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优质范文 > 正文

    日常即革命新文化运动

    时间:2022-11-06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南方的声音

    20世纪80年代,以广州为中心的粤语文化席卷全国,如同近代广州的《时务报》《新知报》一样,《黄金时代》《南风窗》、“南方系”杂志和广州音乐、粤语歌曲等,带着南国的韵调与风情,表达着独特的南方态度,扑面而来的是鲜活的创造性与革命性,还有岭南文化独有的浪漫情怀与圆润价值观。

    无伤大雅的个人主义

    2013年,被称为“广州老牌文艺操盘手”的《城市画报》执行主编黎文离职,开始搞微信公众号。他在传统杂志的15年,几乎都献给了《城市画报》,转型后,黎文带走的是《城市画报》——或者说是广州新时代年轻人对文艺的态度——小的,偏的,个人的。

    黎文玩的老爷车、黑胶唱片、小众餐厅,是一种无伤大雅的个人主义,同时又催生出无数这种带有浓重“个人”色彩的类别群体,“我们每一个人,……如果可以每天进步一点,每天有诚意一点,每天有创意一点,那蝴蝶效应才可能产生,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城市,才可能更有趣。革命,可能就是从请客吃饭开始。”这是黎文为自己公众号写的介绍文字,轻易掌控文艺青年的兴奋点与情怀点,“操盘手”宝刀未老。

    15年“本土文化保育”之路

    2000年12月,以网易虚拟社区“羊城故事”为基点,广州本土互动社区羊城网建立,骨干分子大都是广州互联网的精英,包括好几个门户网站的高层,此外还有中山大学的教授、医生、律师等。羊城网关注广州本土的民生及文化,致力于“为广州人做一个不受政治、商业左右的网上公共空间”。他们策划的很多活动都与“本土保育”有关,保护的内容多为街区、语言、美食,采取的活动方式是科普、精粹、多重形式展现,体现本土媒体人的眼界与关注点。

    采访羊城网创始人、总编辑劳震宇,他多次纠正我对羊城网“媒体”的定义,坚持使用“公共平台”、“公共渠道”。广州有史以来首次由互联网发起的本土文化保育活动,就是羊城网在2008年策划的“天字瞳情”项目,为了呼吁政府放弃拆迁天字码头的计划,倡议广州市民拍一张眼睛的照片上传作为支持,最终留住了广州的这一重要史迹,以及其中蕴含的“广州人的集体回忆”。没有激进的煽动,没有偏激的诉求,羊城网作为一个广州人专属的公共平台,取得了一次意义重大的成功。

    带着冷静与思辨维持本地保育,是羊城网以及广州人成熟的标志。2010年的“撑粤语”(支持粤语)活动,羊城网没有参与其街头运动,“这种活动态度是偏激的,而且诉求也会变得复杂,我们不想被其他声音代言。”

    取而代之的,羊城网制作了保护粤语的海报在互联网上传播,提倡和平共处、尊重传统,同时透过有趣、短小的视频普及粤语的历史价值,制作了《舌尖上的粤语》微视频,总播放量超过一千万,广州的年轻人差不多都看过。

    “广州说实话,是个‘活在当下’的城市,从建筑上就能看到。即便到了(20世纪)90年代,建造新建筑的时候也会带上骑楼,让人们维持生活,保持习惯。但新世纪到了,地铁来了,于是新建筑又开始与地铁紧密结合,出现了地铁入楼、地铁站当地下通道的设计。总之广州非常‘活’。”

    ——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研究学者

    “广州人很有个性的,就是那种‘你说破了天,我觉得不好就是不好’的那种个性。这也是广州人讲究实在的一个表现。比如说珠江新城,全广州最好的地段,里面有个D字头楼盘,绿化、设计、实用性都不好,所以就是卖不好。珠江新城的楼,均价超过3.5万元,D字头楼盘也就2.6(万)、2.7(万),但就是没人买。”

    —— 85后创业者

    “谁说说普通话会让粤语失传?越尊重对方,对方才越愿意聆听;自己越开放,才越有选择的余地。你整天在家骂骂咧咧,对别的文化和语言都不尊重,你儿子都觉得你太low,瞧不起你,(那样)粤语才会失传。”

    —— 广州高校学生

    “广州的奢侈品店非常少,即便有,生意也不会很好。因为广州人是务实的,谁也不会花那么多钱仅仅买一个只有表象的包包。在我们单位,背这样的包包上班,还会受人侧目。”

    ——前《广州日报》旗下杂志执行主编

    “我在广州工作了三年。记得第一次从白云机场回北京,安检队伍有5分钟一步未挪,我忍不住探身一看,黄线后的那人正在开箱整理行李,但队伍里没有任何骚动,甚至连埋怨都没有。队伍里肯定不都是广州人,但这神奇的情况就是出现在广州白云机场。”

    —— 国际4A广告公司广州办事处管理人员

    “北、上、广本就不是一个完整的概念。每个城市都有自己不同的使命,广州的使命就是让自己效率起来。”

    —— 85后品牌主理人

    何处觅小洲

    小洲,是广州城中村中最为特殊的一个。它曾经是美院的“后花园”,因当地媒体追捧而声名鹊起,被称为“广州最具潜力的文艺生活村落”,有成为“广州文艺担当”的势头。后来,因当地居民肆意扩建,小洲村盛名不再。

    接近400年历史的简氏大宗祠还在,明代的翰墨桥还在,闻名遐迩的蚝壳屋还在,但现在的小洲村看起来,一点儿也不像“带着青草味情绪”。

    2003、2004年,有众多美院教授和艺术爱好者入驻小洲村,其中不乏谭天、尹定邦、张治安、欧飞鸿等文化名人。2008年,南方报业集团旗下的《城市画报》,以“中国城市文艺复兴报道系列”封面专题关注广州小洲村,小洲村一夜爆红,成为广州文艺青年追捧圣地。这里离美院近,环境好,没有手机信号,身边都是志同道合的人——感觉像乌托邦一样,“那是小洲村最好的时候”,入驻小洲村7年的艺术爱好者赵欣说。

    2008与2009年,第一届、第二届小洲村青年艺术节,是赵欣与伙伴们的盛宴:知名艺术家们租用祠堂布展,赵欣他们也实践着自己的想法,在村里的小卖部里放上电视,展示系列视频艺术,或是利用本地建筑与特性摆放装置性艺术,“那时候我们基本每个人都有一个楼,很多点子是晚上串门儿的时候想的……2008年我们还成立了小洲文艺界协会,仪式还是在祠堂办的。”那时候在小洲租一栋二层小楼,月租不过两三千元。

    对像小洲这样的古村的保护,从来都是一场博弈。后来小洲的疯狂扩建,是因为美艺考生的大量涌入,2011到2013年间达到峰值时,小洲的艺考生超过15000人,对这个走路20分钟就能环绕一圈的小村来说,这是个惊人的数字。于是,小洲村翻建、扩建、涨十倍房租。环境与居住条件的变化,使得艺术家们陆续迁出,艺考生也随之锐减,十大培训画室迁出大半,著名雕塑家尹秋生等在此设立的工作室,也都人去楼空。

    但还是要说,幸好有小洲村。

    就像所有的生活都需要土壤一样,小洲村在地理与环境上,依然是美院最优秀的后花园,而且像赵欣一样没有撤离的人也还有很多,他们在这片似乎与世隔绝的地方因地制宜,或潜心创作,或巧借商机,对他们来说,小洲村的变化是暂时的,小洲的本质属性,依然干净、质朴,依然是那幅自顾自的清高模样,与众多求实的广州人如出一辙。

    小洲“吃”事

    芝麻糊

    纯手工磨制的芝麻糊,颜色浅淡,慢慢搅动的时候才能闻到那种天然的芝麻香。吃手工芝麻糊不能过多搅动,要用汤勺从面儿上开始一层一层往下片着吃。

    手工泡菜

    有杨桃、木瓜、白萝卜,味道清淡,可以当零食。

    小洲嫁女饼

    一种酥饼,以前是嫁闺女的时候才做,故名。有五仁、芝麻、豆沙等十多种口味,大多是甜的。

    自由的野生力量

    文创园,在广州很早就成为一种“现象”。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是规模最大、知名度最高的两个文创园,其建设的初衷也从来不是“提高旅游吸引力”,广州人似乎只是单纯地想让这些陈旧的、静止的地带重新活跃起来而已。

    TIT是广州最成熟的创意园区,位于以珠江新城和“小蛮腰”为代表的城市新中轴线上,人气很旺,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只有大约20%是游客,其他多半是这里各式各样的工作室的员工。

    TIT由广州纺织机械厂改造而来,最初的定义也是“服装主题”。园区没有刻意走高端路线,打造成所谓“创意园该有的样子”,反而有些随心所欲,除了“修旧如旧”,还以原有的树木、绿化“造景”,于是常常看到被大树拦腰断开、分叉的干道,或者依坡而建、形状有趣的建筑。最大的一个纺机厂铸造车间被改造成面积超过4300平方米的时尚发布中心,机械装配车间因为楼层高,成为loft式的工作室,当年纺织厂出的最后一期黑板报依稀可辨——“中西结合,蕾丝裙褂好时髦”。如今园区内依然有超过70%的商家从事与服装有关的领域,其中不乏屈汀南、邓达智这样的大牌设计师。

    2013年11月,腾讯微信团队入驻TIT,3栋办公楼的装修颇具硅谷味道。后来又有数间做周边产业的IT创新公司集结于此,由IT人众筹建立的贝塔咖啡,是业内人士交流与投资人出没的热门地点。

    园区内也随处可见“生活美学”,比如日本建筑与工业设计大师黑川雅之的作品,加上充满活力的画廊和咖啡厅,打造出受到游人追捧的“艺术”气质。

    85后马臻,是TIT一间创意店的主理人之一。他开店的初衷是想盘活创意园中的一个陶艺坊,于是与几个朋友联手,以茶、菜、设计为主题对陶艺坊进行包装,大获成功。民间力量的自由整合与表达,是与广州水土最为搭配的创意园模式。

    创意园@广州

    红砖厂

    广州有超过30个大大小小的废弃厂区被纳入“三旧(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居)改造”计划,其中规模最大也最知名的是红砖厂园区。红砖厂是亚洲最大的罐头厂——鹰金钱的旧址,驰名海外的“豆豉鲮鱼”就是在这里诞生的。这座1950年由苏联援建的工厂,有几十座方正规整的苏式红砖厂房,文创商品、杂货店、创意市集、火车月台等创意元素齐备。与其说是一个文创园,这里更像是一个艺术公园或者主题休闲区,在当地人气很高。

    亮点:广州第一批以艺术为主题的公共区域,周末好去处。

    信义会馆

    定位于高端、时尚的创意园区,前身为广东水利水电厂旧址。由于体量小,且临江老房保存完好,被认为是广州早期旧厂房改造的优秀样本。入驻的多是4A广告等国际创意公司,因地制宜,会不定期举办一些与时尚、艺术相关的发布会和派对。

    亮点:高端时尚、创意派对。

    太古仓

    原为英资太古公司的旧仓库,其中有8个完好保存了原貌,被改造成餐饮、休闲娱乐设施,更具“外滩风”。

    亮点:码头风情,百年古仓。

    1850创意园

    原址为华南最大的双氧水厂,因为厂区比较破旧,大部分建筑经过了重新设计,整个园区看起来比较新,偏爱新锐建筑设计的话,这里是不错的选择。

    亮点:设计师自主设计的建筑,3D地板。

    是生意,也是态度

    在广州,文化产业的保育早就从“政府主导”引申到“民众参与”的立体操作,广州给予文化个人的支持,让这些专业人士或者社会团体经常对广州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义务感”。

    1200 BOOKS是一家独立书店,也是广州第一家24小时营业的书店。店主刘二囍原来是建筑师,在1200 BOOKS之前,他经营书店的经验为零。

    2013年下半年,刘二囍以“沙发客”的形式徒步台湾,让他对分享与情怀有了更多感触和思考,2014年7月1200 BOOKS开业,店中特别留出一个小房间,为背包客免费提供住宿。24小时营业,不是因为商机,是为了给城市亮一盏灯,“白天是生意,晚上才是态度和温情。”

    到2015年7月,1200 BOOKS已经开了两家分店,资金多由社会人士零碎投资。独立书店被视为一个城市文化生态与文化气质的窗口,仔细想来,1200 BOOKS更多是一个符合广州气质与土壤的公共文化空间,这种形态被尊重、被延伸、被催生,是一个城市宽容度的直观表现。

    广州新贵珠江新城,一个以新兴地铁构造的庞大的复合型商圈,如今被称为“城市会客厅”,是广州的门脸。位于珠江新城中心的太古汇,是广州最高级的购物商场,世界级奢侈品聚集于此,以书店形态出现的方所,就开在爱马仕的旁边。

    从广州本土孵化的方所,常被视为“实体书店”,方所的品牌代言人徐淑芬多次纠正这一概念,重申方所是一个“公共文化空间”,是集阅读、艺术、体验于一体的地方,与奢侈品排在一起,恰好是觉得,“人们在逛街购物的时候看到方所,会产生‘呀,这也许才是更适合我的地方呢’的念头。”正是这种复合式的文化体验,让方所一开始就奠定了开放、尊重、品味的基调,提供了一个前瞻且亲民的生活形态,很多艺术家、作家会选择在这里举办展览、演讲,这也让方所成为广州的文化新地标。

    对于当代公共文化空间长时间处于零碎且过于市井状态的广州来说,这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更多文艺去处

    大剧院

    广州在话剧、歌剧、舞剧方面缺乏,大剧院则给予了填补。在这里可以看到世界级的设计与歌剧曲目。

    二沙岛

    广州传统的文艺集散地。星海音乐厅、广东美术馆等都聚集于此。原来附近的富人居住区,有部分也开始做画廊或者与艺术相关的展厅与休闲场所。

    三号线

    沿线途经太古汇、华南师范大学等文艺“高发”地区。太古汇的“方所”书店是广州文艺地标,华南师范大学及附近院校经常会有专业程度很高的讲座与展览对外开放。

    更多书香

    博尔赫斯书店:冷静的“小而美”

    已经存在了十几年,一直非常小众。书店坚持规范、统一的文化风格,基本只有翻译作品,尤其在欧洲新小说派、前卫艺术方面颇有口碑。

    唐宁书店:恢复对书的尊重

    书店内从大件到细节都走简约而沉实的路线,木质装修,回归旧时书院风格,让书本得到尊重。书的内容则不拘一格,各方面都有涉及,通常能找到视觉、人文、人物访谈类的精品。

    联合书店:你好香港

    内地首家全港资书店,位于中华书局旧址,倡导的却是前瞻的文化美学。庞大的港台版图书库存是最具人气的要点,摆满7个书架,数量可算是本地书店之最。

    左岸书店:私享的尊贵

    虽说是书店,但这里的亮点都集中在那40%的“非卖品”上。它们来自店主及朋友们的私人珍藏,主要是一些普通书店里很难找到的文字、视觉珍本,包括一些展览图册和资料,内容大多是欧洲文学或者当代艺术。这40%的书仅供店内阅读,也给面对面交流铺了一条隐形的道路。

    推荐访问:新文化运动 日常 革命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