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范文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作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写作方案
  • 教案反思
  • 演讲稿
  • 发言稿
  • 读书笔记
  • 精美散文
  • 读观后感
  • 当前位置: 博通范文网 > 写作方案 > 正文

    桃花源记教案 《桃花源记》教案8

    时间:2019-04-07 来源:博通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博通范文网手机站

    教学重点:1,学习课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安排材料的方法。

    2,作者塑造的“世外桃园”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文章的主题。

    预习要求:1,给下列字注音:

    缘旷豁髫诣骥

    2,朗读并试背课文。

    教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根据渔人的行踪理清文章的结构,整体感知课文;讨论课文1-2节的词语。

    一, 导入新课:

    1, 根据《扬子晚报》的一则消息“云南发现“世外桃园””引入新课……

    2, 板书课题:桃花源记

    作者:陶渊明

    强调:源:水的源头。桃花源即,桃花溪的源头。

    补充:陶渊明,名,潜别字,元亮东晋文学家。

    指导:课后查找资料,了解陶渊明的其他情况。

    二, 检查预习:1,找学生朗诵课文。

    2,给下列字注音:

    缘旷豁髫诣骥

    集体订正

    三, 明确本课的学习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讨论课文的结构;重点学习1-2节的词语。

    四, 学生分组阅读课文,并讨论就文章的结构设计问题:

    疏导:

    结构方面的问题,一般包含:线索,段落等问题。可以结合课文阅读重点一考虑。

    总结可以讨论问题:

    1, 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来安排材料的?(只将阅读重点一开变一下)

    2, 标出文中表现渔人行踪的词语。

    3, 据此划分课文的层次。

    明确:1—2两个问题的设计可以参考课后思考题五。

    五, 学生再一次阅读全文,师生共同讨论完成1-3题:

    总结明确:

    1, 以渔人行踪为线索安排材料。

    疏导:行踪可以理解为:地点的转移。

    2, 表示行踪变化的词句:

    板书:

    缘溪性忽逢桃花林复前行便得一山从口入复行数十步停数日既出及郡下遂迷,不复得路

    3, 根据以上的总结,将课文分层:

    一,(1)发现桃花源。

    二,(2—3)进入桃花源。

    三,(4—5)离而复寻桃花源。

    六, 学生齐诵1节,对照注释口译课文:

    1,明确词语:

    缘:沿着。夹岸:两。落英:落花。缤纷:繁多交杂的样子。异:对……感到诧异。(意动用法)。复,再一次。穷:尽头。

    2,找学生概括第一节的内容:

    明确:交代人物,时间,及沿途的美好景色。

    3,教师问:

    (1) 怎样设计情节,使桃花源蒙上一层神秘色彩的?

    学生讨论。

    总结: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景色优美。

    (2) 文章这样设计开头有什么作用?

    讨论总结:

    吸引读者,令人心驰神往。为下文渔人进入桃花源作铺垫。

    4, 背诵第一节。

    七, 学生齐读第二节,对照注释口译课文。

    1, 明确词语:

    仿佛:看得不真切。若,好象。才,仅仅。旷:空阔,宽阔。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悉。全,都。

    强调:豁然开朗,阡陌,交通(词的古今义),往来种作,黄花垂髫(修辞格)

    2, 找学生概括地二节内容(讨论)

    总结;概括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环境:和平,安宁,生活幸福,勤劳。

    3, 学生思考:

    作者塑造这样的生活环境有什么意图。

    疏导:阅读注释(1),联系课文的主题。

    总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4, 齐背第二节。

    八.总结第一课时:

    线索,层次,1-2节的内容及词语。

    附:1,板书设计:

    缘溪性忽逢桃花林复前行便得一山从口入复行数十步

    发现桃花源:环境优美:芳草鲜美环境安宁和平:土地平旷,鸡犬相闻。

    落英缤纷屋舍俨然。

    色彩神秘:忘路远近生活幸福:良田,美池,怡然自乐。

    忽逢。勤劳善良:往来种作

    吸引人羡慕人

    2,作者:(365―427)东晋文学家、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曾为江州祭酒、镇江参军,后任彭泽令。因不满当时官员的腐败而去职,归隐田园,至死不仕。其诗以《归去来兮辞》、《饮酒》、《桃花源诗》、《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为代表,今存《陶渊明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讨论课文3-4节;总结全文。

    一,复习导入新课:

    1, 找学生试背课文1-2节。

    教师提示: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经过……

    重要词语:豁然开朗,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花垂髫,……

    基本内容:发现---进入-----(神秘----环境优美……)

    2, 集体订正。

    二,明确本课学习内容:

    讨论课文3—5节;总结全文。

    三,找学生朗诵第三节或集体朗诵。

    1, 找学生口译第三节。(集体订正:注意文中的成分省略)

    2, 明确词语:

    乃:竟然。具:完全,全部。(通假字)邀:邀请(通假字)咸:都。讯:消息。云:讲,说。妻子,绝境(古今义)焉:从这里。无论(古今义)叹惋:惊叹。余人:剩下的人。辞:告别。语云(读音)足:值得。

    强调:词的古今义,通假字等古汉语知识。

    3, 概括第三节内容:(学生讨论)

    总结:(1):自续身世:自云……。

    (2):热情待客:便邀还家,设酒杀鸡……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3):告戒送客:不足……。

    4, 讨论:

    (1):根据上面的内容,概括一下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社会环境?

    (2):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渔人会告诉桃花源中的人那些事情?

    (3):听后渔人的讲述,桃花源中的人叹惋表明了什么?他们为什么不愿意将自己的情况告诉外人?

    疏导:注意课文的主题,及文章的注释一。

    总结:(1)生活淳朴,热情好客,对人感情真挚……。

    (2)朝代更迭,世事变迁,生活艰难……。

    (3)厌恶战乱,对外人的同情,对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自食其力和平安宁生活的追求。不愿意与外人交往。(与下文作铺垫)

    明确:

    作者塑造的桃花源的美好的生活,和现实生活形成了对比,表现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否定,对美好生活的饿憧憬。

    5, 齐读第三节。

    四,齐读第四节,并口译。

    1, 明确词语:

    既出:已经(照应上文)。扶:顺着,沿。向:原来的,旧的。志:作记号。(名词作动词),及:到。诣:晋见,拜见。遣:派。

    2, 概括内容:

    再找桃花源不得而迷路。

    3, 讨论:

    (1):为什么再也找不到桃花源了?这样安排情节有什么好出?

    总结:照应开头;这是一个理想的社会,现实生活中没有。增强神秘色彩。

    (渔人不守信用的惩罚……)

    五,齐读最后一节,并口译:

    1, 明确词语;规:计划。寻:顷刻,不久。遂:就。津:渡口。

    2, 思考:到底有没有“桃花源”?作者这样安排结尾有什么作用?

    明确:若有若无,再一次抹上了一层神秘色彩。更增强了文章的艺术魅力。

    六,学生齐读4—5节。

    七:总结全文,讨论:

    1, 归纳主题

    描绘了……景色及……生活风尚,表现了作者……理想。

    2, 讨论课后思考题一:

    集体订正:

    八:完成课后练习(略)。

    附:

    1, 板书设计:

    停数日既出及郡下遂迷,不复得路

    自叙身世:自云……。

    热情好客:便邀还家……。

    告戒送客:不足……。

    感动人急死人想死人。

    2, 练习: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这段文字选自《》作者;___________,_____朝著名的诗人。这篇文章以________________为线索,虚构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社会环境,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想。后来人们用成语“__________________”来比喻理想生活中的安乐而环境幽静的饿世界。

    2,解释加横线的词:

    要:()咸( ) 云()

    具()语()为()

    3, 指出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妻子:古义:()今义:()

    绝境:古义:()今义:()

    无论:古义:()今义:()

    4, 在文中括号内填进省略的词语。

    5, 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

    ——————————————————————————————————

    ————————————————————————————————————

    ——————————————————————————————————。

    6, 回答下列问题:

    (1) 文中那些文字表明村中人在见渔人之前没见过任何人?

    ————————————————————————————————————。

    (2) 为什么会“叹惋”?

    —————————————————————————————————————————。

    (3) 为什么要求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不违。

    推荐访问:桃花源记 教案 《桃花源记》教案8 桃花源记教案设计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

    • 读/观后感
    • 精美散文
    • 读书笔记
    • 演讲
    • 反思
    • 方案
    • 心得体会