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优质范文 > 正文

    信息化条件下《大学物理》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探讨

    时间:2022-10-28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摘要:“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当今大学教育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发挥着巨大作用,是被广泛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在《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工作中,“混合式”教学模式更有其独特魅力和优势。

    关键词:信息化;大学物理; 混合式; 教学模式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当今大学教育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发挥着巨大作用,是被广泛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在《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工作中,“混合式”教学模式更有其独特魅力和优势。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能有效调动整合优化各方面资源,充分发挥授课老师的自身特点,全面展示任课老师的学识能力,有针对性进行答疑解惑、传道授业,深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动力,积极挖掘学生的自主学习潜能,全面提升教育教学效果,尤其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着无可比拟的作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其核心是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针对不同专业群体、不同年级学生和不同知识基础、不同发展需求学生,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授课方法,深入整合集成各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之优点,实现教与学的整体效果的最大化、最优化、人文化;其终极目标是促进引领学生深化自主学习,全面提升历练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素养。

    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有一个起关键作用的字是“混”字,要紧紧抓住“混”字不放松,在“混”字上下功夫、做文章、寻突破,充分发挥“混”字在教育教学中所起到的关键性、主导性、综合性和引领性作用。在具体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过程中,要重点解决好信息化条件下如何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育启发学生主动学习、有效学习和创新学习问题,使学生养成良好高效的自主学习习惯,牢固树立终生学习理念,掌握行之有效的自主学习方法,为未来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历练能力,增强素质,夯实根基,提供源动力。

    一、深入研究《大学物理》课程知识体系构架,全面把握课程体系精髓,针对不同知识板块,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展现“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越性。

    《大学物理》探究的是物质结构和运动基本规律的一门学科。无论以牛顿三定律和三个守恒定律(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和角动量守恒定律)为基础发展变化形成的《经典物理学》,还是在《经典物理学》基础上,引入《高等数学》中的微分、积分、函数、极限等相关知识,对各种物理概念、公式、定律、定理和规律等知识进行定量分析,同时融入现代高新技术,继而形成的《现代物理学》,都是首先从“力学”开始研究,并以此为基础,循序渐进,逐步深入,之后,再依次探讨学习“熱学”、“电磁学”、“光学”和“量子物理”等知识,这是一个层层递进、不断深化、逐步完善、整体提升的《大学物理》知识构架体系。在整个《大学物理》知识体系中,“力学”知识体系作为基础,起到了基石性、关键性和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力学”知识板块中,根据物体受力和运动的关系,“力学”又可分为静力学、运动学、动力学、狭义相对论(含广义相对论)、流体力学、波动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理论力学等。在“热学”知识板块中,从能量转化角度出发,不涉及物质结构和微观粒子的相互作用,以热力学“四个定律”为基础研究热现象,形成了热学的宏观理论体系——“热力学”;以统计方法描述微观粒子运动及属性的微观量的统计平均值,形成了热学的微观理论体系——“统计物理学”。在“电磁学”知识板块中,以麦克斯韦电磁理论为基础,形成了直流电路、交流电路、集成运算放大电路、数字电路、静电场理论、静磁场理论、电磁感应理论以及电磁波等相关理论体系;在“光学”知识板块中,以几何作图方法为手段,研究光的传播规律而建立的理论体系为“几何光学”;以光的波动性原理为基础,研究光的传播规律及特性而建立的理论体系为“物理光学”或“波动光学”。《量子物理》知识板块是《大学物理》知识体系中最经典、最根本、最深入、最前沿、最具创新性的知识体系,它是研究原子、分子、凝聚物质以至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的结构和性质的基础理论,是目前对物质世界最精确完整的描述,其核心是自然界在微观上是不连续的、是“量子化”的。

    在《大学物理》以上五大分支理论体系基础上,经过辐射延伸拓展,再融入创新元素,又形成了众多与之密切相关的学科,如天文学、宇宙学、粒子物理学、生命科学、能源科学、航空航天技术、火箭技术、核技术、激光技术、超导技术、信息技术、纳米科学技术等等。无疑,《大学物理》为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原理、理论、设计制造方面的有力支撑。充分说明,《大学物理》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也是引领技术进步的基础学科。因此,深入加强《大学物理》课程学习,充分把握《大学物理》课程的核心要义和精髓,对大学生拓展学习视野,创新思维方式,夯实知识积淀,提升综合素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针对《大学物理》课程知识体系,不断强化学生的“三个能力”培养,积极深化不同知识体系的“三个结合”,是学好《大学物理》课程的前提条件。“三个能力”为:形象化的空间模型想象构建能力、抽象化的理性逻辑思维分析判断能力、严密化的逻辑推理运算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个结合”为:自然现象自然规律现实事例与物理概念定律规律的有机结合、基于信息化网络化技术条件下获取整合收集的相关知识与《大学物理》书本知识的有机结合、《高等数学》相关知识体系与《大学物理》知识体系的有机结合。“三个结合”的深化为“三个能力”的形成提供有力支撑,“三个能力”的历练形成,是《大学物理》课程建设的体系化要求,更是本课程最终的教学目标。

    《大学物理》知识体系的构建,融合了当今众多学科的先进思想、超前理念、有效方法、多维度思维方式、前瞻性技术和创新性理论等,很显然,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已经很难适应日益发展更加完善更加新颖的《大学物理》知识体系的要求,也很难满足大学生对《大学物理》知识体系学习的全方位、深层次、立体化要求,因此,必须创新《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模式。以信息化网络化体系化的高新技术为依托,采取“混合式”教学模式,就是目前《大学物理》教育教学模式的最佳选择之一。

    二、充分发挥“混”字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所起到的关键性作用,让学生成为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中的“中心”和“主角”,授课老师和学生的定位为“导演”和“演员”的关系。

    要想实现“由教到学”、“由学到用”、“由用到做”的教学方式的“三个转变”,就必须首先解决好任课老师和学生角色的真正转变,要把老师的角色始终定位在“引领指导学生学习”的这一位置上。老师是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导引者和轻度参与者,更是教育教学过程的非主体、非核心、非关键性角色,而学生则是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学习生力军、主要参与者和重要推动者,是主体、核心和关键性角色,即老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学生正面展示的戏份,要远远多于老师出头露面的机会。笔者认为,只有有效把握“五个混合”,方能全面提升教学效果,实施真正意义上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这“五个混合”是:线上与线下的“混合”、基于学习目标的“混合”、“学”与“习”的“混合”、“学”与“工作”的“混合”、教师与学生的深度“混合”。

    在线上与线下的“混合”环节中,要重点提升学生运用当今最前沿最先进的信息化和互联网技术,有效获取与《大学物理》课程内容密切相关的知识体系的能力,要会从纷乱复杂纵横交错的知识体系中,集成整合理顺抽取出自己所需要的知识点。同时,更要注重线下的自主学习,要有效把握各种学习交流展示的机会,充分利用传统的面对面课堂授课方式,密切同各任课老师的交流互动,密切同本班级本团队学生的沟通,将《大学物理》知识体系的疑难知识点消化在课堂教学环节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欲望是最强的学习动力,宽广的知识视野是学习成功的关键,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历练提升是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要注意的是,尽管任课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是辅助的,是外因,是条件,但确有“画龙点睛”、“点石成金”和“四两拨千斤”之效能。

    在基于学习目标的“混合”环节中,要真正理解和把握《大学物理》课程体系的教学目标和具体要求,明确每一个知识板块的核心和重点。同时,要同本专业总体学习目标和发展方向有机结合起来,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学习原则,重点强化与本专业核心知识指标密切相关的《大学物理》知识体系,要深入学习,全面领会,精准把握。

    在“学”与“习”的“混合”环节中,重点体现运用所学《大学物理》知识处理解析习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素养上。“学”的目的是以“学”促“习”,继而以“习”促“做”,再以“做”促“能”,最终归结到运用所学知识,有效提升实际操作水平和实战化能力上,对相关现实问题能够进行独立的、有效的、有针对性地加以分析判断解决,实现由学习知识向提升各种能力的实质性转变。

    在“学”与工作的“混合”环节中,要紧密结合本人毕业后所从事的就业领域和未来发展方向。针对从事本行业本领域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以及素养要求,在全面学习《大学物理》课程和其他相关课程基础上,重点强化与未来人才需求相对应相匹配的知识点,以拓宽学习视野,历练获取知识的能力,厚实《大学物理》知识根基,掌握简便快捷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终生学习的良好习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学习工作两不误、两促进、两发展”的良性的有后劲的可持续的发展目标。

    在教师与学生的深度“混合”环节中,既要体现老师的专业指导和课程引领作用,更要体现老师的人生教导作用,切实实现“教书育人”的大学教育传承理念。要实现老师与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混合”,首先要实现老师与学生在思想和心灵上的有效沟通共鸣。老师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老师既要成为学生专业知识的楷模,还要为学生树立道德楷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去,使其核心要义和精髓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老师要切实关心爱护每一名学生,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不管是专业学习问题,还是其他问题,都要耐心细致、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给予解答,时刻向学生传递出正能量,为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成长发展负责任,在学生中树立起自身良好形象,展现出老师应有的人格魅力,赢得学生的尊重爱戴和拥护。当然,对学习中出现的有关问题,也不能有老好人思想,听之任之,一味迁就学生。该严格的时候一定要严格起来,俗话说“严师出高徒”,“无规矩不成方圆”,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双向互动,使老师和学生形成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实现老师和学生的全方位深层次深度“混合”。同时,还要教育引导班级团队,使本团队各成员之间互信、互助、互帮、互学,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学习氛围,实现本团队成員之间的紧密“混合”。

    总之,通过实施积极稳妥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创新与实践,摸索出一条适合我院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类别、不同发展需求学生学习提升要求的新路子,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学习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形成持续化人文化固有化的自主学习习惯,有效提升学生获取知识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国家培养既有“双创”意识又有责任担当精神和求真务实作风的应用型技能型创新性人才,提供坚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参考文献]

    [1]吕金钟等:《大学物理简明教程》[Μ].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段超英等:《技术物理》上册[Μ].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段超英等:《技术物理》下册[Μ].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项仁涛等:《大学物理教程》上册[Μ].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5]项仁涛等:《大学物理教程》下册[Μ].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作者单位: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山东 潍坊 261053)

    推荐访问:条件下 教学模式 信息化 探讨 大学物理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