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优质范文 > 正文

    文学与终极关怀

    时间:2022-10-28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摘 要】 现代文明给我们送来方便的同时,终极关怀却横遭厄运,人们失却了精神家园,而备受人性危机、精神危机之苦,生活在这些角落的人们心理、价值、意念等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扭曲,文学上表现出的种种国民的劣根性被赤裸裸的展示。本文分析了古代及现代各个不同时期的文化思想及作家的人文思想——终极关怀情结,它始终关注的是人的生命意识、最终生存方式、人生的价值意义等方面的内容。终极关怀是人类超越生死的基本途径,以此抵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疯狂的竞争,物质欲、享受欲、金钱欲,病毒似地蔓延整个社会,重构人的精神领域。

    【关键词】 文学;终极关怀;异化;批判;生命本体观;精神重构

    “文学天生带有一种终极关怀的鲜明特性,它是人类为了拒绝沉沦走向超越而保留的唯一的一块精神净土。”[1]在市场化商业化的潮流中,尽管文学其市民化、媚俗化一发不可收拾,但是在终极关怀这一层面上,文学始终是注重人的“超越性”的。但是何谓“终极关怀”呢?国学大师张岱年先生把古今中外关于终极关怀的思想划分三种类型:“一是,归依上帝的终极关怀;二是,返归本原的终极关怀;三是,发扬人生之道的终极关怀”[2],最终指向人的生存之根本和最高意义,指向人的终极生存方式与终极价值取向。从哲学层面而言,终极关怀的哲学本体论有三重基本的内涵,即:追寻作为世界的“统一性”的终极存在(存在论或本体论);反思作为“知识统一性”的终极解释(知识论或认识论);体认作为“意义统一性”的终极价值(价值论或意义论)[3]无论是从历时、共时的层面还是哲学层面,终极关怀作为一种精神信仰的范畴,它始终是与人的生存价值、意义、方式状态、生存处境以及人的最终走向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文学作为审美需要,它强调的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审美,它讲究和强调“人的超越性”,它强调自我、追求人的意义、价值取向,思考并关注着人的全面和自由的发展,为人的生存困境、终极生存方式、状态作不断地努力与挣扎,是人的文学,它的性质决定了它所关怀的对象,主要不是终极存在和终极解释,而是终极价值,即关心人类的生命终极价值、最终的价值取向、生命意识以及精神家园等一系列的根本问题。因此,文学作为一种审美需要往往与人的精神家园有着不可忽视的时代联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疯狂的竞争,物质欲、享受欲、金钱欲急剧的膨胀,病毒似地蔓延在整个社会,生活在这些角落的人们心理、价值、意念等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扭曲,文学上表现出的种种国民的劣根性被赤裸裸的展示;现代文明给我们送来方便的同时,终极关怀却横遭厄运,失却了精神家园,备受人性危机、精神危机之苦。在竞争的驱使下,忽略了生命价值的人们走进了“奴隶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无情已经司空见惯,更是无暇对文学作品的深层次领悟。这更加深了文学的责任,加深了各个作家的责任。因而,在物欲化与私欲化的时代,作为拯救人类心灵家园、精神家园的终极关怀就显得尤为迫切了。

    一、含泪的微笑

    含泪的微笑——文学名家国民性批判中的关怀情结。无论是旧社会还是新社会,或多或少都有人们在精神层面上往往表现出人性的扭曲、畸形,乃至丧失,逐渐表现为一种异化状态,即“人本身的创造物与人分离,成为一种外在的异己力量与人相对立,并且使人的意识和活动从属于它并同人类本身尖锐地对立起来。它为‘物’所挤压,为‘物’所湮灭。”[4]异化了的人是可怕的,他其实就是一种‘人的死亡’,是与自然、与人的极端对立,是社会不安因素的骨干构成,“信仰逐渐削弱了,宗教随着文化的发展而逐渐破产了,但是人还是不了解,他在崇拜自己的本质,把自己的本质神化,变成一种别的本质,人处在这种不自觉而又没有信仰的状态,精神上就会感到空虚,他对真理、理性和大自然必然感到失望。”[5]信仰丧失,对人生而言,世俗之人安身立命的精神城堡又在哪里呢?人的精神家园就这样被无情地扼杀在异化的狭小的空间里了,昨日的“价值光环”跌落在物欲社会里,不负责任的欲望宣泄的背后等……这一切从侧面表明,中国的文学责任重大,它必须拯救整个民族饱受摧残的心灵、重建人类精神的家园。因此,先觉的作家们用自己理性的笔锋和怜悯的关怀扛起了整个民族的责任。

    在批判中寓于着同情与深沉的关注的,鲁迅无疑是文学界的泰斗,他不仅深刻揭示了国民性的劣根性,又在批判的同时,也对旧中国国民的生存方式、最终的价值走向怀着深深的忧虑。他的反抗哲学——“绝望之为虚妄,正如希望相同”,是其矛盾心理和深刻内涵的最为直接的体现。他是在希望与绝望之间、在乐观与悲观之间徘徊的,对华老栓用“人血馒头”治病,后来又写“坟头有了花环”,闰土要香炉和灶台,而又寄希望于“水生”和“宏儿”等,作者在无情地批判的同时,还能向“非人”的社会发出一些控诉的“声音”,不能不说作者的用心良苦,可以说他是对未来民族的存亡怀着深深的忧虑的,他并不仅仅满足于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怜悯,而是更深刻地从理性的角度去思考、探索普通人民从根本上挣脱锁链的终极生存方式。这就是饱满冷眼与热心肠的鲁迅的反抗哲学:“宣布‘希望’为‘虚妄’的同时,也宣布了‘绝望’为‘虚妄’。”[6]因而,他的反抗哲学也是一部关怀哲学。

    沈从文的湘西小世界是足够他爱的,对中国的“常”与“变”,“他不是从党派政治的角度来写农村的凋敝和都市的罪恶的,也不是从现代商业文化的角度来表现物质的进步和道德的颓下,他处于左翼和海派文学之外,取的是地域民族文化历史态度,由城乡对峙的整体结构来批判现代文明在其进入中国的初级阶段所显露的全部丑陋处。”[7]他在批判后的成就就是要造一座“人性的小庙”,为人类造一片“纯净的天空”。他常常表现下层人民的“生命形式”,对故乡的农民、兵士、终生漂泊的水手船工、吊脚楼的下等娼妓、以及童养媳、小店伙等等,都在冷静与平凡中追求着人类的终极价值、生存方式与处境等,构成了他乡村叙述的总体。《八骏图》对人性的缺失、人性的冲突入手的描绘,肯定的是人的自然、和谐、健康的生命,反对的是“都市病”、“知识病”、“文明病”等病象,他是从对人的终极生存方式、处境状况来探究与追寻的,“那种向善和向美的文学理想,使他对城乡世界的美丽和那特别敏感,企图用湘西世界保存的那种自然生命形式作为参照,来探求民族品德的消失与重造。”[8]从而将终极关怀的精髓传到了绝顶之峰!

    鲁迅沈从文等文学家都渴望从人的终极生存方式、生存处境上得到答案,深深地忧虑从心底油然而生,包含了作家们对人类前途的担忧,传达出了现代人对生存困境的哲学思考。

    二、“逝去”回响“未来”

    “逝去”回响“未来”,终极关怀——不同文学阶段的生命本体观下的我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其基本的精神内涵博大精深,如闪耀的明星,俯拾皆是。

    我国上古阶段,先秦时期的《诗经》;春秋时期的“三立”(立德、立功、立言);楚大夫屈原的“骚体”;孔孟儒家学说以及以庄子为代表的《逍遥游》无为思想等,都在一定程度上鲜明地体现了那个时期特有的时代精神。《诗经》作为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品,它包罗了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的现象,有对爱情、个体、国家等的思考与领悟,较为鲜明地突现了对人的自由、人的价值的肯定,对个人的命运、价值取向的关注,对个体与整体的抉择评价,以及对生命主体生存困境的努力和个体的最后出路与方式的关注等。以及后来开创了积极浪漫主义的伟人屈原,面对黑暗的现实,其对下层人民疾苦的同情与怜悯,一生探求着为人民百姓寻求最终的生存方式与状态,以自杀的方式向统治阶级作了最后的抗争,实现了其对人民的关怀、对君王的忠诚。这些无疑构成了屈原独特的终极生存关怀方式,令人感动与深思。

    进入中古时期,出现了“从个体感伤到大生命的关怀”的跃进,“最早的一批建安诗歌所表现的生命主题,主要不是感伤个人的生死之期,而是悲哀万姓死亡、生灵涂毒。在诗人们的眼里,正在走向死亡的不是个体,而是整个社会、类群。战乱中的残酷现实促使文人们关怀全体生命的生命意识的觉醒,将个人生命感伤融入到对大生命的关怀中,复苏了道德伦理价值生命观,这是他们真正的终极关怀”[9]正始时期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玄学观开始在群体的生命价值观中闪耀。强调老庄的“无为”与“无名”,追求一种超现实的生命价值,渴望达到人的觉醒,这是他们在复杂危机的现实中所寻求的终极生存方式,在抛弃“名利”束缚后,洗尽铅华后尽获个体的纯真之性、个体的超现实的生命价值。但是我们深思他们对名利的否定,却实质是对现实的一种批判,黑暗的现实环境,使得真正关怀群众的他们,只能从政治中超脱出来。“他们自己把这种价值建立在自然观念的基础上,并不完全是为了个人而寻找这种价值,而是为全部的人群论证一种合理的生存方式”[10]这才是他们真正的终极关怀精神之所在。到了陶潜更是以“采菊东篱下”的方式向统治者发出了更深沉的控诉与批判,以自己切身的行为渴望为百姓黎民走出生存的困境,这才是他的终极关怀;盛唐时的李白,他的诗篇从不同的侧面给我们展示了“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等的关系;中唐时的杜甫,其以诗写史的才情为后世人们的价值取向起到了深刻的影响。二位大诗人,他们在情感抒发、形象描绘和心灵感悟的方式上,均为生活在世俗社会的人们提供了心灵的感悟和精神的关怀。

    近古时期,北宋的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情怀,强调了个体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强调将小我融入大我,强调的是对天下的关注与关怀。苏轼更是直接抒发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的人生感悟;《三国演义》的忠与义;《水浒传》的“替天行道”;《西游记》的进取精神;《红楼梦》的色空之迷等,都在不同的角度试图回答“敢问路是何方”的千古疑问,忧国忧民、悲欢离合、忠义抉择、不断进取、替天行道、色空之迷等无不与“人”有关,与人的生命意识有关,与人的终极生存方式有关,与“人从哪里来”又“终将到哪里去”的思索有关,与“人为什么活着”有关,对人的终极价值的无尽疑问构成了生命的内在张力,压迫人们以构成方式思索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一根本性的问题,作为对人的生命意识的追问、人的生存价值、人生的意义和终极生存方式的关注,因而,终极关怀一直没有停住脚步过,它始终关注的是人的生命意识、最终生存方式、人生的价值意义等方面的内容,它始终闪耀在我国文学的不同阶段。

    三、“灵魂呐喊”复苏“精神重构”

    “灵魂呐喊”复苏“精神重构”,文学终极关怀与现实社会的和谐统一。面对心灵世界的扭曲、异化,面对精神家园的渐趋失落,人们往往感到的是“孤独与无奈”,感到的是“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怎样是理想的人性呢?人的终极价值取向又在哪里呢?人们究竟能不能走出或如何走出生存的困境呢?怎样帮助人们找回失去的生存方式和重建他们的精神家园呢?因此,时代要求我们对人类自身的生活形态、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做出的根本性的调整。

    其实,面对终极的生存困境无非只有两条路——接受和反抗。用爱冲击扭曲的灵魂与拯救正在失落或已经失落的精神家园,用爱接受,去努力关怀他人的灵魂,以自己的迷惘去理解那些丧失了精神家园的人们,这才是真正地“接受苦难”。有“反抗”就会有人的“生”与“死”,正如“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这种为“仁”而死的“死”负载了人生最大的价值,实质上是个体的生命为了成全生命本体价值的一次伟大的尝试,这样的“死”,其实质是高扬人的生命的强力,以抵抗和战胜死亡带来的虚无和无意义,是强调对人的终极生存方式的关注,是终极关怀的主要内容。

    终极关怀正是源于人的存在的有限性而又企盼无限的超越性本质,它是人类超越有限追求无限以达到永恒的一种精神渴望。对生命本源和死亡价值的探索构成人生的终极性思考,这是人类作为万物之灵长的哲学智慧;寻求人类精神生活的最高寄托以化解生存和死亡尖锐对立的紧张状态,这是人的超越性的价值追求。只有终极关怀才能化解生存和死亡、有限和无限的紧张对立,才能克服对于生死的困惑与焦虑。因而,终极关怀成为了人类超越生死的基本途径。文学作为人的审美需求,它可以抚慰人的心灵,净化人的灵魂,文学里流露出来的终极关怀意识,总是关注人的生命意识、生命状况、终极生存方式、终极价值取向和人生意义等问题,直触人的灵魂,引发人不断的思考。在当今世界,物质欲、享受欲、金钱欲急剧的膨胀,病毒似地蔓延在整个社会的客观事实,我们要仔细领悟“终极关怀”的精髓,扛起“终极关怀”的大旗,用心思考,将心灵净化,找回自我,找回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找回失落的精神家园,做到关怀他人,关注他人的价值取向和生存困境,关注他人的精神家园,为“人本”社会、“和谐”社会献上自己的力量,促进文学的终极关怀意识与现实社会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 王进.中国文学的当代命运——论文学的现代性〔J〕.文艺争鸣,1995.3.

    [2] 张岱年.中国哲学关于终极关怀的思考[J]社会科学战线,1993.1.第三期.95—97.

    [3] 孙正津.哲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大出版社,2000.91.

    [4] 丁立群著:哲学.实践与终极关怀.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1.1.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1956.

    [6][7][8]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7.1.32.191.213.222.

    [9][10]钱志熙 著:唐前生命观和文学生命主题.东方出版社,1997.6.1.

    【作者简介】

    范亮亮(1985—),男,湖北省江陵县人,咸宁学院2005级中文系本科班学生.

    陈 静(1978—),女,河南信阳人,咸宁学院中文系讲师.

    推荐访问:终极 关怀 文学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