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优质范文 > 正文

    中式菜肴名称英译的功能观

    时间:2022-10-30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内容摘要:功能派翻译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产生于德国,其奠基理论为翻译的“目的论”。本文运用翻译“目的论”的原理,从中式菜名翻译的功能和目的性出发,选取我国八大菜系中一些最为普通的菜名及其英译文本作为样本,从功能和文化性两方面的翻译失误加以剖析,论证了译者缺少翻译的目的意识是产生这些失误的根源。

    关键词:中式菜名 翻译目的论 翻译要求 翻译失误

    我国烹饪艺术博大精深、渊源流长。品尝独具特色的中国美食已成为海外游客在华观光游览的一项重要内容。菜名作为一种传递信息和传播文化的手段,在饮食文化对外交流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如果名称英译处理不当的话,不仅不能通过“口碑”或文字将中华民族优秀的饮食文化传播出去,也会影响游客的“食欲”,大大降低旅游的实用目的。而菜名翻译,要做到形式与内容等同也确实不易,要实现菜名翻译的实用目的,其功能的分析,翻泽方法等都不可忽视。

    为此,本文以翻译“目的论”的原理为指导,从中式菜名翻译的功能和目的性出发,选用我国八大菜系中的最为普通的菜名英译文本,着重剖析一些常见的翻译失误问题以及产生这些失误的根源。

    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目的论

    20世纪70年代,德国出现了功能派翻译理论。以文本目的为翻译过程第一准则的“目的论”是功能派的主要理论。与传统“等值观”不同的是,翻译目的论注重的不是译文与原文是否对等或译文是否“完美”,而是强调译文应该在分析原文的基础上,以译文预期功能为目的,选择最佳处理方法。即译者必须能够针对特定翻译目的选择特定的翻译方法或策略。

    翻译目的论的创始人汉斯•威密尔认为单靠语言学是解决不了翻译问题的。根据行为学的理论,他提出翻译是一种人类行为活动,而且还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活动。他指出“目的论是翻译行为论的组成部分。在此理论中,翻译被视为翻译行为中以原文本为基础的一种行为。……任何形式的翻译,当然也包括翻译本身,可被视为一种行为。任何行为都有其目的和目标”。

    该理论的核心原则是“目的准则”,即“任何翻译行为都是由翻译的目的决定的,简而言之,就是‘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手段’”。该理论超越了传统的“等值”或“等效”的翻译观,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译学界的“直译”和“意译”、“动态对等”和“形式对等”、“异化”与“归化”的二元对立。该理论认为:只要能达到翻译的目的,对原文既可以采用逐字直译的方法,也可以采用完全改写的方法,或者采用介于两者之间的任何翻译策略。而评价一篇译文的优劣,并非是看它对原文的等值程度,包括功能等值,而是看它对于翻译目的的“适宜性”,即是否有助于在译语情境中实现译文的预期功能。

    “目的论”的另外两个原则是“语内连贯原则”和“语际连贯原则”。“语内连贯原则”也可称之为可读性原则,要求译者应该考虑译文预期受众的背景知识和实际情况,必须最大限度地做到语义连贯,以便译文受众能够理解其义。“语际连贯原则”也称忠实性原则,涉及译本和原本之间跨文本的连贯性,这一原则规定,一旦压倒一切的目的原则和语内连贯原则实现之后,译本和原本两者之间必须仍然保持一定的联系。Nord(2001:27-37)认为:目的论创新性地提出翻译目的性原则,但又不悖忠实性原则;主张翻译标准多元化,又重视语内和语际的连贯性;既强调译文的适应性与功能性,又体现文本类别的作用性。

    中式菜名的翻译原则

    中餐菜肴的名称浓缩了中国博大精深的烹调技艺和地方特色,折射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绚丽多姿的饮食文化。因此,一些菜肴的命名为了追求一种诗意美,过分地强调了菜名的“形美”、“音美”和“意美”。“形美”追求结构上的对称与平衡;“音美”追求发音上谐音和压韵;“意美”则追求意境上表达祝福和赞美的愿望。有的菜名包含着寓意深浓的历史典故和民间传说。例如:翡翠白玉、龙凤呈祥、出水芙蓉鸭、全家福、佛跳墙、麻婆豆腐和大救驾等。这些名称改变了以原配料、加工形状和烹饪手段等方法的常规命名方式,从而使得在译文中要体现原文的“形美”、“音美”和“意美”是不可能的。根据“目的原则”,在不能完全传递菜名所包含的丰富文化内涵时,译者应该最大限度的向译文受众展示菜名的实际内涵,即:原配料、外形和烹饪方法等等。针对种情况,笔者归纳了两条原则。

    (一)“求实”原则

    Newmark认为:信息型文本(Informative Text)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信息,强调的就应该是“真实性”。中餐菜名的翻译文本主要属于此类文本,预期受众关心的是作者说话的内容,而不是说话的方式。换句话说,中餐菜名英译文本的主要使用者是来华外宾,他们到中国餐馆吃饭首先关心的就是吃的是什么(原料)、味道怎么样(味型)、采用什么做法(烹调方法),其次才是菜名的寓意(文化内涵)。译者在翻译中餐菜名时就应当首先满足读者的上述心理期待。例如:“百鸟归巢”实际上是鸡腿、猪肉、鹌鹑蛋加上竹笋丝的组合,鸡腿、猪肉、鹌鹑蛋象征“百鸟”,竹笋丝表示“巢”。如果对等翻译为“hundreds of birds returning home”的话,读者会不解其义。该译文丧失了原文中的诗意美,也没有表达本道菜的真实内涵。因此最好根据菜名组合实译为“chicken and pork with egg and bamboo shoots”。

    据此,在中餐菜名英译时首先应该如实翻译出菜肴的主料、配料、调料、烹调方法等详细情况,在语境允许的情况下可通过增译或补偿法对菜肴的文化内涵进行揭示。在此,笔者认为中餐菜名的翻译应遵循“求实”原则,即:注重表达“物质内涵”,淡化复杂的“文化内涵”,从而“避虚求实”。

    (二)音译加注原则

    有研究者认为:“菜名的音译在翻译实践中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尤其是英译汉”。如:“肯德基”(Kentucky)、“三明治”(Sandwich)和“沙拉”(Salad)能广泛被中国人所认同,同样中国的“Tofu”(豆腐)也已西化,由于“豆腐”在华夏文化中根深蒂固、家喻户晓,其音译“Tofu”已被收录入英语词典中,成为了英语中的外来词汇。但还没有约定俗成的音译还不能表达其“物质内涵”,依照“目的论”原则,不能达到目的,因此在中国饮食文化“全球化”的漫长过程中,先采用音译加注的方法比较合理。“麻婆豆腐”译为“Mapo Tofu(Bean curd cooked in hot-spicy meat sauce)”比较合适,当世人都思念中国四川口味的那道“麻辣豆腐”时,“Mapo Tofu”又会成为英语词典的另一个外来词汇。到那时译文将成为约定俗成,再逐步隐含其英文注释,其文化内涵才得以流传。至于“麻婆”是谁的问题,依笔者之见,超出饮食文化的范畴,翻译时也没有必要去画蛇添足了。

    菜名英译中的翻译失误例析

    “目的论”对翻译失误(Translation Error)的定义是:“如果翻译的目的是实现某种服务于译文预期受众的功能,那么任何妨碍实现该翻译目的的翻译方法(或结果)就是翻译失误。”所以,判定翻译失误的标准并非是看译文在语言上是否正确,或看它是否忠实于原文的意义,而是看它是否符合翻译目的。目前的菜名翻译失误主要存在于功能性和文化性两个方面。

    (一)功能性翻译失误

    功能性翻译失误(Pragmatic translation error)是指因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忽略了译文的功能或译文的受众,从而直接或间接地损害译文的预期功能。也就是说,译文对译文受众的影响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从而导致交际功能失误。主要表现在:原文中对译文受众无用的信息,在译文中没有删除或简化;原文中对译文读者有用的信息,在译文中反而被删减或简化;呆板的逐字翻译。下面对一些具体的译例进行分析,探讨最佳翻译方式。

    家常菜“宫堡鸡丁”有多种翻译版本,例如:Chicken with dried red pepper; Grand Duke’s chicken with peanuts; spicy diced chicken with peanuts; Kung Bao Chicken; Gong Bao Chicken等等。从语言上看,这些都没有语言性翻译失误;从译文功能性讲,这五种译文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性失误,只有第三种译法做得稍好一些,在原文基础上补充了重要的“peanuts”信息,也有效地删除了无用的“宫堡”含义,但没有完整其烹饪方法。其余四种译文都存在更多的“重要信息遗失”或“有用信息未补充”等现象,因此,笔者建议译文为“Stir-fried chicken dice with peanuts in spicy flavor”。存在同样情况的还有:

    “蚂蚁上树”(Ants climbing trees)建议译为:“stir-fried bean vermicelli with spicy meat sauce”;“红烧狮子头”(Lion head braised in soy/brown sauce) 建议译为:“Stewed pork ball in brown sauce in casserole”;“老少平安”(Peace to young and old) 建议译为:“steamed bean curd with fish”;“佛跳墙”(Buddha jumping over the wall) 建议译为:“Stewed shark fins with assorted seafood”。

    这些建议的译文在原译文的基础上增添了大量关于本道菜的烹饪方法、主要原料和味道等,在译文中有效地增加有用的信息或删减无关的信息,从而减少翻译失误,提高译文的交际功能。

    (二) 文化性翻译失误

    “目的论”所说的文化性翻译失误是指译文中与译语文化规范或惯例有相冲突之处。在菜名的翻译中,文化的“不可译”现象经常存在,如果译者牵强要保留其文化内涵,就会出现文化性翻译失误。如“霸王别姬”字面意使客人浮现的是“力拔山兮气盖势”的一代英王惜别爱妻的凄美画面;但作为菜名(乌龟与鸡的组合),由于它是由谐音而成,人们便会联想到“王八”(乌龟的俗称)与“鸡”(妓女的俗称),完全淹没了英雄的气概。像如此形与意本身便相违背的菜名,自然也无法译成英文了。如译成“Emperor farewells his concubines” 就是明显的文化性翻译失误,该名称可译为:“Broiled chicken cutlets with turtle ”。还有类似的建议译文有:

    “龙凤呈祥”——“Stewed snake meat and chicken”

    “叫花鸡”——“Jiaohua Chicken (Barbecued whole chicken wrapped in mudded lotus leaf)”

    “饺子”——“Jiaozi (Chinese boiled dumplings)”

    “狗不理包子”——“Gou Bu Li Baozi (Chinese popular steamed stuffed bun/bread)”

    “南北鸳鸯腿”——“Deep-fried raised frogs”

    有些菜肴的原料在饮食文化相当丰富的中国不会引起食客的反感,如:蛇、青蛙等动物,但由于文化差异等缘故却会引起外国人的反感。遇到这种情况时,译者一定要考虑外国人的接受心理。因为翻译成英文的菜单的预期受众是懂英语的外国人,否则就难以实现译文的预期功能和翻译目的。总之,对于写意性菜名,译者在翻

    译时既要弄清其“实质内容”以便选用恰当的方法进行翻译,同时要考虑到文化差异等因素。

    结论

    总而言之,一份英译很好的中餐菜单对介绍和宣传中国的饮食文化,帮助外宾了解中国和中国人民有着一定的重要作用。根据翻译目的论,译者作任何翻译之前,应该有一份说明翻译目的的“翻译要求”(Translation Brief)。 从菜名功能和翻译目的出发,英译时必须遵循“求实”原则,必要时采用“音译加注”方法,减少功能性和文化性翻译失误,提高翻译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清波.中式菜名英译的技巧和原则[J].中国科技翻译,2003 (4)

    2.熊力游.中华菜名功能与翻译处理[J].长沙大学学报,2004 (3)

    作者简介:

    操时尧(1968-),男,湖北蕲春人,硕士,孝感学院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应用语言学及翻译。

    推荐访问:中式 菜肴 名称 英译 功能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