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优质范文 > 正文

    万物皆乐器学习心得6篇

    时间:2022-08-31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万物皆乐器学习心得6篇,供大家参考。

    万物皆乐器学习心得6篇

    篇一:万物皆乐器学习心得

    /p>

     物

     皆

     数 罗列了几篇相关的内容让我们更有理性地思考数与世界之变化规律。

     ――――――――――――――――――――――――――――――――――――― 最早把数的概念提到突出地位的是毕达哥拉斯学派。他们很重视数学企图用数来解释一切。宣称数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研究数学的目的并不在于使用而是为了探索自然的奥秘。他们从五个苹果、 五个手指等事物中抽象出了五这个数。这在今天看来很平常的事但在当时的哲学和实用数学界这算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在实用数学方面它使得算术成为可能。在哲学方面这个发现促使人们相信数是构成实物世界的基础。

     毕达哥拉斯定理——勾股定理 毕达哥拉斯本人以发现勾股定理(西方称毕达哥拉斯定理)著称于世。这定理早已为巴比伦人和中国人所知(在中国古代大约是战国时期西汉的数学著作 《周髀 算经》中记录着商高同周公的一段对话。商高说 “„故折矩勾广三股修四经隅五。

     ”商高那段话的意思就是说当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 3短边和 4长边时径隅就是弦则为 5。以后人们就简单地把这个事实说成“勾三股四弦五” 。

     这就是中国著名的勾股定理.) 不过最早的证明大概可归功于毕达哥拉斯。

     他是用演绎法证明了直角三角形斜边平方等于两直角边平方之和即毕达哥拉斯定理(勾股定理)。

     数论 毕达哥拉斯对数论作了许多研究将自然数区分为奇数、偶数、素数、完全数、平方数、三角数和五角数等。在毕达哥拉斯派看来数

     为宇宙提供了一个概念模型数量和形状决定一切自然物体的形式数不但有量的多寡而且也具有几何形状。在这个意义上他们把数理解为自然物体的形式和形象是一切事物的总根源。因为有了数才有几何学上的点有了点才有线面和立体有了立体才有火、气、水、土这四种元素从而构成万物所以数在物之先。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和规律都是由数决定的都必须服从“数的和谐” 即服从数的关系。

     毕达哥拉斯还通过说明数和物理现象间的联系来进一步证明自己的理论。他曾证明用三条弦发出某一个乐音以及它的第五度音和第八度音时这三条弦的长度之比为 6:4:3。他从球形是最完美几何体的观点出发认为大地是球形的提出了太阳、月亮和行星作均匀圆运动的思想。他还认为十是最完美的数所以天上运动的发光体必然有十个。

     一个理论 他还有一套这样的理论地球沿着一个球面围绕着空间一个固定点处的“中央火”转动另一侧有一个“对地星”与之平衡。这个“中央火”是宇宙的祭坛是人永远也看不见的。这十个天体到中央火之间的距离同音节之间的音程具有同样的比例关系以保证星球的和谐从而奏出天体的音乐。

     整数的变化

      毕达哥拉斯和他的学派在数学上有很多创造 尤其对整数的变化规律感兴趣。例如把(除其本身以外)全部因数之和等于本身的数称

     为完全数(如 628 496 等)而将本身大于其因数之和的数称为盈数将小于其因数之和的数称为亏数。

     几何的其他贡献

     在几何学方面毕达哥拉斯学派证明了“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两个直角”的论断研究了黄金分割发现了正五角形和相似多边形的作法还证明了正多面体只有五种——正四面体、正六面体、正八面体、正十二面体和正二十面体。

     万物皆数 他同时任意地把非物质的、 抽象的数夸大为宇宙的本原 认为 “万物皆数”  “数是万物的本质” 是“存在由之构成的原则” 而整个宇宙是数及其关系的和谐的体系。毕达哥拉斯将数神秘化说数是众神之母是普遍的始原是自然界中对立性和否定性的原则。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一个数学很牛的学派)的理念,就是我们中国哲学教材上批判的"数是万物本源"的唯心主义观点. 不过我以为那是中国哲学教育界胡扯的(哲学考试是可不要乱来).万物皆数是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一切都可用"数"衡量的观点.这里的"数"不是指我们现在认识的数,而专指自然数.比如两条绳子,一个0.8米,一个 2.4 米,本质就是取 0.8 米为单位时的 1 和 3,所以毕达哥拉斯学派有个著名的命题认为只要合理地取足够小的单位,总可以衡量任意两个长度.推广之,自然数也可以衡量一切"量"的关系.但这个命题是错误的,毕达哥拉斯的学生 XX(不好意思,忘了名字)发现自然数范畴,找不到衡量正方形边长和对角线的方法--1 和根号 2 当然不能都表示成某

     一单位的自然数倍(现在常等价说成根号 2 不能表示成两自然数相除的分数形式).这个发现了无理数的倒霉家伙被扔到海里淹死了(老师没人性啊),但他打破了自然数可以衡量一切"量"的关系的理念.毕达哥拉斯 古希腊 《形而上学》 万物皆数说“万物皆数”的始作俑者是毕达哥拉斯他说 “数统治着宇宙” 。这一说法在长时间内得到不少人的赞同。苏格拉底甚至强调学习数学是“为了灵魂本身去学” 。柏拉图称“上帝乃几何学家” 他在自己学园门上写着 “不懂得几何学的不得入内。

     ”

     ―――――――――――――――――――――――――――――――――――――― 数学史上哪三次重大事件 一个违反万物皆数的理论葬身了一双发现的眼睛一次对真理苦苦的追寻造就了基础数学中最重要的课程 第一次数学危机─—无理数的发现 第一次数学危机表明几何学的某些真理与算术无关几何量不能完全由整数及其比来表示。反之数却可以由几何量表示出来。整数的尊祟地位受到挑战古希腊的数学观点受到极大的冲击。于是几何学开始在希腊数学中占有特殊地位。同时也反映出直觉和经验不一定靠得住而推理证明才是可靠的。

     从此希腊人开始从 “ 自明的 ”

     公理出发 经过演绎推理并由此建立几何学体系。

     

     第二次数学危机——无穷小是零吗

     直到 19 世纪柯西详细而有系统地发展了极限理论。柯西认为把无穷小量作为确定的量

     即使是零都说不过去它会与极限的定义发生矛盾。无穷小量应该是要怎样小就怎样小的量因此本质上它是变量而且是以零为极限的量至此柯西澄清了前人的无穷小的概念另外 Weistrass 创立了 极限理论加上实数理论集合论的建立从而把无穷小量从形而上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第二次数学危机基本解决第二次数学危机的解决使微积分更完善。

     

     第三次数学危机——罗素悖论的产生 引发了关于数学逻辑基础可靠性的问题导致无矛盾的集合论公理系统即所谓 ZF 公理系统的产生。在这场危机中集合论得到较快的发展数学基础的进步更快数理逻辑也更加成熟。

      贝克莱对牛顿的导数定义进行了批判就是著名的贝克莱悖论。有人说 这种由微积分的基础所引发的危机在数学史上成为第二次数学危机而这次危机的引发与牛顿有直接的关系。您怎样认为 回答数学史上把贝克莱的问题称之为“贝克莱悖论” 。笼统地说贝克莱悖论可以表述为“无穷小量究竟是否为 0”的问题就无穷小量在当时实际应用而言它必须既是 0又不是 0。但从形式逻辑而言这无疑是一个矛盾。

     对于无穷小量所带来的数学本身非逻辑非严谨性的问题,那些曾具体从事微积分研究的数学家们早就有过这样或那样的思考,在他们之间并展开过激烈的讨论和争论。从数学的角度看,如何较好地理解这一问题或许可以被看成一个纯技术性的问题;但是,从文化的角度看,我们又只有从更为广泛的角度去进行考察,特别是密切联系当时在欧

     洲人生活中占重要地位的基督教文化,才能更好地理解围绕无穷小运算所展开的激烈争论及其内涵。

     其实他的这个悖论的意思也是“无穷小是零吗” 在十八世纪引发直至十九世纪才被柯西解决。

      万物皆数是一哲学观点 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西方哲学有不同的解释中国文化也有不同的说明。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说 “万物皆数” 。数是构成现实世界的本原可以用“数”来解释一切。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说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天下万物都可以用“一”和“多”即 “数” 来解释。

     显然。

     用数来概括世界的本质 使认识和实践在 “原始反终”的理解路径上有了贯通的可能实践中对与物质形态不可分割的“数”的认识和把握也促生和促进了唯物史观认识论。因此用于认识世界、表达世界、改造世界的数把会计与哲学联系得更密切。

      这里我们有必要追溯毕达哥拉斯的哲学观点的来龙去脉。

     最早把数的概念提到突出地位的是 2500 多年前的毕达哥拉斯学派。他们很重视数学企图用数来解释一切。宣称数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研究数学的目的并不在于使用而是为了探索自然的奥秘。他们从五个苹果、五个手指等事物中抽象出了五这个数。这在今天看来很平常的事但在当时的哲学和实用数学界这算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在实用数学方面它使得算术成为可能。在哲学方面这个发现促使人们相信数是构成实物世界的基础。

     毕达哥拉斯对数论作了许多研究将自然数区分为奇数、偶数、素数、完全数、平方数、三角数和五角数等。在毕达哥拉斯派看来数为宇宙提供了一个概念模型数量和形状决定一切自然物体的形式数不但有量的多寡而且也具有几何形状。在这个意义上他们把数理解为自然物体的形式和形象是一切事物的总根源。因为有了数才有几何学上的点有了点才有线面和立体有了立体才有火、气、水、土这四种元素从而构成万物所以数在物之先。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和规律都是由数决定的都必须服从“数的和谐” 即服从数的关系。

      他任意地把非物质的、抽象的数夸大为宇宙的本原认为“万物皆数”  “数是万物的本质” 是“存在由之构成的原则” 而整个宇宙是数及其关系的和谐的体系。毕达哥拉斯将数神秘化说数是众神之母是普遍的始原是自然界中对立性和否定性的原则。

      万物皆数是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一切都可用“数”衡量的观点.这里的“数”不是指我们现在认识的数,而专指自然数.比如两条绳子,一个 0.8 米,一个 2.4 米,本质就是取 0.8 米为单位时的 1 和 3,所以毕达哥拉斯学派有个著名的命题认为只要合理地取足够小的单位,总可以衡量任意两个长度.推广之,自然数也可以衡量一切“量”的关系.但这个命题是错误的,事实上正方形边长和对角线的度量就找不到那样一个足够小的量使它们都可表示成某一单位的自然数倍(现在常等价说成根号 2 不能表示成两自然数相除的分数形式).今天我们称这类数叫做无理数。这个发现了无理数的倒霉教徒被扔到海里淹死了

     (老师没人性啊),但他打破了自然数可以衡量一切"量"的关系的理念.因此今天看来万物皆数是一哲学观点。

     ―――――――――――――――――――――――――――――――――――― 万物皆数数-质-量 毕达哥拉斯说 “万物皆数”  中国古代的易经讲究用数来推演预判现代科学的特征之一是定量精确。

     这里要注意的是数-质-量的关系。数就是数字1234......

     有些人认为使用数字是人天生的能力但最近有研究表明使用数字很可能是人后天获得的能力。在南美洲亚马逊某个部落那里的人们只有表示“123”的词语当他们拿着一堆石头数数的时候他们是这样数的12333......这个实验结果是几年前得到的最近有科学家做了个新的实验即从一堆石头里一个一个拿走石头数剩下石头的数字。

     如果我们具有使用数字的能力的话 我们将这样数 7 6 5 4 ...

     如果我们仅具有 123 的概念而无 456...的概念的话。我们将这样数333....

     但对这个部落里的人真实的实验结果是类似这样333222....

     翻译成我们的语言的话就是多多多少少....

     这意味着他们根本就没有数的概念而只有质性质的概念多、少都应看作是性质而非数量。

     这个比较好理解那么 1 呢1 比较复杂对于我们而言 1 既是个数它也可用来表示这个也可表示万物的来源。比如万法归一一生万物。也就是说 1 可能是数的概念也可能是质的概念。

     人在蒙昧状态把世界归为世界把万物归为万物是比较直接的。也就是说质的概念是在先的 数的概念最初也是被当作质的概念引入的。还是回到亚马逊原始部落里当他们由少往多数123...的时候使用 123 的方式已经和我们使用 123 的方式相同了区别是他们还没有表示大于 3 的词汇。但当他们由多往少数的时候123 就失去了数量的特性而成为表示性质的概念。

     这样我们就理解为什么在人类的早期东方和西方都不约而同地想到用数直接去解释万物的性质而这本应是近代科学的特征。今天看来古代这种用数去解释万物的做法是很牵强和生硬的虽然有道理但和近代科学强调定量研究是两回事。近代科学因定量研究追求对现象的精确描述但古代思想家们用数只能达到对世界的理解近似解释或附会的解释 。

     比如在古希腊哲学中

     1是理性和至善的象征。

     2表示对立和意见引申为恶和分裂。

     3互相争论的意见再加上第三者就构成了完...

    篇二:万物皆乐器学习心得

    名:

     萬物世間皆飄然,一蓑煙雨任平生─蘇東坡之詞作淺析

     作者:

     蔡佳君。國立新竹女中。高二 5 班

     指導老師:

     劉麗卿老師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萬物世間皆飄然,一蓑煙雨任平生─蘇東坡之詞作淺析

     壹●前言

     詞是一種與近體詩相對上格律較自由的文體,豐富的藝術價值在於其音律之美,而提到北宋文壇,最負盛名的非蘇東坡莫屬了,傳承豪放派,但以「豪放」二字來斷然定義蘇軾的詞作風格,不免顯得太過於專斷。在先前的教材或是各個課外讀物中都有接觸蘇軾這位文學家,便想利用這次撰寫小論文的機會再多接觸蘇軾留芳千古的名作,從其對後世的影響領略蘇東坡詞中風采。欲藉由此次的研究活動分析蘇軾詞作的方法細觀其作品中的特點,配合其生平事蹟,進而探討創作背景以期的影響,觀察蘇軾詞作的風格流變。

     貳●正文

     一、蘇軾生平

     蘇軾(西元1037-1101年)

     ,字子瞻,四川眉州眉山(今成都西南,樂山以北)人,生於宋仁宗景祐三年。宋朝著名詩人、豪放派詞家、書法家、畫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唐宋四大家之一,宋代四大家之首。

     1、少懷豪志,得功名受提拔

     幼年時期鑑於父親蘇洵的影響與母親程氏自小的教導,慎思明辨的立論基礎,雄心壯志的抱負,經世濟民的志向,皆在此時培養。嘉祐元年(西元1065年)

     ,二十一歲的蘇軾同父親蘇洵、弟蘇轍到汴京應試,次年三人同榜中第,受到歐陽修的提拔。

     2、耿言直辯,仕途艱辛

     蘇軾的仕途也跟許多在歷史上留名的文人一樣步步艱辛,蘇軾任職鳳翔通判後回到京師,此時正值王安石變法。宋神宗熙寧二年,許多反對派如司馬光、歐陽脩等一一去職,蘇軾也向宋神宗上書萬言書,指出新法的弊病,引起變法派的不滿,遭下放地方官,歷經湖州、黃州、常州,在地方上頗有治績。

     但個性耿介的蘇軾仍「時時緣詩人之義,託事已諷」(〈東坡墓誌銘〉),對於無法忍受的陋態頻頻上書,當時王安石已罷相,在朝御史何正臣、李定、舒亶與蘇軾有過隙,摘取他〈湖州到任謝表〉中的文句斷章取義,深文羅織成罪狀「作為文章,怨謗君父」 , 「譏訕時事」 , 「包藏禍心」 ,使其被下判入獄,此即為「烏臺詩案」 。當時仁宗太后病逝,臨終遺言推重蘇軾,囑託不可濫殺無辜,加上百官營救,蘇軾被關了五個月後,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

     1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萬物世間皆飄然,一蓑煙雨任平生─蘇東坡之詞作淺析

      2

     後年幼的哲宗繼位,司馬光復位,罷新法,舊黨重新執掌大權,把反對新法的臣民們陸續召回。因反對司馬光全盤否定新法,強調「不可盡廢」 ,被批評「又一王安石」 ,再次不見容於朝廷之間,自請外任到杭州、穎州、揚州、定州,奔波於地方與中央之間,期間任杭州太守,建長堤,整治西湖,深受人民愛戴。

     元祐八年,哲宗掌大權,親新黨,恢復新黨諸人用事,迫害舊臣。此期間蘇軾以「毀謗先帝」 的罪名被流放至瓊州、儋州(今海南島)。至徽宗登基,與大赦北還,病死於旅途中。

     二、蘇軾詞作與其人生際遇之發展

     蘇軾詞作與個人生平的發展,主要可以略分為初入官場、任職地方之遊歷至遭逢「烏臺詩案」至晚年心境的轉變。

     1、初入官場

     此時蘇軾正值壯年時期,延續少年的奇志與大展鴻圖的企圖,在詞作上並不是表現得很明顯,尚嗅不出一絲豪壯之氣,反而詞風較輕新秀麗,富有情韻,展現出積極能量的人生觀。如〈行香子‧過七里瀨〉 :

     ( 上闋主景,首句描繪出一葉扁舟輕盈地划動於水面上, 「一葉」與「雙槳」富有對偶之美, 「鴻驚」這突如其來的小插曲增添了動態的意象效果。主要寫景的上闋似乎隱含了一種由慢而快的節奏,從「一葉舟輕」到「湛波平」 ,感覺溪水似乎平靜無息,涓涓和緩地流動著,魚與鷺鷥戲水,加快了文字的節奏,到了「過沙溪急」一句最為急烈,隨後漸漸地把視角轉向了天上皎潔的月。

     ( 下闋主情,利用「虛老嚴陵」延伸出漢代賢士嚴光拒任高官而歸隱,不過是「君)

     )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萬物世間皆飄然,一蓑煙雨任平生─蘇東坡之詞作淺析

     臣一夢」 ,留下了「今古空名」 。末三句從寫「情」部分又再次回歸到了寫「景」 ,首尾呼應,寫出了三種不同感受的山景,遠方的山,綿長悠遠,雲霧纏繞的山模糊,而早晨的山,又顯得青翠可愛。從上闋的「月溪明」到下闋的「曉山青」 ,使人不知不覺的感受到了一日時間的變化。

     2、任職地方之遊歷

     後來蘇軾任簽書鳳翔府節度判官,蘇轍赴鄭州,兄弟二人第一次各分東西。宋神宗熙寧九年(西元1076年)

     ,蘇軾從中央下派為密州刺史。

     A、此時作品已開始有豪情壯志的情懷,豪放的英雄氣概,充滿著保國抗敵的凌雲志氣,如〈江城子‧密州出獵〉 :

      ( 上闋主要描寫詞人盛大出獵的情景,氣勢雄大豪邁,藉由左右「牽黃」 、 「擎蒼」至「錦帽貂裘」 ,描寫蘇軾這次出遊的「狂」態,偕同出遊的坐騎之多竟能「捲」風沙草原,氣勢鈞宏,跋山倒樹之勢可見詞人的志氣如萬馬奔騰一般,末三聚更是寫的短促有力,詞人信心之備,可以媲美三國時期家喻戶曉的英雄孫權。

      ( 下闋描寫詞人豪放不羈的醉態,更加顯露出其雄志,即使早生華髮,鬢邊早已被白如霜的白髮佔據,一句「又何仿?」刺破了這種自然的規律,不向歲月屈服,隱含了蘇軾「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滿腔熱血。

     B、任職密州期間,蘇軾與弟弟蘇轍從上次分別已七年未見,流傳下來的著名作品如〈水調歌頭‧丙辰中秋歡樂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以表達對弟弟的懷念:

      3 )

     )

     ()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萬物世間皆飄然,一蓑煙雨任平生─蘇東坡之詞作淺析

      4

     上闋起句引用李白「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把酒問月〉)作為開頭,用一個問句點明了寫作的時間,將中秋的明月作為詞作背景,讓讀者的思緒隨著月光蔓延,舉起一杯酒,微醺地向青天呢喃,引領讀者感受到 「對影成三人」的趣味。將思緒延伸到「天上宮闋」 ,把詩中意境拓展至天地、月、人,自然形成一遼闊世界。不想在世俗人間,蘇軾便用文字飄至蒼穹, 「我欲乘風歸去」顯示想要跳離政治的渾水, 「恐」字又稍微帶了點遲疑,怕的是「高處不勝寒」 ,暗示蘇軾堅持自己的政治理念,像獨立高處一般,卻得不到支持的灰心沮喪。轉換個心情,乘著酒意起舞,使眼前的景物變得不再尋常。

      ()

      隨著時間的消長,月亮「轉朱閣」 、 「低綺戶」 ,月光自然地入射到「無眠之人」身上, 「無眠」所指的是蘇軾自己,因想念弟弟子由,在月光飄緲的夜晚卻更加思念許久未見的親人,反而輾轉難眠,帶出了詞牌「懷子由」的主旨。接著反思頭上的圓月,不免對月懷愁,人離別時月亮卻良整無缺,與蘇軾的離愁造成鮮明的對比,反思之後,豁達地道出「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 從明月思索人生的道理,從自己思索到世間的人們,祈禱天下離散的人們能團圓。()()

      C、而後蘇軾任徐州刺史,逢乾旱,後治水有方。看到萬物欣欣向榮貌,不禁起筆寫下五首〈浣溪紗〉 ,其用字淺白純樸,充滿閒情雅致的樸素,更樹立了另一種風格,如〈浣溪紗〉第五首:

      ( 上闋善用疊字,如「簌簌」生動的描摹了衣服輕柔摩擦的聲音,村子裡南北響盡了繰絲車的轉動聲,農人在柳蔭下賣黃瓜,這三句聽覺與視覺摹寫交融結合,形成農村寧靜祥和的一幅畫。下闋寫詞人自己,酒喝多了想睡,只需敲門借問,這樣的幾個動作更顯現出詞人的「閑情」 ,白描出農村生活的和樂情致。

     )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萬物世間皆飄然,一蓑煙雨任平生─蘇東坡之詞作淺析

      5

     3、歷經生死劫難─「烏臺詩案」及其後的人生態度

     神宗元豐四年,年屆四十六歲的蘇軾被捕入獄,經過五個月的獄中生活,終於還返一身清清白白,此時期的蘇軾喜遊賞山水風光,離開紛擾世塵,接近自然。

     A、此時期的寫作風格多轉向曠達自為,率性瀟灑。如〈定風波〉 :

     ()

      首句點出當時的景況,雨勢穿林打葉而來,相較於同行的狼狽樣,蘇軾卻只想要享受這超然的氛圍,手拄竹杖,腳著芒鞋,深刻地與自然融合,樂此不疲。

     「誰怕?」一句頂天立地、雄渾壯闊, 「一蓑」便能抵擋所有的辱禍,達觀豪情油然而生。

     「雨」在這首詞中扮演重要角色,由自然環境中「穿林打葉」的雨與現實中的仕途際遇做呼應,衣沾雨水不足惜,只求心遠曠達,實虛交織中,更可看出蘇軾自我觀感及看待未來的方式。

     ()

      下闋「春風」點出作詞的時節在春天,剛好是消溶的萬物開始欣欣向榮的時機,帶著幾分寒意的春風吹去些酒意,使他清醒自己處於何時何地, 「夕陽斜照」為歸途鋪陳。

     「蕭瑟處」暗示那一片風雨迷濛,又隱含「烏臺詩案」與官場中的苦難,利用「回首」 、 「歸去」 ,呈現一連串的動態表現,最後詞人轉向歸程,心中無風無雨,一切了然於心!() 歷經「烏臺詩案」之後的蘇軾,對於人生的遇境有著別於他人的一番見解,生死、功名利祿,已經不是此時此刻的他所追求的了。

     B、在這期間,蘇軾的詞作多著重遊山水,觀雲霧而得其中微妙的韻味,而遊歷史古蹟亦佔了其作品數量中一定的篇幅。其中又如〈念奴嬌‧赤壁懷古〉 :

      ()

      上闋詞建構了一個雄壯陽剛的背景,滾滾的江水淘盡古今俊傑。

     「人道是」三字加深了傳說的神祕性,接下來的八字 「亂石崩雲,驚濤裂岸」 有如一氣呵成一般,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萬物世間皆飄然,一蓑煙雨任平生─蘇東坡之詞作淺析

     緊緊扣著「浪淘盡」的浩瀚氣勢, 「崩」 、 「裂」二字用的是極強烈!使人不得不感受到迎面而來的奔騰氣勢,震懾魄動後人的心,不得不隨著東去的浪搖擺。如此的一幅景象如畫,詞人不禁寫下文字感嘆那個呼風喚雨的時代。

      6

     ()

      下闋利用 「遙想」 開頭,看著眼前巍峨的江山順想到三國時吳國的英雄人物周瑜,在美人相依下,氣宇軒昂的樣子浮現。接著登場的是「羽扇綸巾」諸葛亮, 「談笑間、強虜灰飛湮滅」 ,用這個瞬間、極短時的小動作來塑造諸葛亮的武才戰略,運籌帷幄的智謀軍事家形象油然而生。就在此時神遊故國的夢倏地清醒,詞人才領略是自己自作多情了,導致歲月太早留戀於他。最後,詞人把這個美麗的懷古之情歸結一句─「人生如夢」 ,還是向永恆的江月敬一杯酒吧!

     C、蘇軾的觀景所感不只有澎湃的懷古之作,還有不同韻味的記遊之詞,此時的蘇軾並未因仕途坎坷而斷絕再報效朝廷的念頭 , 反而因看景而更刺激自己 , 如 〈浣溪沙〉 :

      ( 上闋主要寫景,詞作時機正值風光明媚的春夏之交,著重視覺與聽覺摹寫。寺旁的蘭溪浸潤著小芽,接著視覺延伸至溪旁的山間小路,一淨如洗呈現出空靈的境界,黃昏時下起了雨,藉由「子規」杜鵑的啼叫更加深了歸途的意象,描繪出一幅深刻動人的山水景物畫。

      ( 下闋主要寫情,這次的遊賞,啟發詞人的是「溪水西流」 ,平常流水大多向東流,但是這溪水卻不同凡響地向西流,在驚奇之下,蘇軾領悟到了大自然給他的訊息,歲月之流逝,不是人能掌控的,但是人生中仍隱藏諸多契機,仍然在人的生命中閃爍著,只待生命的主人來掌控。末句嶄露出了不屈於時年流逝的風采。整篇作品由景入情,情景交融,曼妙的筆法不同於豪放詞家雷霆萬鈞的氣勢,卻也更加引人入勝。

     參●結論

     )

     )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萬物世間皆飄然,一蓑煙雨任平生─蘇東坡之詞作淺析

     蘇軾實為宋代文壇大家,其中最引人稱頌的是蘇東坡的「豪放詞風」 ,但由上述所知,用「豪放」二字來概括蘇軾的詞作風格其實是不完整的。蘇軾的詞風有清麗如水,如〈行香子‧過七里瀨〉 ,旋律柔美,甚至蘊含一點抑揚頓挫的節奏;也可以恬淡清曠,如〈浣溪紗〉 ,呈現閒適自得的意境,使人不得不徜徉、陶醉在其中;抑或霸氣凌雲,如〈江城子‧密州出獵〉 ,可以感受到詞人勢在必得的氣勢;抑或親情流露,如〈水調歌頭‧丙辰中秋歡樂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兄弟感情甚篤,情感真摯,為後世傳唱不已,風格多樣、創新,統領各個領域。

      蘇軾的人生態度反應在其詞作的創作風格上,初入京師的蘇軾有如初生之犢,不畏艱難,此時期的詞風跟隨婉約派的潮流,顯得行雲流水。後來歷練更深後,文字充滿豐沛的情感,可以吟嘯徐行,道出人生如流水尚能西的情懷。蘇軾的一生經歷豐富,歷經險死還生的烏臺詩案後,其風格為一重要的轉捩點,由壯志轉變為灑脫,由政治路途中的志氣轉向面對困難的志氣,這樣的人生歷練常見,造就蘇軾這樣一位渾然天成的文學家。

     肆●引註資料 (註一)顏崑陽。蘇辛詞。(台北市:臺灣書店,民 87)。頁 37。

     (註二)胡雲翼選注。唐宋詞一百首。(台北縣:建宏,民 85)。頁 79-81。

     (註三)胡雲翼選注。唐宋詞一百首。(台北縣:建宏,民 85)。頁 86-87。

     (註四)顏崑陽。蘇辛詞。(台北市:臺灣書店,民 87)。頁 65。

     (註五)歐少游。蘇東坡的故事。(台北市:可筑書房,民 79)。頁 101。

     (註六)顏崑陽。蘇辛詞。(台北市:臺灣書店,民 87)。頁 37。

     (註七)胡雲翼選注。唐宋詞一百首。(台北縣:建宏,民 85)。頁 91-92。

     (註...

    篇三:万物皆乐器学习心得

    物不弃,润万物无求

      滋万物不弃,润万物无求 ---齐齐哈尔市水师小学学习心得

      金南小学

     闫德利

      ---齐齐哈尔市水师小学学习心得

      金南小学

     闫德利

     滋万物不弃,润万物无求 ---齐齐哈尔市水师小学学习心得

     2016 年 9 月 20 日上午,应学校委派,我参加了齐市农村小学教育改革校长研修班的学习活动;学习地点在昂昂溪区水师营镇中心小学。通过一天半的学习,深感不虚此行!耳闻目睹的一切都是全新的感觉,亲身感受到教学改革给水师小学带来的新变化。作为我本人可谓是既忐忑又不安,既震撼又感动。

     忐忑的是:不是校长的我,与校长们交流时会不会丢克东教育人的面子;不安的是:我们的教师职业倦怠,学生数骤减,学生素质明显落后于水小,一种职业危机感涌上心头;震撼于一所乡间小学焕发出的勃勃生机!震撼于学生们课堂上展示自我时极强的表达能力和自信;震撼于教师们实现自我价值后的满足感;震撼于“零差生”绝不是虚言;感动的是水小教师们的“拼搏到让自己感动,努力到无能为力”的敬业精神。

     因为水师人有激情、有梦想,有作为、有担当,是我们实实在在学习的榜样!因为我们和水师人有着共同的梦,为家乡教育做出自己的贡献,今生不留遗憾! 那么我们到底要学习水师小学什么呢? 一、学习陈丕清局长不恋仕途、热爱教育的大爱情怀。

     陈丕清局长,大学毕业后,由齐市实验中学优秀教师转行从政,任昂昂溪区水师营镇党委书记,政绩出色。他不但不求生升职,反而主动到昂昂溪区担任教育局副局长,一身扎在水师中心小学亲自抓教学改革,躬身实践。一抓就是三年。他提出“零差生”的目标,

     引发学校的多项改革举措,把水师小学引上了教育改革之路。

     陈局长的演讲---《思想上不做落伍者,行动上不做盲目者》主题是:“把我们的行动拿出来研究,把研究的成果付之于行动”,让我感受到了一位不恋仕途,投身教改人士的大爱;作为领导,他有责任心和担当,有着对教改的执着与拼搏精神。他演讲中提到的“教师如何从职业走向专业、提高教学水平如何扬长避短”高屋建瓴;他用坐标系象限呈现了“学校紧急而最重要的任务是转化学困生”;他的教育思想指引着当前水师小学教育改革的方向。他的人生因梦想而美丽,他的人生因执着而精彩。

     二、学习水师小学教改团队转变教育观念,克服职业倦怠,时不我待。

     、学习水师小学教改团队转变教育观念,克服职业倦怠,时不我待。

     转变教育观念,必须明确学校的生命是学生,而不是老师,学校是“工厂”,课堂是 “ 车间”,学生是“产品”,也是产生学困生的地方,所以一切工作重心应为学生服务。

     在当今农村学校学生流失、外流严重的情况下, “如何留住学生,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农村教育者值得思考的问题。学生不存在,教师何为?在当今农村改革深入的同时,我们农村的孩子也面临生存危机,作为教育者你的使命感在哪里?这正是水师小学教改团队领导敢担当,与教师团队之所以狂热的进行教育改革的原因。执着的坚持与拼搏,正像陈丕清局长所说的“两句三年成,一吟双泪流,滋万物不弃,润万物无求”。

     因为年轻,在参观学习、吃饭和休息时我同陈局长和校长王亚文一起交流了很多,特别是提到转化 28 个差生时,他们用了一年半

     时间。每天休息时间、甚至大礼拜、节假日、寒暑假都在想办法辅导差生,说着说着他们会把自己说到感动。说到打工的家长们在年三十收到了孩子很有文采的新年贺词,因为孩子的进步给校长打电话表示感谢的同时,决定放弃领孩子一同打工,同意在家陪孩子学习的事时,而泪流不止。---他们真的成功了!

     所以学习水小团队,转变教育观念,克服职业倦怠,不断提高业务能力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加强对留守儿童和学困生的关注与辅导,做好良心事业,时不我待。

     三、学习水师小学教改团队改变当前教学模式,让每个孩子每天都有进步,不留遗憾。

     三、学习水师小学教改团队改变当前教学模式,让每个孩子每天都有进步,不留遗憾。

     因为“学困生”课堂听不会,课下不会学,回家无人能辅导,所以不会写作业直至沦为差生。

     水师小学“零学困”的学校定位,既大胆又有魄力。课堂定位“让每一个孩子听懂每一堂课”即“一课一得”。他们先从改变教学模式入手,确立“先读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用模式、重巡视、叮差生、去废话”。课堂教学分为六个步骤:“目标展望,自主探索,合作达标,展示提高,高效训练,感悟反思”。要求教师少讲多练,每个教室后面都有时钟和红色禁言牌儿,老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甚至是合作者、监听者、旁观者,偶尔指点。学生每人一块黑板,学习反馈一目了然。黑板前有一排展示学生用的小圆凳,注重学生展示人数和上板次数,每个学生都有很强的表达能力;学生每组都有小老师(医生),训练时给本组同学布置任务、纠错。这种学生辅导学生的方式,利于学困生的转化,做到了教学

     无死角。由此可见,水师小学真正把学生摆在了“中心位置”。

     学困生申报和检测与保障三定位,班级申报,学校定期与随堂随机检测到位,控制学困不再增加,每天每一课不让每一个学生掉队。

     方式方法到位,每位教师负责一生,师生结对,教学相长,辅导到位。亲眼所见教师早自习时在班级辅导,中午无偿辅导学生,甚至教师吃饭时,还有学生来找老师辅导。教师们的无私奉献精神可见一斑。所以这里的差生转化前无作业。历时三年的改革这里的教育没有遗憾。

     四、学习水师小学教改团队特色办学 1、教师在分科、蹲段教学中成长,教研、反思中提高。

     分科是班主任不再教数学语文,即一人只担任数学或语文中的一科,蹲段即在哪个年段就一直在哪个年段长期教学。利于教师发挥专长,避免了偏科教师耽误学生六年时光,同时蹲段教师对本年段的教学会成为专家,利于学生学习,切实提高了教学质量。

     成立语文、数学两个课题组,(英语老师外聘 2 名),每个课题组每天有一人上模式公开课,其他成员全部参加听课,下午 4 点至5 点,定时找开反思会,用模式、重巡视、叮差生、去废话,天天反思,人人反思,教师观念转变了,水平提高了,听不懂课的学生没有了,课堂定位得到保证。可谓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2、双语教学,学生受益。

     一至五年全部开设英语课,非英语课,在每节课上至少要把“一课一得”的中心词用英语体现,即双语教学。努力营造英语语言学

     习氛围。

     3、诵读为根,识字为本的教学理念。

     诵读促进识字,识字成就读书,读书创造文明。

     国学经典中有教育之根,有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学生先背下来,再写下来,字就慢慢认识了。也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底蕴。

     水师小学每学期计划统一背诵一部经典,前两周为经典诵读周,每天每个学生完成学校一项背诵内容,以后每周统一布置一篇经典背诵内容,每月进行一次生字过关考试。

     同时开展“每周一本书”的小博士读书活动,分年段每周读一本课外书,能读、讲、展示。

     4、学有专攻,术有所长,音体美实行三+X 教学。

     从三年级开始,音体美开展选课走班选特色课程,三四五年级学生可同班上课,如体育的乒乓球班、篮球班、排球班、长短跑班,音乐的合唱团、民乐队、鼓乐队,美术的国画班、书法班。

     5、游戏中学的课堂形式,培养学生数学口算和计算能力与发散思维能力。

     扑克钓鱼(10 以内数的组成),220 展示(一副扑克牌中 A 到 10的和是 220,抽出一张学生猜是几),五年级的 24 点(四个相同数,加运算符号满足结果是几的开放题)。

     6、科四考试。

     期中期末考试分四科,科目一、二的考试是面试,科目三、四的考试是笔试。

     总之,水师团队的教育改革真、实、精、细,大道至简,正如陈丕清局长所说的“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不简单,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不平凡,这样才能做好一辈子的事情” 。知识改变命运,改革创造辉煌。相信金南小学教师也会有水师教师团队一样的精神,我们金南小学的教育事业,明天会更辉煌!

    篇四:万物皆乐器学习心得

    经》中的“铃” 、“鸾” 、“和”皆非乐器考李婷婷163《诗经》中的“ 铃”、“ 鸾” 、“ 和”皆非乐器考

     164《中国文化研究》2006年春之卷

     165《诗经》中的“ 铃”、“ 鸾” 、“ 和”皆非乐器考

    篇五:万物皆乐器学习心得

    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诗经》 “周南” “召南” 名义、 地域及时代考姓名:

     李勇五申请学位级别:

     硕士专业:

     中国古代文学指导教师:

     刘毓庆20040601

     摘要“周南” 、 “召南” 是《诗经》 国风部分的首章, 地位重要, 其名义为何、源于何地、 产生于何时是历来引起关注的问题。本文拟对“周南” 、 “召南” 的名义、 地域和时代问题研究进行纵向历史考察, 对大量研究资料做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的工作从而准确把握了“二南” 研究动态, 并对其作了更为深入的探讨。文章分三个部分分别对这三个问题进行单独讨论。第一部分对“二南” 名义研究的考察, 分析了从战国到近现代阐释“二南”名义的八种学说, 和这些学说的演变、 传承。第二部分对“二南” 地域研究的考察, 提出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四个主要学说, 并对这四个学说进行了分析、 辨正。第三部分对“二南” 时代研究的考察, 提供了关于产生年代的四种主要学说, 也对它们进行了解释和分析。关键词:

     诗经, 二南, 名义, 地域, 时代

     A b str a c tttZ h o u N a n , , a n d ‘‘S h a o N a n "’ a re th e f irstp a rtso fG u o F e n gin th e B o o k o fS o n g s。

     T h em e a n in go fth e se tw on a m e s, th e p la cesw h e r e th etw o c a m e f r o ma n dw h e nth eyw e r eb o ma r ep r o b le m sw h ic hp eo p leh a v eb e in gf o cu sedO n .T h eth esis a im s a t h isto rica lstu d y in gth e r e se a r cho fth e se th reeq u e stio n s. B yex tr a ctin g p ithf r o mr a wm a teria ls, f in d in gth e tru th f r o mth ef a lseh o o d , th eth esisd iscu sses‘鼍fN a n '’ d eep lyb a se dO il th ep r e se n tr esea r chsta tio n .T h eth esis co n sistso fth r eepa rts, a ndth e th r e ep a r ts r esp ectiv elyd iscu ss e a c hq u estio n .T h efirstp a rt in v estig a testh eh isto ryo fth e resea rchO nth e n a m e ‘sm e a n in go f‘‘E rN a n ” T h isp a rt a n a ly z esaf e wo p in io n sa b o u tth em e a n in go fit, th ec h a n g e sa n dsu cce ssio n so f th eseo p in io n sf r o mth eW a rS ta tes P ef io dto 氇em o d e m tim es.T h e se c o n dp a rt in sp ectsth ep h y sio lo g ica lresea rch o f “E r N a n ” a n dp u tsf o r w a r df o u ro p in io n sh a v in g g r ea tef f ects, th ena n a ly z e sa n dd istin g u ish esth e f o u ro p in io n s.T h e la stp a rtta k e tex tu a l criticism s O n th e r esea r ch o f tim es o f “E rN an” ,o f f ers f o u rsa y sa b o u tth ebirthtim e so f it a n de x p la in sth ef o u rsa ys.K e yw o r d s:

     th eB o o ko fS o n g s, Z h o uN a n , S h a oN a n ,N a m e , A r e a , T im e

     《诗经》 “周南” “召南” 名义、 地域及时代考《论语》 记载:

     子谓伯鱼日:

     “汝为周南、 召南乎?人而不为周南、 召南, 其犹正墙丽立也舆?” 。

     o “正墙而立” 朱熹云:

     “言即其至近之地, 而一物无所见, 一步不可行。

     ”o 用通行的话说就是“一叶障目, 不见泰山” , 可见《诗》 之于周代社会、 “二南” 之于《诗》何其重要!

     正是因于此, 长久以来研究“二南” 的资料积累深厚、 浩若烟海, 又头绪纷扰、 难以梳理。

     探研者之新得, 往往为前人已有, 待其发觉, 每蒙袭盗之羞; 不察渊源者, 又往往随手携来. 未明真伪、 误读人意, 这都是研究资料疏于整理、 辨正之弊。诗经学界专门针对地域、 时代、 名物、 训诂的研究被尊为“实学” , “实学” 的意思,是一方面研究的任何观点和推论都要求证据充分, 一方面也是指认这些工作乃是基础,是更高级研究的前提, 于是, “二南” 的名义、 地域、 时代研究在“二南” 研究上, 亦居基础地位。

     “二南” 的这三个问题, 自春秋战国时即有说诗者的零星叙述, 随着诗经学日渐成为显学, 对其发挥者日盛, 所解各异。

     踵武与变革交替又时有新论萌发, 随着后世新思想和新方法的加入. 此项研究就愈为扑朔迷离、 令人生畏了。

     本文就是要对纷繁的研究材料进行清理. 对众多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 立足今天、 审视历史, 追求新的突破。一、 “二南” 名义研究的历史考察荚丁《诗经》 中“周南…召南” 的命名问题, 一直为《诲经》 研究者所关注。

     何以不日“周风” 、 “召风” 而谓之“周南…‘召南” ?既名之日“南” , 何以又列入《国风》之中?并列于《国风》 之首?“南” 为何物?取义何在?同为一“南” , 何以又有周、 召之别?这些问题历来皆纠缠不清, 本文拟从历史的角度在对各家异说的梳理中, 对这一问题做出新的认识。1、 战国汉唐学者关于“南” 的解释从战国到唐代。

     是《诗经》 经典地位确立与研究走向高潮并稳定发展的时期。

     从目前所获得的资料看, 先秦时代传《诗》 者非~家, 解经者自然也非一人。

     《伦语》 、 《墨子》 、《孟子》 、 《萄子》 以及近年所发现的竹书《孔子诗论》 , 其所B I诗相互之间既存有差异,说明其传本非一种。

     到汉代传《诗》 者主要有齐、 韩、 鲁、 毛四家, 四家之外定还有,从今天出士的秦汉简帛如阜阳汉简之类, 即可以证明, 只是史书失载罢了。

     至汉末郑玄。

     清・刘宝楠正义:

     《论语・阳货篇', 中华书局. 19 9 0年, 第69 0页。。

     宋・朱熹撰:

     《四书章句集注》 卷九, 中华书局, t9 8 3年, 第17 8 页。

     为《毛诗》 作笺后, 今文三家诗说开始衰落, 毛诗独行, 而关于毛、 郑优劣之争起, 至唐《毛诗正义》 出, 始得统一。

     在这千余年间. 在这众多的传《诗》 者对《诗》 义解释中, 关于“二南” 名义的解释, 留存于今的只五种。一、 “南音说”此说见于《吕氏春秋・音初篇》 , 其日:禹行功, 见涂山之女, 禹未之遇而巡行南土。

     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妄待禹于涂山之阳。

     女乃作歌, 歌日:

     候人猗兮!实始作为南音, 周公及召公取风焉, 为周南、 召南。

     。这是纯粹从音乐角度考虑的一种观点, 把“南” 作为南音, 从具体的地域中剥离出来, 然后与周公、 召公联系起来, 以为是周、 召二公采取了南方的乐调, 谱写了周人的新曲, 故名之日“周南” 、 “召南” , 说自了就是周公所采用的南方乐调、 召公所采用的南方乐调。

     这一观点免除了“二南” 中地名的制约, 故而有较强地诠释力。

     但此一说不知传自何人何派, 在汉代又不见其传人. 故而在历史上影响不大, 后世鲜有道及者。二、 “南化说”这一观点是由毛诗学派首倡的。

     《毛诗序》 说:《关堆挑《麟止》 之化, 王者之风, 故系之周公。

     南, 言自北而南也。

     《鹊巢》 、 Ⅸ驺虞》 之德, 诸侯之风也, 先王之所以教, 故系之召公。

     周南、 召南, 正始之道、 王化之基…《毛诗序》 的年代难以确定, 根据学者们的研究, 基本上可认定它是战国到秦汉闻形成的一种学说。

     这一观点重在强调“王化” , 有显明的“政教” 色彩, 是自iL 孟以来儒家教化思想在经典文本的诠释中的具体体现. 是对《诗经》 作为经典其所应该承载的文化意义与伦理道德意义的一种强调方式。

     但这一观点时代色彩、 道德意味都过于浓郁,更多地突显的是编《诗》 者或传《诗》 者旨意, 而不是“二南” 的原始意义。三、 “地域说”《韩诗》 日:

     “二南在南阳南郡之间~。

     认为周南召南是一块确定的区域。

     因《韩诗》的亡佚, 我们很难得到韩诗关于这一观点的详细申说。

     只能从其它典籍中得其大略。

     《史记・太史公自序》 日:

     “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 而太史公留滞周南。

     ” 《史记・集解》引张宴说:

     “古之周南, 今之洛阳~。

     扬雄《方言》 有“众信日谅, 周南召南之语也” 、 “陈楚周南日窕” 之语, 知其也是以躅南、 召南为地名的。

     这可能都是在采用韩诗一派的观点。但今文学派的其它两家, 有可能也是主张“南” 为地域说的。

     郑玄有“南为岐山之阳地名” 说, 《史记・燕世家索引》 亦云:

     “诗有周、 召二南, 言皆在歧山之阳, 故日南也。

     ” o既非毛说, 也不同于韩诗, 所从或即齐鲁家说。

     这一观点最大的麻烦是“二南” 所指地a j陈奇猷校释:

     《吕氏春秋校释・音初篇》 , 学林出版社, 19 8 4 年, 第334 页。。

     北魏・郦道元撰、 陈桥驿点校:

     《水经注》 卷三十四,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 9 0 年, 第653页。。

     汉司马迁撰、 宋裴骝集解、 唐司马贞索引、 唐张守节正义:

     《史记》 卷一百三十, 中华书局, 19 59 年第329 5页。8 《史记》 卷三十碍, 第154 9 页。

     域问题, 因此也引起了后世很多的歧说。四、 “国名说”郦道元《水经注》 卷三十四日:《周- f; 》 曰:“南, 国名也。

     南氏有二臣, 力钧势敌, 竞进争权, 君弗能制。南氏用分为二南国也。

     …郦氏引《周书》 说, 不见于经传, 故后人多不从, 如黄式三《儆居经说》 卷一、 陈立《句溪杂著》 卷五, 皆曾驳此说之谬。五、 “南国兼南化说”这一说主要是汉末郑玄提出的。

     郑玄是研习三家诗说的, 后来改从《毛诗》 , 并为《毛诗》 作笺, 觉毛意未当者, 则以三家说补苴之。

     其在《诗谱》 中日:

     “周召者, 《禹贡》雍州岐山之阳地名。

     ” 但随后又日:

     “得圣人之化者谓之周南, 得贤人之化者谓之召南,言二公之德教自岐而行于南国也。

     ” ~方面承认“二南” 为地名, 一方面又同意《毛序》的“南化” 说, 这显然是在调停今古文两家之说而折其中。

     但这一观点随着三家诗的消亡与《毛诗传笺》 的传播, 影响日大。

     孔颖达作《毛诗正义》 , 即遵循疏不破注的原则,为郑氏开脱说:

     “既分二公, 以优劣为次, 先圣后贤, 故先周后召也。

     不直称周召而连言南者, 欲见行化之地。

     ” 。

     这里是主张“南” 是“行化之地” ; 在《关雎序正义》 中又说周南召南“不赢J,j周召而连言南, 言此文王之化, 自北土而行于南方故也。

     ” 3“南” 究竟是“向南行化” 还是“行化之地” 呢?孔颖达为此也陷入了两难之地。2、 宋代学者对“二南” 问题的重新审察经学发展经过魏晋至詹的中衰, ≥4 宋代叉出了一次新的高潮。

     理学的兴起实际上是对传统学术的一次重新认定和重新思考, 因而怀疑精神弥散于学术领域, 使经学研究出现了一次大的飞跃, 形成了与“汉学” 相对峙的“宋学” 学术传统。

     这个时代在《诗经》研究领域一个最大的变化, 是在尊崇《诗序》 的传统之外, 又增多了“废序” 的一派,即否定《诗序》 的神圣性, 从《诗经》 文本出发, 对三百篇作重新思考。

     于是关于“二南” 的诠释, 也面临着一次重新认定问题。此时最值得注意的有两说, 即“曲调说” 与“南面说” 。一、 “曲调说”“曲调说” 主要是由程大昌提出的。

     程大昌在《诗论》 中认为古代有“二南” 之名而无“国风” 之名, 南、 雅、 颂并列, “盖南、 雅、 颂, 乐名也, 若今乐曲之在某宫者也。

     ”o 《水经注》 卷三十四, 第653页。。

     李学勤主编:

     《毛诗正义》 ,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 9 9 年, 第1z页。

     《毛诗正义》 卷一. 第20 页。

     。

     他的证据主要有两条:

     一、 《论语》 、 《左传》 每将“周南召南” 独立称用, 而且《毛传》“南夷之乐日南” 之说, 与“二南” 冠《诗经》 之首以及其在周礼中的地位不相称, 因而“南” 、 “雅” 、 “颂” 构成了《诗经》 。

     主“本无国风” 。

     二、 季札观周乐, 《诗・锺鼓》的“以雅以南, 以箭不僭” 和《札记・文王世子》 的“胥鼓南” , 。

     皆说明“南” 、 “雅” 、“颂” 皆为乐曲之名, 诗之用乐“未有出于‘南’ 、‘雅’ 之外者” 。

     程氏之说, 虽采用了一些的新材料, 否定了《毛诗》 的权威性成见, 但实际上只是《吕氏春秋》 “南音说”的翻版与发展。

     因为所谓“南音” , 其实质也是指乐调。

     《吕览》 只是没有程氏之说具体而已。二、 “南取纯阳说”此说是由王质提出的, 《诗总闻》 卷一日:

     “南, 乐歌名也。

     见《诗》 ‘以雅以南’ ,见《礼》 ‘胥鼓南’ 。

     郁氏以为西南夷之乐, 又以为南夷之乐。

     见《春秋传》 ‘舞象箭南钥’ .杜氏以为文王之乐。

     其说不伦, 大要乐歌名也。

     ” 。

     又说:

     “南, 大夏也” , “取纯阳” 。

     这是说南是乐歌之名, 之所以叫做南, 是因为南方主夏, 南为大夏, 取纯阳之意。三、 “南面说”“南亟说” 始于刘克, 他说:南之为言无他义也, …文王之化, 自闽门以迭天下。

     道化之行, 格于人心,及于动植, 圣人之圣德也. 丈王未尝致物, 而化及于圣人之所难能, 故以南言之,不瞄王化言. 而托之以南者, 臣事之节未改也. 。提出; “南” 本无深意, 如同《易》 :

     “圣人南面而听天下, 向明而治” 的“南” 讲“南面” 。

     显然刘克受“南化说” 之沾染甚深. 而他又不同意“南化说” 。

     故勉为其难, 以己意申之。从此三说可以看, 宋儒实际上并没有完全摆脱秦汉学者的影响, 他们只是对旧说的进一步思考与新的诠释, 这种诠释对于正统经学来说, 算是别派, 因而终不能取代旧说而处于中心地位。

     此时盛行的仍是自毛诗以来的“南化说” , 如宋代《诗》 学的最大代表朱熹, 仍从毛诗, 其云:

     “盖得其国之中者, 杂以南国之诗而谓之周南。

     言白天子之国而被于诸侯, 不但国中而己也, 其得之南国者则直谓之召南。

     ” 又谓诗序“南, 言化自北而南也” 日:

     “斯言得之矣” 。

     。

     调停“南国” 、 “南化” 二说。

     以中庸之态处理旧说, 无疑是较稳妥的一种方式。” 宋・程大吕撰:

     《考古编, 卷一之《诗论》 . ‘文渊阁四库全书》 , 台湾商务印书馆. 第852册。o 此几条分别出自:

     < 左传・襄二十九年》 “吴公子季札来聘…请观于周乐。

     使工为之歌周南、 召南, …见舞象筒、 南箐者, 日“美哉!犹有憾。

     ”( 杨伯螋洼:

     ‘春秋左传注, , 中华书局. 1981年, 第三册第1161—1165页。

     )《札记・文王世子》 :

     “凡学世子及学士必时, 春夏学干戈秋冬学羽莆, 皆于东序。小乐正学千, 大胥赞之。

     莆师学戈, 莆师丞赞之。

     胥鼓南。

     …” ( 李学勤主编:

     《礼记》 , 北京大学出版杜, 19 9 9 年. 第625- 626页。

     )。

     宋・王质擤:

     《诗总闻》 卷一, “闻南” 条, 载《文渑橱四库全书l, 台湾商务日J书馆, 第?2册第4 36页。o 清・刘克撰:

     《诗说》 总论, 载《委宛别藏》 .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 8 8 年, 第五册。o 宋・朱熹撰:

     < 诗集传》 卷一,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 8 5年。4

     3、 清代经学鼎盛时期的诸种新说元明两代学者, 在这一问题上基本是沿袭汉、 宋学者之说, 特别是朱子之说, 而无甚新见。

     至清学术繁荣, 诗经研究处于振* 和鼎盛时期, “经学上出现了汉、 宋两派之分。遵宋儒求义理者日“宋学” , 是汉儒事考据者日“汉学” 。

     亦有超然于汉、 宋封界之外的学者, 其创造精神似更为可观。

     这个时代人们对于经学的探求, 己不全在于对圣人之意的追寻, 更多的是一种求实精神的驱动, 思想的束缚似乎也相对少了几分。

     ...

    推荐访问:乐器 万物 学习心得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