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心得体会 > 正文

    读《习近平用典》有感

    时间:2021-08-08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篇一】

    近读《习近平用典》,敬民篇中引用了明朝名臣于谦的诗:“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结合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人民领袖的人民情怀跃然纸上,同时彰显出总书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赤子丹心。

    以前我也读过于谦的《咏煤炭》:“凿开混沌得乌金,蓄藏阳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但少不更事,并没有读懂诗内之情与诗外之志。况且,我生活的皖西南农村,烧水做饭以庄稼秸秆和木柴为主,很少见过煤,更不知道煤的形成。后来读书,鲁迅先生在《纪念刘和珍君》里说:“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老师告诉我们,人类前行的历史就是用巨大的牺牲换来的,就像煤的形成,付出甚多,所得甚少,我们要格外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煤,乌黑的容颜,很难跟“美”联系在一起。但它燃烧自己发光发热,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奉献本质,却蕴藏着最美的人文情怀。现代诗人朱自清写过《煤》:“你在地下睡着,好腌臜,黑暗!看着的人/怎样地憎你,怕你!他们说:‘谁也不要靠近他呵!……’一会你在火园中跳舞起来,黑裸裸的身体里,一阵阵透出赤和热/啊!全是赤和热了,美丽而光明!”诗人认识煤的过程中,也认识到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巨大的革命力量。

    郭沫若也赞颂过煤。他在《炉中煤——眷念祖国的情绪》中直抒胸臆:“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要我这黑奴的胸中,才有火一样的心肠”。当代诗人叶文福在《祖国啊!我要燃烧》中自陈心迹:“我要出去,投身于熔炉,化作熊熊烈火:‘祖国啊,祖国啊,我要燃烧——’”,为祖国发出燃烧自己的呐喊,一颗赤诚之心,除了熊熊燃烧的煤,还有什么能与之相似呢?

    认识煤的形成过程,也就不难了解以煤言志者的思想境界与情感襟怀。煤的前身是一棵棵鲜活的树,由于地壳运动等一系列复杂的环境变化和锻炼,最终形成了一块“乌金”。那黑色的、不被人待见的表面,却包裹着一颗如火般的丹心和赤诚。

    同样经过锻炼,与煤的外表恰恰相反的,是石灰。石灰内外皆白,表里如一。赞颂过煤炭的于谦也赞颂过石灰:“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吟》)。这截然相反的黑白两色,在他的笔下倒是相映成趣。对立的只是外表,而内心却是高度统一:完全彻底的奉献情神,清清白白的坦荡品质。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是诗人的常用手法。“但愿苍生俱饱暖”的爱民情怀和奉献精神,“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操守、风骨和气节,无论表面是黑是白,其本质都折射出一颗赤诚丹心,让人感动,催人进取。古往今来,这种可贵的精神也是我们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新时代的共产党员,应当自觉追求和修养这种美德!

    【篇二】

    作为一名新时代共产党员,要充分认识到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在工作、生活中自觉运用所学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验证学习成效,从而实现综合素养的提升。在《习近平用典》一书中,将习近平同志引用的关于“学习”的古典名句汇编形成“劝学篇”,并对其现实意义加以阐释,读后深受启发。

    学习,是源头活水。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黄宗羲总结,“学则智,不学则愚;

    学则治,不学则乱。自古圣贤,盛德大业,未有不由学而成者也”。可见,为官一任,治理一方,学习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正因此,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重大任务。对于领导干部,学习不学习不仅仅是自己的事情,本领大小也不仅仅是自己的事情,而是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事情。习近平同志还用“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俗语,说明不学习就有可能迷失方向、陷入危机。发展一日千里。工作日益复杂,没有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怎么做好决策?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正是因为没有主动学习;

    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也正是因为没有积极学习。学习,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在工作中打开新局面,掌握主动权。

    学习,要推动实践。“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由博学到笃行,才能学有所依、学有所成、学有所用。我们在日常的工作学习中,要确保做到知行合一,达到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如果不能把所学知识与律己修身结合起来,与发展实践结合起来,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那么所谓学习就可能会走入虚幻的歧途,难以做到学以润德、学以修身、学以创业,难以达到学习的真正目的。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要善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中国革命的“的”;

    邓小平同志提出学马列要精、要管用。学习型政党不是学历型、不是书本型,而是实践型。既要学习,更要把学习的成果体现在工作中,这样才算是真正学会了、学活了、学好了。

    学习,不要急于求成。“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

    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再宏伟的楼宇,也是一砖一瓦建起来的;

    再广阔的海洋,也是涓滴不息汇成的。放眼今日之中国,无论是全面深化改革,还是改善社会民生,抑或是建设法治国家,都有一个遵循规律、遵循渐进的过程,等不得也急不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既要有只争朝夕的干劲,也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历史耐心,一心一意谋发展,咬定青山不放松。爬坡迈坎、攻坚克难,最是考验决心和耐性,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解决,一个脚印一个脚印的前进,防止毕其功于一役的浮躁、只求短平快的功利、大干快上的盲目,下一番苦功真功才会有新突破。积跬步至千里,积小胜为大胜,蹄疾步稳、行稳致远,则大事可成、大业可为。

    【篇三】

    我自小时候的“挂书牛角”到现在的拥有自己的书房,可以说“书”是须夷未离的。

    我一直认为读书是很私密的事。书房就如同古时候的小姐的闺房,外人哪能随意进?我读了孔子的“听其言而观其行”,每每会想,其实“观其行”,不仅要看“做什么”,更要看“不做什么”。一个人的“不为”比“所为”更能看出其品质和底线。读书的意义不就是体悟自然变化,提高做人品质,增强人文关怀吗?

    我和小女都爱读书。我的书房叫“艺风堂”,小女的书房叫“映雪簃”。我的书房里“书似看山常乱叠”,小女的书房也是书本横陈。我自诩为“文化个体户”,小女可是真材实料的本科生。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每当我们一家三口围坐在一起的时候,我和小女谈论的最多的就是“书”和“书上那些事”。我们谈论过费孝通的《乡土中国》、钱穆的《文化与教育》、叶嘉萤的《人间词话六讲》及木心的《文学回忆录》等。我们所读的书,大都是“学不致用”类型的,与现实无关、跟修养有关。因为“不致用”,所以读得惬意,它没有功利,只有感悟。

    因为喜读书而略通文辞,并兼擅书法篆刻,我曾面向江苏文坛宿儒单人耘先生(南农大教授),请益读书明理之道。单先生喜而作诗赞之“……金子(指本人)喜篆刻,为我展褚笔。我爱李之慧,复爱金有艺……”(见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爱农诗词三百首之题《雨浣秋岩图赠金有艺》),让我汗颜!因为喜爱读书,小女教学相长,厚积薄发,工作不足月,便在江苏省第十四届中小学书法教师优质课评比中荣获一等奖,受到了省内专家的一致好评。最让我自豪的是,在由《中国书画报》举办的三年一届的《全国书画人才》海选中,我不但荣获了金、银、铜奖,小女的作品也脱颖而出,荣获入展奖。2016年我荣获了中国石化文联授予的“职工书法家”荣誉称号。小女也在区、市教育系统的各类专业比赛中获奖良多。在由六合区文化广电局、六合区文联主办的首届《雨花石杯》书法美术篆刻大赛中,我和小女一同获奖,收到了主办方领导的高度表扬。如果不读书,我就不会以一位工人的身份,曾站在武汉大学的讲台上为大学生谈文字起源(中国石化报曾经报道),如果不读书,我就更不会至今还应邀为近五十名老师做专业课辅导。

    读书让我们心生净土。我们追求雅致生活,其实雅致不过是无俗语糙事耳。我们为生活而奔忙,但生活绝不是眼前的苟且。春节前夕,我让小女买了本《习近平用典》,我们不但从中华文化中汲取力量,还摘录了近三十条刻在了石头上,提高了自己的素养,弘扬了正能量。读书让我们在这浮躁的社会里精神和灵魂得到些许抚慰。书籍就像一架廉价的马车,可以载着我们去有梦的地方。

    【篇四】

    古典名句,是中华文化长河中古人总结的智慧结晶,是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座桥梁。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讲话、多篇文章中多次引经据典,生动传神,寓意深邃,极具启迪意义。《习近平用典》一书,全书由敬民篇、为政篇、立德篇、修身篇、笃行篇、劝学篇、任贤篇、天下篇、廉政篇、信念篇、创新篇、法治篇、辩证篇共13个篇章组成,主要是在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引用典故追根溯源,并究其现实意义进行解读,可以帮助我们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准确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精髓。

    《习近平用典》一书约26万字,由人民日报社组织编写,全书约26万字,搜集了时间跨度长达27年的习近平所有著述及重要讲话、文章,包括《摆脱贫困》、《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之江新语》、《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及其2007年以来发表的重要讲话、文章。每则典故采用解读、释义结合,解读部分阐述了习近平用典的现实意义,释义部分解说古典名句的出处和义理。

    我读《习近平用典》,深深感受到这些收录的经典语句几乎成为浓缩中华文化古典智慧的缩影,书中古典语句几乎每一句都可称之为经典,字里行间充满了一种古人在经历了人生起伏之后洞悉世事一种睿智与眼界。这些难以被超越的经典,需要反复诵读才能体会其中深意。

    “量腹而受,量身而衣”——习近平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的讲话(2015年9月26日),这句话出自战国·墨翟《墨子·鲁问第四十九》。说的是知道肚量的大小才能知道吃多少东西是合适的,知道身材的高低才能穿合适的衣服。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这句话,说的是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穿了才知道。每个国家的发展,只有最熟悉本国情况的人民才最清楚,最清楚的人才能选择出一条最合适本国发展的道路。不同国家可以有不同的模式和道路,对不同道路的尊重,同样应该成为共识。毕竟,条条大路通罗马,而达到罗马的道路不必相同。另一方面,往小了说,对于我们这样的基层工作者的指导意义,便是在日常工作中,服务人民群众时,不能总是照搬一套模式,固化方式方法。遇到事,先要量。摸准了实际情况,才能对症下药。量腹而受,量身而衣。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才算是把工作做好的第一道标准。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013年3月1日),这句话出自《礼记·中庸》。这句话的意思是博学,学习要广泛涉猎;

    审问,有针对性地提问请教;

    慎思,学会周全地思考;

    明辨,形成清晰的判断力;

    笃行,用学习得来的知识和思想指导实践。这说的是学习的五个方面,不管是学习书本知识也好,学习某种技能也好,都得经过反复训练才能完成。同时展现了的学习的先后顺序,先是广泛学习,博采众长,对不明白的地方,要敢于提问,然后就是要勤于思考,形成独立的决断力,最后在实践中检验所学习的内容。正确的继续保持,有误的及时修改。古人提出的这样一条学习之路,放到现在仍不过时,对于我们这样后辈依旧有很深的启迪作用。

    以上,仅仅举了两句话作为例子,而《习近平用典》,共13篇,古典名句135处,参考文献141种,可以称得上字字玑珠,其中道理,值得我们反复诵读。

    【篇五】

    我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智慧蕴藏于传统典籍和和历史长河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中,大量引用中国古代经典名句,为中国政坛带来习习清风,大大拉近了与民众的距离。无论是谈论治国理政的重大问题,还是在国事访问中阐述中国对重大国际问题的观点立场,习近平都善于从诸子百家和历代文人、政治家的经典名句中旁征博引,恰到好处地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收到了“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效果,带给人们以深刻的思想启迪、精神激荡与文化自信。

    总书记的《习近平用典》一书,是从总书记数百篇讲话和文章中遴选出他使用频率高、影响深远的经典之作,全书共六个部分,135个典故。涉及典故的对象有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有各学派的代表人物、诗人、词作家等。在这些不同朝代,不同背景下涌现出来的不同人物所提出的进步主张,进步思想、名言雅句等,总书记都能恰到好处地联系当前的新形势、新环境、新条件、新使命、新对象阐明党在各时期的主张、方针政策和要求,以古论今,旁征博引,运用自如。

    《用典》一书中,从“敬民篇”到“辩证篇”,无不涉及到一个“人”字,“人”字就像一根红线贯穿于全书。如“立德篇”中说:“德莫高于爱民,行莫贱于富民”“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人之忠也,犹鱼之渊”。“修身篇”中说:“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祸莫大于不知足,处莫大于欲得”“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吾日三省吾身,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等。上述引典,为进步加强党员干部的政治定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党员干部立忠、立德、立言、立行指明了具体方向。

    作为青年,要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行动力。知识停留在纸上毕竟是“空中楼阁”。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做到精益求精,在虚心学习的同时也要在工作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

    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无论身处何种岗位,都要立足本职,增强工作认同感,肯于思考,善于钻研。“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我们年轻人更要脚踏实地,避免“眼高手低”,也不要有“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敷衍心态,做个高质量的“螺丝钉”。

    作为当下的我们,在繁忙的工作中既要敬业踏实的履职尽责,也要善于跳出经验的“藩篱”,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从这些文化中找回初心,看清心路,在阅读经典中休憩心灵,以更佳的状态整装待发。“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优秀传统文化可以通过“化”的力量给我们启智、塑志,而当我们能正确的自然的运用经典时,那便与这些经典融为一体,到那时经典不再被仰视,因为它已幻化为我们真实的生活底色。

    【篇六】

    《用典》一书中,从“敬民篇”到“辩证篇”,无不涉及到一个“人”字,“人”字就像一根红线贯穿于全书。如“立德篇”中说:“德莫高于爱民,行莫贱于富民”“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人之忠也,犹鱼之渊”。“修身篇”中说:“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祸莫大于不知足,处莫大于欲得”“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吾日三省吾身,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等。上述引典,为进步加强党员干部的政治定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党员干部立忠、立德、立言、立行指明了具体方向。

    作为青年,要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行动力。知识停留在纸上毕竟是“空中楼阁”。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做到精益求精,在虚心学习的同时也要在工作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

    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无论身处何种岗位,都要立足本职,增强工作认同感,肯于思考,善于钻研。“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我们年轻人更要脚踏实地,避免“眼高手低”,也不要有“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敷衍心态,做个高质量的“螺丝钉”。

    作为当下的我们,在繁忙的工作中既要敬业踏实的履职尽责,也要善于跳出经验的“藩篱”,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从这些文化中找回初心,看清心路,在阅读经典中休憩心灵,以更佳的状态整装待发。“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优秀传统文化可以通过“化”的力量给我们启智、塑志,而当我们能正确的自然的运用经典时,那便与这些经典融为一体,到那时经典不再被仰视,因为它已幻化为我们真实的生活底色。

    ◎借古警今: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习近平《在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典出】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周易?系辞下》 【解读】《周易》亦称《易经》,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周易?系辞》是孔子阐释易理的文字,这段的意思是,君子在国家安定的时候要不忘危险,国家存在的时候要不忘败亡,国家大治的时候要不忘变乱。

    这种忧患和责任意识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底色。“全党必须警醒起来”,2012年习近平一上任就为全党敲响了警钟。紧接着,习近平发出“整风”动员令,并从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和解决腐败问题。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习近平引用《道德经》中的名句“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再次告诫全党要增强忧患意识,学会“下先手棋”,方能立于不败。

    ◎重拳反腐: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

    习近平《摆脱贫困?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联系人民群众》

    【典出】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则其以私罪至某,赃罪正入已至若干者,非复过误,适陷于深文者也。——苏辙《上皇帝书》

    【解读】句中的“腹心”即肚腹和心脏,比喻要害或中心部分。意思是,清除百姓的祸患,如同去除自己的心病一样。苏辙把百姓疾苦提升到“腹心之疾”的高度,意在说明“去民之患”刻不容缓,不可稍懈。

    “不是没有掂量过,但认准了人民的期待。”对人民群众来说,各种消极腐败现象、各种特权现象无疑就是“祸患”,也最令人痛恨。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打虎拍蝇”,既防止“纵蝇为害”,也决不“养虎为患”;既要治标,也要治本,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不定指标、上不封顶,凡腐必反,除恶务尽,用实际行动激浊扬清,回应着人民的期待。

    ◎推行法治: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习近平《在新疆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

    【典出】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韩非子·有度》 【解读】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有度”,就是有法度。韩非子把“奉法”作为治乱兴亡的关键。本句典语的意思是,国家不会永远富强,也不会长久贫弱。执行法度的人坚决,国家就会富强;执行法度的人软弱,国家就会贫弱。 现代社会表明,法治是政治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如何让法治成为全民信仰?习近平引用韩非子的论述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领导干部和立法、执法、司法者要秉公执法,在实践中贯彻法治思维,“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为官治官:以势交者,势倾则绝;以利交者,利穷则散。

    【典出】以势交者,势倾则绝;以利交者,利穷则散。——王通《中说·礼乐篇》 【解读】《中说》是一本哲学著作,体例效仿《论语》语录式。这句典语的意思是,以权势交友的,权势逝去了,交情也随之断绝;以利益交友的,利益穷尽了,交情也随之结束。 领导干部如何交友?习近平用这句古语给出了遵循。习近平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坚决远离各种“小圈子”、“小兄弟”,坚决杜绝低俗的“投桃报李”行为。有的领导干部跌入腐败犯罪的泥坑,原因就是交友不慎。“孙悟空把唐僧放在那,用金箍棒划一个圈,妖魔鬼怪就进不来了,自己要给自己划一个圈。”

    同时,习近平在《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一文中强调“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 习近平用此三字道出了当官的法则,强调领导干部要正确使用手中权力,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经得住考验。“能否干干净净干事,是每一位领导干部经常面临的重大考验”。

    ◎习式外交:物之不齐,物之情也 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

    【典出】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孟子·滕文公上》

    【解读】孟子的这句古语意思是,天下万物没有同样的,他们都有自己的独特个性,这是客观存在。孟子指出,物品的价值有的相差五倍、十倍,甚至千倍、万倍。倘若你将它们同等看待,就是扰乱天下。

    习近平在多次场合引用过这句古语,要表达的都是“多样性”的思想。一棵树上,找不到完全相同的树叶;一片沙漠中,找不到完全一样的沙粒。各国有各国的国情,各国有各国的历史,怎么可能千篇1律?既有卢浮宫也有故宫,既有金字塔也有大雁塔,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才能吸引眼球,这是中国人2000多年前就认识到了的道理。正所谓“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每个国家都可以也应该根据国情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

    习近平引用典故最多的古代名人是宋代文学家、政治家苏轼,全书收录他引用苏轼的地方达7次。习近平曾多次表示他很喜欢苏轼的名言“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他在2014年4月30日《在新疆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等讲话和文稿中多次引用此句。 人民日报高级编辑杨立新说,这段话是《晁错论》的首段,表达的思想是“坐观其变”而不对祸乱采取措施,那么祸乱就会发展到无可挽回的地步。

    【敬民篇】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在检查节日市场供应和物价情况时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 原典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明]于谦《咏煤炭》 ● 释义

    《咏煤炭》是明代名臣于谦所作的一首咏物诗。作者以煤炭自喻,托物言志,抒发了自己甘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抱负和情怀。

    尾联“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是作者为民效力愿望的真诚袒露,堪与杜甫“大庇天下寒士”媲美。

    ● 解读

    习近平在不同场合都说过,“心无百姓莫为官”。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手握公权,就要为民办事。否则,啥也不能,为啥选你?啥也不干,要你干啥?民生不是抽象空洞的理念,应该落实为群众实实在在的利益,这考验着领导干部的责任担当。习近平引用这句诗,就是要求各级干部以“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态度抓实做细民生工作,努力办实每件民生小事、

    一个人当官为什么?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有着基础性的意义。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后面的许多困惑,比如抱怨待遇低、埋怨进步慢等就可能迎刃而解。权力最大的价值在于其公共性。如果想着一己之私,纠结于个人得失,不如去干别的。习近平多次强调,为官发财应两道,就是这个意思。 【为政篇】 政者,正也。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之江新语·要用人格魅力管好自己》等文中引用 ● 原典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春秋]孔子《论语·颜渊》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春秋]孔子《论语·子路》 ● 释义

    孔子这两段话都说明了为政者自身行为端正的重要性。孔子认为“政”就是端正的意思。你自己带头端正,谁还敢不端正呢?对于什么是政治,孔子用一个“正”字概括。

    关于“正”,孔子认为,为政者如果自身的行为端正,无须下命令,百姓也会按他的意旨去做;如果自身行为不端,即使三令五申,百姓也不会服从。身正民行,上感下化,才能施不言之教,对百姓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 解读

    习近平一向倡导领导干部干干净净干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和宗旨的内在要求,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身先士卒、率先垂范,把这作为为政之德、为政之道、为政之要。在我国历史上,注重修身立德、为官清廉,是许多思想家倡导的政治主张,也是一些正直的士大夫终身恪守的为官准则。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引用先秦时期为政以廉的箴言,要求领导干部有公正无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的优良品质。广大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不但看领导干部怎么说,更看他们怎么做。要在群众中威信高、影响大,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发挥自身的模范作用、人格魅力。否则,“台上他说,台下说他”,说话办事怎么会有影响力和号召力?

    【立德篇】

    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在浙江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上作报告时的插话》等文中引用 ● 原典

    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可以保禄位,可以远耻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

    ——[南宋]吕本中《官箴》 ● 释义

    吕本中所著《官箴》共三十三条。首条开头云:“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他认为当官的法则,只有三条,即清廉、谨慎、勤勉。遵守这三条法则,就可以保住官位,可以远离耻辱,可以得到上司的赏识,可以得到下属的拥戴。

    ● 解读

    清,指的是清廉,公正廉洁,两袖清风;慎,指的是慎重,周密考虑,谨言慎行;勤,指的是勤勉,勤奋好学,刻苦上进。习近平强调领导干部要正确使用手中权力,必须能够做到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经得住考验,严守党纪国法;自觉做到秉公用权、不以权谋私,依法用权、不假公济私,廉洁用权、不贪污腐败;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责任感,想干事、肯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为工作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忘我奉献,真正做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领导干部做到这三个字,根本上说还是要加强修养、提升境界,培养和树立六种意识:信仰意识、公仆意识、自省意识、敬畏意识、法治意识、民主意识。

    【廉政篇】

    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 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 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 ——《在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 原典

    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

    ——[清]张伯行《禁止馈送檄》 ● 释义

    张伯行曾任福建巡抚、江苏巡抚、礼部尚书。他清廉刚直,从不收受礼物,极力反对以馈赠之名,行贿赂之实,被康熙誉为“天下第一清官”。

    张伯行在福建巡抚任上,为拒绝送礼者,特地撰写了一篇《禁止馈送檄》,张贴于居所院门及巡抚衙门。这篇檄文被视作为政清廉的“金绳铁矩”。

    这篇《禁止馈送檄》,全文仅56字,共用了8个“一”字,申述了关心百姓疾苦、注重个人名节、反对送礼行贿的主张。“一丝一粒”虽小,却牵涉我的名节;“一厘一毫”虽微,却都是民脂民膏。对百姓宽待一分,那么百姓所得就不止一分;向百姓多索取一文,那么我的为人便一文不值。这体现了廉洁奉公的做人原则与道德操守。

    ● 解读

    理想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而这样的滑坡和动摇,往往是从小事开始的。习近平还曾以“贪如火,不遏则自焚;欲如水,不遏则自溺”“堤溃蚁穴,气泄针芒”“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等,提出过同样峻切的警思。现实中,少数干部总以为在大是大非面前把握住自己就行了,所以在“小节”上疏于防范,认为吃几顿饭、喝几瓶酒、收点小东西无伤大雅,其结果往往是“小节不慎,大节难保”,最终铸成大错,悔之晚矣。所以习近平不断强调,思想的口子一旦打开,那就可能一泻千里。干部不论大小,都要努力做到慎独、慎初、慎微,“不以恶小而为之”。

    结尾很好。

    基调很棒。

    推荐访问:用典 有感 习近平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