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写作方案 > 正文

    散文诗教学设计参考范文

    时间:2021-08-13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散文诗教学设计参考模板3篇

    散文诗是一种现代文体,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散文诗教学设计参考模板3篇,供您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散文诗教学设计参考模板1

    (一)荷塘月色

    一、教学目标

    (一)理清全文结构,直接抒情的语句的内涵及在文中的作用。

    (二)体会散文的语言美--对生活化语言的巧妙艺术加工。

    (三)认识“通感”的修辞方法,体会本文中“通感”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作者怎样从多角度描摹荷塘美景?

    分析:

    (1)按观察的角度、祖母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顺序:茂密荷叶→多姿荷花→缕缕荷香→叶花颤动→流水

    (2)体味作者匠心:

    抓静态与动态的结合作者笔下景物都是“动”的,“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

    抓可见与可想的结合,写出散文神韵。茶叶田田,满遮塘面,塘水看不到,却断定叶下的水“脉脉”有情,这是由叶子的“风致”引起的想象。

    本文的写作线索是什么?

    分析:《荷塘月色》的行文线索,很有特色,如同经、纬两条线穿织在一起。它是一篇情主交融的散文,作者欣赏荷塘月色前后心情的变化好似一条经线,对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犹如一条纬线。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所以”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

    (三)”通感”这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及作用是什么?

    分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本体--花香(作用于人的嗅觉)

    喻体--渺茫的歌声(作用于人的听觉)

    把作用于嗅觉上的花香“错置”到听觉上合理吗?

    合理:而且把花香的特点写清了,形象生动。

    荷花的香味清雅宜人,立于微风中的赏花人嗅那馨香,时有时无,这种体验是真实的;听那从远处高楼飘来的歌声,时断时续,同样是真实的体验。这两个“真实”便把不同类的感官功能沟通了。作者在感觉上的体验是细腻而丰富的。这一句也恰恰说明“人在景中”。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课文。

    我们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了,初中语言教材选了他的散文名篇《春》、《背影》,这两篇伤口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圳特区深的美好的印象。朱自清先生不愧为散文大家,关于他的生平经历,同学们还知道些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口述,最后教师概述)

    教师:朱自清行政管理由一位小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锻炼成长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诗人、作家、学者,经历了艰难曲折,走过了坎坷不平的道路。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代表作品《荷塘月色》,从中可以看到他在大革命失败的日子悲愤、彷徨的复杂心情和了解他为什么要在对美好景色的描摹中排遣哀愁的原委。这对全面、正确评价朱自清也是很有必要的。

    当然,我们的教学重点还是应该放在对伤口结构、语言技法的分析理解上,抓不住这些,对作品主旨的认识也不会落到实处。

    下面,听《荷塘月色》的配乐录音(如不具备这个条件,可由教师表情朗读)。

    板书课题及作者:荷塘月色

    朱自清1927年7月,作于北京清华园。

    教师作者细致描写荷塘的文字是第几段?(第4段)

    现在请一位同学再朗读一遍这个段落。

    (二)作品结构分析。

    教师启发指导:《荷塘月色》共8个自然段,每段自有其独立性,但从作者的行踪变化上看,从扣文题的主体文字与宕开笔墨写联想的“闲笔”来看,这8个自然段还是可以划分成几个大部分的,把文章的基本框架弄清了有助于我们对内容的分析和对主旨的探索。

    在教法上可以有两种考虑:

    让学生提挈每个自然段的内容(用语要简明、准确),然后进行归纳。

    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候、地点和缘由。

    (心境:”颇不宁静”)

    去荷塘第2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

    第4段荷塘美丽的景色。

    观荷塘第5段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

    第7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8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蹁回家门。

    从写景状物的角度上看,第2~6段显然是文章的主体内容,应归为一部分。第1段是“引子”也应独立。第7~8段由现实写及想象中古时候的旧俗,突转一笔(回到家门)收束全篇。

    这样分析,全文确实应划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观荷缘起”(情)

    第二部分(第2~6段)写“荷塘月色”(景) 第三部分(第7~8段)写“景中人”(情)

    (说明:上面的“段意”,“部分划分”中有关文字可作为板书出现)

    引导学生抓住作者欣赏荷塘月色前后心情变化这一线索来分析作品结构框架。

    (三)找出直接抒情的语句,对其中有代表性的语句进行讲析,让学生摊牌体会。

    分析直接抒情的语句(让学生按行文先后摘选) 1.全文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这是分量很重的一笔,可见“文由情生”。

    起笔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提问)

    不加掩饰直反正情怀显出作者内心有苦闷,心绪烦乱。这也正是夜深人静也游荷塘的缘由(欲排遣苦闷之情)。

    至于为什么有这种情绪,学生一定很关心。因此,在此可以联系作者撰文时间启发学生讲讲有关大革命失败的情况(教师要帮助学生抓要点,防止说开而不可收),进而说明当时朱自清的思想状况:朱自清曾受过“五四”运动的洗礼,目睹过“三。一八”惨案的全过程(他那天参加了请愿游行)。他追求进步,痛恶黑暗的反动统治;他虽然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但富有正义感和爱国心。在大革命高潮时,他很兴奋,时时关注着南方的革命,渴望中国的统一各民主的实现。“四。一二”政变,给他的打击是学生的,他“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按他当时的思想境界(“我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一见陈竹隐藏《忆佩弦》)是不可能毅然投入到革命洪流中去的。手中的笔是他寻求解脱的工具,《荷塘月色》的诞生是很自然的。用”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来概括、浓缩他当时的心绪是十分准确的。弄清这句的含义也有助于弄清他为什么要大写荷塘月色之美,要发思古之幽情了。

    2.第3段,作者在路上一段抒情独白(“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是独处的妙处”)

    这一段,抛开了写景,句句都是内心活动。这样写,是不是偏离了文章的中心呢?(提问)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引导学生体会前两段与此段的内在联系:

    抒发月下独处的自由感正是对“心情颇不宁静”的自我调节。抛开了写景直抒胸臆也反映了作者的痛楚心态_烦扰的思绪压抑不住,一定要说出来。只有在清冷的不幸里独处才“觉得是个自由的人”,这其中不就蕴含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吗? 从行文上看这一段似乎是“游离”出来的抒情段,但从时空上看,这一段与第2段是同步的。实际上,这“情”还是离不开“景的”,如果不是月下独行在那条极幽僻的路上,又怎么能抒发所谓“独处”之情呢? 说明: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一句在分析时不能草率。

    在行文上,这是一个过渡句,提挈下文重笔写荷塘月色。对这点,好认识;它与第2段有什么关系,则容易被忽略。这句是对“去荷塘”文字的一个接续,2、3段便浑成一体了(再次证明第3段并非”游离”出来的段落)。

    这一句感情上起了变化,作者没有陷入哀愁的泥淖不能自拔。他要追寻美来自慰,反映了不满现实而又幻想超脱现实的心态。

    (四)解析第4段,看作者是从多角度来描摹荷塘词表达意境的。

    1.先写满眼茂密的荷叶,次写多姿多态的荷花,顺笔写缕缕的荷香,最后写叶子和花的一丝颤动和流水,层次井然,形象精确。审按观察的角度,祖母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空间顺序来写的。

    (教师在讲述时要尽量引用原句,重点词语随手板书,如”弥望”、”袅娜”等等。)

    2.上面的分析,基本上抓住了第4段行文顺序特点,但细一研究,还可以看到作者的匠心:

    (1)抓静态与动态的结合,把荷塘写”活” 这个问题,要启发学生回答,这就叫”读进去”。 估计学生很容易认为只是到了”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到荷塘的那边去了”才由”静”转入”动”。这种认识是肤浅的,是套用”动静结合”这一评语,缺少鉴赏力。

    实际上,作者笔下的景物都有是”动”的,”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物静而情动。花、叶、流水的人格化表现了景与情的交融,潜在的韵致也就流动起来了。作者把叶子比成”亭亭有舞女裙”,说是静,却有动,也许叶子静静地铺展着,可喻体中的女郎是在旋着舞着的,否则,那裙裾怎能临风伞开呢?再如,朱自清先生用”羞涩”一词来形容待放的花朵,更是而人寻味,不仅暗合古人对荷花”绰约若处子”的赞誉,更是站读者浮想不已,既然”羞涩”于颜内心怕更怦怦吧!这”动”已溢于文字之外了。

    说明:上面这各种分析,教师应当理解,但是不是要求学生也达到这个深度,要适情而定,不要脱离学生实际硬灌,能启发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重点还是抓词语在语境中的涵义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2)抓可见与可想的结合,写出散文的神韵。 所谓”可想”,是指由”可见”引起的合理联想,把不可见的景物写得很有风采。

    引导学生分析第4段的最后一句。荷叶田,满遮荷面,塘水看不到;作者却断定那叶下的水”脉脉”有情,这是由于叶子的”风致”引起的合理想象。这是很精彩的一笔。为沪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还可以启发他们从”视觉--嗅觉--听觉”这一角度来欣赏作者怎样描写荷塘,进而还能解决一个问题:第4段是”人在景外”不是”人在景中”(实际上是”情景交融”的问题。)

    (五)关于”通感”问题。(见”难点、重点分析”第3题。)

    (六)第5、6段的讲析。

    这两段,应完全交给学生分析,教师不应再细说了,否则就会”剥夺”学生的必要的鉴赏机会。

    这两段的阅读点,欣赏点似可放在对某些字词的品味上,也可以引导学生研究其中极有感情特色的比喻句。

    例如: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字精确在哪儿? (与用”照”相比较进行品味。)

    (2)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

    这里的比喻与拟人,准确形象,但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作者为什么不割爱此句,以使通篇流溢着美呢? (引导学生从借景抒情的角度来思考,体会作者心中难以排除的哀愁,烦怨。)

    处理以上内容时,可采用讨论式,让学生多说,拓宽思路。渐而使他们认识到,读文学作品决不能停留在”字面的识读”上,要利用所学的语文基础知识参与评论,所谓鉴赏能力便是这样一点一点培养起来。

    (尹淑纶设计)

    (二)绿 1、教学目标2、

    (一)梳理文章的结构,弄清作者行文思路。由寻访梅雨瀑写及梅雨亭,并以此为”观察点”,展示、描绘周围环境,进而细写梅雨潭水醉人的”绿”。首尾两段言简情深,起领、收束十分严整。

    (二)运用恰当的修辞方法(特别是比喻)表现出梅雨潭水的”绿”神奇而充满活力;单调的绿色被作者写”活”了,赖于作者高超的语言技巧。

    (三)体会全文的基调:清郎明快,洋溢着勃勃生机。要求学生按这种基调练习朗诵,进面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散文阅读应该注意什么? 分析:一般说来,阅读时首先要理出作品选择了哪些材料,中心思想是什么。再看”形”和”神”的”结合点”是什么,也就是要抓住散文的线索。再看作者组材的顺序,选择了怎样的立足点。最后再鉴赏散文的语言。阅读散文可采用以下方法:

    (1)缘景入情,就是透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进而把握作品的情韵美,洞察作者如何寄情于景。融情寓理。

    (2)控求哲理,就是在阅读中,力图把握作者对生活独到的思考和理解,探求作者对生活所寄予寓的深刻哲理。 (3)以小见大,指在阅读中,关注作者对小题材的开拓,从平凡的题材中挖掘不平凡的思想意义,读者应善于见微知著,因小见大。

    (4)寻找题眼。指标题中能显示文章思想意义和感情倾向的具有关键性的词语。它包含着作者在标题中要传达给读者的最重要的意思,标志着文章的写作的角度和重点。其字数没有限制,位置出不固定,但提示文章重心,帮助读者理解作者用意是必须的。题眼出现在句子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5)理清文脉。体现着文章结构内在脉络。它是作者设计文章主题、安排材料顺序、结构文章肩架的表现,有了文脉,文章才会有条理,才会构成一个完整、和谐、统一的有机体。因此,文脉对突出文章中心、表现作者感情倾向起着重要作用,也有利于读者领会作者的意图和文章的内容。文脉应具有清晰、合理的特点。

    (6)理清语脉。语脉是文章中起承拉连贯作用的相互呼应契合的词语线。有时这个词语线存在于一个语段(句群)中,有时则存在于这一语段与另一语段中,条贯相通,有的则流贯全篇,虽然相隔很远,但语脉相通。文章的语脉可以起前且勾联,脉络贯通,文气畅达的作用。

    (二)第2段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若不写此段,对全文艺术效果会有什么影响? 分析:作者要写的是梅雨潭的绿,先总写梅雨潭的景观是为写”绿”作必要的铺垫。如果起笔就在”绿”上做文章,不仅使读者觉得突兀,在行文上也会很困难。梅雨潭的绿使作者”惊诧”有两层原因:其一,梅雨潭的景色极为诱,飞瀑形色俱佳动人心魄;潭水汪汪一碧引人遐想。动静结合,本身就富有审美价值。试想,只给读者展示一潭凝滞的死水,文章会多么呆板,作者要极力表现的意旨--派勃发的生机--也必然会受到限制。其二,飞瀑流泉的美姿,苍鹰、白云、青山、奶草的谐色彩,可以说得上赏心悦目了,但毕竟不抵”梅雨潭闪闪的绿色”“离合的神光”更”招引”游人。天外有天,美联社中有美,文章蓄势饱满,待到第3段专笔写绿时,自然是一发不可收了。

    (三)作者为什么要写梅雨亭?

    分析:这一段文字,笔头甩得开又不枝不蔓,领人进入佳境,地读者带着悬念与作者一道去追捉神奇之绿的途中已经有了一番美的享受。 写梅雨不属于节外生枝,它是作者审视整体景色的驻足点。写亭是为写瀑布服务的。当然,梅雨亭也是梅雨潭整幅风景画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作者就顺势描写了亭的位置、气势以及亭上之人的感受。散文的自如性在这里得以表现。梅雨亭是临潭赏瀑的最好去处,作者在亭中居高临下,潭上美尽收眼底,写景的文字也自然层次清楚,条理明晰了。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课文

    我们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了,初中语言教材选了他的散文名篇《春》、《背影》这两篇作品给同学们留下了深深的美好的印象。让我们一起背诵《春》结尾那几行令人感奋的名句吧: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领着我们上前去。”)

    春天,给人们无限的希望与蓬勃的活力;秋天,也会以它特有的魅力使人们感受到永不衷竭的生机。朱自清先生在1924年秋天写就的散文小品《绿》,则是把对光明和理想的执着追求满蓄在对一潭秋水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描绘中。今天,就让篇优美的散文”带领”我们去领略浙江仙岩山中梅雨过天青潭那神奇的景色,”那醉人的绿”吧。

    板书课题及作者:

    绿(节选自《朱纂表文集。温州的踪迹》)朱自清

    (二)理清文章结构。 1.课文题目仅一个”绿”字,简明、醒目,标示出行文的中心内容。”绿”,处处可见,这里时”绿”不是泛说而专指-- 梅雨潭的绿(板书、要学生答出这几个字)

    省略定语、突出中心词。

    绿,离不开梅雨潭。当然要写梅雨潭的景观了。

    第2段集中写了梅雨潭。

    梅雨潭的物质是什么?用原文一名话回答。

    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板书)

    既然是瀑布潭,便由两部分构成(板书)。

    (以下讲述便可利用上现板书的构架,其他板书文字尽量缀附其上)

    第2段主要写的是瀑流。

    位置--梅雨瀑在仙岩三瀑布中居”最低”处。

    声响--”花花花花”(刚到山边便听得见)。

    形、色--”白而发亮的水”“镶在两面三刀条湿湿的黑边儿里”。

    以上悉用”简笔”。为了细写,作者交待了一个观察点(当然也是一处景观)--梅雨亭。

    虽然对”亭”的形状、气势也有描写,但目的还是写”瀑流”:

    人(作者)与潭流的位置更明确了(让学生找原文语句--”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以看见它的全体了”)。

    当时的季节、天气也顺笔写出十分自然。

    再次写瀑流的声响、动态的状貌(让学生读有关文字)。

    由宏观写瀑流转入细腻描绘飞溅的水花。 --于结构上看,是描写的推进;

    --于内容上看,是交待了梅雨潭的名称原由; --于技法上看,自然插入作者的评议感触,景中见情,用笔散淡,散文的特色轻巧巧地表现出来了。

    3.几星入怀的水花,撩拨了作者的情致,他在亭中坐不住了-- 第3段起句承上连下,十分巧妙: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

    这里显然是写瀑流下的”潭水”了--全文开始”出绿”(”也绿”是摄影术语,指充满生机的基调色在作品中出现)。

    怎样写”绿”,我们暂且不谈,但作者在这段文字中句句不离梅雨潭的绿,越写越迷人,越写越富于情致,则是一读就感受到的。因此,这一段是全文的主体。

    提问:用一句话概括第3段的行文内容

    梅雨漂神奇的绿色使似醉。 作者对”绿”有特殊的感情。

    作者着意写梅雨浊醉人的”绿”。

    梅雨潭的绿是无与伦比的。

    (显然、两项都不准确,都没有反映出第3段的”主要信息”;、相较,更妥切,既表明了描绘对象又表明了行文重心)

    上项提问可以用”投影幻灯”辅助进行。

    4.再看首尾两段在谋篇布局上的作用。

    先说第4段,与首段紧密呼应,用字几近一落千丈致,仅仅多出”不禁”二字,既是感情的必然发展,也是行文水到渠成归宿,极稳重地民束了全篇,把奔放的感情”蓄”在”惊诧”二字中,交由读者品味、想象。

    第1段不仅民交待揽胜的时间、地点、人物人微言轻记游的领起,”惊诧”呢?悬念顿生,引起读者的兴趣,这样的一句话,作为起首段无论从结构上或艺术效果上看都是极为适合的。

    (上面的内容,应由学生”凑集”出来,然后再由教师作准确的小结)

    将”绿”人格化的基础上,作者多次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来写”绿”的灵性、质感。作者并不满意这些比喻,又调动了其他手法来写”绿”(通过提问来实施,引入《思考题》第3题的答案)。 板书:

    (上表中画横线的两个短语,启发学生提出来。)

    这一处比较,很有特色,冲破了一般的模式--用具有明显差异的同类两事物作比较。作者选取的都是名胜佳处,白璧觅瑕,既”苛刻”又有意趣。几句话构成一组,文字美,结构也漂亮。我们也可以看出作者阅历很丰富,平时观察很细致;材料成竹在胸,一旦用时,信手拈来,这几句写得精彩,还在于作者变换了手法,由描绘改为评说,抒情色彩也十分浓重。

    (6)展开丰富的联想,凸现作品的立意。

    《绿》是写景散文,但不单为记景也不拘泥个人的审美情趣,它的立意是很高的,仔细品味可以看出,作者是借对梅雨潭奇异绿色的描绘来歌颂青春活力、咏叹生命之绿常在。全文明朗的格调,活泼的节奏也证明了这一点。但更有说服力的还是第3段后半部分的联想。

    引导学生体会有关语句(”大约潭是很深的……她必明眸善睐了”),师生共同分析。 板书:

    总之,在对”绿”的歌咏中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文章充满了高尚的情趣,流溢着活力。

    散文诗教学设计参考模板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以物喻人的写法。

    3、培养学生通过咀嚼诗歌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人间挚爱亲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品味诗歌的语言,领会诗歌美好的母子深情。

    教学难点:

    把握诗歌情感基调,通过诵读揣摩逐步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首三分钟说话训练

    一、导入

    二、研读《金色花》

    1、介绍作者、金色花

    ?泰戈尔[1861-1941]是印度的诗人、小说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一生创作了五十多部诗集,十二部中、长篇小说,一百多篇短篇小说,二十多个剧本,一千五百多幅画,以及大量的歌曲和文学、哲学、政治方面的论著.一九一三年十一月,泰戈尔的《吉檀迦利》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金色花:印度圣树,木兰花属植物,金黄色花。

    2、初读感知

    1)、一首诗就像一幅画,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呢?

    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我”想像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与妈妈嬉戏的画面。

    2)、我从诗中读到了一个____的孩子。

    我从诗中读到了一个_______的妈妈。

    3、品读诗歌

    仔细品读课文再结合语句与小组同学谈一谈。

    文中的母子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4、写法研讨

    这首诗诗人想像“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来表达纯真的母子之爱,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来抒发感情是本文一个巧妙的手法。即是托物寄情的写法

    5、小结

    三、共同学习《荷叶母亲》

    1、导入

    2、作者介绍、文体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人,我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儿童文学家,代表作有诗集《繁星》、《春水》,她的诗以抒写纯真的童心和圣洁的母爱为主,影响很大。

    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体,一般篇幅短小,具有诗的意境和散文的表现力。

    3、检测字词

    4、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后的直接感受是什么?

    5、合作研讨

    文中写了几次看红莲,当时的环境、心情、红莲的样子?

    6、品读文章

    找出诗中感受最深或自己比较喜欢的一个语段,分析体会其中的情感!

    7、拓展练习

    发挥你的想象,仿照文中的语言写一段献给母亲的诗句。

    例如:母亲啊!您是_________,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小结

    四、作业

    借助一种形象写一段话或一首诗,表现对父母的爱。

    板书设计:

    散文诗两首

    金色花

    泰戈尔

    三次嬉戏----------母子情

    荷叶母亲

    冰心

    散文诗教学设计参考模板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提高朗读和鉴赏能力。

    2、学习和借鉴诗中借助一种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写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金色花》)

    一、预习课文:

    1、学生课前诵读课文,借助工具书为生字新词注音释义。

    匿(nì)笑:偷偷地笑。匿:隐藏,不让人知道。

    祷(dǎo):祷告,向神祈求保佑。

    并蒂(bìngdì):指两朵花并排地长在同一个茎上。

    花瑞(huāruì):瑞雪;花中的祥瑞;指特异而不常见的奇花。

    菡萏(hàndàn):荷花。

    攲斜(qīxié):倾斜、歪斜。

    慈怜(cílián):爱怜。

    荫蔽(yīnbì):(荫今读yīn)遮蔽、隐蔽;庇荫。

    2、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入课文:

    1、导语设计:

    有人说:世界上只有一种最动听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声音;世界上只有一个最美丽的身影,那就是母亲的身影。母爱是一个人类吟咏不绝的主题。同学们,你们和母亲朝夕相处,是否感受到母亲那细微的点点滴滴的爱?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散文诗两首》中的第一首《金色花》就是一首歌咏母子之情的散文。

    2、作家简介:

    泰戈尔,(1861年5月7日—1941年8月7日)是一位印度诗人、文学家、作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生于加尔各答市一个有深厚文化教养的家庭,属于婆罗门种姓。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沉船》、《戈拉》、《家庭与世界》、《两姐妹》等。1913年凭借宗教抒情诗《吉檀迦利》获诺贝尔文学奖。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尚、最纯洁的爱。

    他与黎巴嫩诗人纪?哈?纪伯伦齐名,并称为“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的两位巨人”。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播放音乐配音),学生仿读。(教师的朗读一定要有示范作用,在朗读中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

    2、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一个调皮的孩子的口吻来读。

    教师指导朗读:注意重音、语速、节奏、感情(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舒缓、温馨、深情的。但不同的地方,朗读处理方法不同。如果学生读不好,可一句一句地教。)

    例:“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妈妈不见了孩子,多么着急,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这句应读出妈妈惊喜的语气。

    “我不告诉你,妈妈。”孩子撒起娇来了,为自己能给妈妈做些好事而高兴,还要对妈妈保密,让她莫名其妙。这句应读出孩子撒娇、调皮的语气。

    3、思考:

    (1)这首诗写了什么事?表现了什么?

    (这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在这首表现母子情深的散文诗中,作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中心人物是“我”,“我”想象变成一朵金色花,在一天的时间里与妈妈三次嬉戏。)

    (2)为什么“我”那么快乐,那么天真,那么活泼,那么可爱?“我”是怎样回报母爱的呢?(因为孩子沐浴着母爱)(想到变成一朵金色花。)

    四、赏读课文,品味探究:

    1、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2、三次嬉戏具体指什么?

    (三个场景:妈妈祷告时,孩子变成的花散发香气;读书,投影书页;拿灯去牛棚,恢复原形。)

    3、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4、为什么妈妈见了面,说“你这坏孩子”?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参与交流。

    五、体验反思:

    1、母爱就在我们身边,它像一股涓涓的溪流时时刻刻地滋润着我们。学习这首诗,你从中感悟到什么?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

    (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感受,教师给予评价和鼓励。)

    2、诗人以其新奇而美妙的想象,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母子情深的故事,现在请同学们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课堂小结:

    《金色花》的篇幅短小,意蕴丰富。写的是一个假想,“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由此生发想象——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构成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表现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我们要在体味诗歌感情基调上,控制好语速、节奏和重音,提高朗读质量。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提高感悟诗的能力,还要注意体会联想和想象在诗歌中的作用。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进行朗诵比赛。

    2、抄写课文词语。

    3、选作基础训练作业。

    第二课时(《荷叶母亲》)

    一、复习检查

    背诵课文。

    二、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代诗人孟郊的这首诗,道尽了天下儿女回报母恩的真切心声,可以说是古人对母爱赞美的千古绝唱了。从古至今,歌咏母爱的作品实在太多,因为我们都生活在母亲用“爱”作支架撑起的翅膀下。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荷叶母亲》,是又一曲儿女发自肺腑的心声。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作家冰心对母亲的深情倾诉吧……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享年99岁,籍贯福建福州长乐横岭村人,原名为谢婉莹,笔名为冰心。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为意,被称为“世纪老人”。现代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等职。她崇尚“爱的哲学”,母爱、童真自然是其作品的主旋律。她非常爱小孩,把小孩看作“最神圣的人”,深受人民的敬仰。她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代表作有《繁星》、《春水》(诗集),《超人》(小说、散文集),《寄小读者》(散文集)等。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配乐范读,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生自由朗读或仿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要求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要读得深情、低沉。教师引导学生划分节奏、重音等。)

    3、思考: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怎样的一幅图画呢?这幅图画中包含了哪些内容?由此你联想到了什么?

    (风雨中荷叶为红莲遮挡风雨的图画——荷叶护莲图;图画中包含了莲花、荷叶;联想到了为我们遮风挡雨的母亲,联想到了母爱。因此,要读出感情,语速要稍慢,读出温馨和深情。)

    四、赏读课文,品味探究:

    1、课文围绕“红莲”作者描写了哪几个情景?体会一下弥漫在这首诗中的情绪的变化。

    (三看红莲:雷雨到来之前的红莲——雨打红莲——荷叶覆盖的红莲;三种情绪:烦闷——不适意——不宁的心绪散尽;用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对母爱的赞美之情:荷叶因有保护红莲这一伟大的举动,形象更美更高大了,像荷叶一样的母亲。这样文章由景生出对母亲的赞美之情——由景及情,情景交融。)

    2、红莲是作者描写的重点,作者又为什么要写九年前与祖父在一起赏莲的情景呢?请说说自己读后的理解。

    (把花与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下文以花喻人埋下伏笔。)

    3、“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心中的雨点”指什么?体会这句思想感情。

    (“心中的雨”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自己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母爱是伟大的,可以使我在痛苦的时候得到安慰,在孤独中的到欢乐,在失望中得到希望,在冷落时得到幸福。)

    五、体验反思:

    在大自然的风雨中,那一朵白莲早早凋谢了,而这一朵红莲因有了荷叶的荫蔽必将开得愈加灿烂。同学们,联系你们的生活实践,说说这场暴风雨让你们联想到了什么?

    (人生的风雨——挫折、困难;红莲——因为有母亲的时刻关怀和安慰。)

    六、课堂小结:

    这篇文章所描给的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场景,十分温馨感人,既充满了浓浓的爱意,又让人顺理成章的联想到母亲的呵护及关爱,从而使荷叶母亲的形象美好又伟大。的确,母爱是纯洁的,总在你遇到风雨时悄然而至,给你慰藉和力童;母爱是无私的,她将永远保护着你,伴你一生。作者通过对荷花的细腻观察,得出人生感悟,这正是我们学习写作的蓝本。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请以具体的形象作喻,来完成下列句子。

    母亲,如果我是_____,你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

    母亲,如果我是_____,你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

    3、仿课文写法(借助具体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写一篇随笔。

    4、课外阅读冰心的《繁星》和《春水》,了解冰心对母爱、童真和大自然的歌颂,同时也体会寄情于物写法的妙处。

    板书设计:

    《金色花》

    泰戈尔

    在妈妈身边幸福、快乐

    孩子的纯洁、可爱

    母爱的光辉

    对母亲的爱

    温馨、快乐

    妈妈祷告时孩子变成的花散发香气

    读书投影书页

    拿灯去牛棚恢复原形

    《荷叶母亲》

    冰心

    借景抒情

    景情

    情景交融

    雷雨到来之前的红莲烦闷

    雨打红莲不适意

    荷叶遮蔽红莲不宁的心绪散尽

    联想

    母亲无私爱护子女

    一气呵成的文章。

    价值很大的范文。

    散文诗创作教学设计

    【篇1:散文诗创作教学设计】

    散文诗两首优秀教案 1、知识目标:①了解作者及其主要作品。②学习以物喻人的写法。

    2、能力目标:①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朗读诗文。

    ②培养学生通过咀嚼诗歌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情感目标: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得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1、反复诵读,品味诗歌的语言,领会诗歌美好的母子深情。

    2、把握诗歌情感基调,通过诵读揣摩,逐步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1、诵读教学法: 2、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母亲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是推动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动力。母爱是人类情感中最崇高、最美好的。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表达母子之间亲密感情的散文诗——《金色花》。《金色花》的作者是印度诗人、作家泰戈尔,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沙子》、《沉船》等。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

    二、作家介绍 泰戈尔,印度诗人、小说家、戏剧家、散文家、社会活动家。他生长于一个文学艺术气氛极浓的家庭,从小受到较好熏陶。1878年留学英国伦敦大学,攻读法律,但致力于研究英国文学和西洋音乐。1924年曾来中国,并著书、撰文,表达对中国人人民的情谊。一生写有诗集五十多部,中长篇小说十二部,短篇小说百余篇,戏剧二十余种。主要作品有诗歌《暮歌》、《晨歌》、《吉檀迦利》、《飞鸟集》、《园丁集》等。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在印度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但在辉煌的背后却是他不幸的一生。他在很小的时候失去了母亲,在他三十五岁前后,亲爱的妻子死了,一双可爱的儿女也都相继夭亡。这些不幸笼罩在他身上,却使他做出世界上最柔和甜美的爱的颂歌。他想通过歌声,把爱的光辉撒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首散文诗表现的其实是一种理想中的母子之爱,甜蜜、默契,欢乐而神奇,甚至带有一种宗教色彩。 泰戈尔的想像多么的新奇而美妙,但没有人看了这首诗会想到20世纪初,也就是泰戈尔写这首诗歌的时候,是他个人最不幸的时候。1902年,他的妻子病逝。第二年,他的一对儿女相继夭亡,可是他仍然能写出如此充满童趣,充满母爱的文章。可见,他心中有多少的爱,对生命的爱,对孩子的爱,对自然的爱,对所有一切的爱,他是一个何其博爱的人啊!是爱支撑他写出伟大的关于爱的作品,爱的力量真的伟大,超越一切。

    三、扫除字词障碍: 匿笑匿,隐藏,不让人知道;匿笑,偷笑。 沐浴洗澡。比喻承受润泽、培育。 祷告 向神祈求保佑。 嗅 闻。

    .四、学生自由朗读,先确定一下这首诗的感情基调,用自己的朗读来表达母爱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 例句: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的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你要是叫到:“孩子,你在哪里呀?”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

    五、整体感知: 1、诗中孩子是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的? 明确:他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让妈妈嗅到花香,让妈妈看书不伤眼睛。

    2、《金色花》写了“我”和妈妈的哪几次嬉戏? 3、孩子为妈妈做了好事为什么不让妈妈知道? 明确: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就是瞒着妈妈。

    六.新课结尾 世上有一部书是永远也读不完、写不完的,这就是母爱!母爱就象一首田园诗,幽远纯净,和雅清淡;母爱就是一幅山水画,洗去铅华雕饰,留下清新自然;母爱就象一首深情的歌,婉转悠扬,轻吟浅唱;……这个世界上,我们什么都可以忘记,但不能忘记母亲给予我们的一切… 荷叶 母亲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①了解作者及其主要作品。②学习以物喻人的写法。

    能力目标:①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朗读诗文。

    ②培养学生通过咀嚼诗歌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情感目标: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得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重点难点1.反复诵读,品味诗歌的语言,领会诗歌美好的母子深情。 2.把握诗歌情感基调,通过诵读揣摩,逐步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课时:一课时 导入语一: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一种感情,也最能集中地体现亲情,所心在中外文学史上,母爱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子里就会涌现出许多关母爱的语句,下面,就请同学们交流搜集的有关母爱的语句。

    生1、“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生2、“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生3:世界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师:是的,一次回眸,一个抚摸,每一个平凡的动作都会牵动为人子女的情思,今天 我们来学习冰心的深情之作——《荷叶母亲》。 一、整体感知:请各位同学细读课文,用心感受。

    1、从文字中你看到了一株怎样的红莲? 红莲菡萏: 美丽的红莲,“亭亭”“ 立”。

    写出了红莲的美丽袅娜娇弱。“立”能不能换成“长”? 看到这株红莲你会产生什么情感,,你试着读一读? 雨打红莲: 柔弱无助,正遭受暴风雨的袭击, 哪些词句能体现红莲柔弱无助? 荷叶护莲: 幸福幸运的红莲。当这株美丽的红莲孤独无助的时候,一张荷叶倾侧下来。为她遮挡风雨,帮助红莲顺利躲过了暴风雨。

    2、文中写了莲花、荷叶、母亲,说说文章最主要要赞美的是哪一个呢? 3、整篇文章的描写重点是莲花,作者从自家院子的莲花开始,写到了祖父赏莲,之后重点写了风雨中红莲的变化过程,主角俨然是红莲,那我把题目改成红莲好不好? 4、为什么4—6段中作者情绪的变化总是和花的处境的变化呼应着? 作者情绪:烦闷——不适意——不宁的心绪散尽 “烦闷”是因为半夜的雨让白莲凋谢了,白瓣儿像小船一样飘散在水面上,开得正艳的红莲会不会遭遇白莲的命运呢? “不适意”的原因是雷雨越下越大红莲被打得左右倾斜。“我”无法可想。

    “不宁的心绪散尽‘是因为母亲唤我回屋的同时,红莲旁边的大荷叶正倾侧下来覆盖在红莲上面。母亲保护女儿的同时荷叶正保护这红莲。 作者情绪的变化与红莲的命运紧紧地连在一起。

    花本无情人有情,荷叶因有保护红莲这一伟大的举动,形象更美更高大了。那么像荷叶一样的母亲呢? 这样文章由景自然生出对母亲的赞美之情。

    5、荷叶何以让作者联想到母亲? 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的情感?找出关句子 句子: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 下的荫蔽? 情感:赞颂母亲、歌咏母爱。

    7、这篇散文抒写和歌颂的对象是母亲。作者是借助哪种具体形象来歌颂的?荷叶。

    8、这种写法叫什么? 9、文章结尾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全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运用比喻,把子女比作红莲,把母亲比作荷叶。抒发了对伟大无私的母爱的赞美之情。点明主旨,深化情感。

    结课:同学们,《荷叶 母亲》所描绘的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情景,温馨感人,既充满了浓浓的爱意,又让人顺理成章的联想到母亲对子女的呵护及关爱,从而使荷叶母亲的形象美好又伟大。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啊。在我们的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融入了母亲浓浓的爱,清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出门前的一句句关爱的叮咛;临睡前掩紧的被角。用心爱着孩子是母亲生命的习惯。母亲就是孩子躲避风雨的港湾,当风雨袭来时,她们都会将孩子紧紧地搂在怀里。在母爱的伞下,一切暴风雨都是脆弱的水珠。母亲一切的辛劳与无私付出,都是为了让子女有一个健康、舒适的环境,这就是母爱的伟大。相信在我们的生命中总会有一张永远为我们遮蔽 的“荷叶”。我也相信当未来我们张开有力的翅膀翱翔于人生辽阔的蓝天的时候,一定能看到母亲欣慰的笑容。

    最后让我们再次深情地朗诵文章结尾处作者深情赞美母爱的句子——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下课。

    4.《散文诗两首》教学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诗的思想内容。 3.体会这两首诗的写作特色。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诗的思想内容。

    体会这两首诗的写作特色。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匿笑沐浴祷告 并蒂 姊妹 ... 莲蓬 菡萏攲斜 荫蔽..... 2.解释词语: 匿笑:偷偷地笑。沐浴:洗澡。 祷告:宗教徒向神求保佑。

    3.朗读这两首诗,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4.把你阅读课文时不理解之处写在下面。 一、导入: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投进妈妈的怀抱,幸福享不了。” 母亲爱孩子,但作为孩子,应该怎样爱自己的母亲呢? 学生说自己的想法。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印度大诗人泰戈尔的诗歌《金色花》,看看在他的笔下,孩子是怎样爱自己的母亲的? 二、泰戈尔简介。

    泰戈尔,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生于地主家庭。曾留学英国。早期作品有诗集《暮歌》《晨歌》和剧本《修道士》《国王和国后》等。1903年起陆续发表长篇小说《小沙子》《沉船》《戈拉》,剧本《摩吉多塔拉》《邮局》《红夹竹桃》,诗集《吉檀伽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和许多中、短篇小说。对英国殖民统治下的下层人民的悲惨生活和妇女的痛苦处境表示同情,谴责封建主义和种姓制度,描写帝国主义者和官僚的专横,同时也反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与正统的印度教的抵触。诗歌格调清新,具有民族风格,但带有神秘色彩和感伤情调。还擅长作曲和绘画。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他的创作对印度文学的发展影响很大。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 三、检查预习。

    见预习1、2.四、朗读课文。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音正确、流利,有感情。 2.指名朗读,评价。 3.齐读。

    五、探究质疑: 1.这首诗写了什么事,表现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孩子与妈妈的三次嬉戏,表现了纯真的母子之 1.三次嬉戏具体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 第一次嬉戏:是在母亲祷告时,悄悄地开放花瓣散发香气; 第二次嬉戏:是在母亲读《罗摩衍那》时,将影子投在母亲所读的书页上; 第三次嬉戏:是在母亲拿了灯去牛棚时,突然跳到母亲跟前,恢复原形。

    3.为什么孩子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讨论并归纳: 因为孩子总想为妈妈做点事,变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着妈妈工作,可以让妈妈嗅到花香,可以投影在妈妈读书读到的地方。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做了好事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而瞒 着妈妈。 4.为什么妈妈见了他说:“你这坏孩子?” 讨论并归纳: 因为妈妈找不到孩子,是多么着急。何况一整天找不到儿子,那种惶急的心情肯定与时俱增,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

    5.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讨论并归纳: 我们中国喜欢用花朵比喻儿童,印度也一样。泰戈尔把儿童想象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赞美孩子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泰戈尔的想象实在新奇而美妙。 六、再次朗读《金色花》,体会作者的感情。

    七、课外作业: 以“我为妈妈做件事”为题,写一篇作文,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要求:有新意,有文采,有丰富的想像力。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冰心说:“爱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也不是悲凉。”让我们沿着她铺起的爱的长途,感受她内心对母亲至真至纯的感激和爱。

    二、冰心简介。

    冰心,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原籍福建长乐,1900年10月5日生于福州。

    1919年9月以“冰心”的笔名发表了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此后,她又发表了《斯人独憔悴》《去国》《庄鸿的姊姊》等揭示社会、家庭、妇女等人生问题的“问题小说”。

    1921年发表的《笑》,委婉地抒写了洋溢在心中的对于生活的爱,被认为是新文学运动初期一篇具有典范意义的“美文”。1922年,发表《往事》。这组散文叙写了童年时代留下的一些深刻而清晰的印象。从1919年冬天起,她受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将自己“零碎的思想”不时用三言两语记录下来。后来在《晨报》的“新文艺”栏发表,并结集为《繁星》和《春水》于1923年先后出版。这300余首无标题的格言式自由体小诗,以自然和谐的音调,抒写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和人生哲理的思索,歌颂母爱、人类之爱和大自然,篇幅短小,文笔清丽,意蕴隽永,显示了女作家特有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识,在五四新诗坛上别具一格,很有影响。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四、研读课文: 1.整篇文章的描写重点是莲花,作者从自家院子的莲花开始,写到了祖父赏莲,之后重点写了风雨中红莲的变化过程,主角俨然是红莲,把题目改成红莲好不好? 讨论、明确: 不好,写红莲是为了写荷叶,写风雨中红莲的变化即荷护红莲,很自然就让人想起母亲爱护儿女的情感。歌颂母爱。

    2. 作者为什么又要花这么多的笔墨来写红莲,写三看红莲呢? 一看红莲 心情:烦闷 环境:繁杂的雨声 浓阴的天 红莲:开满 亭亭 “一切景语皆情语”,写白花的凋谢,恰是自己心境的刻画。

    二看红莲 环境:雷声作了 雨越下越大 心情:不适意,徘徊 红莲:左右倚斜,无依无靠。

    三看红莲 环境:雨肆意地下着 红莲:雨势并没有减退,红莲却不动摇了雨点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心 情:不宁的心绪散尽 3.理解最后一节的含义及作用。

    母亲啊!你是荷叶,……,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揭示主题,借物喻人! 五、拓展延伸 1.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一种感情,也最能集中地体现亲情,所以在中外文学史上,母爱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子里就会涌现出许多关母爱的语句,请同学们交流搜集的有关母爱的语句。

    2.课外阅读冰心的《繁星》《春水》,吟诵其中表现母爱的诗篇。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1 / 19 【篇2:散文诗创作教学设计】

    推荐访问:散文诗 教学设计 参考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