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心得体会 > 正文

    对于养老调研报告

    时间:2021-10-16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关于养老的调研报告 3 3 篇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关于养老的调研报告 3 篇》的内容,具体内容: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的养老隐性问题将显性化。解决农村人口养老问题将是社会不得不面对的重要任务。为此对于养老作一个调研报告。本文是关于养老的调研报告,欢迎阅读。关于养老的...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的养老隐性问题将显性化。解决农村人口养老问题将是社会不得不面对的重要任务。为此对于养老作一个调研报告。本文是关于养老的调研报告,欢迎阅读。

    关于养老的调研报告一: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老龄人口的过快增长已经给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大陆总人口数已达 13.39 亿,60 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 13.26%,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近年来,为了解决各种复杂的老年问题,国家颁布了许多社会福利政策,目的是不断地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和体系,使老年人群体老有所依、老有所靠。根据这一问题,本公司进行了一次全国范围内的抽样调查,以北京和上海两大城市为例,共有 706 份问卷,其中北京市有 403 份,上海市有 303 份。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整理和分析,我们了解到了一些有关养老问题的真实状况:

    1、是否担心自己今后的养老问题

    担心和不太担心可以说是各占一半,有将近 43%的人对自己今后的养老问题有所担心,57%的人不太担心或尚未考虑养老问题。从所获得的数据可以看出,在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大城市,人们对自己今后的养老问题并不是很担忧。一是北京上海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完善,医疗卫生设施更发达;二是北京上海的养老机构非常多,并且有完善的养老保障制度做后盾;三是在北京和上海工作生活的人要面对的其他方面的问题(譬如说房价问题)比较多,因而养老问题属于次要;四是北京上海适合年轻人打拼,许多年轻人选择年老后退居二线城市。

    2、选择的养老方式

    在这一问题上,选择有子女抚养的居家养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以及公立养老机构占多数,也有少部分人选择其他的养老方式。总体而言,养老方式的选择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各种各样的养老方式给了人们更多的选择。可见,人们对未来的养老有了更新的认识,不再死守着家庭养老和养老院等单一的养老概念了。同时,随着北京上海等地社区服务中心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使得老年人的生活更加丰富精彩。

    3、赡养老人的意识

    当今的社会,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不但要考虑自身职业的发展,还要顾及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生养小孩赡养老人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根据数据显示,将近一半的人不愿意把老人送进条件较好的养老院,尊重父母意愿的接近 30%。被问及自己未来赡养老人的压力时,有 36%的人认为压力大,25%的人认为压力较小,37%的人选择没什么压力或没考虑过。可见人们赡养老人的意识日渐淡薄,许多人不愿意负起赡养老人的责任,

    认为赡养老人会加重经济等各方面的负担。由于计划生育导致独生子女的增多,"4+2+1"模式的家庭越来越多,所以人们将面临经济上、时间上等诸多的养老问题。同时,人们对赡养老人的概念也比较模糊,赡养老人不是只把老人养活,二是要悉心照顾老人,周到的考虑老人物质精神上的各种需求和需要。近年来,空巢老人越来越多,他们在精神上的孤独寂寞是不可想象的。许多空巢老人并不缺少物质上的东西,而需要在精神上给与帮助和照顾。而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不但没有赡养老人的意识,甚至还出现了啃老的行为。

    养老问题是每个人都需要考虑的问题,也是民生问题,而养老问题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日趋严重。虽然国家一直在加强社会保障方面的工作,但效果并不是很明显。针对以上调查结果,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适当延长事业、企业单位人员的退休年限,延长劳动者的工作时间。

    2、完善医疗卫生保障体制,使老年人的身心更加健康,鼓励老年人继续为社会服务。(如:国外的空姐都是年龄大的人,香港的出租车司机老年人居多。)

    3、不断地开拓更多的养老方式,根据不同的家庭环境和经济条件,提供不同种类的与之适合的养老方式,有效地节约社会资源,做到因地制宜。(如:日本号召老年人发挥"余热",美国提出"家园共享"结伴养老,英国采用异地养老,德国实行养老保险"转摊法"等。)

    4、不断地完善社区服务中心,扩大社会工作者队伍,支持民间 NGO 组织的发展壮大,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精神娱乐方式。

    关于养老的调研报告二: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始终处于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边缘,农牧民游离于社会的保障网外,他们的生、老、病、死基本上由个人或家庭来承担。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非农化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牧民也同样面临市场风险和程度同等的生活风险,对社会保障的需求也大大提高,而目前以城乡属性分层社会保障的做法既不合理,也不公平。建立和完善农村牧区社会保障制度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本文仅就内蒙古农村牧区养老保障现状、问题进行了研究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内蒙古农村牧区养老保障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全区参加"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计划的农牧民人数约有 85 万人,还不到全区农牧业人口的 7%,而 90%以上农村牧区人口的老年保障,几乎全部依靠家庭保障。而随着城镇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农村牧区面临的人口老龄化压力与日俱增,传统的家庭养老面临挑战,现有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不能更好的适应当前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家庭养老功能日渐弱化,农村老年人赖以养老的主要模式受到挑战

    一是农村牧区人口的老龄化日趋严重。据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截至 2007年底,农村牧区人口中 60 岁以上老人的比重为 6.2%,预计到 2010 年前后,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将比现在高出 2—6 个百分点。

    二是农村牧区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农村牧区家庭结构出现了小型化的趋势。据抽样调查统计 2006 年农村牧区家庭户均人口下降为 3.72 人。家庭小型化使农村牧区老年人"养儿防老"的压力增大。这种压力一方面表现为经济供养,另一方面是与父母分开居住,

    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独自生活。

    三是土地养老功能弱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牧民拥有了土地使用权,但没有所有权。这不利于农村老年人利用土地所有权的置换为养老提供一定的保障。由于土地比较收益不断降低,土地在农牧民家庭总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下降,进一步降低了土地的保障功能,农牧民难于完全依赖土地实现养老保障。

    四是农村牧区劳动力流动的增强,迅速变化的外部环境,弱化了家庭的内聚力,也淡化了孝敬老人、赡养父母的传统观念。

    (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滞后,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是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筹资模式单一。1992 年民政部制定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方案中确定的缴费原则是:"坚持资金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支持。"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基础薄弱,根本无法兑现集体补助和国家给予的政策支持,绝大多数普通农牧民得不到任何补贴,在这种资金筹集方式下的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储蓄和鼓励性储蓄。既未体现"社会保险",也未体现"社会共济",名不符实的"养老保险"使农牧民难以接受和认同。

    二是保障水平低。民政部门实施的《基本方案》考虑到农村牧区发展条件的差异,规定了农民交纳保险费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分 2 元、4 元、6 元、8 元......20 元 10 个档次缴费。但是由于农村牧区经济发展普遍水平低,家庭生活困难,再加上农牧民对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缺乏信心等原因,大多数地区农民投保时都选择了保费最低的档次。这样

    低标准、短周期的资金周转难以达到养老保障作用。

    三是体制不顺,管理混乱。从目前已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地区的情况看,农村社会保险机构只在县级以上才设立,乡镇还没有健全机构,行政村也没有设立代办员,专业人员更是寥寥无几。由于技术落后,管理混乱,还出现了个别违规操作的挪用和挤占行为。

    四是经费短缺,工作开展困难。根据《基本方案》规定允许从基金中提取 3%的管理费来弥补业务经费的不足,很多经办部门就是依靠这笔费用来维持日常的业务工作。而在实施过程中,很多地区的同级财政从未划拨过农保工作的专项经费,致使工作开展的难度加大。

    另外,随着我区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牧区大量集体土地被征用,大批农民工进城务工,失地农牧民和进城务工农牧民的养老保障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失地农牧民,由于征地的安置补偿机制不健全、社会保障缺位,其中相当多的人成为"无地、无业、无社会保障"的"三无"人员,直接影响了被征地农民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失地农牧民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比下岗工人问题更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应给于更多地关注。

    二、建立和完善我区农村牧区养老保障的政策建议 1.提高对农村牧区养老问题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重要性的认识。这主要指各级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应当对农村养老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决不能将养老仍然看成是一家一户自己的事情。老龄化是大势所趋,势不可挡,家庭养老势单力薄,难以为继。我们必须对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设保持足够清醒的认识。多年来将老年社会保障视为城镇居民的专利,这不符合社会保障的公平价值原

    则,这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和农民的发展思路相背离。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建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重大意义、存在问题、潜在危机,万万不可持无关紧要的态度。

    2.巩固和完善家庭养老机制。家庭养老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是与传统大家庭和以家庭为单位的小生产相联系的一种方式,也是老年人最感舒服的一种方式。虽然现代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家庭养老受到严峻挑战,社会养老成为现代必不可少的养老方式。但是家庭养老并不是就要消亡,相反,它还是一种很重要和最主要的养老方式。这是由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目前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国家不可能拿出足够的资金用于养老方面,而且,中国人传统的亲情养老,不管社会如何发展,也无法取代。因此,家庭养老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不会被社会养老完全代替。在目前我们应积极培养、发展和完善它。要积极建设和宣传新的养老观,鼓励和支持签定养老协议书,充分发挥老年协会组织对强化家庭养老的重大作用,加大执法力度,对不赡养老人的子女严格执法等等。

    3.坚持因地制宜与自愿的原则,避免农村牧区养老保险制度的"一刀切"。我区地区差异大,受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承受能力、保险意识等方面的制约,短期内让农牧民普遍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条件不成熟。要避免强迫农牧民参加的做法,杜绝"好心办坏事"。因为这不仅增加了农牧民的负担,而且也不可能持久。只有坚持自愿原则,并通过政府补贴、集体补助与政策引导,才能使这项工作健康持续地运行。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先搞,以点带面,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再逐步推进。

    4.继续探索多种形式的农村牧区养老保障制度。从目前的农村牧区情况

    看,单凭任何一种保障都不能承担如此重任,必须多种保障手段综合运用,这才是解决农村牧区社会养老的有效途径。应当允许各地区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社会化养老保障制度。2008 年我区将全面启动农村牧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一制度是为收入难以维持农村牧区最基本生活标准的人群而建立的社会救济制度,克服了传统的社会救济制度存在的救济范围窄、标准低、随意性大的弱点,使社会救济有了普遍的适应性。农村牧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无疑是对农村牧区养老的有力补充,对此各地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落实资金,尽快把农村牧区低保工作全面推进。2005年国家将我区列为全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奖励扶助试点省区,参加试点的11 个盟市、98 个旗县,共有 9342 人领取了奖励扶助资金。对此各地区要予以高度重视,通过农村牧区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来提高农村牧区养老的保障能力,由于我区各地区财政收支状况各不相同,对此各地要认真落实资金,本着实事求是、合理负担的原则,划分地方各级财政资金分担比例,建立奖励扶助资金发放的安全快捷通道,坚持资金封闭运行、社会化发放的原则,确保资金到户到人。

    5.切实做好失地农牧民养老保障工作。地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做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的必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将被征地农牧民养老保险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被征地农牧民养老保险实施办法,确保被征地农牧民的合法权益。对城市规划区内的被征地农民,应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被征地农民不同年龄段,制定保持基本生活水平不下降的办法和养老保障办法。对符合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应按规定纳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有条件的地

    区可将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范围,通过现行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其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对城市规划区外的被征地农民,凡已经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实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地区,要按有关规定将其纳入相应的保障范围。没有建立上述制度的地区,可由当地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形式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提供必要的养老,并将符合条件的人员纳入当地的社会救助范围。

    关于养老的调研报告三:

    住得最差的是老人,穿得最破的是老人,吃得最不好的还是老人......。我村总人口 1070 人,其中 60 岁到 70 岁的老人有 73 人,70 岁到 90 岁以上的老人有 33 人,其中孤寡老人 16 人。从小到大令我耳濡目染的是老人遭受儿媳唾骂,无人养老的事件屡见不鲜,让人心痛。老人为子女忙碌一生,到头来却落得无人养老,遭人嫌弃......于是,我针对坝上老农的养老问题作了调查,调查报告如下:

    一、农村养老问题现状

    无儿无女的老人怎样养老?针对这个问题,我对本村孤寡老人周占富进行了采访。周占富,男,64 岁,无儿无女、双目失明,不从事任何劳动,生活完全靠别人给养。从谈话中得知他的 8 亩口粮田已被弟弟耕种,每年弟弟给他两袋麦粒儿,最多 300 斤。除了大队每年给的 4 袋面粉,再无其他收入。当问及这些东西是否够吃时,周老汉哽噎了,"饿不死就可以了!"这就是他随后的回答。而她的医疗保障也只不过是捡破烂换来 10 块钱的止痛片。我为这样的回答而心痛,但伤心存疑惑:县里有养老院,村支部为什么不将他送到那里呢?

    带着这样的问题,我又采访了村支书张守玉。他说,我们县是贫困县,我们村是贫困村。村里的收入甚微,全村的孤寡老人的面粉目前就将村支部的收入花去一大半,那么多人的养老费哪里掏得出呀,国家颁布了减负政策,也不敢往人头上均摊啊,再说村民们也不同意嘛,村里管的也只能这么多了。

    有儿有女的老人怎样养老?针对这个问题,我又走访了村里的冯瑞莲老人。冯瑞莲,女,80 岁。在农村 80 岁已是高龄,而她的养老问题却成了全村人的话柄。她有 5 个儿子 1 个女儿,当她被问及关于养老问题时,老人就一个劲儿的哭,不作任何回答;当再问及关于儿女的赡养问题时,老人就开始装聋了,回答了一些不相干的话。我想老人的儿女很是不孝顺,老人受了很大的委屈,但又顾及面子或是怕子女们知道自己说他们的坏话便难以启齿。对她的了解却是从旁人口中得知的。老人的口粮地让给二儿子种了,当她拿着口袋向二儿子要粮食的时候,遭来的总是二儿媳的一顿臭骂;再去其他的几个儿子那里,得到的却是同样的结果,还怪她把地给别人种了。老人有两个儿子住在城里却很少回来看望她,没办法只好去了总给自己脸色看的女婿家。吃的问题是解决了,可是老人每天还得干繁重的家务活,打扫家,喂鸡、猪,做饭......样样离不开她啊。温饱问题好不容易才解决,更不用提医疗费了。当然有的老人儿女好些,可是老人的医疗问题却得不到保障,往往是病了无人管。父母为子女操劳一辈子,到头来无人养老,或是看脸色活着,为什么呢?

    二、农村养老难的原因分析

    首先,其实无论老人有无儿女,养老难的原因是一样的——农村人口素

    质低。没文化使得媳妇女婿们不懂得爱屋及乌,没有爱心,也使得村民们毫无同情心,我们的礼仪之邦礼仪何在?没有文化使得人们不知亲情的可贵,不知友情、乡情的重要,使得人们不知什么是同情。人需要的不仅是物资的供应,还需要儿女的理解、关爱,以及心与心的交流。无知让老人们的这点需要成为奢求,不可得;无知也让乡亲们变成了吝啬鬼,舍不得掏出均摊在自己头上的几十块钱......硬是变成了鲁迅笔下麻木不仁的人了。人口素质低下已是农民养老难的根本原因。

    其次,农村经济落后,这是直接原因。我村以农业为主,牧业为辅,土地贫瘠,又没有草坡,农业收入微乎其微,全村几乎家家入不敷出。如果家里再供个高中以上的学生,就得靠借贷度日了。用一位农民的话来说就是"我连自己都顾不过来,哪里顾得上我老妈呀!"

    是啊!如果真是这种情况,即使是有孝心可也无能为力啊。难怪媳妇见了婆婆就像见了仇家似的, 是贫穷让人变成了吝啬鬼。

    第三,国家的分配制度不公平。建国初期,为了推进工业的发展,国家颁布了好多有利于工人的政策,其中一条就是工人退休之后可以向国家领取退休金。我们不得不承认:最受苦、受累的是农民;经济收入低,地位最低还是农民。农民同样会退休,但不会领取退休金,所以靠的依旧是田地、儿子啊!农业是国家的根本,民以食为天,农民做着最平凡但又最根本的贡献,农民老了之后却得不到最起码的生活保障,这就是不公平。如果农民也可以领取退休金,那些老人就不必为衣食而担忧了,更不会挤在儿女屋檐下忍气吞声了。

    三、如何解决农村养老问题

    针对以上原因,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我们都知道教育与经济一环紧扣一环,一环影响一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所以我们要实实在在落实物资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实践"三个代表"创建和谐农村氛围。我国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民已经先富起来了。现在先富的人和地区要充分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各乡政府的基层干部、党员更应该发挥领导作用,积极地为农民拓出一条致富路。

    在分配制度上,国家应尽快地做出调整。现在国家虽然也颁布了一些有利于农民的政策,收效却甚微。国家干预经济,提高了农产品的价格,而工业产品的价格也相应得提高了,所以,农产品的价格相对没有改变多少。国家连续降低了 3 个百分点的农业税,农民的农业负担减轻了,可这点负担分摊到每个人的身上也没几个钱,效果也不明显。希望国家的经济专家们同时考虑到宏观调查市场的经济作用,探索出一条直接有效且明显的提高农民经济收入的通道。

    今年农村已在统计年过六旬的老人,据估计要给予这一部分人最低生活保障金。虽然,这制度尚未落实,但人心已是一片沸腾。希望国家尽快实施并将此制度改为农民退休金制度,相信这一制度的落实会成为农民历史上的一大进步。

    我地区现行的养老方式仍然是家庭养老,既由子女向自己年老的父母提供经济支持、日常照顾及精神上的慰藉,其存在可以从经济和社会两个层面上认识。

    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发展还不高,也不平衡,尤其是在我村,经济水平极低。农村老人的经济来源都靠中青年的儿女,在中青年的儿女中,"重小

    轻老"的现象还是很严重的,小的还没钱照顾呢,何况老的?有些老人的儿女因生活琐事,不履行赡养义务;有些老人的儿女恶性攀比,"你不管,我也不管!"结果谁也不管这些老人。这样不仅老人经济困难,同时也给老人带来了精神方面的痛苦。

    社会养老虽然初见端倪,但不是主流。社会福利体制还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框架还没有搭建起来,加之尊老敬老、孝敬老人的中华传统美德也在日趋丧失,老农的养老问题不容忽视。

    综观这两个层面,还是社会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的,所以我们得继续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对于此次调查,虽然调查范围有局限性,但是对我自己而言是感受颇深。首先,我初步了解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的群众思想,自己在社会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进程中都在无形的用运马克思主义原理,从而加深了我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其次,我认识到中国的农村老人养老问题是不容忽视的大问题,如果任由农村的老人像现在这样生活下去,不仅是中国人性的退化,也是社会不和谐、不稳定的重大因素。最后,我觉得自己是真正以主人翁的地位来发现问题,并绞尽脑汁的思考解决问题的措施。虽然现在我还是一名学生,但是我将在以后的学习中努力提高文化水平,培养道德品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奉献自己微薄之力。

    诠释明确,正确地体现了有关方针政策。

    浅析**地区

    未来五年老年人机构养老需求

    截止到2011年6月30日,**地区的老年人口(60岁以上)是15545人,占地区总人口92791人的16.76%,7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地区总人口的7.36%。这两个指标表明:**地区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而且老年人口进入高龄化。(地区人口老龄化的标志是老年人口占地区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0%;老年人口高龄化的标志是70岁以上老年人占地区总人口的比例超过7%)。

    **老龄办近五年对**地区老年人口的统计显示如下:

    2005年12月31日统计老年人口11514人,地区总人口92025人,老年人口占地区总人口12.51%。

    2006年12月31日统计老年人口11810人,地区总人口89264 人,老年人口占地区总人口13.23%。

    2007年12月31日统计老年人口 12528人,地区总人口 89444 人,老年人口占地区总人口比例14.01%。

    2008年12月31日统计老年人口13229人,地区总人数93538人,老年人口占地区总人口比例14.08%。

    2009年12月31日统计老年人口14200人,地区总人口95570人,老年人占地区总人口比例是14.86%。

    老年人口统计数字表明,**地区近年来老年人口总数是增加的(六年增加4086人),老年人口占地区总人口的比例是上升的(六年上升4.67个百分点)。按照**地区前六年的老年人口增长预计,到2015年,**地区的老年人口将达到18000人。

    为进一步了解我地区老年人养老生活状况及机构养老服务需求,2011年3月,**老龄办进行了**地区老年人机构养老服务需求调查。发放机构养老服务需求调查表5000份,收回4948份,调查采取问卷方式,现将老年人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1、性别、年龄分组:男性2337人,占47%,女性2611人占53% ;年龄分组:60-69岁的2860人,占58%;70~79岁的1627人,占33%,80岁以上461人,占9%。

    2、居住方式情况分组:与子女同住1855人,占37% ;老人自己居住(空巢老人)3093人,占63%。

    3、从是否愿意入住养老机构分组:愿意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2851人,占58%;不愿意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2097人,占42%。

    4、养老机构收费价格承受。老年人家庭收入绝大部分以退休金为主,养老机构收费价位是老年人对养老机构的第一关注,有2602人,占53% ;老年人入住养老院所能承受的费用水平,认为每人每月能承受1000-1500元的

    4266人,占86%,能承受1500元-2500元的390人,占8%。能承受2500元以上的292人,占6%。

    当前**地区养老机构现状及未来五年机构养老服务需求分析。

    当前**养老专业机构现状:当前**地区有二家养老机构,**养老院,隶属**办事处,公办公营,床位100张,入住老人96人,当前登记想要排队入住的有50人;已处于饱和状态下运行。**康福寿养老院,属于民办民营养老机构,床位80张,现入住老人71人,调查发现他们也多次接待想要入住的来访者,同样处于饱和状态下运行。由此可见,当前**养老机构都处在饱和状态下运行,且把部分老人入住养老院的诉求拒之门外。**地区的养老机构已经不能满足**地区老年人机构养老的服务需求。

    北京市养老服务机构建设目标明确

    随着未来五年老年人口逐渐增加,社会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日趋加剧,养老问题尤其是一些高龄、空巢、独居老人的养老问题变得越发引人注目。为应对目前养老服务需求高峰,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北京市民政局北京市残联《关于北京市市民居家养老(助残)服务(“九养”)办法》的通知,该办法提出了北京市“9064”养老服务模式(北京市民政局养老服务机构十二五规划目标),即到2015年,90%的老年人在社会化

    服务协助下家庭养老,6%的老年人通过政府购买社区照顾服务养老,4%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服务机构集中养老。北京市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和运营扶持力度逐步加大

    从2011年1月1日起,提高街道乡镇敬老院建设资助标准,最高资助额从100万元提高到200万元;乡镇机构每新增加一张床位资助额从5千元提高到1万元;社会办养老机构每张床位补贴标准,从100至200元提高到200至300元;在全国率先出台低保家庭失能老人入住养老机构补贴办法,每人每月补贴1100元;出台养老机构星级评定以奖代补政策,对获评1至5星级的养老机构分别给予2至32万元的奖励。

    **地区十二五期末养老机构建设建议:

    按地区老年人口4%的比例测算**地区2015年入住养老院集中养老的老人数应为720人。即2015年**地区要有800张床位才能满足**地区机构养老服务需求。

    因上述原因我们对**地区十二期间养老机构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1、在**的**地区按北京市养老机构星级评定的四星级标准建设400张床位的(中档300张床位和高档100张床位)集老年餐桌、托老(残)所、制式养老机构等系列的综合性养老服务机构。

    2、在**地区和**地区采取改扩建的形式,利用社区内现有的闲置资产建设养老机构(在现有180张床位的基础上增加220张)。标准按中档和低档建设,改扩建后的两地养老床位数要达到400张(中档100张床位、抵挡300张床位)。

    **老龄办 2011年7月13日

    非常用心!

    推荐访问:养老 调研报告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