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优质范文 > 正文

    城镇化进程中石漠化地区综合治理研究

    时间:2022-10-29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摘要:从介绍贵州石漠化的概况入手,阐述了治理石漠化的基本原则和具体方法;接着研究了石漠化治理与城镇化之间的关联;最后提出了城镇化进程中石漠化已治理地区应注重的问题和处理原则。

    关键词:城镇化;石漠化;综合治理;贵州

    中图分类号:S181.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2-000-03

    一、绪论

    贵州省地处中国西南腹地,全省国土面积有17.61万平方公里,其中石漠化地区面积为3.76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1.34%。就在这3.76万平方公里的面积中,石漠化的严重程度也是各不相同的,按照国内外专业研究机构的等级划分标准,其中:极强度、强度石漠化的面积为0.475万平方公里,占石漠化总面积的12.63%;中度石漠化的面积为1.085万平方公里,占石漠化总面积的28.86%;轻度石漠化的面积为2.209万平方公里,占石漠化总面积的58.75%;此外,另有潜在石漠化地区面积为3.40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9.31%。

    石漠化的迅速扩张,不仅造成贵州城乡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而且也使得当地森林覆盖面积降低,生态被破坏。可耕地减少的直接后果是传统的种植农业无地可耕,其它农副业的发展也受到制约,石漠化地区的贫困在逐年加剧。森林的消减和生态的破坏,则使得自然灾害频发,给贵州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了极大的破坏。

    二、贵州省石漠化治理的基本原则

    石漠化治理绝非一早一夕所能完成,也不可能是单一学科可以解决的,它是多学科、多部门长时期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协调推进的,且是边治理边总结经验,边推广经验而逐步进行的。

    1.统筹规划综合治理

    贵州石漠化综合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国土、林业、农业、畜牧、水利、环保科技、社会保障等部门。治理要统一规划,分部门施策,将生物措施、工程措施、技术措施有机结合,综合治理。

    2.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石漠化分布广,成因复杂。所需治理时间长,不宜全面铺开,要分重点,做到有主有次、有轻有重、有缓有急,分区分片实施,集中力量选择试验点进行试验,采取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的方式,突出重点,有序推进。

    3.生态优先兼顾发展

    贵州石漠化综合治理要在优先保证实现生态治理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既要解决生态问题,又要优化资源利用,发展经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保住石漠化综合治理成果的基础,即要做到在治理中求发展,在发展中稳固治理成果。

    4.政策引导多元投入

    石漠化综合治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需要大量的物力、人力、财力的不断投入。要提倡在国家投入的同时,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制定扶持政策,采用各种合法方式筹集资金,鼓励并引导投资实体加入石漠化治理,並保证资金专项专用。

    5.科技支撑依法治理全民参与

    要注重科技发展对石漠化治理的支撑作用,即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治理模式治理石漠化,并将成功经验推广。要在石漠化地区大力宣传和贯彻《森林法》、《水土保持法》、《草原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生态意识和治理认识,依法治理石漠化土地。特别是要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石漠化治理的工作中去。

    6.合理解决人地矛盾

    过度人口对土地的攫取是造成石漠化的首害,要治理石漠化必须解决人地矛盾。虽然我们可以利用科学技术部分提高土地的承载能力,但是,土地承载的人口任然有限,因此针对土地上多余的人口必须科学合理的迁移输出,使这一部分人口从事别的产业劳动,如何输出这些劳动力是稳定石漠化治理成果的关键。

    三、贵州省石漠化治理的具体方法

    经过近十几年来国家、政府、各部门专家学者的不断努力探索,我们对石漠化地区的治理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1.极强度、强度石漠化地区的具体治理方法

    (1)生态移民,即将这些地区的居民搬迁到适宜进行农耕、放牧、农副产品深加工、矿业生产的地区,使之能进行正常的生产和经济活动,确保他们的生活有所依托,保住社會的和谐安定。移民可减少原地区人口为对环境资源的过度利用,从而使该地区现存的少量植被得以自然恢复。

    (2)封山育林,这是改善地区生态环境最直接的方法,采用这种模式主要要抓住“封”和“育”,封既是对现有植被进行保护,防止人为破坏,使其在自然条件下逐步恢复;育既是辅助人工手段,对强度石漠化地区的稀少植被进行补播补植,预防病虫害等,这样可以达到增加植被、保墒培土,改善局部地区小气候的良好作用。

    2.中度石漠化地区的具体治理方法

    (1)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节水农业技术开展,贵州地处岩溶地区,大气降水会很快渗入地下,造成地表河流的发育极度不良,地表严重干旱缺水,所以,如何开发利用好地下水资源,成为此类石漠化地区修复好生态环境的关键。贵州多采用地下、地表联合建水库开发利用岩溶地下水的方案,配合节水农业技术的运用来恢复当地生态模式。

    (2)推行林、灌、草种植相配合的办法,通过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提高植被覆盖率,辅以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以解决灌溉用水和人畜饮水。充分发展生态畜牧业、栽种经济作物、采用沼气替代燃柴保住树木等措施来修复石漠化地区生态。

    (3)推行整治土地与植树造林相结合的方法,用以改变地区恶劣生态环境:包括改善小气候、减少水土流失、保墒养林等等。

    3.轻度石漠化地区的具体治理方法

    (1)以培植适合当地速生的经济林木为主,发展特色农业,此举有立杆见影的功效。

    (2)推行人工种草,发展草地畜牧业。

    (3)实施综合治理,进行农业综合开发。此类地区有条件全方位开展综合经济开发工作,例如:发展特色林业,抓紧农田基本建设,重视水利建设,开发利用沼气保护森林植被等。

    4.潜在石漠化地区的具体防治方法

    这类地区的特点与已发生石漠化地区相比,虽然其地区生产条件、居民生活水平,经济发展程度等尚好,有的可能还良好,但是,从地质条件来说,它天生有大面积岩石裸露,植被复盖率有限,环境的自持能力仍然不强,随时都有可能恶化,人类经济活动的频繁程度和力度,一旦超過临界条件,石漠化便会发生。因此,这类地区的具体防治方法就是:严格限制“过度”的有碍生态的经济活动,充分发展有益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畜牧业”,对已发生石漠化的地方迅速予以治理。总的原则是:防、治并举。

    以上介绍的是贵州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基本情况,其治理方式基本上是从农业生态、生产方式的角度来进行的,还没有和这些地区正在蓬勃兴起的城镇化过程紧密联系,因此分析研究石漠化经过治理,该地区生产方式发生改变后如何与地区城镇化进程逐步滆合就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石漠化综合治理以后出现的改变

    随着石漠化综合治理的深入,乡村和周边城镇都逐渐在发生着改变,石漠化已治理地区在城镇化这个大背景下,要如何协调发展与治理之间的关系,使石漠化治理不至于前功尽弃或者城镇化因石漠化治理而被阻碍,这就需要我们认真研究深入思考了。

    1.石漠化已整治地区出现的“城镇化”现象

    石漠化目前的治理是采取以岩溶地区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目的是为今后的治理积累经验,为开展大规模的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现阶段的治理是带示范性的和实验性的,即便如此我们已经能够从一些成功的案例中看到石漠化治理以后给当地带来的影响。例如,以种植金银花、花椒而取得良好经济效果的贞丰县,畜牧业兴起和扩大的晴隆县,以及种植经果林治理石漠化的毕节地区和开发特色林药基地的花溪区黔陶乡,以上成功的案例必将隨着这些经济物产的进一步深加工和产业化,自然会出现加工工厂、商业收购和销售企业、服务业、旅游业等。例如,贞丰县就为了做强金银花产业,当地农民合伙投资70万元建成了一个烘干加工厂,2009年约有10多万公斤生花在加工厂进行粗加工,生产干茶花和药花3万多公斤,实现产值180万元。而毕节鸭池镇就利用紧邻贵毕公路作特色旅游开发,游客可观景、垂钓、采摘、美食。而这些企业或服务业的出现,必然会造成从业人员的迅速增加,此外,随着农业技术的提高,还会有一部分农业生产剩余人员逐渐转移过来,以农民工的身份加入到上述从业人员中来,这样,随着非农业人口的迅速增加,传统的农村就业形势、生活方式都开始向城市倾斜。原先的生产、经营、生活地点就会迅速地房屋四起、街道形成、商铺林立、人丁兴旺,当人口达到一定数目以上,就自然地构成了“镇”的规模,即“城镇”的规模。这一过程也就是当下我们所说的“城镇化过程”,这一过程是石漠化已整治地区必然和已经在出现的实际过程,它将伴随经济发展而发展,是一种经济活动的必然产物,基本上不受人们的主观意识的限制。

    “城镇化过程”是一种经济活动的必然产物。因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生产工具(包括劳动力和科学技术),而这一点恰巧是城镇的优势,贫困农村的劣势。如果人为(也就是采取一些有效的政策和方法)地将前者的优势注入到后者,就有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后者摆脱贫困。贵州省的石漠化治理走的就是这条道路:让城镇中的资金、技术(包括人员)先注入到石漠化严重的贫困地区,在那里进行生产方式的改变(进行有效的生产活动),然后,在取得经济效益之后,再逐步把那里的劳动力集中,以便进行更有效的深加工活动,因此,随着治理必然出现人口聚集、生产聚集,如此地良性循环,在适当的地方自然就会出现新的“镇”了,这也就预示着小城镇的出现,而且也必然是城镇出现才会改变粗放式的生产方式,才会减少对自然的破坏。农村的城镇化就是这样进行的,过去是,现在是,今后也还将是这样。

    2.石漠化治理同时加快了周边城镇发展

    石漠化治理成果的发展,反过來也会促进周边原有小城镇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这是一个相輔相成的事情。一些石漠化治理地区会利用周边已有的城镇基础设施,将农产品的深加工厂、销售公司等等建在周边城镇,同是这些工厂、公司的存在也加大刺激了周边城镇的经济发展。就以贞丰县的“贞丰县顶罈椒业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州贞丰县北盘江镇三岔路,毗邻关(岭)兴(义)高等级公路,交通十分便利。公司生产主要产品有:花椒油、花椒粉、精品花椒、花椒料酒、油辣椒、油野蕃茄、连环砂仁等。2007年通过贵州省质量检测院检测,“顶坛花椒,连环砂仁”在北京通过国家级的专家审查会评审,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公司年生产能力620吨,年产值6000多万元。这些深加工项目可以利用县城已有的基础设施,建成以后有利于当地城镇经济发展。

    随着贵州石漠化地区的深度治理,石漠化已治理地区要减少土地上的承载人数,使之对生态恢复不造成威胁,同时留守农业人口要担负石漠化的治理工作,并从中获得足够的财富。其余的多余人口根据自身意愿或外出打工,或围绕着诸如畜牧加工销售,经果林销售、药材加工销售、地区旅游业和其他产业等第二、三产业为生,而且这些产业是嫁接在离这些劳动力世代生活很近的县城里,这样利用县城的基础设施转移多余劳动力,部分多余劳动力以治理石漠化为基础的项目的后续服务为生,这才是我们不断持续治理石漠化的模式。因此,石漠化已治理地区的城镇化必将会受到很大的刺激,除了留守土地的农民,其余多余人口将会和小城镇一起发生变化或转换,这些变化和转换包括:劳动力的从业方向逐渐从第一产业转向二、三产业;地区的城乡人口分布发生变化,农村人口逐渐向城镇转移,城镇人口增多;城镇范围不断扩大,各种基础设施建设也会加强;城乡生活方式和观念逐渐趋于融合,城乡界限趋向模糊。

    五、城镇化进程中石漠化已治理地区应注意的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策略

    随着贵州石漠化已治理地区的城镇化建设,第二、第三产业的崛起,地区将会出现大量工厂、企业,政府必须提前加以详细的规划,以保证城镇化不以牺牲已经治理的成果为代价。

    1.防治已经治理地区出现反弹现象

    石漠化治理成功地区,一旦进入城镇化的过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即发生反弹也是很容易出现的事情,这在国内许多地区也是累见不鲜的,因为治理成功地区,其生态环境就像大病初愈的病人,很容易在城鎮化进程中首先遭难。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应当对这类地区的“城镇化”进程中可能出现的反弹或逆转问题予以高度重视。

    石漠化与逆石漠化实质上是一个生态环境的可与逆的问题,当人们的有害活功过度的时候,就会出现“可”石漠化,反之,当人们的有益(生态恢复)活功频繁的时候,就会出现“逆”石漠化。在实际的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前者容易后者难,修复石漠化所付出的代价,往往是导致石漠化过程中人们得到“利益”的几十倍,甚至几百倍,实在是非常得不偿失的事。

    2.制定石漠化已治理地区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策略

    为了确保石漠化已治理地区城镇的有序发展,并使石漠化治理成果得到长期巩固,不致反弹,必须使用相关法律、法规手段来加以保证,即在有关违法治罪相应的法律、法规中对违反石漠化治理行为予以惩治。为此,就应首先对此类地区的小城镇建设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以及长远的地区可持续发展纲要的制定做出相应的原则性规定(导则),即建设前的科学合理的规划,并通过政府批准使之具有法律效力。

    (1)编制小城镇建设和环境规划的导则

    石漠化已治理地区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提前做好相应的规划,小城镇建设和环境的具体规划应因地置宜,不同省、市、县、镇虽会有不同的规划,但制定规划却有应该遵循的原则,即应遵照相应的编制导则。小城镇建设规划编制导则和环境保护规划导则均有范本可以参考,编制人员可以根据该城镇的具体实际进行相应的规划编写。而作为石漠化已治理地区在编制以上内容时要使导则所有条例都要以保护石漠化治理成果防治石漠化反复作为最重要目标。即将导则中诸如“小城镇产业结构重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环境保护”等部分结合石漠化已治理地区加以细化,並相互呼应,力图提供一个实用于石漠化已治理地区小城镇的相应编制导则,供编制人员参考,使他们能编制出切合这类地区的具体规划,以帮助该地区行政部门有法可依,采取合适的措施去保护石漠化治理的成果。

    (2)编制贵州石漠化已治理地区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纲要

    上述小城镇建设和环境规划的导则,分别对城镇建设和环境保护进行具体规划时给出了应遵守的规范,但是,它们亦存在一定的局部性,即“就事论事”,尚未达到长远综合以及统筹全局的高度。因此,从长远和全局着想,还应该在小城镇建设和环境具体指导规划导则之外,对石漠化已治理地区的现在和未来进行整体的发展规划,即编制可持续发展纲要,以保证石漠化已治理地区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其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均应围绕如何强化以生态学为内涵来进行。改将生态化城镇建设、规划理念以及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原则等,引申到石漠化已治理地区的小城镇建设中来,用来指导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由于这类地区石漠化治理方式各异,因此,在具体操作上一定要因地制宜,切不可照搬、照抄,否则将会事倍功半。

    参考文献:

    [1]梁丹丹,等.贵州土地石漠化原因及防治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8):12490-12491.

    [2]成永生.我国喀斯特石漠化研究现状及未来趋势[J].地球与环境,2008,36(4):356-360.

    [3]陈少波.贵州城镇化与产业发展研究[J].城乡建设,2003(3):45-47.

    [4]朱选功.城市化与小城镇建设的利弊分析[J].理论导刊,2004(4):29-32.

    [5]杨勇.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探索[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版),2004(3):61-64.

    [6]苏维词.贵州喀斯特山区土壤侵蚀性退化及其防治[J].中国岩溶,2001,20(3):217-225.

    [7]苏维词.中国西南岩溶山区石漠化治理的优化模式及对策[J].水土保持学报,2002(12):24-27.

    [8]张振东.西南地区石漠化的生态治理及对策[J].计划与市场探索,2001(5):10-13.

    作者简介:周 坚(1970–),女,贵州贵阳人,贵州民族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研究。

    推荐访问:综合治理 城镇化 进程 地区 研究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