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优质范文 > 正文

    保护民族文化奇葩

    时间:2022-10-28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Develop the Splendid Culture of Zang-------- Nationality

    张大千从敦煌壁画中撷取了几根线条便轰动了整个画坛,张艺谋从一首江苏民歌《茉莉花》中让世界了解温婉的中国,我们知道民族文化的感召力是无穷的。火车从西宁出发到达拉萨已经很晚了,我拖着疲惫的身体感受着高原带来的种种不适时,一个身着藏服摇着转经筒的老人却给了我强烈的文化信号——这就是西藏了!

    火车不是第一个进藏的现代交通工具,却引起了人们对它其文化影响的最广泛思考。这是因为火车的运载能力与结构决定了它具有比汽车、飞机更大的文化冲击力。人员流动日趋频繁所带来的文化交融是这种冲击力的最直接表现。一班班的火车,就是一列列的思想,人们在与西藏交流的过程中,这种互动让人们在感受雪域文化的同时,也有意无意地留下自己文化的印记。

    更为重要的是,由火车带来巨大的经济推动力,将使得西藏原有的经济生活都暴露在现代商品经济和现代化之下,而经济生活的发展必然引起文化形态的改变。于是,很多人开始担忧,当西藏这种自然环境的屏蔽被公路、航空以及现在的铁路而渐渐洞开时,古老而瑰丽的西藏本土文化会不会受到现代化的影响?

    现代化,民族文化之虎?

    当火车带着现代都市文化之风冲破“鹰也飞不过去”的唐古拉山口,与清冽的西藏文化进一步形成强劲对流时,似乎这一瞬间,文化这个永恒的话题也随之进入一个新的高潮,而这一高潮紧紧围绕的主题便是开放与保护民族本土文化。

    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文化绝非越旧越好。保留“民族文化的现场”并非保留“原始贫穷的现场”。我们更不能以“游客审美”的心态,为了自己的文化猎奇,而忽略他们对现代生活的渴望,希望西藏人民永远活在过去。这不是在品味绚丽千年的鲜活文化,而是以鉴赏古迹的心态欣赏历史的“文化标本”。

    西藏文联副主席郭翠琴告诉记者这样一件事:一位著名的摄影师曾经来西藏采风,当他看见一位藏族老妈妈挑着沉重的水桶,一步一步艰难地往布达拉宫挑水时,他非常震撼,认为这才是西藏的美。后来布达拉宫要通自来水,他就极力反对,因为这样他就少了很多拍摄的素材。他们自己在享受现代化所带来的种种便利时,却要求西藏保留过去的所有记忆,并称这是西藏文化的一部分。这种以自己的审美需要来看待西藏的想法无疑是自私的。

    记得一位文化名人曾有过很精辟的论断:导致文化衰落的自身原因是迷昧与保守。这种以欣赏落后为文化内容的人自以为是捍卫文化的勇士,实质上却往往成为这种文化的葬送者。他们不了解,正是西藏人民对现代生活执着地追求,不断地吸收借鉴现代文化,并同自身原有文化有机融合,才愈加使得西藏本土文化拥有如此之强的吸引力与生命力。

    纵观西藏文化的千年嬗变,从吐蕃王朝的“百里一驿”,西藏就开始与当时的现代社会不断交融,在此后的一千三百年里,西藏文化就不断地通过马队、牦牛、汽车、飞机到今天的火车与外界不断地联系着。大唐文成公主带来中原大地的优良种子,从此这些种子就在雪域大地扎根繁衍,造福着这里的无数人们。而连同这些种子播下的,还有文学、礼仪等等灿烂的中原文化,它们融入了这里的山山水水,携草原之清风,走进雪域人家。

    西藏文化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开放的文化体系,西藏内接四川、云南、青海、新疆等省区,比邻印度、尼泊尔、不丹、锡金等多个国家。长期以来,由于独特的自然环境使得西藏的文化形态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一种自然选择,从而有选择地和外界进行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并且自然而然地与其邻国和内地形成较为成熟的文化吸收和互动机制,以至于现在的西藏文化成长为集南亚的印度、尼泊尔文化以及西亚的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中原的汉文化等多种文化之长的独特文化体系,其对世界文化各方面的贡献正在逐步为现代世界所发现。

    正如时任拉萨市市长罗布顿珠所言,一种文化既然存在,必有其存在的基础和意义。西藏文化产生于高原,有其自身繁衍发展的过程,但另一方面它也在不断与其他文化交流融合。今天,当文化多样性与文明共生成为一种价值,优胜劣汰的文化观已经为“相互交流、共同成长”所代替。西藏的文化也不会因此而消失,反而会因其独一无二走向广阔的平原与港口,为中华文明的上升与世界文明的融合开辟新路。所有的文明形态都是在动态交流的状态中实现进化和高度化的。

    值得一提的是,并不是铁路带来了现代化和商品经济的大潮,铁路的修筑只是加速实现了西藏的现代化,即使铁路没有开通,现代化的浪潮也是无法阻挡的。在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广播、电视、互联网早已使西藏人民坐知天下事,科技的日益发达更使西藏走向现代化成为不争的事实。于是,我们的问题便不是西藏该不该现代化,而是西藏该怎样在现代化的前提下保护与发扬本土文化。

    民族文化根基——文化基因

    当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时,我们在思考,民族文化的根基是什么,因为只有回答了这个问题,才能解决如何保护与发扬优秀民族文化的问题。如果说在自然领域,决定生物特性及其遗传的是基因,那么在文化领域决定一个民族文化发扬与消亡的 “文化基因”又是什么呢?

    文化是多层次、多功能、多形式的意识形态统一体。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广义上的文化可以反映这个民族的全部特征,包括物质生活特征与精神生活特征。在浩如烟海的文化因素,不是每种因素都能起基因作用的。文化基因是一个民族最基本的文化特性,任何一个民族文化现象都能够从它的文化基因中寻出脉络。因此,它的存在能使一个民族千秋万代永远保持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个性。如此,语言文字、宗教信仰与生活习惯这三者便是文化的“基因”。

    语言文字是传承历史的重要工具,语言文字保护是保持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方。一个民族的文字越是成熟完善,它所记录的民族记忆就越丰富,民族文化的信号也就越强烈。当一个民族间的人们有了自己的交流方式与历史传承工具,那么它在文化上的独立就有了强有力的依据,因为这个民族的传承已不需要嫁接在其他民族的文化上。

    宗教信仰是民族文化的灵魂,它直接影响着一个民族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意识形态。西藏文化的宗教基础是藏传佛教,种种文化现象的背后往往是宗教的因素。比如藏族注重来世幸福、轻淡现世的物质生活的人生观,就源于宗教影响。又如藏式传统建筑中常见白、黑、黄、红等颜色,这不是单纯的色彩偏爱,而是每一种色彩和不同的使用方法都被赋予某种宗教含义。如白色象征吉祥,黑色象征驱邪,黄色表达脱俗,红色则是护法之意等等。而生活习惯更是体现其文化特征的现实表现。藏式的餐饮文化中糌粑、酥油茶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这就是其高原种植业与畜牧业在民族文化中体现的内容。

    语言文字、宗教信仰与生活习惯,这三者作为维系民族文化的基因相互独立却又紧密相连,很多民族文化现象都是这三者的统一。献哈达从生活习惯上讲是藏族人对客人的最高礼节,而为什么哈达具有这样的特殊含义呢?这就要从其宗教上讲起,因为洁白的哈达上面画有代表吉祥如意的吉祥八宝与写满了祝福的经书,书写经书的文字则一定是美丽的藏文。

    文化的表征可以变,但只要文化的基因不变,那么这个文化就永远是独立的文化。只有文化基因的稳固,才能谈得上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因此,保护西藏本土文化,关键在保护其语言文字、宗教信仰与生活习惯的文化基因。文化基因越强大、越成熟,民族文化的根基也就越深厚、越稳固。

    近年来,我国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保护西藏的传统文化。今年10月在北京举办的中国西藏文化论坛中,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的约120位专家学者和知名人士充分肯定了中国政府对西藏文化的保护举措。西藏大学副校长强俄巴·次央说:“藏文不断被赋予反映人民群众新生活和社会发展新需要的时代内容,打破了封闭、停滞和萎缩的状态,为西藏文化的继承、发展、进步和繁荣,注入新的活力。”

    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副会长、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总干事拉巴平措认为,中国政府采取了大量措施保护西藏传统文化,包括对民间文化开展大规模的收集和整理,建立从国家到区县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对布达拉宫、大昭寺等进行大规模维修等。目前,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同时,世界上最长的史诗《格萨尔》,其整理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目前已被列入中国文化部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中国西藏文化保护和发展协会的理事赖尚龙先生,曾担任联合国经济社会事务部官员,参与联合国千年发展议程相关工作。在论坛上,他认为,中国政府重视文化发展,所采取的措施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与千年发展议程是一致的。

    发扬西藏文化元素

    文化基因的稳固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根基,而文化元素的发扬更是体现民族优秀文化的载体。火车开通后,越来越多的游客千里迢迢来到西藏,他们在寻找什么?是因为这里不但有森林峡谷、雪山羊群的独特自然奇观,更有着糌粑青稞、哈达藏饰的浓郁西藏文化,当两者不留痕迹地交融在一起,才召唤着人们不远万里像“朝圣”般追寻西藏之梦。人们清醒地认识到,山水一旦没有了文化,那么它就仅仅是山水了。

    然而,文化需要载体,当很多人无法深入了解瑰丽深邃的西藏文化时,感受便成了第一需要。悬挂“香布”的藏式风格建筑,甜茶酥油的藏式饮食,红珊瑚绿松石的藏式配件,一切带有西藏元素的实体都是引起人们兴奋的亮点。记者永远不会忘记在纳木错,一群外国游客对着一堆写满藏语的瓦片惊呼不已,那是对文化的惊呼。

    当文化以目之所及、耳之所闻、手之所触的形式表现出来,能够真真切切地被人们所感知,这种文化才从抽象变得具体生动起来。当文化带了体温,带了笑容,才让更多人理解并且感动。于是,在现代化下提炼文化元素便成了发扬民族文化的最好方式。

    在此,青藏铁路给了我们很多启示。火车无疑是现代化的标志,而当记者乘车进藏时却时时感受着高原的气息。据青藏铁路建设部门介绍,在青藏铁路建设过程中,为了展示西藏文化,铁路建设单位专门邀请了专家,从列车到沿线站台处处独具匠心地加入西藏文化元素,使青藏铁路成为中国民族特色最浓的铁路。

    记者在列车上可以随处看到体现藏文化特色的设计和装饰,地毯、座位的颜色、花纹处处洋溢着浓厚的藏民族风情。所有标示牌和提示屏幕都用藏、汉、英3种文字进行标注。乘务员制服是青藏铁路公司专门在深圳设计制作的,藏红色的上衣、深蓝色的长裤、红呢子贝雷帽,上装的袖口和衬衣的领口都有漂亮的藏式饰边。青藏铁路沿线的铁路隧道内,墙壁上镶嵌着“吉祥八宝”造型。沱沱河车站像藏羚羊,拉萨河大桥形如哈达,处处昭示着浓郁的藏文化气息。

    这种感觉在火车到达拉萨站时达到了高潮,拉萨火车站与布达拉宫遥相呼应,走进拉萨火车站一楼中央大厅,便仿佛置身于传统的藏式宫殿,而自动扶梯、大屏幕电子显示器,又让人们体会现代社会的种种便利。中央大厅主要采用红色调,地面铺设着白色和红色为主的色泽鲜艳的高级防滑石材,而大厅内高高矗立的8根大柱子,让人眼前一亮。

    在一楼大厅东南侧,设有大型软席候车厅和三个贵宾候车厅。贵宾厅内设有高级地毯和大型挂毯,而挂毯图案主要是布达拉宫、珠穆朗玛峰等西藏著名旅游景点。整个车站内外采用传统的藏红、玉白及黄色等藏式主导色调,将藏民族建筑风格与现代化建筑理念相融合。如此,拉萨车站因其浓郁的民族风情与现代化的巧妙结合已经成为雪域高原又一道独具特色的风景。

    于是,我们在考虑当西藏进入现代化时,能不能在这前面加上“藏式”二字。所谓“藏式”二字就是将带有西藏符号的元素融入现代化的实体中,使其民族元素与现代化进行有效碰撞,以现代骨架、民族灵魂、自然的衣裳自然而然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当文成公主将造纸技术带到西藏,藏族人民却由此创造了独特的藏纸,不但可以使纸张经久耐用,还有防潮、防虫等特点,可以保存上千年。当中医走进雪域,却与这里的藏医药学相互交融,取长补短,成为祖国医学的奇葩,并为世人所钦叹。于是,我们在思考,在现代化到来的时候,兼容并蓄的西藏文化不是畏惧,更不是退缩,而是乘这股青风,飞过草原,越过雪山,带着西藏的体温温暖中国。

    后记

    青藏铁路不是最早打开西藏大门的交通渠道,却吸引了国内外最广泛的关注。火车不是第一个游人入藏的工具,却成为导致2006年一轮又一轮西藏热的直接原因。从这些现象我们知道,火车之于西藏,一定有着比任何其他交通工具更深远的意义。

    中国国家地理执行主编单之蔷说,青藏铁路是又一条长城。是的,它们都象征着意志与力量,都是中华民族的奇迹。但是,城与路又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城是用来固守的,而路则是需要开辟的。既是开辟道路,就有着许多的艰辛与未知,也才有了今天我们对西藏未来的思考。

    在西藏的日日夜夜,记者深刻地感受到,青藏铁路不仅仅是一项建设工程,它对生态的友好表达着人类对自然不再困顿于“畏惧自然”与“征服自然”的钟摆之中,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青藏铁路不是冷冰冰的钢铁巨龙,它将古老神奇的中国西藏文化绚丽鲜活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让人们被西藏这个离太阳最近的地方温暖着、感动着。

    在本次采访即将结束时,西藏文联副主席郭翠琴深情地对记者说,火车开通实现了西藏人民的百年梦想,但这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西藏以后的路还很长很长,我们衷心地希望它一路走好……

    推荐访问:奇葩 民族文化 保护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