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优质范文 > 正文

    论抗战时期西南剧展中的戏剧评论

    时间:2022-11-05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摘要:桂林抗战时期作为一个独特的历史现象和文化现象,具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在广西现代戏剧评论史中,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特别是1944年举办的“西南剧展”,它是中国抗日文化的一次重大事件。西南剧展期间,大量文艺团体、文化名人云集桂林,并开展大规模的演剧活动,团结了一大批进步知识分子;引导了一大批青年走上了革命道路;锻炼和培养了一大批有一定政治觉悟和艺术修养的戏剧工作者,为新中国的建立准备了一批文化和戏剧骨干,为中国戏剧运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过对本次剧展中夏衍的四部话剧的展演评论找到其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抗战时期;西南剧展;戏剧评论

    中图分类号:J8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 4)03-0013-01

    1944年春天,全世界反法西斯、反侵略战争已经处在胜利的前夜。此时,经过长期浴血奋战的中国人民正在竭尽全力去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最大的牺牲,而内外反动派则相互勾结,作垂死挣扎。当时的历史形式和时代要求,正如夏衍先生慨括的那样:“……今天还处身于空前苦难与艰困的境遇。春来之前的寒气往往苛烈甚于冬天,因之今天也许正是我们最后试炼的机会。熬住今日,准备明天,这是戏剧工作者的责任。”西南剧展是在国民党统治区,在“国共合作”的历史条件下举行的,它必须带有那个时代、特殊环境所赐予的印记,显现着异常纷坛复杂的状况。可以说本次剧展是在我党的影响和秘密领导下遵循“皖南事变”之后的斗争方式,尽量采取“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方针,尽可能利用“合法”的方式,与国民党顽固派作“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下进行的,而不是国民党的那些军政要员所主宰的。

    西南剧展历时三个多月,经过与会者的共同努力,克服了各种困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剧展的举行,标志着抗日剧运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为之后新中国成立后的剧运打下了基础。经过七年抗战的艰苦岁月,广大的戏剧工作者在戏剧的园地辛勤播种耕作,用自己的血汗浇灌出丰硕的果实。剧展比较集中的展示了他们的创作、演出、舞台技术等诸多方面的成绩。给人印象鲜明的,是那批富于时代精神,从各个侧面反映抗日战争时期现实斗争生活的作品,里面富有代表性的就是夏衍的话剧《法西斯细菌》、《水乡吟》、《愁城记》、以及夏衍、于伶、宋之合作的《戏剧春秋》。这些剧目在思想高度上,反映生活的深度上,和艺术的感染力方面,各自的成就不尽相同,有的还明显的带有当时历史的局限性,或者局限于创作者自己的风格特征。夏衍先生的作品就是比较冷静、平淡,“给人的感觉有如渴之中咀嚼橄榄,虽无浓郁的气味,或者说,虽无强烈的刺激,可是却使人有无限的回甘,长时间地使人保持一种隽永的感觉”。如《愁城记》的相关评论:田汉等的集体批评《论<愁城记>创作及九队的演出》。、雷特的《评<愁城记>一剧本及演出》、以及章引的《我看了<愁城记>》三篇文章都对夏衍先生的这部作品的剧本存在的一些不合理性都大胆的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我看来言辞还是比较犀利并一阵见血的,但他们都来自于生活,体现着作者的真实情感和时代精神,这是难能可贵的。而许多剧目的导演也在演出过后写了评论文章内容包括对剧本的认识、剧本的处理、剧作与演出风格的问题以及在排演过程中接触到的一些技术问题和自我反思,如:卓猷的《<法西斯细菌>》导演手记》、赵明的《谈<愁城记>的排演一并寄五队弟兄们》,这对观众了解导演对剧目创作的想法意图并以此交换意见准备进行再创造都是非常好的方法。我们知道,早期的新剧运动,剧目的题材比较狭窄,创作活动还较多的停留在改编外国文学名著,移植外国剧本上,直接反应人民大众斗争生活的作品还是比较少的。抗日战争过后,这种局面才有了根本的改变,剧展演出的这批剧目,正是这一历史变化的具体例证。

    从艺术上来看,这批剧目有许多值得肯定的地方。无论是艺术的完整性还是独创性,都比以前有明显的突破。他们的情节比较严谨,矛盾冲突比较尖锐,语言比较生动,都把重点放在塑造人物形象上,因而有一定生命力。张然的《<戏剧春秋>评介》、周既的《从戏剧运动中看一个人——感于<戏剧春秋>》。江篱的《戏剧春秋》都提到了这一点。有的在建国以后还活跃在舞台上。由于这些剧目在思想上和艺术上的根基比较扎实,这就给表演导演及其他舞台艺术的创造提供了良好的依据,促进了舞台艺术的健康发展。比如在表导演方面,追求朴实自然的风格,强调要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色,反对脱离生活、卖弄技巧、矫揉造作的形式主义倾向,成为一股沛然的潮流。司马文森的《门外人语——评<法西斯细菌>》中就说道“我认为导演和演员事先的研究工作都做得很充分,能够把握住原剧的精神和特点,一拉开幕,观众就能感触到夏衍底的气氛,淡的色调,轻松的动作,调皮而发人深省的对白,到演出尾声的时候,夏衍底的味道全熬出来了。……导演和演员都没有忘记他们在一种什么样的气氛里面,在创造什么样的一种气氛。……个别演员不但把原作的人物性格活生生的表现出来,而且做得很和谐,恰到好处,没有一点做作的地方。”舞美工作者为了增强舞台的艺术表现力,根据当时的演出条件,进行了一系列的革新创造,用以更好的体现戏剧作品的主题。雷特的《评<愁城记>一剧本及演出》里面提到“舞台装饰大体上尚令人满意,每幕布景用的道具,都没有为装饰而装饰的虚设,可以说得上不繁琐。灯光的运用也颇得体,光量的增减,都能配合剧情,烘托戏的气氛。”明之的《<水乡吟>观后》也说道“这个戏在舞台面的配置上,非常匀整,也非常自然,灯光的变化和音响效果,增加了这一个戏的诗一样的情调。”这都表明,戏剧艺术正沿着现实主义的道路迈进。

    正因为注重现实,追求真实,这个时期的戏剧运动改变了以往以学生、店员为主要对象的局面,赢得了更广大的观众。戏剧艺术的社会功能因之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除了表现在剧人自身方面,还表现在改变了社会上的人们对于剧人的看法,对于戏剧的看法,剧展中严肃认真的演出,戏剧资料展览的具体生动介绍,剧工大会发出的严正恳切的呼吁,以及在各项活动中展现剧人们的精神面貌,使社会上的人们进一步理解了剧人,认识了戏剧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有不少人改变了对戏剧和剧人的看法。剧展正是以自己的优良作风,影响、改观了当时观众的面貌。

    推荐访问:抗战时期 戏剧 评论 剧展中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