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优质范文 > 正文

    桂越沿边峒中壮族与平辽岱族“唱天”音乐特征初探

    时间:2022-11-14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摘 要]“唱天”是桂越沿边壮族与岱族中流传已久的民间歌曲,其分布在我国广西防城港市的峒中和那良(壮族布偏聚居区),以及广西崇左市的龙州(壮族布傣)等地;在越南主要分布于越北的广宁、高平、谅山、宣光等岱族、侬族聚居地。唱天,与“天”的信仰有关,它既存在于“做天”仪式场合,同时也用于仪式以外的日常娱乐中。通过实地考察,将桂越边界峒中壮族与平辽岱族的“唱天”音乐进行特征上的分析,以探讨族群关系、文化背景以及音乐特色之间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中越;峒中壮族;平辽岱族;唱天;音乐特征

    “唱天”是桂越沿边壮族与岱族中流传已久的民间歌曲,其分布在我国广西防城港市的峒中和那良(壮族布偏聚居区),以及广西崇左市的龙州(壮族布傣)等地;在越南主要分布于越北的廣宁、高平、谅山、宣光等岱族、侬族聚居地。唱天,与“天”的信仰有关,它既存在于“做天”仪式场合,同时也用于仪式以外的日常娱乐中。文章以我国广西防城港峒中镇的壮族(布偏)“唱天”,与越南广宁省平辽县的岱族(Phén )“唱天”为例,从同源跨境的视角与方法来探究两地族群“唱天”在不同场域中的音乐特征,藉以探讨族群关系、文化背景以及音乐特色之间的相互关系。

    “天”是桂越沿边大多数壮、岱民族最显著、最普遍的生活信仰,峒中壮族与平辽岱族也不例外。在壮、岱族人的观念中“天”是一个多神的世界,其中,威望最高的是天上的玉皇大帝(玉皇神),他们认为,天上的神灵掌控地上万千事物的变化,可以赐予安定或带来不幸。壮、岱族人坚信“天婆”①是上天的“孩子”,在神灵与人之间起着重要作用,“天婆”可以通过“做天”,向神灵传达族人们的愿望,从而得到神灵的庇佑。“做天”是壮、岱族人的一种宗教祭祀活动,整个仪式活动主要以“唱天、弹天②、跳天③”贯穿其中,而这三种音乐艺术形式亦可称为“天歌、天曲、天舞”,统称为“天乐”。④本文以探讨两地族群的“唱天”为主题,其一,两地唱天音乐形态特征丰富;其二,两地唱天表现形式多元,即可独唱、对唱、齐唱、弹唱,也可为舞蹈(天舞)伴奏。

    一、峒中壮族与平辽岱族的“唱天”所属地理文化背景

    峒中镇地处广西防城港市防城区最西端,东与那良镇为邻,西南与越南广宁省平辽县山水相连,北与宁明县、上思县接壤,是两国两省四县(区)的交汇处。边境线长43.8公里,有板兴、坤闵、峒中等7个村处在边境线上。平辽是越南广宁省东北部山区的一个县,其北部与中国广西的崇左和防城港接壤,东邻海河县,南邻潭河县和先安县,西边与谅山省的亭立县为邻。峒中与平辽虽分置于中越两国,但两地的壮族与岱族是同源跨境民族,并且我国壮族与越南岱族的族源关系早已广为人知,二者在历史上同属“百越”中的“骆越”。就峒中与平辽两地的壮族“布偏”和岱族“Phén”的族群关系来看,二者都与“土人”有一定联系,并且两地族群至今依然有着相同或相似的传统文化属性。

    (一)偏、“Phén”与土人的关系

    笔者在两地田野考察时发现,峒中壮族与平辽岱族都有自己的“自称”。峒中壮族自称“偏”,平辽岱族自称“Phén”,两地族人在自称上的发音实为相同的,他们在交流中也完全不会产生语言问题上的障碍。两地族人都相互认为,他们在发音问题上甚至没有口音上的差别。

    峒中壮族偏人认为,他们与广西其它地区壮族人讲的方言有所区别,有时甚至会在交流中产生语言障碍。笔者在田野考察时,与广西百色的一位壮族朋友同行,笔者的朋友在多次与峒中偏人用壮话交谈过程中,都会跟笔者反映,“我不能完全听明白他们的‘壮话’,还是跟他们讲白话吧”。越南平辽岱人的情况也是如此,笔者每次与平辽岱人交流时,都会向他们了解有关“方言”的问题。很多平辽岱人和笔者提及,宣光、高平的岱族(人)讲的岱话可以听懂,但是与他们的岱话,不是完全相同的(口音上有区别)。而宣光、高平等地的岱族与广宁平辽县的岱族不属于同一个“支系”①,因此,他们之间的“岱语方言”也不完全相同。这与广西不同地域不同支系的壮族方言不完全相同的情况,实属相似。

    从文献方面的考证来分析,清代、民国三百年间,僮土群体各支系的族称仍然纷繁,见于史籍记载及民间习惯称:僮、土、侬、沙、俍、板、佯、锐、偏、代、僚、敏、伶、等数十种。其中,“偏人分布在广西防城县(今属防城港市)的峒中、板八、那峒等地。越南北部亦有偏人。据偏人传说,其祖先系土人,在四五百年前迁居此地。解放前偏人有6000多人口,1922年至1949年间,偏人有183户迁移到越南定居。偏人的语言及风俗习惯与土人相似”②。这是范宏贵先生在《壮族历史与文化》中提到,偏人与土人的关系,以及偏人在中越两国的分布情况。

    民国黄知元《防城县志初稿》记载:土人分新旧两派,一为古代之壮族,即现今的偏人,此为旧派的土人;一为秦汉时的移民,与当地融合成为新土人,即今之村人。③防城县志中提到偏人属于土人的一个派别或称支系。

    越南海防民立大学

    )陈翠兹( )的文章《探索(广宁)平辽县岱人文化发展旅游》【

    】,将平辽县岱族分为两支,即Phén(有译为“偏”或“片”)和 (译为“土”)。其中,Phén为平辽岱人的自称,并且在山里居住的岱人都自称 (老偏人),“Phén”说他们很久以前从中国广东省防城县④移居到此地; 同样是平辽县的岱族人,同胞间自称“ ”,可译为“村(里)人”,数十代前,他们从中国广东省钦州县迁移到平辽。笔者认为,此文中将岱族分为Phén与 的这一观点与民国黄知元《防城县志初稿》中将土人分为新旧两派的观点有一定的联系。

    在望阿创(Voòng A Sáng)的《海宁自治区地理志略》【 】

    (1949年)一书曾提及“土人”,并认为“从中国广西漂泊来的土人已有多代,聚集在平辽、先安肥沃的山脚、属亭立的巴制河尽头,奇尽河尽头……”。⑤

    笔者依据不同专家学者的记录以及县志等多方面资料,收集归纳,可以明确一点,我国峒中的偏人与越南平辽的岱人都与“土人”有关联,即他们是土人的后代,或者说是土人的一支。

    从壮、岱的历史渊源,到峒中“偏”和平辽“Phén”的亲缘关系与地域分布,加之两地族人对彼此语言的认同性,皆可证明,他们是分置于两个国家的同一族系。而且两地族人的唱天歌唱语言也是相同的,他们不论是在生活中走亲访友“对酒当歌”,还是在节日时同台演出,相聚一起歌唱时是无法辨别他们之中谁是中国人,谁是越南人。

    (二)地域文化环境

    峒中与平辽地处山区,且山水相连,风景秀丽。两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皆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短夏长,温差小,光照充足,两地年均气温皆为22℃左右,年平均降雨量都在2600毫米以上,空气湿度相对较高。因地形气候的关系,两地的林业资源较为丰富,有松、杉等用材林和八角、玉桂等经济林。两地粮食作物皆以水稻、玉米为主,此外盛产菠萝、龙眼、荔枝、芭蕉、橘、黄皮果、木瓜等,水果种类相当丰富。

    峒中偏人与平辽岱人的传统住房皆为“干栏式”建筑(为竹木结构,上层住人,下层圈畜)。《魏书》中曾描述道:“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宋《太平寰宇记》亦有记载:“人栖其上,牛、羊、犬、豕、畜其下。”可见,干栏建筑已有很久远的历史。如今,干栏式房屋已经不多见,取而代之是用水泥和砖瓦修建的房屋。两地族人的饮食习惯也十分接近,皆以大米为主食,在传统节日时都有包长粽、做五色糯米饭和糯米糍粑的习俗,此外,扣肉和白斩鸡也是两地人在重要节日和招待客人时饭桌上必不可少的传统佳肴。峒中偏人与平辽岱人的传统服饰的样式完全相同,且都为靛青色。男子穿大衿衫,女子穿宽袖口斜领长衣,下配长裙,系自染的紫色腰带或绉腰带。女子头发梳成长辫用紫色长带包裹,卷于头上,她们还会佩戴银饰,如项圈、手镯、脚环等。如今,偏人和岱人已接受现代衣装,而传统服饰只是在重要的节日和场合才会穿戴,因此显得更具特殊意义。

    从节庆习俗来看,两地族人的传统节日基本相同,他们都过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中秋节等。再者,两地族人在婚事上皆有“不落夫家”的习俗,而在丧事上皆有“拾骨葬”的习俗。根据笔者实地的田野调查资料显示,两地在一些区域属性的节日上稍有差别,如,峒中的三月三(农历)与平辽的四月四(农历),这两个节日的属性意义相同,都是歌会活动,只是时间有别;此外,平辽每年正月十六(农历)纪念当地的民族英雄“黄勤( )”,同时也会举行娱乐活动,而这仅属于平辽当地的节日,峒中并没有。

    上文提到两地都信仰“天”,并且皆有“做天”的原始宗教活动,而两地族人可通过“做天”的仪式来祈求各路神灵的庇佑。在“天”这个多神世界中,主要包含:天地崇拜、祖先崇拜、自然神崇拜这三大类型。其中,“天地崇拜”的神灵有,玉皇神、花母神、土地公等;“祖先崇拜”的神灵有,人类始祖、家族祖先、祖师(天婆道公的师傅)、民族神等;“自然崇拜”的神灵最为繁多,一些自然现象、动植物等,大到宇宙星系,小到花鸟鱼虫皆可作为两地族人的图腾信仰。他们在信仰上体现的共性特征,其一,两地族人所崇拜的神灵诸多,皆无组织,不能归为一个明确的宗教类别来看,有非宗教化的特点;其二,他们崇拜这些神灵皆是为达到某种目的,例如,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六畜肥壮等,表现出很强的功利性特点。

    综上所述,通过对峒中与平辽的壮族“布偏”和岱族“Phén”族源关系的探究,以及两地的自然环境、饮食起居、服装配饰、习俗信仰等方面的分析,可知,两地相同或者说相似的传统音乐文化——唱天,也属于两地壮、岱族人之间亲密的族源关系与相似地域文化的产物。两地唱天在“做天”仪式和日常娱乐中的音乐内容为何?特征为何?笔者将以近期(2016—2017年)田野工作的具体实录为例,试析两地唱天音乐的特征。

    二、两地“做天”仪式中唱天音乐特征

    峒中壮族与平辽岱族的“唱天”,在“做天”仪式场域中的题材内容、表现形式方面的异同特征,根据田野调查资料整理如下所示:

    表1:

    “做天”仪式中的唱天题材内容,主要以仪式类别为划分依据,图表中,平辽唱天题材比峒中唱天多一类“求丰收”。笔者在田野考察时了解到,峒中“做天”仪式中暂无发现求丰收这一类型,而平辽每年初春时,都会在村里供奉的土地公或者神庙里举行求丰收的仪式。而两地唱天在歌唱形式上,则可说是完全相同的,分析如下:

    (一)峒中壮族唱天

    笔者以“做天”仪式场域中峒中壮族《做天酒·庆贺》为例,该曲为独唱形式,属于“做天酒”中关于庆贺题材的歌曲,表达了天婆与神同庆的喜悦。该曲于2016年1月23日于峒中镇板八村甲代东家中录音,由梁臣梅演唱,笔者录音、记谱。

    谱例1:

    歌词大意:天婆度身大吉日,亲朋四邻来庆贺。备好酒肉敬天神,有酒有肉有琴歌。琴声传到天宫去,仙家仙女纷至来。仙家下界對天歌,凡间女子来应和。仙女下界对天歌,凡间男子来应和。酒毕琴声依旧欢,天地二界不舍别。仙人还时送祝福,约定有酒再欢唱。①

    上述为峒中《做天酒·庆贺》完整的记谱,该曲的音乐特征如下:

    ①歌曲结构:歌曲基本以两小节或两小句为一个完整的乐句“a”,而a句内明显存在上下呼应、对比的性质。全曲是以a句为母体乐句的变唱形式,共进行了七次变唱,并且每一次的变唱都遵循着母体乐句的呼应、对比原则。②调式及音域:该曲以同宫系统的转调视之,则第一至七小节为F宫D羽调式,第八小节至乐曲结束为F宫G商调式;歌曲的音域范围在6—5七度音域之间。③旋律运行:歌曲整体的旋律线呈现平稳的微波型,没有太大的起伏波动。④速度和节拍:全曲的速度和节奏律动也比较稳定,并且以5/4+4/4的节拍组合进行。⑤尾腔特点:谱例中较为明显的特征,还体现在每一小节的最后一拍或两拍,为短或长的附点节奏型,而这种处理方式,在当地唱天中是较有特色的,有些唱天艺人还倾向于使用切分节奏,这与艺人的歌唱习惯有很大关系。

    (二)平辽岱族唱天

    平辽岱族《做天酒·庆贺》这首唱天亦为独唱形式,同样属于“做天酒”中关于庆祝、祝贺的祭曲,用以表达天婆在仪式中得到神的帮助,内心的喜悦与感激之情。该曲于2016年4月24日在越南平辽县情旭社张那村韦氏生家中录音,由韦氏生演唱,笔者录音、记谱。

    谱例2:

    歌词大意:三十兵马开路走,五十兵马平后路。修好路来更好走,两边中间都修好。开到果蛮一棵树,任务工作已完成。拿稳东西带上酒,兵官一起来庆贺。酒足饭饱后渡海,经过海水金水河。船大而且开得快,兵马稳坐大船上。刀山火海不可怕,有神保佑得做天。仙家在天办酒席,兵官一起来做天。酒肉多多钱多多,兵官商量做得好。酒席办完得圆满,各个平安返回家。

    从平辽《做天酒·庆贺》完整的记谱来看,其音乐特征分析如下:

    ①歌曲结构与节拍规律:该曲属于七言四句体的自由变唱曲。歌曲基本以两小节或两小句为一个完整的乐句,并且乐句内存在对比、呼应原则。全曲是以第一句为母体乐句的变唱形式,每一次的变唱都会遵循母体乐句的对比原则。当旋律发展到21至35小节时,速度比原速稍快,节奏律动增强,从谱例中可以看出,全曲基本以5/4+4/4的节拍组合进行,但此部分则以2/4拍的节拍平稳进行,结构层次上也更显分明,倾向于“a+b,c+b,d+b”的结构,其与峒中《做天酒·庆贺》从头至尾在节拍速度与结构上基本保持不变的特征有所区别。②调式及音域:该曲前两小节以bE宫C羽调式视之,第三小节至乐曲结束则为bB宫F徵调式,其音域范围在1—5五度音域之间。③旋律运行:歌曲旋律线呈现平稳的微波型。④尾腔特点:歌曲每一小节的最后一拍或两拍,同样有短或长的附点节奏型,这一点与峒中唱天相同。⑤休止特征:平辽唱天值得强调的特征,还体现在每一个完整的乐句之后都有较为明显且时值不稳定的休止,而峒中唱天却无这一特征。

    综上,通过对“做天”仪式场域中,峒中壮族与平辽岱族的《做天酒·庆贺》从音乐形态分析可知,二者基本都是七言四句体的自由变唱曲,在乐句对比原则,节拍组合,旋律走势,以及句末尾腔使用附点节奏型等方面,都有诸多相同特征,但在歌曲整体的速度、节拍的变化,以及每一乐句结束后的休止等方面,则显示了即兴性的差别。

    三、两地日常娱乐中唱天音乐特征

    峒中壮族与平辽岱族的“唱天”,在日常娱乐中的题材内容、表现形式方面的异同特征,如下表所示:

    表二:

    两地日常娱乐场域,一般指节庆、亲友相聚、结义活动等,在该场域中两地唱天题材也基本相同。但从表现形式来看,平辽岱族在日常生活中唱天时多偏爱齐唱,而峒中壮族更多是独唱、自弹自唱或对唱形式,甚至在节庆舞台表演与结义活动时,也基本以独唱、自弹自唱为主。

    (一)峒中壮族唱天

    笔者以日常娱乐场域中峒中壮族的《迎客》为例来进行分析,该曲为自弹自唱形式,属于娱乐消遣时所唱的歌,表达了艺人通过唱天来排解心中的烦闷,同时教导晚辈们勿把传统遗忘的意义内涵。该曲于2017年7月14日在峒中镇板典村梁臣忠家中录音,由梁臣忠演唱,笔者录音、记谱。

    谱例3:

    歌词大意:今天是个好日子,天琴奏起响当当。你来我就唱两句,我唱两句改心闷。闷闷两句改心烦,不唱平凡过一天。我们偏人唱两句,唱两句来改心闷。过去祖先唱的歌,后人切勿把歌忘。心闷时来唱两句,唱两句来得欢心。

    上述谱例中,歌曲由歌唱声部与天琴伴奏声部组成,其音乐特征分析如下:

    ①结构特点:从主旋律歌唱声部来看,歌曲以两小句为一个完整的乐句“a”,并且乐句“a”中的两小句有对比呼应性质,整首歌曲以a句为基本乐句,进行了六次变唱,每一次的变唱始终遵循着基本乐句的对比呼应原则。②调式与音域:歌曲以C宫A羽调式视之,其音域范围为6—5七度之间。③旋律运行:该曲中不论是歌唱声部还是天琴伴奏声部,其旋律线都呈现平稳的微波状,没有较大的起伏波动。④节拍特征与织体形态:歌曲前奏(天琴伴奏声部)旋律由2/4平稳进行,之后歌唱声部进入,歌曲节拍出现变化,没有一定的规律可寻,天琴伴奏声部与歌唱声部的和谐感较差,整体呈现散拍形式。其织体也倾向于自由运行的主调织体形态。⑤尾腔特点:该曲中每一句最后的尾腔同样有附点节奏型,这与上述“做天”仪式场域中提到的峒中和平辽的唱天,其谱例中所体现的特征相似。

    (二)平辽岱族唱天

    平辽岱族的《迎客》亦为自弹自唱形式,这首歌是艺人初次与笔者相见时,送给笔者的一首歌,希望笔者能常去做客。该曲于2016年7月9日于平辽县情旭社张那村陈闯家中录音,由陈闯演唱,笔者录音、记谱。

    谱例4:

    歌词大意:大家唱歌来讨论,用笔把歌词记下。有人识字不会唱,有人会唱不识字。我们过去不熟悉,由于采访熟悉你。你是远来的客人,把好歌唱给你听。希望你喜欢这里,以后常来得相见。

    依上述谱例来看,歌曲同样由歌唱与天琴伴奏两个声部构成,宏观分析其音乐特征:

    ①歌曲结构:主旋律歌唱声部的结构,是以两小句(上下句)为一个完整的乐句“a”,并且乐句“a”中的两小句同样有对比呼应性质。整首歌曲是以a句为基本乐句进行变唱,每一次的变唱始终遵循着基本乐句的对比呼应原则。②调式与音域:歌曲以E宫#C羽调式视之,其音域范围是6—6八度之间。③旋律运行:从两个声部的旋律线来看都没有较大的起伏,总体呈现平稳的微波型。④节拍规律:该曲在节奏节拍上的变化与峒中唱天《迎客》有明显区别。歌曲前奏(天琴伴奏声部)旋律由2/4平稳进行,人声进入后,节拍形成由2/4,3/4,4/4拍交替且有一定规律的运行模式。例如基本乐句“a”,其上句为4/4+3/4,下句为4/4+2/4的节拍组合形式,并且之后的变唱乐句基本都遵循了“a”句的节拍组合规律。⑤节拍与结构变化:歌曲第19—26小节(“快速”记号处),这一部分的旋律运行速度稍变快,节拍始终以2/4拍进行,并且从乐句内部结构分析,该乐句与其它乐句(对比呼应)的结构原则不同,其更倾向于“起承转合”的结構性质,而这一特征也是峒中唱天中所没有的。⑥休止特点:歌唱声部每一乐句结束后,都有时值不等的休止,但天琴的伴奏声部一直进行,因此,可以准确的计算出每句之后休止的节拍。⑦织体形态:该曲中天琴伴奏声部,既巩固了歌唱声部的调式色彩,同时也使歌曲的律动感增强,其与峒中唱天《迎客》(自由运行主调织体形态)不同,该曲更倾向于随节运行的主调织体形态。

    通过对日常生活场域中,峒中唱天《迎客》与平辽唱天《迎客》,从音乐形态分析可知,二者的共性之处:歌曲都为自由变唱曲,其乐句内部结构有明显的呼应对比性质。两地唱天在调式运用上都偏爱羽调式,旋律线的发展都属于较为平稳的微波型。最典型的共性特征还表现在每一乐句最后的尾腔,都普遍使用附点节奏型。二者的差异性特征:两地歌曲在音域上稍有差别,峒中唱天音域一般为七度,平辽唱天一般为八度。歌曲在速度上的变化也有些不同,峒中唱天歌唱速度较稳定,而平辽唱天的歌唱速度有“中速——快速——中速”的变化。另外,峒中唱天为散拍,平辽唱天为规律性节拍,二者在节拍上的差别也比较明显。从织体形态来看,二者虽都为主调织体,但在运行特征上有明显差异,峒中唱天为自由运行主调织体形态,而平辽唱天为随节运行的主调织体形态。从上述谱例中还可直观看到的差别,峒中唱天每一乐句结束后没有强调休止,而平辽唱天每一乐句结束后都会有明显的休止。

    四、两地互动交流对唱天音乐的影响

    中越之间的互动交流有史以来就十分频繁,甚至在战争年代,两国边民之间的往来关系也从未停止过。随着国家对边境地区经济贸易、文化等交流重视程度的递增,峒中从1996年划定1平方公里多的土地为边民互市贸易区,现已建有海关大楼、检验检疫大楼和口岸大楼,并建有15000平方米的封闭式货场和2000多平方米仓储及其它配套设施。①口岸的开放使两国边民的往来更加频繁,随之也带动了传统文化上的互动与交流。

    (一)政府行为

    近几年,峒中与平辽下辖的一些村寨之间积极的建立友好关系。例如:2014年3月12日在越南平辽县,举办“越南广宁省平辽县横模社口岸村与中国广西防城港市防城区峒中镇峒中村——结义仪式”;2015年8月20日在我国峒中镇板兴村,举行“中国峒中镇板兴村与越南同文社同胜村、锦黑村、区市村缔结友好村签订仪式”。笔者在田野期间,观看了两次活动的影像资料,在结义仪式中,峒中偏人与平辽岱人身着传统服饰,同台“弹天对歌”。②中越边境的结义活动,有利于拉近两地族人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促进两国之间的友谊,还有利于两国两地经济、文化的互动交流,共同繁荣。

    两地政府举办的节日活动之间的交流,对唱天音乐同样有一定的影响。在峒中,每年春节和农历“三月三”,峒中文化站都会筹备文艺活动,在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寨中轮流举行,文化站的负责人会邀请峒中与平辽两地较有名气的民间艺人(包括天婆),来参加表演。在平辽,每年的农历“四月四”,平辽当地的文化部门同样会邀请峒中的民间艺人参演他们的活动,并且还会邀请防城港市防城区,以及峒中镇政府的领导们到平辽欣赏他们的节目。

    处在中越边境线上的峒中与平辽,既频繁又稳定的互动关系,对两地“唱天”音乐的变化、发展起到一定作用。

    (二)民间行为

    民间行为对两地唱天音乐的影响,除了我们普遍认为的走亲访友以外,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两地族人之间的“通婚”行为。因为天婆是女性,在“做天”仪式中既是执仪者,也是歌唱者(唱天的人);在日常娱乐中,唱天艺人虽可为女性,也可为男性,但总的来讲,女性艺人比男性艺人更普遍。所以,女性艺人在两地唱天音乐的交流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依据笔者对两地实际调查的资料显示,峒中与平辽的壮、岱族人之间的通婚,对唱天交流的影响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看:

    首先,平辽的天婆嫁到峒中来,一般此种情况基本属于再婚。因两地女性成为天婆的年龄至少都在三十岁以上,很少有二十多岁就成为天婆的情况。再之,规则内的禁忌,天婆是不容许有性生活的,因此很多女性都是生完孩子以后才渡身為天婆。所以,当已经是天婆的平辽女性改嫁到峒中时,会将平辽的唱天音乐,甚至“做天”仪式的习惯带到峒中来,也会把峒中的唱天音乐带到平辽去。

    其次,平辽嫁到峒中的女性,在峒中拜师学艺,成为天婆。虽然她们出生在平辽,从小对当地民歌耳濡目染,但之后长期在峒中生活,也已熟悉峒中的唱天音乐,因此她们会成为两地唱天音乐的传递者。

    另外,从平辽嫁到峒中的女性(非天婆),与峒中的天婆或者唱天艺人,成为关系很好的朋友,她们会请峒中的天婆(好友)到平辽的老家“做天”,或者走亲访友,这样会将峒中的唱天音乐,与“做天”习惯带到平辽。

    峒中嫁到平辽的女性,情况也同样如此。但是,据笔者目前了解到的信息,峒中嫁到平辽的女性少之又少,村民大多认为,平辽来峒中比峒中到平辽更为便捷,并且在生活上,峒中要比平辽相对富足。总的来讲,平辽嫁到峒中的女性,或者峒中嫁到平辽的女性,不论其中哪一方在两地唱天音乐交流中起到的影响更大,都足以证明,“通婚”这一民间行为对两地唱天音乐交流上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五、结语

    我国壮族与越南岱族在秦汉时期同是“百越”族属,“越”文化是两国壮、岱族人共同的文化遗产,峒中壮族与平辽岱族的“唱天”音乐文化便属其一。文章通过具体的“唱天”谱例(笔者田野实录并记谱),对峒中与平辽不同场域中的唱天,从音乐特征上进行分析,了解二者在同异方面的特征。然而,两地唱天音乐文化虽长期分置于中越两国,但相同性更大于差异性,一方面源于其共同的族群文化,另一方面则受到两地频繁的互动交流影响。笔者希望通过对我国峒中壮族与越南平辽岱族的唱天音乐特征之初探,为中越两国壮、岱民众继承和弘扬本民族原生态音乐的优秀传统提供依据,同时,增进两族群相互间的认知与情感,加强彼此间和睦相处,促进“一带一路”建设。

    参考文献:

    [1]何洪.壮族“天乐”研究[J].艺术探索,1997,第1期.

    [2]孙航.原始祭仪中的天籁之音——壮族(布偏)“天乐”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

    [3]〔越〕邓严万.越南岱—泰各民族集团的形成时间及其过程[J].范宏贵译,云南省历史研究所,东南亚资料,1983,第1期.

    [4]范宏贵、顾有识.壮族历史与文化[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7.

    [5]范宏贵.越南民族与民族问题[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9.

    [6]李远龙.认同与互动:防城港的族群关系[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9.

    推荐访问:壮族 沿边 初探 特征 音乐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