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优质范文 > 正文

    一百年来,这就是中国人抵御常见病的秘方

    时间:2022-10-30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如今没病也会吃点维生素、蛋白粉之类的营养药的现代人也许不会想到,在一百年前的中国,面对奇差的公共卫生状况和落后的医疗水平,当遇到也许放在今天根本算不上疾病的疾病时,都绞尽脑汁想出了哪些奇葩办法。

    用乳酸钙止血,禁吃辣椒防治肠炎和痢疾,用酒冲鸡蛋清治疟疾……

    是的,没错。这就是中国人用来抵御常见地方病的秘方。

    民国常见病为什么蔓延:政府与民间有各自打算

    最著名的民国常见病,毫无疑问是肺痨(肺结核)。

    仅在当时的中国文艺界,这种病突然带走的作家阵容,就足够让签约出版社倒闭100回。鲁迅、郁达夫、巴金、曹禺、萧红……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则是先后患上肺痨,林徽因生前一直很愧疚把这种麻烦的病传染给了丈夫。在中国的许多地区,一家人染上肺痨,乃至家族一支全部被肺痨吞噬,也是不忍卒视的常态。

    而因为文艺界还处于当时整个社会金字塔的顶端,由此可想而知,越往下走越窒息。“上海14岁以下的儿童,有百分之六十是感染肺痨病的”,这是民国上海防痨协会秘书海不德,在上世纪30年代的报告中所披露的内容。

    图 Getty 1941年,一位中国老太太给人进行耳部针灸。

    惊悚的还在后面—南京、上海、汉口、天津、杭州这五座民国特别市,每死亡十个人,其中就有一个患有肺痨。

    更惊悚的还在后面—从整个中国范围来观察,公共卫生专家伍连德的测算认为,每年至少有150万人死于这种病,相当于一年消失一个卡塔尔。

    你也许会问,为什么肺痨在民国有这么大的杀伤力?

    严格来讲,传染性强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可能是那些对“民国范儿”充满美好想象的人不愿接受的事实:那就是民国以及民国之前的中国绝大部分地区,公共卫生状况都奇差,生生将肺痨推成了“常见病”。

    别说肺痨,1924年北京通州某乡村新生儿频繁死亡,都查不出来是什么病。协和医院院长刘瑞恒派人去调查,原因仅仅是产后破伤风,给村民简单做了一些医疗培训,新生儿死亡的事故就不再发生。这件事给刘瑞恒这位哈佛大学医学博士很大触动—在私立医院给富人治“罕见病”,不如给普通人治“常见病”,也就是推进公共卫生事业。

    后来他就任国民政府卫生部部长,成了整个中国医疗卫生系统的操盘手。在他的影响下,中国当时的卫生体系既不是美国式的,也不是苏联式的,更没有参照日本标准,而是南斯拉夫标准:即由国家主导卫生保健领域,然后通过中央机构协调各地管理单位—别小看这一步,上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建立这套系统之前,中国历朝历代从来没有一个有效运转的全国性疾病管理部门。

    所以,疟疾、痢疾、伤寒、天花一直都是中国人的“常见病”。

    说回上海。民国初年,那里已是中国文明程度最高的地区,饶是如此,政府部门雇人公然往黄浦江倾倒垃圾的事也是有的—前提是原本做垃圾转运生意的包工头,就因为往江里倒垃圾多次被罚,不干了。

    在动荡年代,一个没有多少控制力的政府,面对疾病委实会有无力感。讨生活的普通民众想要摆脱这些常见病,只有两个选择:中医,或者不靠谱的鬼神。

    我们从流传下来的诸多小册子当中,就能看到普通民众看这些“常见病”喜欢找中医的逻辑:西医贵,中医便宜。

    在动荡年代,一个没有多少控制力的政府,面对疾病委实会有无力感。讨生活的普通民众想要摆脱这些常见病,只有两个选择:中医,或者不靠谱的鬼神。

    比如一本名为《吐血肺痨指南》的小册子(相当于现在的医疗小广告)当中,就引用了一位肺痨患者的看诊经历:“每次诊金连药费,非二三元不可……所服西药,止血:乳酸钙(感觉有什么奇怪的东西混了进来—编者注)。止咳:燐酸可地因……”

    另一本《肺痨无忧论》介绍了一堆中医治疗肺痨的食谱,如白木耳、野百合、乌骨鸡、鸡汤、鸡汁、西洋参……还有血汤。这类小册子一直行销到解放后,1951年新医书局还在发行《肺痨病自己疗养法》(第三版)。

    其实在民国早期,北京地区正规医院少有中医从业者,但事实上的中医与西医医生比例在8:2之间,原因就是收费便宜的中医业者分布在大大小小的诊所,在一瓶天花疫苗就要抵上400斤小麦的年代,他们更受底层人士的欢迎和认可—效果则是另外一回事。

    总之,肺痨似乎是中国人永恒的“常见病”,解放之后,依然有为数不少的研究杂志陆续公布治疗肺痨的偏方。最奇特的一方,是熬制童便排骨汤。

    你没看错,《中国民间疗法》杂志1994年3月第1期杂志刊发了一篇名为《童便排骨汤治疗肺痨病体会》的文章,介绍“取当天新鲜男性童便约1500毫升,猪排骨0.5公斤以下……每周2次,连服3个月”,“其中10例治愈6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100%。”

    幸亏我们已经远离了这种“常见病”。但“无论什么咳嗽多厉害的喘病一吃就好”的调调,现在也还是被反复变种存在。

    当然,这种“常见病”在读书人的眼中也不是一无是处。北大教授张竞生用一种奇妙的思考方式,将“肺痨”与“胸部解放”拧到了一起。

    他当时在上海《新文化》创刊号刊发《裸体研究》,重点放在了胸部解放上:“把美的奶部用内窄衣压束到平胸……这不但丑,而且不卫生,女人因此不能行肺腹呼吸,而因此多罹肺痨而死亡”。

    一时也竟然附和如云。

    图 Getty 1944年,美军一个医疗小组正在给中国士兵采血,以化验他们是否感染疟疾。

    图 Getty 1946年,中国医院正在进行X光透视检查的情景。

    为治病,红军禁止吃辣椒

    如果要寻找一个中国“常见病”最典型的地区之一,请跟我一起重返上世纪30年代的中央苏区。

    在这里,有疟疾、疥疮、痢疾,还有一种中央苏区独有的“常见病”。

    前两种病就不说了,光痢疾一项,在1933年10月的病员死亡数,就有65%是因为痢疾。许多人得病之后几天就去世了,死得比打仗还匆忙。

    肺痨似乎是中国人永恒的“常见病”,解放之后,依然有为数不少的研究杂志陆续公布治疗肺痨的偏方。

    下肢溃疡—这种病我们今天只能从《荒野求生》这样的野外真人秀节目中听到一些介绍,但在那个时候的中央苏区曾经大规模存在,被称为中央苏区四大“常见病”之一。它是对人精神与体力的双重摧残,往往第一天病人不慎划破脚皮,不到一个钱币大小, 第二天就坏死成酒盅那么大,到了第三天,又变成茶杯口那么大, 甚至踝骨外露。

    之所以这种病在苏区盛行,是因为它主要是日常饮食差引起的—而且不是一般的差。苏区红军战士常年靠少且缺盐的竹笋和辣椒下饭,吃不到新鲜蔬菜,导致营养极度不良。后果是蚊虫稍一叮咬, 用手一抓, 只要皮肤有破损, 就极易引起感染;同样,行军中被荆棘刺到,也是件不折不扣的生死大事,《赣南医学院学报》登载的一篇名为《中央苏区四种常见病的防治工作》的文章披露:1931年,苏区红军患上这种病的有2000人;到了1932年夏天,红六师的一个团在山林作战,三分之二的指战员下肢溃疡。

    在赣东北,有的县十分之九的农民患上苏区四大常见病,亡者五六千,某些地区的机关都快停止了运转,因为人员大部分病倒,没有人主持工作。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四大“常见病”才是红军当时最大的敌人,上面提到的文章数据显示,这些病造成的红军减员要高出伤员1~2倍。

    为了“治”病,苏区也想了很多办法,常规做法大家都能想见,那就是改变当地村民的卫生习惯,无非是不要把便桶放在卧室,厕所不要建在水井旁,不喝死水塘里的水……

    不过缺医少药是自然的,老百姓生病还是多靠野外喊魂、焚香秉烛以祈福;红军方面能做的几个措施之一,就是严厉禁止官兵吃辣椒。

    是的,不准吃辣椒,这是苏区应对常见病多发的严肃决定。

    因为辣椒会刺激肠胃,诱发肠炎、痢疾,这项规定在当时也被严格执行了,有的领导干部还因为违反这条而被登报批评过。

    《党史博览》发表的文章披露,苏区当时组织创作了《四不五要三努力》的歌曲,其中“四不”的引申要求就是“不吃辣椒”。

    要做到这一条不容易,因为苏区红军部队官兵绝大多数是湖南、江西等地人。作为应对,有人悄悄地在饭里灌辣椒水,俗称“打埋伏”。而之所以说这项禁令被严格执行了,是因为部队干事会准备一个小饭勺,发现谁可能灌了辣椒水,就舀他一勺尝尝。时任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一军团政治部主任罗荣桓等人本来非常爱吃辣椒,但为了表示支持,也都不吃辣椒了。

    与上海当地老百姓生病时的选择一样,被包围的苏区红军,采购不到西药,就组织人力上山采草药,用马齿觅治疗痢疾,用常山治疗疟疾, 用硫磺治疗疥疮, 用烟叶水治疗下肢溃疡。总之,吃中草药也是不得已的办法。

    图 CFP 2010年3月24日,成都一位结核病专科医生正在研究病人的胸透片。

    不同版本的常见病

    解放之后,全国公认的“常见病”还是那几样,只是治疗方式花样更多。

    就疟疾一项,湖北钟祥洋莘区联合调查组贡献的是“酒冲鸡蛋清与马鞭草疗法”,这是他们到外地学习的经验:有一个地方用酒冲鸡蛋清治疟疾,另一个地方的办法是熬制马鞭草煎剂。联合调查组用1+1的方式把这两种方法组合起来,变成了先进经验,出现在1972年出版的《新医学》杂志上。

    在陕西商洛农校,人们发明了用大蒜+烟叶+泥巴的方式,外敷治疗疟疾,15个案例当中,“ 8例当日即停止临床发作, 7例未能控制”。也就是说,成功率接近对半开。

    除此之外,因为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得以开始,某些过去比较散发的疾病,也成了某个群体或者某个地区的“常见病”。

    《中国皮革》杂志1983年刊登的《重庆制革厂与其他五家工厂》一文显示,重庆地区分属五家皮革工厂的超过6000名工人,他们的健康状况被纳入了一项长达15年的调查(1967年至1981年),调查数据表明,癌症成为了这些工人的高发病,其中不同工厂之间,死亡率最高与最低可以相差七倍。余下的高发病分别是喉炎、咽炎、鼻炎。

    由此可见,现在媒体所报道的“癌症村”、“职业病”,在过去并不是没有。

    农村的情况自然与城里不一样。

    当然也有阶段之分,1966年《安学医报》刊登的文章《寿县某公社常见病统计》显示,当时排名第一的常见病是寄生虫病、沙眼、上呼吸道感染,然后才是支气管炎和胃病。

    到了1978年,重庆市第三人民医院赴巴县医疗队在《重庆医药》的调查报道中认为,巴县当地的常见病排名是慢性支气管炎以及由之发展出来的肺气肿、肺心病。至于寄生虫和沙眼,已经让位了。其实道理很简单,个人卫生习惯已经不同了。

    在部队,人家对“常见病”的定义又不一样。实际上,不同地区的部队士兵,他们的常见病清单也不尽相同。

    不准吃辣椒,这是苏区应对常见病多发的严肃决定。有的领导干部还因为违反这条而被登报批评过。

    《解放军医药杂志》刊登的《北疆部队战士1999~2010年住院疾病构成分析》一文,详细分析了北疆部队士兵与地方青年,这两个人群在常见病上的区别。比如这里的士兵,排名第一、第二的常见病是上呼吸道感染—因为北疆地区气候环境为冬寒夏燥,以及胃十二指肠炎及溃疡—因为缺乏新鲜蔬菜;

    而作为比照的地方青年,最常生病入院的人患有外伤和骨折。嗯,因为他们经常干仗。

    实际上,随着时间再往后推移,过去的一些罕见病,也变成了常见病。

    冠心病和高血压在2000年左右进入中国人死亡的主要疾病名单。

    张家口地区医院早在1988年对张家口地委、行署以及部分下属企事业单位52名离休干部进行体格检查,就发现他们的主要疾病当中,冠心病占到一半,第二是高血压,第三才是慢性支气管炎。

    另一个罕见病变常见病的典型,就是痛风了。

    过去痛风主要多发在沿海地区,主要是老年患者,痛风的发病率极低。低到什么程度?过去,各地医院的医生往往碰到痛风患者,诊断不出来,许多医生会误以为是关节炎。有的误诊时间跨度能达到23年。足见医生对这种病都很生疏。

    现在得痛风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内陆地区的患者也越来越多,主要是吃的好,吃的食物里嘌呤太高,诱发了这种过去的罕见病。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至少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部分医院就已经开始探索用一种药源广、制作简单而且便宜的方法来治痛风。

    对,注射一针板蓝根。

    推荐访问:这就 常见病 是中国人 抵御 秘方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