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优质范文 > 正文

    面向能力培养的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与实践

    时间:2022-11-03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摘要: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是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基本目标。本文结合本校情况,就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并提出一些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非计算机专业;能力培养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计算机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成为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学习内容。高等学校的计算机教育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面向计算机专业的学科教育,即计算机专业教育;另一类是面向所有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计算机教育,即计算机基础教育。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面向的是占大学90%以上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它的目标是在各个专业领域中普及计算机知识,推广计算机应用,使所有大学生成为既掌握本专业知识,又能熟练使用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社会人们应用计算机的水平和掌握信息化技术的程度。因此,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创新与应用能力的培养就成为计算机教育中的关键问题。

    1改革课程体系

    从我校的教学实践看,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始终应该从基本理论和知识、基本开发技术和应用三个层面来进行讲解,让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由感性的、功能的认识深入到内涵的、机理的认识,能在高层次上使用计算机和应用各种信息技术来提高专业工作的质量和效率。[1]在这三个层面的教学过程中,

    设置科学合理的、适合不同专业培养目标的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是保证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的首要任务,也是使学生直接受益的前提。

    1.1基础知识阶段课程改革

    第一个层面: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培养阶段,在大学第一个学期实施。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在信息化社会里能更好地工作、学习和生活必备的计算机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文化意识。在该层次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传统的针对全校所有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相同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存在着一些弊端。

    首先,各专业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兴趣、需求及今后的应用有着相当大的区别。比如, 经管类学生应该多掌握些报表制作、数据统计及数据库管理方面的操作,文史哲法类的学生对于办公软件的高级应用有着更大的需求,艺术类学生对图像处理、动画制作及网站设计等方面显现出特别兴趣等等。如果都强求他们与理工类的同学一样去掌握那些枯燥无味的计算机原理知识的话,只会起到反作用,显然也很不合理。

    其次,对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都是采用一周内2节理论课加上2节配套上机操作课的授课方

    基金项目:浙江理工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QN07015)和“面向能力培养的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ZB07017)。

    作者简介:金蓉(1979-),女,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基础教学与研究。

    式。在授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将像Windows基本操作、办公软件及IE、OE的使用等操作类的知识采用在教室以理论讲授的方式传达给学生,学生再等到隔几天上机的时候,很多知识已经遗忘,老师需要在上机过程中重复理论课的相关知识点,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为此,我校对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施教学改革。

    首先,将该课程分为2门独立课号的必修课程:“计算机基础概论”和“计算机应用技能”。其中,“计算机基础概论”课程,每周2学时,共8周,主要是使学生能较系统地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信息与网络以及数据库的相关知识,提高计算机文化素质,培养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而“计算机应用技能”课程,每周3学时、共11周,着重介绍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强调常用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使用,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打下基础,以满足和适应信息化社会对大学生基本素质的要求。

    其次,为了区分专业教学,满足不同专业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不同需求,我校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分为理工、经管、文史哲法以及艺术4个大的门类,对每个不同门类的学生执行不同的“计算机基础概论”和“计算机应用技能”课程教学大纲,讲授不同的教学内容,学习不同的计算机技术。当然这种区别教学的方式,并不是一味的强调它的特殊性,各专业还是有一些基础的、通用的计算机知识需要学习,我们只是强调学习的要求和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

    例如在“计算机应用技能”课程的授课过程中,Windows基本操作、IE/OE、Office办公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Frontpage)以及数据库管理软件Access的基本使用是各个类别的学生都要求掌握的,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侧重点及掌握程度会有所不同。对于理工类的学生,增加了一次算法与程序设计的介绍,为学生在后一阶段进行程序设计的开发打下基础并激发其后续学习的兴趣;对于经管类的学生,增加了Excel的高级应用学习内容,向学生介绍了Excel常用的数据管理的功能和财会类函数;对于文史哲法类学生,增加了Word高级应用的介绍,向学生更多的展示了Word除了字处理外在文档排版等方面的强大功能;对于艺术类学生,增加了多媒体技术课的介绍,向学生介绍了图像处理、动画制作等的应用,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

    对于数据库管理软件的使用,文史哲法类和艺术类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其基本操作,包括表和查询及表间关系的建立,而理工类和经管类的学生还要求掌握Access中创建简单表单进行输入的过程、并了解在Access中报表的创建和使用。由于学时有限,与专业相关的知识模块不可能讲解的非常细致,只是通过一些精彩示例的演示,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并在后续学期中,通过各类公选课的开设,给学生一个学习的环境和平台。实践证明,学生对于后续开设的各类与专业相关的公选课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改革效果明显。

    1.2开发技术阶段课程改革

    第二个层面:基本开发技术的培养阶段,在大学第二个学期实施。该层次的课程根据专业需求进行选择,可设置为必修课或选修课。我校为不同专业需求的学生开设多门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课程,如针对理工类学生开设了“VB程序设计”和“C语言程序设计”两门必修课程,学生可根据专业需要任选其中一门课程进行学习,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理解计算机处理问题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综合信息处理能力;而针对经管类学生开设了“Visual Foxpro”课程,文科类部分专业开设了“Web程序设计”课程。这样既达到了教学的要求,又满足了专业发展的需要。

    1.3应用技术阶段课程改革

    第三个层面: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培养阶段,在大学一年级下学期开始至三年级实施。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建构本专业及相关领域中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能力并为其开拓视野、了解计算机相关领域发展的最新动态,主要以选修课形式开设。我校为学生提供了先进、丰富的计算机应用及介绍性课程供学生选择,包括:Photoshop图像处理技术、Flash动画制作、Maya、网页设计与制作、算法艺术、多媒体制作技术、办公软件高级应用等,各专业根据自身的应用需要进行选择,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的培养需求。

    2改革教学方法

    2.1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不同于计算机专业教育,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将计算机技术与专业知识相结合,以计算机为工具来解决专业领域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应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实现角色转变,从“让我学”变成“我要学”,从理解和接受式的被动学习转变为探索和研究式的自主学习,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能力培养转变,即从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出发,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程序设计方法,主动思考并设法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案例教学是指以案例作为教学材料,结合教学主题,通过讨论问答等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了解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概念或理论,培养学生高层次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2]。以“VB程序设计”课程为例,不同于传统的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即先介绍基本的语法、语句结构和使用规则,再进行控件对象的属性、方法和事件的学习,在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采用了将控件与程序设计基本概念的介绍相结合进行的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解决问题的兴趣,使学生把自己作为一个发现者,探索知识的来源,培养学生探索和发现问题的欲望及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独创性,并就此引出相关知识点的讲解。学生通过一步步的深入学习,与老师一起完成案例的设计与完善,然后再由老师进行相关知识的总结。整个教学过程中强调学以致用,在应用中学习。

    现代教育观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 鼓励学生以主角的身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有利于学生勒于思考、敢于质疑、大胆设想、创造性的解决实际问题,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起组织和引导的作用[3]。实践证明,上述教学方法的实施,不仅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展现,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角色由被动的灌输接受转变为主动的积极参与,真正达到巩固知识、培养能力、提高全面素质的目的,从而使教育质量得到提升。

    2.2团队协作学习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要求高校培养具有自主学习、终生学习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的复合型人才。因此,以“VB程序设计”课程为例,除了平时基础与验证性实验和设计与开发型实验外,我校还在课程的中后期给学生特别布置了研究与创新型实验(占该课程总成绩的10%),重在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与创新意识。要求学生综合本学期学习的相关知识,采取团队协作学习的形式,即把学生分成小组形式,通过组内的合作讨论,互相交流信息,取长补短、共同完成任务。要求学生以2~3人为一个小组自由组成团队,每个小组选一位同学做组长,负责本组相关工作的分配和协调、汇报进展情况及后期的答辩演讲等。每个团队对自己设计的实验要有详细的设计说明,包括组员分工情况,软件的使用说明情况,设计与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法及完成本实验的感想等。并要求组长定期(2周左右)汇报本组的进展情况及项目完成的可行性,教师对于学生的实验给出合理化建议,起到监督和指导作用。考虑到学生初始阶段在选题上及完成形式上可能遇到的困难,我校将历届学生优秀作品做成可执行程序放在网上供学生观摩借鉴。

    事实证明,学生对于这种团队协作完成自主研究与创新型实验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在实验完成的过程中,绝大多数小组都通过网上查找资料、组内讨论或直接与老师沟通的方式设计出了内容丰富、风格各异的各类作品。有学习类的,如小学生算术练习软件、小学生趣味英语学习软件等;有功能实用类的,如自制手机、个人小助手(包括用户登录、通讯录、浏览小说、显示当前时间、闹钟设置、添加及修改联系人等功能)、新型秒表计时器、网上充值系统等;有益智游戏类的,如打地鼠、贪吃蛇、五子棋、猜数、趣味打字、俄罗斯方块、扫雷、拼图等。并且各个软件都配上了软件使用说明书,与学生在市面上可以购买到的各类软件产品颇为类似,学生的成就感得到了极大地满足。在课程结束前,学校安排2个学时左右的时间,从各类作业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由小组组长上台演示并介绍本小组作品的主要功能,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最终的解决办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从而分享各自的经验。

    采用团队协作完成的这种研究与创新型实验,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也使得课堂上老师讲授的知识得到了有效地巩固,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改革考核方式

    考核是检测和监控教学质量、评价和检查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活动的方向与形式,引导学生学习的态度与方法。因此,为了真正地落实素质教育和能力教育,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我校采取了多样化的考核评价方式,包括学习中的形成性评价和学习后的终结性评价。

    以“计算机基础概论”课程为例,因其涉及到有关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较多,我们采用了这样的成绩评定方式:平时成绩占10%,包括课堂考勤和平时课堂及课后作业等;期末上机理论考试成绩占30%,题型以单选、多选和判断等客观题为主,题目采用的是从题库随机抽题,全面覆盖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知识范围,主要考查学生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论文报告占60%,主要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及其是否能学以致用,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工作。该论文报告在课程中期布置下去,要求学生在课程结束前上交并选出比较有代表性的优秀论文在课堂上进行讲解交流。考虑到学生对于论文报告形式和内容的不了解,我们给出了一个已经设计好的Word模板供学生参考,其中包含了论文报告的题目、摘要、关键词等基本组成及各个内容所应使用的样式。论文题目是关于几个高级主题研究方向,如高性能计算机、人工智能、计算机与教育、计算机

    与交通、电子服务等供同学选择。学生对于这种不用通过期末考试一锤定音,而是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一步探讨研究的考核方式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并给予了积极的肯定。

    对于“计算机应用技能”课程,考虑到本课程实践性较强的特点,我校的考核项目有:平时成绩占40%,包括课堂考勤(10%)、平时作业和测试(10%)、主题作业(20%)等,其中主题作业要求学生从学习过的Office办公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中任选一个,自定主题、查找资料,完成一个有意义的作品,让学生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巩固知识并进一步扩展知识;期末上机考试成绩占60%,使用的是从试题库随机抽题,闭卷考试、机器自动阅卷的形式,考试内容涉及到Windows基本操作、文件操作、Internet Explorer和Outlook Express操作、Office办公软件基本操作(Word、Excel、Powerpoint)、Frontpage网页制作、Access数据库管理等,全部是以操作实践题的形式呈现,主要考查学生对于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相关软件使用的掌握程度。

    考核只是推进教学的手段而非终极目的,多样化的考核评价方式注重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积累、应用和提高,有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4结束语

    信息技术以超常的速度发展,直接或间接地改变了社会的一切事物。计算机基础教学应根据市场的需求,适应形势的发展,不断加强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不断增加与各学科各专业相关的计算机知识教学,加强计算机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得他们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综合应用能力得到提高,培养出更多更好的能适应新时代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苏惠香.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探索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8(22):6-7.

    [2] 黄蓉芳. 案例教学法在“纲要”课教学中的运用[J]. 教育评论,2009(1):85-87.

    [3] 王芳. 案例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7):125-126.

    (编辑:白杰)

    推荐访问:教学改革 计算机专业 面向 培养 实践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