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优质范文 > 正文

    对联激趣,开掘潜能

    时间:2022-11-06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古代文言文,尤其是山水游记类的文章,其中之美可谓俯拾即得,比比皆是。比如语言美、音韵美、景色美、环境美、事物美、情思美等,字里行间随处可见。但由于文言文语辞比现代汉语生涩,学生往往不肯细致地去品读,因而那文中之美也往往从他们的眼前一晃就过去了。不少学生在高中三年里,就没能用心去品味一篇文言文之中的众多佳处,就连语言美、音韵美之类比较外在的美也不曾体会到,高中毕业了一提到文言文,往往摇头苦笑曰“不太喜欢”,或云“不太懂”。这无疑是一种悲哀。

    在教自己的学生学文言文时,笔者寻找到一种方法:对联激趣,引导学生去开掘自己学习文言文的巨大潜能,乐于学习文言文,深入文本去感受文中之美。下面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文言文教学实践为例说明,供同仁参考。

    篇目:《兰亭集序》(以下简称《兰》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29页)

    对联:

    (一)右军书力屈万夫,韵高千古;羲之文情撼百世,理布九州。

    (二)银钩铁画天地恋,群书照千古;茂林修竹风云依,孤文垂九州。

    创意:以对联(一)“右军书力屈万夫,韵高千古”这一引自刘熙载《艺概·书概》中褒评王羲之书法艺术“力”“韵”极致的名句,告诉学生作为书圣的《兰》文作者,享誉历史的是他“屈万夫”“高千古”的书法之“道”,而非其官其品其行乃至其文。再以笔者创作的“羲之文情撼百世,理布九州”引导学生知晓书圣还是诗人,还是散文家,甚至也善琴棋书画,他的《兰》文不仅文字清新隽永,意境芬芳四溢,空灵潇洒,其旨其理其趣亦纵横澎湃于字里行间。

    对联(二)点出书圣书艺的“铁画银钩”,其书法作品流传后世,楷、行、草众体兼善,可鼓励学生去网上或书店寻找一番,观摩其笔迹,开阔学生视野。

    品味性导读:

    1.教师朗声诵读《兰》文一、二自然段,让学生听读时基本把握作者行文脉络,在诵读中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节奏之美、景色之美、环境之美,聚会之乐、饮酒游戏之乐、作诗抒情感怀之乐。

    2.要求学生细读一、二两段,从文中找出与上述文章脉络对应的原句(如:景色——“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事件——“会于”“修禊”),结合上下文思考赏析(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其作用如何?),并用自己的话或借用一些成语来评议这两段文字,形成200字左右的短文,与同学交流分享。

    3.结合文本赏析“幽情”之所在(“引以为……一觞一咏”),“极视听之娱”的具体内容(“仰观……俯察……游目骋怀”),“可乐”的内涵(“一觞一咏”“游目骋怀”)等关键内容,以深入地理解此文之所以流传百代,脍炙人口,乃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巧妙融于一体的技法,并用心学习这种写法。

    4.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兰》文三、四自然段,赏析相关语句,把握作者由叙事写景转入议论抒情,由情转入理趣,由乐而痛而悲的行文变化。

    高考链接:

    1.网络查询近五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选取近似《兰》文内容或风格的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进行独立阅读,然后试就其行文的某一相近于《兰》文的特点,对比《兰》文进行同异赏析(不少于200字)。

    2.自拟一副每联超过十字的对联,对所选之文的某些特点进行概括或揭示,并与同学分享交流。

    3.完成文后试题并自判得分。

    篇目:《赤壁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32页,以下简称“《赤》文”)

    对联:子瞻一生坎坷,谪贬黄州赋赤壁,抒写遗世独立雅兴;东坡才华横溢,泛舟月夜凌万顷,谈论盈虚消长哲思。横批:“昭晰无疑”(刘熙载《艺概》语)。

    创意:

    1.以上联所言“坎坷”“谪贬”概括苏轼的人生旅途曲折崎岖,在仕途上屡遭打击,以引起学生对作者生命过程的关注;又以“赋”“抒写”“雅兴”等词揭示苏轼在艰辛的人生旅途中从不向曲折坎坷屈服,而是以游山水、述雅文、寄情思、论今古的方式来与命运抗争,终于写出一篇篇脍炙人口的诗文,既驱除了胸中的块垒,又抒发了满怀的情思,不但为时人称道,还流传于后世,以此激发学生对苏轼的崇敬,关注其作品,然后迫切地阅读《赤》文及相关文章。

    2.用下联中的“横溢”“泛舟”“谈论”“哲思”等词语概述苏子的个体生命质量之高,在艰难处境中亦能泰然面对,且总有不同寻常的洒脱与旷达,总能以游山水赋美文的独特方式,来迸发自己生命的伟大张力,来体现其作为时代睿智者可命运多舛却又决不屈从的生命形态。以此激发学生对苏轼的崇敬,深入文中去与作者对话。

    品味性导读:

    1.引述“东坡文虽打通墙壁说话,然立脚自在稳处”,“欧文优游有余,苏文昭晰无疑”(《艺概·文概》)等古代文人对苏轼文章的评价,打开学生的阅读思维,让学生看到些文本外的景色,开阔阅读视野。

    2.投影“赋,古诗之流”“言情之赋本于《风》,陈义之赋本于《雅》,述德之赋本于《颂》”“诗为赋心,赋为诗体”“赋别于诗者:诗,辞情少而声情多;赋,声情少而辞情多”“叙物以言情谓之赋,索物以托情谓之比,触物以起情谓之兴”(《艺概·赋概》)等古代文论中关于“诗”与“赋”的关系与区别、“赋”与“比”“兴”的区别等论述,帮助学生理解文题“赤壁赋”中的“赋”,并拓展关于“赋”的知识,积累一些文学常识,最后能清楚“赤壁赋”即“赋赤壁”,也就是记述作者游历赤壁之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3.要求学生放声诵读课文一、二自然段,教师作些点拨并示范诵读,以激发学生的情趣,使他们对文中所描述的景色、寄托的情思有较深入的感受,并在诵读过程中对上述有关“赋”的阐述有实质性的理解。

    4.要求学生诵读课文三、四自然段,思考相关语句(如“愀然”“正襟危坐”“侣鱼虾而友麋鹿”“举匏樽以相属”“知不可”“托遗响”)所蕴含的情思以及行文的作用,并结合上下文,找出相关文句印证对联上联所言之“雅兴”,形成200字左右的文字,与同学交流分享。

    高考链接:

    1.课外上网搜集当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找到以苏轼文章为文言文阅读试题的文字材料,独立阅读,就其中的某一情思或表达方式与《赤》文对比阅读,就语言美、构思技巧或行文意旨方面的异同进行对比赏析,写成200字以上的文字;然后查阅其他人是否有相同(近)于自己的赏析,并对照评判自己的赏析水平。

    2.独立完成试题并自判评分。

    篇目:《游褒禅山记》(简称《褒》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35页)

    对联:

    (一)游山探洞述文,乃表面笔墨;说志论力析理,是骨髓情思。

    (二)华山乃“花山”之音谬,王临川述文,夷近险远警醒吾辈;浮图为“慧褒”之化身,荆国公论道,志力物相妙示玄机。

    创意:对联(一)侧重揭示《褒》文的主要特点是通过记述当年的游历,来表述作者述说文理以诲人的意旨,引发学生深入文本的兴趣。对联(二)针对《褒》文首段探究“华山”读音的相关文字,以及游洞之“夷近”“险远”之不同景观,提示学生感悟读书学习亦有类文中所述,不下工夫查证,不深入“险远”,就很难“极夫游之乐”,只能得到些表面的东西;不明了“志”“力”“物”“相”及其内在关系,也就难于“无悔”,而常为人所“讥”。

    品味性导读:

    1.要求学生诵读《褒》文第一自然段,注意“褒禅山”又名“华山”及其来历,尤其注意原文述说碑文“花山”以及“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等词句,发现笔者对“华山”之“华”读音的辨述以及用意。之后教师诵读此段,注意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中的第一个“华”读为阴平(“花”音),以引起学生的关注。

    2.要求学生细读课文二、三自然段,把握作者记述众人游山探洞的经历,作者随众出洞未尽游兴的遗憾,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余有叹”等议论文句的作用,并释析相关文句,印证对联(一)所言的“表面笔墨”“骨髓情思”的含义以及所揭示的《褒》文写作的深刻意旨。

    3.学生诵读1~4自然段,教师投影对联(二)并要求学生诵读完文本后齐读并思考,然后再诵读一遍第一自然段,将“华山”之“华”全读阳平声;教师亦诵读此段,将“华山”之“华”全读阴平声,师生讨论“华山”之“华”究竟该读阴平还是阳平,作者为何要用这么多文字述说“华山”乃“花山”之“音谬”。要求学生就此写一段文字,表达自己的看法,并阐述理由。

    高考链接:

    1.上网查阅近年高考试卷中的对联试题,就内容、要求等方面作些力所能及的分析,就“对联”这种高考试题谈些自己的见解,形成不少于200字的短文,与同学分享;并拟写一副对联,表达自己文字的意旨。

    2.以2013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为浏览对象,查找近似《褒》文的文言文阅读试题文字材料一则,就文中近似《褒》文的记述或议论文字进行赏析,并与《褒》文的某一特点进行对比分析,写成百字短文。

    3.定时独立完成这则高考文言文材料的试题,就近请语文老师或同学判分后,自己计算得分率。

    推荐访问:开掘 对联 潜能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