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优质范文 > 正文

    对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社会环境的理性分析

    时间:2022-11-13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摘 要: 对当前我国农村体育的社会环境进行了系统分析,认为闲暇时间的增多、丰富的民间 体育项目资源和自然活动场所资源形成了农村体育自身的发展优势;农村体育人口偏低、场 馆不足、体育组织管理的滞后等问题则是制约农村体育发展的劣势。新时期农村政治、经济 、教育的不断发展为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农民体育观念、城乡二元体制、尚未 彻底的社会群体分化以及人口老龄化等问题是农村体育发展所要面临的挑战。

    关键词:农村体育;社会环境;理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G81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号:1007-3612(2009)05-0016-05

    A Rational Analysis on the Social Environment of Rural Sports De velopment in China

    ZHU Jiaxin1, SHEN Liling2

    (1. Putian College, Putian351100, Fujian China;2.Jiangxi Norm al University, Nanchang330027, Jiangxi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doe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n the social environment ofrural sports in China. It is shown that leisure time, rich folk sports resourcesand natural field are development superiority of rural sports. But low sport po pulation, lack of sport facility, and lagged organization are the inferiority toit. In the new tim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politics, economy and education ha s provided new opportunities for rural sports. But backward traditional sports v iew, dissimilarity system of urban and rural, low differentiation on community a nd aging population will be challenges on rural sports.Key words: rural sports; social environment; rational analysis

    农村体育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农村体育又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群众体育发展的重点和难点,长期以 来,我国农村体育发展严重滞后于社会发展,建立和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农村体育, 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课题,也是摆在体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新的历史机遇面 前,探讨如何推动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问题,是一项摆在各级政府和体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 而紧迫的任务。有鉴于此,本文对新农村体育事业发展中的优势和劣势、存在的机遇和挑战 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对其发展对策进行了探讨,旨在对新形势下如何推进农村体育事业发 展做一些有益的尝试。

    1 农村体育发展的优势

    1.1 民间体育项目资源丰富 我国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多数产生于农村的生产、生活,节庆、农闲时刻,活跃于村、寨、屯 、乡。许多体育项目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如龙灯、狮舞、龙舟竞渡等等,在大 江南北广受欢迎。至于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体育项目则更为绚丽,现已收集与整理出的少数 民族体育项目就有977种。这些体育资源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也是农村体育开 展的重要资源。除此之外,一些传统的民间体育项目也成为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 内容,一些民间民俗的体育项目不仅得到了继承和发展,也成为旅游、节日庆典表演的重要 项目,形成一定的经济增长点。而演绎这些项目的人也大多是当地的农民或居民,这也在一 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体育的发展。因此,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农村体育发展的人文资 源优势。

    1.2 农民闲暇时间充裕 随着农村电气化、信息化、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种变化带给农民最大的实惠就是闲暇时间的增多。有关调查显示,北方农民平均每天的 闲暇时间为305.82分钟,占一天时间的21%。这一数字是除去生产劳动、生理必需和家务劳 动时间后,可用于闲暇生活的最大可自由支配时间,但并不等同于农民实际投入闲暇生活的 时间。农民的空闲时间具有三种闲态:闲置、闲呆、闲暇。[1]福建省沿海地区农 民的平均 闲暇时间为344.4分钟,占一天时间的22.6%。[2]闲暇时间的增多为农民参加体育 休闲活动 提供可能。农民虽然拥有较多的闲暇时间,但真正意义上用于闲暇活动的时间较少。如何充 分利用农民的闲暇时间,构建合理、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建设农村新生活、新文化的 需要,也是解决农村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1.3 活动场所自然资源充裕 由于我国民间传统体育因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及社会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与自然环境、物 质生产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习俗相融洽的体育文化和体育项目。和西方体育不同,大部分 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不需要特定的场地,只要有一块空地即开展。相对于城市,农村地域宽广,房前屋后、田间地头、溪边河畔、山川河流等都是开展传统体育活动的理想场所。 爬山、垂 钓等活动,许多城市人要专门坐上几个小时的车到乡下才能参与其中,而这些活动就在农民 们的家门口,只要他们愿意,随时都可以享受到。

    2 农村体育发展的劣势分析

    2.1 体育人口偏低体育人口代表着一个地区群众体育的发展水平。1996年全国体育人口调查统计的结果显示, 我国体育人口达31.2%,在全部体育人口中,城市人口占55.11%,而占我国人口73.92%的 农 业人口,体育人口仅占44.89%。[3]2000年,城镇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口比例为50.8%, 而农村仅为26.9%,农民体育人口比率排在各职业群体的末位。[4]增加农村体育 人口是实 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高我国体育人口总比率,是提升我国社会发展水平至关重要的环节 ,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体育事业必要的组成部分。

    2.2 体育场馆设施不足 第五次全国体育场馆普查结果显示,我国现有各类体育场地850 080个,平均每万人拥有体 育场地6.58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1.03 m2。但是占全国总人口一半的镇(乡)村人 口 ,拥有体育场馆69537个,仅占总数的8.18%,其中教育系统体育场地数量占总数的67.19 % 。由于教育系统的特殊性,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其分布相对平均,然而体育场地对外开放 率仅有29.12%。[5]有限的农村学校体育场地资源还存在着闲置与浪费的现象。有 关的调查 表明,影响乡镇村民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排在第一位的是缺少场地。[6]农 村体育场 馆设施严重不足,农民进行体育活动时无体育场地设施可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体育活 动的开展。

    2.3 基层体育组织管理系统滞后 我国农村基层体育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正处于社会转型、经济转轨时期,带有两个明显的 特点:一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包办公共事业的做法,以及“单位制”的农村基层体育管 理模式,依然保留着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惯性,农村基层体育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没有得 以发挥;二是农村体育社会管理系统弱化,农民体育协会的偏少,参与的人数少,影响力不 足,仍处于自发状态。其运行机制的特点是在计划经济下作为运行主体的政府仍起着重要的 管理和指导作用,各类农村基层体育组织由于得不到有关部门的重视,使许多农村体育组织 处于自生自灭状态,没有发挥出民间体育组织应有的职能。

    2.4 农村学校体育教育乏力 学校是青少年积聚与学习的场所,也是他们形成体育价值观、学习体育技能、培养体育习惯 的摇篮。一方面由于升学的压力,农村学校更注重的是文化科目的教学和管理,对体育课的 重视程度不够,在学校中尚未形成良好的体育氛围;另一方面农村体育师资力量缺乏,使得 大部分学生在形成正确体育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不能够获得正确的指导和教育,以至于在离 开学校后,对体育认识不足、缺乏兴趣。调查表明,我国西部农村尚有16%的学校没有开设 体育课,且有27.21%的学校不做早操,1.24%的学校不做课间操。[7]目前农村体 育课程仍多 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这些项目一方面对场地、器材有较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体育课所学到 的与学生的乡村游戏活动和民间传统体育项目有很大的区别,使得大部分学生在离开学校后 ,由于体育器材的缺乏,体育项目与生活文化的巨大差异,而远离体育活动。

    2.5 社会体育指导员严重匮乏 社会体育指导员是我国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中一个重要的人才类型。社会体育指导员是为了 满足日益高涨的群众体育发展需要应运而生的,对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 用。2003年全国社会体育工作座谈会上,李杰同志指出:我国现有的社会体育指导员90%在 城镇,10%在农村,有九亿多人口的农村地区只有18 000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平均5万名人口 有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2004年底全国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为430491,其中农村拥有社会体 育指导员4.3万人,平均17 800人拥有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8]虽然近两年在“农 村体育是 我国群众体育的重点”的口号引导下,培训了大量的农村体育指导员,但是相对于九亿人口 的农村人口来说,仍是“杯水车薪”。

    3 农村体育发展的机遇

    3.1 农民经济收入不断增长2001年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报告指出:体育人口与个人经济收入没有固定关系,但与 家庭收入有关,基本上是家庭收入越高,体育人口越多的关系。即当家庭月收入在200~1 0 00元区间时,体育参与和体育人口随收入呈正比增加,并在801~1 000元达到次峰值;家庭 收入在1 001~1 600时,体育参与与体育人口的比例“先扬后抑”,并在1201~1400 元降到“波谷” ;当家庭月收入超过1 600元时,体育参与与体育人口则强劲反弹。[4]可见群众体 育与经济收入的多少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表明(表1),2001-2008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呈稳步增 长趋势,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逐渐下降。随着农民收入的不断增高,恩格尔系数呈持续 下降趋势。

    马斯洛需求理论认为,在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不断向高层次需求递进。农村居民 在物质生活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对发展的需求必然随着增加。而作为文化娱乐生活重要的一 个组成部分的体育活动,其需求也必将呈现出量和质的变化。

    3.2 农民文化教育程度不断提高 农村教育为农村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我国体育人口有与文化程度基本成 正相关的特点。[4]从已有的统计数据来看,我国农民受教育的程度在十几年的时 间内产生了显著的变化(表2)。我国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逐年呈增加趋势,且“不识字 或很少识字”的劳动力人数显著减少,目前文盲率低达7.32%,且主要集中在老年人。而在 校期间,这些农民通过学校体育课、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掌握了一定的体育知识和体育 技能,为他们离开学校后参加体育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对生活质量、文化娱乐的 追求,也促使他们参加体育活动,成为农村体育活动的主体。随着农民文化程度的提高,体 育人口的数量也必然随之增加。

    3.3 国家政策对农村体育支持的力度不断增强 为了保证农村体育事业的顺利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体育规章制度,促 进了农村体育的不断发展。1984年10月5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 》,1995年国家出台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同年国家颁布了在中国体育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 义的《体育法》。1996年国务院办公厅批转国家体委《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县级体育事业 的意见》,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 问题的决议》提出了深入持久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任务,其主要内容包括发展县 级体育事业,繁荣农村体育文化,开展群众喜闻乐见、文明健康的体育文化活动。党的十六 大又把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形成比较完备的全民健身体系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体 系,把发展农村体育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

    2004年被国家体育总局定为“农村体育年”,提出“生活奔小康,身体要健康”的口号。国 家体育总局会同农业部、中国农民体协启动并在全国开展以体育场地设施、体育健身指导和 体育科普知识为内容的“体育三下乡”活动,并把体育彩票公益金6 000多万,用于以农村 为 重点的 “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建设了一批农民身边的简便、经济、实用的体育健身场地 ,改善了农村体育健身场地设施的基础条件,制定了《农村体育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2006年《关于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意见》中指出,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我国 农村体育工作的重点已从县逐渐转移到了乡镇,现在已经具备延伸到村庄的条件。2006年中 央一号文把“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作为构建农村体育健身服务体系,推进社会主 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新举措。

    3.4 新农村建设对农村体育发展的推动力2005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 逐步把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 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农村的建设,强调要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发展农 村文化教育事业,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倡导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方 式。体育作为人类的一种生活方式,是农村文化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新农村 ,培育新农民,发展新文化,倡导新方式,为农村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经济、文化、生活 方面的良好机遇。

    3.5 农村城镇化进程对体育的促进城镇化建设还在不断地快速推进之中。统计数字表明,我国城镇化率逐年上升,2007年城镇 化率已达到44.9%,我国城镇化发展目标是:在2010年前后,我国城镇化水平将接近45% ;2020年前后,使我国的城镇化水平达到50%左右;在2050年前后,基本完成城镇化,使我国 的城镇化水平达到70%左右。[12]城镇化建设为农村体育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条件, 主要表 现在:首先,农村城镇化提高了人们对体育的需求度。城镇化使农民从纯农业生产逐步向制 造业和服务业过渡,农民的收入也不断增加。在满足了物质需求的基础上,农民对文化娱乐 的需求增加,对体育的需求也随之提高;其次,城镇化直接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既从根 本上为农民参与体育活动和健身锻炼提供了前提条件,也为社会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等提供了 一定的经济条件;再次,城镇化为人们带来了更多的有规律的闲暇时间;最后,城镇化改变 了农民的居住结构和环境,形成了新型农村和城镇的建筑布局,相当一部分人的居住方式类 似于城市社区,更有利于体育活动的组织和管理。[13]

    4 农村体育发展面临的挑战

    4.1 体育观念需要更新 农民长期处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逐渐形成稳定的生活模式和心理定式,相当一部分人错误 地认为“体力劳动者不必要体育锻炼”。据曹奔等对我国西北边远地区农民的调查发现,在 体育锻炼价值的认识上,仍存在着较大偏差,21.8%和33.3%的农民认为生产劳动“能”或 “ 也许能”代替体育锻炼[14]。另据笔者对福建沿海农村的调查结果发现,认为“劳 动可以代替体育休闲活动”的农民占33.4%,城乡二元体制阻碍依然存在。[5]可 见“ 劳动就是体育锻炼”、“无病即健康”的观念,时至今日仍深深积淀在他们的生活里。因此 ,观念作为一个 有价值和有意义的系统是非常需要理解的,只有理解才能享受它的价值和意义。正是由于人 们对体育活动认识比较薄弱,加上缺乏正面的引导,所以造成农民参与体育活动的自主性缺 失。

    4.2 城乡二元体制阻碍体育的发展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例为1.84∶1 ,1994年为2.86∶1 ,2005年则是3.22∶1甚至 更 多[15]。城乡之间的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将会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存在 ,城市在 产业体系、基础设施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向前推进,城市的物 质基础日益雄厚。城市快速发展对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进行限制,这就使得城市人均占有资 源量快速增加,而农村人均占有资源量却很难增长。一方面是二、三产业向城市聚集,各种 物质和文化成果向城市聚集,而另一方面人口向城市的聚集被严格控制,我们的城市化走向 了片面发展城市的城市化,而不是城市发展与农民城市化齐头并进的城市化,这样,城乡之 间物质和文化成果的占有差距就不可避免地会扩大。[16]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二 元基本格 局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社会资源配置不公与要素的不平等流动,这使得农村公共文化体育设 施建设、农村居民获得的福利性体育服务远落后于城市。只有从根本上改变城乡二元体制, 才能改变城乡资源分配的不公,使农村体育获得足够的资金、人力资源。但目前“城乡分治 ,一国两策”的基本格局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17]

    4.3 农村社会群体的分化尚未彻底社会阶层和结构的变迁紧跟着改革的步伐,开端于1978年的农村改革,引发了农村群体分 化,促使农村社会阶层产生了深刻的变化。[18]根据陆学艺(2002)的调查,最初 职业为农 业劳动者的人当中,有 73.4%的人现今仍然是农业劳动者, 这一不流动比例是所有阶层 当 中最高的。最初职业为农业劳动者的人约25%流向了其他阶层。[19]农民职业结构 由单一向 多元的迅速变化表明农民的职业领域越来越宽广,且越来越突破某些传统的非农民领域。农 民身份的农村社会各个新阶层,大部分还保留着老家的责任田,农忙时耕作,农闲时打工经 商,徘徊于城乡之间,并未彻底脱离农业生产。户籍的限制,农民工、雇工、个体户等阶层 在城市无法得到社区的关照,又脱离了农村的发展根基。农村社会阶层的分化不彻底性,制 约了他们参与体育的积极性。我国农民群体的分化、阶层的流动、职业的分化,正在对农村 体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这不仅是城市社区体育,也是农村体育和国家城乡体育宏观规 划的领导者必须面对的难题。

    4.4 农村人口老龄化趋势老龄化是21世纪初我国人口的一个显著特征。1998-2000年为人口老龄化前期阶段,老年人 口在总人口所占比重从7.63%上升至9.81%。[20]2005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到1.34亿,超 过总人口的10%;65岁以上人口1.1亿,占总人口的8.5%。全国70%以上的老龄人口分 布在农村地区,[21]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比城市更快。

    农村人口数量的减少、占总人口比例的下降,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也是我国经济发 展、社会进步在人口领域的反映,但这种变动也使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更加严重。由于我国 广大农村地区尚未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大部分农村地区的社会养老保障还 是空白。随着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空巢”家庭大量出现。农村老年人口主要靠家 庭养老,老年人在经济上丧失独立性,又没有“退休”可言,使他们不得不继续田间劳作, 大多数老人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还要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闲 暇活动时间。另外农村老年人体育观念、传统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及休闲方式向现代生活 方式的转变较慢也制约了农村体育的发展。

    5 农村体育发展的策略

    5.1 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农村经济条件的好坏,是制约农村体育发展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要想实现农村体育的繁荣 发展,必须具备良好的经济条件。农民只有在解决生存问题得到保障的条件下,才有可能产 生对更高层次文化娱乐的需求。因此,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是促进农 村体育发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5.2 加大对农村体育的宣传力度,培养农民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5.2.1 利用现代大众媒体的传播作用,宣传体育文化 现代大众媒体的普及,为体育运动的宣传提供了良好的媒介,特别是在农村广为普及的电视 、广播,在宣传和引导农民对体育功能、价值的认识和理解,宣传和推广农村具有特色的民 间体育项目,普及健身、娱乐的体育运动项目,交流和推广农村体育示范村的经验等方面具 有重要的意义。

    5.2.2 着重宣传体育“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的功能,增加农民对体育的兴趣 由于受经济收入、文化教育等限制,农民尚不能正确认识体育的娱乐、社交、健身等诸多功 能,但追求健康,是城乡居民的共同愿望。因此,县、乡镇体育管理部门应抓住农民追求健 康的心理,着重宣传体育促进健康、提高体质的功能,增加农民对体育的兴趣。

    5.2.3 利用传统节日宣传体育活动,着重开展民俗体育活动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在此期间,人们休闲集聚,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以庆 祝节日。而传统节日正处于农村的农闲时期,农民有充分的时间准备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 特别是一些民俗体育活动,本就是欢庆活动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如秧歌、舞龙、舞狮、 踩高跷等活动,为节日增添了气氛。这些节日,不仅是开展体育活动的最好时机,也是宣传 体育活动的最佳时机。

    5.2.4 积极组织农村体育比赛 根据当地人口、地域特征、文化传统,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运动项目,尤其是集体项目,组 织小型的“农民运动会”,这些比赛可以是村与村的比赛,也可以是镇与镇的比赛。通过比 赛的组织、管理、宣传等工作,增加农民对体育的认识和兴趣,调动农民参加体育活动的积 极性,同时也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5.2.5 树立农村体育先进典型,发挥带头作用 先进典型可以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也可以激励后进者奋起直追。县、乡镇、村直至家庭,体 育先进典型可以先从经济较富裕地方和有体育传统习惯的乡镇抓起。另外,除国家组织参加 开展的先进体育乡镇的评比外,省、市、县、镇各级应开展体育先进评比和表彰活动,把优 秀典型推向全县、全市、全省甚至全国。以典型带动、促进一般,把农村体育提高到一个新 的发展水平。

    5.3 加强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和管理

    5.3.1 加强宏观调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 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体育场地建设现状、体育事业发展目标和当地的体育特色,对 体育场地的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合理调配城乡体育经费和资源,保证对农村体育的优先投入 。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建设农村体育设施的支持力度,把体育设施建设统一纳入到新村建设规 划中去,使新兴的体育设施建设与新村总体建设相配套。

    5.3.2 体育场地建设资金投入多元化 对于面向农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的体育公益性事业,应以政府投入为主,同时建立由 政府、社会、集体、个人等多方投入的多元化投资体制和开放型运作的新格局。对于小型的 群众性体育场地设施建设,采用“国家拨一点、集体出一点、社会集一点”的“三个一点” 办法,克服国家投入不足。

    5.3.3 开发体育场地功能 在保证学校教学秩序和体育工作计划实现的前提下,学校体育场地资源可以进一步向村民开 放,做到资源共享,以满足农民对体育的需要,使体育场地设施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 效益。另外,政府行政部门也可以通过给予政策性补贴和法律支持,鼓励和支持学校向村民 开放场地。

    5.4 发展农村体育教育,特别是农村学校体育的教育

    5.4.1 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提高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使农村义务教育的主要责任从农民转移到政府。建立健全多元 化的基础教育办学模式,多渠道筹集教育基金,不断改善基础教育的办学条件。积极改革教 育体系,最终形成城乡统一的教育体制,让农民子女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5.4.2 提高农村体育师资力量 “十五”以来,我国有数百万农村民办教师经过培训和资格认定重新上岗,农村师资水平有 了较大提高。但是农村学校的体育师资不足、待遇低下的现状仍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 ,加强农村体育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农村体育教师的待遇,将是促进农村学校体育发 展的一个主要举措。

    5.4.3 加大学校体育的管理力度 学校要高度重视体育工作,按照教育和体育部门制定的标准,加强农村中小学体育场地和设 施建设,保证经费投入,配备足够的能够胜任的专兼职体育教师,保证体育课堂教学、课外 活动和体育竞赛的数量和质量。

    5.4.4 创新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内容 除开设常见的田径、球类等课程外,还可以结合当地农村的特点开设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项 目,充分挖掘和利用民间体育课程资源,丰富体育教学,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体育。

    5.4.5 保证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供给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农村学校特别是贫困地区学校的办学条件也有了较大的改善,软 硬件建设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但是和城市相比农村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条件仍存在着较大的 差距,难以满足正常的体育教育活动的需要和课外学生体育兴趣小组的开展。因此,加强农 村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保证学校投入体育场地设施的供给,是推动农村学校体育发展 的前提条件。

    5.5 完善农村体育管理工作,健全体育组织网络

    5.5.1 强化农村乡镇政府的管理职能,加强对农村体育组织的管理 乡镇政府是农村体育管理的直接部门,乡镇政府应把体育事业纳入乡镇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总体规划;成立体育工作领导小组,加强体育服务意识建设,配备专职干部;提供一定 的体育事业经费和基本建设经费,改善体育场地设施条件。县级体育部门对乡镇具有业务指 导职责,应充分起督促作用,定期举办体育法规和体育知识培训班,定期对体育专干进行培 训,培训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形成体育活动和比赛制度;经常举办以乡镇为参赛单位的体 育比赛和体育活动,协调和组织乡镇之间、乡镇与企事业单位之间的体育比赛。

    5.5.2 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体育组织网络

    农村体育要充分发挥农民体协、文化中心、文化站、青年之家、乡镇、街道、村的体育组织 机构、体育爱好者协会等社会体育管理部门的作用,建立健全农村体育组织网络。有条件的 县可以建立社会体育指导中心,乡镇、村委会可以建立体育指导站。县、乡镇、村可以建立 和发展体育健身点、社会体育指导中心。体育指导站、体育健身点应根据当地条件安排场地 设施,制定工作计划,并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安排一定的活动经费。

    参考文献:

    [1] 田翠琴,齐心.农民休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75-77.[2] 朱家新.新时期农村体育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M].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123:125 .

    [3] 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1996)[M].北京:北京 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146.

    [4] 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2001)[M].北京:北京 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128.

    [5] 场地设施—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EB/OL]. http://fun.qx100. co m/html/200607/ 98697902448289.shtml.

    [6] 王俊奇,宋京佳,饶爱蓉.赣浙闽皖乡镇村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J].山东体育科技,2004(4):49.

    [7] 曲宗湖.让学生人人享有体育——西部农村学校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N].中 国体育报,2004-10-25.

    [8] 裴立新.全面小康社会多元化全民健生服务体系的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 版社,2006:73.[9] 国家统计局.全国年度统计公报[EB/OL].http:///tjgb/ndt jgb/qgndtjgb.

    [10] 宋华明.高等教育通向农村与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J].农村经济,2006(1):106 -109.

    [11] 国家统计局.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五号)[EB/OL]. http://ww w.stats.gov.cn/tjgb/nypcgb/qgnypcgb/t20080227_402464718.htm.

    [12] 汪洋.十五城镇化发展规划研究[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391.

    [13] 王永,熊晓正,金广江,等.论城镇化对农村体育的影响[J].体育科学,2006(1) :31-36.

    [14] 曹奔,周全富,许光辉. 西北边远地区农村群众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西 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3):70-73.

    [15] 葛耘娜.后税费时代:新农村建设再求解[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02-27(10).[16] 陆广玉.关于缩小我国城乡差距的战略思考[J].平原大学学报,2005(6):50-53 .

    [17]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 从“非典”防治看我国农村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 题[ EB/OL].http:// /rcre/article/2003/18-06-05-1.htm,2003-06-1 8/2005-10-5.

    [18] 杨越远.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分化及其应对措施[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03(4):120-125.

    [19]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70-1 72

    [20] 柯海宝,我国体育人口年龄结构呈V型的原因分析及优化[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 005(6):31-33.

    [21] 翁淑贤.中国人口老龄化增长速度快于预期[EB/OL].http://www.china.org. cn/chinese/2005/Mar/798936. htm.第32卷 第5期

    推荐访问:社会环境 理性 农村 我国 分析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