时出现的冒进倾向,这为八大制定“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作了准备。

      (2)和材料1相比,材料2表明当时的经济指导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强调提早实现农业发展纲要草案的指标,显示了快速发展农业经济的思想,揭开了“大跃进”的序幕。

      (3)八大二次会议认为八大制定的反冒进方针导致了国民经济发展的低潮,1957年提出的高指标推动了经济建设高潮的出现。在这种认识下,第二个五年计划抛开了八大制定的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使经济建设上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

      

    篇十三:党课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曲折发展

     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过渡时期(1949—1956)1、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

      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2、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53—1956)(1)背景

      ①到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工农业产值和主要产品产量均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为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②1953年,党公布过渡时期的总路线:③目的: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2)过渡时期总路线

      ①内容: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简称为“一化三改”。②特点: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3)“一五计划”

      (1)背景:①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949—1952),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条件;②工业基础薄弱,门类残缺不全。

      (2)内容(任务):一化三改①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生产力②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变革生产关系(3)实施时间:1953——1957年(4)特点:①优先发展重工业;(优先原因:巩固政权的需要;借鉴苏联成功的经验;旧中国重工业基础薄弱。)②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生产力)与社会主义改造(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5)一五计划的成就:①在东北建设重工业基地。如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②同时,在1956年实现了三大改造,完成了对生产关系的变革。(4)作用:一五计划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4)“三大改造”①时间:1953—1956年。②过程:●农业: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合作社——高级农业合作社;●手工业:同农业类似;●资本主义工商业:低级国家资本主义——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公私合营)。③实质: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④创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赎买政策,进行和平改造。⑤意义: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④问题:改造后期,存在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等缺点,给社会发展遗留许多问题。⑤请注意:在过渡时期,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包括国营、集体、个体经济,以及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到1956年,随着三大改造完成,公有制成为我国唯一的经济基础。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1)《论十大关系》(1956年):标志着中共探索本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2)中共“八大”(1956年):①主要内容: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需要

      之间的矛盾(实质: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提出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②主要任务: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③意义: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但由于犯了一系列“左”倾错误,“八大”的路线没有正确的贯彻执行。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①特点: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②影响: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一次严重失误。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群众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出现三年经济困难。

      (4)“八字方针”(1960年):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到1965年,国民经济基本得到恢复。

      (5)十年探索的成就:①特点:虽然遭到严重挫折,但仍然取得很大成就。②主要成就:建成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石油实现自给,靠“洋油”过日子的时代宣告结束。三、“文革”十年(1966--1976)

      (1)影响:国民经济造成严重破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中国失去一次宝贵的发展机遇。(2)两次好转:①1971年,林彪集团被粉碎后,周恩来主持工作。经过两年的调整和整顿,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②1975年,周恩来病重。邓小平主持工作,对国民经济进行整顿,经济迅速回升。

      ★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1、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2、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3、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不能急于求成,片面追求高速度4、保持社会安定团结,及时抓住发展机遇。

      

    篇十四:党课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曲折发展

     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生动的图片文字资料来带领学生走入那一段历史,在教学的过程中涵育历史核心素养。二、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了解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历程和伟大成就,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教训;理解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了解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2、教材分析本单元时间范围为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文革结束1976年。从1949年第一届政协、开国大典新中国的成立到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以及从56年开始在中国探索如何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艰难历程,这期间既有磨难错误,如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和十年文革浩劫,也有一些成就,比如国防军事、外交突破和工业化成果。教材内容紧凑,从政治经济到国防军事无所不包,时间跨度也大,56年到76年整整20年。相关内容学生不是没有基础,比如初中教材相关内容就有如下介绍

      初中教材

      高中新教材

      对比看出,高中新增加了这些内容:八字方针、“四个现代化”、三线建设70年代外交事

      业的新成就。其中七千人大会、“四个现代化”、三线建设、社会主义建设探索阶段的英雄

      模范人物这些内容也是人教版历史书上之前没有涉及到的。

      与现行高中教材相比,新教材既保留了一些原有特点,又增加一些新的亮色:

      比如“史料阅读”、“历史纵横”、“学思之窗”增加了大量的原始史料研读;“学习聚焦”、“思

      考点”和“问题探究”则引发学生更多思考;大量生动图片和照片的提供,也为历史事件、任

      务增添了很多生动的色彩。大量关于事件的叙述和介绍,更少对历史事件盖棺定论的结论性

      总结也是新教材区别于传统教材的典型特点。

      三、学情分析

      笔者所在中学,相对而言学生基础较好,但因为初中社会学科开卷考试,历史基础并不扎实,知识储备也有待加强;00后出生的这一代人,从小沐浴在改革开放带来的富足、开放的社会环境中,社会主义于学生而言更加像是一个飘渺而遥远的概念,意识形态色彩淡化,对资社两种社会形态既无积累且无感知经验可言,而本课内容恰恰是在一个意识形态极其浓厚,左右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走向的大背景中。尽管环境确实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学生思维活跃,视野开阔,愿意接受和探索新知识领域,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理解能力,这都是引领学生走近这一段共和国历史的有利条件。。

      结合学生学情,本课内容需要进行一些整合,分类进行归纳,既让学生明白共和国建设的不易,同时感受激情燃烧岁月中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奉献的崇高理想。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等左倾错误形成的原因、表现、影响;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成就;

      教学难点:左倾错误的原因及教训;社会主义概念的深化理解。五、教学设计思路

      【导入】王进喜、雷锋、焦裕禄、钱学森、李四光照片。讲述雷锋故事。师:大家知道他们是哪个时代人吗?为什么那个时代会涌现如此多的英雄模范人物?让我们共同走进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从学生熟知的人物入手,带入时代感,激发学生的兴趣,走进一段未曾熟悉的历史。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师:大家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建立。建立后为改变中国落后的社会现状和实现共产主义的额伟大理想,建国初期,做了哪些重要的工作?生:巩固人民政权,进行土地改革,“米棉之战”和“银元之战”稳定全国的金融和物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从1953年开始,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并举,一五计划的实行和三大改造的完成,使得中国在1956年确立起公有制,从而进入社会主义社会阶段。师:总结的非常好。我们可以从这个简图结构看出中国在探索向社会主义转型中做了这些工作。社会主义这种制度在人类历史上才100多年历史,虽然有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做了理论指导,然而实践方面可借鉴的经验却并不多。右图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做法,大家看看有什么不一样?

      生:好像中国基本上就是模仿苏联的斯大林模式。师:是的。斯大林模式是苏联30年代在领导人斯大林的主导之下完成的,虽然从现在来看有很多缺点和潜在的危害,但当时短期内打造了强大的苏联,并给与了苏联以一定的实力存储在二战中经受住了来自法西斯德国的挑战。苏联是在一种国力十分落后的国情下进行社会

      主义建设的,这一点与中国国情非常相似。我们有理由相信正是这样共同的背景促使中国向苏联老大哥学习和一边倒。

      这是蜜月期的中苏关系年代中,铺天盖地宣扬中苏一家亲的宣传画。不出意外的话,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会沿着这条轨道一直前进下去。然而1956年苏共二十大发生了一件出人意料的大事情。(展示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做秘密报告的图片)在苏共二十大上,苏联信任领导人赫鲁晓夫事先未曾通知情况下做了一个秘密报告,对斯大林进行了全盘批判,否定苏联的农业集体化、工业化、大清洗、领袖崇拜等内政外交几乎所有的做法。中国猝不及防,虽然很多方面表示对赫鲁晓夫报告的赞同,比如大清秀、领袖崇拜等等,但是在经济领域我们正在大张旗鼓的建设行为却被学习效仿的榜样对象自己否定了,接下来该怎么做呢?看样子只能自己摸着石头过河。大家阅读教材,看看中共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摸索中发生了哪些事情?完成下面的大事年表。

      师:我们可以看到从56年到76年这20年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过程中中国走了很多的弯路,也取得了一些成就。走的这些弯路就是左倾错误越来越严重,最后深陷文化大革命的泥沼之中,给国家带来巨大的伤害。那么这个左倾错误是怎样发生并一步步加剧的呢?(展示“中共八大”图片)

      师:八大对中国的分析和任务的制定有问题吗?学生:符合实际,是正确的。师:非常好,八大是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开端。沿着这条道路继续走下去的话,或者中国78年改革开放的成果更早就能在中国实现。然而一定时期的国家建设总是不能背离大的国际环境背景。师:受苏共二十大影响,1956年,波兰和匈牙利发生的群众走上街头抗议当局的骚乱。波兰事变得以和平解决;而匈牙利的抗议活动演变成为无法控制的动乱,苏军的坦克开进了布达佩斯,事变才得以结束。但是这两个事件并没有让毛泽东总结教训,反而让毛泽东感觉到,社会主义阵营面临整体性危险,社会主义政权有被颠覆的危险,中共必须维护社会主义的稳定和团结。毛泽东开始认为那些主张收缩计划、允许自由贸易的思想是修正主义,都背离了社会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坚信,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先进的生产关系,将大大解放生产力,无需市场和商品的补充。但毛泽东又不愿意完全效仿斯大林模式,经过思考,毛泽东认为他找到了比斯大林模式更快更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大跃进”。(展示幻灯片)

      师:在1957年的莫斯科会议上,赫鲁晓夫提出15年赶超美国的目标,强烈地刺激了毛泽东,他立即宣布了中国15年内“赶超英国”的目标,虽然公开口号是英国,其实目标是美国,还有苏联。1958年5月,中共八届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在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思想影响下,“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紧接着,为了适应“大跃进”全民动员的需要,同时也出于对共产主义社会的追求和向往,人民公社化运动也接着开展了起来。

      人民公社的“一大”,是指规模大,一般都有4000多户;也指经营范围大,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二公”:指通过收回农民的自留地、家禽家畜等,同时分配上大搞平均主义实行公共食堂,集体劳动,提高公有化程度。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核心是双重超越:用全民动员的办法创造经济增长奇迹,赶超英美(生产力极大发展);通过建立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超越苏联为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一种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新模式。所以在这样背景之下,一场轰轰烈烈不遵守生产规则的大生产运动拉开帷幕。展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相关图片。总结特点。

      这样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恶果呢?展示图片。师:1960冬天,中共中央决定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八字方针的关键在于“调整”。调整包括经济领域的农轻重比例问题,以及政治领域的生产关系问题,如有限度地恢复自留地、家庭副业和农村市场,缩小人民公社规模,解散公共食堂,实行供给制,部分地区允许农民分田单干。等等。经过共同努力,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1956年—1966年也取得了一些成绩。1962年的七千人大会(设计意图:左倾错误的进一步恶化的重要事件)

      师:1962年七千人大会的直接动因是由中央安排1962年粮食征购任务引发的。粮食问题是困难时期中央和地方博弈的焦点。三年的大跃进,造成全国粮食和其他生存必需品的严重短缺,1961年还有许多地方的农村继续发生人口非正常死亡,城乡都出现了零星但非个别的骚动。中央为了维护全国的稳定,保护城市安全,从调整大局和国家形象出发,不得不向地方硬性摊派任务,多征100多亿斤的粮食。如再提供100多亿斤的征购粮,势必要挖到老百姓的保命粮,实难落实。所以,各级干部对执行上级指令,再没有了以往的盲目热情和积极性。中央对这种政令不畅,地方各行其是的情况十分恼火,严厉批判分散主义、本位主义。

      中央想通过这次大会,加大集中统一、反对分散主义的力度,一竿子插到底落实征购任务;各大区想通过这次大会,让中央一起做下面干部的工作,在落实征购任务时,能够给自己分担些责任。毛泽东提出,一个县也是小天地。中央工作会议扩大到县委书记。

      毛泽东在会上作了自我批评,并承担了责任,说“凡是中央犯的错误,直接的归我负责,间接的我也有份,因为我是中央主席”。在毛泽东带动下,不少同志在大会上也做了自我批评。会议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以来党在经济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大会在贯彻不抓辫子、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三不主义”的基础上,发扬了党内民主,开展了广泛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会议前后还为“反右倾”中被错误批判的大多数同志进行甄别平反。这次会议,使大家的心平了、气顺了。

      但是会上还是出现了一些使形势恶化的不和谐声音。林彪弹出的一串不和谐音,大肆颂扬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在谈到缺点时,他提出了“付学费”的荒谬说法———“我们这几年在物质方面有所减少,这种减少,就像学生上学付学费一样,学出来以后,作用就很大了。”更引人注目的是他别有用心的一套说法“:事实证明,这些困难,恰恰是由于我们有许多事情没有按照毛主席的指示、毛主席的警告、毛主席的思想去做。如果听毛主席的话,体会毛主席的精神,那么,弯路会少走得多,今天的困难会小得多……我深深的感觉到,我们的工作搞得好一些的时候,是毛主席思想能够顺利贯彻的时候,毛主席的思想不受干扰的时候……”。

      接下来的十年只能称作“灾难性的十年”了。60年代中期,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毛泽东错误地认为党和国家已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于是发动了文化大革命,希望通过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将权力从所谓的“走资派”中夺取回来。国家工作的重心也完全转移到以阶级斗争为纲。

      这次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正常的生产和社会秩序也出现严重混乱。

      材料:文革期间,我国国民经济损失约500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基建投资的80%,超过了建国30年全国固定资产的总和。

      ----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回头看这一段历史,我们不胜唏嘘,为建成一个人人平等、富足的理想社会,我们走了很多弯路,也给我们留下很多经验教训。同学们觉得我们应该有哪些教训要吸取?生:①社会主义建设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②经济建设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③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④要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师:这一段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岁月,有很多经验值得反思,但中国人民的建设热情也为这个新生的国家带来了新鲜的动力,取得一些成就。

      展示图片:根据教材总结

      (展示图片)

      师:激情燃烧的岁月,中国人民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生产建设之中,三线建设就是一个典型。材料:

      也许您不知道三线建设,但是您也许知道成昆铁路,攀枝花钢铁集团,酒泉航天中心,西昌航天中心,葛洲坝水电站和中国第二汽车厂这些中国响当当的企事业单位名字。这些,都是三线建设的直接或间接的产物。

      也许您不知道三线建设,但是您也许看过《青红》,看过《我11》,看过《山楂树之恋》。这三部电影的背景,就是三线建设。在三线地区拔地而起了1100多个星罗棋布的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它形成了中国可靠的西部后方科技工业基地,初步改变了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布局,带动了中国内地和边疆地区的社会进步。

      ——(徐有威: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小三线’”建设资料整理与研究首席专家;陈东林: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经济所研究室研究员)

      师:三线出于毛泽东的战略构想,他把全国由沿海、边疆地区向内地收缩,划分前线、中间地带和后方三类地区。简称为一线、二线和三线。三线建设,是指20世界60年代,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核心,大规模国防、科技、功业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当然,这只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而已。

      除了献身一线建设的工人之外,我们也不要忘记这些平凡或者伟大岗位上的英雄模范,他们向我们真实地展示了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并且蕴含了无限的力量。向他们致敬。共和国的前辈们给了我们立下光辉的榜样,也鼓舞我们这一代人继续前行。

      六、板书设计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及教训成果

      七、教学反思本课时间跨度大,涉及各方面事情比较多,必须进行大胆取舍,详略分布有所布置。

      我的课堂设计主思路主要基于两点:社会主义建设如何一步步走向左倾并滑向文革的深渊,其中可以吸取哪些经验教训。在热火朝天的大建设年代,又有哪些可歌可泣的建设者值得我们铭记?铭记住什么?也许因为时间的关系,可能想要面面俱到而最后达不到理想效果,需要进一步反思总结。

      

    篇十五:党课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曲折发展

     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中国共产党人在1956年至1957年的早期探索中对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理论建树?(1)提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为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

      设道路,提供了基本的指导原则。(2)提出“向现代科学进军”的口号,制定了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开始乐向世

      界科学技术先进水平的进军。(3)《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

      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经济方面(这是主要的)和政治方面提出了新的指导方针,为中共八大的召开做了理论准备"

      (4)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中共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它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中共八大后,中国共产党往探索中又提出一些重要的新思想,如"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等。

      (5)《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它创造性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6)进行整风和提出建设"六又"政治局面等思想是中共八大路线的继续和发展,是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成果。

      2、怎样认识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重大意义?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是了不起的巨大成就,是中国人民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英勇奋斗的伟大成果,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体现,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它为我们继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开拓了可以依靠的阵地,为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奠定了初步的物质基础。

      随着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形成,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门益明显,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工业部门不仅为改善人民生活提供了大量的日用消费品,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和国防建设提供了大批燃料、动力、原材料和技术装备,而且还为出口提供了相当数量的产品,它使中国在赢得政治上的独立之后赢得了经济上的独立。

      集中统一的经济管理体制,在当时物质缺乏、经济基础薄弱的条件下,起到了积极作用。它有利于把有限的资金、物力和技术力量集中起来,保证重点建设项目的完成,为中国以后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物质技术基础

      3、为什么说毛泽东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者?怎样正确认识和评价毛泽东的

      历史地位?

      毛泽东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者:(1)关于我国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探索A、基本国情:中国是个大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落后,生产力不发达,也很不平衡,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B、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制度还需一个完善和巩固的过程,并且认为这个过程的时间很长,任务也很艰巨。

      (2)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方面的探索。毛泽东提出,要把“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作为努力的目标;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坚持人民民主,尽可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处理好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各项权利,让人民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社会主义法制要保护劳动人民利益,保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保护社会生产力。

      (3)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的探索。毛泽东提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对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实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方针;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要实行政治和经济的统一、政治和技术的统一、又红又专的方针;知识分子在革命和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要建设一支宏大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要向科学进军,不能走世界各国发展科学技术的老路,而应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努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4)关于在执政条件下加强共产党自身建设方面的探索。毛泽东最早觉察到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战略的危险,号召共产党人提高警惕,同这种危险作斗争。同时,他又十分警惕党在执政以后可能产生的种种消极现象。为此,他提出:共产党员必须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自觉地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人民服务,依靠人民群众行使这个权力,并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必须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平等待人;必须防止在共产党内、在干部队伍中形成特权阶层、贵族阶层,坚决地反对党内和干部队伍中的腐败现象;必须切实解决“培养无产阶级的革命接班人”的问题。

      (5)关于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方面的探索。毛泽东提出必须加强国防、建设现代化正规化国防军和发展现代化国防技术的重要指导思想;还提出国防建设要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

      局的方针,并为巩固国防制定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积累了军事斗争同政治斗争、外交斗争相结合的独创性经验。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阐明的这些重要思想,为党继续进行探索并系统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所以,薄一波同志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始于毛,成于邓”。胡绳同志也曾经指出:毛泽东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者,“他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抗拒来自国外的强大影响和强大压力,从而发动并且坚持进行这种探索。所以毛泽东作为这种探索的开创者的历史功绩应当用最浓的笔墨记载在史册上。”

      正确认识和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A、毛泽东的一生来看,他不愧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B、他为我们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作出了重大的贡献。C、他的后半生,领导党和人民抵御来自国外的威胁和压力,维护了国家的独立,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进行了探索。这些重要的历史功绩和探索的首创精神,是应该充分肯定的。D、他在探索过程中发生的错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这样严重的错误,使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走了大的弯路,这是应该引为沉痛教训的。E、全面评价毛泽东的一生,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是不可磨灭的。

      

    篇十六:党课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曲折发展

     第六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要求:了解或掌握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整风运动;反右派斗争及其扩大化;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庐山会议”;“反右倾”斗争;1959年至1961年的严重困难;“八字方针”;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

      2.能力要求:分析和归纳十年探索时期党和政府的正确方针政策和失误,总结这一历史时期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探索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一个十分艰巨的过程,探索中难免会有曲折。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按经济规律办事。十年探索中,由于中国共产党缺乏经验和认识上的不足,出现了重大失误。但是,我们看到中国共产党勇于正视自己的错误,实践证明,她也有能力解决探索中的问题,纠正自己的错误,并领导中国人民取得巨大成就。

      课时安排1.5课时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1)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是重点。“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的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精力解决这个矛盾,发展社会生产力。“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提出的很多方针和设想是富于创造性的,它为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2)十年建设的成就是重点。

      2.难点分析:正确认识十年探索中的失误和曲折是难点。由于中国共产党缺乏经验和认识上的不足,十年中走过的是一条艰难、曲折的道路,甚至出现了重大失误。但是,我们的党能够正视困难、纠正错误,这充分说明了我们的党是一个有生命力的、伟大的党,所以她能够领导中国人民战胜困难,不断前进。

      课堂教学设计

      师: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们称之为过渡时期,即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期。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起来,由此,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这一阶段,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历史任务,是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我们把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十年左右的时间,称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年探索。(板书第六章课题)

      师:(要求学生快速阅读教材,把教材中提到的重大历史事件找出来并按时间顺序写在笔记本上,可以互相议论,教师巡视并解答学生提出的个别问题)

      生:(按教师要求阅读和摘录教材内容)师:(请部分学生汇报结果,并由其他同学修正、补充后,教师简评)我相信同学们对其中一些历史事件一定会有所了解,哪位同学为大家谈谈?(对学生进行引导并给予鼓励)

      生:(部分学生发言)

      师:(简要评价和总结,激疑启思)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第一步,就是制定经济建设的方针。

      一、经济建设方针的确定——中共八大的召开

      1.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判断

      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新中国成立初期,即过渡时期,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生:(思考回答问题)

      师:中共八大对当时国内主要矛盾作了怎样的判断?

      生:(思考回答问题)2.总任务师:基于这样的判断,中共八大提出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生:(思考、回答)3.经济建设方针师:为了完成这一总任务,党中央提出了什么样的经济建设方针?

      生:(回答)师:(结合学生回答问题情况,副板书:“主要矛盾→主要任务→经济建设方针”,引导学生描述三者之间的关系)

      生:(按教师要求,尝试描述)

      师:(适当指导)由于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国内的主要矛盾必然要发生变化,而解决这个主要矛盾的关键就是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因此,党的工作重心必然要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八大?

      4.评价

      生:(一名学生读教材上对八大历史意义的表述)

      师:为什么说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请举例说明八大提出的方针和设想是富有创造性的。

      生:(思考、议论,发表看法)

      师:(对学生的评论发表意见,指出优点和不足。强调:八大坚持的经济建设方针,是根据“一五”计划的经验教训总结出来的,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制定的,实践证明,坚持这一方针,我国的经济建设就会顺利发展并取得成效,反之就会遇到挫折和遭受损失)八大以后,进一步探索的努力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是如何贯彻八大坚持的经济建设方针;一是如何准备全党整风,正确处理日益突出的各种人民内部矛盾。

      二、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1.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师: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国内的敌我矛盾已经基本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突出地反映在各个方面。为此,毛泽东发表了这个讲话。(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生:(阅读教材,提炼文章的几个重要观点)

      师:为什么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要采用“团结——批评——团结”这个公式?请举例说明。

      生:(说明原因并举例)

      师:(强调人民利益根本一致)这个公式不仅在当时是正确的,在现阶段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在报告发表的同年,全党遵照中央的指示开展了整风运动。

      2.整风运动的开展

      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掌握整风运动的目的和主要内容。然后让学生思考把反对官僚主义摆在整风运动首位的原因)

      生:(阅读、思考)

      师:(巡视、指导、提示:中共已是执政党,威望高,易滋生特权思想、骄傲自满,易产生官僚主义)

      生:(部分学生发表意见,其他学生补充、修正、争论)

      师:整风运动的直接目的就是要提高全党马列主义水平,使全党同志学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根本目的是要更好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整风运动也是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种探索。但是在整风过程中,出现了新的情况和问题。

      3.反右派斗争极其扩大化

      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掌握整风运动发展成反右派斗争的原因以及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的原因。让学生对此进行评价)

      生:(阅读、思考、讨论、归纳回答要点)

      师:(巡视、指导、提示)

      生:(部分学生发表意见,其他学生补充、修正、争论)

      师:(强调:开展反右派斗争是必要的,但扩大化是错误的)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的严重影响。(略)由于中共八大关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被修改,党和国家将工作重心落实在阶级斗争方面,经济建设服从于阶级斗争了。

      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

      师:(同时列出上面两个小标题,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并提出要求和建议:可以相互讨论并把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划在书上;把自己认为需要提出的问题列出来;如果想对某一问题发表意见,请归纳出发言要点)

      生:(按教师的要求和建议阅读教材)

      师:(巡视、观察学生阅读情况,对个别学生进行提示和指导。对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必要的解释说明)

      生:(部分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其他同学可以发表看法,进行讨论。教师适当参与、适度引导)

      师:(引导学生看112页的两副图片,让学生谈谈感受)

      生:(自由发言)

      师:(提示学生,要历史的看待问题,评价某一历史事件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为什么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举例说明。

      生:(思考问题,寻找论据,回答问题)

      师:(归纳: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当时被称为“三面旗帜”,但总路线片面强调“多”和“快”,大跃进盲目追求经济建设的数量和速度,人民公社化运动强调“一大二公”,其实是“一平二调”。所谓“三面旗帜”,其实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失误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违背了中国的国情;一是违背了经济规律)如果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是从理论上修改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的话,那么,“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就是从实践上动摇了八大所坚持的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党中央和毛主席对出现的问题已有察觉并努力纠正。但是,由于“左”的指导思想没有根本转变,形势没有根本好转。特别是庐山会议后期,发生了重大变化,造成整个形势的逆转。

      四、“反右倾”斗争和三年经济困难

      1.庐山会议与彭德怀上书

      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明确召开庐山会议的目的,了解彭德怀上书的简要情况)

      生:(阅读教材)

      师:请同学们对彭德怀上书以及遭到错误批判这件事,谈谈你们的看法。(注意观察学生思想、情感的变化,适时加以引导)

      生:(讨论)

      师:(对彭德怀不顾个人得失敢于直言的精神给予充分肯定。同时强调加强党内政治生活民主化的重要性)由对彭德怀进行错误批判开始,进而掀起了全国范围的“反右派”斗争。

      2.“反右倾”斗争

      3.三年经济困难局面的形成

      师:(同时板书上面两个小标题后,引导学生认识反右倾斗争的严重后果)出现三年经济困难局面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生:(按教师要求阅读教材、思考并回答问题)

      师:政治上的错误指导思想必然会影响经济建设。包括“反右倾”斗争在内的“左”倾错误是造成三年经济困难的根本原因。面对严重的经济困难,党中央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五、七千人大会和十年建设成就

      1.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师:(对八字方针的主要内容作简要说明,强调“八字方针”的中心环节是“调整”。引导学生比较“八字方针”与中共八大确定的经济建设方针的异同)

      生:(比较异同,说明理由)

      师:(指出:“八字方针”的目的是搞好经济建设的综合平衡,使国民经济走上稳步健康发展的轨道。这标志着经济建设的方针又重新恢复了八大所坚持的“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发展”的经济建设方针。这是十年探索的又一次重大转折)1962年初,党中央召开了有七千人参加的中央工作会议总结经验教训。

      2.七千人大会

      师:(投影:《刘少奇在七千人大会上的讲话》节录,请一位学生朗读后,让学生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材料的主要内容并阅读教材,引导学生对七千人大会的召开进行简要评价)

      生:(部分学生发言)

      师:(强调:七千人大会的召开,说明我们党比较民主,实事求是,勇于正视自己的错误,说明她是有生命力的、伟大的党)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的十年探索,虽然遭到了严重挫折,但是仍然取得了重大成就。

      3.十年建设成就

      师:(投影:《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工农业生产增长情况》表,结合教材中提到的十年建设中的典型成就进行讲解)我们在十年探索中,遭受了严重的挫折,为什么仍然取得了那么多重大的成就?如何看待这一时期成就和失误?

      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师:(对学生讨论情况进行简要评价后,指出:①十年建设的成就是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顶住了国外反华势力的压力,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才取得的,成就来之不易。②失误是探索当中的失误,发展是十年探索的总趋势)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或看法可以提出来?

      生:(自由发言)

      小结(略)

      课后记:

      

    篇十七:党课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曲折发展

     精品资源

      第六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重点: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十年建设的成就难点:正确认识十年探索中的失误和曲折教学过程:导入教师提问:教师首先从三大改造的结果(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之处提问,让学生分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以后,我国的社会矛盾、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都会发生哪些变化?教师简单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后进入新授课的学习。一、经济建设方针的确定关于中共八大: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掌握中共八大在党的指导思想上的重要观点以及八大坚持的经济建设方针,让学生对此进行简要评价。然后教师结合学生回答问题情况,说明提取历史材料中有效信息的基本方法。同时教师写下副板书:“主要矛盾——主要任务——经济政策”,引导学生描述三者之间的关系。教师再根据学生描述的具体情况,适当归纳总结如下:由于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国内的主要矛盾必然要发生变化,而解决这个主要矛盾的关键就是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因此,党的工作重心必然要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然后要求学生讨论,应该如何评价八大?为什么说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教师对学生的评论发表意见,进行相应的补充如下:八大坚持的经济建设方针,是根据“一五”计划的经验教训总结出来的,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制定的,实践证明,坚持这一方针,我国的经济建设就会顺利发展并取得成效,反之就会遇到挫折和遭受损失。八大以后,进一步探索的努力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是如何贯彻八大坚持的经济建设方针;一是如何准备全党整风,正确处理日益突出的各种人民内部矛盾。二、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扩大化教师在讲述本目之前,引导学生回忆1956年的国际形势(苏共二十大、东欧变革等),使学生认识到,由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受到挫折,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一方面,我国的领导人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及时调整经济计划和经济关系,处理日益突出的各种人民内部矛盾,另一方面,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负面影响,使国家领导人在后来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时出现“左”的错误。《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根据教材,要求学生掌握文章的重要观点,明了文章发表的重要性。关于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教师应使学生明了,这使中共为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而采取的重要措施。在讲述整风运动开展的原因时,教师可以联系进行三大改造时出现的问题讲解。在讲解整风向反右派转变时,教师可以利用课文中的小字内容,让学生了解转变的原因,进而,使学生认识到反右派斗争的必要性。反右派斗争之所以会扩大化,一方面是由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受挫,对我国领导人对国内阶级斗争形势的估计产生了不良影响;另一方面,我党对意识形态领域内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斗争缺乏深刻的认识、也没有经验。关于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会给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带来怎样的负面影响?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归纳。在总绍时,教师应着重强调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导致政治上阶级斗争扩大化,从而改变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这成为后来党在阶级斗争问题上连续犯错误的根源。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讲解本目时,让学生认识到:1956年起,我国进入了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完成现代化任务时期。由于五计划超额完成,使我们党和政府犯了“左倾”冒进错误,国际环境不好(教师补充)使我党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加快了经济建设步伐。总路线的提出、“大跃

      欢下载

      精品资源

      进”以及人民公社会运动都反映了我党在这一时期经济建设上的“左倾”冒进错误。结果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损害农民利益;随后进行的反右倾斗争使“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成为1959~1961国民经济三年困难的最主要原因。四、“反右倾”斗争和三年经济困难教师应着重解释为何纠左会转变为“反右倾”:毛泽东从根本上肯定“三面红旗”,不允许别人反对;党的民主生活不够健全。五、七千人大会和十年建设成就关于十年建设成就:教师首先打出投影:《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工农业生产增长情况》表,在结合教材中提到的十年建设中的典型成就进行讲解,然后要求学生讨论:我们在十年探索中,遭受了严重的挫折,为什么仍然取得了那么多重大的成就?说明了什么?最后教师对学生讨论情况进行简要评价后,指出:十年建设的成就就是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顶住了国外反华势力的压力,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才取得的,成就来之不易;失误是探索当中的失误,前进是十年探索的总趋势。小结让学生设计一张教材结构图。明确要求:①不要遗漏重大事件;②要考虑结构的合理性,至少能自圆其说;③形式不限,鼓励创新。准备三张小玻璃板,发给愿使用的学生,待完成后,利用投影展示设计结果。板书设计第六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经济建设方针的确定1《论十大关系》的提出

      2.二、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及其扩大化l.《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2.整风运动的开展3.反右派斗争及其扩大化4.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的后果和影响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提出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及影响四、“反右倾”斗争和三年经济困难1.庐山会议与彭德怀上书2.“反右倾”斗争的错误发动及其恶劣影响3.三年经济困难局面形成的原因及其分析五、七千人大会和十年建设成就1.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2.七千人大会的召开及其主要成果和局限性3.十年建设成就

      欢下载

      

    篇十八:党课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曲折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

      一、课程标准: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二、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中国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及其实质。

      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使中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掌握《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的成果。

      了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期间,出现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知道文革使中国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的史实及沉痛教训。

      (二)过程与方法教师精选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把握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

      设道路的线索;组织小组讨论,启发学生借助相关图文资料、家族回忆等积极参与讨论、交流看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指导学生使用“曲折性”和“前进性”辩证统一原理,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艰难

      困苦,体会老一辈建设者为国家奉献青春的爱国热情。面对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失误,教师要引导学生理性思考,分析其背后的复杂成因,学会以史为鉴,而不能单纯地局限于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历史教训。

      三、教材分析:新中国建立后,中共和全国人民都面临着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建设社会

      主义的重大问题。1953-1978年,中国迈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并展开了一系列建设,有成功也有失误。但正是这二十多年的建设,打下了新中国的工业化基础,为改革开放后的大规模建设奠定坚固的基石。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失误,也为今天的建设提供惨痛的教训。

      四、学情分析:学生初中接触过本课知识,对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大跃进”、人民公社都有印象,

      也能列举一些建设成就。另外,他们通过电视媒体、网络、家族记忆等,获取了部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感性理解。高一的学生知识储备较牢,但是理性思维尚需发展。在教学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凭借图文资料,增强信息分析水平,勾勒出1949-1978年社会主义建设的脉络,并掌握重点知识。

      五、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课件展示董希文《开国大典》油画和1953年朝鲜战争相关图片,初步勾勒出新中国

      建国初期的社会风貌和民众对于新生政权的爱国热情。展示毛泽东关于新中国工业极度困难的文字,体会当时工业建设的紧迫性和艰巨性。列举本课学习目标,学生明确要掌握的知识点。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背景①国民经济初步恢复(1949—1953年底)

      (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实施的历史照片和新中国收回海关主权的历史照片)②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学生勾画书本相对应文字,了解其基本内容)2、“一五”计划(1953-1957年)(1)内容:①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工业化初步基础;②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2)条件:①政治保障: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权得到巩固。②经济基础: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③理论依据: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主张。④客观条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3)学生结合教材,指出“一五计划”的建设成就。

      (课件展示毛泽东视察长春一汽、一汽解放牌汽车出厂及歼五战斗机的照片,展示来源于网易新闻的《一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表》《一五计划成果图》,增进学生对一五计划的理解。)

      提问:“一五”计划超额完成能说明中国已经实现工业化吗?答:“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并不能说明我国已经实现了工业化,它仅仅使我国初

      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刚刚全面展开。(4)“一五”计划的特点①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并举;②工业化建设与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兼顾;③重点发展重工业,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④渐进性和长期性;⑤工业化和三大改造相辅相成。

      3、三大改造(1)时间:1953年起至1956年底(2)方式农业:生产合作社(集体化)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

      (展示农民加入合作社、上海信大祥绸布商店换上了公私合营的招牌、上海市工商界代表荣毅仁、胡厥文、盛丕华、杜大公等手持申请书步入公私合营大会会场的历史照片)

      (3)意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三)曲折发展的十年

      (展示《论十大关系》的书籍封面和十大关系的基本内容)1、前期的正确探索(中共八大)(1)内容:正确分析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2)影响: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功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蓬勃开展起来。

      (展示毛泽东宣布要在15年内赶上英国的文字材料)2、中期的失误(1)原因: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急于求成。(2)表现:

      ①“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②”大跃进“:追求经济建设不切实际的高速度③人民公社化运动。(3)影响:“左”倾错误泛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展示”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相关文字介绍和大量当时的宣传海报,增加学生认识)3、后期的调整(1)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2)影响:到1965年,国民经济基本得到恢复和发展。4、建设成就(1956-1966)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列举出1956至1966年间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教师展示《1956-1966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四)“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1、经济“动乱”的表现学生自主阅读教材49、50页,概括归纳。2、两次调整1971年周恩来着手恢复国民经济。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和国务院日常工作。(五)问题探究:1、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失误的原因?①主观原因:中国长期的封建思想,导致民主法治观念淡薄;

      民主革命时期,党一直用阶级斗争学说指导革命,难以很快转变观念。②客观原因:国际上,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对立;

      马列主义与中国国情结合需要一个过程。③主观原因:党缺乏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照搬苏联模式;

      

    篇十九:党课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曲折发展

     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中发展

      [课标要求]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我国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及其实质,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在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了解我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由于缺乏经验,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在党的指导下,通过全国人民的努力,终于克服了困难,仍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了解文化大革命使国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的史实及沉重教训。

      2、过程与方法:教师应精选典型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构建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轮廓,组织小组教学,启发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以其讨论成果在班级交流,以及时评价学生学习表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在这个时期,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这样的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难题;“文化大革命”长时期的社会动乱,造成中国国民经济缓慢发展,拉大了中国同发达国家这间的差距,使中国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

      [教材分析]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三大改造的完成(1953~1956)

      1、背景: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领导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到1952年,经济已经基本得以恢复和发展,这为国家在农村和城市开始逐步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2)建立在没收官僚资本基础上的国营企业和新建国营企业力量的日益发展壮大,实际上成为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力量。

      (3)工人阶级整个国家中的领导地位和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的控制能力得到很大增强。

      (4)土地改革后,各级政府积极帮助农民组织起业,倡导互助合作运动,实际上成为引导个体农业向社会主义集体化逐步过渡的开端。

      (5)1953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A、内容: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对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造”)

      B、特点: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同时并举。

      C、实质:发展生产力和调整生产关系同步进行。

      2、过程:

      (1)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国家采取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由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使资本主义私有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成功实现了对民族资本的和平赎买。

      (2)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国家创造了从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社会主义性质高级农业合作社的过渡形式。

      (3)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国家通过手工业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这三种由低级到高级的合作形式,引导其逐步走上合作化道路。

      *特点:都经历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遵循和平自愿的原则。

      3、结果: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从而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存在问题:工作过于急躁和粗糙,给社会发展留下了许多问题。

      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

      1、成功的探索

      (1)《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报告总结新中国经济建设经验和以苏联经验为鉴戒的基础上,阐述了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等十大关系,提出要更多的发展农业、轻工业,更多地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这个报告,实际上提出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以牺牲农业和轻工业来促进重工业的发展)

      (2)中共八大的召开: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根据主要矛盾,正确的制定了党的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

      2、曲折的道路

      (1)原因:

      A、党内“左”倾错误开始泛滥,政策指导出现失误,修改了关于八大的正确主张。

      B、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没有经验。

      C、急于求成,片面追求速度,忽视了经济发展规律。

      (2)表现:

      A、大跃进:1958年底,“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

      B、人民公社:到1958年底,全国99%以上的农户加入了人民公社。

      (3)结果:使“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3、调整中前进

      (1)措施:1960年冬,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并决定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2)结果: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

      4、十年建设成就:

      (1)重工业:中国先后建成了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形成了冶金、采矿、电站、石化等工业设备制造以及飞机、汽车、工程机械制造等十几个基础行业。

      (2)交通运输:新建铁路8000公里,全国除了西藏以外的各省、自治区都有了铁路,福建、宁夏、青海、新疆第一次通了火车。

      (3)能源:这一时期,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石油已经全部自给。

      三、动乱中的国民经济(1966~1976)

      1、文革对经济的破坏:在文革中,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国民经济计划因无法执行而被废置,经济工作的指挥、调度和管理系统陷入瘫痪和半瘫痪状态,国民经济的运行失去控制,全国交通运输阻塞,物资供应困难,大批工矿交通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各地工矿企业管理混乱,产品质量下降,成本上升,劳动纪律松懈,市场供应紧张,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2、国民经济的恢复:

      (1)周恩来主持工作时期

      A、背景:林彪反革命访华被粉碎后,在毛泽东支持下,周恩来主持日常工作。

      B、措施:针对无政府主义对经济工作的破坏,指示国务院提出整顿企业的措施,恢复被破坏的各种规章制度,在农村,重申必须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

      C、结果: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国家的经济工作出现起色。

      

    篇二十:党课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曲折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曲折发展

      摘要:从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至今,已经有了66年的历程。这六十多

      年以来,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回顾这些年的历史,我们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中所创造的每一个奇迹以及所遭受的每一个挫折,无不为新中国进一步建设发展提

      供宝贵的经验,经过挫折与磨难的洗礼,社会主义在挫折中发展才会走的更安稳,

      更扎实。因此,认真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的轨迹,并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对于进一步振兴中华,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进而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探索曲折发展

      一.良好的开局

      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标志着中国进入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的历史阶段。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一个相对而言新生的事物,没有前路可

      遵循,没有历史可借鉴,因此,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

      在实践中进行艰苦的探索。

      新中国成立初期,因为没有经验,在经济建设上只能学习甚至照搬苏联的做法。

      “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同时又是一个缺点,缺乏创造性,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

      这当然不应当是长久之计。”经过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践,我国初步积

      累了进行建设的初步经验。开始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国

      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首先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因此,毛

      泽东提出: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保持独立自主,调查研究,摸清本国国情,制定我

      们的路线,方针,政策。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2.早期探索的积极进展

      ——仅供参考

      1956年,《论十大关系》的发表和中共八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积极探索中国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要有自己的创造”的共识。从1956年起,毛泽东领导全党开始了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难曲折的历程。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提出了“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阐述了如何正确处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在经济、政治、外交和社会生活等十个方面关系的问题。《论十大关系》成为全党探索中国自己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先声。1956年9月,中共八大举行,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党在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总结了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验,坚持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这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着重提出了执政党建设的问题,强调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反对个人崇拜,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和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的学说;并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提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所有这些,都是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取得的积极成果,它们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增添了许多新鲜内容。

      二.探索中的严重曲折前期的探索取得了不少成绩的同时也潜伏着许多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后来的进一步建设发展中起到阻碍作用。1958年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忽视了客观规律,片面突出和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单纯地宜传“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盲目求快,压倒了一切,从而改变了八大所提出的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

      ——仅供参考

      经济建设方针。“一五”计划提前完成极大刺激了全国人民的斗志,增强了领导经济建设的自信心,在胜利面前不少干部滋长了骄傲自满的情绪,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忽视了经济规律,急于求成,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估计严重不足。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偏离了实事求是,稳步前进的正确轨道,“左”倾错误严重的泛滥起来。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形成的一些错误理论观点、政策思想和实践经验,特别是1957年后,“左”的思想开始抬头,逐渐占了上风。这些错误的东西,违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脱离了中国实际。这种正确与错误交织并存的现象不仅出现在全党的集体探索过程中,也存在于毛泽东本人的认识发展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正确的比较正确的理论原则与经验总结有所积累,但是,由于它本身还不很成熟、还不很完善,正确的发展趋向终于没有能够阻挡错误趋向的进一步发展,“左”的错误发展趋向终于暂时压倒了正确的发展趋向,导致了1966年开始的为时10年的“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开始。虽然毛泽东发动这场“大革命”的出发点是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维护党的纯洁性和寻求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但他对社会主义阶段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认识不足,对党和国家政治状况的错误估计,这时已发展到非常严重的程度。“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它没有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性质,只是一场破坏社会主义发展的内乱。

      三.深刻的教训1.错误的性质

      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上全新的事业。由于中国是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的,所以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全面地,正确地结合起来,找到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不能不经历一个在实践中积累经验的过程,

      ——仅供参考

      经历一个相当长的探索过程。1957年以来的错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所犯的错误,是中国在独立地寻找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发生的严重错误。产生这些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根结底,并不是由社会主义根本制度本身所造成的,而且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完全可以纠正这些错误。2.犯错误的原因

      由于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不长,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更短,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也刚刚处于起始阶段。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科学研究。习惯于以旧思维来应对新问题,进行大规模的风暴雨似的群众性斗争,从而导致阶级斗争的严重扩大化。3.经验教训

      正是因为有过这些问题与错误,从而使中国共产党不断成长成熟,使党内民主和国家政治社会生活的民主更加以制度化,法律化,杜绝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现象滋长膨胀。保持党的先进性,保持优良的民主传统。

      四,建设的成就和探索的成果中国从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以来,尽管经历过严重的曲折,还是取得了重大的显着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2.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医疗,卫生,科技事业的发展3.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4.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五,启示:重视历史,美化未来,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路线曲折现象的发生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既有个人原因,又有社会原因。缺乏坚定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发生违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主观原因。党内政治生活制度不健全,国家法

      ——仅供参考

      制建设滞后等,是导致背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客观原因。在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过程中,为了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坚定不移地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必须努力创造有利于贯彻实事求是的主客观环境。

      ——仅供参考

      

    推荐访问:党课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曲折发展 党课 曲折 社会主义建设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