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心得体会 > 正文

    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五篇

    时间:2022-12-29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1  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品德与社会》教学,是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其重要标志是引导学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五篇,供大家参考。

    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五篇

    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1

      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品德与社会》教学,是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其重要标志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巧妙运用各种形式的活动,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行判断、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一、角色换位,内化认识思想品德课的有些课文由于受编写时间的制约,无法与时代同步,往往与当前飞速发展的形式有较大的反差,有的历史题材,跟当代小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久远,因此,学生对课文中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认识、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导致不能自主学习,而通过“角色换位”的方式,可以使学生轻松理解课文内容,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例如,教学《诚实守信》一课时,如果学生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说老实话,做老实人吃亏”的说法理解得不够“清”,不够“透”,就会对道德认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教学时,我就用具体事例,以“角色换位”的方式,启发学生“自我体验”——当别人对自己诚实时,讲信用时,自己的心情怎样,做事又怎样;反之,当别人失信或欺骗自己时,自己的心情又怎样,对别人又会怎样看待。

      经过“角色换位”,使每个学生都有一种情感体验的对比,从而使学生明白了“做老实人,说老实话,虽然暂时吃点亏,最终却利国利民又利己”的道理。又如,在教学《爱护有益动物》一课时,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张*为什么把蜻蜓全放了?”对这个问题学生回答有一定难度,于是我通过“角色换位”的方式,引导学生这样思考:“蚊子送给张*什么礼物?”“假如你是张*,你会怎么做?”通过“角色换位”,是学生有一种情感体验,从而明白了“张*之所以把蜻蜓放了,是要它消灭蚊子”。这样,学生就轻松地理解了课文内容,深化了道德认识。

      二、辩论比赛,深化明理学生的道德认识不能只局限于课本,有时必须通过活动拓展认识,深化明理,而开展课堂辩论,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中央电视台曾经现场直播“国际大专辩论会”,吸引了无数观众。来自不同国家的选手旁征博引,唇枪舌剑,向广大观众展示了敏捷的思维,超凡的口才。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道德认知冲突或抓住学生认知冲突,让学生采用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辩论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灯不拨不明,理不争不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创设道德认知冲突,为学生营造有利于开展课堂辩论的环境。如:在教学《真正的友谊》一课时,我给学生准备了一道讨论题:小学生过生日,该不该请同学吃饭?再把全班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让他们展开自由辩论。

      由于这一问题与学生思想、生活实际联系非常密切,有的学生自身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于是双方各抒己见,展开辩论,唇枪舌剑,异常激烈。正:过生日,请同学吃饭,能使大家增加了解,增进友谊。反:请同学吃饭,互相交流,大家确实可以增加了解,增进友谊,但完全可以采取其他方式,如*时的交谈、活动、游戏等。正:大人们交朋友,经常互请吃饭,感情常常越来越深。反:大人们有工作,有工资。我们小学生花的钱全是靠他们辛苦挣来的,不能浪费。再说,小学生请吃饭,也给爸爸、妈妈带来了麻烦。正:可是爸爸、妈妈并没有反对,常常对同学很热情。反:那可能是照顾你的面子吧。再说,爸爸、妈妈不反对,也不一定正确呀!正:我们是独生子女,过生日互请吃饭,互赠礼品,友谊不是加深了吗?反:那不是成了“酒肉朋友”、“礼品朋友”了吗?这难道是真正的朋友吗?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抓住学生认知冲突,开展辩论活动,同样可以收到良好效果。如教学《言而有信》一课时,有一道题是这样的:某班主任王老师答应同学们星期五下午举行班级小小运动会,可那天下了学雪,地面很滑。王老师说“今天因为下学雪,运动会改期举行。”张同学噘起说:“王老师不讲信用,说今天开运动会,又不开了。”对这件事,谈谈你的看法。结果有些学生认为王老师对,有些认为王老师不对。面对两种不同意见,我趁机把他们分成正反两方,让他们展开自由辩论。总之,学生在辩论中全体参与,大胆发言,此起彼伏,结果反方用正确的观点驳倒了正方,大家形成了共识。最后,教师总结,肯定学生积极参与的精神,表扬他们勤于思考,善于辩论,这样,在辩论的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使思想品德教育落在实处。

      三、模拟实践,知行结合教学中,我有目的地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用学生亲身的实践去巩固道德认识,去规范自己的言行,促进知行统一。教学《礼貌待人暖人心》一课时,学生知道礼貌待人的意义后,我让学生回答这样几个问题:在与别人交谈时,应注意什么礼节。在饭桌上就餐时,应注意什么礼节?在*时,应注意什么礼节?学生发言回答巩固了礼貌待人的规范。这种规范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书面上,还必须以此来规范自身的实践。于是我又设计了一情景让学生进行模拟表演。如“把你的几位同学介绍给你的朋友,”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按礼貌待人的要求去做。学生不仅再显现了课本中的礼貌待人的情景,还调动了原由的积累,使学习的“礼貌用语”和“礼貌动作”更为丰富。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及良好品格的形成必须遵循特有的规律,即通过管束、训导和陶冶,使儿童逐步地从“无律”、“他律”过渡到“自律”的道德水*。其中,最有效的途径是让学生在实际中做,“行吾所知”;知行结合,反复练习,最后把道德规范示为自身的一种自觉的义务。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强调“做、学、教合一”。他说:“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思想品德课的模拟实践,就是“做中学”的一种体现,这种“做中学”的方式有一定的模式让表演者重复地做,也为其他同学提供了示范和榜样,促进儿童有“知”向“行”的转化。

      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自己活动,不是自发形成的,它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将富有情趣、广受欢迎的手段、方式等迁移到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既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提高了主体参与能力,从而增强了《品德与社会》课的实效性。

    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2

      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品德与社会》教学,是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其重要标志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巧妙运用各种形式的活动,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行判断、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一、角色换位,内化认识思想品德课的有些课文由于受编写时间的制约,无法与时代同步,往往与当前飞速发展的形式有较大的反差,有的历史题材,跟当代小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久远,因此,学生对课文中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认识、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导致不能自主学习,而通过“角色换位”的方式,可以使学生轻松理解课文内容,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例如,教学《诚实守信》一课时,如果学生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说老实话,做老实人吃亏”的说法理解得不够“清”,不够“透”,就会对道德认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教学时,我就用具体事例,以“角色换位”的方式,启发学生“自我体验”——当别人对自己诚实时,讲信用时,自己的心情怎样,做事又怎样;反之,当别人失信或欺骗自己时,自己的心情又怎样,对别人又会怎样看待。

      经过“角色换位”,使每个学生都有一种情感体验的对比,从而使学生明白了“做老实人,说老实话,虽然暂时吃点亏,最终却利国利民又利己”的道理。又如,在教学《爱护有益动物》一课时,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张*为什么把蜻蜓全放了?”对这个问题学生回答有一定难度,于是我通过“角色换位”的方式,引导学生这样思考:“蚊子送给张*什么礼物?”“假如你是张*,你会怎么做?”通过“角色换位”,是学生有一种情感体验,从而明白了“张*之所以把蜻蜓放了,是要它消灭蚊子”。这样,学生就轻松地理解了课文内容,深化了道德认识。

      二、辩论比赛,深化明理学生的道德认识不能只局限于课本,有时必须通过活动拓展认识,深化明理,而开展课堂辩论,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中央电视台曾经现场直播“国际大专辩论会”,吸引了无数观众。来自不同国家的选手旁征博引,唇枪舌剑,向广大观众展示了敏捷的思维,超凡的口才。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道德认知冲突或抓住学生认知冲突,让学生采用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辩论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灯不拨不明,理不争不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创设道德认知冲突,为学生营造有利于开展课堂辩论的环境。如:在教学《真正的友谊》一课时,我给学生准备了一道讨论题:小学生过生日,该不该请同学吃饭?再把全班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让他们展开自由辩论。

      由于这一问题与学生思想、生活实际联系非常密切,有的学生自身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于是双方各抒己见,展开辩论,唇枪舌剑,异常激烈。正:过生日,请同学吃饭,能使大家增加了解,增进友谊。反:请同学吃饭,互相交流,大家确实可以增加了解,增进友谊,但完全可以采取其他方式,如*时的交谈、活动、游戏等。正:大人们交朋友,经常互请吃饭,感情常常越来越深。反:大人们有工作,有工资。我们小学生花的钱全是靠他们辛苦挣来的,不能浪费。再说,小学生请吃饭,也给爸爸、妈妈带来了麻烦。正:可是爸爸、妈妈并没有反对,常常对同学很热情。反:那可能是照顾你的面子吧。再说,爸爸、妈妈不反对,也不一定正确呀!正:我们是独生子女,过生日互请吃饭,互赠礼品,友谊不是加深了吗?反:那不是成了“酒肉朋友”、“礼品朋友”了吗?这难道是真正的朋友吗?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抓住学生认知冲突,开展辩论活动,同样可以收到良好效果。如教学《言而有信》一课时,有一道题是这样的:某班主任王老师答应同学们星期五下午举行班级小小运动会,可那天下了学雪,地面很滑。王老师说“今天因为下学雪,运动会改期举行。”张同学噘起说:“王老师不讲信用,说今天开运动会,又不开了。”对这件事,谈谈你的看法。结果有些学生认为王老师对,有些认为王老师不对。面对两种不同意见,我趁机把他们分成正反两方,让他们展开自由辩论。总之,学生在辩论中全体参与,大胆发言,此起彼伏,结果反方用正确的观点驳倒了正方,大家形成了共识。最后,教师总结,肯定学生积极参与的精神,表扬他们勤于思考,善于辩论,这样,在辩论的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使思想品德教育落在实处。

      三、模拟实践,知行结合教学中,我有目的地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用学生亲身的实践去巩固道德认识,去规范自己的言行,促进知行统一。教学《礼貌待人暖人心》一课时,学生知道礼貌待人的意义后,我让学生回答这样几个问题:在与别人交谈时,应注意什么礼节。在饭桌上就餐时,应注意什么礼节?在*时,应注意什么礼节?学生发言回答巩固了礼貌待人的规范。这种规范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书面上,还必须以此来规范自身的实践。于是我又设计了一情景让学生进行模拟表演。如“把你的几位同学介绍给你的朋友,”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按礼貌待人的要求去做。学生不仅再显现了课本中的礼貌待人的情景,还调动了原由的积累,使学习的“礼貌用语”和“礼貌动作”更为丰富。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及良好品格的形成必须遵循特有的规律,即通过管束、训导和陶冶,使儿童逐步地从“无律”、“他律”过渡到“自律”的道德水*。其中,最有效的途径是让学生在实际中做,“行吾所知”;知行结合,反复练习,最后把道德规范示为自身的一种自觉的义务。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强调“做、学、教合一”。他说:“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思想品德课的模拟实践,就是“做中学”的一种体现,这种“做中学”的方式有一定的模式让表演者重复地做,也为其他同学提供了示范和榜样,促进儿童有“知”向“行”的转化。

      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自己活动,不是自发形成的,它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将富有情趣、广受欢迎的手段、方式等迁移到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既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提高了主体参与能力,从而增强了《品德与社会》课的实效性。

    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3

      10月29日至30日两天,我有幸参加了xx市20xx年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研讨会,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两天的学习中,我领略了五位名师的精彩纷呈的表现,她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风格展示了各自的风采。并聆听了专家的精彩点评与讲座,我这个“井底之蛙”可算是真正开了眼界。我深感机会难得、责任重大,因此活动中我听得认真,记得仔细。两天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使我这个对《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还知之不多的“门外汉”对这门学科有了全新的认识与了解。下面我就这两天的学习情况并结合我的理解谈谈感想。

      一、充分做好课前准备

      五位名师都做好了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课前深入了解、研究学生的情况,为教学设计做铺垫。二是深入研究教材,准确定位教学目的,把握教学重难点。三是搜集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需要走出课堂的教学活动还要事先与相关人员或部门单位联系。四是精心设计教学预案,尤其是教学方式方法的设计要科学合理,教学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您现在阅览的是工作总结网.gzzongjie.cn/谢谢您的支持和鼓励!!!

      二、用课程标准指导课堂教学

      在新理念的引领下,对教学目的进行准确定位,确立新的教育目的观:换位观,引导生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培养公*公正的品德;生态观,让学生知道人与人之间要合作,要有责任心;共赢观,要让学生知道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要关爱他人;对话观,引导学生要多与别人交流、沟通,学会尊重、理解别人;分享观,引导学生美好事物要与别人共同分享,与人为善;多元观,在分清是非标准的基础上,在某些领域允许有不同的选择,要宽容,心得体会《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

      三、转变教学观念

      生活化教学,教学内容体现动态化生活;确立新的`学习观,自主探究、自主构建和积极引导相结合。上述内容说白了就是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而且这些方式必须为学生所乐于接受且力所能及;精心策划并 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且这些活动内容要和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相连,如调查、辩论、走访等等。这次研讨会上张为花老师在上课时就采用旅游的形式,通过旅游团培养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知道怎样与别人沟通、交流。更为可贵的是她还创造性的让学生现场当播音员展开对话,这不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了吗?这也正体现了品德课多元化的教学理念您现在阅览的是工作总结网.gzzongjie.cn/谢谢您的支持和鼓励!!!

      四、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这次研讨会上五位教师都成功运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师精心地设计,合理地运用,以多媒体贯穿始终,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提高一个层次,加深体会,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感受很深刻。

      五、课堂教学不摆花架子,探究问题深刻。

      学习形式多样化,消除了教师满堂灌、满堂问的现象。五位教师还能通过网络资源,收集大量课外资料大大的充实了教学文本材料。让人感受到这是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于一体的五节“原生态”的课堂教学。

      六、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向课外延伸

      陶行知说的好:“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也是我们《品德与社会》课的最终教学目的。因此我们不光要让学生在《品德与社会》课上学习良好的习惯,还要让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到社会上去“求真”,到社会上做“真人”,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在课堂上。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

    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4

      xx年11月8日至12日,我们一行12人在莫旗教研室冯金荣老师的带领下去海拉尔参加呼伦贝尔《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教学培训学习。虽然学习时间很短暂,可在这几天里,认真聆听了市教研室贾主任的《思想品德漫谈》及市教研员梁光荣老师的《课标》解读,莫旗一小李艳华老师《关注课前准备、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精彩讲座。这次学习安排的非常充实,我们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老师都学到了很多知识,受到很深的启发。下面谈谈我的学习心得:

      一、 在《课标》学习方面:

      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

      1.要学新的《课程标准》,理解新课程的目标,准确把握课程功能、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把握新课程的精髓。例如:新的课程标准与以往使用的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比较,其体例、结构、表述与呈现方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进。新的思想品德课程设计以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为横坐标,以成长中的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为纵坐标,作为内容整合的逻辑。

      2.教师要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在新课程目标下,教师自身应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现代信息素质,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有开阔的视野,善于分析综合信息,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和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等。

      二、李艳华老师的《关注课前准备、实施有效课堂教学》中进一步明确了从“有效教学准备、有效教学实施、有效学习评价、有效教学资源(有效利用课件及课件制作)”四个方面展开了品德的教学团队工作,使我们莫旗的《关注课前准备、实施有效课堂教学》团队活动引起了全旗、市、区教研室及大部分老师的广泛关注,这也是本次学习中我们莫旗教育科研的一个亮点,更具指导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我在这方面主要是从以下几点有收获:

      一、打有准备的“仗”——充分做好有效教学准备

      品德学科是一门特殊的学科,教学准备工作似乎显得特别重要,它的教学活动只有建立在充分的教学准备的基础上才具有生命力。从学习课程标准、整体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确定各级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准备相关教具、掌握背景知识、精心设计教案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这些都有助于老师们转变观念,认识到充分做好教学准备对于提高课堂效率、充分展开教学活动的重要意义,同时也知道具体从哪些方面着手准备我们的教学,避免盲目、缺乏针对性。

      二、讲究“战术”和“战略”——实施有效课堂教学

      品德学科有自己突出的学科特点,如学生需要进行阅读、搜集、观察、实验、调查和访问等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需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教学空间不限于课堂、教学内容包罗万象,囊括了生活常识、历史、地理、国情、环境、法制等各方面的知识。正是这些突出的学科特性造就了开展品德教学活动时必须注重科学的“战术”和“战略”,才能体现课堂的有效性 。“教学实施”就是充分结合这些学科特性展开指导,使品德教师清楚地了解了如何科学有效地采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拓展教学空间,并进行课外延伸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三、积极巩固“战果”——以有效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品德学科的评价不像其他学生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或者简单地能以对错来辨别学生的掌握程度,它需要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评价的内容也决不能局限于知识点的掌握,而是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以及学习结果等各方面的表现,需要进行综合性的评价。而不同的学生,评价的方式也不尽相同,绝非一种尺度已然,必须从学生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以鼓励为主。评价的主体也显多元化,包括教师、学生自我、学生之间、家长、社会等,评价方法也呈现多样性,教师根据学生实际选用适合学生的评价方式。通过有准备的“作仗准备”和科学的“战略”措施后呈现的“战果”必须珍惜,因为所有的一切评价的出发点和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四、适时“储备”--------利用好有效的教学资源。

      品德学科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的课程资源是多样的、开放的,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因此,要根据教学需要,利用学生的经验、生活等资源;利用学校、家庭、社区中的各种资源;利用社会教育机构、自然环境资源等注重教学实效。同时,建议中也明确提出了对教师自身知识储备的要求,品德教师必须通过关注时事新闻,加强科学常识、历史地理、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学习,完善综合知识结构,才能适应本课程的教学要求,有的放矢地展开本学科的教学。

      这是我从“教学准备、教学实施、学习评价、教学资源”四个方面的收获,这使我们的品德教学更具指导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正如李艳华老师所说的:“没有效的教学理论是走不远的!没有有效的教学改革也是走不远的!”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的体现。作为老师就是他们的一个桥梁。我们要做好这个桥梁就应该不断打牢自己的基础知识,更多更好地尽自己所能地给孩子各种知识。所以教学空间不应局限于课堂,应尽可能创设向社会延伸。

      作为一名教师,任何一次外出听课都是学习的大好机会,从中可以取得真实课堂教学中的经验,尤其是作为一名农村教师,外出学习的机会相对甚少,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我不仅开阔了眼界,还了解到了许多前沿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我会把我学的用到以后的《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中这次学习真的是收获颇多、受益匪浅!

    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5

      【摘要】《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品社课应该生活化。也就是说儿童品德的形成应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对生活的认识、对生活的感悟。在教学中一定要立足生活,贴近生活,并让学生参与其中,使他们在学后还能将升华后的行为回归到生活中去。让学生从原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在课程中进行整合,使学生有一个学习、吸纳、提升的过程,丰富拓展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最终回归生活。

      【关键词】生活化经验行为 升华 提高 回归

      品德是一个人走向成功至关重要的因素。每个人的成长轨迹,都会与其品性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为在社会这个群体组织里,个人品德决定着大家对自己的认可程度,从而形成大家对自己的期待和认识,无形中就确立了你在群体中的价值和地位。品德的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职场上,也表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譬如对于朋友、对于家庭、对于社会,由好品德塑造形成的综合印象会让个人赢得广泛的尊重,成为事业及其它方面向上的阶梯。好的品德会有着极强的公众影响力。

      在现实生活中,好的品德处处体现出价值,会令家庭和睦、邻里互敬、朋友帮扶、同事友爱……可以说,优良品德,是一个人的修养,表现出了无穷魅力。表现在小事及细节方面,体现出谦让、关爱、诚实、勤劳等品质。既然品德对于一个人、一个社会是如此重要,那么如何让在校的孩子也能有好品德,走出门都能体现好素质呢?我觉得这与《品德与社会》课怎么上有着重要关系。

      《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品社课应该生活化。也就是说儿童品德的形成应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对生活的认识、对生活的感悟。只有来自于孩子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不是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不是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正如曾经有人说过的“告诉我,我会忘记;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与,我才会明白。”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立足生活,贴近生活,并让学生参与其中,使他们在学后还能将升华后的行为回归到生活中去。


    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5篇扩展阅读


    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5篇(扩展1)

    ——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体会5篇

    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体会1

      通过这次学习,使我对如何进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有了更进一步较深刻的认识。新的《品德与社会》课程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带来了新气象。引导儿童“学会生活”,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

      一、理解课程的目标,准确把握课程功能、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把握课程的精髓。思想品德课程设计以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为横坐标,以成长中的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为纵坐标,作为内容整合的逻辑。教师要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在课程目标下,教师自身应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现代信息素质,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有开阔的视野,善于分析综合信息,教师一定要通过学习后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

      二、课程素材来源于儿童生活。社会课程是以回归生活为基本取向。作为小学的课程,它所要回归的当然是儿童的生活。它是受到老师和学生们欢迎的。对于儿童来说,他们的受教育历程本身就是生活”。以往我们忽视了生活,只追求教育在未来的结果,同时也忽视了教育自身作为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这次课改注重了儿童们在与老师、同伴、课程教材、教育环境等等中的相互作用。课程是从生活出发,让儿童过好他们的教育生活、课程生活。我们要让学生学习过一种健康、安全、积极愉快、有爱心有责任心、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那么我们的课程生活首先就应当是这样的。正是出于这样的观点,我们在标准和教材设计中所倡导的课程文化是一种儿童文化,它应当充满“童趣”和“童乐”,我们所建构的课程生活是一种快乐、积极有意义的生活,促使儿童在这种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并从这种生活中得到身体的、精神的满足。

      三、过程性评价方式:

      1、过程性评价强调评价主体的多样化,而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对评价的要求也强调评价主体的多样化。根据教学内容分别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点评、以及家长评价等评价方法。

      2、教师对学习小组的评价和小组个人的评价。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一些交流与分享的竞赛活动。各小组分别从了解服饰、饮食、居住、婚俗、节日、礼仪、禁忌等方面选一项内容接受任务。为了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共同制定评价标准。评价各组交流展示的情况、小组合作的情况、以及各组倾听的质量等等。各组也会制定评价组员的一些标准。评价学生在组内学习的态度、对小组的贡献、与人合作的情况等。通过分享交流竞赛,指出各小组需要努力的方向,并根据各组的不同表现,分别评出最佳发言人、最佳编辑奖、最佳表演奖、最佳听众奖等。

      新课程重视和关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伦理道德。改变了以往所形成的对待自然的.奴役、征服的态度。长期以来人类都是以我为中心,竞然提出要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错误口号。由于遭到自然的报复,人类才开始清醒起来,形成了对待自然的新的伦理道德,那就是关爱自然,保护生态,呵护地球。新课程认为,以上这些都是新的历史时期要求新一代形成的新的伦理道德观。这些伦理道德都是更具有人性魅力的,它们更多关注的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与合作,相互之间的融合与协调,它们更符合人的求善求美之本性。新课程倡导这些更富有人性美的道德,它也必然具有了更加迷人的魅力!

    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体会2

      在我教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对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有了一点心得体会。

      1、新课标教材中引用了大量的故事和名言,在课堂上要注重用教材上的故事启迪学生,用优美生动的名言引导学生。同时教师还应用同龄人的故事当镜子启发学生,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正确认识自我。

      2、课堂上应给予学生大量空间让学生自由发挥,给学生搭建成功的*台,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语言表达的能力,在自我表达中增强对知识的理解,督促自己在学习生活中努力达到相关要求。

      3、鼓励学生大胆参与教学,在实践操作过程中能切身体会到事物发展的过程及规律,更清楚地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明确自己肩上的责任,从而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

      4、课后应安排一些与现实结合密切的作业,学以致用。

    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体会3

      通过这次学习,使我对如何进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有了更进一步较深刻的认识。新的《品德与社会》课程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带来了新气象。引导儿童“学会生活”,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

      一、理解课程的目标,准确把握课程功能、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把握课程的精髓。思想品德课程设计以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为横坐标,以成长中的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为纵坐标,作为内容整合的逻辑。教师要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在课程目标下,教师自身应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现代信息素质,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有开阔的视野,善于分析综合信息,教师一定要通过学习后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

      二、课程素材来源于儿童生活。社会课程是以回归生活为基本取向。作为小学的课程,它所要回归的当然是儿童的生活。它是受到老师和学生们欢迎的。对于儿童来说,他们的受教育历程本身就是生活”。以往我们忽视了生活,只追求教育在未来的结果,同时也忽视了教育自身作为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这次课改注重了儿童们在与老师、同伴、课程教材、教育环境等等中的相互作用。课程是从生活出发,让儿童过好他们的教育生活、课程生活。我们要让学生学习过一种健康、安全、积极愉快、有爱心有责任心、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那么我们的课程生活首先就应当是这样的。正是出于这样的观点,我们在标准和教材设计中所倡导的课程文化是一种儿童文化,它应当充满“童趣”和“童乐”,我们所建构的课程生活是一种快乐、积极有意义的生活,促使儿童在这种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并从这种生活中得到身体的、精神的满足。

      三、过程性评价方式:

      1、过程性评价强调评价主体的多样化,而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对评价的要求也强调评价主体的多样化。根据教学内容分别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点评、以及家长评价等评价方法。

      2、教师对学习小组的评价和小组个人的评价。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一些交流与分享的竞赛活动。各小组分别从了解服饰、饮食、居住、婚俗、节日、礼仪、禁忌等方面选一项内容接受任务。为了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共同制定评价标准。评价各组交流展示的情况、小组合作的情况、以及各组倾听的质量等等。各组也会制定评价组员的一些标准。评价学生在组内学习的态度、对小组的贡献、与人合作的情况等。通过分享交流竞赛,指出各小组需要努力的方向,并根据各组的不同表现,分别评出最佳发言人、最佳编辑奖、最佳表演奖、最佳听众奖等。

      新课程重视和关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伦理道德。改变了以往所形成的对待自然的奴役、征服的态度。长期以来人类都是以我为中心,竞然提出要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错误口号。由于遭到自然的报复,人类才开始清醒起来,形成了对待自然的新的伦理道德,那就是关爱自然,保护生态,呵护地球。新课程认为,以上这些都是新的历史时期要求新一代形成的新的伦理道德观。这些伦理道德都是更具有人性魅力的,它们更多关注的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与合作,相互之间的融合与协调,它们更符合人的求善求美之本性。新课程倡导这些更富有人性美的道德,它也必然具有了更加迷人的魅力!

    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体会4

      在教学生涯里,我总觉得自己不想单纯地只作一名教书先生,而是想把学生往更深层次的方向上去引领,我觉得作为一名思品老师,应寓情于理,循循善诱。在让学生掌握知识应付考试的基础上,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我通过上思品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教学体会:

      一、先入为主,引出教学主题。

      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按照其对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建议,巧妙利用课内课外两种教学资源,先入为主,先声夺人,一炮打响,争取“开门红”。对思想品德课而言,教师必须主动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大胆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重新建构。一是通过故事导入,激起学生的兴趣;二是讲述时事导入,唤起学生爱国热情;三是提出问题导入,启发学生产生疑问,自主解决问题;四是名言警句导入,启发学生思考,合作探究。五是让学生有发言的机会,敢于阐述自己的观点。

      二、师生互动,精讲解难答疑。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依据教材文本,精心设计问题,创设情境,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主动提问,逐一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和疑难,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是教与学的全过程。我们必须要深刻把握教材,依据文本设计问题:

      1、密切联系实际,认真分析解决。教师必须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

      实际,培养学生学会提问、学会分析、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师要注意从小处着手,从大处着眼,把学生学习、生活的“小环境”与社会的“大环境”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客观看待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分析原因,探求解决途径和办法,拥有正确的情感态度、人生观、价值观。

      三、理解掌握,及时复习训练。

      教师必须将课本读薄,宏观深刻把握文本,还要把课本放入教学的“大环境”——时代背景和“小环境”——教学背景中,把课本读厚,赋予文本以丰富的内涵,让学生充分理解、掌握,获取知识和技能。课堂上,教师必须做到:一是深入浅出,引经据典,问题互动,让学生充分理解文本;二是不失时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生活实践,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内化教学内容,深刻领会文本,渎懂文本;三是及时提供时间、空间,趁热打铁,让学生尽快记忆、背诵,将文本纳入心中;四是展示一定数量、质量上乘的练习题,与新课标接轨,与中考衔接,限定时间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四、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学生千差万别,我们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

      一、教学要因教师的个性、能力而异,不能搞“一刀切”,千课一律;第

      二、教学要因学生的整体素质而异,不同程度的学生要因材施教,因人而教,既能使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又能层次不一的学生不同程度上得到发展;第

      三、教学要因教学的环境而异。不同地方

      的教学环境都不一样,我们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手段,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努力提高教学成绩,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教师通过创设丰富的、灵活的、直观的、开放的学习形式,给学生大量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既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提高了主体参与能力,从而增强了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

    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体会5

      10月29日至30日两天,我有幸参加了xx市20xx年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研讨会,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两天的学习中,我领略了五位名师的精彩纷呈的表现,她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风格展示了各自的风采。并聆听了专家的精彩点评与讲座,我这个“井底之蛙”可算是真正开了眼界。我深感机会难得、责任重大,因此活动中我听得认真,记得仔细。两天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使我这个对《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还知之不多的“门外汉”对这门学科有了全新的认识与了解。下面我就这两天的学习情况并结合我的理解谈谈感想。

      一、充分做好课前准备

      五位名师都做好了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课前深入了解、研究学生的情况,为教学设计做铺垫。二是深入研究教材,准确定位教学目的,把握教学重难点。三是搜集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需要走出课堂的教学活动还要事先与相关人员或部门单位联系。四是精心设计教学预案,尤其是教学方式方法的设计要科学合理,教学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您现在阅览的是工作总结网.gzzongjie.cn/谢谢您的支持和鼓励!!!

      二、用课程标准指导课堂教学

      在新理念的引领下,对教学目的进行准确定位,确立新的教育目的观:换位观,引导生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培养公*公正的品德;生态观,让学生知道人与人之间要合作,要有责任心;共赢观,要让学生知道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要关爱他人;对话观,引导学生要多与别人交流、沟通,学会尊重、理解别人;分享观,引导学生美好事物要与别人共同分享,与人为善;多元观,在分清是非标准的基础上,在某些领域允许有不同的选择,要宽容,心得体会《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

      三、转变教学观念

      生活化教学,教学内容体现动态化生活;确立新的学习观,自主探究、自主构建和积极引导相结合。上述内容说白了就是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而且这些方式必须为学生所乐于接受且力所能及;精心策划并 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且这些活动内容要和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相连,如调查、辩论、走访等等。这次研讨会上张为花老师在上课时就采用旅游的形式,通过旅游团培养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知道怎样与别人沟通、交流。更为可贵的是她还创造性的让学生现场当播音员展开对话,这不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了吗?这也正体现了品德课多元化的教学理念您现在阅览的是工作总结网.gzzongjie.cn/谢谢您的支持和鼓励!!!

      四、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这次研讨会上五位教师都成功运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师精心地设计,合理地运用,以多媒体贯穿始终,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提高一个层次,加深体会,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感受很深刻。

      五、课堂教学不摆花架子,探究问题深刻。

      学习形式多样化,消除了教师满堂灌、满堂问的现象。五位教师还能通过网络资源,收集大量课外资料大大的充实了教学文本材料。让人感受到这是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于一体的五节“原生态”的课堂教学。

      六、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向课外延伸

      陶行知说的好:“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也是我们《品德与社会》课的最终教学目的。因此我们不光要让学生在《品德与社会》课上学习良好的习惯,还要让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到社会上去“求真”,到社会上做“真人”,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在课堂上。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


    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5篇(扩展2)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5篇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查找资料,了解曾经发生在我国以及世界上的重大自然灾害,认识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

      2、了解人类为应对自然灾害所做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取得的经验和成绩、采取的预防和预报措施。

      3、体会人们在危难中团结互助、英勇抗灾的可贵品质,学习在自然灾害面前自救互救的方法。

      教学时间:4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学

      同学们,如果我们关注新闻报道,就会发现,地球上每年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地震、洪水、台风、瘟疫……它们像凶残的魔鬼,肆虐地摧毁人类的家园,甚至会奔走人们宝贵的生命。那么当灾害降临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做呢?

      二、教学活动

      活动准备: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围绕一种自然灾害展开专题研究。

      活动一:地震灾害

      1、让学生用文字描述或图片展览的方式介绍地震发生时会出现的情况。

      2、地震大事记及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1)先让学生借助资料,用列表的方式编写地震大事记,然后用表格或图片等方式对资料进行归纳和数字统计。

      (2)让学生通过阅读相关事例、亲历者笔记等,感受地震灾害给人们带来的创伤。

      3、指导学生阅读《地震带分布图》,看看哪些地区易发生地震、自己的家乡是否位于地震带上。

      活动二:洪水灾害

      1、引导学生阅读《河流分布图》,让学生通过地图认识到我国是一个河流众多的国家,也是一个有重大洪灾隐患的国家。

      2、教师可参与“资料库”,或收集有关资料,展示近年来我国发生的重大洪水灾害,让学生认识到我国是一个洪水频发的国家,以及洪水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巨大损失。

      3、在认识洪灾危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分析造成洪水泛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除客观原因外,人为对植被、河道的破坏是重要原因。使学生认识到大自然不可抗拒的一面,产生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4、除此这外,学生还可以说说其他常见的自然灾害。老师可展示课本P39图片,让学生对教材中提到的自然灾害及其危害有一个初步认识。

      活动三:调查家乡的自然灾害

      1、让学生说一说本地存在哪些自然灾害,其中频繁发生或造成严重损失的自然灾害有哪些。教师确定几种自然灾害作为学生调查的问题。

      2、指导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名成员担任组长。根据课本P40的调查提纲,指导学生开展调查活动。

      (1)确定调查内容。调查哪种自然灾害?灾害发生的时间、表现和危害有哪些?本地采取了哪些防灾和抗灾的措施?

      (2)确定调查方法和组内的分工合作。谁负责访问?谁负责查找图片和文字资料?谁负责到实地进行考察?

      (3)对调查得来的资料进行和分析,写出调查报告或填写调查表。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感受诚信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多方面的联系。

      2、以诚信为标准分析和评议身边的各种行为现象。

      3、思考失去诚信可能带来的后果。

      教学准备:

      了解学生上次家庭作业完成的情况。

      教学活动:

      一、导入

      请几个学生发言,谈谈对上一节课家庭作业中“进一步的思考”的想法。

      二、阅读与讨论

      1、教师朗读教科书第7页上方的课文。

      说明:前面两个课题中所学的内容,毕竟在生活中不是经常发生,而是比较特殊的事情。实际上,正如课文中所说,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诚信问题。今天学习的内容,就是从我们身边的一些小事开始的。

      2、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7页的几幅插图及说明文字,展开自由讨论。

      3、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你遇到过这样的或类似的事情吗?有什么感受和想法?

      三、阅读与思考

      请学生自己阅读并且思考教科书第8—9页中的内容,然后自由讨论,要求每个学生的发言要结合第8—9页中的一项内容。

      思考及讨论主要围绕以下题目展开:

      1、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2、这样的做法,给自己带来了什么?

      3、这样的做法,给别人带来了什么?

      4、这样的做法,给社会风气带来了什么?

      四、教师

      教师用教科书上“诚信是做人的核心,诚信是做人的根本”这句话进行,鼓励每个学生做一个诚信的人。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使学生知道古代通信的主要方式和特点;知道近代以来通信的主要种类和特点。

      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主要内容,并能有条理的表达大意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向学生渗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使学生初步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教学重点:

      古代通信的特点和方式

      教学难点:

      古代通信到近代以来的通信变化即如何体现“发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教师启用电脑点击图片一,提问:画面反映了什么内容?(提示:烽火狼烟)。

      2.教师点击电脑,提问:你听到了什么?画面反映的又是什么内容?(提问:电波或电信号的声音,反映信息传递的快速。)

      3.讲述:以上两组画面反映了通信在人类社会中的变化。导入新课。

      (二)新课传授:

      讨论交流:

      ①古代通信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②除了烽火狼烟之外,古代还有哪些通信手段?

      第一,古代的通信方式为依靠人力、畜力传递信件实物的邮政通信。第二,擂鼓传信和飞鸽传书。(教师追加提问“擂鼓传信传递什么信息,飞鸽传书又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古代通信的特点是什么?”

      教师:燃起烽火点燃狼烟这是我们祖先创造的当时社会最为快捷的通信方法,可以说是现代预警信号的前身。那么在我国还有哪些传递信息的方法。在国外,古代的人们又是怎样进行通信的?

      提示从通信工具、业务种类、传递的速度与数量、传递的内容四方面进行。

      教师过渡:古代通信靠人力、畜力完成传递速度慢、数量少。传递的主要信函等实物没有民间的通信,多是官方通信,那么近代以来通信出现了哪些变化?

      出示不同年代通信速度对照表,学生讨论。

      (三)探究活动:

      1.过去的电话什么样子,有什么用途?今天出现了哪些电话,有什么用途?

      2.学生发言,教师根据回答进行归纳。

      3.师生共同:过去的电话有话筒(听筒)、话机、话线、电线、很笨重,不能携带。只能听到声音。现在,有录音电话,电话有录音机的功能;可视电话,在打电话时能够看到地方,听到声音,拉近了打电话人的距离;传真电话有传真机的功能;电话现在可装分机;无线移动电话、携带方便,可打电话、发收短消息、存储信息、照相等多种功能,科学技术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社会生活。

      4.师生畅想未来的通信还会有哪些变化。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在班集体中,能和同学交流、分享感受、想法和活动成果。

      2、感受与体会到自己进步的脚印,并愿意朝着新的目标努力。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学会积累经验,不断总结自己的进步成果,增强天天向上的信心,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学会爱惜书本和文具,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在暑假中的旅游照片、制作、作品等、心愿卡(苹果形)、心愿树、成长袋的样子、黑板、录音故事。

      2、学生:准备暑假作业、小手工、小制作、图画、照片、书法、编织、贴画、插花、旅游日记、小诗,等等。书本文具等头饰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展示自己暑假的一些旅游照片、作品,同学们,你们在暑假里兴的事是什么?学到了什么本领?下面就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二、小组进行交流,和同桌一起分享快乐。

      1、交流自己兴的事。

      2、交流暑假中的作品。

      三、我们快乐的暑假生活

      1、设置几个小组,每组为一个展台,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分类摆放在九个桌上,每个桌上摆上一个字组成“我们快乐的暑假生活”

      2、指名讲讲作品中的故事

      3、评选出优秀作品,每人发给九朵小红花,在每个组中选出一件你最满意的作品,把花投进相应的小盒中。

      4、把优秀作品做成展板。

      四、美好的小心愿

      1、我们的暑假过的真是丰富多彩,暑假已经过去,我们又迎来了新的一学期,我们已经升入了二年级,我们有许多美好的心愿,你的心愿是什么?交流自己的心愿。

      (板书:我升入了二年级)

      2、把自己的心愿写在心愿栏里,组内交流。

      3、教师出示一棵心愿树,请把自己的心愿挂在心愿树上。贴在班内。有了美好的心愿,还要为美好的愿望付出努力,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实现自己的美好愿望。

      五、成长包伴我成长

      教师举起事先准备的成长包,课后回到家中,在父母的帮助下,制作一个成长包。以后,把自己写的字,画的画,得的小红花,成绩册、奖状等进步成果,放进包中。一年之后看看自己成长的脚印。

      一、导入:

      1、新学期开始了,你们一定又发了不少新书,请看画面。黑板演示。

      2、看看自己的新书,书中有哪些内容是你最感兴趣的,为什么对它感兴趣。

      3、活动一:新书真好 我们爱

      (1)和同桌说一说最感兴趣的内容。

      (2)指名说一说

      二、书本文具对我说:

      1、拿出上学期用过的书、本,在小组内进行展示,看看谁的书保护的好,请他介绍一下经验。

      2、假如你是新书,你会对同学们说些什么?学生戴上头饰,扮成新书、新本和文具说说自己的希望。

      3、每一个同学都愿意保护好自己的新书,拿到新书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给新书穿上漂亮的“外衣”。

      (1)教师演示包书皮的过程。

      (2)学生练习包书皮,教师巡视指导,同学帮忙。

      (3)展示包好皮的书,表扬做得好的。

      三、我的好经验

      1、进行黑板演示:书上第7页图,他们遇到了些麻烦,谁来帮他们出出主意?2、你还有什么问题,说出来,大家帮你。

      四、书籍需要我们的爱护,你们知道吗?

      1、伟大的文学家鲁迅,他从小就喜欢读书,对书籍十分爱惜。下面就请听一听鲁迅爱惜书的故事。(放录音)

      2、你能讲一讲你与书本、文具的故事吗?

      3、小结:书本、文具是我们的朋友,我们*时就要对他们精心保护,书本、文具是工人叔叔的辛勤劳动成果,我们要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

      五、作业:你能讲一讲你与书本、文具的故事吗?

      六、教学后记: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5

      本课是二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我们的班级》的第一课。教材内容分为两大部分:一方面通过调查交流对家乡的变化有所了解;另一方面通过图文展示家乡的传统特色是不变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同学们了解家乡的变化,培养学生与同学合作和社会实践的能力及技巧,激发学生为家乡做贡献的愿望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家乡的变化,关心家乡的发展变化。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调查活动,培养学生与同学合作和社会实践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为家乡发生巨大的变化而自豪,激发学生产生为家乡做贡献的愿望。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社会调查,了解家乡的变化,关教学重点、难点心家乡的发展变化。

      【教学难点】

      通过调查活动,培养学生与同学合作和社会实践的能力。

      1、通过网络或其他途径,搜集一些关于家乡变化方面的资料;

      2、教师帮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调查方案,让学生根据当地实际和学生的兴趣确定,选择近些年来当地发展变化显著的方面进行调查,并把调查结果记录下来。

      导入新课

      (给同学们展示图片“石家庄旧貌”和“50年代华北药厂外景”。)

      老师:同学们,大家知道这两幅图片展示的是什么地方吗?

      学生:(略)

      老师:这两幅图片展示的是“石家庄旧貌”和“50年代华北药厂外景”,大家是不是有点不相信呢?

      学生:(略)

      老师:我们再欣赏几幅今日石家庄城市的新貌图片。(让大家欣赏图片“石家庄城市新貌”、“石家庄夜景”和“石家庄的交通”。)

      老师:大家是不是感觉石家庄的变化很大呀?

      学生:(略)

      老师:石家庄在变,我们的家乡也在变,课前我们大家对当地某些显著变化做了社会调查,大家都是怎样调查的呢?都调查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呢?我们大家下面分小组进行一下交流。(过渡)

      讲授新课

      一、我家门前新事多

      活动一:社会调查交流

      (同学们分组对社会调查进行交流。)

      老师:同学们,大家刚才交流了一下家乡变化的社会调查情况,大家都是怎样调查的呢?

      学生:(略)

      老师:同学们有的向爸爸妈妈等长辈询问的,有的是通过网络、图书资料等调查来的,有的同学通过走访一些村委会等机构得来了等等,看来同学们的调查方式还挺多的。大家都调查了哪些方面呢?给大家说一说。

      学生:(略)

      老师:同学们调查的还挺广泛,涉及了住房、生活环境、精神面貌、菜市场、衣着、家庭经济收入、家用电器等方面的变化,那大家对自己调查的结果的感受是什么呢?

      学生:(略)

      老师:从大家的发言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我们的家乡正在飞速发展,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一起来关心我们家乡的变化吧!(过渡)

      活动二:制作“家乡变化”剪贴报

      老师:我们打开课本第六十二页,认真看一看图中都展示我们家乡哪些方面的变化呢?然后说一说。

      学生:(略)

      老师:我们的家乡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城市街道改头换面;休闲锻炼人人爱;郊区荒地旧貌换新颜;祭祖方式现代化、环保化……下面我们大家可以把你们在调查中搜集的图片、资料制作成“家乡变化”剪贴报展示给大家。

      学生:(略)

      (让同学们欣赏视频“今日河北”、“城市发展”、“感受市场变化”、“农村的变化发展”、“农村发展”。)

      老师:通过同学们展示搜集的图片、资料和我们刚才欣赏的视频,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我们的家乡正在飞速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应该为我们家乡的发展感到骄傲和自豪,大家说对吗?

      学生:(略)

      (最后,让同学们欣赏音频“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并让同学们跟着唱。)

      二、家乡特色代代传

      活动三:家乡探宝

      老师:家乡变化真大啊?那家乡有没有什么一直没变呢?我们一起找找吧!

      学生:分小队汇报“家乡探宝”活动成果。

      示例:

      1、家乡的文化艺术

      庐剧:庐剧原名“倒七戏”,又称“小刀戏”,为安徽省地方剧种,它是以大别山和淮河一带的山歌、民歌、门歌、花鼓灯等民间歌舞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因其创作、演出活动中心在皖中一带,古属庐州管辖,故称“庐剧”。

      2、家乡的风味小吃

      四大名点:麻饼形如月饼,表面金黄,香气袭人。烘糕用的是比较厚一点的方片糕,经过烘烤,外面焦黄,入口松脆绵甜。而寸金糖是类似于小棒子一般的小吃,其特点在于入口香脆,里面的面糖极其甜蜜;寸金还含有“珍惜时光,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意义。白切是用糖稀与白芝麻混合,搅拌均匀了,入锅烘炒到将要熟透,出锅用快刀切割成很薄的两寸见方的薄片。白切入口甜香,又有芝麻的香味。

      3、家乡的传统工艺

      羽毛扇:羽毛扇是合肥传统手工艺品,与杭州折扇、苏州团扇被誉为*三大名扇,而合肥羽毛扇又以三河镇的制作工艺。三河羽毛扇已经有千年的历史,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羽毛扇了。那时的三河四面环湖,是一个岛屿,人们以捕鱼为生,同时还养殖鹅、鸭等作为副业。后来,人们将成熟的鹅毛拔下来,晒在沙滩上,发现鹅毛会随风自然飘起来。”自此,人们就想到将轻柔的鹅毛扎起来,用来扇风纳凉。

      小结:这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我们要代代相传。

      三、我的家乡会更好

      活动四:展望家乡的未来

      1、你能大胆设想一下家乡的明天会变成什么样子吗?请同学们先闭上眼睛想一想,想好后在组内说一说。

      2、学生畅谈明天的家乡。如:家乡的房子会变得更加美丽,家乡的道路会更加宽阔,家乡的设施会更加完善,等等。

      3、从你们的描述中,我能感觉到未来家乡的美好,如果能把她画下来,就更好了。你能把她画下来吗?(学生画未来的家乡)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了解了家乡的变化,我们生在家乡,长在家乡,即便有一天,我们不得不离开生我养我的土地,但我们的心永远停留在这一方故土上,让我们一起为家乡美好的明天努力!


    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5篇(扩展3)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5篇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

      一、 教材分析:

      三年级下册教材以单元编排的方式,每个单元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这一教育主题表达了编者明确的设计意图和课程标准中要求完成的教育内容。单元主题下设课文主题,每个课文题均来一个引导学生学习、研讨的话题,下面又生成多个小话题。每课的内容力求打破学科界限,将各学科的内容综合起来,体现综合课程的特点。每个单元所涵盖的课文内容表现为一组完整的经验和一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单元中的每一课又力求从不同的角度来表现单元主题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三年级下册共安排了四个单元主题,即:“我会保护自己”“我尝试自主学习”“我和我的朋友”“我们生活在一起”。这四个主题将来源于不同生活领域的素材整合为建立在儿童生活基础上的主题与活动,这些主题与内容将品德教育与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有机地融为一体。

      二、教学总目标:

      1.以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为基础,让学生通过对生活的感受,获得对家庭、学校、社区的初步认识,树立最基本的社会公德意识。

      2.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促进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

      3.教材中没有理性的说教,而是对儿童生活的真实呈现。都是从儿童生活中一些*常的`现象切入,引起儿童对生活的思考和关注。

      4.培养对学生道德判断能力,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该学什么,不该学什么。

      三、教学重点:

      教材在选择切入点时,力求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儿童感兴趣的问题入手,采用第一人称的表现方式,来增强教材与学生的亲近感。教学中应将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融为一体。教师要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教师要联系当地和学生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四、 教学难点: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的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五、 教学措施

      1.利用直观教具,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2.通过各种有趣的机械操练、意义操练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3.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手段的作用。

      4.力体现“用中学、学中用”的原则。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2

      一、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35人。学生大部分有较强的学习积极性,少数学生学习习惯欠佳。本学期将从学生学习习惯入手,着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生活和学习中有困难,只有勇敢地迎难而上,才能克服困难,战胜自己。

      2、懂得从挫折和失败中吸取教训,促进自己进步。

      3、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初步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4、理解“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乐观态度,消除畏难情绪。

      5、知道自己是集体的一员,明白集体需要每个人去爱护。

      情感目标:

      1、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激励学生正确对待学习中的挫折。

      2、学会把困难看作是自己成长的锻炼机会。

      3、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提高适应能力。

      4、通过交流,感受集体的快乐。

      三、教材分析。

      1、《这点困难算什么》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困难总会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出现,但只要我们拿出智慧和勇气,就能克服困难。

      2、《成功一定有方法》通过指导学生从自信做起寻找成功的正确方法初步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3、《每天都有好心情》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冲突、问题和压力,尽量避免产生不良情绪,学习一些简单的调节方法,提高适应能力。

      4、《成长的故事》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同学的优点和长处,克服学生自我为中心的心理,改变只知自己优点和他人缺点,不知道欣赏他人的不良思维方式,形成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相互鼓励、共同进步的好风气。

      四、教学进度。

      第一周——第三周

      教学第一单元

      第四周——第六周

      教学第二单元

      第七周——第十三周

      教学第三单元

      第十四周——第十六周

      教学第四单元

      第十七周——第十八周

      总复习

      五、教学措施。

      1、独立阅读,自主学习,理解主题文字的大意。

      2、借助插图,引导学生从各个事例中进行分析、比较,强化主题思想。

      3、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合作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4、收集、整理资料。

      5、模仿演示。

      6、换位思考。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3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根据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地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的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别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三、教学要求:

      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等地交流和合作。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5、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懂得和*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四、具体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4

      一、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35人。学生大部分有较强的学习积极性,少数学生学习习惯欠佳。本学期将从学生学习习惯入手,着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生活和学习中有困难,只有勇敢地迎难而上,才能克服困难,战胜自己。

      2、懂得从挫折和失败中吸取教训,促进自己进步。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3、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初步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4、理解“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乐观态度,消除畏难情绪。

      5、知道自己是集体的一员,明白集体需要每个人去爱护。

      情感目标:

      1、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激励学生正确对待学习中的挫折。

      2、学会把困难看作是自己成长的锻炼机会。

      3、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提高适应能力。

      4、通过交流,感受集体的快乐。

      三、教材分析。

      1、《这点困难算什么》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困难总会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出现,但只要我们拿出智慧和勇气,就能克服困难。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2、《成功一定有方法》通过指导学生从自信做起寻找成功的正确方法初步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3、《每天都有好心情》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冲突、问题和压力,尽量避免产生不良情绪,学习一些简单的调节方法,提高适应能力。

      4、《成长的故事》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同学的优点和长处,克服学生自我为中心的心理,改变只知自己优点和他人缺点,不知道欣赏他人的不良思维方式,形成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相互鼓励、共同进步的好风气。

      四、教学进度。

      第一周——第三周

      教学第一单元

      第四周——第六周

      教学第二单元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第七周——第十三周

      教学第三单元

      第十四周——第十六周

      教学第四单元

      第十七周——第十八周

      总复习

      五、教学措施。

      1、独立阅读,自主学习,理解主题文字的大意。

      2、借助插图,引导学生从各个事例中进行分析、比较,强化主题思想。

      3、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合作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4、收集、整理资料。

      5、模仿演示。

      6、换位思考。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5

      一、指导思想

      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实践、学习做人,初步形成社会意识、公民意识、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为逐步适应社会、服务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是《品德与社会》课最为突出的特征。

      二、教学重难点

      实验教材强调,从学生社会生活的原型出发,多视角(地理的、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地去分析、探究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向学生展示一个完整的社会生活,以便让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参

      与社会,在此过程中实现学科知识的整合,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以及参与社会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

      教学单元都包含单元导入学习重点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单元练习及单元评价等6部分。

      1、单元导入:在每个单元课文之前,标示提示内容,点明单元主题。为增进学习兴趣,则采用艺术手段、图文并茂(如儿童歌曲或漫画故事)的形式让学生在音乐感染和理解图文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进入到单元主题的学习。

      2、学习重点: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学习的方向和重点,标明关键词,明确将要学到的品德与社会的核心概念。

      3、学习内容:即课文部分,力求浅显*易,说理与实例并重。

      4、学习活动:即活动部分,力求形式多样,如角色扮演、辩论、演说、实地参观、调查访问、影片欣赏、展览、竞赛、讨论等,依据教材内容加以设计。

      5、单元练习:分课文练习和活动练习两大部分。课文练习意在掌握品德与社会知识,活动练习意在形成相应的态度、技能,增强社会参与和道德体验。

      6、单元评价:包括相关的品德与社会知识技能、实践与态度,形式不拘,如书面测验、口头报告、行为观察、问卷调查和社会生活反思均可,重在发展性评价。

      四、采用多媒体的展示手段

      1、歌曲:通过歌曲来导入学习,是一条有效的途径。教材在每个单元教学前都选用了一首歌曲。所选用的歌曲,大都是节奏轻快、内容紧扣单元主题、富于教育意义的中外儿童歌曲。这些歌曲还附有动作,让学生边唱边作,以强化学习效果。

      2、故事:学生们都喜欢听故事,适合孩子的年龄、心理及语言特点的故事,肯定大受欢迎。教材中所选用的故事包括漫画故事、民间故事、历史故事、生活故事、寓言、童话等。此外,教材还设计了一些益智的故事,让学生边学边动脑筋深入思考。

      3、儿歌:儿歌简短、生动、形式活泼,语言富于节奏感,最适合儿童学习。

      4、诗歌:教材也选用了少量适合学生读的古典诗,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让儿童接触一下古诗,效果良好,因为我国古典诗词中很多是具有道德教育和社会学习意义的。

      此外,还有漫画、游戏、谜语等形式。

      五、内容与时间安排

      第一单元我们健康成长13课时

      第二单元为了建设新*10课时

      第三单元腾飞的*15课时


    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5篇(扩展4)

    ——品德与社会教案10篇

    品德与社会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知道*、国徵出现的场合。

      2、体会到*、*和祖国荣誉的关系。

      3、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和切实有效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对祖国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活动让学生产生体验对祖国妈妈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准备:

      图片

      四、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课。

      1、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妈妈,你们喜欢自己的妈妈吗?(喜欢)

      谁来告诉大家为什么喜欢自己的妈妈?(指名说)(评价:响亮说,辛苦、养育、爱我、喜欢、关心等)

      过渡:妈妈爱我们,我们也爱自己的妈妈。

      那我们共同的妈妈是谁?(板书:祖国妈妈)齐读

      2、出示几幅祖国妈妈的山河图片。

      (1)你看到了什么?觉得怎么样?(学生回答)

      小结:美丽的城市、秀丽的山河把我们的祖国妈妈打扮得真漂亮。

      (2)祖国妈妈真美丽,我们都要把祖国妈妈记在心中,(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有这么美丽的祖国妈妈你的心情怎么样?(骄傲、自豪,高兴等)让我们再自豪地读课题。

      过渡:孩子们,我们有这么美丽的祖国妈妈,你们知道她的名字吗?

      答:*(妈妈的简称)或中华人民共和国都对。

      (二)、认识**,知道国名、首都、国庆节。

      1、我们的国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这就是祖国妈妈的名字。

      2、祖国妈妈的首都是(北京)

      3、前不久我们才过了国庆节,你们还记得它是哪一天吗?(十月一日)这一天就是祖国妈妈的生日。

      4、认识*:这幅图是什么?(*)*的上面是五角星,下面是-,周围是麦穗和齿轮。

      5、我们记住了*的样子,*是祖国妈妈的象征,你们在哪里见到过*呢?(警察帽徽,电视里,-城楼,*商量国家大事的人民大会堂等有。)评价:观察仔细,真细心,知道得真多……

      6、认识*:这幅图是什么?*:旗面是什么颜色的?右上方有五颗星。四颗小的围绕着一颗大的五角星。

      过渡:*也是祖国妈妈的象征,我们一起来做*,把*的样子记在心中,把祖国妈妈记在心中。(读课题)

      过渡:*映红了我们的教室,孩子们,你们还在哪里见到过*?(指名说,老师可补充,可以利用书上的图片)

      (三)从我做起,尊重*(升旗仪式)。

      1、**真美丽,我向*敬个礼!在升*的时候,向*敬礼是对*的尊敬就是对祖国妈妈的爱。

      2、在升*时少先队员要敬队礼,不是少先队员行注目礼。

      3、请学生示范。

      4、升旗仪式。比比谁最爱我们的*。爱我们的祖国妈妈。

      5、说悄悄话。(提醒没站端的或是没行礼的同学做好)

      6、总结:孩子们都非常尊敬我们的*,非常爱我们的祖国妈妈,让我们一起对祖国妈妈说:祖国妈妈在我心中。祖国妈妈,我爱你!

      五、自我问答。

    品德与社会教案2

      教材分析:

      《祖国真大》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爱你,*》的第一个大主题《祖国,您好》中的第一个小主题。

      主题目标:

      1、知道我国的地理概况,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海陆疆域。

      2、认识*地形图,我国的主要地形,并在地图上找到相应的位置,了解其基本特点,从中体验我国幅员辽阔。

      3、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

      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关于*地形的相关的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关于祖国概况的相关资料和“差别真大”的表演排练。

      活动过程:

      一、 音乐欣赏、导入课题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首非常动听的歌曲,我们赶快来听听吧!

      课件播放儿童歌曲《祖国真大》,画面以*的地形图为背景,穿插出现:横断山脉、青藏高原、华北*原、四川盆地、江南丘陵等图片,字幕出示歌词---。

      同学们听了这首歌你想说什么吗?(学生发言

      师:这首歌的名字就叫“祖国真大”,今天我们一起来讨论为什么说祖国真大。(板书课题:祖国真大)

      二、走一走、算一算,感知祖国疆域的辽阔

      1、课件出示“*地形图”。(陆上疆界和大陆海岸线由不同颜色的线条闪动着)播放聪聪的一段话:我国的领土从最东端到最西端相距约5200千米,从最北端到最南端相距约5500千米。陆上疆界长达20000多千米,大陆海岸线绵延曲折,总计长度18000多千米。

      师:聪聪告诉我们的这些数据说明什么?(说明祖国疆域辽阔)

      2、现在,我们来做“徒步旅行”的游戏。(出发前先了解“徒步旅行”的路线,学会看图例,认识陆上疆界和大陆海岸线。再了解出发点——湖北,在祖国的哪边,复习地图方位)

      “徒步旅行”开始,由聪聪带路,从我们的家乡湖北开始,先沿陆上疆界走一圈,再沿大陆海岸线走一圈。在旅行过程中了解祖国的四至点(祖国的最西边、最北边、最南边、最东边分别在哪里)

      师:“徒步旅行”后同学们有什么感受?(东——西,南——北路程远)(板书:路程远)

      3、算一算:(1)如果一个人每天步行8小时以每小时5千米的速度从祖国的最北端走到最南端大约要走多少天?(约138天,要4个多月)

      (2)如果火车按每小时120千米的速度行驶,从我国的最东端到最西端要用多长时间?(约43小时)

      从计算结果看你最直接的感觉是什么?(祖国大)

      三、 找一找、填一填,感悟祖国之大

      1、再现*地形图问:同学们,我国的地形图的形状象什么呢?(象公鸡)

      说的对,我们的祖国象一只威武的雄鸡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下面我们一起来观察*的地形图,看你们有什么发现?(有各种各样的颜色)你能说出不同的颜色代表什么吗?(黄色代表高原,淡黄色代表盆地,浅绿色代表丘陵,绿色代表*原)

      是啊!从*地形图上可以看出,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复杂多样,不仅有纵横交的山岭、雄伟广阔的高原、一望无际的*原,还有群山环抱的盆地,起伏和缓的丘陵。

      2、下面请同学们在地形图上找一找,把一些著名的地形名称找出来填在课本43页表格里,然后小组交流,看谁找的多。

      通过找一找的活动,同学们知道了什么?(地形复杂多样)(板书:地形杂)你有什么感悟?(祖国真大)

      四、说一说、演一演,感受祖国之大

      1、我们班上有11个留守儿童,下面请出几个代表来告诉大家他们父母打工的地方。(分别是在南方、北方的)并说说那里的区别。

      2、表演课本44页的“差别真大”

      三个同学上台表演:春节刚过,爸爸和叔叔都出差了。爸爸去、了哈尔滨,叔叔去了海口。有一天,他们都给家里打来电话。

      爸爸说:这里太冷了,穿羽绒服都不管用。

      叔叔说:这里太热了,真应该把游泳裤带来。

      通过表演同学们想说什么?(我国的气候温差大)(板书:温差大)你有什么感受?(祖国真大)

      五、知识积累,体验祖国之大

      是呀,我们祖国南北温差实在太大。我国又是一个农业大国气候对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影响很大。在日常生活中哪些东西与当地的气候有关?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本44页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1)华北*原土壤肥沃,阳光充足,适合种植什么?(2)长江中下游气候怎么样?水源怎么样?适合种植什么?(3)北方适合种植什么?为什么?(4)南方适合种植什么?为什么?(5)北方的房屋有什么特点?(6)南方的房屋有什么特点?

      六、总结提升,歌曲激情。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祖国的幅员辽阔,总面积大约1260万*方千米,其中包括960万*方千米的陆地面积和300万*方千米的海域面积。既是一个陆地大国也是一个海洋大国。多样的地理环境给我国的经济文化发展带来益处,这里是我们中华民族祖祖辈辈生活、繁衍的热土。身为*人,我们为之深感自豪和骄傲。

      记得有一首歌名字就叫《大*》,让我们在欣赏的同时,一起高歌,一起来祝福我们伟大的祖国。

      附:板书设计

      祖国真大

      路程远 地形杂 温差大

    品德与社会教案3

      学习目标:

      1、通过交流资料、读、辨的方法,说出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知道中华文化的丰富与精深。

      2、会介绍长城、秦兵马俑等古遗迹,知道古遗迹的价值,通过辩论赛表达生活中要保护古遗迹和文物。

      学习重点:

      了解中华文化的丰富与精深。

      学习难点:

      表达生活中要保护古遗迹和文物。

      学法指导:

      在自学课本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查阅资料、图片等途径对我国的一些世界文化遗产有了基本的了解,然后课上经过交流感受中华文化的丰富与精深,引发对祖国历史和古遗迹的热爱和保护之情。

      学习过程:

      一、引出课题。

      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特征。说起埃及,我们会想起金字塔,说起悉尼,我们会想起歌剧院,说起罗马,我们就会想起斗兽场,当我们说起*的时候,我们会想起什么呢?

      生自由说说。

      生1:我会想起*的长城和故宫。生2:我会想起布达拉宫和敦煌莫高窟……对!这些都是我国的国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课我国的国宝(板书:我国的国宝)

      二、看地图,说说古遗迹。

      1、在我们祖国大地上,到处都有祖先留下的遗迹。

      看地图说说你看到的古迹。(教师提供*世界文化遗址的地图,学生先自学68和69页,左边看已申报成功的*世界遗产的位置和名称,在书中69页地图上圈出,并标上序号。)

      2、认识世界文化遗产

      学生当小导游,在地图上找到古遗迹的位置,然后作简单介绍.并由这位学生做小导游,展示给学生看相关的"图片,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也可以先观看自然遗产的图片,然后进行简短的文字描述,激发学生热爱古遗迹的思想感情。)

      师:这些遗产不仅是*人民的宝贵财产,也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它不仅属于*,更属于世界,这些就都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三、认识古迹。

      师边演示边解说: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感受到了我们中华民族历史的辉煌,这都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祖先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美丽,也不仅仅是壮观,可以这样说,每一处遗产都是一段辉煌的历史。

      我们有好多同学去过我们刚才看到的景区景点,可如果我们光看,难见其伟大所在,还需要我们更认真地解读。例如周口店,这个曾经轰动世界考古界,改变古人类学进化史的焦点地带,也许你在那里只能看到一片郊野和几堆灰烬,可是,一旦知道了北京人的故事,想象力便把你带回70万年前。当时的周口店有哪些古生物?他们谁是北京人的敌人?谁是那个世界的霸主?那个珍贵无比的头盖骨究竟流落到哪里?了解了这些,你会觉得“灰烬”也如此美丽,每一层都曾经挖掘出无数的秘密,帮我们了解那个久远的时代。

      还有故宫,尽管我们现在可以买一张门票,在的三大殿间穿行,然而你仍然难以想象15世纪,它刚刚从京城耸立起来,那些崭新的宫殿曾经怎样被人们视为“天宫”,以及其中的一柱一椅所隐含的那些神秘象征,还有,明清的24位皇帝曾经在其中度过了如何奢靡而寂寞的生活。

      这些世界文化遗产闪烁着*人民的智慧和勤劳的光芒。让我们来领略探索*的古老与文明。

      四、探索古迹。

      1、走近长城。登陆百度,搜索长城的相关资料,或浏览老师搜集的资料,完成老师提示的下面几个问题:

      出示问题:

      (1)长城跨越了哪些省(市)、自治区?

      (2)长城的砖每块有十五千克重,这么高的山,这么多的砖,当时人们是怎么运上去的?

      (3)长城为什么要建在高高的山上?

      (4)长城城墙的顶部为什么是凹凸形的?而不像别的城墙那样是*的?

      2、全班就搜集的资料和问题进行交流。

      3、上传感受。把自己的收获、体会或者是问题上传,以分享我们学习的快乐。

      4、说到长城,人民不由的会想起我国第一个皇帝------秦始皇,让我们先来读读关于他的小资料,了解秦始皇生活的年代及他对我国所做出的贡献。再来了解一下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兵马俑。

      (1)交流你从中获得哪些知识。

      (2)讨论:秦始皇为什么要在地下建造如此规模庞大的兵马俑群?回答预设:秦始皇生时统一了六个国家,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死后,出于迷信的思想,他仍要做地下的帝王,继续驰骋疆场,统一地下的王国。

      (3)看课件,学生介绍秦兵马俑的位置,艺术特点及其作用。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干和智慧。

      5、走进大足石刻。

      (1)写一份导游词,介绍它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特点,对后人有什么作用?

      (2)看三幅大足石刻的作品,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其艺术价值和具有很高的社会教化作用。

      五、感悟古迹。

      1、登陆提供的网址进行网上自由浏览。

      2、给大家介绍你最感兴趣的一处景点,并说说为什么。(在介绍的同时学生可以补充、讨论、提出问题)

      六、全课小结:

      师:欣赏的是风情,解读的是文化。中华民族拥有让世人佩服的五千年的悠久文化,提起这五千年的文化我们自豪,我们骄傲,也很值得我们用心灵去读。希望大家在今天这节课后更用心的解读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品德与社会教案4

      一.

      教学目标

      1. 本册教材是依据《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指导纲要》第三学年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编写的。

      2. 目标分级要求

      本课程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思想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每一方面又各分两级。认知目标分为认识、理解两级;思想情感目标分为愿意、乐意二级;行为目标分学会、初级养成二级。

      二.

      教材内容及特点

      (一)

      教材内容

      本册教材共14篇课文(14课时),内容可分4个部分。

      1.话说社区(社区教育)(8课时)

      (1)社区——我的大“家”

      (2)可爱的社区人

      (3)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

      (4)走进社区

      重点:

      认识社区,了解社区的概况。知道各种设施的所在地,了解它们的作用。

      在调查、了解、讨论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热爱社区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公德意识,学会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

      鼓励学生加入志愿者行列,为社区建设出谋划策,为社区美好的明天贡献一份力量。

      2.生我养我的地方(热爱家乡的教育)(8课)

      (1)我的家乡在哪里

      (2)我来做个小导游

      (3)家乡特产知多少

      (4)了不起,家乡人

      重点:

      认识家乡的地理位置,知道家乡所属的行政区。能在地图上找到家乡的位置。

      通过走访了解家乡的人文自然景观和民风、民俗,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从而激发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课余,结合自己对家乡的了解,为客人做小导游,向客人介绍家乡的特产,名人名事,民风民俗,立下为家乡明天的建设贡献力量的*。

      3. 东南西北中(热爱祖国的教育)(6课时)

      (1)我国的行政区

      (2)长江长城,黄山黄河

      (3)我们都是龙的传人

      重点:

      了解祖国的版图。通过地图、图片、文字、歌曲等形式的呈现,了解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物产丰富,历史文明悠久,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同时也要结合当前情况,和对世界先进国家的对比,增强环境危机和环境保护意识。

      通过回顾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镜头,感受祖国统一是全国人们所期盼的。

      4. 人类共同的家园(了解地球,了解世界)(6课时)

      (1)我们的地球

      (2)世界真奇妙

      (3)我们这样生活

      重点:

      初步了解七大洲和四大洋的面积位置及主要地形。通过图片及网上资料,了解世界各国的代表性建筑、文艺作品、动植物和矿产、科学成就、地貌特征及名人故事,激发学生对地球和世界各国的了解欲望和热爱之情。

      阅读麦哲伦的故事,交流感受,激发对人类勇于探索、不屈不挠精神的敬佩之情。课后阅读科幻著作《海底两万里》和《地心游记》,丰富想象力,加强了解地球的兴趣。

      通过各方面、多途径的了解,懂得科技和艺术对人类生活产生的巨大影响。激起热爱科学、热爱艺术的思想感情。

      (二)

      特点

      本册教材具有目标明确、块状结构清晰,内容丰富,以激发三年级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都是通过亲人走访,实地查访,并结合实际行动来展开的,能够让学生的学习和行动真正落到实处,便于激发感情,让思想感情有所依附。这是《社会与品德》从空对空真正着落到地面,脚踏实地的一大进步。

      全册资料详尽,便于老师取、舍适当的资料来上课。

      三.

      教材中应注意的问题

      1. 认真掌握目标,灵活运用教程。

      2. 坚持知行统一,注重教学实效。

      3. 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充分发挥配套教材的作用。

      4. 教学中结合学校,学生实际情况进行。

      教学进度

      1 社区——我的大“家”

      2可爱的社区人

      3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

      4走进社区

      5我的家乡在哪里

      6我来做个小导游

      7家乡特产知多少

      8了不起,家乡人

      9我国的行政区

      10长江长城,黄山黄河

      11我们都是龙的传人

      12我们的地球

      13世界真奇妙

      14我们这样生活

    品德与社会教案5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古代杰出的历史人物。

      2、激发学生珍视祖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情感。

      教学准备:

      1、名人卡片;2、收集自己喜欢的历史名人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名人名字我知道

      1、你喜欢的名人有哪些?

      2、大家说的都是现代的名人,其实,在我国的古代也有很多优秀的人物。比如说:老师就特别崇拜唐代的李白,谁来说说你心目中的历史名人?

      3、板书:

      唐代——李白、杜甫、武则天等

      文学——杜甫、杨万里、王安石等。

      李姓——李广、李白、李时珍等

      军事——孙武、诸葛亮等

      巾帼——李清照

      医学——李时珍、华佗

      二、名人故事我来讲

      1、学生交流收集到的历史名人故事。

      2、几人或独自表演名人的故事。

      3、历史出示名人的故事图片。

      4、你们评一评他们好吗?我们学习他们什么?

      三、名人档案我来做

      1、学生自做名人档案。

      2、大家交流,互相欣赏。

      3、展示优秀作品。

      四、升华

      教师小结:我们的先辈和这些名人们为祖国的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才成为了名人。我们新一代少年,要向他们学习,为祖国明天的更美好而努力学习,积极锻炼,学好扎实的知识,长大后,也成为祖国需要的新一代名人。我们准备好了吗?

      板书设计:

      我的历史名人档案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我们要努力

      你们假如有一天同样站在长城上,你想对长城大声说什么?

      课后记:

    品德与社会教案6

      教学目标

      1.了解*国家的社会概况、人民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

      2.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初步形成开放的国际意识和国际意识和国际理解。

      教科书分析

      参见第82~83页。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一些有关*地区社会发展、民俗、民情的图片和资料。

      2.世界政区图、两半球图。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我国的东邻日本的情况。这节课,让我们沿着南海向西行,穿过印度洋,到西亚和北非的*国家去看一看。”

      2.识图练习。从地球仪、世界政区图或两半球图上找到西亚、北非地区的位置,查找从我国到*国家的路线。

      3.阅读与探究。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8~39页的文字,欣赏教科书第38~39页的图片。教师将自己补充的材料也给学生。

      思考:(1)*人从事什么农业?(2)*地区最发达的工业是什么?

      (3)*地区最著名的资源是什么?(4)你知道哪些*地区的古老文明?(5)*人为什么喜欢穿着传统的民族服装——长袍?(6)*地区最主要的宗教是哪一种?

      4.交流与讲解。学生根据前面活动的结果,尽可能充分地讨论有关*国家的概况、经济发展、文化传统,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充或讲述。

      5.教师,布置家庭作业。

      给教师的建议

      1.要准备好有关*地区农业、工业经济发展和发达的古老文明传承的资料和图片。

      2.要准备好地球仪、世界政区图、两半球图。

      家庭作业

      预习与探究关于非洲地区的社会状况。

      建议

      就学生对西亚、北非*国家的了解程度给予。

    品德与社会教案7

      执行时间:

      20xx年xx月xx日

      教学目标:

      1、集体生活中能与同学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交流分享、感受生活成果。

      2、能以文明有礼貌的方式和同学交往。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

      3、感受多读好书能扩大知识领域,激励自己不断进步。

      教学重点和难点:

      感受多读好书能扩大知识领域,激励自己不断进步。

      教学准备:

      教师:图片、图书若干

      学生:图书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引导新课:

      1、教师讲述:同学们,你们都有好朋友么?我也有个好朋友,你们猜猜它是谁?(出示书籍)对了,就是图书。

      2、板书课题:好书大家看

      三、讲授新课:

      1、欣赏图书:出示图书图片。

      2、介绍自己喜欢的图书

      (1)教师介绍图书《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2)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图书。

      3、好书大家看

      分学习小组交流图书:老师抓住机会表扬借书活动中互助友爱的学生、有礼貌的同学。同时注意观察学生在借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4、怎样借书还书

      (1)说一说:在借书的过程中你看到了什么值得学习的事情。

      (2)说一说:在借书的过程中你看到了什么不满的事情。

      (3)帮帮这些小同学

      5、利用电脑动画解决问题

      (1)书没看完怎么做标记?

      (2)借的书还了,可是没看完怎么办?

      (3)怎样做才能不把借来的书弄脏弄破?

      (4)怎样还书才能使书的主人高兴?

      (5)借来的书能转借他人看么?

      6、小书签真可爱

      (1)出示教师制作的小书签

      (2)讲解制作的过程:

      A、裁纸

      B、设计

      C、画图

      D、剪贴

      E、穿绳

      (3)学生合作制作小书签

      7、听故事

      四、小结

      你们在游戏中是不是也发现许多有趣的问题?图书世界真是很奇妙,有很多奥秘等着我们去揭开呢!就让我们从现在起去探索吧!别忘了在探索图书世界时要注意和周围的同学配合好,爱护图书。希望每位同学都和好书交上朋友。

      五、教学后记

    品德与社会教案8

      教学目标:

      1、拓展学生的视野,帮助他们了解世界各国所具有的特色鲜明的社区,进一步加深对社区区的认识和理解。

      2、学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社区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准备

      1、让学生搜集反映世界各国独具特色的社区图片、照片以及相应的文字资料。教师也需做同样的搜集工作。

      2、一张加大的世界地图一级与小组数目相同的世界地图若干张,学生人手一份水彩笔。

      教学过程:

      1、导入。“书本6~7页位为我们展示了一组世界上不同国家的社区图片。下面请同学们翻开书,看看教科书都为我们呈现了哪些国家的社区,同桌间可以相互交流。

      2、小组交流:将课前搜集反映世界各国独具特色的社区图片、照片以及相应的文字资料分小组交流,并在地图中找到大致地址。

      3、全班交流,小组派代表介绍本组同学所搜集的资料,然后请其他小组的同学在地图中找找它的大致方位,在再给予正确与否的判断。回答正确后教师将图片贴在较大的世界地图上。

      4、个人制作:画一画自己生活的社区

      5、布置作业观察社区有哪些设施,特别注意观察增添了哪些新设施,并思考这些设施为人们生活带来了什么?

    品德与社会教案9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体验、了解规则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2、熟悉本校的规则,并能对制定这些规则的意义和作用进行认识、评议。

      3、引导学生把遵守规则从外在强制性行为转化为一种自觉需要。

      二、教学重点

      认识、了解规则在学习、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熟悉本校的规则,并能对制定这些规则的意义和作用进行认识、评议。

      教学关键点

      引导学生把遵守规则从外在强制性行为转化为一种自觉需要。

      三、课程准备

      a)教学课件

      b)搜集有关规则作用的典型正面反面事例

      c)课堂游戏所需的三个小球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a)介绍一位新朋友扬扬,并和他一起唱《文明用语》这首儿歌。

      b)这首歌告诉我们对待客人要怎么样呢?(有礼貌)对客人有礼也是规则,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规则有什么用?

      c)同学们,我们知道,交通有规则,待人接物有规则;游戏有游戏的规则,比赛有比赛的规则,规则无处不在,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d)有些同学可能会想:“定这么多规则干什么?真烦人,玩要被管,吃要被管,买东西也要被管,一点自由也没有!”我们的新朋友扬扬现在心里头也正这么想呢!

      (二)活动一(没有规则行不行)

      a)引导学生看图,说说没有规则行不行?

      b):古人说“无规则不成方圆”,可见规则由来已久,我们的工作、生活是离不开规则的,没有规则,这世界就乱套啦!

      (三)活动二(给规则分分类)

      a)规则多种多样,指导同学们看图,说说各种不同的规则

      b)看图,参与讨论学校有哪些规则,完成表格,评讲。

      (四)活动三(规则有什么用)

      a)看图说说规则的作用,重点指导观察图的对比,体会遵守规则的好处。

      b)现场采访:

      指名分角色读50页小同学的话,按要求进行现场的讨论采访,完成51页表格

      c)各抒己见

      提要求,让学生积极发言,向学校提意见。

      :老师会把你们的意见收集起来向学校反映,学校也会把合理的建议作为,完善我们的校园规则,你们说好吗?

      (五)游戏“击鼓传球”

      a)先说游戏规则,再开始游戏。

      b)在游戏过程中给予肯定和表扬、鼓励,适时点拔,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规则的作用。

      c)游戏结束,出示小扬扬语录2:以前我讨厌规则,现在我觉得规则是帮助我们的好朋友!

      (六)延伸

      a)讲故事《悲剧为什么会发生?》,教育学生不要小看规则,应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越是危急关头,越要遵守规则。

      b)结合学校的一次防火演练加以举证自觉遵守规则的可贵。

      c)现身说规则: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违规带来的恶果,谈谈感想。

    品德与社会教案10

      〖教学目标

      1.知道四川的都江堰和新疆的坎儿井是世界上古老的水利工程,至今还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巨大的效益,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2.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力量,形成崇尚劳动、崇尚劳动者,为我国古代农业文明而自豪的态度。

      〖教科书分析

      参见第34~35页。

      〖教学准备

      教师要阅读和准备有关四川都江堰和新疆坎儿井的相关资料。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劳动者在农业生产中创造了从简单手工工具到现代农业机械的伟大成就。其实劳动者的创造还远不止这些,下面我们去参观瞻仰一下我们祖先的伟大创造吧!”

      2.阅读讨论。阅读教科书第14页的课文,讨论“农业生产中的‘靠天吃饭’是什么意思?”启发学生们明确,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水,如果水的来源主要依靠自然降雨,不可能那么及时,不可能尽如人愿,或旱或涝,没有定数。农作物收成的好坏,完全受自然降雨的控制,人们形象地把这种农业叫做“靠天吃饭”。如果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完全由人利用灌溉来控制,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于是自古以来劳动人民就注重兴修水利,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所以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3.探究活动一。观察和阅读教科书第14页有关四川都江堰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探究“都江堰是怎样发挥作用的?”通过探究知道:岷江经常洪水泛滥,2000多年前,秦朝的李冰父子率众修建了都江堰。利用建在江中的“鱼嘴”“飞沙堰”“金刚堤”对岷江进行“三七分水”,*时七成水流进内江,用于保证浇灌成都*原的田地;三成水从外江流走。遇到岷江发洪水,利用鱼嘴附近的闸门进行“倒三七分水”,三成江水流进内江用于灌溉;七成水从外江泄洪,使得成都地区旱涝保收,造就了一个号称“天府之国”的成都*原。直到今天都江堰仍在继续为人类造福,所以都江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人类文化遗产”,我们为祖先的伟大创造而感到骄傲。

      4.探究活动二。观察和阅读教科书第15页新疆坎儿井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探究“在新疆干旱少雨地区,为什么要利用坎儿井地下暗渠来运输和使用天山雪水?”通过探究知道:新疆地处我国西北部,干旱少雨,天山上融化的雪水太宝贵了,如果在地表流动,会很快地从干涸的土地上渗漏掉,或被强烈的阳光蒸发掉。所以,新疆古代的劳动人民创造了在戈壁滩上运输和使用水源的地下暗渠工程―――坎儿井。正是有了坎儿井,才可以减少水的损失,以便用到最需要的农田里,正是这一古代就创造出来的节水灌溉工程,在因为干旱而草木不生的戈壁滩上,才创造了一个个神奇的绿洲。

      5.教师。教师肯定学生的探究,鼓励他们今后多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

      〖给教师的建议

      为便于学生理解,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或者在黑板上绘制都江堰和坎儿井的示意图。

      〖建议

      观察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参与和关注程度。


    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5篇(扩展5)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0篇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

      一、 教材分析:

      三年级下册教材以单元编排的方式,每个单元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这一教育主题表达了编者明确的设计意图和课程标准中要求完成的教育内容。单元主题下设课文主题,每个课文题均来一个引导学生学习、研讨的话题,下面又生成多个小话题。每课的内容力求打破学科界限,将各学科的内容综合起来,体现综合课程的特点。每个单元所涵盖的课文内容表现为一组完整的经验和一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单元中的每一课又力求从不同的角度来表现单元主题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三年级下册共安排了四个单元主题,即:“我会保护自己”“我尝试自主学习”“我和我的朋友”“我们生活在一起”。这四个主题将来源于不同生活领域的素材整合为建立在儿童生活基础上的主题与活动,这些主题与内容将品德教育与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有机地融为一体。

      二、教学总目标:

      1.以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为基础,让学生通过对生活的感受,获得对家庭、学校、社区的初步认识,树立最基本的社会公德意识。

      2.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促进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

      3.教材中没有理性的说教,而是对儿童生活的真实呈现。都是从儿童生活中一些*常的现象切入,引起儿童对生活的思考和关注。

      4.培养对学生道德判断能力,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该学什么,不该学什么。

      三、教学重点:

      教材在选择切入点时,力求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儿童感兴趣的问题入手,采用第一人称的表现方式,来增强教材与学生的亲近感。教学中应将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融为一体。教师要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教师要联系当地和学生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四、 教学难点: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的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五、 教学措施

      1.利用直观教具,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2.通过各种有趣的机械操练、意义操练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3.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手段的作用。

      4.力体现“用中学、学中用”的原则。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2

      本学期我担任五、三年级的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任务。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综合课程,在教学实施上,必须贯彻标准的这种根本理念,使得学生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感受和理解、习得和掌握道德和社会规范的内容,而不是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的纯粹的知识学习。

      (一)要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在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分别列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三个部分。必须认识到,这样三个方面的目标是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是整体存在于儿童个体的发展之中并且互为影响的。一个人的情感体验是在生活中获得的,生活态度是在生活中形成的,能力是在生活中不断提高的,而人类迄今为止的所有知识无一不是在实践中归纳出来的。具体的课程单元中,要逐渐地习惯于全面地考虑和把握教学目标。无论是什么样的具体内容,也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活动,教师都应当事先从目标出发进行考虑:在这一单元、主题或课题的学习中,可能促进学生哪些态度的形成和转变?可能促进学生哪些能力的锻炼和提高?可能给予学生哪些知识经验的获得?进而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加以把握。当然,在不同的内容中,态度、能力、知识目标必然地会各有侧重。

      (二)要充分利用并且不断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并非是一无所知的,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并不是从这门课的学习才开始的。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积累,有了一些很初步的社会生活经验,已经在生活中养成了一些行为习惯,具有了很简单的生活自理能力,可以说大多数学生已经很自然地形成了与他们的年龄基本相适应的生活态度,表现出了初步的社会积极性。而品德与社会课的内容正是从学生这样的发展基础上建构,继续予以教育和提高的。所以,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不要把教学内容当作学生完全不懂的东西来加以讲解,加以灌输。而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积累出发,善于动员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之与课程具体的内容之间建立起联系,使得学生面对学习的主题的时候,感到他们所学习的内容,正是在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和问题,因而理解课程的意义,乐于进行探究。

      除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品德与社会课还应当不断地丰富和深化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学过程就是使学生的生活经验不断丰富,各种能力不断提高,知识积累不断增加,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念的过程。这样才符合学生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连续性过程的规律。所有这些,仅仅依靠原有的生活经验是不够的,要通过各种活动,通过引导和帮助,使得学生思考和尝试的范围不断扩大,以此为基础引导他们向更成熟、更高级的水*发展,使他们原有的生活经验得以拓展、扩充、提升。

      (三)要刻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不是一个依靠知识灌输的传递过程,而是要依靠学生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的。无论教师的讲授多么精彩,都不可能直接转化为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结果。在品德与社会性发展当中,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等占有极为重要的分量,而这些成分的形成、变化与提高,都是以个体的亲身经历、主观体验为前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离开亲身经历和主观体验,就不会有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性。而亲身经历和主观体验,只能在自主性的活动当中才可能产生。因此,如何创设条件,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是教师带有根本性的任务。

      (四)要不断拓展教学空间

      由于品德与社会课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课程对学生的教育是要回归生活,重视生活的价值。整个课程的时间坐标应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课程的空间坐标应该是整个社会存在。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3

      一、全册教学分析

      本册教材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规定,儿童年龄与生活的实际,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编写的,它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只是在相互关联中得到发展,以较好的落实三维目标。

      全册共分为四个单元,第一单元《我们生活在一个地球村》,意在使儿童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熟悉世界海陆分布等情况,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了解*的面积、行政区划、地理位置,让学生知道各国在经济上互通有无的重要性,正确对待互联网。第二单元《地球生病了》,使学生有意识地关心和爱护人类共同的生存环境,学习一些常见自然灾害中的自救知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增强学生自觉主动保护物种的意识和情感,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节约和合理使用自然资源的良好习惯。第三单元《世界问题还不少》,使学生懂得和*的重要意义和价值,珍惜来之不易的和*生活,正确对待科学技术,初步了解联合国的性质和宗旨以及重要作用等。第四单元《新的生活就要开始了》,意在使学生能够逐步学会确定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目标,并据此独立安排自己的生活,发展他们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全册教学要求:

      1、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熟悉世界海陆分布等情况,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了解*的面积、行政区划、地理位置,让学生知道各国在经济上互通有无的重要性,正确对待互联网。

      2、使学生有意识地关心和爱护人类共同的生存环境,学习一些常见自然灾害中的自救知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增强学生自觉主动保护物种的意识和情感,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节约和合理使用自然资源的良好习惯。

      3、和儿童一起走进多样化的世界。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宽容的心态,正确认识其他文化,积极吸取外来文化的养分,更好的发展本民族的文化传统。

      4、使学生懂得和*的重要意义和价值,珍惜来之不易的和*生活,正确对待科学技术,初步了解联合国的性质和宗旨以及重要作用等。

      5、使学生能够逐步学会确定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目标,并据此独立安排自己的生活,发展他们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4

      为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良性发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社会性的良性发展,特制定本学期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如下:

      一、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在课堂上他们看来很活跃、很热闹,但是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方面却非常缺乏。他们还处于儿童期,这一阶段是儿童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他们刚刚进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这一册的教育内容应当是对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打基础的教育,是学生由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自然衔接。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注意与三年级上册教材相衔接,在内容上共设计了四个主题单元。第一单元《我会保护自己》,设计了四课教学内容,由近及远,首先从保护自己的身体开始,让学生知道人的身体的每一个器官都直接影响着自己的身体健康,要爱护和保护自己的身体。然后,将关注的视角转向我们生活的学校、家庭和社区,从中找出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特别是交通安全问题,以及人为的一些伤害和危及学生安全的行为,让学生从多方面了解保护自己的相关知识,学会保护自己,不受伤害。最后,通过《学会自护自救》的学习,让学生知道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事故的预防和解除。

      第二单元《我尝试自主学习》,设计了三课教学内容,将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以及良好的学习心理等内容加以综合,以贯彻《课程标准》中有关不怕挫折、克服困难、珍惜时间、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等教学内容要求。让学生通过两个小主人公丹丹和曾兵在学习中的成功经历,体验到的学习心理对学习成功的重要性,进而培养自己的自信心,做学习的小主人。

      第三单元《我和我的朋友》,本单元以大课文的思路,将丹丹、何莹莹、张青三个小主人公贯穿于整个单元之中,并通过她们之间发生的故事,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与朋友交往应该学会宽容、以诚相待、互信互助。重在引发学生的体验,让学生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从而很容易联系到自己*时的言行,反思自己,并从她们的故事中学会正确的交友之道,感受有朋友的快乐,没有朋友的痛苦。

      第四单元《我们生活在一起》是关于集体生活的内容,本课从集体生活需要规则——知道自己是集体的一员,维护集体荣誉——集体生活中的民主这三个层面,让学生对集体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知道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责任和权利,从而更好地在集体中成长,更好地为集体服务。

      三、教学目标

      1、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形成自觉爱护自己身体的意识和行为,知道交通规则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自觉遵守交通秩序,注意交通安全,在面对各种诱惑或求助骗局时,能够沉着应对,不上当受骗,掌握一些事故的预防及解除办法。

      2、知道学习、做事要抓紧时间,学会合理安排和利用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对自己有信心,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学习,体会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愉悦;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能够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和帮助下,学习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3、在与人的交往中,能够意识到别人的不高兴,知道日常交往中让人讨厌、生气的言行举止;当朋友间出现和矛盾时,能够反思自己的言行,并以恰当的方式加以化解;知道真正的朋友应该以诚相待]、互信互助。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5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材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互相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一、本期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知道“人各有所长,要取长补短,学会欣赏和尊重另人,以人宽容”“懂得做人要自尊、自爱、有羞耻感,爱惜自己的名誉。学习反省自己的生活和行为”。

      2、通过学习“学校和班组等集体生活,理解公*、公正、民主、*等在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培养现代民主意识”让学生了解建立民主*等的重要性。

      3、本单元为地方特色教材。引导学生了解乡村的新面貌,了解经济、法制建设、文化活动、农村新形象。激发对祖国家乡的热爱。

      4、通过学生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差异,探究这些差异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理解和尊重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

      5、让学生知道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感受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信心。

      二、本期要重点解决的教学问题

      由于教材综合性和情感性较强,考虑在引导学生学习品德和社会知识的同时,如何建立一种开放性。让教材的“话题引子”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尽可能让学生深入到社会,通过实地调查、参观、扩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加强课内外结合,强调学习活动的延续性和完整性,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让学习活动在时间、空间上得到开放。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运用读书、实践、讨论、探究的方法,激发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学习热情,创设合理的情境让学生适当体验,把品德知识的学习上升到一种情感的体验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三、教改措施

      1、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备课,保质保量地上好每一节课。

      2、课内课外相结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利用晨会、班队会等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3、针对本班实际情况,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做好后进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使之端正学习态度,力所能及地接受各科知识。

      4、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坚持不懈地把良好习惯的培养落到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落实到儿童学习活动的各个方面。

      5、在其它各科中,有机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6

      一、 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任教三(1)班的品德与社会课,通过了解,三(1)绝大部分学生能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但也总会有几个学生顽皮,组织纪律涣散。虽说家庭教育也十分重要,但孩子们接受的品德教育和常规教育大部分还是来自于学校,这就需要老师能耐心地指导,对他们进行自律教育和常规教育,多与学生沟通交流,督促学生改正缺点。

      二、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将我国小学低年级原有的思想品德、自然、劳动、手工和活动课程等进行高度整合的基础上生成的新的课程。它包括品德教育、科学教育、社会教育、生活教育、劳动教育等内容,但主导价值是对学生的品德教育。课程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的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别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

      总的来说,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4、知道在*长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初步知道影响*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初步了解新*成立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

      5、知道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知识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2、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等地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参与集体生活。

      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碰到的道德问题做出准确的判定和评价。

      4、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朴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老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4、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5、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德育教育和环保教育。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都参与讨论和交流,大胆发言。

      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使用电教手段为教学服务,提高思品教学质量。进一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心理压力。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五、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教学时数

      第一周 我的自画像 2课时

      第二周 别人眼中的我 1课时

      第三周 心中有阳光 1课时

      第四周 温馨的港湾 1课时

      第五、六周 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 1课时

      第七周 爸爸妈妈的心,我能懂 1课时

      第七周 说说我们的学校 1课时

      第八周 校园里的发现 1课时

      第九周 给学校画张“地图 1课时

      第九周 在学校工作的人们 2课时

      第十周 我能为学校做点什么 2课时

      第十一周 看地图,找家乡 2课时

      第十二周 家乡的山和水 2课时

      第十三周 我的家乡变了样 2课时

      第十三周 家乡明天更美好 1课时 第十附近 我喜欢过年 1课时

      第十五周 家乡的风味小吃 2课时 第十六周 小城故事多 2课时 第十七周 一起采风去 2课时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7

      一、指导思想: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宗旨在于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地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别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年级有学生35人,男18,女17,大多数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这一学科很感兴趣,学生对社会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对社会常识和社会生活能力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体验”、“尝试”、“调查”、“讨论”等方面,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促进良好的品德形成和社会良好发展,特制定本学期教学计划。

      四、教学要求:

      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体会家庭亲情,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疼爱和他们的养育之恩,热爱家庭、尊重父母长辈,以恰当的方式孝敬长辈。

      4 、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二)能力

      1、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等地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参与集体生活。

      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三)知识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五、具体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六、教学进度安排:

      略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8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材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互相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一、本期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知道“人各有所长,要取长补短,学会欣赏和尊重另人,以人宽容”“懂得做人要自尊、自爱、有羞耻感,爱惜自己的名誉。学习反省自己的生活和行为”。

      2、通过学习“学校和班组等集体生活,理解公*、公正、民主、*等在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培养现代民主意识”让学生了解建立民主*等的重要性。

      3、本单元为地方特色教材。引导学生了解乡村的新面貌,了解经济、法制建设、文化活动、农村新形象。激发对祖国家乡的热爱。

      4、通过学生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差异,探究这些差异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理解和尊重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

      5、让学生知道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感受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信心。

      二、本期要重点解决的教学问题

      由于教材综合性和情感性较强,考虑在引导学生学习品德和社会知识的同时,如何建立一种开放性。让教材的“话题引子”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尽可能让学生深入到社会,通过实地调查、参观、扩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加强课内外结合,强调学习活动的延续性和完整性,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让学习活动在时间、空间上得到开放。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运用读书、实践、讨论、探究的方法,激发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学习热情,创设合理的情境让学生适当体验,把品德知识的学习上升到一种情感的体验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三、教改措施

      1、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备课,保质保量地上好每一节课。

      2、课内课外相结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利用晨会、班队会等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3、针对本班实际情况,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做好后进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使之端正学习态度,力所能及地接受各科知识。

      4、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坚持不懈地把良好习惯的培养落到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落实到儿童学习活动的各个方面。

      5、在其它各科中,有机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9

      一、学生状况分析

      高年级是小学生知识、潜力、情感价值观构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六年级学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必须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构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用心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在全球化的时代,世界对于他们来说不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经验,尽管对于他的理解还是很不够的,但少年儿童们却是渴望去了解它,去感受“外面世界的精彩”,甚至从那里找到自己的朋友。

      为了使我们的新一代能够以科学的理性的态度去看待他们周围的世界,爱他们所居住的地球,爱周围的一草一木,在教学中努力引导儿童探索和关怀生存的家园,使少年儿童成长为地球上的新一代礼貌居民。

      小学六年级是孩子发展中的一个十分关键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学生开始从相对的儿童心理品质特征向少年的品质特征转化,因吃对未来的成长影响很大,具有较大的可塑性,要用心引导学生个体的“自我意识”朝着客观、乐观、进去的方向发展,为顺利完成中小学衔接作好铺垫。

      二、教材分析

      (一)、本册教科书由四个单元构成。

      第一单元你我同行;第二单元人类的家园;第三单元同在一片蓝天下;第四单元再见,我的小学生活。

      (二)、教材重点与难点:

      主要透过真实的历史资料,让学生在认识战争和冲突带给人类苦难的基础上,感受全世界人民对和*的渴望、共创和*的心愿和所做出的努力,了解*在国际舞台上保卫祖国和维护和*的作为,激发学生热爱和*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本册教材各单元目标

      第一单元:

      1.透过从太空中看地球,生活中感知地球,从而了解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大小、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状况,熟悉世界海陆分布以及主要地形等基本知识,初步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体会“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

      2.了解*的面积、行政区划,主要省级行政区,能熟练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

      3.引导学生了解全球化背景之下我国和世界的经济互动,为*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而自豪,让学生明白我国在经济上互通有无的重要性,使学生感受和关心身边发生的经济活动,对外来产品持正确态度。

      4.使学生认识到国际互联网是当代人们进行信息交流的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在学会利用互联网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服务的同时,又务必持续高度警惕,防止其消极因素对自身赞成不良影响或侵害。

      第二单元:

      1.引导学生感受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认识人类活动对环境所的作用,使学生将身边节能、绿化等“小事”和保护地球环境联系在一齐,在日常生活中能有意识地关心和爱护人类共同的生存环境。

      2.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自然灾害,明白保护环境能够减少和降低自然灾害带来的危害,理解在危难中社会互助的作用,学习一些在常见自然灾害中的自救知识。

      3.使学生理解物种是维护生态*衡的重要特质基础,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保护物种就是保护人类自身赖以生存的环境,使学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认识到保护野生动植物个性是保护濒危野生动植物工作的紧迫性,培养学生以朋友们的爱心*等对待地球上其他动物,增强学生自觉主动保护物种的意识的情感。

      4.初步了解外来有害物种入侵对新的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和人类健康带来的巨大危害,明白有物种入侵的主要方式,明确对待外来物种的正确态度,理解生物之间、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

      5.使学生认识到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的存量有有限的,帮忙学生逐渐养成节约和合理使用资源的良好习惯。

      第三单元:

      1.从战争给人类,个性是给儿童带来的巨大苦难的视角,使学生明白战争的残酷、战争的危害,从而懂得和*的重要好处和价值,珍惜来之不易的和*生活,同时,使学生明白全世界人民为了世界和*,制止战争,进行着不懈的努力。

      2.科学技术的喜与忧

      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生活,从衣、食、住、行等方面了解科学技术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并以紫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在了解科学技术带给我们诸多好处的同时,也要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利用不当不仅仅不能造福人类,还会给人类带来灾难,使学生能一分为二地看待科学技术的作用,正确对待科学技术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3.初步了解联合国的性质和宗旨及其一些重要的工作机构,理解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促进人类发展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明白联合国为解决世界儿童问题所做出的重要努力和产生的用心效果,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地球村公民的意识。

      第四单元

      1.使学生透过对6年小学生活的回顾,总结自己的成长过程,认识到自己在6年中所取得的成绩是透过自己的努力和老师、同学、家长的帮忙获得的,为顺利跨入中学大门树立应有的信心,同时,引导学生在回顾过程中反思6年中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为日后的学习生活带给借鉴。

      2.“百闻不如一见”,为了能让六年级的同学对中学有感性的具体的认识,设置了直接到中学参观的活动课程,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未来的中学生活的主要资料,思考自己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个性是做好克服困难的思想准备。

      3.生活是儿童受教育的基础,从六年级毕业学生即将面临的生活实际出发,唤起学生成长,成才的进取意识和对未来中学生活的渴望和准备,帮忙他们在离开小学大门后能够坚实地迈好通向中学的第一步。

      三、任务、目标:

      本课程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构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那么对综合课这个性质老师已不再陌生。个性是到了五、六年级地理、历史、科学等各科资料融入到品德教育中,使品德课不再是纯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而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将品德、行为规则、法则、爱国主义、群众主义、社会主义、国情、历史与文化、地理环境等教育的有机融合,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构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职责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基于以上的课程性质和总目标,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延续了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的设计思路,课程的设置围绕学生的社会生活展开,并注意到儿童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及认知领域,将触角深到更加广阔而深远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六年级下学期又是整个小学阶段学习的最后一个学期,这个学期的学生,大部分已经构成了与他们的年龄相适应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说他们的良好品德和社会性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比较高的状态。因此,从六年级下册的教材来看,更重视学生日益增强的道德素养与社会性的不断发展,较上册而言,在资料上更加向广度和深度推进。同时因为他们又将面临着升入初中,所以教材中又安排了一些迎接新生活的话题,引导学生直面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为学生向初中阶段顺利过渡做了必要的准备。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良好品德的构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职责心、良好的品德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四、具体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用心地参与、体验。

      3、根据本册教材安排的教学资料,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忙儿童把握好少年期的生活,和儿童一齐走进多样化的世界,引领儿童探索和关怀生存的家园。

      4、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尽量多地呈现直观性的材料。

      5、在本册教学中进行课题《品德与社会综合性的教学实践与研究》的落实。

      6、将社会中的知识转化为生活问题。

      7、大胆想象,解决生活问题。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0

      一、指导思想

      以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民族精神和生命教育纲要”的精神为基本指导思想。坚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追求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力求将儿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思考、探索、判断能力的培养及人文社会知识的掌握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新课程标准为精神,以现有教材为依据,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和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儿童的经验、体验、兴趣出发,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探究、学会创新,使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成为德才兼备的接班人。

      二、基本情况概述

      我校一至五年级学生约300人,大部分学生来自外来务工家庭,少部分为本地段生,家庭条件也较差,属于低保收入家庭,因此学生各方面的行为习惯和文明习惯均较差,许多孩子的身上有不讲卫生、说粗话脏话甚至打架的陋习。家长的文明习惯和文明程度也较低。

      三、任务及目标

      1、端正学生思想,提高认识,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2、创新教学过程,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积极完成《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内容。

      4、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用教材中的事例及道理来教育学生。

      5、注意联系周围的环境、人和事,从学生日常生活入手,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6、每月定期召开教研组活动,做到定时、定人、定内容,提高教研组活动的有效性。

      四、方法和措施

      1、教师*时加强理论学习,对课程标准进行“温故知新”,及时将教改精神与教学

      实践相结合,并做好摘抄工作。利用课余时间,加强网上学习,及时了解最新教学动态和信息。

      2、能按计划备课,按时完成授课任务。认真学习教材,分析各班学生的情况,根据各课教材的教育要点,结合教学建议、学生的年龄特点定好教学目标要点、教学重点、难点,备好课,授好课。

      3、重视课堂教学,减少课堂教学的随意性。能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处理课堂中新生成

      的教学环节,加强学生课堂练习的指导,切实提高每一节课的教学效益。

      4、善于走进学生当中,关心热爱每一位学生,从学生日常生活常见的现象以及学生的生活疑惑和感受入手,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使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相统一。

      5、定期对学生中的行为和思想进行调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对工作进行整改。同时结合学校大队部的要求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加集体活动,在集体活动和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行为进行及时的督促教育。

      6、结合教材,加强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社会中、生活中体验,引导学生乐于参加有意义的活动,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培养观察生活、探究生活、创意生活的乐趣,勇于提出问题、探究问题,使他们的思想逐步走向成熟。

      具体安排:

      二、三月:

      1、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温故知新

      2、各年级分析第一、二单元教材

      四月:

      1、网上学习《如何指导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

      2、《品社》学科的专题探讨,避免课堂模式单一的教学思路。

      五月:

      1、各年级分析第三、四单元教材

      2、拟定三年级品社课校内展示课,课后集体评课,并写好反思。

      六月:

      1、网上学习《中日两国小学社会课的比较研究》、《黄浦德育研究》

      2、结合新综合素质评价表,以激励的评价机制为主,对学生进行客观评价。


    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5篇(扩展6)

    ——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10篇

    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1

      《品德与社会》这一门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设置的一门新课程。它的设置反映了加强和改革德育课程的时代要求,也顺应了课程综合化的时代潮流。新课标要求:《品德与社会》的内容标准由6个主题构成,即:我在成长、我与家庭、我与学校、我的家乡(社区)、我是*人、走近世界。本册教材划分为五个单元:《我学习,我快乐》、《家庭因我更美丽》、《共享友爱阳光》、《谢谢你,家乡的劳动者》、《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体现了“同心圆扩大”的教材设计框架。为了更好的上好本册教材,我积极学习研究教材特点,钻研新课标的要求,尽量做到一课一得,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让学生学有所获。现就本学期《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如下:

      一、明确课程性质,在教学中贯彻新课标精神,使孩子们的文明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得到较好培养

      本课程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定为总目标,实现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尤其关注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使学生既学会做事,更学会做人,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指导下学做事。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全面把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例如我在讲授《我学习,我快乐》这一单元时,我积极开展“把各种有趣的一分钟记录下来,说说自己的感想”的活动。要求学生设计自己的学习时间表并总结自己好的学习方法,建立自己的学习档案。班上60个学生都建立了自己的小档案,这对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二、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从身边的人或事影响孩子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于社会生活中处理人们相互关系的需要才产生道德。同时,社会常识和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只有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我在上课时都特别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以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为根本。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例如在讲授《谢谢你,家乡的劳动者》这一单元时,我要求他们做一回小记者,采访身边或者亲人中的打工者,写下自己的采访记录。寻找身边的做出了一定成绩的人物,了解他们的事迹,自己制作一张“状元榜”。孩子们都做得很认真,不仅了解了身边的劳动者,还树立了勤劳致富的观念,形成了热爱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

      三、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新的教学目标观告诉我们,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遵守多少道德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这些社会知识、规范和准则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和态度,以及思考问题的取向,如换位观(假如我是你,假如你是我)、双赢观(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依存观(我离不开你,你也离不开我)、分享观(有福同享福更增,有难同当难减少)等等。这些都是一个具有共生性特点的现代人必须具有的基本观点、基本态度,是他能够融入社会,立足社会,并能在社会生活中不断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我在教学中有机地结合《共享友爱阳光》这一单元,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学会珍惜师生之情、同学之情,走进社会,真正学会生活、感悟生活。

      四、树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潜能生的转化

      学期初,我制定了潜能生的转化计划。对于本班刘思佳和樊青嵩两名学生,我采取多跟他们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从而更好地引导他们,让他们的性情慢慢改变,学习态度端正了,学习兴趣更浓厚了,并且跟他们的家长经过几次交流,让家长也感觉到孩子在自己的悉心引导下,一天天在成长,一天天在进步,对孩子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刘思佳和樊青嵩两个孩子明显进步。

      五、俭以养德,创设情境,提高孩子们的环保意识

      保护环境,保护我们这个赖以生存的地球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在我的教育教学中,我随时随地引导孩子们做一个保护环境的好孩子,提高孩子们的环保意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我通过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身边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环保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做一个环保的好公民。

      本学期由于改革了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大大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听其形”、“观其声”、“动其情”、“悟其理”,从而强化了感知理解,丰富了想象思维和情感,深化了道德观念,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2

      一、基本情况分析

      三年级班共有学生64人,男生有34人,女生有30人,同学们团结互助,好学勤奋,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求知欲,热爱班级体。但是还存在着所有独生子女共同的特点—自私,无论做什么事,都为自己着想,还需要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加以正确引导。帮助其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使其受益终生。,学生们聪明活泼,积极进取,通过三年学习生活的锻炼,他们已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加强,各个班的成绩相差不大。整体上看由于大都是独生子女,表现出娇惯,好吃懒做、任性、主动性差,自私的特点。这些行为习惯是今后教育的主要方面。另外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道理,不能有效的落实到行动上,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实践。

      二、成绩和经验

      (一)经验

      1、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在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教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班级管理和思想教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教育效果明显。

      2、教学的实际效果比较好,学生的养成教育进一步加强,主要是学习习惯、纪律习惯、卫生习惯、文明礼貌、学习习惯和两操习惯,环境卫生的教育,都不同程度的得到提高。教学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

      1、上课、备课是关键。

      只有认真钻研教材、教法,正确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 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明确正确的行为方式。有充分的理论指导,才能避免以往满堂灌的错误。

      2、抓好训练,学以致用。

      注意理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用理论指导自己的行动,并在生活中适时遵守,学生的各项行为习惯有很大的进步。

      3、抓好落实,常抓不懈。

      紧密联系学校开展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自觉纠正行为错误,提高水*。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应该与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紧密联系,这样学生的水*才能有所提高,而且作好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光靠课堂上的说教是不行的。

      4、对于思想品质良好的同学,再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对于习惯较差,思想观念差的同学,从生活中入手,正面疏导,教育,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思想品质。

      5、利用电教媒体,比如录象、课件等,形象生动的使学生受到教育。

      (二)成绩

      1、学生知道了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学生为社会主义祖国逐渐强大而自豪,热爱祖国,立志建设祖国。

      2、学生知道了一些小学生爱科学、学科学、创新发明、搞科技小制作的事例,并向他们学习,积极动脑动手,参加一些科技活动,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3、学生通过学习知道了有毅力是意志坚强持久的表现,是学习进步,事业有成不可缺少的品质,每个人都在*时的学习和工作中自觉磨练和培养自己的毅力。

      4、能够正确对待成功,在取得成绩或受到表扬时不骄傲,不断进步。

      5、树立了对待失败的正确态度,面对失败,不灰心、不气馁,积极进取,争取最后胜利。

      6、能分清是非界限,以良好的言行维护自己的名誉,学习了分清是非的方法,正确的事坚持做,明知不对的事情,再小也不做。

      7、学生知道了心胸开阔,性格开朗有利于身心健康成长,也是一个人修养的表现,

      8、学生懂得了名胜古迹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象征,人人都应爱护,见到同学损坏名胜古迹的现象都能自觉批评、劝阻。

      三、存在的问题

      1、有些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不起来。

      说道理,同学都能明白,但是真正到生活中,甚至关系到自己的利益的时候,往往言行不一。

      2、学生和教师的 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淡化,过于敷衍了事。

      3、有些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仍然是个难题

      学生的影响来自于多方面,家庭、社会、学校。学校教育固然重要,其他方面不容忽视。有些家庭教育受家长思想品质、价值观、世界观的影响,往往与学校的教育背道而行,因此,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仍然有一定的难度。

      4、上课形式单调、说教意味浓厚,枯燥乏味,实际效果存在欠缺。

      5、学生不能把学到的道理和实际行动有效的结合起来。这一点是做的最欠缺的一部分,需要结合实际进行教育,切实使学到的知识落实到行动上。作到理论联系实际。

      6、不能有效的运用电教手段

      7、应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课上教育与课下教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四、今后努力方向

      1、加强自身的修养

      教育学生,首先要身正为范。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观和价值观也、社会公德也在不断变化。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更好的教育学生。

      2、紧密结合班级管理和学生的实际,进一步加强养成教育,这是思想品德教学的关键所在。

      3、作学生的良师益友

      教师不同与其他的行业,我们教育的是一群有着独立思想的活生生的人,因此,光说教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需要教师与学生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交流。采用多渠道的沟通,势在必行。

      4、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运用好电教手段,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必要时使学生有效的接触大自然,接触生活,接触社会,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5、作好与家长的沟通

      家庭与学校联合起来,形成强大的教育势力,共同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人。不断了解学生在家中的表现,同时结合学校的活动如:家长会等有效的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在一起。

      6、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及时纠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出现。作到防患于未然。

      7、加强备课的`力度,上好每一节课。讲求上课的形式,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能真正的上好每堂课,学到扎实的知识。

    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3

      本学期,我承担了四年级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按照制定的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对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促进了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现将一学期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

      二 、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学习新知,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三、采取互动的动态式讨论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开放的动态式讨论、小组合作形式,使学生的主体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得到了“全身心”的投入上,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兴趣和注意力,特别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在有了更为真切的情感体验,有利于道德认识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同时也培养了合作意识,增强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四、与各项活动相结合

      1、与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

      我们的作业设计要冲破封闭的圈子,向课外延伸,跟生活接轨,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变得生动、活泼、有趣。

      2、与少先队活动紧密结合。

      学生的天性是乐于自己探索,好游戏、活动,课堂上的说教再生动也缺乏形象性、参与性,而少先队活动可融思想性、趣味性、艺术性、知识性、参与性于一炉。因此,作为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把思品教学与班队活动结合起来,从班队活动中深化思品教育。

      纵观得失,觉得社会学科面对不同的学生,面对不同的内容,要灵活地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教学,并着眼于更开放的、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力图在短短的40分钟内开拓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对自己所处的这个世界更感兴趣,更想探究,更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做自己的小主人,做社会的小主人。

    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4

      思品教学要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开放性的思品教学就是从多方位多角度改变传统的思品教学的某些弊端,使思品教学充满思辩色彩,充满生机活力。它以大思品为理念,以开放的氛围为前提,以开放的课堂为核心,以开放的实践为基本渠道,以主体参与贯穿始终,以提高思品教学实效为根本,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终极目标。

      本学期四年级的思品教学总结如下:

      一、广阔的教学阵地。

      开放教学要打破教学场地的限制,除了在教室教学外,还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教室以外的场所去进行教学活动。

      二、互动的动态式讨论。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开放的动态式讨论、小组合作形式,使学生的主体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得到了“全身心”的投入上,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兴趣和注意力,特别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在有了更为真切的情感体验,有利于道德认识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同时也培养了合作意识,增强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多样化的情境式表演。

      我们可以结合有关教学内容,采用讲故事、听歌曲、情感朗诵、角色游戏、小品表演、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情境表演”。教学中分别让学生角色扮演,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内容。当学生有了一定的道德认识,这时更应该给他们创设一定的情境。

      情境表演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真实、亲切,能使学生充分参与、积极表现,融入课堂教学,比较自然地主动发展,从而深化道德认识,内化道德情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设计开放式实践活动。

      《课标》中提出“教师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优化思品课堂教学,就是要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社会因素,由课堂延伸到课外,依托教材,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将校园、家庭、社会等一切有利于学生明理、导行的场景都当作课堂,“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切实提高思品教育的实效。

      1、与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

      我们的作业设计要冲破封闭的圈子,向课外延伸,跟生活接轨,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变得生动、活泼、有趣。

      2、与少先队活动紧密结合。

      学生的天性是乐于自己探索,好游戏、活动,课堂上的说教再生动也缺乏形象性、参与性,而少先队活动可融思想性、趣味性、艺术性、知识性、参与性于一炉。因此,作为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把思品教学与班队活动结合起来,从班队活动中深化思品教育。

      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节思品课就能解决的问题,为配合好思品教学,应有一定的强化规范训练,结合思品教学制定每周每月的规范目标,使课堂上的热情延伸到课外。经常不断地进行课后导行、巩固,才能使学生把热情倾注到所接受教育的内容上,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运用开放式的评价考核。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得反馈信息,促进儿童发展。

      实施思想品德教育课开放化,将引起教学结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的变化。总之,只有真正改变过去从教材到课堂封闭、单一的思品教学模式,从多方位、多角度、多渠道加强思品教育,才能真正提高思品教育效益,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5

      回顾本学期的教学,已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也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为了使今后的教学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总结经验,克服缺点。现将本学期教学总结如下:

      一、拟定教学计划

      按照课程标准制定并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做到开学有计划,学期末有总结,质量分析。教学中钻研教材,探索性的尝试设计种种教学方式,以新教材理念为指导,不断反思积累经验,寻找有效的教学途径。所任科目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成绩良好,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教学中把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从小爱学习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文教学内容和班的实际情况,教育学生向爱迪生学习。在学习上要多动脑,不懂就问,课后多看课外书,汲取营养,增长知识,还要认真完成作业。

      2、培养学生爱国家和爱家乡的情感。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家乡,知道家乡有美丽的风光和丰富的物产。引导学生保护家乡的建设和公共财物,做一个关心集体、爱护公物的好市民,培养学生心中有他人,遇事互相谦让的社会公德。

      3、在教学中结合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认识哪些应该做,哪些不应该做,通过讲故事,辨一辨,说一说的活动形式引导和教育学生,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有一种良好的社会公德,心中有他人,遇事互相谦让,见到别人有困难要乐于助人。

      4、培养学生讲道理,不任性,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在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在*时的日常生活中,要养成一个好习惯。遇事要讲道理,不任性,还要懂得尊敬老人、爱护幼小。生活要节俭,不浪费,做一个讲道理、懂礼貌、勤俭节约的好孩子。

      5、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交通安全的重要性,从而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三、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1、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研究为手段,以个性发展为目标的教育观,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形成。

      2、重视了常规媒体和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丰富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活跃了学生参与教学的形式;扩大了教学资源。

      3、教师注意创设情景,把课上“活”;开发教学资源,把课上“实”;组织学生活动,把把课上“乐”。

      4、比较重视师生之间的双向交往。

      四、不足之处及今后努力方向

      经过一个学期学习,同学们的思想觉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帮助别人,拾到东西上交学校,好人好事不断出现。教师应进一步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提高科研能力和组织教学的能力。老师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学科教学的整合,提高课堂效率。课堂教学应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上(搜集材料的能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运用能力)。学校应注意教师全面素质的提高问题,应加强学科组集体备课,在教学设备、资料上加大投入,引导教师不断的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这样会更有利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6

      一、同学情况分析

      四年级同学正处于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求知欲强,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时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局部同学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他们但缺少社会经历。

      二、教材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单元《诚信是金》第二单元《伸出我们的手》第三单元《我的绿色日记》第四单元《交通连着千万家》第五单元《祖国真大》

      三、教学目标:

      1.通过第一单元《诚信是金》这一单元的学习让同学知道:懂得做人要自尊、自爱,有羞耻感,顾惜自身的名誉。学习反省自身的生活和行为,理解和体验做人要老实守信,学会尊重人。

      2.通过第二单元《伸出我们的手》的学习引导同学走进社会,观察生活,去认识各种社会福利机构和设施,并了解和参与一些社会公益活动,知道社会大家庭如何关爱和协助弱势人。让同学得到生动形象的爱的教育,收到美的熏陶。

      3.通过第三单元《我的绿色日记》的学习让同学了解家乡生态环境的一些问题。启发同学考虑、探究;或为环境问题的写调查报告,鼓励同学坚持写绿色日记,耐久地关注家乡的环境问题,关注家乡环保事业的意思。

      4.通过第四单元《交通连着千万家》的学习让同学知道有关的交通知识,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注意*安;了解交通发展的现状,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关注交通发展带来的问题。本单元通过同学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通过有趣的、今昔对比如式,了解当地交通的发展状况,感受现代交通队人们生活的巨大影响。同时,以交通的发展作为认识社会的一个窗口,可以拓宽同学的视野,引导同学直观地感受祖国现代化建设的成绩,激发同学对日益美好的生活充溢喜悦之情、自豪之感。

      5.通过第五单元《祖国真伟大》的学习让同学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海陆疆域、行政区划,祖国领土神圣不可侵犯和了解我国的自然概况,知道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有着许多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的国家,体验热爱国土的感情,以和萌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等方面的内容。学看地图和地球仪,从地图中认识自身祖国的地理概况,了解祖国的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增进对祖国的认识与了解,这不只是同学社会生活的需要,也是一个普通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同学理解、体验诚信的可贵,协助他们构建健康人格,为将来更好的融入社会打下基础。

      2.鼓励同学走进广阔的社会,了解当前的一些社会实际,知道有哪些弱势群体需要关怀,引导同学伸出自身的双手,主动参与各种力所能和的爱心行动,真正感受助人为乐,从而提升自身的内心体验。

      3.鼓励、引导同学主动参与力所能和的环保行动,耐久地关注家乡的环境问题,激发同学对美好绿色家园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4.引导同学辩证的看问题,观察、感受交通带给人们生活的种种不利影响,用自身的方式来关注这些问题,提出自身的想法和建议看,从而培养同学对生活的敏感性和社会责任感。

      5.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海陆疆域、行政区划,祖国领土神圣不可侵犯和了解我国的自然概况,知道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有着许多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的国家,体验热爱国土的感情,以和萌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五、教学措施:

      1.引导同学学会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

      2.从同学在生活中面对的问题和其感受入手,提供一些话题和范例,激发同学的学习和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已有经验,丰富其认知、情感和体验。

      3.丰富同学的内心体验,协助他们深入地感受生活、感受他人,提高其对生活的道德敏感性。

      4.注意引导同学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认识社会和了解社会。

      5.从同学熟悉的生活动身,引导同学对间接生活的认识和了解。

      6.将引导同学获取信息与指导同学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养同学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研究能力。

      7.通过活动的设计和教材中的留白来引导同学动脑、动手和参与实践。、六、课时布置:

      第一单元《诚信是金》七课时

      第二单元《伸出我们的手》七课时

      第三单元《我的绿色日记》八课时

      第四单元《交通连着千万家》六课时

      第五单元《祖国真伟大》八课时

    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7

      品德与社会教学是学校的一门重要学科,回顾本学期的教学,已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也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为了使今后的教学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总结经验,克服缺点。现将本学期教学总结如下:

      一、在这一学年中,在教育教学任务中,本人尽职尽责。

      教学中钻研教材,探索性的尝试设计种种教学方式,以新教材理念为指导,不断反思积累经验,寻找有效的教学途径。教学中把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

      二、取得的成绩与经验

      1、 培养学生从小爱学习的`习惯。

      在学习上要多动脑,不懂就问,课后多看课外书,汲取营养,增长知识,还要认真完成作业。

      2、 培养学生爱国家和爱家乡的情感。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家乡,知道家乡有美丽的风光和丰富的物产。培养学生心中有他人,遇事互相谦让的社会公德。

      3、在教学中结合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认识哪些应该做,哪些不应该做,通过讲故事,辨一辨,说一说的活动形式引导和教育学生,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有一种良好的社会公德,心中有他人,遇事互相谦让,见到别人有困难要乐于助人。

      4、 培养学生讲道理,不任性,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在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在*时的日常生活中,要养成一个好习惯。

      5、 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交通安全的重要性,从而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三、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1、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研究为手段,以个性发展为目标的教育观,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形成。

      2、重视了常规媒体和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丰富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活跃了学生参与教学的形式;扩大了教学资源。

      3、教师注意创设情景,把课上“活”;开发教学资源,把课上“实”;组织学生活动,把把课上“乐”。

      4、比较重视师生之间的双向交往。

      四、不足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经过一个学期学习,同学们的思想觉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教师应进一步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提高科研能力和组织教学的能力。

    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8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思品教学要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开放性的思品教学就是从多方位多角度改变传统的思品教学的某些弊端,使思品教学充满思辩色彩,充满生机活力。它以大思品为理念,以开放的氛围为前提,以开放的课堂为核心,以开放的实践为基本渠道,以主体参与贯穿始终,以提高思品教学实效为根本,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终极目标。

      传统的思品教学是“封闭”的,“静态”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缺少儿童畅想、畅言,更谈不上思潮涌动,缺少主体参与,即使有一时的热情又能持续多久呢?本学期三年级的思品教学总结如下

      一、做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

      在教学过程中,我作为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为儿童的学习提供指导,为他们的活动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引导儿童投入活动,支持他们的各种活动,同时也在进行着与儿童的合作——与儿童一起共同建构课程。例如教学《天天在活动》这一主题活动时,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场所让他们办一个“天天在进步”的展览,请学生挑选一份自己满意、能够说明自己在进步的作业,制作一期壁报,展示大家的"进步。(内容可以是:语文、数学或者其他学科的作业,手工作业,图画作品等)活动中学生充分地认识和感受自己在学习上的进步。增进对于学习的自信。

      二、互动的动态式讨论。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课标》)动态式讨论正是体现了这一教学理念,它真正让学生成为主体,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学生主动活动和自主探索。学生们主体积极参与,萌发了高度的热情。他们有的提议要成立“小小发明家”协会,有的提出“让我们每天都有一个“新发现”的要求……虽然这些想法很稚嫩,但正是孩子们的“异想天开”,使整个课堂成为学生交流、思想碰撞的场所,使课堂成了信息交流所。

      开放的动态式讨论、小组合作形式,使学生的主体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得到了“全身心”的投入上,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兴趣和注意力,特别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在有了更为真切的情感体验,有利于道德认识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同时也培养了合作意识,增强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设计开放式实践活动

      《课标》中提出“教师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优化思品课堂教学,就是要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社会因素,由课堂延伸到课外,依托教材,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将校园、家庭、社会等一切有利于学生明理、导行的场景都当作课堂,“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切实提高思品教育的实效。

      1、与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

      我们的作业设计要冲破封闭的圈子,向课外延伸,跟生活接轨,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变得生动、活泼、有趣。

      2、与少先队活动紧密结合。

      学生的天性是乐于自己探索,好游戏、活动,课堂上的说教再生动也缺乏形象性、参与性,而少先队活动可融思想性、趣味性、艺术性、知识性、参与性于一炉。因此,作为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把思品教学与班队活动结合起来,从班队活动中深化思品教育。

    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9

      本学期来,我承担了四年级的《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按照课程特点制定实施了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对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现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教学措施:

      本学期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等直观教具和挂图,使学生能够直观地、形象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注重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从他们常见的社会事物和现象入手由远及近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堂上让学生联系自己、班级、自然社会多讲、多讨论,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经常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促进活动的正常开展。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经常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社会中实践,在自然生活中观察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能力。

      二、目标达成

      1、初步形成了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2、学习了利用规则调整关系。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

      3、初步了解了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了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

      4、了解了一些社会规则,初步懂得了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5、珍爱生命,有良好的生命意识,热爱生活,乐观向上、有责任心、自尊心、自信心的品质。

      6、能够初步认识自我,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7、了解了不良生活习惯的危害,知道吸毒是违法行为,知道邪教的危害。

      8、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态度,热爱大自然,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9、学会了看交通图;学会了乘坐一般性的交通工具;能发现交通中的问题并有不同解决问题方法。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四、评价方法

      1、教师观察记录描述性评语。教师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能力、行为进行观察,并做记录。

      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学习本课程的学习态度、表现等以描述性的语言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巩固进步,修正不足,继续努力。

      2、学生自评

      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对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与成果进行自我评价,以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调控的能力。

      3、学生互评

      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互相评价,这种评价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尊重、理解、欣赏他人的态度,相互促进。

      通过一学期的教育教学,教学效果良好,达到了预期效果。

    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10

      本学年自己承当了六年级下学期品德课的教育教学工作,现对一学年来的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

      在这一学年中,在教育教学任务中,自己尽职尽责.依照大纲要求制定并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做到开学有计划,学期末有总结,质量分析.

      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探索性的尝试设计种种教学方式,以新教材理念为指导,不时反思积累经验,寻找效的教学途径.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成果良好,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教学中把思品与生活课的教学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协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规范,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安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

      在课堂上,关注言行不良表示的学生,和时调动班级和教师的"力量协助他们认识错误,认识错误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校正自身的言行.*时注重培养他们养成俭朴,文明礼貌,尊老爱幼,遵纪守法,维护环境的道德行为习惯,个性心理方面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总之,通过一学年的品德课教学,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另外,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活动,是有效实施道德品质教育和社会知识教育的客观要求.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新的教学目标观告诉我们,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遵守多少道德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这些社会知识,规范和准则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和态度,以和考虑问题的取向,是他能够融入社会,立足社会,并能在社会生活中不时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有机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进社会,真正学会生活,感悟生活.

      本学年,我强调拓展课堂的内涵,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各种活动,承当一定的脚色,在做中不时领悟,感知,在做中培养社会生活能力,发展个性品质,体验道德准则并规范自身的行为.让学生通过合作,动手,对比实验体会集体的涵义,集体的作用.


    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5篇(扩展7)

    ——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总结是事后对某一阶段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有寻找学习和工作中的规律,是时候写一份总结了。总结一般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1

      本学期我根据《品德与社会》教材的指导思想和教学目标制定了教学工作计划。全学期依照教材内容和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现总结如下:

      一、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本课程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定为总目标,实现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尤其关注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使学生既学会做事,更学会做人,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指导下学做事。在教学过程中,我能全面把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

      二、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于社会生活中处理人们相互关系的需要才产生道德。同时,社会常识和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只有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在上课时都特别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以贴近学生生活,反映学生需要为根本。让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如《齐心真好》这一课,我在教学时充分地让学生谈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体会到团结就是力量。

      三、关心学生,促进发展

      一个学期来,本人善于做好培优较差的思想工作。对于优秀的学生要求加强课外阅读,在课内进行演讲展示;对于后进生,表现不好的不厌其烦地进行说服教育;对于学习困难的,如朗读问答方面,就利用全体读、分组读、分行读、个别读,发挥传帮带的作用,让学生迎头赶上;对于拼图、制作有困难的学生需及时热心指导帮助;并适时地表扬他们的“闪光点”。下课常问一些学生的学习、生活、玩乐的情况,贴近关心他们,这样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有利于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和谐发展。

      总之,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已顺利完成,学生在本学科的学习中收获了很多,当然,对孩子思想意识的影响和教育是个长期的工作,不是一册书就可以完全解决的,但我在教学中对学生潜期兴趣和发掘,却可以使孩子对本学科保持着一种喜欢的兴趣,相信这兴趣可以让孩子慢慢懂得,品社学科真的影响了自己的认知。

    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2

      在这一学年中,我担任六年级品德课的教育教学工作。教学中钻研教材,探索性的尝试设计种种教学方式,以新教材理念为指导,不断反思积累经验,寻找有效的教学途径。

      教学中把思品与生活课的教学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

      在课堂上,关注言行不良表现的学生,及时调动班级和教师的力量帮助他们认识错误,认识错误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校正自己的言行。*时注重培养他们养成俭朴,文明礼貌,尊老爱幼,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的道德行为习惯,个性心理方面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

      为了积累经验,以后把工作做得更好,简要总结如下:

      1、广阔的教学阵地。开放教学要打破教学场地的限制,除了在教室教学外,还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教室以外的场所去进行教学活动。领学生在校园内甚至到学校附近的小公园、街道进行教学活动,及时进行“打扫落叶”、“你丢我捡”的活动。强化“知”、“行”统一,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互动的动态式讨论。“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这一教学理念,它真正让学生成为主体,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学生主动活动和自主探索。学生们主体积极参与,萌发了高度的热情。使整个课堂成为学生交流、思想碰撞的场所,使课堂成了信息交流所。

      3、与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我们的作业设计要冲破封闭的圈子,向课外延伸,跟生活接轨,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变得生动、活泼、有趣。

      4、与少先队活动紧密结合。学生的天性是乐于自己探索,好游戏、活动,课堂上的说教再生动也缺乏形象性、参与性,而少先队活动可融思想性、趣味性、艺术性、知识性、参与性于一炉。因此,作为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把思品教学与班队活动结合起来,从班队活动中深化思品教育。

      运用开放式的评价考核。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得反馈信息,促进儿童发展。根据思品课的学习评价,即“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具体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学习结果。”实施思想品德教育课开放化,将引起教学结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的变化。总之,只有真正改变过去从教材到课堂封闭、单一的思品教学模式,从多方位、多角度、多渠道加强思品教育,才能真正提高思品教育效益,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3

      紧张又有序的一个学期已经过去。在这一学期中,我任教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人的思想品德体现一个民族的形象,反映一个社会的性质。为此,《品德与社会》教育凸显其重要性。为了培养优秀的高素质的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我们责任重大。下面就自己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落实课程计划,完成教学任务

      开学初,在学校德育工作思想的指导下,细心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领会其教育思想,认真撰写教学计划,做到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把握教材特点,联系学生实际,适时拓展资源,注重人文关怀,做到有的放矢,出色地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收效明显。

      二、凸显以人为本,营造和谐课堂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给予学生一个自主的空间,师生*等、民主、安全、愉悦,才能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心灵得到释放,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得以调动,课堂得以真正“活”起来。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是一个有生命的个体,要让其活力都得到充分的展示,就要让课堂完全成为他们自我发展和自我展示的舞台。对他们而言,课堂不能是一个简单的探求知识的过程,而是他们快乐生活的一部分。因此,他们不能是“配角”,不能只是在老师的指挥下沿固定轨道前进去捕获某个答案,而是实际的参与者,教育教学中的主角。课堂是他们的,自由而且快乐,他们是在快乐中学习。这样,每个学生作为有生命的个体,作为活生生的人,才能得到充分的尊重,才能让他们的生命的活力得以充分的发挥。

      三、实施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众所周知,学生是发展的主体,也是评价的主体,要想真正准确、深入地评价学生,单靠教师是不行的,评价者应由单纯教师发展到由教师、学生、家长组成的评价群体。因此,在教学中,为了真正发挥评价的作用,我不再采用以往传统的自上而下的评价,而是一种多方参与的评价,通过评价既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又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于此同时,在评价上我还做到不仅要考虑学生的过去,重视学生的现在,而且更着眼于学生的未来。这样,更好地体现对学生的关注和关怀。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水*上的提高,达到了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

      四、开展拓展训练,指导学生行为

      课堂上在认真学习教科书的知识之外,精心设计课外阅读资料:如国家大事,身边模范等,用品德与社会的眼光给予学生拓展训练,打开他们的思路,使课本知识得以有效的补充。让它们进一步了解我们这个社会,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与辉煌,感受社会,感受历史,让它们对社会中的是与非,善与恶有一个更加感性的认识。这样潜移默化地指导着学生的思想与行为,收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还有不足的地方,教学内容的设计不够丰富,所展示的世界还不够大,教学媒体的运用还不够充足,个别学生的耐心辅导还欠缺。

      纵观得失,觉得品德与社会学科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内容,要灵活地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教,并着眼于更放开的、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力图在课堂内开拓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对自己所处的世界更感兴趣,更想探究,更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做自己的小主人,做社会的小主人。

    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4

      本人承担了五六年级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工作,现对一学期来的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

      在这一学期中,在教育教学任务中,本人尽职尽责。按照大纲要求制定并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做到开学有计划,期末有总结。

      1、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探索性的尝试设计种种教学方式,以新教材理念为指导,不断反思积累经验,寻找效的教学途径。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成绩良好,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2、教学中把思品与生活课的教学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

      3、在课堂上,关注言行不良表现的学生,及时调动班级和教师的力量帮助他们认识错误,认识错误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校正自己的言行。*时注重培养他们养成俭朴,文明礼貌,尊老爱幼,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的道德行为习惯,个性心理方面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总之,通过一学期的品德课教学,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4、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活动,是有效实施道德品质教育和社会知识教育的客观要求。本学期,我强调拓展课堂的内涵,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各种活动,承担一定的角色,在做中不断领悟、感知,在做中培

      养社会生活能力,发展个性品质,体验道德准则并规范自身的行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上采用多种方式来学习。如小组讨论交流活动,小组汇报活动,团队心理游戏活动等,学生上课能自主学习、交流讨论,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尤其喜爱团队心理游戏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合作精神,理解深刻的道理。如:《寻找身边的科技》,就是通过几个相关专题、活动得合作体验,让学生通过合作、动手、对比实验体会集体的涵义、集体的作用。

      5、教学相长,师生共同进步。品德与社会科目涉及历史、地理、人文、科技、心理等诸多领域,对教师的要求也相当高,尤其是教授新教材,许多资源都需要自己多方收集,在找寻与教授的过程中,教师也受益匪浅。品德与社会教学,力求给学生展现更大的更丰富的世界,同时又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指导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及心理调适,要教好这一门课程,任重而又道远。

      经过一学期的摸索,我和学生虽有了收获,同时也看到了自己教师这门新课程时,缺乏深度性、灵活性。要想教好这门课程,我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做到。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5

      本学期我担任二年级品生课和三、四年级品社课的教学任务。低年级的教学注重学生生活能力的培养,而中年级的教学则注重学生参与能力的培养。两个年级虽然教学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是教育的凸显性,都是为“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本着这种理念,此学期在教学上总结如下。

      一、撰写计划,完善教学

      开学初,在学校德育工作思想的指导下,我细心地学习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领会其教育思想,认真撰写教学计划,做到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把握教材特点,联系学生实际,适时拓展资源,注重人文关怀,做到有的放矢。

      二、以人为本,营造课堂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给予学生一个自主的空间,师生*等、民主、安全、愉悦,才能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心灵得到释放,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得以调动,课堂得以真正“活”起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是一个有生命的个体,要让其活力都得到充分的展示,就要让课堂完全成为他们自我发展和自我展示的舞台。对他们而言,课堂不能是一个简单的探求知识的过程,而是他们快乐生活的一部分。因此,他们不能是“配角”,不能只是在老师的指挥下沿固定轨道前进去捕获某个答案,而是实际的参与者,教育教学中的主角。课堂是他们的,自由而且快乐,他们是在快乐中学习。这样,每个学生作为有生命的个体,作为活生生的人,才能得到充分的尊重,才能让他们的生命的活力得以充分的发挥。

      三、俭以养德,创设情境

      保护环境,保护我们这个赖以生存的地球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在教学中我补充了低碳与我们的生活的相关知识,引导孩子们做一个保护环境的好孩子,提高孩子们的环保意识。因为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我通过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身边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环保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做一个环保的好公民。

      四、拓展训练,指导行为

      课堂上在认真学习教科书的知识之外,精心设计课外阅读资料:如国家大事,身边模范等,用品德与社会的眼光给予学生拓展训练,打开他们的思路,使课本知识得以有效的补充。让他们进一步了解我们这个社会,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与辉煌,感受社会,感受历史,让他们对社会中的是与非,善与恶有一个更加感性的认识。这样潜移默化地指导着学生的思想与行为,收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教学效果。

      本学期由于改革了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听其声”、“观其形”、“动其情”、“悟其理”,从而强化了感知理解,丰富了想象思维和情感,深化了道德观念,但是在教学中还存在着不足的地方,如:教学内容的设计不够丰富,教学媒体的设计还有待提高,个别学生的耐心辅导还欠缺等等。在以后的工作中还要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学习,做好课后的反思。

      一学期的教学工作结束了,在这一学期中,本人尽职尽责。按照新课标要求制定并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做到开学有计划,学期末有总结,质量分析。

      1、教学中把思品与生活课的教学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

      2、在课堂上,关注言行不良表现的学生,及时调动班级和教师的力量帮助他们认识错误,认识错误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校正自己的言行。*时注重培养他们养成俭朴,文明礼貌,尊老爱幼,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的道德行为习惯,个性心理方面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总之,通过一学期的品德课教学,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3、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活动,是有效实施道德品质教育和社会知识教育的客观要求。本学期,我强调拓展课堂的内涵,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各种活动,虽然本学期所承担的品德与社会课的学生比较少,但还是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完成品德课的互动活动。

      教学中把思品与生活课的教学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

      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及时调动学生和教师的力量帮助他们认识错误,认识错误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校正自己的言行。*时注重培养他们养成俭朴,文明礼貌,尊老爱幼,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的道德行为习惯,个性心理方面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总之,通过一学期的品德课教学,学生的素质得到了提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本学期我们根据思想品德教材的指导思想和教学目标制定了教学工作计划。全学期依照教学内容和结合班的实际进行授课,重点做了下面几点工作。

      一、取得的成绩与经验

      1、 培养学生从小爱学习的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文教学内容和班的实际情况,教育学生向爱迪生学习。在学习上要多动脑,不懂就问,课后多看课外书,汲取营养,增长知识,还要认真完成作业。

      2、 培养学生爱国家和爱家乡的情感。

      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家乡,知道家乡有美丽的风光和丰富的物产。引导学生保护家乡的“三化”建设和公共财物,做一个关心集体、爱护公物的好市民。

      3、 培养学生心中有他人,遇事互相谦让的社会公德。

      在教学中结合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认识哪些应该做,哪些不应该做,通过讲故事,辨一辨,说一说的活动形式引导和教育学生,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有一种良好的社会公德,心中有他人,遇事互相谦让,见到别人有困难要乐于助人。

      4、 培养学生讲道理,不任性,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

      在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在*时的日常生活中,要养成一个好习惯。遇事要讲道理,不任性,还要懂得尊敬老人、爱护幼小。生活要节俭,不浪费,做一个讲道理、懂礼貌、勤俭节约的好孩子。

      5、 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交通安全的重要性,从而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二、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1)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研究为手段,以个性发展为目标的教育观,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形成。

      (2)重视了常规媒体和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丰富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活跃了学生参与教学的形式;扩大了教学资源。

      (3)注意创设情景,把课上“活”;开发教学资源,把课上“实”;组织学生活动,把课上“乐”。

      (4)比较重视师生之间的双向交往。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经过一个学期学习,同学们的思想觉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帮助别人,拾到东西上交学校,好人好事不断出现。今后应进一步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提高科研能力和组织教学的能力。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学科教学的整合,提高课堂效率。课堂教学应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上(搜集材料的能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运用能力)。

    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6

      一、学期目标

      本期来,本人承担了四年级的《品德和社会》的教育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按照课程特点制定实施了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对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品德和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和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实施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品德和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和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所以,在教学时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三、评价方法

      1、教师观察记录描述性评语。教师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能力、行为进行观察,并做记录。

      在和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学习本课程的学习态度、表现等以描述性的语言写成评语于素质报告册上,鼓励学生巩固进步,修正不足,继续努力。

      2、学生自评

      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对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和成果进行自我评价,以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调控的能力。

      3、学生互评

      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互相评价,这种评价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尊重、理解、欣赏他人的态度,相互促进。

      通过一学期的教育教学,教学效果良好,达到了预期效果。

    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7

      在新学期伊始,我承担了三年级品德与社会课的教育教学工作,第一次担任这个学科的教学,我做了许多尝试,现对半年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充分挖掘教材,以教材为依托,培养学生的多项能力。

      在第一单元的教学中,我以“参加集体活动有益还是无益”为题展开辩论会,学生积极性很高,多方搜集资料,派选正、反方队员,积极进行辩论,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使学生更深地认识到了参加集体活动的好处。在学习第二单元和第三单元时,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让学生让王查一查、实地看一看培养学生动手搜集能力。

      二、进行热爱家乡教育,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本教材的第二单元是《欢迎到我家乡来》,教材充分关注本省的社会发展特点,突出地域特色,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将“一山一水一圣人”拓展出去,将我国的名山大川、传统文化、古老文明、历史人物等知识有机的串联起来。我充分挖掘本地资源,让学生通过问大人、上网调查、搜集资料等方式搜集本地的名胜古迹、风景秀丽的地方、土特产、传统风俗、家乡工艺品、家乡名人,举行家乡风情博览会让学生认识家乡的美丽,感受家乡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宣传环保,让学生爱护我们的生活环境。

      第三单元主要是让学生在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身边的生活环境,形成初步的环保意识。本单元“源于生活、贴近生活、引导生活”,我将学生的学习方式变为探究性学习,在“垃圾带来的烦恼”、“节约用水”、“环境好我快乐”这几个主题活动中,我安排了讨论、调查、表演、制作、合作学习等方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让学生对环境污染有充分的认识。同时我也给学生补充大量的资料,让学生对环境问题认识更充分,通过举行保护环境报做什么“演讲会、“环境保护从我做起”黑板报等让学生在自己环保的同时宣传环保。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体现的道德对儿童的发胀具有直接的教育意义。在教育教学中,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我担负的不仅仅是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是品德的教育。

    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8

      本学期,本班在《品德与社会》科的教学中能围绕培养学生团结互助,好学勤奋,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求知欲,热爱班集体这些目标展开教学活动。通过这一学期学习生活的锻炼,学生已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集体主义精神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加强。

      一、上课、备课是关键。

      只有认真钻研教材、教法,正确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 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明确正确的行为方式。有充分的理论指导,才能避免以往满堂灌的错误。

      二、抓好训练,学以致用。

      注意理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用理论指导自己的行动,并在生活中适时遵守,学生的各项行为习惯有很大的进步。

      三、抓好落实,常抓不懈。

      紧密联系学校开展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在正确引导下,自觉纠正行为错误,提高水*。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应该与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紧密联系,这样学生的水*才能有所提高,而且做好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光靠课堂上的说教是不行的。

      四、对于思想品质良好的同学,再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

      对于习惯较差,思想观念差的同学,从生活中入手,正面疏导,教育,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思想品质。

      五、从认知上引导学生。

      1、让学生知道了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学生为社会主义祖国逐渐强大而自豪,热爱祖国,立志建设祖国。

      2、让学生知道了一些小学生爱科学、学科学、创新发明、搞科技小制作的事例,并向他们学习,积极动脑动手,参加一些科技活动。

      3、让学生通过学习知道了有毅力是意志坚强持久的表现,是学习进步,事业有成不可缺少的品质,每个人都在*时的学习和工作中自觉磨练和培养自己的毅力。

      4、让学生知道能够正确对待成功,在取得成绩或受到表扬时不骄傲,才能不断进步。

      5、让学生树立了对待失败的正确态度,面对失败,不灰心、不气馁,积极进取,争取最后胜利。

      6、让学生能分清是非界限,以良好的言行维护自己的名誉,学习分清是非的方法,正确的事坚持做,明知不对的事情,再小也不做。

      7、让学生知道心胸开阔,性格开朗有利于身心健康成长,也是一个人修养的表现,

      8、让学生懂得了名胜古迹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象征,人人都应爱护,见到同学损坏名胜古迹的现象都能自觉批评、劝阻。

      六、存在的问题。

      1、有些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不起来。 说道理,同学都能明白,但是真正到生活中,甚至关系到自己的利益的时候,往往言行不一。

      2、由于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习兴趣淡化,过于敷衍了事。

      3、有些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仍然是个难题。学生的影响来自于多方面,家庭、社会、学校。学校教育固然重要,其他方面不容忽视。有些家庭教育受家长思想品质、价值观、世界观的影响,往往与学校的教育背道而行,因此,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仍然有一定的难度。

      4、上课形式单调、说教意味浓厚,枯燥乏味,实际效果存在欠缺。

      5、学生不能把学到的道理和实际行动有效的结合起来。这一点是做得最欠缺的一部分,需要结合实际进行教育,切实使学到的知识落实到行动上。作到理论联系实际。

      七、今后努力方向

      1、加强自身的修养 。教育学生,首先要身正为范。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观和价值观、社会公德都在不断变化。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更好地教育学生。

      2、紧密结合班级管理和学生的实际,进一步加强养成教育,这是思想品德教学的关键所在。

      3、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引导学生有效的接触大自然,接触生活,接触社会,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4、作好与家长的沟通。家庭与学校联合起来,形成强大的教育势力,共同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人。不断了解学生在家中的表现,有效的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在一起。

      5、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及时纠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出现。做到防患于未然。

      6、加强备课的力度,上好每一节课。讲求上课的形式,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能真正的上好每堂课,学到扎实的知识。

      经过这一学期来的努力,本班终于*完成了教学任务,教育效果明显。教学的实际效果比较好,学生的养成教育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学习习惯、纪律习惯、卫生习惯、文明礼貌、都不同程度的得到提高。教学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

      但由于学生存在着共同的特点——自私,无论做什么事,都为自己着想,所以,还需要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加以正确引导。帮助其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使其受益终生。大部分学生表现出娇惯,好吃懒做、任性、主动性差,自私的特点。这些行为习惯也是今后教育的主要方向。另外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道理,不能有效的落实到行动上,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实践。

    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9

      语文素质对学生的影响是终身的,也是巨大的。然而,长期以来,语文学科并没有得到学生应有的重视,其地位甚至已被列在主课之外,这一点在许多学校都已是不争的事实,非重点学校尤其如此。分析下来,语文课缺乏吸引力是原因之一,语文考试成绩难以拉开差距,并且往往成绩与实际程度不符,导致学生不愿花力气是更主要的原因。改革考试方案是上级有关部门的工作,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则一直致力于寻找一条能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较好地结合的道路,在帮助学生提升其考试分数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激发其学习语文的兴趣,奠定其文学素养的根基。应该说,我们还没有找到最佳的道路,只是在摸索中积累了一些做法,介绍出来,以期抛砖引玉。

      一、夯实基础。

      早下手,抓反复。

      语文是一门积累的学问,靠短期强化往往毫无效果,况且从初一到初三,学生的各科学业难度逐渐加深,学习压力也越来越大,年级越初就越难在语文上投入很多精力,所以,要在学生初一刚入学时就抓紧其语文的学习。

      初一刚开学,我们就分发了一套文学、文化常识和古诗词名句名篇摘录的材料,让学生在空余时间背诵。为了克服遗忘,我们将这部分内容定为每学期开学摸底测验的必考内容,让学生在反复不断的复习中加强记忆。

      在文言文语法知识上,我们采取的是一步到位的教学策略。即在初一一开始就让学生彻底弄清楚文言语法规则,第一篇文言文课文就让学生自己归纳文中的各种语法现象,这样做虽然在一开始占用了较多课时,但几篇课文下来老师就再不必进行文言语法方面的教学,学生的文言文学习便有了较快的初始速度,为后来的大量阅读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用足教材,以“本”为本。

      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非常重视利用教材,按照h版教材的体例,有步骤有计划地提升学生的能力。

      六册书的课内文言文我们几乎全部上过,总体上采取先慢后快、重点篇目慢非重点篇目快的原则,有变化有侧重地实施教学。

      课内现代文中的必读篇目我们也是篇篇必上,但教学重点不是让学生记住对课文本身理解的结论,而是使其了解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并将这种思维过程中所用的方法迁移到课外文章的阅读中去。泛读课文则是选择某一侧面,以学生讨论为主,运用所学方法自主解读文本。

      分步前进,学写作文。

      在作文教学上,我们没有一蹴而就,而是从夹叙夹议的记叙文开始,逐步训练论点型议论文、论题型议论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让学生先列并列式、层进式结构提纲,再连缀成文。每一篇作文都认真批改,详细讲评,学生的写作能力一步步提升起来。

      二、广泛拓展

      扩展阅读课外文言语段。这是我们非常重视的一个方面,仅初一阶段,我们就补充了一百段课外小语段,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尽量选择一些富有趣味性和哲理性的文章,鼓励学生将有些故事作为论据写入作文,并配套自编测试题,检测学生掌握情况。

      印发课文相关资料,如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同一题材或体裁的不同作品等,引导学生课外自读。

      坚持以剪报的形式扩大学生阅读量,把握时代脉搏。

      坚持写随笔,抽时间做评讲,优秀作文印发给全年级。

      三、最后冲刺

      初三第一学期,我们没有急于进入复习,课堂时间全部用来上新课,家庭作业以复习前四册书的内容为主,然后分四次进行测试,检查复习效果,不合格者单独辅导。这样既节省了课堂时间,又做到了人人过关。

      专项复习。包括文言虚词、实词,古文化常识,诗词鉴赏等,每项复习结束都有自编配套试卷加以检测巩固。

      在作文方面,抽出课堂时间写限时作文,提升学生临场作文能力。根据各班不同情况,从审题、结构、材料、语言等方面专项突破。

      时事话题讨论。近年来的初考越来越注重考察学生的思辩能力,为此我们常常将报刊中的社会讨论热点拿到课堂上加以讨论,并让学生在讨论后整理成文。初三阶段我们先后讨论了“上海城市精神”、“十八岁了,还该不该由父母负担生活”、“科学家和明星”、“新时代下雷锋精神”、“非典带来的思考”等等。这种讨论看似与应试无关,占用了不少课堂时间,实则大大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在本来程度较好的班级效果尤佳。

      适度训练综合性试卷。为避免重复操练,我们对众多综合性试卷作了挑选,选择难度不同的试卷,全年级统一测试,重在训练考生考试的感觉。

      四、多说两句

      应该指出的是,xx届徐汇中学的语文初考取得较好成绩,除了以上这些具体做法以外,也和整个年级组乃至整所学校的良好风气分不开,正是因为具备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使得我们这些智商并不见得初的同学在初考中取得了较初的成绩。

      而之所以能够摸索出这样一条道路并坚持走下来,则要归功于我们团结一致的备课组。三年来,我们一直步调一致,不仅进度相同,而且分工协作,资源共享。老带新,新促老,在统一的教学方案下,各具特色地开展各班的教学,使得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提升。

      我们的老师不计名利,兢兢业业,认真塌实,任劳任怨。不仅解答学生的质疑,而且常常与学生谈心,进行心理疏导。这些看似*常的小事,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把对老师的感情转移到学科学习上来,产生更大的学习动力。

      我们的做法还有很多不成熟之处,各个学校又有很大区别,我们真诚希望能得到同仁们的不吝指正,也希望这些做法中能有一两点对大家有所启发。

    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10

      本学期我任教三年级《品德与社会》的课程。在教学中,我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以及实际学情,设计教学方案,扎扎实实抓教学。在工作中,我不断反思,总结,在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下面我对本学期的《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进行总结。

      一、加强理论学习,为课前备课教学指明方向

      抓好教学,掌握理论是关键。我认真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掌握本学科教学理念,我深知备课要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并能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学习经验出发,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不同类型的课,认真预设教学,为上好每一堂课做好充分的准备,更懂得了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二、读透教材,严抓教学,力争课堂的有序、有趣、有效

      在教学活动中,我根据课程标准的各项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和教案,帮助学生展开活动。小学生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教学活动中我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帮助小学生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作为教师,我首先是对自己有信心,对学生有信心,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以尊重学生、热爱学生的态度投入到实际教学当中。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深感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帮、导、带的重要作用,努力确保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促使教学最终实现它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学有成效的目的,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三、以鼓励性评价为主,讲究评价方式多样化。

      评价应求“全”,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生活动和实践过程等,进行全面而有针对性和合理性的评价。其次是评价渠道多样化,采用教师评、学生小组互评、自评、家长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并且评价讲究及时、适度,这样不同水*的学生在很多情况下都能得到老师的鼓励和学习引导,充分地发挥评价的功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受到老师及时的表扬、激励,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我通过《品德与社会》课与班级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大部分保持良好的品德与生活学习兴趣,并养成了良好的品德与生活习惯。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加强专业教学水*。教师的专业即是教师之本,我将是具体的教研活动中,在教案编写、课堂教学、课后反思等方面加强钻研,不断提升自己的教研能力、教学水*,并通过听课加强互相学习,通过撰写反思、教学论文等提高自己的专业水*。让《品德与社会》教学更有趣、有效,更富创新思想,更能促进学生的成长。

    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11

      本人承担了小学四--------六年级的频道与社会教育教学工作,现对一学年来的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

      在这一学年中,在教育教学任务中,本人尽职尽责。按照大纲要求制定并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做到开学有计划,学期末有总结,质量分析。教学中论题钻研教材,探索性的尝试设计种种教学方式,以新教材理念为指导,不断反思积累经验,寻找效的教学途径,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教学中把思品与社会课的教学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

      在课堂上,关注言行不良表现的学生,及时调动班级和教师的力量帮助他们认识错误,认识错误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校正自己的言行。*时注重培养他们养成俭朴,文明礼貌,尊老爱幼,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的道德行为习惯,个性心理方面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

      总之,通过一学年的品德课教学,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12

      本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设置的一门新课程,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它的设置反映了加强和改革德育课程的时代要求,也顺应了课程综合化的时代潮流。这门新课从内容到方法都不同于以往的《思想品德》课或《社会》课。为了上好这门课,我认真学习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并遵照课标的指引切切实实把每个目标落到实处。现就对这学期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本课程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定为总目标,实现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尤其关注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使学生既学会做事,更学会做人,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指导下学做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能全面把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工作总结《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二、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于社会生活中处理人们相互关系的需要才产生道德。同时,社会常识和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只有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在上课时都特别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以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为根本。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如《我在希望中成长》这一课,我在教学时充分地让学生谈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体会父母、老师对少年儿童的无限希望;又如:《世界科技的今天》教学时,我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我们生活中都有哪些科技用品,以及这些科技产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方便。在学生列举社会生活事实的基础上,我们又适当帮助学生归类,以使学生对生活中的科技产品有一个总体认识,并认识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

      三、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新的教学目标观告诉我们,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遵守多少道德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这些社会知识、规范和准则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和态度,以及思考问题的取向,如换位观(假如我是你,假如你是我)、双赢观(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依存观(我离不开你,你也离不开我)、分享观(有福同享福更增,有难同当难减少)等等。这些都是一个具有共生性特点的现代人必须具有的基本观点、基本态度,是他能够融入社会,立足社会,并能在社会生活中不断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有机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进社会,真正学会生活、感悟生活。

    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13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在教学中,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论指导下,不时实践与探索,发挥我的发明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认真学习课程规范,掌握教材实质,通过培训,用理论空虚自身的头脑。一学期来,依照课程特点我制定实施了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对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

      一、培养学生从小爱学习的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文教学内容和班级的实际情况,教育学生在学习上要多动脑,不懂就问,课后多看课外书,汲取营养,增加知识,还要认真完成作业。

      二、培养学生爱家乡、爱学校的情感

      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家乡,知道家乡有美丽的风光和丰富的物产。引导学生维护家乡的公共财物,做一个关心集体、保护公物的好市民。通过对学校的了解,更关心自身的学校,给学校提建议,设计未来的学校等,培养学生把自身的学校建设得更好的情感。

      三、培养学生自信的好品质

      在教学中让学生列出自身的优点,通过给自身设计名片等环节让学生正确认识自身,正视自身的优点,对自身有信心。

      四、培养学生心中有他人,遇事互相谦让的社会公德

      在教学中结合课文引导学生认识哪些应该做,哪些不应该做,通过讲故事,辨一辨,说一说的活动形式引导和教育学生,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有一种良好的社会公德,心中有他人,遇事互相谦让,见到他人有困难要乐于助人、实施措施

      在课堂上,关注言行不良表示的学生,和时调动班级和教师的力量协助他们认识错误,认识错误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校正自身的言行。*时注重培养他们养成俭朴,文明礼貌,尊老爱幼,遵纪守法,维护环境的道德行为习惯,个性心理方面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

      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沛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身的世界动身,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和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发明性的考虑,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六、评价方法

      1我观察记录描述性评语。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示出的情感、态度、能力、行为进行观察,并做记录。

      在与学生进行充沛推荐的基础上,对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学习本课程的学习态度、表示等以描述性的语言写成评语于素质报告册上,鼓励学生巩固进步,修正缺乏,继续努力。

      2、学生自评

      引导和协助学生对自身在学习中的表示与效果进行自我评价,以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调控的能力。

      3、学生互评

      学生依据一定的规范互相评价,这种评价可以协助学生逐步养成尊重、理解、欣赏他人的态度,相互促进。

      通过一学年的品德课教学,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教学效果良好。

    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14

      本学期,我承担了五年级的《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按照课程特点制定实施了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对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现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本学期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课件、课文中的插图等直观教具和挂图,使学生能够直观地、形象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注重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从他们常见的社会事物和现象入手由远及近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堂上让学生联系自己、班级、自然社会多讲、多讨论,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经常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促进活动的正常开展。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经常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社会中实践,在自然生活中观察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能力。

      激活教学新观念。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探索性的尝试设计种种教学方式,以新教材理念为指导,不断反思积累经验,寻找效的教学途径。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成绩良好,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活动,是有效实施道德品质教育和社会知识教育的客观要求。本学期,我强调拓展课堂的内涵,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各种活动,承担一定的脚色,在做中不断领悟、感知,在做中培养社会生活能力,发展个性品质,体验道德准则并规范自身的行为。

      教学中把思品与生活课的教学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在课堂上,关注言行不良表现的学生,及时调动班级和教师的力量帮助他们认识错误,认识错误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校正自己的言行。*时注重培养他们养成俭朴,文明礼貌,尊老爱幼,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的道德行为习惯,个性心理方面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

      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总之,通过一学期的品德课教学,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15

      时光流逝,转眼间一个学期又结束了。本学期在自己的不懈努力下,圆满地完成五年级《品德与社会》科的教育教学任务,现将工作作如下小结:

      本学期我担任五年级《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能围绕教学目标,树立培养学生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思想教育观,努力探讨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耐心地整顿所上的班级的纪律,以致保质、保量、保时地完成每一节的教学任务。“正人先正己”。

      一个学期来,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应当做到。如:要求学生做好两分钟预备铃,要求学生预习新课的内容,准备与该课有关的材料。自己必须提前熟悉地备课,收集,处理好有关的信息资料;要求学生制作的物体,自己必须事先精制好样品;要求学生保质、保量及时完成作业,自己必须按时检查兑现,给予适当地评价;要求学生字写工整,自己板书不潦草、不马虎。这样教师的严于律己、言行一致,以身作则起了楷模表率的作用,班级的纪律良好,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资源整合,精心备课

      《品德与社会》科重在培养学生品学兼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社会、认识社会、实践社会,它综合了小学生的道德水准与社会知识技能。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收集处理有关教育教学的信息材料,潜心探讨学生的学习方法,认真备课,写好教案。运用语文教师的范读,指导学生深情地朗读,读出形、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内化规范自己的言行。运用数学的计算方法,算一算黄河比长江短多少千米?地形海拔高度比,人口和资源的分布情况。指导学生画图、拼图与小制作,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运用历史学科,主要介绍古今中外名人的主要成就以及对世界文明的影响。这样各门学科知识、方法的渗透,优化了本学科的教学结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与思维空间,使学生深刻领会掌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关心学生,促进发展

      一个学期来,本人善于做好培优较差的思想工作。对于优秀的学生要求加强课外阅读,在课内进行演讲展示;对于后进生,表现不好的不厌其烦地进行说服教育;对于学习困难的,如朗读问答方面,就利用全体读、分组读、分行读个别读,发挥传帮带的作用,让学生迎头赶上;对于拼图、制作有困难的学生需及时热心指导帮助;并适时地表扬他们的“闪光点”。下课常问一些学生的学习、生活、玩乐的情况,贴近关心他们,这样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有利于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和谐发展。

      总之,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已顺利完成,学生在本学科的学习中收获了很多,当然,对孩子思想意识的影响和教育是个长期的工作,不是一册书就可以完全解决的,但我在教学中对学生潜期兴趣和发掘,却可以使孩子对本学科保持着一种喜欢的兴趣,相信这兴趣可以让孩子慢慢懂得,品社学科真的影响了自己的认识。


    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5篇(扩展8)

    ——第二学期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第二学期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的调查活动仍很多,小组活动也很多,如何组织好课外活动,教师要考虑周到些,上课时的一些活动要分组进行,教师对每一组要照顾到,以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相信学生能完成本学期的一系列实践活动。

      二、教材分析(教材结构、内容等)

      本册教科书有三个单元构成。

      第四单元“土地养育了我们”。 本单元帮助学生了解农业的相关知识,知道是劳动者创造了农业文明和现代的辉煌业绩,体会简单的农业劳动,形成尊重劳动者的正确态度。本单元从生活的角度出发,从虎子、妞妞两位小主人公和生活切入,在使学生感到亲切的前提下,展示了农业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介绍了农业文明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历程,通过体验和制作活动,把学生眼光拓展到现代农业生产,使他们原有的生活经验得到升华,提高相应的生活能力,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

      第五单元“穿越时空的生活”。 本单元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有关通讯方面的发展,认识到科学技术的进步在通讯和交通领域中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通讯和交通领域的缉捕为人类生活带来的变化,从而感受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本单元内容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介绍了通讯及交通工具的演变与发展,以及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探究了多姿多彩的传媒世界,使学生从中体会和理解到劳动者的辛勤劳动和对社会发展所做出的伟大贡献,并对于学会安全、有效地利用各种传媒手段有所认识。

      第六单元“为了安全健康地生活”。 本单元通过调查、走访、参观、讨论、交流等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有关交通安全、消防安全、人身安全方面的知识,提升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掌握安全自护的`办法,树立安全意识,认识和理解安全、健康、文明生活的意义和内容,形成珍爱生命和艰苦文明生活的态度和价值观,具备初步选择健康生活方式的能力,为维护健康文明的生活环境尽自己的努力。

      三、教学目标

      (一)课程目标

      总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品德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分目标:

      1、情感 .态度 .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命。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法则意识。

      (4)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5)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能力

      (1)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等地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地参与集体生活。

      (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学习收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

      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3、知识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有发展的重要影响。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4)知道在*长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初步知道影响*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初步了解新*成立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

      (5)知道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知识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

      (二)本教材各单元目标

      第四单元:

      态度形成热爱和珍惜土地的情感,崇尚劳动。感激、尊重农业和农业劳动者的态度。

      能力能够对简单的农业知识进行探究;通过体验,形成简单的劳动能力。

      知识了解农业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农业文明的发展历程,知道科学技术改变着农业以及现代农业的发展。

      第五单元

      态度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留心观察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变化,体会社会进步与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养成尊重劳动及劳动者的积极态度,初步学会以积极健康的方式进行生活。

      能力能够通过简单的观察、调查和体验等活动,锻炼和提高调查、探究及搜集资料的能力,学会讨论与合作。学会正确地辨别良好的生活方式。

      知识 了解通信及交通的发展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了解不同传媒方式的特点,知道不同传媒方式在人们的生活中的作用。

      第六单元

      态度形成珍爱生命的态度,树立安全意识,懂得对自己的安全负责,体验健康文明对人们生活的意义,尊重为了人们的安全健康而工作的人们,初步养成关心公共健康文明的态度和热爱生活的情感,养成文明习惯。

      能力掌握自救自护的方法,能够自觉遵守安全规则,通过调查、体验、讨论等活动探究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知识 懂得安全、健康、文明生活的基本常识。

      四、加强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5篇(扩展9)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时间过得太快,让人猝不及防,很快就要开展新的工作了,此时此刻需要为接下来的工作做一个详细的计划了。好的计划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

      一、学生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

      二、教材分析

      教科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共五个单元:包括第一单元诚信是金;第二单元伸出我们的手;第三单元我的绿色日记;第四单元交通连着千万家;第五单元祖国真大,共17课。

      三、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掌握体验、感悟、建构的学习策略,关注思维过程及其体验,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在主动参与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以“学会做人”为核心,发展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使自身的发展有助于社会的进步。

      3、通过教材,从学生社会生活的原型出发,多视角(地理的、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角度)地去分析、探究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展示完整的社会生活,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在此过程中实现学科知识的整合,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以及参与社会的能力。

      四、教学进度

      单元周次课题课时

      第一单元有困难我不怕第一周1.这点困难算什么

      第二周.成功一定有方法

      第三周3.每天都有好心情

      第二单元我们的快乐大本营第四周4.成长的故事

      第五周5.“我”和“我们”

      第六周6.我们要做最棒的

      第三单元做聪明的消费者第七周7.各种各样的商店

      第八周8.购物有学问

      第九周9.我是理财小能手

      第四单元公共生活讲道德第十周10.无声的朋友

      第十一周11.大家生活在一起

      第十二周1.不怕一万,就怕万??

      第十三周13.我们是邻居

      第十四周14.文明从我做起

      第五单元大自然发怒的时候第十五周15.天有不测风云

      第十六周16.在这危急时刻

      第十七周17.灾害无情人有情

      五、教学措施

      教学内容及方法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上课,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技术在品德教学中的作用。

      ?加强课堂教学研究,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

      3、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4、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5、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6、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7、注重学生与家长的交流,取得家长的支持,使学生的实践活动顺利开展。

      培优补差措施

      1.认真备好每一次培优辅潜教案,做好学习过程的趣味性和知识性相结合。

      .加强交流,了解潜能生(吴威、漆希、吴江等)、优异生(谢佳霖、田鑫、李一凡等)的家庭、学习的具体情况,尽量排除学习上遇到的.困难。

      3.坚持辅潜工作,两周一次。

      4.采用一优生带一差生的一帮一行动。

      5.课堂上创造机会,用优生学习思维、方法来影响差生。

      6.采用激励机制,对差生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肯定,并鼓励其继续进取,在优生中树立榜样,给机会表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成功感。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2

      一、教材分析:

      四年级上册教材共四个单元,第一单元“珍爱生命”,第二单元“安全地生活”,第三单元“花钱的学问”,第四单元“关心你,爱护他”。

      四年级上册教材向学生展示了从家乡民风、民俗到工业、农业、交通、通信、生活常识等多个方面的社会生活事实,教材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探究社会的过程中,努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学习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技能。四年级上册教材的显著特点是让学生在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的过程中进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作为教材编写的“明线”,道德教育作为教材编写的“暗线”。如第一单元《珍爱生命》,引发学生思考:生命给世界带来了什么?我们怎样做才能成为植物和动物的朋友?我们的生命是谁给予的?为什么说生命是生生不息,又是有限的?第四单元“关心你,爱护他”,以爷爷奶奶的故事作为引线,感受向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手,是关心。说话做事多替邻里乡亲着想,是理解。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蕴含在社会事实之中,使品德教育的“无痕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二、教学目标:

      1、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上册教材通过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的意义,掌握安全常识,懂得花钱的学问,伸出友爱的手,大家的事情大家做。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对社会基本事实的认识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导他们看待社会现象的时候,能探究和思考社会生活中,各类事物之间的相

      互关系及其本质。

      2、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认识和了解。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四年级上册教材在编写时,注意了将社会事实方面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能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注意了相关知识的整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打破学科界线的“综合课程”。四年级上册教材在处理各知识领域之间的关系及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上,将跨学科的知识有机地融为一体,在本册教材中,涉及到了人文,情感生活等方面的知识,教材将这些知识综合在一起,强调认知与情感综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4、将引导学生获取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研究能力。

      5、通过活动的设计和教材中的留白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和参与实践。四年级上册教材仍注意了对学生活动的引导,教材根据内容需要设计了许多学生直接参与的活动,让学生通过亲历的活动来获得对社会的认识和体验。

      三、教学措施:

      1、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2、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3、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4、建立新的教学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5、实现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发展。

      6、加强课程管理,保证教学质量。

      20xx年9月

      20xx年9月1日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3

      一、教材简析。

      本册教科书包括4个单元,14个活动主题和一个研究课题,主要综合了《课程标准》中“我在成长”、“我与学校”、“我的家乡”、“我是*人”、“走近世界”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互相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比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教材采用单元编排、主题统整的方法来构建教材体系,本册教材主要呈现以下特点:教育性、综合性、参与性、直观性。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对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教师工作的社会意义,小学生在学校工作中的责任与义务,我国的自然概况,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我国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以及科学技术与人们的生活、社会发展的关系进行探究。

      2、使学生感受学习生活的快乐,热爱学习,尊重老师的劳动,增强作为学校小主人的责任感。

      3、加深对祖国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的了解,体验热爱国土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尊重和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尊重和理解不同地区的生活习惯。

      4、培养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精神,自觉抵制各种迷信活动。

      5、引导学生采用实际调查、动手操作、查阅资料、分析比较、讨论交流等多种探究方式,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策略。

      1、对`话教学策略。

      2、活动化教学策略。

      3、体验性教学策略。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4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年级一个班,学生们经过三个半学年的品德课学习,养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大多数学生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能关心他人,主动参与各项活动,对生活充满热情。一个寒假的时间,让孩子们增长了一些社会见闻,同样也有利于品德课的学习。

      二、教材分析

      四年级下册教材共四个单元,第一单元“这是我们的社区”,第二单元“我看家乡新变化”,第三单元“好大一个家”,第四单元“共同生活的世界”。

      四年级下册教材向学生展示了从家乡民风、民俗到工业、农业、交通、通信等多个方面的社会生活事实,教材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探究社会的过程当中,努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学习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技能。四下教材的显著特点是让学生在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的过程当中进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作为教材编写的“明线”,道德教育作为教材编写的“暗线”。如第一单元《这是我们的社区》,以家乡的老街和老屋、家乡的地名、风味饮食作为基本事实,把爱护家乡文化遗产教育与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蕴含其中。第四单元以世界之窗,节日大观,多彩服饰的发展作为基本事实,将从小关心国家大事,合理看电视等好习惯的培养蕴含在其中。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蕴含在社会事实之中,使品德教育的“无痕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三、教学目标:

      1。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四下教材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生产与生活的关系,来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和了解社会中工农业生产的基本过程,工农业生产之间的密切联系,生产的发展和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行业的不断变迁;通过探究交通与生活的关系知道社会交通方式的多种多样,交通的变迁、交通与人们日常生活、社会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密切联系,交通发展引发出的新问题;通过探究通信与生活的关系引导学生了解现代通信的种类、古代人们的通信方式、通过大众传媒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等方面的社会常识。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对社会基本事实的认识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导他们看待社会现象的时候,能探究和思考社会生活中,各类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本质。

      2。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认识和了解。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四年级下册教材在编写时,注意了将社会事实方面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能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注意了相关知识的整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打破学科界线的“综合课程”。四年级下册教材在处理各知识领域之间的关系及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上,将跨学科的知识有机地融为一体,在本册教材中,涉及到了地理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工农业生产常识、交通、通信等方面的知识,教材将这些知识综合在一起,强调认知与情感综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4。将引导学生获取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研究能力。

      5。通过活动的设计和教材中的留白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和参与实践。四年级下册教材仍注意了对学生活动的引导,教材根据内容需要设计了许多学生直接参与的活动,让学生通过亲历的活动来获得对社会的认识和体验。在本册教材中,设计了“我是小导游”“考察家乡街名和地名”“学做家乡风味小吃”“家乡新貌图片展”“家乡文化节”“我是小小设计师”“我是小灵通”等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同时,教材也注意了留白的运用。如教材第4页的留白是让学生自己画出家乡地图的轮廓;教材37页的留白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总结产品更新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43页的留白是让学生给行业分类;51页的留白是让学生掌握交通运输的特点等。

      四、教学措施:

      1、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2、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3、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4、建立新的教学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5、实现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发展。

      6、加强课程管理,保证教学质量。

    推荐访问:品德 心得 教学 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五篇 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1 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100字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