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优质范文 > 正文

    高校绘画专业传统文化意识与艺术品鉴培养研究

    时间:2022-11-06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是古代中华民族优秀文明历史继承的结晶体,涵盖着丰富而多元的内容。艺术院校的教师与学生都要继承传统文化的优秀养料,极力培养良好的文化艺术品鉴素养。通过对古代艺术品的艺术鉴赏可以收获知识、陶冶情操、提升文化素养、增进艺术感知力,是艺术学习生涯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传统文化;艺术品鉴;美育

    文化经典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具有巨大的感染力、持久的生命力和丰富的创造力。实现中华文化全面复兴,必然要求加强对学生传统文化意识的培养。阅读传统文化经典、品鉴经典艺术品,正是提高大学艺术生文化素质的重要方式。

    一、绘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文化”是人类早期社会性群体共同约定俗成且一脉相承的历史符号记忆。《周易·贲卦》记载:“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英国著名学者泰勒认为“文化是一个多元性的组合,它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具有的其他一切能力与习惯”。也就是说,文化是某一民族在其独特的地缘环境、历史背景、宗教思潮、 习俗观念的综合性因素下历史继承与发扬,并且与当下文化相结合的综合复杂体。中华文化既坚守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绘画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先秦文献关于设色之工与画缋之事的记载颇多,如《周礼·考工记》将其与攻木之工、攻金之工、攻皮之工、刮摩之工、抟埴之工等百工并举而列;南朝著名绘画理论家谢赫提出“六法”;石涛非常重视“理”“法”并形成自己独到的理论体系。可见,中国绘画植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绘画不仅要有生活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凡是在我国绘画创作上取得显著成就的画家,他们的作品都不同程度浸润着中华传统文化,他们绘画成就的取得都与文化传统息息相关。

    艺术的本质是创造,然而创造的前提和基础却是继承和借鉴传统。英国著名美术史家贡布里希认为:“艺术家在描绘眼前所见的自然风景时,他的心目中已经有了一个初始图式,初始图式来源于绘画传统的风格样式”。明代画家王履在《重为华山图序》中亦指出绘画中的创造革新是与继承传统相辅相成的,“可从,从,从也;可违,违,亦从也。时当违,理可违,吾斯违也;时当从,理可从,吾斯从也。从其在吾乎?亦理是从而已。”林风眠认为以固有文化为基础,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从而造就新的时代,徐悲鸿也认为,古法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由此可见,绘画总是在不断地创造革新与继承传统中前行,继承是为了创新,创新中包含了继承。

    绘画是随着历史而发展的,因而在世界文明一体化的今天,注重传统文化艺术与世界文化的沟通与交流,创新傳统文化新生命,才是对传统艺术文化的真正意义的继承。国画专业或者是国画方向的学生要积极继承和发扬古代绘画的经典样式和技法,借古开今,融合当下的审美理念与绘画风尚,积极继承古法和发展新的艺术趣味;油画专业、版画专业的学生也可以从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宝库当中汲取有利于自己艺术创作的养分。吴冠中先生的“国画的现代化”与“油画的中国化”可谓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功的典范。

    二、当前绘画专业教育体系中传统文化与艺术品鉴的缺失

    法国著名哲学家鲍德里亚认为当代人类的生活体系中消费时代的悄然来临,它逐渐渗入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当中,成为我们当代人类的普遍生活准则和基本特质。当代社会消费时代的来临造就了当下社会功利性、物质性的大趋势,绘画专业学生的美术创作则明显侧重功利性、速成性,因而时常忽视对于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掌握与学习,造成这一现象主要根源于相当一部分教师与学生对传统文化与艺术品鉴认知上的缺失,从而导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培养还不够重视。

    笔者针对湖南省三所开设绘画专业的高校在校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掌握情况的问卷调查,通过调查结果采集了一系列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统计数据,包括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文学、艺术知识的掌握。统计结果显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接受程度不高,“非常喜欢”和“尝试去了解”的被访者分别占“9.6%和49.8%”,“无关紧要”和“完全不感兴趣”的被访者占34%和6.5%。虽然目前高等美术教育中对传统文化培养有逐步增强的趋势,但调查结果却反映出高校绘画专业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和掌握情况存在一定的缺失。中国绘画教育体系中,针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与课程安排颇为不足,学生的知识水平与结构性认知则又良莠不齐。所以只有把对传统文化学习真正纳入我们现有教学及创作之中,找到切实可行的路径和对策去进一步加强传统与现行教学的融合,方可推动学生艺术创作之提高。可以说加强绘画专业学生对传统文化与艺术品鉴的培养是现阶段绘画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

    三、绘画专业教育体系中传统文化与艺术品鉴的重构

    首先,保证传统文化与艺术品鉴相关课程在文化基础教学中的所占份额。在多学科类或者综合性大学,由于学校有丰富的人文社科类的教学与课程资源,要将这种资源优势转变为办学优势和发展优势,实现绘画专业与人文社科类专业课程的优化组合与共享。依托多学科与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实现绘画专业与人文社科型学院、专业之间实现课程与资源的共享,使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良好的教学体系逐步渗透到绘画专业中来。在术科类专业艺术院校,要逐步建立起体系完备的人文社科教学资源体系。虽然我国大多数美术学院设置有人文学院或艺术理论系,但是往往偏重于美术史研究与艺术管理,对传统文化与艺术品鉴不够重视。因此,一方面,专业教师应该做表率,带头树立传统文化意识观,在专业技能教学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多选择具有鲜明的中华传统文化特质,具有中国鲜明民族特色的教学科目和教学内容,用言传身教的方式把传统文化意识培养有效落实到绘画技能学习中。另一方面,对艺术史论教师来说,要着力于学习、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传统艺术理论,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精品,学习与品鉴它们的精髓。只有专业教师和史论教师协同形成合力,中华传统文化与艺术品鉴的课程教学才更有效果。

    其次,利用校外美术资源,在教学体系中完善中华艺术鉴赏的实践课程。通过课外艺术实践课程教育、引导学生大量接触,欣赏与传统文化有关的艺术作品,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培养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目前,绘画专业依然保持实地写生的良好传统,然而对博物馆、美术馆、画廊等美术机构的艺术品鉴类实践考察课程设置相对缺乏。例如博物馆教育就是良好实践课程之一。博物馆是优秀艺术品集结地,也是观众、学者、媒体的多元交流平台。在去博物馆、美术馆等场所进行艺术实践之前,可以通过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了解相关藏品情况,然后通过体验式艺术实践,直接观看、鉴赏各类文化艺术品,了解艺术作品的发展源流、形态变迁、文化内涵、历史人文环境、文化价值等,遇到不太懂不太清楚的问题,还可以向博物馆、美术馆的相关专家、讲解员请教,也可以和其他参观者讨论,还可以把相关问题带回学校,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探究式研究,深化对相关艺术作品和文化的理解。通过对馆藏艺术品的鉴赏,不断提升自我的艺术修养与文化内涵,提高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并且最终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准。

    通过校内外美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使学生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艺术品鉴。一是熟悉中国古典文艺。中国古典文艺是中华传统文化最精彩的内容之一,楚辞汉赋、唐诗宋词等都是文藝发展史上的瑰宝。中国绘画不仅是技术,更是文化,中国绘画讲究诗书画印就是最好的证明。中国历代的绘画名家除了研习技法外,都花很大力气去研读传统文化经典,提高自己的修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绘画的根本和土壤。二是通过绘画艺术,弘扬传统文化中的思想道德精髓。重视绘画作品的思想道德意蕴是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重要特征,在学习和创作过程中,要深入挖掘和阐释这种优良的作风和传统,继承中国书法涵养性情的品格,中国绘画致高致远的追求。三是弘扬与传承中华美学精神,中国绘画中体现的形神兼备、意境、中和之美等深刻影响了艺术家的创作、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在绘画专业学生的培养上,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注重传承与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从而塑造民族绘画,使他们创作出来的作品能体现中华美学风范、讲好中国故事。

    参考文献:

    [1]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重要讲话学习读本[M].学习出版社,2015.

    [3]贡布里希.范景中译.艺术发展史[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

    [4]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明代卷) [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5]鲍德里亚.刘成富、全志刚译.消费社会[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项目来源: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立项项目《高校绘画专业传统文化意识培养的研究与教学实践》课题编号:G21304

    推荐访问:品鉴 传统文化 绘画 意识 培养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