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优质范文 > 正文

    应用开发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2-10-27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摘要]文章从对国内外几种主要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入手,提出了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应用开发型人才培养模式。对这一模式的内涵和基本特征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描述。同时,也结合学校的实际,就如何实现这一模式提出了若干建议与思考。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开发 基本特征

    [作者简介]岳爱臣(1959- ),男,河北迁安人,宁波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教学管理;秦艳芬(1959- ),女,辽宁鞍山人,宁波工程学院,高级实验师,研究方向为实践教学。(浙江宁波315016)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27-0154-03

    高校为社会发展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涉及高校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一个学校要科学地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对社会需要的人才类型和本校的办学定位等进行客观的综合分析。而这种分析的基础是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什么,这种模式应该怎样去构建,进而怎样去实现等一系列问题。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

    所谓模式一般是指可以作为范本或模本的式样。故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被简单地理解为人才培养的模本式样。实际上当把模式作为术语时,在不同学科是有不同的含义的,给人才培养模式下定义也并不像上述理解那么简单。那么,如何为人才培养模式下一个较为完整的定义呢?教育部在全国高校第一次教学工作会议上下发的文件中是这样表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而教育部在2000年的课程体系改革课题总结报告中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根据特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为依据,对不同的类型专业人才确定的教育与教学模式、管理制度、评估方式及其实施过程的总和。”可见,后者是较前者的更为深化的具体表述。

    表达模式的方式有多种形式,一般来说,人们往往习惯于根据模式的特征,对其进行特征性的界定,如人们往往会从人才培养的主要特征(如目标或规格)上阐述人才的培养模式,因此也就出现了种类不同的表述。如:国际上流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德国为代表的“双元制”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CBE”模式和以日本为代表的“产学合作”模式。其中“双元制”模式是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培养人才,学生利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在企业实践,以便能较熟练地掌握岗位所需要的技术,毕业后尽快顶岗工作。这种模式的目标是培养出能将设计变成现实产品,长于实践的“桥梁型”工程师和善于管理的“企业型”工程师。“CBE”模式以能力为基础,通过有代表性的企业专家组成的课程开发委员会,制定能力分解表,并以此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这种模式开展学校与工商企业等校外机构之间的合作,把学生的理论学习、实际操作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产学合作”模式主要是产业界在高校的办学上、科研上、人事流动上予以资助,学校在培养学生职业所必需的能力的同时,深入教授专门的工艺,按照产业界的要求培养专门的技术人才。除此之外,还有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TAFE”模式,以英国为代表的培养模式和以法国为代表的培养模式等。

    我国高校主要是各校根据自己的发展轨迹,确定体现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如清华大学的“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模式”强调学研结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而浙江大学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作为学校的培养模式,采用自由选择专业和个性化培养的完全学分制。浙江师范大学则把“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广适应”作为该校的培养目标,力求把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统一要求与英才教育、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综合素质与个性发展结合起来。常州工学院更加明确地提出要培养“就业核心竞争力强”的应用型人才,根据社会调研,建立应用型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体系,依次明确本专业的就业核心竞争力等。

    可见,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虽形式各异,但其终极目标都是使学生通过专业教育活动和其他各种教育活动,获取、积累和整合知识,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潜力,通过知识、能力的升华,内化为自身素质,进而为走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另外,这些培养模式虽形式不同,但是都注重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的沟通和联合。

    二、应用开发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及其内涵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这一定义的内涵十分丰富:一是把从事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教育和高职高专教育所培养的人才都纳入了“高级专门人才”范畴。实际上,我国高等学校在近四十余年来,对工科本科生的要求(或业务规格)是“在学业上必须完成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工科本科毕业生一般要在工作岗位上经过五年左右的工程实践,才能获得工程师这一中级技术职称,尚不能称为“高级专门人才”。或许,“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等专门人才”的说法更合适些,这样,高等教育与中等教育的区别也会容易一些。很显然,我们不能简单地去否定《高等教育法》的这一定义,而应该把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理解为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远期目标。二是对高等学校培养的各类专门人才都提出了“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共同性要求。不仅研究生、本科生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且高职高专教育也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区别只在于标准与要求的高低。如把高等技术人才分为技术创新(含原始首创)、技术开发(含一次开发、二次开发和三次开发)、技术应用和高级技能四种类型序列。但是,各高校对其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进行概括与提炼却是必要的,并应在人才培养目标中予以体现。三是对应于社会对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我国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定位各异。国内新建本科院校属于教学型高校,其培养的毕业生大部分是直接进入社会各种工作岗位的,少数将进入研究生的教育阶段。很显然,专业教育应该是新建本科院校本质性的教育特征,其培养的人才普遍具有“应用型”的特色。

    根据上述分析,宁波工程学院在研究学校发展规划期间,对学校的定位进行了较广泛深入的研讨,提出了学校办学类型定位、服务面向定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定位等具体的内容。其中,培养模式定位有多次不同的表述:

    在2003年9月印发的发展规划中,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满足当地工程、技术和管理一线的人才需求;人才培养规格上强调应用型,重视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这一表述的问题较多,一是把培养规格与培养目标定位混淆在一起,二是明显缺乏个性特色,三是详略不当等。

    经过研讨,学校考虑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具有一定的前瞩性、时代性和表述的简明性;“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具有较强的技术开发精神和一定的“二次开发能力”为标志,可用“开发”两字进行概括。于是,2003年底,学校发展规划中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修改为:“培养高新技术的应用开发型高级专门人才”,这里的“应用”与“开发”具有偏正关系。与之协同的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应用开发能力强。”它不仅与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本科院校提的“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善创新”有区别,还与高职高专院校提的理论知识“必须、够用”为度、实践动手能力强等有区别。

    2004年暑假期间,近20位两院院士到学校来视察指导。他们一致对学校人才培养规格定位的表述给予了赞赏,在对学校发展规划总体肯定的基础上,提出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中“高新技术”四个字去掉的建议。因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不会高,大量的仍然是常规技术产业。经过再三斟酌,为了体现学校“工程教育”的特点,又把“专门人才”的“专门”两字改为“技术”,学校最后决定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应用开发型高级技术人才”。

    三、应用开发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

    第一,以培养社会需要的、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一定技术开发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第二,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应用开发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形成多样化、柔性化、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应用开发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等特点。第三,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的设计,要突出核心课程的地位与作用,形成专业核心能力和辅助能力(或双重核心能力)的课程模块,使人才具有应用开发型和复合型的特征。第四,要形成大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体系,强化对科学思维方法和能力的训练,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应用开发能力。第五,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开发能力,它在教学计划中占有25%左右的比重。第六,建设一支应用开发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是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质量的关键。第七,产学研结合是这类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在应用型本科教育过程中,坚持应用开发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是使本科学生比专科学生更具岗位适应能力、更具创新实践能力、更具继续发展能力。

    四、应用开发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作为全国优秀的示范性高专,宁波工程学院在专科阶段凭借“一主两辅”“一精多能”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高专教育领域内享誉全国。升本后,学校不断与时俱进,以“知行合一”为基本校训,力求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应用开发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开发型高级专门人才。

    (一)明确人才培养方向——现代工程师

    根据学校的《发展规划》,我们培养的是高等技术人才,即工程师。我们参照技术领域内的“技术链”“工程链”“职务链”概念来研究如何培养现代工程师。“技术链”即为技术创新、技术开发、技术应用、技术服务和技能操作等。学校的培养目标坚持以技术应用为主,部分工科专业注重局部性的技术开发。毕业生主要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从事技术应用工作,同时进行初步或局部的开发设计工作。“工程链”主要包括研究、开发、设计、制造、运行、营销、管理和咨询等。学校作为刚升本科的工程类院校,其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制造、运行、营销和管理等方面的工程师。“职务链”是指在我国现行专业技术职务系列中的高级工程师、工程师、助理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等。学校学生在校期间就接受工程师的基本训练,以期更好地适应社会上对人才的要求。

    (二)完善培养内容体系——“知行合一”的培养计划

    本着“知行合一”的基本校训,遵循“基础平台+专业模块+应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学校将制订培养计划的基本思路定位为应用能力导向型。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培养计划中每一门课程都要以培养何种能力为导向重组,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在实践教学方面,我们整合为四个平台,即课程实践平台、专业实践平台、综合实践平台、社会实践平台。通过工程实践训练与探究项目研究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建设,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开发能力。同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认真构建“全员、全面、全程”相融合的“三全式”素质教育体系,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三)建立质量保障体系——“321”质量工程

    学校升本以来,通过开展教学改革与建设,使本科教育逐步走上了正轨。为了进一步巩固教学成果,落实教育部有关教学改革的精神,学校第三届教学工作会议提出了“321”教学质量工程。“3”就是3个重点,即重点建设专业、重点建设课程和重点建设实验室;“2”就是2个优秀,即培养优秀教师和培养优秀学生,“1”就是一个评价,即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目前,学校已经确定了16个重点建设专业,48门重点课程,对于这些建设项目分

    别予以资金上的重点扶植,并预期经过几年的建设以后,能够产生一批更高层次的专业或课程。

    五、几点思考

    (一)校企结合,共同打造应用开发型人才

    当今社会,科技发展速度很快,信息传播更新迅捷,而学校教育的滞后性又阻碍了学生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汲取。因此,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就显得必不可少。正如前文提到的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学生在学校接受通识教育,在企业接受实践锻炼,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经验融会贯通,以实践知识巩固书本知识。在这种模式下,企业的技能培训成为主体,学校的教育是服务于企业的,这样才能使毕业生毕业即就业。我校化工学院炼化专业就是典型的校企结合的成功案例。镇海炼化作为地方企业投入部分资金在学校定向培养专业人才,炼化专业学生在学校接受两年的通识教育和基本的专业教育,后两年在镇海炼化接受岗位实践教育,毕业后直接进入镇海炼化参加工作。实践证明,这种校企联合方式培养既大大缩短了企业培养人才的时间,使毕业生尽早进入角色,又强化了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了就业率。这种校企联合办学、联合培养人才的方式值得高校,尤其是工程类院校大力推广。

    (二)探索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短学期制问题

    高校学期制是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体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高校进行教育教学组织与管理的基础。我国高校普遍实行两学期制,由于学期冗长、课程设置不灵活,导致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缺乏弹性,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高校人才质量、教师队伍建设和办学效益提高的“瓶颈”性因素。近年来,我国已有部分高校,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先后进行了学期制改革的尝试,并取得了不少有益的经验。短学期制的普遍做法是:原学期由20周调整到18周左右,在增长的暑假里安排“短学期”,并相应地调整长学期里课程学分与学时,而学生利用“短学期”主要是用来完成辅修、双学位课程、专业课程实习(如金工实习等)、课程设计(如机械课程设计等)、社会实践及创新研究实验等,所修课程、实验、实习计入学分。学校也可以利用短期时间,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作报告。对于应用型的本科院校,这大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了他们实习的时间,也必然会增强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推荐访问:探索 实践 人才培养模式 开发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