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优质范文 > 正文

    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中国共产党9篇

    时间:2022-10-23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中国共产党9篇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中国共产党 谈谈我党的农村土地政策前言: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也是我国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 回顾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中国共产党9篇,供大家参考。

    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中国共产党9篇

    篇一: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中国共产党

    我党的农村土地政策 前言:

     2011 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 90 周年, 也是我国实施“十二五” 规划的开局之年。

     回顾我们党成立 90 周年来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 总结、 阐释我们党 90 年来的光荣历史、 丰功伟绩, 是党校系统给建党 90 周年最好的献礼。

     有感于我国是个农业大国, 农民、 农村、 农业皆附着于土地, 遂选此话题小议, 冀窥一斑而知全豹。

     一、 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农村土地政策

      (一)

     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思想源于农民运动和“耕者有其田” 的愿望

     最早发动与组织农民闹革命的人, 就是彭湃。

     早在党诞生之前, 1921 年 5 月间, 广东的共产党人彭湃, 就在他的家乡 海丰县发动与组织农民, 打起苏维埃的旗帜闹革命。

     并于 1922年 9 月成立“赤山农会” 。

      在党的正式文件中, 第一次关于农民运动的真实记载是 1922 年 6 月, 陈独秀在给共产国际的报告中说, 在衙前农协的基础上, “组织了 80 个农村的农民协会反抗地主, 被军警解散,死伤数人” 。

     1922 年的中共“二大” , 发表了大会宣言。

     指出:

     “中国三万万的农民, 乃是革命运动中的最大要素” 。

     “大量的贫苦农民能和工人握手革命, 那时可以保证中国革命的成功” 。

     这是党的代表大会第一次明确提出工农联合起来革命。

      1923 年党的三大在广州召开, 这是党的代表大会第一次讨论农民问题。

     毛泽东发表重要意见, 强调了农民问题的重要性。

      1924 年国共两党共同参加的国民党一大召开, 实现了国共第一次合作, 孙中山在会后不久, 最早提出了“耕者有其田” 的口号, 这个口号提出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纲领基本原则是一致的。

     但是, 遗憾的是, 提出“耕者有其田” 口号的孙中山先生, 并没有完成这项工作, 国民党后来也没有去做这项工作。

     而真正去完成这项任务的, 不是国民党, 而是共产党。

     因此, “耕者有其田” 也就成为了中国共产党新的奋斗目标。

      1925 年 1 月, 党的四大第一次提出了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问题, 也是第一次在全党正式地、较好地统一和认识了领导权和工农联盟的思想。

      1926 年 9 月, 毛泽东赞扬广东海丰县的农民运动时说:

     “全中国各地都必须办到海丰这个样子, 才可以算得革命胜利” 。

     海丰成为中国共产党开展农民运动的策源地之一, 是最早开展土地革命的根据地, 也是最早制定土地政策的根据地。

     (二)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规律的认识和制定正确土地政策来之不易

     大革命时期, 中共所做的唤起民众, 联合工农, 虽然遭到很多的质疑、 非难和破坏, 全国至 1927 年 3 月底, 农民协会组织, 还是遍及了 17 个省, 有组织的农民已达到 800 万人。

     然而, 中共此时对农民和土地问题还是不甚了解的。

     当时全党没有共同的正确认识, 没有完整的正确的土地政策。

     虽然这样, 如果不发生大的问题, 土地政策会得以制定和贯彻, 大革命将会不断推向前进。

      但是, 就因为 1927 年的四一二政变、 七一五政变, 从而导致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全面破裂, 持续了 3 年多的大革命彻底失败。

     在中国革命的重要关头, 中共召开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会上, 毛泽东就向大会提出了迅速加强土地革命, 大力武装工农, 在农村建立革命政权等建议。全市党校系统纪念建党 90 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

      这样好的建议, 却由于种种原因, 未能被中央领导机构所接受; 当时的中央领导机构也未能担负起在紧急关头挽救革命的任务。

     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 1927 年 8 月 7 日, 中共组成临时中央, 并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 史称“八七会议” 。

     在紧急情况下, 除了制定一系列决议案外,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屠杀政策的总方针, 并把发动农民举行秋收暴动作为当前最主要的任务。

     大会指出:

     “现在中国革命的根本内容是土地革命” , 号召全党重视农民运动, 组织农民暴动, 自下而上解决土地问题。

     可见, 八七会议开始把中国民主革命的内容(土地革命)

     和形式(武装斗争)

     统一起来了。

     而这一认识在中央的获得, 是在付出血的代价之后才得到的, 反映了中共对中国革命规律从此才有了正确的认识。

      1927 年 11 月中旬, 海陆丰苏维埃政府实践了把没收分配土地问题列为第一个议案的做法, 通过了《没收土地案》 及分田标准, 规定不仅仅是大中地主的土地加以没收, 小地主甚至自耕农的土地也加以没收。

     大会还通过了“不劳动不得田地, 不革命不得田地” 的分田原则。虽然此时执行的是“左” 的土地政策, 却以付出血的代价换来了正确政策的制定。

     可以说, 是开了制定土地政策的先河, 开了实践中国土地革命的初始。

      (三)

     中国共产党六大首创土地政策

     自八七会议以后, 全党都在摸索中国革命的规律。

     而此时党内思想混乱, 认识上的分歧和争论, 还没有完全解决, 土地革命怎样开展, 土地政策如何制定, 还需要党的代表会议才能得以解决。

     于是, 为了总结大革命失败以来的经验教训, 确定党的任务, 明确党的方向, 中共六大于 1928 年 6 月 18 日至 7 月 11 日在苏联莫斯科正式召开。

     这次代表大会是我党唯一一次在国外召开的代表大会。

     会议通过了政治、 政权组织、 土地、 农民、 军事、 职工运动等问题决议案, 还提出了中国革命的十大纲领。

     制定了正确的土地政策是:

     1. 明确规定没收一切地主阶级的土地, 耕地归农民; 2. 确立土改的阶级路线; 3. 调整富农政策。

     大会通过的《土地问题决议案》 规定:

     “无代价的立即没收豪绅地主阶级的土地财产, 没收的土地归农民代表会议(苏维埃) 处理, 分配给无地及少地的农民使用。

     ” 虽然《土地问题决议案》 对农民的土地所有权问题尚未解决, 对如何划分农村各阶级的具体标准也没有做出规定, 却首创了土地政策。

     在全党也初步形成了探索中国革命发展道路的良好开端。

      二、 中国共产党在有了 枪杆子后的农村土地政策

      (一)

     中共六大土地政策在革命根据地的贯彻实施

      中共六大的土地政策指引了中国土地革命的开展, 一走就是二十年。

     就土地政策贯彻实施而言, 1928 年底, 中共湘赣边区政府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 。

     这个土地法, 第一次用法律形式肯定了中国农民分配土地的神圣权利, 为后来的土地革命提供了法律依据。

     虽然, 当时还有些不适当规定, 如没收一切土地进行分配, 而不是只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进行分配; 又如土地的所有权归工农兵民主政府所有, 而不是归农民所有,但是, 在实践中, 及时进行了纠正。

      1929 年 4 月, 毛泽东主持制定了《兴国土地法》 。

     这个土地法, 根据中共六大精神, 对《井冈山土地法》 涉及到的一些内容进行了重要更正, 把“没收一切土地” 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

     同年 6 月又规定:

     “田地归耕种的农民所有” 。

     7 月, 在毛泽东指示下, 中共闽西召开第一次党代表大会, 会上通过了《土地问题决议案》 , 指出土地革命中,要区别对待大小地主与富农, 保护大小商店, “不打击富农” , 只没收富农多余部分的土地;自耕农不没收, 不使中农受“任何的损失” , “集中攻击目标于地主” ; 土地的分配方法, 应以乡 为单位, 按原耕地为基础, 明确提出“分田时以抽多补少为原则” , 按人口进行平均分配;对在乡 的地主“酌量分与田地” 。

     比较好地发展了《井冈山土地法》 , 也使中共六大制定的土地政策得到了较好地贯彻执行。

      (二)

     中共六大的土地政策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在贯彻中共六大精神中, 有些地方受到的“左” 右倾干扰还是比较大的。

     1 . 排除右倾错误的干扰。

     1930 年 2 月, 毛泽东在著名的红军“二· 七” 地方和军队联席会议上强调, 平分土地是当务之急。

     他作了一要“分” , 二要“快” 的两字结论, 批判了当时出现的一种主张按耕地能力作为分配土地的标准及迟迟不分田的右倾错误。

      2 . 排除 “左” 倾错误的干扰。

     为了抵制“左” 倾的干扰, 1930 年 8 月, 颁布《中国革命军事委员会土地法》 , 以纠正《土地暂行法》 的错误, 肯定了毛泽东提出的土地分配原则。同年 10 月, 中央政治局指出在土地问题上必须加紧反对“左” 倾错误, 现在以政府的法令或者以决议禁止土地买卖和租借是脱离全体农民群众的过早办法, 应予以纠正。

     同年 11 月, 在毛泽东主持下, 召开了峡江会议。从理论上澄清了在土地问题上的路线是非, 批评了李立三 “左”倾错误; 论述了平分土地的必然性和深入开展土地革命对于巩固工农联盟、 扩大红军的重要意义。

      3 . 提出农民土地私有权问题。

     1931 年 2 月, 毛泽东在《给江西省苏维埃政府的信》 中,明确地提出了农民土地私有权问题。

     接着, 毛泽东按中央决定, 又指示各级政府发布告说明,江西工农民主政府发表《土地是我们的, 耕种起来啊》 的文告, 正式宣布土地归农民所有。“过去分好了的田(实行‘抽多补少’ 、 ‘抽肥补瘦’ 了的)

     即算分定, 得田的人, 即由其管理所分之田, 所有权私有, 别人不得侵犯” 。

     同年, 在江西省工农民主政府制定的土地纲领中, 对农民土地私有权问题做出明文规定。

     与此同时, 赣东北、 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也有类似的规定。

     (三)

     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逐步推进

     土地革命时期, 从井冈山土地法、 兴国土地法到二· 七会议、 南阳会议、 峡江会议, 逐步形成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 即:

     依靠贫雇农, 联合中农, 限制富农, 保护工商业者, 消灭地主阶级, 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给富农以经济出路, 给地主以生活出路的路线。

      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路线表明:

     中国共产党是唯一能够提出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 努力实施土地政策的政党。

      抗战时期, 减租减息是这个时期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 贯彻落实这一政策, 实现了“减租减息, 耕者有其田, 建立民主政权” 的主张。

     1937 年 8 月, 《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中指出这项政策包括:

     没收汉奸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农民; 逃走的地主的土地, 无租息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地方公有地, 分配给农民; 颁布普遍减租的法令, 规定最高租额, 减租至最低限度;保证农民佃耕土地之永佃权; 整理农民债务, 禁止高利盘剥, 办理低利或无利借贷等。

     1941年至 1942 年,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 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解放战争时期, “实行减租减息, 放手发动群众, 彻底地解决土地问题” , 是主要政策。这个时期开始把开展练兵、 减租减息、 土地改革和生产运动结合起来。

     贯彻落实土地政策, 实现了土地改革运动。

     1945 年 11 月, 中共中央发出了《减租和生产是保卫解放区的两件大事》的党内指示。

     1946 年, 中共中央下达了《五四指示》 , 土改开始向“耕者有其田” 转变。

     还规定对自耕农(包括富农)

     田地“不没收, 但所耕田地除自食外尚多余, 经当地多数农民要求得到县区政府批准者, 得没收其多余部分” 。

     1947 年 7 月至 9 月, 中共中央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 全会总结了解放区土地改革的经验, 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 这是一个彻底反封建的土地革命纲领。

     《中国土地法大纲》 规定:

     “没收地主土地, 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

     其路线是“依靠贫雇农, 团结中农,有步骤、 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土地制度, 发展农业生产” 。

     贯彻成效主要体现在“一亿多农民获得了土地, 极大地调动了革命和生产积性, 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三、 建国后, 党的农村土地政策的不断完善

      (一)

     建国初期, 耕者有其田变为现实

     从 1950 年至 1952 年, 在约 3 亿多人口的广大新解放区,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

     1950 年 6 月, 颁布《土地改革法》 , 在政策和策略上为土地改革作了充分准备。

     《土地改革法》 规定: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 发展农业生产, 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 在土地改革中,按照《土地改革法》 的规定, 将过去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政策, 改变为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 即“保护富农所有自耕地和雇人耕种的土地及其他财产” 。

     对富农出租的小量土地, 除在特殊地区经上级批准得征收其一部或全部外, 一般应予保留不动。

     实践证明, 保留富农经济的政策是正确的。

     到 1952 年底, 全国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这标志着在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了; 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 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1953 年春, 全国除新疆、 西藏、 台湾以外, 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3 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无偿地获得了 7 亿亩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 免除了过去每年向地主缴纳的约 700 亿斤粮食的苛重地租。

     农村土地改革的完成, 彻底推翻了长期统治和压迫中国农民的封建半封建土地所有制,巩固了工农联盟, 为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至此, 影响深远的中共六大成功的土地政策, 在历经 25 年之后, 有力地表明了:

     中国共产党是唯一能够提出完整的土地政策、 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 完成土地改革、 彻底解决土地问题的政党。

     (二)

     社会主义时期, 土地政策遭遇曲折发展

     首先, 1958 年就开始了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的运动, 建立起“一大二公” 的人民公社。虽然反映了人民要求迅速建成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愿望, 但是事实上, 它是一个严重的失误, 土地政策...

    篇二: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中国共产党

    4 .结31 2 0 0年9翔月长 春 光 学精密 机 械学院 学报 (社 会科 学版 )加 浏过 o f c`, 如 月l 山 `“a f伪 娜 .耐F i e n M 面 ` ` 佣《 5 沁 过 阮1 . . , ,,V 如 】.14 N o.3阮p.2 0 0 1中 国 共 产 党 的 历 史是马克思 主义 普 遍 真 理 与中国具 体实 际 相结 合的历 史陈 亚 丹 井 继 芝(长 春光学 精 密 机 械学院 经法管理 分 院 )〔 关 键 词 ) 马 克思主 义; 普遍 真 理 ;中 国 具体 实 际〔 摘 要 〕 本 文 着 重 从三个方 面,即 马 克 思 主 义 本 性 与 中 国 革 命 需 要 的 必 然 规 定.中国 共 产 党 产生 和 发展 的 过程,提 出 建 设 具 有 中 国 特色的社会 主 义, 论 证了马 克 思 主 义 普 遍真理 与 中 国 具体 实 际相 结 合 产 生的 中 国 共 产 党 8 0 年辉 煌 的 历 史。中 国 自 1 8 4 0 年鸦 片战 争 以 后 便逐 步 沦 为半殖 民 地 半封 建 社 会。中 国 人 民 在 外 国 帝国 主义 和 本 国封 建 主义的双重 压迫 和 剥 削 下,生 活 在 水深 火 热之 中。中 国 的先 进 分 子 为寻求救 国 的真 理,历尽 艰辛,努力 向 西 方 学 习。但 是, “理 想 总是 不 能实 现。多 次 奋 斗,包括辛亥 革 命 那样 全 国规 模 的运 动,都 失败 了”。中 国 人 从 亲身 经 历 中体 会 到,西 方 资 产 阶级学说,在 中国 不 灵。救 国 救 民 的 真 理究 竟 在哪里 ? 许 多仁 人 志士 陷 入苦 闷 困 扰之 中。十 月 革 命 的炮 声,开 阔 了 许 多 中 国 爱 国 志 士 的视 野,中 国 人 从 俄 国 找 到 了 马 列 主 义,革 命 面 貌 从 此焕 然一 新。中国 人 所 以 接 受 马 列 主 义,就 因 为 它是 救 国 救 民 的 普遍 真 理。中 国 共 产 党 是救 国 救 民 的先锋。因此,马 列 主 义 普 遍 真 理 与 中 国 具 体 实 际 相结合,当 然 就成 为 中 国 共 产 党领导 中 国 人 民 为改变 自 己 的 命 运 而 斗 争 的 内在必 需,中 国 共产 党 的 历 史当 然也就 成为 马 克思主 义 普遍 真 理 与 中国具 体 实 际相结 合 的历史。一、马 克 思 主 义 普 遍 真 理 与 中 国 具体 实 际 相 结 合,是 马 克 思 主义 本 性与 中 国 革 命 需 要 的 必 然 规 定何谓 马 克 思 主 义 ? 从 马 克 思 主 义 最 一 般 的同时也是最 有特 色 的 性 质来 看,可 以 认为:马 克思 主义 是 关 于 世界发 展普 遍 规律 的科 学,特 别 是 关 于 社 会 历 史发展 普 遍 规律 的 科学,更 是关 于 资 本 主义 发 展 和转变 为 社 会 主 义 以 及 社 会 主 义 和 共产 主 义 发展 普 遍 规 律 的科学。因 此,不 难 明白,马 克思 主义的第 一 个本 质 特征 就 是它是 一个 普 遍 真 理 的 体 系。唯 其是 普遍 真理 的体 系,所 以 它 向人 们 提 供 的不 可 能是解 决各个 国家、各 个时 期的 各 种 具体 问题的现 成 答 案。马 克 思 主义 的 这个本 质 特征规 定 了 它 的功用,就是恩 格 斯 所 说“ 提供 的 不是现成 的 教条,而 是进 一 步 研究 的出发 点 和 供 这种 研究 使用 的 方 法”。5 l

     马 克 思 主 义 另 一 个 本 质 特 征 就是:它是 工 人 阶 级解放 斗 争 的 科 学武器,也 就 是 工 人 阶级 认 识世 界 和 改造世 界 的科 学工 具。马 克 思 主义 奠基 人 从 一 开 始 就宣 布: “ 哲 学把无 产 阶级 当 做 自 己 的 物质武 器,同 样 地,无 产 阶 级也把 哲学 当 做 自 己 的 精 神武 器” 。

     “哲学 家们 只是 用 不 同的方式 解释 世界,而 问 题 在 于 改变 世 界。” 马 克思主 义 从 开 始创立 那 一 天 起,就是作 为 工 人 阶 级及 其政 党 的指 导 思想 和行 动 指 针 而 创 立 的,它具 有 很 鲜 明 的 阶 级 性 和 很 强的实践性。既 然,马 克思 主 义 既是不 能提 供 解 决各 个 国 家、各 个时 期、各种 具体 问 题 的现成 答 案的 普遍 真 理,又 是 各 国工人 阶级解 决 面 临的 斗 争任 务 的 行 动指针,因 而 马 克思 主 义 普 遍 真理与各 国 具 体 实 际 相 结 合,就 是 马 克思 主义 自 身 所 固 有 的 品 格。如 前 所述,中 国 共 产 党人是 为 了 救 国 救 民 而 研 究 马 克思 主义 的。这 是 我 们 党 的一 大优点。在我们 党 8 0 年奋 斗 历 程 中,虽 经 过 多次 曲 折,但 马 克 思 主 义 普 遍 真理 与 中 国 具 体实际 相 结合 的大方 向是始 终坚 持 的。任 何 企 图 改 变这 一 方 向 的表 现,在 我们 党 内部 都 会受 到 抵 制。因 此,我们党 在 任何险 恶 的 政 治环 境 中 都经 得 起 大风 浪 的考 验。在1 9 8 9年 的国 内政 治 风波 和 国 际 风 云 变幻 中,我 们 的党不但 没有 被 冲 垮,反 而 经 受 住 了 严 峻 的 考 验 变得 更 加 坚强 就是一 个证 明。二、中 国 共产 党是 在 马 克 思 主 义 普 遍 真 理 与 中 国具 体 实 际 相 结合 的 过 程 中 产 生和 成 长 的中 国 共 产 党 是 马 克 思 主 义 与 中国工 人 运 动相结 合 的 产 物。半 殖 民 地 半封 建 的 中 国,由 于 外 国资本 主义 的掠 夺 和压迫,加 之本 国 封 建 主 义 的 束 缚,资本 主 义 发 展 非 常 困 难、缓慢。但 是,外 国 资本 主 义 的人 侵,毕 竟 使 中 国 的 封 建性 的 自然经 济开始 解 体。资 本主 义 有了 一 定 的 发展,其 中包 括外 国 资 本、官僚买 办 资本 和 民 族 资 本,在这 些 资 本 主 义 经 济关 系中,造 就 出 工人 阶级这样 一 支崭 新 的 社会力 量。中 国工人 阶 级 虽然 为 数 不 多,但它 集 中 在对 于 国 民 经 济 具有决定意 义 的 几 个 大 的产业 系统 中,集 中在 若 干 具 有 重要 地 位 的大 城市中,而 且与 占中 国 人 口 绝 大 多数 的 农 民 有着 天然 的联盟。因 此,中 国工 人 阶 级在 中 国 社 会各阶 级 中不 仅 是最 先进 的 社会 力 量,而 且在 人 民 群 众 中 占有 非 常重 要 的 地位。中 国工人阶 级 由 于 身 受 特 别 深重 的 民 族压 迫 和 阶级压 迫,非 常仇视 阻 碍 中国历 史 前进 的反 动 势 力,并 且 没 有接受 过西方 社会 民 主 主 义 的影 响,因而 它 一 登 上 历史 政 治 舞 台就 显 示 出它 特别能 战 斗 的 品 格。马 克 思主 义 以 这样 的工 人阶 级 为 其 阶 级 基 础,与 这样 的 工 人 阶 级 的 运 动相结 合 而产 生 的 中 国 共 产党,当然 成 为 一 个能 够 担负 和完 成 工人 阶级 历史 使 命 的 先锋 队。不但 中国 共 产党 的产 生 是 马 克思 主义 与 中 国 工人 运 动 相结 合 的 结果,而 且 中 国 共 产党的 阶 级 性、先进 性,也 是 由 马 克 思 主 义 建 党 理 论 与 中 国具 体 的历 史 环 境 相结 合 来 保 证的。众所周 知,我 们 党是 在一 个 农 民 和 其 他 小 资 产 阶 级 占 人口 绝 大 多数 的 国 度 里 建 立 和成 长 的。1 9 2 7 年 大 革 命 失败 后,我们 党 的主 体 工 作 重点 转 人农 村,建 立 农村 革 命 根 据地,走农 村包 围 城 市 而 后夺 取 城 市的革 命 道 路。在 这 样 的 历 史 环 境 中 建 党,不 可 避 免 地 要 把大 批 农 民和 其 他 小资产 阶 级 中 的革 命 分 子 吸 收 到党 内来,并 在 党 员 中 占 大多数。在这 样的环 境 中 建 设 一 支 工 人阶级 先锋 队,靠 的 是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建 党 理 论 与 中 国 革 命 的具体 环境 相结 合。我 们 党 的 建 党 路线特 别 重视 党 的思想 建设,重 视解 决 党 员 在 思 想上 人 党 的 问I 6

     题,坚 持 把 以 马 克思 主义教 育为 核 心 的思想 建 设 放 在 党 的 建 设 的 首位,并 使 思 想建设 成为党 的政 治 建 设、组织 建设、作 风 建设 的 灵 魂和基 础。由 于 熟悉 和 领悟 马 克思 主 义、 掌 握 马克 思 主 义普 遍 真理 是 一 个 不 断地 反 复地 学 习 过程,了 解 和 体察 中 国 的 具体实 际 也是 一 个不 断深 化 的 认识 进 程,因而 马 克 思 主 义 普 遍 真 理与 中 国 具 体实 际 相结 合 也必然 需要 一 个过 程。真 理 总是 同 谬误 相 比 较 而 存 在、相 斗 争 而发 展 的。因 此,在 马 克 思 主 义 普遍真理 与 中 国 具 体 实 际相 结合 的过 程 中,不 可 避免地存 在着 曲折 和斗 争。我 们 看 到,党在 第一次 国 内革 命 战 争 时期犯 过右 倾 错 误;第 二 次国 内革 命战 争时期 有过 三 次“左”倾 错误;建 国 之后,在社会 主义 建 设 时期的 一段 时 间 内在指 导 思 想上 有过“ 左 ” 的 错 误; 党 的十 一 届 三中全会 以 后,在 纠正“ 左”的 错 误时,又 冒出 了 资 产 阶 级自由 化 几度 泛 滥 的严重情 况。这些 右 的和“左”的 错误,发生 的 历史 条件不 同,具 体 内容 不可危害表 现 和 程度 也不 同,但它们 的 共 同点 都 是违 背 了马 克思 主义普 遍真理 与 中 国 具 体实 际 相结 合 的原 则。历史 事实 表 明,马 克 思 主义 普 遍 真理 与 中国 具体 实 际 相结合,不是 一缴 而 就的,而 是长期 曲 折 的过程。不结 合 固 然不行,结合得 不好也 是要 吃苦头 的。不 论革命 还 是建设,马 克 思 主 义 普 遍 真 理 与中 国具 体实 际 相结合,都 表 现为一 种 在 实践 中 不 断探索 和创 新 的过程。我 们 党 正 是在这 种过程 中成长、 成熟 起 来 的。三、建 设 有 中 国 特 色 的社 会 主 义 是 在 马 克 思 主义 普 遍 真 理 与 中国 具体 实 际 相 结 合的道路 上 前 进 的党 的 十 一 届 三 中 全 会 以 来,我 国 的社会 主义 建设 和 改 革 开放 取得 了 举 世 瞩 目 的成就。综 合 国 力大 大增强,人 民 生活水 平 普 遍 提高,成 就的取 得归根 到底 是我 国人 民 在 党 的领 导下 沿着 马 克思 主义 普 遍 真 理与 中 国具体 实 际 相 结 合 的 道 路 艰 苦奋 斗 的 结 果。邓 小平说:“ 把马 克 思 主 义 的 普 遍 真 理 同我 国 的具 体实 际 结 合起 来,走 自 己 的道 路,建 设 有 中 国 特 色的 社会 主义,这就是 我 们 总结 长 期 历史 经验得 出的基 本结论。

     ”然 而,在 世 界社 会 主 义 处 于 低 潮 和 西方 敌 对 势 力 加 紧 对 我 国 实 施“ 西 化 ”、“ 分化 ”的 情况 下,在经 济 全 球 化、信 息 网络 化 和 我国深化 改革 中 出 现“四 个 多样 化”的 条件 下,能 否 继续 把 马 克思 主义 的普遍 真 理 同中国具 体实 际相结 合,则 关 系 到 建 设 有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事 业 的 成败,决 定 着中 华 民 族 的前途 和 命 运。我 们 坚 信,在 马 克 思 主义 理 论 不 断 创 新 的中国,有邓小平 理 论 和江 泽 民 同志“三 个代表” 重 要思想 为指导 ,建 设 有 中 国 特色 的 社会 主 义一 定 会在 马 克 思 主 义 普 遍真理 与 中 国 具 体 实 际 相结 合 的 道 路 上 永 往 直前。理 由 就 在 于:马 克 思主义 是 中国人 民 在 长期 奋 斗 中历尽 千 辛 万 苦 找 到 的救 国 救 民、 强国 富 民 的 真 理,中 国 的具体 实 际 是 这个真 理生根、开 花、 结果 的土 壤 和 气候,有 中 国 特 色 的社会 主 义 就 是马克思 主 义 普 遍 真 理与 中 国 具 体 实 际 相结 合 而 必然 产 生 的 果实。〔资 任 编 辑:朴 明 珠 ]

    篇三: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中国共产党

    当今世界的资产者和无产者 【摘

     要】“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

     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 失去的只 是锁链。

     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 这段令人震耳发聩, 又让我们耳熟能详的创世明言。《共产党宣言》 —这篇令全世界的资产者都曾经惊慌失措, 惶惶不可终日 , 让全世界的无产者都为之欢呼雀跃, 欢欣鼓舞的千古名 篇, 伴随我们走过了 160 个春秋。

     本文结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和理解, 对资产者与无产者进行系统分析比较, 同时阐述了 共产党与无产者的关系。

     【关键词】

     共产党宣言

      资产者

     无产者

      共产党

      【正

     文】

     一、 如何认识当今世界的资产者和无产者 《 共产党宣言》 在第一节就阐明了“资产者和无产者”的定义, “资产阶级是指占有社会生产资料并使用雇佣劳动的现代资本家阶级。

     无产阶级是指没有自 己的生产资料、 因而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活的现代雇佣工人阶级。

     ”根据《 共产党宣言》 对资产者和无产者的分析, 我们应当如何认识当今世界尤其是我国现阶段的资产者和无产者呢?我认为, 从马恩的原著中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

     ( 一) 资产者和无产者依然存在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 毫无疑问, 资产者和无产者不仅依

     然存在, 而且从总体来看, 两极分化的趋势还在不断加剧。也许有人会说:

     在现代资本主义国家, 因为 社会福利的增长 , 资本主义政策的改良, 国家政府对国民收入分配的有效调节等多方面的因素, 使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大大改善,消灭了 绝对赤贫的工人阶层, 因而马恩所定义那种“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活的现代雇佣工人阶级” 已经不复存在了 。

     但是他们能够永远靠社会福利生存下去吗?显然也不可能。

     因此, 从本质上来说, 无产者依然大量存在。

     只不过是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 , 一方面依靠无产阶级不同形式的斗争使资产阶级实施了 某些改良政策, 在资本家攫取更多利润的同时, 也为无产阶级相应改善了 一些生活条件, 充其量不过是“水涨船高” 的结果罢了 。

     工人阶级的地位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再来看看资产者, 据统计, 目 前占全世界20%人口 的富人, 大约占有全世界 80%的财富, 也就是说, 全球 80% 的财富掌握在 20%

     的人手中, 这 20% 的人不是资产者又是什么 呢?这不正是财富在逐步向少数人手中集聚的一个明证吗?就我国现阶段来说, 虽然无产阶级已经取得了 政权, 以工人阶级为代表的劳动阶级成 为了 社会的主人, 但由于我们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仍带有某些资本主义的痕迹。

     因此, 资产者和无产者同样依然存在。

     但是国有企业并有使用雇佣劳动, 国有企业的工本身就是企业的主人, 而不雇佣者, 因此, 从这种意义上看, 一切非公有制经济的投

     资都是资产者。

     既然一切非公有制经济的投人都是资产者,在我国现阶段什么 还要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呢?这主要是由我国目 前的社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性质所决的, 正如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的那样:

     “不能简单地把有没财产、 有多少财产当作判断人政治上先进和落后的标准, 而要应该看他们的政治思想状况现实表现, 看他们的财产是怎得来的以及对财产怎么支配和用。

     ”

     ( 二)

     资产者和无产者的关系出现了 新的时代特征 在肯定资产者和无产者在现阶段依然存在的前提下, 我们也应该看到, 全世界的资产者和无产者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 也出现了 一些新的时代特征, 主要表现在:

     1. 资产者和无站着的界限尤其是小资产者和无产者的界限出 现模糊现象。

     这主要表现在各国的白 领与 粉领阶层上。

     资本主义社会通过各种政策的改良, 通过各种金融衍生工具的开发, 使相当一部分企业管理人员 , 甚至还包括一部分工人, 持有了 股票、 债券等有价证券, 不再是原有意义上的无产者, 使他们真的变成了 资产者了 吗? 当然不是, 与资本家得到的利益相比是微乎其微。

     因此, 资产者和无产者的界限上是从表面上模糊了 , 实质上并没有改变。

     2. 资产者和无产者的矛盾出现缓和现象。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类文明的进步, 在当代, 资产者和无产者之间的矛盾出现了 缓和现象。

     在我国, 由于从根本上实行了 社会主

     义制度, 资产者和无产者的矛盾已经不再表现为 对抗性矛盾, 只不过是先富者和后富者之间的差距和不平衡现象。

     因此, 不存在着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只存在着阶级之间的差距和不平衡。

     3. 资产者和无产者的成分在不断发生变化。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 资产者原始积累的形成不再完全依赖于传统的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 这样就出现了大批现代意义上的无产者, 一夜之间变成百万富翁的现象。与此同时, 也有相当一部分资产者投资失利后, 又重新沦为“打工者” 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无产者”。

     4. 资产者和无产者的发展趋势也发生新的变化。

     在财富不断向少数人集中的同时, 无产者的生存和生活条件也在不断改善和提高, 同时还有相当数量的无产者在不断向资产者的行列迈进。

     因此, 从总体趋势来看, 资产者和无产者的根本性矛盾没有消除, 只是在当今世界达到了 暂时的平衡。

     ( 三)

     资产者和无产者的前途和命运并没有改变 工人阶级生存条件的改善和生活待遇的提高, 能否从根本上改变资产者和无产者的根本前途和命运呢? 当然不能。

     首先, 是资产者的本质没有变。

     资产者的本质就是剥削和压迫, 没有剥削和压迫资产者就失去了 存在的前提。

     其次, 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没有消除。

     资产者和无产者的根本对立并没有消除,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对立并没有

     消除,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并没有消除, 因此,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并没有改变。

     再次, 是无产者的根本地位并没有改变。

     无论你是拥有多高待遇的打工者, 你终究还是资产者的打工者, 终究逃不脱剥削和受压迫的命运。

     二、 对无产者和共产党人的认识 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目 的和利益而斗争, 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

     无产者和共产党人的关系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含义:

     第一, 共产党人永远代表整个无产阶级部分民族的共同的利益。

     第二, 共产党人在共产主义运动的各个发展阶段上, 始终代表整个运动, 即共产主义运动的利益。

     第三, 共产党人既有长远利益, 也有近期目 标和利益,总是为长运目 标和利益, 总是为长运目 标和利益服务的。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文化的发展, 我国工人阶级队伍的不断壮大, 素质不断提高。

     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 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

     可见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 不仅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 农民是共产党人坚实的阶级基

     础。

     同时, 包括广大民营企业创业人员 、 技术人员 、 个体户 、中 介组织的从业人员 等在内的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都是共产党人最广泛的群众基础。

     在我国, 中国共产党人已经团结和带领各族人民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因此, 中国共产党人在现阶段领导中 国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任务就是:“立足基本国情,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这就是在新的历史时期, 共产党人率领无产者进行奋斗和斗争的重点、 策略和方式所发生的新发展和新变化。

     三、 共产主义旗帜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旗帜 共产主义事业方兴未艾, 共产主义道路将越走越宽广,共产主义旗帜永远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旗帜, 是因为:

     ( 一)

     共产主义理论揭示了 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

     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的一切社会发展观, 都不能完整地、 科学地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他们或者是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看成是一堆杂乱无章的偶然事件的堆积和组合, 看不到隐藏在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之后的根本规律, 但

     不承认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

     只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即共产主义理论, 才能充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 科学地阐释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

     随着生产量的进一步发展, 资本家为了 获取最大的利润并在竞争中取胜, 总是极力加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 形成两极分化, 使无产阶级日 益贫困化, 从而加剧无产阶级的矛盾,进一步导致资本主义的灭亡。

     这就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 二)

     共产主义理想代表了 全人类绝大多数人的共同理想 消灭剥削, 消灭压迫, 实现社会和谐, 世界大同, 这并不是共产党人的发明, 古往今来, 古今中外, 追求平等、 博爱、 自 由, 向往幸福和平, 一直都是全人类的共同理想和追求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 还没有任何一种学说, 一个理论体系能够科学地、 令人信服地给出这一问题的答案。

     ( 三)

     共产主义思想代表了 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要求和发展方向 共产主义思想是建立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科学认识基础的先进思想, 它尊重历史、 尊重科学、 尊重规律, 它源于实践, 总结于实践, 在上升为理论后又知道实践, 因为,它不仅能顺应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要求, 而且能引

     导和促进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反战, 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共产主义思想不仅反映了 先进生产力的要求, 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方向, 同时也反映了 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由此可见, 共产主义思想不仅反映着先进生产力的要求, 同时也反映着先进的意识形态, 先进的传统观念, 即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和发展方向。

     ( 四)

     共产主义旗帜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旗帜 共产主义理论是反映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理论, 共产主义理想是代表着全人类绝大多数人利益的共同理想, 共产主义思想史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要求和发展方向的科学思想。

     那么, 毫无疑问, 共产主义旗帜就是引 领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旗帜。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

     “在当代中国,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 恩格斯. 共产党宣言[M] .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8 .

     [2]

     马 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1 卷[M] . 北京人民出 版社1995.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3 卷[M] .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6 卷[M] . 北京人民出版社 l961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7 卷[M] . 北京人民出版社

     l959.

      [6]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9 年第 6、 7 期

    篇四: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中国共产党

    2022 春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作业终结性 3 3 套 试题 及 答案

     试卷一

     :

     答题说明:把试题及答案用快捷键Ctrl+C进行复制,然后用快捷键Ctrl+V粘贴到答题的页面中,最后保存并提交答案。

     题目:阐述你对中国梦科学内涵的理解

     论述题(0 30 分):

     2 2012 年 年 1 11 月 月 9 29 日,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中国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经提出,就产生了强大的号召力和感染力。中国梦,反映了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美好夙愿,反映了既创造过辉煌、又历经过苦难的中华民族对复兴的深刻理 解和殷切渴望,进一步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走向,指明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成为激励中华儿女团结奋进、开辟未来的一面精神旗帜。理论联系实际,阐述你对中国梦科学内涵的理解。

     答:“中国梦”的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是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把握,是对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尊重,是对中国社会发展方向的庄重申明。

     一、国家富强

     唯物主义承认物质是第一性的,唯物主义还同时承认在物质范畴中人是第一性的。从根本上来说,人是长期以来物质运动和进化的结果;另一方面,生产力是人创造的,生产 力带来的物质财富也必然是为人所用的。而且世界历史也反复证明: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无一例外地全部都是“藏富于民”的,都是大多数民众共同富裕的国家。因此,不管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要实现国家富强,都必然把满足全体国民的物质文化需要即实现大多数民众共同富裕作为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

     (一)国家财富的来源。一般来讲,对一个疆域基本固定的国家,国家财富的主要来源有三个:一是自然界,重点指得是大地与海洋,准确地说,主要来源于在自然界的基础上人们的劳动创造。二是通过战争从境外的同类手中掠夺。三是通过对外贸易从境外同类手 中巧取。当然,有些时候这几种来源可以混合并存于某个国家,以达到这个国家富裕的目的。

     1. 美国富强的奥秘。

     2. 英国富强的奥秘。

     3. 德国、日本富强的奥秘。

     4. 中国富强的曲折之路。

     (二)实现国家富强。以史鉴今,鉴古知今、以世界p ?p 以邻邦鉴中国,鉴彼知己。我们要实现国家富强,坚决不走美国、英国的路,也坚决不走日本、德国的路。

     我们要立足国情,靠中华民族的集体劳动和智慧才华,坚持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国家富强:要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要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要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人民、凝聚人民;要完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基本卫生制度,健全社会基层管理体制;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简言之,就是要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来迎接新挑战,破解新难题,跨越新障碍,夺取新胜利,实现国家富强。

     二、民族振兴

     “ 中国梦 ” 不只是简单的大国崛起,而是以中华民族兼济天下的博大情怀和与世界其他民族包容共生的民族文化心理为基础,表 达得是中华民族振兴以促进世界伟大发展的雄心壮志。习近平同志提出 “ 中国梦 ” 接续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同志强调的民族振兴的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一)民族振兴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在中华民族的开化史上,有素称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有丰富的文化典籍。而当世界进入工业文明之后,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使中华民族陷入了积贫积弱的境地,以一种极其屈辱的姿态进入到了世界近代史。中华民族是一个能在苦难中奋。

     起的民族。

     “ 中国梦 ” 经历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空前屈辱和磨难的洗礼,经历了无数志士仁人舍命抗争的无数次劝谕和启迪,经历了千万次中国向何处去的上下求索,最终找到了由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

     (二)实现民族振兴。回望过去,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走过了一条极为曲折和艰难的道路,为了这样一条道路,中华民族付出了世界历史上罕见的代价。如果不能理解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所经历的苦难有多么深重,就难以理解新中国的成立,对于中华民族具有何等重要的历史意义、就难以理解国强民富的梦想,在中国人的心中为何如 此强烈与持久。

     三、人民幸福

     人民幸福是硬道理,其涵义不仅包括使人民在物质层面上感到满足和满意,同时也

     包括使人民在精神层面感觉有价值有意义。它是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和幸福观的体现,是中国共产党自身价值观的内在要求,是党所处历史阶段和历史方位的现实需要。

     (一)“幸福”的内涵。幸福是与“美好”联系在一起的,对它至少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指美好的生活;另一种是指人们的主观感受和体验。由于每个个体都浸染于特定的文化,因而这种幸福体验便具有了较多的文化特色。因此,大多数人对幸福的理解,显然接近于后一种理解,也可以称之为 幸福感。

     (二)实现人民幸福。经济学家认为,社会发展主要是物质财富的增长和积累;社会学家认为,社会发展主要是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协调;哲学家们认为,社会发展主要是人性的自我实现。我们认为,在社会实践中,符合人们的主观需要,从人的需要出发,才能更大程度地提升人民的幸福。

     “中国梦”寄托着中华民族永不褪色的集体记忆和昂扬向上的意志情怀,昭示着中华民族崇高的目标理想和美好的未来。“中国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梦想,而是一种特定的、整体性的思想意识和目标指向,是思想意识和目标指向的高度融合统一,是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努力奋斗 的共同理想。中国人民正大踏步在新的起点上开启中国梦的新征程。

     试卷二

     答题说明:把试题及答案用快捷键 Ctrl+C 进行复制, 然后用快捷键 Ctrl+V 粘贴到答题的页面中,最后保存并提交答案。

     论述题(0 30 分):

     0 40 多年前,当中国女排首次站上世界冠军领奖台,“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响亮口号从菁菁校园传遍大江南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神州大地自信自强,中华儿女满怀豪情,人们更加深刻体会到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具有无比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更加坚定一个信念 —— “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全国各族人民的紧密团结,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理论联系实际,谈一谈你对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爱国统一战线的认识。

     答:坚持大统战工作格局,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完善照顾同盟者利益政策,做好民族工作和宗教工作,健全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制度,凝聚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力量,谋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这段重要论述为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指明了方向,是做好爱国统一战线工作的根本遵循。

     爱国统 一战线是凝心聚力的重要法宝。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始终把统一战线摆在重要位置,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凝聚起无坚不摧的革命力量、建设力量、改革力量。广义上的统一战线,指的是不同的政治力量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为了实现一定的共同目标,在某些共同利益的基础上组成的政治联盟。我们现在讲的爱国统一战线,是指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组织和领导的统一战线。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是无产阶级统一战线的根本指导思想 ,无产阶级在革命进程中要努力同其他可以参加革命的阶级和社会力量结成联盟。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斗争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把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作为中国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

     爱国统一战线是党和人民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各个时期完成党的中心任务起到了推动作用。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有了全民族的统一战线,就有了胜利。我们的势力越大,胜利的把握就越大。这是很硬的道理。”爱国统一战线与党的事业息息相关,关系 着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兴衰成败,是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抗战时期,毛泽东同志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明确党的基本任务就是“建立广泛的民族革命统一战线”,逐步形成以抗日民主为基础的第二次国共合作和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共同反对国民党反动派;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通过发展壮大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为巩固人民政权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奠定了坚实基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统战工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爱国统一战线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新形势下统战工作,必须掌握规律、坚持原则、讲究方法,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实行的政策、采取的措施都要有利于坚持和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一是做好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做党外知识分子工作,不仅要增强责任意识、配强工作力量,还要改进工作方法,学会同党外知识分子打交道特别是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本领。要高度重视和做好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的知识分子工作,引导他们发挥积极作用。二是要 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要坚持团结、服务、引导、教育的方针,一手抓鼓励支持,一手抓教育引导,关注他们的思想,关注他们的困难,有针对性地进行帮

     助引导,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特别是年轻一代致富思源、富而思进,做到爱国、敬业、创新、守法、诚信、贡献。三是要做好民族工作、宗教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民族工作的大政方针和战略任务,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引导宗教努力为 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祖国统一服务。四是要切实做好港澳工作、对台工作、侨务工作。随着“一国两制”深入实施、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我国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大陆内和大陆外统一战线两个范围联盟中的成员流动更加频繁、联系日趋紧密,要适应新形势,凝聚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力量,谋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

     试卷三

     :

     答题说明:把试题及答案用快捷键Ctrl+C进行复制,然后用快捷键Ctrl+V粘贴到答题的页面中,最后保存并提交答案。

     题目:阐述你对新发展理念的认识

     论述题(0 30 分):

     贯彻新发展 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回顾新时代党和人民奋进历程,高度概括了这一历程中形成的“五个必由之路”重要认识,其中之一就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必须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理论联系实际,阐述你对新发展理念的认识。

     答: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回答了当下的中国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 实现发展这个重大问题,引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引领中华号巨轮在惊涛骇浪中乘风破浪,牢牢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新发展理念的时代背景、战略选择、互相之间关系是什么,落脚点在哪?了解这些方面,有助于我们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从新发展阶段时代背景看新发展理念的重要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是永恒发展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事随时移,如果面对新情况、新问题还是沿用老思路、老办法,就可能成为现代版的“刻舟求剑”。

     进入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 中央作出我们进入新发展阶段的重大战略论断。新发展阶段是开启全面建设社

     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阶段,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阶段,也是一个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的阶段。从国际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国际环境日趋错综复杂;从国内看,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仍然突出。

     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坚持问题导向,党中央对发展理念和思路作出及时调整,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的新发展理念,要求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成为回应当代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中国答案。

     从新发展格局看新发展理念的着力方向

     从理念到推动实践,需要路径选择、行动框架。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应对新发展阶段机遇和挑战、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战略举措;而贯彻新发展理念,也必然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这是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共同作用使然。

     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要以新发展理念作为行动指南。比如,当前劳动力成本逐步上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达到瓶颈,旧的生产...

    篇五: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中国共产党

    结合工作实际谈谈对《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的认识体会 3 篇 党员学习《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心得体会党员学习《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心得体会《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是继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党员纪律处分条例》,以及《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之后的又一次党内制度创新,是深入推进从严管党治党的有力举措,是确保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强保障。可以说,《问责条例》是对党内法规制度的补充和完善,是一次较真碰硬的制度探索,让管党治党的责任更严更实。

     突出主体责任。《纪律处分条例》所适用的对象是全体党员,而《问责条例》条例则侧重于对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的问责处罚,“落实责任”是《问责条例》的关键。各级党组织肩负着管党治党的主体责任,而党员领导干部则是推进管党治党的“关键少数”,抓严抓实主体责任和“关键少数”,等于就切中了管党治党责任的“大动脉”,唯有二者相配合、齐使劲,才能真正管好党治好党。《问责条例》无疑是把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的纪律规矩挺在了前面,勾勒出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的“底线”。同时,把责任分解到组织、宣传、统战、zd 等党的工作部门,一举打破“单兵作战”的陈旧思维,有利于形成管党治党的强大合力。

     突出担当精神。“权力就是责任,责任就要担当,忠诚干净担当是党对领导干部提出的政治要求。”“把管党治党责任担当起来”,是《问责条例》的核心。构建权力与责任相适应的问责机制,是制度治党的

     必然要求,也是推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内在要求。要唤醒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就必找准责任边界,形成管党治党的“负面清单”,让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清楚知道“什么不能做”“什么必须做”,最终形成责任倒逼机制。

     “严肃问责”是《问责条例》的重要内容。《问责条例》对于问责的范围作出了明确划定,主要围绕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维护党的纪律、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等方面开展问责,对失职造成严重后果的、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和损害党执政的政治基础的,既要追求主体责任、监督责任,还要追究领导责任。首次从党的制度层面规定,严肃追究三方责任。对于强化“两个责任”机制来说,无疑是一次制度上的巩固和完善,对于领导而言,更是责任的倒逼和担当精神的落实。

     突出凝心聚力。“永葆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是《问责条例》的导向。只要各级领导干部牢记使命、忠诚担当,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强化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和党员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必须较真碰硬、传导压力。领导干部要履职尽责,党员要身体力行,只有心往一处想,才能劲往一处使,只有“步调一致”,才能确保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不断巩固和加强党的团结统一。

     结合工作实际谈谈对《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的认识体会 《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以党章为基本遵循,明确规定了应当予以问责的六种情形,对问责工作的原则、问责主体、问责对象、问责

     方式、问责程序和问责的运用等作出了详细规定,特别强调实行终身问责。全文言简意赅,内涵丰富,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是对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又一重要的纪律要求,是加强党的建设、落实中央全面从严治党要求的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对党内问责制度进行全面整合,聚焦全面从严治党,突出管党治党的政治责任,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制度创新和重要理论实践,问责的重点对象是党组和党组成员,以及各级党组织、纪检组织及其主要负责人,旨在解决一些党组织和党的领导干部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党不力,党的观念淡漠、组织涣散、纪律松弛,不担当、不负责等突出问题。

     乡镇党组织面对基层,更要以身作则、以上率下,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准确掌握违反党章和其他党内法规,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责任将予以问责的六种情形,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确保忠诚干净担当,进一步增强党组织凝聚力,夯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努力完成好党中央赋予的政治使命和历史使命。

     乡镇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颁布施行的重大意义,把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来抓,纳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认真组织学习宣传,深刻理解精神实质和内涵,准确把握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力求学深学透,入脑入心;要密切联系实际,把自己摆进去,坚持有权必有责、有责必担当、失责必追究,以此来规范党组织的工作和党

     员领导干部的言行;要从全面从严治党、制度治党、依规治党的战略高度,把管党治党的政治责任担当起来,敢于较真碰硬、层层传导压力,让失责必问、问责必严成为常态,切实把《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的学习贯彻落到实处。

     严格贯彻执行,确保各项规定落到实处。乡镇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要增强责任意识,激发担当精神,以问责倒逼责任落实,自觉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确保党的团结统一,持续推动乡镇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全面落实党的建设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和领导责任,不断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从根本上解决机关化、行政化等脱离群众的突出问题,切实担负起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任务,保证党的领导坚强有力,为党的建设和深化改革、事业健康发展提供政治保障。

     结合工作实际谈谈对《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的认识体会 一是问责的再升级。此条例的制定标志着 2009 年发布施行的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暂行规定的提格升级。从“暂行规定”升格为“条例”,释放出“有责必问、问责必严”的强烈信号。坚持问题导向,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维护党的纪律、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开展问责。对于失职失责造成严重后果、人民群众反映强烈、损害党执政的政治基础的都要严肃追究责任,既追究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又追究领导责任。

     二是制度的再完善。该条例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又一利器,是对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再一次制度完善,迈出了党内问责走向精细化、系统化和法治化的重要一步。无论是被誉为《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的“正面清单”,还是《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负面清单”,以及《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的“任务清单”。它们与问责条例一起形成了以党章为遵循、以责任为导向的“制度群”,把党员干部“办公室内外、八小时内外”的党纪政德家风等方面要求具体化、对象化,体现了“治标为治本赢得时间”的战略纵深度。

     三是责任的再强调。问责目的是唤醒责任意识,激发担当精神,永葆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治理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党不力等共性问题,以及“处处是高压线,就是从来不带电”的宽松软现象,必须在问责的同时党员干部从自身增加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理想和信念,以实际行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合力,督促各级领导干部把管党治党的责任担当起来,严格践行忠诚、干净、担当。

     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党的建设的一贯要求和根本方针。全面从严治党,要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全方位扎紧制度笼子,更多用制度治党、管权、治吏。今年 1 月召开的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的工作报告中,明确今年要制定党内问责条例,将问责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制定问责条例,是继 2015 年修订《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后,中央就全面从严治党提出的又一重要部署。问责条例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

     制度,是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又一利器,为防止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权力脱缰”加上了一把锁。

     把纪律规矩挺在前面。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就要靠严明的纪律和规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纪律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要把纪律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纪严于法、纪在法前,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纪律执行的主体是全体党员,问责条例贯彻党章,坚持问题导向,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维护党的纪律、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开展问责,就是要倒逼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始终将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让领导干部在用权时多一份敬畏和担当,不能再拿纪律和规矩不当回事,也不能再游离于管党治党责任之外了,切实做到发现苗头及时提醒,违反纪律立即处理,严格以纪律为标尺管住全体党员特别是 80多万名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真正把纪律立起来、严起来、执行到位。

     将制度执行抓严抓实。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问责条例作为管党治党制度建设的一项重要成果,只有落地才能见效。如果仅仅停留在有了制度规范,而不去狠抓重抓执行,管党治党的责任依然难以真正归位到位。要狠抓制度执行,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制度没有例外,不留“暗门”、不开“天窗”,坚决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让铁规发力、让禁令生威,使制度真正成为硬约束而不是“软皮筋”。各级各地党组织,特别是组织、纪检、宣传、统战、zd 等党的工作部门,要克服“老好人”思想,以担

     当精神抓好问责条例的贯彻落实,要严字当头、实字打底,抓严管严、抓实抓好,坚持“一碗水端平”,杜绝特殊化和“破窗效应”,尤其是对于那些在执行制度方面失职失责的,要敢于碰硬、敢于亮剑,坚决做到执纪必严、失责必究,让党纪党规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

     让有责必问成为常态。权力就是责任,责任就要担当。无数事实证明,只有通过层层筑牢防线、层层压实责任,将监督管理的网织得越来越密,让管党治党真正从宽松软走向严紧硬,才能最大程度阻止党员干部滑向违法犯罪的深渊,避免违规违纪违法的各类悲剧反复上演。各级党组织要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层层压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第一责任人的责任、班子成员“一岗双责”。失责就必须被问责。少数地方单位的领导干部缺乏担当精神,对于班子成员和下属职工的监督管理失之于宽、失之于软、失之于松,满足于你好我好大家好,而实际上是你不好,我不好,大家不好。问责条例的审议通过,将从根本上打破这一“僵局”,这也是倒逼解决“为官不为”、“为官乱为”以及腐败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对于失职失责造成严重后果、人民群众反映强烈、损害党执政的政治基础的都要严肃追究责任,既追究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又追究领导责任,从而倒逼各级党组织尤其是领导干部要担当责任,在党忧党,为党尽职、为民尽责。

    篇六: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中国共产党

    我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

     我一直都对中国共产党充满了 渴望与向往, 觉得中国共产党是一颗耀眼的明星, 带领着中国人民走向富裕, 建设新中国; 中国共产党是一盏导航灯, 引领着一批有一批的优秀党员奉献于党的革命建设事业, 实现自己的最高价值。

     现在, 通过党校的学习, 我发现自己过去的认识还是太过于肤浅,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党的本质。

     其实党并不简简单单是一种荣誉, 是一种自我价值的体现, 它更是一种责任, 一种对社会对人民的不可推脱的责任。

     当然, 党愿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它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国共产党成立于 1921 年 7 月,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 为实现共产主义而不懈奋斗。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 经过长期的反帝反封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 并取得最终的胜利。

      新中国建立后, 中国人民政治地位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然而经济生活却极度空乏。

     中国共产党就是在这一穷二白的基础下, 肩负起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重任。

     1956 年工农业的伟大改造的完成, 初步建成社会主义工业体系; 扭转了中国经济衰败的态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党和国家领导人, 总结历史, 高瞻远瞩, 做出将党的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转移的决策, 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目标, 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阶段。

     在独立自主、 自力更生的基础上, 实行改革开放, 大力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用"一国两制"政策顺利解决了香港、 澳门问题, 洗刷百年耻辱, 领导中国人民在经济、 农业、 工业、 教育、 科技、 国防、 外交等各个领域都取得重要成果。

     在现代化建设上,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党的最终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而我们党清醒的认识到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 只有在社会主义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所以我们党以发展做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经济政治文化相协调的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共产党以兴国为已任, 以富民为目标, 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按照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我们党吸纳各种德才兼备的优秀分子; 按照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要求, 我们党吸纳人类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按照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 我们党在工作中始终坚持“群众路线” , 紧紧依靠人民群众, 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 使党获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拥护和信赖。

      中国共产党也是在领导中国人民发展的道路上, 不断解放、 发展和完善自我。

     通过党校的学习, 让我更加深切感受到, 我们党是一个成熟的、 先进的、 充满活力的政党。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只有

     靠中国共产党。

     对党的进一步认识也让我对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有了 更加清醒的把握, 具体说来, 一要明确政治方向。

     这一点要时刻牢记在心, 溶化在血液中, 落实在行动上。

     无论遇到任何事情, 首先要用这一标准去衡量、 去辨别、 去判断, 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 提高辨别真假的能力。

     二要先做人、 后做事。

     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 有着底蕴深厚的优秀的传统文化, 有着社会公认的做人的标准和道德水准, 我们做人、 做事, 首先应符合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一个健康、 向上的“好人”的标准。

     三是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价值观和世界观。

     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 价值观、 世界观, 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树立认识世界、 尊重客观、 有益有利地改造世界的信心和决心。

     基于这种认识和感受, 我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决心和热情更加强烈。

     我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 觉得加入中国共产党有一种光荣的使命感, 在理念上、 作风上和行动上都受到党组织的直接教育与培养。

     在政治上我坚信我们的党、 热爱我们的党, 在思想上更加自觉、 紧密地把自己的成长、 事业、 人生与党的要求、 使命和奋斗目标联系在一起。怀着坚定实现共产主义的信念, 我会在大学的工作、 学习中, 积极做好模范带头作用, 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表明入党的决心, 并实现自己的价值。

    篇七: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中国共产党

    的十年对峙

      一、 阶段特征 1. 世界历史阶段特征 资本主义世界由相对稳定发展向大危机过渡, 为摆脱危机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 缓和了国内矛盾; 德日先后确立法西斯专政, 法西斯国家加紧对外侵略, 英法美推行绥靖政策, 新的世界大战迫在眉睫。

     中国、 埃塞俄比亚、 西班牙等国人民进行英勇的反法西斯斗争。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面对侵略, 共产国际制定 “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策略对中国革命产生重大影响。

     2. 中国历史阶段特征 1927 年 8 月至 1937 年 7 月的 10 年, 是国共两个政权的对峙时期。

     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是国共两党、 两个政权的对立斗争; 中日 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国共两党由对抗走向合作; 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其中, 国共两党、 两政权的内战对峙是最基本的特征。

      一是在政治上国民党新军阀取代北洋军阀的统治, 建立起一党专政, 强化专制统治, 围剿“红军”; 同时, 采取一系列整理财政和发展经济的措施。

     一方面客观上有利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也形成以“四大家族” 为首的官僚资本; 同时美国在华的经济势力也迅速扩张。

     在外交方面, 发起改订新约运动。

     二是大革命失败后, 中国共产党从实践和理论探索新的革命道路, 找到了中国革命正确的发展道路。

     从参加革命到独立领导革命, 从右倾转向“左” 倾, 从幼稚走向成熟, 革命中心从城市转入农村, 革命区域从南方转到北方, 从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

     三是日本帝国主义逐步扩大对中国的侵略, 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 中国由国内战争转向对外民族战争, 中日矛盾逐步上升为主要矛盾。

     1931 年, 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九· 一八” 事变, 民族矛盾开始上升。

     民族危机加重, 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

     中国共产党制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揭开了国共两党合作的抗日序幕。

     二、 概念解析 1.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基本内容是在中共领导下, 把武装斗争、 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结合起来。

     党的正确领导是最重要的条件; 土地革命是其基本内容; 武装斗争是主要斗争形式;根据地是其赖以发展的战略基地。

     在抗日战争初期, 毛泽东又进一步完善了 这一理论体系。

     它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完全符合中国国情和革命的发展实际, 为中国革命在城市遭到失败后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它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丰硕成果, 也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伟大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2. 土地革命路线

      1931 年春, 毛泽东总结土地革命的经验, 制定出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 那就是依靠贫农、 雇农, 联合中农, 限制富农, 保护中小工商业者, 消灭地主阶级, 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这条路线, 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 保证了 土地革命的胜利。

     3. 长征 1934 年 10 月因第五次反“围剿” 的失利, 临时党中央被迫决定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实

     行战略转移, 开始长征。

     1935 年召开的遵义会议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此后红军四渡赤水, 渡过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翻越夹金山,穿过大草地, 进入甘肃、 陕西。

     1935 年 10 月, 中央红军同在陕北的红军胜利会师。

     1936年 10 月, 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 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围剿红军、 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 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4. 遵义会议

      1935 年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会议集中全力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 倾错误; 肯定了 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 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这次会议结束了王明“左” 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 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 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 己的路线、 方针和政策问题, 妥善地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这次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 挽救了党, 挽救了红军, 挽救了革命, 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 华北事变

      华北事变是指 1935 年日本帝国主义企图把华北从中国分离出去而制造的一系列侵略事件, 其内容包括“河北事件” 及《何梅协定》;“张北事件” 及《秦土协定》;“华北五省自治运动” 及“冀察政务委员会”。

     这些事件基本上都发生在华北地区, 故称华北事变。

     华北事变标志着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5. 西安事变 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 爱国将领张学良、 杨虎城, 同红军和解停战, 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

     1936 年 12 月蒋介石到西安威逼张、 杨执行“剿共” 计划

     张杨多次劝说蒋介石停止内战, 联共抗日无果后, 他们于 12 日扣押了蒋介石, 实行“兵谏”,逼蒋抗日。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又称“双十二事变”。

     西安事变发生后, 国民党内亲日派头子何应钦积极部署讨伐张杨。

     国民党内亲英美派的宋美龄、 宋子文等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营救蒋介石积极奔走。

     中国共产党高瞻远瞩, 从全民族利益出发, 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 派周恩来等赴西安参加谈判。

     经过各方面的努力, 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 联共抗日的主张。

     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 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三、 问题探讨 1 . 大革命失败后, 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是如何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 试结合近代中国特殊的国情说明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走这条道路?

     理论上:(1)

     八七会议纠正了 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给处在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 新的出路。(2)

     毛泽东及时总结了井冈山斗争的经验, 相继写了一些重要的文章, 从理论上论证了中国革命采取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以农村包围城市, 最后夺取城市这样一条正确的道路, 提出了著名的“工农武装割据” 的思想。

     实践上:

     (1)

     大革命的失败, 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2)

     1972 年下半年, 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 秋收起义、 广州起义, 为中国革命创建军队, 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揭开了序幕。(3)

     从 1972 年下半年到 1930 年夏, 全国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革命武装力量发展到 10 万人 。

     (4)

     根据地开展了 土地革命和经济建设,

     并先后三次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的“围剿”。

     1931 年冬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正式建立起同国民党对峙的政权。

     原因:(1)

     中国是一个落后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十分薄弱, 工人阶级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不到百分之零点五, 没有强大的工人阶级, 就没有在城市发动革命的阶级基础;(2)

     中国近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敌人在广大农村的统治力量薄弱;(3)

     农民占全国人口大多数, 并深受封建地主阶级压迫剥削, 是工人阶级可靠的同盟军;(4)

     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国家, 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 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

     因此, 无议会可以作为合法斗争的阵地, 无组织工人罢工和其他政治活动的合法权利, 没有在城市进行大规模有组织的公开政治斗争的客观条件。

     因此, 中国只能走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以农村包围城市、 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 这是由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的。

     2. 中共在 20 世纪 20 年代和 30 年代各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 各实现了一次历史性的转折。试结合两次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 主要内容以及历史作用来分析这两次转折之间的关系。

     在 20 世纪 20 和 30 年代, 中共分别召开了 “八七” 会议和遵义会议。

     (1)

     这两次会议都是在中国革命遭受重大挫折的情况下开的:“八七” 会议之前, 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和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使大革命遭到失败。

     遵义会议前夕 , “左” 倾冒险主义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 失利, 红军被迫长征, 在长征初期又遭受了 重大损失。

     (2)

     两次会议都纠正了错误的指导思想:“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 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 这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形成了具有历史义主的转折。

     (3)

     两次转折的不同之处在于:“八七” 会议在反右的同时没有注意“左”, 使党内“左”倾错误不断发展, 也没有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 没有取得独立自主的地位, 这就是使中国革命再次遭受了重大挫折。

     遵义会议不仅结束了“左” 倾错误的统治, 而且确立了 以毛泽东为首的坚强领导核心, 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了自 已的路线, 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处理了党内分歧和矛盾。

     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 使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了成熟。

     这次转折成为中国革命不断走向胜利的新起点。

     3. 结合有关史实, 分析说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有何变化? 随着主要矛盾的变化, 我党的方针政策发生了哪些变化和调整?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由中国人民与北洋军阀的矛盾变为与国民党统治集团的矛盾;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 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 华北事变后成为主要矛盾。

     中共方针政策的变化:

     1927 年八七会议确立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开展土地革命的方针; 随着中日矛盾激化, 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停止内战, 一致对外” 的口号。

     1935 年底,中共召开瓦窑堡会议, 确定了建立抗日 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西安事变发生后, 中国共产党顾全大局, 以全民族利益为出发点提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 国共再度合作, 共同抗日。

     4. 结合有关史实谈谈中共在土地革命时期是如何逐渐由幼稚走向成熟的? 走向成熟的原因有哪些?

     (1)

     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探索出一条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 即向农村进军, 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以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

     中国共产党人由“走俄国人的路” 到开始“走自己的路”, 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2)

     不断地纠正自己的错误, 调整路线、 方针、 政策, 领导中国革命不断发展。

     八七

     会议纠正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确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派和开展土地革命的总方针。

     在攻打大城市受挫的情况下, 决定向农村进军。

     在遵义会议上, 纠正了 王明的 “左”倾错误, 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3)

     根据形势变化, 抓住主要矛盾, 及时调整政策:

     九一八事变后, 共产党及时发表宣言、 通电, 号召全国人民“以民族革命战争, 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

     随着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共产党及时调整政策, 抛弃前嫌, 制定了抗日 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

     西安事变后, 又制定了和平解决的政策, 促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逐渐走向成熟的原因:

     第一, 中共能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明确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第二, 中共经过长期革命斗争实践, 总结了 正反两方面经验。

     5. 1 9 世纪 60 年代初清政府提出的“借师助剿” 政策和 20 世纪 30 年代国民政府推行的“攘外必先安内” 政策在背景、 实质上有何相同之处? 它们各自结局怎样? 试分析其结局形成的原因。

     背景:

     都是在外国列强侵略加剧、 中国人民反抗斗争激烈并沉重打击其反动统治的情况下提出和推行的。

     实质:

     都以镇压人民革命运动、 维护自身统治为出发点。

     各自结局:

     “借师助剿” 政策是在农民起义沉重打击封建统治的情况下提出的。

     清政府急于通过镇压太平天国而稳固其统治; 列强各国也迫切需要镇压人民革命实现其在华势力权益, 中外反动势力在这一点上完全一致。

     而太平天国运动由农民阶级领导, 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 不能战胜敌人。

     “攘外必先安内” 政策是为消灭红色政权而提出的, 由于当时中日民族矛盾上升, 一开始便遭到各阶层的反对。

     又由于英美与日 本矛盾也趋于上升, 再加上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 提出的共同抗日政策得到普遍支持, 抗日民族运动高涨, 迫使蒋介石政权由镇压革命转向联共抗日。

     6.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国民党对日政策先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 )

     为什么国民党对日 政策会发生变化的?

     (1)

     1935 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华北事变, 策动“华北五省自治” , 这就从根本上威胁了国民党在华北的统治地位; (2)

     日本加紧在华北的侵略扩张, 加剧了国民党政府和日本的矛盾; (3)

     日本在华北的侵略扩张, 损害了英美利益, 扩大了与英美之间矛盾, 影响了国民党政府的政策; (4)

     国民党、 国民党政府及军队进一步发生分化, 要求抗日, 反对妥协的呼声很高, 亲日派受到打击; (5)

     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提出, 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给国民党以压力。

     还有人认为, 经济原因是促使国民党转向抗日的基本原因,蒋介石的民族主义感情是实现国民党政策转变的主观原因。

     (2)

     国民党对日政策是怎么转变的?

     九一八事变后, 在国内压力和国际英美与日的矛盾下, 国民党政策开始转变。

     1935 年11 月国民党“五大” 召开, 在蒋的对外关系演词中, 国民党政策发生某些变化, 开始改变一味妥协的外交政策。

     1936 年 7 月, 国民党五届二中全会召开后, 在对日 谈判中态度逐渐强硬, 开始据理力争,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一味妥协退让的外交方针。

     对中国共产党斗争的策略由单纯的武...

    篇八: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多次经历严重的困厄,却能够一次次转危为安,化危为机,愈挫愈勇,不断壮大和成熟,谱写革命的新辉煌。请谈谈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 参考答案:

     第一,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1927 年 8 月,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八七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淏,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八七会议前后,中国共产党人举行了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中国革命由此发展到一个新阶段,进入创建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新时期。

     第二,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以农村为重点,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创建根据地,这是 1927 年以后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要求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革命新道路的开辟,依靠了党和人民的集体奋斗,凝聚了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而毛泽东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在秋收起义失败后,及时地将进攻的方向转向农村,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第三,毛泽东从理论上阐明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农村应当成为党的工作重心的思想。1928 年10 月和 11 月,毛泽东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两篇文章,明确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还科学阐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这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1930 年 1 月,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是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的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第四,革命新道路的开辟,使中国革命开始走向复兴。随着革命新道路的开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逐步发展起来,红军游击战争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农村革命根据地成为积蓄和锻炼革命力量的主要战略阵地。

     第五,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革命新道路的理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斗争经验的科学概括,它是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同当时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做坚决斗争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重大成果。

    篇九: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中国共产党

    谈我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

     我叫赵兴华来自 2009 级物理学三班今年十一月份有幸进入了物理学院第四十四期党校培训班的学习。通过一个多月的学习使我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大大加深下面我就简单谈谈我的认识吧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国共产党建立于 1921 年 7 月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始终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不懈努力。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经过艰苦的斗争取得了民族独立和解放。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治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然而经济生活却极度匮乏。中国共产党就是在这一清二白的情况下肩负起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担。1956 年三大改造的完成初步建成了社会主义工业体系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显示了新中国日益强大的国防力量1971 年重回联合国赢得了应有的国际地位。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国家领导人的高瞻远瞩、英明决策之下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目标全面进入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实施了改革开放政策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用一国两制的政策解决了香港和澳门问题我国在各个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党的最终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而我们党清醒的认识到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满长而又艰辛的过程所以党把执政兴国作为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全面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党在工作中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紧紧依靠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使党获得广大人民的支持。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发展得到路上不断地解放、发展和完善自己始终为保持共产党的先进性不断地的努力我们党是一个先进的、成熟的、充满活力的政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大保障和依靠。

     总之一句话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绝对不是在敷衍我说的都是我内心的真实想法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以“人民利益大于一切”为服务宗旨的政党是一个为人民办实事的政党是一个从内心想为人民谋福利的政党。我是一个从农村来的孩子我可以从我身边这些年发生的巨大变化来证明我今天所说的这些话我认为只有加入中共产党成为该优秀组织中光荣的一员才能实现我的人生理想才能实现我的人生价值多为家乡做贡献为我国早日实现共产主义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也许我现在还达不到党对我的要求但我会为之而不懈努力的争取早日成为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 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中国的革命实践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摆脱受奴役的命运成为国家的主人。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 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 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经过长期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取得了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的建设实践证明中国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才能走向繁荣富强。

     建国后 我国顺利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尽管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过曲折但党用她自身

     的力量纠正了失误使我国进入了一个更加伟大的历史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生产力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三个代表”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指导下我国向强国道路前进。

    推荐访问:中国共产党 事例 谈谈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