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优质范文 > 正文

    《说文解字》让课堂充满艺术魅力

    时间:2022-11-06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摘要】如果让中学生手捧一部《说文解字》独立阅读,也许他们一页都看不下去。因为《说文解字》太深奥,太艰涩了。那么我们是不是就不应该让中学生接触《说文解字》呢?笔者认为只要教师用心引导,中学生是能够接受《说文解字》的,作为语文老师不妨大胆将《说文解字》引进中学课堂,让中学生尽早接触古文字。

    【关键词】说文解字;古文字;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在古诗文课中引入《说文解字》

    初中一年级我们就开始讲古文了。在古文课中讲点古文字,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接触《说文解字》,往往能取得不错的效果。如初中一年级上册有曹操《观沧海》,此诗以雄健的笔力,生动饱满地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气魄,也展现了诗人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博大情怀。诗的第一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看似平淡,实则给全诗定下了一个沉雄健爽、气象壮阔的格调,诗句中“临”字更是此诗的诗眼。一个“临”字就将曹操高瞻远瞩、把握全局的气度和王者之气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因此深刻理解“临”字含义成了把握全诗主旨的关键。这时如果教师能结合古文字,结合《说文解字》,就能把“临”为什么是全诗的诗眼讲透了,让学生口服心服。不仅将“临”字讲活了,还能使全诗变得灵动起来。

    二、在高中开设“汉字文化”选修课

    高中生已经有了良好的文史修养,他们的文史知识有的已经相当丰富。因此在高中阶段语文课适当的用《说文解字》来解释文言文字词的意义,是可以增强学生们汉字文化的修养,从而培养对《说文解字》的兴趣。这样既能活跃课堂,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我们从“幸”字及从“幸”诸字所揭示出来的关于中国古代刑罚制度的历史;又如《说文解字》“示”部中的那些字是中国古代祭祀文化的活化石;“玉”部字则蕴含着丰富的古代玉石文化;“衣”部字、“巾”部字、“糸”部字、“革”、“韋”部字则向我们展现了中国古代服装鞋帽和丝绸文化。如《说文解字》:“袭,左衽袍。”这里的“左衽”与《论语·宪问》“披发左衽”在文化意义上截然不同。《论语》“左衽”指的是与中原汉族服装“右衽”相对的夷族服装。“袭”字则与中国古代的丧礼有关。“袭”指的是死者穿的衣服。《礼记·丧大记》:“小敛、大敛,祭服不倒,皆左衽,结绞不纽。” 郑玄注:“左衽,衽乡左,反生时也。”孔颖达疏:“衽,衣襟也。生乡右,左手解袖带便也;死则襟乡左,示不复解也。”《仪礼·士丧礼》:“乃袭三称,明衣不在筭。”郑玄注:“迁尸于袭上而衣之,凡衣死者,左衽不纽。”《礼记·丧服大记》:“袍必有表不禅,衣必有裳,谓之一称。”《左传·闵公二年》:“归公乘马,祭服五称。” 杜预注:“衣单复具曰称。”根据这些记载,死者净身后先穿上内衣,然后再加穿三层袍。而这袍是左衽的,且不用纽扣。之所以用左衽袍,是为了与生者之衣区别开来。又如《说文解字》“鞔,履空也。”“靸,小儿履也。”“鞮,革履也。”“,履也。”“韤,足衣也。”可见最迟在汉代就有皮鞋。汉桓宽《盐铁论·散不足》:“及其后则綦下不借,鞔鞮革舄。”

    三、在历史课中渗透《说文解字》

    我们知道,文史不分家,因此不仅语文课要讲《说文解字》,而且历史课也应该讲。例如“幸”字和从“幸”诸字,就为我们讲国家的形成、中国古代司法制度、中国古代刑罚制度提供了很好的证据材料;又如初中一年级历史上册第五课《灿烂的青铜文明》中讲到鼎。课本中的图片司母戊鼎是四足、两耳、方形的。然而《说文解字》云:“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昔禹收九牧之金,铸鼎荆山之下,入山林川泽,魑魅蝄蜽莫能逢之,以协承天休。《易》卦巽木于下者,爲鼎象,析木以炊也。”《说文解字》为我们提供了四条信息。第一,它告诉我们“鼎”还有三足两耳的(如下图所示);第二,“鼎”最初为最重要的礼器,是祭祀的时候用了装熟牲的器物。而《说文解字》却说它是和五味之宝器,可见到了汉代鼎的功用已经发生变化;第三,为禹铸九鼎的传说提供文献上的依据。相传夏禹铸九鼎,象征九州,夏、商、周三代奉为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战国时,秦、楚皆有兴师到周求鼎之事。周显王时,九鼎没于泗水彭城下。《史记·封禅书》:“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亨鬺上帝鬼神。遭圣则兴,鼎迁于夏。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九鼎也因此成了国家的象征;第四,鼎也是卦象之一,可与传世《易》的记载相印证。《易·鼎》:“鼎,元吉,亨。彖曰:鼎,象也。以木巽火,亨饪也。”《易·杂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王弼注:“鼎者,取新成变者也。革去故而鼎成新。”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想要在所有的中学课堂中引进《说文解字》还不太现实。因为多数中学语文教师自身的文字修养还很欠缺。我们建议各地的教师进修学校聘请专家来给中学教师培训。我们撰此小文旨在抛砖引玉,希望有更多的中学语文和历史教师关注《说文解字》。大家集思广益,思考如何将《说文解字》介绍给中学生,广泛传播汉字文化,为学生打下汉字学基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播下学术的火种,让学生一代代地传承下去。

    (编辑:刘影)

    推荐访问:说文 课堂 充满 魅力 艺术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