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优质范文 > 正文

    我国高校特色发展研究热点的共词可视化分析

    时间:2022-11-02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摘 要]21世纪以来,我国高校特色发展研究的热点主要围绕两大主线和六大领域展开。两大主线为:高校特色发展的目标管理与分类治理研究、高校特色发展的绩效管理与要素治理研究。六大领域包括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特色及其发展策略研究、独立学院特色发展的定位与策略研究、人才培养模式视域下民办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研究、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办学定位研究、科学发展观视域下高校内涵发展研究、高校特色发展的路径研究。未来,我国高校特色发展的研究还需要在分类体系、关系研究、研究方法与视角等方面不断充实与加强。

    [关键词]高校;特色发展;研究热点;共词可视化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9)02-0036-08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进一步扩张,高校发展的同质化倾向愈发严重,高校特色发展研究应时而生,成为近18年来学者们关注的热点。通过运用计量学、图形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可分析高校特色发展相关文献的研究热点及其发展趋势。在实践层面,有利于指导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创建中国特色;在理论层面,有利于挖掘高校特色发展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质量提升之间的深层次关系,从而拓宽高校特色发展的研究空间。

    1 资料来源与研究进程

    研究资料来源于中国知网的期刊总库,采用高级检索,将期刊年限设定为“2000~2017年”,指定来源类别为全部期刊,以主题为检索条件,设定“高校”并含“特色发展”、“高校特色”并含“发展”为检索内容,共获得相关文献924篇。为了保证研究的科学性与有效性,筛除学校宣传性质的短讯、期刊的征稿信息、人物专访类的非学术性论文以及内容重复的论文,共导出737篇CNKI格式的数据库文献[1],将导出的有效文献保存为ANSI格式的txt文本。

    研究过程主要使用书目共现分析软件Bicomb与统计分析软件SPSS21.0。(1)在Bicomb中建立一个新项目并命名,将其格式类型选定为“CNKI.中文.”;(2)将ANSI格式的txt文本导入到“选择目录”中提取并进行关键词的统计;(3)抽取词频≧7的45个关键词为高频关键词;(4)导出高频关键词的词篇矩阵,再将其导入SPSS中进行系统聚类,得到关键词的相似矩阵与聚类树图;(5)将相似矩阵转化为相异矩阵,再将相异矩阵导入SPSS软件中进行多维尺度分析,从而绘制出我国高校特色发展研究热点的知识图谱[2]。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高频关键词词频统计与分析

    关键词是学术论文的基本要素,亦是其核心观点的凝练。关键词出现频次的高低可以代表其在该研究领域获得关注度的多少,由此高频关键词通常被用来确定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通过对我国高校特色发展研究文献的关键词统计,共得到1 827个关键词。根据齐普夫词频分布定律、高低频词临界值公式以及同频词词频估算法,可确定高频关键词阈值为7,最终得到高频关键词共45个[3]。其排序结果详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45个高频关键词总呈现频次为874次,占关键词出现总频次的27.3%。通过前45位的关键词排序,初步了解到18年来我国高校特色发展研究领域的集中热点。其中,前8位关键词频次均大于26,依次为地方高校(95)、特色發展(94)、高校(77)、人才培养(50)、办学特色(45)、高等教育(35)、特色(32)、民办高校(26),其余37个关键词出现频次均大于或等于7。这一结果直观地表明,我国高校特色发展研究多围绕地方高校、特色发展、高校、人才培养、办学特色等方面的主题。高频关键词的词频统计分析还很难发现关键词之间的联系,这就需要通过关键词共现技术来挖掘高频关键词间隐藏的重要信息。

    2.2 高频关键词的相异矩阵及分析

    高频关键词的Ochiai系数相异分析的基本原理是,相异矩阵中的数字表明数据间的相异性,其数值越接近1,表明两个关键词之间的距离越远、相似度越小;数值越接近0,则表明关键词之间的距离越小、相似度越大。将上述45个高频关键词生成的词篇矩阵导入SPSS,选取Ochiai系数将词篇矩阵先转化为一个45*45的相似矩阵,再将相似矩阵采用(1—相似矩阵)转化为相异矩阵(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各关键词与特色发展由远及近的距离排序依次为:办学特色(0.985)、高等教育(0.965)、人才培养(0.956)、民办高校(0.879)、高校(0.859)、地方高校(0.820)。这说明人们在谈论特色发展时,常将“特色发展”与“地方高校”“高校”“民办高校”结合起来论述。同时,对表中的系数大小进一步分析可发现,“地方高校”与“办学特色”“特色”经常呈现在一起;“高等教育”与“发展战略”较多地呈现在一起。这表明,在高校特色发展的研究成果中,学术界经常考虑“地方高校办学特色”“民办高校特色发展”与“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等问题。

    2.3 高频关键词聚类图及其分析

    聚类结果能够反映关键词之间的亲疏,可以进一步呈现高校特色发展的研究热点。关键词聚类分析的原理说明,关键词越相似,它们的聚团连线距离越近[4]。表2的高频关键词相异矩阵导入SPSS中得到的聚类结果见图1。根据图1显示的聚团连线距离的远近,可以直观地看出高校特色发展研究的高频关键词共聚为6类,依次是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特色及其发展策略研究(种类1)、独立学院特色发展的定位与策略研究(种类2)、人才培养模式视域下民办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研究(种类3)、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办学定位研究(种类4)、科学发展观视域下高校内涵发展研究(种类5)及高校特色发展的路径研究(种类6)。

    种类1为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特色及其发展战略研究,包括对策、问题、特色发展、路径、办学特色、新建本科院校等关键词。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特色及发展战略的研究集中在管理学视角下的办学特色内涵、发展中的问题、创建内容与发展路径等的探讨。办学特色是指高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符合教育发展规律,有利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独特的办学特征[5],包含了办学特色与教育内外部规律的关系,与学校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生存和发展的关系,与高校内外部治理结构联系紧密。办学特色具有独特性、稳定性、优质性、影响性、发展性与社会性。从哲学层面可将其内容分为3个层次:办学理念与思想的特色、行为方式的特色以及物质环境建设的特色[6]。新建本科院校一般成立较晚,多由专科升级为本科,或是几所学校合并而来,在本科层次高校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培育办学特色是新建本科院校参与竞争的前提与关键,也是其立校之本[7]。当前,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特色的发展既遭遇文化导向迷失、制度保障不力、资源不足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滞缓的困境,还存在办学“趋同”、迎评等问题。要实现特色发展的办学目标,新建本科院校应在应用性和地方性两方面培育文化个性、扎实推进制度建设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8]。办学特色的创建内容具体包括5方面:确立办学理念特色,更新教育质量观念;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凸显学科专业特色;进行管理体制改革,扩大办学自主权利;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突出人才培养特色;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塑造学校特色文化[9]。事实上,创建内容与特色培育要素存在对应的关系。新建本科院校的特色培育需从顶层设计和实践操作两维度着手,要充分发挥创新、开放办学理念的引领作用,重视大学章程、特色管理体制机制及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建设,重点发展特色且优势的学科专业、坚持把培养特色人才作为中心任务,并努力营造区域特色校园文化[10]。新建本科院校的特色发展战略与办学特色的创建内容、培育要素存在交叉关系,包括办学理念的凝练,特色学科、校园文化的培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构建及办学定位的确立等。借助波特的五力分析模型分析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的全方位竞争,可知集中差异化发展是新建本科院校培育办学特色的战略选择,其中培养本科职业人才是新建本科院校实现集中差异化战略的可行路径[11]。

    种类2为独立学院特色发展的定位与策略研究,包括特色、发展、定位、策略、独立学院等关键词。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一种新的办学模式,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独立学院只有找准方向、科学定位,才能形成办学特色,打造优质品牌。因此,科学准确的定位事关独立学院的成败。独立学院本科的整体目标定位是教学应用型,培养目标定位是向社会输送高应用型人才,学科专业定位是构筑优势学科与学科群。此外,还有特色品牌定位、为区域经济服务的定位、办学规模要适量的定位[12]。构建特色发展模式是独立学院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独立学院应结合地域特点,建设特色学科和专业;拓宽教师来源,优化师资结构,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分层次进行人才培养,优化内部资源配置,突出实践环节[13]。独立学院特色发展的方向要突出优势专业培育的“应用性”与人才培养的“应用型”,因此还需加强应用型实践平台建设,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强化内部长效机制建设[14],并利用管理特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赢得社会美誉度,形成招生和就业的良性循环[15]。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同质化”严重,在“应用性”与“应用型”的抉择中,独立学院特色发展应着重人才培养,立足于教学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努力为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16]。独立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关键在于创新思维、准确定位与因校制宜,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路径主要包括培养目标、规格、内容与过程4个方面[17]。

    种类3为人才培养模式视域下民办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研究,包括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与民办高校这3个关键词。民办高等教育在重新配置教育资源、解决高等教育供给不足、助推高等教育发展的层面上意义重大。特色是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灵魂[18]。我国民办高校目前多处于高职高专层次,培养人才基本是其唯一职能,关系到民办高校的生存与发展。专业是人才培养的载体,因此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关系密切。由于恶性的生源竞争、薄弱的师资力量、学校规划急功近利等原因造成民办院校模仿性与盲目性趋同现象。消除民办高校的不合理趋同应以品牌专业建设为突破口,以培养毕业生的可雇佣性为理念,以“双师型”教师梯队为保障[19]。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体制改革愈加深入,大众化、市场化趋势愈加明显,民办高校的发展面临激烈的竞争环境。新时期民办高校构建竞争优势的战略选择包括定位战略、差异化战略、制度创新战略等。其中,差异化战略适用于民办高校特色专业的建设,其建设需基于市场需求,服务学生就业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因此,民办高校的课程设置需强调实践性、可选性和灵活性,理论课教学应适度、够用,实践课应贯穿于理论教学中[20]。北京民办高校的专业设置能够紧跟市场,其独创性专业、“冷门”专业、名称雷同却有特色的专业构成了专业主体,但在專业建设的过程中,也存在盲目扩大专业数量、专业口径不清晰;专业结构集群化、分散化;专业设置重复等问题[21]。国外私立高等教育常以完善的法律、管理与监督体制保障特色与质量。菲律宾私立高等教育在整合教育资源、创办特色专业方面启示我国民办高校要从横向拓展外延、从纵向深化内涵,突出各个专业的特色[22]。

    种类4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办学定位研究,包括转型发展、地方本科高校、办学定位等关键词。许多研究者将办学定位视为转型发展的起点与关键环节,对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中办学定位的研究分别涉及省属地方高校、地方普通高校、地方院校、独立学院及新建本科院校等主体,各主体的办学定位可概括为地方性、服务型、应用性及应用型等关键词,其中针对新建本科院校的定位论述较详细。我国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中存在着“求高、求大、求全、求新”、办学定位不准的问题,主要受用人单位和整个社会对高学历的偏好、对职业教育评价失允的影响[23]。“求高”“求新”对应着社会责任模糊,“求大”“求全”对应着专业性不足,由此,威斯康星思想对我国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启发在于明确“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办学定位[24]。具体而言,省属地方高校应结合生态位理论与大学分类的需要进行科学定位,使办学职能服务于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即办学层次定位为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目标与科学研究均定位为应用技术型[25]。地方普通高校的转型发展面临的问题最大,应以地方性为基础,坚持应用型大学办学定位[26]。在地方性、应用型之外,地方院校还需坚持服务型的办学定位原则,坚持正确的人才培养理念,制定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27]。独立学院的转型也以建设应用技术大学为理性选择,且以服务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为导向明确培养应用复合、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办学定位[28]。有学者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应尽早明确的各种办学定位做出总结,即目标定位为应用技术型大学;类型定位为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性质定位为应用技术型;办学层次定位为以本科教育为主、专业硕士为辅;服务面向定位有三个,即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区域技术积累与创新、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人才培养定位为培养高素质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科学研究定位为服务地方、应用性;学科专业定位为地方性、应用型[29]。在地方性、应用型、服务型办学定位的基础上,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应加强内涵建设,围绕“校地互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主线建立产学研合作的发展模式,以更好地培养复合型应用性人才[30]。

    种类5为科学发展观视域下高校内涵发展研究,包括内涵发展、科学发展观、高校图书馆等关键词。高校的内涵发展就是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运行规律和内在逻辑,贯彻“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讲求效益”的方针,以教学质量、科研实力的提升为依托,为提升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声誉,形成良好的办学效益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31]。高校内涵发展与特色发展、高水平发展本质上是一致的,与转型发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但与外延发展之间有实质性的差异。外延式发展注重规模的扩张,内涵式发展则强调质量与效益的提升。内涵发展是国家政策、社会公众的要求,亦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32]。过度的社会控制、路径依赖、评价标准单一、资源分散与隔离等都制约了高校的内涵发展。因此,要推进高校管理自主、实现高校改革创新、建构多元的评价标准并重建高校各层面的合作[33]。在内涵发展的过程中,高校应科学定位,注重内涵;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开发教师潜力;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发展特色专业;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加强资源整合与硬件建设;加强大学文化、校园文化建设[34]。在资源整合方面,高校还应发挥科技、教学和学生管理部门的协同作用,建立有助于教学、科研资源整合与分配的协同机制,为提升科技工作水平打造教学、科研团队和平台[35]。在特色专业发展方面,可发挥校内专业评估明确深化改革方向、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不断改进专业建设以实现内涵发展[36]。

    种类6为高校特色发展的路径研究,包括校园文化、学科特色、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教育质量、地方经济等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基本涵盖了学者们常论述的特色发展路径。通过文献梳理发现,高校特色发展的路径研究主要针对以特色保生存促发展的地方高校与行业高校等应用型本科院校。高校特色发展路径的研究集中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专业特色化发展两方面。地方高校特色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需在重建理念、重塑目标、优化过程、管理评价制度、创新教学方式等方面创建[37],具体还需参照区域经济发展目标、经济产业结构对人才的需求,再结合自身优势,积极主动地调整人才培养的类型、数量与结构[38]。除去以区域经济为导向,高校还要坚持文化引领原则,结合区域文化特点与资源明确办学理念、建设大学文化个性,依托特色学科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人才培养特色[39]。此外,高校要树立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人才培养质量观,以多样化的办学模式去适应社会发展对多规格、高质量人才的需求。因此,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活动、评价手段、教学管理体系上需融入高校自身的发展特色,形成有特色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40]。在应用型本科高校目标T(Target)→措施M(measures)→结果R(Result)的特色发展路径中,应用型人才培养是首位目标,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是主要战略措施[41]。特色专业和专业特色建设并举、以学科建设提升特色专业建设水平分别是行业院校特色保持与弘扬的路径[42]。高校本科专业的特色化发展目前存在着专业结构设置趋同、培养模式单一学术化取向、办学自主权缺乏等问题。高校本科专业特色发展的路径包括深化专业结构调整,形成应用型和学术型双元结构格局;凸显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构建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扩大高校办专业的自主权,推进管办评分离[43]。

    2.4 高校特色发展研究热点知识图谱及分析

    为了进一步探寻高频关键词之间隐藏的重要信息,绘制出了高校特色发展研究热点知识图谱(见图2)。从我国近18年高校特色发展研究热点的分布可以看出:热点1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特色及其发展策略研究还有待探索;热点2独立学院特色发展的定位与策略研究较集中,系统化程度高;热点3中,人才培养模式与特色专业建设研究较多,但对民办高校这一主体其他方面的关注不够;热点4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办学定位研究深受学界重视;热点5中,科学发展观视域下高校特色资源建设较多,但内涵发展的研究较少;热点6中,高校特色发展的路径研究在高校的人才培养、学科与专业特色等方面已经有系统研究,而在服务地方经济、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有待充实。

    根据战略坐标图的解读原则[44],图2以更直觀的形式证实了基于图1划分的6个具体研究领域的结果是可靠的,还进一步呈现了高校特色发展的热点研究主要围绕高校特色发展的目标管理与分类治理研究(左右分)、高校特色发展的绩效管理与要素治理研究(上下分)这两大主线展开。具体来看,高校特色发展的目标管理研究(左边部分)包括内涵发展、发展战略、优势(特色)学科、教育质量等热点;高校特色发展的分类治理研究(右边部分)包括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新建本科院校、民办高校等热点;高校特色发展的绩效管理研究(上边部分)包括科学发展、改革、创新、可持续发展等热点;高校特色发展的要素治理研究(下边部分)包括人才培养、校园文化、学科建设、核心竞争力等热点。

    3 结论与展望

    通过对聚类树状图和知识图谱的进一步归纳分析,可发现未来我国高校特色发展研究还需要在建立中国特色高校分类体系、高校特色发展与内涵式发展关系、实证研究方法与多学科视角等方面不断加强,从而不断丰富和深化高校特色发展研究,以期在实质上影响高等特色发展的实践话语的构建和诠释。

    1) 亟需构建明确的中国特色高校分类体系。美国历史上出现的加州高等教育总体规划与卡内基高等学校分类法均是在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大、原有的系统平衡被打破、学校间发展趋同的背景下产生的,它们有力地促进了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质量提升与内涵发展。由此可知,高校分类是规模扩展后系统重建秩序的内在要求。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于由大众化向普及化阶段发展的关键期,高校类型多样,亟需建立明确的高校分类体系,从而厘清不同类型高校的职责和使命。在我国特色发展的文献中,对各类高校的称谓随意化并不符合分类规范。只有在分类明确的前提下,才能充实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类高校特色发展的研究内容。自双一流政策出台、第四轮评估结果公布,不同类型高校特色发展的定位与对策需求也会产生变动,亟需立足实际进行适当调整。因此,建立明确的高校特色发展分类体系尤为重要。

    2) 加强高校特色化与内涵式发展的关系研究。特色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一个核心要素,是基于各个高校自身历史演进、现实状况和区域需求的必然选择。因此,特色发展与内涵发展在实质上是一致的,两者都强调高等教育质量的发展。一言以蔽之,特色发展也是一种内涵发展。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双一流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高校特色化发展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一脉相承,与时俱进,但目前对两主题的研究相对割裂,未能把高等教育特色发展、内涵式发展与质量提升三者相结合,置于同一个视域中加以探讨,且三者间关系深入的研究也未能引起学界关注。因此,应加强高校特色与内涵发展的关系研究,建立两个主题之间形式与内容的实质性联系,充实两个主题的研究,从而使特色发展研究不止步于特色发展,使特色与内涵发展的理论研究话语逻辑的构建更好地指导高校提升质量的实践。

    3) 更多地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和多学科视角。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高校服务地方、反哺地方的意识加强。当前研究中虽也关注区域高校的特色发展,但应用实证研究方法的较少。实证研究是基于事实和证据的研究,高校特色发展研究中定位与对策的研究多为宏观层面应然的研究,因此面对高校发展同质化倾向的现实困境,应该重视个案研究和院校研究的实务管理分析,更多在中观和微观层面聚焦具象化研究对象的现实路径选择问题。实证研究离不开量化方法的应用,通过采用量化的研究方法,学者可深入了解学科评估体系中的指标,思考应如何科学设置衡量高校特色化发展状况的评估标准,反思亟需进行特色化发展的高校应如何进行改革创新等问题。当前的研究多集中于教育管理学视角,跨学科视角下的研究较少,嵌入政策学、文化学、民族学等多学科视角有利于深入研究高校特色发展的形成机制,指导特色发展的创新与改革实践。

    参考文献

    [1]祁占勇,陈赵阳.我国教师教育政策研究热点的共词可视化分析[J].当代教师教育,2017( 1):53-61.

    [2]祁占勇,陈鹏.中国教育法学研究热点的共词可视化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2016( 3):79-90.

    [3]祁占勇,陈鹏,张旸.中国教育政策学研究热点的知识图谱[J].教育研究,2016( 8):47-98.

    [4]郭文斌,陈秋珠.特殊教育研究热点知识图谱[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2012( 3):49-54.

    [5]崔世娟,郑建存.高等院校办学特色与核心能力研究评述[J].教育与现代化,2010( 4):6-10.

    [6]和飞.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特色研究[J].高教探索,2003( 4):23-25.

    [7]刘耘.培育办学特色:新建本科院校的立校之本[J].中国行政管理,2009( 9):106-108.

    [8]陈想平,黄斌.新建本科院校特色发展问题及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2( 19):29-33.

    [9]孙先民.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特色的内涵与创建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 10):19-21.

    [10]盛正发,郭军.特色发展:新建本科院校战略发展的必然选择[J].高教探索,2011( 3):33-37.

    [11]李福英.集中差异化发展——新建本科院校培育办学特色的战略选择[J].中国成人教育,2011( 19):56-58.

    [12]王利艷.独立学院发展定位分析[J].社会科学家,2006( 10):300-303.

    [13]秦娟.我国独立学院特色发展模式的构建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0( 4):46-48+69.

    [14]徐军伟.独立学院现状分析及发展战略选择[J].当代教育科学,2010( 1):20-21.

    [15]刘振红,杨作东.论独立学院的办学特色[J].教育与职业,2012( 10):30-31.

    [16]林伟连,伍醒,许为民.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同质化”的反思———兼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特色[J].中国高教研究,2006( 5):40-42.

    [17]戴林富,游俊.创新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刍议[J].中国高教研究,2006( 1):75-76.

    [18]高伟云.质量·特色·创新: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保证[J].兰州大学学报,2004( 2):133-136.

    [19]张紫薇.从“趋同现象”中反思我国民办院校办学特色建设[J].现代教育管理,2015( 12):83-87.

    [20]潘喜润.竞争优势的形成: 民办高校发展战略的选择[J].江西教育科研,2007( 9):64-67.

    [21]吴根洲,胡四能.关于民办高校专业设置的思考——以北京三校为例[J].成人教育,2006( 11):71-73.

    [22]李伟,田谧.菲律宾私立高等教育对我国民办高校的启示[J].东南亚纵横,2012( 12):71-74.

    [23]陈静.地方高校向应用型院校转型发展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7( 14):42-45.

    [24]陈建国.威斯康星思想与我国地方高校转型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14( 12):46-53.

    [25]寇尚乾.转型发展背景下省属地方高校办学定位的再设计[J].教育与职业,2015( 29):25-27.

    [26]杨科正,王富平.分类与定位:地方普通高校转型发展的前提和关键——以陕西省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 9):21-23.

    [27]盛莹,栗洪武.地方院校办学定位原则的确立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3):171-176.

    [28]沈勇.应用技术大学:独立学院转型定位的战略选择和实施路径[J].江苏高教,2013( 6):61-62.

    [29]郭超.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与办学定位研究[J].职教论坛,2016( 17):58-62.

    [30]鞠伟.对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6( 22):34-37.

    [31]石贵舟.产学研协同创新驱动下的高校内涵发展研究[J].学术论坛,2016( 3):150-154.

    [32]别敦荣.论高校内涵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16( 5):28-33.

    [33]程永波,李雪飞.高校内涵发展的目标选择与实现途径[J].高教管理,2014( 6):39-43.

    [34]朱萌纾,陶珑.论教育转型时期我国高校的内涵发展[J].教育管理,2011( 6):21-23.

    [35]王志强.坚持内涵发展全面提升高校科技工作水平[J].中国高校科技,2011( 11):4-5.

    [36]郭国强.搞好校内专业评估 助推高校内涵发展[J].中国大学教学,2017( 7):44-48.

    [37]黄彬,陈想平.地方高校特色发展的理性路径——人才培养模式的视角[J].高校教育管理,2013( 7):41-45.

    [38]牟静.地方高校特色发展路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 9):72-74.

    [39]张小芳.基于区域文化资源的地方高校特色发展路径[J].教育评论,2017( 3):26-30.

    [40]王秉琦,高瑞龙.地方行业型多科性大学特色发展路径研究—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为例[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 6):11-14.

    [41]李志平,张阿樱,李雪.应用型本科院校特色发展路径研究[J].学术交流,2013( 6):213-215.

    [42]林建忠,李海芬.行业院校特色发展的路径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2( 13-14):20-24.

    [43]郝军.高校本科专业特色化发展路径研究——以S大学翻译专业建设为例[J].现代教育管理,2015( 7):98-102.

    [44]曹志杰,冷伏海.共词分析法用于文献隐性关联知识发现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 10):99-103.

    推荐访问:热点 可视化 特色 高校 我国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